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缺点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融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以及企业自身条件的欠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筹资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自身的缺点。从我国上市公司外源融资方面着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外源融资方式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决策;股权融资;债权融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08-02
1 上市公司筹资的原因、筹资现状
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筹资是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与资本支出的需要而筹措资本(金)的财务行为。企业筹集资金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取得经营所需的资金,是决定企业资金规模和生产经营规模的基本因素。企业筹资活动需要通过一定渠道并采用一定方式来完成。
企业融资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筹集资金;外源融资指通过外部资金来源筹集资金,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类方式。直接融资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进行的首次上市募集资金、配股和增发等股权融资活动,这部分融资被称为股权融资,另外,上市公司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进行债券融资;间接融资是指上市公司来自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等债权融资活动,称为债务融资。
资金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的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企业对选中的项目投资也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筹资既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也是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概括的说企业筹集资金主要是由以下动机产生的:
(1)扩张性筹资动机;
(2)偿债性筹资动机;
(3)混合性筹资动机。
我国上市公司的筹资现状:
(1)存在过度融资,主要表现为股权偏好;
(2)内源融资比例偏低。
2 我国上市公司筹资的几种策略
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更为灵活多样。上市公司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为满足对资金的需求可采用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留存收益、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公司债券和向金融机构借款等。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资金来源划分有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内源融资包括折旧和留存收益。外源融资又分为外源直接融资和外源间接融资,外源直接融资有配股、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债券,外源间接融资有银行借款融资。
本文从外源直接融资方式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三种外源直接融资策略。下面先简单介绍三种外源融资的发展历程:
1998年到2001年配股是我国上市公司最主要的外源直接融资方式,尤其是1999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是在1998年才开始的,而在当时配股的融资额高达增发融资额的10倍。之后到2000年,增发有所增长,但160多亿元的融资额仍远远少于当年达到高峰的配股融资额519.45亿元。从2002年开始配股公司数量跳水式回落,配股筹资额骤然减少,只有54.57亿元,只有增发的1/3。2003年配股略有增长,增发略有减少,但融资额远不比前几年。到2003年,可转债融资倍受青睐,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新宠,全年筹资额达到180.6亿元。表1为1998到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外源直接融资的统计资料。
配股和增发作为股权融资共同的优点:
(1)不需要支付利息,公司只有在赢利并且有充足现金的情况下才考虑是否支付股利,而支付与否及支付比率的决定权由公司掌握;
(2)无偿还本金的要求,在决定留存利润和现有股东配售新股时,公司可以自主掌握利润留存和配售的比例及时机,而且运作成本较低;
(3)由于没有利息支出,经营效益要优于举债融资。
增发和配股共同缺点:
(1)融资后由于股本大大增加,而投资项目的效益短期内难以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往往被稀释而下滑,可能出现融资后效益反而不如融资前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公司的形象和股价;
(2)融资的成本较高,通常为融资额的5%~10%;
(3)要考虑是否会影响现有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
(4)股利只能在税后利润中分配,因此它不如举债能获得减税的好处。
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优点:
(1)融资成本较低:按照规定可转换债券的票面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期限为3-5年,如果未被转换,则相当于发行了低利率的长期债券,从而降低了发行公司的融资成本。
(2)融资规模较大:由于可转换债券的转股价格一般比可转换债券发行时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多出一定比例,如果可转换债券被转换了,相当于发行了比市价高的股票,在同等股本扩张条件下,与增发和配股相比,可为发行公司筹得更多的资金。
(3)避免股票发行的股本迅速扩张造成每股收益摊薄的问题,减轻企业业绩压力。一个投资项目的周期很长,往往需要3—5年,短期内效益可能很小甚至没有。如果采用增发或配股融资,当时全额计入总股本、募集资金全部计入净资产,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这两项关键指标当即被摊薄,公司将面临很大的业绩压力。而可转债至少半年之后方可转为股票,因此股本的增加至少有半年的缓冲期,即使进入可转换期后,为避免股权稀释得过快,上市公司还可以在发行公告中,安排转股的频率,分期按比例转股,股权扩张可以随着项目收益的逐渐体现而进行,不会很快摊薄股本,因而避免了公司股本在短期内的急剧扩张,并且随着投资者的债转股,企业还债压力也会逐渐下降,所以比增发和配股更具技巧性和灵活性。
可转换债券的缺点:
可转换债券像其它债券一样,也有偿还风险。若转股不成功,公司就会面临偿还本金的巨大风险,并有可能形成严峻的财务危机。这里还有一个恶性循环问题,转股未成功的原因必然是股价低迷,而股价低迷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公司业绩滑坡,若此时必须偿还转债本金,公司境况将会进一步恶化。
3 筹资策略效果分析
每种融资策略都有其自己的融资效果,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效果比较分析,本文以2002年4-8月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其中包括增发的11家公司、配股的10家公司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3家公司,对于这些公司2003年1-6月的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与2002年同期进行比较,如表2。
可以看出发行债券筹资(即发行可转换债券筹资)的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及利润总额增长率比以股权筹资(进行配股和增发)的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及利润总额增长率要高。
4 对我国上市公司筹资策略的几条建议
为了使我国上市公司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应该努力开拓多种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果,获得持续稳定和长足的发展。为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创建良好的融资环境。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从目前许多学者的调查研究中可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虽然很多,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却热衷于股权融资,面对这种融资融资倾向我们应该严格规范股票融资市场。加强对公司股票发行行为、利润分配行为、资金使用过程的法律监督,强化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上的透明度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严格配股、增发新股的审批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
(2)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要大力发展债券债券市场:完善债券市场发展的各类相关制度,大力推进债券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资信评级等中介机构,为市场发展提供诚信基础;完善债券市场的登记、交易和清算体系;致力于增加债券品种,鼓励债券创新,满足不同类型的投资需求;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并拓宽债券发行主体,努力使各类合格企业均等的获得发债机会。
(3)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比如实行股票期权制度、年薪制度及其他激励机制,激励人和经营者重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在约束监督机制方面,要特别注重发挥外部约束机制的作用,避免内部人控制,促使经理人员以公司和所有者利益为重。以此加强对公司战略决策的监督,防止企业管理人盲目融资和暗箱操作,促进企业规范运作。
参考文献
[1]林伟.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及行为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4):40.
[2]刘娥平.发行可转换债券与增发股票公司的财务执行[J].中山大学学报,2006,(4):105.
[3]程玲莎.从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偏好看可转换债券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1):248.
[4]杨洁.我国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规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248.
[5]朱雨良.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财经,2006,(10):125.
[6]王冬年.可转换债券融资评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3):31.
篇2
(一)直接融资政策 (1)直接融资是通过资金需求者向资金供给者提供证券筹集资金的融资形式,这里的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是资金的所有权证书,只是一种剩余的索取权或资本权利证书。(2)通过直接融资取得的资金企业可以长期使用。(3)因为股票、债券作为金融商品,交易价格的确定是通过资金市场来进行的,所以可按其市场交易价格进行买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资金市场的完善和不断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迅猛发展必将推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企业融资效率,提高企业价值。其作用具体表现为: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将有利产权结构的调整,使产权结构更加多元化,从而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使其变成一种“公众型”的企业;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可利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资产存量,调整产业结构;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使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克服“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弊端;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可极大地提高资本的流动性与效率,扩大社会资金供给总量。市场化直接融资的出现不能替代企业体制的改造与控制方式的变革。直接融资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在企业组织与经营制度尚未改革到位之前,市场融资对企业的作用与影响会受到很大限制,甚至被扭曲,市场直接融资的基本功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二)间接融资政策 (1)债权债务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债权人作为资金的所有者,他在让渡了资金的使用权后,除依法享有到期收回资金本息的权利外,不能任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议中约定具体的资金使用方向除外),债务人在承诺如期偿付本息取得资金的使用权后,有权独立自主地运用借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2)间接融资的收益取决与债务资金总成本的高低,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大于债务总成本率时,就可化解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否则将会面对较大的财务风险。(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企业债务资金的本质,债权人虽然是资金所有者,但不能像权益性资金的所有者一样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理财活动。(4)还本性。企业向债权人借人资金都有一定时间限制,只能在规定的期间使用,到期后企业必须足额归还本金,而且不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如何,否则债权人有权对企业提请诉讼或破产申请。(5)限制性。由于债权人不享有参与企业经营的权利,他通过在有限时间里将自己财产让渡给他人使用,从中取得固定收益,企业取得债权人资产之后,企业经理人员的某些行为可能会违背债权人的初衷,因此债权人为保护他自身的利益就会在让渡其财产使用权的同时附加给债务人一些限制条件。
间接融资是现代企业普遍运用的经营思想和使用的融资政策,其作用具体表现在:(1)通常情况下,由于负债融资的成本低于权益融资的成本,所以负债融资比例的提高,可降低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2)在企业资本规模和结构一定的条件下,由于负债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企业息税前利润增加时,单位息税前利润负担的负债利息就会减少,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3)由于负债利息是在税前通过收入补偿的,所以具有节税利益。(4)负债具有传递信号的作用,当企业发展前景比较好时,一般都选择负债方式筹集资金,以便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大幅度的增加每股盈余,提高企业市场价值。(5)负债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在企业筹集资金时,如果以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本,势必带来股权分散,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集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又不影响企业控制权,有利于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6)抵制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环境中,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然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负债融资也有其不足之处: (1)负债融资由于要还本付息,其财务风险较高要承担较高;(2)企业负债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市场风险;(3)财务杠杆效应的也有其负面影响,就是在企业借款利率高于息税前利润率时,就会给企业带来亏损; (4)负债资金缺乏财务处理上的灵活性;(5)企业负债会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三)项目融资 (1)在通常方式下,项目的主办人凭借自身的资产和信誉举债,要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还要承担项目损失和亏损的风险。(2)贷款人最初通过考察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和未来收益来决定是否向该项目进行贷款。(3)项目融资的主要担保是基于工程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项目承办单位的资产抵押,项目主办人或其他参与人的合同义务、风险保证书。因此,项目主办人的财力和信誉不是融资的主要担保对象。贷款提供者对项目所有人(或发起人)没有财务追索权。可以看出,项目融资使贷款提供者承担一定的风险。(4)由于项目融资对项目主办人的信贷能力和资产负债表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属于资产负债表以外的融资。所以,此项融资方法具有很高的融资杠杆能力。(5)项目融资的资金用途限制较多,只能用在指定项目,不能用于其他项目。
二、企业资本结构安排战略
(一)确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战略方案 首先要对资本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就是运用综合资本成本比较法和公司价值比较法等方法,对资本结构进行决策分析,以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其次对资本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就是企业财务经理及财务人员在分析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企业成长、资产结构、偿债能力与现金流量、贷款人与信用评级机构的态度、金融市场动态、企业所有者与管理人员的态度、行业因素、税收政策、企业的财务状况等诸多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资本结构做出判断。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资本结构战略的各种备选方案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进行评价,以选出能够支持企业战略的资本结构战略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保持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应根据企业战略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而对资本结构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趋于合理。
(二)借鉴国外企业在资本结构安排上的成功经验 纵观经济发展程度近似的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它们的资本结构安排与优序融资理论基本吻合。1984年,梅耶斯通过研究出版《资本结构之谜》一书,初步提出了“新优序融资理论”的观点。同年,梅耶斯和迈基里夫合作《企业知道投资者所不知道信息时的融资和投资决策》,对“新优序融资理论”作出系统论证,其结论是:企业应偏好内部融资,因为筹集这些资金不会传送任何可能降低股票价格的逆向信号;要是需要外部资金,企业首先发行债券,股票发行是最后的融资方式。这样的资本结构安排主要原因是各国共同的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必须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三)根据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选择符合企业自身能力的融资策略 内部筹资战略方面,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许多可利用的资金来源,企业可采取切实的措施,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金,这就要求企业如加强内部管理,节约资金占用和资金耗费;降低利润分配率,提高留存收益;合理制定和利用折旧等会计政策,以增加积累,减少税收支出;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的调度,避免闲置资金。金融信贷型筹资战略方面,即企业通过与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有效地利用各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以获得长期而稳定的贷款。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有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等。证券型筹资战略方面,通过发行各种有价证券特别是股票和债券来筹集所需的资金,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筹措资金的来源较广,既有家庭和个人的资金又有金融机构的资金,还有其他企业和社会公共团体的资金。因此,实施证券型筹资战略可以为企业筹措到大规模并可长期使用的资金。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这种筹资战略的运用范围和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联合型筹资战略方面,主要依靠企业间的联合、信用、吸收、合并、收买、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版。
篇3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民间融资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机急需规模的扩张,但金融体制的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再加上居民投资意识的增强,CPI的上升,人们为了保持货币的增值,所以民间融资就得到了追捧。但是管理体制的不规范使得民间融资中出现不少问题,所以如何建立健全的机制使引导民间融资健康的发展,就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金融 民间融资 中小企业
一、民间融资的概念及其融资方式
作为现在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一个民间融资的概念:所谓民间融资,是指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以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在经济活动中,我们把融资分为了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其区分的标准是其活动是否受到国家信用控制和中央银行管制(姜旭朝、丁昌锋, 2004)。民间金融主要是因其不受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的信用控制并且缺乏中央银行的有效监管,所以被并为非正式金融。除了民间金融外, 非正式金融主要指低利贷款以高利贷出,银行间的不规范拆借, , 以高利率为诱饵的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以大量现金形式交易的地下经济。李晓红(2006)认为我国民间融资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民间借贷。二是合会。
二、民间融资的形成原因
(一)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的金融需求而催生了民间金融。张杰在麦金农的“金融二元主义刀基础上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金融三元主义”,即与国有企业相对应的国家金融控制与金融支持,与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为主)相对应的金融支持以及与私营企业相对应的民间金融支持。
(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大量资金需求。车正红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它们一般都是处于成长阶段中的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迫切需要进行外部融资。但是,多数民营企业缺乏盈利记录和信用记录,有形抵押品少,经营业绩不稳定,加之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因而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
(三)民间融资是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产物。张小春(2010)认为:由于我国的融资结构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存在直接融资比重小,间接融资比重大的融资结构性问题。而民间融资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从而使不同发展规模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都能得到资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失调状况,是对资本市场上资金需求不足的弥补。
三、民间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民间金融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完善了我国的资本市场,但是其缺点也在慢慢的显现。首先它表现在民间借贷手续由于其不完备的监管体制,同时也缺乏法律约束以及有效监控管理、风险防范意识差等缺点使民间融资潜藏金融风险,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其次, 因为民间融资信息不公开,体制不透明,所以其征信机制薄弱,这就导致了税务管理部门难以对其进行征税,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漏税行为。最后,由于民间融资活动的隐蔽性,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无法对其监管,这就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相关作用,从而导致宏观调控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标准。
苗淼,刘雪茹(2009)认为,民间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民间融资不规范和盲目性,资金供给者信用风险较大。二是,民间融资高利贷特征明显,资金需求者财务风险大。
四、民间融资研究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民间融资立法和政策引导
袁秀梅(2009)强调,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在放宽投资领域方面应当开启民间资金的多种投资“渠道”。
(二)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
陈建良指出,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民间融资的监管力度,认真研究民间资本流动的新动向,完善监管政策和手段,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对民间金融进行规范、指导,使其步入正轨;对民间融资利率进行监测,定期予以公布。
(三)开放市场利率,实现利率市场化
王大松,李爽指出,由于利率市场化是由利率的交易主体根据资金的期限结构、数量结构以及风险结构决定的,所以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取消利率的行政管制,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导向的利率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利率在民间融资中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银行资金运作效率,民间金融活动变得透明,减少民间金融的监管成本,降低其活动风险。
五、评述
尽管现有的理论都认为民间融资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的缺乏,需要通过别的方式融入资金,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我国场外交易市场(OTC)的不发达,这就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使得企业融资困难,所以OTC市场的不发达也是推动民间融资的一个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丁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体外循环资金及对区域经济金融的影响.金融论坛.2006(1).
[2]林毅夫,孝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3]钟凯林,覃祖强.银行体外循环资金状况与商业银行经营对策.广西金融研究.2005.12.
篇4
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始于1996。1998年,随着信贷规模控制遭到弃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地位更是无可撼动。但是,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宏观调控的统计和检测指标,代替了之前一直使用的贷款增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2011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启动了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检测工作,并致力于将其作为货币政策新的中介目标。
【关键词】
货币政策;实体经济;货币量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类新型融资工具不断出现,银行间接融资比重下降幅度巨大,中央银行统计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显示,2012年前10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中,人民币贷款仅占总增量的55.50%,即使加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也只有61.94%,而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分别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5.09%,7.33%,6.50%,14.29%,1.74%。直接融资比例的明显提高,且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也起着较大的替代作用,新增人民币贷款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金融体系开始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因此,当前提出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是符合我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宏观政策需要的。
根据2002年至2010年中央银行内部的月度和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进行测算,表明,社会社会融资规模相较于货币供应量及新增人民币贷款与重要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更大,且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其变动能显著影响实体经济;基础货币、利率等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也与社会融资规模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因此,社会融资规模具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相关性的条件。
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提出,顺应了我国金融市场多样化的发展,是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自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学者及货币当局意识到参与货币创造的不仅仅是传统的金融主体,影子银行在内的许多非银行和准金融活动也参与了信用的创造过程,同时,各种结构性金融工具同样会影响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活动,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到产出的稳定性。为了防范潜在风险继续扩大,有必要将上述信用活动置于监管范围之内。通过检测社会融资规模,不仅能够从总量上了解金融系统性风险,还能反应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分布,通过检测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融资的全貌和全社会通过金融体系实现的信用交易总量及结构,有利于及时发现社会流动性异常变动并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引入社会融资规模进入货币政策框架,将之作为货币政策制定的金融指标之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阶段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确有不妥之处。
缺点其一,概念内涵具有争议。重新研读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不难发现其定义着重点在于强调融资方是实体经济体,而金融体系是否作为发行方并没有较强要求,盛松成所述社会融资规模内涵的三个方面之一就包括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社会融资规模的两大理论基础来源分别是货币供给理论中整体流动理论和金融中介机构理论,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金融中介机构理论提出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概念,并说明非银行金融机构创造的金融债券凭证与货币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替代性作业。盛松成在提出此内涵时,将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与企业债纳入其中,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表中,已经涵盖了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两类非金融体系发行主体的社会融资,却将地方政府债券、其他非金融性公司发行的商业票据及其他证劵、外债被排除在统计口径之外。并且广义货币量只能涵盖本币贷款而导致与众多宏观变量的相关系数越来越低,那为了研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更全面影响,不将上述信贷总额纳入社会融资规模是有失偏颇的。
缺点之二,相关统计方法及口径仍未公布或尚未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从中央银行2011年开始公布的每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货币信贷概要中均会给出从2002年以来的社会融资规模,但是附录中均写有当期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既然央行已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宏观调控的统计和检测指标,那么相关科目具体涵盖哪些统计指标,每个统计指标的数据口径应该如何统一规范,在对各指标进行合并计算的过程中如何避免重复计算等问题都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现阶段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高速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深化的过程,继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后,又会不断推出国债期货;实体经济还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如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为了保持数据统计的连续性与纵向的可比性,需要在对社会融资规模该指标范围统计孔径等进行前瞻性设计及明确的划分与科学可改进的统计方法,唯有此才能在未来多样化融资创新中做到从容应对,使得相关数据具有良好的可用性。
缺点之三,“简单叠加”的计算方式有待商榷。各国在统计广义货币量时,因为叠加法计量较为简明,因此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纳。现在提出的社会融资规模,更是将叠加法应用到大部分社会融资规模中。不同种类的融资方式在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均有极大差异,把这些不同融资规模直接简单相加得出的社会融资规模总量进行分析,是有失偏颇的。得出的数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社会融资的渠道的改变,并不能直接反应各经济主体间融资中或有的融资风险。
缺点之四,社会融资规模不适合作为名义锚。中介目标的必要性之一在于其名义锚的功能,充当名义锚的经济指标必须是容易控制而且便于观察的。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是可测的,但是在现阶段央行对其是不可控的。社会融资规模中间目标体现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相结合的货币政策,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数量调控方式。但是目前,价格型工具在我国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体系中并不能起到明显作用,甚至由于此消彼长的影响还会引起相反作用。要解决调控类型的转型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利率市场化,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有效地调节社会融资规模。另外,名义锚作为货币当局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桥梁,具有预警性的作用。社会融资规模是近期才提出的概念,公众对其内涵概念认识不够充分,投资者对社会融资规模总额数值上的改变敏感度低,很难发挥中介目标预警性的作用。在政策确定范围内,面对可能出现的经济波动,由于投资者认知度与敏感度较低,社会融资规模作为的中介目标很难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引导投资方向和规模,起到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介目标无论在定义、统计方法与可控性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即使不足得到改善,笔者也不建议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介目标。
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由于最终目标只是原则性的,各国通常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设定中介目标,通过对中介目标的变动来分析了解当前和未来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从其他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演进过程不难发现中介目标的选择是随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侧重改变而发生变化的。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介目标经历了价格型——数量型——多元化的演进过程。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特征和金融发展状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应以数量型为主,逐步向价格型转变。但在中介目标的选择方面,可以更多得参考别国的政策制定经验及反馈案例,运用已有的价格型中介目标,不必走中国特色。完成转型的关键在于构建完整的利率体系、完善利率传导机制、进一步发挥利率作为价格型手段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非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介目标。
货币调控“是一门非常具体而又复杂的艺术”,绝非由课本上传统经济学若干理性假定得出的结论就能解决实际问题。政府提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央行将社会融资规模纳入货币政策框架、提出新的目标框架,这些都是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创新的历史必然。充分体现了政府与货币当局对于市场上金融风险的关注度正在不断加强。提出社会融资规模并非要将其作为中介目标,在任何经济环境下,社会融资规模所揭示的信息都可以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依据之一。美国次贷危机之后,2011年政府提出这一经济指标的直接动因在于融资结构的变化,其根本目的在于要求货币当局对金融市场交易的全面监控,防范系统性风险。着力构建完善的利率市场才是货币当局在维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夏斌,廖强.2001:《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经济研究》8期.
[2]盛松成.2011《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中国金融》.
[3]盛松成.2011《社会融资规模符合金融宏观调控市场化方向》《中国金融家》.
[4]尹继志.2011《社会融资总量与金融宏观调控新目标》《上海金融》.
篇5
[关键词]金融环境 融资方式 市场经济
一、我国现在金融市场的环境
企业所面对的金融市场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金融市场的宏观环境包括:(1)政治法律环境,即指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要素;(2)经济环境,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动向等的总和。同时,微观环境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状况。但就筹资而言,还包括企业经营者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程度、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发状况等方面在内的企业内部的各种制约条件。
二、企业一般的筹资方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方式大致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
1.内源融资方式。即将本企业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无需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不发生融资费用,其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资金需要时企业才转向外源融资。另外,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筹资行为,表外筹资可分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属直接表外筹资。其资产所有权虽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但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故此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企业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
2.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一般分为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两种。
(1)直接融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通过银行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就其主要的债券和股票投资渠道相比较,从投资者角度看,股票融资因无须还本付息,风险由投资者和企业共同承担,使股票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重要地位。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经常监督公司,因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2)间接融资方式。中小企业在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条件下,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其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间接融资方式中,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杠杆收购融资方式较为常见。采用杠杆收购的融资策略,筹资企业只需投入少量资金便可获得银行较大金额的贷款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
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企业,有助于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对于银行而言,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其贷款安全性有较大保障。杠杆收购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还可充分调动参股者积极性,提高投资者收益能力。
三、现行企业可供选择的较为新颖的筹资方式
1.杠杆收购融资
它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因此杠杆融资适合于企业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比较完善的大中型企业。
2.信托融资
它的优势在于:第一,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和处理多种经济和法律关系,能解决其他渠道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二,相对其他融资渠道,信托融资不但可以降低企业整体的融资成本,节约财务费用,还有利于资金的持续应用和公司的发展。第三,在资金供给方式上更加灵活,可以针对企业本身运营需求和具体项目设计个性化的资金信托产品,从而增大市场供需双方的选择空间。
3.战略性私募融资
它的优势又在于:首先,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股东结构,同时建立起有利于上市的治理结构、监管体系、法律框架和财务制度。其次,可以帮助企业比较好地解决员工激励问题,建立起有利于上市的员工激励制度。第三,可以通过引入战略资本帮助企业迅速扩大规模,从而在未来上市的时候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追捧。第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国际战略投资者) 所具有的市场视野、产业运作经验和战略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也更有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协同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企业的收入、成本结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带来企业业绩和股东价值的提升。最后,比较而言,战略投资者更加着眼于未来市场的长期利益,而不像金融投资者那样往往寻求短期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施东晖.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实证研究[J].融资决策, 2003,(6).
[2]陈元燮. 发展债务融资促进国企改革. 财经问题研究,1998,(1).
篇6
关键词:长期融资;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融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1.背景材料
华能国际是中国最大的上市发电公司之一。2009年,公司决定采取长期融资的财务管理战略,通过发行十二亿A股四亿H股,实现公司长期融资的目的。
2.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
在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公司境内外 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家提倡新能源下,华能国际积极调整电源结构,将逐渐形成以火电为主、新能源互补的多元化发电资产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融资完成后,负债率可降约3个百分点至72%左右,现金流显著改善,为后续扩张奠定基础。通过融资行为使负债和股东权益保持合理比例,形成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的目标。
3.公司融资的内部原因
根据华能国际“十二五”规划的设想,至2015年底,公司装机规模将达到9000万千瓦,大力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力争清洁能源比例超过25%。加强公司煤炭的港口储存和运输能力,努力扩大集团内部煤炭供应规模,保证煤炭长期稳定供应。华能国际表示,增资中新电力将为华能国际进一步拓宽海外业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长期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1.企业融资组成概念
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以及扩充生产能力的要求,都需要大量资金给予支持。这些资金的来源除自有资本外,相当多的部分要依靠外部融资来解决。根据时间不同,融资分为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个渠道,其中内部融资主要是指公司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部融资又可分为通过银行筹资的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筹资的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又包括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
2.长期融资是企业最理想的融资办法
a.长期融资简述。长期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银行贷款具有程序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节约、灵活性强的优点,而且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但银行贷款的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较多,筹资数额也有限。债券属于固定收益的金融产品。债券在本质上也是借钱与还钱,但其与贷款的根本区别在于债券可以公开交易。贷款除非债券化,是不进行公开交易的。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融资成本较低,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同时可以保证股本对公司的控制权。但与银行贷款有着类似的缺点,即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多,且筹资数额有限。对于融入资金的公司来说,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有相似的特点,我们把二者统称为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亦即公司发行股票融资。对公司而言,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资金属于长期自有资本;对股东而言,所持股份代表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相对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有着自己的优势,如:股票属公司的永久性资本,不需要偿还,也不必负担固定的利息费用,从而大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由于预期收益高,易于转让,因而轻易吸收社会资本等等。但股权融资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如发行费用高、易分散股权等。
b.长期融资适合华能国际目前的内部需求。公司融资都要付出成本代价,不同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法取得的资金,其资本成本各有差异。公司应当在考虑融资难易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来源资金的成本进行分析,尽可能选择经济、可行的融资渠道与方式,力求降低融资成本。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保持适当偿还能力,防范财务危机。提高筹资效益。公司应充分利用有利的融资条件,综合考虑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结构、资本市场状况等,从企业的资本来源和资本结构出发,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以满足其健康发展的需要。
c.长期融资完全符合华能国际企业的发展长期战略。随着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水平逐步提高,财务风险较高。公司为了逐步降低负债比率和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同时更好地满足一批新建项目的资金需求,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及H股股票,以充实公司资本实力,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优良的业绩回报公司的广大投资者。
三、企业长期融资将使企业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1.长期融资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本总额中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社会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企业融资有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这就呈现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即资本结构。企业融资必须达到综合资金成本最小,同时将财务风险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就是最佳资本结构。
2.股利政策是企业长期融资成功的关键因素。股利政策是公司筹资投资活动在利润分配领域的逻辑延续。一方面,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能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帮助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连续稳定的股利会向市场传递关于公司未来前景的正确信息,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激发投资者对公司持续投资的热情,从而使公司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条件和机会。
四、总论
企业通过融资得到发展,企业选择融资必须结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并针对企业投资项目实际选择最适合企业的融资方法,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华能国际.成功发行 资本实力和投资价值进一步显现[J].股天下,2010.12.
[2]汪昌云.公司财务政策与公司治理:中国的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华能内部发行AH股筹103亿.资源信息港,admin,2010.
[4]翟少红,白俊.关于新时期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研究[J].2010,4.
[5]企业筹资方式及如何选择筹资方式[OL].第一会计网,2010,2.
篇7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的意义
首先,提高企业并购收益。实施科学的财务风险控制有利于防范和控制企业并购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事项,从而就会降低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损失,相应的就会提高企业并购的收益。其次,确保企业并购目标实现。开展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控制有利于制定企业并购战略方案,保证并购战略的顺利实施,开展财务风险控制活动还有利于分析财务风险来源与性质,科学预测风险的发生及可能导致的损失。战略实施过程中,对具体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是整体并购战略成功实施,确保企业并购目标实现的有力保证。
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控制
1 明确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内容。明确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内容是控制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企业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目标企业的独立价值;二是并购产生的协同价值,包括并购实现的资产协同效应增加的价值与实物期权带来的战略性价值。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实质上就是评估这两部分价值。
2 科学选择目标企业,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1)重视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包括对目标企业财务、营业状况等的调查,还包括资料的搜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及中介机构的聘请。
(2)全面分析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并购企业应对目标企业资产进行分类,从目标企业的资产能否为自己生产经营目标确定经营方向、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等提供服务出发,对目标企业资产可用程度鉴定,关注目标企业现金的持有情况,现金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银行存款,企业必须有应付日常需要和偿付到期债务的现金。
3 完善价值评估方法系统,合理评估目标企业价值。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估价模型,并根据并购的发展对现有的估价模型进行完善。并购企业亦可以根据并购目的、并购后目标企业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可靠充分程度来进行选择,也可综合运用定价模型来弹性评估企业价值。并购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产权市场供求状况及目标企业的谈判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并购交易的最高价与最低价,以此控制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并购融资风险的控制
并购企业应结合各方面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融资支付方式,以实现综合资本成本最小,优化资本结构,规避、控制财务风险的目标。具体说来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企业并购的融资方式。企业并购融资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方式。内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包括新增资本金、折旧基金、留存收益等。内源融资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及与此相关的激励问题,节约交易费用,降低融资成本。但内源融资受企业盈利能力、未来收益预期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在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需要借助外源融资。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从外部融入资金,它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直接融资时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发生信用关系,间接融资时资金供需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信用关系。直接融资的中介机构反映的是一种委托一关系,仅仅起沟通和连接的作用,它本身不是资金供需的主体,不发行金融凭证;间接融资的中介机构本身则是资金供需的主体,需要发行债务凭证。
2 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企业并购融资应当遵循的原则:成本最小化、风险最小化及股权稀释最小化等,企业选择并购融资方式的时候,应优先考虑资金成本低的内源融资,其次再考虑资金成本较高的外源资金,内部积累具有融资阻力小、保密性好、风险小、不必支付发行费等优点,但通常企业内部积累资金有限,而并购所需资金数量较大,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外部融资方式,在选择外源资金时,优先选择具有财务杠杆效应的债务资金,后选择权益资金。
3 企业并购融资结构的规划。并购资本结构规划是在融资方式选择的基础上,将融资带来的财务风险与融资成本等进行综合考虑。不同资金来源的组合配置产生不同的资本结构,并导致不同的资金成本、利益冲突及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开阔视野,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通过将不同的融资渠道相结合,做到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
四、企业并购支付风险的控制
篇8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评估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
我国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还难以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强化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理论研究,并把立足点置于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基础研究领域,使我国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这也将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一是要树立企业债券市场“资本结构优化第一功能”的观念。企业债券融资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实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以“资本结构优化功能”代替“融资”功能,使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
二是要树立“企业债券市场优先发展”观念。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外源资金来源中,首选应是发行企业债券,其次是申请银行贷款,再次是发行股票。而我国目前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金融发展战略混淆了股票和债券两个资本结构优化功能完全不同的券种,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影响很大。建议要切实树立“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为辅;债券市场为主,信贷市场为辅”的观念,也即“企业债券市场优先发展”的观点,以便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三是树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观念。一些学者主张比照国外某些国家企业债券市场与GDP的比例关系来确定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如按美国的比例计算,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可以达到5万亿元以上;如果按德国的比例计算,则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笔者建议,应通过合理测算我国GDP发展、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投资者资产需求结构变化等指标,确定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合理规模空间,并以此指导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管理的实践经验。四是树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市场风险观念。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产生于市场,也须在市场中得到消化,没有风险的金融市场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和消化,正确对待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要合理树立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观点,并正确确立市场风险的承担主体,即市场的风险要由市场主体承担,而不应该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承担。通过以上观念的转变,政府管理企业债券市场将会有全新的视野,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债券管理新局面的出现。
二、建立和健全信用评级制度,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企业信用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债券的利率、期限、还款方式以及能否顺利发行、到期能否及时兑付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决定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及发行的成败。投资者判断某种企业债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是最重要的依据。国际上著名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公司的每一项评级结果都深入人心,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科学、有序的资信评级制度,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统一管理各类信用评级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收费和对评级公司的监管等方面的制度,规范评级市场,同时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逐步培养具有相当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信用评级公司,提升信用评级的运作质量。
三、改善债券结构、活跃二级市场,提高债券流动性
企业债券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增加债券品种,改变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单一、期限固定、利率固定的局面,适时推出利率浮动、期限灵活、附有不同选择权等新的交易品种,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种需求。对资信状况好的大型企业可以鼓励其发行10—30年的中长期债券,解决长期资金的来源问题。企业债券的品种设置,要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和实际情况,既要有利于规避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又要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和企业的筹资需求。
发展企业债券的二级流通市场,增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是拓展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采取做市商制度和柜台交易来解决。为了活跃我国的企业债券的交易,还可以考虑使用新的债券交易方式,如:债券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回购交易和利率掉期交易等。
四、逐步实现企业债券利率的市场化
我国《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公司法》对企业债券利率都作了严格的限制,使得债券在发行时缺乏价格弹性,不具备明显的投资价值,阻碍了企业债券的正常发行,应逐步实现债券定价的市场化。市场利率是在一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下由借贷双方在资金市场上既竞争又协商的条件下而形成的利率。此种利率能很好地体现竞争原则,促使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的供求状况及自身资信条件、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因素来确定,而不能由行政计划来确定。要扩大利率浮动空间,实现企业债券利率有限度市场化。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浮动利率起始于2003年的首都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10亿元企业债券,当时主要是由于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调带来的企业债券发行困难问题,上调幅度为100个BP,其后,17亿元的“03苏高速债”、50亿元的“03网通债”、40亿元的“03华能债”、50亿元的“03国家电网债”得以陆续顺利发行,在极其不利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债券的发行节奏得以明显加快,浮动利率成为我国企业债券的主要定价方式。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利率是以1993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呆板的利率规定为基础,由行政手段作为最终决定力量进行的窄幅浮动,具体操作方式是发行人和利率主管部门讨价还价,而不是市场询价,管理理念和操作方式都非常落后。为此,建议在我国银行存贷款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的过渡期内,允许企业债券利率扩大浮动空间,在不超过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内浮动,人民银行只规定利率浮动的上下限,具体的利率由发债企业与投资者协商确定,实现企业债券利率有限度市场化,逐步形成光滑的企业债券收益率曲线。五、改进和完善企业债券监管制度,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
我国债券市场本身的发展就是由政府推动的,许多政策的出台都完全由政府本身的意志决定。企业融资在本质上应是企业的自主行为,由投资者、企业和市场中介进行选择。大多数国家,对企业债券发行采用发行登记制,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制订严格的标准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目前我国对企业债券发行采取规模管制,1998年颁布的《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发行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在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计委会同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下达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内审批。中央发行企业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计委审批;地方企业发行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会同同级计委审批。”严格的审批是发行企业债券的第一步,能否成功发行还得看是否列入年度计划的额度中。这使企业债券发展速度直接受制于国家事前确定的规模,企业无法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需要来决定其融资行为,降低了企业的发债积极性。
六、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利用债券融资
企业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相比较,符合债券融资条件的国有企业更愿意从银行贷款,因为银行贷款成本低于企业债券成本。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利率一般都超过同期储蓄利率,加上发行费用,发行企业债券比贷款多承担20%左右的成本负担;目前我国银企约束关系仍很“软化”,对银行而言,没有真正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商品化为基础的信贷资金借贷运行机制,资金配置的非市场化问题仍然存在;对企业而言,向银行借款无论是借款应具备的条件,还是到期还本、按期付息的“软化”约束,都使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比发行企业债券小。因此,在企业负债经营中,企业首先想到银行贷款。
直接融资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就债权融资来说,缺点是融资企业需按事先约定期限还本、付息,具有法定的偿还性和严格的期限性;优点是企业的股权没有增加,如果企业运营得好,股东可以获取更多收益,且发行债券花费时间短,费用低,市场监管比较宽松。就股权融资来说,缺点是企业的股权增加,原股东的股权受到稀释,在收入相等的情况下,股东的收益下降,且从企业改制、上市辅导到股票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到位所需时间长,费用高,市场监管比较严格;优点是企业没有还债压力,企业可以根据年度盈利情况实施分配。在国际成熟的证券市场,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发行债券融资量比通过发行股票融资量要大得多。但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愿意发行股票,而不愿意发行债券,这与我国国有企业的性质有关。企业认为,股票融资既能显示企业的发展潜力,又能显示决策层的政绩,而债券融资则是企业经营出现危机的表现,无形中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由此造成企业的直接融资严重依赖发行股票,直接融资方式单一,股市扩张过快,企业债券市场受到股市的强烈冲击。新晨
国有企业重银行贷款融资和股权融资而轻债券融资,监管机构可通过改变以往对企业的考核制度来引导企业进行债券融资。不能像以往一样仅仅考核企业的利润指标,而要将国有股权稀释的因素引入指标考核体系,另外,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能够反映企业利用资金的效率,也要列入考核的主要指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考核体系。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够保证企业准确选择融资方式,而培育公允的评级机构是促进和发展债券融资的前提。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小银行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12-03
中小企业在吸收劳动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的融资却十分的困难,这严重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阻碍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本文立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从多种渠道、多个方面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1.1 以内源融资作为主要的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的融资以内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具有融资费用低、风险低的优点,但由于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不能迅速使企业的规模扩大,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1.2 外源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
就外源融资渠道看,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的融资占全部外源融资的比例高,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渠道以银行贷款为主。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中,有约7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
1.3 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行的融资所占比例非常小。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进入的门槛高,公司股票、债券发行的条件多、标准高,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资金的筹集。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我国正在发展创业板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
场外交易市场为不够上市标准的企业提供了股份发行与转让的场所,是那些成长性、高科技领域的企业进行融资的重要渠道。如天津股权交易所于2008年开始运营,现在的挂牌上市企业有68家,既有外地的企业也有本地区的企业。
创业板的推出与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是,在这些市场上上市的企业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例非常小,仍然无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1.4 非正规的金融渠道占外源融资一定比例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资产规模小,资产抵押能力弱、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中小企业从银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渠道受限,如果内源融资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只能倾向于通过手续简便、快捷的商业信用、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非正规的渠道进行融资。这些非正规的融资渠道,虽然融资成本(利率)较正规的融资渠道高,但是能及时地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融资手续也相对简便。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内部原因,又有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融资环境差、政府宏观政策偏向等外部原因。
2.1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2.1.1 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金融体系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外源性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金融体系进行。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仍然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
四大国有银行往往倾向于向国有企业放贷,并且大部分贷款借给了大企业。例如,2010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对43万户工商企业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情况表明:贷款大量投向了大型和重点中型企业,而中小企业的贷款额明显偏少,仅占1/10的大中型企业,却得到了一半以上的贷款。在贷款的投向上,不同所有制企业受到的对待是不平等的,国有银行的贷款多流向国有企业。
我国成立了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银行和农业信用合作社。几家大的股份制银行如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特点与四大国有银行的业务大同小异,即使是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城市商业银行,也由于传统经营方式的影响,没有把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作为业务重点,而是将资金大部分用于风险小、收益稳定的业务上。而专门支持中小企业的民营商业银行,则少得很。
2.1.2 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直接融资是不通过金融中介的融资,由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直接进行交易。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处于次要的地位。
我国的证券市场分为交易所内的场内交易和交易所外的场外交易。就场内交易方面,股权类的证券(股票)分为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其中,主板市场是场内交易的主体,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是为那些有成长潜力、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渠道。中小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的建立,无疑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是,通过中小板或创业板进行融资的中小企业毕竟只有少数,只占全部中小企业的很小比例。
债权类的证券(债券)方面,企业在发行公司债券时,评级机构对债券发行企业的信用评级非常严格,只有少数大企业或中型企业能通过评级发行债券,而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很小。可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仍然十分的狭窄。
2.1.3 担保机构设置和运行方面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制度还不完善,具体运作、管理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担保机构的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国担保体系运行中的最大障碍。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平均规模不到2000万元人民币,占可运用的资金总额的2.5倍,在保责任余额为可运用的资金总额的1.3倍,没有起到应有的放大作用。
担保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信用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的保证,目前,在担保风险预警机制上,担保机构普遍缺乏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对受保企业的资信状况调查主要借助于财务报告和简单的询问,缺乏客观、真实、准确的评价。
资信调查体系发展缓慢。资信调查,即资金和信用调查,是银行或企业委托中介机构对借款方的资金和信用进行调查,为信贷决策提供参考。某些发达国家或者已经建立起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完善的国家社会信用征信体系,或者建立了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征信体系。在这些国家,信用调查机构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收集或购买企业的信用信息,做成信用调查报告后送给各银行或使用的企业。这样,银行或企业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就不用自己对所要贷款的客户进行信用调查、评审,而是直接采取信用调查机构所提交的信用调查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业务外包,即银行或贷款企业把信用调查的职能外包给专门进行信用调查、评估的机构,或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看,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的出现,是金融业专业化分工深入的必然结果。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中小企业立法不规范,且法律执行环境差,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局部利益,纵容中小企业逃避银行债务,法律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低,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恐贷” 心理。
2.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
2.2.1 企业自有资金实力较弱,规模较小,可以抵押的资产少
中小企业初始资本投入不足,多由个人独资或几个人合伙创办。大多数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固定资产少,决定了企业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少。如果没有土地等能够保值、增值的资产作为抵押,银行不会轻易贷款给中小企业的。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流动资金少,当它要以融资补充流动资金时,贷款人就有理由担心其到期的偿还能力。中小企业多处于创业的初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或商誉,而这些是企业主要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不能弥补有形资产的缺乏,造成了无论是通过以银行为主要形式的间接融资或是以发行债券或股票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都难以进行。
2.2.2 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不善
当前,我国相当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是沿用了“家长式”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不少企业内部管理较为混乱和落后。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规范现象比较突出。这是由于企业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部分中小企业主试图利用现行税收及审计制度的不完善之处偷逃国家税款等原因造成的。不良的内部管理会使贷款人如银行对其账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从而无法根据其账面数据来判断企业的运营情况,从而削弱了银行对借款中小企业的贷款意愿。
2.2.3 经营风险高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虽然有灵活、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的优点,但是同时有许多缺点:如经营经验少,资金少,规模小。与大型企业相比,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弱,当经济出现波动时,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实力弱,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概率高。所以,银行或其他贷款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持谨慎的态度。这并不是观念上的嫌贫爱富,而出于贷款人自身的利益作出的决策。
2.2.4 中小企业失信行为严重
目前,我国整体的信用环境较差,企业借款后不按照协议规定还款,还款期拖了又拖,甚至企业由于经营状况不佳而逃债的情况较为普通。而中小企业的资本金少,可抵押的资产少,而且经营风险高,内部管理的经验少、管理标准低,增加了企业借款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逃脱债务、赖账、合同履约率低、企业进行虚假信息披露等。
3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的工程,需要政府、银行、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帮助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1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环境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资金筹措能力低,是市场经济中的弱者,政府作为一个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克服市场失灵的政策提供者,有责任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条件。首先,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其次,国家应设立政府专管部门和建立一些政策性和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加强中小企业在创办、经营、融资、投资、发展等方面的管理和支持,制定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构建良性发展的融资环境和竞争环境。
3.2 建立中小银行,增加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机构
大力发展中小型银行。首先,中小银行多为地方性组织,对当地企业的经营水平、发展前景和资信状况更为了解,能够较多地获取有关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可以较好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选择地为中小企业融资,这是大银行所无法做到的。其次,中小银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更接近于中小企业,在提供金融服务时更为迅速,效率更高,更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3.3 拓宽资本市场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加强中小企业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2009年5月,我国创业板正式启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加上已经运行6年的中小企业板,可以说目前我国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正不断健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和壮大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市场,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扩大市场容量,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我国虽已建立了中小企业板市场,但由于其上市规则、条件等的限制,中小企业通过其融资仍然有困难。应适当降低门槛,开辟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形成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让那些运作规范,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同时,致力于设立按照市场规则运行,主要投资于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为正在开发并有广阔前途的高新产业项目融资。
加快推进创业板的发展与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是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3.4 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作为连接企业与银行的信用桥梁,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高企业信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建立“一体两翼”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体”指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两翼”指商业性担保和民间互担保为两翼。要加大对担保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大抵押担保品范围。
规范中介担保机构的行为。中介机构能否取得市场的信任、健康良好的发展,关系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因此中介机构必须遵守诚实信用、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信用评级机构、审计机构等中介机构的监管和扶持,规范其行为标准,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共同构建我国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加强信用担保再保险的建设。可以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再担保基金,以提高担保机构运作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帮助其有效分散风险。同时,应借鉴发达国家采取的再保险体系经验,如日本中央信用保险公司为地方性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提供大概70%~80%的再保险。借鉴国外做法,我们可以将再保险与担保行业结合,担保机构将已承担风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再保险。
3.5 构建我国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体系
针对我国目前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拓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
第一,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及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投资公司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我国许多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已形成了较强的实力,尤其一些效益显著的上市公司已有了雄厚的资金积累,拿出少部分钱来进行风险投资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第二,创办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目前,在较短时期内我国的风险投资要仅仅依靠国内资金形成大规模的风险投资尚有困难,积极吸引外资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途径。欧美发达国家风险投资机构资金实力雄厚,风险投资经验丰富,也有意物色中国有高成长潜能的企业进行投资。因此,我们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政府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初期通常会只有一个专利或专有技术及创业思路,他们缺少的就是资金支持,因此,对于新创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可以以股权等形式对有关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6 完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管理不科学、内部关系不稳定、资金规模小、生产效率低、财务数据不真实等原因,使其缺乏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自身经营风险较大,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要不断完善财务制度,改善财务状况,提供真实、合法的财务报告;增强信用意识主动还款,使中小企业管理规范、运作高效,使金融机构有充分理由相信其发展前途,有能够偿债的信用基础,从而愿意为其融资。
参考文献:
[1]李小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篇10
关键词:钢铁企业 融资 国民经济
一、我国钢铁企业的特点
从钢铁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生产技术特性以及产品需求的现状可以看出,钢铁企业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
(一) 钢铁企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是用来衡量和描述企业的规模,说明企业的规模是否合理。钢铁产品的成本主要由投资成本、制造成本和销售运输成本等构成,同时与原料地的距离及运输成本有关,过大的销售范围和远离原材料产地将导致钢铁产品成本的升高。因此,在单个企业规模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规模化的经营和集团化的发展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
(二) 钢铁企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钢铁需求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普通钢材产量过剩,而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难度钢材产量不足,也就是钢铁行业出现了结构性供需失衡,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难度钢铁品种的消费量在钢铁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这些“双高”产品对高新技术与资金规模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钢铁行业成为具有资金和技术双重壁垒的“双高”行业。
(三) 钢铁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众所周知,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个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部门,处于产业链的中间位置,产业关联性强,与各行业的关系密切。
(四)钢铁企业受经济发展周期影响较大
钢铁行业的周期性主要表现在该行业受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较大。从世界钢铁和中国钢铁的历史来看,钢铁行业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周期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影响很大,总体上与经济周期保持同步动态。
二、钢铁企业融资途径
(一)企业内部融资
随着钢铁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管理融资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企业内部融资可以通过增加留存利润等方式筹集资金,也可通过成本的节约,效益的增加,资金总需求的降低来实现。该种融资方式对于钢铁企业来说,优点是这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融资工具,缺点是短期内效果不明显,最容易被企业忽视。
(二)民间资金
中国的民间资金是一支分散而强大的资本力量。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率都在15%左右。一方面,许多钢铁企业对资金需求大并且严重缺乏资本;另一方面,如此庞大的资本却被闲置在银行中,违背了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的原则。另外,民间资本操作灵活,通过民间担保公司担保向银行贷款,通常采取协议评估的形式,与国有担保公司比较,手续较为简便,服务较为灵活,贷款时效也提高了,所以要将民间资本直接用于钢铁企业。
(三)外商资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举吸引外资的政策。目前我国正处于利用外资的调整阶段,利用外资逐步规范化,从单纯量的积累转入对质的要求,有利于更好地通过外商资金这一筹集渠道筹措资金。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可以筹措现金,而且能够直接获得所需的先进设备、技术以及管理方式,尽快形成生产能力。直接投资的财务风险较低,不存在偿债压力。
(四)股票融资
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是钢铁企业的重要融资途径。目前,我国大型的钢铁企业都已经上市,通过该途径取得资本。当前我国有50家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它们借助股票这一载体直接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向资金短缺部门,资金供给者作为所有者享有对企业控制权的融资方式。股票融资具有不需归还本金,没有固定利息负担的融资形式。股权融资筹措的资金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
(五)债券融资
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是企业直接融资的两种方式,在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往往更受企业的青睐,而我国正和国外相反,股票融资比债券融资受欢迎。其实,从客观上看来,债券融资具有财务上的优势。首先,债券融资具有抵税作用。我国税法准予利息支出在税前列支,而股息则在税后支付。这对企业而言相当于债券筹资成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由国家负担的,因而负债经营能为企业带来税收节约价值。同时,债券融资的财务杠杆作用。所谓财务杠杆是指企业负债对经营成果具有放大作用。此外,债券融资还有优化资本结构的作用。
三、优化钢铁企业的融资结构
首先,加强股权融资。例如定向增发、送红股认股权证等等。因为钢铁行业的国有股比例很高。调查发现,截止到2007年末,在未流通股中宝钢集团的国有股比例为67.9%,鞍钢的国有股比例为67.28%,武汉钢铁的国有股比例为60%。因此,就钢铁企业来说,进行股权融资的空间还很大。股权融资的增加意味着自有资金比例的上升,从而使债权融资的空间加大。同时,它还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
其次,积极利用其他融资渠道。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融资方式也越来越多,但是如何积极利用这些融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钢铁公司除了把融资目光集中在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上,还应当考虑利用其他工具和渠道进行融资。
参考文献
[1]崔涛.中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4
[2]黎玉柱.我国钢铁行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优化战略》,冶金经济与管理,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