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核心素养

篇1

一、确定课程理念―勇于出海,构建“济沧海”课程体系

学校地处胶州湾畔的沧口街道,是青岛最早开埠的码头之一。一代代渔民以勇于出海的精神哺育了青岛文明。传承这种文化是学校的使命。同时,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正面临一个全新的社会,只有拥有勇于出海的精神、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必须构建具有明确育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学校结合当前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在勇于出海的核心理念引领下,将各类课程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整合,形成了有明确核心素养统领的“济沧海”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1.“三人行”互助小组―践行课改的最小单位

基于对多种不同形式学习小组利与弊的思考,学校在常态班内采取“异质构组”的办法,组成以三人为单位的学习小组。在座位的朝向上,学习小组采用整体向前的座位方式,而不采用对坐、围坐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更有利于学生单独学习。在座次排列上,采取嵌入式的方式,即凹凸结合式。每间教室都配有电子记分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都会转化为小组的分数被记录下来,呈现在电子屏幕上。一到“三人行”讨论和展示环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1)学教导引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教导引单是“三人行”小组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学与教的桥梁。引导单包括四部分:表头、学教环节与流程、学教内容与形式、收获与思考。引导单从设计到使用,均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水平。如“学教环节与流程”的表述,教师不用词和短语,而是用学生一看就懂的句子。又如“学教内容及方式”的陈述,教师不能用“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教师很清楚而学生不易理解的词汇,而是用更能清楚表述什么是自主、什么是合作的外显行为动词―默读、认真写一写、组长检查组员等,使学生更清晰地知道应该用哪一种方式学习。

(2)VIP课程―让课程成为学生爱上学习的理由

教室里电子计分屏上的分数每个月统计一次,每个班级都会评出几个优胜小组。学校专门研发的VIP课程,就是对优胜小组的奖励。学校的VIP课程包括电影赏析、实地参观、生存演练、咖啡、茶艺、烘焙等。学校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自身资源条件,开设了这些具有趣味性、生活化的课程。

这些VIP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延伸与补充,将各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在丰富学生课业生活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进一步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用课程奖励学生,避免了物质奖励的功利化和短效性。优胜小组获得了体验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的机会,课程成为学生爱上学习的理由,实现了学生的良性发展。

2.学案走班―我的课堂我做主

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校打破原班级界限,进行“基于信息环境下的按学案走班”的教学探索。教师通过调研学情,以单元为单位重新整合和梳理教学内容,制作出更贴近学生的基础类、拓展类、探究类、专题类等学案,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定时推送学案。学生通过选择学案进入不同的班级学习,最后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生成学习效果测评。基础型课堂上,学生们开始跟上教师放慢的脚步;拓展型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知识迁移;探究型课堂上,学生们在教师搭建的竞争环境中提升自我能力。虽然学案不同,但每一间教室里都洋溢着积极快乐的学习气氛。学生们纷纷表示喜欢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既“吃得饱”,又“消化得了”。

3.情境德育―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

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根基。学校始终将活动作为情境德育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主题化、序列化、生活化的活动中进行道德体验和自我教育。学校结合实际实施了“情境德育”。以“每月一事”活动课程为载体,跨年级整合教材内容,并根据各年级特点,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性进行梳理,形成了适应、爱国、环保、法治、助人、诚信合作、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8个主题的“情境德育”活动。这改变了用智育考试的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方式,改变了用知识德育代替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感知和内化的情况。

4.新六艺―我来逛逛技能“超市”

学校推行生存教育、生活课程、和美艺术、健美体育课程,要求学生在九年教育学习之中必须掌握生存技能、生活技艺、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器乐以及一项美术的“新六艺”。

为了实现“新六艺”课程目标,学校在n程管理提出几项新的举措:生存和生活课程,通过VIP课程和社团活动方式进行;音、体、美三个学科实行两节课联排,形成长课时;对教师进行合并全校统一管理,对学生进行目标考核。

三、课程改革的思考

1.实现了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

为了提升课堂授课质量,更好地为走班制定有针对性的学案,学校建立了课例研究制度,设置课例研究室,形成了六种课例研究方式。这种课例研究,不是以研究成果为导向,而是以教师自身发展为导向。教师们为备好一节课,会提前在课例研究室集体备课、磨课。课例研究的备课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平台,不仅帮助教师备好课,提升课堂效率,而且教师们在磨课、研讨的碰撞过程中,大幅度提升了自身的学科素质和业务水平,形成了一个灵动共享、齐头并进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2.信息技术助力学校课程管理的一体化

信息技术作为学校教学一体化的重要媒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三人行”互助小组使用量身制作的“电子积分牌”累计积分;信息环境下按学案动态走班时,学生使用专门的“走班软件”选择学案和班级;小组积分、学业反馈的数据分析都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此外,每间教室都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走廊里随处可见电子班牌、体感游戏区等先进设备。学校的未来教室是青岛首家具备“全媒体兼容、数字化分享”特点的现代化高科技教室。

3.九年一贯的优势实现小初自然衔接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充分发挥优势,对育人目标和文化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对学校课程统一构思布局,并专设中小衔接的牵手课程;学校管理上不区分小学部、中学部,而是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九个级部;在师资运用上实现了九个级部互相交流;学校的活动空间共有、环境共享。学校还专门设计了一些一贯制学校特有的活动,比如“三年级小朋友交一位九年级的大朋友”的活动,就是培养学生跨年龄段的沟通交流能力。

4.家庭、社会、学校融合,凝聚学校多主体共建课程的力量

篇2

一、提高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应当包括语文学科知识,还应包括一定的教育学科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已不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广大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意识。这样,语文学科知识不仅包含语文专业基础知识,还包含一切与语文学科有关的知识。因而,语文教师既要吃透教材也要广泛涉猎其它。比如阅读文化经典,优秀的教育刊物,甚至一些科技刊物等等,这都会拓宽教师的文化视野,从而将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谈说自如,尽情发挥,才能应对当代充满好奇和疑问的学生,并且进一步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

此外,广大语文教师还应具备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能帮助教师正确地认识教育对象,明确教育目标,掌握教学方法策略,避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是实现多媒体网络化教育教学。那么,现今语文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定会需要多媒体的辅助,因而教师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必不可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出的优秀课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例如,一幅幅图片能让学生强烈感受苏州园林的美;一段视频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慷慨激昂;一首歌曲能让学生静静地聆听李清照《一剪梅》心中的愁。这些不是比单纯的文字更能让学生理解吗?

二、加强团队合作

据调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来自其他教师或同事,而教学专长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也是在同事的支持下实现的。相反,长期的孤立、封闭状态会导致教师专业的停滞和退缩,甚至成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团队合作势在必行。

除了平常的交流外,笔者认为教师最专业的团队合作是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的。首先,通过共同备课可集众家之长。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共同备课打破了教师自顾自的状态,将各人优势相融,不足相补,从而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其次,通过听课可学习他人之长,避免他人之短。作为听课者,可清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以供自己学习。而听课教师本人在上课时往往难以发现自身不足,但听课时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却能发现问题,这样在今后教学中便能尽力避免。最后,通过评课议课可使教师在切磋争议中不断提高。听课固然重要,但评课议课更为重要。对于一节课,大家的看法可能不尽相同,热烈的切磋和讨论往往会迸出闪亮的火花,引人思考,促人进步。特别对年轻教师来说,经常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可学到优秀教师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艺术,从而加速自身成长。

因而,学校应当定期开展教研组活动,这样,通过合作可以打破教师的孤立,使他们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既能自然学习到他人之长,也能使自身之长为人所认可,从而不但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

三、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也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因素。而培养创造型的人才离不开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新时期的教师必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的精神,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立的动手实践能力。

当语文教师具备了足够深厚的知识以后,就应当进行独立的思考。比如多方位的换位思考,使自己的思考具有多边性,科学性,前瞻性,这样看问题更易切中肯綮,在授课时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势,对人类与自然、人类文化与科学规律洞悉,并把这种洞悉的方法与能力传授给学生。所以,我们对教材中的词语、参考书上的观点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迷信教材、迷信所谓的权威,而要以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立的动手实践能力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爱因斯坦对想象力极为推崇,他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但同时,想象力不是空的,要合理,要能够亲自动手实践,这样,在课堂上才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树立先进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思想重智轻德;重知识灌输,轻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观念告诉我们,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吸收与继承、不会思考和创造的水平上,而应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因而,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

首先,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在学生心中往往是神圣的,他们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源泉。教师的言谈举止、风度、气质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言行一致,不断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

其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礼记》明确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单向性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那么,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应当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学中应该经常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进而相互启发,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课下师生之间也要经常彼此分享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上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秦小艳,吴娥英.浅论教师的专业素养[J].教学研究,2008,(36).

[3]王天玉.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J].教师教育,2009,(5).

篇3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引言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在培养小学数学教师方面也应该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以满足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二、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

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和经验性特点突出,这种形势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提升,使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素质不能达到课改要求。基于此,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制定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组织相关的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以及小学数学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在核心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所需的数学知识等理论,梳理出小学数学教师所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并在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标准,为各师范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提供一定的方向与依据。在制定培养标准时需要考虑其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具体实践。

三、适当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发展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在高校的职前教师培养中,也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专业教学方式,依据教育发展形势不断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调整。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课程,也就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要对这些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围绕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二次开发;第二,设置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以走班的形式参加学习;第三,课程活动化,比如早操,可以组织管乐团的学生吹响集合号,其他学生迅速到操场集合,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通过呼号深入头脑,最后在校歌声中走步调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进行身体锻炼,还包括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另外,鼓励适当利用科技媒体,协助学生由“知道”的层次,进入“理解”及“体验”的层次。提供体验与探索课程,使教学兼顾“知识能力”与“方法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与数学类课程的内容联系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展专业中数学专业课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初等数论、概率统计、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能力,因此强化数学课程和学科体系构建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直接关乎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下,高校也应该进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调整,小学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课程相比有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离散数学、高等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另一方面对原有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这些变化对高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内容及体系建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校在构建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需求,不断进行数学专业课程比重的有机调整,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提供契机。

五、构建具有反思性、合作性的实践课程

要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师,仅教授一些显性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思。因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还需要加强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实践课程的实施与数学类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走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观察或是亲身实践,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进行体会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一般程序、基本策略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他们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逐步形成教学的智慧。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开设有关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课堂观察、数学概念教学等主题实践类讨论课程,将职前小学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合作,一同梳理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探讨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学习观察学生的技巧等,并且通过这个交流的平台,分享教育实践中自己的想法、经验以及观点,这不仅有助于其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也能够促使他们在毕业后较快地融入教师教研活动之中,并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讨论中获得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知识经验,在提高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不断推进以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

六、结语

总之,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也应该顺应形式进行专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数学核心素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和本质,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一味地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建立过程当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奎,马丽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04):36-39. 

[2]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8-9. 

[3]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45. 

篇4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 新课程,2015.04.

[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 中国学校体育,2007. 6.

[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

[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2009.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 2009.

[7] 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目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18-02

2017年,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标志的第三次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即将全面铺开,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标准理念也已流传于大江南北。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研人员,一方面,对于第三次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因为“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让教育终于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深感到忧虑。因为从常态的体育教学来看,师资问}是影响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改革大步前进的主要因素。一方面,课改以来,体育课的课时量增加了,但教师的编制没有增加,当前一线教师的平均周课时量在18节以上,即便如此,大量的学校体育教师依旧缺编严重。此外,教师还要承担大量的训练、比赛以及组织学校各种活动的重任。可以说,体育教师是学校里最忙的教师。如此繁重的工作,教师根本就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课改,很难真正将教育教学理念贯穿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同时,从这些年的课改我们不难看到,各级课程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一线教学多年来各自为政,常态教学中的随意性现象较严重,缺乏系统性和深刻反思。而我们做事往往好走极端,习惯性地一提改革创新就要把过去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可在实际教学中,过去的被否定,新的又没有建起来,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的现象比比皆是。

应该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标准是什么?“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引导我们的教育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同时,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将学生当“人”看,充分尊重学生的先天差异、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站在课程实施的角度去研究课堂或技术动作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通过“简约、实效”的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如何尽快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常态教学中,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中小学各级课程体系

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但迄今为止,只有几个省市制定了相应的省市级的《课程实施指导方案》,绝大多数的省市缺乏二、三级课程标准。也就意味着全国大多数教师手中只有一本薄薄的《课程标准》,如何具体的规划和实施教学,只能靠自己去想。也就造成了多年来一线教学的不系统性和随意性。因此,在第三次课程改革实施时,各级教研部门应尽快制定二、三级课程标准和常态课的评价标准,让一线的教师有明确的教学依据,更好地实施科学、系统的常态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补齐补足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严重缺乏,一直是制约课程改革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应依据课时量补齐补足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解决一线体育教师超强度工作的根本问题,让其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学,提高常态课堂教学的质量。

2.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方面,改革“体育教育”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强化对运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特别是在招收“体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新入职教师考录时,应明确规定将“运动技能”的考试前置。以此来保证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加强对一线体育教师的技能达标和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提升其综合的教学素养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新课程理念能否真正落地的基本条件。

三、改变教师教学理念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课程改革并不是将旧的全部,重新另起炉灶。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课堂教学来讲,课改有“两不变”和“两变”。

1.何为“两不变”

一是运动技术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和载体从古至今没有变,这一点根本毋须讨论。

二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全面育人的功能没有变,只不过课改前我们只关注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忽略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和功能,才导致多年来教学手段和组织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

2.何为“两变”

一是教学目标变了,由过去的只关注“运动技术”的单一目标,变为关注和落实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多维度、多角度的目标。2001年的课程标准[1]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五个领域的目标,挖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全方位的功能,引导我们由过去的单一目标教学,转为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2011年第二次课程改革[2],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使教学的实施更加清晰、可操作。如今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表面看来,只是将2011年课标的四个领域目标所指的内容重新组合,换了一种提法而已,并没有加入新的具体内容。但仔细分析,学科核心素养表述的先进性在于,明确了一个技术动作的学练和掌握运用,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的事情,要有相应的身体素质作基础,同时,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作支持。也就是说,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我们在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时,必须同步关注其运动参与度、身体素质发展和体育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发展与提升。否则,单纯提升运动技能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育真正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

二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目标变了,教学的组织形式相应地也要改变。例如,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要在常态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必须实施“小组合作与探究”教学模式,在技能的学练过程中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跟不同的同伴交流、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才能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我们依旧坚持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个目标根本无法落实,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升反降。

四、落实核心素养的“能力”培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门学科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这门学科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的贡献的大小。

1.要有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1)寻找目标

前面我们分析过,课程改革的一大变化是教学由课改前“运动技术”的单一目标改变为多维度、全方位的目标。教师眼里必须有这些目标,才有了教学实施的方向、推进和落实课程改革的动力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引导教师找到、找全这些目标,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确立目标

在找到目标的基础上确立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保证。例如,以前在写运动技能目标时,一般用“初步了解”“基本掌握”等,这都是无法落实和评价的模糊目标,所以体育常态课的教学效果是无法衡量的,导致学生因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因看不到教学的成就而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建议用数据化的语言来制定和表述运动技能目标,如排球双手垫球第一节课的技能目标可表述为:通过学练,学生能完成两人一组,间隔5步,用双手垫球的技术动作连续对传5次不失误。

(3)达成目标

有了清晰、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如何用简单、实用的方法达成目标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于常态教学中的关键。目标达成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常态课的实效性。因此,在有明确目标作保证的基础上,如何找到和实施简单、实用并且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一线教师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

2.将教技术变为培养和提升技能

抓住运动技术的核心环节,抓准运动技术的核心环节,就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自然就考虑到了运动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也就是学生学练此项技术可以锻炼和提高终身能用、会用的某种能力。例如,在多年来的投掷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强调脚如何发力、腰如何扭转、如何形成背弓、胳膊如何挥动,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要注意出手的角度和速度,可很少有教师教给学生如何甩腕、拨指。做不出这两个动作,出手的角度和速度根本就无从谈起。此外,学生对手腕和手指的控制能力的提升,可以提升其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上的运动能力。

3.站在“实用”的角度教学

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改变着生活,因此体育与健康学科可以称之为生活课程、生命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体育教学相比的,所以我们称为“终身体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切都应站在“实用”的角度。首先,学用结合,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其次,教师M织练习的手段可以更加丰富多样。最后,可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要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常态教学中,必须在继续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目标清晰、方法高效。让体育与健康学科真正成为影响学生终生的生活课程、生命课程!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旅游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黄丽芳(1976-),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教育。(广西桂林54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教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A12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44-02

一、引言

旅游业是一种经济性的文化产业,是我国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中的支柱产业。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企业竞争的核心和关键是旅游人才,中高级应用型、技能型旅游人才是当今旅游类高职院校实施教育的最终目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立足行业必不可少的素质。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体现在职场上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个人素质或道德修养。本研究以旅游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以体育舞蹈项目为例,构建旅游类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多元化发展的模式。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导向性。近年来,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导思想是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旅游类高职教育要适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新职业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公共体育课程设计将向“学生自主型”“开放型”的课内外多元化模式转化,重视公共课程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需要。

2.坚持以运动技能教育为主线,以旅游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与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拥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与气场、正确的身体姿态、优雅的行为举止是旅游从业人员立足于行业不可或缺的素质。体育运动是培养人综合素质的独特手段,舞蹈可以培养人优雅端庄的气质。体育舞蹈运动是体育与舞蹈融为一体的项目,其独特性、双重性,让参与者体验到真善美,能在参与中提升个人素质与内涵。

3.已有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为课程设计提供了经验。体育舞蹈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身体活动,并承受适当的运动负荷,来促进身体器官和机能的发展,通过单人或双人共同完成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掌握体育舞蹈运动技能。因此,课程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课堂教学,还必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娱乐活动、竞赛等来实现。课程开设的形式从课堂到课外,以丰富多彩的体育、艺术活动形式进行设计,促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实践技能、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

三、教学发展的新构想

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目标,我们对体育舞蹈项目的课程以“一个4领域目标、一个3模块、一个3平台和一个规范”进行研究与探索,具体如下:

1.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体育舞蹈运动既属体育范畴又属舞蹈范畴,在课程设置上可属体育课程也可属舞蹈课程。研究表明,当今全国各大高校公共体育课主要采取选项课形式进行教学,体育舞蹈是公共体育选项课的项目之一,是学校体育整个课程的重要部分,服务于学校教育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系统化要求,我们进行横向系统分类,大致从四个领域设计体育舞蹈教学目标:运动参与领域方面,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舞蹈运动教学活动,体验体育舞蹈运动的乐趣,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与观赏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运动技能领域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体育舞蹈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练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表现自我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身心健康领域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全面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及形成健美形体、端庄体态的方法,同时发展学生个性,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健身、健心、健美的最佳效果。社会适应领域方面,要求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养成优雅大方的行为举止,培养良好的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多样化的模块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目标和体育舞蹈运动的项目特征,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理论知识与影视欣赏模块。体育舞蹈包含10个舞种,分别起源于不同的国家,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息息相关,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表现民族思想情感、心理状态和理想愿望的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文化风格。这些丰富的背景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体育舞蹈的多元化特点使学生在学习初期,必须接受感观教育和理论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体育舞蹈运动的基本知识,明确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课堂教学形式,向学生介绍体育舞蹈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分类,让学生对体育舞蹈有初步的认识。通过体育舞蹈比赛、表演及以体育舞蹈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欣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体育舞蹈的真善美;通过教师对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了解体育舞蹈丰富的历史文化、热情奔放的动作、高雅的礼仪、深厚的人文底蕴、卓越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习兴趣,为旅游职业素养的培养奠定文化理论基础。

交际舞技能模块。交谊舞具有舞姿优美、高雅、飘逸的特点。本模块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模块之一,设计的主导思想应凸显旅游职业素养核心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要以新的视角来制定,使教学内容大众化、实用性。教学目标:从运动技能上,以学生掌握常用舞种及其基本舞步,交际舞礼仪知识了解与掌握的程度、临场解决问题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服务精神等强弱为目标;从不同专业上,教学目标及要求有所侧重,如酒店服务管理、休闲与旅游管理专业应侧重交际礼仪、形体气质、沟通协作能力、临场处理问题能力及服务精神等培养;导游服务管理专业应侧重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户外适应能力、沟通协调处理问题能力等提高。教学内容:涉及常用的三步、四步、恰恰、伦巴等舞种,主要围绕基本步伐展开学习,教学简单易掌握,强调实用性,注重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重点培养学生在相应的场合中举止端庄大方、仪容整洁得体,突出培养与人沟通、合作、协调能力。

拉丁舞技能模块。拉丁舞包含5个舞种,拉丁舞教学对学生审美情趣、音乐、舞蹈、风土人情、品格、意志、毅力等方面的人文素养提升和形体条件改善有独特的作用。旅游类高职拉丁舞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动作技能的教学与训练,侧重结合拉丁舞有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舞蹈风格、起源地及相关音乐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单人拉丁舞教学可以美化学生形体,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肢体表达能力;双人舞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合作、沟通与交流能力;配合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乐感,提高表演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3.大众化的交流平台。一是发挥舞蹈协会社团的作用,为学生搭建课外交流平台。舞蹈协会是高校中最受学生喜爱、人数最多的学生社团之一,是学校重要的课外舞蹈教育资源。舞蹈协会以满足学生对舞蹈知识的需求和参与舞蹈活动的需要为宗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将喜爱舞蹈的各级各专业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外舞蹈交流活动。根据协会的优势和特点,可以将学生参加舞蹈协会活动作为体育舞蹈运动课堂教学的延伸,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舞蹈活动,使学生在课外能够得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参与和指导,提高学生体育舞蹈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协会网页,创建体育舞蹈网络视频,为学生搭建获取更多舞蹈技能知识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二是组织有效的教学成果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运动技能的平台。教学成果展示是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向课堂外拓展、构建课内外多元化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特点,可以根据活动主题,设计规范社交舞、单人或双人拉丁舞和团体舞等多种教学成果展示,选拔并推荐优秀的学生或团体进行比赛,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组织能力,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平台。

三是开展课外兴趣班,为学生创造横向或纵向发展运动技能的平台。兴趣班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在不影响正常上课时间的情况下,安排在周末或课余时间进行的课程。每周固定进行2~3次的教学与训练活动,学生为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技能水平及发展自身综合素质,自愿参与兴趣班的教学与训练活动;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与训练活动,并针对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体育舞蹈运动技能特长,达到锻炼学生表现、交流、沟通等能力的目的。

4.规范化的考核办法。在考核方法上,强调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合理地设计评价比例,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获得的各方面的进步、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在体育舞蹈运动参与的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高。考核评定标准的制订是进行学生学习评价的关键。我们将客观的定量指标与学生的相对指标成绩结合起来进行评分,定量指标参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设定,相对指标采取计算学生各项指标的平均数进行评分。考核中,运动参与占30%,其中社团活动表现、参加竞赛表现、课堂学习表现各占10%,包含参与过程中的各种进步与能力表现。专项技能占30%,包括交际舞(慢中三、中四、恰恰、伦巴)和拉丁舞(恰恰、伦巴、桑巴),根据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进行相应考核。身体素质占30%,其中1000m跑(男)、800 m跑(女)、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立定跳远各占15%,每学期考2项。理论知识占10%,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尤其是旅游类高职院校,构建合理的、针对性强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不仅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有突出作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服务精神意识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姚蕾.体育教学论学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寿文华,魏纯镭,荣丽.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洪丽敏.旅游服务形体训练书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薛丽卿.体育舞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5).

[5]黄丽芳.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体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

[6]黄丽芳.大众体育舞蹈的创编和发展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3).

篇7

【关键词】苏式课堂;核心素养;体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46-03

【作者简介】王智浩,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008)教师,二级教师。

近年来,苏州市正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苏式课堂”,苏式课堂具有精致、灵动、开放、质朴等特点,注重吸收各种教育理念、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体育学者于秀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体育认知、体育行为和体质技能”三大类,其中体育认知细化为体育知识和体育意识两方面;体育行为包括运动参与、锻炼习惯和体育道德三个方面;体质技能包括体质水平和运动技能两方面。下文,笔者谈谈如何在苏式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一、苏式体育课堂的根茎――课程内容兼容并蓄

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我们选择的体育项目既有新的也有老的,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同时苏式体育课堂鼓励教师尝试不同的教学内容,并找出最适合学生的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1.选择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

如何学习教材中最基本的跑步项目?很多人会觉得跑步有什么好学的,每个人都会跑,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大学中仍然有跑步的内容。这就启发我们要制订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征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投掷教学中,先是原地正面投掷,然后到侧向投掷,再到上一步侧向投掷,最后到助跑侧向投掷。苏式体育课堂应传授教材中的经典知识,介绍各种运动技术的最基础的内容。

2.选择国家推行的重点体育项目。

在我国,足球运动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此,苏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到2020年,将创建200所足球特色学校,注册校园足球运动员4000名,足球将作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所学校至少有一片适合开展校园足球的场地。苏式体育课堂重视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第一,这些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第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认真选择有特色的体育项目。

苏式体育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各校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苏州市某所学校开设了羽毛球课程,学校以特色体育为载体,关注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也有针对学生特长的羽毛球训练课,力求实现“人人会打羽毛球、人人都懂羽毛球、竞技有水平、普遍有基础”的目标。

4.尝试选择新兴的体育项目。

当前,新兴的体育项目在苏式体育课堂中越来越多,例如,“苏州市户外\动进校园”中的攀岩项目。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攀岩非常新奇且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有很高的热情。选择该类项目时,应做到不为求新而求新,不为求新而颠覆传统。此外,很多项目的选择应有所创新,不能全盘“接收”,要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例如:橄榄球项目,我们将其改造成了腰旗橄榄球,降低了对抗性,便于学生接受和活动开展。

二、苏式体育课堂的枝干――教学灵动多变

苏式体育课堂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扎扎实实地传授学科知识,让学生学会体育技能,提升身体素质。第二,教学设计善于变化,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能力。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1.教学扎实严谨。

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曾出现过于注重情境、道具等的现象,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我们慢慢纠正此类现象,彰显扎实严谨的教学风格。扎实严谨的教学是建立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仔细安排教学环节、合理调整教学顺序的基础上的,力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例如:在六年级“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实心球投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强调拉开投掷距离,在捡球的时候提醒学生用脚底停球,不能直接用手接触球等。严谨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规范学习体育技能,同时有助于学生锻炼身体机能。

2.教学善于变化。

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教师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的设计与组织上,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同时变化教学节奏、场地布置、器材使用方法等,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例如:在五年级“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采用羽毛球的追击、拍打等方法进行练习。在二年级“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可以使用能互相拼接的小垫子,首先将垫子横放,然后竖放垫子增加长度,最后将两块垫子叠放增加高度,通过简单的器材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3.教学丰富多彩。

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教师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练习。例如在一堂“肩肘倒立”的课上,开始的部分,教师让学生在垫子上做立正、向左转、向右转等动作,巧妙地提升学生的下肢力量,然后放置挂着铃铛的绳子,让学生用脚尖触碰铃铛以此提升肩肘倒立的效果,巧妙的游戏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苏式体育课堂的花朵――课的呈现精致美丽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应仔细研究课程目标与理念,并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实现目标。一堂精致的课,有时需借助情境的力量,有时要靠现代化的设备,有时也需要和不同的学科相互整合。

1.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学习。

体育教学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还原成具体的生活感知。例如,在二年级“走走跑跑过障碍”的公开课中,教师创设了“跋山涉水”游戏,学生先在情境中练本领,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闯关”,最后是积分竞赛,如此学生便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学会了走和跑的技术动作。

2.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习。

当下,信息技术越来越丰富,例如“未来教室”“MOOC”等,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概念,提升技能,增强体质是体育教师新的努力方向。例如,在三年级“羽毛球的挥拍”教学中,教师示范非常快,学生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仔细观察如此细腻的羽毛球技术。此时,播放教师示范的慢动作,学生能直观感受动作技术要领,羽毛球技术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3.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学习。

苏式体育课堂中,体育会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例如,讲述篮球场的宽度、长度时要用到数学知识,讲解跑步入弯道时要用到物理知识解释倾斜角度,在调节气氛时要运用各种音乐。多学科整合让体育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苏式体育课堂的果实――教学效果高效实际

一直以来,苏式体育课堂都极为重视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际锻炼效果,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设计教学内容和顺序,提升学生体育课堂的有效活动时间,并让学生在真切感受学习魅力的同时提升身体素质。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单位时间强度提高有效活动时间。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所以体育教学应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以六年级一节“循环素质练习”的体育课为例,课中,教师将所有学生分成四组,然后进行四个项目的循环练习,第一组两个人跳绳,第二组触线接力往返跑,第三组仰卧起坐,第四组单脚跳。每个学生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一分钟训练,看起来运动量不大,但历四次循环练习后,就会有学生因运动量大而出现站不稳的现象。高效的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从学生实际入手,不能让学生等待练习,更不能让学生孤立地练习,而应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运动。特别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注意力时间短,如果不能有效安排时间,学生就会开小差。

2.注重运动的科学性,保证活动的有效衔接。

一般而言,体育课可大致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在基本部分,教师通常会安排一个教材中的内容和一个辅助的游戏,但如何使活动有效衔接,很多教师并未思考,这使得活动得不到有效衔接,浪费了大量时间。如某位教师同时教授四年级的两个班,第一个班先测试肺活量,再进行50m×8考核,最后只有6个学生完成本堂课的目标;另一个班,先进行50m×8考核,再测肺活量,结果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目标。因此,改变教学环节的顺序,学生的有效活动时间会得到显著提升。

3.减少队列调动,避免时间浪费。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我们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锻炼,例如在进行五年级“往返接力跑”教学时,将学生分为4组,那么学生锻炼的效果就不会很好,但如果分为8组,甚至12组,学生就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运动机会,从而增加运动量。另外,在教学中应尽量少调动队伍,因为学校场地和其他班级上课的原因,有时学生要从操场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这时队伍就会变得很混乱,时间也浪费了。良好的队列组织能够保证课堂纪律,因此,练习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纪律性,保证教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4.合理利用场地资源,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场地对于学生活动的影响非常大。有的学校场地小,只有一片篮球场,每节体育课有几个班级同时上。那么,此时该如何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呢?学校安排跑步的班级绕着最外圈,在场地里面的班级进行分组分批跳绳,用沙包限定距离进行立定跳远,尽量做到在原地进行活动。因此,对于一些场地较小的学校,上课时每个班级要尽可能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如果需要用到较大的场地,可以提前和其他体育教师商量,在安排活动场地时,还可以利用一些非运动场地进行活动,从而保证体育课的有效开展。

苏式体育课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由目标引领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中有所收获,让学生在体育认知、体育行为和体质技能等方面有所发展。苏式体育课具有开放、精致、灵动、质朴的特征,这些特征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细节美,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孟晓东.“苏派教学”探微[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0(5).

篇8

[关键词]职业素养 高职体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86-01

一、高职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的关联

高职整体教育环境中,高职体育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学生身体素质、专业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学生身体素质最为重要的一项环节,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所以,高校体育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更加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使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能够有效融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不断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主要还是体育技能方面的训练,教学形式、目标有些落后,并没有自身特色可言。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重视教学的实用性特点,这是由高职学生今后工作道路决定的,对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二、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职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侧重点仍旧是体育技能训练,并且仍旧处于传统教学目标上面,与其他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具备自身特点。

就目前情形而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工作岗位较少,不能够满足学生体能方面的需求,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并且学生也并没有兴趣对其进行学习,对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发展等非常不利。为了更好的了解高职体育教学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超过90%的学校都认为体育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30%左右的学校进行过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关的改革;另外,从课题申报来看,各个学校申报与职业素养有关的课题仍旧没有什么发展,就学校层面来说,只有10%左右的学校曾经进行过相关课题的研究;课本教程能够有效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好的教材就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所以我们在进行调查的时候,还应该研究高校教材的使用情况,通过此项研究显示,仅有两所学校组织过教学人员进行教材编写,其他院校大多使用国家规定教材。上述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素养改革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三、以职业素养培训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一)树立全新体育教学理念

在进行以职业素养培训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有效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意识。体育教师一定要在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上不断努力,促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另外,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展开体育教学课程,主动去了解学生实际需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结合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

各个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都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的,所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就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设置相应课程教材,形成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教材。另外,必须设置好体育课程选课模式,在课程学习第一学期应该以基础选项学科为主,例如球类、体能训练之类。使学生能够从高中体育课程学习过渡到高职体育学习,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完成第一学期内容,进入二、三学期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选课,并且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都有不同的要求,需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学习。

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多进行户外运动等一些与体能培养有关的教学内容;对于酒店管理、乘务员等专业学生来说,可以适当增加形体训练方面的内容。

(三)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中,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形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发展,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就必须不断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权,促使学生能够自由的、有创造性的完成相关以技术动作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高职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应该以突出学生职业素养为主,不能够沿用传统的个人单项考试评价方式,应该从集体协作以及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标准,并且要积极结合多项考核结果作为最后评价。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发展其中存在的不足,并以国家的指导计划作为前进方向,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并将其与实际教学工作进行结合,使学生在锻炼完身体的同时,形成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篇9

[关键词]职业素养 培养 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牛英群(1972-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谢永广(1978-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河北 邯郸 056001)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45-02

大学是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基地。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指出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由此可见知识素养的重要性。高等职业教育不应该只注重培养“能工巧匠”,更应当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彰显高职教育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特别关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出色的技能,还应该具有较高综合素养。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和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其自我完善、自我学习、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职业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确定了职业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共性内容的基础上,必须落实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个性内容,即针对职业对从业者具体要求,加强职业素养训练,以此提高学生适应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高职体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传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任。为了体现和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和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课内容既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要求,更要满足学生终身体育需求和职业生涯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所学专业与体育基本能力的结合性培养,传授学生符合专业培养和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特殊体育知识。“体育本身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尤其可用为达到教育目的的工具。”以职业性体育意识驱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的职业素养步入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1.职业素养的内涵。“素养”即“平日的修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职业素养包含资质、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对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能力培养的主体,而意志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是素质培养的核心,这些都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内涵。

2.职业素养的特征。(1)习得性。职业素养是可训练的作风和行为习惯,是通过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它是观念意识树立、思维方式建立和行为习惯养成三类过程相辅相成的结果,训练效果主要通过行为习惯养成体现,类似于“知、情、意、行”之间的相互关系。(2)重要性。实践证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即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进取心和求知欲等方面,这些素质对从业者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3)成长性。社会的不断发展,职场的不断变化,使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不断更新。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从业者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职业素养具有成长性。

二、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实践

1.根据高职的发展形势,更新体育教育观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改变,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核心能力”提高为目标,在“够用为度”的课时计划安排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多重功能,将体育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体现于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实现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传统体育教学目标之外,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课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培养学生的岗位特殊身体素质,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的开始做好准备,真正做到“将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

篇10

摘 要 近些年恚我国高中体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问题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文章分析了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对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设想,希望能对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现状

一、前言

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中体育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其逐步从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创新、自由以及开放的教学思维与方式。尤其是在如今对体育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时期,高中的体育教学体制也随之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变革。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的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落后的教学理念,从各个方面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分析体育教学的现状和不足,以此寻求解决的对策和办法,从而推动高中的体育教学改革。

二、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偏差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导致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一直停留在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导致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现今,我国大部分高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比较关注体育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重要的体育知识与能力;关注技能的培养方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能锻炼和训练;看重技能的短期教学,而忽略了终身锻炼的意识教育;关注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而漠视了健身项目的作用。这种思想的偏差导致了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对体育的兴趣,难以形成锻炼和健身的习惯,使得体育课堂的质量和水平大打折扣。

(二)体育教材与教学内容的落后性

现今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所选用的教材有一定的不足与缺陷,第一是内容十分繁多,重难点不够明晰,教材里涉及了大部分的体育教学内容,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全面的涉及,很难做到精教精练,通常是课堂上都会提到,学生却没有充足的练习时间去掌握。除此之外,另一问题就是教材的落后性与缺乏系统化,整体不够完善。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高中体育教学教材内容几乎没有创新和变革,仍沿用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迄今为止,仍缺乏科学的教材供体育教学的使用,所以,导致体育课堂的授课较为枯燥乏味,多为学生了解的内容,无法系统完善的讲解有深度的体育理论和知识。此外,由于课堂安排不恰当也导致了很多的问题。现今,大部分高中在易于课程安排上都选择在一、二年级展开体育教学,而在高三体育课开设的不正规。因为学生体育观念意识没有形成,缺乏运动健身的习惯,导致在以后不再接触这一方面的内容,最终造成身体素质的降低。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单一

现今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形式主要便是体育课,这也是延续多年的体育教学形式,已经逐渐形成了惯例。而体育课的上课方法因循守旧,大多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进行自由练习,再进行评估考核,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与方法上缺乏创新与变革,很难激起学生的上课兴趣和热情,只能按照老师的教学被动的进行模仿和练习,导致学习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这种方式的教学很难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很难因材施教。

三、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设想

(一)改革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变革落后的思想观念,创新发展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摒弃守旧落后的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将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转向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想,构建创新体系,从而致力于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体育教学的指导理念要能够以学生为核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和习惯。

(二)改革教学内容

结合现代体育教学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要能够结合学生发展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安排丰富且实用的教学内容,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课堂内容要致力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摒弃传统的重复性、无趣的、盲目的追求技术教学的内容设置,选择对锻炼和健身具有较大效果的内容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难度适宜、简单易做且便于学生课后联系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促进其构建终身体育的意识。课程上可以较多选择武术、太极、游泳等较为吸引人的项目。

(三)改革教学方法

我国高中体育教学要能够以学生为核心,发挥老师的引导效果,借助“启发式”、“合作式”、“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教学。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等新的教学设备展开教学,有助于丰富体育课堂,提升学生上课的情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欲望,从被动的教学转为学生主动的学习。除此之外,在体育课程设置上也可以变革传统的只安排低年级体育课的模式,可以在校期间都安排体育课,充分保障学生体育课的时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其终身体育的习惯。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这也对我国高中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在中学阶段体育教学历来不受太多重视,但要能够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培养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改革和创新体育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强.浅谈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9).

[2] 王超.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