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模式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性学习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探究性学习。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
更新、创新,以人为中心注重个性多样化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会创造的人。知识经济要求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具备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的实际能力和综合能力。这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时代,教育传递人类的功能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替代,而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培养创新的精神,训练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相当于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只能在被动和无条件的环境里“求学”;传统的教育基于问题只有惟一正确答案的认识,其功能体现在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惟一正确的答案和最好的处理方法,并将这些答案和方法用于以后的生活。这是接受型教育、积累型教育。现代科技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以往对世界特征和世界变化的看法,世界由一元变为多元,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强。它要求学生在大量信息面前能够自主地判断、选择、获取和应用信息;要求学生具有多渠道获得信息的主动意识和能力,具有主动的、多元的、开放的思维品质,具有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这一切是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所不能企及的,必须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实现。只有通过探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学生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品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积极向上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探究性学习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必修课,是严谨的科学论断,21世纪需要探究性学习,只有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
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的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工作相似,学生为了学习科学也必须读书、与同学交流、不断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时候,他就要想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化学课将更多的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改革不仅会影响学生,也将会影响到科学教育的诸多方面,如教材的选材和呈现方式、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时间、师生关系等都将会随之而发生改变。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创新”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地从教的角度来考虑与之相应的课程、教材、教法等问题。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取代己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三、化学探究性学习模式各环节的探讨
(一)合理选择探究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选择合理的探究学习内容是进行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应综合考虑化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精心研究教材。因为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探究。在课时和知识内容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非常重要。基于此,一般选择那些在课时教学目标表述中要求程度较高的知识作为探究的内容比较合适。当然,有些内容由于受材料和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限制,较难进行探究活动。因此只有教师认真设计探究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
兴趣,使其乐于进行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开展。如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性学习课题。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创设特定情境的学习策略之中,问题的生成是成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保证。不能提出问题,探究性学习就无从谈起。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探究学习强调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器材、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比如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女孩子,在爬树时不小心摔到地面上,牙齿弄掉了两颗。为了弥补自己牙齿上的不足,这位女孩镶了两颗牙齿,一个是金制的,一个是不锈钢的。但是在几天过后,她感觉到头疼,性情变得非常急躁,偶尔还会失眠。去看医生,却查不出来引起病情的“凶手”。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凶手”的查找,学生们热情地投入了探究性的学习之中,查找原因,并提出了方案进行解决。
(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采取专题讨论、质疑辩论、实验探索、调查讨论等不同形式。如教材中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为分散难点,按得氧失氧~电子得失~电极反应的知识程序,分别在初中、高一、高三不同年级进行教学。在高三复习时,可采用专题讨论的形式来进行,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从概念到应用都有较完整的认识,形成知识网络。
在组织学习活动中应注意:一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学习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二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留足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的时间和空间;三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四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真正进入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的理想境界。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活动具有生命的活力
(五)切实加强学法指导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给予鼓励外,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学法的指导。如在明确了某一学习内容后,如何围绕问题收集材料,如何识别资料的价值,对现有资料如何分析与综合,对于学生来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困难。此时,教师应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切实加强“入门”指导、“过程”指导,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和状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自我构建,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六)注重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努力探索一种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化、激励性、民主、开放、动态的评价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既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还要对学习过程的全面把握,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善于运用表扬的工具对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思想觉悟等多方面进行及时评价。
结语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崇高的科学素养,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勇.化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篇2
网络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必须通过网络传输完成,而在传统教育形式的师生直接交流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教师人性化的情感,由此形成的人文氛围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教育价值.但是,网络教育模式改变了这一现状,人文氛围削弱.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营造网络环境下的人文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实时的在线交流,在网络环境中再现人文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概念探究性教学模式
指的是在教师某一领域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性任务为载体,设计一条通过学生个人或团队协作进行科学探索研究来完成任务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完成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从中发掘出知识产生的奥秘,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技巧.基于网络环境的探究性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带来的便利条件,学生学习不再依赖教材和教师的讲授.
3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个人的认真观察、网络搜索、思考总结来挖掘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的便利条件科学探索研究问题,并将研究的结果通过该平台向大家展示,进而构建学生对应的认知能力.基于网络环境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3.1调查确定探究目标
教师进行网络探究性教学首先要明确探究目标,没有目标一切工作都无法开展.探究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选择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重点内容,另外还要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水平和网络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
3.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在确定了探究目标后,可以根据探究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情境应尽量真实贴近学生生活,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创设问题情境应尽量符合以下特征:真实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质疑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生活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想象情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纠错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3分析问题
在分析问题阶段要深入分析问题情境,确定要探究的内容是什么,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探索研究计划,根据问题情境的需要组建协作小组,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教师应当针对问题情境中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把握度,指导过多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指导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4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在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得出最终结论后,要把结论做成PPT幻灯片在所有同学面前做一个展示,由学生给出评价.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造性解决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生需要一个高效便利的网络环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5反馈评价
该模式下的教学评价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随时开展自评以及时发现问题,认识自己不足并加以改进.在作品最终完成后,要向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展示同时接受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好的评价可以增强自信心,建议则可以帮助我们把作品进行进一步完善,加强意义的建构.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一些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布置难度更大的问题情境,而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加强个别辅导.
4实例分析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
为了能够验证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通过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课程《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为例进行了教学试验,下面就以其中一个具体内容介绍实施过程.
4.1调查确定探究目标
文章选取了交换机配置与管理中的一节内容交换机划分Vlan配置作为试验内容讲述教学过程.通过调查确定探究目标,经过认真总结分析确立了探究目标为:理解虚拟LAN(VLAN)基本原理;掌握一般交换机按端口划分VLAN的配置方法;掌握TagVLAN配置方法.
4.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在确定了以上探究目标之后,就可以根据探究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例如:某一公司内财务部、销售部的PC通过2台交换机实现通信;要求财务部和销售部内的PC可以互通,但为了数据安全起见,销售部和财务部需要进行互相隔离,现要在交换机上做适当配置来实现这一目的.4.3分析问题根据以上2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了解要想达到目标必须首先理解Vlan的概念以及Vlan的配置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借助教材或网络查找方法.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建立协作小组,制定研究计划.新建网络结构拓扑图;划分VLAN;将端口划分到相应VLAN中;设置TagVLANTrunk属性;进行测试.
4.4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安装以上制定的计划在PacketTracer模拟器和真机中进行实验验证.该项目的拓扑结构图如图2所示.最终的实验结果为:PC1pingPC2timeout;PC1pingPC3Reply.在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上或者做成报告进行集中评价.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5结语
篇3
【摘 要】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文章就探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课程改革;优化组合;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37-02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索的精神。因此,教师的教法应随之改变,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合作,自主发展,进行有效的教学形式的组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导、学、议三种形式的有机组合,即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引导;学习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学、互研活动;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疑难,因势利导地给予一对一、面对面的帮助。导、学、议三者有机结合,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互助,从而挖掘和开发了课堂教学中人的资源,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智慧的增长,从而对学习的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按课程标准编写的义务教育七年级数学教材从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让师生耳目一新。学生在“做一做”中动手动脑,获得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想一想”中深入思考,开展研究;在“猜一猜”中发现规律,大胆设想、研究质疑;在“议一议”中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每一课新知识导入时创设情境,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我国数学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也随之由英才数学向大众化数学转化,为一切人的数学已形成共识。因此,教师的教法也随之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单向性的、跟随性的训练方法,老师先讲概念、定理、例题,然后学生模仿,学生成了模仿的机器,对教学产生厌恶情绪,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能提高,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数学教师的全体力量,促进数学教师的共同提高。
一、大班导学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引导,导学的实质是引导学习,传统的班级授课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但传统的授课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师常用讲授代替一切,单向传输。大班导学作为传统授课的一种方法,一方面吸收了传统教学的有益因素,另一方面又根据现代教学发展理论,用导学取代授受。导学,学是核心,导是关键,它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在导上下工夫,导的落脚点是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努力,自致其知。”它的形式多种多样:
1.导向:教师从整体上向全体同学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向,着力培养学习目标意识。
2.导情: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列举典型、举例说明知识的意义,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必要,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形成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本课或本节内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分析。
4.导路: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逻辑顺序,让学生有路可思,遵路识其真,循序见其明。
5.导疑: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质疑问题,学会生疑,使其获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
6.导思: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思维,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导学摆正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避免了教师包办过多、满堂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又防止了教师撒手不管,使学生无所适从,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二、小组议学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学、互研活动,小组议学的前提是合理分组,如把程度不同的学生搭配成由前后两桌四名学生组成的异质组。小组议学的关键是交往技能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可以体验不同的数学,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此外,要做到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记住发言人的要求,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二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三会组织:主持小组学生,能概括他人的观点,做总结发言。小组议学的实质是以合作代替竞争,学生在一起学习,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为他人的学习负责,其口号就是“学生一起进步”,正是这种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合作精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促进了后进生的转让和进步,而那些发展较快的学生在帮助后进生的时候,也收到“以教人者教己”的效应。
三、个别辅导
“独立学习”加“个别辅导”。独立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本操作制图,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独立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思考。个别辅导是指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的疑难,因势利导地给予一对一的、面对面的帮助。个别辅导的实质是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体现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它力求给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最需要的帮助,从而保证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议三种形式教学列举一例:
笔者在教授同类项这一课时,上课一开始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同类项、掌握同类项的两个条件、会合并同类项。然后要求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阅读课本内容,并要求学生用铅笔把回答教学目标的重点句子上做上记号,学生很快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认真阅读,阅读完课本内容以后,前后两排同学为一小组,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表现自己的见解,笔者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倾听他们的言论,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讨论完以后,小组长汇报各组讨论情况,总结好的小组,及时给予表扬,反之给以鼓励,综合各个小组长的汇报归纳出:同类项定义、判别同类项的两个条件、怎样合并同类项。这时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笔者很快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做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把先准备好的卡片分发给学生,规定游戏规则:请同学们找出与自己卡片是同类项的另一个同学,算是找对了“朋友”,“朋友”坐到同一排座位上,很快第一排第一个同学站起来,仔细观察找到了“朋友”(同类项),学生们热情很高,都努力寻找、判断。有的找错了“朋友”,被“朋友”拒绝,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他们仔细观察,抓住“朋友”的特征(同类项的特征),很快找到自己的“朋友”。课堂上再掀起学习的,这时再要求同桌之间把同类项分别相加、相减,同桌之间的“朋友”相互讨论,通力协作,很快完成任务,这一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阅读、小组讨论、相互协作,再加上教学游戏的趣味性,学生在较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课堂练习达标率在95%以上。
导、学、议三者有机结合,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互动,从而挖掘和开发了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激发每个人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家在丰富的交往和积极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智慧的增长。
参考文献:
篇4
探究性学习模式与传统接受式学习模式截然不同。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寻找更多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物理成绩的目标。探究性学习模式――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在学到新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探究式学习模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寻找学习中的问题,同时,还能培养高中生的搜集、处理知识及善于发现能力。高中物理老师在教学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探究性学习将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个人经验都融合在一起,这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为高中生的人格发展奠定好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方法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升主动学习意识。老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正确地指引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抓住学习重点,合理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
2.重视阶段教育,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
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各不相同,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实施分层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将让学生都有所得,使每位学生都成为物理的探究者。
3.合理利用物理实验,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地运用物理实验,将实验引入课堂,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氛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在。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造探究性学习模式氛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探究性学习模式能够良好地提升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主体,只是课堂的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探究性学习模式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才会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科版高中物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与向心加速一节时,教师首先分析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得出向心力公式。教师可以利用桌上的单摆小球,手执绳的一端使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用绳子拉着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结合运动情况分析其向心力的来源。最后总结出向心力的来源:通常由重力、弹力、摩擦力中的某一个力,或者是某个力的分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所提供。也分组用细线拉小钢球、小木球让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小球的转速,细线的长度多做几次。猜测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利用这种物理实验来探究性学习模式来丰富课堂氛围,使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2.更加灵活地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
篇5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新课程 探究性学习模式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生物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其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尝试运用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1. 观察式探究性学习
观察是生物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是最常用、最易掌握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许多生物学知识首先是通过观察得来的。观察的时候,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观察式探究的重点是观察记录过程。
实例:孟德尔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根据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6页“性状分离比的模拟”的实验,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孟德尔性状分离比的假说是否合理,如何验证?
作出假设:孟德尔性状分离比的假说合理或孟德尔现状分离比的假说不合理。
制订计划: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的彩球的随机组合来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随机抓取两个桶内的各一个彩球。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记录两个彩球的组合情况,统计出以下数据。
检验假设(解决问题):通过观察的结果可以说明第一个假设是正确的,第二个假设是错误的。
2.实验式探究性学习
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是人们获取生物学知识最重要的手段。生物学实验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发现生物学规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检验生物学理论、假说的正确性,开拓生物学应用的新领域。实验式探究的核心是动手实验操作过程。
实例: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61页“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可组织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提出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做的凉拌黄瓜在食用前和食用后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失水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盐水、醋等高浓度溶液可以使植物细胞失水。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的实验操作多种多样,多数实验组将萝卜切成小块,分别放入装有清水和浓盐水的小烧杯中,少数实验组将萝卜切成细长条,分别放入装有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的试管中;还有个别实验组将1根长方体萝卜块用试管作“打孔器”钻出两个圆柱形萝卜块,分别放入盛有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的试管中(此种方法为学生创新的,既可观察到溶液量的变化,又可测量萝卜条体积的变化)等。
动手实验:切出一块长方体的萝卜,高约1厘米;然后用小试管当作“打孔器”,钻出两块圆柱形的萝卜块,两萝卜块体积相等。两个小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清水和30%NaCl溶液,并用记号笔做好标记;然后将两个萝卜块分别放进小试管中。15分钟后,用镊子取出萝卜块,再放回原长方体萝卜块的“圆柱形空洞”中,发现放入清水中的萝卜块无法放回,说明其体积变大了;同时检查放有清水的小试管,发现液面下降了许多。另一个放入30%NaCl溶液的萝卜块则正好相反,体积变小,而试管中的液面上升了许多。
检验假设:首先分析论证,得出结沦。
3.制作式探究性学习
制作式探究是通过设计方案,寻找材料,亲手制作,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其主要针对技术性制作问题。制作式探究的重点是实施解决方案过程。
实例: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55页“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的实验)。
提出技术问题:如何制作真核细胞中的各个细胞器,让其比较直观地表达每个细胞器的状态。
制订解决方案: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后,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设计建议,制订解决方案。通过学习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的结构后,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成不同的细胞器,一目了然,便于区别。
实施解决方案:按照各自的设计,寻找所需器材,亲手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评价方案与结果:先请学生从科学性与艺术性等角度对模型做评价,教师总结:这些模型都是同学们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做的,经过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性的思考做成了这些模型,它们很好地表现了只能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的细胞主要结构。
4.调查式探究性学习
调查式探究的过程:提出提出主题―收集信息―写出报告―交流和评价报告。
以调查“关于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例,谈谈我校学生在调查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提出主题:了解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收集信息:教师首先强调了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便开始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信息的收集,同时不要忘记访问医院的医生和卫生工作者。结果发现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写出报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写报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出版物的名称、出版时间和页码、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和事实,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或见解等等。学生在阅读相关文章信息后,经过讨论、分析,写出自己的观点,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交流和评价报告:报告完成后,利用一定的时间让报告人进行陈述,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由报告人进行课堂答辩。在报告的交流和评价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气氛非常活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5.理论式探究性学习
理论式探究是人们不熟悉、常常忽略的一种探究方式。
理论式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理论推导―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理论式探究的核心是理论推导过程。
实例:在讲解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中的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
提出问题:m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具有n条肽链的多肽时,将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多少条肽键?
建立假设:师生共同讨论,建立以下假设:m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具有n条肽链的多肽时,将失去m-n分子水,形成m-n条肽键。
理论推导: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用拳头表示氨基酸,先进行m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具有1条肽链的多肽时,将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多少条肽键的推导;后进行m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具有n条肽链的多肽时,将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多少条肽键的推导。
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从理论推导证明假设是正确的。
探究式学习方式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应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应用探究中相关要素之间的排列顺序,设计出合情、合理、可行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灵活处理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探究式学习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闪光。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生物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3]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生物 教学
新课标形式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绝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教师要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那些不善于提出问题及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他们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才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碰到冷场时,教师应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问。第一,可以从课本插图中提出问题。新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的不同,再提出问题。第二,从大自然中提出问题。大自然中很多现象与生物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第三,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生物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更应当重视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凡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创设实验的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不能做的实验,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气氛,学会实验,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初一第一节实验课《显微镜的观察和使用》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显微镜,对显微镜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神秘感,总是想摸一摸,动一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首先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使用和观察装片.有的学生除了观察装片外又拿来树叶、果皮等物体直接观察,结果什么也看不清楚.经过教师解释才知道原来在显微镜下,只有透明而且制成玻片的材料才看得清结构.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提起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入情境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若恰当地利用标本、模型、投影片、录像带或计算机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教学,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展现生物的生理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显著的优势。投影教学可以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观察的情景,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水绵是多细胞的丝状藻类,“水绵的结构”投影片中显示水绵是由许多个结构相同的长筒状细胞相互连接而成的,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可以很完整地讲出水绵的结构.而有的学生却没有观察出来。此时,老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投影片上的内容,让学生看到水绵结构图所包含的完整意义,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
2.展示生物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1)利用标本设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拿些实物标本.加上老师的语言介绍,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棘皮动物时,老师把海星、海胆的标本带到课堂上.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很兴奋,注意力特别集中,仿佛在海边考察。
(2)在表现生物动态过程时,可以选用教学录像片,再加上音乐、解说、字幕等效果,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讲“原生动物”一章时,由于原生动物几乎是肉眼看不到的,学生很难理解,可以先播放一段有关原生动物的录像片段,让学生看到变形虫、草履虫等原生动物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然后再进行讲解,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录制一些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内容,在讲动物的习性时。插播这些录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电脑软件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细菌、真菌和病毒时,利用多媒体电脑软件“初中生物植物知多D”课件,向学生演示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非常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特点、结构特点和生殖方式等,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
四、结语
“教”与“学”主体能动性之间存在互动效应,教师的主体能动性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能动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对教师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也有拉动作用。在初中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善于利用小实验、小制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并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从增强学习能动性和沟通能动性两个方面来拉动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二者之间的互动效应必然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一、定向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习环境的调控者。这无形中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调控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以及要具备多种学科的不同知识。教学思想的转变要求教师的备课内容也随之改变。在准备阶段不仅要备透教材,还要备学生,熟悉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学习情感等,做到上讲台前胸有成竹。
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方法。能够把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得心应手。在课前,制作出适合教学的应用软件,但并不一定是人人做课件,可以在同一教学平台中,实现资源共享。
二、激趣提出问题
如果学生对学科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学科,学生在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时,会感到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起来乐在其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
1.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学生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车轮的形状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如果用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行不行?”这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索与探讨。为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播放了一组课件:几只小动物分别骑着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车轮的车子前进,看着小动物们像小丑似的表演,学生们捧腹大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圆的认识的兴趣。
除了创设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还可以创设动画情景。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开始播放一组动画情景:熊爸爸出差回家,给两只熊宝宝买了许多玩具和一块大蛋糕,熊妈妈被难住了,不知道每个熊宝宝该分到多少蛋糕,请同学们帮帮忙, 学生结合动画片对题意的理解,联系所学知识,说出了每个熊宝宝分到一半,即0.5块。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分数的产生及分数的意义等知识,为这节课开了个好头。
2.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望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小学生的好奇心更强烈,对新鲜的事物充满着无限的猜想。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例如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花公鸡想给自己的照片做一个镜框,自己动手量照片的长和宽,发现照片的长是7厘米多一些,这多一些是多长呢?花公鸡被难住了,同学们也被难住了,都想知道多的这一些表示多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再出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来认识毫米,帮助花公鸡解决了难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探究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以往教学中的“满堂灌”,将学生放在主置上。提出问题以后,教师把探究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总结研究出答案。
1.展示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体验过程和得出结果同样重要。为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认识知识中的关键点,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对某些微观的过程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如学习“角的认识”,如果只背定义,学生对角的形成仍一无所知。如果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闪烁的点(顶点),然后以顶点为始点,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引出2条射线,形成一个图形。通过动态的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看到“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就是角”。同时还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就使学生在观察角的形成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2.运用感性材料直观展示,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对于较抽象的知识,他们很难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的特点,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跨越,这样既使教师教得轻松,也使学生理解得透彻,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虽然接触过许多分数,但分数到底表示什么,单位“1”指什么仍不明白。教学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完成平均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的练习,然后在屏幕上出现6个苹果,问:幼儿园阿姨拿来6个苹果,想平均分给小朋友,可以怎样分呢?每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学生讨论出结果后,边汇报,教师边用计算机演示平均分的过程以及如何用分数表示1/6,1/3,1/2,1/12 …… 通过直观的演示,使学生理解了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为学习后续分数有关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变静态为动态,使概念的记忆更持久、更深刻
数学知识是由无数个概念累积形成的,概念教学在小学阶段很重要。以往的概念教学往往偏重于记忆而忽略理解;研究性学习是要把学生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因为只要理解了自然而然也就记住了。如小学数学第九册多边形面积计算一节,涉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加上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如果学生不理解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5个计算公式合上课本就混淆了。有的教师整天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背,可是应用时仍是一塌糊涂,只有真正理解了,才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识记。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化效果,将每一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用课件演示,使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由来能够在大脑里形成深刻的印象,真正理解了应用时就不会用错。
四、应用拓展延伸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探究性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59-02
一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教材为基础,将教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自主质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教师不用直接为学生讲述教学知识的概念,他们可以采取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的主动性。
二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教师不用直接说明学生今天需要掌握的知识,而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解题工具和简单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联系自己平常所学的知识,将其运用到题目的解答中。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讨论,积极主动探讨出多种解题方式。这样不仅能及时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欠缺,还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将实际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上,与小学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提问。对于数学中遇到的图形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这时学生就能马上被老师所提的问题吸引,进而积极去思考问题。现代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虽然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很高,把学生的学习放在主体地位,但教师仍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就是要摒弃教师只传授知识的弊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问,能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该环节在探究性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第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小学数学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启蒙阶段,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使得学生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一个好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小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查阅书籍,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对于有疑问的知识要将其记下,并及时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探究性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读书、思考、研究等方式,能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由于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有限,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对于新知识往往会有疑问或者疏漏,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于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对其进行细致的解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达到了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目的,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友谊,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将其牢牢掌握。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更具有条理性。
第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探究结论进行及时验证。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逐渐向问题的深处进行探究,不断地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对于已经得出探究结论的问题,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探究结论进行验证,这样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养成严谨的态度。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学习并掌握知识的喜悦,这种方式能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增添动力。
第五,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练习和灵活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在实际练习和解答数学题目的时候能够做到沉着冷静、思路清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要马上向其讲解正确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能加强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印象。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灵活运用为止,这样才能在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多是以引导学生学会系统的观察,以常见的物体作为解题的辅助工具和测量为基础,能够准确地对事物的属性加以描述,并采用分组、分类的方式进行教学。该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增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放思维,还使得学生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分组的探究学习模式增加了学生之间交流和团结互助的机会,使其在学习的同时收获更多的良师益友。该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更受学生的喜爱,这不仅体现了教师传授教导知识的特性,还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能力,是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不可缺
少的引导者。
四 结束语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多年来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教师把这种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一、目标定位
明确的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要求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综合性和实践性。具体到探究性综合性活动课的目标定位,便又侧重于质疑和探究,根据不同的主题就可以制定出目标。如《探索月球奥秘》中就可把目标定位为1、初步了解月球的天文知识和月亮文化,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2、学习利用图书和互联网获取资料的方法;3、培养对信息的梳理整理和加工创造的能力;4、能用科学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科学现象;能据提供的条件说话和写作。
二、课前准备(活动准备)
由于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具体活动或搜集信息,因此,课前准备就变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没有课前充分的准备,就不能上好这类课。一般来说,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需要教师准备的如:联系多媒体、投影仪、话筒等搜集图片、与活动有关的资料、学生有兴趣但又不容易知道的材料;帮助学生确定探究学习的目标;还需要帮学生分组选派组长并根据活动小组的需要划分区域,让各小组分布相对集中。需要学生准备的是根据自己爱好自由组组,选取自己喜欢的任务并上网搜集材料。如在《探索月球奥秘》中教师就上网或查阅书籍搜集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知识,包括月球的起源、月球的地质构造、月面、月相、月食、潮汐、开发月球、人类登月等,随时准备学生咨询。并把学生分成了月球知识组、月亮诗词组、月亮成语组、月亮谜语歇后语组、月亮对联组、月亮故事组六个小组,选派了组长,分配了具体任务。然后分头查找资料,并帮助整理好资料,确定展示形式和主持人,指导课外训练好展示节目。
三、情景导入
本环节一般根据主题或影视视频导入或诗歌导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景中,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在《探索月球奥秘》中就可先播放“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录像,之后导入:随着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成功,人们加紧了对这个神秘星球探索的步伐,为进一步揭开蒙盖着的一层神秘的面纱。同学们,前面我们上网查阅大量有关月亮的知识的资料,后来又加工整理梳理。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精彩展示。
四、活动展示
此环节学生仍然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做的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整个过程完全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探索月球奥秘》中课前分成的六个小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分别作了展示。天文知识组以知识问答的形式作了展示;月亮诗词组展示了今古诗歌;月亮成语组展示了成语片段,成语故事;月亮谜语歇后语组展示了有趣的灯谜妙趣横生的歇后语及自己改编的相声;月亮故事组展示了《嫦娥奔月》《广寒宫起源》的故事;月亮对联组展示了异彩纷呈的对联。期间生成了许许多多异常精彩的闪光点。例如:展示的成语片段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又到了月缺花残之夜,月儿温柔了许多。我走在湖边,望着皎洁的星空真心地祝福,。月光如水似玉,湖面折射着星斗的明辉,秋风萧瑟,水波荡漾,水中的月碎了;正如他乡游子的心——-碎了。这几年披星戴月的打拼如水中捞月,如竹篮打水——一场空,这都是彩票惹得祸!哈哈,要是买中了,可得众星捧月,愿那花好月圆之夜早点来到。日新月异的故乡呀,我不再海中捞月,光风霁月是我的希望。多少次樽前月下对故乡的思念将托付今天的残月带回。
这样,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搭建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有综合、有开放、有听说、有读写、有自主、有合作、有探究,在质疑声中学会了创造。
五、活动总结
篇10
一、数学探究性学习及主要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观察数学事实出发,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类比、归纳、猜想、证明或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寻找适当的数学规律或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的提出”。学生自主探索的探究性学习易于激发其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情境的探索,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又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发在深一层次上去提出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问题解决。
2.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能够独立获取知识,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不断地进行猜想、论证、改进所得结论,从而实际感受和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并逐步形成研究科学的积极态度;教师将由过去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不再包办一切。
二、探索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其含意有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二,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这不仅指主体已具有的知识,而且包含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观念和学习动机等。主动建构不只是动手实践、实物操作,还包括向他人主动学习,特别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主动学习是主动建构的主要形式。
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形式形成数学教育建构观,数学建构观认为:
(1)学习数学是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学生的数学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被动的吸收过程,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
(2)这个建构过程依照于认识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必须具有个体的特殊性。同时,数学知识的建构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
2.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论。
(1)人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
(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主体性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从而成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即类主体),造就具有类主体性的社会成员。
主体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
三、数学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构建
1.“情境式”问题提出
数学情境是指具有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因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数学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创设的数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在内容上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可见,教师应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2.“发现式”问题探究
数学发现是数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发现就没有证明。但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是重证明而轻发现的,这显然是数学“演绎”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学习者自身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者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恰当的素材,主动探究发现,其一般程序为:观察―试探―思索―猜想―证明。这种程序适应于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过程的教学,体现学生参与发现过程的主体地位,注意发现知识的策略和方法培养。
另外,在发现过程中要适时渗透合情推理,充分肯定归纳、类此、联想等方法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数学猜想”,因为它可被看成是数学探完活动的基本形式,表现为思维主体从一定依据出发,利用非逻辑手段,直接获得猜想性命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数学家波利亚在他的著作《数学与猜想》别强调:数学的创造性过程与其他知识的创作过程是一样的,在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先得猜测这个定理的内容,在你完全做出详细证明之前,你先得推测证明的思路……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么就应当让猜测、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总之,“数学探究”是波利亚的“数学发现”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具体实践。
3.“开放式”问题变换
开放题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方法唯一、答案唯一,这就吸引学生不依赖教师和书本,独立地去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答案,可使学生在解题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性的心理态势,对数学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顿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开放式”问题也将成为必然,它可作为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构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活动,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转向学生思维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合作式”问题交流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使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侧面,而不存在完全相同标准的理解,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达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通过学习者合作可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因此,合作学习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