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创新思维逻辑推理实验设计科学素养

公元59年,伽利略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它不仅是运动学中的第一个定量定律,更重要的是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把数学推理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伽利略在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在创新意识、实验设计、逻辑推理等方面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能力,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应从伽利略的科学精神中获得哪些启发,在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伽利略之前,人们把亚里士多德信奉为圣人,他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在当时,如果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只用一句话回答:“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问者便不敢再怀疑了。而伽利略却与众不同,凡事不但喜欢想一想,并且要去试一试。59年,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提出了怀疑。亚氏说,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东西先落地,轻的东西后落地。伽利略却认为是同时落地,在课堂上,我们要把他的这种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精神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在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大胆地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课堂上,有个同学就提出:若让等重的钢球和铝球在空中同时下落,它们也会同时落地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至少说明了有一些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虽然学生的想法并不完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而事物的主要方面在于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现在的青少年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较多,信息来源广。因此,注重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为迫切和重要。当学生具备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一定的创新意识,他们就能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通过主动地努力,去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行科学研究,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这在当时是公认的道理,可是,伽利略利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一语揭穿了它的错误:如果把轻重两球捆在一起,从空中抛下,它落下时是比重球快还是比重球慢呢?当然支持亚氏观点的人自然会得出相互矛盾的两个答案而陷入尴尬的境地。其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找到答案。例如,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说明白光是由这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反之推理,通过一定的方式,这七种颜色的光应该能够复合成白光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逻辑思维强调的是因果关系的一致性和必然性,要让学生知道,在解物理问题时,条件、结论以及解题过程都是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的,违反了这个关系,就有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这也是检查错题的基本指导思想。逻辑推理的方法应用到实验中可以达到现有的实验条件所达不到的目的,因为再先进的实验条件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有时只有通过逻辑推理,才能达到理想状态的结论。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这些,对学生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我们都知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很大的,下落几十米的高度,也只有短短的几秒钟,伽利略时代所使用的滴水计时器由于误差较大,是无法满足实验要求的,这时他就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来冲淡重力,把钢球放在摩擦很小的斜面上,它滚下的时间就会很长,比较容易测量,同时让小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滚下,并且在不同的倾斜角重复该实验,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提出自由落体规律。教学中,我们要把他在研究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强调他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同时提出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你如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需要哪些器材?如何设计实验步骤?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探寻其中的规律,哪些环节会产生误差,如何减小实验误差?上述每一个环节的处理和解决,都是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锻炼机会。

篇2

1、通过微课构建直线参数方程形成数学建模,提高学生建立运算关系的能力

1. 复习回顾内容的设置建立知识点联系,为数学建模搭建平台

复习回顾:

向量的坐标与起点、终点坐标的关系

与向量的知识点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建立能解决新问题的模型

1. 直线参数方程概念的形成,提高学生观察建立运算关系的能力

让学生回顾如何求直线方程,引导任意取点,再利用微课播放得到明显得到点是动点,引导学生从方向考虑,从而得到有向线段,与向量结合,从回顾――微课――引导――得到求直线方程的解决方案,整个思考过程,能让到学生提高建立模型的能力,建立运算关系的能力,因为有成就感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以下是这部分教学学案的设计。

那么请问如何建立直线l的?⑹?方程呢?

2、通过微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逻辑推理,提高学生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习惯和交流能力

2. 回顾圆和椭圆的参数方程中参数的几何意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想学习圆和椭圆的参数方程时的重要知识点,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直线的参数方程,学生一下能想到方程中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呢?引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2. 通过微课播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这时,出现微课播放,学生更加注意力集中,由此,借助微课播放重点内容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微课录制的时候也能有针对性,针对学生不能理解得好的地方,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有停顿,就算播放微课,跟学生也能互动,以下是微课的部分展示:

微课录制时,强调M0是定点,M是动点,移动t时,速度要慢,便于学生观察,图中两个t 的位置明显不同,让学生观看的同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t的正负跟动点M的位置的关系,t在数值上与动点到定点距离的关系,微课录制时,语言上要同时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发现

微课显示上面两个数据,可以做对比,从而引导学生对t 的几何意义的思考,再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乎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微课播放中还应体现直线的多样性,改变直线的倾斜角,不同的直线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学生对此会有思考,因此利用微课也可以直观体现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神奇,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微课发现数据的变化,形成数据分析,提高用数据思考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观察t和定点到动点距离数据变化形成数据分析

微课中数据是在变动的,学生通过微课可以发现数据的变化,那么接下来是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变动的数据给出来的信息,这个过程即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的能力,同时,通过数据的分析又能得到结论,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主动,自觉的。

由于上述学生的出来的结论是通过数据分析得到,还需要有证据支撑,于是在此处还可以继续利用微课,让学生观看,让自己的猜想得到论证

上述的微课,主要是定义中引入的向量的运算,运算同时也能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而且,本来枯燥的运算,通过微课的展示,更吸引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4、通过微课培养学生用数学眼观看世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知识点的获取,如果单纯靠传授,可能会有点枯燥,而且学生也并没有真正的接受,如果通过新的方式,微课的播放来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方式比较新鲜,同时,因为微课是动态视频,更能让学生集中精神,从而学到以知识点为载体,带来的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如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等等

微课因为短,同时录制时时自己老师的声音,通过加工之后播放,让学生眼前一亮,更愿意主动去学习,主动探索,养成思考的习惯,用数学眼光看世界。

篇3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1. 巧设封闭性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Y合章节内容,巧设封闭性科学问题,为激发学生逻辑推理兴趣做好铺垫。这是因为,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其答案具有唯一性,有利于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选择适宜的教具,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新课题教学目标。就封闭性科学问题来说,是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首要前提。

以“搭框架”为例。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准备好用于探究活动的器材。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小组搭好正方体后,组织学生探究“如何给正方体加固?当正方体受到来自上面的力时,如何加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已有水平,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寻找该问题的答案,甚至可以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只需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等角色,适当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借助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提出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在探究活动中找寻到正确的答案,逐渐激发他们逻辑推理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全面发展。

2. 巧设梯度性问题,融入探究活动。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已有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要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从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以“运用感官”为例。在开展“两只眼睛”研究活动中,教师要结合课题内容,设计具有梯度性的问题。比如,“同学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有两只眼睛吗?在日常生活中,这两只眼睛又有哪些作用呢?是怎么发现这些作用的呢?”借助一系列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去再现科学发现的全过程。在设计探究问题的时候,教师还要坚持“少、精”的原则,不要一味地追求问题的数量,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所提出问题的意义,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要干扰他们的实践探究。在“蜗牛的观察”教学中,当学生准备开始观察蜗牛壳的时候,如果教师提出某些问题,比如,“在观察过程中,准备用什么方法观察蜗牛壳呢?”这样就很容易打乱学生的思路,影响观察的效果。在观察结束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顺着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引导他们研究蜗牛的壳,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对逻辑推理的兴趣。

二、巧借材料资源,促进思维发展

1. 引导揭示概念,展现材料的启发性。

从某种角度来说,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有结构的材料属于自然现象、运动变化的“浓缩材料”,教师要多角度引导学生去揭示科学概念的本质,不断引导、启发他们进行探究。

如以“反冲现象”为例。在新课题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课题内容,准备好进行探究活动的材料。比如,喷水便能转动的瓶子,喷气便能飞起来的气球。借助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瓶子、气球等,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去发现共同的现象:这些材料内部充满液体、气体等之后,其运动方向正好和其内部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借助这一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理解“反冲现象”,准确把握相关的概念,将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解释生活中的“反冲现象”。

2. 注重生活实践,展现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对所选材料进行深加工,增加材料的趣味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探究课题内容,促使课题探究活动逐渐向课外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以“搭框架”为例。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合作搭一搭三角形、长方形,并比较三角形和长方形受力之后有什么变化,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并加以应用,把长方形加斜杠,分成两个三角形,使之不易变形。

三、注重课外活动,促进思维发展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巧妙地引入课程知识,促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 结合课程内容,深化科学活动。

科学课外活动本身就是围绕小学科学课程展开,为科学课堂教学服务,它既是课程的补充,又是原有课程的有力支撑。因此,科学课外活动大部分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

比如,在学完六年级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充分挖掘自身能力,用纸造一座“桥”;在学习“拱形的力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拱形”;在学习“能量与太阳”之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调查居民区等地太阳能利用的具体情况。通过 这些活动,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持续发展。

2. 开展家庭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除了学校科学教育活动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开发与利用家庭科学教育的丰富资源,开展家庭科技活动,共同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如在学完了有关电的知识后,教师让学生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家庭节电在行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家庭中的“用电杀手”,探究如何节约用电,找出解决的办法。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向学生进行了节约用电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研究性学习,有效地培养了科学素养。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 实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38-01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数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学科,新课标的教材呈现出目前数学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而要提高学生丰富深刻的数学文化素养。这为高中数学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重重的挑战。因此只有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完成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欲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加强教师对学生掌握程度的把握

高中的学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的繁重,加之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解,课堂上出现“对牛弹琴”的现象。教师在完成一个新的教学任务之前,需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及基本推理思维逻辑能力做基本的了解,从中既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又能切实地对学生的学习的状况、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念进行指导,顺利地完成了新课标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对学生掌握已有知识程度的了解显得十分重要,否则,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盲目性,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突出重难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连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新课标关于教材的处理,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让教师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教教材,而是要学会如何运用教材,把手头教材当做一手教学参考资料,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如何完成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以便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就要求授课教师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对教材有整体性地把握,能够明确本节课在整本教材和章节中的认识,大脑中能形成网络结构图,呈现出知识结构示意图。同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对课堂教学要求掌握清楚,要知道自己在本节课中知要涉及到哪些知识内容,这些内容是认识、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个标准,突出重难点。否则,容易课堂中出现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讲一堆,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集中时间更是有限的,教师要善于掌控自己的课堂,头脑灵活,思维便捷,处理课程难点时,要注意技巧,不要让难点困扰了学生的思维,学会引导,使难点不难,抽象不难懂。例如下面一道题关于函数最小值的求法:

y=■+■的最小值

学生看见这道题时,大多数学生肯定第一反应两边平方,但依旧难于解决。这个时候便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和“形”的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首先让学生思考:

A(1,1),B(2,4)在x轴上找一点P,使得PA+PB的和最小值并求P点坐标

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在x轴上找点P,通过做A点关于x轴对称A1,连接BA1,交x轴于交点,极为所求的点P。学生很快注意到难以下手的问题就这样得到解决。“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研究对象,在数学函数问题的处理上,通常以“数”解“形”或以“形”助“数”,两者结合的直观性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解决不仅教会了学生函数最小值的求法之一,还教给了学生研究问题从具体到一般的方法。

三、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新课改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个基本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提出,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挑战。据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偏科情况严重,尤其是一些文科生对数学这门学科表现厌倦情绪,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况下去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然是空谈,达不到任何教学预期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可以巧妙地为学生设计问题:

假如你假期去打工,到一家饭店应聘,老板说第一天给你2000元,以后每天你给老板返还1元、2元、4元、8元…… 至少干够20天。

问:你会同意了吗?

然后让学生回答,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肯定都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积极加入讨论之中。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完成了教学目标,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性。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完善教师的职业素养。幽默风趣的语言,合理丰富的表情,都能打破课堂的沉静,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高中这门逻辑推理要求极强的学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课堂每一分钟的价值,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数学课程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数学素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学科数学教育就成为了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主战阵地。

一、什么是数学素质

人的素质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结构为特征的自然素质和以品德、专业、审美、技能、劳动等为特征的社会素质。

因而数学素质主要是指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数学素质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研究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用量化的方法认识世界。例如:当看到太阳能的蓄水容器时,会考虑到使用相同的材料将容器做成圆柱体还是棱柱体时,它的容积更大的问题。

2.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思维过程一般包括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归纳与类比、猜想与证明等。

3.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就是数学形式化,一般包括精确的数学符号系统、和通俗的数学教学语言,是学习和交流数学的语言。

4.数学技能。数学技能包括数学技巧和数学能力,是指在学习了数学基础知识之后,在实践中形成的诸如计算、推理、判断、建立理论等能力。

例如:17世o时对哥尼斯堡7桥问题研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图论。

又如,1766年,德国人提丢斯从《自然观察》中得出了太阳系行星间可用一个“级数”表示的现象,按此推理,天文学家在1801年果然发现了谷神星。

数学素质是科学意识的基础,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素质的特征。运用定量思维方式观察事物,把研究对象数学化,是现代社会解决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二、数学素质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数学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数学素质教育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品质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数学是既是知识财富,也是精神财富。数学教育中既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索问题的艰苦努力,也要透过数学中的思维、方法、图形、符号等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逐步形成思想的独立意识与创新意识。

(二)文化知识素质教育

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传授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1.转变数学教育理念,改进数学教学方式。重视引导学生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能力。

2.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中渗透观察、发现、建模、推理、等数学思维活动,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以方程与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与讨论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为突破口,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抽象概括水平的提高。

3.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看,数学能力发展方向主要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其中,小学阶段的数学能力是计算能力、列算式解应用题和简单的认图能力;初中阶段的数学能力主要是数式的运算能力、几何直觉思维和形式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高中阶段的数学能力是以变量分析为基础,构造数学模型及辩证思维能力为核心;大学阶段的数学能力是以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为基础,以数学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达和交流数学,以及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为核心的。

(三)心理素质教育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智力是由天赋和后天的训练构成的,影响学习的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因此,协调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就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1.智力素质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体现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与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批判性。

2.非智力素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一般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对于天赋智力正常的学生而言,能力和素质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篇6

一、数学素养的重要性

在工程实践中,人们须要有效地利用各种数学理论与方法来解决一些实践问题,同时需要由这些实践问题提炼出相关的数学理论并进一步指导工程实践,即将实践问题繁冗、复杂的表象进行简化,把握事物的共同规律,所以说能够针对这些工程实际问题(或对象),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对这类模型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关于实践问题的结论是工程专业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程各专业中,信号处理需要矩阵论方面的知识;化工工艺及设备设计与优化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知识;航空航天领域涉及各种力学知识,还需要运用复变函数、张量、微分几何、微分方程、数理方程等数学工具。麦克斯维尔方程与申农的信道容量极限解释了关于无线电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整个理论物理以数学为基础。对于计算机科学这一学科,数学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对于工程专业人员来说,良好的数学知识是开展工程技术相关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现有大学数学素养方面的问题

不可否认,相比中学数学教学,高等教育中数学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相关部门每年都举办数学建模大赛,实际上,现在还有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白什么是数学模型,不清楚建立数学模型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这些问题有其客观原因:利用计算机和Matlab及Maple这些辅助软件,不需要经典数学理论、方法与公式,人们很容易地完成制图、制表的任务,另外,像经济、金融、管理等这类工程问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不明确、未知因素,人们难以对其数学模型化,这使得数学应用受到限制。另外,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方面首先,部分工程专业大学生认为只有相关的工程技术就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数学尤其是基础数学却不能,因此,在思想上认为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无关紧要。其次,人们普遍有这样的成见:数学对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是工具,工科最多用点算术,不需要用数学,尤其是在工程实践中,存在即合理,实在没必要验证其合理性,只要能够解决工程难题就可以,这样,就更加认为数学无用武之地。

(二)相关数学资料及辅助数学教学体系方面目前国内大学工程专业数学教学重计算轻逻辑,重结果轻过程。数学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准确的语言表述,还需合理诠释深刻含义。在高校工程专业数学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数学教材中,简洁的数学公式、定理蕴含着广博的意义,大多数教材只有定义、定理及简单证明,既不介绍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也不提及应用背景。这样,大学生很难通过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和来源这一途径进而准确理解与接受定义、定理、及结论。其次,工程专业的数学教育没有契合其专业的实际需要,工科专业数学培养没体现其专业特点。即工程专业的数学类教材及相关辅助教学体系几乎适合所有工程专业。再次,相关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备,应该开设的一些数学课程在一些工科专业没有开。最后,大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没有了解数学理论来源,缺少从实践中来获得数学理论与方法的体会,无法将数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实践。

(三)数学任课教师方面数学问题是工程问题研究的产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实践环节的熏陶,当工程专业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专业上的数学问题不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寻找答案,就需要从实际问题中予以解决,从而任课老师需要有能将数学理论联系到实际工程实际的能力。工程专业数学教学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数学任课教师教学数学化。数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对数学理论知识了解透彻,但不一定能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背景,这样导致学生从公式到公式,常常追求数学的纯洁美,很难解释公式背后的思想,脱离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背景,容易造成把一个简单问题复杂化,缺少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数学知识背景的这一关键环节。

(四)工程专业大学生方面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数学方法理解不深,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本质方法,这反映了当前工程专业大学生自身在数学素养方面的问题。第一,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有的大学生认为学好任何一门数学并非易事,学通更难,即便学好了学通了再应用到工科领域还是无法解决很多问题。这使得现在的工科大学生只有纸上答题的能力,而非具有实质性的专业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数学的学习过程十分枯燥,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平时重视对数学的推导、演算和证明,且这一个训练过程是非常枯燥、寂寞甚至是痛苦的。因此,不少大学生将这一个过程直接省略掉,如需要编写程序时,直接从网上搜索一些算法或直接抄袭人家已写好的程序;不注重公式的推导,为图省时省事,直接将他人经过推理得出的结论拿过来用。第二,基本数学理论不深入,没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数学训练,只记住教材上的结论,不知道结论从何而来,对数学不求甚解。第三,数学建模能力不足。工程实践中的很多方法有很强的应用背景,其最初状态并非以数学形式表述出来,但结果表现为数学结论。数学建模需要了解相关理论的原始背景,并把原始背景和当前的理论联合理解。第四,举一反三能力不强。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如对于《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当面对的问题一旦发生变化,很多同学就不知道该怎么分析,当初始条件改变,部分同学就无所适从。实际上,每一个工程实践问题,都有自己其独特性,这一性质使得该问题只有到最终结果中才可能得到较好地解决。第五,理论结合实践能力不强,没有将数学理论应用于实践问题中的直觉。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明白在工程实践中,微积分、矩阵论、模糊数学都需要,但不会灵活运用知识,不明白在实践问题中究竟采用什么数学方法。这就出现了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比美国学生高一截,但最后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学生人数比中国学生多得多这一奇怪现象。第六,相对其他专业课程,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时间漫长,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毅力与耐心,而当前社会大环境的浮躁氛围使大学生很难静下心。第七,大多数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学完数学理论后,就直接套用已有公式,对其来龙去脉一无所知,更没有工程实践的观念,甭提改进创新,尤其是很多人喜欢用现成的软件计算模拟之后,更不用思考数学理论的前因后果了,因而对于这些软件,没有思考不同的软件,基于的理论建模思想不同,不同对象,不同体系,参考开源源代码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建模,学会编译程序,并沿着这条路继续下去。

三、对策

篇7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空间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推理是数学的一种思维方法,推理存在于数学教学的各个地方。推理存在于学习中、生活中,推理是无处不在的。而小学数学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核心课程,不仅将推理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在教学中,而且还提供了学生参与逻辑推理的试验平台。在数学解题思路中,推理是小学生经常运用的思维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推理的基础――数学猜想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是他们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而合理的推理一般都是建立在合理、大胆的猜想之上。想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就先要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小学数学课本中涉及的一些定律、公式之类的推理、论证,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定律、公式自己猜想,有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猜想中产生问题,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寻求老师的帮助。在老师的协助下,独立探究,大胆猜想,对猜想结论进行论证,然后总结出规律。这就是借助书中的知识点,鼓励学生猜想,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为学生的合情推理创设空间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推理能力,老师在讲课时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些合理的推理情景和空间。一般数学推理需要清晰的思路,老师在学生推理中,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在活跃学生思考思路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找到有利的线索和依据,让每一次的推理是有效的。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采用教学素材去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老师做好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去合理地推理,然后找出答案。学生的推理能力是需要不断训练和开发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选用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推理能力。比如,在教学生算三角形面积时,通常等边直角三角形是比较典型的,一般在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去算,学生会觉得比较困难,可以先准备一些正方形,正反面的面积求法,学生都比较熟悉,如果把一个正方形沿对角线剪开,让学生观察其中的特点,引导学生去算三角形的面积,刚刚好是正方形面积的一半,这时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就引导出来了。在这种引导下,鼓励学生去推理不等边的直角三角形面积算法,也就是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这种教学为学生设计了练习推理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对自己的推理加以验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推理能力以及知识的合理应用能力。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推理方法

推理方法和推理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推理中必不可少的。正确合理的推理离不开最初对问题的猜想,借助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清晰的思路以及一些深层次的逻辑分析,对于推理结果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学生的推理方式。教师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时,要先让学生意识到合理推理是需要清晰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过硬分析探究能力为前提的,推理中需要以数学理论知识和经验为支撑。在这种多方位、多能力的结合下,往往推理的准确性会更高,这也是推理过程中有效的推理方法。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对生活的经验和认知情况,以此来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内容去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如,在讲授火车站的火车票的种类设计时,由于乡村的孩子大部分没坐过火车,相同的两车站间只需设计一种车票,对这一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将它转化为同学握手事件,要求每两个同学握一次手,3个同学握几次手?4个呢?5个?……从这一活动中,使学生明白相同两车站只需要设计一种车票,从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在解答乘电梯时人移动的距离时,乡村学生从来没乘坐过电梯,他们很难理解。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这一实践活动中感受人移动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类比解决该类问题。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能做、愿做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随着数学教学的不断改革,推理能力的提升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推理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将推理能力的培养蕴含于知识的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人文素养 审美情趣 生活能力 坚强意志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58-01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培养,更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教育。什么是人文素养?简单地说,就是做人的内涵素养,是人的精神层面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追求。这种素养表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品德修养、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高等数学是职业院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素质课,如何把握高等数学课程内容所体现的人文内涵,深刻挖掘学科教学的真谛,弘扬不懈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文素养。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肤浅认识:

1 传道授业,弘扬科学精神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科学。高等数学较初等数学而言,可以通俗理解为是“高等”的“数学”。初等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基本运算能力,建立简单的数形结合思维方式。高等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熟练运用运算法则进行基本运算,能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进行数学的应用。高等数学是用高度抽象的语言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用严谨的逻辑思维进行判断和推理。在数学概念理解、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的训练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逻辑推理能力和精确的计算能力等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是探索科学真理的优秀品质。

2 鉴赏数学的美,陶冶审美情趣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简单、整齐、和谐、对称的事物都可以引发人的美感。黄金分割是美学王冠中的明珠。把这种美揭示给学生,让学生去领略、去体验就是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搜集了黄金分割律在各方面的应用资料和图片,介绍黄金分割律在各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如在公元前3000年建成的埃及的金字塔、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中国故宫等都暗合黄金分割律,是黄金分割律在建筑设计中典型应用。它们的整个结构以及它与外界的配合是那样的和谐美观,正因为如此,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仍然为世人瞩目。再如古希腊维纳斯女神塑像及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都通过故意延长双腿,使之与身高的比值为0.618,从而创造艺术的美,是黄金分割律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黄金分割还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军事战术布阵上。在我国历史上,黄金分割律在战争中体现得最为出色的军事行动,还应首推成吉思汗所指挥的一系列战事。据说拿破仑大帝兵败于黄金分割线,一代枭雄的拿破仑大帝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命运会与0.618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3 生活中的数学,锤炼生活能力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如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和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譬如,人们外出购物经常记账,以便年终统计查询;购买时要计算中奖率多少;去银行办理储蓄业务计算利息等这些都用到了算术及统计学知识。打理生活确有大学问,学好数学很有用,不仅能学会如何理财、购物,可以增长适应生活的能力。

(1)理智购物,不上当。当我们外出购物,面对商家的促销、优惠办法等,应三思而后行,深入发掘自己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做出明智的选择。教学中给学生举例,动笔计算,使学生通过计算明白道理。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提醒学生面对商家打折、优惠等切不可盲从,以免上了商家设下的小圈套,吃了眼前亏。

(2)精打细算,巧理财。储蓄存款、贷款买房、分期付款等理财项目已深入我们生活.但利息是怎么计算的?面对银行提供的各种分期付款服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好呢?选择何种方式分期付款?养老金如何计算?教学中分别举例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学会数学,会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精打细算、巧理财。

(3)冷静对待彩票中奖,不盲目。近年来,各种彩票在全国各地发售,高额大奖的诱惑,使越来越多的人去购买彩票,加入到彩民的队伍中,整个彩票市场异常火爆,作为一个理性的彩民,我们应该对彩票有正确的认识。教学用实例向学生介绍传统数字型和乐透型彩票的中奖概率计算。使学生清醒认识到,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虽然很小,但确实存在,彩票中奖号码的产生是随机的,买任何号码中奖的概率都是相等的。不存在一些所谓的“专家”或软件所说的可以预测,教育学生不要幻想买彩票能够暴富,要要用平常心态冷静对待彩票中奖问题。买彩票带给彩民的悲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这和它的游戏性质是吻合的。

4 坚强意志,攀登科学高峰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与学生研讨书本知识,同时向学生介绍数学领域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斗志和努力拼搏的科学斗志,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数学家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攻克的世界数学难题,妇孺皆知。然而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12年6月,二号托举着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载人航天飞船的诞生,让世界为之一片哗然,它实现了中国的伟大理想。当介绍神舟飞船在轨道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与测量船的实时跟踪、测控的数学应用知识时,同学们情绪威严,为无数航天人的事迹感染,认识到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必须成为科技强国,而数学是科学之母,中国只有成为数学强国,才能成为科学强国。

总之,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人文素养的最高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诚然,学到的知识可能会遗忘,但培养的人的品格、素养却不能被忘掉。虽然一门课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我们教师只要深入挖掘课程内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就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业务精湛、诚信高、品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高职特色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解题方法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英语定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把英语课程学习提到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人文素养的高度,并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应达到的目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其中对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1)理解主旨和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做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高考中对此项能力的测试变得日益重要,比例日益增大。近几年的英语高考题,阅读题量大,难度高,有些考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理解能力的好坏对考试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得阅读者得天下”,因此本文就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一、常见题型分析

(一)主旨大意题

主旨大意题在阅读理解试题中所占比例及难度都相当地大。主旨大意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全文的核心,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信息来阐明中心话题。因此,把握主旨大意对于正确理解全文具有重要意义。要找出主旨大意,应采用快速阅读法浏览全文,阅读时注意要抓住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文章不同,中心句在文章中的位置也不同,一般情况下阅读时应特别留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及各个段落的首句和尾句,因为它们往往包含文章的中心议题。

常见的命题方式有: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What does this passage mainly concern?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___________.

文章主题常常可以通过文章的写作方法来体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题句位于文首。主题句出现在文首,开门见山,提出主题,随之用细节来解释、支撑主题句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这是英语中最常见的演绎写作法。2、主题句位于段末。主题句出现在文章结尾是作者采用了先摆事实,后作结论的手法。这种段落称作归纳型段落。这是英语中最常见的归纳写作法。3、主题句首尾呼应。为突出主题,作者先提出主题,结尾时再次点出主题,这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也较为多见。通常,前后表述主题的句子不是简单的重复,后面的表述往往有进一步的引申或发展的意味。4、主题句位于段落的中间。主题句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通常前面只提出问题,文章的主题由随之陈述的细节或合乎逻辑的引申在文中导出,而后又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或发展。5、主题句隐含在段意之中。全文没有明确的主题句。其中心思想包含在各个句子中,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要把所有已知的细节综合起来,进行逻辑推理,概括归纳出主题句。

选择文章标题属主旨大意题,是阅读理解题常考的题型之一。那么怎么样选择文章的标题呢?选择文章标题属深层次理解题,它要求考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主人公的特定心态、文章大意及作者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所选出的标题还应做到概括性、针对性、醒目性有机结合。

1、概括性原则。要求标题应在最大限度上覆盖全文,囊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文章的主旨。标题实际上是文章主题的一种确认方式。通过寻找主题句,往往很容易确定短文的标题。但大多数文章的主题句并不明显,需要通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从全局的角度概括归纳出文章的标题。要防止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对标题外延的一种界定。概括性原则要求文章标题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如果标题过大,就违背了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要求标题不能太过于概括,而是要直接指向文章的主旨。即标题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量体裁衣,大小适度。

3、醒目性原则。标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文章的灵魂。标题的好坏往往会影响文章的可读性。读者往往从标题上决定文章的阅读取舍。故标题往往比较醒目,甚至比较离奇,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唤起读者对文章阅读的兴趣。所以在标题选择的过程中,在满足概括性和针对性的条件下还要考虑标题的醒目性。

(二)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是指在理解原文字面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语篇逻辑关系的分析和细节的暗示,作出一定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文章的深层意义及隐含意义的过程。推理判断题在阅读中属于难度较高的题型,通常占总题数的15%-30%。它主要考查考生理清上下文逻辑关系的能力以及考生的识别能力。推理判断题所涉及的内容可能是文中某一句话,也可能是某几句话,要求考生在遵循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对文章字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逻辑推理,揭示其深层含义。常出现的推理题有逻辑推理,知识推理等。这类考题中常出现的词有:infer,imply,suggest,indicate,conclude,learn from,probably,most likely,can,could,might,may等。

常见的命题方式有:

From Paragraph one,we can infer that _________.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We can conclude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

This passage would most likely be found in ______.

推理判断题要在阅读理解整体语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真正内涵。1、要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这是推理的前提和基础;2、要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挖掘加工,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分析、综合、判断等,进行深层处理、符合逻辑地推理。不能就事论事,断章取义,以偏概全;3、要忠实于原文,不能主观臆想,更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4、要把握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语篇的结构。要体会文章的基调,揣摩作者的态度,摸准逻辑发展的方向,悟出作者的弦外之音。

(三)词义推测题

该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和语义的能力,突出考查对语境的分析和把握能力。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越来越重视对猜词词义能力的考查,试题中有一到两个小题是直接考查词义猜测的。从考查内容看主要有猜测某个生词、熟词、短语或句子的意思以及猜测代词的指代等。

常见的命题方式有: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word...?

The word…could best be replaced by...?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probably means...

The author uses the word...to mean...

(四)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题在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2007・全国各地的试题来看,细节理解题占全部阅读理解题的50%还多。细节理解题一般是根据短文提供的信息和事实提问的。细节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答案几乎可以直接从短文中获得,正确答案和原文中含相关信息的句子也几乎相同;另一种细节题要复杂一些,有时在原文中找不到和正确选项相近的词,正确答案可能是原文某一事实的结果、原因、前提等。细节理解题的特点是:要选择的答案一定要在短文中找到相关的词、短语、句子或段落;选择的依据必须是短文本身提供的信息,而绝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假设或推测或是自己的观点来决定。在阅读过程中对一些涉及到who,what,when,where,how,why等常考的细节内容做适当标记,以便于解题时迅速、准确的查找。

常见的命题方式有:

According to the author,who / what / when / where / which / why / how...?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 not tru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text?

The author states all of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____

当问题中含有not,except,but等表示否定、排除等意义的词时,需要进行逆向思维。因此,一定要保持思维清晰、认真审题,不要武断。

二、解题方法

(一)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即先看试题,再读文章。阅读题干,首先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这类题必须经过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等。其次,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特别适用于对图形表格类题材的理解。

(二)速读全文,了解大意知主题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快速高效吸收有用信息。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输入信息,更谈不上运用英语。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速度大约是每分钟40个词左右。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

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此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通常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即从概述开始,随之辅以细说。这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当然也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主题句往往对全文起提示、启迪、概括、归纳之作用,主旨大意题,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题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

(三)详读细节,理顺思路与文章脉络

文章绝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作者为文,有脉可循。如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论述文体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读者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详读细节,以动词、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找出关键词语,运用“画图列表法”,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

(四)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加标题等)和推理判断题,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必须忠实于原文;要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揣测;它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就事论事,以偏概全。只有吃透文章的字面意思,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启示

(一)教师要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阅读教学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属于实践课,教师不宜过多地讲解语言知识,只有让学生亲自参加到阅读实践中去,将教师的指导与自身的一系列思维、认知、判断和理解活动结合起来,将自己积累起来的背景知识和语篇知识容纳进去,才能顺利地完成阅读教学的各项任务。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进行阅读训练前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按意群阅读,摆脱逐字逐句地把英语翻译汉语的阅读方式;要求学生养成在阅读时做笔记(用下划线或者圆圈来标记重要内容)的习惯;学会利用文章的信息不断地验证阅读中的推测和推断的正确性,避免做题时出现过多主观性和思维不严密的现象;针对多数学生读不懂结构复杂的长难句情况,设计长句分析练习,让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其句子成分的方法理清句意和获取所需的信息。

(三)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给学生阅读材料时,要在选材上下功夫。如果阅读材料太长,学生感到厌烦,课上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如果题材和文体过于单调,学生视野太窄,也没有趣味。如果文字和题目太平直,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得不到锻炼。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才会使他们有兴趣坚持阅读下去,并且让他们感受到阅读是一种既增长知识,又令人愉快的活动。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任务,基础好的学生要加大阅读量,难度也可以适度加大一点;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让他们读一些稍微简单的文章,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尝试让学生阅读各种体裁,不同话题的英语文章,如Plans,Inventions&Celebrations,Religion&Geography,Weather&Travel,Sports&ArtLiterature,World&Environment等,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熟悉各种体裁及题材的文章特点。指导学生一方面注意学习的广度,既要学习社会知识范畴的内容,也要学习自然科学范畴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关注文化学习的深度,即既要让学生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是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形成知识体系;更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思考提高自身素养,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有机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与方法,周密设计阅读活动,把阅读策略培养纳入到日常教学中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设计阅读过程中的各项辅助活动,通过活动向学生展示有关的阅读策略,让学生操练并掌握这些策略。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语篇结构,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体裁和篇章结构采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解决问题,其中利用上下文语篇推测(inference)是阅读策略训练的重点,具体包括调查分析出的12项有效阅读策略。

(五)在阅读理解题的评讲中要重视分析解题的思路和策略运用

对于学生出错较多的文章,教师不应只将其翻译了之。实际操作中往往教师一译成汉语,学生便恍然大悟,然而这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因为在理解这个建立意义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调用多种知识进行推导,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帮助他们在操作中增长能力和知识。教师应善于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宽思路,而不是把正确的理解直接告诉学生。

(六)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的阅读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有效的阅读策略

学生建立自主意识,才能形成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监控,学会自我评价。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后总结阅读的一般步骤,认识到阅读的一般规律,形成适合于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式。

(七)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扩大背景知识,培养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课外阅读应以消遣性阅读为主,材料的选择应给学生更大的自和自由度,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阅读材料,主要是有关英美文化的材料。量大范围广的课外阅读是扩大背景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总而言之,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阅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语言技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的技能,如听、说、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的整体语言水平,如词汇、语法甚至听、说等方面的知识都会对阅读能力造成影响。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依靠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形成策略,这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琳,王蔷,程晓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德萍.如何成为反思性的教学实践者[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4.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轮[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10

关键词: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证明

熟知,实变函数是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课程。所谓"承上",是指这门课程是数学分析的继续、发展、深化和推广;所谓"启下"是指这门课程又是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和概率与随机过程等课程学习的基础。它和泛函分析一起被排在数学"新三高"之首,其重要性非常清楚。但其内容抽象程度较高,是一些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接受训练较少的学生感到难学。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从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许多学者提出一些授课的技巧和方法,大多提倡以思想方法和理论形成为主,简化证明以方便学生学习。笔者认为除了这些以外,更要注重定理的证明,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数学的形成和发展,更主要的为了训练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简言之,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人的大脑,培养人的学习能力。但是实变函数中的证明往往难于理解,结合课程实际,给出如何处理该课程证明的一些方法。

一、除了要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更要明白什么是数学证明以及数学证明的目的。

实变函数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近代抽象分析的基本思想, 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 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必要技能,在思维方法上受到科学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与能力, 提高数学素质。也使学生能够从实变函数论的内容、观点和方法中吸取营养, 开阔视野, 加深对数学分析及有关课程理论和方法的认识与理解,用其严密的论证来培养严谨的数学素养。

而数学证明就是引用一些真实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它同概念、判断、推理一样,是理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属于主观思维运动的范围。具体的从知识角度来看,使学生复习旧知识,并能用旧知识推导出新知识,以便更好的理解旧知识在这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能力的角度来看,有利于提高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从情感态度方面来看,有利于让学生养成科学的、严谨的态度。

通过严格的数学证明可以培养严谨的数学思考方式,数学思考的方式具有根本的重要性,简言之,数学为组织和构造知识提供方法,以至于用于技术时,就能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生产出系统的、能够复制的、并且是可以传播的知识。数学除了锻炼敏锐的理解力、发现真理以外,它还有一个训练全面考虑科学系统的头脑的开发功能。也就是说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训练思维活动,开发大脑。

二、数学科学的特点注定了必须重视实变函数中的数学证明

数学科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数学理论的严密性和抽象性上,所谓的严密性是指数学中的一切结论都必须经过可以接受的证明证实之后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在数学中只有"是"与"不是",经常都说"是"就必须证明,"不是"就要举出反例。当然,这不是说几何直观和例证不重要,它们主要用于启发人们的思维,不能代替证明。 正因为如此,数学家都认为实变函数中这些"繁琐"的证明恰好是这门课程的核心。如果删去像叶果洛夫定理、鲁金定理、勒贝格积分列的极限定理等的证明就等于丢掉了本课程的精华部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使学生认真研读证明过程,理解上下结构,从中体会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抽象思维法就是利用概念,借助言语符号进行思维的方法。它是数学学科公认的一个特点,这种思维形式既表现在数学的结论中,又体现数学研究的过程之中。抽象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又称为抽象逻辑思维或逻辑思维。其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人们通过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协调运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这也就是数学的证明过程。这一点在实变函数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这门课程从头到尾都是运用基本数学概念和符号,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得到几乎难以相信的结论,很少用到运算的技巧,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提出实变函数的证明其实就是"扣定义",能够很好训练抽象思维。

三、如何处理实变函数中的数学证明

首先,证明过程分层次进行,也就是把大问题变为小问题。在实变函数中,有许多定理证明较长,学生难于理解,但对多数定理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一个较长的证明往往包含了几个具有独立性的结论的证明和使用,这些结论一个套着一个,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以前者为基础,若前一个命题没有理解,后一结论就难以弄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定理证明的分析可采用两头考虑,中间分析的方法比较有效,也就是常说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同时并用,例如叶果洛夫定理的证明以及应用可测函数是简单函数列的极限证明鲁金定理等都可采用此法。另一方面,实变函数中的许多证明都是运用定义来证明的,因而可以采取许多老师说的"扣定义"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从要证明的目标出发,去寻找结论所需要的条件,最后和已知联系起来就可以解决。例如要证明一个集合是开集,就要从开集的定义出发与内点联系起来,而内点又要和邻域联系在一起等等。

其次,在数学证明中把直观和抽象结合起来。许多学生感到实变函数不可捉摸、难于理解的思想本质就是其理论的高度抽象性,这也是该门课程迷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存在某些完全违背直观的结论,这些结论虽能令人信服的被证明,但却超出人们的想象与情理推断相矛盾。比如说不通过数学证明又有谁能相信区间与整个所包含的元素"一样多"?以往认为是"繁琐"的证明恰好是数学的核心。叶果洛夫定理、鲁金定理、勒贝格积分列的极限定理、勒贝格微分定理、富比尼定理等,这些定理的证明长而难于理解,在以往的教学中历来难于过关,如果因难教难学和学时减少而删去这些定理的证明就等于丢掉了本课程的精华部分。但是许多地方可以先从直观化引入教学,方便理解。例如讲解不存在最大基数问题时,可以从有限集合开始引入描述(在有限集合上有),勒贝格积分与黎曼积分的差别也可以从勒贝格提出的数钱例子出发说明。

再次,恰当运用反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和定理。数学中的反例就是用以否定错误命题而举 的例子,通常反例分成三类,一是用来否定事是而非的命题的,实变函数中的许多命题结论都是错误的,就需要举出反例;二是用来说明命题和定理的条件、结论是不可更改的,比如在叶果洛夫定理的证明中,集合的测度能否小于正无穷;三是用来纠正直观上可能产生的错觉的。比如说明完备集能否铺满空间中的一块,就用康托集来说明是不可能的。

最后,和数学分析紧密联系,运用比较方法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实变函数是数学分析的继续和发展,其基本概念都是针对旧的有关概念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的某些缺陷或不足,进行改造而成的,讲解时尽可能由浅入深,由具体到一般,由已知到未知,逐步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讲解勒贝格测度、勒贝格积分等概念时,可从学生熟悉的线段的长度、平面图形的面积及立体图形的体积等度量出发,引入到Jordan测度以及它与Riemann积分存在的不足,过渡到勒贝格测度和勒贝格积分。另外,也可由上、下积分相等来定义Riemann积分来理解Jordan内测度和Jordan外测度来定义Jordan测度,可测函数与连续函数等都可运用对比手段讲述。

参考文献:

兰尧尧. 实变函数课程教学初探.重庆文理学院(自然科学版).2010,29(4):95-97.

于秀兰.浅析实变函数的学习.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1):146.

朱月萍.讲授《实变函数》课程的思考.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22(4):99-100.

赵焕光,洪振杰,林长胜.关于实变函数教学内容改革的构想.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22(5):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