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

篇1

论文摘要:教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会学习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性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力求将学生从传统教育“读死书、死读书”的通病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学生追求“学会”向学生“会学”转化,最终达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功能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研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课堂教学中,采用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直接激励。直接激励是指教师采用教学语言或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或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较快进入创造性思维的阶段,并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方法有:在教学中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采用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教师对学生在感情、情绪上的交流、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

2.间接激励。间接激励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消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具体做法有: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超越了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的轨道时,不强行地力图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新纳人教师设计的轨道,不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和教材上的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采用粗暴的手段和语言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宜采用批评、训斥、蔑视的语言来取笑、讥讽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宜过细、过小,要有较大的内涵,不致使问题本身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抑制;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注意消除教师的急躁情绪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充分扩散,延时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扩散思维要充分进行,但对于扩散思维得到的各种想法,解法要推迟作出评价,不一定每一种都在课堂上详细地讨论,要有取舍,有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有的可让学生课下研究和讨论。

二、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应该说,语文阅读教学能为创新教育提供广阔无垠的天地。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营造大的课外阅读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在语文课中有一定的时间作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系统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并给课外阅读制定明确的目标。这样,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人文精神,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又搭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体会、抒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启迪。

三、利用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读书,获得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方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分以下几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整体学习方法。

具体方法;要求学生搞好每单元开课以前的预习活动;在教与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总结。将所列内容分条责任到人,在学习中已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的归纳总结答案;每单元结束后,做好单元知识的总结方法的归纳、能力的展示工作;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全面深刻掌握知识和方法,更好地培养能力和合作意识。

这些方法,能够促使学生自主钻研,很好地掌握了单元整体知识,最终获得对他们今后人生都有明显助益的诸多方面的能力。

四、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篇2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学情境 创设

幼儿园《新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情境”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幼儿语言教学中非常重要。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创设让幼儿“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呢?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

1. 利用真实物品创设教学情境 

情境教育的直观性更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幼儿将看到的、观察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正是内部言语形成的过程。比如,上“糖果王国”这一活动时,我用各种糖果将活动室布置成一个充满童趣的“糖果王国”,让幼儿到“糖果王国”作客,与各种糖果做朋友,在这一情境中,幼儿在欣赏、摆弄、品尝中轻松自然地认识了各种糖果的名称、外形,感知了糖果的味道,并根据自己的体验对糖果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糖果的包装太精美了!”“糖果的种类许许多多。”“糖果的味道棒极了!”……又如在学习诗歌《圆圆圆》中,在仿编时,我把整个活动室布置成圆的世界(活动室四周张贴并摆放各种圆形的图片及实物),让幼儿在室内寻找圆的物品,并通过看图例体会诗歌中圆形物体进行仿编,幼儿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的非常有趣也非常投入。孩子们朗诵着自己创编的诗歌,语言得到提高的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

由于多媒体能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静态的、平面的秋雨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背景音乐轻轻地响起《秋日私语》,雨嘀嗒嘀嗒地从天空中落下来,秋天的大门徐徐打开,一朵朵美丽的盛开了,银杏变黄了,枫叶变红了,果子成熟了,诱人的糖炒栗子冒着香气,秋天的落叶慢慢地从树上飘落下来,人们忙着采摘果子……,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幼儿的注意集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把所听到、所看到的秋天告诉大家。使其充分感受到了散文中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美。 

3. 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教学情景 

在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因地制宜,恰当地把故事表演、角色游戏等引进活动之中,提供富有变化的道具,创设亦真亦幻的场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融教育与情景之中的一个多角度的语言环境。例如故事教学活动《小熊请客》,我请几个小朋友排练好小话剧进行表演,让孩子们观看,这种生动的角色表演引起幼儿的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很容易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及对话,学起来显得轻松愉快。在基本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进行角色表演,孩子们表演的兴致很高,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这种表演情景的教学形式远比比枯燥的讲解更能吸引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儿歌、看图讲述等都可捕情置境,化静为动,让幼儿在愉快的表演中学说话。如在《丁丁穿鞋》的教学中,幼儿就在扮演爸爸妈妈、丁丁的游戏过程中学会了儿歌,而且活动过后还能自发表演呢。 

4.利用悬念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对其未知事物进行开放性的质疑,能提高他们投入活动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在活动中巧妙设计悬念式情境,给幼儿留下质疑的空间,也是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发展语言的有效手段。开放式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我们经常创设的各种悬念式情境,如判断性问题有:“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他这样做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引发幼儿在掌握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这无疑会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创编故事《三只熊》中我就使用悬念式情境设置,效果很好。在活动这中,我为幼儿布置了一个三只熊脏而乱的家,幼儿一来到这个情境,就马上产生了疑问:“小熊的家怎么会这样?是谁弄的?”等幼儿讨论后,紧接着又是一个疑问:“三只熊回到家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他们会怎么样?”“怎样做才能让熊不生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让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幼儿在活动尽情的想象、表达,编出来的故事比原版还丰富精彩,而且很快掌握了故事中“谁动过(喝过、睡过)……?”这一疑问句型。在悬念式情境中,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不仅乐意用语言积极表达,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

5.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思维创新训练 

5.1发散性思维创新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发散思维训练,拓宽了幼儿的思路,增强了幼儿思维发展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开发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5.2直觉思维创新训练。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化学;创造性思维

0、引言

初中化学新课标明确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对问题进行探究,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最终获得科学的方法,最终能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认识及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多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落实初中化学新课标的重要途径。

因为新课标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即需要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创造出新型、独特、有价值成果的能力。化学的学科特点是建立在实验分析基础之上的自然现象研究工作,因此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实验途径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去发现先事物内在的规律,同时应用这些规律去合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同时,采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尤为重要,这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开展化学教学工作

以初中化学中“石灰石”一节内容为例,由于在学习该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二氧化碳”、“铁的冶炼”、“合金”等相关知识,对石灰石、碳酸钙以及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在网络上搜索了很多与“石灰石”内容相关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讲授思路,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基于“观察―发现―实验―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的。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来谈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后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学生回答的“问答式”教学方法。这样达到了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内容,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的目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谈不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这时,我们意识到在新课标要求下,初中化学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而教师则应该通过教学来搭建起一个活动的平台,同时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个支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关于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等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且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了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学习乐趣,使得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2、利用典型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类学科,为了达到提高化学实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目的,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必须从思维诱导、潜能激发的角度来着手准备。通常,教师可以从这样三个角度来进行:

首先,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教材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逐步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哪些典型的实验对学生某方面的思维能力进行规划,然后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实施。例如,物质燃烧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征――气体燃烧是火焰较大,固体燃烧时则产生火花和火星。而硫虽然是固体,但是其在空气中燃烧为什么会产生火焰而不是火星呢?这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力自然会去关注实验中的燃烧状况,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原来是固态硫在受热之后先液化,之后通过企划而产生硫蒸气,再在空气中燃烧而出现了淡蓝色的火焰。

其次,充分应用学生的主观能动能力,将教材中相关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试验修改成为实验类习题或者是实验设计题目,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去自行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从而达到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铁的性质一部分内容时,当需要做铁钉生锈演示实验时,可先要求学生自行选择材料,然后每人在实验之前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在其中放入不同量的水,并分别放一根铁钉在其中,观察铁钉的变化,并做好记录。等到教师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带来,结合老师的讲解与学生课堂讨论,学生自然会得到结论,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

3、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激发叙述创造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的源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基础。由于化学实验给还原了完整的化学过程,而且其中包含有丰富而真实的化学现象、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做实验的方式开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首先会对化学实验仪器的独特外形、科学的设计原理所吸引,从而产生学习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同时,在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随时参与到实验当中,并让学生关注实验的进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进行后续的探索。

在激发求知欲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对应的教学工作,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深化、扩展。例如,在讲授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过程中可以安排激发学生兴趣的相关实验。而书中并没有这个环节,而只是用简单的文字“液氧是一种淡蓝色的液体”进行表述。而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看到过真正的液氧,当条件允许时,教师可以将液氧展示给学生看,同时将一朵鲜花置于液氧当中一会,然后将之取出,发现虽然鲜花的颜色没有明显变化,但是花瓣却变得很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会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探索问题的结果。

4、注重课外教学活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依然是以课题教学为主,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学生思维形成的重要场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课外活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开放型实验室、便携式课外活动化学试验箱等都为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提供了一个极大的空间。而且课外探究式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其所受的限制也更少,其可以自由的发挥想象能力,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等来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铁军. 如何培养初中化学的学习兴趣[J]. 青春岁月,2012(12).

[2] 翟任重. 一堂初中化学公开课的教学感悟[J ]. 基础教育论坛,2011(4).

[3] 杨贤斌.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大观周刊,2012,26.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创新能力 启发式教学 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64-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渗入中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涉及自然、人文与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时代性突出,更容易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对它的创新改革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并将抽象的书面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东西,使之能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发挥创造力来解决实际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的经验,浅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是创造的源泉。想象力就好像是船上的风帆,教师的责任就是激起学生想象思维,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上中国省区时,我作了如下描述:中国像一只雄鸡,日本像雄鸡嘴边的一条虫,如果日本再想侵犯我们中国领土,我们就让雄鸡一口把这条虫吞掉!我再引导:同学们,你们再充分发挥一下想象,我们中国的各省区像什么?怎么记住它们?结果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的说内蒙古像大草原上的一只大雄鹰,有的说新疆像个牛头、青海像只玉兔……学生的想法是大胆的,具有无限的思维创造力。实践证明,展开想象,也就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让学生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促进创新思维

俗话说:“以不变应万变”。纵观历年高考题,题目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它能积极调动思维,体现出学生思维过程的创造性,加强对学生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必然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在必修二教材“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中,让学生先掌握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产生的条件、特点,再迁移到我国内蒙古的草场畜牧业;从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情况,迁移到中国东北商品粮基地……这样,学生学习了一类事物,就能推理出了同类的许多事物。迁移的结果是解决了新问题,所以说知识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创新思维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殊途同归”,完善创新思维

“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很多的。让学生思维变活,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囿于思维的定式,善于变换方位灵活思考。比如解答潜水与河水补给关系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多种途径的解答:作某潜水位线切线,比较中间与两边水位高低,水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或作出等潜水位由高向低的垂线,潜水流向河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潜水流向由河流指向潜水,则河流补给潜水等。再如昼夜长短计算途径:(1)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2)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3)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4)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探索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四、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应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而是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考虑的问题,以有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地尽可能多地提出独创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如地理墙报、地理模型制作、气象观测、环保漫画、环保小论文、手抄报等。这些课外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增长见识,丰富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增长。如组织学生广泛地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实践,这些课外活动过程偏重于对各种地理现象的考察与调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吉;对地质学(理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3年01期

[2]高翅,王平祥,马华力;创新农林科实验教学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04期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整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小学数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体现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改善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数学知识信息的加工者和构建者,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小学生往往对生活中新鲜有趣的事情特别感兴趣,而对于讲授得抽象的、与实际生活较远的知识则接受得比较慢一些。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鲜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使学生觉得学起来非常有意义,而且还能独立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效果很好。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时,可通过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体,让学生看到它们的样子。这样学生会一边看一边想,他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侧面各是什么样子,学得津津有味。又如,在学习《统计》一课时,笔者适时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场面,向学生提问:“赛场上中国健儿顽强拼搏,为我国赢得了金牌总数第一名的好成绩。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我国这几届奥运会金牌、银牌、铜牌各获得多少枚呢?想的话就随老师一起来吧……”然后,通过展示几届奥运会的视频将奖牌数告诉学生,再让学生围绕这些数字来学习统计,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意识、创新意识诱发到最高峰。

二、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指导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因此,掌握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工具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通过这个全新的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资源优势来优化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1千米到底有多远。于是,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事先准备好的课件,通过展示用不同方式走完1000米所需要的时间不同,从而使学生换个角度理解了1千米这个概念。然后再给学生提供主题学习网站,让他们自己去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去了解更多的知识。

三、运用发散型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有助于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最大限度地补充教学知识量;有助于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融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跳离原有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运用发散思维的目的;有助于使学生跳出原有资源的限制圈,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运用发散思维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求异性,可以使学生研究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学生在认识了分数的几分之一后,为了加强巩固练习,笔者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巧克力的图形提问:“你通过这幅图,看到了几分之一?”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答案。学生想象出的答案非常多,有九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等,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自我分析,从而迅速及时地改变原来的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不妥的相关假设中,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好处的。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所有学科的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变式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笔者设计了网络课件,打破了原来单一地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推导面积公式的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在网上动手探究,结果就出现了把圆等分切割后拼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并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结概括出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重视基础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生要想很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必不可少的就是加强平常的课后练习。但是,练习多了学生们难免觉得很枯燥。如果老师强制学生去练,效果并不一定好。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些课件放在网上,让学生自主练习。课件的内容非常丰富,基本上都是益智类的游戏方式,学生很乐于接受,很容易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有时,笔者还会设计出一些带加分的程序,这样学生练习起来就很有竞争性,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和求知欲。如在讲解数学《分数》时,笔者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环境,让学生当堂就可以完成教学训练任务,学生们很积极。所有的习题都是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的,做完就出分数,而且还提供正确答案,这样学生就很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水平,有很多学生都当堂实现了拓展,通过上网还查找到一些新的知识。这样通过基础的练习,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学会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通过整合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氛围,令笔者的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笔者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不断探索、思考,摸索出一条更加适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套路,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平.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2007,

(1~2).

篇6

>> 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浅析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初中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说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议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政治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政治教师要做到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在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课堂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而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适宜的环境。那么,政治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生动形象的导入——教师要创造“激发求知欲”的课堂

形象教学是用具体和感人的艺术形象或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它具有直观性、通俗性,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启发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开展思维活动,针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要方式有:1、表演法。所谓表演法,就是创编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相声、小话剧、小品等,在引出新课前,让学生去说、去演。学生被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所启示,既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又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进入新课,有效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2、漫画法。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夸张的笔法、幽默的情趣、深刻的讽刺,展示深奥的哲理。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往往能使教学内容显得直观形象,浅显贴切。3、比喻法。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形象通俗,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具体形象的比喻引入,为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点提供了感性认识。4、故事法。政治课讲授新课前,先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神话、寓言、传说故事,让故事中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品行。5、使用俗语。利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俗语导入新课,生动活泼,形象有趣,观点鲜明。

二、增强自信——教师要创造体现“无过错原则”的课堂

自信是一种相信自己能力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可以促进学生勇敢地创造。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失去自信、盲目轻信他人的人,会有发明和创造。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学生,使之经常体验成功,增长自信。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探索、创新的健康的心理品质。二要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宽容地对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表现出的不成熟,不要急于评价,重在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保护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从而大胆创造。

三、激发兴趣——教师要创造具有“乐学环境”的课堂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这种心理就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从而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学习这门课程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注意满足和扩展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用良好的方法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二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因此这方面兴趣地培养尤为重要。为此,必须变传统的“灌、注、听”的教学模式为“双主”和谐统一的教学模式;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特别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设计的多层面,巧妙运用各种具体的激趣方法,诸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增举事例、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热点。抓好了以上两个方面,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乐学环境”中学习,从而为创造力培养打开大门。

四、多维活动——教师要创造引起“竞争合作”的课堂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和合作并存的社会。在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不同的观点、思想,不同的利益、关系要发生碰撞,在这种碰撞中人们就要思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创造。可见,创造是一种集体活动,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教师要善于创造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一方面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寻求与众不同的思维角度,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另一方面在集体的活动中,使每个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在与教师交往、与同学交往中做到经验共享、发现自我、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教学中要多搞一些讨论式、座谈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创造一些“模拟法庭”、“问题辩论”、“今日说法”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一个有利于创造思维开展的课堂小环境。

五、分层教学——教师要创造“因材施教”的课堂

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分层教学实质上就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延伸和体现,也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能力划分为A、B、C三个层次,每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变动层次组,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1、立足中间,抓住两头。教学从最低点起步,重在基础目标的实现。学生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探究、悟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别化的,只有这样,有差异的学生才能自己调节学习速度,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2、分层练习,分类指导。教师在课堂提问和练习上,一般分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另外,为了便于分类指导,教师应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A、B、C层生,C层学生在成绩好的学生带动下,久而久之也能对教师的要求作出积极的反应,从而形成同小组成员既互助又竞争的活跃气氛。

六、科学评价——教师要创造体现“一分为二”的课堂

篇7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生 培养 创新能力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好科学发展道路;没有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没有自主创新,也就不可能又好又快地实现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创新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为主要目标。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指导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从我国教师总体现状来讲,他们作为创新指导者的能力偏弱,还不大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相应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有志在各领域成大器的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鼓励、支持,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就能不断获得新思想,同时也才能有“团队精神”。目前我国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学校教育又忽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这是很令人堪忧的。

此外,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也有关。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点很多,但是也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有辉煌成就,却未能发展成现代自然科学。培养现代科技创新人才,应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大力普及科学和科学方法。对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不要性急,因为现代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仅有一个世纪,大规模地进行还不到50年,要把单一的文化底蕴多元化,这点时间不够长。

三、符合中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规律

思维是大胆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和幻想。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记忆能力有待开发和挖掘。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探究过程的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注重学习的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忽视思维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也是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囫囵吞枣,无法消化,学生更加缺少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教师更应该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在教学中应重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养成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此外,在教学中应介绍和再现前人是如何探究和发明创造的,让学生体验和分享前人的失败和成功的甜酸苦辣,从而学习前人的探究方法和经验,借古鉴今,更好地开拓创新。

四、开设创新课程,营造创新氛围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开设创新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为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我们可以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课程,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科技报告会,出版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参加课题调研,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

五、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篇8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通过课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新的课程改革下,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以往的教育模式。纵览小学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儿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小学美术教学如何创新,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在研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观点,国外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加上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很难找到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借鉴中加以分析。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科学研究也表明:三至九岁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这种能力或是发展、或是培养、或是泯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因此,在儿童阶段的教育中充分利用美术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只要进行美术活动就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呢?不一定。那些成人化的美术教育模式以及机械枯燥的“训练”方法,不但不能促进儿童的创造性发展,反而会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如何在儿童美术活动中自觉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美术教学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黑格尔认为:“世界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艺术为主结合其他一切审美对象进行的教育活动,且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才能保证美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并让学生提高美术创造意识。本课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以达到课堂教学的创新,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主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支持平台,利用现代科技及网络支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

三、美术课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是探索学校、教师、学生在美术教学环境下如何创新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可运用多方面教学资源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态,深入研究教材,改进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多方位地传授艺术知识、技能。具体来说,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以下几点:1.创新意识,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造型游戏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步树立起用身边的材料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品的意识。2.利用各种媒材、工具美化身边环境的意识。3.有对美术作品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4.在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中有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创新热情主要表现在学生创作美术作品过程中对创造的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振奋,动作节奏一环紧扣一环。5.优化创新品格。小学美术教学中优化创新品格主要表现在创作作品时有正确的创新动机、创新的勇气和胆魄,在创作活动中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

保护儿童早期的绘画原创力。原创力即儿童未被破坏的形式美感。在早期(6-7岁)的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一开始就过多地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以保护原创力为主要内容,保护儿童的纯真和稚趣。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简单的线描练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注意周围的环境,并且把生活中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敏感期,他们的意识、行为及对社会事物的观察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可塑性,教师不懂这些规律,就很容易扼杀他们具有的最美的品质,将影响今后的身心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模仿不是艺术,也培养不出艺术家,对其他学科的创造能力也有一定影响。模仿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不能太重,模仿的越多,依赖性就越大,对创造力的形成影响就越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表扬那些通过自己观察、想象完成作业的学生,而对除临摹外,不敢动笔,画面拘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如活动感知法,情绪激励法等)尽快纠正其方法,使他们尽早养成独立观察,自我表现的习惯。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纠正,任其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在临摹中散失贻尽。

篇9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当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播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课文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凡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开始。你对前人敬若神明,人云亦云,创造就失去了孕育和生存的土壤。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质疑,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自己构思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自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创新激情也得到了激发。

2. 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但无论改什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教学模式的确定上更应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确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使命。 爱因斯坦曾表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这也是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应不懈地将学生能力的获得、拓展、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鼓励他们创新、创造和实践。

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求知的欲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狠抓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力求思维的独特性;二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三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四是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五是培养学生活跃的灵感。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创新

一、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创新素质水平不高

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然而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做法是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教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教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

2.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比如,结构上形式题记式、后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书信式等;文体形式有戏剧、访谈、启事、处方、广告、小品、庭审笔录等,这都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写作形式的新颖是相对而言的,像结构上的各种形式早就不新鲜了,至于文体上的形式因为写的人少而显得较为新颖,如果叫大家一窝蜂都去写,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

3.重华美语言而轻创造性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也就不可能有语言。因而,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作文,离不开学生的思维。作文要创新,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只强调语言美,教学生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而对看不见的思维却无意去培养,致使有的学生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整篇文章结构混乱,选材失当,立意模糊。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

写作过程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的记录,是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见解。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不同,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记的事情很多。观察的过程就是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获得具体、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观察的主要对象是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与人和事有关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将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形式,这样长期积累,就不但可以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可以提高写作的领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先进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朝这个方向努力。

2.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说,互补优缺,互相借鉴,但不要雷同。收集资料,自由讨论,相互指点,互相借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讲演能力、听讲能力、互助能力、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必将有大的提高,作文自然“有的写”,一定能使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立意新颖,富有创新精神。这样多次练习,也为以后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加大阅读量、勤做笔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析,勇于创新,一定能写出优秀的富有创新性的佳作。这样做,完全符合语文知识长期积累、能力长期培养锻炼的规律。

3.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