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学科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陕西省 体育教育 课程设置 比较研究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通过表1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研究报告,1998。

[2]袁吉林等:《当代职业教育大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

[3]刘红、赵建强:《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陈宁:《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45页。

[5]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体育科学》2004年第3期。

[6]俞丽萍、李树屏、魏家骏:《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00页。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11期,第1-3页。

[8]周登高:《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综览》,第七次体育科学大会文集,2004年10月。

[9]李靖:《体育院校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0]安儒亮等:《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兼析体育院校专业调整和重新布局的必要性》,《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7月。

[11]陈武山等:《我国体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39期。

[12]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第12期。

篇2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职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35-0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是以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敏捷性、头脑反映的灵活性等为基础。因此,体育课程应与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发展需求相结合,重点提高学生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这要求体育课程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融入各个专业及工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改革体育课程内容及训练方法。

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师固守传统的体育课程观和教学观

根据资料和现状调查显示,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仍以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及锻炼身体方法为中心,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任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特殊教育类型来说,仅仅进行单一形式的体能训练不足以体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及责任,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对专业方面培养的缺失。

(二)体育课程设置与体育课程形式固化、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基本都是以武术、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为主,课程内容比较单调、枯燥,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方法及手段较为陈旧,使得体育课遭到学生的抵触,导致了学生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

(三)体育课程内容与专业能力培养需求结合不足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性人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应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1]。据资料显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缺乏对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对体能素质要求的培养,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没能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及未来职业特征进行设计,缺乏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内容,缺少体现专业能力培养特色的实践活动。

二、基于专业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策略

(一)引导教师树立职业导向性体育教学观念

高职体育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和理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明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2]。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时,也要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改革体育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健康水平等。

(二)开发与专业教育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内容[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应该同时满足学生个人身体健康需求和岗位专业技术能力需求两个条件。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开发各种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基本运动项目。如某高等职业院校基于专业需求设置体育课程,见表1。

(三)创新体育课程模式

以培养技术应用性能力为主线,设计能增强学生体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的课程模式。一般体育课程设置采取“必修课+选修专业项目”的模式。在职业体育教学过程中,可按照系别、班级选课的原则,尽量拓展学生的上课时间和空间。如可以建立以校际按相近专业为基础,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的模式。

(四)提高体育教师体育专项知识与能力

高职体育教师要树立体育教学是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服务的思想,主动学习和研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特征与发展方向,开发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体育项目,根据学生的专业技术特点,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要多方面发展自身体育专项实践能力,真正使自己达到“一专多能”。另外,学校要积极鼓励体育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其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在政策上对体育科研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以科研作支撑来带动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教高[2002]2号.

篇3

关键词:幼儿双语;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双语幼儿园和国际幼儿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幼儿英语教学作为启蒙性语言教学受到了社会和各界专家的关注和重视。实践证明:让孩子在语言发育时期就接触英语,同时运用英语和中文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很大的好处。然而,作为幼儿双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目前却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发展,进而影响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幼儿双语专业英语课程的问题

根据笔者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区的走访调查,发现呼、包地区高校幼儿双语专业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幼儿双语专业中英语课程的设置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即课程设置偏多但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模糊,不能满足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大多数开设双语教育的高职类院校中,英语类课程数目较多、且所占的课时比重也较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但在从事双语教学中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英语课程的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节。

其次,重视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语言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类院校已成为举办双语专业的主体,然而这类院校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不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致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英语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英语课程体系教学新模式建设

1.明确英语课程体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幼儿双语专业将英语学习与学前专业课程相融合。前期开设“综合英语”“英语语音”“幼儿教师实用英语口语”,后期开设“学前综合英语”“学前儿童英语语言教育”“幼儿英语游戏”等课程或实训,这样就把英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机衔接融合。同时,由于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活动,采取用英语授课的方法进行学前游戏设计等课程,有效地将大学英语依托到专业课程内容上,两类课程互相支撑,进行了有机的融会贯通,英语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探索轻松愉快的学习和掌握语言的途径和教学方法

袁平华(2010)强调在有意义的环境中学习语言,符合语言习得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语言习得会结合相应的语言规则,并且还要学习和掌握该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所以英语知识是英语教师的必备要素。此外,听、说、读、写、译技能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和手段,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双语交际能力,同时找到适合学生个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语言能力训练,使学生在享受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英语词汇、儿歌、游戏等,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英语技能大赛,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水平。

3.注重学生外国人文文化知识的构建与提升

一方面扩展一些介绍英美国家文化的课程,例如,“幼儿教师实用英语口语”“英文影视欣赏”“英语演讲”等,并且每次课前都让学生进行三到五分钟的英语演讲和情景表演,题目逐渐增加难度。内容由老师辅导逐渐过渡到学生自己自编自演。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英语口语比赛,让学生的英语技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有关英美文化的活动,例如,每学年定期为幼儿专业学生组织欧美文化体验周,其中会介绍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节日、经典英文歌曲、影视赏析等,重在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活动,让学生结合学科知识,在英语文化氛围中学用英语,都有助于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结语

幼儿双语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好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不断适应当前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提高英语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性,适应社会对于双语教育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娄 沂.幼儿英语教育目标定位及学前英语师资培养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2).

篇4

关键词 指导型探究学习 教学互动 实验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to Improve Experimental Study of Vocational School Sports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LI Hui

(Minho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100)

Abstract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is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involved throughout the students to explore a way of learning. In 39 career college sophomores were tested for the study, using literature, experiments,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o on, inquiry-based learning guide for exploring vocational school PE class Interactions aff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nsity of student interaction than before the experiment is highly significant (P = 0.0001). Tha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vocational school sports, the use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guide" to promote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guiding inquiry learning; teaching interaction; experimentation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被试

本研究的实验被试福州市某职业中专随机抽取一个班级39名学生,其中男生25人,女生14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教学互动”的书籍资料3本,了解关于“教学互动”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并查阅关于人际互动的测量方法的相关书籍,学习人际互动网络的测量方法,为本研究提供方法的支持。

1.2.2 实验法

(1)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的单组前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是指在实验处理之前增加了一次前测,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初始水平或心理特征,再与单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①

本实验的设计模式为:实验组: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2)实验指标的选取:由于本研究要考察的内容为体育课堂教学职业中专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本研究把“体育课堂教学职业中专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实验的指标。学生之间互动的指标反映为学生在课堂中技术指导或者技术探讨关系中的相互选择或排斥的关系。

(3)实验过程:被试班级的学生在实验干预前,先进行一次互动关系的问卷前测,前测后,体育教师在被试班级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指导型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指导全班学生开展体育学习。在进行试验干预时,体育教师除了采用“指导型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验干预前不同之外,其他教学因素、教学条件都与实验干预前相同。在经历了6~8次课的教学后,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关系再一次进行测量,并对两次测量的结果进行差异检验。

(4)“指导型探究学习”及其教学要求:本研究采用的“指导型探究学习”,是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但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学习。一般意义上的探究学习主张“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探索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②而指导型探究学习主张教师的全程指导与参与,包括探究问题的提出、事实的收集、结论的形成等环节。它是基于职业中专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而提出的一种“半”探究性学习方式。③

指导型探究学习的操作方法:①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或体育教学中的情景中形成体育问题(如:怎样让铅球投的更远?);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或讨论问题;③教师指导学生做出假设并提出尝试性的解决方法;④教师指导学生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⑤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并形成探究结论。

1.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的情况,本研究根据社会测量法对互动网络测量的要求,设计了体育课堂生生教学互动调查问卷1份,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学生进行测量。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有效回收率100%。

1.2.4 数据统计法

本研究收集的全部数据由研究者本人采用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该软件是由加州大学欧文(Irvine)分校的一群网络分析者编写的。现在对该软件进行扩展的团队是由史蒂芬·博加提(Stephen Borgatti),马丁·埃弗里特(Martin·Everett)和林顿·弗里曼(Linton Freeman)组成的。④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处理前后学生之间互动网络的特征

为了了解被试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生生互动的特征,对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别输入Ucinet6.软件进行分析,并运用Ucinet6.软件的Netdraw程序,绘制了相应的“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的网络拓扑结构图。具体情况见图1。

图1显示了被试学生在“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互动关系网络的拓扑结构图。

图1 “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生生互动的矩阵与拓扑结构图

图1的左半部分显示了进行试验干预前,学生之间互动关系网络的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实验干预前,学生之间的整个互动关系网络很稀疏,网络中只有少量的关系存在,且较少是强关系,表明只有少数的学生有进行互动,并且互动很少是双向的,而其他的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属于互动网络中的孤立者,形成了整个网络中的互不相连的组件,如节点2、5、8、15、17、31、38等。这些现象表明,“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班级的生生互动处于较为无序的状态。

图1的右半部分显示了进行试验干预后,学生之间互动关系网络的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实验干预后,被试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网络中,没有出现一些孤立者,所有的网络成员,都参与到生生互动中来;并且,实验后学生互动网络的所有组件内部,都有着较频繁的互动,较多的互动关系为强关系。社会网络研究的成果表明,在这样组件的内部,学习信息能较为流畅地传播,并且,由于学生之间的充分的互动,也使得这些小网络内部,比较可能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结果。这些现象表明,“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后,班级的生生互动较实验前频繁、有序。

2.2 实验处理前后课堂互动网络密度的差异检验

为了了解实验干预对学生课堂互动关系的促进作用是否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对“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学生互动网络的密度进行差异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在“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生生互动网络的密度为0.0337,互动关系的方差为0.0326,而在对学生实施“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后,生生互动网络的密度提高到为0.0993,互动关系的方差为0.0895,两个互动网络的密度均值之间差异为-0.0655。

图2 “指导型探究学习”实验干预前后测得密度的差异检验结果

检验方法采用自举法,从图2可以看出,单尾检验的结果显示,其概率值等于0.0001(P

2.3 “指导型探究学习”提高职业中专体育课堂教学互动效果的原因分析

指导型探究学习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所提炼的体育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协助。因此,指导型探究学习促进职业中专体育课堂教学互动的原因,主要来自学生就教师启发性的问题所进行的交流互动、就学生之间的不同意见所进行的讨论分析、就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进行的分享与协作、就研究结论的形成所进行的探讨与整理等。

3 研究结论

在职业中专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指导型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能促进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学习互动。

注释

① 佟立纯,李四化.体育心理实验与测量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6.

②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1.

篇5

关键词:教学研究 多媒体教案 宝石学 非专业教育 钻石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P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18-03

在已发表的“宝石学概论非专业教育教学方法探讨、宝石学概论非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探讨”中已经论及,非专业教育关键是从始至终都要想办法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做到这点,除了教学内容的删减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该文以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宝石学概论》(第三版)中“第2篇:宝玉石各论”的“第一章:钻石”为例,进一步探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1 基本框架

在宝石学概论非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兴趣为导向的非专业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与关注度等很容易发生转移。故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当格外重视教学内容表达的层次性,以使上课走神的学生回过神来后,能够迅速知晓正在讲课的位置以及错过的内容等。有鉴于此,幻灯片的基本框架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图2可看出,幻灯的整个页面被隐性地(没有明显的界限标志)分成为两大版块、七个层次。左侧的版块比较小,占到了整个页面的1/4~1/3左右,为章节栏(也可称之为标题栏或目录栏等);自上而下有三个层次,分别为篇、章、节。右侧的版块比较大,占到了整个页面的2/3~3/4左右,为内容栏(也可称之为细节栏等),大致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四个层次,分别为条、项、款、内容。

2 分析说明

2.1 章节栏

《宝石学概论》授课,每次2课时,每次讲一章。以图1为基本框架设计的课件,可保证在一次正常的授课过程中,章节栏始终保持不变。这种不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地熟知;习惯后就能起到“地标”的作用,引领思想走神的学生瞬间得知正在讲课的位置以及错过的内容等。

章节栏不能太小,太小了就不显眼,起不到“地标”的作用。章节栏也不能过大,过大了就会压缩内容栏,不利于授课内容的表达。通过实践并从美学角度分析,认为该栏占整个页面的1/4~1/3左右比较合适。章节栏与内容栏之间不设明显的界限,有利于从视觉上体现两栏之间的联系与贯通,灵活而不死板。章节栏的字体稍稍大些,并以不同的颜色区分,更能加强其引领作用。此外,“篇、章、节”自上而下的设置既符合一般的思维逻辑,也符合人们观看画面的习惯。

章节栏的第一层次为“篇”,一般在多次授课后才会改变,学生对此早已熟知。对专业教育来说,设置的意义并不大。但对非专业教育来说,它的设置仍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故将其设置在并不起眼的页面的左上角,一来平时它并不抢眼球;二来在需要时仍能起到必要的引领作用。章节栏的第二层次为“章”,在一次授课过程中也一直保持不变,并且也更是一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所在。对此必须予以强调,故而选用的字体是整个页面中最大的,并在其下设置较粗的彩虹线,以使其更加醒目,可随时将本次授课的主题提醒给学生。章节栏的第三层次为“节”,在一次授课过程中将随讲课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为何仍以不变的方式展示?原因是它可将整个授课过程从时间上分成为若干个阶段,以不变的方式展示时可让学生迅速知晓当前讲课的主题,感兴趣了认真听,不感兴趣了少听些,思想跑毛后再转回来时仍能立刻知晓目前讲课的位置。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正是在某次授课过程中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如此,“节”的显示不仅在某次授课过程中保持不变,而且还外加相同的外框,既显出活泼,也更有明显的指示与引领作用。显然,在能够清晰地表达授课内容的阶段性基础上,“节”的字数越少越好,一定要言简意赅,要让学生扫一眼就知其意;若不如此,会使章节栏过大或过分拥挤,过分拥挤时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凌乱感,起不到应有的指示与引领的作用。

2.2 内容栏

内容栏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一次授课过程时,页面的内容经常发生变化,层次越低则变化愈快、愈频繁。这是必然的。否则,全都摆在页面上,不仅页面根本就放不下,而且极其拥挤的页面反倒让学生很难快速找到正在讲授的知识点所在。有了章节栏的不变为指引,内容栏的变化并不会导致思想走神的学生回过神来后,无法迅速地找到正在讲课的位置以及错过的内容。内容栏的变化也会使每一张幻灯片的页面都能变得比较简洁与明晰,更有利于汇聚学生的注意力于正在讲授的知识点上。

内容栏的第一层次可称之为“条”,也即常说的“小节”等,差不多所有的教材中都会有此项。“条”的最大特点是处于变与不变之间。如果有后续的内容,它就会一直出现,出现在多个幻灯片页面上,具有不变的特性;但如果后续的内容都讲完了,从时间上说该到另一个阶段了,它也就该消失了,又具有可变的特性。可以说它在内容栏中起到了“地标”的作用,只是地标的区域较小;区域变了(即到讲课的下一阶段时),它呢也得改变(消失)。鉴于此,为能醒目的表示,同样应像章节栏中的“节”一样外加外框并言简意赅;此外,还要有相应的顺序编号(为篇、章、节编号的延续)等,还可用斜体字等以体现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特殊性。

内容栏的第二层次可称之为“项”,也即常说的“小小节”等。有些教材里并没有此项,但是《宝玉石概论》却因其专业特点,需要展开的层次较多,故而有了此项。它与“条”有相似性,但变化速度更快;同样应像“条”一样外加外框并言简意赅。“项”一般不再延用由篇、章、节、条延续下来的顺序编号,原因一是编号太长,浪费富贵的页面资源,二是其内容不再以目录性为主,而是知识性;其编号可设置为(1)、(2)、(3)等。由于是知识性的内容,字体也采用与后续内容一样的正型字,如宋体、楷体等。

内容栏的第三层次可称之为“款”,也即常说的“小项”等。大部分教材里也没有此项,《宝玉石概论》却因其专业特点,需要展开的层次较多,故而有了此项。它的出现与消失的速度更快,甚至可有可无。它也应像“项”一样外加外框并言简意赅,顺序编号采用“项”以下的单独编号,可设置为(1)、(2)、(3)等。由于是知识性的内容,字体也采用与后续内容一样的正型字,如宋体、楷体等。

内容栏的第四层次,也就是最后一个层次,可称之为“内容”。它是真正的正在讲述的内容。可能会有人说,前面已有了那么多的层次表达,在此留给“内容”的空间是否有些过小?对此,作者的回答是,“内容”中的内容(也就是字数)不宜过多,过多了就变成了学生读课,而不是教师讲课;况且《宝玉石概论》作为全校的公选课,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非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关注度并不会很强,一般不会去读课的。如果教材中相应的内容比较多,就需要编制教案时对其进行精练,突出其重点与精华。如果教材中相应的内容实在太多,即使精练了也仍还有很多时,完全可以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幻灯片页面中(一次讲课的课件对幻灯片页面的数量并没有限制,而且幻灯片页面越多,越是经常地变幻,也容易引起观看者的注意)。调查结果表明,“内容”中的内容一般由一句或两句完整的话构成最好,字数宜在50以内,最好在30以内。以此为据,我们留给的“内容”空间占页面的1/4左右,放置100个20号的字体都不会有问题。故认为留给“内容”的空间一般情况下是足够的。如果情况特殊,需要输入很多字符,可将内容的前几个层次转移到章节栏中,覆盖章节栏中的文字,扩大后的“内容”空间可达整个幻灯页面的3/4,放400字也不会有问题。此外,按照一般的思维逻辑,“内容”作为内容栏里最后一个层次,宜放置在最下部(一般在中部偏下),并且位置也相对地固定。这种相对地固定,对一直认真听课的学生来说,只关注此处的内容,就不太容易受其他内容的干扰;而对走神后又开始听课的学生来说,通过此处的内容,再按箭头等的指引,就能很快地明白正在讲课的位置以及错过的内容等。这更有利于照顾到不同学习类型与心态的学生,有利于从总体上综合地提升这门全校公选课的教学效果与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内容栏中所有的层次均有外加外框,但为了能够进行区别,外框的边线与底色均有不同,如红边白底、黑边黄底、绿边粉底等,底色一般用最淡的颜色,以减少对框内文字的影响;框内文字也采用不同的着色,如黑色、蓝色、红色、紫色等,为了突出文字的表现,一般用最浓的颜色,并将字体加粗。

此外,由于内容栏的内容不时地变动,为了能够让学生从一堆文字中明白正在讲述的内容与整个内容的关系,必要的指引不可缺少。如图1、图2所示,我们以箭头为指引,并用能够一直自动旋转的风火轮来加强这种指引。从图1及图2的右下部,顺着箭头及风火轮的指引往左上部看,几乎一瞬间就能明白正在讲述的内容及其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 其他细节

(1)内容栏的上半部(一小部分)用红色的空心五角星与下部相对地分开。空心五角星布置为波浪状,为的是让幻灯页面显得更活泼,不要那么死板。用空心的五角星是为了不让它过于醒于而使学生分心。当内容栏需要显示的内容较多时,可延伸上来覆盖掉这些空心的五角星。当内容栏需要显示的内容并不多时(一般情况下如此),它们的设置有利于美化幻灯页面的构图,不至于有大块的空白。(2)当需要显示的层次较多时,可按图1制作幻灯。当层次减少时,可按图2、制作幻灯,较大的空白处可放置与正在讲述的内容相关的图片,毕竟在《宝玉石概述》授课时需要展示大量的图片。(3)《宝玉石概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展示大量的图片,而且还要最大程度上清晰地展示,以能从最细微处显示宝玉石的特性及美丽等。(4)按照上述原则等,一次讲课的课件大约由100个幻灯组成,平均每个幻灯在上课时显示的时间在1 min左右。太多学生来不及细看。太少又显得不丰富多彩了。(5)除按上述原则制作幻灯片外,还应有将学生从分神中拉回的闪光点,如精美的图片、传奇的故事、现实的轶闻等,它们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更有利于以非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效果综述

由于有精心编制的教案,在平时上课时,学生的出勤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处于较高的水平。教学结束后,在学生评教环节,这门课的评分多在90分左右。对全校公选课来说,这已经是相当高的了。专业教学内容适度删减后,重点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寓教于乐;再加上有意识地反复重复最为重要的内容,学生们普遍反映自己没费多大力就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宝石学基本知识,知道了他们最想知道的,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另一种美让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愉悦。学生的积极评价表明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昌宁.宝石学概论非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1):152-153.

[2] 金昌宁.宝石学概论非专业教育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149,151.

[3] 廖宗延,周祖翼,马婷婷,等.宝石学概论[M].3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4] 孟祥振,赵梅芳.宝石学与宝石鉴定[M].2版.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5] 汤惠民.行家这样买宝石[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6] 李娅莉,薛秦芳,李立平,等.宝石学教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确立整体培养的意识,从各个相关环节人手,整体构建系统化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一、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提出的背景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特性要求

教师职业技能作为表征和体现教师职业独特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其强弱直接影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既是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也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小教本科专业的“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定位决定了其培养的未来小学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教育理论,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小学教育中“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与之对应,小学教育专业职前的技能训练所占比重也应该很大。在日本,小学教师资格要求在大学教育获得的学分中,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学分比例为18/41,而中学相应比例为40/19。由此可见,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

系统科学理论指出,事物是系统各要素的统一体。任何客观事物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系统的组成单元又可分为不同层次。在一个稳定的系统中,一方面,要素之间相互独立,彼此存在有着差异性;另一方面,要素之间又按一定比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教师职业技能就是这样一个由诸多有内在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因此,对职业技能进行培养也是一个漫长、复杂和系统的整体工程,任何一个环节、要素都会对技能形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在以往的小教本科职业技能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各个环节各自为政、缺乏联系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因此,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应确立整体意识,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从各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和环节人手,探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借助无形的多方渗透和有形的专门措施,整体构建明确、规范、系统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二、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内容

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要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完善训练内容、建立多元培养路径、评价指标科学化等几个方面做起。其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前提,完善培养内容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建立多元培养路径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证。

(一)激发学生主体性: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前

教学是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祸合而成的系统整体,是教师主体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主体接受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的过程。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技能培养的起点和前提。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主体性就是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知道职业技能对于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清楚决定职业技能高低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付出,从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为此学校要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主体性,引起他们进行训练的兴趣和自主性,为职业技能训练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长久的内在持续动力。

(二)完善职业技能内容: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拙

职业技能内容是职业技能培养的依托和载体,完善职业技能内容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这种完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具体的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上看,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应该进人到培养体系中。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茶进行的今天,社会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技能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总结、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与教育发展需要的、崭新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十分必须与必要的。以往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多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文字和图形表达、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等传统教师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新增有关新课程、信息社会等所需的现代教师能力。因此,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制订上要增加相应的能力的培养,如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师生关系沟通、人际交往、课堂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完善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已选定的具体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训练的预设和安排的方案要完善,包括各种技能何时进行培养、采用何种方式、开设何种课程、如何进行考核、如何分项学习综合训练、怎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到位,制定完善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案,使职业技能培养有方案可依,而不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抓起。

(三)建立多元培养路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健

教师职业技能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实践性等特点,其培养需要立体、多元的培养路径,这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所谓立体、多元的培养路径,是指培养的时间、培养的形式、培养的手段、培养的方法等方面要多样化。即不仅要有课堂内的学习,还要有课前(如课前10分钟的学生试讲)、课后以及寒暑假(如小教学生暑期义务教育学校)等其余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技能训练课上进行训练,其它课程上也应该进行学习;不仅有技能的理论学习,还需要技能的实际训练;不仅有正式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还要有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具有多重教育价值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有传统的教育手段如言传身教等,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录制、信息反馈等手段实战演练和现场指导;不仅要有有形的专门措施(口语课、书法课及各种课外活动),还要有无形多方渗透(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处理)。这种融课上课外于一体、融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于一体、融传统与现代方法于一体、融有形无形于一体的训练将形成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化多元的教育技能培养路径,从而提高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效性。

(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证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将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的各项技能分门别类列出相关问题,评价人员根据这些特定的指标体系对各项技能进行打分,最后根据各项分数得到学生的技能水平等级。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复杂性和漫长性使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现显得尤为突出重要,它从衡量质量的尺度和标准发展方面为提高质量提供动力和保证。也就是说,评什么,怎样评,将有力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起着向导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证。

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求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系统理论作指导,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项目及每个项目的权重系数,同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避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逐步实现评价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其次,科煞化的评价机制要求在制订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注重基本技能的评价,以评价强化基础训练,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最后,科学化的评价机制要求可操作性,即评价指标明确具体,方法简便易行,既可自测也可他测,从而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三、整体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教师因素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习课;设施园艺学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1],与普通教育和大学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2],因此实习课的教学质量好坏往往是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完成的关键步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体会和多次考察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机构的思考,以《设施园艺学》课程为例,浅谈如何提高高职教育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教学质量。

1、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在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实践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习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实践技能包括生产设备、实习仪器的使用、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规范性以及准确性等等。实践技能的提高,一方面要求教师反复练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包括外出学习和交流。

2、精选实习内容

以《设施园艺学》课程为例,实习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板块:一是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性能与应用;二是园艺设施环境条件及调控;三是代表性蔬菜、果树的设施栽培技术。结合第一大板块,应开设园艺设施类型的识别与调查实验项目,使学生了解我区(起码做到拉萨市周围)主要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应用情况;结合第二大板块,开设电热温床的设计与安装,大棚(温室)温湿度、光照的日变化观测等实习项目,使学生掌握设施内最常用的提高地温的设备电线的设计方法与安装过程,还可进行实地观测棚室内一天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变化,总结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以及在生产上采取的相应的措施;结合第三大板块,应开设蔬菜播种、移苗实验和温室果树越冬防寒实验,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蔬菜的常规育苗方法及当地果树的一些栽培管理措施。

3、认真细致地做好实习准备工作

要使学生获得正确、规范化的实习操作技术和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一丝不苟,严格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每个实习项目的教学前,都应按照实习内容的要求进行周密准备,反复演练,使自己的操作规范、熟练。把实习中使用的设备、材料记录清楚,以免在准备时遗忘东西,或者对预期结果不清楚,不会解释等等。而且还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找出将来学生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习中及时提醒学生,这是学生动手实习时能否成功的关键。比如在电热温床的设计与安装实习中,教师要事先按照实习指导准备仪器材料,在温室内选好铺设地点,还要提前检查电热线是否合格,有无破损,调试和安装控温仪,并熟悉接线方法等。在大棚(温室)温湿度日变化观测实验中,要预先调试电子存储式温湿度记录仪,清空里面存储的数据,并在电脑上安装驱动程序,以备将来学生实习进行完后能在电脑上输出并分析数据。

4、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1让学生参与实习准备、设计的全过程

为了使学生对实习全过程有一个整体、全面地认识,教师在讲解完实习目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发仪器和材料,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案进行实习,其中包括自己选择并准备实习材料,自己选择实施地点,设计操作方式等等。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实习的热情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个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同时也关心其他小组的结果,并且互相对比,从而避免了抄袭实习报告的现象发生。这种做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牢牢记住了实习方法与要领,一旦以后在工作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很容易回想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实习课的效果。

4.2增加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

在实践中,好多实习可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带学生参观,完了写实验总结的模式,这在职业教育中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免,想方设法让学生多参与,多动手。比如在大棚(温室)温湿度、光照的日变化观测实验中,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实习设计方法后,让每个学生都自己动手进行观测,仪器不够的话,可以自己安排时间测定,不必都在上实习课的时间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在没有课的情况下,自己选择一天时间,独立使用仪器在大棚或温室内观测温湿度、光照的变化特点。从而每个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的实验数据,可以依据自己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还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5、实习后总结和成绩评定

5.1始终坚持实习完总结

受教学安排、上课季节和实习内容等因素的限制,有的实习不能按时完成,或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刚好完成,实结往往被删略,替代的是学生的一纸实验报告。这种现象在职业教育中是一定要避免的。教师必须在每次实习完或下次上课时腾出时间对实习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着重对上次实习内容简明扼要地预习,并针对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与解答。当然教师还要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实习报告,然后批改报告,就学生的实习结果再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和结果分析说明时出现的问题。

5.2细分考核标准,严格考核评定成绩

在实习成绩的评定上,要做到细分、严格、公平、公正。在实习前要给学生讲清楚实习课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习期间的纪律、要求等,尤其是要明确考核标准,考核细节,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整个实习期间要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决不能姑息迁就一些不认真的少数同学。要做到每次实习达不到要求绝不勉强通过,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另外,为了客观地给出实习成绩,最好将实习成绩分成出勤成绩、在实验室和田间的操作成绩及报告成绩(含思考题)三部分,并在每次上课前就对学生讲清楚。具体做法是:每次上课都点名或签到;对实习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当场记录,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对敷衍的要严肃批评;对实验报告中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说明以及思考题的解答等给予认真批改。这样的考核评定,既可加强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又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要提高高职教育园艺技术专业实习课的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在精选实习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在讲课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对实习课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做实验,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好学生,也使他们为将来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实验教学 质量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现代食品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从事产品开发、新工艺研究、教学科研、品质控制、食品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性”和“工程性”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核心元素。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工程性”方面。要符合工程类人才培养需求的发展趋势,其核心是如何开展实验实践环节的教与学。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组成与现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化学类(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类、食品加工类、食品分析与检测类,以及工程设计类实验。实验类型主要有验证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实验训练目标层次包括基础层模块、综合层模块和提升层模块,分别培养学生动手、综合和创新能力。①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相继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实验教学比例,加大本科实验室建设投入与实验室管理力度,实验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仍未改变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现状,尤其是日益增加的招生规模远远超过实验室软硬件投入,原有设备设施老化,更新程度不足,实验室专职管理队伍不够、实验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管理较弱等, 导致很多高校根据实验教学条件开设实验项目,根据教学工作量组织实验教学和评价考核学生、实验教学监督管理无法正常执行、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少、实验项目更新率低,难以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出食品行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2 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2.1 根据培养目标,采取循序渐进培养教学模式,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应以“现代大工程”为前提,革新实验教学理念,体现工程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尤其是工程化能力。为此,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项目内容的优化和改革不能单纯地缩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比例,而是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建立三层次阶梯式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层模块、综合层模块和提升层模块,三个层次均贯穿着研究和创新设计型理念。

大一和大二的化学类课程实验、食品微生物课程实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实验及工程制图实验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仪器使用、基本操作规范和基本实验现象理解能力。针对该阶段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和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特点,实验教学内容应主要根据教学大纲,通过验证性实验、模拟性实验、演示性实验等方式,多开设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内容与过程尽量保持规范化、系统化,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各类实方案的设计与制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为后续专业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三层次模块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②

2.2 改革实验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方式

有道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往传统实验教学是集中授课与操作,实验前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分组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该法可以作为基础层次和综合层次项目训练时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组织方式。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创新和设计能力。③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增设能力提升层次的创新设计性实验。该类实验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兴趣来选择或设计自己的实验项目,具有较强的探索创新性,并可能存在实验结果的未知性,采用集中实验模式完全不能满足该类教学需要,只有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即在时间开放、仪器设备开放和实验内容开放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工程设计能力。

不管是集中实验还是开放实验,都需要有效的项目组织实施。三层次实验项目都应设定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教学和相关文献资料,书写实验项目、主要试剂配制、操作步骤、所需相关设备与操作方法等内容,实验前进行抽问回答,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后,方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操作行为、实验记录情况以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等。实验完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报告,指导教师抽阅实验报告,并对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完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内容与方式

目前,实验报告和形式化的实验技能抽测,是大部分高校实验教学的考核模式。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难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实验教学考核模式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一个实验项目涉及实验目的意义、原理、操作、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内容的考核,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同时考核平时成绩(60%~70%)和期末成绩(30%~40%)。平时成绩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考核:(1)课前预习与实验了解情况考核(15分), 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过程;(2)实验操作考核(55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与科学实验素质;(3) 实验报告考核(25分),提高学生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纪律卫生考核(5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与良好的实验习惯。笔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意义、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计算公式、误差分析和绘制图表等;操作考试内容可以节选教材上的必做或选做实验,也可以是没有学过,但可以运用所学理论和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可以顺利地完成的实验。④⑤

4 结束语

除了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方式和完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内容与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外,其它措施如实验过程中对老师和学生的监督、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实验教学比赛、评优、改善实验室环境等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2012年实验技术研究立项项目(12syjs—15)

注释

① 戚颖欣,李皓.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9:101—103.

② 姜爱民,李明弟,李轶,李大勇,孙一民,王少华.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几个重要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14(5):45—48.

③ 陈凌霄,任为正,高惠平.开放式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方式之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6—8.

篇9

【关键词】多元智能;足球普修;教学设计;实验研究

0.前言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根据神经生物学及多年临床研究,以及各种科学与艺术研究,尤其是生物学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为依据,于1983年在其专著《智能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认为智能应是“个体用以解 决或生产出为一种或多种文化或环境所珍视的问题和产品的能力”[1],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认为人的智能由八种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组成,他们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即语言文字智能、数理一逻辑智能、视觉一空间智能、音乐一节奏智能、身体一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多启示,将有助于转变大家的教育观,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广大教师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改进过去的学生观和形成多元化的评价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有必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来提高我们高校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率。在我国,地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足球普修课程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的那种以足球基本技战术传授、体能训练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的单一课程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少涉及,从而导致学生多种能力缺失,特别是教学实践能力,不能很好适用社会的需要。本研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结合足球普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教学实验法,力图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与具体的足球普修教学中,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更好的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地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教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多元智能理论与足球普修教学设计研究有关的论著和文献资料;访问互联网,登陆中国期刊网、与高校足球普修教学设计研究相关的网站,围绕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校足球普修教学设计应用研究查阅相关资料。

1.2.2专家访谈法

以电话、邮件、走访的形式对地方高师具有丰富的足球普修教学经验的8位专家、教师进行咨询,听取各位专家的建议,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1.2.3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教师和学生两套问卷。教师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从事足球普修教学的老教师,主要是了解目前足球普修教学的一些基本情况。学生问卷发放对象主要是选择足球普修学习的学生。问卷采取当面发放和邮寄两种形式,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检验性剔除。

1.2.4教学实验法

(1)实验对象。随机抽取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班两个男生教学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选取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人数均为 20 人。

(2)实验时间与地点。2011 年 9月-2012年1月在衡阳师范学院足球场进行实验。

(3)实验教学设计。首先从多个方面、多个渠道了解学生的足球基础和个体智能情况,确定学生的多样化特征,其次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足球普修教材紧密联系多元智能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检查评估五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本实验的效度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教学对学生各项学习指标的影响,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基础水平前测。测试指标涉及两个组学生的身体形态及素质以及对足球的态度(具体见表1与表2)。

(4)教学实验控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教学都由同一教师担任,采用单盲法进行教学实验;两班除教学实施因素不同之外,在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场地、器材等各方面都基本一致。

(5)实验实施过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组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见表3)。

1.2.5数理统计法

采用方差分析法和T检验法,对教学实验数据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 SPSS12.0 for windows 软件统计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处理与分析。

1.2.6逻辑分析法

对实验结果、实验中数据出现的问题展开科学分析和讨论,在比较基础上得出结论,使实验效果更客观和可靠。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运动技能

足球术科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足球运动的技术,因此关于技术的掌握的评价是本实验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在经过4个多月的教学后对学生的足球术科进行测试,结果见表4。

由表3可以看出P

2.2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讲解能力

讲解能力是一名体育教师最基本的技能,而做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以后主要从事的职业也很可能是教师行业,因此讲解能力也是对他们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因此本研究将讲解能力也纳入了试验后的测试范围。结果见表5。

从表5中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分数分布比较集中在79-93之间,而对照班的分数大多集中在68-85之间且P

2.3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是确保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堂组织能力,对于学生将来控制教学节奏,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组织能力是本研究的所选指标之一,结果见(表6)。

从表6中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分数分布比较集中在78-94之间,对照班的分数大多集中在67-83之间。从表13可以看出P

2.4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是所有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所不可能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在传统的足球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更关注的事学生的运动技术,而对其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度不是很高。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程设计则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把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测试内容之一。(见表7)

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经过四个月的不同教学设计下的教学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版(P

3.结论

多元智能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并促使学生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有助于学生技战术水平、讲解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事情的能力方面的发展与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促进了学生多项智能能力的发展,证明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地方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足球普修教学中运用具有可实施性。 [科]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09):17-26.

[2]苏蕊,崔丽.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再探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01):107-108.

[3]张补君,新课标下“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06,(01):77-79.

[4]余江大,王慧娜.多元智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92-93.

[5]郭戈.多元智能理论与高校体育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3):107-108.

[6]王存良.体育课堂中小团体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时代,2006,(10):78-95.

[7]吴爱军,王渺一.立足体育课堂科学进行课时教学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 2010,(05):38-39.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机械;课程体系;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82-02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是从生产一线和职业教育的需要出发,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机械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和开发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机械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和教材不适应。目前机械类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涉及的检测技术、机械维修、零件加工质量控制等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严重限制了机械类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再之,目前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在针对性和实用性方面不能适应对中职生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因此需要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制。

2.评价体系不合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依赖于固定的百分比——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但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表现不能客观、灵活、全面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建立全面、有效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开发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机械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根据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整合;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加工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具体教学环境及机械加工企业工作过程,将课程转化为五个工作任务进行实践教学。例如:在“常用测量工具的知识和使用”中,要求学生掌握几何测量的基本概念,计量器具基本技术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的分类,量块、游标尺、千分尺的正确使用,机械比较仪的工作原理及项目报告填写和记录方法。在“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中,要求学生知道表面粗糙度的概念、标注方法和评定参数;能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掌握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加工、使用性能的影响的知识等等。改革方案还要求达到理论课内容与相应任务项目的紧密对应和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看实验、记结果”,转变“做实验、重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到工作任务实施的相关准备、工作任务进行、任务分析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并灵活运用,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力争做到知识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针对当前机械类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考试评价重视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其份额。通过任务项目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工作任务项目单项评价+工作过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综合评价相结合,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三、机械专业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文化课程类包括政治、数学和体育等课程。文化课程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学习专业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需要。工具课程类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课程。随着科技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外语和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一可少的工具已日益突出。外语应全面加强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在教学管理中已明确要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需获得全国计算机操作者等级证书。能力培养课程类包括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经济管理、公文写作等课程,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修其中的若干门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理论课的设置应以“适度和适应”为标尺,既不能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片面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效益。机械类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模块、机电测控模块和数控技术模块、基本技能模块。

3.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训等。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的技能要求:钳工技能实训要求学生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金工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热加工的基本方法、特点和作用;机加工技能(车或铣)实训要求学生掌握车床(铣床)操作;机床精度检测要求学生掌握普通机床精度检测方法及仪表使用;数控编程与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数控编程方法及数控机床操作;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现场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及典型零件制造的全过程;机械零件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基本设计和计算方法,会使用手册查阅参数;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典型设计、数控编程、机床调整及维修技术,得到较为全面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四、机械专业课程实训体系的实践

将每门机械课程的实训分为认识性实训、验证实训、设计性实训三大模块,基础性实训构成逐次递进的关系,实训教学时数为占总教学时数的65%,实训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化:实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由“能做”转为“会做”,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置。

1.增难减易。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通过做机械装配、维修等基础性实训,掌握常用仪器及设备的使用方法,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例如:设计、组装、调试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

2.鼓励引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训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深入思考其本质,激发灵感,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更重要的是贯穿渗透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去。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训课教学要精讲多练,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下,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教师则要重视兴趣激发、思路开发、方法引导、安全教育、作风培养等,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而实训方案的制定、具体实训操作,直到实训结果的处理和总结等,凡是能够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的问题,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

4.开放教学。培养选拔责任心强、学习基础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尽快掌握训教学的基本目的、要求、规律、特点和方法,担任实训课“小教员”,从而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兴趣与特长,一方面,实训室对学生开放,不论自习、业余时间,学生愿到实训室做实训,搞小设计、小发明、小革新、小制作等,都要予以热情接待、指导,并提供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乃至社会课堂结合起来,组织课外参观见习、技术创新、实训课学习方法交流、创新成果评奖等活动,拓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只有学校、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在教学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改革目的,而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相应的机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平.高职高专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新余高专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