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江苏省泗阳县教育局2014年提出“规范课、模式课、特色课”三级课堂,将课堂提质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规范课作为教师成长的基础不可缺乏,模式课作为教师成长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特色课是教师成长最终的形态。作为小学体育教师也应根据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从教育观念,转变角色,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全面提升,在课堂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课的实效性。目前,传统小学体育特色学校的小学体育教师也要跟上形式的发展,不断的摸索、探讨,形成自己的特色模式。
所谓的体育特色课是教师个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反映,是一种体育教学技巧,是体育教学规律进行科学认识和合理运用的结果,这种课是个人体育教学风格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不可复制的。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智慧,言谈举止,思维,想法各不相同,从而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不同的体育教师,不同的体育教学风格,形成了体育教学中的多种特色,对传统特色小学体育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力。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许多小学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对课堂教学的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特色创新部分的教育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小学体育新课程倡导主体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突破传统的教学形态
规范课、模式课确实非常重要,是形成特色课的重要条件。“教无定法”是现代小学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即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小学体育教学的连惯,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二、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小学体育教师在新授课模式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小学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受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的表现: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掌握小学体育锻炼方法和发展学习小学体育的能力;创设丰富的小学体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轻松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例如,小学教学单手肩上投篮时,由学生自己先尝试找出投得准的方法,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学生找到动作方法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和示范。
三、转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小学体育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具有如下一些角色行为: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坚信每个小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周围的人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小心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机会,要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果和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纠正。
四、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当小学体育教师以知识技能作为传授重点时,传授过程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将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观察、练习,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当小学体育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教学时,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监测学生在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步骤。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将不再是固定讲解、示范、而是在操场上和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感受运动的喜悦。在教学中,体现合作分组,我的分组做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田径教学按体能分组,体操教学以“升降级”浮动分组。球类教学按技术水平。“选项”教学以兴趣分组。教学比赛以“友伴”组合分组,考核按能力分组。
五、实现教学风格的独特性
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必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传统特色小学体育教育的优势,转化不利条件,正视自己,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拘束。既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创造适合本校小学体育教学实际的方法,使每节小学体育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每节课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特点,在教育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子。如教快速跑,则安排“长江、黄河”、“喊号抓人”等快速反应能力的游戏;上跳越课,则安排“人、枪、虎”、“斗鸡”等活动下肢为主的游戏;上投掷课则安排“击球进圈”、“双人角力”等着重活动上肢的游戏。球类教材主要安排灵敏性、协调性要求较高的游戏。
参考文献
[1]马少忠.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方法.中小学教育,2013年9月
篇2
关键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提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mbined with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o Promote Training Quality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ZHANG Lanfang, LI L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Improv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mainly through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the revised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team build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e measures to broaden the practice platform, highlighting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to meet the "wide caliber, thick foundation, strong capacity,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reflecting the principles of quality, competence and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o foster a community need, identify material class talent.
Key words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mprove; strategy
0 引言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21世纪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一级学科,涵盖了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等二级学科专业,目前,我国大部分理工科高校都设有材料类学科,各学校的定位和特色也有所区别。
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建材教研室,2000年成立了以公路工程材料应用为特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年获得材料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资格。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自2001年招生,立足学校在交通土建方面的行业优势,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满通建设需要的材料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吸收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遵循“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强化基础理论,不断优化组合土木相关课程;加强基本实验技能和实践环节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专业建设目标、明晰专业建设方向,立足长远,拟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扎实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规范教学过程,切实增强专业的办学水平、社会适应度和社会声誉,从2011年开始进行专业提升计划的实施,目前正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
1 明确专业定位,凝练专业特色
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我校在交通土木行业的优势,与交通土建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学科交叉,以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为基础,向相关功能材料领域拓展,教学与科研并举,立足重庆,面向西南,走向全国,建设市内绝对领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交通土建行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服务。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已经形成了以土木工程材料、复合材料为特色的专业,构建了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及质量保障体系,且运行良好,保证了教学质量,目前,已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交通建设材料科技人才。
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水平的提升策略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继续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改革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探索具有交通特色的材料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学科专业调研,深入把握重庆市、西部地区及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结合我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的特点,进一步明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的方向,突显办学特色。
(2)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班级为依托,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不断完善具有交通特色的材料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3)以全面性、开放性、主体性、实践性、差异性为培养方法,实现个体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核心的全过程引导的培养模式。从入学起,就建立专业老师、辅导员联系、沟通的制度,加强学生的人生目标规划,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提出阶段性的发展计划,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计划能力和实现目标的执行能力。②在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学习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最大程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③针对现代研究型人才素质培养特点,鼓励本科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重在研究意识、过程与方法,学习与研究相互促进,实现个体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
2.2 培养方案修订
按照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并针对我国、尤其西部地区公路工程材料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几乎为空白,进一步开展学科多层次、多尺度交叉,构建适合交通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工程相促进,深化专业内涵,进一步完善以公路工程材料应用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考虑培养方案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按照“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促创新,以特色促发展”的思路,培养大批在工程材料领域内的高层次、高质量、高能力的创新性复合人才。具体措施是:(1)在已重点调研国内高校办学情况的基础上,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将力求与社会对材料学科人才的需求相统一,并与对应的行业单位、 企业开展对话,进一步分析并把握未来的市场需求;(2)注重专业间的协调与发展,完善课程体系,优化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环节体系及比例,扩大选修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既满足人才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又顾及学生的个性需要。(3)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继续体现边缘学科的交叉和前沿学科的发展,并将进一步丰富其内容,及时将本专业科研成果作为专题进行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2.3 课程及教学内容优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但要符合专业规范,还必须突出交通行业的特色,并随着社会和专业不断发展的需求而进行必要的调整,做到需求为首,与时俱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以工程材料应用特色为主线,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来构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特色课程;(2)对原有课程设置加以调整,优化核心、特色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近年来本专业先后对建材实验与检测技术基础、胶凝材料学、混凝土学、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等主干课程进行优化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3)加强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加强课程整合,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4)在课程教材的建设上,坚持编、选并重的原则,选用质量上乘、科学适用的优秀教材,同时也进一步加强自编教材的编写水平和出版工作;(5)利用现有试验条件,为专业课程服务,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方向所建设的目标,重点建设宽容、和谐的教学团队,培养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激发团队的凝聚力。积极展示团队学术成果,加强对团队及团队带头人的宣传,从而培养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目前具体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重视教学队伍“双师”结构建设,利用学校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的人才,有效吸引骨干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本校青年老师脱产攻读博士学位,安排出国或在国内名牌大学访学、进修,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特长,实现每个人都是所学专业领域的专家,教学和科研都很出色,锻炼和培养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2)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本专业全体教师积极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等;编写先进、适用的高教特色教材;积极开展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件、案例、实训实习项目、教学指导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同时,促进与外校各专业合作、同校各系、教研室的合作交流,进行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学改革尝试,从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也为形成教师的教学合作机制和协作氛围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3)扩大和吸引材料专业领域的一线人员到校,通过讲学、做报告、开设短期课程等形式,形成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并进一步建立与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与人员交流的机制。
2.5 提高实践能力,拓宽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是通过调查、实验、实习实训、课外实践活动、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巩固与升华。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实验环节和实习环节。实验环节要增加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内容,增加实验设备和学生实验时间。实习环节要扩大实习单位的数量,到设备先进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企业去,并联系企业的生产和课堂学习内容,制定合适的实习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观察或解决问题。通过强化理论和实践两个课堂互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从解决社会或企业实际问题入手,以提高综合训练的实践效果出发,做好综合设计(论文)工作的选题和过程管理,使毕业设计环节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真题真做”。
3 结论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已呈现出与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单一的行业工程师人才已经满足不了人才市场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实际办学条件,在突出学校特色的同时,还必须要满足“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认同的材料人才,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重任,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提升的最终目的。
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203005)
参考文献
[1] 陈一胜,张雪辉,朱志云.材料科学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基于MOI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2] 刘昭明,韦巧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8):204-205.
[3] 宁春花,曾小君,袁荣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中国电力教育,2008(21).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 校本课程 开发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标准与选择实施的空间。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就体育素质来说,每个人的体质体力、兴趣爱好、锻炼习惯及体育态度各不相同,因此对学生的体育教育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更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满足个体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个性化特征,也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素质教育呼唤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将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
新课程给学校体育带来了巨大的自主选择权,如何让体育教师对课标有一个正确、完整、清楚地认识和把握,如何把课改理念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发挥地方及学校优势,构建以水平目标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就是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切入点。
一、坚持“健康第一”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养成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少年儿童,如何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热点问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才能保证开发方向的正确性。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校本课程的灵魂和宗旨。在校本课程编制中以学生生活为本,在课程实施中让学生唱主角,在校本课程评价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体育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预先设定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妥善利用已有的条件与资源,充分体现多元性和开放性。教材内容选择要考虑本地实际和学校特点,适合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以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教材内容的选编要尽可能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教材和乡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掌握课程开发的原理和技巧,才能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逐步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
三、从学校实际出发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如滚铁环、踢毽子、乒乓球、放风筝、跳皮筋、兔子舞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国家课程体现基础性和统一性,而校本课程则突出独特性和差异性,体育校本课程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体现地域特色满足学生需要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要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从学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入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及怕具备的优势条件。如我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被确定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三十余年来学校积累了丰厚的教学资源经验。将田径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一切有利于开展田径运动的资源,就可推动学校田径的全面普及和提高。我校被树为市级少年军校,每学年初都要开展队列操练等军事训练体育项目。也可将队列体操纳入体育校本课程之列,从而形成学校的体育校本特色。只有将各种传统的、特色的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二要使乡土资源服务校本课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风俗习惯和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一些典型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项目如踢毽子、滚铁环、踩高跷、摔跤等体育项目,都是体育校本课程取之不尽的资源。三要充分利用教师业务专长校本资源。学校内,体育教师最了解体育教学的具体问题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课程开发中可将体育教材结构与教师业务专长和学生学习结构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使课程内容更适合实际需要。四要合理利用和学校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的条件和地方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资源。尤其要尽量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靠山吃山,傍水用水。如爬山、游泳、骑马、山地自行车拉练、橡皮筋等都是符合不同地域及民族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将其开发为校本课程并与国家课程有机结合,才能使体育课成为学生纵情畅游的健身乐园。五要积极挖掘人文课程资源。体育冠军出生地和奥运火炬传递途经地等都可成为体育校本课程最真实的题材,充分利用它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激发学生强烈的锻炼欲望,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更是德育与体育最佳整合方式。
四、搭建创新发展平台
体育校本课程要冲破传统课程的建构模式,在学习内容选择上要充分体现开放性,以“菜单”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其自主选择,才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求,学生才会学得轻松活泼愉悦。在学习方式的设置上也要充分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进行学习,才不会使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师的预设的框架之中。课程开发及体育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锻炼中掌握技能,并能有所创新和发展,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篇4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以及合理性原则,然后又进一步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课程开发工作中应注意的两点问题,即: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两点,希望能够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初中 课程开发 开发原则 注意事项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等多个方面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因此,本文就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的原则
虽然说,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及地方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之间均有所区别,但是这三者并不是对初中体育课程内容的实质性的分割,而仅仅是在课程管理体制上所做出的一种划分方式。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局限于某个框架或者是某个领域的问题,要从整体出发来看待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树立整体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而确保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不但能够与学校课程保持整体和连贯,还能够兼顾校本课程灵活性和特色性的要求,让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所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和地方所规定的体育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二)突出特色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突出特色的原则,主要是指的两个方面:一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当地的特色。如:当地的民族体育特色、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或者是当地的教育特色以及地理环境特色等等,将这些特色性的资源融入到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之中,以使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符合当地的实际且能凸显当地的特点;二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本校的特色。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学校实际,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并且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更具特色性。
(三)合理性原则
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能够与国家以及地方的初中体育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且能够在有效衔接和融合的同时,能够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是科学的、合理的。除此之外,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理性原则,还涉及所开发的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具体来说,也就是所开发的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不但要符合本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能够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的能够将健身性、健心性、教育性和趣味性集于一体的课程内容才是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最为合理的内容。
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一)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已经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而且也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验和研究,但是通过了解却发现,很多学校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均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成效。因此,为了尽可能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纠正这些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知。
具体来说,常见的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由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只要符合初中体育教学需求、符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且具备良好的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均可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例如: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者是流传于民间的体育活动等等。在将这些具有特殊的新的体育活动内容纳入初中体育课程体系时,就避免不了要编写新的体育教材。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在体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还有课程选择、课程整合、补充或是拓展等多种方式,不能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简单的当作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
二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提出来的。在校本体育课程中,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是学校,其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言,更具有开放性、特色性以及适应性,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因此,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而将加以局限的方式是错误的;
三是,将体育校本课程与以往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等同起来。对体育校本课程另外一种非常常见的错误认识就是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按照传统的兴趣课的方式开设的,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的目的出发,以致于让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了注意防止并纠正以上常见的错误认识,学校应注意正确的宣传、指导以及监督。例如:可通过讲座、会议、论坛等多种方式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以实现资源和经验的共享,以提高相关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水平,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
体育任课教师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体育任课教师的作用,尽可能的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就要注意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要提高初中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是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否顺利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树立中缺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应从传统教学内容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从施教者转变为研究者,只有这样真正从自身观念上发生相应的转变,建立起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才能确保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是最为困难的一环,而两者能否进行有效结合又与体育任课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再将其与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综合进行考虑,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
最后,要重视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从事研究的过程。体育任课教师作为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所开发的课程的质量。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体育任课教师就要积极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两个途径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提升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骞,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01).
[2] 甄志平,张芃.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代化与人文性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17-01
2016年5月12~14日,江苏省高中“一校一品”体育与健康特色教学研讨培训会在南京市秦淮中学举行,本研讨会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推进高中“一校一品”体育与健康特色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培养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有力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和教研工作。
“三门球”进课程,高中模块显魅力
秦淮中学的学生向与会人员展示了整齐的课间跑步和热情洋溢的三门球大课间操。许小彪等四位体育教师分别以高一高二单手肩上传接球、移动摆脱防守技术、交叉掩护配合战术等递进方式展示了三门球在高中的模块教学,为高中开展三门球模块教学提供了模板。三门球是契合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新兴的、特色鲜明的球类运动,通过课程切入课堂是加快项目普及、提高应用水平的重要举措。2012年教育部在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三门球列为球类教学内容,充分说明了项目的教育价值,也为项目的推广普及指明了方向。
江苏省特级教师惠志东说:三门球是在吸收和整合了手球、篮球、橄榄球等球类运动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球类运动,简单易学、容易上手,深受学生喜欢。在体育课堂体现出“生本课堂”的魅力,把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快乐学习、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三门球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台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及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三门球以上教学价值在秦淮中学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研讨会还邀请到扬州大学潘绍伟教授作了题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中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并到南京市学生阳光体育营地进行了三门球的互动体验。
“一校一品”呈特色,秦淮中学大发展
每一所学校都有足以反映各自特点的文化内涵,无论是选择传统体育项目还是新兴运动项目为学校特色,都必须使项目能适时的与学校教育和文化内涵相结合,并通过文化环境的建设,形成丰富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使学习生活其中的全体师生都能随时感受到学校独特的文化影响力。秦淮中学校长李宏兴在主题报告中提到:九年前,秦淮中学将三门球运动项目引入校园,既丰富了学校体育,又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短短的几年时间,秦淮中学就在这项新兴的运动领域取得了全省高中学校多个“第一”:第一个“三门球训练与竞赛基地”学校;第一个开发中英文片反高中三门球特色项目校本课程的学校;第一个创作三门球歌曲并设立三门球合唱社团的学校;第一个将自编的三门球团体操作为阳光大课间活动主要内容的学校……
篇6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模块设置原则 模块设置模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既是学习领域又是科目,而模块则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是科目开发的主要平台和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模块教学就是按照以模块为核心的课程结构来组织与实施的。那么,高中体育教学模块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和采取哪些模式呢?就此谈谈看法。
一、模块设置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动项目和模块内容的设置,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和以健康第一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价值,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要注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生长发育的特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情况等因素。
2、整合教师优势的原则。课改的关键是教师,项目和模块内容的设置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要在教研组内通过整合教师的专业优势,挖掘教师的潜能。例如,学校体育教师中篮球专业的较多,在选项教学时就可多设置篮球项目班,其它项目以此类推。另外应注意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搭配,男、女教师的搭配等。
3、弘扬学校体育特色的原则。学校体育特色,是多年来学校体育特长和体育文化的积淀,继承和发扬这一特色,反映了广大师生的意愿。将学校体育传统项目或特色项目引进体育课程,有利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有利于弘扬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4、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体育教学与地域环境、学生来源、师资力量、气候生态、场地设施等因素都密切相关,项目和模块内容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这些教学条件,倘若学校缺少某些项目的师资或场地设施,就无法开展这个项目的教学内容,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综合效能的最优化。
二、模块设置模式
1、标准模块组合模式。按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田径类运动和健康教育专题类,二个必修系列和六个运动系列中适合本校学生需求与学校可以开展的某些项目,作为课程内容,设置模块教学。
2、重视基础要求的模式。将田径类项目和体操类项目合并为“基础运动类”项目,作为学生的必修系列,并由此构建两个基础运动类必修必学模块,为2个学分,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强化学生基本体能的发展,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重视学校特色的模式。学校将有深厚群众基础并已形成传统的体育特色项目,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我们可以将这些项目称为“校定必学项目”,通常为1学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一批进入学校传统项目运动队的后备力量。
4、多元结构的模式。针对来自不同学校的高一新生,在体育能力、锻炼习惯和学习基础上的差异,在高一时不马上打破行政班界限进行选项教学,而是着重打好基础,进行多元目标的学习,即以行政班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水平五必修必学(田径)和基础(体操)、通识(学校选项教学将开设项目的常识性内容)的学习,教师按模块内容走班上课。高二年级为指导性自主选项学习,高三年级为自主性选项学习(1~2项)。这样,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能够较好地全面达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项目标,从量变到质变地储备一定的运动技能,为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打好基础。
5、复式教学的结构模式。有的学校因受条件设施的不足和师生人数较少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根据学生的选项而打破行政班、重建教学班,为解决这一困难,可采用对行政班多数学生所选的两个项目必修必学模块,选择复式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总之,模块教学是高中课改的一大特色,如果没有模块及其真正运作,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就难以得到具体落实。我们在进行项目和模块内容的设置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模块教学的模式,积极、有序地开展选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与特长,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7
6月11日,山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下发了《山东省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到2018年底,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全部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到2020年,学校全部配齐配足体育教师,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配备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所有学校均建有特色体育项目,业余训练水平显著提高,在全国第十四届学生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
要求建体育课程“超市”
实施体育课程提质计划。到2018年底,大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开齐开足率要达到100%。构建体育课程“超市”,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项目。到2020年,使每一个在校学生均能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打破行政班,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体育课程质量和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到2018年底,使每一所学校均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体育项目;到2020年,形成“一校多品”的特色体育项目。
将实施学生体质提升计划。根据要求,学校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定“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强化学生课外锻炼。各级各类学校要开展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集体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坚持开展学生冬季长跑等群体性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早操制度。普通高校要建立学生每日运动量定额,运用运动管理软件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到2018年底,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体质健康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高校和中小学校要运用现代化的测试软件、测试设备,以集中测试、集中体检、体质达标运动会或委托第三方等方式,每年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到2020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要全部实现自动测试、数据自动汇总和网络直传直报。
山东将提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质量。到2020年,全省经教育部认定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达到2000所。进一步优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项目结构和赛事布局。
体育中考面临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中要求建立“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的体育考试评价新机制,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篇8
【关键词】 高职学校 体育教学 职业特色
社会发展需多层次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输送了众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了我国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重要人力资源,因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对其精神面貌、身体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就显现了出来,高职体育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可以为高职毕业生今后的工作助力,因而在课程设置和教授上, 就必须突出职业特色。
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体育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要求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不但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着比较高的职业技能,更应当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学校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战略重点和基础。
2.体育教学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需求
许多学者对当代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不同的表述,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是思想、政治、道德、文化、专业、身体、艺术、心理等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用人要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比较重视。强健的体魄能够带给高职院校毕业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使其能够精神饱满地进入到工作中去;体育教学还能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精神,不断提高其团队合作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其抗压的能力。总之,高职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但能够起到体育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其今后发展助力。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高职学校体育课的开设是体育终生教育的关键点,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锅饭”式的课程编排
在我国,目前不论是中小学体育,还是高校体育,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编排课程的。在高职院校,为了课程编排的便利,会将一些不同专业的同学编排到一起进行学习,如果采用选课系统进行选课的话,甚至会出现一堂体育课上,学生来自许多专业的混乱局面。这样的课程编排对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来说固然有一定的好处,然而,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混杂在一个班级里,对于教师制订课程内容,把握课程重点的过程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试想一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体育专业的学生被分到一个班级进行学习,那么课程该如何开展呢?恐怕每个体育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十分为难。因此,体育课上所有学生常年“吃大锅饭”的情况会给体育教学带来很大的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
2.高度单一化的教学内容
诚如上文所述,诸多高职院校出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混编到一个班级里进行体育教学,这就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教学内容。另外,我国作为运动项目的素材非常有限,小学学、中学学、大学还在学的重复的教材内容比比皆是。因而,在以上几项情况综合影响之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往往选择这样的解决方式:将课程难度降低,只做最简单的体育学习,从而照顾到低水平的学生。于是,在这一“木桶原则”的指挥下,笔者经常能够发现,高职院校所有课程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往往只有跑圈、伸展等基础性练习,进行完之后学生自由活动,以至于一些对体育感兴趣的同学发现课堂上学不到什么实际内容,渐渐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这种对于学生诉求的忽视直接造成了体育课的恶性循环,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和体育运动知识常年局限在一个层次上,同时也浪费了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突出职业特色之路径
1.按照专业类别进行课程编排和班级设置
课程编排和编辑设置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编排来说也是一门学问。上面论述中,笔者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打乱班级和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适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诚然,我们应当认识到高职院校与本科教育的区别,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其学习的内容和就业方向的指向性都非常强,其教育内容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以理论为辅,对于有些专业来说,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项目就是其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或者会成为其更好地进行工作的基础。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空乘专业的学生可能以女性为主,工作上对于自身气质和形体的要求都比较高,因而其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也应当与其职业特点相契合,就不宜将班级学生分离开来进行授课,也不宜让其他专业学生参与到其体育课中来,应当将该专业的同学独立出来进行课程编排。同理,一些职业特点鲜明的高职专业,如护理专业、幼儿教育专业就应该从混杂的体育课程班级设置中脱离出来,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从而使得体育课程的授课更加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因而,学校在教学的安排上,需要打破以往“大锅饭”的编排形式,尽量按照专业来安排课表,组织同专业、相近专业或者有共同教学目标的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课,才能够形成专业性体育学习的场域,为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化的体育课程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针对专业特色与职业特色规划课程内容
如果说按照专业特色来编排课程、设置班级是打造高职学校体育教学职业特色的基础和保障的话,那么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向职业化贴近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一些体育课程的开设对于一些专业的职业发展来说并没有重大意义,而这些专业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需求又无法在体育课上满足,因而,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拓展休闲体育项目成为了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对症下药”,诚然,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划来说,要根据专业的职业特色“下对药”、“下好药”,才能使高职学生在体育课程上学习的内容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受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本高职院校的各专业情况、职业特色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其职业前景要有恰当地分析,从而梳理出整个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具体是哪几项,为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体育课套餐”;其次,在科学分班的基础上,学校要切实展开各个专业相对应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馈,以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不断提高体育课的实用性,拓宽课程内容,在兼顾经济类体育项目的同时,尽量拓展休闲类体育项目,以契合学生的职业特色;最后,教师和体育教学组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提出不同的考量体系,以保证学生真的能够在职业化体育的引导下学到东西,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总的看来,这一系列活动是复杂而严密的,需要高职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展,然而这种对于体育课程的“较真”,一定能让高职院校的同学在以后的工作中收获得更多。
结 论
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也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开设应当是与文化课、技术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职业特色鲜明,专业类目也多种多样,这与体育项目的新颖多样也是契合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组必须不断深入研究职业特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契合点,从职业角度来挖掘体育项目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让体育运动项目助力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使他们能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李力,董能.高职院校自助式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探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篇9
陕西省黄龙县初级中学715700
【摘要】随着国家对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改革全面的推进,体育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以及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程资源,使传统体育与校本课程更好地结合,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 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利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这是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将着力开发、利用的宝贵的资源。这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活力源泉。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以及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程资源,使传统体育与校本课程更好地结合,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义务和责任。本文试就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
1.传统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传统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传统体育运动锻炼是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运用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进行经常性的全面身体锻炼,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发展"健康第一",调节精神和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拥有健康才能拥有明天、热爱锻炼就是热爱生命"。进一步树立了全民体育、天天锻炼、终身锻炼的意识,有力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传统体育运动活动课的目标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重视学生在大量的体育活动中,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以提高体能、活跃身心,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同时要求把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需要的满足、情感的体验相协调,使之和谐发展。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依赖学校的现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资源的再利用和延伸。因此,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和具有的优势条件。学校要大力开发现有运动项目的资源,以适应和满足高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学校和教师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加强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如田径项目我校传统项目,就可以将田径引入体育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特色。总之,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入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充实教材,让各种传统的、特色的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有机的结合,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
3.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运动的联系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与传统体育运动界线将逐渐消失,以至近几年来,有的教育家提出开展"第二课堂",但是,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这种发展,充分地估价传统体育运动的作用,足够重视教学与传统体育运动的联系,同时也必须看到两者的差别。我们传统的认识是把传统体育运动理解为教学的继续、延伸和补充,这种理解至今也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教学和传统体育运动的关系?既看到两者的联系,又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别,可能是比较符合教育和教学规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要给学生打下良好基础,为了打好基础,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教育工作。在各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中,教学是基本的组织形式,抓好教学工作,重视和发挥校外活动的作用,才能全面地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
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但是,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技巧,是与练习的时间与次数密切相关的,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一部分时间来复习和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
4.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切入点
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它们以各种载体形式呈现出来,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广泛支撑。面对这么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选择和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域有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特色的一些体育项目,如耍空竹、珍珠球、踢毽子、滚铁环、踩高跷、摔跤等传统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这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经过千百年来的流传,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良好的健身价值,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活力源泉。同时,也是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将着力开发、利用的宝贵的资源。各个民族都流传下来许多有意义、有趣味的游戏,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切入点,融入校本体育教育全过程的办学之路,逐步形成了既符合学生要求,又适合校情的学校办学特色。我们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本地的民族特色和乡土人情,将那些具有体育功能的民族项目作为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教师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练习中体会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既可以弘扬当地的优良文化传统,又可以充实校本课程的内容,服务于广大学生。加强课的教学改革,强化健康意识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学生运动不足,体质不良的现象,促进学生健康发育,养成持之以恒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除学校领导重视和全体教师不懈努力外,关键要加大教育制度、升学制度的改革。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的目的性教育、科学性锻炼身体教育,在学生主观上认识到传统体育运动的价值和意义。学校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多举行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和小型比赛,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拓宽渠道、增加体育经费投入特别是农村学校,场地小、器材缺、经费少是长期困惑体育活动正常开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应抱着勤俭办体育外,要充分提高现有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同时,各级领导要重视体育经费的投入,使场地、器材逐步完善。
5.传统体育运动的开展
对于学校传统体育运动开展,其它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三个依靠,四个安排和五个结合。三个依靠是,依靠校领导的重视,依靠班主任的支持,依靠有关部门的配合。四个安排是,每周两次班级体育锻炼列入课表,锻炼项目的活动内容排成轮流表。场地器材排好分配表,辅导教师出勤表。五个结合是,普及与提高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一般项目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结合,传统项目与全面锻炼结合,运动竞赛与宣传教育结合。
学校体育传统体育运动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长体育知识,促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水平等有其特殊的作用,每个学校均可根据自己的师资条件,场地器材设备和学生的爱好,选择一两项运动,长期开展,使之形成传统。总之,每个学校对传统体育运动都要形成一种气氛,一种氛围,形成一种传统,一种特色。课外活动的另一种特点是在满足学生个人的爱好和发挥个人专长方面,比体育课有更大优越性。因此,课外活动对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具有自己的优势。
综上所述,我们在强调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传统体育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运动是不能相互代替的组织形式。因此,学校在上好体育课的基础上,必须积极认真地开展传统体育运动,做到课内外密切结合,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
?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国学校体育,1995,(5).?
[2]刘大海.体育实践与健康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9).?
篇10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医疗体育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简称《纲要》),成为现阶段普通高校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多年,统一的体育课程体系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一定冲击。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如何把体育教学与学生所学的医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为锻炼学生身体,又为将来所从事的医学事业服务,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医学院校是以医学为专业特色的学校,这对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体育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中,医疗体育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措施,日益受到重视。在医学院校正确合理地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有效地融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连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起被称为“三级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并在充分考虑当地社会条件和学校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理应挖掘、继承和弘扬医疗体育中的精髓,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与以往课程不同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独立开放的体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获得独立从事医疗体育的基本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充分发挥医疗体育“身心兼修”的育人功能,为振兴中华服务。医学院校开展医疗体育的教学,是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医疗体育技能和专业素质的特色教学,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在体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医疗体育教学,将对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2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依据
2.1 社会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以培养高等医学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医学院校,应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教学内容体系。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着偏差,受学科发展水平的限制,尚未进入稳定的、特色的、个性化的发展阶段,仍旧参照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执行。通过对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等学院的调查,结合本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得知医学院校必修课设置的项目中开设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三大球和田径项目上,在调查结果中都超过85%,这些项目都是我国学校体育领域比较传统的体育项目,且在高校开展的时间较长也比较广泛。为此,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符合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体育学科,适应医学教育模式转变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势在必行的。
2.2 整合医学资源优势,体现医学院校优势特色
医学院校体育学科建设应充分利用医学资源,发挥其它院校所没有的教育优势,开发校本课程,突出了医学院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是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首先结合医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和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增设新课程内容,体现优势。如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健身处方教学,让学生学会既能开诊断处方,又能开健身处方,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康复治疗、保健预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护理等专业开设形体、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内容实现塑造优美的形体,培养优雅的气质,养成良好的礼仪,为从事未来职业奠定基础;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增设医疗保健体育。
2.3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医疗体育的宝贵遗产
医疗体育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体育进行医疗的国家,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就有了用舞蹈、导引、按摩治病的各种记载。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推出的“五禽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及以后发展的各种流派的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成套的医疗体育方法,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我国独特的风格,自成体系。西方国家的医疗体育则是利用一些器械如肋木、体操凳、滑轮、重量及徒手体操等以专门锻炼身体各部,是以功能训练为特色。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在体育专家和医学界专家的合作下,我国在使用医疗体育防治高血压、慢性冠心病、神经衰弱、糖尿病、颈椎病和肩周炎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祖国医学不仅把体育锻炼运用在增强体质、健身防病上,而且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也运用在治疗和康复上。医疗体育在健康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体医结合知识和技能方面,医疗体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医疗体育应成为医学专业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3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医疗体育是利用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体育运动和自然因素,如日光、空气和水等,预防和治疗疾病与创伤,并使患者尽快地恢复健康和劳动力的一门医学科学。它对健康人来说,是一门预防医学;对病人来说,既是治疗医学,又是康复医学。发展至今,医疗体育在医学科学中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界,人们将用体育运动治病的方法称之为“体育疗法”。 医疗体育作为医学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使学校教育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发挥其最大效益。同时,医学专业学生如果能够学习和掌握医疗体育方面的知识,身体力行地为患者的康复和医疗服务,这对医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职业实用价值。
4 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的若干建议
随着我国医学遗产的不断挖掘和现代医学与体育运动的发展,医疗体育的种类和方法不断丰富起来,临床上常用的体疗种类和方法多样,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开发医疗体育校本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一下几点:
4.1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教师实行职前培训,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业化技能。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
应对学校已经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需进行大量的多层次的评估整合,通过与专家结合进行访谈、问卷等调查,获取诊断本课程设置的信息,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可能的框架结构提出建议。
4.2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应根据医学院校的教育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评估,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南》,进一步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背景、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结构。
4.3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开发之初要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成立由专家、院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制定《校本课程管理细则》和《校本课程评价指南》。建立校本课程的决策程序与内部课程监督机制。
4.4 医学院校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在校本课程评价方面,应综合各类人员广泛参与的评价,对医疗体育校本课程进行诊断,通过评价来发现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实施结果达成课程目标的偏离情况,为新一轮课程实施中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
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打破现代体育教育标准单一化的模式,提倡多元文化体育教育。为了进一步完善医学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学生传授医疗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加深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防病治病的体疗方法,进一步拓宽医学专业学生医疗技能的知识面,研发医疗体育校本教材,建构起具有医学特色的医疗体育校本课程,开展医疗体育教学在医学院校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教体艺[2002]13号.
[2] 张永谊.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0.
[3] 国伟,周利.某医学院开设医疗体育课程必要性探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12):63-65.
[4] 杨黎明.学校体育与医学教育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402-403.
[5] 刘杰.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取向及教学切入点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42-544.
[6] 钱星博,严静.医疗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新发展[J].体育科研,2000(2):45-46.
[7]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