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简介:王雪琴(1965-),女,陕西合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研究”(项目编号:2013JXYJ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7-02
课堂教学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高校课堂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今天的时代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发展看做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在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尚缺乏系统研究。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教育活动之中。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接受以教材为主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被发现、被创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因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主导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高校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智慧型经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人才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差距。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思维已成为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带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全球知名大学哈佛大学强调,“在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它不一定培养‘知识分子’,但肯定是培养‘能力分子’”。[2]创新人才培养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应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21世纪的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同时,接受的信息冲击在深度、广度、速度与丰富程度上都远超其前辈。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19~22岁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期。高校教师首先要主动接受来自时代和学生的挑战,更新观念,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平台,使教师有可能把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师生间多向互动教学关系的形成。再次,信息技术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课堂思维训练得以实现。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对充满创新潜质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必须探讨课堂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为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指导。
二、课堂思维训练原则
1.强化创新意识教育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创新愿望和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造潜能。课堂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思维训练、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发展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新的教学观,把课堂作为教师主导下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场所,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创新思维训练成为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常态。只有具备这种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才能通过课堂得以体现。
2.尊重学生思维主体地位
自主性和创新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主体力量的展示。失去主体性的人无自主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在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断增强内在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创新思维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充分表现自我的创新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课程任务的机会,使其积极思维,从思维训练中得到乐趣,主动融入课程,自主学习、理解课程乃至创新课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思维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
个体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主体经验的丰富得到完善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人们调动既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没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思维无从谈起。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生活体验式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以及日后面对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所思考,通过思考有所创新。
4.思维训练应循序渐进
课堂思维训练必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由低到高逐渐展开。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训练伊始教师应把思维过程具体分解,逐个加以训练,最后把过程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思维程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分解到综合,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同时注意过程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思维基础的设置,这一基础既要源于学生也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从已有知识中孕育生长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在反复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尝试的氛围
思维始于对问题的思考,为此教师要有积极的思维习惯。课程教学伊始,教师首先阐明该课程的由来及其不断完善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设定,就是学术史上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其次,要有与学生进行探讨的愿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激发求知欲,就可能形成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观点的新颖性等纳入考评范围。在引导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的最新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点燃头脑风暴,产生智慧火花。这样,既使学生看到创新范例,又使学生了解创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激发创新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逐步转变。
2.精心设计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必然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首先要有知识性、学术性,具有向深度、广度拓展的思维空间。其次,一定要有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应源于教材,但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问题的关键性,也要高于教材,体现思想性、挑战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当然,创设问题要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再造,从而产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思维过程。最后要平衡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做好思维训练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信心。最后注意提问的目的是指向思考方法而不是最终答案,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知道问题的答案。
3.构建思维训练型教法体系
随着学生思考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启迪创新思维方法,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进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大特点。流畅性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指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问题的层次。独创性要求采用联想、引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思维,形成独创性思维。[3]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训练:一是以具体时间为纲进行空间的横向分析,扩大思维的广度;二是以具体问题为纲进行时间范围的纵向延伸,加大思维的深度。
4.收敛思维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思路开阔,形成多种观点。新的观点只有通过验证和评价才能完成真正的知识建构。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希望获得认可。同时,总结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建构、理论升华的过程。此时,教师设计5~10分钟的总结环节,由学生阐述己见,然后教师点评、归纳。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灵感、顿悟,这些灵感和顿悟都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总结过程即是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拓宽视野,收敛思维归纳总结,二者有机结合便形成创新思维。这一创新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使问题的阐释更深入,且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孕育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可见,在以上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训练。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固定信息,而成为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知识和思维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2]王晓阳. 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
关键词:创客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44-02
1 课程地位和作用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创客教育专门课程的开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发掘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而优秀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起源于创新创意的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主要通过思维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陈述、分享为主,穿插知识点为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训练其创新、创造能力。
3 课程纲要
3.1 n程引入
1. 教师自我介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
2. 分组以及团队破冰
3. 广义创新以及狭义创新概念引入
4.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引入训练。
5. 游戏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6. 分组讨论分享:以元宵为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描述元宵的属性稍加改变,思考哪些是市场上没有的且能够商品化的?
7. 课程引入总结:以各式各样的水杯为例
3.2 创新思维方式介绍
1. 创新思维之求同求异求和思维
2. 创新思维之想象思维
3.创新思维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4.创新思维之联想思维
5.创新思维之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3.3 创新方法的介绍
1.创新方法----缺点(痛点)列举法引入及训练
2.创新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引入及训练
3.创新方法----组合法引入及训练
4.创新方法----移植法
3 课程评价方式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主要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表现以及课堂中奥斯本检核表、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课堂讨论记录表三张表单来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发言表现见表1
2.奥斯本检核表: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对9个大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3.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多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用于测试成年人的创造力。
4.课堂讨论记录表:将课堂的讨论内容制作成课堂讨论记录表,从课堂记录表的内容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情况,简单实用。
4 课程总结
创新思维体现和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营销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等,该课程着重点训练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脑筋急转、游戏、图片、影视片段等方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更受同学们喜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课程评价方面由于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主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意的新鲜程度,这也更加激发学生对于情景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2] 夏小刚.创客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篇3
创造就是创新和改造,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就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创造素质。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有关发明创造的典型人物、事例来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亮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及时地给以肯定和鼓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对于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引导学生去分析,使学生产生联想,引发创新思维。例如:在学生学过比的认识之后,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及比与分数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鼓励放开思考,应用知识迁移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概括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有的学生就以“比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商不变定律从而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有的学生就以“比与分数的关系”,根据分数昀基本性质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在学生之间交流各自的思维方法,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一种新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新的设想方案。在教学有关概念定律和性质的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各种运算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在分数乘法中的运用时,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在分数乘法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计算(■+■)×24和27×■ 若之类的题目。这样有部分同学认为第一题里的24是8和6的倍数,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运算简便。第二题这道题目不能先约分然后再乘,认为没有简便的方法,因此,就用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然而,有相当的一部分同学却把第二题化成:(26+1)×■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这些同学就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亮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受到大家的肯定和鼓励,更进一步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但要从纵向和横向发散思维,还要向深处发展。在教学中能够洞察条件的发展与变化,不受习惯定势昀局限,自我调节思维方向,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拓展思维的深度,特别是在应用题的分析、解答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甲乙耐地相距240千米,甲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6小时,乙车从乙地到甲地要行4小时如果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经过多少时间两车相遇?”按一般的思路分析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列出:240÷(240÷6+240÷4)的算式,但学生在计算时发现很复杂,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了思维转向,借用了工程问题的思路,列出了最佳的解法算式1÷(■+■)。这样,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进入创新的意境。抓住事物的本质,运用新观点、新办法,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寻求异于常规的新途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思维训练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篇4
首先,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要积累大量的知识,如词汇、语汇、优美文段及文章等。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词汇量增加了,他的智商往往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大量的词汇的积累决不只是知识的堆积,而是智力的磨练和开发。例如,当你掌握并运用“皎洁”一词时,有时会想到“皎洁”的月光,有时还引发一系列的联想,想到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诸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由词汇引起的联想是丰富多样的,它锻炼了我们的记忆力、也锻炼了我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又促进了我们的表达能力。
此外,写作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会学生积累词汇,还要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语汇,熟读优美文段及文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熟练地遣词造句,构思篇章,扩大书面语方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掌握语句、片断、篇章的主要方法是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读一遍复述一遍交替进行。这其实也是采用记忆结合的记忆方法。许多才思敏捷,口才出众的教师、作家等都用这种训练方法。
记忆力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识记和储备大量的知识,而储备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性地运用。今天我们作文教学的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因格斯曾指出:“科学的教育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当今作文教学所要探索的一个关键的课题。美国《文科教学中的危机》的序言也提出:“要采取既能发展青少年的智慧,又能发展青少年的创造力的方针。”这足以说明发展思考力、不断创新,是作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创新思维训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求异思维训练;二是求优思维训练。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训练阶段,而求优则是创新思维的提高和升华的训练阶段。因为求异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有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更好的途径和方法,突破了陈旧的思维模式,才是真正的创新。求异思维和求优思维训练,可以据学生作文水平分为先后两阶段进行训练,也可以交错训练。训练这两种思维能力,都可以以作文中的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作为训练的内容。求异思维,就是打破思维定势,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可以针对同一个作文材料让学生以不同的角度立意来训练求异思维,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敏捷,视野更开阔。例如作文材料:从前有一个国家,境内有眼泉水名曰“狂泉”,国内的人喝狂泉的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只有国王不喝狂泉的水,没有发狂,言行举止都很正常。可是发狂的人认为国王没有发狂,是得了发狂病。于是他们冲进王宫,捉住国王,摁倒在地上,用艾火烧,用银针砭刺,还强迫他吃药,国王刚喝下狂泉水,便发狂了。于是这个国家君臣上下个个发狂,大家手舞足蹈,十分高兴。
针对以上材料,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立意,先让学生思考、计论。然后教师提问归纳。立意角度是多方面的:①要防微杜渐;②量变积累的结果必然会引起质变;③错误的思想有很大的侵蚀性;④当坏势力暂时占上风时,势必是非颠倒,黑白混淆;⑤治国者应体察民情;⑥宁死也不屈服于恶势力;⑦多数人的观点并不一定代表真理。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给品质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作文教学中,可也以从语言表达方面首手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如针对“智慧是一笔财富”这么一个表达方式,要求学生换个角度表达,争取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有个性,更有独特的个人风格。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有许多的表达方式,如:“横溢的才华是我们唯一的财富”,“我们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真正的财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等等。
求优思维就是要求思路不仅要另辟蹊径,而且要比原来好,有独创性。以达到真正的创新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具有开拓探索的精神,在作文中不屑走前人滥熟的老路,要能推陈出新。例如有一则作文材料,大意是说,祖孙二人赶头毛驴进城,听了七嘴八舌议论,孙子骑,祖父骑,祖孙同骑,祖孙皆不骑,折腾了关于仍嘲讽在耳,结果只剩下最后一个难免遭非议的办法:祖孙抬着毛驴走。
针对这材实审题立意,很多学生立意为:人要有主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要活在别人舆论中等等。但若有学生提出“不负责任的众说纷纭,也会弄得他人无所适从,苦不堪言”这样一个观点,那么立意就显得更新颖更深刻,这个立意确实是高屋建瓴,令人耳目一新,这才是思维素质的真正飞跃。多进行类似这种形式的审题立意训练,学生在写作中很容易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从而在行文中能做到文思敏捷,立意新颖。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70-02
1 引言
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也是今后发展趋势。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的贡献,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人才。同志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2.1 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2 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3 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3.1 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3.2 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3.3 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篇6
在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其本质的要求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创新在当今时代是十分重要、必要、迫切。那么,要如何科学创新呢?《创新思维训练》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既考虑理论的系统性,更照顾到思维的训练性。笔者告诉我们,创新思维仅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做”——用脑去想,动手去干。笔者还告诉我们怎么想怎么做的方法。总之,阅读本书受益匪浅。
一、成功经验也需不断创新
目前,我们在全国、全省的业务评比都比较靠前,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靠着一个个宝贵的经验驶向成功的彼岸。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再好的经验也会成为过去,如同高科技产品一样,今天可能是博览会上的高、精、尖,明天就可能成为博物馆里的“古董”,要想使经验之花常开不衰,就必需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积累、创造。这里讲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卖草帽的老爷爷,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发现身旁的草帽不见了,抬头一看,树上的每只猴子都头顶草帽,他听说猴子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于是赶紧把头上的帽子扔在地上,果然猴子也学着他将草帽扔在地上。这个老爷爷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孙子。有一次,孙子在树下打盹,草帽被猴子拿走了,孙子想到爷爷的方法,便如法炮制,奇怪的是,猴子并没有学着他做,反而捡起地上的草帽瞪着他,得意的说:“开什么玩笑,你以为只有你有爷爷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创新,否则就会成为今天失败的累赘。(读后感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断涌现,我们的经验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创新。在这高科技突飞猛进,文明进步快捷,信息更新迅速的今天,稍一原地踏步,就会落伍。
二、破除创新思维枷锁
阻碍创新思维的因素有许多,书中主要介绍了内在的阻力即思维定势。书中介绍了权威、从众、唯经验、唯书本、非理性、自我中心等六种思维定势。笔者还告诉我们如何破除这些枷锁:弱化思维从众倾向、强化思维反潮流精神,应时刻想着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一致同意”并非好事,要有“光荣孤立”的心理准备,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权威枷锁有益处也有害处,但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说,权威定势又是要不得的,要创新,就不能被权威牵着鼻子走,要弱化权威定势,可以从“是不是本专业的权威”、“是不是本地域的权威”、“是不是当今最新的权威”、“是不是借助外部力量的权威”、“其言论是否与权威自身利益有关”五个项目对权威进行严格审查;经验在处理常见现象方面得心应手,但缺少经验、没有框架、敢想敢闯显然更容易成功。
三、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因为每个人头脑中都有自己固化的思维模式,所以每一个人在观察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盲点。创新思维所得到的结果应该尽量全面一些,考虑问题尽量周到一些,也就是要做到相对全面。有时候我们放开眼界,打破某一种片面性,就可以获得创新。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相对全面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不同人的观点和思路结合起来,从中找出创新的幼芽。举一个日常工作的例子,2011年省物价局发文将低收入居民的价格补贴与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相挂钩,地方已有方案的沿用已有方案。广州在省发文前,已将价格补贴与我们另行编制的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挂钩。在编制两套指数的过程中,由于数据来源、编制方法不同,导致结果有差距。我的想法是既然广州以低收入指数来调整价格补贴,那么就不需要做技术调整(调整规格品,不是改数据)拉近两套指数的差距。但处领导认为站在省的角度,他是以基本生活指数来调整价格补贴的,难保哪一天他会至上而下地下硬性命令调整补贴,如果两套数据差距大,我们就会变得很被动。处领导想到的正是我认识的盲点,也说明我应更全面的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扩展思维视角的方法很多,书中介绍了六种,“肯定—否定—待定”法、“今日—往日—来日”法、“自我—非我—大我”法、“求同—求异—求合”法、“情感—理智—理想”法、“无序—有序—超序”法。经过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可以增强改变视角的能力。
篇7
作者:杨小磊 李志勤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一)创新思维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一切发现、发明、创造,都可以归入科技创新的范畴。而这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成果产生的第一步,就是创新思维的出现。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任何科技创新,都需要正确的创新思维作指导;缺乏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具有创新特质的发现、发明和创造,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理论的提出、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其产生的第一步必然有创新思维作为先锋。而创新思维之所以能够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是因为它具有联想性、发散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创新思维,把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路发散开去、再整合起来,不断发现其中新的联系和新的可能,从而引起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二)科技创新激发和促进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通过创新思维产生出来的科技创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后又反作用于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能动过程是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创新思维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过程。科技创新的发生同样来源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需要,使得科技创新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须,这一需要被满足的过程势必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为科技进步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使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必然。科技创新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也就是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又引起了创新思维的产生。创新思维的物化,即科技创新的发生,使人类的视野得到了更大拓展,思路得到更多启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具更加便利,这也就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产生。
科技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的当今时代,创新思维这一孕育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类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创新思维活动要以信息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前提,在实践中通过对思维发散与转换、想象与综合、启发与辅助、实践与反思等促使创新思维发生的要素的推动,来实现思维的突破,进而引发科技创新的发生。那么,在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呢?(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也就是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性能力的人。这一理念要求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正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忽视的问题。忽视学生主体性,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往往只强调“灌输式”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严重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和确立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世界、人生、环境、命运进行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通过培养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超越已有思维方式局限的能力,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视角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发展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尊重和开发学生独立思考、怀疑批判、探索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培养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他们创新思维发展营造主观条件。(二)强化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曾寄语全国青年,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足以说明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促进大学生掌握、应用和创新知识、全面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在这些功能的实现过程中,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以现实问题为基础,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使他们能够敏锐地、及时地发现信息,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使创新思维的产生成为可能。二是能提高大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分析问题,能够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实践证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容易成为有怀疑、探究精神的人。三是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在极大丰富大学生社会阅历的同时,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观点和假设。这一过程,是对大学生思维进行训练的过程,是大学生思维能力积极提升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四是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通过厚基础、宽口径,开放性、创造性,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突出思维方法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引入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探索总结的思维训练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一是激发类创新思维训练。如由美国著名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它将一组人聚集在一起,对某一特定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修正、补充,激发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再如德尔菲法,它通过组织专家在限期内填写意见征询表、对意见征询表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再次进行意见征询等科学步骤,探求解决困难的明确方案。二是形象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属于或然性和似真性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在思维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训练法主要是类比模拟训练法,包括拟人类比、拟物类比、因果类比、象征类比等。比如具有非常规性和挑战性的逆向思维,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把注意力引向其他领域和事物,从而受到启发,找到新的思路的侧向思维;突破问题的结构和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横向思维。“顿悟”也是思维创新的一种形式,然而,顿悟的灵感来源于“渐修”的积累,来源于长时间孜孜不倦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创新思维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科技创新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丰富和发展,而创新思维反过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维动力和源头活水。这一能动过程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成为历史的必然。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成为这一能动过程的助推器和加速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篇8
关键词: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研究性学习
创新是教育的生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能力。而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教师创新能力的表现。所以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以素质教育武装头脑,与学生一起,共同培养创新能力。笔者在处理教材环节的实践中,对培养高中生物教师创新能力作出了一些尝试。
一、夯实基础,用生物学思想指导创新
基础扎实是进行创新的条件。教师要对教材非常熟悉,如对每节的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重点、难点、热点、冷点、兴趣点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对这些目标进行分层要求,如基本要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以便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再如对实验教学中的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论、讨论、意外处理等也要了然于心。对实验设计理论中的变量理论,对照理论的原理方法也要熟练运用。对教材分析处理时首先通过想象、联系、挖掘,那么就可能出新意。
二、寻找创新素材,化平凡为神奇
学习知识贵在联系实际。教学中如果仅用教学参考上的例子是远远不够的,容易桎梏我们的思维。我常常给学生介绍与生物学紧密相关的例子,如家庭生活、社会生产、前沿科技、古代成果、社会热点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只要密切联系实际,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在实践中不断闪现。
三、训练创新思维,循量变求质变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训练创新思维。教师先做这方面的训练,然后再推己及人。可以首先训练常规思维,再循序求创新。
1.常规思维训练,打好创新思维的基础
常规思维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比较对照、系统梳理、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等方法。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先将这些方法自行训练,然后教给学生,使教学双方都打好创新基础。具体方法有比较对照,求同求异。比较方法是把一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可以异中求同,也可以同中求异。
(1)系统梳理,形成框架
系统化方法是指几种有关事物或材料,归出一定的顺序,纳入到一定的体系之中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列表、绘图把新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可以加深理解各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灵活掌握原理,还可形象记忆,温故知新。
(2)抽象概括,认识本质
抽象方法是把事物的共同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加以思考的一种思考方法。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本质与表现分清楚,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关键。
(3)归纳总结,找出普遍规律
归纳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思维的方法,即根据大量已知的事实,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2.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高度综合,以创见性、新颖性和独特性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成分。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克服思维定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故意设置歧路,使学生容易出错,在惊讶感叹之中深刻理解概念、原理,进而学会应用。
多进行一题多变训练的方法。通过条件变造,达到训练教师和学生思维的目的。
充分联想。联想可以分为因果联想、时空联想、对比联想、意形联想、成语联想等等。其中因果联想可以由因循果,也可由果
循因。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大胆质疑。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
怀疑。
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游戏法,鼓励讨论法,表演法等等,也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拓展思路,尝试多种教法
教师要在教法上不断创新,必须用现代教育理念来做指导。钻研教育教学法,而后才能灵活运用,熟悉创新。例如我常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发现新问题,获得新感知,实现创新。例如:我改变验证式知识传递程序为探究式程序,在动物甲状腺激素教学中,我首先介绍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对照实验,得出结论。然后改变条件进行引申,如果换作甲状腺抑制剂又会有什么现象,再要求学生另行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研究作答。学生探究的途径有很多,如阅读、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查询、做实验、讨论、调查、参观、访问,都是获得新知的途径。据此教师可设计出多种研究性学习模式,这样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另外其他教学法也能不断创新。如讨论法可以通过思维激荡,也能激发出许许多多的灵感。用观察法可能找出新问题,等等。
篇9
[关键词]创新思维 智力结构 迁移 核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50-01
一、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编制适量的思考题让学生围绕材料或信息探求不同答案,是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可通过编造句子理解题、阅读理解题、课文讨论题等对学生进行实时训练。通过这类思考训练题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以提高课堂效果,实现双边活动。“三论”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活化思维。“三论”到最激烈之时,是思维升华之时,它既调动了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的积极性,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让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因循守旧,受思维惰性和刻板影响较大,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摆脱习惯定势,让他们学得活,用得活。譬如,针对某些语言现象或语言材料,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训练题,让学生一题多解,一题优解,最大限度地以旧换新,以新复旧,进行“再现、学习、复习、巩固、运用”的学习过程,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常用的题型有一词多义、一句多译、句型转换等。例如:复习“ 某人花…时间/钱做某事“这一常用句型时,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同动词如cost, pay, spend, take等的不同表达法并分别要求造句,从而掌握它们的用法。
美国人A.奥斯本提出的大脑激荡法训练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集思广益,在一定时间内采用积极迅速的联想的作用,大量产生各种主意。”〔2〕这种发散思维训练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又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复现、运用语言材料,训练口头笔头表达能力。通过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思路灵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在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呆板、不僵化,能随机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从而达到“能力立意”的目的。
三、大量感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创新思维的重要部分。”〔3〕美国学者西蒙认为,直觉的产生是在大脑中迅速检索到原先储存的一种“块”――“能够迅速链接她记忆中信息的索引项。”“块”的积累是产生直觉的前提。有的学生记忆词汇、背诵课文较快;有的学生表达流畅,写文章富有灵感,这实际上都是大脑中形成了各方面的优势,即所谓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是知识积累的结果,即形成了“块”。
如果学习的结果与学生原有的定势相一致或相近,那么由于定势而产生的学习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将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其易于把以前学习中积累的方法和知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
英语教学中,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扩大知识视野,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加强阅读,做到精读、泛读并举,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感,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猜想并尝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通过大量的感知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四、开拓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超越习惯性的认识模式,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经验,超越自我,鼓励创新。”阅读时可对材料进行联想、推理和判断等;行文造句时灵活运用所熟悉的词汇、句型,同时用语法来组织句子;在讨论时说出较新颖的见解等等。这类思维训练常见的题型有:猜词(语)练习、连词成句、造句、编情景对话、扩写、缩写、看图说话、命题作文、完形填空、讨论等。例如在对话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某句型或功能项目,组织pair/group work编对话,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假交际、针对际和真实际;也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情景写一份广告;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看图说话等。
通过这类题型的训练,活化了学生思维,开拓了思维空间,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实践证明,优化设计思考题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设计和选择时要力求遵循以下原则,以求思维训练的实效性。
(1)目标性
设计思考题是导学,检测学生对知识预习、掌握和运用情况的手段,又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途径。设计时要以贯彻教学大纲为目的,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思考题的优化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扎实基础知识,力争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均得到长足发展。
(2)科学性
任何思考题的设计均应考虑其科学性。因此,思考题本身是否科学合理;作答时所要求的语言能力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思考题所采用的形式是“口头”还是“笔头”,是听力还是书面,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型,在备课时都要仔细推敲。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制作和与教材相关的背景材料,借助影视片和教材里的插图,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感受其语境,产生心理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3)典型性
英语学习的内容广泛,听、说、读、写能力要求较高。在设计时力求抓住关键内容,针对较典型的语言现象或能力点,体现“精”和“准”,即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精心设计和选择典型性训练题,以激化思维,使学生能牢固掌握英语知识中的难点、重点,以点带面,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巧妙的课堂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艺术不拘一格,很值得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去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等:《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1999年第5期.
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
历史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呢?
1. 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教师自身水平也亟待提高 首先,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则是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历史教师只是一个文化的消极传播者和普及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其次,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2. 历史学科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途径
第一,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第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笔者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个方法可供参考: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
(3)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大脑左右半脑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互相配合,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很快发展。然而,目前的教育方法过多地注意对“左脑思维”即抽象思维、言语能力的讲究,而轻“右脑思维”即非言语思维,形象思维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因此,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将会起到极积的作用。
(4)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方式 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由于课堂外这一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课堂外可采取学术专题讲座;专题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进行。
- 上一篇:临床实验室管理学
- 下一篇: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