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体系 成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51-03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本科的教学体系为基础,以事实性、概念性和论证性为主要特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已经不适应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一直在改革,经历了“学科本位”、“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三个阶段。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已普遍被高职院校所接受。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引入课程,课程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的需求为引导,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融合企业岗位操作技能要求,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知识和技能,技术和理论与具体的应用紧密结合。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起全面推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探索,课程体系逐渐成熟,在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改革的成效还需要进行明确的分析与评价

二、分析与评价的样本

高职院校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能从事各类设备的操作及应用开发的高技能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具有本专业鲜明的特点,如课程多、课程内容抽象、技术发展快等。我们以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作为统计与分析的样本,本院的电子信息专业从2007级到2010级,其教学理念及课程体系是一个逐渐发展、逐渐变化的过程。该专业在2007级是一个新建的专业,其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完全照搬专科院校,然后逐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进行改革。到了2010级,其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造。

电子信息专业高职学生的能力结构可以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包括基本的工程数学知识,公文处理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力着重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了解现代电子技术的原理、设计及仿真方法,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有多项,涉及电工操作及电子设备维修、单片机应用、电子线路仿真及制图、图形图像处理及动画设计等。我们取其中的电子设备维修、电工操作这两项职业核心能力作为统计样本,分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这三个项目进行研究。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分析

(一)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操作技能、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但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仍然是重要的。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的定性和定量统计比较复杂,需要对理论知识考核的科学性进行研究,确保试题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有效度和区分度,需要组建高质量的试题库,才能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成绩分布和学习效果作出有效判断,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我们随机选取了电子信息专业4个年级的彩电原理课程进行跟踪研究,因为彩电原理课程的重点在于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过多地涉及操作技能,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电子技术基本理论掌握度。我们在设计考核的题目时,对试题的题量、覆盖面、难易度、区分度等都作了比较合理的安排,理论知识的选取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内容覆盖了电路基本理论、电子元器件及基本单元电路、彩电原理等内容,突出了基础和重点,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图题等,我们认为考核结果是科学、可信的,其成绩分布、平均分、及格率等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基本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2007级和2008级,学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比较低,经过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有比较大幅度的提升,高分段的学生也出现了,同时低分段的学生大幅度减少,中等分数段的学生比较稳定,并且略有提升。这表明经过改革,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度是有明显提升的。

(二)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

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是高职教育的属性和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相应的岗前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就业时才能适应相应岗位的要求。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量方法,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原理和使用,知道电子产品的制作流程,能比较熟练地装配、焊接和调试电子产品,能比较熟练地维修常用的电子设备。

为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进行分析与评价,我们随机抽取一组2009级学生进行研究,这组学生共52人,参加了家电维修中级证的考核。家电维修中级证考核的内容很丰富,有仪表使用与测量、电路图测绘、故障排除等,能比较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相关的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看出,在52个学生中,故障排除项目在36分以上的有48人,占92.3%;仪表使用与测量项目在12分以上的有51人,占98.1%;电路图测绘项目在12分以上的有49人,占94.2%。在家电维修中级证考核中,三个项目都及格才能获得证书,在这52个学生中,证书获取率在90%以上,特别在最能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故障排除项目上,学生的分数普遍都比较高。说明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都比较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有成效的。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仪表使用与测量和电路图测绘属于难度不大的项目,其题型固定,内容单一,学生都受过长时间的训练,如果这两个项目不及格,这可能需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或者学习方法的层面上去进行研究。

(三)创新与开发能力

创新是对现有技术成果的再创造, 大学生的创新涉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是衡量和评价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涵盖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等内容,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培养模式、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传统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在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一直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在学生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电子设计与制作蔚然成风,很多学生设计与制作的作品很实用,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每年学院组织的电子设计竞赛,参赛率超过了50%,从中都能挑选出一些很有潜力的创新人才。

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比如,学生每年都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从2007年和2008年的一无所获,到2009年、2010年、2011年每年都获得广西赛区的一等奖,体现了经过改革后,学生的创新与开发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历年的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成绩统计如表3所示。

四、展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克服了传统学科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相互分裂的缺陷,关注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实现了学习过程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融合,克服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企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良好的效果。从以上的数据及分析可以看出,经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后,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特别是低分段、厌学的学生大幅度减少,成绩优秀且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开始出现,中等分数段的学生数量稳中有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升,这些现象任课教师都有体会。

事实上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还需要更有效的工具及统计样本,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形成学生成绩的正偏态分布曲线、负偏态分布曲线图、低阔峰分布曲线图、高狭峰分布图、丁型分布图等,才能更精确地说明试题的质量以及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观念问题和特色问题。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术的观念,要考虑本校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另外,要正视男女生动手能力的差异性,女生的感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往往比较薄弱,对这些问题要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生的学习动力、智力、个性特点及教学环境等因素,需要从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加以改革,才能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这种课程体系是以工作任务和典型产品生产过程为主要内容的,而实际上工作任务和产品的数量巨大并且具有差异性,要分析清楚每一项工作和产品的任务是困难的。其次,这种课程体系增加了教学和管理的难度,需要比较完善的实训基地及高水平的教师。第三,在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变化,增强学生发展的后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以上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作了初期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改革后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度、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都有了提高,改革是有成效的。但是,由于课程体系改革成效分析内容与指标的多样性,本研究的成果有一定的局限,需要更多的统计样本和时间跨度,需要更有效的分析工具,才能作出更科学的评价,同时也需要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瑜,陈玲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宋宝瑜.高职生理论知识测试的科学性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9)

[3]曹剑辉,陈启买,周合兵等.构建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

[4]哈艳,何莉辉,薛澈等.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5)

[5]邱永渠,方银汇.提高高职生实践动手能力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6]王凤基.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0(4)

篇2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如何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我校通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现将我校小学生素质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作如下汇报。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实施小学生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前传统的小学教育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不能适应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必由之路。时代呼唤着我们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又呼唤教育改革与创新。因此,着力构建现代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势在必行。

二、评价目的

1、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树立学生素质评价理念,不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3、探索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策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原则

1、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产生被评价的需要,对评价产生信任感,把评价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2、因材性原则。评价时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发展水平差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特点分别要求,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以期收到教学的整体效益。

3、发展性原则。使学生在评价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使之不断积淀、发展,优化其自我素质结构。

4、全面性原则。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切实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和水平作出客观的评价。

5、民主性原则。在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中,项目与指标的确立,以及最后的评定,均由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同学等多方面合作完成。实现评价指标公开化,评价过程民主化,以保证评价的公正合理。评价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6、时代性原则。评价的项目和指标直接体现着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以确保本评价体系的时代性。

四、评价方法

1、评价目标的系列化

一般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知识评价系列、能力评价系列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系列。

2、评价方法多样化(以学科考试考核为例)

(1)单一的教师评价与家长、伙伴评价相结合:(2)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3)免试与重试相结合:(4)课内表现与课外活动相结合:(5)评价结果科学化

五、有的放矢、精心设计、落实三项举措。

1、运用成长记录袋实施发展性评价

以成长记录袋为雏形评价体系的建构,使我们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它具体体现以下特点:①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性。②评价内容的多维性。③评价形式的生动性。④评价过程的开放性。

2、构建与素质评价相适应的考试考核模式

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①考试方法:分项、分散与集中相结合。②考试内容:书本、课堂与课外相结合。③、考试方式。本着“快乐考试”“享受考试”的理念,开发了多种考试形式,考试花样不断创新。让游戏进考场,让家长进考场,边玩边考。

3、关于作业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作业,我们应该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给予评价。采用动态、灵活的评价方式。即,不要把眼光仅仅停留于传统意义的“对”与“错”上,要多层次、多维度地看待学生作业。如:对学习努力,由于其他原因(如转学,知识有缺漏)作业完成情况不够好的,教师也要不吝对其表扬鼓励;图形设计中,有的学生创意好,绘图不够美观、有的有创意,但绘图中有错误等等,教师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赋予适当评

转贴于

语,指出他的优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学生开放性题目的解答,教师尤其要对思维质量高的解题方法给予特别的嘉奖并在全班推荐。教师必须有这样一种意识: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总之,从作业中发掘学生不同领域的长处,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好品质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使作业评价更好地发挥激励、促进作用。

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实施“小学生素质评价”中,我们也遇到许多的制约和困难:

第一,实施小学生评价在小班化中易行,在大班额中难以操作,学生评价的实施步骤工作量甚大。我校生均60人的大班,教师会出现畏难情绪,或有时敷衍了事。例如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17项,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组织班级同学、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有关人员参加,并要做好日常中观察、谈话、访问、调查、测验、收集成长记录等信息,班主任工作量很繁重。

第二,评价要求采取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要求家长参与评价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篇3

籍贯:河北唐山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 职称:高级讲师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考核是对人的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和品德的测定,具有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效果,必须建立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考核评价的现状

现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评价,广泛采用的是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形式,并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和学习成绩。它传承了中国几千年的考试文化,在现行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应该肯定的方面:这种考核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强化求知欲,对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起到督促作用;考试结果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做出分析,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普遍采用最低标准评价,即合格评价,而不是选拔评价,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

但是,这种考试评价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考试利益过于广泛。突出表现在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尤其是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地结合,使学生产生了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短期虚荣投机行为。

2.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但教材本身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无法完全适应更新速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助长了不少学生的惰性,也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伤害学习积极性。

3.考试命题简单标准化。标准化命题考试尽管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减少了人情分、误差分。但教师命题时并不能完全依照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只流于题型的标准化,使得命题只限于知识的检验,而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考试方式单一。在实际工作中,大多采用闭卷笔试,而对于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因操作难度大,费时费力,采用较少,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5.考核结果力求精量。“六十分万岁,六十一分浪费”,把卷面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分数越高能力越强。人们为了表示学业成绩的精确性,常常用百分制表示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对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等评分方法采用很少。其结果导致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从教育测量学角度看,精确测量的前提是题目设置的高度科学性。在这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普遍缺乏专门训练,考核题目随意性较强。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从学科本位评价转向能力本位评价。高职教育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更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种能力本位的内涵,应包括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独立工作的方法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评价观念,从片面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

2、从单纯对学习成绩的评价转向“素质本位”的评价。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不仅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较全面的人文素质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应该改革、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指标,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内容,使单纯对学习成绩的考核评价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

3、从单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转向教育全过程的评价。 传统教育、教学评价内容指标仅仅局限于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评价,把学校教育质量的控制片面地理解为教学质量控制,把学生质量片面地理解为学习成绩高低,必须更新狭隘的质量控制观念,把质量控制从教学过程延伸到教育的全过程。

4、从知识传授型评价转向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结合的评价。知识选择能力、应用知识转化为自己素质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是职业教育适应时展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应充分体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考核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如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同时,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要求根据课程的特点,大胆进行考核评价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探索。

1、考试以课业为形式,以成果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能力。无论哪方面成果,都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2、考核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见解等方法。逐步实行“讲一练二考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如“课业+笔记+活动”、“课业+笔记”、“课业+课堂表现”、“课业+口试”,等等。课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不同,其训练目的是在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和锻炼通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课业了解自己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潜力以及需要发展的领域,以促进其自我提高的需要;课业体现的是学生如何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选题真实,真题真做。课业一般都有选题背景,有课业目标,有明确的任务和考核标准。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

3.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课程,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五级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达标课程,可采用两级评分,即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对论文、设计、制作等教学环节,可采用评语加五级评分,以确认其学业成绩。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4、建立健全人文素质课程考核评价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考核方式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既可以作为管理过程的政策依据,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及考试结果要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评价办法。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科学规划学分结构,在必修、限选及任选学分中规定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最低学分。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并以一定的学分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求固定到培养计划之中,成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内容,将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纳入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将其在各种文化活动、艺术竞赛、社会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人文素质的评价依据,计入相应学分。课外学分的实施对学生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将起到很好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成为动态评价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陈荣华,吴亮.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02)

篇4

关键词:成人高校;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目前,我国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首都核心功能的确立,都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创造能力、敬业精神、道德品质、再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已越来越被企业所看重。成人高校作为现代企业员工再培养的主要基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也就决定着成人高校未来的办学模式及发展走向。同时,成人高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阵地,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学校开始了职业化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建设,并提出促进学生成长的“成人、成才、成功”三阶梯培养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作为职业化教学体系中重要一环的课程考核评价环节,对教学的实施、效果等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组建课题组开展了成人高校学生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实践与研究。

改革前学生课程考核评价现状

为全面了解学校课程考核评价状况,课题组对学校开设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统计,并组织了面向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专题座谈会,主要对学校课程考核评价的形式、内容、学生能力培养、评价主体等问题进行调研。

1.考核方法简单、片面

在教师所授课程中,88%的教师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方式进行,二者比重为过程性考核30%,终结性考核70%。课程考核注重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评价。

2.缺少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核及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操技能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职业素养的考核有所欠缺,只有12%的教师所授课程考核了学生的职业素养,6%的教师考核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考核形式单一,缺乏反馈机制

期末考试主要采取理论考试(纸笔)或提交一份作品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考试的反馈机制,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没有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反馈。

4.考核改革需求

师生均认为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认为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更符合成人学习特点;认为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将学生、相关课程教师、企业和行业人员纳入考核评价主体。

改革实施情况

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下,学校开展了学生考核评价改革工作。改革总体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综合职业素养为重点,突出课程考核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在评价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同时,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发展动力,提升学习兴趣,促进其职业发展与进步,实现其自身价值。

1.考核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参与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课程在其评价中增加了课堂学习表现、团队分工协作、逻辑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培养。课程考核评价内容更加全面,更紧贴专业技能、职业实战情况。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内容;开始关注学生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发展的评价。

2.考核主体趋向多元化

课程评价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除本课程教师之外,还增加了相关课程教师组教师、学生、企业和职业证书认证机构等人员参与到评价当中。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增强了课程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实现了考核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使评价更为客观真实。

3.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终结性考核方式,采用开卷和闭卷考试、答辩、调查报告、设计性大作业、团队活动考核、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从过程性考核方式看,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后,过程性考核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出勤、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网上学习这几种方式。特别是网上学习已成为学生过程性考核需求中的首选。

4.考核过程注重全程化、动态化

课程考核评价改革中,部分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不同时段,对学生实施诊断性、形成性及终结性评价,形成动静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参与改革教师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加大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过程性考核比重均在总比重的50%以上。

5.考核评价根据学生特点分层设计

学校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经历、工作经验均存在差异性,这是成人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在考核中需要教师特别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考核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因素实施了分层教学、分层考核。根据学生水平差异,在课程作业、课后任务中划分难度层次,设置不同的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并根据作品质量及完成速度计分。

6.考核评价按不同专业课程类别进行推进

学校经管系、基础系、计算机系和艺术系四个系参加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实践后,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个性化地开展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推动并创新了学校学生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

经管系将本专业管理类课程分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两大类。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采用模拟仲裁、调查报告、小组辩论、专题演讲、实践操作等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并将教师、学生、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机构等纳入考核评价主体。针对综合实践类课程,则将企业模拟实战等实践全过程纳入课程考核范畴。在考核中突出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系主要以“基础英语”这门公共基础课作为重点开展考核评价改革,提出“1+X”课程考核评价体系,“1”是考察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知识与日常应用技能。而“X”则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英语应用特点,划分为若干个专业英语考生群,对其专业英语知识与技能进行个性化考核。计算机系和艺术系则根据专业特点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训课采用随堂作业、大作业、上机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整体技能学习情况和知识系统掌握情况。

改革成效

1.基本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的考核评价理念

学生是整个考核评价的核心人物。通过改革,在整个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逐渐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不仅是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在考核评价过程中,采取师生共评、生生互评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学习动力。采用分层次、个性化考核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习经历、工作经验差异组织评价,尽可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其进步,带动其学习自主性。

2.达到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改革,将课程考核评价有机融入了教学全过程,“教、学、考”结合,形成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教风、学风、考风的建设。通过对各班级的考勤统计,发现实施考核方式改革的班级学生出勤率明显增加。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对于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来说,更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而对于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则起到了督促作用,同时通过过程学习的考核提高了最后的学期成绩,大大减少了不及格率。因此,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考核评价内容丰富化,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考核评价改革实践后,学生考核评价增加了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课堂学习表现、团队分工协作、逻辑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而且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发展的评价。考核评价更加注重了学生实操技能的学习促进,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促进作用凸显。

4.考核方式多样化、过程全程化,树立评价即学习的价值取向

从终结性考核方式看,学校基本形成了由开卷和闭卷考试、大作业、团队活动考核、成果展示等形式构成的多样化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评价在学生的考核评价中所占比重大大增加,课程的考核变为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不同时段,对学生实施诊断性、形成性及终结性评价,全程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及成效。全程化考核评价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评价可以成为其学习动力,评价可以提高其学习迁移能力,促使其进行反思和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5.学生对考核评价改革满意度高,参与考核评价观念转变

在课题组对学生课程考核改革情况及学生对改革实施效果的满意度调查中显示,学生对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总体满意度在93%以上。此外,学生对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逐渐认可。参与课程考核改革的学生一致认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是适合成人学生的考核方式,学生对任务驱动式考核方式更为热衷,对于采用团队协作、考核贯穿于学习全过程的课程,学生评价较高。

6.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考核方式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课前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事先做好各个考核项目,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考核目标和操作流程。考核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作业完成及质量情况、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同时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在本学科领域方面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严格按设计执行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改革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课题组经过总结认为适合成人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应遵循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对象差异化、考核时间全程化的原则实施。

研究建议

目前,学校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为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参考、可推广经验,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开展研究。

1.强化课程考核评价理念支撑

成人高校的课程考核评价改革要树立与职业化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念,并注重紧密结合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的改革来开展,进行一体化设计,使课程考核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形成良性互动,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2.加强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及考核结果反馈

学校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比重较以往有较大增加,需对考核的项目、评价标准进一步研究、实践,形成可行、有效的评价体系,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激励措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考核结果反馈时,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既要公布成绩,同时也将学生的个人能力、认知的实际情况进行反馈。

3.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保障及监督制度

结合目前课程考核改革的方向和实施情况,学校应及时配套相应的管理机制,以保持改革成果,规范课程考核有序、科学开展。制定引导、规范、推动考核评价改革发展的指导文件及激励保障机制,带动更多教师加入改革行列,调动教师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监督、调控、反馈机制,保证教学质量,确保考核工作顺利进行。

4.细化改革成果,形成可推广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针对各系已开展的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情况,认真梳理各门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内容、评价主体、激励措施等,形成适合成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并在同类院校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田友谊.当代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吴钢.现代教育评价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蔺丽娟.普通高校课程考核现状研究―以集美大学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3 .

[5] 李念良,李望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究[J].科学导刊,2009(12).

[6] 潘玉驹,何毅.凸现学生主体性:高校学生评价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

[7] 潘玉驹,陈文远.对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评价标准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篇5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

1引言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课程的基本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评判,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调整课程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对大学物理课程开展教学评价,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主要是结合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以有效改革课程体系为重点,从而全面提高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创新意识。鉴于此,本文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探讨意义重大。

2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的目标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有两个层次的目标,分别是基本目标与优秀目标。其中的基本目标是大学物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基本要求,如果大学物理课程能够达到这个基本要求的话,就视为是合格的课程。基本目标主要包括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合理的教学秩序、必备的教学条件等等[1]。优秀目标相比于基本目标来说,它的层次较高,需要在实现了基本目标的情况下,才可以使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如果大学物理课程具备了自身的亮点及特色的话,也可以申报精品课程或者是优质课程。优秀目标主要包括了优良的师资结构、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善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等等。

3开展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明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得到顺利开展。但是,为了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及科学性,还需要充分注意一些问题。总结起来,需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

一般来讲,大学物理知识的基本内容主要以经典物理学为主,经典物理学中包含了热学、电磁学、力学、光学等等。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许多新理论与新技术开始孕育而生,大学物理教学基于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就需要体现时代感,能够不断融入时代元素。所以,在开展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时,需要有效结合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2]。只有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做到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因此,对大学物理课程开展教学评价时需要注意体现传统性与现代性,既要重视传统物理思想及物理内涵,又要结合新知识与新内容。

3.2传统教学与研究教学

传统教学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是大学物理不断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因此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也是当前高校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研究性教学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高校物理教师的充分肯定,同时其创新性的培养特点也得到了高校的不断重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评价需要体现传统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融合的趋势,基于传统基础上做到不断创新,不断深入研究。教师在教授大学物理课程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3]。就像是在实施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力学属于经典物理学范畴,所以更适合于应用传统教学方法,但是,考虑到定律在非惯性参考系下的发展,则更适合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一堂物理课中,需要将传统教学与研究性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不仅能够有效推动物理教学改革,还可以促进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

3.3基本要求及提高要求

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结构体系,对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分别是基本要求与提高要求。基本要求就是学生在学习物理这门课程时,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否则学生的大学物理学习成绩便不能评为合格。提高要求则是针对学习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而制定的,他们除了需要完成基本要求之外,还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达到更高的目标要求。这部分学生需要深入学习与理解物理理论知识,以期能够取得更好的实际教学成效。基本要求一般是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或者是常规课后训练来实现,而提高要求则需要基于物理知识的广度及深度上面开展,而且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多样,更容易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

3.4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物理课程具有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特点,因此,理论与实验成为了大学物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大学物理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凸显物理实验特色,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这也是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的重点内容。实验通常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教师课堂演示实验、实验室模拟实验以及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实验。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评价者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去关注有关于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内容,深入考察开展实验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与现实成效,从而才能取得较好的评价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对大学物理课程开展教学评价,需要体现完整性、全面性与合理性,能够采用科学的评价模式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成效结合起来。进而在提高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

作者:韩笑 单位:沈阳大学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慧君.大学物理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8):69-71.

篇6

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兼顾听说改为以听、说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建立新的教学、科研及教师进修机制,把比较繁重的课时减下来,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革目标是初步确立现代电子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全新教学模式;较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逐步改变“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状况;使教师在传统的、过于繁重的课堂教学压力下得到一定程度的解脱,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及业务培训,开展大学英语后续教学;借鉴其他高校教学经验,推动本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二、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设置。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课程设置给予听说课程足够的学时和学分。课程设置要求教师使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听、说课程的教学,同时注重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讲授读、写、译课程。根据不同年级设置开设读、写、译课程,听、说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既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给予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用计算机教学的课程应有相应的面授辅导课时,面授辅导课时记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完成的课程,经评估或考试合格,计算学分。

3.强化教学评价。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评价学生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从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转向教学全过程整体监控上。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形成性评估包括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反映出的感情、态度、策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价等。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包括英语竞赛、口语大赛、写作大赛等)的记录、学习档案记录、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这种考试应以评价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根据《课程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学生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对于其他级别,由我校单独命题并组织考试。本科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必须达到《课程要求》中一般要求,音、体、美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专科生要通过我校组织的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应结合形成性评价给定学生各级学业成绩和最终学业成绩,不得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总体评价和最终学业成绩。

三、改善办学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我校要根据教学需要,逐步加大投入,尽快购置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所需的服务器、建立在线辅导室和网络语言教室,满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需要;试点学院要尽量提供网络语言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条件支持;开设本校外语广播电台,满足教学需要;使用经教育部批准并推荐的课程教学软件,根据实际需要自己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如四、六级考试辅导系统;研究生考试辅导系统;网上测试系统和外国名著、名歌和电影欣赏等,作为对课程教学软件的补充。

四、加大教学管理力度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应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大学英语教学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进一步加强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制定大学英语及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管理办法。为更好地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精神,做好与各系部及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需要各部门、各系部与英语系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宣传,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制定课程描述、教学要求、教学进度表、考试大纲等,建立、完善教学管理文件、学籍和学分管理办法、教学考核规范及教师授课基本要求。

五、主要教改成效与经验

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呈现出全方位、多样化、高效率的发展势态。“全方位”指的是教学改革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及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多样化”体现在落实教育部要求按“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上;“高效率”体现在通过英语网络平台、语言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成绩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学生的考研率连年保持较高水平,英语成绩是最重要的保障。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和系部领导对教改的态度、投入和支持是教改成功的首要条件。院系教改带头人和团队是否得力和健全是教改成功并且能否继续下去的保障,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和有效的激励措施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改的态度和投入度,这是教改能否成功的关键,良好的硬件条件是教改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六、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项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248-02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Based "Dynamic Web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Methods

LOU Feng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Hangzhou 311231, China)

Abstract: "Dynamic Web Design and Development" is a computer science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mpulso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from the students point of view of practical skills, to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mode, how to bet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in order to develop advanced applications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fostering talent.

Key words: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course

高职院校是教学、服务类的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作为办学方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着缺乏职场化的实战环境,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能力;校外实训基地又不能被很好的掌控,为教学服务,学生往往成为廉价或者免费的劳动力,从事的岗位工作往往和实际教学相脱节。这些都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也成为深化改革的“瓶颈”。

1 课程介绍

《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是计算机专业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与开发动态网站的能力。在国内,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类似课程,并且把它作为了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然而,现在网站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是毕业生找不到企业,而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该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学生的网站建设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探讨一下这门课程应如何教学的问题。

2 进行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了《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的“以案例开发为支撑,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讲练相结合,小组协作完成”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的性质和特色是十分契合的。虽然几年来《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应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受实践条件限制,影响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点:

1) 缺少实际的开发项目

因为,长期以来没有与企业有较多的业务往来,也没有较多实践机会接触企业网站,不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实践手段是虚拟开发,即虚构一个某某公司网站,以自己的主观意见代替企业的客观需要来完成需求分析,开发相应网站。这样,往往造成开发出来的网站无法满足企业需要的问题,并没有真正的可利用价值。

2) 缺少测试的环境

网站项目开发完成后需要有实际的运作平台来测试才能保证网站的正常运作,并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但目前,在项目开发完成后只能进行简单的错误测试,以专业人员的操作去检测网站,往往不能考虑到普通用户的需求,造成测试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

因此,研究基于工学结合的《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开展学生互动的效果评价,并实现教学模式在其他课程的推广应用。

3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本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校办旅行社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3.1 多元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关键。首先,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主体由“教育专家主导”转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即由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组成,在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的不同环节中三部分人员发挥各自特长:

1) 企业、行业技术人员

工作任务:提出网页设计职业(岗位)或职业群(岗位群)包含的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项目需要的步骤。聘请部分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完成部分教学任务。

2) 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人员

工作任务:指导团队对企业、行业技术人员提出的工作任务或项目进行分析,从而完成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分析。负责对改革过程的监控和组织改革效果评价。

3) 学院教师

工作任务:在职教课程研究人员引领下以工作分析为基础,按照工作任务模块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进行转换,构建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模块化结构体系。承担主要教学实施工作。

在团队中,专兼职教师互为导师,取长补短。专职教师在兼职教师的帮助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兼职教师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提升教学水平,形成了互补型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3.2 模块化项目教学模式

本课程构建了以“旅行社网站开发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

本课程整个模块以典型的网站项目为核心,将一个真实旅行社网站分解到各个教学单元,强化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训练,各个教学单元独立起点、前后相关、有序叠加,最后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学中采取多级项目教学,重视项目的完成,并实施情景导入、葫芦藤式的任务驱动、学做合一、小组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3.3 网络辅助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开放、自主、灵活、互动”的原则,即以网络环境为支撑,学生为主体,教师助导、讲练相结合,小组协作学习为补充。其基本框架如图3所示。

该教学模式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导学示范操作,小组专题协作学习和评价四个环节。

3.4 多元教学评价方式

由于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评价也应该改变以往“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评价, 同时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几个方面:

1) 考核学生项目团队的项目完成效果,主要考核内容是学生的网站设计方案书、建成的网站及运行维护效果,占40%;

2) 各个项目组及成员分别陈述自己在项目团队中的工作及实际效果,占20%;

3) 期末考试,主要是网站开发综合知识,占20%;

4) 平时学习态度,如出勤率、工作责任、团队配合、自评及他评等,占20%。

4 教学改革成效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过程以及完善了实习内容,编写了完整的实习指导书。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改革探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很有帮助,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得到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娄淑敏.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的课程改革探索[J].电脑教育:计算机教育,2009(6).

篇8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移动终端维护;教学改革;应用

课程改革可以是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或是改革教学考核方式。从2005年到2013年,我通过对《移动终端维护》课程教学活动的尝试和实践,全面认识和了解到 “五步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终端维护核心职业能力水平。

“五步教学法” 主要由“准备—目标—任务—行动—评估” 五大步骤组成,其中,第一步“准备”是否充分是决定后续四步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将具体介绍各个步骤在《移动终端维护》这门课程中的应用情况。

第一步:准备

这个步骤主要是在课程开始前完成,需要教师和学生分别准备,但准备的内容各不相同,通过各自的精心准备提升课堂教学成效,为后续四个步骤的完成奠定基础。

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提前研究课程、分析学生、研究教材、分析内容、研究教法、分析学法、研究教具、分析任务,备好每一次课,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教学案,做好教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在每次课开始前几分钟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现场检测,督促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和主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首先需要进行小组建设,本课程共组建了九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各自的特点确定组长、小组名称、小组标识、团队成员及各成员的特点、爱好等内容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其次是根据教师预先精心设定的问题进行课程的预习、资料的检索、筛选、整理,同时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和辨析,形成各小组的方案,以规范的文本形式提交。最后,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现场检测,自主抢答进行、或小组内成员轮流进行、或小组推荐成员进行回答,提高学生的知识检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组织归纳能力。

第二步:目标

目标是根据学期教学计划来确定的,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对目标进行解读,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2)目标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实施任务和行动,要避免使用不切实际的语言。(3)目标要体现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明确内容和要求,便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避免直接说明教师要做的事情。

第三步:任务

根据目标教师精心构思后拟定贯穿整个课堂的任务,各个任务之间相互衔接,联系紧密,便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中。比如职业素养提升这个模块所设计的便是剧本写作、角色模拟、现场演练这三个任务,而对于元器件拆焊与植锡则是安排的SMD小元件拆焊、半导体器件拆焊、塑胶元器件拆焊、集成元件拆焊与植锡四个任务。

教师给定任务之后,通过精讲核心问题,演练关键操作步骤,引导学生对每个任务进行解析,然后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开展每个小组随机抽查一人,或自主推荐一人,或组内轮流回答,或组间进行抢答等多种形式的现场检测,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思路和进度,力求讲透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成效。

第四步:行动

尝试教学理论提出“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这里的“试”、“练”和“做”均可以看成是“五步教学法”中的行动。

通过行动,将学生推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行动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认真观摩、巡回指导、及时提问、加强监督、发现问题、做好记录,为后面的教师评估部分采集好数据。

第五步:评估

《移动终端维护》这门课程采用的是360°的评价方式,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估三部分组成,每一种评价方式都设计有专门的评价单,每个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各种评价、分析和总结。评估的结果即为课程的学期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提供了学生的课堂表现、任务单完成情况和模块阶段测试情况等数据,是平时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30%;教师评估和学生期末考试是期末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70%。

经过教学实践,为了更好的应用“五步教学法”,提高教育成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继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准备一定要充分,教师和学生要各司其责,提前完成;(2)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3)教学任务和行动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一定要精讲,有的放矢,时间分配要合理、灵活;(4)教学评估一定要及时、有效,并将评估分析的结果运用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加快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提升教学改革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梅秀江主编.手机维修技能与考证培训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邱学华著.尝试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2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考试制度 考试方式方法改革 学习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33-02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考试是引导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的考试方式大都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忽略了对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

加大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在学生的评价机制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方法,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是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注重“学习成效”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我校“以创建国内一流水平的特色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转型,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神,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从考核学生“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深入开展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的研究。

过去教师注重课堂教学,考试多以笔试进行,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甚至逃课。考试前背书本、笔记、资料。这样的考试形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有效开发,不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现在则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到了什么、学习成果如何、学生具备了什么能力,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应的教学方法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并建立相应的学习成效评价机制,以保证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转变考试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传统的考试观念过分强调了考试分数,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将考试分数做为衡量学生唯一标准。现代的高等教育是从“以人为本”出发,着重培养具有自主意思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协调发展高素质的人才。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大学教育要解决三个问题:to be(做人),to know(求知),to do(做事)”。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因此,不仅要考核学生知识,更要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得考试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就要转变教学理念,我校提出“大工程、大德育、大实践”的三大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学校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加大了改革力度。相对应的就是更新考试观念,促进考试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考试是评价人才的标尺,有什么样的考试导向,就会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我们的人才培养还达不到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往的考试制度只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创造力的培养。考试观念的转变,使得考试改革取得较好成效。

三、结合课程特点,丰富考试方式方法

以前我们的考试还主要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主,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尽管现在尝试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但由于缺乏科学的、严格的形成性考核办法,形成性考核的可信度有待提高,因而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标准入手。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方法。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实际,选择不同的考试方式。考试方式可选择闭卷、开卷、答辩、口试、读书报告、文献综述、项目设计、小论文、调查报告、实践操作等不同形式,或采用上述方法的部分组合。如对于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采用“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考试模式;原理类课程,采用“笔试+设计”的考试模式,通过结合工程实际的项目设计,考核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语言类课程,采用“平时成绩+上机考试+笔试”的考试模式,通过上机考试考核学生运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熟练运用语言编制和调试程序的教学目的;经管类等课程采用“笔试+课程论文和答辩”的考试模式,由于这类课程综合性较强,许多问题又没有标准答案,利用这种考试模式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利用图书资料、校园网、光盘检索等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两课”及文科类课程,采用“大作业(课程论文)+笔试”的考试模式;艺术类课程,采用“平时成绩+作品设计+方案讲析”的考试模式,采用这种考试方法不仅通过作品质量考核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通过方案讲析考核学生设计思想。综述类课程,采用“文献综述(读书报告)+笔试”的模式。

四、培养创新人才,更新考试内容 (下转第135页)(上接第133页)

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和考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鼓励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加大学生预习量,为讨论做准备,提交各种研究性方案,也包括很多动手实践的作业。增加学生写作和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直接实践,大量实验和亲身体会。不仅是工程类、计算机、设计类和理科类,重视动手和实验(不是仅仅搞模拟),就是文管类课程也是如此。如一次调查研究方法的课,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其理论、概念、思路、方法、过程、因素、步骤、注意事项、伦理、策略和评估评价等等,而是让学生直接应用所学的理论设计问卷,并用自己设计的问卷直接开展调查,在付诸实施中总结和发现问题,经过从设计开始到信息收集,再到输入数据、统计分析、综合比较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的知识,既学到了理论又有了经验。加大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让学生上讲台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效果和对学生进行的调查,证明这些考试改革的方法是比较成功的。

五、结束语

通过在部分课程上进行的以评价“学习成效”为目标的试点改革,使学生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制定了全校性的“关于深化考试方法改革的若干意见”,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考试改革,取得较好效果的考试改革,等同于教学研究项目,直接进入校教学成果评奖范围,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改革受益者。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教改项目(JG2012010559)]

参考文献:

1.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2.唐晶.高等学校考试改革的探索与思考.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王尊全.高等学校考试改革的思考.科技信息,2007(16)

4.刘宁.高校考试改革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2008

5.杨岭.高校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2012

篇10

1.1育人目标的共同性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公共艺术课程培养和熏陶大学生艺术素养,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人是两者的共同育人目标.

1.2育人媒介的共同性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都是以美的对象为媒介.公共艺术教育就是引领学生欣赏、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达到身心愉悦、健全人格的塑造.校园文化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中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规章制度、社团活动、校园环境等,是自然和社会的缩影,审美化的校园文化就是最普及的美育媒介.

1.3育人措施的共同性公共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展开,以知识的传递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文化是以美好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把艺术知识熏陶、教育思想启迪和审美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让人的精神状态在自由放松状态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1.4育人效果的共同性拓展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分析大众化高校的结构与层次变化,探索研究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发展等培养效果角度来观察,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2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2.1协同育人原则构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教育”的育人原则.协同育人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强调以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高效性,关注个体,尊重个性.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项普及的、大众的、平等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别于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是部分艺术特长生的训练基地,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共享艺术教育成果.

2.2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内部制度与外部资源有机联接,创造新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激励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构成独立学院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和谐运作平台的关键部分,深化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效果.

(1)协同创新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管理体制.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正常启动的先决条件就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点在于学院决策层.通过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打破了原有的体制分割,以学院主管部门、教学单位、学习主客体的新型组织结构体系.

(2)协同创新公共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运作机制.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是创新运作机制.运作机制创新有赖于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协同育人中心以及学生社团等相关部门的协调.

(3)创新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积极采用新措施、新方案、新手段,完善新的评奖办法,形成规范、科学的奖励条例是激励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的重要举措,对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增加协同育人教育成果有重要作用.

2.3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构建

协同育人最终落脚点为人才的培养,任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会落实到课程教学改革,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是协同育人取得成效的重要步骤.通过立足独立学院现有条件,依托现代教育科技,坚持探讨实施开放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开放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人格的全面塑造.

(1)运用现代技术,建立协同育人教学空间现代教学空间分为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显性空间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课室、多功训练能场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多媒体技术等,隐性空间的组成主要有思维、观念、兴趣、情感、意志等.为了保证各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及校园艺术活动充分开展,在学院决策层联合多个主管部门重视显性空间打造.隐性空间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构建教师、学生可以共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系统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根据自身规划有选择性地拓展研究方向提供良好的现代化网络环境.

(2)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增加特色课程开设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可以在所在地域开设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独立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加强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整合社会资源,其中包括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各类社会设施场所,选择与社会团体、公司、政府等单位合作举办晚会、展览等,通过实践活动汲取新的经验养分,检验协同育人教育成果.

(3)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开放互动教学过程开放、互动是建立在学习者对学习的强烈内在需求基础上的,通过学科交叉、课程综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重新审视实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求知欲.树立新的师生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助者,共同参与研究学习、配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相互间属于平等关系.具体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习惯养成,有利于学生还原关联知识、组织散乱知识,使课程的知识本身形成一个开放体系.

(4)优化多元化教育手段,丰富育人形式校园文化是多元的,公共艺术教育也应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结合学院优秀特色社团开展设置公共艺术课程,组织部分优秀相关专业优秀教师,有针对性制订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艺术优势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计划.社团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一方面,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中亮丽风景线;另一方面,树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展示学院特色.我院在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与社团联合开设课程、用艺术活动辐射全校学生、普及各类艺术的项目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院艺术团总有团员200多名,其中90%以上学生有参加公共艺术课程学习,通过课程学习与参与艺术团实践活动,积累了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技能,艺术团在2012年夺得舞蹈啦啦队花球规定高校A组冠军和街舞大学四级难度组亚军,并获得参加2012年美国世界啦啦队锦标赛入场券,独立学院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级高水平体育赛事,尚属首次.

(5)创新考核方式,开放评价方式和标准评价标准与方式对教学起着导向、激励和调控等多种作用.在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探索中,建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元化,既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评价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向上、分工协作等意识形成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开放化包括过程中的能力体现和最终成果的表达,在评价开放化的尝试和探索中,恰当评价在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中所产生的变化及表现出来的行为技能和影响.如: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对全局的把握和细节的控制等能力的恰当评价.多元化评价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试卷答题评分方式,可采用市场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课程作业、承担社会项目等多元评价方式,例如,通过举办教学成果展的形式,小组评价优秀的作品等形式.分数的构成可以包含平时考勤分、学生相互评分、教师评分等,寻求定性和定量的科学组合.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评价人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和校外的设计师,而且要配以公开、规范的评价制度.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协同育人模式越走越宽的必然选择.

(6)做好信息反馈、检验协同育人成效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探讨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实践、调整、再实践,通过信息反馈检验协同育人成效.在协同育人实施中,及时有效通过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动态变化,但也要注意其中一些问题:一是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狭窄,缺乏资源共享;二是合作意识不强,缺乏相互交流,在部分团队项目中分工不明、互相推诿,影响协同育人项目整体进程与水平;三是在开放评价方法上,因个人原因顾虑过多而使评价结果缺乏客观和公正.因此,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实际过程要不断通过信息反馈调整.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