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文化问题

篇1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53-02

一、社区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极大的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可以调整社区的不协调因素,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和促进人们对社会的满意度。

社区文化是体现时代要求、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的最好载体,由于当前社会结构中家庭的小型化、单位制的弱化等,人们的生活重心正在从家庭和单位向社区倾斜,社区愈来愈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区文化建设落后,就会导致社区缺乏凝聚力,失去精神支撑和前进动力。通过社区文化规范可以达到法律约束难以达到的作用,通过充分利用街道社区的文化站、文化广场、活动室等文化活动设施,创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建设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一个个文明和谐社区的建设积累构成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部分领导在思想上认识不足,一是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务虚不务实,是软指标,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有无社区文化的发展无关紧要;二是认为社区文化建设,资源配置难度大,困难重重,而且没多大作用;三是认为搞社区文化就是配置一些健身器材,或者逢年过节搞一点猜谜语等有奖赛就行了,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化、单一化,实际上就是走形式,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之对应,社区成员们也存在着不关心、不过问、不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和社区事务的现象,没有社区文化概念,缺乏社区文化意识,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窘迫的社区文化现状

目前大多社区的工作人员,一是工资待遇低,二是年龄结构偏大,三是学历层次偏低,社区文化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人才相对匮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其次,社区文化建设上普遍存在缺乏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的现象,社区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据了解,大多数街道办事处对下属社区在文化建设方面并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虽然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各街道办事处对自己辖区内社区文化建设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由于没有硬性的指标规定,再加上现实中社区文化微不足道的地位,因此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举步维艰,尤其是很多老的居民小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场所极少,无法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一些新建小区占地面积几十万平方米,居住上万人口,室内外建设得非常漂亮,有绿地、花台、养鱼池、喷泉等,但也没有基本文体活动场所,或把有限的文化活动场所出租用于其它,许多街道社区文化站基本上是一个空架子,社区居民对此反映非常强烈。

(三)社区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发展不平衡

从目前有限的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来看,主要是老人和青少年,在职职工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些“熟面孔”,不能调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这是大多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同居民的文化需求相适应,不能满足现代都市人追求时尚、新颖的心态。

由于社会结构、经济条件等原因,社区文化活动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单位生活小区,每年文化活动内容可以办得丰富多彩,经常开展书画、唱歌、舞蹈、体育比赛等活动,社区文化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得到群众的赞赏和支持。如某矿区为了开展和谐文化建设,充分展示广大干部职工的才华和风采而拨专款经费举办了“和谐社区我唱我歌”职工卡拉OK比赛,得到了职工们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欢迎,职工们用一首首欢快动感、温柔深情的歌曲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矿区的热爱。而相对一些无经费投入或投入不足的社区,群众活动无法开展,基本没有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处于非常尴尬不利的局面。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树立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

社区文化是公益性文化,政府是社区文化的建设主体。推动社区文化建设,营造文化兴市氛围是城市发展规划中的战略思考问题。为此,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社区文化事业发展经费要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如某单位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专门在社区增设社区服务部这样的服务性单位,有力提升了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水平,促进了社区与整个单位的和谐稳定。

(二)社区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

对社区文化建设要有整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此外,还要整合社区文化设施资源,与社区附近的各单位、机构充分沟通,充分利用社区附近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的文化设施资源,将其拥有的文化站、室、场、院对居民开放,防止文化场所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打破条块分割造成的单位文化资源封闭、利用率不高的状况,让社区居民充分享受本社区的文化资源。

(三)重视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之所以文化活动开展得起来,关键的一点是社区要有健全的文化场所和设施,能够满足社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要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平台,也是社区建设有无文化品位的内在要素。如某单位把“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工作的方向,本着“能把简单的事情做细,就是不简单”,“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的原则,先后对社区实施了通讯和电视线路改造、俱乐部大修、区内主要街道路面硬化、健身广场建设、廉洁文化广场等多处民心工程,使广大职工和居民,工作的安心、居住的舒心、生活的温馨,为推进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四)社区文化的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各社区管理单位要通过带、引、聘等多种渠道引进和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包括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提高社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营造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造就过硬的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第三,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队伍的思想建没和作风建设,培养一支热爱社区文化建设,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坚守公民道德和恪守职业道德的社区文化建设者队伍。

(五)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文化功能

社区需要文化,文化服务社区,社区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首先,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规范导向功能,培养社区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纠正社区居民的行为偏差,保持社区的良好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区的和谐稳定。其次,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社会沟通功能,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搭建社区居民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平台,满足社区居民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创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第三,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自我创作、自我表演、自我娱乐等,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巩固和发展社区新型、和睦的人际关系,而且通过共同参与,极大增强社区居民的活力和凝聚力。如某街道办事处在全社区实施了“五个一”亲情服务活动,即:一句亲切的话语,一处舒适的座椅、一杯清香的茶水、一副便利的花镜、一条办事的原则。社区居民来者不拒、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普遍好评,引导、巩固了社区平安祥和稳定的良好态势。再如某单位把占领业余文化阵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作为培养职工团队精神,增强单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点工作来抓。多次举办消夏晚会、廉洁文化专场晚会、工农共建联欢晚会、专业剧团演出以及田径运动会、球类友谊比赛、老年登高活动等大型文体活动,极大地融洽了周边关系,增进了内部和谐,进一步提升了人气指数,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度。

总之,社区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社区文化建设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和“系统工程”。社区文化建设要从责任意识、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工作队伍、文化功能等多处着手,统筹兼顾,科学发展,使社区文化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菁华.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08年第2期。

篇2

关键词:社区文化 建设 和谐社会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概述

伴随着城市社区的划分,人们更多以社区群体的形式进行生活、交往,社区式理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眼球。而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已经得到充分满足时,居民对于文化的追求愈加强烈,进而使得社区文化需求成为社区人民的重点需求之一,这才有了社区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产生。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相关部门建设意识不足

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者,相关部门对于这方面的建设并没有很高的认识。而这种意识不足还不是说完全没有意识,而是有了一点点的想法,却因为不知道如何实施或者由于对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让许多相关部门望而却步,导致这种“社区文化建设”新理念刚刚萌芽就搁浅了。

(二)居民参与度不强

社区文化建设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社区居民,所以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反馈和行为也十分重要。但是在以往的生活习惯中,人们更喜欢独立地生活,平时消遣的方式都是在家看电视,或者仅仅是和自己的亲戚好友进行交往,并没有参与社区文化、社区交流的意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社区活动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居民无法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进而减少了其二次参与的可能。所以相关部门在提高意识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吸引社区居民的注意,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三)社区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社区文化建设不像是其他制度上的改革,效果显而易见。社区文化是漫长积累而无实质形态上的一种建设,这种建设可能短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就好比在一个从来没有过社区集体活动的小区,突然组织社区赛事,会令居民不知所措,参与的积极性也不会高,甚至无法获得居民的理解。但是一旦真正形成一种文化,随着时间流逝,潜移默化中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改变终究会逐步影响整个大群体的文化建设,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三、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管理

任何一项社会建设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其相关组织机构有超强的意识和统一的目标。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社会建设理念和社区建设理念保持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加大宣传力度,出台相关福利政策进行扶持社区文化建设项目,政府监督建设进度,对于不同社区的文化建设进行评比学习,配合居民需求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

(二)实施针对性建设措施

在向居民推广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时,要注意对象不同导致需求不同的情况。首先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儿童适合一些亲子类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参与其中,同时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青年人更适合有激情有活力的活动项目去释放压力,比如各种球类比赛、个人特长展示大赛、趣味游戏等;对于老年人,则适合举办带有娱乐性、慢节奏的活动,比如象棋、围棋、交际舞、经典歌曲大合唱等,既能体会生活的乐趣,同时又能享受其中。其次,既然是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就要充分利用好居民的空闲时间,所以针对可利用时间的不同举办不同的活动,多样化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三)培养相关专业人士

无论是什么改革与创新,都需要一个掌舵人对整体方向的把控。专业人士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有着更深层的了解,让实践活动向着更科学、更现代化的状态转变。无论是整体建设上的新概念宣传还是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举办,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先进眼光的工作人员团队,对于推进整个工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必要措施。

四、结语

社区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建设过程中,坚定核心理念、制订相应措施、培养相关人才,从意识、执行、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统一考虑是使建设有条不紊M行下去的必要保障,同时也要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有目标、有方向地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朱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4.

[2]刘芳.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9).

[3]黄立营.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04(06).

[4]张华.和谐社会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5]李兰.社区文化建设与公民幸福[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社区;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社区居民;制度化;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68-01

一、当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文化意识匮乏,文化活动组织程度低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也是决定实践活动的决定性要素。我国很多地方的社区仍然立足于将社区打造为居民生活和活动的区域,而忽视了社区作为文化宣传、体育健身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的功能。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很多社区居民没有文化活动的概念和意识,对于文化性、群众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从根源上阻碍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从社区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范围、密度和频率都是不足的,这很大程度上导致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处于低级阶段,也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持续性和制度化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极其匮乏

可以看到,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体现“持续性”和“制度化”的特点,唯有此才能彰显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效力。当前很多地方的社区在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方面缺乏有效的活动机制和制度,对于活动的开展、组织仍然处于松散的“起步阶段”,且看不到活动发展的方向和未来。从某种程度判断,我国很多城市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制度体系的缺失和长效机制的匮乏。

(三)政府部门对社区文化活动的投入力度不够

政府和相关部门是社区的直接领导者与管理者,自然承担着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导、组织和管理职责。目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群众性文化活动难以全部普及和推广,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不足。其中,资金投入和扶持难以延续,文化活动设施缺乏,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等,都是政府和相关部门未来针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四)专业化文化活动人才极其缺乏

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设计和开展,需要一系列的精心谋划和准备,而这个过程都需要专业化人才团队的配合与协调。但是从目前我国不少社区的实际状况看,很多社区根本不存在文化活动组织的机构和部门,更遑论专业化人才了。专业化文化活动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气氛,也给未来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宣传和扶持力度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着眼于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加大对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从资金、基础设施、宣传教育、思想路线等多个方面提升对社区文化系统的管理、帮扶。同时,要从制度、体系上给予社区更大的帮助,形成长效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机制,透过制度的健全来维系社区文化活动的热度、透明度和开放度,让全体社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

(二)社区要精心组织、严密布局,做好文化活动持续性开展的准备

社区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直接负责方和组织方,必须树立“为社区居民服务”意识,精心组织有序、有效的文化活动,定期开展精神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体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打造文化氛围浓烈的优秀社区。同时,要做好持续性、长期性文化活动开展的准备,从思想、观念和行动上来一次大的转变,将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作为社区工作的优先方向,力求实现社区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三)广大社区居民要积极参与各类社区文化活动

群众和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也是决定活动成败的关键性要素。作为社区的一份子,广大群众和居民应该充分认识到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意义,要更加踊跃的参加各类社区组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参与过程中,社区居民不但可以加深相互的了解,而且能够促进社区的和谐共荣与稳定发展。同时,社区居民的交流和沟通以文化活动为纽带,无疑在无形中提升了社区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整体素质。例如,张浦镇组织的打连厢系列表演活动,就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打连厢活动不但可以调动社区居民的文化体育参与热情,而且能够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

(四)加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注重人才的培养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到实处,必须体现文化活动的内涵和价值,即让社区广大居民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愉悦身心,提升生活品质和水准,进而带动社区的整体发展。因此,加强宣传和思想工作,引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才是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本质所在。同时,注重培养专业化文化人才,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效果。

篇4

关键词 农村 牧区 社区建设 兴安盟

在现代社会学中,社区的含义尽管有上百种,但基本上是这样概括的:社区是指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这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总离不开一定的地理条件,人们在一定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为“社区”。构成一个社区至少包括五个基本要素:(1)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2)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3)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4)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5)一定特色的社区文化。我国目前所称谓的城市中的“社区”,是特指经过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后,经过规模调整了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社区是指以农牧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地域内的社会关系进行。经过分析可见,在我国农村,人们聚集而居、世代繁衍,自发形成具有历史传承性、地域性特色的农村村落,或者集镇,也是社区。而这些农村社区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空间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因此,“社区”既不是单指城市社区,它也包括了农村的村落社区。

一、兴安盟农村牧区社区化建设之必要性

兴安盟地处内蒙古的东北部,是以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地区,属于半农半牧区,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紧紧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创新农村牧区社会管理的水平,增强农村牧区社区的服务功能,对于促进全盟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使命所在,也是我们突破三农三牧,稳固基层基础的关键所在。

(一)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广大农村牧区居民呼唤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牧区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就兴安盟来说,有很大一部分农村牧区居民已经过上了在物质上没有后顾之忧的生活,他们对生活质量的内涵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居有房、穿有衣、家有粮等基本消费层面,而是逐步向人居环境追求舒心,人际关系追求和谐,社会服务追求便捷等现代文明需求的层面。为此,要因势利导,顺应农民的期盼,把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二)农村牧区基层组织要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必须依托社区这个平台。这些年来,农民收入普遍提高,这种物质基础的改变,带来的是农民对原有生活方式的不满足,农民对村级组织也表现了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我们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经常提到的生活服务的需求、精神文化的需求,他们要求乡镇、村级组织提供他们所追求和需要的东西。加强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工作,不仅能解决农村牧区目前存在的问题,还会提高乡镇(苏木)、村(嘎查)级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三)新农村牧区建设中的村庄整治工作,已经为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据统计,经过整治的村已占农村牧区总数的15%左右。在已被整治的村可以看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卫生得到了全面整治,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的新农村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文化娱乐活动设施也添置了不少,必要的公共服务用房也改建起来了,这为农村牧区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创造了物质基础。

二、明确农村牧区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农村牧区社区建设试点中,各地普遍进行了“12345”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即一个中心(农村牧区社区服务中心)、“两个一”(一个宣传栏、一个村民学校)、“三个室”(警务值勤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四个站”(救助帮扶站、医疗卫生站、计生服务站、农情信息站)、“五个队”(文化活动队、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队、体育运动队、环境保洁队)。

三、 兴安盟社区化建设过程,需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探索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摸索出不少的经验和做法,但要使农村牧区的社区建设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符合农村牧区的发展实际,顺应农牧民的客观需求,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共同探讨。

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必须重视规划。城市建设有规划,新农村牧区建设有规划,农村牧区社区建设也必须注重科学规划。在一个地方,主要指县(市、区),也包括乡镇,必须对社区建设工作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

(二)农村牧区社区的范围设置要从实际出发。从兴安盟行政村的设置情况看,基本上是两种形式:一是较大的自然村,本身设立村委会,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二是村落较小,由中心自然村带分散小村落范围内的人们所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共同组成一个村委会自治区域。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农村牧区社区设置时,有的可以由一个行政村设一个社区,有的可以由几个行政村共同设立一个社区,还有的则可以设置中心社区,以覆盖周边的几个村。

(三)农村牧区社区的组织形式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农村牧区社区化是在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农村牧区社区化进程是一个改革、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不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模式。

(四)农村牧区社区建设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像重视城市社区建设那样重视农村牧区社区建设,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农村牧区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篇5

一、江阴市社区教育现状

1.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截至2015年12月31日,江阴市形成以社区培训学院——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市民学校的三级网络体系为主体,以老年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站、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目前,全市拥有1所省级社区培训学院,15所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260所标准化市民学校,标准化市民学校建成率为100%,在此基础上全市建成了76所市级示范市民学校占29%。这三级网络中,市民学校依托社区而建,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主阵地。2.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市社区教育专兼职管理人员(教师)1610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教师)145人,兼职管理(教师)人员1465人,如按全市总人口(户籍+流动)205万人口计算,专、兼职管理人员(教师)人数与社区总人数相比为0.08%,按户籍人口121.73万计算占比为0.13%。有志愿者32564人,志愿者数量与社区总人数相比:按总人口(户籍+流动)计为1.58%,按户籍人口计算为2.68%。3.基础设施情况。全市拥有专门用于社区教育培训场地面积106547平方米,50座以上的教学专用教室288个,多媒体教室183个,电子阅览室125个,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921个,图书阅览室226个,拥有图书705776册,各类报纸杂志527种,教育碟片11679盘,各类文体活动设施设备634台(套),专门用于社区教育的专用计算机1274台,各类音响设备236套,电视机318台。4.社区教育经费投入。2015年,全市用于社区教育的经费为17336973元,按全市总人口(户籍+流动)205万人口计算,人均达到了8.45元。所有15个镇(街道)的年度专项经费均超过了辖区人口人均2元的建设标准,超过人均10元以上的有7个,在5-10元之间的有4个,低于5元大于2元的4个;最高的镇(街道)为月城镇,达到了19.15元,最低的镇(街道)为徐霞客镇,为2.11元。5.社区教育活动开展情况。2015年,全市各镇(街道)共开设有组织的社区教育培训(讲座)365个,共有156116人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年参加培训(讲座)人数按全市总人口(户籍+流动)205万计算占比为9.76%,按户籍人口121.73万计算占比为14.24%,其中最高的月城镇达到了21.95%,最低的澄江街道仅为3.50%。6.学习型家庭及学习型组织情况。2015年,全市评选出学习型家庭1904户,学习型居委会41个,其他学习型组织79个。累计已评出学习型家庭20584户,学习型居委会165个,其他学习型组织1748个。累计评出学习型家庭最多的是周庄镇达到了6055个,最少的是南闸街道仅为9个。7.特色资源建设情况。截至2015年12月31日,各镇(街道)共自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27门,自编教材34门。自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最多的为澄江街道,达到10门,15个镇(街道)中有8个自建课程为0,占比53%。社区教育自编教材最多的为青阳镇,达到17门,有7个镇(街道)自编教材为0,占比47%。

二、从数据看社区教育的开展成效及存在问题

1.建设成果(1)建立社区教育的长效机制。全市的社区教育由政府统筹统一领导,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统筹协调的社区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和有利于持续有效发展的社区教育良性运行机制。在市级层面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由教育、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文化、体育、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组成,并根据各自的职能不同分设社区教育分类指导小组,由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各镇(街道)均将社区教育纳入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教育规划中,正确把握社区教育发展的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市级层面把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列入对各镇(街道)精神文明考核内容之一。2011年3月,江阴市委出台《关于加快提升市民素质的实施意见(试行)》,4月,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围绕文件精神,教育、宣传、民政、精神文明办、人社、文化、体育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众团体紧密合作联系,形成齐抓共管、强力推进的工作机制。(2)以市民学校为基点的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网络已建成。截至2015年12月31日,江阴市形成以社区培训学院——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市民学校的三级网络体系为主体,以老年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站、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目前,全市拥有1所省级社区培训学院(江阴市社区培训学院),15所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其中6所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校),260所标准化市民学校,标准化市民学校建成率为100%,另外有5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3)市民学校标准化建设起点高,成效好。自2011年启动村民学校标准化建设以来,就根据本市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制定了高于省建设标准的江阴村民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及评估标准,在进行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启动了示范村民学校的建设。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全市已高标准地建成260所标准化市民学校,达到了各个社区(村)有一所标准化市民,标准化市民学校建成率为100%,其中76所市级示范市民学校,占总数的29%,这些社区教育硬件配套设施已完全能满足居民开展社区活动的需要。(4)人均社区教育经费投入高,社区教育活动开展有保障。仅2015年,全市社区教育经费投入达到17336973元,按全市常住人口+流动人口205万计算,社区教育经费人均达到8.15元,达到江苏省规定人均2元标准的4倍。如此高规格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为各村民学校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提供了经济保障。(5)以市民学校为依托,社区教育活动开展成果丰硕。市社区教育以各镇村民学校为依托得到了广泛的开展。社区教育在内容上做到了创业就业、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等的统一;形式上做到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的多样。开展的社区教育主要有:围绕城镇社区下岗职工开展的“再就业工程”;围绕农村社区服务对象不同开展的“现代农民教育培训、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两后双百’培训、一村一名大学生”等五大教育培训工程;围绕江阴产业转型升级,开展的“提升现代产业工人素质的岗位技能培训”;围绕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开展的“快乐生活的享用教育”。(6)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研究,科研成果丰硕。全市有“城乡一体社区教育体系研究——以江阴市为例”“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等15项社区教育课题获得国家级、省级立项。“果农课堂‘四合一’社区教育平台构建研究”“社区妇女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社区学习资源的开发及其实施研究”三个实验项目通过全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验收。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社区教育各类论文达35篇。2.存在问题分析(1)社区教育在江阴发展中的地位不明。江阴的社区教育发展至今,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在管理体制上存在“政府统筹领导易,教育部门主管难”的问题,即搞社区大教育缺少广泛的有隶属关系的工作机构或强势活动实体,容易形成教育部门“虽主难管,政而不行”的局面;在运行机制上存在“行政外力推动强,社区自主活动弱”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阻碍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各镇(街道)在村民学校建设特别是示范性村民学校建设方面发展不均衡。全市范围内示范性村民学校建成的比例达到100%的有1个(新桥镇),达到40%的镇(街道)有2个,分别是澄江街道48.8%、长泾镇41.7%;达到30%的5个,分别是璜土镇38.5%,顾山镇35.3%,华士镇、周庄镇和祝塘镇3个镇均为33.3%,达到20%的有4个,低于20%的3个,分别是城东街道13%、徐霞客镇9.5%、青阳镇5.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各镇(街道)在村民学校建设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差距的背后反映的是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重视程度的差异,带来的结果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差异。(3)社区现有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社区内资源整合不够。第一,对现有的资源利用不够。各镇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的图书、电脑、教学光盘等设施利用率非常低,从调研的数据看,图书的年流通率不到20%,电脑则基本成了摆设。第二,对显性资源开发不够。社区范围内分散着大量的社区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往往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只能供本单位的员工用,社区对这些资源缺少整合的能力和机制,无法利用现有的资源让社区居民使用。第三,对隐性的资源挖掘不够。一些社区范围隐性的社区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如名人故居、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等。这些隐性的社区教育资源比显性资源更加多样,更加能激发起社区居民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也更有地方特色,如加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容易给居民带来积极影响。(4)社区教育工作者数量不足,专职人员严重缺乏,对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不足。从调研的情况看,社区教育专职人员不足是各镇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从业人员绝对数量不足。从总量看,全市范围内专兼职教师人数为1610人,仅总人口的0.08%。第二,专职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严重不足。全市范围内仅有2个街道分别有43和46名专职教师,其余大多数市(村)的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均由社区(村)干部兼职。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大量的兼职导致其精力分散,往往开展社区教育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工作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社区教育的正常开展。目前在市民学校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除少数是近几年引进的大学生外,大多是土生土长的社区(村)干部,他们中的多数人未接受过社区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在调研中,他们普遍表达了需要接受社区教育方面培训的强烈愿望。社区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学校教育一样,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大量的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的工作势必影响社区教育开展的质量,也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前景。

三、后续发展对策及建议

1.强化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明确社区教育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地位。在目前全国上下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应进一步明确社区教育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地位,根据新的形势发展要求重新制定“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明确社区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明确社区教育的长期、短期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具体路径及实施步骤。全市各级党委及政府也应将发展社区教育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工作机制上形成各级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协调机制,最终形成行业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社区教育良性发展格局。2.拓展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保障社区教育经费落实到位。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教育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应拓展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各级社区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配齐相关的设施、设备,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在办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对培训对象能产生经济价值的培训活动,也可以适当地收取一部分费用作为社区教育的活动经费;应充分发动社会各组织的民间力量,通过捐钱、捐物、免费提供师资、场所等形式参与社区教育。通过政府拨一点,自主收一点,社会捐一点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社区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3.发展壮大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专业化建设。第一,不断发展、壮大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将更多优秀的教师和专业人士纳入到社区教育队伍中来,不断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第二,各级教育部门要将对教师培训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将对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列入培训计划,通过培训加强社区教育各级学校的管理人员与师资队伍建设。第三,加强社区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对社区教育尤其是对农村社区教育方面的研究,进行社区教育课程与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社区教育能力与水平。第四,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的规范管理,提高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与服务质量。4.充分发掘本地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阵地。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社会化的组织形式,必须走社会化的办学之路,依托各级组织、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种社会组织等,解决好教育阵地、教育师资、教育组织形式等问题,实行社会与部门联动。在开展社区教育办班的过程中,积极与各类组织联合,使学习活动广泛地渗透到大至单位、小到家庭的各类活动中。要挖掘和利用农村社区一切学习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环境资源,有形和无形、社区内外、现有和潜在的学习资源,提供给村民充分的学习机会。5.社区教育开展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加强调研,提高社区教育质量。要主动深入社区居民中进行调研,切实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把他们的需求进行归类,设置与之对应的教学活动项目,把自上而下的教育培训任务与居民的真实需要有机结合,贴近实际,主动服务社会发展。要使社区教育做到指导思想明确,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教学质量,避免形式主义,尽最大可能地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给予解疑释惑,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实深化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学员不仅爱学,而且学了管用,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6.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与项目,创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社区教育课程是为实现社区教育目标而编制的,为人的终身学习服务的大课程体系。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与项目建设是丰富社区教育内涵的重要方式。各村学校要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明晰社区教育的内涵与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开发、编写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与教材,打造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社区教育项目,不断提升社区教育水平,满足当地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要不断总结、提炼社区教育经验,创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在地区范围内更好地发挥社区教育对本地居民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维俭,仲红俐.关于发展社区教育村民学校的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1

[2]陈 蕾.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篇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社区 社区建设

一、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工作,民政部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中要求各地“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应、群众自愿的原则,科学界定农村社区的区域范围,明确农村社区的定位”。综合来看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一村一社区”。二是“多村一社区”模式。三是“村庄合并社区”模式。

二、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发展步伐不一致,各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社区服务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标准有高有低,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个别社区服务中心离文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虽与各社区经济基础有关,但是也与领导的认识程度、措施落实和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不到位有关。

2.资金投入缺口较大,未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农村社区建设的经费不足,投资主体不明确,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支出得不到保障,资金供应缺口较大。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镇(街)财政,每个农村社区的建设就耗费了大量资金,很难再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社区建设运行上,导致农村社区公共设施严重不足或者私自降低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很多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未真正运行起来。

3.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比较单一,未形成多方参与的态势

部分农民群众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很模糊,参与社区工作的主动性不够高,甚至认为社区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4.社区业务开展不到位,存在职责交叉、名不副实等情况

有些镇(街道)虽成立了社区,但形式大于内容,自身职能未能得到发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进驻窗口及项目不完备,大部分集中在家电下乡、粮食直补、农村低保等方面,一般社区服务中心未有效运行,有些部门即使进驻社区服务中心,也存在有职无权、有名无实现象,成了名副其实的“挂号室”,反而造成了群众多头跑,给群众带来了不便。

三、城乡一体化视野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路径

1.多渠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促进农民经济发展,让农民增收,是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社区建设共同的任务,应该充分发挥当地农村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利用各自的优势,吸引企业到农村担任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多产业发展;对于农业基础比较好的镇街道,应大力实施”一乡一业” 、“ 一村一物”工程,打响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努力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更多地吸引本地就业;统筹城乡之间的公共资源,把城市的资源优势引进来,把农村的资源优势推出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进一步调整农村社区与村委会及上级政府的关系,形成发展合力

在原有的社区党总支-村党支部的组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农村社区与村委会的关系,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应是服务,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不能干涉村级内部事务,也不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营性组织,二者职能应明确划分,防止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在社区与上级政府的关系上,应明确由镇街道统一领导协调各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并负责日常管理、统筹经费使用和人员配备,基层政府与职能部门和社区之间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需社区协助完成的行政事务应由政府与社区协商共同完成。

3.继续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各镇(街道)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努力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赠、投资方式兴办社区服务项目,确保社区建设资金需求;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区直部门包社区建设工作制度,区直部门要将资源、职能更多地向社区建设倾斜,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推进社区建设。

4.进一步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能

为给群众生活创造便利服务,应进一步将辖区内医疗、农资销售和农业服务等方面社会化服务站(点)进行整合,通过协调、帮助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使其自愿接受农村社区的领导或指导,承担社区相应义务,有序进行社区服务,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难事不出镇”。 同时各社区应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教师、退休职工等成为社区志愿者,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志愿者组织,积极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5.繁荣农村社区文化,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充分利用“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场所,把“这些资源建设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思想文化阵地。同时组织科技人员、利用远教、宣传栏等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开展化肥、农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等服务,帮助农民群众掌握急需的实用技术,走农业现代化之路。

6.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推动多方主体的参与

篇7

大型活动引入社区的实践

2009年10月11日上午,深圳莲花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举办的第六届“莲花物业杯”成人游泳公开赛在公司所管理的莲花二村小区游泳馆举行,赛事除了莲花物业辖区的社区居民参与外,还吸引了来自香港、澳门、珠海、广州、东莞、深圳等7个社会团体将近300名运动员的参赛。作为深圳市唯一由物业公司举办的民间体育赛事,“莲花物业杯”成人游泳公开赛已举办了六届。

除此之外,公司还举办其他一些体育文化活动。“莲花物业全力打造了几项大型文化活动,如:莲花物业杯社区棋王赛、游泳赛、休闲文化季、邻里节等。同时联合外部资源(如市关爱办、文明办、报业集团、南方都市报等)引进了一些重大的公益文化活动,如:深圳换书节、快乐邻里・阳光零距离、深港少儿书画大赛等。以上活动构成了莲花物业大型文化活动的主体,再加上各社区的自有活动,就形成了莲花物业的总体文化结构。”莲花物业的品牌管理部经理毛勇向《现代物业》介绍。

2009年6月6日上午,莲花物业在中航健身会所内举办“健康文化节”。活动设置了节目表演、社区保健操学习、自由体验等环节。来自公司所管理的小区缔梦园、景城府和TT国际公寓的住户们来到了莲花物业“健康文化节”活动现场。住户们欣赏中航健身会带来的活力健美操表演,还学习做社区保健操。活动中,公司还准备了精美丰富的奖品。

根据品牌管理部毛勇经理的介绍,这些活动“加强了莲花物业与住户的良性互动;促进了邻里交流,改善了社区孤岛状况,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这也是企业责任的体现);培育了良好的莲花社区氛围;成为企业宣传和品牌打造的良好途径。”可以说,这一方面通过和谐社区建设,提高了业主对企业的满意度,从而为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有利于公司的品牌建设。

多样化合作模式有效降低成本

物业管理行业是个微利行业,现在物业经营压力大,很多物业公司部在缩减文化服务。那么,莲花物业举办这么多体育活动,特别是像“莲花物业杯”成人游泳公开赛这样大型的体育赛事,会不会给公司的成本管理造成压力呢?当问到这个问题时,毛勇经理介绍说:“经费方面确实会给企业形成压力。我们的做法是:企业先面向社会进行招商,不足部分再由公司提供。以游泳赛为例,这几年我们都有成功的招商,如民生银行、芒果网及各类企业。再有就是寻求政府支持,如寻求辖区街道办事处的支持。这几年游泳赛费用都较高,但实际上我们自出费用不多,有2届好像还略有盈余。实际上的做法就是把社区活动产业化。如按以前的传统,单靠公司支付费用,难以为继。这种模式也给公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就是企业要有运作的条件和技巧,同时要会炒作。良性的循环就是企业开始是投入,通过活动的炒作,产生商业价值,得到外部关注与支持,通过外部投入再扩大活动效应,以活动养活动。实际上企业就是要认清社区活动的本职。”

当问到怎么样进行政府公关,争取政府的支持时,毛勇经理介绍说:“一是要靠人脉。如果领导很了解这些活动,那么就会给予积极的支持,当然,首先要进行公关,向他们介绍情况;二是要顺应政府的需求,开展相关的一些活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会支持,如前面说的“快乐邻里・阳光零距离”活动,就是如此;三是充分利用政府公益活动资源,如我们今年推行的休闲文化季,就是把音乐厅、图书馆、影剧院的很多免费的优秀活动窜起来,再加上招商一些咖啡吧、健身会所等,形成了很高雅也有档次的为期3个月的系列活动。”

作为和谐社会议题之一,和谐社区建设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物业管理企业顺应政府的需求,积极进行和谐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的文明度,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这样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实现政府、社区和企业的共赢。

大型活动和小型活动优势互补

一个品牌的树立既需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获得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也需要提高业主的满意度,获得业主的认可和赞赏。物业服务企业,说到底是要给业主提供服务的,因此,给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就成为树立品牌的重中之重。莲花物业一方面举办大型的体育赛事,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举办小型的社区邻里交流活动,促进业主之间的友谊和交流,从而获得他们的满意。

当问到作为民间组织的传统体育赛事,2009年10月11日举办的第六届“莲花物业杯”成人游泳公开赛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时,毛勇道出了几个原因:“1、这种民间组织的成人赛平台在深圳、珠三角较少;2、比赛组织比较专业;3、有第五届国际成人游泳赛官方主办、授权莲花物业承办的影Ⅱ向力;4、有很多具有体育专业背景的人员参加。吸引了来自香港、澳门、珠海、广州、东莞、深圳等7个社会团体将近300名运动员的参赛。”

这种大型赛事虽然也有业主参加,但由于将其定位为开放的、面向全国的民间体育赛事,因此,它更多地吸引了体育健儿的关注,在提高社区文明度、增强社区文化服务、促进社区和谐方面效果不是很大。公司举办各种小型邻里体育文化活动,刚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小型文化活动可以丰富社区业主的生活、增进邻居间的友谊、增加社区的和谐氛围,从而获得业主的好评,提高业主的满意度。

篇8

社区是由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家庭组成,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每个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应以积极的态度,创建和谐的家庭,构建和谐的社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体育在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和谐,增进身心健康,推动文化发展当中有着积极的作用。社区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文化需求,它是社区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太极拳运动有强身健体、保健养生等功能,更是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同和欢迎。据有关报道,世界上练习太极拳者将近3亿人,太极拳运动适合不同人群的练习,吸引广大的练习爱好者,因此,社区体育开展太极拳运动,能够大力推动社区体育的开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区体育文化

社区体育文化包含于社区文化,所含内容广泛。社区体育活动的活动条件、参与主体、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等等都是社区体育文化包含内容。一般认为社区体育文化的定义是生活在社区的居民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共同创造的集中体现社区居民体育价值观的群体意识、态度和行为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高品质生活,因此,人们不仅局限于追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也越加强烈。只有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社区文化发展迅猛,带动社区文化发展的社区体育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区中成立的体育文化团体,通过各式各样的体育文化交流,例如: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体育舞蹈、秧歌等体育活动,活跃社区体育文化,满足社区居民对于体育文化的需求,促进居民身心健康,促进交流,融洽邻里关系,维护社区和谐,为共建和谐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

二、太极文化

太极拳是健身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太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与我国哲学、医学、养生学等传统文化相融合。作为中华武术中最具哲理及内涵的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优秀的拳种之一。“太极”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东方哲学韵味。易经中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直接规定了太极拳的思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讲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引,阴阳之母也……”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所在。

从太极拳练习的功能来看,太极拳有健身、修身养性、技击防身、鉴赏价值等功能,从大众参加练习太极拳的目的来看,大部分人练习太极拳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以学习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为修身养性的主要目的,太极拳中的动作运用,使其起到防身的作用,太极拳动作舒展,姿态优美,旋律和谐,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是太极拳一种美的体现,具有一定的鉴赏价值。

三、太极拳是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

练习太极拳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太极拳适合不同人群练习,不论青少年、中年、老年人都可以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太极拳动作简单,容易掌握,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太极拳运动,能够为居民提供一种健康的健

转贴于

身方式。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套路形式,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渲染社区体育文化,不但为社区体育文化增添了色彩,也为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打下基础。

目前,练习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在城市的社区广场、绿地、公园等地方到处都能看到练习太极拳的不同人群,可见,太极拳影响的广泛性。我国正在努力推动城市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太极拳在广大社区居民中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社区作为组成城市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关系到了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高低,影响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和家庭幸福感的提升。练习太极拳有体松心静、身心和谐、动作连绵不断等特点,这样的动作要求,从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中凸显,这也与我国提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篇9

【关键词】 小区规划 设计 问题

一、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人文环境

在城市的建设中,居住小区占了很重的比例,所以在小区的规划上,应该尊重当地的人文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居民的生活特征等等,把小区的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在小区的规划中,应因地制宜,把当地的原有建筑以及树木、街巷、城墙等等予以保留,将原来的具有历史气息的遗留物都进行延续,并在现代设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新的元素,这样建造出来的小区既有现代化生活的环境,又有文化传统的积淀,既使人们对社区功能的要求予以了满足,又使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得以了满足。

二、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

小区居住环境会受到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周围生态环境越好,小区居住的环境就越好,反之越差,所以小区周围的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应对小区的地脉、地形以及地物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并对原来小区中的树木、绿地、河流以及山坡予以保留,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将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完美的融入到小区的规划建设中,使小区的规划和生态环境和谐一致,使小区的特色予以明显的表现出来。

三、在小区的规划中,要注重功能区的组合

在小区的规划中,可按照功能将小区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半公共空间以及半私人空间。

公共空间就是指小区中公共干道、游园以及绿地,这些都是居民能全部使用到的,在对公共空间进行规划时,应该把小区中的河流、曲桥、树木、河流以及草坪等予以合理的规划设置,给居民营造出一种舒适、惬意、幽雅的生活环境。

私人空间就是指在在居民的住宅中,住宅的室外露台、楼层阳台以及最底层的庭院。在对底层庭院进行规划时,应将住宅居民的自由种植予以全面的考虑,并在底层庭院上增加一些适当的景观,增加居民的安全感。至于楼层的阳台,居民可以在上面进行花卉以及植物的种植,同时居民也可以在上面休息,释放压力,也可以在上面眺望,俯瞰城市的美景。

半公共空间是指在公共使用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限制,半公共空间是居民公共使用的,是居民的交往场所、聊天场所等比较熟悉的场所,它是邻居与邻居之间增加交流、互相接触、以及进行休息的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还是灾难发生时的避难地,能为居民接近自然提供创造开阔的视野以及较完整的绿化地,在对半空间予以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居民的娱乐活动,并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予以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还应该使半公共空间中齐全的功能以及畅通的交通予以一定的保障。

半私人空间是指在小区住宅的楼幢之间产生的院落场地。半私用空间是小区居民健身的空间、进行活动的空间、予以休息的空间。在对半私人空间进行规划时,不仅仅要使设施区域完整,还要使设施予以多样化,小区的半私人空间是小区居民开展活动的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所以设计工作者在对半私人空间进行规划时,应格外的认真仔细。

四、在小区的规划中,要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居民在选择居住小区时,安全的问题是居民考虑的第一问题,若想建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所以在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时,应对居民的安全问题予以充分的考虑,并对空间领域的使用予以明确的划分,组团的入口以及小区的入口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方面,在小区的入口设置明显的标志,让人们知道小区的占有权,使小区的归属性和领域性得以明显的加强。另一方面,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应强化院落场所的使用,加强与周围居民的联系,沟通以及交流,居民还可以在小区的门口装置摄像头,对小区的出入情况予以监视,防止陌生人以及社会不良之人进入。最后,对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予以一定的重视,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应对小区主干路线予以合理的规划,在设计方法上运用曲线模式,这样就能限制小区内行驶的速度,也能使小区内交通环境混杂的现象予以避免。

五、在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应对小区服务系统的完善予以重视,服务系统的完善不仅仅是小区稳定发展的基础,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保障。在对服务设施进行设置时,首先应对居民生活的需求予以详细的了解。目前,很多的服务系统都设在距离小区较近的地方,人口流动速度快,集中的密度大,为小区居民对日常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购买提供方便、便捷的服务。

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小区的交通工具的处理也是规划面临的一重大问题,小区居民在出行时使用的交通工作众多,如:轿车、摩托车、电瓶车以及自行车,轿车有专门的停车场,但是摩托车、电瓶车以及自行车没有固定的停放区域,这就导致小区出现交通工具乱停放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就应该为这些交通工具规划出一处区域来进行停放,使小区的交通工具的停放整齐有序。

在对垃圾的处理上,在规划时也应予以重视,在原来的住宅区中,垃圾道都设置在住宅楼梯的平台处,在天气较热时,就会产生难闻的臭气,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应着重处理这个问题,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设置专门的垃圾道,这样既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不会感染公共场所的环境。在对垃圾进行处理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在小区人口流动较小的时候,垃圾车的运输路线最好是绕小区的行驶。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就推动了小区的合理性规划,也让人们意识到小区规划的重要性,在对小区进行规划时,设计者应对小区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这些特点以及问题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出高标准、高环境的生活住宅区,使居民的居住环境得以保障。本文对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希望能对以后小区的规划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詹红.浅析小区内儿童空间的规划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2010,(12):195-195.?

[2] 夏骞,辛影霞.浅析小区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3).

[3] 袁意鹏.浅析现代化住宅小区规划设计[J].中国房地产业,2012,(5).?

篇10

[关键词]城市社区;宗教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B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4-0011-02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宗教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宗教兴起,既有诸多客观因素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城市社区宗教兴起的原因

1.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分工的细化,使社会分离和人产生孤独寂寞感。首先,复杂的社会分工,使生产单元细化,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不同实际上已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障碍。其次,现代社会的工业化、科技革命和城市化对传统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社会日趋高度制度化。这种社会的高度制度化也严重地削弱了介于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传统的“媒介关系”,即介于邻里、亲戚和教会等非行政化的环境。这种“媒介关系”的削弱导致家庭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日益孤立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第三,住房单元化,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使人更加孤独。交流的困难,精神生活的空虚,生活的隔绝,人们除了忍受孤独寂寞以外到宗教中去寻找安慰也就成其为必然。

2.生活快节奏,社会竞争激烈,使人经常感到身心疲惫和紧张,为缓解身心疲惫和紧张而追求心灵安静。首先,现代大机器生产要求整个社会的节奏适应于它的运转,形成一种非强制性的强制劳动。人的生理心理节律往往难以承受这种机械模式,由此导致失眠、精神衰弱等病症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虽说生活富足,但同时精神生活却变得越来越艰难。其次,机械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也使社会竞争明显加剧。竞争激烈的城市生活,使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经济及个人现实面前,产生迷惑、不安和孤独。第三,教育的技术化与终身化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劳动时间花在掌握一种最实用的技术上,而关乎人类整体生活原则的价值、意义等却越来越不受重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显著的就业压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用于交往的时间显著减少,而其放松程度也相应减弱。宗教的精神信仰和心灵慰藉则成为其中一些人的现实选择。

3.贫富差距拉大、强烈的物质刺激,导致人们心理失衡。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贫富差距也在拉大。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对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影响,更严重的是导致人们心理失衡。其次,一方面新的社会组合方式、新的娱乐消遣方式使人适应新境遇的能力带有严重的滞后性,给人的心理带来巨大的震荡。另一方面,在巨大的物质刺激面前,人们陶醉于感官的刺激之中,整个现代文化在推崇本能的直接刺激的过程中被彻底庸俗化了。当感官在经历重复性刺激后变得日益麻木和迟钝时失落感就悄然而至,有的人更以吸毒、酗酒等极端方式来加强刺激,但仍无法摆脱难以名状的空虚与寂寞。宗教团体之所以使成千上万聪明而有成就的人入迷,其秘密就在于为精神空虚生活寂寞的人,提供集体生活的温暖和他们迫切需要的生活秩序及所谓的生活意义。

4.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联系方式的简便快捷,使人们产生日益增长的依赖与疏外感。首先,信息化有效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便利了远距离信息的交换,节省了人们相互联系的时间。但也使人际交往日益缺乏一种面对面的氛围,妨碍着人们的情感交流。同时在信息化社会里,人们选择的多样性却导致了无法作出选择。在这种飘荡的状态中,人们总是希望依赖于某种力量来加强内心的确定性,或借助于占卜、算卦来决定行动的方向,或干脆依赖于某个似乎具有超强意志的人来摆脱自己的责任。现代宗教中普遍存在的专制主义和权威主义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要。第三,工业文明对于自由劳动力的需要和市场化倾向,使整个文明以自由主义作为其基本特征,这就使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极度泛滥。社会分离造成的孤独寂寞感给宗教的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心理基础,宗教组织常常利用其特殊的组织方式来满足人们的这种归属感。

(二)城市社区宗教的特点

1.城市社区宗教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功能。城市社区宗教的社会影响力,首先,表现在宗教信徒人数不断增加。这其中既有城市信徒人数的自然增长,也有外来人口中信徒的加入和乡村信徒身份的转变而带来的城市信徒的自然增长。其次,我国宗教正处于“活跃期”,城市宗教也不例外。开设并修复更多的活动场所,社会对各类宗教的态度比以前更宽容,社会上宗教书刊越来越多,反映宗教内容的文学作品日益突出,新闻媒介中的宗教信息也相当客观,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分日趋浓重。城市社区宗教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正功能上。如不少宗教教义中宣扬“济世利他”等思想,教规主张孝敬父母,提倡泛爱等,同社会主义所提倡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

2.城市社区宗教信徒有较高的总体素质。首先,一些宗教信徒具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和信仰理解。表现为许多城市居民在信仰上着重于探求人生的真谛,不少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且不缺乏物质生活基础的人士,到宗教领域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再生力量。其次,城市宗教礼仪素质也较高。主要表现为信徒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表达方式更加规范化,并严格遵守各教规定的程序模式。第三,宗教的各种组织、院校、研究机构等多数设在城市,内部有比较完备的组织机构,起着某种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城市宗教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城市社区宗教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辐射面广。

二、加强城市社区宗教工作的路径

城市社区宗教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如何面对新的问题,研究新措施,采取新对策,切实解决城市社区宗教工作的困难和问题,是宗教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值得重视和思考的大问题。

(一)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和宗教道德建设,是加强城市社区宗教工作的前提条件

1.要加强宗教工作部门和干部队伍建设。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工作的盲目性。要经常分析本地区宗教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切实解决宗教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其次,各级党委、政府要舍得花本钱、下力气,抓好宗教政策法规的普法宣传。第三,要加强宗教政策法规的培训工作,使基层宗教干部不但提高认识,而且也要增强驾驭宗教工作的能力。第四,宣传、文化、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加强无神论的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努力形成全社会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淡化乃至消除宗教的负面影响。

2.要抓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抓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包括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宗教学识和宗教修养。重视加强宗教团体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团结、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徒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始终不渝地抓好中青年宗教教职人员的培训和使用,加强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工作。

3.要依照中央统战部宗教界代表人士“百千万工程”培养计划,制订城市社区中长期宗教界人士培养使用规划,通过考察考核,建立数量充裕、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宗教界后备人士人才库,定期补充调整,做好人才贮备。

4.以团结和睦为目的,加强宗教道德建设。首先,要挖掘宗教道德,要在宗教道德中寻找基本的有益因素。其次,要改造宗教道德。一方面要把不合时宜的因素抛弃,另一方面要把新的时代精神吸收进来。在吸收新的时代精神过程之中,特别要注意强化宗教信徒的三种情感;一是要强化宗教信徒的爱国主义情感。二是要强化宗教信徒的文化认同情感;三是要强化宗教信徒的利人律己情感。第三,要鼓励信徒回报社会。

(二)不断提高科学管理宗教事务水平,是加强城市宗教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把握宗教发展的规律性,按照宗教规律去做好宗教工作,树立科学管理的意识,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管理宗教事务,既要依法管理,更要科学管理。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管理宗教事务和不干涉宗教团体内部事务的关系,做到既敢于管理,又善于管理,但决不干涉宗教组织的内部事务和正常的宗教活动。三是要正确处理因宗教问题引发的事端,依法抵御境外势力的渗透。四是要将依法管理与教育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引导于依法管理之中。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有效解决宗教界人士的实际困难,是加强城市社区宗教工作的有效途径

1.要认真探索总结,努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动态调研机制,定期分析宗教界人士的思想态势,掌握思想倾向和苗头性问题,因势利导,抓好正面教育。

2.要着眼宗教和顺,逐步研究解决宗教界人士的实际困难。要充分发挥宗教协调小组作用,对当前城市社区宗教界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进行集中会诊,争取有重点、有选择、分批次地研究解决房产纠纷、医疗保险、养老保障等实际问题。同时,对一些长期和我们合作共事的老宗教界人士,要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多加关心,为城市宗教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发挥宗教团体的自身作用。

(四)全面落实宗教工作负责制,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组织网络,是加强城市社区宗教工作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