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观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改教学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改教学观

篇1

关键词 美术教师 课程改革 观念应对

新课改是以新教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新教材传达了新课标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教材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传递知识的界限,升华为培养人。

一、新的教材观

1、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2、课程。新教材的课程内容“体验”味很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强调老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新的学习观

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背诵、练习等,这些行为方式只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才叫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被写进了《纲要》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之所以要改革,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学生从课堂上应该能学到怎样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谈的比较多的主要有:

1、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标志就是问题。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或生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一般在知识性技能性训练任务较多的课上用的频繁,例如在《体验印刷的乐趣》中,教师只需操作范品,学生自然会问自己:版画制作的奥秘在哪里?接着积极投入到思考和实验中去,通过自学示意图和与老师、同学合作探索的过程,不仅明白了做的秘密,还发现了不同的材质,可以做出不同的效果图,并且可以一版多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三个目标,即理智和情感体验(好奇、成功等体验);建构知识(了解制作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合作)。

2、合作性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这个从字面上是很好理解的。在美术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经常被有意无意地运用,比如为了一个问题同桌会互相讨论,手工课进行材料共享等。但是很多老师也容易把它流于程式化,仅仅认为是分组或分队,把桌椅摆放的朝向变动一下,或是聚在一起轮流发言等。其实要使一次合作学习有效,我认为是需要组织者经过精心策划和安排的。进行某一项合作活动的动机是什么?在合作团体中是不是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这是关键。

3、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中学习不是老师规定的任务,也不需要老师的监视,而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对自己进行激励和监控,在学习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高效。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感到好奇,感到充满挑战性。当然,难度太高的任务也是不行的。还有很快能得到反馈、看到成果的活动也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新的评价观

考试一直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本来考试作为检验、筛选、强化记忆的途径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以接受知识为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下,考试就成了一种桎梏和枷锁,成了学生学习的沉重包袱。成绩好就是优等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劣等生。考试就是拿学业性的因素来片面评定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显然有失公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变了,教材功能变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了,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变革。比如现行的美术实验教材在课本后边都加入了一张新颖的评价表,在这张评价表中,对学生能力水平高低的评价不再是在作业本上打一个笼统的、略微抽象的等级来表述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并入了评价的范畴,评价的主体由老师变成了家长、老师、学生多主体的评价等。此外,评价内容还加入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评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形式下评价模式生成了几个特点:

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

篇2

关键词:科学探究;探究学习的实质;探究宗旨;探究核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36-01

新教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材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改变单纯接受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让学生的探究过程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

一、探究学习的实质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乐曾经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启动教学,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就当前问题觖决活动获取信息,同时,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对当前的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问题解决。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习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学习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而不断深化,问题贯穿于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通过问题解决能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应的知识、概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展开学习是科学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特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质在于问题情境而且经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问题解决学习。首先从创设情境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能否转化为问题境,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能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适应。通俗一点讲,只有对学生似懂非懂的东西,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学习活动中问题解决大致经历经经下几个基本阶段: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途经――概括结论――提出问。

二、探究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长期以来,在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本质观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中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一直定位于单一的认知领域,科学过程的设计者们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课程目标设计服务知识的线性积累。

建构主义科学本质观下的探究式科学目标,指的是经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具体地说,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教学就是以学生能动的方式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建构主义科学知识客观性的启示我们单纯和科学知识(科学事实、科学概念和原理)是一种不完美的知识,这种不完美表现在知识是不断发展知识的,知识是暂时性的,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科学知识的这种不完美性告诉我们比起科学知识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具有更高的价值,科学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与科学方法,正如:古人云:“授之经兔,何以教之以猎”。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探究式教学”和课堂中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为主要目标。这里的研究意识大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求知和意识――寻求解决途径的意识――概括结论意识。

三、探究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 教学方式 学案式 探究式

课改难度最大的,也是最关键的任务便是推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在现实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核心的,也是社会各界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便是如何依据新课改的标准培养合格的高中生,并依据现行的考试制度向高校输送达标学生,这是新课改能否全面施行的关键所在。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与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可见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关系。为此,我在教学中作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愿与各界同仁共享。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

新的教育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强调学生的发展;新教材设置了“联想·质疑”、“活动·探究”、“观察·思考”、“交流·研讨”等活动性栏目,这些栏自的语言生动活泼,彩色的插图直观易懂,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首先应该“以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能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学生能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等。使学生从“仓库式’’(积累储存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学习(自己采撷,酿造式)。

案例l: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化学实验主要为“活动·探究”和“观察·思考”两大模块。由于现在学生班额较大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活动·探究”模块不能全部进行,这严重制约了实验这一独特优势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作用的发挥。但“观察·思考”模块,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例如在演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可以找学生代表,从金属钠的取用到“放入水中”到观察现象再到得出结论,让学生切身体会钠的物理性质,自然界物质间存在的奥妙,通过反应现象归纳出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式——接受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

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分别反映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合作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协作、分享精神,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主席在提出“终身学习”思想的同时,给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任务,必然是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完全的、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反对以教为主,倡导以学生自学为主,但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对老师的“教”要求更高了。教师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把“导”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这方面,我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l、采用学案式教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教后学,课后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形势,所以我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这里的“教”不是系统讲授的意思,而是“点拨”的意思,教师根据在批改学案中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释疑答问。这里的“学”不是盲目的自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要做到“四明确”,。即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比如“同学们,下边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明确时间),把学案上‘随堂训练’部分,划线的地方(明确内容)自己再做一遍,也可进行讨论(明确方法),10分钟后请同学们用“兵教兵”的方式(明确要求)解决不会的题目”。

2、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多问

新时代的高中生自尊心特别强,教师应尊重学生,允许他们出错,培养其信心。新教材设置的“活动·探究”栏目,为我们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基本模式。以下是我执教必修I中《物质的量》一节中“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案例。

案例2:阅读教材P23思考下列问题

(1)使用容量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2)实验分为哪几步?

(3)实验中所用的主要仪器有哪些?

(4)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演示实验:配制500mL0.4mol/L的NaOH溶液

生疑:为什么要选用500mL容量瓶?选择1000mL的可以吗?

讨论归纳:容量瓶上只有一个刻度线,只能配制瓶身上标注体积的溶液

生疑:为什么把溶解好的溶液直接转入容量瓶时,老师说不对?

讨论总结: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把热溶液直接转入容量瓶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误差。

解决办法:待溶液冷却后方可转移。

质疑:在定容步骤中,眼睛应该怎样观察刻度线才算正确?

归纳总结:如果眼睛放在不同的部位,如图所示:

所以眼睛应平视刻度线。

该案例教学,通过生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归纳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释疑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克服懒惰的毛病

部分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很严重。平时上课懒得动手,只满足于听懂,忽略了细节问题,一做题才知道自己漏洞百出。真是应了那句话“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鉴于此现象,平时上课时应时刻巡视并督促学生拿起笔来在草纸上多算、多做。还有很多学生做计算题时对计算器的依赖性很强,造成计算能力直线下滑。可想而知,这样的计算水平应对不让用计算器的高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平时就要监督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新课改,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反思、总结好的经验,贯彻落实好新课改,在教好学生的同时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良中学化学《对化学新课改教学方式的思考》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1-0053-02\[作者简介\]丁广峰(1982―),男,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仅应该观察学生知识的获取情况,也需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相关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并在课下进行反思,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把枯燥的数学课程转变成为有趣易懂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兴趣引导,摆脱恐惧

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数学能力,最主要的就是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首先,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够非常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通过课堂观察能够发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刚刚接触几何问题时都会觉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教师如果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转换教学角色,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断引导让学生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给学生创设一个更加融洽、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数学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找到打开数学之门的钥匙,那么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与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进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其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上做出反思。很多数学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学大纲给学生讲解,对于一些问题并没有做深入研究。这就会导致学生问了一些相关的问题时,教师却答不上来。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课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深挖教材内容,并把教材上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可融入与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逐渐地融入数学,不断地摆脱对数学的恐惧与抗拒。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认为数学都比较抽象难懂的印象,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地接受数学,爱上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例如,教师在讲解“概率的简单运算”时,就可以在教授完基本知识点之后,把学生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当作商家,另一部分学生当作顾客,让学生模拟买卖的过程。假如商家要举行抽奖活动,不同的商家都可以自行地制定抽奖方式,这就需要学生计算哪一个商家所制定出来的抽奖方式的中奖概率最低,而顾客也需要计算哪个商家所提供的抽奖方式的中奖概率最高。通过这种商家与顾客之间的斗智斗勇,学生把概率结合到实际生活之中,在活跃的气氛之中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转变方法,引导学习

首先,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教学方式尽量灵活化,这样才能相应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教学。在新课改之后的教材中,所有知识内容显得更加灵活和多变,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不做改变。例如,在“实数”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将阅读法和分析法两种方法综合运用;而在“几何图形”知识点学习时,教师主要应该应用图形法和演示法;在“应用方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谈话的过程中,教师穿插使用讲解法向学生授课。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上展现出的特点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传统,一步一个脚印,没有对于相关知识的探索和怀疑精神;有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敏感性很强,经常提问质疑,但是缺乏进一步探索求证的耐心。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数学教师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针,充分考量学生们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针,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其次,成立数学学习小组,有效施行良好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们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数学知识学习,既能够相互监督又能够相互学习。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都有一些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课后每个学生都去询问教师会非常耽误教师的时间。在小组中进行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彼此充分沟通交流,将课堂上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尽量都弄清楚。这样的小组合作模式既能够让学生们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模式,也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比学赶超的学习精神。但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避免小组学生之间出现隔阂或者恶性竞争。

三、完善评价,鼓励学生

一方面,建立良好的课堂评价体系能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供学生们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率能够有显著提高。课堂评价体系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主要考核点包括课堂教学参与情况和对于同学学习的正面影响。在经过三重评价过程后,教师应该对评分较高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笔者实践这样的评价体系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学生们对于此种评价体系普遍反映良好,表现在评价体系的督促下学习动力更强,得到肯定评价的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越发投入。

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及时反思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情况,是否只表扬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中等以及暂时落后的学生。这些处于成长期与上升期的学生往往更加需要教师的表扬和认可。这部分学生能否真正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转换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课成果。但是,教师对他们的鼓励与表扬正是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与自信心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数学学习状态。例如,在笔者所带的班级里,原来有一些成绩一般或者稍差的学生,聪明、接受能力强,但是过于粗心大意,他们往往会觉得不受到教师的关注而产生自我放弃的心理。笔者在这段时期就经常给予这些学生肯定与表扬,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一下就被点燃,数学成绩也在突飞猛进。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够仅仅着眼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亦需要多加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真地做好反思。教师还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角色的转变,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一、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怎样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第一要注重同学生的交往。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如果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将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将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将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二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转向侧重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图形》一章的学习评价可分几个方面进行: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在家折叠与展开图形的情况(可由学生评比);小组讨论时的发言;书面测试;作业情况;以及同老师的谈话等等。

第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改变教学形式,重视数学活动。

篇6

【论文摘要】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农村初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调查,我们看到农村教师至少在教学观、知识观、能力观等方面已经有了转变。这引发我们对农村教师观念转变过程的思考:自我实现需要的增长与培训平台设置的不足、自我价值的理性建构与管理机制的保障难度、自我发展的主观选择与客观环境的空间限制,使农村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内在转变不断面临理论与实践的考验。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目前新课改面临的一大挑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其功能、结构、内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开放性等特点。新课改的不断深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一、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调查

新课改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次改革。这一改革,旨在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改革启动之初,许多教师并没有立即响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深入,新课改也就慢慢被人们所接受。为了了解农村中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态度,了解他们的教学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产生了变化,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省苏北地区一所农村初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该学校虽然离市区很近,但还是在乡镇开发区内。学校的教学楼房比较简陋,教学硬件和软件还不完善,学生课外学习与娱乐场所还在建设之中,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从收回的调查问卷看,年龄在21 ~40岁的教师对新课改持“赞成”态度,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持“基本赞成”的态度,没有担任任何职务的则抱有“除改教材其他无变化”的态度。年龄在21~ 40岁的是教师队伍中年轻的一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把握了时代的脉络,不断关注新的教育动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及专业基本技能。除提高教学能力之外,他们还阅读教育类各种书籍,把握参加每一次培训的机会,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适应着新课改。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新鲜血液注入到教师队伍中,才使得新课改更加快速、有效地实施。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们,年龄偏大,接受新的事物没有年轻教师快,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还不能适应这种新的理念。他们用传统教学模式教了几十年,让他们短期内改变原有的模式,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而他们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们,出去参加学习的机会比其他同龄的教师多,所以相对来说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该校还有30%的教师不能全面接受新课改,其中绝大部分是老教师。通过了解,学校的领导十分重视新课改,正准备开展“新课改下,我的教学变化”系列主题活动。这样教师们可以互动,年轻的教师可以带动年老的教师,让他们感受到课改后课堂教学变化的好处以及学生们所获得的良好成绩。教师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把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2009年以来,“五严”规定的严格执行,学校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模式;盐城市“有效教学”年的开展,对教学、教研“有效”性不断追问,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在被动与主动中改变着。

二、新课改对农村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根据前面所说的“农村教师新课改现实状况”的调查,笔者已经对该校教师有了初步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新课改对农村教师教学观念产生的影响,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跟一些教师交谈,感受到新课改对教师的影响至少表现在教学观、知识观、能力观等方面。

(一)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前农村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可避免地以追求升学为目的,往往是为升学而教,为升学而学。面对新课程的推进和新教材的使用,农村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一是慢慢调整自我定位。教师自我角色的调整,从笔者观察到的农村课堂教学来看,形式上明显地表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互动,“教学互动,是指教与学两个要素围绕课程目标针对同一个事实积极交流沟通和相互作用的规则运动形式。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逐渐成为课堂的互动基础,教师自称为由“主演”向“配角”、又由“演员”向“导演”转变。二是重新审视学科价值。伴随着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实施,各学科负载着传承学科知识、技能的功能,也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访谈中,可以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教师对学科素养的理解已较深人。例如有教师谈到,“学科素养有别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蕴含着丰富的再学习潜能,它必须通过学生内心世界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才能得以提高。”这样的观念得到大多数在座教师的认同。三是渐渐改变学生观。“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可能获得成功的。对于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学生,要看到其不成熟的一面,指导其健康成长。其次,他有着丰富的个性,有着自身的特质。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并对其独特性进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展,成为富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再次,学生是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的责任与权利。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其主体性,并使自己的教育与教学适应不同个体的情况与要求。对于《走进新课程》中这段话的理解,这所学校的教师认为,可以理性地接受。而如何理性地落实在行动上,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二)教师知识观的转变。A教师是该校一位教龄比较长的语文老师,从与他的交谈得知,他的教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那时学生来学校读书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还要帮助家里干活。那时候的学生知识面窄,没有好的教育条件,而且大部分学生对教育看得不是很重。所以教师不需要备什么课,直接进教室上课,课堂上只要读读课文,教学生认认字也就行了。那时教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比较轻松。第二个阶段,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们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课外也能读到越来越多的书报、杂志,想通过课堂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时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则要有一桶水。第不阶段便是新课改的实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课堂上已不满足于获得知识,更希望能提高学习能力,甚至能用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给予学生一杯水的同时,则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而只给学生“知识”已不够了,学生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A教师感叹,为了吃教学“这碗饭”,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了。

(三)教师能力观的转变。B教师是该校一位教龄比较长的数学老师,且兼教务处主任工作。他说,过去考察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实际就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被简化为“备”教案、“教”教案,充当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如果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就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当新课改提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要建构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才发现自己教学、科研能力的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的惯性曾经让我们试图抵制这种变化,但是接踵而来的课程模式、教材内容、考试方式的变化,已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应有怎样的教学能力?怎样才能具备这样的教学能力?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对农村教师观念转变过程的思考

(一)自我实现需要的增长与培训平台设置的不足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教师的发展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是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当教师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促使教师去从事满足需要的行为活动,从而产生相应的动机。农村教师的发展需要与所有教师内在发展愿望相一致,它与教师对教师职业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对某种特定目标的追寻,有改变自身与周围环境的愿望。

农村教师一旦将自己置身于教师这个专业群体中,首先会感受到的是环境对自己发展的限制,因而寻求改变环境进而改变自身的愿望就应运而生。这样,农村教师就会主动寻求学习机会,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政府也会通过制度安排为教师的发展提供选择的机会与渠道。但是,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却在两方面遇到困难:一方面政府的政策与制度并非出自引导教师继续专业化的历程,而是把教师纳人到刻板的制度框架内,教师失去了对课程、对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新教师与20年以上的老教师一同学习,接受同样内容与方式的培训,这就使部分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缺乏内驱力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思考的,是让教师适应这种“被培训”,还是合理地设置培训平台,答案应是不言自明的。

(二)自我价值的理性建构与管理机制的保障难度

从理性上分析,农村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必须懂得乡村学生的生活与个性,否则得不到学生的响应和尊重;另一方面,国家提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采纳新的教学方法,反对死记硬背、“注人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考核和教学督导员也要求老师加强教育教学素养,但是家长对不断更新的教学 内容与方式产生怀疑。农村教师群体在适应国家教育要求和满足社区需要之间产生困惑,教师在 国家控制与乡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冲突。新课程标准与乡村民众期望之间产生差距,乡村社会对教育现代性的疑惑,一方面表明来自西化、城市化的教学方式在乡村中遭遇的阻力和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国家乡村教育现代化诉求未能从底层民众的视角来尊重乡村生活的合理性。对于大多数的农民来说,教育是作为孩子升迁性工具而存在。政府提倡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深化教育改革,仍然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未能有效地深人到课堂教学中。

农村教师在观念转换过程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职业中的“人”,另一个是人所从事的“专业”。前一个强调职业属性特征对从业者的影响,后一个则关注人在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个人对专业的方方面面的理性感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体系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并与教师奖罚相挂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农村依然很普遍。况且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乡村文化多样性,排挤地方性知识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从而造成了学校教育与乡村社区的疏远和隔离。事实上,国家教育政策、地方政府、学校与乡村生活之间存在诸多摩擦与整合,教育与乡村社会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自我发展的主观选择与客观环境的空间限制

教师是一个群体,又是一个“具体个人”,其“个体生命是以整体的方式存活在环境中,并在与环境一日不可中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生存与发展。因此,不能脱离教师所处的具体学校环境研究其发展。教师发展是“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不能离开教师所处的环境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因为人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砾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从被动承担到主动选择,明显感觉到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制约,在个人主观意愿与社会文化环境发生冲突时,主观的选择必须服从客观的环境。随着城市化程度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农村教育与地方社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新式教育在课程、教法、师资等方面与乡村社会产生种种不适应和冲突,农村教师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群体。

篇7

一、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新课改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就目前来看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对新课改政策不了解

虽然新课改着重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发展个性特点以及激发求知欲。但一些教师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仍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继续使用落后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在强调学生学习积累基础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培养学生积极探究,深入挖掘的思维能力,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观念落后

有些教师受高考的影响,把应试作为教学的目的,为了让学生的应试能力不断提高,反复的对模拟试卷进行钻研讲解,忽略了教材内容的完整性,把传授教材内容变成了高考试题重点难点的讲解。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写作能力的锻炼,可是教师往往局限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只是通过总结考试热点话题,给予丰富的资料,让其运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考试,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能力较弱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融入了高中语文课堂,成为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为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元素,使课堂具有生命的活力。但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一方面有的学校由于资源紧缺,没有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上,另一方面则是过度的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大量的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要意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不能代替教学的整体,如果过度的引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会导致学生失去课堂的主体地位,还阻碍着师生、生生间的沟通和理解,不利于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也过多的占用了课堂时间。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合理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掀起了新一轮的挑战,提高教师教学的综合素质,强化专业培训势在必行。只有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促进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方式、与时代同步发展,更快更有效的实施新课改。例如: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专家或相应的教研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的相关政策,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以及其他学校的教育改革信息,学校也要加强资金投入,为教师多引进新的教学刊物,不断地帮助教师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二)合理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师生、生生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只有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的时间,才能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多媒体可以把原本静态抽象的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具体,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直观、立体的教学效果。虽然现代化的教育方式积极提倡多媒体教学,但是也要适度运用,有些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想象、探究的内容还是要留有足够的空间来让学生发挥其个性和特点。教师要不断思考怎样合理、科学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保证课堂教学顺利的进行。例如:在讲解《华南虎》时,教师可以先用悲伤的情感讲述华南虎即将灭绝,然后再在多媒体上呈现出一只幼小的华南虎被囚禁在笼子里,并且急切想要逃出的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此刻心理最真实的感受,以及想要对华南虎和捕猎者说的话。再假如自己就是那只华南虎,会是什么感受,在学生深受感染的同时引入课题。这种方式不仅能呈现出更生动的课堂,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理解文章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优质的课堂结构是由合理的时间和顺序决定的,因此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结构,根据课程内容调整讲解的顺序,精心设计讲解过程,将教师、学生、教材,时间,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用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儿童时代的美好回忆。在授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记忆中有趣的往事,自由地交流,在课程开始前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带着自己美好的记忆再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篇8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 教学; 方法; 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环节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小学生在课堂有效学习,已成为小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话题。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更多新要求、新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笔者总结自身工作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个人浅见:

一、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阶段的特殊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特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组织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比例尺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幅校园内的平面图,让学生与实际情况对比。由于这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因此兴趣浓厚,产生了探究欲望,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学生的反复比较与分析,再加上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发现了校园实际情况与平面图布局、比例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大小不同,进而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

再如,学习按比例分配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应用题:将120公顷的土地平均分给村里1~4组村民,这样是否公平?把土地平均分成6份,分别种植不同的蔬菜,是否合理?学生对这种实际问题非常感兴趣,自觉进行讨论、研究,最终提出“按比例分配”的内涵,并记忆深刻。通过这种举实例的方法,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对数学产生兴趣,这与小学阶段的认知规律相一致,学生将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眼光来观察、认知事物,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过程。

二、积极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改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观念,适应自身角色的变化。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甚至与学生加强合作,共同探讨知识、寻求真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勇于承认,成为学生的好榜样;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可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实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更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组织课堂提问,让学生掌握思考、探索的主动权。例如,在学习“圆”的过程中,教师先将一个实物圆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了解圆的基本概念,认知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给学困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将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提高学习的信心;进入授课环节,教师应继续提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椭圆形、正方形、圆形分别沿着一条直线翻滚,并在纸上描出滚动痕迹,对此现象进行分析。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寻找优等生进行回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接受有挑战性的问题。同时,其他学生也可在讲解过程中发现圆心的运动规律,最终得出“圆心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结论,了解圆中各点具有均匀性特征。通过以上举例,教师注重遵循提问的合理性、适度性原则,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提出全新要求,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知识建构中。为了在课堂营造良好的数学知识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实行人际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中的Flash程序设计“拿玩具”的游戏:在一个篮子中装了30样玩具,由4~5个学生参与到游戏中,分别要求他们拿走总数的1/2,再从剩余玩具中拿走1/3,最后拿走剩下的1/5。让学生在课堂用鼠标进行操作,看谁操作的又快又准。这样,原本枯燥的分数计算过程变成形式多样的游戏,学生兴趣高涨,增强记忆。

五、实行有效的多元评价

只有一个精确的衡量尺度,才能正确评价学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好学生不是在打骂中成长的,而是需要适度的鼓励、夸奖与赞美。例如,在学习圆柱的相关知识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观察,寻找有效的实验方法等,以此获得圆柱特征等知识点。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可能有些学生会回答“圆柱就是三个面构成的一个圆形”,作为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些学生在验证圆柱上下底面积相等时,由于方法错误而造成结果错误,这时候教师则应客观地进行评价:虽然这个方法是错误的,但是你敢于表达自我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请再认真想一想。这样,教师在课堂评价过程中,以多维化的眼光审视学生,表现对学生的关爱与认可,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信心。

由上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成长,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创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一句话清楚地说明了教育的最好方式,那就是积累。受教育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就是小学,在我国尝试了新课程改革之后,对于各项课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也不例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认为语文教学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注重对于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观点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使用灵活生动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变原来乏味枯燥的“朗读式”教学方式。如何改变,我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教学手段多样化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极度依赖课本,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的大部分内容都来自课本,这样讲起来整个语文课堂都会非常枯燥,并且语文课堂本身就不具备某些学科所具有的趣味性,使用这种沉闷的教学方式,必然让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在21世纪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语文课堂也能利用这一技术实现课堂改革。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最大优点就是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一个事物,例如,在讲《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让他们用耳朵、眼睛全面地感受到文章中所讲述的内容,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的状况下,许多学生在童年是没有见过小蝌蚪的,若学生跟小蝌蚪的首次见面是在语文课堂上,就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语文课堂有很大的兴趣。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将问题中的重难点用醒目的颜色标注在多媒体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把文字跟语音甚至动画结合起来,充分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更好地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往好的方面以及自己喜欢的方面开展探索活动。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有教师不能适应这一改变,想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又对其能力有些不信任,担心如果不按照自己原来的方式实施教学,课堂任务就不能按时完成,以致影响整体的教学规划。但是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新课改之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主体地位,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起引导作用,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投身实践的热情与积极性。这种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的部分更多,并要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以及独立自主的思考提供足够的空间及时间。

三、教学模式因地制宜

中国国土面积巨大,人口众多,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都不一样,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来决定。例如,实施多媒体教学等计划,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是很常见的,但是若是在一些贫困山区,连校园的各项基础设施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建设,多媒体要如何实现呢?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新也是这样,例如,在讲《观潮》这一课时,距离观潮地点近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实地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而黄河地区的学生则可以在讲《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课时组织观看壮观的黄河,根据自身地理条件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四、清楚地认识语文教学

新课改所提倡的人文是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提倡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但是语文本身是具有工具性的,语文在所有课程中起到了基础作用,学好语文课上所教授的内容,其他课程才能有所突破。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确实是通用的,但是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同样地走向了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汉语并学习汉语,语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的学习是其他课程顺利开展下去的必要条件,这已经足够说明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所以,语文的教学过程要更加严谨、更加用心。

新课改给本来危机重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改革的春风,改进当前教学手段并优化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新课改的实施是为了通过教学方式上的改革,达成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学内容更加接地气,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但是,每一项改革具体的实施方法都是在不断地摸索中发现的,所以,探索可行性高的高效教学法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困惑;教学措施

一、小学音乐新课改中的教学困惑

1.教学理念过于传统

就现阶段来看,有一些教师对于新课标的认识不够准确,难以理解音乐教育的功用。只是简单片面地进行音乐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创新思维。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新课改中强调的情感教学与价值观教育。

2.教学方法难以更新

在小学音乐课改中,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让学生能够积极自主地学习。正是这种新型的教学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上。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我们对于教学方法的更新还需要一定的努力。

3.教学科研意识过于淡薄

众所周知,教学科研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地查找大量资料,检索大量信息,结合所知进行反思总结,并且拓展教学思路。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科研,不仅能更好地教学,还能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

二、应对小学音乐新课改的教学措施

1.深化教师职前教育

正式步入教学职前行列,音乐教师都会接受职前教育和培训。教师的职前教育,大多在音乐学院完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代音乐院系的教学步伐,已经无法满足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要求,导致小学音乐教学停滞不前。这就要求现在的职前教育要更新对准教师的教育理念,调整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结构,加速新课改进程,培养出适应现代小学音乐教学的音乐教师。

2.加强教师职后培训

对于音乐教师的职后培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然而,当前的培训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培训缺乏实效性、针对性;(2)培训方法过于保守,缺乏研究性;(3)培训缺乏持续性;(4)培训考核性不强;(5)培训缺乏实际性,限于形式,导致接受培训的教师结束培训后,其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实用性的改变。

综上所述,在日后对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要注意将其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予其更多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以此来帮助音乐教师尽快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