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

篇1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检验医学不断发生可喜的变化,全新的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模式和内容,让临床实验室已不仅仅是单纯分析来自于患者的各种样本并提供检验信息的医疗单元,同时也是配合医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之一。临床实验室的服务范围也日趋扩大,服务对象涵盖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健康人群以及感染控制部门、疾病控制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等医疗相关管理部门。特别是“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为临床实验室的服务内容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据统计,临床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信息占疾病诊断治疗辅助信息量的70%以上[1]。如何确保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信息是最合理、准确的,依托的是对组织所拥有的人、财、物、时间、方法、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最终达成最优的目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我国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开展较晚,专业指导书籍相对匮乏。虽然国内临床实验室的环境和仪器设备条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已大大缩小,发展速度亦趋于同步,但国内很多临床实验室内部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尚有待提高。从事医学检验专业的技术人员迫切需要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知识,以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检验医学发展的需求。

1强化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教学

2006年6月由原卫生部制订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开始执行,标志着我国临床实验室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2]。培养既懂检验专业技术又懂实验室管理的综合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必然要强化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研发。我校为中医药大学,首次招收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也是刚起步。在实施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吸纳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优选具有临床实验室管理经验的教授任教、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注重结合临床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知识。

1.1优选授课教师

由于我校是第一次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的授课能力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教学工作,因此聘请授课老师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聘请的授课教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实验室工作经验,对实验室管理有着切身体会,授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举例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将临床更多管理学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调动起学生对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兴趣,最终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评价也是非常好的。

1.2教学安排与专业课契合

学生经过近3年的大学课程学习,对医学检验专业有较全面了解,具有一定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并掌握了检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但在校生毕竟没有接触检验科,对临床实验室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我们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安排在实习前最后一个学期,同时还有一部分专业课教学正在进行,学生已经可以结合各专业课教学内容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比较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再者也可以把临床实验室管理知识内容与即将学习的本专业知识进行联系,达到融会贯通作用。目前,在我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本课程的理论课为36学时,设为学生必修课,教学进度为每周3节课。

1.3精炼授课内容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涉及内容广泛,涵盖实验室的方方面面,章节之间缺乏较好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大多数学校安排授课时间较少,一般为20~40学时[3]。我校安排为36学时,课时安排还是非常紧张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第3版有15章,内容涉及组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学选择与评价、检验项目临床效能评价、仪器与试剂的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等各方面[4],法规律条多,抽象理论多,学生们理解困难。要在36学时中把这些条条框框、管理方法全都灌输给学生很难,听课效果也不会好。我们采用教师重点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的方式,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依托“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5]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临床实验室的具体要求,重点讲授方法学章节,法规性文件章节采用学生自学并预留有作业,课堂提问检验学习效果,同时将学生课后的自学作为考核评分的依据,纳入到期末考评成绩中。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进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思想。采用学生自学及导师指导小组学习,强调基础医学结合临床实际[6],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院校一致公认的教学方法。我们将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入到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中。例如标准化操作文件是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讲授又是很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要领,将来到工作岗位中能够用到所学的知识,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直观的优势,将ISO15189达标实验室标准化文件管理经验介绍给学生,逐一对应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编制要点[7],学生听起来既感到新奇也比较容易接受。为了考察听课效果,我们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自行设计标准化操作文件模板,对照标准化操作文件编写内容和要领,让学生评判标准操作文件编写是否规范、可行,教师对学生编写文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加深了学生对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认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的尝试也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临床实验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是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工作。这部分内容知识点多,在校学生很少接触到具体实验方法,学生理解实验方法性能评价比较困难。教师将临床实验室实际应用的实验方法做教学示例,结合现代最新检验技术,用方法学评价指标来验证临床检测系统的可靠性及是否满足临床使用的需要。分析不同临床检测系统的性能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通过启发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图像系统演示临床检验工作中不同检测系统的原理、参数以及实际应用效果,讲授新仪器设备如何进行方法学的评价,结合验证数据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知识。讲授全面质量控制内容方面,注意联系医院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的常态机制,结合图形图表讲授临床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的操作技能,室间质量评价的评价方法,最新的质量控制技术,将临床检验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讲,请学生一起分析讨论,通过扮演管理者,亲身参与实际问题的处理,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责任感增强

本届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仅有少数学生听说过这门专业,学生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充满了好奇和敬畏,甚至多数学生认为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离自己很远,将来走上检验工作岗位也用不上,认为是领导者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介绍检验结果误差引发的医疗纠纷,对实验室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生物安全隐患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室质量不仅限于检验结果本身,而且包括影响分析结果检测的全过程和全方面;质量管理不只是质量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部门的事,而且是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的事,增强学生对检验工作人员在临床实验室管理中的地位、职责和作用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实习及工作中较好地适应科室管理,自觉地按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开展工作。

4教学考核与效果反馈

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列为考察课,采取60%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的方式。平时成绩为出勤、课后作业加课堂互动。考试试卷涉及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分析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认知度,特别注重结合临床工作实践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对我校首届检验技术本科毕业班133名学生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显示98%学生理解和充分理解授课内容,99%以上学生对授课教师满意,85%的学生认为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重要,100%学生认同没有规范化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就没有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医院检验科的建设和发展与科学管理密切相关。学生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走出课堂多接触临床实验室,近距离了解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知识在医学实验室中的应用。学生们的建议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是一个鞭策,我们将逐步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开放实验室,更多地将教学研究新成果运用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实践中。

作者:程宇航 李南 刘燕 张丽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检验与实验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检验学系

参考文献:

[1]申子瑜,李萍.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

[2]陈英利,于洋,吕跃山,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1):82-84.

[3]王惠民,倪红兵,崔明.《临床实验室管理学》的优化组合教学[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1):88-89.

篇2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98-01

1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及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较少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及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较少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检验科室也包括不同的分工,有的分工需要与临床医师沟通。就以检验科技师的工作职责来说,他们不仅负责所用专业仪器设备的调试、鉴定、操作、建档和维修保养,更是需要负责血液质量检查和储备工作,参加发血、实验检测、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和成分制备。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与临床医师沟通,具体了解血型等相关问题。有这样一些状况,检验人员在检验工作中总是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检验技术的步伐,而临床医师并不愿积极去尝试,在某种程度上就容易导致不良的医疗合作关系的产生,从而容易出现医疗缺陷并引发医疗事故发生。

1.2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执行力差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执行力差是存在的关键问题。很多医院的检验科都设置了相关的质量管理机制,这些机制对于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都有一定的规定。但是临床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运行中,并不能够真正落实制度规定的内容,严格最终质量管理制度。比如,在相关技术人员负责对血液及成分的化验检查等各项技术进行检查和监督的过程时,需要精确记下相关的记录,但是个别技术人员在数据记录过程中存在着误差。在进入实验室的时候,制度明确规定,所有人员需要穿上工作装,但是有个别人员不对自己进行规范,而直接进入实验室。

1.3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考核较少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的考核较少是存在的重要问题。技术质量管理的考核工作开展得好,能够督促工作人员做好质量管理。但是实际上,其更关注的是检验技术,很少会开展这方面的考核。另外,目前临床医学技术质量管理考核制度也不完善,质量管理的考核结果不与技术人员的奖金、职称等挂钩,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2 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是解决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的重要措施。检验科的工作与临床科室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检验科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和其他临床科室的沟通,熟悉不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例和高发病例的相关医学知识,进一步积累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检验科的重要工作就是为临床一线医生提供里相关的检验数据,能够进一步为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研究等提供参考[1]。

2.2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的执行力

一般来说,检验科需要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技术质量保证机制。在今后的工作中,检验科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管理小组要严格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对检验人员工作的质量进行监控,确保检验工作标准化、流程化、质量化。比如,对于仪器的设备和维护就要严格按照制度来做,在使用仪器前,对仪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不出现问题。在仪器使命之后,对仪器进行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值尽量降到最低。

2.3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考核

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考核能督促检验科工作人员做好工作,最好是将考核的结果与其待遇、职称等挂钩,真正让他们能够重视质量管理,并全身心投入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检验科的具体管理,不定期地对检验科人员进行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和监督。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到整个检验过程中检验技术质量的考核[2]。

2.4 检验过程中的制度管理

2.4.1 加强制度管理是对检验过程实施质量控制的最基本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实验室相应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质量标准、实验操作考核制度、检验标本送检核对制度、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和科室安全管理等制度,保证内部管理有章可循,并在工作中经常督查,确保落实,赏罚分明,以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职工的工作责任心。

2.4.2 对检验室技术人员不断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培训;围绕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组织学习与技术培训;有计划地派送人员外出参观、进修和学习,介绍国内、外医学检验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使检验室技术人员有更高的目标,推动检验工作跃上新台阶。

2.5 检验报告的管理

2.5.1 利用计算机查询系统可进行检验结果的动态分析,观察患者在某时间段内相同项目多次检测的结果,有利于临床医师分析检验结果与病情的关系,有利于检验技术人员进行检验结果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在发出报告单前,参考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的动态变化情况,确认报告正确后发出报告单。

2.5.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方法学改进,对于不甚清楚的检验项目数据通过计算机查询可及时了解检验项目的正常值或参考值。在家中可通过上网登录医院、检验科室的网站随时查询某些检验的相关信息。

2.5.3 某些检验结果常受到所服用药物的影响,检验室可与患者的病历纪录包括患者的全部用药史进行联网,检验人员可利用计算机标记可能受到药物影响的病例,以便更好地解释其检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出合理化建议。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是检验科的重要工作,笔者就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培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意识、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机制的执行力及加强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考核等方面进行介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做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确保检验科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3

    1 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概况

    我院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按学科分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检验、急救等,每个学科均有独立的实验室,由教务科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分科细而全,造成各实验室面积较小,用房紧缺,实验人数受限,影响实验开出率和工作效率。(2)仪器设备过于分散,存在使用率低、重复建设、更新慢、陈旧等现象,影响实验的整体效果。(3)实验管理人员力量分散,难以统筹管理。(4)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横向联系,使教和学都易产生学科间的脱节[2]。(5)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原有的临床医学实验室在软、硬件上都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我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论/文/网 LunWenNet/Com]

    2 临床医学实验室的资源整合

    2.1 实验室空间的综合利用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将内科、儿科及检验实验室调整到实验楼一楼,外科和妇产科实验室调整到二楼,基础护理实验室仍在三楼。使相关学科实验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例如,外科和妇产科都是手术科室,除设有独立的手术室、换药室、产房、围产期保健室、母婴同室之外,可共用多媒体教室、示教室、库房、准备间、高压灭菌室、更衣室、洗手间和模拟病房、护士站等。这使得各个学科实验室使用面积扩大,可同时进行2 组实验,教学效率显着提高。

    2.2 实验室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临床医学实验室的整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除专业性强的设备和仪器由各专业负责申请购置和使用外,对外科、妇产科、基础护理等实验室的巾类、一般医疗器械以及消毒物品及模拟病房的常用设备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

    2.3 实验时间的合理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内科学、健康评估、外科学实验安排在第五学期,妇产科及儿科实验安排在第六学期,这样相关的实验室既可共享空间和资源,又互不干扰,同时避免了实验室闲置。

    3 临床医学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3.1 改变管理模式,统筹安排各学科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我院过去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按学科建立实验室,在教务科的领导下进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实验室小而全,每个学科各自为政,不能达到一定规模,而且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基础护理等临床实验通常在一个学期内完成,这就造成实验室的闲置,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实验中心,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首先根据学科特点,修订教学计划,然后重新整合实验资源,统筹安排实验科目和内容,使相关专业之间既能资源共享,又不互相影响;既能扩大实验室的规模,改善教学条件,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实验室闲置。

    3.2 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在旧的管理体制下,各学科实验室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下,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由于教学经费的分散使用,造成经费的相对短缺,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这些都给教学和科研带来许多困难。通过改革,把原来各学科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使实验资源由分散变为集中,互补遗缺,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为学院节约财力、物力[3]。实验中心对于大型精密贵重设备、专用设备以及电教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每学期期末对仪器设备进行统计、保养和检修,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为制订新学期的实验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3 统一培训师资,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好实验室的关键,实验人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实验水平及实验教学质量高低。因此,实验教师的配备和培训尤为重要[3]。我院实验课教学主要由各科任课教师、专职实验员负责,每学期开始前,各科分别将新学期的实验计划上报实验中心,实验中心负责协调实验时间,并进行师资培训,相关专业教师及实验员集体备课,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对于相关学科的实验内容和方法也要熟悉。每个实验人员都要一专多能,以弥补某学科实验教师和专职实验员的不足,提高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此外,实验人员还应具备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因此,我院积极选派实验人员到实验力量雄厚的高校进修和参观,并组织实验人员参加大型科研课题,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动向。

    3.4 促进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开展创新教育,鼓励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目前我们的实验多以验证性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这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培养。在保障教学和科研顺利进行的条件下,鼓励实验教师集思广义,各实验室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师指定范围内,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一些实验,如让学生为一个宫缩乏力产妇进行接生的实验,涉及外科的消毒、铺巾,基础护理的导尿、灌肠、静滴催产素的观察、测血压、生命体征的观察,产科的产程观察和处理、加强宫缩的方法、接生及新生儿的护理等,让学生根据具体病例进行设计和分析,并完成相关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于思考、勤于动手,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索、分析和操作能力。

    4 体会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校的基本条件,实验室管理水平能够反映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牵动全局的综合性工作[3]。实验教学涉及的因素众多,不进行统筹规划、系统管理,实验教学的某些环节就可能出问题、出故障,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4]。通过3 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院实现了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建设,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课满意率也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宏,熊梦辉. 医科院校教学实验的建设与管理[J]. 中国医学装备,2007,4(12):22~23.

    [2]甘泉. 浅谈实验室合并重组[J]. 实验研究与探索,2000,3:120.

篇4

【摘要】 医学事业的发展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临床检验仪器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中,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打造教学团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创新能力;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临床检验仪器学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医学事业的发展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包括检验医学在内的医学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志。必须全方位创新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作为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是学校办学最重要的支撑条件之一;教学质量是高等医学院校办学的生命线。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检验人才的培养质量,推进教育创新,作为检验医学中主干课程之一的《临床检验仪器学》,从在国内医学院校开创性地设置至今,在努力实施把本课程建设成为重庆市精品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课程建设的主线,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扎实进行课程全面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 更新教育观念,精品课程建设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学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点,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实质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关键在课程[1]。近年来,由于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监测和医学研究的诸多需要,医学检验方法的进展十分迅速,相应的检验仪器日新月异。临床医学的发展对实验室检验、判断结果的依托性的不断增大,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检验医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急迫。《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是由多学科交叉组成、发展迅速且具有独特培养目标的新型应用学科。在创建精品课程的进程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临床、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临床,能掌握若干医学检验前沿新仪器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为目标,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始终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讲授光学显微镜时,教师通过讲授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拆装、常见故障及排除,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到临床检验科、中心实验室走访,通过上网查询等,了解显微镜的新进展、新型显微镜的各种应用,特别是数码显微系统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和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的应用等。学生们通过走访、查询,扩大了知识面,增长了相关技能,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2 课程建设围绕新的专业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2]

2.1 精心整合并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适应检验医学的新需求,培养实用、新型的检验人才,对原来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本着拓宽基础、强化专业、突出技能的精神,增加了临床上新的检验仪器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如“流式细胞术尿沉渣分析仪”、“基因测序仪”、和“蛋白质自动测序仪”、“基因芯片阅读仪”等分子生物学仪器的内容[3]。同时编写了“临床检验仪器的网络化技术”、“实验室自动化”等前沿内容。既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为毕业生的就业开拓了新的途径。

2.2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通过一些综合性实验、设计型实验,启发学生实验的新思路、安排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感性的认识,加强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为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能力打下基础。例如,光学显微镜实验,教师讲授了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拆装、常见故障及排除后,要求学生通过到临床检验科、中心实验室走访,通过上网查询等,了解光学显微镜的新进展、新型显微镜的各种应用,特别是数码显微系统在医学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和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的应用等。通过走访、查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长了相关技能,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手法开发新的实验,例如,光电传感器件性能测试、模拟血细胞计数器、血细胞分析仪的虚拟实验等。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仪器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为正确分析其结果奠定基础;还对临床最新检验仪器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提高了他们的基本实验技能[3],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辟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2.3 着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精品课程的建设的重要环节。培养高素质的检验医学人才,必须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加强了教学研究,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以临床典型仪器为引导,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对一些必须掌握的难点内容,尽量突出重点概念,使学生易于接受。这样,不仅使学生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

广泛应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3]。除了教学中应用各章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视听课件,形象、生动地给学生介绍各种临床检验仪器,利用三维环境模拟仪器的拆装和运行过程外,还将本课程的所有教学资源全部上传到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师生共享,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愉悦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善了学习效果。从近年来学校教学督导组和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结果的统计,表明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2.4 大力改革考试方法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对考试方法进行大力改革,特别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提高了实验课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由原来只占20%提高到占30%);改在理论课试卷的题型中加入了绘制仪器框图等内容;采取期终考试与平时考查(包括课堂纪律、学生在实验课中的表现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质量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开拓创新能力。对已开发建立的本课程的试题库正在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待正式启动后可以更好的检测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完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优秀教材建设

3.1 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精品课程要保持持续的高水平,就必须有高水平的课程师资梯队作保障。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契机,采取多种措施(如聘请临床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部分与临床结合较紧的内容的教学、请学校中心实验室的教师讲授较大型的综合性仪器等)在推进课程建设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稳定性强的教师队伍。几年来,课程教师团队的主讲教师们的教学效果获校、系教学督导组专家的较高评价,多人获得市级、校级各种教学、科研奖励多次,发表高层次教学、科研论文多篇,获得各层次教学、科研课题资助逐年增多。

3.2 优秀教材系列建设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建设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主编出版了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研究会规划教材:《临床检验仪器》(第一版);主编出版了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临床检验仪器习题集》;主编出版了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临床检验仪器》CAI光盘。形成了以纸质教材为主体的“立体化”教学包络格式。经过全国几十所高等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的检验,这一套教材受到同行的公认和学生的欢迎,一致认为能适应高素质教育的需要,对培养检验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作用。

医学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既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胜点、获取主动权的保证,又是各个医学院校紧迫而艰巨的工作[5]。随着现代医学时代的到来,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技术挑战,为了逐步达到“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才能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成绩。

参考文献

1 孙锦茹. 实施精品课程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国教育报, 200508~19.

2 马丽,袁汉尧, 刘新光,等.临床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 28(1):26~28.

3 曾照芳,安琳.临床检验仪器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591~592.

篇5

[关键词]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6-123-02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将实验室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实验教学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1],而实验考核则是验证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为了研究我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教学效果以及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的相关关系,本资料对我校2005~2009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班305名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全日制统招本科2005~2009级医学检验专业30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均使用《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为授课教材,收集上述学生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计算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成绩计算方法 实验考核成绩按照原始考核成绩100分为满分计算,理论考试成绩按期末考试原始卷面成绩100分为满分计算。

1.2.2 分组方法[2-3] 将学生按照理论考试成绩进行排序,取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其余为中分组;实验考核成绩的分组采用相同方式。

1.3 统计学处理[4]

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mov法(K-S法)进行正态性检验,根据正态性检验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非参数方法)或Pearson相关分析(参数方法)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正态性检验结果

结果显示,除2008级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外(P=0.200>0.05),2005~2009级学生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均不服从正态分布(P

2.2 2005~2009级学生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2005~2009级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之间均存在正的直线相关关系(P

数据统计显示,在2005~2009级5个年级中,均存在实验考核高分但理论考试低分的情况,反之亦然。2005~2009级学生实验考核位于高分组的学生进入理论考试低分组的人数分别为1、3、1、1、2名;实验考核位于低分组的学生进入理论考试高分组人数分别为1、2、2、1、1名。由表2可知,2005~2009级学生成绩实验考核位于高分组的学生进入理论考试低分组的人数(百分比)为8(9.9%),实验考核位于低分组的学生进入理论考试高分组的人数(百分比)为7(8.6%)。见表2。

3 讨论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5],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具有理论教学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6]。但是由于临床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繁多,容易混淆,因此教学中往往会过于强调实验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本研究发现,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理论考试成绩高的学生有可能进入实验考核低分组,理论考试成绩低的学生亦有可能进入实验考核高分组。以上结果说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联系紧密,只注意学习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验技能训练的学生可能会“高分低能”,而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在实践中勤于探索规律,也能获得好的实验考核成绩。这也反映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认知规律[7]。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强对学生基本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和检验流程的选择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临床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术,加深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实习期间能尽快适应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工作过程,并且尽可能实现就业时的“零适应”[8]。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验课成绩与课程总成绩挂钩,改变学生固有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也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培养出兼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为今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开展奠定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闻文.浅谈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实验课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631-1632.

[2] 孙红,杜克莘,王兴会,等.我校机能学实验课程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1):127-128.

[3] 钱朝霞,许闽广,高凌峰.考试成绩的综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1996,2(4):173-174.

[4] 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0-199.

[5] 张涛,冯锡才,李英欣.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2):165-167.

[6] 曾民勇.构建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1(1):46-47.

[7] 王昌明,曾锦荣,陈军宁,等.诊断学与内科临床技能测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华夏医学,2000,13(1):93.

篇6

关键词:清热利湿活血法;急性疼痛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

痛风属于一种由于尿酸排泄故障性疾病,其临床多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另外由于体内的嘌呤合成太多,造成患者尿酸生成增多,排泄减少从而致使其堆积体内[1]。尿酸盐多是积淀在皮下关节和肾脏组织之中,且极易在关节炎、关节畸形以及痛风石类患者之中发生[2]。选取本院自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76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和血尿酸值指标评价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76例患者,观察组38例,男性21例,年龄在31~75岁,平均年龄为(52.5±11.8)岁,女性17例,年龄在29~77岁,平均年龄为(51.8±11.7)岁;对照组38例,男性19例,年龄在32~78岁,平均年龄为(52.7±11.9)岁,女性19例,年龄在28~76岁,平均年龄为(52.3±11.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本次实验采用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风湿性协会制定的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①急性关节炎发作在1次以上,其在1d之内便达到最高发作高峰;②急性关节炎仅仅是局限于个别的关节;③整个关节炎部分呈现红色;④非对称性关节肿痛;⑤血尿酸升高;⑥发作时可自行停止。参照上述标准,凡是有三条以上者,排除继发性痛风者。

1.2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用西药方法进行治疗,口服碳酸氢钠片0.5g,3次/d,双氯芬酸钠50mg,2次/d。观察组则采用清热利湿活血法进行治疗,此法为中医疗法,组方为:茯苓、薏苡仁各20g,山慈菇、萆Z、车前草、忍冬藤、虎杖、秦艽、牛膝各15g,苍术、黄柏、延胡索各10g。

1.3效果评价 近期效果:显效标准:患者的关节红肿消失,而且局部未出现任何反应,患者活动如常,则实验室检查很正常。有效标准:关节红肿减少,疼痛缓解,活动检查患者基本正常,采用实验室检查患者的症状有改善。无效标准:患者的关节红肿症状改善不明显,而且活动受到明显限制,经实验室检查无改变。

血尿酸指标:针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尿酸指标进行临床检查,对比分析患者的血尿酸改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或者[n(%)]表示,进行检验。以P

2 结果

2.1疗效评价 经过本院的分组对比治疗,近期疗效: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2例,则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6例,则总有效率为84.21%,则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血尿酸评价 经治疗评价,观察组在治疗前血尿酸值为(582.7±112.5)分,治疗后为(368.4±117.8)分;对照组在治疗前血尿酸值为(573.7±102.9)分,治疗后为(428.5±122.5)分。则组间比较观察组的血尿酸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急性疼痛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一种在关节组织周围沉淀之后形成的急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病变关节的疼、热、肿以及红等活动障碍[3]。中医临床医学中其属于痹症之热痹的范畴,若患者的饮食未加节制极易形成嗜食膏粱厚味,且湿热内盛,侵袭经络,组织气血运行[4]。中医侯证,主要采用清热化湿为标,调理脾胃为主,采用清热利湿方可有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试用屡用屡爽。萆Z、车前草有增加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的作用;秦艽可缓解尿酸刺激引起的疼痛;黄柏、苍术具有明显消炎作用;薏苡仁除能增加肾血流量而促进血尿酸的排泄,也具有温和的镇痛抗炎作用,并能抗凝抗血栓形成;忍冬藤具有抗菌降压作用;牛膝的有效成分牛膝总皂苷能明显减轻急性炎性反应,表现出明显的抗炎镇痛及活血作用[5-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利用清热利湿方治疗急性疼痛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比较明显,其近期效果和血尿酸值评价指标均优于其他方法,值得临床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叶仁群,林国彬,宋晓容,等.清热利湿活血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IL-6和TNF-α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04:845-847.

[2]严立平,周正球.清热利湿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8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2,06:600-601.

[3]黄铮,王一飞,张明.清热利湿通络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2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12:85-87.

[4]杨慧,方朝晖.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9:141-143.

篇7

特发性心肌炎(Idiopathic myocarditis)是一种少见的心脏疾病,至今原因未明,常突发心力衰竭而死亡[1]。现收集台州市因医疗事件争议解剖的2例特发性心肌炎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28岁。发热、头痛、咽痛,上腹部不适伴厌食3d,于2004年10月24日入院。患者否认有风湿病史。体检:体温38.8℃,脉搏110次/min。咽部扁桃体II°肿大;心脏叩诊心界稍扩大,并可在心前区听到低钝的收缩期杂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9.1×109/L,中性粒细胞68%。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II°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腔扩大。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后第1天予抗生素及输液治疗,在输液后5min突然心跳停止,经心肺复苏抢救2h无效死亡。大体检查:心外膜光滑,透过心外膜可见心肌布满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斑片状病灶。心脏重580g,沿血行径路剪开,见左、右心腔扩大,心腔及大血管内见大量血凝块,左、右心耳见3枚附壁血栓形成,大小为0.3~0.6cm。心室肌壁肥厚,左、右室壁分别为1.3cm及1.0cm。左心室切面见有大小不等的斑片状灰黄色病灶。右心房壁厚0.2cm,左心房壁厚0.4cm,其间也散在灰黄色的结节状病灶。各瓣膜周径基本正常,未见赘生物。分别在左室前壁、后壁、侧壁、肌、室中隔、右室6个部位取材,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心肌细胞排列规则,结构清楚,未见明显的变性和坏死。心肌间质水肿,纤维间隙扩大,纤维母细胞和小血管增生。病灶区(大体上灰黄色病灶)心肌间质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间以少量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细胞尤以小血管和近心内膜处为甚。心外膜完整,未见上述细胞浸润。冠状动脉无粥样硬化。

病例2:女;35岁。心窝部疼痛3d于2005年10月25日入院。体检:心脏叩诊心界稍扩大,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血检查:白细胞8.9×109/L,尿潜血(+)。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扩大。经胃镜检查后发现胃轻度炎症,拟诊为慢性胃炎,予口服胃药及补液处理,第2天患者出现心窝部极度疼痛,送医院后经对症处理疼痛症状无明显改善。2h后心脏停搏,心脏体外起搏无效死亡。尸检结果:心脏明显大于患者右拳,重600g,质软。沿心脏血行径路剪开见心腔扩大,左、右心室壁分别为1.3cm及1.0cm,左右心房壁分别为0.4cm及0.2cm。心肌切面失去正常光泽,呈灰褐色,病灶呈不规则斑点状或巢束状。取材规范同例1。镜检:心肌细胞稍肥大,横纹清楚,未见明显变性坏死,间质扩大、水肿,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特别是在部分心肌间隙内可见局灶性的肉芽肿结节。肉芽肿中央为红染的坏死物,周边可见朗汉样巨细胞及少量纤维组织、类上皮细胞。冠状动脉无粥样硬化。

2 讨论

特发性心肌炎又称Feidler心肌炎或孤立性心肌炎(Isolated Myocarditis),亦称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Idiopathic Giant-cell Myocarditis),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迄今为止国际上仅100例报道[2],国内查1990年以来的文献,报道不足20例[3]。本病首先由Feidlar于1899年提出,直至1902年Scott等进一步描述了该心肌炎的特征,方引起医学家们的广泛关注[4]。它是一种病变局限于心肌的急性间质性心肌炎。常由于急性心脏扩张,发生突然的心力衰竭致死。

特发性心肌炎临床上多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女发病率相似。Forster及Stoloff等发现儿童亦有类似的心肌炎,且多见于<3岁的儿童[2,3],最小年龄仅6周[4]。发病前常有发热、全身倦怠等感冒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继而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甚者可出现阿-斯综合征。体格检查可发现心外界扩大,心前区可闻见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检查提示心率快,或房室传导阻滞,提示心肌病变。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腔扩大。由于本病较罕见,故入院时常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而予抗炎、输液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迅速出现心衰而死亡。

本病的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是心脏扩大,重量可达600g左右。心肌壁增厚达2~3cm,眼观心肌壁可见灰白色不规则斑块状病灶广泛分布于心肌壁,致心肌质软,失去正常光泽。组织学上特发性心肌炎可分为2型[5]:⑴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diffuse interstitial myocarditis):镜下特点为心外膜完整,心肌细胞排列规则,横纹清楚,未见心肌细胞变性和坏死。心肌纤维间隙扩大,间质中弥漫性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数量不等的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浸润。在内膜下及近内膜处的心肌间质内更为明显。本组例1完全符合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的标准。⑵以肉芽肿为特征的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idiopathic giant cell myocarditis),其特点是除上述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外,在心肌内可见局灶性的坏死及肉芽肿形成。病灶中心部可见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物,周边有纤维母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肉芽肿并混杂有许多多核巨细胞。巨细胞的形态、大小各异,可为异物型或Langhans型多核巨细胞。本组例2属于此型。

在临床上,由于该病起病急,多以感冒的症状为主要表现,常难以确诊,至出现急性心力衰竭,为时已晚,根据本组2例的临床表现,除发热等感冒症状外,均有心界扩大及心前区收缩期杂音的体征,故当感冒伴相关的心脏检查异常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近年来,Shields等提出可采用心肌活检的手段诊断本病,从而可及时采取免疫抑制药物控制疾病的发展[6]。

在病理上确诊特发性心肌炎时,必须掌握2个标准,即:⑴不存在其它部位引起心肌病变的原发性疾病。⑵病变只局限于心肌,而心外膜及心内膜均无炎症病变。常需鉴别的心肌病变有:⑴冠心病心肌梗死:多发于成年人,临床上患者常有冠心病病史。大体及镜下检查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心肌病变的本质是缺血性梗死,炎症反应乃继发性改变,故病变以心脏变性坏死为主,早期可有中性粒细胞等反应,后期梗死灶机化、瘢痕形成。有时,同一心脏内可见新旧不一的梗死灶,伴纤维化,心肌间质中的小动脉并常呈硬化性改变。⑵细菌性心肌炎:以心肌间质内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为特征,可伴有小脓肿形成。⑶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全心炎病变主要侵犯二尖瓣、主动脉瓣,心肌病变主要表现为间质小血管周围及内膜下的风湿结节形成,其中阿少夫细胞为单个大核细胞与特发性心肌炎的巨细胞不同,故两者在形态上鉴别并不困难。⑷心肌结节病:是以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疾病,同时有皮肤及淋巴结等结节病,结节病的肉芽肿主要由上皮样细胞构成,中央较少坏死,即使出现坏死也是纤维素样坏死而非干酪样坏死,亦无弥漫性炎细胞浸润现象。除严重的病例外,通常心脏无扩大,心肌壁无增厚。⑸病毒性心肌炎:在诸多心肌疾病中,病毒性心肌炎与特发性心肌炎(弥漫型)的鉴别较为困难。两者均好发于年轻人,均可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形态学上又都是表现为心肌间质的弥漫性炎症改变,但不同的是病毒性心肌炎的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而特发性心肌炎除淋巴细胞外,常可见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此外,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变多同时累及心内、外膜及心肌,而特发性心肌炎通常不侵犯心内、外膜。

关于特发性心肌炎的病因至今未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可能是免疫异常所致的同一类型的心肌间质反应[6]。有学者则发现约19%的特发性心肌炎患者伴有桥本甲状腺肿、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风湿性关节炎及恶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7],且动物实验也证实本病可因自身免疫异常所致。近年来已有不少报道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可有效地抑制疾病恶化,对于病情已控制的患者,也可采用心脏移植手术,并取得良好的效果[8]。

【参考文献】

1 Leslie T, Cooper Jr, MD,et al. Idiopathic giant-cell myocarditis-Natural history and treatment. N Engl J Med,1997,336:1860~1866.

2 石恩林.心肌炎引发猝死的法医学检验15例分析.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15(12):1821.

3 赖光明,黄真桥.孤立性心肌炎猝死2例尸检报告.内江科技,2006,27(8):132.

4 Saltykow S. Uber diffuse myokarditis. Arch Pathol Lab Med Anat, 1905,182:1.

5 Mason JW, O`Connell JB, Herskowitz A, et al. A clinical trial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for myocarditis. N Engl J Med,1995,333:269~275.

6 Ren H, Poston RS Jr, Hruban RH, et al. Long survival with giant cell myocarditis. Mod Pathol,1993,6:402~407.

篇8

鞍山市中心医院骨一病房,辽宁鞍山 114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培养人文科学文化模式下如何有效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果。方法 以终身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从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体现出的意义、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具体实践策略等环节,使人文素质培养成功融入到护士的职业生涯中。结果 通过培养人文素质,除了能够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之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护理技能,对于提升医院护理质量、医疗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结论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已成为护理工作中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加强护士人文素质整体培养力度,通过各种培养策略的有效实践,促使所有护士逐渐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护理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

关键词 ] 培养人文科学文化模式下;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59-02

[作者简介] 陈素华(1963-),女,汉族,辽宁省辽阳市,本科,职称:中级,研究方向:护士素质水平与临床护理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医学界对于护士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护士进行重新定位。在此背景之下,要求护士在工作实践中具备人文关怀意识,尽力转变护理工作基本职能,使之成为受人尊重、知识丰富、充满爱心且技术精湛的职业。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培养已经成为护士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环节。有效提高护士人文素质,要求护士具备较高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给予护士全方位的丰富的自身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素质培养,通过养成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意识,促使护士端正自身态度,并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组成目标。

1 人文素质培养与护理工作基本内涵

1.1人文素质培养基本内涵分析

人文素质即指人们通过积累与学习人文学科专业知识,在知识的熏陶之下,逐渐使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人格以及气质,并形成相对稳定、具有独立特征的品格。与人文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主要有《社会护理》、《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士素质修养》、《临床护理用文》、《护士人文修养》等[1]。

1.2 护理工作基本内涵需求分析

护士人文关怀属于复合型概念,由护理学与哲学进行有机结合后形成,同时还是护理学科中人文关怀基本理念的实际应用。基于护理工作而言,护士应以人为本作为其基础与出发点,以关心患者、照顾患者、维护患者生命及健康作为主要目标。在职业要求中,除了需要护士主动尊重,理解患者,还要求通过沟通,协助和教育服务于患者,并以奉献、关爱与尊重作为其工作核心,这种人文精神同时也是护理工作内在本质的具体体现。鉴于此,在护理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不断加强护理技能教育与护理专业知识教育,并将提高护理人文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护士的职业生涯中,要求其具备各种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文学艺术、理性思维、语言文字、伦理道德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修养。

2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体现出的价值

2.1护理专业基本特性决定了必须提高护士人文素质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人文素质培养和专业素质培养始终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由于护理专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护理人员直接维系着人类健康与生命,因此护士必须要懂得尊重人和关心人,在人文精神方面也具备较高标准和要求。在当代护理学中,随着科技信息的迅速更换,护理技术与护理知识也随之加快了更新速度,因此护理工作环节表现出了更多人文含量[2]。由此可见,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护理学变革与发展的必然需求,已成为整体护理纵深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2.2护理工作基本性质决定了必须提高护士人文素质

就目前而言,医患纠纷的日趋突出,与护士的法律意识、思想情感、同情心以及爱心等有直接关系。究其原因,主要由于部分护士缺乏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也缺乏人文修养而致。作为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我们国家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也是非常强调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人文护理。因此人文科学文化是现代整体护理内涵建设的一个需要,人文关怀是重视社会因素及人体心理的直接体现,而护士人文素质则是护理工作朝着更深层次发展的重要灵魂。

3 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具体实践策略

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征,以终身教育基本观点作为参照标准,人文素质培养主要包括三个实践阶段,分别是在校培养、毕业后培养以及在岗继续教育等。因此,有效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应从多渠道、系统性、目的性地进行,确保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全面性与有效性。提高护理人文素质具体实践策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强调在校期间的人文素质培养

护生在校期间,强调人文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其具体实践可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①不断更新与变革教育理念。提高护生人文素质,学校要不断转变自身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在时代告诉发展的情况下,医学教育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传统的护理理念与护理模式均无法满足现实要求,人们逐渐强调以人为本理念,要求高校管理人员与教育工作人员顺应时代的变化趋势,通过构建综合型教育思想,真正意识到护士人文素质培养体现出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合理把握护士人文素质培养基本内涵,促使护士逐渐朝着综合型人才目标发展[3]。

②对现存课程结构进行深入改革。就目前而言,国内个护理院校的课程编排都呈现出重专业和轻人文的现象,不利于提高护理人文素质培养。鉴于此,建议各护理院校适当增加文史哲等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和必修课,通过加大《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边缘性学科的教学比例,确保课程结构更加合理[4]。边缘性学科旨在培养护士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正确方式,在对医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护士尊重生命以及尊重生命的基本发展规律,并真正认识到健康和生命体现出的价值,从而有效解决医患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当重视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在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合人文素质培养,确保人文素质培养实践活动能够贯穿于护生整个学习生涯中。

③促使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作用得以有效发挥。校园文化具备心理调适、感染、激励以及暗示等功能,通过对这些功能的合理利用,可使学生的生活方式、情绪、行为规范以及情感等得以有效改变。通过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使校园文化基本功能得以凸显,即可实现文化启迪及人文素质培养等目标。因此,在专业课或基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人文精神合理的渗透其中,促使人文精神和医学精神得以有机融合。因此,建议医学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丰富课程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视作人文素质培养渠道,从而实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基本目标。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举办各种文化类活动,通过营造人文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促使其精神、知识以及人格都能得到明显的升华。

3.2在临床见习与实习中合理融合人文素质培养

临床见习与实习阶段属于护士的重要转型阶段,需要其护理知识逐渐转化成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还是初步形成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在临床见习与实习中,要求护士合理融合人文素质培养,通过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操作技能,从而养成关爱患者、热爱事业的优良作风[5]。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临床带教老师规范自身行为,以慎独精神不断充实自己。而且带教老师在树立良好楷模的基础上,还应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结构,并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强调人文素质培养,从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护士独特的魅力。其次,在护理工作中强调护士言行仪表,以提升其人文素质作为基本出发点。护生则以接触患者临床实习作为出发点,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习惯和高水平的人文素养。因此在临床护理环节中合理应用个性化及人性化人文护理措施已成为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最重要的环节[6]。给予患者整体护理时,护士应当保持热情、细致的工作态度与护理操作,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感与紧张感。给患者身体检查和护理的过程中,保护其隐私,以此方式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最后,不断提高护士职业道德。护士是否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素养以及道德信念,直接决定了其对待自身工作的态度,同时还会对其工作质量、工作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培养人文素质模式下要求不断提升护士道德情感与道德素质,鼓励其养成文明端庄的仪表及科学规范的语言模式。

3.3重视在岗继续教育

当护士成功上岗之后,医院还应定期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提高护士人文素质,建立起人文素质培养机制。在职教育需要有机结合临床工作与人文科学理论知识,并将提高护士人文科学文化作为人文素质培养活动中的重点项目。将人文素质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主线,以开展心得体会、演讲比赛与事迹报告等教育活动作为主要形式,实行护理工作星级服务、普通话持证上岗等工作模式,促使护士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及举办各种意义显著的仪式,护士会不自觉地接受氛围感染及环境熏陶,对于提高其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护理实践活动当中,医院应当采取外出交流学习、传帮带等形式,并鼓励资深护士和管理人员深入贯彻人文精神,并将其融入至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自身人格魅力与人文知识不断感染和教育护士,从而确保人文精神不断传承的同时还能得到积淀[7]。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医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批和分期选派专业护理骨干、护士长等人到国内知名的医院中参与学习和进修,并鼓励其参与至学术交流等活动中,以此方式加快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迅速渗透与结合,实现知识资源与技术资源的合理共享,确保所有护士都具备较高人文底蕴。

4 讨论

现代护理工作要求护士具备较高职业素养与人文素质。然而目前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整体护理的工作效果和理想的护理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从而导致护患纠纷等问题的出现。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应用以人文素质标准表格项目服务于患者,通过强调在校期间的人文素质培养、以及在临床见习与实习中合理融合人文素质培养,同时重视在岗继续教育,从而实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整体目标。

[

参考文献]

[1]王贵勤,陈勤,汤军,等.精细化理念下医学院校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重庆医学,2013,42(14):1662-1664.

[2]杨学霞.人文素质培养对提高新时期手术室护士综合素质的意义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31):6606-6607.

[3]杜慧敏,王云贵,于瑞英,等.综合医院危急重症专科护士人文素质培养研究新进展[J].重庆医学,2013,42(7):831-832.

[4]孙萌,郑蔚,张利霞,等.护士人文素质评价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9(2):277-281.

[5]肖亚.创新护士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全程培养护士人文素质[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3):492-493.

[6]宫兰云.提高护士人文素质确保护理安全和质量[J].中国卫生产业,2012,7(7):165-166.

篇9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安全意识;安全防护

生物安全防护是指在实验室环境下处理和保存感染性物质的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实验室防护措施、相关仪器设备、物品和管理体系[1-2]。2003年春,各地发生的医院内医务人员和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SARS感染事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各级医院临床实验室工作,因此培养其具备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十分重要。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实验室工作经验和教学实践,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开展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做法与体会。

1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

(1)随意携带与实验无关的物品进入实验室,包括食物、饮料、衣物等。

(2)个别学生没有按要求穿工作服进入实验室,甚至还有衣衫不整、长发披肩等现象。

(3)实验预习不充分,对实验操作流程不够熟悉。

(4)个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薄弱。在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贪图方便,不按要求戴手套、口罩,实验物品使用后不按要求分类存放等。

(5)实验垃圾和废弃物存在混放现象。

2培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的做法

2.1唤起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结合专业课教学,重温2003年医务人员和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SARS感染案例,分析讨论近年来发生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重大事故案例,唤起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临床实验室安全要求和措施》《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文件,让学生熟知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

2.2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与技能

2.2.1课前做好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培训

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和紧急事故处理预案等。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和实验预习情况,对仪容仪表不达标的学生,责令其立即整改;对安全意识淡薄、实验预习不充分的学生,要求其重新学习,检查合格后再安排上课。

2.2.2规范实验操作,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与技能培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临床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和血液学检验技术等课程)实验项目所需的标本均来自人体的血液、体液或排泄物,这些标本很可能是疾病的传染源,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与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规范实验操作规程,防范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发生。具体做法为:(1)实验前由带教教师分组示教(一般每组10人左右为宜),规范实验操作步骤,告知学生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及急救措施;(2)实验中加强个人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培养,如进行有生物危害、有毒、有刺激或有腐蚀性的操作时,应戴好手套或面罩等防护用具;(3)加强实验过程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把安全教育和必要的安全操作指导与训练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实验期间,带教教师不能离开实验室或坐在一边做与实验无关的事(如聊天或批改作业等),应不断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避免出现有害实验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放的现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进行一些危害性特别大的实验如操作剧毒化学品、高速运转的机器时,指导教师应密切监督整个过程。

2.2.3实验结束指导学生做好实验用品的整理和清洁工作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确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将实验用过的吸管、试管、玻片等带菌器材按要求放在指定的地方,利用高压锅、化学消毒剂、烧灼等消毒方法处理,切勿乱丢或将带菌液体倾入水池,并禁止将实验用品带出实验室。实验试剂、仪器设备等用品,清洁后放回原处,并将操作台用消毒液擦拭干净。最后使用消毒液清洁地板,离开实验室前脱下白大衣,用2%来苏水浸泡双手5分钟左右,再用肥皂、清水将双手清洗干净,然后关好水、电及门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2.3巩固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

(1)每次实验课结束,通过提问或小组竞赛的方式,结合实验内容、标本及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以巩固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如哪些操作需戴手套、穿防护服或戴防护镜?SARS、手口足病、甲型H1N1流感等不同样本的处理方式是什么?病原微生物分为几级,哪些微生物不能在二级医学实验室培养?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哪些微生物会通过气溶胶传染人,怎样预防?实验废弃物如何安全处理?利器损伤如何处理等。

(2)把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纳入实验教学考试内容,分数比例按实验总成绩的30%计入实验成绩。

3培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的效果

生物安全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抓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培训是职业素质要求,是岗位能力的需要[3]。近年来,我们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在校期间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强化了学生生物安全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能力。近两年,我们随机对本专业二年级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抽查,合格率均达98%以上,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达标率较之前有明显提高。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习期间和毕业后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

[2]申子瑜.浅谈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3):134.

篇10

[关键词]检验科信息化;问题和对策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操作规范的标准化及质量控制

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一些法规和标准可供我们借鉴,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03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ISO15189),美国国会1967年通过的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CLIA67),1988年又通过的对CLIA67的修正案(CLI-A88),法国政府于1999年1月26日的关于正确实施生物分析实验的决议(NOR:MESP9923609A),这些标准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提出了诸如质量体系、人员、设备、质量和技术记录、结果与报告等23项具体要求。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2000年拟定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草案,根据我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现状,主要提出对检测系统管理(含仪器、试剂、供应品)、校准与校准验证、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标准操作规程、检验报告6个方面的质量要求,凡不能达到6项基本要求的实验室,不得开展临床检验工作,也不能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以上这些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精密度和稳定性的最基本的质量要求,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实验室准入、人员准入和检验项目的准入。在LIS中建立网站,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标准操作规程文件(SOP)以及规章制度电子文档,提供便捷的查询方式对照日常工作,建立危及生命检测结果的报告程序,当检验结果提示存在危及生命情况时,实验室不需立即报告申请检验者或负责检验结果的人员或单位,建立失控预警报告制度,加强速度管理意识,把速度与检验质量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2 全实验室自动化

全实验室自动化正在受到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应将整个实验室工作分解成一个个可实现的自动化流程。实验室自动化包括实验室信息处理自动化及标本处理自动化,并能使之有机的组合成一个系统。近年来许多实验室信息系统中融入了条形码技术,给信息的转录和具有双向通讯接口的全自动检测仪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同一份标本含多个检测项目,需不同检验者同时操作且于同个工作日发报告时,甚至在多个实验时间不同的仪器或于不同工作日发报告时,工作人员需花大量的时间寻找标本,不能达到高效运转的目的,因此标本的流向和快速传递就成为新的矛盾和矛盾的焦点。

3 新技术新指标的开展

刚添置的检测系统在正式用来检测病人标本、发出检验报告前,实验室须对系统的操作分析性能作实验予以证实。证实实验主要是精密度、病人结果可报告范围和准确度;肿瘤标志物类的检验还须做分析灵敏度。实验结果符合厂商的性能规格,说明检测系统可检测病人标本,报告结果具有可靠性。

4 不同类型疾病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指南

近年来,国内外的检验医学学术团体陆续了一些检验医学方面的临床应用指南,这些临床应用指南的应用建议及临床如何应用正在引起检验医学工作者的关注。检验医学中的临床应用指南是在有效证据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特定的临床情况(临床疾病或临床症候群)或病理状态,提出应进行哪些检验和(或)应该停用哪一些检验的最佳建议,以协助有关临床医师和患者做出符合临床要求的最适当的处理决定,达到提高医疗水平、减少或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目的。

5 加强同临床的交流

有一个必需重视的问题即实验室如何密切与临床的交流和联系,使检验与临床得到最佳结合。首先要满足临床需求,多倾听临床意见,主动服务,注重临床知识培训,以患者为中心,提高自身素质;其次加强交流,促进沟通,向临床医师主动介绍实验室开展哪些项目及参考值、临界值、决定水平等

6 检验理论研究

医学检验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经营学等多种学科内容,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因此需要建立自身的理论发展体系。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循证检验医学的研究,其要求检验人员要更多地致力于诊断方法的评估、诊断实验精确度研究及诊断实验的结果对临床健康证据的影响。

7 科研发展

实验室一直以来被视为医院的医技辅诊科室,虽然是医院创收的主要部门之一,但是整体的地位偏低,不过近期对于检验的称谓从医学检验变更为检验医学,说明检验的地位正在上升,但是实际的工作并没有变化,所以,尤其是一些大医院、比较有想法的实验室主任,对于开展一些目前日常业务之外的工作很有兴趣,例如开展检验相关的科研分析。

8 人员素质

科学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检验人才,检验人才必须具有三种能力:基础能力(检验专业知识、医学理论、动手能力、自学提高能力),基本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发展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只有具备这三种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检验人才。

结语:本文针对检验科信息化应注意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并且给出了一些建议。只有时刻注意到检验科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检验科才会朝信息化更好的方向发展,才会充分保障其自身与患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刘伯让,张进川,尚秋美. 医院检验科信息化管理LIS系统的实践及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02)

[2] 孔德华,陈华. 二级医院检验科信息化的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31)

[3] 杨志华,朱建斌. 基层医院检验科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对策[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04)

[4] 吕杨,郝家明,吴川明. 中小医院检验科自建LIS系统及使用体会[J]. 海南医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