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化学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在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1]。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课堂实验,都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所谓的理性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针对知识内容建立起对实验成果的理性认识,简单说就是要求学生认识到每个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利与弊。所谓的利,就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演练明白了实验结论所要表达的内容,并能通过实验结论产生相关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所谓的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化学实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许多废弃物,包括废水、废气以及实验垃圾等。同样拿PH值实验来说,学生在使用PH试纸的过程中应当考虑节约资源和如何回收废弃物。于是在使用试纸时可以选择两头使用;回收试纸时,可以用完一张放一张,最后统一回收集中处理。(二)在习题练习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所谓在习题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就是教师可以适当地设置绿色化学的相关习题[2]。首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对应的习题练习,或者设计一份绿色化学知识框架图,根据思维导图设置试题,作为课后测试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并通过各类题型触类旁通,透彻理解理论知识。其次,策划小组习题演练,制订对答游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绿色环保观念。再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式”教学进行课后复习,以此检阅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纠正,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将题海战术转变为问答模式,增进师生互动,使得知识点的讲解愈发清晰明了,调动课堂氛围。(三)在知识点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在知识点当中渗透化学理念,就是将学生学到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去,不能让知识简单的只是知识,而要学会应用知识,形成绿色化学意识[3]。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相关内容的搜集和调查,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方便学生理解绿色化学的内容,以案例支撑课本知识的理论。其次,讲解化学知识理论和推导公式时,重点突出污染物质,自然过渡绿色化学概念,深化其内涵,引导学生思维。再次,切合实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点的糅合,进行教学内容的总结。将绿色化学理念结合到具体课程知识点中,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试剂浪费,避免污染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环保应当从小事做起。
二、实验教学中正确处理“三废”
篇2
考点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常用的物理方法
(1)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的不溶性杂质的方法。过滤操作时要注意:
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末端应与接收器的内壁接触。
(2)蒸发和结晶
①蒸发结晶:把溶液中的溶剂蒸干得到溶质晶体,如蒸发饱和食盐水得到NaCl晶体。一般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物质。操作要点:蒸发液体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由于局部过热液体溅出,当蒸发过程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使剩下的溶剂蒸干。
(3)蒸馏: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在支管口下沿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4)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萃取操作时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下口出,上层液体上口出。
2.常用的化学方法
一般用化学方法除杂,就是在混合物中加入除杂剂与杂质反应,再用相应的方法除去杂质。
(1)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应注意:
①不增:不引进新的物质。
②不减: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的物质。
③易分:易使杂质与被提纯的物质分离。
(2)具体方法
考点三:反应条件
1.调节溶液的PH
2.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控制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表面积等,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控制温度、压强、浓度,使平衡向需要方向移动。
4.趁热过滤,重结晶时,防止物质降温时大量析出。
5.冰水洗涤:洗去表面的杂质离子,并减少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
考点四: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1.环境保护
化工生产当中的“三废”主要指废气、废水、废渣,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2.绿色化学
(1)核心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2)原子经济
篇3
一、绿色化学理念
在化学教学中的贯彻绿色化学是指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要求使用化学药品遵循“5R”原则,即:拒用危害品(Reject);减少用量(Reduce);循环使用(Recycle);回收再用(Reuse);再生利用(Regenerate)。在中学化学中绿色化学的目标和任务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是一门从源头上拒绝污染的化学。化学教育必须从中学化学教学开始就对学生贯彻这种思想和意识,进行绿色化学教学的实践和创新。
二、绿色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理论教学中的绿色渗透
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来看,中学化学中许多物质的制取反应、性质实验、化学工艺等等都是值得讨论和重新考虑的。这给改革课堂教学、课程资源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绿色化学资源的有关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插入绿色化学的理念。(1)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教育,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2)绿色化学知识应以反复出现、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展现。(3)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环境保护内容及绿色化学因素,积极挖掘隐含的绿色化学教育因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点—点互动式教学法,即将化学知识点与绿色化学知识点联系起来,每学到一种环境污染物,教师都可将绿色化学中处理、解决这种污染物的方法或原理适当介绍给学生例如:有关酸雨的环境问题的介绍。
2.实验教学中的绿色设计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现绿色化学的理念,应用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法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和治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体会绿色化学的宗旨和意义。在实验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能否达到目的;(2)所用原料是否绿色、常见、易得;(3)原料反应利用率的高低;(4)实验过程是否科学、绿色;(5)有无造成环境污染,产生“三废”;(6)实验的误差大小等。改进实验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个好的化学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本身的记忆,而且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化学教师必须致力于寻求好的实验方法,力求使实验变得设计更合理,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开发微型化实验,实施绿色化学实验。微型化学是在绿色思想的指导下,用于预防化学污染、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新方法、新技术。微型化学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约实验药品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便携等优点,它符合绿色化学的宗旨,即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地从源头减少或消除污染。依托多媒体辅助或观看实验录像达到绿色环保要求。在遇到危险性较大抑或伴随有毒、有害物质生成较多的演示实验时,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同样能够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而且对那些因设备复杂(投资大)、危险性大、反应周期长和操作条件苛刻、常规实验无法开出,但又很重要的实验,以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形式表现出来,寓教于乐,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体现了绿色化学要求。
3.紧跟高考改革进程,在试题中体现绿色思想
近几年高考题中大量出现了关于运用化学原理进行绿色、环保、安全、节能方面的试题。从2000年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题在中学化学命题中首次明确使用“绿色化学”一词,到近年几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题,绿色化学的考题逐年增多。2010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如福建卷中大量出现了关于化学生产工艺、元素分析与绿色、环保相关的内容,而且都是大分值的题目。在高考化学试题中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必定是今后高考化学命题的趋势之一。
篇4
关键词:农业院校;无机化学;创新;绿色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03-04-117-03
作者简介:柯飞(1985-),男,安徽庐江人,博士,讲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无机化学是一门内容既丰富又抽象的课程,其不仅是化学专业学生的4大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之首,也是高等农业院校一些非化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甚至是必修的入门课程之一[1-2]。该课程内容体系庞杂,理论性较强,尤其该课程面临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因此,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成功与否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思维模式的培养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对于农业院校的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大部分的传授者只重视课本上化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关知识点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的介绍,忽视了对学生绿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上课没有积极主动的心态,缺少朝气蓬勃的求知欲望,进而造成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下,没有绿色创新的概念,更没有保护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3]。
化合物的绿色合成以及清洁能源的使用将是无机化学发展必然趋势,同时各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形成了众多的新兴特色研究领域,所以无机化学是一门活跃有趣的特色学科。本文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对如何在高等农业院校无机化学教学中注入绿色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了初步探讨。
1绿色创新思维理念
绿色化学理念最早产生于美国,其颁布的《PollutionPreventionActof1990》法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化学概念[4]。这一概念的提出,迅速得到了国际各国的支持。英国皇家化学会在1999年创办了国际第一个绿色化学综合期刊《GreenChemistry》,随后,该杂志在国际影响力逐年增加,2015年其影响因子已达到了8.02。由此可见,绿色化学理念深受科学工作者们的推崇。所谓绿色化学就是在实际生产中使用清洁的能源和使用环境友好的试剂和溶剂,最大程度的利用原材料,尽可能的避免污染。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飞快推进,当今教育理念仅仅有绿色化学还不够,还得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绿色创新思维理念,这样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才具有优势。
2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创新理念的重要性
化学一方面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人造世界,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这个美丽世界。甚至一些非化学专业的人们,一听到化学这个词,就联想到危险、污染、有毒等等。因此,如果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改变人们对化学的认识,这就需要发展绿色创新化学理念。目前,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新的化合物也不断的被发现和合成出来。与此同时,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也越来越重,而这些发展和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化学关联,化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有害物质,危害到人们的健康,所以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雾霾、酸雨等大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生活工业废水等污染,农药残留、固体废弃物等土壤污染等[5-6]。
因此,发展绿色创新思想,推广绿色创新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是创造物质文明主力军,所以教师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向学生们传授绿色创新方面的知识,然后通过大学生群体去影响周围的人群,逐渐使大家都能有这个意识,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无机化学是新生入学第一门开设的大学化学课程,这是他们对大学化学认识的开始,同时也是他们学习生活习惯养成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大学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重要教学阵地,认真挖掘无机化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最新研究报道成果的联系,向学生们传授最新的绿色创新知识,培养学生们绿色创新意识,进而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绿色创新思维,以适应当前国际科技的高速发展非常重要。
3无机化学教学中绿色创新理念融入的策略
目前,国内部分综合高校化学专业已经开设了绿色化学这门新兴课程,但仍然处于开始阶段,对绿色创新思想的传授相对较少,而对于农业院校来说,绿色创新研究的就更少。农业院校无机化学由过去56学时调到现在为48学时,这就要根据农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对无机化学授课内容进行调整,那么在这有限的课时中,如何将绿色创新理念融入到课堂之中就格外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绿色创新教育:
3.1加强师生的绿色创新理念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应用型人才对农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高等农业院校无机化学必须把绿色创新理念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渗透到教学中。绿色创新理念的培养是对传统的无机化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该培养理念不仅能为社会培养出高层次专业素质人才,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们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传授者自己要有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在教学工作中将绿色创新思想渗透到课堂之中。化学教育者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框架,及时了解国际最新的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将课本上知识点与最新的相关绿色创新研究结合起来,课堂上以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动画方式给学生们呈现,让学生们在大学一年级就养成好习惯,让绿色创新理念真正的树立在他们的脑海中,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未来化学工作者奠定基础。
3.2无机化学理论课中绿色创新理念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生们的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紧跟国内外最新的绿色化学研究成果,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中将最新的绿色创新思想进行渗透,并修正与该思想不相符的课本内容。引导学生们重新设计新的路线、工艺等,使整个合成绿色化,能源绿色化,避免传统的反应方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机化学理论课中很多基础知识都与创新的绿色化学有关。例如,
(1)在化学动力学基础章节中,除了介绍动力学常数的定义外,还可以介绍目前国际研究最热的新型多孔材料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如,有机染料、苯、农药等)的吸附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而计算其吸附动力学常数,这样学生既了解动力学常数概念又清楚的知道怎么通过实验得到这个动力学常数;
(2)在介绍化学热力学部分的时候,除了介绍熵、焓、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外,还可以介绍吸附剂吸附有害物质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吸附剂在该条件下的熵、焓、吉布斯自由能是怎么得到的,加深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反应自发进行方向的关系,进而知道怎么学以致用。为了方便吸附剂的回收循环使用,还可以介绍新型磁性多孔材料,既可以达到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又可以通过简单的外界磁场,方便的将吸附剂从水体中分离出来,达到循环使用效果;
(3)介绍碳族元素的时候,除了介绍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之外,还可以介绍目前利用CO2制甲烷等最新研究成果;
(4)在介绍硫化合物的时候,介绍硫化镉等等量子点光催化剂,可以利用该光催化剂在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太阳光条件下进行光催化反应。此外,教师还要根据高等农业院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课堂教学中将无机化学基础知识与农业院校的茶与食品科学、环境与能源、生物工程以及农药等优势学科结合起来,达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例如,无机化学教学中可以补充最新的制氢和储氢材料、可见光催化材料、高催化性能或吸附性能的多孔材料、农药降解材料、重金属去除材料等等。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当前国际研究的热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无机化学基础知识与这些最新的绿色创新研究有机地串联起来,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使学生们知道农业科技人员的研究动态,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们的绿色创新意识。
3.3无机化学实验课绿色创新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课是运用理论知识和验证理论知识的渠道,也是最容易产生污染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实现实验课的绿色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为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素养打下基础。
(1)加强安全教育,树立绿色创新理念。无机化学实验课是大学一年级开设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程,学生没有自己动手实验的经验。因此,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第一节实验课,授课老师讲解实验内容之前应该对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宣传绿色创新理念,给学生们讲解《化学实验室安全手册》,进行实验室安全培训,培训合格的同学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后续的实验操作。同时在实验室醒目位置张贴安全标志,强化学生们安全意识、绿色创新意识以及环保意识。
(2)优化实验内容,提高绿色创新程度。使用无毒无污染的绿色原料和溶剂代替传统的有害试剂。尽量使用蒸馏水、乙醇等绿色无毒试剂,避免使用氯仿、苯胺等毒性较大试剂。合成条件避免时间长、高温高压等条件,可以采用快速的超声或微波辅助合成新方法,节约时间,增加转化率、减少污染,实现实验的绿色化创新。另外可以开设一些学生自主性比较大的实验,开展一些利用可见光为能源的催化或降解实验,让学生们自主设计实验原料、条件、方法等,充分开发学生们创新能力。
(3)重视实验室废弃物的回收,开发循环实验。实验室废弃物的妥善处理这个过程非常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验课都存在这种普遍的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就直接将反应后的试剂和药品直接倒入水池中,甚至包括一些毒性较大的试剂。这不仅危害自己也会危害到他人,增加后续无害化处理的负担。实验老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将实验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处理,严禁乱扔乱倒,这样像乙醇这类常用溶剂我们就可以回收起来,进行重新集中蒸馏制得干净的无水乙醇,从而可以循环使用。教师可以把实验的后处理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督促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为自己、为社会负责。
4结语
无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授课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们基础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具有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更要保护好世界的能力。通过上述改革措施,本人自己课堂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改变了以往无机化学课堂上沉闷的现象,大家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年终评教获得优秀。当然,结合最新的研究热点,宣传绿色创新理念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项工作现在还是处于起点阶段,每位化学教师都要不断的探索,提升绿色创新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化学科技者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欢,王伟,杨定明,等.从大学生能力培养视角谈无机元素化学教学[J].广州化工,2015,43(21):203-205.
[2]杨昱,徐雅琴,杨玉玲,等.高等农业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89-90.
[3]周红波,朱国兴,沈小平,等.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中大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8(8):68.
[4]茹晶晶.基于绿色化学习惯养成的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15,4(43):227-240.
[5]瞿云龙,梁学正.绿色化学对环境与生活的影响[J].化工时刊,2015,29(7):46-49.
篇5
一、上好一门课的前提是学好这门课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对任教科目学有所长。首先,自己要学好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把课程标准和教材吃透,挖掘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认真学习,拓宽知识框架。这种学不只是在课前翻看教材教参,完成一节课的课前准备,而是应该在新学期开始时,全面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和全部教材,全面掌握所教学科,这样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不遗漏,才能严谨地设计好每节课,才能使每节课环环相扣、思路清晰。
二、把40分钟当作提高成绩的主阵地
课堂是教师实现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是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主阵地、主战场。
1.要把握好短短的40分钟,前提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钻研教材,搞好每次教学设计。在备课前,要根据学科特点,掌握好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怎么做,更应该考虑如何教学生能更好、更多、更全面、更扎实地掌握所教的每个知识点;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
2.把每节课都当作是自己在创作的艺术品,用心去完成,上好每节课。首先,要怀着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面对课堂。进入教室就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其次,在课堂上不应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我在教学时精心设置疑问、制造悬念,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维。比如:在讲解缓慢氧化与自燃时,由老百姓所说的“天火”引入缓慢氧化,由“鬼火”引入自燃。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恰当地设计一些演示实验,以有趣、生动而直观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比如:在初三的第一节化学课上,为了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安排铁丝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学生会观察到现象:硫酸铜溶液由原来的蓝色变成了浅绿色,而且铁丝上也多了层红色的东西。心中不禁会产生疑问:颜色为什么是浅绿色呢?铁丝上的东西又是从哪儿来的?这东西是什么?接下来老师可以顺理成章地解释:这是由于两个物质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而我们的化学就是来研究这些奇妙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同时通过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活动,从侧面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3.理解为主,训练随行,才能是真正的“会了”。老师讲明白了知识点,学生也理解了,就要加强训练,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理解了却不会应用,不会解决问题,那还是没有真正地理解。在训练时,要精选习题,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作用,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关注全体学生。
三、及时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根据当天的上课反应,及时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上的绊脚石,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这辅导不仅限于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沟通,从细小的方面去关心他们,及时地了解他们的困难及要求,这样我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以注意,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四、根据记忆的规律性,及时复习、巩固,加强练习,避免遗忘
根据记忆的规律,及时在新课讲授过程中穿插复习已学知识,不断地提醒、巩固,唤起学生的记忆。在理解、会用的基础上,把课本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设计一些有目的性的练习,进行合理的安排,加强基本内容的训练。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每个学生都在他们的能力范围里取得最大的进步。
五、搞好单元总结与复习
在每个单元结束时,安排一到两节复习课,先整体地复习所学知识点,把一单元中所有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贯穿讲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得每个知识点环环相扣,同时在其中渗透一些化学思想方法,使得我们在讲题时加强学生的思路分析,寻求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经过一些经典、综合性强的题目,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指导,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反馈的信息,通过点评及时纠正,以巩固复习效果、提高质量。
篇6
一、选择题
1、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作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下列有关我们常用的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有七个横行,也是七个周期
B.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即有18个族
C.短周期是指第一、二、三、四周期
D.ⅠA族的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2、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5 mol Al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NA
B.标准状况下,11.2 L SO3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
C. 0.1 mol CH4所含的电子数为1NA
D.46 g NO2和N2O4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1NA
3、发展“绿色食品”是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维护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绿色食品指的是( )
A.富含叶绿素的食品 B.绿色的新鲜蔬菜
C.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D.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4NH3•H2O+4+2H2O
B.澄清石灰水与少量苏打溶液混合:Ca2++OH-+CaCO3 +H2O
C.碳酸钙溶于醋酸:CaCO3+2H+Ca2++CO2+H2O
D.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2Fe2++Cl22Fe3++2Cl-
6、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某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下列有关该元素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它处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ⅤA族
B.它的正价为+5,负价为-3
C.它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D.它的非金属性比磷弱
7、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是1.0 mol•L-1,经过10 s后,它的浓度变成了0.2 mol•L-1,在这10 s内,它的反应速率为( )
A.0.08 B.0.08 mol•(L•s)-1 C.0.04 D.0.04 mol•(L•s)-1
1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用钠、镁分别与水反应,可证明钠、镁的金属性强弱
B.用氯化镁、氯化铝分别与过量浓氨水反应,可证明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C.用铁、石墨与硫酸铜溶液组成原电池,可证明铁、铜的金属性强弱
D.把氯气通入到硫化钠的水溶液中,看到淡黄色沉淀,可证明氯气、硫的非金属性强弱
13、下列物质中,属于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的是( )
A.MgCl2 B.Br2 C.KOH D.H2S
14、在海水的综合利用中,海水提溴工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种提溴的工艺是在预先浓缩并酸化的海水中,通入足量氯气,然后使生成的溴与吸收剂SO2反应转化为氢溴酸以达到富集溴元素的目的。在有关上述工艺流程的以下化学用语中,错误的是( )
A.用电子式表示氢溴酸的形成过程为:
B.海水中Br-的电子式为:
C.海水中通入氯气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
16、海水中含有的氯化镁是镁的重要来源之一。从海水中制取镁有多种生产方法,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①把贝壳制成石灰乳 ②在引入的海水中加石灰乳,沉降、过滤、洗涤沉淀物 ③将沉淀物与盐酸反应,结晶、过滤、干燥产物 ④将得到的产物熔融后电解
关于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法的优点之一是原料来源丰富
B.进行①②③步骤的目的是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
C.第④步电解制镁是由于镁是很活泼的金属
D.以上制取镁的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
二、填空题
1、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从理论角度进一步加深理解。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由A到D依次增大,已知A和B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A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两倍, C燃烧时呈现黄色火焰, C的单质在高温下与B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D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试根据以上叙述完成下列问题:
(1)元素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_。
(2)写出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_______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_______族。
(3)AB2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C单质在高温下与B单质充分反应所得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
(4)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C2D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般情况下,B元素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以_______________键(填极性或非极性)结合的_______________化合物。
参考答案:
1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故B项错。短周期是指第一、二、三周期,故C项错。ⅠA族元素中的氢元素是非金属,故D项错。
答案:A
主要考察知识点: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2.1 mol的Al与盐酸完全反应转移3 mol的电子,0.5 mol转移的电子数应为1.5 mol,A选项不正确;标准状况下SO3为固体,B项不正确;由于存在2NO2N2O4,故46 g混合物的分子数小于1 mol。
答案:C
主要考察知识点:物质的量
3绿色食品指的是安全、无污染、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答案:C
主要考察知识点: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史、与生活的联系等
4 Al(OH)3不溶于氨水,故A选项不正确;B项中Ca2+与OH-不符合分子式中的离子个数比,C项中CH3COOH是弱酸,应用分子式表示。故B、C项不正确。
答案:D
主要考察知识点:离子反应
6原子序数为7的元素,是氮元素,其原子电子层数为2,最外层有5个电子。故A、B、C项正确。氮和磷在同一主族,随原子序数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D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答案:D
主要考察知识点: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7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据此首先排除A、C选项。然后进行计算,得知答案为B项。
答案:B
主要考察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影响和计算
12比较金属性的强弱,可以通过金属与水或酸反应,可以通过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也可以通过发生原电池反应等途径来进行;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可以通过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来进行。B选项的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二者都能生成白色沉淀而不溶于过量氨水。
答案:B
主要考察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要求—性质、制备和检验
13 A项MgCl2是离子化合物,但其中不含共价键。B项中Br2只含共价键,且是单质。D项中H2S只含共价键,是共价化合物。C项中KOH是离子化合物,其中O原子与H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符合题意。
答案:C
主要考察知识点:化学键
14 :氢溴酸HBr是共价化合物,H原子与Br原子成键时形成共价键,无电子得失,不形成阴阳离子,故A项错。其余均正确。
答案:A
主要考察知识点:化学用语
16把贝壳制成石灰乳涉及两步反应,首先贝壳高温分解制成氧化钙,然后氧化钙与水结合制成石灰乳;在引入的海水中加石灰乳后,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海水中的镁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得到金属镁。分析上述转化过程,可知反应中没有涉及置换反应。
答案:D
主要考察知识点:镁和铝
二.1根据物质的特征性质和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判断。由于A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两倍,故A为碳元素;C焰色反应为黄色,故为Na;B与A电子层数相同,且与A反应生成淡黄色固态化合物,故B为O,D为S。
篇7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人身心发展的手段。教师的教直接作用的是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学即是心理活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激起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因此,促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策略。笔者对此进行了实践研究。
1 明确目标,激发认知冲突
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通过目标导向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标要求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引起学生已有概念的冲突,感到原有储备知识的暂时遗忘,造成其内心的不安,即认知冲突,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欲望,并带着问题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如在“基因突变”教学中,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该知识点,细分为以下教学目标:①解释基因突变的概念。②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和意义。③举例说出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细分后的目标更清晰、明确、有层次,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2 找准基点,诱导认知冲突
生物课标指出,教师要挖掘无形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使生物课程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是将学生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生发为活跃的状态,使其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动力,而认知冲突的形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知识点的确定应遵循难易适中的原则,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产生认知失调;知识点的确定还应把握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的原则,保证其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适当距离。如“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一节教学案例:
教师:谁知道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这时,学生的兴趣盎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教师随即呈现一张关于海浪的风景画,奇妙的是这幅画的绘画材料是细菌。不同颜色荧光蛋白的细菌,在紫外线下,呈现不同的颜色,由此引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_一神奇的荧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是1962年从生活在美国西海岸近海的一种水母身上分离出来的,2006年我国成功培育出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
师:绿色荧光水母和我国的绿色荧光转基因克隆猪都能发出绿色荧光,这是为什么?
生:它们体内都有绿色荧光蛋白。
师:绿色荧光蛋白结构特殊,在受到激发时可以发出绿色荧光,那么生物发出绿色荧光这一性状又是由什么所控制呢?
生:由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所控制。
师: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是如何控制绿色荧光蛋白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如果对所学的知识兴趣,就会高度自觉、积极、主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最新的科学动态,马上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唤醒了学生的耳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能促成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 恰当设问,催化认知冲突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有些问题抛出去后,学生的反应很平淡,甚至是无人回答。这可能是问题太难了,学生无从下手;或者是问题太容易了,学生觉得无趣。因此,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要顾及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现状、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下的桃子”;问题设置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减数分裂”教学中,笔者设置以下问题情景:2008年初,我国首例荧光蛋白母猪,产崽11头,其中4头具有绿色荧光。请同学们思考,该母猪在成功受孕并顺利产崽的过程中,可能有哪些细胞分裂方式?
生:减数分裂、有丝分裂。
师:猪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6条,那么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
生:18条。
师: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减数分裂的特点。那么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何时减半,怎样减半?染色体数目是随着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以的形成过程为例,共同来探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特点。
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可能有一定困难,可通过课件展示其变化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先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然后教师再分步演示减数分裂过程。
教师设置问题①: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什么?
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问题②:为什么同源染色体有规律地分离,与前面的染色体行为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小组活动:推导并画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行为图。
(同源染色体复制后联会,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保证同源染色体有规律地分离。)
师: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目减半,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行为又将怎样变化,而使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之相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随之分开,各自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教师循循善诱,不断深入,连续地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疑问是导火索,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如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呢?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质疑问难,作为一种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活动,更离不开这种内在动力的支持。“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化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木乃伊。”
4 适当启发,引发认知冲突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教师不可代作结论,应起到认知引路的作用。启发式
教学可以不断促使学生的认知冲突,是课堂教学过程本质的反映。在“基因突变”一节中,教学目标涉及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并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如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个体突变性状是由显性基因还是由隐性基因导致的,如何去验证突变基因在常染色体或是在x染色体上等。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学效果不错。教学案例如下:
师:我们知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氨基酸的替换,根本原因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都会使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基因的结构。已知基因在染色体,假设正常基因是A,请同学们画出突变后的基因(假设为a)位置图。
教师启发学生注意正常基因A和突变基因a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并思考A和a两者是什么关系?
生:A和a在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的一对等位基因。
(知识拓展:A突变为a为隐性突变,若a突变为A,则是显性突变。)
追问①:如果野生型果蝇的基因型为AA,隐性突变后,获得的基因型有哪些?
生:Aa与aa。
追问②:两种突变型果蝇表现的性状相同吗?
生:基因型为Aa的果蝇仍为野生型,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为突变型。
追问③:若野生型果蝇的基因组成是aa,显性突变后,获得的基因型又有哪些?
生:Aa与AA。
追问④:隐性突变与显性突变后,它们产生第一代的表现型有什么不同?
生:显性突变的第一代后代立即表现出新的性状,隐性突变的第一代后代则不一定。
教师对回答给予肯定并总结:某个体单基因突变后;若第一代即表现出新的性状,则为显性突变。
教师板书:
正常基因(A)突变基因(a)(等位基因)新的基因新的基因型新的表现型新的性状。
这时有学生发问:如果已经判断出突变基因的显隐性,能否判断突变基因所处的位置,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该问题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笔者在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给予高度评价后,适时给学生创设知识情境:石刀板是一种名贵蔬菜,为xY型性别决定、雌雄异株植物。野生型石刀板叶窄,产量低。在某野生种群中,发现生长着少数几株阔叶石刀板(突变型),雌株、雄株均有。若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所致,并且为显性突变,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证明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要求写出杂合组合,杂交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思维,创造性地阐明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给足思维空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
5 激励反馈,激发认知冲突
有了值得探究的问题后,还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的学生应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让课堂更加关注生命个体的尊严和智慧,强化自我,张扬个性,倡导民主与和谐,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石。
篇8
一、在化学知识中渗入绿色化学理念
初中阶段的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的初始阶段,是以后学习和应用化学的基础,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很自然的衔接。因此,在化学知识中渗入绿色化学理念既是化学学科特点的体现,又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在化学课堂上渗入绿色化学理念,会使学生更加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成功创设绿色化学理念,教师还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随时掌握化学对工农业发展的贡献,以便在课堂结合所教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过程中,当讲到空气污染时,我在课堂上很自然地和学生说到了社会热点雾霾、PM2.5、酸雨等空气质量问题,以及所造成的危害,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空气质量的严重性及危害性,开始思考自己能为改善空气质量做些什么,进而逐步形成环保意识。再如,在讲到“金属与金属材料”时,我和学生共同探讨了“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谈到地球上金属资源的开发难度和浪费,谈到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谈到新金属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开始关注金属资源,关注金属资源的保护,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意识。
二、在化学实验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熟练掌握基础化学实验方法,了解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用途,形成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化学实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学生成功中考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化学实验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是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规范的实验操作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节约药品、节省能源、环保等方面考虑实验操作,进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初步形成绿色化学的理念。如在“铁的冶炼”实验中,为保护环境,实验装置中必须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以处理有害气体CO,防止其逸散到空气中。学生已知道CO对人体的危害,我在教学中便着重强调了CO不能完全与Fe2O3反应,且不溶于澄清石灰水,所以部分CO会从实验装置中逸出,所以在装置尾部必须安装一个尾气处理装置,并强调此处是中考的热点。学生可能一开始是为了“中考的热点”而加强记忆,但经过多次实验后,学生总是下意识地去考虑“这个实验需不需要尾气处理装置”,这样,绿色化学便渗入了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在习题练习中融合绿色化学理念
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让学生脱离“题海”,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量的习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在习题的练习中才能熟记所学化学知识,掌握化学知识的应用,总结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规律等。因此,为响应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在习题练习中融合绿色化学理念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教学技能。近几年的中考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以社会科技发展为背景的试题在逐年递增,且涉及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教师在需要使用习题时完全可以从中考试题中选择,既能保证试题的质量,也能反应中考的考查形式,为学生中考提供一定帮助。如在讲解“有机合成材料”后,我在练习时间给出了学生这样一个题目:塑料常用于制作食品保鲜膜及方便袋等,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大量使用后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为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请结合日常生活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此题选自2015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试卷,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环保理念,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在化学实践中遵循绿色化学理念
为提高学生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给他们把所学知识加以应用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意识到绿色化学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在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时,要遵循绿色化学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如我在教学活动之余组织学生参观大学实验室,感受我国化学实验的发展,认识微观化学实验具有更准确、更安全、更方便、更环保等优势,提高学生深入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再如,我还组织学生参观了一次婴幼儿奶粉实验基地,通过参观让学生学习科学工作者的认真负责的态度,认识到有害物质如三聚氰胺对婴幼儿的危害,调动他们为社会奉献和负责的精神。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微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一、前言
所谓的微课程教学,实质上是指将教学要求、教学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通过视频、演示动画等载体来深入开展课程内容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视频由教学素材PPT、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馈以及课程练习、测试等内容构成,是开展微课程的关键内容,具有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微课程教学的设计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微课程整体上包括了知识点背景以及初中化学每一章节所要处理的问题。所以,有效的微课程应当在满足学生认知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教材的整体结构及考虑学生自身具有的特点的同时,构建符合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和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化学知识网络。不管微课程应当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其深度、广度以及容量均要满足学生认知要求与认知规律。比如,在微课程中可设计“证明黑色粉末中含有氧化铜的实验比较”“溶液的酸碱性”等标题,使教学目标直观地、准确地在设计的标题中体现出来。当进入溶液酸碱性环节的教学时,可认识到实际生活中诸多物质具有酸碱性的特性,该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并初步掌握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酸碱性。
2.设计教学内容
微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说明典型性问题,并且以适宜的表现形式合理呈现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如下:(1)知识点总结型。初中化学教材具有一定知识点分散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将知识点连接起来,存在一定的概念混乱、知识点储存不全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系统、全面理解总结化学知识点的能力,微课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增设知识点总结的学习模块。系统、科学的知识点总结模块能够确保学生高效地掌握分散杂乱的化学知识点,在解题时能够准确判断题型和快速、正确地解题。比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适当总结归纳“化学式定义”“水的化学性质”等知识点的内容。(2)实验操作型。该类型的微课程内容设计来源于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以及重要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促使实验操作要领、过程以及现象转化为视觉化影像资源,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前学习、复习巩固与深入分析。以影像资料等形式表现的演示实验,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及基本技能,还能够确保学生动手实验的准确性、安全性,通过演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例如,将部分典型化学实验加入到该板块的内容中,具体表现为: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特定的黑色粉末是由炭粉以及氧化铜混合形成的,并对比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甲:黑色粉末足量盐酸,充分振荡观察现象乙:黑色粉末在试管中加热,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1)甲方案中证明有氧化铜的实验依据是;2)乙方案中证明有炭粉的实验依据是;3)对比上述两种实验方案的优劣程度,并给出判断依据。解析:1)由于CuO+2HCl=CuCl2+H2O,铜的盐溶液一般显蓝色,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溶液变蓝绿色。2)由于C+2CuO=2Cu+CO2,反应生成的CO2能够使得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该方案的实验依据是:石灰水变浑浊。3)甲操作只要将样品加入试管中,加入盐酸即可验证;乙操作需要铁架台、酒精灯、澄清石灰水等操作比较复杂,故答案为:甲方案更好,操作简单易行,不需加热。通过演示实验的现象观察,学生能够很好地判断实验的优劣,既有利于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方法的创新,又有助于学生培养发散性创新思维。(3)课程练习型。在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根据实际实验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难题、易错题制成课程练习型的课程内容,其中包含推断题、图像题以及计算题等。课程练习型内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对典型题加深印象和加深理解,确保学生在遇到同类型题时能够快速、正确解题。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初中生的角度出发,其对化学课程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学会在碎片化时间里利用微课程等学习手段来实现预先学习新的化学知识、课后巩固复习等目的,从而加深对较为抽象、分散的化学知识的总结、归纳以及理解,促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篇10
二、注重研读课标,领悟课改实质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对化学学习能力做了三方面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2)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高三复习时间短、容量大是不争的事实,好多老师因此只强调课堂的容量,不去理睬学生是否真正吃透知识点,是否真正明白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新课改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与平台,从而让学生在知识的梳理及探求过程中掌握一定解题的思路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适应新课改下出题方式的变化和命题难度不断加大的趋势。
二、注重研读教材。掌握思想和方法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方法是解题的法宝。学习化学,必须仔细研读教材,总结复习规律,掌握一定的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高考中必须掌握的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有以下几点:
(1)整体性原则(学会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2)守恒意识(五大守恒内容: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原子(或离子>的个数守恒;物质的量守恒);(3)平衡意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4)合理性原则(学会运用常识、常理解题,要学会识别社会常理,杜绝不合逻辑的常识性错误);(5)绿色化学思想(能源、污染);(6)组成分析(组合与拆分,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组成变化);(7)特征反映(关注典型反应);(8)具体化(可使问题意外地简单)。这些思想和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总结知识点并熟悉知识点内在联系之后,自主分析、总结。学习必须经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方能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获得更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
三、注重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而来,复习时必须回归课本,扎实基础。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高三第一轮复习考查的化学主干知识点为:
(1)物质的量及计算;(2)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3)原子结构;(4)元素周期律、周期表;(5)化学键;(6)化学反应与能量(热化学方程式);(7)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8)电解质溶液(pH、离子方程式、水解等);(9)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10)典型的金属元素;(11)典型的非金属元素;(12)四同(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13)烃及其部分衍生物;(14)糖类、蛋白质、油脂;(15)物质的检验、分离、推断;(16)化学实验设计。复习时应一一击破,每一个知识点涵盖的内容应在第一轮复习时归纳到位。切莫出现知识上的漏洞!用知识点网络高考化学的全部内容,才能使复习有序、高效。立足课本,抓住基础,还应使学生明晓高考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规律。
四、注重训练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上一篇:企业资金融资计划
- 下一篇:多媒体在绘本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