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年金险收益对比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年金险收益对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与内地同类产品相比,香港的保险具有费率低、收益高、覆盖广3个特点,这是吸引内地投保人的最重要因素。下面对大家重点关注的几类险种作对比分析,对比产品均来自内地及香港地区的大型保险公司,如无特别说明,按人民币计价。
重大疾病险
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重大疾病险都是一种重要的返还型保险,内地规定重疾至少包含6种,共有25种重疾全国适用统一条款;而香港多数险种包含30多种重疾,有些甚至涵盖50种以上重疾种类。
对疾病的定义,内地公司更为严格。比如,原位癌在内地多数公司不予赔偿,癌症则要求到“扩散”阶段才赔。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染色体异常”“被保险人2年内自杀”等许多情况,都不在内地保险公司承保之列,而香港则只有“被保险人1年内自杀”和“触犯法律”2项属于不保障范围。
保额方面,内地和香港的保险有时候虽然总保额相当,但所需交纳的保费及保障年限却有很大差别。
以35岁的非吸烟男性客户投保为例,按照100万元的保额、分10年交纳,在内地每年所需交纳的保费为9.2万元,保障到80岁,而香港某公司的保险仅需每年交纳4.4万元,仅为境内保费的一半不到,且最高保障年限能达到100岁。
另外,内地重疾险等待期一般为180天,部分保险公司的期限是90天。重疾理赔条件较为烦琐,如保险公司要求申请人提供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等相关的其他证明和资料。香港重疾险的等待期一般是60~90天,重疾理赔条件更简单,只需提供病理报告即可。
高端医疗险
高端医疗保险在内地除了必备的住院医疗保障部分外,还有作为可选项的门诊医疗保障、体检保障以及眼科牙科保障3部分,选择范围更广阔。而香港保险则分为住院赔偿、手术赔偿、出院后的持续治疗赔偿及紧急治疗赔偿5部分,虽然覆盖的范围不如内地产品广阔,但针对性更强。
在保额及费用方面,以30岁投保客户为例,内地保险选择全球(除美国)范围的住院加门诊保障共需支出保费3.3万元,即可获得每年最高2000万元的住院保障及50万元的门诊保障,保费保额的杠杆比约为1:621;而同等条件下,香港保险需2.8万元,即可享受最高1440万元每年的医疗保障费用,杠杆比约为1:514,与境内保险差别不大。
香港保险可以选择一定范围内的费用自付,超出该范围才由保险公司赔付,可大幅度降低保费。如果按照这种投保方式,每年9.6万元以内的医疗费用由投保人支出,则仅需1.7万元即可享受最高1440万元每年的医疗费用,杠杆比为 1:847,也与目前国内医保的覆盖范围吻合,即小病可以用普及医保,大病可以用高端医保,实现低费用、全覆盖的效果。
大额寿险
以香港一款较受内地投保人青睐的大额寿险产品为例,如果客户交纳等值100万美元的保费,在87岁之前不论任何原因身故,都可以获得500万美元的赔偿,直接赔付给受益人。而且该产品保底收益3.08%/年,现行利率4.2%/年。如果87岁时客户健在,按照目前的现行利率和风险保费,客户同样可以拿到接近等值金额的现金价值。
此款产品有3处亮点:一是该产品用美元计价,分散客户的货币配置,和境内的人民币资产形成很好的对冲效应;二是客户用100万美元为受益人(如孩子)做了500万美元的安排,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三是该保单还可以做质押贷款,贷款成数为退保价值的9成,相当于保费的7.8成,“贷款利率+费率”仅为2.05%,为客户解决了资金流动性问题。一般香港寿险的赔付比例约为1:5,如果使用贷款,赔付比例相当于1:22。而在内地则很难找到如此高赔付比例的寿险产品,且保单贷款利率通常为5.6%,较香港保单贷款利率相对弱势。
意外险及年金险
杠杆率是对内地和香港两地保险产品进行价格对比的重要衡量工具。保障杠杆倍数,即“保障总额÷总保费支出”,是衡量一款保险产品性价比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倍数越高,保障的性价比显然也越高。不同保险公司保费的弹性也不同,有些公司偏爱某一类保险,因此这类保险杠杆率会比较高,而内地的意外险性价比往往优于香港公司,同时目前境外的保险公司一般也不接受以意外险作主险。
年金险方面,保证领取的时间有所不同:内地某保险公司年金险从60岁开始领取,可领取20年,保证领取到80岁;香港某保险公司的年金保险从55岁开始领取,可领取20年,到75岁,通常情况下境内年金险保证领取年龄会长于境外年金领取年龄。同时在保底收益方面,虽然各保险公司的保底收益有所不同,但一般香港保险的保底收益和现行收益也普遍高于内地的保险公司。
赴港投保关键词
签署地 基于保单的有效性,保单申请人及见证人必须要在香港签署,保单才获得香港法例保障;反之若保单并不是在香港签署(例如在内地的城市),则违反内地及香港的法规,保单的有效性不受保障。
篇2
2016年有哪些寿险产品卖得最好?
近日,《投资者报》记者据上市险企公布年报中的“原保险保费收入跻身前五的保险产品经营情况”一栏,统计了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寿险及新华保险4家上市险企2016年最畅销产品的销售情况。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原保险保费收入能真正反映一个保险公司的规模实力。数据显示,上市险企中,去年销量最好的单品是中国人寿发售的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A 款),去年原保险保费收入高达38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原保费收入排名前五位的保险产品全部来自中国人寿,除了鑫丰新两全保险(A 款)外,鑫年金保险、鑫福年年年金保险、鑫如意年金保险等均跻身前五,单款原保险保费收入至少在224亿元以上。
此外,平安人寿的尊宏人生两全保险(分红型)、平安福终身寿险、新华保险的惠福宝二代年金保险及中国太保的金佑人生终身寿险(分红型)A款(2014版)等6款产品原保险保费收入均超百亿元。
需要关注的是,虽然保险产品一直强调自身的保障功能,保监会也一直在引导保险产品结构调整,但从上市险企热销的产品来看,显然集保障功能与理财功能于一身的产品更受消费者欢迎。
集保障与理财功能更受欢迎
《投资者报》记者注意到,2016年上市险企热销的20款产品中,年金型、两全型及一些具备分红性质的产品多达16款,占比高达80%,这说明兼具保障及理财功能,更受公众欢迎。
例如,去年销售冠军为国寿鑫丰新两全保险(A 款)保险,保费收入高达381亿元。从保险条款来看,该产品保险责任主要包括满期保险金、身故保险金及意外身故保险金三个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意外身故保险金,如果投保人是由于意外伤害并且在意外伤害之日起180天内因意外伤害身故,那么公司将赔付意外身故保险金的3倍,显然,该款产品对意外身故保障一项更为倾斜。
据了解,该产品的保费是一次齐,那么,收益率如何呢?据媒体报道,如果一位30周岁投保人一次纳保险费10万元,5年期满后即可按基本保险金额领回11.8万元,简单计算年化收益率大约为3.6%,高于目前银行存款。
热销产品第八名来自新华保险,其中,惠福宝二代年金保险的保险责任与国寿类似,不过满期年限长至10年,包括生存保险金、期满保险金及身故保险金三个部分。以35岁的男性为例,一次约10万元,按照条款,10年后该男性将获得14.71万元,简单计算年化收益率大约为4.7%。
分红型产品方面,可以以平安人寿的尊宏人生两全保险(分红型)为例,2016年获得了207亿元的原保险保费收入。按照官方给出的投保案例,如果王先生为其妻子李女士(30 岁)投保平安尊宏人生两全保险(分红型)产品,基本保险金额 50000元,交费期为 3 年,年交保费约为 16.85万元,总交保费达50.56万元,指定身故保险金受益人为儿子小王,假设李女士 65 周岁的保单周年日后不幸身故。
那么李女士将能够领取生存保险金、祝福保险金等总计约30多万元,其儿子小王获得约53万元的身故保险金,相对于此前所交50.56万元保费,显然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增加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案例并未加上分红的效益,如果加上分红效益,那么被保险人能获得更大的回报。从保费来看,这款产品更适合收入较高且寻求收益稳定的人群。
仅有三款重疾险上榜
随着保险理念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配置重大疾病保险。去年,有三款重疾险登上了险企保费收入前五名的榜单,包括中国人寿的康宁终身保险及新华保险的健康无忧C款重大疾病保险、健康福星增额(2014)重大疾病保险,保费规模分别为224亿元、59亿元、44亿元。
据了解,中国人寿的康宁终身保险已于2008 年停售,目前仅靠续期保费就能维持如此高的保费收入。2009年,公司开始销售康宁终身重大疾病保险,不过新升级的产品未能延续辉煌,跻身公司前5。
另外两款产品来自新华保险,自2016年万峰担任公司董事长以来,公司进入转型期,大力发展长期期交型产品,以发展保障型产品为重点,2016年公司有两款重疾险产品保费收入跻身前五,说明转型确实出现了成效。
那么这两款重疾险产品到底怎么样?首先来看健康无忧C款重大疾病保险,以30岁的女性为例,基本保额20万元,年交4240元,连续交30年即可获得终身保障,保障范围包括15类轻疾及60类重疾,比较常见的有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
如果180天内因疾病发生轻疾,保险公司不予赔付,如果因意外发生轻疾,保险公司将赔付基本保额的20%,即4万元。如果因疾病原因在180天内发生重疾,那么保险公司将赔付4664元,合同终止,如果因意外原因发生重疾或在180天后确诊初次发生重疾,将一次性赔付20万元。
篇3
自1988年我国开始施行教育收费改革,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下降,生均须支付的教育费用上升。为解决子女教育负担越来越重的问题,多种教育金融产品相继出现,其中教育保险或教育储蓄最为社会大众所熟知。
(一)教育保险 教育保险是指投保人通过保险公司为子女筹集教育费用的一种储蓄型险种。教育保险最先在新加坡风行。新加坡联总英康保险公司推出教育保险计划后仅两年时间,教育保险保费收入就达1200万新加坡元。而中国保监会也于1999年9月1日正式批准开办教育保险业务。虽然正式批准时间较晚,但很多有前瞻性的保险公司在此之前就已经涉足教育保险领域,如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早在1996年时就有“子女教育婚嫁保险”这样的产品在销售。近年来,教育保险产品更是品种多样化,主险、附加险形式并存,同时为提高教育保险(储蓄型保险)本身的收益,很多保险公司推出了分红型的教育保险。现在市场上主要的教育保险,按教育阶段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保险;按收益大小可分为:普通教育年金保险和分红型教育保险,现在大多数教育保险都是分红型的;按保障程度不同可分为:单纯教育阶段的年金教育保险,集教育阶段、创业阶段和婚嫁阶段为一体的教育保险和有教育金储蓄功能的两全保险等;而按合同效力可分为:教育主险和教育附加险。就销售教育保险经历较为资深的平安人寿保险公司而言,直接的教育保险主要有:平安金宝贝少儿教育年金保险(分红型)、平安附加少儿高中教育年金险(分红型)和平安附加少儿大学教育年金险(分红型)。而其他热门少儿险种,如:平安世纪天骄终身寿险(万能型),也兼顾了孩子初中教育金、高中教育金、大学教育金和创业金的需要。
以平安金宝贝少儿教育年金保险(分红型)为例,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教育保险。假设在1996年为0岁孩子今后大学教育、成家立业等阶段提前做财务准备,购买10份“金宝贝”保险,每年交费10000元(假设年初缴费),共交10年,合计100000元。在孩子年满18、19、20、21周岁的保单周年日时,连续四年每年都可领取大学教育金6486元,在孩子年满25周岁的保单周年日时,可领取成家立业金32430元,同时自18周岁的保单周年日起至25周岁的保单周年日前一日止,每月到达合同生效日在该月对应日还可以领取生活费津贴972.9元,主要保单年度保单利益测算见表1。
总之,投保人的义务是连续缴费10年,每年缴费10000元。被保险人的基本权利是从18周岁开始,连续4年每年获得教育年金6486元,且每月获得生活津贴972.9元(即每年获得生活津贴约11675元)。同时,被保险人还拥有其他一些或有权利:第一,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意外死亡,保险公司须给付其相应的身故保险金。第二,根据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被保险人有权获得相应一定比例的红利。第三,当投保人在缴费期内发生保单规定以外状况而丧失缴费能力,保险公司须免除其剩余缴费义务,被保险人仍旧享有保单规定的所有权利(就如全部保费已缴清)。
就大多数教育保险而言,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其特点表现在:(1)优势。一是专款专用,强制储蓄。为孩子教育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积少成多专款专用。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期和孩子未来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来为孩子选择险种和金额,一旦为孩子建立了教育保险计划,就必须每年存入约定的金额,从而保证这个储蓄计划一定能够完成。二是范围大,期限长。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上学(如7岁左右上小学,18岁左右上大学),不能因为没有足够的学费而延期,不做任何教育投资会使得教育费用没有时间弹性。而父母可以为0岁到14岁或到17岁的孩子投保教育保险,缴费期一般为15年,使得教育费用在较长的缴费期中得到平滑,而不至于突然在某时段给家庭带来不可承受的压力。三是具有“保费豁免”功能。被保险人父母因意外事故身亡或高度残疾,或在保单生效一定年限后因疾病死亡,不能完成孩子的教育金储备计划,保险公司则会从事故发生月起豁免投保人以后应交的全部保险费,相当于保险公司为投保人交纳保费,而保单原应享有的权益不便,仍然能够给孩子提供以后受教育的费用。若被保险人父母之一发生上述事故,则可豁免一边保费。四是具有保险保障功能。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因疾病死亡,保险人按死亡退保金给付表给付死亡退保金。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因意外事故造成死亡或残疾,保险人根据人身意外伤害给付标准给付全部或部分保险金。伤残比例给付金额在一个年度累计总数,以不超过本年度意外伤残保险金给付为限。因意外伤害事故死亡,给付死亡保险金后,同时给付死亡退保金。五是便于获得其他保障。在教育保险主险的基础上,便于投保其他方面的附加险,有利于在健康、意外伤害等方面获得更多保障。同时,在急需调用资金时,可向保险公司抵押保单,从而获取部分保单的现金价值,其手续比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程序更简单。六是抗通胀功能。所缴保费与之后保险金给付的模型中用以计算的利率较银行的利率水平要高,有一定程度的抗通胀功能。七是可获得额外浮动收益。现在的教育保险多具有理财分红功能,可根据相当长的保险有限期中保险公司的经营盈利状况获得浮动的分红收益,从而增加最终收益。(2)劣势。一是对被保险人有年龄上限限制。一般要求被保险人为0岁以上,14或17岁以下儿童。二是领取教育金有准确的时间限制。多数教育保险要求初中教育金、高中教育金、大学教育金等在正常入学的年限中领取,如大学教育金须在满18、19、20、21的各年中凭注册过的学生证领取大学教育年金。三是相比其他保险或投资工具,教育保险收益率较低。教育保险是储蓄性保险,侧重于储蓄性和保障功能,因而低风险低收益。
(二)教育储蓄 教育储蓄是指个人在国家指定银行或其他金
融机构为本人或他人在现在或将来接受教育的目的而办理的存款,并利用存款的本金或利息为受教育者支付教育费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储蓄始于1999年9月1日。工商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率先推出。2000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引发《教育储蓄办法》,将教育储蓄推广到除邮政储蓄机构以外可以办理储蓄存款业务的所有金融机构。现在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等都办理教育储蓄。它是一种享受优惠利率、免征利息税的特殊零存整取的储蓄存款方式。我国教育储蓄分类较为简单,按储蓄期分为一年期、三年期和六年期。教育储蓄为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最低起存金额为50元,每月固定存额,每月存入一次。教育储蓄各档次利率为:一年期、三年期按开户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的同期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六年期按开户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的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教育储蓄在存期内遇有利率调整,按存折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即不分段计息,即不受降息的影响。以中国工商银行的教育储蓄业务为例,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我国教育储蓄。为与前述教育保险案例有一定可比性,假设为同一个孩子进行“3年期-6年期-3年期”的连续教育储蓄投资方案。在2006年为10岁(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开户进行教育储蓄,与银行约定每月月初存入800元,分25个月完成20000元的3年期教育储蓄存款。三年后将本息一次性取出,并从2009年开始以同样的800元每月,分25个月完成的方式投资6年期教育储蓄,期满一次性取出本息。最后,从2015年开始类似2006年的3年期教育储蓄。主要现金流情况显示如表2所示。总之,存款人的义务是在教育储蓄期内,按照与银行的约定每月存入固定存款,本金最高限额为20000元。而存款人的权利则是在每期教育储蓄结束后一次性获得优惠利率计算而得的本息和。
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看,我国教育储蓄有以下特点:(1)优势。一是专款专用,强制储蓄。与银行约定月存额度,须每月存入固定存款,
从而起到监督家长为孩子准备教育金的作用,有利于帮助没有消费计划的家庭养成良好理财习惯。二是储蓄户主无年龄上限限制。开户对象为四年级以上,即一般为11岁以上的学生,这为接近或超过教育保险年龄上限限制的学生提供了另外的教育投资渠道。三是利率优惠。以零存整取方式获得整存整取的利率,从而获得相对较高的利息。四是固定利率,防降息。因为是以开户日相应利率计息,所以不分段计息,也不受降息的影响。(2)劣势。一是存期较短,且固定。教育储蓄存期分为一年、三年、六年。难以平滑现在越来越高的教育费用。二是开户对象“门槛”高。开户对象为在校小学四年级(含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这意味着无法在孩子四年级之前提早进行教育投资,而实际上现在早教、幼儿教育、小学择校等义务教育阶段的高质量教育所需的费用也是不菲的。三是最高存款额低。根据教育储蓄有关法规规定,教育储蓄50元起存,每户本金最高限额为2万元。2万元以上部分不享受教育储蓄的利率和免税优惠。而2万元是难以应付现在教育各阶段越来越高的教育资金需求的。四是月存约束。开户时客户须与银行约定每月固定存入的金额,分月存入,中途如有漏存,应在次月补齐,未补存者按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的有关规定办理。且每月缴费,缴费次数较多,使得缴费不便。低收入者收入不固定,可能难以保证每月平稳的现金流存入银行;而高收入者,又不能一次性存入2万,缴费方式缺乏灵活性。五是手续繁多。根据《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实施办法》的规定,储户在储蓄期满提取本息时,需首先持存折、户口簿(户籍证明)或身份证到所在学校开具由国家税务总局印制的一式三联的“非义务教育在读证明”(这不利于保护储户的隐私权)。之后,储户凭存折、身份证和户口簿(户籍证明)、和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税务局印制),一次支取本金和利息,每份“证明”只享受一次利息税优惠。客户如不能提供“证明”的,其教育储蓄不享受利率优惠,即一年期、三年期按开户日同期同档次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六年期按开户日五年期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三)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的投资价值分析 投资者都希望获得最大收益,为了比较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两种投资方式谁更优,就需要了解通过哪一种方式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此处,收益指净收益,即是指投入的资金与最后获得的资金之间的差额。由于两种投资都是长期投资(投资回报期大于1年的投资),受利率影响较大,所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为了准确比较可将两种方式投资获得的净收益折现到同一时点后比较大小,数值越大,投资价值越高。符合上述思想的模型就是现金流贴现模型,基于此对比两种教育投资净现值,以此提供投资建议。
现金流贴现模型,也称为DCF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模型),指将所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按照未来的不同利率贴现到现在,从而估计项目现值的估值方法。其公式表示为:
P0=DCF0+■+■+…+■
其中,P0为净现值;DCFn为第n年初的现金流;rn为第n年的折现率(这里用当年短期储蓄存款利率代替)。P值越大,说明投资项目的价值越大。对于教育投资来讲,P值越大就表示教育投资的收益越高,对投资人的教育保障程度越高。
(1)教育保险。根据平安“金宝贝”教育保险的案例,可得到现金流量表(见表3)。依据DCF模型的净现值公式,可以算出P0(教育保险)为23972.73元。即表示若在1996年初投资该教育保险,预期将获得23972.73元的净收益。
(2)教育储蓄。根据前述的案例,可得到现金流量表(见表4)。依据DCF模型的净现值公式,可以算出P0(教育储蓄)为5025.57元。即表示从2006年开始的该连续的教育储蓄组合投资,在1996年的价值为5025.57元。
对比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两个案例在1996年的净现值可以发现,P0(教育保险)大于P0(教育储蓄),说明投资教育保险可以比投资教育储蓄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和更高的教育保障。但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相比,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投资回报期也更长。两种教育投资的净现值都大于0,说明两种方案都是能获得净收益的,都有投资的价值。所以根据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子女教育计划以及不同投资偏好,不同家庭需要选择不同教育投资方式,甚至结合不同教育投资方式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组合。
二、教育融资方式选择建议
综上所述,建议家庭月收入在1500~3000元的家庭以及月收入不足1500元的家庭投资教育储蓄。首先,1500~3000元的家庭
收入能够接受300~600元(2万元分6年和3年存入,则平均月存入约278和556元)每月的固定存入款项,即使是家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也可以量力按需每月存入一定款项,并不一定要期满存进2万元,2万元只是上限,实际投入资金可自行控制。然后,2万元基本能够提供学费、少量生活费的基础教育保障,虽算不上充足,但也可以解决不小的问题。其次,低收入家庭主要集中在农村,数据显示农村孩子各阶段升学率相对较低,如果不能进入下一个教育阶段,损失的只是部分利息,按活期存款取出即可。最后,银行分布较保险公司具有绝对优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周边都可以较为方便的进行教育储蓄活动。而对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家庭,建议投资教育保险。首先,教育资金保障额度比较灵活,5000~10000元的年缴保费是中上等收入家庭能够承担的,投保人可以通过投保不同份数的教育保险获得不等额度的保障,从而满足在择校费、补课费、艺术竞技培训费等方面的不同需要。然后,教育保险中的教育年金须由有效注册的学生证为证明领取,城镇越来越高的升学率,降低了无法获得相应教育金的风险。其次,教育保险缴费制度灵活,办理支取手续都相对简单,投资较为方便,符合城镇中高收入家庭快节奏生活的要求。另外,教育保险和教育储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建议家庭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家庭灵活搭配组合教育保险与教育储蓄的投资比例,从而在自身可承受的情况下最大化教育投资的保障性和收益性。
三、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对于教育保险,建议调整精算模型,取消或扩宽对固定年龄领取相应教育年金的限制;扩宽保障领域,研发针对早教、培训等多方面的教育保险;针对出国留学的学生增长,研发国际性的教育保险。对于教育储蓄,建议增加最高储蓄额度;降低起存的年龄限制;简化办理、存续及支取的手续;由银行宣传转为学校宣传。
篇4
内地客户保单倍增
近年来,内地人赴港买保险日趋增多,香港保险以低保费、高保额和高分红受到内地保民的青睐,近年来,内地客新增保单保费总额年年创新高。
颜色越红越值钱
香港人口七百多万,却拥有150多家保险公司及2000多家保险商,竞争一向激烈,有“保险公司多过米店”的说法。近几年,除了普通的衣、食、住、行等消费需求外,像保险这样的金融产品也成为内地游客的购买对象。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起,内地客新增保单保费总额从18.2亿港元上升到去年的149亿港元,增幅达7倍。2009年,内地人来港购买的保单共3.28万份,2010年达到4.54万份,2011年为6.55万份,2012年为8.34万份,2013年更达到了10.76万份。5月30日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香港保险业业务数据显示,2014年首季香港保险业向内地访客所发出的保单,其新保单保费录得49亿港元,占2014年首季个人业务的总新保单保费(272亿港元)的18.2%,再创新高。
业内人士表示,香港的保险产品弹性高,选择多,可以投资不同的基金和市场,吸引不少内地访客购买。早几年内地访客的保单保费占比只是单位数,其后不断创新高,快速增长。今年以来内地居民购买外币资产的冲动更是有增无减,以港币或美元计价的港币保单成为一些内地居民配置境外资产的方式之一。
香港寿险最受欢迎
个人到香港购买人寿保险产品的情况较为普遍,看中的主要是这些产品保费低、赔付高。数据显示,2013年香港出售的新人寿保险中,内地客户所占份额已达16%。
香港的人寿保险又叫养老金保险,近几年个人到香港购买人寿保险产品的情况较为普遍,看中的主要是这些产品保费低、赔付高。业内人士指出,香港的人寿保险之所以比较“便宜”,和社会环境有关,“保险的金额是通过精算得出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的平均寿命,香港人比较长寿,因此整体的寿险保费相对内地来说就会比较低廉。”
具体来看,30岁男性投保内地一款终身寿险(分红型),基本保险金额10万元,20年交费,需要年缴保费2910元。同样情况去香港购买某终身寿险(分红保单),基本保额也为10万(经汇率换算),18年缴费,每年抽烟者需要缴费1773元,而不抽烟则为1552元。
香港购买人寿保险,就相当于每个人也随之购买了一个单独账户。在该项保险中,每年获得收益分红的具体数额均能够看到,最后到了养老金保险支取年龄时,能拿多少数额,在账面上均能清楚反映。
香港重疾险最实惠
重大疾病保险,在不同的香港保险公司,保障的疾病范围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有50种以上的疾病保障范围。只要受保人被确诊了其中一种,就可以获得全额理赔。
香港的重疾险价格相对便宜,在保额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计算保费参考标准不一样,香港的重疾险比内地便宜20%-50%,保障程度也更高。
举例说明,工银安盛人寿“御立方二号保障计划”,同样30岁男性选择10年缴费,年缴11940元,可以获得20万元重大疾病保障,理赔范围内40种重大疾病。若选择安盛(香港)的“康采严重疾病保障”,保额20万港币,10年缴费,那么每年仅需6850港币。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产品定义的严重疾病达到56种,还包括非严重疾病18种,且非严重疾病可以理赔3次。
比如你投保的金额是100万,只要受保人确诊了这50种疾病中的一种,拿着确诊证明,邮寄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就会把这100万赔给受保人,这个保单就算结束。
除了重疾险范围多少外,对患病后什么程度能获得赔偿也有不同。目前香港的重疾险,一般都针对一些非严重疾病或早期严重疾病设定了可预支保额的条款。特别是针对女性和男性特定的原位癌,如子宫癌、乳腺癌等可预支总保额的20%至30%,但内地保险有这类条款的重疾险较少。此外,在香港,牙齿在投保范围内,但内地基本不行。
在保护客户权益上,香港的重疾险理赔形式更加灵活,内地重疾险一般是当投保人在保险期间出现重大疾病,保险公司给与一次性赔付,保险合同终止;但在香港买的重疾险理赔形式更多样,比如它有早期危疾病(即:得了病但还算不上重大疾病级别)可预支保额,保险合同继续,如果再次出现重大疾病可再预支最高100%的保额,这种方式更好的保障了投保人利益。
业内人士提示在香港购买的重疾险,虽然保险合同上对医院等级没有要求,但是,生活在内地的投保人要问清楚什么样的医院开出的就诊证明是可以得到赔偿的(这个具体要以保险公司的规定为准)。所以这个重疾险虽好,但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如果你在内地就诊的医院不符合香港重疾险就医标准,即使买了重疾险也没有用。
香港投连险收益超内地
香港对内地售出的保险产品中,投连险成为内地投资者的新宠,井喷式的热销使得其保费规模已接近“人寿及年金”的新单保费规模。
香港投连险(该产品在香港又称作“相连长期”)与内地投连险形式有所不同,香港投连险完全由投保人自己来挑选基金品种,每个投连险计划都会提供少则十几只,多则近百只基金供投保人选择。基金种类既有相对稳健的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也有新兴市场基金、指数基金等高风险基金,投资范围既有区域,也有全球性的。
篇5
[关键词]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保险公司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和人均寿命的大幅度提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人们对较高层次生活水平的追求,企业年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被引入我国,并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在国际上,保险公司始终是企业年金市场的中坚力量,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然而,我国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主体的有力竞争。在2007年11月第二批受托人名单公布之前,作为核心的受托人主体只有5家。但是随着第二批年金资格的认定,出现了首批银行受托人,还新增了3家养老险公司和1家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自此,3家银行、3家信托机构和5家保险机构鼎足而立。银行业获得受托人资格意味着银行机构不用新设养老金管理公司就能顺利成为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银行有着更强大网络、更庞大客户资源和无可匹敌的信任优势。可以说,受冲击最大的是保险公司的市场。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保险公司如何权衡现在和未来,如何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呢?
保险公司利用自身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依靠已有的经验,以多重身份进军企业年金市场,扮演好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并大力发展团体年金业务,把企业年金市场做大,这既是保险公司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一步,也是保险业服务社会、加快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经营环境分析
1991年我国首次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截至2007年底,我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已达3万多家,参加职工超过1000万人,积累基金接近1500亿元。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保监会预测,我国企业年金每年新增数额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预计能达到10000亿元的规模。另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将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年金覆盖面极小。据资料统计,2000年我国企业年金覆盖人数为560.3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36%,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为16247家;2002年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增至655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9%;截至2004年3月,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约为700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6.012%,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为22463家。而在西方国家,实行强制性企业年金的几个国家的覆盖率几乎达到100%,其他实行非强制性企业年金国家的覆盖率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如奥地利为95%,美国、加拿大为5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面过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从政策环境来分析。企业年金的政策环境主要是指对企业和个人的纳税要求和对商业养老金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它直接影响着企业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和投保型企业年金产品的需求强度、业务发展深度和广度。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税优政策既不统一也不明确,一直没有出台针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延迟纳税计划”。而税收优惠政策是各国鼓励企业建立退休养老计划和购买投保型年金产品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政府相关部门明显加快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步伐,对企业年金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也开始讨论。
其次,从企业年金需求的角度分析。很多文献在分析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滞后原因时认为“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企业年金的建立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无疑是奢侈品”。且现实中的企业年金也仅在少数效益较好、经营稳定的垄断性企业中建立,这似乎是上述观点的有力证明。
诚然,在我国各行业之间差别很大,企业之间差别也很大。同时,特殊行业往往在企业年金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已经具备实行企业年金计划的各项条件,如铁路、有色金属、煤炭、电信、石油、民航、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钢铁等。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庞大,它们完全可以以行业为单位发起企业年金计划,这种做法有利于从业人员在行业内的流动。从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状况也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年金主要在国有垄断性的大型企业中实行。2007年末,伴随着年金管理机构对国内年金市场的发力,已经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但与我国近430万家中小企业总量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的稳定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发展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最后,从企业年金经营主体分析。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多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了参与企业年金市场经营的主体有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各个行业各有优势与不足。其中,信托公司可以作为企业年金的受托人,而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管理公司将可能是主要的投资管理人,银行是理所当然的年金基金托管人、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而保险公司通过销售投资连结、万能寿险等产品,已经积累了账户管理人的经验,保险公司具有很强的年金计划的设计、销售能力以及精算能力,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的省、市、县、乡、镇。同时,保险公司具有多年投资与运作的经验。
从企业年金市场众多竞争主体中选择哪个金融机构,由企业年金理事会决定,选择的依据是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信状况。因此,只有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积累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拥有成熟的产品设计和研发技术以及丰富的市场经验的金融机构,才能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也才能为企业年金需求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我国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的定位分析
考察世界各国企业年金的运营模式,大致分成以下几种方式:直接承付模式、保险合同模式、基金会模式和信托模式。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确立了中国企业年金管理将以信托型为基本模式,采用两种管理模式:由受托人担任账户管理人或投资管理人的部分委托模式;由受托人选择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的全部委托模式。
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出台之前,除了社保部门经营企业年金之外,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主要被各家保险公司占据。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保险公司就开始参与企业年金的探索和研究,如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率先推出了团体退休金投资连结保险和团体年金(分红型)保险,而后又开发企业年金账户管理系统。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到2004年3月由保险公司经办的团体退休金计划的企业年金资产和覆盖人员所占份额均占到30%的比例。这种由保险公司经营的企业年金业务就是投保型企业年金,也即企业年金的保险合同模式。
保险合同模式是指企业年金计划发起人可以直接同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由企业和职工定期向寿险公司缴费或由企业直接为员工购买寿险公司的养老型产品的方式为企业员工提供养老保障。这种投保型企业年金以保单的形式归在个人名下,主要在中小企业流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年金总量小,如果分别选择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支付的费用太高,而保险合同模式可以确保资金安全,同时还能降低成本。
从根本上说,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的定位应该是风险保障和资产管理。
企业年金业务与传统的商业养老保险之间具有替代性,保险公司是否将面对两难选择?
从理论上说,企业年金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拓展。但若从我国企业年金的实际运行状况来分析,这种担忧就没有充分的根据。
首先,根据两个《试行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是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首要前提。此项规定将使部分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有养老金需求的企业排除在外;同时由于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程序的繁琐及管理成本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在企业年金前望而却步,从而为商业养老金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其次,企业年金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各地区间的不统一,使得许多跨地区经营的大企业因政策的地区差异而产生管理上的不便,在选择养老金安排时可能更倾向于建立商业养老保险计划。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年金政策以及年金市场的发展状况等,将影响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情况,但企业年金与商业养老保险之间没有完全的替代关系,从长远来看,二者完全可以平衡发展。
三、企业年金与商业保险协同发展
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多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11月19日公布了第二批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倍受关注的是有三家银行获企业年金受托人资格。这意味着银行不用新设养老金管理公司就能顺利成为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可以说,银行业获得受托人资格,受冲击最大的是保险公司的市场。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保险企业应如何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介入企业年金市场?在不同的政策导向下,保险企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可采取不同的战略模式。
(一)保险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
首先,保险公司作为受托人,由其提供综合的、捆绑式的年金服务,同时承担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的角色,才能发挥其分账管理和精算的优势,还可兼得企业年金资产投资收益。事实上,在企业年金的运营管理中,投资才是最重要的环节,无论谁做受托人,都要找到最好的投资人。以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股市和企业年金管理中的优秀表现,以及其公开透明的管理方式,他们是最受认同的机构理财者之一。所以对定位于专业技术性角色的保险公司来说,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在集团经营模式下提供专业化服务。随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和企业年金市场的逐渐成熟,综合性保险公司能够成为企业年金管理服务的良好载体。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旗下设有信托公司、寿险公司、证券公司,集团设有资产运营中心,则可采取由信托作为受托人、寿险公司作为账户管理人、将资产运营中心的职能与人员剥离到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或者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独立运作,托管人则可以由合作银行或是未来的参股银行承担。
最后,一些不具有规模实力和多种管理能力的中小型保险公司不妨开展有关企业年金咨询业务。据中国养老金网的统计,现在具有单一企业年金资格供应服务能力的金融机构就多达61家。试想,客户突然面临几十家年金资格的金融机构竞逐,市场上若没有强大的中介力量,如何维护委托人及受益人利益,保持市场的稳定与平衡。因此,开展企业年金管理咨询业务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险公司作为风险保障的提供者
对比企业年金的信托模式与保险合同模式,会发现:商业养老保险操作管理简单,但是不能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而采取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由职工承担投资风险而减少企业的风险负担;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法则将年金的死亡率风险等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分散;在保险合同模式中,通常由保险公司等单一金融机构整合了养老计划的全部业务,形成了综合服务的规模优势,可以大幅节省运营费用。
由此可见,保险合同模式较之于信托模式有诸多优点。而没有出台针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延迟纳税计划”是制约保险公司开展投保型年金的政策障碍。
2007年11月,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鼓励保险公司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业务、团体养老年金保险业务、企业年金管理业务等提供养老保障服务。
据悉,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重要补充——个人缴纳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有望通过论证在税收优惠政策上获得突破,并进而在上海实行试点。来自上海保监局相关人士的消息是,受中国保监会委托,该局正在进行“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运营机制”的研究项目。
其实,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的优势着重体现在其产品设计方面。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开发销售投保型产品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员工提供养老保障。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的养老保险产品种类已达110多个,主要是一些传统团体寿险和万能保险、投资连结团体寿险产品。如何将商业保险产品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是摆在各家保险公司面前的重大课题。
因此,保险公司应该进一步发挥其产品研发方面的优势,开发固定年金、变额年金、可转换年金、开放式养老金账户等产品,增强产品的投资功能和账户管理功能,并提供多样化的年金领取服务。通过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业务,把年金市场做大,这既是保险公司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一步,也是保险业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加快发展的机遇。
四、结论
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多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因此,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保险公司应该首先明确自身及其主要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并在自身比较优势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角色选择。
篇6
关键词:养老基金;长寿风险;死亡率;长寿债券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1-0041-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1.10
一、人口老龄化及其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有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的含义。所谓静态含义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动态含义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1]。
世界人口年龄分布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即年龄分布因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而逐步转向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在近几十年中快速增加,并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欧洲1955年出生的男婴的预期寿命为62.9岁,而今已达到70.5岁,女婴则由67.9岁增至78.8岁。发展中国家的预期寿命增幅更大,例如中国上海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年增幅约为3.24个月,男性预期寿命已由1978年的70.69岁增至2009年的79.42岁,女性寿命已74.78岁增至84.06岁。由此人口结构也出现老龄化,如1950年的欧洲,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预计在2050年时将达到28%,其中8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由1950年的1%上升至2050年的10%,亚洲和北美也有同样的趋势①。
二、长寿风险的内涵与影响
当前人口老龄化在诸多社会领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如养老金因退休高峰而遭受巨大考验,医疗系统不堪重负,退休人口由积累财富转向消费时可能引致的资产价格下行等等。人口老龄化的推进也是长寿风险不断累积的过程,本文主要关注伴随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长寿风险特质及其管理方法。
长寿风险对个人而言,是指寿命延长使个人面临未来支付增加而遭受的保障不足或无力支付的风险;对养老保障型产品提供机构而言是指寿命延长使未来给付年限和给付额度增加,导致负债大于资产的风险。
个人应对获得养老保障并化解长寿风险的渠道主要包括,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寿险公司、企业年金、私人养老基金、住房逆抵押贷款以及风险自留等。
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系统遭受长寿风险冲击主要表现为收支缺口扩大和财政补贴压力持续增加,导致养老金制度的财政维持能力遭受质疑。当前国内个人账户资金计算使用的期限远低于实际寿命,超过计算年限后,随后年份的支付将再次并入统筹,政府养老统筹已面临长寿风险和人口结构改变的双重压力,其财务可持续性明显弱化。而今社会养老保险的多支柱改革推进呈现出公共养老金和私营养老金在收入替代率方面的此消彼长,即社会养老保险系统提供的退休收入比例下降,私营产品提供的比例增加,加之税收激励也推动了私营产品需求增加。
商业性养老保障型产品通过年金化为个人转移长寿风险,当前年金化仍以固定的死亡率作为精算假设进行定价,并未涉及到未来死亡率改善的可能性,于是寿命延长可能会造成年金商品费率被低估,进而引发养老保障型产品提供机构的财务问题,势必会对其经营形成不利影响。
由于长寿风险转移市场的缺失或发展迟缓,养老保障型产品提供机构等在为个人提供长寿风险管理的同时,自身陷入了长寿风险管理困境。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寿险公司、企业年金等商业性养老保障计划试图通过以下方法实施长寿风险管理:一是涉猎不同的产品、不同国家或不同社会经济群体,实施长寿风险的多元化或自然对冲;二是与再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协议,将部分或全部长寿风险的转移给再保险公司;三是有可能批量转售退休金计划未来支付等等。但从已有的长寿风险再保险协议和退休金出售交易存量看,系统性长寿风险集中滞留于保险系统内,保险公司接受长寿风险转入的意愿不高,且因死亡险和年金产品分由不同机构销售,自然对冲机制难以发挥作用[2]。于是养老保障型产品设计出现了DC计划逐步取代DB计划、产品定价升高等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死亡率实际调查数据和生命表提供数据的差异显著,而生命表是各养老保障性产品设计与定价的依据,机构面临的长寿风险难以从定价中得到弥补。于是在长寿风险转移可能性很低的条件下,养老保障型产品定价过高、DB计划萎缩、DC计划年金化率低,长寿风险由个人自留将难以避免。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推进使得机构难以将长寿风险视为正常的商业风险,并予以承担。因而随着长寿风险的增加,研究各类养老保障型产品的长寿风险转移与风险对冲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三、现有长寿风险管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当前机构管理长寿风险的方法基本包括四大类:一是机构自留长寿风险,即机构将长寿风险视为正常商业风险,并予以承担。二是在现有的制度中寻求解决方案,如长寿风险的多元化或自然对冲,即在产品组合中涉及定期保险和年金业务组合;与再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协议,将部分或全部长寿风险转移给再保险公司;机构将其未来支付批量出售给保险公司;小型的退休金计划还可为每位退休成员购买年金等,这样的套期保值策略将一并转移所有系统与非系统的长寿风险,除非转移长寿风险过程中使用的是定期递延年金。三是改变产品设计,如年金提供商提供参与式年金,将部分长寿风险转移给仍幸存的投保人,即年金合约中的死亡率时时调整,采用实际发生的死亡率,而非购买时的预测死亡率。四是基于创新型产品设计将长寿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如长寿风险相关资产的证券化,或使用死亡率指数和长寿指数相关的证券与衍生品管理长寿风险,具体包括长寿债券、年金期货、年金期权、死亡率互换以及死亡率远期等[3]。
除寿命延长因素外,导致养老基金潜在负债大于资产的风险显著增加的因素还有投资收益率的变化。无论是从金融市场的实际投资回报率变化趋势分析,还是从赡养比、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判断,金融市场难以产生大规模持续回报。从资产角度分析,养老基金资产增值幅度有限;从负债角度分析,养老基金负债因未来支付年限以不确定性的方式延长,导致潜在负债快速增加。因而当前管理养老基金潜在负债大于资产的风险,需从长寿风险的对冲管理角度展开。虽然对冲长寿风险的现有方法为数不少,但由于死亡险和年金产品分别由不同机构销售,自然对冲机制不仅难以发挥作用,而且不易操控。同时,已发生的零星交易观察,再保险公司并不热衷于对长寿风险进行分保。小型的退休金计划购买年金以处置长寿风险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年金,这只是转移问题而非解决问题。改变养老产品设计,比如设置递减支付、定期年金或采用DC计划,本质上都是要求个人自留长寿风险,属于长寿风险管理的低效表现,并不符合老人的养老需求。所以,各类养老保障型产品的提供机构仍在寻求更为有效的长寿风险管理方式。
在养老基金规模庞大且风险管理创新迅速的发达金融市场,从资本市场风险转移功能角度考虑设计与开发金融衍生工具以实施长寿风险管理的探索正在持续展开。虽然适用于交易所内交易的标准化合约开发还有很多障碍有待突破,但基于长寿风险管理的场外市场合约已有交易。
四、Swiss Re死亡率证券和EIB/BNP长寿债券的启示
借助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的死亡率证券和欧洲投资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EIB/BNP)设计的长寿债券的剖析,本文将探讨基于创新型产品的长寿风险对冲管理。
(一)Swiss Re死亡率证券
2003年12月瑞士再保险公司发行了为期三年的死亡率债券,以便于减少瑞士再保险公司所可能面临的死亡率严重恶化的风险。Swiss Re死亡率债券发行总额为4亿美元,每季付息一次,计息方式为三月期的美元LIBOR加上135个基点。该债券体现死亡率风险的设计为根据死亡率指数变化调整偿付的本金额度,也就是未预料的死亡率增加将导致偿付本金额度的减少。死亡率债券中跟踪的死亡率指数是在采集美、英、法、意和瑞士五国数据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在Swiss Re死亡率债券的三年有效期内,若实际死亡率指数未超过2002年基准指数的1.3倍,投资者可获得全额本金偿付;若处于基准指数1.3与1.5倍之间,则实际死亡率每增加0.01,本金偿付额减少5%;若超过基准指数的1.5倍,投资者的本金将全部损失[4]。
死亡率债券由特设机构发行,特设机构以债券发行获取的本金,购买价值4亿美元的高信用等级债券,同时借助于利率互换交易将债券利息转变为基于LIBOR的现金流。特设机构每季支付一次利息,债券到期时根据实际死亡率指数调整本金偿付额度。特设机构的存在既可使得瑞士再保险公司将该业务表外化,还可控制信用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
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盈利与死亡率负相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命与健康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正积极寻找交易对手以实现长寿风险的转移,否则大量积存的长寿风险需要保有规模庞大的资本金以满足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同时通过管理长寿风险,瑞士再保险公司还可维持较高的信用评级。死亡率债券的发行为瑞士再保险公司提供了极端死亡率风险的防护措施,有助于瑞士再保险卸载其可能面临的极端死亡率变化。
作为瑞士再保险公司的交易对手,债券投资者将在未发生极端死亡率事件的条件下,可得到更高的投资回报。死亡率债券等同于死亡率指数的范围看涨期权,瑞士再保险公司是期权买方,债券投资者是期权卖方。
Swiss Re死亡率证券是为应对突发重大灾难而设计的,债券有效期与长寿风险管理要求相差太远,而且指数编制与养老基金的受益人结构差距过大,即使该债券被用于短期长寿风险的套期保值策略,也会引发明显的基差风险。
(二)EIB/BNP长寿债券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原计划在2004年11月面向养老基金业推出长寿债券,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长寿风险证券化尝试。EIB/BNP长寿债券发行总额为5.4亿英镑,有效期为25年,是支付浮动利息的年金债券,其创新设计在于利息支付与幸存者指数挂钩,该指数计算基于英格兰和威尔士2002年65岁男性的实际死亡率,最初的利息支付额设定为0.5亿英镑。EIB/BNP长寿债券被欧洲投资银行(EIB)评定为AAA级信用等级并发售,由Partner Re再保险公司承保长寿风险相关的超额损失。EIB/BNP长寿债券实质上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由欧洲投资银行发行的浮动利息年金债券,以欧元为计价单位;二是欧洲投资银行与法国巴黎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欧洲投资银行支付浮动利率的欧元现金流,获得固定利率的英镑现金流;三是欧洲投资银行与partner Re再保险公司之间的死亡率互换[5]。
EIB/BNP长寿债券设计的可取之处包括:债券现金流的设计有助于养老基金对其长寿风险曝露实施套期保值,尤其是为特定参考人群提供长达25年的年金化支付时。幸存者指数依据国家统计部门的原始死亡率而编制,易获取的可信数据增加了市场透明度,可提升投资者信心。
EIB/BNP长寿债券并未成功发行,总结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长寿债券的有效期还不足够的长,该债券并不能成为养老基金的有效风险对冲方式,这妨碍了养老基金的投资意愿。二是资本要求高而风险降低的少,这使其成为占用资本金较多的一种风险管理工具。三是模型和参数的不确定性较高,使投资者和发行人缺乏充足的信心。即使长寿债券能够提供完全风险对冲,其所隐含的不确定性将使得合理定价成为不可能。四是潜在的套期保值者认为基差风险相对于债券定价而言过高。长寿债券的特定人群与多数年金和养老基金的受益人结构差异显著,如年龄阶段或性别因素,隐含的基差风险大。又如当年金受益人经历更快的死亡率改善(比定价的基础―全民指数),基差风险显著增加。基差风险增加的可能性原因还包括长寿债券特定的年金支付水平,在实现养老金计划存在支付提高的可能性(如基于通货膨胀率调整的年金化支付)。五是长寿风险所依赖的指数是中心死亡比率,这意味着幸存者指数将低估幸存人群的真实比例。
虽然EIB/BNP长寿债券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中包含的长达25年的债券有效期、在场外市场实施死亡率互换、死亡率指数或幸存指数编制等都为长寿风险的资本市场管理工具与市场发展提供了借鉴。
另从以上两个债券的设计可看出,通过资本市场实施长寿风险管理还有很多障碍,如死亡率指数编制。有效的死亡率指数需消除具体投资组合和人群的个体差异,同时确保依然保留不能有效分散的长寿风险。就地域和社会人口统计因素而言,指数覆盖面应尽可能广泛,同时还需尽可能地接近参考它的投资组合,把基差风险(basis risk)降到最低。只有这样,该指数才能成为公平交易和风险转移的理想市场基准,并实现长寿风险的市场最低价格确立[6]。
五、总结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长寿风险的日益累积,导致社会养老保险的多支柱改革和养老需要满足对年金等商业性养老机构的倚重。与此同时,长寿风险管理方式的滞后使得年金、养老基金等机构遭遇了长寿风险自留、监管资本要求提高等系列问题,这又抑制了商业性养老保险型产品市场的拓展。故而从长寿风险管理方式上实现突破,将有助于整个社会养老保障系统的优化。从已发生的交易看,可从以下方面加快长寿风险转移与对冲的实现。
一是鉴于政府已经由养老保障的第一支柱承担了可观的长寿风险,不宜再通过长寿债券发行负担更多的长寿风险,政府统计部门可提供死亡率原始数据,还可基于公开数据编制死亡率指数或长寿指数,作为长寿风险对冲管理市场发展的基准。
二是随着长寿风险的累积,市场需要大量的有效期超长的债券以便构造套期保值投资组合,尤其是递延年金需要期限长达50年甚至更长的债券以满足其年金费收取和年金化支付期间的现金流管理需要,而通过国债提供超长期债券是较为可行的。
三是长寿风险对冲管理市场需要在场内市场交易的标准化合约和在场外市场交易的非标准化合约相互匹配。场内市场可针对系统性的长寿风险设计标准化合约,由于合约的最终使用者类型多,各种信息、预期会迅速反映到市场竞争中,同时场内市场交易还具有流动性、交易机制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如死亡率指数或长寿指数交易。而场外市场非标准化合约可为投资者度身设计以对冲其非系统性的长寿风险,降低基差风险,如长寿债券、死亡率互换等。
基于指数型长寿风险衍生品、已有的利率和通货膨胀率衍生品和投资组合策略,养老保障型产品提供机构可有效地调整投资风险和回报率,更注重纯粹风险的管理,将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上,还可使得产品设计更加个性化、低成本,推进市场细分,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每个风险群体都能得到更为精确的定价。
参考文献:
[1]Stephen Richards and Gavin Jones. Financial aspects of longevity risk [EB/OL].省略.uk/data/papers/Long-
evity Risk/DownloadPDF.2004-10-26.
[2]Thomas Crawford, Richard de Haan & Chad Runchey, Longevity Risk Qua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A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EB/OL].省略/files/pdf/research
-long-risk-quant-rpt.pdf,2008-11-03.
[3]Swiss Reinsurance Company Ltd Economic Research & Consulting. Annuities:a private solution to longevity risk [EB/OL]. 省略/publications/,2006-12-21.
[4]Andrew Cairns. LONGEVITY BONDS AND MORTALITY-LINKED SECURITIES [EB/OL]. ma.hw.ac.uk/~andrewc/ohp/basle2005.pdf,2005.
[5]D. Blake, A. J. G. Cairns & K. Dowd. LIVING WITH MORTALITY: LONGEVITY BONDS AND OTHER MORTALITY-LINKED SECURITIES [EB/OL]. 省略.uk/research- and-resources/documents/living-mortality-longevi
篇7
有助于减轻在职职工普通疾病的负担。某国有企业总部职工平均年龄44.6岁,年龄分布如下:30岁以下占比2.15%,31~40岁占比33.74%,41~50岁占比29.45%,51岁及以上占比34.66%,年龄结构偏重;同时,受工作性质影响,当下主要困扰职工的疾病是一些慢性病及小病。虽然看似不多,但对于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职工来说,需要自己承担的费用依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同时,部分患有小病的职工会因为门诊看病的不方便而直接选择药店购药。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明显减轻了职工应对这些普通疾病的自付费用,有力增强了其应对普通疾病的能力。有助于减轻在职职工重大疾病的负担。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一些重大疾病已经有治愈的可能,但由此产生的高昂医疗费用也让很多普通职工望而生畏。虽然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能为职工解决部分费用,但自付部分依旧会使职工陷入“看不起病”的窘境。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使这部分职工的医疗负担得以有效减轻,不仅体现了企业对职工的人文关怀,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实际帮助,同时,也是国企作为社会经济顶梁柱的责任与担当。有助于减轻退休人员的医疗经济负担。退休人员在岗时为企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企业发展的奠基人。随着年龄增长,退休人员医疗费用支出也与日俱增,但由于退休之后缺少创收来源,仅依靠退休金及基本医疗保障很难满足他们的实际医疗需求。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极大减轻了退休人员的医疗负担,不仅保护与回报了退休人员,更体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
2某国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际操作对比分析
根据补充医疗保险的相关管理规定,该国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委托具备办理补充医疗保险业务资格的保险公司管理,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当年结余部分,结转下一年度使用;存储利息纳入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根据该国有企业实施的相关经验和体会,选取合作过的两家保险公司(R保险公司和T保险公司)的服务和操作流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其他单位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敦促保险企业查找差距,提升服务水平。两家保险公司的情况对比。R保险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经营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上述保险的再保险业务以及投资业务,是目前中国发展速度最快、资产累积速度最快、机构网络布局速度最快、销售队伍建设速度最快的寿险公司之一。T保险公司成立于1996年,业务范围全面涵盖人身保险、资产管理、企业年金、互联网财险、医疗养老、健康管理、商业不动产等多个领域,保险、资管、医养为其三大核心业务,始终坚持深耕寿险产业链,打造“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
3两家保险公司的服务对比
理赔范围对比。R保险公司的理赔范围除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之余应由在职和退休人员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外,在统筹账户中增加了重大疾病统筹基金(在职职工、退休人员共同使用)。对患重大疾病(以中国保监会公布的重大疾病范围为准)的,经北京市(区)医保中心按规定结算报销后,剩余部分由企业大病保险基金报销50%费用(10万元封顶),特殊情况会议专题研究,最大程度减轻患病职工的医疗负担。通过“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重疾保障”方式进行无缝对接,形成“基础保障+中端保障+专项保障”的立体员工医疗保障体系。T保险公司在R保险公司理赔范围的基础上,又在个人限额账户中开放对在职职工直系亲属的医疗费用报销,即对在职职工父母、配偶、子女发生的符合要求的医疗费用,可在个人限额账户中报销,以个人限额账户余额为报销上限。同时,个人账户每年报销上限5000元也不再受限,有助于在职职工医疗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让职工享受到更多的医疗服务。理赔速度对比。R保险公司主要依靠传统人工收单,每两周左右安排一次专业人员到企业收集医疗保险单据进行报销,虽也实现了App拍照上传报销,但金额较小,一般控制在1000元以内。总体来看,理赔周期较长,有员工反映最长27天才完成。同时,客服回复不畅,不仅客服人员(含收单、药费处理相关人员)更换频率高,导致报销过程中出现问题沟通不畅,而且客服电话很难打通,或者打通后虽然态度热情,但对反映的问题解答不及时或者不知如何解答。T保险公司优化了医药费报销的流程和透明度。在传统人工收单报销的基础上,建立了报销的信息系统,增加了微信、拍照上传直报销等更便捷的手段,职工可以使用微信方便地查询到自己报销理赔的进展情况和个人限额账户余额、累计使用情况等,实现了流程化报销以及自助办理,且微信拍照理赔基本一个工作日内即到账,理赔速度更快。延伸服务对比。R保险公司虽也承诺个人限额账户除用于日常的医疗、购药报销理赔外,还可用于经批准的由保险公司提供的部分增值服务,例如协助医疗挂号、网上平台购药送药等服务,但其对投标书承诺的增值服务、高端VIP服务等等,缺少手段实现。T保险公司作为股份制专业保险服务商,其致力于商业保险、医疗、养老等大健康体系服务,有一个清晰的医保管理系统,第三方医疗服务合作伙伴较多,管控严格,且有专业的服务团队,所承诺的增值服务如:网上购药、体检、专家门诊挂号、高端VIP服务、紧急就医绿色通道等基本都能实现。后台支持对比。R保险公司因自身规模较大,对普通客户的服务不够重视,运行过程中,其高层几乎没与客户企业对口部门做过沟通;投标团队与后期服务团队脱节,投标团队的承诺,后期服务团队往往找种种理由不予兑现;服务团队不稳定,人员流动大,团队主要负责人频繁更换,服务无法对接。同时,该公司不够重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基础数据收集,不能细化出理赔数据与客户企业人员结构、年龄构成等的相关关系,没能为客户企业建立一套基于精算原理的保费厘定机制。作为中国市场最大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机构之一,T保险公司的服务态度、专业服务水平及服务响应速度得到了客户企业各级人员的普遍认可。同时,该公司重视基础数据收集,能够根据客户企业目前46~60岁的职工慢性病几率较高及重大疾病几率提升的实际,提出合理的补充医疗保险政策建议,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而为客户企业职工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保障服务。综合对比评价。从总体运行情况看,R保险公司对客户企业职工医疗报销单据审核过于严苛,习惯按照商业保险思路审核,与“医保基金”管理“不碰底线”要求不一致,导致退单人数较多,客户企业职工反映较大;客户企业职工无法及时查询个人账户情况,后虽经整改,但显示的内容仍旧滞后较多;对医保报销系统的第三方服务平台管控不够,商业气息过浓,平台进出变动频繁,客户企业职工就医、购药的账户风险无法得到控制。综合理赔范围、理赔速度、延伸服务、账户收益、平台支持等各方面情况来看,T保险公司不仅能保证基金运营收益稳定增长,广大职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且可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帮助客户企业科学合理控制保险费用,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具有专业专注、投保快捷、理赔快速、服务人性化等明显优势。
4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实操建议
篇8
业 绩
根据北京保监局的统计数字,北京保险市场2005年上半年的保费收入为347.4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9亿元,同比增长1.3%;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73.6亿元,同比增长200%;健康和意外保险保费收入为21.7亿元,同比增长17%。
而同期,中国保监会的数字显示,全国保费收入2709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为678亿元,同比增长15.6%;人寿保险保费收入1802亿元,同比增长13.4%;健康和意外保险保费收入为229亿元,同比增长16.1%。
对比北京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增长数字可以看出,北京市场的保费增长速度,同比远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不同保险类别的增长状况,在数字体现上却有着天壤之别。财产险保费增长(1.3%)远低于全国水平(15.6%),而人寿保险保费增长达到200%,远高于全国水平(13.4%);而健康和意外保险的保费增长状况(17%)基本与全国(16.1%)一致。
由于中意人寿200亿元保单的特殊性,在进行市场运行分析时,可以将其剔除。剔除后的北京保险市场保费收入为147.4亿元,同比降低2%;人寿保险的保费收入为73.6亿元,同比降低25%。而全国保险市场的寿险保费收入为1602亿元,同比增长只有0.8%。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业界认为,一方面,上半年北京寿险主体的增加比较快,新进入市场的公司高成本挖角情况比较严重,各主要寿险公司的个险队伍进入整合期,出现人力下滑趋势。由于社会形象欠佳,后备人力缺乏,销售队伍面临增员困难的局面。尽管主体增加速度很快,但全市的保险营销员队伍仍然维持在47000人左右,人员流失率很高。
另外,由于近年来产品策略和资金运用能力等原因,也造成了整体性的销售恐慌,影响了个险产能。另一方面,银行利率的调整,银行与保险公司的松散合作关系,影响了银保产品的销售,银保收入下降幅度较大,也造成了总保费的下降。还有一个原因,北京保险市场的寿险产品结构正在进行转型,新单期缴占比上升,也造成了保费收入的下降。
财产险的保费收入增长不大,主要是因为人保北分的保费收入的下降,截止到6月份,人保北分累计保费收入为14.61亿元,同比下降28.08%,而其他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变化不大。人保保费收入的降低,主要原因是车险保费下降绝对额较大。车险累计保费10.61亿元,同比下降5.66亿元,降幅达到34.81%。而车险在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为72.58%。车险保费的减少,一方面与市场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保北分加强业务质量控制有关。
另外,有业界人士认为,人保由于上市,在进行业务数据统计时改变了口径,在去年把应收保费都记入当年业绩,也造成今年保费收入的直接减少。此外,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国际市场经济变化等外部因素也造成房贷险、货运险业务等非车险业务减少。
人 才
上半年以来,市场主体迅速增加,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竞争的加剧,而这种竞争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北京保险市场上人员流动现象严重。大量新公司的进入,使保险公司的管理人才和销售人才短缺的问题凸显,为了尽快实现业绩和人力增长,许多公司采取了挖角的方式,既挖人,也挖管理层,从业人员的流动成为市场中的一道“风景”。而随着下半年主体的进一步增加,这种情况会进一步突出。
同时,由于保险行业的整体社会地位还不高,形象欠佳,许多公司的后备人力缺乏,人增员非常困难,而脱落率又居高不下,致使市场人力出现负增长。截止6月底,北京保险人的数量仍维持在47000人左右,在保险公司增加的情况下,各公司的实际人力变为负增长。
人员流动带来了市场的不稳定,造成了许多浮躁的情况发生,个人薪酬的不断攀高就是表现之一,而这将制约保险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环 境
2004年以来,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发展迅猛,钢铁、能源、交通等投入增长很快,呈现过热的趋势。根据对市场的判断,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进行必要的经济调控,以避免部分行业发展的过热和无序。2005年上半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长12%,同比下降7.7%;房地产投资增长8.1%,同比降低16.1%。
北京市统计局的统计报告显示,上半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45.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工薪收入增长17.9%,是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较快,20%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4%,增幅高于20%高收入组2个百分点。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也已经达到4606.7元,增长12.2%,增速略高于城市居民。上半年物价指数1.8,比较平稳。这为人寿保险的市场扩容创造了条件。
北京上半年开工的奥运工程,共计保费达到6000万元,接近总的工程险保费的一半。奥运经济为保险业提供的直接影响可见一斑。
新车销售回暖。上半年的新车销售量为18.6万辆,增长10.2%,这为车险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为意外和短期医疗保险的业务推动提供了客观的助力。
在金融领域,人民银行于2004年11月调高储蓄和贷款利息,利用利率杠杆调控投资渠道和方向。银行升息,引起理财格局的变革。对保险行业的发展,尤其是的储蓄型分红保险的销售带来一定的困难。利率政策的调整以及对进一步加息的预期,对普通寿险和分红保险等影响比较大,促使房贷险的退保加剧。
由于固定投资的减少,货运等运输业回落,使货运险出现4.2%的负增长。
趋 势
1、下半年,北京宏观经济继续上升,北京保险市场将继续稳步增长。对寿险公司来说,由于保险主体的继续增多,产品类型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将渐趋理性,议价能力加强,对公司要求提高,有利于良性竞争和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消费者的保险观念还未成熟,很大部分人仍重投资收益而轻保障,因此需要行业的共同努力来继续培育市场。
2、对产险公司来说,车险仍是重头,是主要的利润来源。但由于强制三者险的推行,“不盈利不亏损”的运营原则,将对产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产生压力。对业务结构的调整在所难免。
3、车险三者险与新交法之间的衔接空白将继续考验产险公司的能力。
4、保险主体将进一步增多,人员流动还会继续,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加入保险行业,将是行业的共同命题。
5、由于银行保险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各寿险公司纷纷调整银行保险业务,加强个人业务,银行保险将进一步萎缩。
6、年金业务走势仍不明朗,形成企业持币待购与保险公司对峙的僵持局面;随着许多大型合资寿险公司的开业和获得团险牌照,许多大型企业的年金类业务将流入参股保险公司,团险市场格局将发生极大变化。
篇9
基本信息:
{瑞祥终身寿险(万能型)A款}
所属公司:中国人寿
附加保险:安康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
购买渠道:人
公司背景:
{中国人寿}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由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于2003年6月30日在北京注册成立设立,是国内首批保险资产专业管理机构。业务涵盖固定收益类投资、权益类投资、项目投资及国际业务,是国内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货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于2003年12月17日及18日分别在美国纽约和香港两地上市,总部设于北京。
公司遍布全国的广泛分销网络由广大保险营销员、直销人员及专业和兼业机构组成,提供个人人寿保险、团体人寿保险、意外险及健康险等产品和服务。截至2005年6月30日,它已拥有超过6554万份有效的个人和团体人寿保险单、年金合同及长期健康险保单,1.5亿份个人和团体意外险及短期健康险保单,拥有和管理的有效长期寿险保单超过1.2亿份。
基本信息:
{智盈人生终身寿险(万能型)A款}
所属公司:平安人寿
附加保险:智盈人生提前给付重大疾病保险
购买渠道:人
公司背景:
{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重要成员,于2002年成立。中国平安人寿首开国内个人寿险营销之先河,目前拥有超过18万人的人队伍。在业务发展中,还建立了后援、培训、IT支持平台,个险、团险、银行三大渠道系统和完整的产品体系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从传统的储蓄型、保障型产品,到非传统的分红型、投资型产品,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产品服务。
目前,中国平安人寿在国内共设有35家分公司,超过2600个营业网点,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平安寿险开通第一家全国集成的呼叫中心95511,首创一年一度的客户服务节活动,在业内率先推出国内外急难援助服务,并凭借规范、完善、人性化的3A客户服务体系蝉联2002、2003年度“中国最佳CRM实施”优胜企业称号。
值班经理点评
PK结果:中国人寿胜出
篇10
[关键词] 证券投资基金 持有人 特征比较 对策
一、选题背景与目的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投资工具,从问世以来在海内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美国的共同基金自1924年成立“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至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美国的共同基金就已超过商业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成为全美第一大金融产业。我国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起源于1998年,规范基金的发展历史只有10年,在很短的时间里基金行业和基金市场取到了跨跃式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我国基金的数量、资产规模在高速增长。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成为近两年金融市场中成长速度最快的金融子行业。2003年~2006年间,我国银行储蓄存款的平均增长率为15%,保险业资产规模的平均增长率为32%,而证券投资基金资产规模的平均增长率却高达65%。2007年8月末,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资产规模已超越保险业而成为我国第二大金融行业。
开放式基金始终要面临投资者的不确定赎回要求,如果投资者缺乏成熟和理性,在“羊群效应”下集中要求赎回,就会引发基金的流动性风险,进而引发基金纷纷抛售重仓股,加重基金净值的缩水和股价的走低,加重市场的恐慌气氛和赎回潮。因此优化基金持有人结构,引导投资者行为不仅关系到基金的收益水平和稳定程度,更关系到金融市场乃至金融体系运行的安全稳定。
二、持有人特征比较
1.我国个人投资者比例高,投资经验不足,易导致流动性风险
从2005年到2007年,我国基金持有人结构中个人比例大幅上升。统计显示,2005年个人投资者占比仅有59%,但2007年中报这一比例已经飙升至86%。在偏股型基金当中,这一比例高达90%。由于我国基金投资者多以个人为主,抗风险的能力较低,投资经验缺乏,介入的成本高。一旦市场大幅调整、基金净值大幅缩水或长期滞涨,容易做出非理性的决策。羊群行为通常会助长追涨杀跌,将导致基金投资的短期化。
2.我国机构投资者中养老保险和社保基金所占比例低
美国的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中,人寿保险、养老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规模非常大,这类投资者的投资周期长,承受短期风险的能力强。美国共同基金中大约40%的份额由退休资金持有,其中雇主发起的退休计划和来源于401k 的退休计划大约各占一半。401K计划是美国一种特殊的养老金制度,企业为员工设立专门的401K账户,员工自主选择证券组合进行投资,收益计入个人账户,员工退休时所能拿到的退休金数额取决于该账户投资资本市场中的资产增值情况。而我国基金中养老保险和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规模远远低于美国等成熟市场,2006年的社保基金、企业年金所占比例不足2%,机构投资者主要以保险公司和其他一般机构为主,机构投资者介入资本市场特别是持有基金的规模非常有限。
3.持有周期短,年赎回率高,投资行为短期化
我国基金持有人的持有周期呈现明显的“短期化特征”:2004年我国偏股型基金的赎回率达到63%,相当于基金平均持有周期为1.6年。2006年偏股型基金的赎回率达85%,相当于基金平均持有周期不到1.2年。美国基金持有周期也明显缩短,持有人逐渐“从长期投资走向中期投资”:20世纪50年~60年代美国股票基金的年度赎回率仅为6%左右,相当于基金持有周期长达16年。
4.基金产品线结构不够丰富
美国2006年股票型和平衡型基金资产占全美基金的63%,债券基金资产占14%,货币市场基金占23%。美国股票基金的构成丰富,有行业基金、国际基金或海外基金、蓝筹基金,也有高风险的基金。而我国股票型与配置型基金共占据基金市场总规模95%,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投资者购买的基金多以股票性基金为主,基金市场结构严重失衡,需要进一步优化。
5.基金投资占全部家庭资产比重增高
美国1980年时仅有十六分之一的家庭投资共同基金,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投资共同基金的家庭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与之相似,我国的基金投资占全部家庭资产比重也在增高。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2007年四季度的调查统计,当前基金个人投资者大部分是月均固定收入在5千元以下的“工薪族”个人投资者,占比76%,可见这是一个中低收入的群体。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和公司管理人员、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干部等工薪阶层人员。
6.缺乏鲜明的选择基金的标准偏好
在美国,牛市时年均20%的收益率会使6%左右的基金费用被忽视,而熊市中,低收益率加上高基金费率将减少实际投资收益率,投资者对费率成本就会格外重视。很多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通常会比较查阅基金的收费情况。我国目前的前5大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占行业总规模的34%以上,前十大公司规模已占50%以上,行业集中度已接近发达市场水平,资金的集中趋势明显。这说明,激烈的同业竞争迫使基金管理公司必须不断进行业务和品种、服务的创新,公司的品牌、知名度、过往业绩、市场形象等将成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的重点参考标准。
7.基金整体收益跑输大盘、投资者心理预期降低
美国2004年只有七分之一的基金跑赢大盘指数,而1940年当时有四分之三的基金跑赢大盘。1983年~2004年美国共同基金的平均收益仅为大盘收益的79%,落后于股票的平均升幅和收益。按照晨星资讯的分类,2006年我国运作满一年的138只股票型基金算术平均年收益率高达128.16%,而同期沪深300指数全年涨幅161.55%,绝大多数基金没有跑赢沪深300指数,真正为投资者获取超额收益的仅有华夏大盘精选、中邮核心优选等9个产品,不足股票型基金总数的10%。
三、优化我国基金持有人结构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开辟长期资金来源
大力发展资金稳定性、风险收益倾向,以及投资周期不同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将有助于完善基金治理结构,减少基金集中赎回发生的概率。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风险低,周期长,现金流稳定,加大他们的投资基金的比例将有助于基金的稳定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的养老金市场发展迅速。1990年末, 美国的养老金资产总额为31978万亿美元, 2002年末总额达到10115 万亿美元,是1990年的2155 倍。养老金、共同基金和保险基金已经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的三大主力机构投资者。
我国拥有13亿人口,20纪6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出现过两次人口增长高峰,这两部分人群对专业理财需求强烈。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到2030年,中国养老基金资产将会达到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未来潜力巨大。建立类似美国401k 的个人养老账户投资计划,可以在完善我国的养老金体系的同时,引导投资者对基金进行长期投资,不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左右。
2.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机构投资者适度提高投资比重
税收保护机制是资本市场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税法中,根据持有证券的时间长短不同,分为长期资本利得和短期资本利得,持有期限越长、则卖出时的税率越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基金持有人就会注意税后回报的利益,基金的操作风格也就比较长期化。我国现行法规中,个人投资于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收益都是免税所得,机构投资于股票和基金的投资收益是应税所得,机构的股票分红为应税所得,机构的基金分红为免税所得。
3.调整基金收费结构,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
通过调整基金申购赎回费率结构,引导投资者长期持有基金,降低基金集中赎回的风险。如采用时间累退制下的赎回费率设计,根据基金持有人持有时间的长短不同,分别收费,持有时间越长,费率越低。再者灵活调整基金的各种费率,进行基金分级。还可以按照投资者的类型进行分类费率设计。机构投资者又可以细分为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上市公司等几类,设计不同的收费标准,以满足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需求。
4.推广定期定额等投资方式
目前美国共同基金的持有者中,63%是通过固定缴费计划帐户持有共同基金的。采用定期定额投资方式的投资者,在市场面临短期调整时不会赎回基金份额,反而会以较低的价格,用同样的资金,购入更多的基金份额。定期定额投资方式的推广,将为我国开放式基金提高稳定的资金流入,从而大大降低基金集中赎回的风险。
5.设计差异化产品,树立成熟的投资理念
依据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不同偏好,为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不同的新基金品种显得十分必要。考虑到行情低迷时的稳健需求,可以适当加大债券型和货币市场基金的比重,大力发展保本型基金等避险基金应对股市调整,形成一条完善的基金产品线。还可以考虑基金分拆、二次发行、基金理财帐户的推出等创新方式。
参考文献:
- 上一篇:高校物业管理思路及方案
- 下一篇:大专医学营养专业就业前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