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深度思考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深度思考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深度思考的方法

篇1

一、深思,在方法上深耕“工匠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更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深度探索和深度认识的习惯,在方法上深耕“工匠精神”。如,在讲授“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后,按照以前旧的复习方法,教师一般会先让学生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公式复习一遍,接着让学生完成各种练习题以巩固相关知识。但是,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改变题海式的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关于乘法计算知识的思维导图,对乘法计算的方法进行梳理,接着再让学生进行练习题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应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并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尝试用各种不用的方法解决题目。通过练习,让学生自主发挥、互相展示、互相点评,使学生既掌握计算的方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也让学生体会到深度思考的过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多次思考的工匠精神。

二、深剥,在内容上深造“工匠精神”

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面对教学上的重难点,教师与其不停地说、不停地讲授,倒不如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怀疑,去探究,去挖掘,让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点燃知识之光。秉承深度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进行交流和学习。例如:通过设置“不用量角器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此时,有学生提出:“把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就可以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方法如图1所示。

但是同时也有学生提出:“把四边形分成4个三角形,也可以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方法如图2所示。

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此时,教师不必急于直接解决这一问题,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和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有学生说道:“这样分是不正确的。因为要求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而图2的方法分出了不属于四边形内角的角度,因而用图2的方法求出的内角和并不是四边形的内角和。”这位学生的一番话让其他学生恍然开悟,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学生经过深度思考后得到的认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更是培养了学生的深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篇2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语文;诗歌阅读

作为浅层学习的对立面,深度学习在近年来的教育教学界可以说是万众瞩目。尤其是它所强调的对学习者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毫无疑问是当下我们进行各种教学革新非常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呈现出侧重死记硬背、知识体系零散、学习动机功利性等浅层学习的现状,这既是教学方式程式化的必然,也是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的必然。为此,将深度学习引入高中诗歌教学,开展深度学习就显得十分紧迫。

一、深度学习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单纯从理论层面上来看,深度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学习者自身能动性的发挥,着力培养的是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新思考等能力。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对于当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深度学习来说意义重大。

1.一种吻合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新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学习评价方式等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这些能力素质的指向,某种程度上恰恰暗合了“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积累整合”强调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感受鉴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思考领悟”强调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应用拓展”强调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发现创新”强调从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都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也就是深度学习的能力。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组成部分。课程内容的设置与评价方式就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设置的,既有基础性学习,也有选择性的提高学习。深度学习有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对诗歌多层面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2.有利于提升诗歌教学效率的新方法理念最终要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够发挥其显性或是潜在的现实功能。深度学习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引入,一方面有利于教师逐步建立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语文教学改革理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其中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终身受益的。传统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往往呈现出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或者是教师自问自答的畸形教学场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都被肢解成了一个个所谓的知识点,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往往就停留在了这些平面化的、凌乱的知识点中,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与批判能力自然无从谈起。深度学习的引入,是对以上问题的一种矫正。构建起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师生来说都是讲授与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教师一方面要为课堂的顺利开展进行更多的课前准备,另一方面则消解了教师原来在课堂上满堂讲的角色,更多演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领航者、引导者,鼓励、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努力,去回答诗歌阅读中碰到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中语文诗歌深度学习的几个规律性认识

作为教学工作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要走向深度,首先必须服从于一般的教学原则,但同时要凸显自身的学科特性和学科本质,要服从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领域带有特殊性的规律和认识。总体而言,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立足课本,细读文本。语文学习的精要在于文本的细读,在于细嚼慢咽之后品味到的“语文之味”。因此,语文学习的关键步骤在于阅读。立足课本进行文本细读是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基本起点。尤其是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文本细读被推上了前台,认真研读课本成了教学过程的必经之路。细读文本在实践中应做好推敲语言、还原场景和挖掘内涵。语文诗歌的教与学是一门深厚的艺术,细读文本的关键在于走进文本的内部,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情感上的、思想上的共鸣。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篇幅较长,但是诗人以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象群,为我们展现了李杨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二是多元解读,把握方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等的差异性,不同的人在对待同一文本时会呈现出差异性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解读。这样的原则同样适用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通过文本的解读来发现问题,然后利用创新性的思维对问题进行解答、解决,这是深度阅读教学的精髓所在。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演化为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教师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文本,进而去依据独特的视角来阐发、解释文本。这样的多元解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才是真正有效用的。如在教学《归田园居》时,要对学生进行细致引导,多元阐释“久在樊笼里”“樊笼”的定义。三是发散思维,阅读创新。作为一个滥觞于美国心理学界的理论术语,发散思维这些年在我国的很多领域都备受青睐。从教学角度来说,发散思维是要求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的角度来关照问题,从而努力地寻求不一样的问题解决模式。在高中语文诗歌深度学习中,这种思维方式是多维度的、立体化的。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重要性,才能够提升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发散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创新创造。在开展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方法创新、二次创造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而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往往源于有针对性的发问。如李商隐的《无题》,运用大量含蓄而富有隐喻特征的典故,通过独特复杂的意象组合,创造出飘忽朦胧的精神世界。

三、促进诗歌深度学习进行的基本路径

由上观之,教师与学生是最终影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深度的基础变量和重要因素。因此,在完善高中语文诗歌深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立足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进行改进。

1.合理性整合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新版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始终存在着一个根本的效果规律”,[2]那就是阅读与整合的循环上升。深度学习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落脚点是要建立起知识体系,将新旧知识用问题等因素联系起来,以推动学习者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入,从而实现能力的固化与迁移。这种整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整合教材资源和信息技术,以教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包括中国知网、百度文库、读秀学术搜索等完善诗歌背景资料、教学参考资料,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深度性把握,提炼出有机的教学内容。二是要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升级为教学工具,通过现代化、多媒体的手段将诗歌教学的目标、设计、评价等要素进行融合,通过引入微视、视频等互动性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创设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情境与探究式学习环境。同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诗歌分李白、杜甫等专题进行设计。在正确处理教材、合理使用教参、恰当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应当着重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打破旧事物、探索新事物。三是要整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着力做到全员参与、深度学习。在高中语文诗歌深度学习中,学生既要扮演一个发问者,也要充当一个回答者。而发问与回答之间沟通的桥梁就是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水平。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课堂中营造出一种十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灵感等来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和未定点。如在讲授《琵琶行》时,要充分考量到由于年代较远以及语言修辞习惯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是有理解障碍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各式的教学资源,包括语言、声音、肢体动作、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浔阳送别之景,将学生情感代入诗作中,随后进行引导式师生对话,由此衍生差异性解读。

2.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学习效率的提升,有赖于教学方法的针对性。高中语文诗歌包含了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外国诗歌等不同的类型,差异性的诗歌必然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具体而言,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几个路径:一是知人论世,多元解读。通常情况下,在高中语文诗歌深度学习中,多元解读又往往以对话的方式呈现,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凭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但并不意味着过分宽容学生不正确的甚至是越界的情感体验与话语呈现。较之其他学科,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作为导读、导学的启发者,应该特别重视价值引领与方向把握。在背景介绍、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步骤,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二是建构情境,整合思维。深度学习强调学习的高投入性和沉浸性,而创建情境,还原知识发生的背景,让学生与情境互动中相遇知识的本质与意义,是激发学生内在兴趣,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和沉浸其中的重要方法。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对相关诗歌的写作艺术、情感脉络等进行思考,有意识地通过画面、音乐、语言等多维度的手段创设鲜活生动的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世界。三是细读文本,填补空白。充分利用诗歌含蓄隽永、结构开放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诗歌的空白点进行补充,以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四是层层深入,创新方法。通过诵读法、提问法、对比法、合作探究法等全新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变为诗歌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的知识、文本、文献等,引导学生培养起阅读之外的研究意识,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如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解读中,既要从历史出发,让学生了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其作品体现了大唐恢宏开放的气息,也要透过具体诗歌来分析他的风格、特点,如《将进酒》中时光飞逝、华年难驻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瑰丽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等,无不散发着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3.反思性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环节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了。事实上,这是师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抓手。教学的效果究竟如何,要依托评价机制的建构。传统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往往只关注总结性评价,唯成绩论,以成败论英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都较单一。反思活动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反思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进行更深一步的有意识性、调控性的元认知活动。”[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强调反思性,包括了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反思,二是学生的学习反思。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听课、评课等传统手段能够获取的反思性材料已然相当有限,因此有必要以问卷、访谈、无记名投票等方式来进行更加有真实性的教学反思,以更好地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而学生的学习反思则更多体现在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发现自身在诗歌深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构建起系统完整的诗歌知识体系。换言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都是反思性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对于高中语文诗歌学习的深入都有重要意义。当然,深度学习从理论到实现的跨越,还需要一个过程。从理论层面来说,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诗歌教学能够摆脱传统注重机械记忆的浅层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迁移能力、整合能力、批判性理解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

篇3

关键词:深度开发;能力;提炼;内涵;引导

作者简介:冯婧(1982-),女,大学本科,中学一级,主要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一、复习中的深度教学

1.注重教学的深度复习

在中学物理知识深度的挖掘中,必须将基点建立在教材和考纲上.在复习中,如果仅仅是对知识点一带而过,轻描淡写似地简单照本宣读,不进行一点深度的开发,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肯定是肤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考试应变能力就会受到阻碍.所以必须要加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切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引导学生在知识上进行一些深度的开发.

在深度的开发过程中,常常被误解为添加补充比教材层次深的来源于大学普通物理的物理概念、规律和教学处理方法.其具体表现是,在动量守恒定律应用中,极力讲解相对速度vAB=vA-vB的矢量运算法则和应用;在几何光学中讲解副光轴及其应用方法;在直流电路中讲解多种繁复的网络电路的计算;在交流电路中讲解RC和RL的串联、并联电路的阻抗计算法,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上讲解微元分析法,讲解连接体的相对加速度的计算等等.这些深度的开发,对于预备参加竞赛的学生是必要的,但对于普遍参加高考复习的学生来讲是没有必要的.开发过度,会使学生理解、掌握的教材基本知识点受到干扰,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的负面迁移,导致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恐惧心理或者引起学生抛开双基知识,造成学习方向与学习目标偏离考纲的轨迹,从而导致本末倒置,不得要领,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2.注重深度开发思维能力

在新课教学与备考复习过程中,高中物理深度的开发要领应是引导学生去面对教材学习.我们需要开发知识的深度,应该是那些根植于教而又以无字形式摆在我们面前的隐含着的物理内涵,而并不是脱离教材偏离教材的深知识点.那些知识的引入并不是探索和提炼性的深度挖掘.深度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两种:(1)对教材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与外延给以一定深度的开发与拓展、提炼与概括.(2)对典型的习题所包容的知识点与分析技巧给予充分的揭示展示,并充分的举一反三加以延伸拓展.概念和规律的深层次挖掘和对典型习题的拓展挖掘两方面紧密相联,需要密切配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与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包容量.如机车发动机的功率P与牵引力F、速度v的关系式P=Fv,在总复习时,学生容易对其不以为然,教师也容易一带而过,如果我们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层开发,就会概括出两个重要关系和两个重要特性:第一,机车在恒定功率情况下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的关系和变加速运动的特性;第二,机车在牵引力,阻力恒定的情况下,实际功率和速度成正比的关系和匀加速运动特性.据此让学生对此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达到应具有的深度和应有的思维发散能力.

3.注重进行先发散再积淀的敲打

深度开发物理知识点的意义在于对学生大脑中已有的但是肤浅的认识与理解,进行物理知识点的固化,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准确、清晰的认识.在总复习深度的挖掘中,想要达到有效准确地把握好尺度,防止挖掘过度,教师应经常性地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考纲,备考复习教学要立足于考纲和现行教材,需要把复习纳入常规教学的正常工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解决那些形同超纲而又可用于中学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解答的物理问题.如对于几何光学薄透镜的非特殊光路的完成,并不是说一定要引入副光轴的概念和作法,没有特殊光路问题是可以运用三条特殊光路进行解决的,这种解决的途径常常可以深化学生对特殊光路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对于现行教材和考纲知识层次略深的题型,应明确向学生指出这类习题所应舍弃的态度, 我们要善于将这类习题予以改编,使之有利于对知识深度的正常开发.

4.注重去伪观察、存其思考;去粗观察、取精思考

由表观察、及里思考;培养思维能力的深刻性.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善于抓住表面不显眼较为隐蔽的,细微的重要部分去观察分析.如在看书本、看考题的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努力做到去伪观察存真思考,由表观察及里思考.常言说的好,不管做哪种学问,总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怎样摆,摆出来怎么分析,这一摆一讲很有学问.教学与复习中要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这是能力培养的重点要求.观察能力是首要第一位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活动的本质与核心.一个是第一、一个是核心,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二、加强物理教学的“密度”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门艺术性的教学工作,无论是授课的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引入深化,还是讲练配合,都需要渗透艺术性.在总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每节课的作用,课堂高效率,高质量.这一目标的形成就需要教师对讲授内容的多少、知识点覆盖的范围,知识点训练与习题训练广度上进行准确开发和在深度上进行准确开发的程度.这时,我们首先要充分备课,选材恰当,内容逻辑性强,知识结构和授课程序布局紧密;在授课环节时,抓准讲的节奏,讲和练的时间上,

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真正做到课堂内有课可授,有题型可练,做到授课有效,练有收获.授课的密度不是把过多的概念、规律和习题堆积在一起进行满堂灌,如果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那就变成教师忙忙碌碌,身心疲惫,学生应接不暇.笔者认为准确把握授课的密度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复习的“进展程度”

复习的进展速度是复习v授的进度,单元复习的时间安排和备考复习的轮次安排.在总复习中如果速度较慢,会导致容量小,密度小,如果进度较快,会造成学生还没有真正吃透消化又遇上新问题,导致根基不牢固,吃不消,从而导致学生后续课程跟不上,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复习中授课的进度要依问题或者

习题的难度以及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而定,要

依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而决定.因此,在复习课中,应不断注意观察分析学生的反应能力,从教学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复习节奏.

参考文献:

[1]曾斌. 浅谈高中物理复习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物理通报,2016(11):56-57.

[2]刘赤刚. 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复习教学效率[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5)64-65.

篇4

长期以来,教育学教师在理解学科教材时同样基于“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能把握教材的其他内涵和意义;只见“外表”,即表层的知识和技能,而没有意识到或只是表面触及更为深层的内容;关注“具体”,即具体的事实和概念,而对于隐藏在其背后的方法、思想和价值等内容却关注不够;重视“局部”,对学科教材“整体”的了解却很肤浅。所以,本人会遇到一些即将毕业或毕业后的学生的问题:教育学到底在讲什么?公共教育学要进行深度教学,重要的是把握学科理解的内容维度。

1.教师要区分教育学教材内容的不同类型与价值知道教材内容的类型,然后才能根据类型考虑教学方法。同时,教育学的教材内容都包含科学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和发展价值。教育学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谁来办”“谁来教”“由谁受”“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统一体,而“教什么”“怎样教”是其核心环节。就“课程”(即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一章而言,科学价值是指课程要符合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根据社会需求、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和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界定自己,同时课程本身也构成了科学的一部分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了科学体系;生活价值是指课程内容要与大学生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这一章是教育学的核心章节,直接体现社会的需要和变化,并借助于课程实施而把学生培养成重点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价值是指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贯穿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六个方面的改革中。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学习到的不但是课程改革本身最新的观念和实践中该对“以学生为本”如何贯彻,教师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永远要用适合社会和时展的最新观念指导自己,不断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除了知识,主要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同步增长。

2.深入挖掘教育学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教材的认知性内容的三个要素。学科思想方法是由学科专家根据学科的本质和特点,所提出的对以后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最具影响力的基本观念、思想和方法。比如,教育学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及其贯彻的方法;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师生观、教学观等。具体的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传统教育学代表、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理论要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道德理论要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的思想;现代教育学代表杜威提出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生长和教育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或重组的思想;维果茨基和赞科夫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等等。它们是学科知识组织和转换的依据和线索,是联结学科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知识存储情况和能力发展状况。所以,教师要以学科思想方法这一精髓和灵魂来统整教学,教学应该不再停留在浅表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上,而应该提升到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水平上来。本科以上层次教学更注重理论性、专业性,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

3.重新理解学科教材的深层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包括:表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体系和深层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和知识组织方式等。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把表层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学的核心,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学科综合素养方面的发展。这是后面述及的思维深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4.认真理清知识的维度与水平学科教材的知识可区分为具体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两种类型,具体性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包括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教育学教学教师应该从这四个水平去理解同一个知识。比如,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导致的其后的欧洲乃至世界教育的人本化、世俗化、学科多样化、法制化等等,就包括这四个方面的维度与水平。缺一环,学生都不能真正彻底地理解欧洲中世纪教育的特征因何而来以及对后世深远的影响和作用,也就更不可能让知识变成自己血肉和思想的一部分。5.准确界定学科能力目标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发展学科能力是大学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包含体现学科本质特征和学科特殊要求的能力。前者包括学科的核心知识、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后者如学科的实际运用能力。正如李松林所说,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需要注意:帮助学生同时理解和掌握四个维度的知识。学习达到概括化和结构化,才能发展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二、公共教育学教学思维深度的探究

对于培养大学生而言,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是其深度思维品质的要素。深刻性是指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起步思考问题,较全面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独创性是指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敏捷性是指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正确判断和迅速做出决定。系统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有序程度以及整合各类不同信息的能力。以往在教育学教学中,教师的表面、具体、局部地理解和单级传授教材知识以及学生的被动接受,阻碍了对学生深度思维品质的培养。仍以“课程”这章的2002年开始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为例,深刻性培养的引导可以从课程第八次改革的背景、原因入手,从课程要符合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这个规律,说明课程系统的改革,并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特别是请来自农村的学生说明自己课程改革后的所见所闻和农村学校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预测改革的走向。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培养可以请学生进行参观、调查并查找资料,对比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新课程改革的状况,说明新课程改革应该有哪些改进和完善之处。同样,关于怎么教的学问也是需要学生从教前和从教后的工作中,不断锻炼和运用深度思维品质,进行独立性、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公共教育学教学关系深度的探究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思维能力;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16-01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能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只有真正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并且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思考现实问题,实现历史学习价值的最大化。所谓历史思维能力,现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此作了不同的解释,但都肯定了其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能力的培养。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1.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确立该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部分教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做的较好,能够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牢记历史常识,但是却忽视了后两者的教育,导致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能力较差,不能运用历史来解决现实问题。此外,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意识不高,导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只是单纯的为了让学生提高历史成绩而学历史。

1.2 教材内容的使用较死板,教学内容不丰富。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深度理解历史事实,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教学停留在知识的浅层面,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度的分析,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此外,教学内容缺乏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只能把历史当成历史来看到,很难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也就降低了历史的价值,妨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氛围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的氛围,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很多教师依旧秉承着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法和讲授法为主,学生更多的只是被动的听课,很多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比较无聊就在于此,教师根本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干巴巴的历史知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更让学生提不起精神,从而影响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更谈不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1.4 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忽视了评价的环节,这就意味着丧失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条途径。在当前教学中,很多教师就没有利用好这一途径,没有通过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缺乏关注感和方向。此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误区,认为历史只要背诵和记忆就好,这种思想也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针对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按照正确的目标教学,保证教学的方向性,让学生能够全方面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制定正确的三维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着手,让学生能够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建立于现代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历史教学的实用性。

2.2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历史有系统的认识,有些教材的编排按照专题的顺序编排,这种编排方式让学生很难从时间上把握历史事件,因此,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要将专题教学与世界史相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历史,不仅从深度上理解,还要从广度上拓展,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3 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上也有着重要影响,在当前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传统教学方式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比较、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能力。

篇6

过去有教师上公开课、教研课、示范课、赛课大家都争着去听,抢着去参加,可是近几年许多老师对公开课、示范课不那么热心,因为上公开课、示范课都是那些老面孔,那些公开课、示范课都是花架子,为了上好一堂课,他(她)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心设计,反复磨课,甚至一堂课要磨十几次,这些课看似完美,但让人感觉是演戏,缺少真实感,缺少数学味。好的数学课应该是简洁、高效,求真、务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要让学生注重寻找结论,而应该让学生注重探究的过程。数学课堂应该是真真正正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在数学课堂上传真经,使数学课有数学味?

1 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是什么?一直是人们思考的问题,数学也是多彩,不是单调无味的,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自然、社会数量关系的高度概括,归纳出一定规律。人们常说数学是抽象的,其实它也是具体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观察,接触。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实践中抽象。

2 培养兴趣,让学生理解数学

数学有别于人文学科是因为它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虽然它同其它学科相比好像很枯燥,但它的思考力却吸引了无数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不应拘泥于表面的文字,而应关注学生真正的理解。学生没有系统学过数学,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思考问题时也就少了一些条条框框,有时反而更容易接近数学的本质,抛开一些名词、概念,重要的思想往往是相通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眼中应没有“差生”这个概念,他们都是平等的,都是聪明的孩子,就看你怎样去引导他们。理解孩子朴素想法里可能蕴藏着的数学本质,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讲讲自己的观点,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味。

3 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深度思考

数学课堂上,有些教师害怕学生听不懂,考不出好成绩,就反反复复讲,甚至还要拖课,大搞一言堂,并且经常抱怨,上一节课才讲的,怎么又忘了。人们往往崇拜高深的,欣赏简洁巧妙的,其实重要的思想方法往往能以极其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深度思考的东西才会记牢,有所启发。

4 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本质

篇7

何谓深度预习?结合平常教学实践点滴,笔者认为,深度预习应该包括:在初读课文、解决生字难词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整体感知,基本把握重点和难点;在主动求疑和思考的基础上,尽其所能地利用资源,对课文理解增加深度,拓展广度,为课堂学习激发兴趣,引领方向,提高效率。

根据自身体会,笔者对指导学生学会深度预习作了一些尝试和思考,也有一些感悟。

一、由浅入深,适时适人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离不开“识记”“阅读”“欣赏”等方面。归纳一下,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可以列举如下:①理解标题和背景知识;②标注和掌握生字生词;③读通读熟课文,形成整体感知;④尝试解答课后练习,明确学习重点难点;⑤搜集课文相关资源;⑥提出质疑,交流探讨。显然前三项是基础性要求,后三项为发展性要求。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时间有选择地确定预习内容。现实中多数学生选择基础性要求作为预习内容。

但深度预习强调的重点在发展性要求。这首先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需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此类要求随处可见。其次是适应高中学段语文学习特点的需要。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在语文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转向在“积累整合”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感悟鉴赏”“拓展创新”能力。教材选录的课文既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适宜学生个性解读,又有大量的课外资源连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深度预习,要求学生由浅入深,努力在“发展性要求”方面探究规律,培养习惯,取得实效。

语文课前预习适宜在课外进行,深度预习更不主张放在课内。因为它需要较多的时间保障,高中生学业再重,花一定的课余时间来学好语文也是应该的。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规律更提醒我们要让学生用好课外时间。深度预习要求充分鼓励学生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对于全册性的预习,建议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或周末时间;对于单元性的预习,建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或自习课时间;对于单篇性的预习,建议学生利用课后或自习课的时间。所用时间的多少,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定。

二、类型多样,形式活泼

根据内容的特点、指向的差异,预习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主要有:(1)浏览性预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背景知识和大体文意,标注生字难词疑点,留待教师讲课时解决。这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基础知识有所准备,让高中语文课堂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2)思考性预习。不是一般的课文浏览,而是带着问题,开动脑筋,精细阅读,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也可以借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题目。一般来讲,这些问题应与教师课堂上讲读的重点相一致。课堂上师生预设吻合,问答相和,课堂效率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有效调动。(3)技能性预习。耗时较多,但它是对语文学习有帮助的基本技能练习。如故事情节复述、分角色有表情朗读、重点内容的改写仿句等。《孔雀东南飞》是著名长诗,字句难度不大。笔者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列出事件发展的提纲,再据此准备讲述故事。课堂上,学生把书面(提纲)、口头(复述)的预习成果拿出来展示交流,不仅学生学有兴味,而且教学时间缩短,效果也很好。(4)辅预习。有些课文内容或涉及一些社会历史、自然科学常识,或涉及社会风土人情甚至旧有的已学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需要课前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回顾前面已学知识,或开展一点社会调查,或看视频、听录音,或参观现场实物……这些行为就是辅预习。这种预习,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建立自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对课文内容理解充实,具体完备。

一般认为,浏览性预习是常规预习方式,而其他预习类型可以有选择实施。但深度预习要求学生尽可能灵活运用多种预习方式,取得最佳预习效果。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课文太长,必须课前作静心浏览。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要求学生还要看相关视频,激发兴趣;查阅贾府人物关系,理解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根源等等。学生作了形式活泼的深度预习,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质量也成倍提高。

三、检查指导,兼具并包

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如果平常让预习流于形式,学生也会任务式地完成。长此以往,不仅不能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也无法达到培养预习习惯的效果。深度预习尤其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和检查督促。根据新课标精神,高中语文预习指导要侧重两个方面:一要侧重培养独立收集相关课文资料的能力和提问的能力――这是高中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获取信息,是学习的前提;进而提出问题,就是探究的开始。深度预习,既包括大量地占有资料,也包括建立在资料基础上的思考和发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使他们主动地进行新的探索,才能使课前预习发挥最大功效。二要侧重在正视学习态度、能力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预习方法。只有遵循了“正视差异,灵活调控”的原则,深度预习才不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也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实现最大收获。笔者在教学中,一般依据学生情况提前拟就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指导方案,让学生讨论商量其可行性。如果可行,就要他们选择完成预习任务;如果不可行,可以自己修改完善和执行。这样,深度预习做到了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篇8

关键词:深度教学;地理课堂;高中地理;实践策略

深度教学就是教师在深刻理解自己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寻根溯源、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学生学习的深层评价等方面,把课堂变成师生深层对话的场所并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也就是说,深度教学关注的是教育者教学的过程和状态,关注的是教育者对知识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深层理解,关注的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度教学有利于教师重新审视地理教材,触及地理学科的本质、发现地理知识的内核;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现和深层次理解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进行深度教学时,不仅要引领学生构建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要让学生发现隐藏在符号背后的地理知识的深层含义,体会知识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一、紧扣地理教材

地理课堂教学的深度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地理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地理知识掌握的熟练度。只有地理教师对地理知识进行质和量的深度研究,地理课堂才会进行的有深度、有广度。对教材的理解,首先,是对地理教材整体结构框架的把握;其次,是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原理等的理解;最后,是对教材内容的迁移应用。

以“冷暖锋”为例,教师在讲授之前应先让学生明白该知识点属于教材的哪一部分,让其在脑海中有个定位。接着在教材上标出“气团”、“锋”、“冷锋”、“暖锋”等知识点让学生理解记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冷暖锋各有什么特性,是如何移动的,它们的移动会带来哪些天气现象,这些天气现象在我国哪些地区比较常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的图示独立思考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谈论解决疑问之后,再让学生结合冷暖锋的知识来解释本地区的天气现象,通过深度教学,让学生学会深度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虽然要以教材为基础,但是又不要拘泥于教材,教材只有经过教师的重新解释、演绎、构思以及师生共同的教与学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教材,才能发现“实践的事实中的潜在的教育可能性[1]”。

二、关注理解性知识

中学地理知识点繁多、零散,而且自然地理知识较抽象、逻辑性强,如果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表层教学,将符号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就可能仅了解地理知识的符号意义却无法理解地理学的真正内涵,触及不到地理学的本质,这样的教学直接降低了地理课堂的质量和效率。深度教学则可超越地理学的表层内容和形式化的符号知识,将学生引入地理学本质和内涵的深层学习。

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简单的灌输不仅不能使学生理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因此,可以从以下环节来讲解:①太阳辐射。首先,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明白太阳怎样将热量通过大气传递到地面;②地面辐射。其次,让学生清楚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同时,也向大气传输热量并且其形式是长波辐射,还要让学生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来源的原因;③大气逆辐射。最后,教师通过画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大气逆辐射的形成及作用,并将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结合起来在脑海中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④案例分析。此时,教师应列举现实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结合该节课内容解释其形成原因,如解释“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地理现象。以上环节以学生的理解力为基础,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理学科的内部,让学生不仅理解知识,而且深层次地联系生活,激发他们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注重内省和反思

“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内省”、“吾日三省吾身”等经典名言都蕴含着内省的重要性,内省重在反思,反思是开展深度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师通过反思可以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激发其教学智慧,创建新颖的师生互动机制和学生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反思将所学新知识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上或者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在某节课即将结束或某一知识点告一段落时,学生头脑中已经对该部分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有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此时,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来帮助学生反思,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深度理解。以“工业的区位选择”为例,教师在该部分内容结束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①通过这节课,我收获了什么?②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探究工业区位选择的?③在这一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哪种方法更值得积累?引导学生对“工业的区位选择”进行内容、方式、策略等三个层面进行反思,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由“草率”迈向“成熟”,让学生在反思中,回顾知识、强化学法、巩固经验。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 “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师生的关系如何。”要想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深度教学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尊重教师,在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具体地说,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高低和尊卑之分。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2]。

地理课程由于其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大都采取讲授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沦为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不能l挥其主体性。因此,教师应建立一种地理课堂师生共同体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参与课堂学习,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真正价值,才能更深层次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深度教学就是要构建地理知识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地理学,促进地理学与其它学科内部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实现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深度教学得以实践的基础。

总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教师应把握好方法和策略,让地理课堂教学深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否认,深度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会受到诸如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地理的动机等因素的影响。要想发挥深度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必须全方位考虑各个影响因素,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 高中物理地位的尴尬,导致教学时间分配较少,在有限的时间内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关键词 理性思维;思维障碍;物理建模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这里的“思考”即应为理性思维。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是中学教育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从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定律的发现、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渗透着理性思维能力。

一、高中学生物理思维障碍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虽说思维水平已基本达到一定的层次,但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差。首先,思维的条理性比较差。不能进行有目的的、有条理的进行分析问题,遇到问题时大多是靠“感觉”来判断。其次,思维是片面的。往往根据表象就得结论,而不能系统的从题干仔细分析。并且,思维具有很大的惰性。表现在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就急于写出一个公式,然后用已知量代入,得出结果就算完事,这就是思维上的懒惰,不喜欢进行思考、分析,习惯性的套公式。再者,思维上缺乏严密性。

二、思维障碍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学生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形成原因有很多。首先初中物理知识量较少,教学进度慢,教师会会进行反复的讲与练,导致了学生养成了文科式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到高中,知识点与难度增加,教学进度加快,练习题的题条件多,需要学生对题多分析、思考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其次,思维定势带来的思维障碍也不容忽视;再有,分析问题时往往忽视隐含条件;当然,不当的教学也是引起的思维障碍的重要原因。

三、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1.概念教学中培养理性思维

(1)不同的概念对应不同的引入方式:可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可用类比的方式得出概念,比如电势能类比于重力势能,电容类比于容器容积等;还有一些,原有的旧概念的不合理性,从而需要新的理论,比如玻尔原子假设的提出来源于经典理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强调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本质,让学生从概念开始,体会理性的思考。

(2)物理模型的创建

物理研究是从复杂的现象中去除次要因素,建立简单模型,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是一种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应该注意让学生了解物理模型的意义及其建立的过程,这也是培养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轻杆等研究对象模型的建立;轻杆、轻绳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的运动模型;发电机产生交流电的生产模型等等。

2.物理规律中培养理性思维

(1)通过实验教学探索物理规律

实验是物理规律获得的主要途径,从伽利略开始,实验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唯一途径。他的“理想化斜面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实验”等,把实验与数学方法、逻辑论证等理性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了近代物理学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论体系。课堂中,通过演示实验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并能指导生活;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索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如力的合成等,实验中要注意不仅是学会使用与操作测量工具,而是真正用来探究规律的一个科学方法。

(2)细致的理论推导

有些规律,可以从理论推导,这样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有逻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例,交流电的产生,可用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电动势的方法,也可结合数学求导去求磁通量的变化率,多种思路推导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习题课中理性思维的培养

(1)审题

学生做错题有百分之七十是因审题不清而造成的。会审题,要会咬文嚼字,捕捉

关键词 句;根据过程画好情景示意图;接下来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注意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与合理的过程;其中审题过程要重视对基本过程的分析,力学部分涉及到的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等。提醒学生重视审题,同时要舍得花时间与学生一起审题,细致而严密的分析过程,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严密性的很好的一个方法。

(2)习题课中选择的题要有可挖深的潜力。例如:一根长为R的轻绳系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若要过最高点,它在最低点时所需的最小速度V0?根据最高点临界条件:绳上拉力为0,可计算出最低点最小速度为。提高1:若最低点速度时,则小球在原来圆轨道上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最大高度时,绳上拉力也为0,根据受力分析可知此时速度并不为0,根据重力沿半径方向的分力提供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可求出最高点时速度的大小,再用动能定理算出上升的最大高度。提高2:若在提高1的基础上,问小球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则要分析细绳拉力为零之后小球应做平抛运动。经常进行如此的习题深化,对于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深度很有帮助,物理学中的探索,就是透过物体表面属性寻求内在规律的过程,也即不断加深思维客体深度的过程,深度越大,越要求人们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策略等。

4.复习课中的理性思维培养

复习课是理顺各知识点间的关系,“温故而知新”的重要环节,通过归纳、演绎与类比,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与相互的关系。例如选修3-5中的几点难点,玻尔的跃迁假设,电离,光电效应,这三个内容看似无关,却都是电子吸收不同光子产生的不同现象,基态电子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子才能发生跃迁;若吸收能量大于电离能时,可吸收连续频率的光子而电离成为自由电子;若吸收光子的能量大于逸出功时,就能脱离金属而发生光电效应,成为真正“自由”的光电子。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一块内容就有了整体的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篇10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深度报道; 发散思维; 集中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活动,没有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作用,就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性的成果。新闻工作必须做好不断创新,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但是从事工作长了,会形成固定思维模式,所以要求记者要打破“定势”,创新思路和打破常规。需要具备一种创造性思维来指导记者的新闻工作,不断的探索新领域,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体现人类的特性。

1 创造性思维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

   1.1 发散性思维的运用

      发散性思维在记者创造性思维中非常重要,需要把思路向各个方向发散,对搜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向各个不同方向发散,需求不同的答案,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探求新观点新思路,摆脱一般性思维和心理,把握问题的特殊性,利用思维的创造性、多样行、灵活性来分析问题,需求结果。

   1.2 集中性思维的运用

      集中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在深度报道新闻撰稿中,可以使用集中思维方式来探讨,在繁杂的材料中寻找闪光点和焦点事迹,在利用集中思维的过程中,不能让传统思维来舒服思考,可以像筛子一样来筛选信息,从而领悟到新问题新观点,形成新的思路和理解。在创造写作中,记者往往有困惑,主要是想要提出什么问题?提出什么观点?这其实就是集中思考的方式,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就需要集中思考。只要确定一个新鲜的主题,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才能去掉糟粕,保留精华,创造出一个好的深度报道。

   1.3 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综合运用

      在思维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是交互的。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专注的思考是可供选择的行动。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集中思维的发展,在一般情况下,拿到的事件材料是繁芜复杂的,没有条理,为了找到头绪,需要利用集中思维找到观点和思想,然后综合材料从一个起点开始,利用发散思维,向各个方向发散,寻找思路和突破点。在思维过程中,只利用集中思维,不进行发散思维,就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只有先搞清楚材料的重点,然后作为发散思维的起点,然后进行发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能够集中精力引导正确的答案关键步骤的正确与否。在深度报道中,记者可以通过集中思维得出正确结论,然后用发散思维取得观点的脉络,只有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的好,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品。在深度报告问题的解决,往往是记者的思维的“路”沿着不同的传播,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访谈材料和逻辑规则集中在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创造性思维要求记者在考虑发散性思维的传播都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还要综合不同结果,这样才能掌握敏锐的要点重点,实现问题的解决。

2 深度报道中记者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探索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特点是创造性、求异性、灵感性、灵活性、多维性、综合性,在创造过程中要对材料进行集中分析,发散性思维,不管有万千思路和想法,最终要集中的突出在一个点上。探索性思考主要体现在记者的结论是否已知有怀疑,是否会提出他的新思想、新发现。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采访之前,记者采访过程,到一个对象,听到、看到发生什么事,这一现象,如问题要问“为什么”,去想它,分析研究,从发现比较有意义的闪光点。

   2.2 运动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深度报道中,记者要把搜集的资料和素材经过思维加工变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创做出具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和成果,在新闻报道中,需要对传统的思维进行突破和超越,只有突破了旧的思维方式,适应新的要求,才能写出更贴近读者心声的报道,这种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的,需要经过多次的磨练,在思维过程中,要从传统思维中跳出来,找到一个点,沿着一个线,向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去发散思维,寻求认知,分析加工材料,创造出高水平的深度报道新闻稿件。

   2.3 综合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取决于他个人的信息存贮量,同样,在深度报告中,一个好的报告取决于记者的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一个优秀的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过人,能够充分利用大脑中存贮的信息,学会利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分析研究信息的方法。记者经常是首先分析的是如何处理这些冗杂的信息,脑袋的内在矛盾的内在联系,分别从事物分解,然后综合——是在头脑中的以部分整整一个从以下的东西。这样才有特定的东西、科学的知识。事实上,迄今为止实践中,记者的思维优势是不全面的。记者的采访通常是不呆在一个地点,也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记者也不是只有一小部份的接触意见或观点。记者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让他到达信息面较广,要了解更全面。因此提供综合思维方式可以说是一位记者与记者的思维优势。

3 总结

在记者新闻报道创造思维中,一直有一个全面的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在贯穿。最新报告要具备一定深度,记者只有抓住矛盾的各方面详细分析了的事情经过原因,并掌握了全面综合的矛盾,才能真正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只有到那时,记者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会做出突破行发展,锻炼出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牛新权.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延伸传播分析. 电视研究,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