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项资金保障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条为规范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使用,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切实改变"重分配、轻监督、轻绩效"的现状。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农业支出框架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区本级财政性资金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绩效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对项目绩效目标的综合评价,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第三条绩效评价的范围:包括财政预算内、预算外资金,上级部门项目配套资金和镇(街道)、经济组织、自然人自筹资金等投入的农业项目资金。
第四条绩效评价的原则
(一)科学规范性原则。绩效评价工作应采用规范的程序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客观、公正的评价农业专项资金支出的绩效情况。
(二)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原则。通过对项目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和项目计划编制等进行评价,促进建立规范选项、立项机制,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三)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管理规范的原则。通过对项目资金分配、筹集、拨付以及使用管理和会计核算等评价,促进项目实施单位严格按农业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使用资金、实施项目建设。
(四)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高效原则。通过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提高农业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水平,促进项目资金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第五条绩效评价的基本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上级部门项目批复文件。
(三)项目立项批复和财政预算批复文件。
(四)项目竣工的决算和项目资金的审价报告。
(五)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第六条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
(二)项目组织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情况等。
(三)资金筹集、使用和财务管理状况。
(四)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加强管理的制度、措施等。
(五)项目建设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第七条绩效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第八条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
(一)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通过比较农业专项资金支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二)公众评价法。是指对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果的支出,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对各项绩效评价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并根据分值评价绩效目标完成的情况。
(三)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第三章绩效评价指标
第九条绩效评价指标分资金管理、项目实施和项目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设定(详见附件)。
(一)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资金筹集、投资完成、财务制度执行、财务监督等四个方面的指标。
(二)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建设任务、项目竣工验收、工程管护等五个方面的指标。
(三)项目效益绩效评价指标。主要突出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的指标。
第四章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第十条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必须遵循严格、规范、公正的工作程序,一般的工作程序为前期准备、实施、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第十一条绩效评价的前期准备
(一)绩效目标申报。项目建设单位必须申报单位基本情况、项目概况、项目必要性、项目要达到的预期绩效目标、前景预测、条件论证、规模、资金来源渠道及比例、资金使用进度、相关经济社会效益。
(二)确定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根据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有针对性确定评价目标和对象,评价通知书应载明评价任务、目的、依据、评价人员、时间和有关要求。
(三)成立评价组织机构。确定评价目标后,农委应根据目标的具体情况,成立评价组织机构(可由农委、财政及相关机构组织的人员组成)负责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评价实施方案,组织评价小组(有条件的可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考评)实施评价工作,审核评价结果报告。
(四)制订评价实施方案。评价组织机构根据评价工作规范,针对评价对象,拟订评价工作具体方案,选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和方法。
第十二条绩效评价的实施阶段
(一)收集基础数据和资料。对评价对象采取勘察、问卷、复核等方式收集,整理基础数据和资料,包括基本情况、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的相关资料。
(二)核实、分析基础数据。评价实施机构根据被评价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核实基础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以及指标口径的一致性。
第十三条绩效评价的报告撰写
(一)撰写报告。评价的具体实施者按照规定的文本格式和要求撰写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报告应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
(二)总结归档。评价工作完成后,应进行工作总结,将评价有关问题和建议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并将评价项目建立工作档案备查。
第五章绩效评价保障措施
第十四条绩效评价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措施。农业项目经审价、验收、决算完工后,预留项目资金5%,待《绩效评价报告》形成、审核后,再依据评价审核的意见,作出全额拨付或不预拨付的决定。
(二)考核奖惩措施。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绩效评价报告》审核通过,预留项目资金5%全额拨付。同时,对该实施单位今后申报的各类农业项目予以优先审核、立项的优惠。
项目完成情况不理想,《绩效评价报告》未能审核通过,预留项目资金5%暂缓拨付。并对《绩效评价报告》提出的有关问题和建议,发出《整改通知书》。
篇2
一、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现状
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推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其管理和使用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对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项资金使用混乱
国家明令禁止挪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而有些单位却不顾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在专项资金使用时偷梁换柱,借补助、奖励等名目,将款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经费支出,而用于公共卫生规定的服务项目支出相对甚少,甚至有些基层医疗机构将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购买车辆等,没有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一方面,由于专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不清晰,导致会计核算时不能记入相应的账户,导致“医疗收入”和“财政补助收入”两个账户核算不正确,而财政补助往往是“以收定支”,进一步导致支出项目核算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进程加快,而单位中具备信息化技术的会计人员严重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此外,由于拨付环节较长,造成拨付时间延长,部分机构不能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拨付资金,造成专项资金滞留、滞拨资金问题;服务项目开展不全面,也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审计存在问题
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审计是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活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具有项目多、金额大、使用范围广的特点,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对各项专项资金的审计存在不够全面、深入的状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审计方式上,重视事后审计,对事前和事中审计重视程度不高
随着医改进程不断加快,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项资金审计的需要。因此,应当由重视事后审计监督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监督并重。审计过程应当渗透于公共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以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二)注重专项资金使用环节审计,效益审计工作薄弱
在审计过程中,对各项专项资金支出比例、用途等进行评估测算,但在效益审计方面,不但指标评价标准缺失,而且没有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指导准则,绩效审计工作制度还很不规范,针对性不强导致效益审计无标准可循。评价标准这一技术因素难以确定,一直制约着效益审计有效开展。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其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也不太科学合理。
(三)信息技术环境是形成审计风险的新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手段和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审计人员缺失,对公共事业专项资金审计提出挑战。因操作、程序处理错误、黑客非法入侵、传输故障等问题均可能对电子数据造成破坏和泄漏,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审计对策分析
(一)以审计专项资金收支真实、合法为重点
查阅专项资金相关文件指标,将文件与专项资金相关账户进行核对,审查资金是否按照规定到位,有无少拨付,是否记入专门账户等。审查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是否挪用资金。支出项目是否属于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审查专项资金支出凭证是否真实、正确、完整和合法。购买药品和器材有无明细清单及验收证明;发票是否真实合法;财务审核手续是否完整;支出项目是否及时入账;对金额大发票,必须高度关注,审查是否存在虚列支出,套取专项补助资金。
(二)专项资金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
效益审计是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价,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监督活动。在对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循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对被审计单位是否有效地利用资金,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审计。在具体审计工作中,使用专项资金到位率、专项资金支出结构、资金有效率等,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专项资金使用是否按照规定开展,预期目标是否达成,对于民众关心的公共卫生热点问题是否得到圆满的解决等进行审计。
(三)加强社会审计监督
与国家审计相比,注册会计师获取证据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被审计医院配合和协助,审计范围容易受到限制,不能延伸审计。而专项补助资金往往是跨年度的,结余如何使用的,缺口如何弥补的,仅仅对某一年度、某一医院审计,未必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需要向以前和以后年度做延伸审计。进行延伸审计,实现适时监督,才能实现专项资金审计的客观和公正。
篇3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提供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政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1.3.1本预案适用于我区行政区划内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以及发生在区外或境外对我区可能造成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的财政应急保障。
1.3.2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
1.3.3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程度,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分为四级(具体分类标准按《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关专项预案的分级标准执行),财政保障响应等级也对应分为四级,即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财政保障响应。
1.4工作原则
1.4.1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常备不懈,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配合、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保障有力的原则。
1.4.2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措施,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办法等方面。根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采取相应的财政应急保障措施。对造成全局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同时采取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办法;对造成局部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采取财政收支政策或资金快速拨付办法。
1.4.3加强应急保障措施和决策机制的超前研究,提高处置效率。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机构及职责
2.1.1领导机构
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安排全区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财政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区人大财经工委、区政府办公室、区发改局、区国税分局、地税局、人民银行支行和突发公共事件相应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应急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随着区级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的启动,决定启动区级财政保障预案,并组织开展财政应急保障工作。
2.1.2日常工作机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财政应急保障工作,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区财政局局长兼任,成员由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国税分局、地税局、人民银行支行和突发公共事件相应主管部门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根据领导小组的要求,认真研究应急资金保障措施和相关财政政策,并组织实施;及时安排、拨付财政应急资金,确保落实到位;做好相关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应急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2.2组织体系与应急联动机制
2.2.1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后,各成员单位立即按照各自的职责,快速反应,沟通信息,密切配合,按以下分工及时开展工作。
(1)资金保障组
由区财政局、区发改局、人民银行支行、突发公共事件相应的主管部门组成,负责安全和筹措应急保障资金;紧急调拨资金并落实到位;安排对征用的设备、物资和场地等进行补偿的资金;向上级财政提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资金补助申请。
(2)政策拟定组
由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国税分局、地税局、人民银行支行、突发公共事件相应的主管部门组成,负责根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对受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和个人以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机构,在财权范围内研究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的调整,并组织落实;对影响较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报请区政府或市政府作相应的政策调整。
(3)监督检查组
由区财政局、突发公共事件相应的主管部门组成,负责对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2各成员单位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工作的内部运作流程由各单位另行制定。
3应急准备
3.1为了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提供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区财政保障应急领导小组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及时协调各相关部门,筹集与应急工作相适宜的应急资金,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
3.2应急资金的来源
3.2.1建立应急保障专项资金。由区财政建立应急保障专项资金,保证一定的额度,用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应急保障。
3.2.2动用年度预备费。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在当年的预算编制中,按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一定比例设置预备费,优先用于处置当年预算执行中的突发公共事件。
3.2.3年度预算调整。在必要时,财政部门在保证人员工资和必要支出的前提下,协调预算单位调整优化预算支出结构,优先保证应急支出。
3.2.4申请上级补助。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财政部门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和对口管理部门申请,获得资金支持。
3.2.5社会捐助资金。社会各界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捐助资金应该用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捐助者有捐助意愿的,严格按捐助者意愿安排;捐助者无捐助意愿的,由接收捐助的同级民政、财政部门提出初步意见,报政府批准后统一安排。
3.2.6其他资金来源。必要时,突发事件相关单位和主管部门要优先动用责任人和保险公司赔款、历年结余、临时贷款和其他单位自有资金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程序
4.1.1发生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本预案。领导小组率工作组赶赴现场确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应的保障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对乡镇(街道)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财政保障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4.1.2发生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本预案。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汇报,并提出启动市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建议,领导小组率工作组赶赴现场确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应的保障工作。同时,请求市财政给予支持、帮助。
4.1.3发生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本预案。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汇报,并提出启动市级和省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建议,领导小组率工作组赶赴现场确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应的保障工作。同时请求市财政、省财政给予支持、帮助。
4.1.4发生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本预案。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汇报,并提出启动市级以上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建议,领导小组率工作组赶赴现场确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应的保障工作。同时请求市财政、省财政和中央财政给与支持、帮助。
4.1.5如果上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在我区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启动之前已经启动,那么我区财政应急保障预案随之立即响应。
4.2财政收入政策
4.2.1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和公民,领导小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上级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研究提出税收优惠政策建议,按审批权限逐级上报。
4.2.2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领导小组及时拟定临时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建议,按相关审批权限报批后执行。
4.2.3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惠(减免)政策到期后,突发公共事件对相关行业、企业和个人的影响仍然较大的,按原审批程序报经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优惠(减免政策)期限。
4.2.4因执行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惠(减免)政策而减少的财政收入,原则上按照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负担。对减收影响重大而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按程序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上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4.3财政支出政策
4.3.1对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公民以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机构,由领导小组及时提出财政支出政策,报区政府批准执行。
4.3.2财政支出政策包括: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公民个人、行业、企业、单位的损失,由相关责任人和保险公司给予补偿,没有直接责任人或责任人无力承担的,政府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救助和支持;在一定时期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给予贴息;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其他财政支出政策。
4.3.3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需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属于中央政府事权的,按程序积极向中央反映,争取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属于省政府事权的,按程序积极向省政府反映,争取经费由省财政负担;属于市政府事权的,按程序积极向市政府反映,争取经费由市财政负担;属区政府事权的,经费由区财政负担;属乡镇、街道政府事权的,经费由乡镇、街道财政负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和财政困难的乡镇、街道,区财政从财力和资金调度上适当给予帮助、支持。
4.3.4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已在年度预算中专项安排的,财政部门应及时拨付资金。需要由部门预算进行调剂的,财政部门在保证人员工资和必要支出外,应及时协调各预算单位调整预算支出结构。预算调整工作按照规定程序办理。
4.3.5年度预算安排和调整不能满足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需要时,财政部门可提出动支预备费、超收使用安排等方案。特殊情况下,经领导小组批准,可先安排资金,再按程序补办相关手续。
4.4资金拨付
4.4.1财政部门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资金拨付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建立紧急预案拨款和用款的“绿色通道”。
4.4.2对区本级部门或预算单位突发公共事件的拨款,由区级财政部门以文件形式下达应急资金预算后,用款单位接到有效通知,即可从本单位现有账户中支用资金;财政部门应在当日或次日上午10点前办妥相关拨款手续,确保应急资金及时拨付用款单位。
4.4.3对乡镇、街道财政部门突发公共事件的拨款,由区级财政部门将应急资金预算及时下达相关乡镇、街道。乡镇、街道财政部门在接到有关预算执行依据后于当日或次日上午10点前办妥相关拨款手续,确保应急资金及时拨付。
4.4.4乡镇、街道财政部门收到区级财政部门应急资金预算后,如财政存款不足以支付的,要确保应急资金到位,并及时向区级财政部门申请增加资金调度额度,区级财政部门及时办妥下级财政的专项资金调度工作,保障应急资金的预算执行。
4.4.5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和配合财政部门、用款单位做好应急资金调度和款项拨付工作,建立健全特别是节假日的应急资金调拨保障机制,保障用款单位对应急资金的支付,提现等工作。
4.5应急采购
4.5.1因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采购,可以不适用《政府采购法》的有关程序和规定。
4.5.2除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以外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采购,经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批准,可采取竞争性谈判方式和单一来源方式进行采购。
4.6应急结束
4.6.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结束,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相应结束。由领导小组宣布解除应急措施,恢复正常工作。
4.6.2财政部门应及时将本地区支持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拨付情况等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
5应急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5.1财政部门应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2财政部门和突发事件主管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处置特点及应急资金管理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管理。
5.3应急资金的管理、使用,实行专人、专账管理,保障资金的安全、有效。
5.4区级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向区财政部门报送应急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区级各相关部门要定期向上级对口部门报送应急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上级各相关部门对下级对口部门应急资金使用进度和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5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财政部门应及时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资金进行清算,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
5.6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附则
6.1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变化,由区财政局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报区政府批准实施。
篇4
2008年,甘肃省印发了《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纲要》,确定了“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和“18项保障措施”,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建立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充满活力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今年3月,甘肃省印发了《中长期专业技术人才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人才总量达到24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0%。
目前,甘肃省有各类高层次专家4746人,其中两院院士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3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2人。
9月20日,甘肃省政府举行全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有关情况新闻会,通报该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的落实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开展情况。此前,9月15日甘肃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论证会通过了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实施方案。
人才开发配置计划体现三大特点。从甘肃省15项专项人才配置计划总体上看,主要体现三大特点:一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针对性,突出了对工业强省、科教兴省重大领域、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的人才支撑。二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整体性,既突出了对领军人才、中高级人才等整体开发,又突出了人才资源整体动态开发,强调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三是突出了人才开发配置的有效性,坚持项目化管理的原则,根据现实岗位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类别、来源及解决的途径、方式等,确定阶段性目标任务,明确进度要求。
人才开发配置计划3年投入近20亿元。根据甘肃省政府通报的情况,目前15项专项人才开发配置计划的实施方案已全部形成,其中部分计划已得到有序落实。尤其是在投入方面,3年来该省在领军人才工程、高校毕业生人才储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等项目上投入约20亿元,保障了人才开发的优先投入。
甘肃省专项人才开发的18项保障措施
1、启动重点发展领域领军人才工程;2、扩大实施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制度;3、实施定单式人才培养制度;4、充分开发利用博士后人才资源;5、加强甘肃兰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6、建立急缺特殊引进人才政府投保制度;7、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基金;8、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共享机制;9、实施离乡人才智力回归工程;10、建立重点发展领域企事业单位推介宣传制度;11、建立人才协调服务机制;12、健全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13、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14、创新人才激励机制;15、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16、实施全素质人才培训工程;17、努力形成人才开发的投入保障机制;18、实现人才开发制度化、法制化
[相关链接]
湖北首批重大人才工程启动
9月5日,《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13项重大人才工程中的首批6项重大人才工程正式启动。令人关注的是,湖北省推出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实施6项重大人才工程的优惠政策措施。
湖北省首批6项重大人才工程政策措施
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每人不少于100万元培养经费补助,其所在单位还要提供1∶1配套经费支持。
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按博士、硕士、本科及以下三个层次一次性给予10万、5万、3万元补贴。
“123”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在汽车、能源、医药、新兴产业等产业和实力较强的投融资平台中选拔中青年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育。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以项目为载体,以培训为重点,以使用为根本,培养五大类10万名紧缺人才。
篇5
加大公共投入。要按照市区农贸市场专项规划安排,将农贸市场用地列入政府专项储备用地。市政府设立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一是农贸市场储备用地及城市闲置用地出让净收益;二是拆迁、合并的农贸市场土地出让净收益;三是应建未建农贸市场的开发项目缴纳的补偿金;四是政府划拨土地用于建设农贸市场的土地出让净收益;五是市财政调剂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政府对农贸市场的直接投资、产权回购、回租经营及改造补贴等。
强化政策引导。要优先保障农贸市场建设用地,国有公司投资的农贸市场建设用地,在立项、规划、土地、建设等相关审批手续中明确农贸市场建设规模、土地性质及用途等内容,未经市政府允许不得擅自调整。市政府对符合规划、列入建设和改造计划的农贸市场按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政策减免收市权范围内建设规费。
加强财政支持。市、区财政对中心城区现有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翻建迁建的,根据具体农贸市场建设改造项目内容、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达标验收等情况,给予最高不超过500元/平方米补贴;对规划新建的农贸市场,以国有投入为主,参照翻建迁建标准予以补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市区新的农贸市场建设,确保新建农贸市场公益性和可调控性。
明确产权关系。农贸市场建设改造中政府给予的优惠和补贴一并作为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所对应的农贸市场产权由辖区政府国有投资公司持有,市场经营管理权交由辖区政府(管委会)全权负责,政府投资所对应的市场经营收益权交所在街道办事处,用于市场的建设管理工作。在实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前,辖区政府要与市场产权人签订协议,市场产权人承诺未经市政府允许不得擅自改变市场用途,如擅自改变用途,由区财政部门收回补贴资金本息,相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保障措施
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按照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促进就业的方针,结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综合运用新一轮就业政策,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作用,广泛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积极性,实现农民工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目标任务
2009年,全省农民工技能培训目标任务为50万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就业率达到80%以上;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单项职业能力证书)率要达到60%以上。逐步建立就业导向、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效应,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使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农民工普遍得到培训,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三、培训对象、内容和时间
(一)培训对象为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
(二)培训以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为主,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实训,突出操作训练。
(三)培训时间以1-6个月为主,使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至少掌握一项技能,且能够达到用人单位上岗要求。
四、培训机构认定
(一)农民工技能培训实行定点培训。各地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从当地符合条件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中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社会认可、并能承担相应培训任务的定点机构,并做好合理布局。经确认的定点培训机构,应与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签订培训项目合同书,明确培训职业(工种)、培训内容、补贴标准等,同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二)定点培训机构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职业技能培训资质;
2.有承担农民工技能培训条件,如培训场所、教学设施设备、实验实习训练基地和师资等;
3.有相对稳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以及相应的职业(工种)介绍和就业推荐能力(主要以订单培训为主);
4.培训机构管理正规,建立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及卫生安全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及安全能够得到保证,近年来没有发生安全事故记录;
(三)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对定点培训机构每年进行至少一次专项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培训机构培训效果不好、管理不规范、存在套取培训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将取消其定点培训资格。
五、培训补贴
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时间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职业(工种)课时且经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能力证书)的,将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具体培训补贴申报程序、补贴标准将按照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69号)和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六、资金筹措
按照全省农民工技能培训目标任务50万人、每人给予一次性培训补贴300元计算,2009年我省需安排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资金15000万元,所需资金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统筹安排。
七、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落实目标任务。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抓住农民工返乡有利时机,综合利用新一轮农民工培训政策,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实施部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尽快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迅速落实到县(市)、区,直至乡镇,确保全省农民工技能培训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指导和规范化管理。按照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69号)和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有关规定,制定农民工培训资金补贴申领和支付办法。建立农民工培训工作月报制度和通报制度,以及定点培训机构基础台帐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考核、评估、审计和公示,督促培训机构按期完成培训任务,将任务完成较好、成效突出的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纳入每年一度的就业工作评比表彰范畴,通过“以奖代补”予以奖励。
篇7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现象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有利于逐步规范涉农资金投向,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克服“缺位”和“越位”现象,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当前,我县整合涉农资金的条件已经具备,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正确认识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面临的形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推动涉农资金整合工作。
二、明确重点,有序开展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工作
现阶段,我县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的重点是支持农业生产类资金,包括用于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资金。各有关部门要突出重点,全力支持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项目,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二是涉农专项资金的申报立项要向涉农资金整合方案确定的重点产业和区域倾斜。三是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涉农专项资金进行归并或按照资金用途重新分类打包,集中支持涉农资金整合方案确定的重点产业和区域。四是对上级下达长期不能实施的项目和结余资金由县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工作领导小组批准重新整合立项。五是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真正实现涉农资金的有效整合。
三、科学部署,积极搭建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的平台
(一)以全县总体规划为平台。根据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资源条件,制定支持优势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长期规划,以规划引导和促进各部门涉农资金的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
(二)以主导产业和优势区域为平台。根据我县实际,积极打造主导产业、优势区域整合平台,引导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投放,做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集中财力解决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充分挖掘主导产业优势,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以重点涉农专项资金为平台。要继续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专项资金为平台,推进涉农资金的整合和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的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成立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使用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项目申报、立项、涉农资金投入、投资效益分析等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创新管理模式,减少事权交叉,逐步形成部门间分工明确、责任统一、相互协作与制衡的工作机制。
(三)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为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以机插秧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主导技术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创新机制,重点突破,通过政策扶持、行政推动、市场引导,全力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全区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作业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目标任务
全区力争2012年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到80%以上,其中机插秧率达到70%以上),高速乘座式插秧机新增80台以上,实现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6.5万亩,其中机插秧面积5.6万亩。基本形成水稻种植“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三、重点工作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根据省、市农机化规划要求,我区要力争2012年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各镇(涉农街道、园区)要根据当地水稻生产情况,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工作方案,要把责任落实到村、到组、到田块。各镇(涉农街道、园区)2012年水稻种植机械化各项准备工作要在3月底前全面落实到位。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机械化插秧是水稻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主要变革。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通过开展科技入户、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切实从提高思想认识和技术推广两个方面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了解机插秧的好处和优势,从思想上消除顾虑,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户和基层干部发展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水稻种植机械化的良好氛围。
3.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各有关单位要认真研究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方法路径,切实改变农民生产习惯,提高组织化程度,以整体推进的方式推动水稻种植机械化任务的落实。对已进行机插秧的村要积极实施整村全面推进;对未进行示范的镇(涉农街道、园区),要在各村普遍建立示范点,做到每村都进行机插秧。要充分调动村级的积极性,通过村干部、大户的带头示范,推动全村水稻种植机械化,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
4.创新机制,强化服务。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经营形式和服务方式,从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对种田大户、农机专业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重点建设专业化育供秧基地,培植壮大机插秧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引导他们提供“一条龙”、“保姆式”的服务,全面加速机插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进程。
四、保障措施
1.建立机构,明确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把水稻种植机械化工作摆在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区委、区政府将成立水稻种植机械化领导小组,各镇(涉农街道、园区)也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水稻种植机械化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分工,狠抓措施落实。要抽调精干人员充实机插秧工作队伍,确保生产环节人员力量配备到位,把面积、育秧、插秧指导和维修服务等工作,落实到人。
2.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区农委作为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全区水稻种植机械化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细化水稻机械化种植工作计划,并做好技术培训、育秧和田间管理、机具调度、栽插和维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确保技术推广成功;区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机购置补贴及水稻种植机械化工作,并安排一定比例的推广、培训工作经费;其他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健康发展。
篇9
关键词:PDCA循环;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增加,但高校资金的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高校的专项资金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其使用绩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校发展也日益成为财政、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借鉴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理论,结合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实际,主张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几个流程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
一、PDCA循环的涵义和特点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最早由休哈特提出,后经戴明改进,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全面应用于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中。PDCA循环分为(1)P(Plan,计划);(2)D(Do,执行);(3)C(Check,检查);(4)A(Adjust,处理)四个流程,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概念决定了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系统性,PDCA循环主张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组织的合力,大环套小环,通过绩效指标将各项工作有机组织起来。第二,具有循环性,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部分问题,提出新的目标再进入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第三,具有监控性,通过软件或者监管部门对全过程进行检查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保证质量;第四,具有渐升性,PDCA循环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循环结束,质量提高一些,再循环,再运转,再提高,不断循环,持续改进。
二、PDCA循环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契合点
(一)整体目标的契合
PDCA循环的整体目标是通过完善工作处理程序和强化过程控制,解决和改进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专项资金管理的整体目标是通过加强对专项资金申请、使用整个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提高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更好的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战略发展服务,产出更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整体目标存在契合点。
(二)循环过程的契合
PDCA循环就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这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计划是整个循环的基础,执行是整个循环的关键,检查是整个循环的保障,处理是整个循环的提升。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过程与PDCA循环过程大体相同,目标设定、预算编制对应P(计划)阶段,经费使用对应D(执行)阶段,绩效跟踪、评价对应C(检查)阶段,奖惩环节对应A(结果处理)阶段。两种管理模式都强调过程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检查、事后评价等流程环环紧扣、相互促进,与质量管理在过程上有契合性。
(三)循环特点的契合
PDCA循环的运动是呈阶梯式向前推进的,一个PDCA循环结束,一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同时遗留问题或新发现的问题将触发新PDCA循环。上一个循环是新循环的基础和起点,新循环是上一个循环的扩展和延伸。专项资金管理循环同样是呈阶梯式不断推进的,其中的过程控制和项目评价的环节,就是为了查找漏洞并将其完善后运用于下一期的专项资金管理中。因此两者的循环特点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因此本文希望用PDCA循环理论理清思路,抓住主要矛盾,结合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特点,针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能够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提高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三、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缺乏规范性
一些高校申报项目不是从战略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只是为了争取资金而上项目,项目建设目标不明确,论证不充分。存在重复申报类似项目、同一项目申报不同专项,巧立名目套取项目资金的情况。在申报额度上,不顾实际需要,就高不就低,想方设法多报项目经费。导致项目完成后,产生大量的结余,造成资金沉淀,影响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果。
(二)预算控制缺乏有效性
高校“重申报,轻管理”的监管模式,导致预算控制存在薄弱环节。事前控制不充分,预算编制粗放,缺乏详细的用款计划,精确度不高。过程控制不够,项目执行与预算存在差异时,缺乏灵敏的反应机制和处理机制,项目负责人擅自突破开支标准,改变经费用途,挪用、串用、占用经费现象时有发生。预算考核浮于表面,缺乏严肃性和威慑力,没有真正发挥预算对经费的监控作用。
(三)资金使用缺乏经济性
存在违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擅自更改专项资金用途,挪用、挤占、侵占专项资金的情况;存在为了加快执行进度,突击采购、不按合同进度付款,伪造业务,虚开发票的现象;存在结题不结账,对结余资金结转和分配不及时,资金使用不充分的情况。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四)监督检查缺乏全面性
目前事后监督较多,过程监督较少;专项监督较多,日常监督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监督体系。监督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常规的、持续性的监督检查和预警机制,信息反馈不及时;没有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监督乏力,职能弱化。各个监管部门职能分割,沟通交流不畅,缺乏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造成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甚至政出多门,让人无所适从。内审机制不健全,审计人员主要对财务票据的合规、合法、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前期申报和专项资金使用等整个运作过程参与度不够,缺少对项目过程和经济效益的审计。
(五)绩效评价缺乏系统性
专项资金来源的复杂性、种类的多样性,客观上造成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目前国家对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并未提出详细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评价指标缺乏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在此大环境下,高校自身对专项项目的绩效评估多以满足相关上级的检查要求,消极被动应付上级检查为主,没有切实落实和履行自身的绩效评估职责,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预算执行着力较少,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执行不严。导致相关负责人责任意识淡薄,不注重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造成财政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借鉴PDCA循环理论,抓好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四个环节
针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在项目申报、预算控制、资金使用、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借鉴PDCA循环理论,通过科学设置整体目标,加强预算编制、绩效跟踪、监督检查、绩效评价以及结果反馈等流程控制,从PDCA四个环节强化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一) P阶段:科学设定目标,合理编制预算
1.科学设定绩效目标
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是高校使用财政专项资金能够产出的成果和效益。高校在申报专项资金时应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从立项的源头注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科学设计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测量经费需求,确定项目完成保障措施。绩效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目标:包括机构设置科学、制度健全、人员配置合理、财务制度有效、会计核算准确等。(2)效益目标:包括项目实施带来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科研转化能力增强、咨询收入、服务收入、技术转让收入增加等。(3)效率目标:包括资金拨付到位,资金使用及时有效、专款专用等。(4)效果目标:包括项目准时完成、项目决算和预算匹配、固定资产稳定增长等。
2.合理编制项目预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专项资金对预算编制要求高,需要通过事前的预测发挥对专项经费使用的控制作用。预算一旦编制,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修改,资金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专款专用。因此项目立项时,要充分论证,资金申报要有理有据,量力而行。需要专业人员指导编制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将预算编制细化到项、类、目。项目预算编制应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编制预算,逐项审议各项支出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耗费,将钱都花在刀刃上。预算编制遵循要完整性原则,所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财务收支都必须纳入预算,专项资金预算要纳入整个部门预算体系当中,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二) D阶段:严格执行管理,强化绩效跟踪
将总体目标层层分解为阶段目标,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跟踪管理制度,确保资金执行过程有据可依。为专项资金设立绩效管理员,围绕已确定的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充分运用信息化工具,实现对专项资金的网络动态监管,实时跟踪专项资金下达情况、经费支出明细、预算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情况、项目建设进度,以及项目效益的实现程度。定期撰写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向项目组和学校专项资金管理机构汇报经费使用情况和预算执行进度,对偏离预算的情况,分析原因,上报主管部门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计划,保证项目能按时按质按量顺利完成。
(三) C阶段:加强监督检查,科学评价绩效
研发监控软件,将专项资金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嵌入程序,对专项资金全过程跟踪管理,对违背专项资金管理要求的事项,自动报告和处理。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建立专项资金管理机构,由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尤其强化审计人员的全过程审计作用。项目检查考核工作从项目开始时启动,依据专项资金使用目标,对资金落实情况、管理机制完备性、预算执行进度、工程建设组织、财务管理状况、目标完成情况、产出绩效等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不力、进度缓慢的,要及时提醒催促,对于出现较大的偏差的要查找原因及时纠正。根据绩效目标细化、量化绩效评价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和测定。创新评价方式,除了现场评价、会议评价也可委托第三方评价。考评标准、过程和结果应当公开、公平、公正。
设立以下绩效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
(四) A阶段:运用考评结果,进行激励惩罚
一是引入竞争机制,好的奖,差的罚,通过奖惩增强高校师生经费使用的责任意识和工作动力。高校对规范、节约、合理使用专项资金并成果突出的项目、单位或个人,学校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行为不当或组织不力的项目负责人和单位,学校应进行批评教育或收回其经费;对于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相应责任。二是促进信息公开,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引入项目负责人声誉机制。建立科研人员的信用档案,对信誉情况进行登记、公开,对信誉度较低的科研人员在经费申请等环节重点监督。三、依据绩效下达预算,减少无绩效或低绩效的项目,鼓励绩效优良的项目,优化经费支出结构,逐步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A阶段是一次循环的终点,也是总结归纳的环节。通过查漏补缺,对好的方面继承和发扬,形成标准和制度;对不足的方面分析原因,加以整改。持续完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为下一次的专项资金PDCA循环提供借鉴和经验。
五、结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质量的管理能够带来绩效水平的提升。针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缺乏规范性、预算控制缺乏有效性、资金使用缺乏经济性、监督检查缺乏全面性、绩效评价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本文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理论和专项资金管理的实际相结合,提出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可以从PDCA四个环节着手,坚持绩效为核心,管理是关键,重视过程管理和监督,从管理、效益、效率、效果几个方面建立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以评促改,不断完善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更好的发挥专项经费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天睿. 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6(3):87-90.
[2]卓宝光.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探讨[J].经济师,2015(7):180-182.
[3]刘国斌,关颖.基于PDCA对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4.(13):56-58.
[4]李真.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研究――基于简政放权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4(22):2-6.
篇10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the security measures of training base is important. Taking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 for example, the paper summed up some experiences of th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olicy guarantee, organization guarantee, funding, excitation protection, in order to play a reference role o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实训基地;保障措施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nstruction engineering;training base;securit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00-02
0 引言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南通市唯一的一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承担了南通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重任。在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起步比较晚,但是起点比较高,在参观国内众多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和加强了实训条件建设,建成了一批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训基地,现拥有实训室31个。能满足专业教学实践、技术研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等工作的需要。保证了“做中教、做中学”高职教学模式[1]的顺利实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实践、技术研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等工作的需要。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顺利进行,我们在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按照“集约建设、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工业园、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职教园等为载体,按照“学校主体、政府扶持、行业指导、企业融入”的多元合作模式[2],创新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建成集教学、生产、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区域内高、中职院校、行业企业共享的开放型实训基地。成立学院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审计监察小组,建设办公室下设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组。我们在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建设领导小组
建设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重点专业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研究决定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聘任实训基地建设负责人,落实建设的配套经费与自筹经费,协调相关部门、院(系),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专业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指导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2 建设办公室
建设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与上级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工作;负责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工作;统筹、协调、指导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起草相关项目管理办法、绩效考评办法等;开展调研、业务咨询和专题研究工作;开展年度绩效考评工作;组织完成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负责基地建设有关精神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等。
基地建设所在的相关系(院)是基地建设项目组,是建设与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主要职责是:编制并执行建设方案,完成建设计划规定的任务;确定年度资金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保证项目进度和建设质量;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按学院要求编报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验收总结报告;接受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监察和审计;及时报告、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基地综合优势对其它专业和兄弟院校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提高建设效益;开发和维护实训基地建设专题网站,及时展示建设成效并不断更新建设情况。
3 审计监察小组
项目审计监察小组由学院监察审计、国资管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基地建设的审计监察;审计项目资金论证报告、年度财务预决算及执行情况;按学院要求编报项目建设审计报告;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审计监察;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购置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报告、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实行二级项目管理
遵循“项目管理”的思想,按照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确定立项基地建设为一级项目,明确负责人,并将一级项目细分为若干二级子项目,实行子项目负责人制度。学院将所有子项目列为院级教学改革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学院奖励相应的教科研积分。在提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增强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性、可实施性和可监控性。
5 加强过程监控
建立“双月汇报、定期研讨、阶段检查”的项目过程质量监控机制,采取自我检查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学院考核与督查相结合、中期检查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定期调研和定期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项目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建设简报,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监测和跟进式指导,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开展针对性分析和研究,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绩效。
6 资金保障
建设经费由学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分项目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建设经费按照要求70%用于“硬件”建设、30%用于软件建设,使用专项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及时计入国有资产账,加强管理,合理使用,提高设备使用率。同时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供社会服务、与社会广泛合作、接受捐赠等多种途径,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并加强对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
7 结果质量评价
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对立项基地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以帮助发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薄弱环节,进而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并制定科学的规划,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达到基地建设质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和学生满意。
总体来说,我们在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保障措施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初步实现了实训基地的预定的目标,保证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训基地在实践运作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将继续努力,将基地办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建筑工程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孙燕.从“做中学”到建构主义———探究学习的理论轨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