科学的学前教育观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的学前教育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关于专业理论课的说明及其课程地位
在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上,文化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艺术类课程缺一不可。根据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培养目标确定合理的比例,其中专业理论课应占相当比例,并且建立一整套专业理论主干课程体系,既有传统的 “三学六法”所谓三学是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而“六法”是指幼儿语言、数学、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法,还要有幼儿园管理、游戏理论等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及其研究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专业理论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幼儿教师工作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初步的学前教育科研能力;掌握幼儿园运作管理的知识。专业理论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核心课程。
二、专业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上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学前卫生学和其他课程的开设顺序不合理,导致其他学科的教学出现问题。目前我院的学前卫生学开设在第四学期,而在第三学期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了解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学前幼儿的生理特点还没有学习。很多教学法课程的开设与学前卫生学同在第四学期,很多需要的知识的学习可能滞后。
2.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重合内容过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学习心理学,第二个学期学习学前心理学,这两门课基本把学前教育专业需要的心理学知识涵盖了,学生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也够用了,而到了第四个学期,又开设了学前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从各个心理品质来讲解心理学,学前发展心理学从心理发展阶段讲学前心理学不过是把同样的内容换个体系再讲一遍。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学生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学生对学习学前发展心理学积极性不高,因为重复的内容太多。而在学前语言教学与学前儿童文学两门课程中在学前儿童语言发展阶段都用了很多课时,同样的内容学前心理学里有重点章节,课程内容重合太多是一种教学的浪费。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之间在教学上是脱节的
在教师之间没有协商与交流,都是各顾各的,很少有集体的合作交流。讲授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没有沟通交流,很多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学科重复教学,例如皮亚杰的理论在心理学中讲、学前心理学里有,在学前发展心理学中还会讲到。还有就是在相互关联的课程中,教师没有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进行交流,导致学生很难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知识体系,做不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学前教育的专业课老师涵盖艺术、教育、心理等各个专业,对于每一门专业课来说都是很成熟的教师,但是各个专业出身的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各门课的课程地位并没有很好的认识导致教学上的脱节。
2.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理论讲授较多,系统性、理论性强,实践性、应用性差
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学生的基础理论掌握不好,就会在以后的学科教学中出现问题。例如在幼儿舞蹈教学法中,很多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对幼儿舞蹈的精细动作不会设计与教授,这说明学生在学前卫生学的学习中没有掌握幼儿精细动作的特点。又如学前数学教学法中,幼儿数学教学中必须把握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注意表象知识的运用等,它的理论知识准备就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对幼儿思维特点的介绍,如果学生在前期课程学习中没有理解和掌握,学习新的知识就会有困难。
3.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脱节
学生每天身处校园,接触幼儿太少,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没见过。理论知识掌握很多,但是与幼儿的生活实际脱离,如同纸上谈兵。学生毕业进入幼儿园工作以后反映,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到了幼儿园以后幼儿园的老师学历可能没他们高,学的理论知识也没他们多,但说起幼儿教育方法、策略却头头是道,而我们的学却说不出什么。以至于学生觉得自己学的很多知识没有用处,其实是没有将学的知识和幼儿教育实际工作联系起来,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
三、解决的措施
(一)合理开设课程
依据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开设课程,所以建议将学前卫生学由现在的第四学期开设提前至第一或第二学期,这门课程的开设在“三学六法”当中应该是开得最早的一门课,早于学前心理学或者与其同步,必须是学前教育学和其他六法课程之前。学前卫生学是一门涵盖幼儿生理发育和幼儿园卫生管理的课程。通过学前卫生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规律有全面的掌握,还可以学习到幼儿园、早教机构对幼儿生活及环境创设中卫生的要求,还涉及部分幼儿心理发育问题。
这一课程改革在其他院校已得到实施。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在其他专业理论课程之前。天津师范大学两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幼儿解剖生理与卫生学在第一学期开设;首都师范大学四年制本科人体解剖生理学在第一学期开设,幼儿卫生与保健在第二学期开设,学前教育学在第三学期开设;宁波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学前卫生学开设在第二学期,学前心理学开设在第三学期。
(二)整合部分课程
1.不再开设学前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发展心理学三门课程可以整合成一门课程,只开设学前心理学一门课程,加大课时量,由原来的52课时增加到72课时,在这门课里涵盖上述三门课的内容。或者只开设心理学讲授基础心理学内容,学前心理学讲授学前儿童心理品质和发展,拓宽讲解的角度,涵盖学前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2.把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和学前儿童文学整合 成一门课程,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介绍学前儿童文学。因为在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中很难不涉及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和特点,而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也不可能不介绍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把这两门课整合成一门课程,加大课时量,学生可以把这两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教师之间通过教研室活动多沟通交流,促进课程之间的融合衔接
要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之间就要进行合作,互相沟通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思想,教师之间形成合力。面对专业理论课互相之间无法沟通的现象,让不同专业的教师相互交流,使各课程内容有所侧重,避免课程间相同内容的重复,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通过组织教研室活动来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有同一教研室的活动,又要有不同教研室之间的教研活动,不同教研室之间的活动可以帮助老师对整个课程设置有所了解,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沟通,而同一教研室活动可以相互沟通配合,促进教学向专精深方向发展。
(四)掌握基础理论,让学生学懂、会用
1.教师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精、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不要繁多,但需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学懂了、记住了,以后才会很好的应用。
2.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见习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开展校内实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进行课内模拟训练
大部分的专业理论课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和模拟一些幼儿活动和教学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这种实训方法可以和教学同步进行,不像在幼儿园开展实训时有很多的条件限制,可以配合教学的进行。
2.加强幼儿园教学实践
(1)为了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同幼儿保持联系,新生从入学教育阶段就要开始接触幼儿园,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开放日观摩、毕业长期实习等活动熟悉幼儿园,了解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教学时间可以如下安排:第一,新生入学就要安排参观幼儿园和各种幼儿教育机构。让学生了解幼儿园软硬件、日常教学管理和幼儿日常行为表现等,对于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有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当幼儿园有开放日活动时让学生去观摩,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和活动。第三,每学期安排不同的教育[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见习,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去组织。第四,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安排集中实习。第五,假期时,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自己联系幼儿园顶岗实习,进行短期的实习锻炼。
(2)建立相对固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最好是:第一,选择区级示范幼儿园(公办园、民办园各一所);第二,选择民族特色幼儿园,我们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区内少数民族幼儿园数量不少,选择一所蒙古族幼儿园、一所回族幼儿园;第三,选择普通幼儿园,最好是公办民办各一所。选择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幼儿园教学、管理特点。
(3)最好能对大、中、小三个年龄班,普通班、蒙台梭利教学班进行轮流见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可以了解不同班级、年级幼儿教师工作特点。
学生到幼儿园去参观、见习、实习,可以对幼儿园和幼儿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到幼儿园可以观察不同年龄段幼儿特点,知道幼儿园工作的性质;体会幼儿教师工作特点;学习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学会幼儿日常生活的管理;到幼儿园参与、组织各种活动,了解幼儿教师的职责,提高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识;了解幼儿园教学特点,掌握幼儿园常规教育内容,初步学会各种活动的设计、编排、组织。通过实践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历史课程;重要性
1.学前教育专业历史课程开设的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要不要开历史课? 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尽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前教育专业须开设历史课程的态度很明确。但社会上仍有许多人认为,幼儿园教师能唱会跳有爱心就行了。有些职业院校为适应市场需求,加大了声乐、舞蹈等课程的教学,把历史课看作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任意删减,甚至取消。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历史老师感到无奈,也使许多关注教育的有识之士忧心。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历史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理由如下:
(1)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历史课程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
历史承载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文化。所以,世界各国对历史教育非常重视。以日本和美国为例。
日本曾多次不顾亚洲国家的强烈抗议,修改历史教科书,篡改侵略他国的历史,粉饰其侵略行径,其目的何在?就是要日本国民相信自己的政府,效忠于自己的国家,使日本大和民族凝聚力牢不可破。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对中国发动军事侵略后,紧接着就进行了文化侵略。他们在东北、华北等占领区实施奴化教育,把中国历史、文化一概从学校教育中删除,从小学开始培养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奴才、汉奸。
再看美国,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认为:“历史毕竟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世界黑人改善协会的建立者玛科斯・卡维说过:“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美国民众对历史的重视可见一斑。因而,美国虽无悠久历史,但他的史学却与国家的建立几乎同时出现。
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从秦始皇“焚书”,烧六国史籍和百家书到“”势力把中国历史划到世界史中去简略讲授,各种势力为使民众归顺,都不遗余力地从历史学科下手。因此,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任重而道远,这当然也包括幼儿教师。然而,现实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说不出中国历史朝代有哪些,岳飞抗击的是哪支军队,文天祥是哪朝人……一个对自己祖国最基本的历史、文化都不了解的教师,又怎能担负起这份使命?
(2)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历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人修养和能力提高的需要。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聪明。”通过历史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让人察古知今,受到鉴戒、启迪和教益,提高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更好地工作、学习、生活。
2.教材处理问题的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相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来说,没有高考的压力,历史课程的学习轻松不少。因此,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讲授炎黄传说时,补充了“人类始祖”――伏羲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了解渔网、乐曲、八卦、婚姻制度等都是伏羲的发明。这样,学生不仅增加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探究中国古文明的好奇心和自豪感。
对于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少讲,而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新内容和重要内容的分析讲述上,让教学有所侧重。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重点,重要的典型的问题力求讲精讲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学方法问题的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同于初中学生,也有别于高中生。几年后,她们将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因而,历史教学既要讲述具体生动的历史史实,突出趣味性,同时也要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历史知识表象的形成上升到历史本质的揭示,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升华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1)指导学生自学,教授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部分学生会按照老师要求预习,可关上书本,便什么也不知道。这时,教师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历史教材每课的内容基本是按背景、经过(内容)、影响来编写的,阅读时可带着这些问题自学。
(2)指导学生认真讨论,理解知识的要点,达到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3)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多渠道教学。①课前5分钟故事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课前5分钟故事会是培养她们这种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具体做法是:每次1人上台,讲一个跟本课有关的故事。每组评选1~2名最佳故事手。②多媒体课件教学、小场景剧表演、“我来当老师”、辩论赛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幼儿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情景体验的虚假性’”等问题,这就必然影响对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更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幼师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把他们放到教学活动的主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开发幼师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会学、会实践、会教,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二、改革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发展
《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德、智、体”等的内在关系,否则在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以知识教学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情况,就会把“教育目的的外在性”过分强化,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学前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影响教学工作体系、学生训练实践体系;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更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过去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潜能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
《方案》指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真实的、开放的情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建立幼儿园——学院的合作机制,帮助幼师学生获得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按照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训室、实验模拟室以及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舞台,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生态环境里,模拟幼儿园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养成敬业精神。
四、改革课程内容,生成职业目标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生成学习成果,即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产生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但是学前专业各学科课程之间内容复杂、交叉、陈旧。如《幼儿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社会化及教育活动设计》与学前教育学重复、交叉,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影响学生生成目标的完成。因而,我对高专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的体系进行改革,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见下图)
五、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方案》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生成学生的具有驱动作用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指导把其与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系统设计教学活动,来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见下图)
六、创新教学结构,构建学习模式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表现出理论脱离实践、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等弊端,阻碍着学科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科教学改革。本人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课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实践和评估三部分,对这三部分内容实施既要考虑它的针对性,还要考虑它的长期性,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才能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建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还要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特点、难度、内容等不同的多种教学结构模式。(见图一)
“多级”理论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经验,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按照其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图二)的目的是培养幼师学生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最终使学生生成职业素质。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分四步走:第一个环节是“校内实训”,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理论应用于训练”,是专项训练过程,是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能力同时内化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教育见习、实习”,是学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与幼师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提升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学生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整合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综合能力和素养并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Z].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7.
[2]春霞.面向新世纪的课程理论:美国PatrickSlattery的后现代课程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7(6).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06-01.
篇4
关键词:教学与科研 组织 鼓励 开阔视野 扩大教师知识面对于技工学校的教学与科研问题,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技工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学,搞科研是不务正业,或许说没必要;也有的人认为,只有搞科研才能出成果,因而对教学工作缺乏积极热情。就这一问题,浅谈谈自己一些看法。
一、技工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方针
技工学校属于中等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它同普通教育相比较,虽然同属教育范畴,但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技工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中级技术工人。这一培养目的要求:一方面,必须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毕业后达到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又必须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技巧,毕业后即能独立顶岗操作。其次,技工学校的教学内容,既有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学,又有生产实习课教学,而且,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生产实习课教学占有重要地位。第三,技工学校的教育形式,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采取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双轨道教育的形式。以上特点决定,技工学校主要是靠教学这一基本途径来完成它所担负的任务。因此,技工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方针,把教学工作摆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学校领导应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工作上,教师也要把完成好教学任务、教好学生作为最根本的职责。
二、技工学校应该提倡搞科研
技工学校在坚持教学为主的方针下,应不排斥搞科研。在搞好教学工作,确保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提倡、鼓励和组织教师搞科研,是必要的,有益的。
第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技工学校,我们所提倡的科研内容,主要是指教学科研。围绕教学,结合技工教育的专业特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研究,对教育、教学、生产实践中的难题等进行攻关。而这些问题的探讨、研究和解决,无疑会对教学工作,尤其是对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我校从一九七九年建校以来,由于根据需要办学,专业设置极不稳定,曾先后办过二十个专业,有些新上专业没有材,选用的教材与专业又不太适应。针对这种状况,学校组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写、改编专业教材。经改编后的教材,针对性强,与专业结合紧密,试用后效果较好,特别是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搞好科研,能够不断以最新的科研成果指导生产实习课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习课教学质量。我校烹饪教研室,结合烹饪教学的实践,开展了对传统名菜及浙江菜系的研究,几年来,经反复试制,先后挖掘、开发了传统名菜近百种,直接应用于生产实习课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深受学生欢迎。
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有着多方面的途径和方式。而组织和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科研活动,正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开展科研活动,能够促使教师广泛地学习、阅读有关的理论和专业书籍、资料,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二是能够使教师深入地、精益求精地钻研问题,加深专业造诣,逐步形成各自的业务专长。三是能够使教师关心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动态和成果,自觉进行知识更新,不断学习获取新的知识,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四是能够不断地提高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开展科研活动,对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着经常性、学用—致性、调动自觉性、启迪创造性的特点,这是其它方式如培训,进修、组织业务学习等不能比拟和替代的。如果留心观察一下,不难看出,专业造诣较深,学有所长,在科研上成果显著的教师,绝大多数授课、辅导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教学效果明显地好。
第三、有利于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任何科研成果,都是整个社会的财富。技工学校开展科研活动,不仅有益于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充分挖掘了教师的潜力,把教师的智慧、知识直接转化成社会财富,也是大有益于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照等价有偿的原则,学校的科研成果可以有偿转让,可以利用这些成果为社会提供服务,促进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三、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既有相统一的方面,又存在着—定的矛盾。对二者之间的矛盾如能处理得当,它们完全可以很好地统一起来。教学的实际需要带动科研,科研成果反过来会促进教学。实践经验证明,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当把握这样两条原则:
第一,必须在以教学为上的前提下重视科研。既要防止离开教学这个中心,切实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克服技工学校不能搞科研的观点,提倡、鼓励、组织教师开展好科研活动。第二,科研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科研必须为教学服务。科研的选题应当以教学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重点;开展科研活动,应当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为前提;科研的成果应当以推动、促进教学为首要目的。
实践证明,如能遵循以上两条原则,就完全可以使教学与科研很好地结合起来,融教学、科研于一体,做到教学、科研双丰收。
篇5
一、生物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出发点都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终止点都是要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考试成绩,为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学课性质的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一样,例如,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直观教学法,与生物知识相关的挂图、标本、模型都可以成为我们得心应手的教具。随着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植入,更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手段,图片、视频、动画等这些更直观的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仅使沉闷的课堂变得轻松,还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学习一些微观的知识,肉眼观察不到的,学生理解起来感觉特别生硬,很难把这些知识要点、难点掌握住。借助多媒体我们就可以将微观的世界放大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又如我们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授课前我们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使问题间环环相扣,贯穿于整个的教学重点之中。在课堂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使疑问一个一个地提出,吸引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解疑答问,深挖问题根源,从而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课上布置讨论的题目,让不同的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不同的意见、观点进行讨论。这样做可以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更打开了学生发散的思维,在激烈的争辩中将知识理解运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教师在实施这些方法的同时都要保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秩序。所以,我们在“教”课的同时还要“管”。这里所说的“管”意思就是课堂管理,好比一个国家要有严明的法纪;一支军队要有铁的纪律。课堂上,我们也要有一定的校规、班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好自己的课就行了,班级管理是学校政工处的事,是该班级班主任老师的事,和自己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去管理放任一些学生肆意所为,可想而知课堂效果从何谈起,更谈不上对学生有什么教育意义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管。怎么管,如何管,我们的管理依据在哪里?每个年级都会对每个班提出一些硬性的指标进行管理,每个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也会有一个本班的班级管理制度。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管理的依据。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的学生中总是有那么几个爱说的、爱动的、爱睡觉的人。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一冷一热”的处理方法。“一冷”也就是对学生的这种行为先不做出评价,不做出批评,对他置之不理,静静地等待。让他自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班级的规定,进行自我的一个纠正。“一热”就是在课下,单独地找这样的问题学生,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情况,和他们多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用温情去打动学生,并改变学生的行为。
三、教管结合,提升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地教而不去管,课堂上乱哄哄,学生一盘散沙会一无所获;如果一味地去管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不仅完不成课堂既定目标,而且也偏离了我们教学的方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方法与管理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与管成为一个整体,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我们在直观教学时,当我们展示出一幅图片、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时,学生会出于好奇相互议论,课堂会一时陷入混乱的局面,这时我们就要进行及时管理,可以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来而不是在相互的嬉笑中打闹。切忌不能大声呵斥,更不能恶语相加,这样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并抹杀。我们可以敲一敲黑板或者击几下掌,引导学生的观察重点回到图片、动画中来,继续开展教学。又如在进行讨论法教学时,学生往往会由问题本身出发而谈及其他,讨论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东西;在讨论时有些学生会迫不及待发言,你一句我一句,东一句西一句地乱说起来使课堂看起来像个菜市场,这时我们就要及时地实施课堂管理,不能任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胡扯,偏离教学目标。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科学素养;培养
作者简介:郁雯(1963-),女,浙江鄞县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准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编号11YB032;主持人:郁文)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91-02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素养的涵义
对于“科学素养”的定义,不同国家的学术界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如美国“2061计划”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将“科学素养”第一位:应理解科学的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
我国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认识是以正规教育为基础,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日常学习和媒体等各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积累形成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科学素养“包含几大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1]。
(二)科学素养的教育理论
科学素养的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和思维方法,发展科学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2]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外,面对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众的科学素养。
1.具有丰富的幼儿科学教育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首先应积极主动去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吸取现代科技的前沿成果,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中,要更多掌握相关的知识背景。其次,要掌握好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幼儿教育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在科学教育中做到会操作、能考察、善制造。
3.具有幼儿科学设计与指导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需要,能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反映随时调整活动的目标。在活动内容和活动材料的选择中,要以幼儿的兴趣或能引发幼儿积极进行探索的活动材料为前题,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幼儿认知兴趣与需要的活动过程,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去。
4.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它包括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探索、测量工具的运用及课题的选择、论文的撰写等。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分析
我们对江西省南昌市近几届在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大专生和五年一贯制高职生的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随机结构型调查问卷,其主要内容包括:对科学技术术语了解、对科学观点的了解、科学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以及学前专业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情况。分别用于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对科技的兴趣态度、科学信息来源、对高新科技领域的了解、对科技利弊的认识、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了解等方面的信息。
在对科学技术术语了解程度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选用了分子、Internet、DNA、纳米,四个科学技术术语了解学生对它们的理解程度,绝大部分学生对DNA、纳米不了解。在对科学知识和观点的了解调查中,我们沿用了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16个测试题,三种学历的平均得分为66.3%,其中本科学历的学生为81.7%高于大专学历的学生,而大专学生则高于五年一贯制高职生,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科学知识和观点的理解程度越高的趋势。在对科学方法和过程的理解的调查中,我们设置了3道题,一是对“科学研究”一词的理解,其余两道题是对实验方法和概率的理解,三种学历对其理解程度普遍较低,均低于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平均为24.3%。在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根据我国迷信形式复杂的具体国情,将中国城乡普遍流行的迷信现想象进行了归纳,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种迷信现象设计为测试题进行测试,五年制大专生为35.7%,三年制大专为28.4%,说明认识科学与社会关系与受教育的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对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统计我们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掌握程度做了一定的要求而得出的,三种学历平均得分为5.86%,低于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大专学历科学素养得分10.7%。
通过对不同学历的学前教育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调查,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科学素养整体水平很不乐观,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对科学素养的学习不重视,在高中阶段受升学利益的驱动,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天文、宇宙等方面的常识“无暇顾及”。到了大学阶段就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一些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前沿知识,涉及不多,甚至毫不关心,文科学生在这方面更是薄弱,对科学探究、思考、创新及实践能力较弱。从学生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反映出学生对科学本质和科学精神的认识上有缺陷。
同时,调查也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科技活动兴趣不大,主动参与的科技活动较少,如经常参观省市科技馆活动的人数平均只有18.5%,81.5%的没参加过;在阅读科普读物方面23.1%的人经常阅读,76.9%的人不阅读。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相关课程的兴趣
对幼儿来说,科学的启蒙主要是科学兴趣的培育,要激起幼儿的科学兴趣首先必须唤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兴趣。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基本性和基础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认知结构,抓住知识生长点,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教育的内容,为学生获得能真正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学生只有认识到所学习的内容是自己当前或未来所必须了解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才能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价值,充满对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如在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勤思善问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巧妙设疑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善于研究和探讨。并且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验证自我的想法,最终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养成良好的探究科学习惯。把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做更多的探索。
(二)加强科教类课程的设置
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技能技巧课课程的学习,而对科学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重视不够,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只开设一个学期,除此之外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学生对自身科学素养的养成也不重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今后开展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建立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来提升其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认为:第一,学前专业必须开设一定数量的如《现代科技概论》、《科学史》、《现代科技发展前沿》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等必修课。第二,开设一定数量的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领域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如《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其它系里面向全校开设的有利于科学素养培养的选修课程,如《电工基础》、《地球知识概论》、《生物制药》等。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定位为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教育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操作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三)营造良好的科学素养教育环境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浓厚的科学氛围和教育环境,在校园文化中,要不断强化科学导向,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学。使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情绪,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产生的兴趣,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学前教育系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建设多元立体的科技教育环境。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宣传资源,如宣传橱窗、校园网。介绍科学名人名家、科学新知识、科技新发现和新成果。二是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建设学生科技作品展览室,将学生制作的各类科技作品展出并存放,开放理、化、生等实验室,并指派老师进行辅导,使实验室成为学生的科技操做室以达到自然地渗透科技教育的目的。三是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如举办科技讲座、学生科技知识竞赛、科技制作竞赛科技文化展览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文化氛围的熏陶,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不断提高。四是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科普宣传活动,宣传科学知识,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到科技馆、科普报告团做讲解员,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科技相关的知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1 中国台湾科技博物馆科学教育的现状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为社会提供双向交流的科学教育服务已逐渐成为全世界科学博物馆的重要任务。自1980年代起,以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代表的技博物馆的相继落成,为提升公民素质的双向互动的科学教育任务提供了宽广的工作平台[1]。
2 管理模式
2.1 管理体制
中国台湾公立的科学类场馆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建设、管理,全职从业人员享受教师(或公务员)待遇[2]。此种管理模式同学校科学教育的系统深入合作自然顺理成章,学校共享社会优质科普资源开展科学素质教育十分便捷。
2.2 教育功能与任务
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自然科学之原理与现象,启发社会大众对科学之关怀与兴趣,协助各级学校达成教育目标,进而为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建立基础。”“只有科学的普及才能使我们脱离落后,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3]。”
2.3 主要受众
据近5年的统计,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平均年观众量为317.14万人次,占中国台湾2317.03万人口的13.7%。相比之下,英国有80多家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平均每家科技博物馆的平均年观众量约为16.25万人次,占英国人口的0.27%[4]。
3 内容方式
3.1 主要内容
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对自然物与人类学遗物进行收藏与研究,近年又致力于中国台湾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维护。强调“人与自然”的观念,藉以教育公众从各个角度去了解人类,了解人与自然互相依存的关系,提升公民科学知识的水准。该馆在1999年9月在台中发生的里氏7.3级的大地震原址建起了“921地震教育园区”,将相关的地球科学与抗震自救等知识直观生动地向中国台湾公众传播[5]。
3.2 主要方式
常设展览引入国际著名设计公司设计,理念先进,制作精良,例如高雄科工馆的“诺贝尔与诺贝尔科学奖”,通过对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展示,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科学及科学方法基本方面。临时展览。中国台湾习惯称临时展览为“特展”,包括引进海外成功展览和自行策划。影视剧场。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影视剧场分为太空剧场、立体剧场、鸟瞰剧场、环境剧场和SOS剧场,根据不同特色的剧场上映不同内容的专题片,如哈勃太空、地心冒险、宇宙探寻、暖化危机等,剧场一周全天欣赏。教育活动。中国台湾方面在展览设计阶段就将配套的教育活动安排在计划中,且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既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引发提问与思考,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例如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对中小学提供科学教育服务,具体操作有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来馆,利用科技博物馆的科学资源进行教学;二是推广到校服务活动,用“到校服务车”运去包括“科学演示”及“动手做”两部分教材设备。总之,以富有创意的示范教案,激发学生的热诚与潜力。
4 人才队伍的建设
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从业人员总体专业素质高,中高层管理人员与业务骨干中“海归”博士、硕士甚多,不少拥有交叉学位,专业团队潜心于科普展览与教育活动中,成果累累。馆长孙维新,物理学学士、天文学博士,兼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研究员;在教学、科普活动、科普创作等方面屡获大奖,是一个学者型的馆长。该馆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义工工作范围,聘请中、小学自然科学老师担任自博馆的科学辅导老师,实施多年而颇有成效。
5 结语
篇8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受教育个体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学生个体潜能的最大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学校教育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人格品质的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目前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学校还不能够依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提供相适应的教育,但并不妨碍这种新时代的教育思想作为未来教育改革方向的基本原则。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自愿的一种行为,获取知识的多少由学生自己决定,而不是由教师决定。学校的教学工作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教师只能作为启发者,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转换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逐步将教学过程由原来的被动灌输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基础上还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增加教学的开放性、可选择性,减少课堂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强制性,让学生在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自愿学习原则。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学习。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没有个性可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没有创新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自愿学习这一原则,关键是要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并最终让学生形成以学习为乐的态度。
2.公平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公平,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同学生间的个性差异使教育资源在分配的时候不能真正地平均分配。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只有存在这种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是这种差异不能被无限制地扩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引导那些占用教学资源较少的“差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避免教学资源被少数优秀学生占用。
3.宽容原则。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思想,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还是学生能否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如果一个班级考试成绩理想,那么这个班的教师教学水平就高,反之就对教师的教学全面否定。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宽容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这种状况。
三、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转换师生角色。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条件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变“教”为“导”:如在讲述“洋流”的内容时,利用地球仪和手电为工具,向学生们演示洋流的方向,并给学生们依次分组,让他们上台演示不同洋流的运动方向。通过分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单纯的“教”变成“导”,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整整一节课,始终充满着掌声和欢笑,甚至在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学生还沉浸在表演时的亢奋之中。这种策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自然也就令其兴趣盎然,急于探索。
2.优化教学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实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就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负担沉重。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课改的精神、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等。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新技术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如在教“锋面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展示锋面雨的原理与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春季气温上升、锋面雨频频出现的原因。
篇9
【关键词】关爱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最主要的职业道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之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渐产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对他的关爱程度有很大关系。
1.关爱与兴趣的内涵
顾名思义,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对他人或事产生的深挚情感。著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关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关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此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职业。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真心实意的去关爱学生,充分尊重和信赖学生,就能够使学生每时每刻都享受着爱的沐浴,感受到爱的甜美,分享着爱的喜悦。其实,它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兴趣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个体对事物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也就是附属内驱力,是个体为了获取(教师、父母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工作、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就是所谓的兴趣。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可见,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
2.关爱与兴趣的关系
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产生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有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以及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等。在这些诸多因素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每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与教师在一起,因而,在这些诸多因素中,教师的关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有爱,学生才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正因为有爱,学生才会产生兴趣,兴趣促进能力的提高,能力保证兴趣的发展。可见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关爱”应该以各种形式贯穿于“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过程的始终。
3.用关爱激发兴趣
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充满着崇敬和热爱。因而,教师就要与人为善,通过关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心灵深处所丢失的爱再一次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找回来。除家长外,教师应做得更多一些。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外,还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从心灵深处感到一种平等友好的,倍感亲切的、温暖的气氛,使学生天天快乐地成长。有了“关爱”,学生才能找回自信,找回自我。特别是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长期被冷落、被同学歧视,对学习缺乏兴趣,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尤为重要。对这些学生来说,教师的关爱,哪怕是一点点,都可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震撼,这种震撼会变成强大的内驱力,重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会直线上升,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许,因为教师的这一点点关爱,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我班这学期来了一名叫高旭的新学生。出到新的班级,人生地不熟,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难免有些胆怯。又因为他测验不及格,淘气的学生看他少言寡语,有意欺负他,致使该学生整天萎靡不振,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成绩变得更糟。我把这种情况看在眼里,想在心上,怎样帮助这位学生找回自信,并让班级同学接纳他?我首先用谈话法找他单独谈心并进行心理疏导。“高旭,你知道老师找你干什么吗?我发现你很聪明,老师也很喜欢你,虽然你的成绩还不是很好,但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如果你上课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你进步会很快的。”这时,我发现他的表情又紧张变为放松,内心的喜悦情不自禁的表现在脸上。我用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头说:“这个圆形贺卡你喜欢吗?因为就剩这一个了,老师发现你很有潜力,只要按着老师说的去做,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很大进步的,把这个贺卡送给你吧,不要告诉别人”。说到这,他很兴奋,露出了满脸的笑容。“不过,老师想对你提几点希望好吗?你每天回家要让爸爸妈妈辅导,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期末成绩考好了,老师还给你礼物,你有信心吗”?当然,他的回答是肯定的。第二天上课时,他果真坐得很端正,听讲精力集中,我在同学面前表扬了他。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
引言
数学课程作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不仅肩负着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素质高的幼儿教师队伍的重任,而且还担负着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提高幼儿教师科学文化水平和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众所周知,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让学生体会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课程观,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学习与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数学教学水平等,已越来越被数学教学工作者所瞩目。因此如何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落实数学教育为幼儿教育培养优秀的教育师资便至关重要。
1.学前教育数学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五年制学前教育数学课程设置所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以下笔者将针对所出现的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其中一方面是从学校的方面而言的,首先是各阶段开设的数学课程之间缺少整合,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难度大、要求高,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相脱节;其次是课程多为实践课,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数学主要是介绍如何设计数学活动,侧重于教学方法,很少涉及数学知识点,学生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第三是教材的使用很不规范,很多学校采用二三分段学制,前二年使用的是普通高中数学教材或者是中等师范学校数学教材,后三年则采用的是三年制高中毕业起点学生的数学系列教材,而具有科学结构体系的、适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的,首先是学生的起点低、基础差,缺乏数学学习信心,五年制学生大多经过中考失利,文化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数学基础尤其薄弱,进而导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初中阶段,老师几乎支配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包办学习的结果,是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计划统筹安排。进入幼专后,学生仍以初中学习方法应对,导致事倍功半、毫无学习成就感,数学学习困难重重。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学前教育专业实现新发展的建议
2.1树立科学的数学课程观
多年来,我国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一直停步不前,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编制人员在编制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传统的课程设置的模式,未曾有任何的突破,因此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置停滞不前,因此要实现突破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树立科学的数学课程观,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数学课程,是进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即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数学课程观,才能凸显具有特色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结构体系。
2.2实现五年制学前教育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整合
“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正是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结构体系所蕴涵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把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数学课程观,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针对五年制初中毕业起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学习目的性不强的特点,由原来的高中数学、幼儿趣味数学两门数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数学课程,课时也由每周各两课时变为每周四课时,构建出了一套适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新的数学课程结构体系。相同的学习时间,但是整合前后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整合后的数学课程设置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熟悉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增设数学专业课,完善数学基础
课程设置不能照搬高职高专的课程设置方案,尤其是数学课程兼具基础和工具性学科的特点,一定要本着“打牢基础、拓展应用”的原则,不断完善数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大多数学校的课程中涉及数学的专业课多是《幼儿园科学领域活动设计》,该类课程属于专业实践课,而且数学内容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教学内容与课时不能满足学生对自身能力提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活动设计,应将其独立出来,自成一门课程,同时配合这门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体系,设置对应地类似于《基础数学》的理论课。此外,还可增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课程,有效提高学生对幼儿数学教育所需的理论支撑,从而达到课程设置多样化、适用性强、并将理论和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进而不断完善数学基础。
2.4更新学前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同样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受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是选用多样有效的教具: 教具简单功效不凡,圆柱在展开前很难想象其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切开西瓜才易理解球体的截面是圆。生活用品闹钟、毛线针、篮球、等都可以做教具;其次是适当使用多媒体等教辅手段:图片与视频使教学内容丰富有趣更易理解,使立体几何得以实现教学优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合理控制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否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第三是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杜威的主张是“从做中学”。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理新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思维的积极性,让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协调共振状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信心,培养出成就感。
3.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整体评估。分数不能等同于学业评价,分数仅仅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方面的评价,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业评价,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应采用多元化策略。学习效果的检查应该包括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评价既要包含课上和课后学习评价,又要包括阶段性考查结论和学生学习态度综合考评等等。有的放矢施教、科学评价分析,让数学教学评价公正、公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进步乐趣,是学生享受和发展数学学习的良好开端。从多方面对一个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进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五年制学前专业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层次,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学生正成为学前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质量,因此,我们要探寻数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与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契合点,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样不但可以缓解数学教学中诸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其更好地为学前教育专业服务,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以适应幼儿教师日益增长地文化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小清.关于学前教育数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8年06期
[2]魏萍.浅谈当前学前教育数学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应遵循的原则[J].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 上一篇:家庭形成期的理财规划
- 下一篇:儿童数学思维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