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 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3-071-01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以小学三年作为英语的学习起点,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在我国已得到了普及,各地政府也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了投入,为小学英语的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时有限,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目前大部分的小学在三年级开始进行英语教学,极少数的学校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每周的课时有限,一般一周1―2节,这对从未接触过英语的小学生而言,每周2课时的英语课根本无法满足他们学习英语的需要,教师也很在短少的课时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
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意识到了小学生的特殊性,在课堂上也尽可能的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训练英语的听说读写,然而,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严重问题,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性和条理性,过多的强调教学活动的形式,忽视了小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小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大部分的英语教师英语学历水平不够,没有受过正式的专业训练,跨年级教学现象严重,部分小学的英语教师同时兼任着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二、树立以学定教的正确观
英语教学中,教与学是相伴而行的,小学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教育的实施者,应从自身做起,调整好“教”,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树立以学定教的质量观
在小学生负担日益加重的环境下,需要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树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充分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精神。综合分析学生的情况与特点,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做到发展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二)树立以学定教的学习观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主动学习、积极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发现学生、同事的优点,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全面分析学情,通过集体备课等方法做到有备无患。
(三)树立以学定教的评价观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只关注教师的言行表现,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够重视。以学定教的评价观要求教师的教要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学,它具有双重功能,即促进学生英语的不断发展和教师专业的不断提高。
三、全面深入洞悉学生,以学定教
(一)确定教学内容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即对学生已知的、未知的和需知的等综合学情进行全面分析,而不仅仅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才能让以学定教发挥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求学成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是课程和课堂的关注中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能获得进步是评价英语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英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准确把握住学生未知的,巧妙解答学生需知的。
以小学三年级PEP教材第一单元为例,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听懂、会说一些简单的自我介绍、见面打招呼的日常用语,在学生学会了“hello, I’m”这句话时,但对于其他自我介绍的句子还不熟悉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变换,练习所有的句子,而不是一味的重复已学会的。掌控好学生未知的,拿捏准学生需知的,及时的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充实与完善。
(二)调整教学节奏
以学定教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关注每个学生的面部神情、情感反馈、肢体语言及他们的所思、所感、所疑、所闻等。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英语学习气氛,让学生能够自然接收有意识的输入,顺畅表达出下意识的输出。以学定教的动态性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更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独具慧眼,及时捕捉课堂动态,充分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并巧妙的将其纳入到预设范畴中。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节奏,改变预定目标,重新设置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
以小学三年级PEP教材为例,要求学生掌握5个与文具有关的单词:pencil,pen,eraser,crayon,ruler,单词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对话表演中运用这五个单词,通过实物和表演加深学生的印象,根据学生在表演中的表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培养其英语学习的兴趣。,最终教师与学生全体都成为了实际得益者。
四、总结
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中心,本着教服务于学的原则去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与计划安排。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因此,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解题;认知规律
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所采取的步骤:
一、功(W)
1.表达式:W=FL(F与L同向)
2.单位:1J=1N・m
3.是标量:W>0则加快物体运动,为动力
W
4.是过程量:表示力在空间上的积累过程(可作F-L图像,用面积累加来说明)
二、动能(Ek)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表达式:Ek=■mv2
3.单位:1J=1kg・m2/s2=1N・m(可让学生推导)
4.是标量:Ek≥0
5.是状态量:物体对应不同状态一般具有不同的动能(可举自由落体运动为例)
下面来讨论功这个过程量与动能这个状态量之间的关系。
三、动能定理
如图,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其原来的速度为v1,在水平力恒F的作用下,向右运动了一段距离L,速度变为v2, 我们说物体的动能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问题是:物体的动能为什么发生了变化?显然是力对物体做功造成的,那么,功和动能的变化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1.定理的推导(可由学生参阅教材相关内容,亲自动笔来进行)
W=FL……①
F=ma……②
v22-v12=2aL……③
①②③联立得W=■mv22-■mv12
其中W为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mv22为末动能,用Ek2表示;■mv12为初动能,用Ek1表示。
2.定理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3.表达式:W=Ek2-Ek1
4.理解要点:
(1)公式确定了功与动能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即:
W>0 则Ek2>EK1 动能增加
W
W=0 则Ek2=Ek1 动能不变
(2)公式中的W应理解为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基于这一点,公式可变形为:
①F■L=■mv22-■mv12
②W1+W2+W3+……=■mv22-■mv12
(3)此公式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四、应用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2.进行受力分析及做功情况分析
3.确定初、末状态的动能
4.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5.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例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102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其重量的0.02倍。求飞机的牵引力。
研究对象:飞机,研究过程:起飞过程。
初动能:Ek1=0,末动能:Ek2=■mv2
做功情况:牵引力F做正功;阻力f做负功。
由动能定理①式,有
(F-f)L=■mv2-0……①
f=0.02mg……②
①②联立代入数据得F=1.8×104N
例2.质量m=4.0kg的铅球,从距地面高H=1.45m处由静止自由落下,陷入地面深h=5cm时静止,求铅球落地时受到的平均阻力。(g取10m/s2)
研究对象:铅球,研究过程:整个下落过程。
初动能:Ek1=0,末动能:Ek2=0
做功情况:重力做功WG=mg(H+h) 阻力做功Wf=-fh
由动能定理②式,有
mg(H+h)-fh=0
整理得:f=■mg
代入数据得:f=1.2×103N
设计以上两道例题是有所考虑的,其中例1为书上例题,主
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①来解题,体会其内在含
义;例2为一道较典型的课外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来分析过程,解决问题,即抓住初末状态而中间过程可不用考虑,非常简洁。这两道例题在引导学生分析讲解过程中效果是比较好的,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能够为进一步学习动能定理的应用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创设不同类型、过程各异的习题加以巩固。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对动能定理这一节教学过程的设
计。据此谈几点体会。
第一,所教对象为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学习习惯又不好,虽然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功及动能的概念,能够解决相关的比较简单的问题,但并不扎实,知识的掌握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缺乏严谨性。因此,在紧接着学习动能定理这一节时,需要教师帮助设计一个简单、系统、严谨的学习框架,设计过程较简单、针对性较强的例题来分析和引导。
篇3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定向运动;意义;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29-01
一、定向运动的概述
定向运动于十九世纪末起源于瑞典,最初只是一项军事体育活动。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定向运动不断发展与完善,并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世界性体育运动项目。国际定向运动联合会于1961年5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成立,我国在1992正式加入该组织。
定向运动实际上就是借助指南针和地图,对地图上标示的各个点标进行到访,以时间作为评判标准,到达所有点标用时最短者为胜。定向运动通常在野外举行,如公园、森林等,如果条件允许,在校园内同样可以举行。参考的标准不同,可以将定向运动分为不同的种类。以项目类型为标准,可以将定向运动分为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个人赛、接力赛、团体赛等;以比赛级别为标准,可以将定向运动分为初级组、高级组、精英组;以比赛形式为标准,可以将定向运动分为轮椅定向、摩托车定向、滑雪定向、自行车定向、越野定向、公园定向等;以工具为标准,可以将定向运动分为徒步定向、工具定向。
二、中学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的意义
定向运动是一项集趣味、竞技、锻炼、健身于一体的新型体育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定向运动不仅能锻炼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中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遇到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当机立断做决定的反映能力。在定向运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调节负荷与强度,自由发挥自身的运动能力。定向运动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个性。
(一)定向运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参与定向运动的过程中,学生要具备过硬的意志力和体力。因为参与者不仅要接受不同外界条件的考验,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其中有些困难是可以预料和容易解决的,但有些困难却是突发性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去面对并解决突发性事件。通过定向运动的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定向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定向运动可以提高学生使用指南针和地图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便选择最佳运动方法和运动路线。另外,定向运动还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体育理论和体育卫生知识,帮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合理利用呼吸,科学分配体力,预防伤病,正确判断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体力消耗状况等。通过定向运动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并通过实践的应用进一步升华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三)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要发扬优良传统,还要拓展体育活动的新思路,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还可以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育人环境。在参与定向运动的过程中,可以锤炼学生的性格、健康、气质等与身体最为密切的人格要素,它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还能使校园充满和谐、团结、进步的生活情趣,帮助参与者不断克服自身的倦怠和散漫行为,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由此可见,定向运动不仅拓宽了校园的体育内容,更加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
(四)拓展校园体育的内容与空间
定向运动不再把学生限制在体育场、体育馆或游泳池等单调的体育空间内,而是让学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从而迅速扩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空间。中学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使学生的体育课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竞技型运动项目(如球类运动、体操、武术、游泳和田径等),而是把原有学校的体育内容扩展到大自然。由此可见,中学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可以有效拓展校园体育的空间与内容。
三、中学体育开展定向运动的制约因素
我国接触定向运动的时间短、发展慢,因此中学体育开展定向运动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首先,中学还没有关于定向运动的系统教材或相关的参考文献供体育教师教学使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类似专题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教学探讨,加强横向信息传递和纵向信息交流,不断健全和完善定向运动教学理论体系;其次,师资队伍薄弱。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对定向运动的了解,都是通过各种零零散散的短期培训班获得的,所以很多中学教师对定向运动的理解比较肤浅,这就给教学和训练带来很大困难。最后,定向运动的场地和器材限制。定向运动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它对场地和器材也有一定的要求。定向运动场地要具备足够的奔跑距离,场地上要有必需的障碍物,具有一定的奔跑难度,否则达不到锻炼效果。除了对场地的要求,学校还要根据场地绘制高精度的地图并配备指南针等器材。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学还无法满足定向运动所需的场地和器材要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开展定向运动是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的意义,定向运动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运动内容和运动空间,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遇到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当机立断做决定的反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韩飞,佟贵锋,包海涛.定向运动在高校开展的意义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7):273-276.
篇4
>>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 “社区、学校、家庭”体育一体化的研究 “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研究 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 浅谈如何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德育机制 终身体育视角下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一体化研究 “诗圣”的家庭学校 美国的家庭学校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青少年性教育模式研究 新时代下大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研究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模式探究 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促进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长效机制的模型构建 学校与家庭德育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报告 浅谈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一体化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初探 谈学校与家庭互动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95后大学生教育体系 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德育模式在中职生教育中的实施 如何共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环保社区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12-09.
[1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02-08-06.
[14]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的通知[EB/OL]. ,2014-06-12.
[15]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 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6.
[16]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EB/OL]. ,2014-07-17.
[17] 国家体育总局.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EB/OL]. ,2008-05-08.
篇5
摘要:高等数学中的部分定义与定理具有高度抽象性,并且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对其进行大量的删减,让学生陷入了不明原理,只会“计算”的错误现象中。本文针对这种现象,对教学过程中抽象的定义与定理知识讲解的处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与建议,让学生体会真正数学。
关键词 :高等数学 定义与定理 教学 数学素养 数学能力
在现今很多领域中,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高等数学作为非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地位。而在高职教育中,因为生源大多是来自技校或高考落榜的学生,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但高等数学中部分定义与定理内容较抽象,不好理解,这对于授课的教师来讲,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难点,以至于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针对这一难点,很多数学教师在对这些抽象、不好理解内容的处理时,进行了删减,把大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一句话带过,甚至直接删除,而把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与计算技巧上,以直接教会学生数学的计算为目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承接了一些中学的“应试”教育,数学的潜在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违背了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初衷。
一、学习定义定理的重要性
1.教学大纲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高职高专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明确地说明了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他们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把所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为后续各课程的学习奠定较好的数学基础,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从大纲可以看出,该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能终生受益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由于很多数学思想都在这些抽象的定义与定理中有所体现,所以大量地删减这些内容,只注重于学生的解题方法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使学数学成了应付期末考试的一种途径。并且,高等数学的学习一旦结束,学生也将会把这门知识抛到九霄云外,这样完全没有形成教学大纲里提到的应有的数学思想,也就更谈不上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了。所以要满足大纲的要求,学习抽象的定义定理必不可少。
2.培养数学能力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虽然定义与定理知识较为抽象,但它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无外乎是要把现实中的问题抽丝剥茧,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再用数学知识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数学能力。关于抽象定义定理的学习,例如定理的证明,都有其具体的推理过程,对于这些推理过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进而形成思考问题时思维的缜密性,以利于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准确无误地将其转化为恰当的数学问题;而对于这些定义定理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在分析问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正如一位大学老师所说:“学数学其真正目的是为了驱逐大脑中愚蠢的想法,让我们的大脑真正地聪明起来。”
3.实际生活需要抽象的定义定理
很多抽象的定义定理知识,它的出发点就是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例如常见的某一个变速物体的速度,学生觉得求这个随时都在变化的速度成了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点,但从高等数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求变化率,也就是抽象的导数定义学习的切入点。所以对抽象定义定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并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量化,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等数学教学中定义定理知识的处理方法
不少数学教师反映,不是不想授课时强调这些定义与定理,只是因为它们太过抽象,讲解的过程花费的时间长、精力多,但学生理解的效果还是不好,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笔者多年担任高级班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些抽象的定义定理的处理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总的归纳为以下四个
关键词 :引—化—启—控。
1.“引”——引数学史,丰富内容
高等数学中很多定义定理知识抽象,让学习的人容易身陷迷津,而数学史却如指引方向的“路标”,给人以启迪。在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当地引用数学史的知识作为补充和指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内容丰富起来。
例如在学习解析几何时,教师给学生介绍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以及他的经典心形线的相关轶事,让学生明白数学可以神奇地让单调的式子变成美丽的图形,并且体会到数学不是枯燥的,它也可以创造浪漫。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中的代数与几何的紧密关系,为后续的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逻辑源头,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思想,这为紧接着数学概念及定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另一方面,数学史里记录了很多数学家为了得出正确的定义与定理,如何排除万难、历尽艰辛的。学生学习数学史,除了了解定义与定理得出的过程,还会为数学家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而感动,这将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到一次提升。
我们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能使那些看似抽象的定义、定理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2.“化”——化繁为简,重视直观
对于抽象、繁琐的定义定理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只有把知识直观化、简单化。
如在讲解微分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其字面意思上下工夫,举例地球本是一个球体,其表面应该是曲面的,可为什么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大多却是平面呢?答案是人肉眼看到的范围同地球的表面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微分概念中的以直代曲的思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平面,一条曲线微小的部分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具体的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懂得用无数个简单的平面代替复杂的曲面,利用微分这一数学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又如对数列、函数极限概念的处理,教师可改变教材中的定义方式,注重直观,采用通过画数列或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图形直观性的特点来解释定义,从图形中得到极限定义的本质,让学生对极限定义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此外,我们通过多观察实际生活中与数学有联系的例子,把数学概念尽量与周围实事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便于理解。比如在讲解定积分定义时,介绍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学院的圆形大礼堂,从外形看它的屋顶是一个巨大的不规则的半球,但实际上仔细看是由一个个近似矩形(曲边梯形)的小玻璃窗构成的,这个看似不容易求的表面面积,实际上就是定积分的基本概念——求曲线下面积的办法,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同时也巧妙地表明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这样使学生对抽象的定积分的定义,即求曲线下面积的方法加深了理解。
3.“启”——启发引导,自主讨论
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学生自主探索要比教师一味灌输要来得好。在教学时,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讨论课,通过合理有针对性的引导,启发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抽象、内容理论性强,对初学的学生是一个不容易处理的难点,如果单凭教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一定不好,这时可以选取一些难度适当的典型习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按组自由讨论。在思考讨论过后,学生对微分中值定理中的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以此加深了对这一抽象定理的理解。同时,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又如,在学习洛必达法则时,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个法则的作用是求无穷大比无穷大或无穷小比无穷小的极限,却并不理解它为什么会与导数有关,是利用分别求导来解题的,但如果引导学生从无穷大增长的趋势来进行分析,同时得到导数的定义其实就是与增长趋势密切相关,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就是洛必达法则的本质所在。
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讨论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到发现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4.“控”——掌控有度,注重严谨
数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严谨性非常强,教师在支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同时,要注重掌控好想象的“度”。一些教师为了让课堂更加活跃与生动,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想怎样解释就怎样解释,这样的结果必定是歪曲了知识的本意。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思考学习,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引导方向,并且要适时纠正一些学生错误的偏离事实轨迹的想法。
比如学生在学习极限时,对于其中的一个零比零的极限类型,学生误认为高等数学里的分式的分母是可以等于零的,这时应强调此时出现的零是在某一条件下一个趋于接近的结果,并非真正等于零,强调出极限的定义,突出语言表达上的严谨性。
三、小结
大量的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教学上的所谓教学效果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来意义。数学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和目的,注重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把学生从做题、解题的“题海”中解放出来,让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并且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浅析高等数学教学方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7(6).
[2]尚仲平,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
篇6
《雷雨》首先是一个家庭悲剧,其次才是一出社会问题剧。这个悲剧的根源是家庭关系中的“无序”或者叫做“”。
有一个读者曾经说道:“《雷雨》就是写乱搞男女关系。”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大学修的是西方文学,受古希腊等国悲剧作家的影响深重。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俄狄浦斯王》中“杀父娶母”的故事,美国作家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中“儿子与后母”的故事,对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岁丧母,以后一直跟随后母生活,母爱的缺失造就了作者的悲彩。
二者在《雷雨》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折射。所以我觉得,《雷雨》是通过家庭的“无序”来折射走向衰亡的社会的“无序”,但它首先是一出家庭悲剧。
二、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至少曾经是有真感情的,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常理
两个自由恋爱的年轻人,一次刻骨铭心的初恋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这是其一。周朴园家中的“家具”等的摆设,保留鲁侍萍生病关窗的生活习惯以及对鲁侍萍生日的准确记忆,这是其二。
周朴园说到以上这一切时,鲁侍萍的反应,(低头)哦!(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这其中的“我们”“请”这像是一对冤家或者是仇人之间的对话吗?从中可见鲁侍萍是动了情的。
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在排演《雷雨》剧时说:“鲁侍萍没有骨气,换了我,转身就走。为什么还要叫周朴园认出自己来呢?”这是演员不能深入理解作品人物情感的一个突出表现,但这恰恰表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至少是鲁侍萍对周朴园的那份情感。
三、戏剧这种文本,其解读的关键是“语言”这个核心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尤其是话剧。对于这种文本,只有透过对语言的揣摩、体味,才能真正读懂其中人物的性情或者称之为“人性”。因此,笔者以为解读它的关键是“语言”这个核心。
例1.鲁侍萍:“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其中的“我们”可见在鲁侍萍的心目中自己与周朴园曾经是一家人,那是两人幸福生活的一种美好的回忆。
例2.鲁侍萍:“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为什么不说“你”?这其中暗示赶走鲁侍萍的主要是周家,周朴园的软弱可见一斑。
四、一节课的好坏,课堂精彩的生成固然十分重要,但教师精巧的预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精巧的预设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更能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文本的内涵。比如,某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周朴园人性中“恶”的一面之后,提出了让学生探究周朴园“人性未泯”的一面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会想,周朴园这样一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这样一个坏到家的人,居然还会有人性?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的问题对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篇7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198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五条规定,凡满6周岁的儿童,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即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十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199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第四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199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第二十四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根据上述规定,就九年制义务教育而言,是未成年人享有的一项权利,也是国家赋予未成年人的一项国家义务。因为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生存,必须确保其公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才能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国家规定了未成年人应接受义务教育,就“义务”二字而言,即是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的义务,又是国家的义务。从法理上讲,监护人的义务在于让其未成年人就学而不能阻止;国家的义务在于确保教育是完全在义务状态下进行,而非是向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收取学费或教育费而进行,即教育的经费应由国家财政予以全额保障。国家对公办高等教育,应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渠道为辅,“辅”中就包括了可以向接受高等教育的未成年人或成年人收取严格按国家规定的适当的学费。如果不缴纳高等教育的学费,就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从民法角度而言,交不起学费而上不了大学,并不意味着受教育权受到了剥夺,要获得上大学的权利,必须履行缴纳学费的义务,这是一种民事权利义务的对等原则,考上了大学,并不就意味着就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就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而言,目前社会上相应地出现了两种不正常(或者说严重一点是违法)的现象,一是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对中小学生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收费现象,使得义务教育很大程度上变成了非义务教育,背离了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而给广大农村和下岗职工家庭造成了沉重的学费负担。在生活压力下,很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监护人已无力送未成年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这一点而言,笔者认为,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不构成民事意义上的违法,因为义务教育是一种国家责任而非民事责任,只有在父母或其监护人在无需缴纳学费的情况下而不让子女或被监护人上学才构成违法。对于公办中高等教育而言,也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够,则变成了办学经费以收取学费为主,收费连年攀高,家庭无力承担子女学费的情况越来越多,考上大学而因为没有经济能力而上不了大学的比例越来越大。
笔者之所以以“送”子女上学为题,是基于目前我国实际上是实行的收费教育。送就是意味着父母或其监护人必须出钱,子女或被监护人才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而对大多数家庭而言,生存权与受教育权是相冲突的。目前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由于生活所迫,父母或其监护人不得不让未成年人辍学,这在贫困农村相当普遍,不得不引起国家重视。长此以往,国民素质不升反降,事关国运和民族的兴衰。另一种现象是子女考上大学以后,父母及其监护人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目前,就成年子女向父母索要高等教育费用的民事诉讼越来越多,已引发了社会对法律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深层次思考。笔者认为,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进入大学一、两年后,绝大多数已年满18周岁,已成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其父母处于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均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其父母可以拒绝为子女提供生活和教育等其他费用。而国家出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应加大对公办高校的财政投入力度,尽量降低高校学费收费标准,以保障大部分的成年人能通过勤工俭学、助学金等方式完成高等教育。笔者不同意有的经济学家提出让高等教育市场化,通过高校自主收费,促使家庭加大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来拉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说法。实际上,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随着学费的不断攀高,已使得很多人丧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极少数富裕家庭则将子女送往国外念书,反而促使了国内资金外流。在知识经济年代,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国运的昌盛、民族的振兴,有百害而无一利。
至于未成年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到考上大学,即其成年之前这段时间,其教育费用是否应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承担,则要从民法理论上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关于父母或其监护人在子女或被监护人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民法规定,父母或其监护人对子女或被监护人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或被监护人在丧失劳动能力或无生活来源的情况下有赡养的义务。父母或监护人对子女或被监护人教育的义务,与未成年人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教育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义务是针对于父母对子女应该加强管教而言,如果父母对子女管教不当,在故意或过失的情况下,使得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而造成了民事责任,应由其父母或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至于送子女或被监护人上学,在民法上并没有确立父母或监护人有这一项民事义务。
篇8
关键词:教学环境;体育;调控;优化
一、环境、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
1.环境的定义: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个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生活中的条件和时间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
2.教学环境的定义: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 [1]。教学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社会制度、家庭条件、社区条件等都属于教学环境。狭义上讲,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各种教学设施、校风、人际关系等。我们一般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狭义的教学环境。
3.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系统内部的所有事物,几乎都可以认为是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其中,直接作用于体育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硬环境和软环境。
1.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主要包括:(1)各种物理因素:空气、温度、光线等。(2)各种体育教学设施:体育教学设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性设施,如桌椅、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另一类是体育器材设施,如各种场地、各种器材。这些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2.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主要有:(1)班级规模:许多研究发现,班级规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影响。(2)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如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师生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学生间的关系等,都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3)校风班风: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是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教育力量。班风是指班集体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仅能塑造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又能影响他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4)课堂教学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和班集体之间的关系。积极地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一)体育教学环境调控与优化的依据
1.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等。社会大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改变教学环境的客观因素。在中国“举国体制”影响下,体育的发展呈现出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面对体育环境的变化学校体育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紧随时代脚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抵制各种不良之风和不利因素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负面影响。
2.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体育目标对体育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有着不同的体育目标。因此,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就必须充分考虑学校体育目标。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也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影响都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环境才是有利的。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4.学校实际情况。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造成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要立足于自己学校的实际。只要能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校的现有条件,并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面貌,都有可能创建成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
1.学校体育教学硬环境的优化策略。(1)加强场馆建设。体育教学所需要
的场馆、器材等,是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也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直接制约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学校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加大对这些硬件的投入,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进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2)体育教学设施的整体协调。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依据,学校上下都树立全局观念,把各种体育教学设施有机的协调为一个整体,使它们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任务。(3)合理布局体育教学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要合理、空气要通畅、光线要明亮,各类器材应摆放合理。场馆的建设和美化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在体育场地周围多种植树和草,并根据自然环境的周期变化、学期循环的规律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合适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场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使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充分享受到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4)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优势。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事实是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有利环境,通过科学的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器材设施,才有可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给教学环境的建设带来突破。
2.体育教学软环境的优化策略。(1)信息的筛选。学校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社会上的一些信息会不时的传入学校,尤其是现在的信息社会更是如此。这些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也有对教学起到反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选出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信息,预防、抑制不良信息在学校中的传播。(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特定范围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与效率,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3)建立和谐的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具有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协调优化各教学要素,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1.
[2]孙卫卫.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124-127.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剂量帕罗西丁联合团体心理辅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焦虑的疗效。方法 经床旁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选入符合抑郁状态患者41例,给予帕罗西汀10 mg,Qd顿服,治疗10周,同时联合团体心理辅导;10周后再次进行SD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状态变化。结果 治疗后SDS评分为49.78±6.38与治疗前58.78±8.46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抑郁状态; 帕罗西丁; 团体心理辅导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各种进展性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共同转归。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其延缓生命的主要治疗方式,过程漫长而艰辛。透析期间患者躯体方面会存在诸多不适,且饮食、饮水受限,活动受限,而且血液透析费用昂贵,在经济及精神方面给家庭带来很多压力。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幻想,猜疑,否认,不信任,不适应,悲观厌世,不遵医嘱等[12]。我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应用小剂量帕罗西丁联合团体心理辅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焦虑病例进行了疗效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10月~2009年3月在我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进行常规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70例,透析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现2个月内无感染性疾病发生,愿意接受此项研究的患者。采用床旁谈话方式对患者按Zung抑郁自评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抑郁评分,该量表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l~4级评分,总分乘以1.25即得标准分(T分),抑郁程度标准为:T
1.2 方法 入选患者均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商品名:舒坦罗,浙江尖峰药业公司,生产批号:090901 )10 mg,每天1次顿服,持续10周,同时给与心理干预,每6人1组,每周进行2次团体心理辅导,基本内容包括:帮助成员彼此熟悉,解释规则,积极倾听,鼓励与支持,成员的自我流露[3],解释CRF及血液透析的有关知识,成功回归社会的例子,正确认知患病的事实,帮助应对心理问题,如身份感的丧失、焦虑、愤怒及抑郁等不良情绪,为问题解决提供支持和帮助等。观察期间禁酒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患者不适症状表现;10周后再次行Zung抑郁自评量表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先经正态性检验,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前,患者Zung氏抑郁量表(SDS)评分为(58.78±8.46),治疗后为(49.78±6.38)明显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t=0.6969,P
2.2 不良反应 患者观察期间出现口干2例(4.89%),腹胀、恶心1例(2.44%),震颤1例(2.44%),其他患者未见不适症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7%,患者均能够耐受用药,不良反应未做处理,患者亦未提出终止治疗要求。
3 讨论
国外有报道2/3透析患者发生抑郁症[4],刘锦萍等[5]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51例进行研究表明透析充分者抑郁症发生率为40%,透析充分性未达标的患者占60.78%。一些国内相关报道中与抑郁状态有关的因素多为社会支持、透析方法、透析时间、经济、性别、透析前对肾衰竭的知晓度等[67]。多项研究表明抑郁与患者的病死率增加显著相关[8]。由于抗抑郁药物的安全性及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等原因,有文献报道只有约16%维持性血液透析抑郁症患者进行抗抑郁药物干预治疗[9]。国内相关报道更是以心理护理为主[10]。
本组应用小剂量帕罗西汀(10 mg/d)联合团体心理辅导持续治疗10周,结果显示,治疗期间多数患者对药物无不适反应,抑郁症状减轻,治疗后SD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
帕罗西汀是一种强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由于它是SSRIs中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效力最强的药物,并具有高度选择性,其抗抑郁作用强度与三环类抗抑郁剂相似,而有效治疗剂量较低,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且该药每日仅顿服1次,治疗简便,患者顺应性较好,因此较适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抑郁症患者。而联合团体心理辅导经济有效,简便易行,适宜在临床上使用。
本组观察应用小剂量帕罗西丁联合团体心理辅导治疗此类患者,探讨抗抑郁治疗及团体心理辅导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的疗效,在提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期待能够为有志肾内科医师,认识、发现抑郁,为不断提高透析患者生活质量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Kimmel PL.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disease what we know and we need to know[J].J Psychosom Res,2002,53(4),951956.
[2] Kutner NG.Quality of life and daily hemodialysis[J].Semin Dial,2004,17(2):9298.
[3] 洪炜译. 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27.
[4] Kim JH.Lee YK.Huh WS,et al.Analysis of depression in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J].J Korean Med Sci,2002,17(6):790794.
[5] 刘锦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因索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6,5(8):452453.
[6] 石少波.潘惟华.孙不健,等.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及社会支持的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9(14):784785.
[7] 蒋红樱,张 利,黄 旭,等. 慢性透析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7,6(12):652655.
[8] Lopes AA,Bragg J,Young E,et al.Dialysis outcomes and practice patterns study(DOPPS).Depression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nd hospitalization among hemodialysis pati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J].Kidney Int,2002,62(1):199207.
篇10
2.体育教学模式的特征。当前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整体性,可操作性,稳定性,有效性,指向性,局限性。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所以具有完整性。体育教学模式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理论在实践中便于把握和运用的具体操作程序,是一种简化的教学程序,因此具有可操作性。体育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从众多体育教学活动方式中提炼出来的,经过优选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具有特有的效力,因而具有有效性。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基本条件和范围,因此具有指向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基于特定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有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实现条件,因此具有局限性。体育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建构设计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系统的要素结构,因此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稳定。
3.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在要领和内涵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有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相混淆的倾向,而且在模式的内容、对象、方法、效果之间的关系缺乏限定。教学模式涵括了教学方法,它是把教学中若干要素结合起来,形成相对系统和独立的教学单元;而教学方法是这些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教学模式的思想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用,又通过教学方法实现自己的思想。
4.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上缺乏创造性。体育教学模式只能为参与课堂教学的各因素的组合和进程提供一个简略的框架,而体育教学是有血有肉的,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创造性活动。近来,随着国外教学模式理论了解的深入,国内的一些教师将国外的一些较为成熟的具体的教学模式运用在体育教学之中,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水平,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应用中某些方面的不足,如过多的应用国外的教学模式,不考虑我国具体的特点。缺少自我创新,难以照顾我国体育教学的具体特点,以及在教学中应用操作性不强,普及性差等不足。
5.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效应。在大量的体育教学研究中,相当多的研究是关于体育独有教学模式的生成与改造的研究。很多教师从多年的实践出发,研究出了许多影响较大的、有特点的教学模式。但这些研究者往往把自己的研究片面地看成是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而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教学模式研究来看,另外这类研究还存在有实验设计不太精确及教学研究抽象,简化性差的不足。
6.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构建每种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构建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怎样来判断每种教学模式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呢?
一是简化体育教学模式,增强体育教学模式操作性。二是体育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或多种并存以及优化、综合化发展。三是从生理改造走向生理、心理、适应能力并重模式。四是对学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走向综合评价模式。五是教学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 上一篇:中医保健专业就业方向
- 下一篇: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