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资助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贫困学生资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

篇1

高职 贫困学生 资助 就业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的资助政策有效贯彻,使高职贫困学生人数连年上升,所占在校生的比例不断增大,成为不可小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社会关系、地域、户口、专业等因素影响,在自身综合能力、就业观、就业人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其在就业大军中处于弱势地位,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因此,在高职贫困学生的资助育人过程中,如何富有针对性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修状、专业技术水平、心理健康等方面,有效提高其就业能力,帮助解决“好就业、就好业”问题,显得十分迫切和紧要。

一、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的就业困境

贫困,对于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来讲,往往表现为经济资源的匮乏、机会的缺失甚至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从高校就业工作方面来讲,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会遭遇到就业市场中大学生无不面对的竞争压力、择业劣势外,还存在着因其群体的特殊性而带来的其他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心理不成熟、不健全

贫困既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也可以摧毁人的意志。一个经济贫困或思想贫困的学生,如果其思想及心理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调节,可能致使其个性形成封闭、敏感、自卑、焦虑、怯懦、自暴自弃等问题。他们在经济上怕受损失,心理怕受伤害,做任何事情求成心切,一旦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单位的拒绝,心理将难以承受,便会导致“自甘堕落”、轻视生命等现象,造成的后果将十分严重。近年来,少数高职贫困毕业生由于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多次被招聘单位拒绝后,选择了逃避甚至轻生的案例已屡见不鲜。

2.能力素质与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贫困学生从进入校园起就埋头苦读,以为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就会赢得就业竞争和发展机遇,因而会花很多时间在专业学习上,却忽视了思想素质、综合能力及健康情趣的培养,很少花时间参与各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生活和就业过程中,表现极其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难以适应高职学生就业方向岗位的工作要求。

3.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难以排解

在高职院校贫困学生中,由于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评价及定位自己,经常容易受周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同学的“养身处优”“懂享受、高消费”氛围影响,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不平衡心态,使自卑心理和不平衡心态成了学习、生活及就业过程中最大心理障碍。一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人才竞争,或面对难以改变他们人生境况时,他们便会容易诱发焦虑心理,对求职就业健康心态造成负面影响。

4.就业途径单一且择业范围狭窄

在当前高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中,由于各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招生,使在校生及毕业生一直保持一个高速增长态势,就业竞争逐年激烈,加上近几年来国内经济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效益直线下滑,就业岗位急速缩减,造就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情况不容乐观。

5.就业费用过高且开支负担过重

过高的就业费用,给高职贫困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负担,无形中也加大了就业难度。高职院校毕业生远赴全国各地人才市场及企事业单位及生产基地,其求职应聘过程中所产生的住宿费、餐饮费、交通费、就业供需会门票等都不是一笔小开支,致使一些高职贫困学生只能舍远求近,白白丧失很多很好的就业选择机会,而且,在“双向选择”的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家都处于“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状态,其多份推荐材料的打字费、复印费、材料的邮寄费也增加了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当高职贫困学生面对日益高涨的就业成本经费时,他们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6.社会关系资源约束且相当匮乏

在当今社会,由于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使得社会关系处于弱势的高职贫困学生无法在就业竞争中得到公平对待,大部分用人单位因“岗位稀缺、人才拥挤”等原因故意抬高“就业门槛”,将高职贫困学生拒之门外;部分用人单位虚设一些招聘限制,造成贫困学生在就业中享受着不平等“待遇”,从而造就了各种社会关系在就业过程中起重要影响作用。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毕业生家庭背景越好,毕业工作的落实率和工作质量相对就越高。而高职贫困学生大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往往缺少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人脉”支撑,且在对职业分析、职业信息获取上也相对不足,从而延缓了自身的择业进程。

二、创建有效提高高职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1.创建有效提高高职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直接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分布在国家的许多行业中,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各高校职校中,由于国家及学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通过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勤工助学金等多项资助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上得起大学,并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有力促进教育公平。这样一来,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不断在增多,占在校生比例逐年在扩大,其群体的特殊性影响力帮助解决贫困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在增大。为此,如何贴近工作实际,创新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有效提高高职贫困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其“好就业、就好业”显得十分重要。

2.创建有效提高高职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基本思路

创建有效提高高职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应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资助工作精神及资助政策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紧扣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把提高高职贫困学生的思想素质、品德修养、专业技能、就业技巧及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为重点内容,并贯穿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来创建,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就业能力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富有成效发挥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育人”的特殊功效。

3.有效提高高职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基本举措

(1)重视高职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索并实施科学的心理健康援助体系。在高职贫困学生的资助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部门的工作沟通与合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嵌入到学生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中。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咨询、座谈、素质拓展、团队合作、“励志”创业等活动以及组织其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帮助受助贫困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有效调节和表达情绪,改良孤僻、偏激性格,帮助培养其完善的人格、健康心理和感恩意识。

(2)重视高职贫困学生的素质修养地培养。在资助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重视“育人”工作,通过大力开拓勤工助学渠道和创新创业模式,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和创业活动,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取合法的经济报酬以解决生活上的物质需要和经济困难。同时,在勤工助学活动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培养贫困学生的自尊、自立、自强品性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塑造其良好的素质修养和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实践能力,适应就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完善贫困学生就业的资助体制。很多高职院校虽然高度重视在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但却忽视了对即将走上社会的贫困毕业生的经济和精神支持。在就业招聘会的高峰期,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贫困毕业生自力更生,给他们创造更多见习、勤工助学等取得收入的机会;在安排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应对贫困毕业生的利益和要求要有所倾斜;在自主求职就业时,应重视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住宿费、餐饮费、交通费、就业供需会门票等开支;在选择自主创业时,应协助解决贫困毕业生其首期创业启动资金和大力指导、扶持其创业过程,等等。各院校应在毕业前后通过费用减免、提供贷款、生活补助、奖助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资助力度,切实降低其择业成本。

(4)优化贫困毕业生的见习方案。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院校,为此,各院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见习基地的建设,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见习工作方案。在方案的具体制定过程中,应优先贫困毕业生去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基地实习,提高他们就业的实践竞争力。与此同时,应着重加强对贫困学生就业信息的服务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毕业生,提高应聘成功率。

(5)强化贫困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贫困毕业生从就业政策、就业技巧、个性倾向和内在潜质分析等途径来准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以及现实的职业需求,科学分析自身优劣势、社会的机遇与挑战,运用SWOT分析方法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合理的期望值下,以健康的择业理念来做出职业取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地区的需求。另外,要拓宽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选择的范围,纠正用人单位对贫困毕业生的偏见和歧视。

(6)积极实施贫困学生的就业跟踪。贫困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且富有特殊意义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除了给每一位贫困学生设计一份完整、个性化和动态化的资助方案,并有效监测其在校期间的整个受资助过程及其在校的表现外,密切关注贫困学生初次上岗就业的心态变化和工作状况,及时帮助其解决焦虑、抑郁、虚荣、自卑、消极等心理,纠正就业认知偏差和调整择业心态,健全择业心理素质,以更好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立足了当今社会中,在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赢得竞争。

提高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就业能力,切实做好高职贫困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影响着每一位贫困学生的前途发展与一生命运,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校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与高职院校的和谐稳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应当适应形势,更新观念,转化方式,创新模式,有效帮助高职贫困学生真正“脱贫”,使高职资助工作彰显“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裴云.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深层原因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1).

[2]赖之菜.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3]刘荣军.当今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7).

[4]侯聪玲.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篇2

【关键词】新资助政策体系,贫困学生,育人功效

保证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是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郑重承诺。为实现这一承诺,国家从2007年至2013年已逐步形成了以“奖、助、贷、减、免、勤、补”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新资助政策体系。新资助政策体系有效缓解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使学生可以安心的学习,为贫困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基础。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形成,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肯定了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的关怀,也包含着国家对年轻一代走正确的成才之路的深情期待。

一、新资助政策体系的特点

1.配套政策得到完善。新资助政策的大力开展,国务院为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意见,国家财政部、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扩大资助覆盖面、加强资助力度,从制度上基本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

2.确立政府主体地位,明确各方权责。新资助政策体系明确体现出政府的主体地位,有效的改变了资助工作权责集中于高校、资助工作效果差、无力开展资助工作的现象。近年来,国家大幅增加对教育领域高校学生经济资助的投入,资助经费从2003年的18个亿到目前的500多个亿,这个数据是几十倍的增长,每年获资助的学生达1.8亿。政府扩大了资助的范围,受资助学生的资助水平得到提高,比例也在逐渐扩大,各项资助措施都得到了落实。同时,明确划分了中央、政府、高校的资助责任。中央和地方主要承担的是国家奖学金,并详细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承担比例,确保资助政策彻底落实。减免学费、特困补助、勤工俭学等资助措施全部是由学校提供,有力的保证落实各项具体措施。

3.资助形式多,覆盖范围广。新资助体系的资助形式在已有的五位一体基础上,发展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助学贷款等形式多样的政策。新的资助政策为保证国家对一些“冷门”专业特别人才的需要,适当提高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的力度,以扩大需求。也可以保证边、穷、少等地区对人才的需要。新资助政策体系的覆盖范围由以前的高等院校,发展到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和民办学校。同时,实行帮困奖优政策,在帮助贫困学生的同时,有利于国家实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

二、新资助政策体系下有效的发挥育人功效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有效的扩大了贫困学生的受助比例,基本覆盖了100%的家庭贫困学生,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新资助政策在制度和政策上都切实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高校资助政策是政府解决贫困学生的就学问题的重大举措,展现了我党对受资助对象的无限关怀。所以,新资助政策不但要解决基本的上学难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的发挥出教书育人的作用,通过我党和社会、学校三者的共同努力,以“奖、助、贷、减、免、勤、补”为方法,关心困难学生的思想进步和综合能力提高等等。

1.组织贫困学生开展能力建设活动。资助体系之所以可以长期发展下来,是离不开社会和国家对资质体系的大力支持。为增强贫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课程。高校可以开展以贫困学生为主体的,开启能力建设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帮助贫困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为社会服务、奉献社会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相信只要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必然受资助学生会走向社会有更好的发展,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从根本上体现出新资助政策体系下的育人功效。

2. 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国家和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各类电视台、报刊、网站、宣传栏、广播站宣传新资助政策,使政策深入民心,学生及家长个个知晓。在学校召开宣讲会,使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重要意义。资助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人为本是高校新资助政策的核心和灵魂,学校在落实这项政策的过程中,既坚持能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又能在思想上引导和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突出正确的思想导向,努力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六种意识(爱国敬业意识、奋发进取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和感恩奉献意识),激发青年学生成人成才,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和服务社会,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校园和谐的保证。

3. 开展服务总队活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贫困学生在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也应享受学校方面的资助。贫困学生不仅家庭经济困难,很多学生还存在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资助政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可以正确的面对生活以及周围的环境,实现贫困学生的精神自立。因此,高校可以以建设学生服务总队这种方式,招收受到过国家资助的学生积极的参加进来。服务总队的服务宗旨就是积极乐观、回报社会,可以开展一些公益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世界环保日、助残日主题宣传、社区英语培训、校史馆义务讲解和图书馆协理等活动。参加活动的同学不仅体会到了组织的温暖,还体会到了为人服务的快乐,找到自爱和自尊。服务总队中不断涌现出奋发图强、自强自立的典型。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校新资助体系的育人功效它将培养青年一代感恩、互助、进步、自立自强的意识,激发学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热情,实现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多方合作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社会、家庭以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取得更卓越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丁官元,王武宁.高职院校新资助体系下的国家助学金资助管理模式研究[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1-4.

篇3

【关键词】参与式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过程管理,发展项目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现状

据全国资助管理中心数据,2014年全国高校有4064.25万学生受到国家财政及各类社会资助,资助总金额716.86亿元,比2013年增加142.75亿元,增幅达到了24.86%。财政资金以及社会资金在高校资助工作投入的不断加大,基本上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以及在校基本生活问题,其所面临的问题已经由生存型问题转变成了发展型问题,尊重理解和自我实现等发展性需求已明显呈现,他们更迫切希望得到心理、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需求都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参与到生活、学习实践中才能满足。但是从目前各高校实施的资助方案来看,普遍存在操作模式单一,资助管理层基本掌握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贫困学生认定、资助金发放等环节,受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资金资助,在资助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很低的问题,现有资助模式很难适应贫困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与式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后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它在强调“外来者”和组织参与者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及共同协商的基础上,依靠“外来者”的协助,组织资源,运用项目制的形式,通过组织成员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实现组织可持续、有效益的发展,并且组织成员能够共享发展成果。近年来,“参与式发展”理论在我国基金会运营、农村扶贫等方面有了广泛运用,充分发挥了有限的扶贫资金帮扶贫困群体发展的作用。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资助现状,高校资助工作也可以借鉴“参与式发展”理论,构建以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来推动实施的“参与式”资助管理新模式,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工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突出受助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资助工作“动态育人”的目标。

二、“参与式”资助的基本特征

“参与式发展”强调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鼓励组织成员在“外来者”的协助下,通过成员的积极参与,实现组织与成员的共同发展。基于此理论构建起来的“参与式”资助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参与式”资助中受助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明确。在这一模式下,资助工作的主体内涵应该更明确,资助管理者和受助学生都应该明确自我角色,以合适的主体身份参与到资助工作中,而不是都由某一方包办全部工作。资助管理者除了实施管理外,还应该是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展的教育实践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对贫困学生的主动关心和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该模式中始终以主体参与者身份执行资助项目,对自己的大学规划、职业追求、人生价值等不断地进行思考和调整,积极设计和完善大学规划和成长计划,并与资助管理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从而获得积极、有效的评价反馈。在该模式下,资助工作的实施与推动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学校政策的刚性,更多的要依赖资助管理者以及受助者的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能够从自我发展的需求出发,充分展现自我意识,寻找成长成才的项目机会,最终有效地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

2、“参与式”资助更重视资助工作过程奖励与管理。“参与”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参与式”资助工作过程管理的内涵在于通过各种资助手段与项目的实施来激励和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式很多,但更多的依据学生前期成长与发展的结果来评定,依据成绩指标、获奖指标、学生干部指标等一系列可以量化的数据材料来执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结果奖励”,这种激励固然对学生成长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但更多的是倾向于那些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而广大贫困学生因为基础的薄弱,很多人无法成为拔尖的那一批,很难享受到结果奖励。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实现培养的全过程管理与引导,应通过支持学习过程,实现学习探索能力的发展;通过支持实践过程,实现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通过支持生活过程,实现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参与式”资助通过立项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方式,由受助学生根据自我成长的某一需求设定、实施发展项目,并由资助管理者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指导与监督,推动项目完成,这一过程是高校教育管理者与受助学生双向互动、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也体现了资助工作实施过程和受助学生个人成长过程的有效结合。

3、“参与式”资助更注重实施学生发展项目管理。“参与式”资助可以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项目制的方式运行,发展项目可以有选择、有针性地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各类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以满足他们在成长阶段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每个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申报成长项目,充分发挥自我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内心成长成才的欲望,从而实现在国家及社会资金的支持下,不断提高知识技能与实践技能。

三、“参与式”资助的实现前提

构建“参与式”资助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高校片面注重解决学生经济困难,忽视其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有效帮扶的问题,能够引导资助管理者关注学生心理、情感、素质等方面的问题,重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需要。“参与式”资助的实现必须基于以下几个前提。

1、“参与式”资助必须真正明确并落实贫困学生的主体参与身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参与式”资助中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在贫困生认定、等级确定以及资金分配方面积极主动表达群体意愿和利益诉求。同时要设计和完善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发展计划。同时资助管理部门也应该结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设立各种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成长性项目让学生申报。资助管理者对资助实施过程给予支持和帮助、评估和管理,通过主动“参与”的动态管理过程,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主体地位的实现。

2、“参与式”资助的实现应基于资助工作组织形式的创新。

“参与”本质上意味着现行权力结构的调整与再分配,“参与式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实现赋权的过程。实现“参与式”资助模式,首先必须创新资助工作的基本组织架构与形态,打破现有的身份认定、等级确定、资金分配等方面的权力结构,构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互动交流,有学生代表、教师代表、资助管理者和受助者多方参与的复合型资助管理组织结构,在资助过程中实现权责义务的重新配置,使学校资助管理机关、资助者、院系、学生班级以及受助学生主体等各个层面所具备的权责、义务与工作范畴实现合理划分与明确。

3、“参与式”资助应重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目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认定以及等级划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机关或单位认定证明法,即根据学生家庭所在地基层民政机关或父母单位开具的贫困证明以及统一印制的家庭经济调查表来判断。这种方法由于缺乏实地调查,加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日常观察法,即班主任、辅导员通过日常与学生的相处,根据自我的观察与判断来进行区分。由于班主任、辅导员负责的学生较多,观察难以细致,可能存在主观推断因素。三是班级评审小组评议产生。这种方法在班内较为公平,但是由于专业差异等原因,各班之间难以形成一致的标准,并且很容易使被讨论的同学产生心理压力和自卑感。这三种模式都不足以真正反映当前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发展需求。“参与式”认定是以学生为中心,吸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建评定委员会,共同商定贫困生的界定含义、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测量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对申请学生进行排序,界定贫困学生的范围与等级标准,并监督保障资助发展项目的实施过程。资助管理者只起到组织者和召集人的作用,为学生商定提供理论和政策的指导。

4、“参与式”资助的实现可以从社会资助的项目化运行着手。

篇4

关键词:困难生认定;制度公平

一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根据国家和政府的文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路, 制定了本校的认定方案, 并依此来认定贫困学生的身份。各地区、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 但是基本模式仍然是“学生申请-学校审核认定”。然而, 在贫困学生的实际认定操作过程中, 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或人为因素等的影响, 时常出现假冒贫困学生的现象发生, 引发社会的关注。所以重新审视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 解决认定中的存在的问题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紧要问题。

二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贫困生概念界定不清, 缺乏统一、量化的标准。

贫困生界定清晰是认定贫困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根据2007年6月份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解释,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本专科学生中, 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贫困生又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 按照教育部文件的解释, “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一般困难生, 而“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则是特困生。但这一概念属于定性描述, 标准模糊。

2.认定所依据的材料可信度不高。

各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材料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大多数贫困证明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都是由学生本人或家长自己写的, 然后由生源地政府或民政部门核实加盖公章。由于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 所以难免会有工作人员对贫困证明的审查不够严密, 甚至根本没去审查, 导致了开具的证明存在很大的“水分”。更有甚者,有些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家长也通过找关系、托熟人等手段来制造假证明。

3.认定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

一是学生组成评议小组方式有待商榷。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过程中, 很多高校为了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许多高校规定了学生组成评议小组民主评议、结果公示这一程序。组织学生组成评议小组评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 改变了由辅导员一个方面决定的局面, 有其积极和创新的一面。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 对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 这牵扯到其个人隐私。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家庭情况, 他们觉得通过民主评议、公示评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难免被打上 “贫困生”的标签, 这有损他们的尊严。其次,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但自尊 意识、自立意识强的学生很难接受别人怜悯、同情的目光, 因为要被拿出来公开评议, 他们放弃了申请帮助的机会。

二是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 由于认定所依据的材料可信度存在质疑,贫困生的认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辅导员与班干部和班上同学对贫困生的日常观察来判断。 这样的认定过程就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不够规范、科学。一方面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个人对学生的个人偏好等必然会影响认定结果;另一方面学生班干部的判断力和观察力有限, 这些主观因素必然也会影响到认定结果的客观性。

三 、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对策

1.准确界定贫困生的意涵, 制定统一的科学可行的认定标准。

为了使贫困生认定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就必须准确界定贫困生的意涵, 制定一个相对客观的量化标准, 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定体系。我们可以参照现行的教育部给出的有关贫困生认定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相应的贫困线标准。具体操作中,各省教育厅可根据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划分成几个等级指标,通过用定量、定性的办法得出基本值进行比较, 以此来划分学生的贫困等级。比如本学院就以是否有低保,父母是否离异等来区别普困与特困。

2.建立畅通可信的贫困生家庭经济信息档案和数据库, 形成一个生源地高中、政府和高校相互配合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为了避免贫困生认定材料的失真, 建立畅通可信的贫困生家庭经济信息档案和数据库, 给认定工作提供一个科学规范的平台非常必要。由生源地高中将申请资助的学生的生源地、家庭人口的年龄、职业、收入来源和经济状况、家庭困难情况以及以前受资助情况进行登记, 并由生源地政府的专门部门对此进行认真调查审核后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高校通过高中、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共享的网络获取本校学生的档案和数据, 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区分不同贫困程度, 据此进行贫困生的支助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生源地高中、政府和高校相互配合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3.重视诚信教育, 建立诚信追究制度, 加强监督。

要解决当前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各种困难, 我们必须首先做好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特别是诚信教育工作。从学生入校开始, 加强对诚信的宣传力度, 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诚信教育, 在学生中形成诚信的共识。贫困生认定工作应该是一个包括前期调查、认定和后期监督处理的系统工作。对贫困生的监督主要包括对贫困生认定材料的监督 和平时学习生活中对助学金使用情况及有无奢侈浪费的监督。学校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 可以拓展网络工作平台, 采取如设立监督电子邮箱等手段。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加强和贫困生的沟通,及时掌握贫困学生的生活状况,监督好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 确保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果。

篇5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内涵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切实方案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困难,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2]当前,高校以奖、助、贷、补、减、免等多项资助形式形成了资助体系,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资助顺利完成学业,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必要性

1.学生资助工作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贫困生是大学生的特殊群体,正处于年龄成熟和思想活跃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经济上压力和家庭负担,无疑会产生许多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问题,从而造成思想上产生错误的认识,改变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通过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精力去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学生资助工作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贫困生中存在的思想模糊、心理脆弱、信心不足以及人生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勇于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从而为更好地走进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生资助工作是构建幸福和谐校园的需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构建幸福和谐校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构建幸福和谐校园,就必须要从弱势群体入手,不断地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念,和平共处,从而营造一个温暖、幸福、和谐的校园。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对策

1.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

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面对社会上存在着贫困生诚信缺失越来越严重的现象,我们更加应该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同时还要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不断完善个人信用,规范诚信行为,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培养学生崇高的诚信品质。

2.开展感恩教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常言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国家和社会资助之后应该学会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同时,要让他们学会感激别人,在接受别人的帮助的同时也能学会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别人。通过参与公益性活动和义务劳动,让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实践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社会。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有关感恩教育的讲座,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感恩的内涵,从而积极主动地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回报社会和帮助别人,增强自身的责任感。通过感恩回报活动的开展,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情操,锻炼回报社会的能力。[3]

3.加强励志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应以资助工作为平台,加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开展励志教育,一方面通过典型事迹,帮助困难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树立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从而促进自身成长成才。同时,也要让贫困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地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引导他们学会自立自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励志教育,鼓励贫困生参与更多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在岗位上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自强不息,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健康人格

贫困学生由于家庭原因和社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健康人格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建立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时刻关注着贫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其次,以心理咨询与辅导为平台,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援助网络,为贫困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判断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应对处理困难的能力。

5.通过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与职业能力

篇6

关键词:大一;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一直是社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而且国家还制定了“奖、贷、勤、补、免”五位一体资助政策,以保障不使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

通过对大一年级学生的访谈和调查发现,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安全感缺失现象严重

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校初期会出现学习生活不适应的情况,在较大程度上缺乏安全感。主要原因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来自农村,对都城生活习惯不是很适应;二是担心由于经济状况窘迫而受到大家的歧视,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是对未来前途比较担忧,安全感缺失现象严重。

2.学生诚信度有待提高

目前学生素质整体较高,能如实地反映家庭经济情况并上报相关信息。但是,也有个别学生的上报材料与家庭实际情况有出入。另外,对于各高校而言,毕业生的还贷率也需要提高。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增强诚信意识培养,做好诚信教育是提高还贷率重要的方式。

3.学生自主意识较弱

绝大部分大一新生都存在被动等待资助的情况,自主意识较弱,不能主动提供家庭经济状况,致使资助方案不够多样化。另外,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力度较弱,很多学生不能主动找到学校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二、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结合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工作宗旨: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失学

随着学校招生制度的变化,很多高校都通过不同形式招收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如针对部分地区招收贫困专项学生、农村专项学生等。面对数量日渐庞大的经济困难学生,高校要秉承“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失学”的工作宗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全面落实绿色通道政策,让每一个困难学生可以顺利入学,在新生报到期间学校就收集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积极了解困难学生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在军训期间就将第一批补助发放到贫困学生手中。最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安全感,使之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

2.搭建平台:依托蓝田学园学生资助中心

资助工作是和学生利益相关的重要工作,我院探索尝试通过搭建学生资助平台来开展这项工作。我们组建了学生资助中心,成员多为经济困难学生,依托朋辈力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全面协助学院完成贫困学生的资助及勤工助学工作。中心主要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政策宣传、勤工助学、技能培训、素质拓展、思想教育等工作,同时拓展发展性资助工作,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传递温暖。

3.重视教育:经济贫困不代表思想贫困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救济型的资助只能解决学生现有的经济困难,思想的强大却可以让他在后续的人生中拥有宝贵的财富。从工作开展的角度讲,学生只有在大一时候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引导,他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学校的资助,这也有助于学校后续工作的开展。

简单讲,依托学生资助中心主要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仅包括贷款学生的诚信问题,还包括如实上报家庭经济情况等一系列的诚信问题。感恩教育目的是使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的时候心怀感恩的心,对资助他们的国家、社会以及个人表达最衷心的感谢。同时要使他们能够直面贫困,避免自卑,并将这份感恩之情内化为自立自强的动力。

4.全面资助:探索发展性资助

我们将资助工作全方位的覆盖到所有大一年级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国家助学金这一基本保障以外,学校还提供校源地助学贷款、无息借款和贷学金等服务,可以帮助贫困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并辅助他们对人生做长远规划。

资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提高是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发展性资助是学生资助的发展方向。学校也积极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所开展的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实践项目(NSEP)成效显著,并尝试建立学生社团,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补贴家用,并鼓励他们自立自强,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学校设立了大量的适合大一贫困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有办公室学生助理、学风督导队、文明督导队等,真正地做到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

参考文献:

[1]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4):132-135.

篇7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工作的

实施方案

为保证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县成立由文教局、财政局、纪检委组成的资助贫困生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筹措资助资金;确定学校受资助名额和具体资助形式;保证专项资金及时支付;建立贫困生档案库;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申报工作等。

2、有关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并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申请和初审,研究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形式。

二、资助对象及方式

1、资助对象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未入学或已辍学的学生。符合下列情况,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优先资助: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学生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2、资助贫困生的方式主要包括免杂费(包括免贫困寄宿生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等。具体资助方式按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全部或部分项目进行资助。

三、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每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2、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的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资助形式和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县资助小组审核确定。

3、县资助小组根据财力、本地地域之间差异和各学校上报贫困生情况,制定全县资助贫困生的实施方案,并确定资助名单、资助方式和补助标准,同时通知有关学校。

4、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学校凭资助金领取表到县资助小组报帐,县于10日内将资助资金划拨到受资助学校。

5、县资助小组要对全县资助贫困生情况进行逐人登记造册,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同时建立文本和电子档案报市资助小组,市资助小组将全市情况汇总建立电子档案后报省资助小组备案。

四、帐户与资金管理

1、资助资金实行专帐、专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和挪用。

2、免杂费、免费提供教材的资金原则上不发给学生本人。用于免杂费的资金由学校集中使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用于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金要集中掌握,用于购买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原则上由学校集中掌握,也可分月发给学生。

五、监督和检查

1、受资助学生名单、资助项目和金额应在学校校务公开栏公布,全县受资助学生应在县教育局政务公开栏和有关媒体上予以公布。建立受资助学生电子档案,并报省、市教育、财政部门备案。

2、县资助小组要建立贫困生档案库,按年度实行动态管理,对贫困生学习生活、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定期巡查,建立跟踪问效机制。

篇8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个不摘”重要指示要求,发挥教育职能作用,确保实现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有学上、上得起学,有效推进并完成教育领域扶贫工作任务。

二、工作目标

以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为目标,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全方位救助体系入手,加强领导,夯实责任,精准帮扶。确保资助政策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三、工作重点

(一)积极建立教育保障机制

1.规范管理,抓好资助政策落实。

(1)切实落实学前教育助学金资助政策。在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每人每年1500元标准发放学前教育资助金。

(2)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等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行免学杂费和免教科书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按照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提供生活补助;按照财科教〔2019〕30号文件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以及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给予补助。按照寄宿生生活补助国家基础标准50%的比例核定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即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

(3)切实落实普通高中免学费及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严格界定贫困生的认定条件、规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学前教育助学金的评审、公示、发放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分为每生每年2000元,根据学校结合实际在1000元—3000元范围内确定,分为3档。

(4)切实落实中职学校学生资助政策。

①实施中职国家免学费制度。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给予学费补助。

②实施中职国家助学金制度。对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

(5)积极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生新生入学资助工作。

①认真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续贷、新贷服务以及贷后信息变更、本息催缴等管理工作。

②为适应生源地助学贷款规模不断增长的新形势,要健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机制,制定更有效的贷款催收方案,确保此项工作健康发展。

③在我县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新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一次性资助(路费)省内500元,省外1000元。

2.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策知晓度。

按照积极宣传、正面宣传、有效宣传的总体要求,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组织,拓宽渠道,通过媒体专访、校园网、钉钉软件网课、工作简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从学前到大学资助政策及“雨露计划”的宣传。不定期对受助学生进行电话回访,深入贫困学生家庭走访宣传,切实提高社会知晓度、满意度。

(二)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对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的失学辍学情况进行认真排查、细致分类、有效指导、精准施策,确保除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一是对确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儿童、少年进行评估,建立名册,完善相关档案资料;二是对适龄未上学的失学儿童、少年,按照“应入尽入”原则,保障其免试就近接受义务教育;三是对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的学生,因人制宜制定劝返方案,保证其及时返校就读;四是对因家庭思想观念而辍学的学生,落实家长的法定责任,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五是对身体残疾且有学习能力的辍学学生,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予以保障,做好教育安置;六是对因身体疾病等特殊原因暂时不能上学的儿童或学生,按规定及时办理延缓入学或休学手续,并确保其及时入学或复学;七是对因其它原因失学辍学的儿童、少年,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其完成义务教育。

(三)认真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积极向上争取教师特岗计划,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以国培计划为引领、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培五级联动机制,努力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1.积极发挥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作用。继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科技生产致富能力的生活水平。

2.加强县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支持县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和信息化建设。鼓励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免费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帮助其完成高中阶段学业。

(五)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全面改善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力争使薄弱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教学和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确保薄弱学校实现硬件、软件同步提升。

(六)高质量做好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

认真履行脱贫攻坚包保职责,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县教育局驻村工作队作用,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通过相应脱贫措施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完善日常工作完成情况、重要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动态信息报送制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各项资助工作落实到位。

篇9

首先,教体局副局长通报了2017年度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方案指出教育扶贫问题,并组织学习《教育扶贫问题整改方案》。要求全区所有学校认真开展教育扶贫资助政策落实情况自查,认真学习学生资助有关的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资助数据库,做到库册与实际相符,摸清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对照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自查自纠,并于5月25日前自查到位。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针对2017年度脱贫攻坚存在问题整改方案指出教育扶贫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各学校务必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要讲规矩,严格按照资助流程,严把审核关。不折不扣的落实好各个学段学生资助政策;在资助对象确定过程中,要按照操作流程,不能简化、省略,所有档案齐全;在资金发放过程中要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要建立健全各个学段的资助档案和三个台账。分类管理建档立卡和非建档立卡学生;加大所有关于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

会议要求,全面警觉警醒,领导责任要层层压实。各镇(办)中心校校长、区直学校校长是整改的第一责任人,业务人员是直接责任人;确保整改到位。坚持“问题不查清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成效不符合要求不放过、群众对整改不满意不放过”,明确整改责任、措施和时限,实行台帐管理、督办落实、办结销号;严明纪律,严格追责,绝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强化制度建设。把立规矩、定制度作为抓整改落实的重要措施,结合具体问题整改,注重建章立制,巩固整改成果,把问题排查和整改贯彻到教育脱贫攻坚全过程。

会议强调,一要提升认识抓整改;二要夯实责任抓整改;三要细化措施抓整改;四要严肃追责抓整改。整个教育系统要以这次整改为契机,做实、做细学生资助工作。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 洼地 崛起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C-0004-01

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不是凭空制造,需要学校的班主任老师提供真实的家访记录、感受和意见,我们需要当事人的真实家庭状况和班主任亲身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以此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需求和成长感受。

一、聚焦――通过访谈实录了解学生背后的故事

学生状况:纪以草在我的印象里是很乖巧的,听话,懂事。虽然成绩平平,但是她学习的态度极其认真。

家庭状况:她的妈妈是失语者,不会说话,与人沟通存在着困难。她的爸爸常年在外,很少回家。

生活来源:靠种植藕地为生,有时候收入不好会影响全年的生活。

班主任:请问纪妈妈,您能介绍一下家里现在的情况吗?纪以草在家里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纪以草妈妈(手比划):家里有两个孩子,很辛苦。还好大儿子争气,考上了大学。希望女儿纪以草也能像哥哥那样好好学习。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家资助。

班主任:纪以草会不会因为家里贫穷感到自卑或难过,会不会埋怨你们没有给她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呢?

纪以草妈妈(摇头,手比划说):就算家里的收入不高,我还这个样子,但我们的纪以草仍然活得很开心,一点也没有显现出自卑,甚至笑得比其他任何人都开心,有时候她还开导我们不要为钱发愁,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纪以草妈妈(手指着照片,手比划说):这是去年,也就是上一年级的纪以草,和我一起在花果山游玩的场景,我们两个人都很开心。

班主任:纪以草妈妈,我会将您的建议写下来向学校反映,谢谢您这么配合学校家访,中午顶着太阳拍照,辛苦了。

家访感受:纪以草妈妈虽然是个失语者,但是她看问题的态度和想法令我惊叹。对班主任来说一开始只是完成学校布置的家访任务,以前也没有贫困生的概念,在我眼里无非就是有钱一点的学生和穷一点的学生,这是字面上浅显的理解。当亲耳听到孩子说出下雨的时候水会漏进来,我感到惊讶和心疼。学生妈妈辛苦地打着手势告诉我说,家里条件不好,好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有时候,实在睡不下了,只能打地铺,多铺几张席子就当是床,直接就地而眠。这种生活是没有亲自体验过的人,不能理解的。对于这次家访专题活动,刚开始的时候觉得麻烦。家访后,觉得这种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赞同学校的做法。作为老师会积极配合学校作为任务去认真完成的,多多关心贫困学生的情况,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地支持和配合学校的资助工作。

二、探讨――对学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几点看法

(一)维护自尊,保护隐私

出于对学生自尊心的维护,以及个人隐私权的尊重,学校的资助名单和方案是不应该向全体学生公开的,由于学生年龄还太小,对于贫困的原因、救助的意义还不太理解,全校公布受助学生的名单会给学生带来压力,有可能会给受助学生带来被排挤、被歧视等班级冷暴力的现象。

(二)物质资助,精神援助

通过家访采集了许多家庭贫困的原因,像纪以草这样母亲残疾,失去工作能力,父亲又常年在外,由于父母的离异等原因造成了家庭的贫困,家庭贫困不仅给孩子生活带来困扰,更重要的是造成心灵的伤害。这部分学生内心缺乏安全感,自卑自闭,外在表现或者是沉默内向,或者是纪律差、学习差、卫生差,对于这样的学生,仅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给予精神上的援助。对这部分学生,我在救助的同时,给学生精神上的帮助和心灵上的关爱。我们深切体验到爱是点金石,在资助贫困学生的进程中,物质和精神是两根重要支柱,缺一不可。

(三)课外辅导,落到实处

对于成绩较差的家庭贫困儿童,家长很难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更没有物力和财力给孩子找辅导老师。因此,我觉得学校资助政策中除了对学生进行金钱物资的补助,应该切实考虑学生回家后完成家庭作业这个实际困难,这是每个贫困生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建议学校每天可以将贫困生放学后分年级集中起来,由不同年级的语数英三科老师对他们进行一小时免费一对一辅导,学生家庭作业不会的可以问辅导老师,这样既能解决学生作业时遇到的困难,也能提升教学质量,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

我们在期待着向阳小学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在多名班主任家访后整理建议和意见后,能有所改变,更加完善,这政策的产生及发展让这片教育洼地能崛起。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学生资助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JSAIDC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