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程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体育课程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体育课程核心素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84-03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否有效,能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这个最终目的,教师的信息素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当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师生信息素养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定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素养,包括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整合能力,可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懂得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数字化原理等。

2.具备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除计算机的一般操作外,还包括网络检索,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表达、传输等多种能力,以及各种软件、平台的使用能力。

3.具备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即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教学。

4.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即能将信息技术整合在所任学科的教学中,包括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指导学生上网收集、获取、加工、运用信息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

5.掌握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第一,会制作课件;第二,能开发综合性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第三,能从互联网上浩瀚的资源中搜索与教学有关的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检索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具有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影响师生信息素养提高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教师信息意识不强。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目前的装备条件与师资力量根本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从保证教学进度考虑,认为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宜。很多教师还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在参赛课中用于作秀,所以对平时课堂教学用的课件没有用心去开发研究。

2.教师培训成效不高。为解决好工学矛盾、培训经费缺乏等问题,大部分学校现在的培训方式往往都是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外出参加相关培训,回来后进行校本培训。但是由于受培训时间的限制,参训教师没有学深学透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能起到示范作用。同时,校本培训质量也不高。

3.学校只重视硬件装备,忽视软件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同时由于缺乏先进教育思想的指导,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在很多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走过场。

三、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具备信息素养,不能光靠听几个报告或参加一些培训就所能达到。关键是通过接受系统的培训后在平时学以致用与积极钻研,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这样才能形成熟练的技巧。

1.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

学校应从本身需求出发,制定基于信息技术的实用的校本培训实施方案;聘请校外专家指导,解决校本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难题;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方法,如通过集体备课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通过典型示范课使参与者在交流和分享活动中取长补短,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实现自我提高;加大投入,为教师学习培训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

2.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培训,更要注重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实践中。

(1)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做到“四关注”,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的设计。

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 武术 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认为,体育课程教学应该在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注重依据本地区的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增强体质。笔者根据本地的群众体育活动,选用了武术教学模式来增强学生的身体体能。在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技能”这根主线,以套路规范训练为本,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来予以灵活练习,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理解能力。可以这么说,武术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他们学习的潜能,还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容忍心态,从而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1 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1.1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好奇心理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能训练是较为重要的一种内容。学生对于武术的了解较少,仅是从影视资料中获取,倘若在课程教学中穿插武术教学定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1.2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一致性。学生的动作协调一致不仅使他们未来身体发展的一种必备技能,也是提高他们身体素养的重要措施。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强身健体的方法,更能够使得动作协调一致。

1.3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意志。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坚强意志和宽容待人的精神,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身心修养,满足他们未来发展需要。

1.4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现行的教材要求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能够多运动,以增强体质。而武术教学则为学生特别是女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自我保护,减少受伤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 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方法

2.1完整示范,帮助学生熟悉武术过程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武术时往往因为了解不够深入而难以真正做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武术,需要借助一定的引导示范来予以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注重引导示范,通过运用整体示范的方法来向学生传授整个动作要领。

对此,笔者以为,这种整体示范就是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动作要领中不断地让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这种整体示中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应该在认真专研武术动作要领的基础上,仔细分解其中的难度较大的动作。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讲清楚各个动作的用力、运行规律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有机的联系中更好学习和运用。这种完整示范应该做到反复,规范。在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定型基础上反复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熟悉武术练习的过程。

2.2分解示范,提高学生练习武术质量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较有难度的动作,我们不妨采用分解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在分解示范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身体体能的实际情况考虑出发,注重武术动作彼此之间的连贯性,做到“刚柔并进,运用自如”。这样的分解教学,更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笔者以为,在教授分解动作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理解感悟能力出发,注重做到“层层分解、步步到位”,以便让学生能够予以接受和掌握。如教“歇步盖打”动作时,我们可采用逐层分解的方法来进行操练,可以通过“撤步盖掌”来规范学生的上肢练习动作,通过“歇步冲拳”来规范下肢练习动作,以此来做到动作彼此一致。这样能使学生明确动作结构,并掌握动作技术。这样的分解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2.3长期训练,达到强身健体学习要求

在武术教学中,切不可做到花拳绣腿。这样,不仅不利于课程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整地掌握。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按照教学要求认真教学;另一方面,做到长期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当学生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学习武术自然就有了兴趣,就应有更高的目标与要求,那就是武术完整套路练习,就是将学习的单个动作串联成连贯动作了。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了解,更利于学生强身健体。

3 高中体育课程中武术教学的思考

3.1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理念。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运用多元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为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2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应该做到“科学而规范”要求。我们知道,武术教学是一种讲究非常严格的课程。正是这样的规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遵循规律,规范教学。

3.3高中体育课程中运用武术教学应该树立“安全是第一”思想。任何武术训练都是为了增强体质,而非争强好斗。在教学中,应该时刻从学生的安全着想,做好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综上所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注重武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方面,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需要,能够促进学生体能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注重武术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成为该项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徐敏.对高中武术选项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体育教学,2010,10.

[2]田芳兵.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3]刘晋元,冯敏,桑全喜.竞技武术创新系统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3,4.

[4]颜世亮.论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方式[D].山东师范大学,2004.

篇3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思考;教材;教学;考评

新课标的改革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需要全体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体育课程的改革,特别是新课标施行后的效果,最终要通过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来落实与体现。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传统的教材体系比较僵化、陈旧,教师只能依纲实施,照搬照教。而新教材是从学生的愿望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新教材把体育教学分成了三大块:基础理论部分、必修内容、选修内容。

1.体育基础理论课

体育基础理论课把学习内容分为了四个方面:(1)对体育课堂常规的学习。(2)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3)加强“体育与健康”的教育,融入健康教育有关内容。(4)重视体育保健知识的讲解。

2.必修课

主要是对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如,跑、跳、投、单杠、技巧等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与方法,培养其反应能力、协调能力等,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选修课

它是学校体育教学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部分。

二、教学的要求与认识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认为体育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1.思想上高度接受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以前的高中体育教学教材内容较为繁杂,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创新的机会不多。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圈。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接受,积极投身到体育课程改革工作中来。

2.态度上高度重视

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具体要求,从态度上高度重视,确保完成“开好头,起好步,夯实基础,提升质量”的任务。

3.课程上高度统一

体育课强调学生主体,要求教师要导而不演,寻求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多开展各项课内外活动,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4.实践中积极反思

反思对提高我们课程改革的质量十分重要。我的反思有以下几点。(1)师资是保障。我认为体育与健康教师应当在体育实践中积极反思,加强学习,形成一支有现代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的教师队伍。(2)课标是根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透彻的理解,能把握教学方向,能及时地纠正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倾向性的缺点和错误。

体育课程改革涉及体育、教育和社会情境。它的核心部分就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整体的,整个体育实施过程有着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与影响体育课程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是明显相关的。我们体育教师应首当其冲,负责起落实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任,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开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高中体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236-01

1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

高中新课改强调各个学科的教学重心都要着手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确保素质教育可以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而高中体育教学目标则以凸显体育教学的多样功能为基础,借助于不同的体育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目前,高中体育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提高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成为高中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新课改作用下,高中体育教师必须以现代化和科学化的体育教学理念、成熟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和水平较高的体育教学素养,教师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重视尊重和赞赏;在对待教学育人的关系上,侧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在对待自我上,要注重常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2 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教学思想落后

目前,大部分高中体育教学仍保持着以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老师过分注重学生对于体育技术和运动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却忽视了开展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即锻炼学生的身体,强健学生体质。

2.2 教学手段单一

绝大多数的高中在开展体育教学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只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体育实践技能的培养。致使学生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与实际相差甚远。体育教学手段是完成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开展高中体育教学旨在提升学生体育素质,确保学生健康发展,使其身心发展与社会要求相适应。

2.3 忽视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学校开展高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除了要实现国家和地方提出的高中体育教学的课程要求,还要培养学生在高中时期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一些体育技能,帮助学生经由在高中阶段学习和了解体育知识,养成学生终身热爱体育和锻炼自身体质的良好习惯。因为学生能否长期保持体育锻炼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所以在高中时期培养其体育兴趣,使学生可以一生受益。但现行的高中体育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身体和提升学生素质,没有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喜欢体育的兴趣,使得学生觉得体育课是强制性的锻炼,因而比较排斥体育学习。

2.4 体育成绩考核方法不合理

科学考核学生的高中体育课的学习成绩,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更自觉地开展体育锻炼,积极锻炼以便提高自身体育素质。但是不少学校考核体育学习成绩的方法极不合理,主要有如下问题:即无视个体差异,用统一标准来考核高中学生的体育成绩。实际上,我国不同地区的高中学生的发育程度和发育水平各有差异,使用统一的标准会导致部分地区高中学生的体育成绩达不到标准;评价体育项目一成不变,而导致什么项目用来评价体育成绩,体育老师就教什么项目,做不到因人而异,无法提升学生体育特长水平

3 新的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转变观念,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高中体育教学的第一要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彻底地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形式,从单纯追求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转移到追求学生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上来。换言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懂得体育运动对人的价值,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3.2 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我们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而对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否能有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对体育教师来说是教学技巧的表现,也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3.3 加强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可以从学生原有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体育学科是以身体语言为主的特殊学科,比较容易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4 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考核评价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了导向、激励和鉴定的作用,考试只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素质教育的支配下发挥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建立健全体育教育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成绩做多元化评价。

总结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体育教师通过自身的各种行为的表现去激励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反应,共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宋秋明.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1(10).

篇5

一、高中体育教学课程的本质

高中体育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工作所需强健体魄的技术工作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而体育课程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产生运动体验,积累经验的过程。其特点是: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动作的运用自如阶段;从认知定向――联系形成――自动化熟练的过程;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技校体育教学课程有一定的综合性、一定的开放性、一定的重复性、一定的双重性、一定的多边性等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基础。

二、高中体育教学课程的目标

高中体育教学课程目标以“育人授技”为最高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锻炼的基本技术、方法和体育能力。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技校体育通过实践所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技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技校体育教学的方向和发展过程,是评估技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依据,对技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有以下两方面。

(一)根据体育教学课程的目标和资源作为依据

1、体育教学课程的本质属性和功能性

2、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制订好本校的阶段、学期、周、课时计划目标

3、不同专业、工种的需要

4、高中体育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

5、不同学生、年龄段、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6、本校教材、设施设备、场地的需要

(二)研究和制定现阶段本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国家、企业和社会对技术工人培养的需要和现阶段教育、体育发展的水平,在今后一个时期技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总目标应该是:

1、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观念

(1)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2)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提高生理机能水平。

(3)塑造美得体格、体型、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4)增强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高中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

(1)培养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团结合作等品质。

(2)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精神。

(3)促进个体社会化、服从社会需要。

3、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高中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1)培养体育意识、提高工作体育素养。

(2)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卫生保健、自我安全保护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培养工作后独立从事身体锻炼与自我平价锻炼效果的能力。

(4)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5)对于专业工种有益的体育运动方法、项目等计划性的传授,以利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大的工作效益和个人的生活质量。

三、高中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利用

高中范围内的各种可以利用来开发和建设的资源主要有教师、学生、学校体育文化、教材、场地设施设备等各种软硬件环境等。

(一)教材、场地设施器材是教师最为常用的课程资源

根据本校的教材和场地资源,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利用一切资源、素材和手段来完成高中体育的课程目标。结合本校的体育教学课程的特点:①学生身体直接参与,②体育与智力相结合,③学生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④运动技术的掌握要进行多次练习(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动作的运用自如阶段),是学生的实践课。

(二)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应注重教学的趣味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课上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达到本校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

(三)学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重视在高中体育实践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情感智力的培养,使学生协调发展;加强学生个性教育,培养学生竞争、拼搏、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体育过程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识。

(四)本校体育文化、课外体育活动是深厚的课程资源

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健康课程;素质教育;实施

初中体育教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强健体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推广,初中体育的课堂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体育项目锻炼,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得到身体锻炼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实施与渗透。

一、实施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特长

在进行中学体育的素质教育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依靠室内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体育课外活动的积极效用,使素质教育在课外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延展。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确立具体的课外活动方式,使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例如,教师可在教授篮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的运球技巧后,令学生领取体育活动器材,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展开课外体育活动。而有些学生喜欢篮球,有些学生擅长羽毛球,有些学生则更偏爱足球,通过课外活动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收获良好的授课效果。与此同时,通过全校运动会或是班级友谊赛的方式,能够使具备体育特长的学生在比赛中充分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借助比赛平台,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增强集体协作意识,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 深度挖掘体育教学的美育因素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必须深度挖掘体育教学中所包含的美育因素,呈现出人类健康体态所展现出的机体美学,从而使学生在体育n程中感受到健康美、身体美与运动美。在初中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授课中,教师需将重点放在强健体魄与塑造形体方面,使学生在体育的课程学习中得到身体充分锻炼的同时,还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在阴雨天等不适宜课外教学的体育课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设备,为同学播放奥运会精彩体育项目的比赛片段,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此外,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需督促学生养成课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保持仪容整洁。如此,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对学生的美育教学。

三、 做好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需面向在校全体学生。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单纯地依靠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以此为依据安排课程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未都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这就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新课改背景下,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对授课班级的学生加以充分了解,依照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展开分层次、步骤化、目标强的课堂教学工作,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状况,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展开课程教学环节。例如,在体育课外活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男生和女生在先天身体硬性条件方面的差异,在进行球类运动的课堂活动时,需依据男生和女生的不同需求,安排男生打篮球、踢足球等消耗体能较大的球类运动,女生则可通过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的活动方式进行自由活动。此外,在进行日常体育课程课前活动的环节设置时,也可采取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的方式,进行课前体育活动热身。通过对学生身体状况和心理的全面考量,实现体育课堂的高效化、针对性教学,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实施人本化、个性化教育

在进行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设计时,需要依据体育的自身特点和国际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运动技能、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这五方面进行课程具体目标的设置,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以人为本作为新课改内容的核心理念,对中学体育教学指明了教学方向。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展开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中,不禁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加以有序地组织和配置,从而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有效培养,还要求体育教师以学生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体育学科的整体性和分散性特点加以有机结合,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宜的教学计划,从而使各种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良好地适应。此外,还需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展开个性化教育教学。例如,通过建立体育活动小组的方式,对一个班级中体育活动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人员分配,充分发挥以强带弱的小组互助作用,同时,还能够使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点,大家共同帮助,共同进步,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在体育日常课堂活动、小组比赛、班级友谊赛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强健体魄、锻炼意志、提升素质的学习和训练,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素质教育在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本文主要从实施课外体育活动、深度挖掘美育因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这四方面内容,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渗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此展开高效的体育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海. 试论高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J]. 社会科学:引文版, 2016(11):300.

篇7

1 课程性质的比较

《大纲》中对于课程的性质没有作详细的说明。只是在教学总目标中提出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育人为本,配合德育、智育和美育,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培养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准备。

《课标标准》对课程的性质特别强调: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和健康素养,是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

2 课程结构的变化

从结构上看,《大纲》是由说明和大纲本文两部分组成的结构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90年代末期,这一大纲除了在内容上不断完善和充实外,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正如《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一书中所说:“对原苏联的经验过分的肯定,加之我们自己在运用外国经验方面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学术思想形成一个‘框框’,这不利于思想解放,创造我们自己的经验”。

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标准》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标准结构的优点,大大增加了选修教学的比例,使课程内容弹性化、多样化,为各地区、学校和教师与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更好地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体育课程评价的改变

2000年的大纲,相对于以往的教学大纲,对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都作了重大的改革。这一改革以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为标志,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与传统模式都有了很大变化,因此,学习评价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课程标准》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从“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转向了“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评价视角转向注重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评价:淡化评价甄别、选拔的功能,强化其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的功能;改革目前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的状况,提倡运用具有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方法多向化、评价过程系统化的新评价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

4 教学方式的变化

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按一个行政班进行教学的模式,在组织教学中,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供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范围,然后由学生根据学校确定的范围进行选项学习。一般可以采取三种组织形式:

第一,打破班级界限选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按所选项目重新编班。

第二,打破年级界限选项,不同年级的学生按所选项目和水平重新编班。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班内选项教学,同一年级平行班较少或体育教师较少的情况下,可采用班内选项教学的形式。

篇8

摘 要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在体育教学中针对体育能力、技能,参与投入,心理层面的适应和健康的各种训练得以落实。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成果反馈,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衡量标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老师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体育 有效性 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即为老师通过教学促使学生进步,多方面能力得到发展的结果。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估,并非以老师投入精力与时间为标准,而需以学生的进步、成长效果为标准。也就是说老师多么认真的去准备一堂课,多么努力的去上一堂课,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知识,得到相应的发展,那做的也是无用功。

一、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生掌握知识、具备的水准、体能素养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技能的效率和速度的差异。初中生正在特殊发育阶段,各方面均均衡发展不平衡。每班学生的健康、素养、体能等有显著差别,以同样的标准,学习相同的内容并设定一致目标下,教学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需要,必然导致“不够吃”和“吃不完”现象同时存在。从而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中学生受项目特长、原在学校传统项目、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课教学中表现出兴趣不同,有的喜欢篮球、有的喜欢羽毛球、有的喜爱足球。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依据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要,订立不同目标,设计不同内容,同时依据其个体需求,编辑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让所有学生均达到教学设定的最低标准,必须关注的是,学生总在发展,当学生素养、体质、知识、能力提高之后,还需依据个体的真实情况改变目标。允可学生不遵从设定进程要求展开学习,避免阻碍其正常进步和发展,促使那些基础薄弱学生建立更高目标,保有对体育的兴趣,最终使得全部学生实现进步。

二、和谐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师生关系作为教学工作缔结的最基础而且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师生越是融洽就越能事半功倍。师生间互重互爱,是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要件。老师如果对学生心怀呵护、喜爱,是开展有效教育的基础情感要件,也是做好这一教学的前提。尤其是当下独生子女,强烈盼望老师的关怀和喜爱,这也是当下每一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学生能够得到老师的真挚呵护和喜爱,精神层面就会得到极大满足,继而形成发奋向上的力量。学生给予老师的尊敬和热爱,将促使其爱屋及乌喜欢上老师所教授的学科,对这一学科产生莫大热情,学习效果自然能够达到更高水平。

三、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

体育课堂教学即为老师怀着某一明确目的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的具体活动,在不同理念指导下组织的不同教学活动,将造成不同结果,因此教学理念是决定这一教学有效性的决定要素。

(二)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以体育教育的特点为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围绕学生发展,坚持育人、提升综合素养水平为根本宗旨和目标,不但要提升学生健康水准,增强体质,提高技能水平和体育素养,更需培养身心都保持健康充分发展的栋梁。体育学科作为学生最主要的锻炼手段,是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而且,这一课程设定的目标为体育能力、技能,参与投入,心理层面和社会的适应,这一课程始终以全面发展学生主体能力为核心,促使学生主动协作,开展探索学习,依据其身心特征,达成五个层次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

(三)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若要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效,首先需要遵从这一学科的教学规律。第一,内容必须与学生身心水准和发展相适应;第二,需促成学生思维、认知、实践的充分融合;第三,需与学生由于个体、年龄、性别而存在的差异相适应;第四,需与学生养成运动技能的规律相符合;第五,需保证动作技术构成科学而且有效;第六,与所教授体育项目本身规律相适应;第七,与人体生理方面活动机能变化规律相适应;第八,需保证不超过运动荷载;第九,需保证不突破校内条件、环境和资源限制;第十,需保证满足社会发展所需,c时俱进的规律等。还需注重使用科学、合理性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利用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过去采用的体育教学手段,多数仅限于阐释――示范――演练过程。而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学习任意体育技能都需历经身体与心理适应和协调关卡。总结起来有5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看这个动作。无论是比赛中的录像,还是动作示范,要让学生建立感性的认知,了解动作框架,知道是基本动作方法事,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第二阶段,理性认识与分析。通过的动作分解,知道动作细节,并反复看视频来观察、分析细节。这一阶段往往会被忽略,所以学生常常难以掌握要领,结果浪费大量时间,甚至最终不得不放弃。

第三阶段,实践训练。要求学生在无人防守状况下,自己拿球依据前述第二阶段中细节反复演练并同时思考。很有必要的是,加入原地的运球训练。加入原地反复的胯下加变向即为熟知掌握这一动作要领的基础。在此阶段内,加入椅子等障碍时,可能动作还是不够顺畅完美。但是没关系,这一阶段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突破的关键。许多人未经阶段二就直接跨入阶段三,所以动作才不像。

第四阶段,有意识使用的阶段。在完全熟练此动作之后,对抗时有意识运用这一动作。因此本阶段尤其重要,防守不仅是塑造心理压力的需要,更是技术需要。当过人成功时,内心的喜悦是真切的。但这还不够。

第五阶段,变成习惯。当某人在数天之内数次运用同一动作之后,肌肉记忆与心理关卡均被突破。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你的一个习惯。你知道合适能做,何时不该强行进行。明知何时能够取得优势,譬如何时能够投篮、何时能够过掉或切入半个身位。此时,这一动作早就成为习惯运用的运球突破动作了。

老师在教学实践时,能够设计更多特征突出的教学模式,提升数种教学手段利用的效率效果。还可以利用室内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视频,制作课件,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五)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保证学生的体育安全

要保证体育课堂教学充分有效,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锻炼的好习惯。区别其它学科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安全。体育课堂主要安排在运动场地,学生也是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剧烈运动甚至有对抗运动,要消除运动损伤,在实际操教学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老师做到耐心、细心、全面。在教学中,除了教师在课前检查场地器材、安排合理的准备活动外,需要教会学生预防运动伤害和处理运动损失知识,教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还需强化培训学生安全意识。如在投掷项目练习中要等投掷完毕再捡器材,跑步前检查鞋带服装以及在练习中学生之间的配合。

(六)课外活动是体育教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校内体育的主体构成,课外活动则是其有益补充。课外进行的体育活动有突出的特征,不仅是对课上体育的巩固和补充,更是激发兴趣,培养爱好,发挥特长的高效途径。所以,在强调基本的课堂教学同时,还需重视课外体育活动。为此,学校依据教学状况,在不同时段安排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与课上内容配合一同完成教学任务。譬如进行排球、篮球学习阶段就应该同时安排排球和篮球的课后练习。学校为学生自由练习提供更大空间。另外,课外体育中促使学生主动投身活动,促使其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开展锻炼,逐渐养成个人兴趣及能力,培养终生锻炼好习惯。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w育教师应树立有效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运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保证教学效率,不做无用功。构建有效观念,体育老师还需正确理解、把握课程理念核心,将其核心思想融入课堂,确保教学有效。

参考文献:

[1] 陈关潮.对探究型课堂的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J].科学咨询.2010,11.

[2] 邹泽明.提高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教育研究学刊.2008.

篇9

【关键词】高中体育 学生差异 小组学习 拓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42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够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发挥体育教学对高中学生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几点措施。

一、重视学生差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强调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高中体育学科的教学也不例外。传统的体育教学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围绕着体育教材来开展,这样,教师教得比较辛苦,学生也感觉乏味没有兴趣,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低下的,没有效率的。而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发展的中心,将学生放到重要的位置来看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观念为指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得到应有的锻炼和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合理差异。学生因体质、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在体育技能的接受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师要能够正确对对待这些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每一位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师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不断创造条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广大学生都能够有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积极投身于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每个高中生的身体情况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体能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对于体育的理解认识也有不同,他们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在体育接受能力,体育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个性的差异,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如果搞统一模式的教育活动,必定会限制学生的体育发展,甚至会扼杀不少体育好苗子。比如,如果学生的体能情况不理想,他们在立定跳远中,很难跳到1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硬性要求他们跳到1米6,那就是不科学的,是尊重学生客观情况的表现,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适合他们能力水平的目标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训练水平。

二、鼓励学生通过组建小组学会合作学习

当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没有合作就难以有成功。因此,新课程提倡在适当的条件下,要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组建小组合作学习也不失为一种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搞好小组合作学习呢?一定要保证小组分配的科学合理,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之间的相处情况,尽量让好友分到一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而且配合也比较默契;其次,教师要将后进生尽量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让后进生在小组骨干的带领下积极融入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合理分组之后,教师再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内容一定要具体,最好能做到责任到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干。例如,在教学“体操”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动作,之后再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安全管理员、技术指导员、记录员、观察员等。这样一来,每一位学生的分工都非常明确。在小组合作练习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发挥自身的职能与职责,帮助小组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小组学习锻炼的有效性。

三、加强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拓展教育

新课程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提倡素质拓展培养,综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现在的高中教育教学了也

提倡引入素质拓展练,但是大都处在理论阶段,而且加上素质拓展培训的短期训练特性与高中体育教学长期持续的特性相冲突,因此在各个中学中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严重制约着素质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开展。此外,各个中学的基础设施有所不同,教师资源配备也良莠不齐,实际运作资金现状也不太理想,这都增加了素质拓展训练的深入高中体育教学的难度。最后,很多中学素质拓展训练的课程并没有体系化,相应的基本条件、流程、改进与测验等方面都不太成熟,各个中学实施开来,教学效果与质量都难以令人满意。般来看,很多高中的体育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形式老套,不足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提升自身锻炼热情,再加上很多高中体育课程时间很容易被其他文化课占据,因此整体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素质拓展训练正好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它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深深地吸引了广大高中生的眼球,再加上素质拓展训练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高中生能够怀着主动积极的态度去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再者,素质拓展训练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更多的是希望高中生能够在心智上得到素质训练与培养,这也正是符合当前我国教育的全方位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心。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们在素质拓展训练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与个性,在没有条条框框束缚的环境下锻炼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思维,使自己的体质和心智得到全面训练与提高。

篇10

关键词:学校体育;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2-0052-05

Review of the 60-year refor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LI Zhong-tang1,YAN Zhi-li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Mudanjiang Normal Uinversity,Mudanjiang 157012,China;

2.School of Sport &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course of the 60-year refor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specified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made in such aspects as curriculum conception,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ideology into “people orientated, health first”, and the increased emphasis on the “view of 3D health”, and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new reform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being generalized and equilibrated, unspecific principles for the setup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t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status of traditional acceptance type teaching methods having been weakened. The authors proposed to further unify thoughts, to earnestly interpret new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to speed up the connection of college teacher cultiva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and to carry out necessary revision and supplementation 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basic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China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其中就把体育列为五大基本任务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重视。建国60年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大体经历了3个历史时期,即“”前17年、“”10年与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

在1949~1966年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主要经历了3次大的改革。第一次以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为标志;第二次以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标志;第三次以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定的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材为标志。3次改革主要针对建国初期国情提出的,当时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为将来参加建设社会主义和保卫祖国做好准备”。在课程培养目标中注重劳体结合和运动兴趣培养,并大力宣扬爱国主义思想。从草案、大纲到教材,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我国逐步认识到学校体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中小学体育作为教育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此阶段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借鉴了前苏联教育经验,强调体育教材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构建了以劳卫制为中心,以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为主干的综合教材体系,内容较多,约束力过大,而且缺乏灵活性。

1966~1976年是阶段。“”10年中的基础教育陷入停滞,对教育的性质和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教育已经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统治,要对教育进行彻底的革命。期间,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体育教育处于名存实亡状态,这一阶段以“军训”代替了体育,以“劳动课”代替了体育课,体育课程发展受到了重创。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基本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体育课程与教学在此阶段经历了5次改革。第1次体育课程改革以1978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标志,此次大纲的制定仍然延续了前苏联体育教育模式,教材方面提出了改变过去运动项目的分类方法,把田径改为跑、跳、投,体操改为单杠、双杠、技巧、跳跃,但内容没有实质变化。教学目的从德、智、体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并把思想品德、掌握三基技术与全面锻炼身体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第2次以1987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六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标志,此次改革针对当时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从创新、学生个性和兴趣习惯等方面进行培养,并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理念。第3次以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1992年颁布的《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试用稿为标志,这一阶段改革以法规的形式肯定了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对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训练、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等作了原则性规定。同时在大纲中增加了卫生、保健的内容,扩大了体育教材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第4次以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标志,此次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康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文明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1]。第5次以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为标志,此阶段体育课程改革借鉴了国外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吸收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和教学与时俱进,通过改革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1教学理念的创新

建国6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逐步提高,在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理念方向转化[2]。由“教学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转变为“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主、以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主、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教育的价值取向直接指向了学生。传统的“增强体质”的单一已不再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宜,拓展体育的功能是体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人们在新时期提高生存质量的需要[3]。建国初期体育教学纲要体现了“增强体质与劳卫”思想、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思想、1987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全面锻炼身体,发展学生个性及培养锻炼兴趣和习惯的终身体育”思想、1996年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的“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思想、2001年提出的“健康第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的4个体育教学理念,到2003年体育与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体育新课程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培养”的新理念。

从课程目标的不断修订可以看出,体育课程标准更加重视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在体能、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有所收益,还要使其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有积极的进取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强调如何实现培养人的目标。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更加强调“三维健康观”,即不仅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学生身体练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以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既强调个性的发展、超越自我又关注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

1.2课程内容的改进

8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使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趋于合理,符合时代要求。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了建国初期片面重视知识技能传授,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系统性与课程学科结构的“学科中心论”,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仅重视目标模式,更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初级阶段就重视过程模式,把二者结合起来,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三维体育观”的提出,学生心理发展开始受到关注,一方面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重视选项与配项的合理搭配,注重课程内容的自主选择性,提高选修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结构和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目前实施的课程标准选修内容比重明显增加,如小学1~2年级增至总学时数的30%,3~6年级增至总学时数的40%,初中增至总学时数的50%,高中增至总学时数的60%[4]。

新课程标准中体育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改变了过去把体育课变成“达标课”、“素质训练课”的做法。在新课程目标的统领下,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健身性和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健美操、武术、舞蹈等。通过多样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多种需求,促使其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1.3教师的培养与教法的改善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专业划分过细,学科设置单一,加之教育思想上普遍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培养”的倾向,使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深受技术主义的影响,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差[5]。通过多次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克服技术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不利影响,由原来单一技术型向多元知识型转化。很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更加重视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科学文化素养以及注重按照中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建立了“通识教育+体育+教师技能”的新人才培养模式[6],将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培养计划,培养一支优秀的知识型体育师资队伍。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师传授和示范的教学方式,采用开放性教学模式,教学中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7]。同时也要重视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教学器材不断更新,教师可以根据器材特点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4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学生往往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定量轻视定性过程;在评价维度上偏重知识、技能而轻视情意要素;在评价功能上偏重甄别和选拔而轻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8]。通过多年的课程评价改革实践,已经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程评价观念。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范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心理和行为。

目前执行的新课程标准评价是根据多元评价理论制定的,改变了把测验和考核作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注重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的同时强调评价的导向、激励和发展功能。在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建立了由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评价共同构成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功能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在评价指标上,从学生的体能、技能、学习态度和行为、情感和意志、合作与交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将评价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评价方法上,在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评价,强调学生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幅度,在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从中体验到乐趣。在评价功能上,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不足

2.1体育课程目标出现泛化的倾向

新课程标准建立了体育与健康的目标体系,即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水平目标。在课程总目标中,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要在5个方面得到发展:1)增强体质,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9]。课程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但在多元课程目标设置中要主次分明,强化体育核心目标,明确指出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核心目标不但体现了课程的性质与课程的核心价值,而且它的实现过程直接影响着其它非核心目标的实现,在诸多目标中应处于主导地位。审视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与核心价值,发现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对完整教育功能的承载性,并非是为了掌握技能本身,而是通过技能学习,实现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因此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增进学生健康”。体育课程非核心目标的实现依附于核心目标,体育实践课程要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有效达成体育课程的多元目标,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目标。

2.2课程内容的设置、开发原则与要求不够明确

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看,国家提出的体育课程目标中没有实质课程内容,新课标中也没有明确国家课程内容是什么?而只是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由于缺乏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内容,造成当前教材杂乱,教学内容随意,教学质量下滑的现象[10]。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对教材的选择、内容的开发原则和要求作出明确的界定。由于新课标淡化了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生兴趣,没有规定教材,也没有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开发原则明确要求,从而使在一线教师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困惑,造成体育教师不知道“教什么”,甚至把兴趣看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唯一标准。体育学科与其它一般学科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身体的活动性,运动技能教学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和内容[11]。因此,课程内容设置、开发应突出学科性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以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为依托,实现其它教学目标,从而为课后的学习锻炼乃至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2.3传统教学方式与新教学法关系阐释不明确

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不是彼此取代、彻底前人建立的东西,而应该在总结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吸纳新鲜要素,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中前进,从而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结构更完备、功能更多样、方法更丰富[12]。体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式,是经过实践证明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形式。因此,依然要重视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新教学法时,要注意和传统教学法的比例安排,还要控制使用频率。要明确传统教学方式与新教学方式之间的主次关系,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优化措施

1)学术界统一体育教育思想。

目前,新体育课程标准正面临新一轮的修订,但许多观点还在争论,这不利于课程改革的实践。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一线的体育教师和基层的教研员往往是以专家、学者的理论来指导和进行教学设计。专家、学者思想不统一,教师和教研员就会感觉困惑而无法教学。学术界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通过争论、探讨应尽快形成统一的教育思想,才能对具体实践操作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

2)对新课标进行修订。

新课标已经实施近10年了,对于前一阶段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理论困惑和发现的问题,应组织专家及时准确地加以修正和补充,尽快编印与实施配套的教材,力争使新课程标准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完善。

3)引起领导重视,强化教师培训。

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2个方面。一方面是实施学校对体育课程改革不重视,应加强中小学领导对体育课改的重视,出台有力的监督措施。另一方面是一线教师对课标内容理解不透彻,应组织专家、学者通过定点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真正将课改落到实处。

4)高校师资培养与中小学教学需求接轨。

目前培养师资的高校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往往与中小学衔接不够紧密,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适应较慢,往往经过再培训才能上岗。因此,高校应在教学内容上把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实践真正落紧密地联系起来,注重抓实习、实践环节,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担当起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任。

回顾我国基础教育60年的历程,体育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整体改革进程的历史机遇,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把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付诸于实践,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经验,构建了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系和学科体系。8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对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角色定位转换上。课程改革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深化,才能不断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符合体育教学规律,有利于促进中小学学生健康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阎智力. 中日两国百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目标比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1):79-85.

[2] 曲宗湖,顾渊彦. 体育课程热点探索[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53.

[3] 王安翔.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22-123.

[4] 赖天德.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学校体育,2009(5):14-18.

[5] 杨光明. 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 甘肃科技,2009,25(21):184-186.

[6] 赵先卿,杨继星,赵一.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251-253.

[7] 王家宏,蒋国.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之审视[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108-111.

[8] 耿培新.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行性实验研究与分析[J]. 中国学校体育,2009(9):18-19.

[9]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

[10] 张学忠,杨旭东.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要协调好五大关系[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5):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