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341-03
累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0.32%-0.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的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踺等,造成。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本病属于中医“痹症”、“湿病”、“历节”的范畴。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无根治之法。但“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仍然可以通过辨病和辨证相结合进行辨治,取得比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更高的疗效,使病情得到缓解,推延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的时间。
1 认识疾病和探求病因病机溯本求源
1.1 流源,痹症,首见于《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风湿,首见《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并提出“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
历节,首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以上条文的描述和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
1.2 病因病机,自《内经》以来,诸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探讨较为深刻。如《索问・痹论》开篇即日“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金匮要略》“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凤,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人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黄汗出:故日历节。”“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诸病源侯论》“历节风之状,短气,白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足也。此由饮酒后腠理开,汗出当风之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击,故疼痛也。血气虚则汗出;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圣济总录・历节风》“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丹溪心法》“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名目白虎历节痛。肢节肿痛,脉湿数者,此时瘀血。”《临证指南医案》“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类证治裁 痹证》称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
综上所述,本病的发生为本虚标实;而以邪实为主要矛盾。正虚以肝肾不足,气血亏损为主,邪实有两个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病理产物,瘀血、痰湿。二是外感六之邪,风寒湿热。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人,内外合邪,搏于经络关节,气血痹阻不通,故关节递历疼痛。由于虚、邪、痰瘀互致,“不通”“不荣”并见,导致了痹证错综复杂的病机,因而本病缠绵难愈,日久筋伤骨损,终至残疾。
2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
2.1 主要临床表现关节炎常表现为多关节、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晨僵达1h以上。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及足趾关节最为多见,最为常见的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半脱位。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生活不能自理。其他还可以出现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2.2 实验室检查活动期的患者,类风湿因子效价在180以上,阳性率达80%。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阳性率达70%-80%。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尤其是IgG升高明显,补体C3升商。多数活动期的患者有轻度或中度贫血。此外,抗环瓜胺酸肽抗体、抗角质蛋白抗体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2.3 X线检查 一般都查手部、腕关节及足部关节,有时足部关节临床表现不明显,但X射线B见骨破坏。早期患者,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渗液,很少见到其他异常。几个月后可见关节附近骨质疏松,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不规则。晚期骨质破坏增多,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改变。
2.4 诊断标准 (1)晨僵至少少1h,持续6周以上。(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至少六周以上。(3)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以上。(4)对称性关节肿胀。(5)皮下类风湿结节。(6)类风湿因子阳性,RF效。价180以上。(7)手指关节X射线变化证实。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1 辨证论治效法仲景功求运用经方风湿在表,阻滞经络,关节疼痛,头甚疼痛,伴恶寒发热,咳嗽舌淡,脉浮,依照“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辨治。肺脾气虚,卫外不固,风湿痹阻经络。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浮。依照“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辨证。寒湿痹阻阳郁不伸,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甚至强直拘急,遇寒加重,阴雨天气加重,舌质黯,苔白,脉弦紧,依照“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辨治,或依照“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辨治。气血不足,营卫虚弱,风寒之邪乘虚入侵经络,肢节疼痛,肤肌麻木不仁或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微涩而紧,依照“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辨治。血虚脉道失充,寒凝血脉滞涩,诸关节疼痛,手足厥冷。舌淡苔自,脉沉细,依照“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辨治。肝肾不足,寒湿着于筋骨,关节冷痛,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足跟痛,自汗短气,小便不利,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依照“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辨治。脾阳不运,内湿自生,内外合邪,湿流关节,关节疼痛肿胀,小便不利,大便稀薄,食欲不佳,舌淡胖,脉细弱。依照“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辨治。用参苓白术散合五苓
散加减。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关节肿大,功能障碍,形体消瘦,头晕心悸,短气乏力,恶心呕吐,脉细弱。依照“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辨治。此外,风湿热痹,关节肿痛,局部灼热发红,或兼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可用四妙丸或白虎加苍术汤加减,消热利湿,祛风通络。痰瘀互结,关节肿痛且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肌肉剌痛,痛处不移,舌黯红,有瘀斑,脉弦涩。可用身痛逐瘀汤活血消瘀,祛痰除胀。痰麝互结,气血两亏,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不利,面色咣白,心悸气短,神疲倦怠,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可用当归拈痛汤益气带血,化瘀祛痰,通经活络。肝肾不足,气血两亏,风寒湿邪侵袭日久,稽留筋骨。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脉细弱,可用独活寄生汤益肝肾,补气血,强筋骨,祛风湿。
总之,根据本病本虚标实,虚实来杂的病机特点,早期、中期以祛邪实为主。分别运用疏散风寒,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等治法。晚期,邪实正虚并见,治本和治标兼顾,扶正祛邪,分别选用调补肝肾,益气活血,健脾除痰等治法。扶正方面要顾护阳气,祛邪方面始终不忘祛湿。
3.2 西医药物治疗“治本”为主兼“治标”急则“标本兼治”治疗愿则(1)抗炎止痛,减轻症状。(2)控制和减轻病情活动,防止或减少骨关节破坏。(3)最大限度保持关节功能。(4)尽量维持病人正常生活和劳动能力。
一线药物即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此类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只能暂时缓解疼痛症状,并不能改变病情的进展。因此不长期服用。主张个体化治疗,常选用酉乐葆、尼美舒利、消炎痛。
二线药物包括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及免疫抑制剂。此类药物对关节疼痛及晨僵有明显改善,使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下降。美国风湿病学会2002新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指出任何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如果具有进行性关节疼痛,明显晨僵、疲劳、活动性滑膜炎,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或影像学证实有骨关节破坏,不论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否能充分缓解症状,都应在3个月内应用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包括羟氯喹、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柳氮磺毗啶,及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中药制剂,火把花根片具有较好的抗风湿及免疫抑制作用。
三线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药能迅速消除关节肿张、疼痛,长期服用副作用多,需慎用。严重关节炎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可选用,常用甲强龙。
篇2
偏头痛又称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以头痛暴作、疼痛剧烈、或左或右、反复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头风”、“偏头痛”、“偏头风”范畴。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通常在10~40岁之间发病,男女比例为1.2~4,在50岁后,头痛常部分或完全缓解。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85.2/10万,年发病率为79.7/10万,25~2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为1 927.4/10万,并且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发病率逐年增高[1]。目前,治疗头痛的药物很多,对本病起到了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多以西药为主,一般价格较高,服后多有依赖性或成瘾性等不良反应,远期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医药治疗本病经验丰富,具有明显优势,因此,通过对中医药的研究,寻找出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防治偏头痛的药物就显得非常重要。
1 辨证论治
赵氏[2]将偏头痛辨证分为3型,气血亏虚型治以补养气血,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合四物汤为主;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祛瘀、理气和血,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王氏[3]认为,偏头痛可以辨为7型:风寒型用川芎茶调散,痰浊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阳亢型用丹栀逍遥散,肝火型用补中益气汤,气虚型用桃红四物汤,血虚型用血府逐瘀汤,肾虚型用八珍汤,加减运用,以活血、祛风、平肝三法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姚氏[4]把偏头痛分为肝阳上亢、风痰上扰、气血阴亏、气滞血瘀4型,分别用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四物汤加味、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周氏等[5]把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风寒、风热、风湿型头痛分别用川芎茶调散、芎芷石膏汤、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气虚、血虚、气血两虚、肾虚、肝阳、肝风、痰浊、瘀血型头痛分别用补中益气汤、一贯煎、十全大补汤、天麻钩藤饮或龙胆泻肝汤、羚角钩藤汤、六味地黄丸、半夏天麻白术汤、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用于临床,每获良效。
多数学者认为,偏头痛以肝失疏泄为发病基础,气机失常为始动因素,络脉失和、气血逆乱为病机关键[6]。又因其病程较长,久病则虚,因而,偏头痛的治疗多从风、瘀、虚论治。在诸多治疗偏头痛的复方中,风药的运用尤为突出,风药气味辛香,可开郁畅气,助活血药调畅血运,防补益药滋腻碍胃,以达有邪驱邪、无邪防患之功。
2 辨病随症加减
周氏[7]以益气活血、熄风止痛为基本原则治疗偏头痛,药用黄芪、川芎、当归、白芍、钩藤、细辛、全蝎为主,风火型加白、石决明;风痰型加天麻、半夏、白术;阳虚寒凝型加白芷、附子;气虚血瘀型加藏红花、丹参、倍黄芪,疗效满意。沈家骥[8]用自拟川芎茶调散疗头风,若风寒型加藁本治之;如风热引起的头痛加入蔓荆子、薄荷;湿困清阳加藿香、厚朴、苍术;肝阳上亢加钩藤、黄芩、石决明;肾虚头痛加酸枣仁、枸杞、杜仲;气血虚弱之头痛加党参、当归;血瘀头痛加三棱、莪术;痰浊加法半夏、竹茹、天竺黄;在治疗偏头痛时加钩藤、决明子、石决明、藁本、蔓荆子、三棱、莪术等,临床应用效佳。谢氏[9]以补阳还五汤加细辛、僵蚕、全蝎、葛根为基本方治疗偏头痛,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者加柴胡、龙胆、牛膝,夜寐欠佳者加夜交藤、合欢皮,同时根据头痛不同部位选用柴胡、藁木、白芷、吴茱萸、羌活等引经药。潘氏[10]用芍药甘草汤合通络止痉之虫类中药化裁治疗偏头痛,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加钩藤、石决明、;兼痰浊,痛时昏蒙,目眩,胸闷脘胀,痰多粘白,加半夏、白芥子、吴茱萸;兼血瘀,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锥刺,加丹参、三七粉、桃仁;兼气血虚,头痛绵绵,眩晕眼花,面色无华,加当归、黄芪;兼肝肾阴虚,头痛眩晕,时轻时重,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加六味地黄丸。杨氏等[11]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熟地黄、芍药、丹参、全蝎、僵蚕、蜈蚣、甘草)治疗本病,痰瘀者加陈皮、半夏、胆南星、前胡;气血亏者加党参、黄芪、大枣;脾肾虚者加太子参、白术、淮山药、益智仁、补骨脂;肝肾两虚者加杜仲、续断、枸杞子,临床治愈率44%,显效率29%,总有效率97%。
中医认为偏头痛为内伤头痛,经络脏腑病变皆可致头风病发生。临床表现以虚实夹杂为主,其病位在脑,与肝肾关系密切。头风病的治疗当分轻重缓急,分期论治。发作期以风、痰、瘀、热为主,以肝风挟痰、瘀阻滞脑络为主要病机,治疗当平肝熄风为主,兼以化痰活血通络,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夏枯草、川芎、赤芍、川牛膝、全蝎等。缓解期则多见虚和瘀,以健脾化痰、养血活血为主,可选用半夏、白术、茯苓、白芷、当归、川芎等药物。
3 专方专药
谭氏等[12]通过对90例顽固性偏头痛临床观察,表明具有逐瘀熄风、通络止痛的天芎二白汤(天麻、川芎、白僵蚕、白芷、柴胡、何首乌、防风、蜈蚣、全蝎、怀牛膝、丹参、生地黄)能改善顽固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血液流变的各项指标,调节患者脏腑功能的失调,使其处于一个阴阳气血平衡的内稳状态。胡氏等[13]用舒天宁冲剂(天麻、川芎、白芷、珍珠母、栀子等)治疗30例风火痰瘀证型的偏头痛患者,总有效率与西比灵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头痛改善情况舒天宁组疗效优于西比灵组,舒天宁冲剂能显著降低颅内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舒天宁冲剂具有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之功,可以改善颅内血管紧张度和动脉功能性狭窄,从而对颅内血管机能起到良性调节作用。袁氏等[14]采用天麻消痛丸(川芎、细辛、白芷、沙参、天麻、全蝎)治疗偏头痛60例,治疗期间停用镇静止痛和血管活性药物,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尼莫地平对照组。程氏等[15]分别用益气活血、搜风通络止痛之通心络胶囊与盐酸氟桂嗪治疗160例偏头痛患者,重点观察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度,结果显示,无论临床疗效还是治疗前后症状疗效,通心络胶囊组均优于盐酸氟桂嗪组。王氏等[16]用头痛定胶囊(川芎、天麻、桃仁、红花、赤芍、全蝎、白芷、藁本)治疗血瘀型偏头痛患者30例,效果满意。
由于偏头痛发病急、发作时疼痛剧烈、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多数学者认为,理想的治疗头痛的药物应具有起效快、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价格适宜、标本兼治的特点。
4 存在问题及分析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展现出较为广阔的前景,尤其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印证了中医理论与治疗结果的一致性,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偏头痛临床疗效的评价以患者的主观感受为依据,缺乏客观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加之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疗效评价标准相当困难。因为偏头痛存在发作期和缓解期,间歇期及疗程长短各异,直接关系到疗效评定,故制定合理的治疗时限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目前的临床文献多数是经验的总结,在研究设计上很多缺少对照组、随机双盲研究,且样本量较小,从而造成重复性差,可推广性差,对治疗机理的探讨也多停留在经验水平上,缺少现代药理研究等客观指标。从临床看,辨证论治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和诱因等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但过多的分型又不利于治疗,而纯以辨病治疗又失去了一定的灵活性;从疗效看,辨证施治与专病专方有效率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如何看待规范辨治与灵活立法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 结语
由于偏头痛具有发作性和迅速出现严重头痛的特点,故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药物需要具有携带和服用方便的特点。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的中药尽管剂型很多,但仍以汤剂为主,煎服十分不便,也不利于推广。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制药手段进行改革,筛选研制出应用简便、高效、速效的新剂型。同时对于临床验之有效的方药,进一步进行科研设计,以利于新药的开发利用,并对行之有效的方案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中医理论中和临床实践中的辨证方法对于偏头痛的治疗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的参与,中医治疗偏头痛的研究将会达到更新更高的水平,从而更好地解除偏头痛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述苏,薛广波.中国偏头痛流行病学初步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3,14(2):102-105.
[2] 赵承爱.辨证分型治疗偏头痛62例[J].山西中医,2002,18(1):17-18.
[3] 王冬娜.中医治疗偏头痛的近况与评析[J].中医药信息,1995,12(4):11-12.
[4] 姚 憬.偏头痛中医辨治管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6):517.
[5] 周曼颖,周曼英.周道仁老中医辨治头痛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04, 13(11):755.
[6] 杨洪军,严 华,王永炎,等.头风病病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6.
[7] 周智敏.中医辨证论治偏头痛40 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7,7(4):46.
[8] 倪 凯,徐丽英.沈家骥治疗头痛的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 25(6):57.
[9] 谢红敏.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偏头痛58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5, 21(5):42.
[10] 潘庆平.芍药甘草汤合虫类药治疗偏头痛60例[J].江西中医药,2003, 34(6):35.
[11] 杨 文,乔 亚.加味桃花四物汤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77):83-84.
[12] 谭 毅,黄 伟,叶 欣.天芎二白汤治疗顽固性偏头痛9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9):557-558.
[13] 胡志强,宋立公,梅 彤.舒天宁冲剂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8):581-583.
[14] 袁建平,朱富新.天麻消痛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04,24(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