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调研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建设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浓厚社区文化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居民群众文化素养。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文化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提高文明素养、争做文明居民”、“除陋习,树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读书、健身、歌咏、舞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加居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二是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做到文化上墙,文化入心,文化育人,在继承民族精神、弘扬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组织社区居民群众追求崇高道德,弘扬先进文化,树立文明新风,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三是在全社区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居民”等活动,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事迹,不断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覆盖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全社区文明程度,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
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应当怎样建设?社区和上级部门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把社区文化看成是单纯的文娱活动,而没有从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上考虑。检查、指导、考核社区工作时,社区文化建设往往不受重视,处在可有无地位。
2、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社区文化建设没有固定费用,平时开展文化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是靠街道补助和社区收入补助,存在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导致许多文化活动因缺乏经费无法正常有效开展。即使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受经费制约,质量和品位不高,难以获得社区居民群众的满意。
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社区没有固定文化活动场所,开展文化活动要租借场所,对开展文化活动带来很大不便。电视机、VCD、音响设备等文化设施设备陈旧单一,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图书室图书数量少,报刊杂志少,且是各个单位捐赠,内容陈旧,针对性差,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
4、社区居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不高
社区绝大部分居民群众满足于“你演我看”、“你画我看”、“你唱我听”的阶段,真正热心参与文化建设的人不多,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存在不利影响。
三、解决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提高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扩大社区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广大社区居民群众喜爱的社区文化活动,广泛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充实社区居民群众精神生活,提升社区居民群众文化素养。
2、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要适当增加并逐年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社区要广辟渠道,寻找资金途径,广泛吸收活动资金,调动一切力量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物资投入;以此改善社区文化设施,增加文化活动的次数,吸引社区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离不开社区文化干部,选拔任用社区干部时,要充分考虑社区文化建设的必需人才。上级部门要定期对社区文化干部进行培训,提高社区文化干部的文艺素养与组织活动能力。社区要加强文艺团队建设,把既有文艺特长又热心文艺工作的居民群众组织起来,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质量,增强对社区居民群众的吸引力。
篇2
关键词:文体设施规划建设 调研报告
现将调研成果报告如下:
一、甘井子区文体服务设施现状
1、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各类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宫以及文物古迹等。体育设施包括:各类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场地。
2、甘井子区位于大连市中心城区北部,大部分地区尚处于城乡结合部。辖区面积约502平方公里,占大连中心城区面积的83%。现状辖区人口约72.8万人。甘井子区在大连市的经济地位较高,经济发展比较迅速。
甘井子区现有区级公共图书馆一个、博物馆一个、民俗馆一个、文化馆一个、文化中心一个、少年宫一个;区级体育场一个、体育场馆一个。与大连市总体情况相比,甘井子区整体文化体育设施较为缺乏,特别是区级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方面,现状建设规模小,质量较低。现有的文体服务设施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明显缺少地区级文化体育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区级文体设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紧迫性。近年来,甘井子区国民生产总值明显高于市内其他三区,有着很大的经济发展优势,工业优势尤为明显;但社会消费水平则明显低于市内三区,与其人口总量和地区面积不相符合。甘区特殊的区位关系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的紧迫性。
2、必要性。规划建设区级文体设施,是满足和繁荣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的需要,是完善和配套城市功能的需要,是繁荣和发展甘区经济的需要,是兼顾甘区政治生活和关注民生的需要。
结合国家及省市相关规范规定要求,甘区现状各项文体设施规模如下:
1、文化馆:按照《全国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县(市、区)一级文化馆面积不得低于2500平方米。
现状:据了解,甘区文化馆、文化中心、少年宫现集中设置于一栋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单体中。其中,区文化馆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
2、博物馆:按照《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博物馆分为大、中、小型。小型馆(建筑规模小于4000平方米)一般适用于各系统市(地)、县(县级市)局直属博物馆和县(县级市)博物馆。
现状:营城子民俗博物馆是北方地区规模最大,最具农村地方特色的民办博物馆。展区面积1600平方米;大连紫檀艺术博物馆(民办博物馆),有近4000平方米典雅精致的展示大厅,20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
现无区级公办博物馆。
3、剧场:横向比较,参照大连开发区大剧院建筑规模,大连开发区大剧院总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包括一个1260座的大剧场和一个400座的小剧场。
现状:甘区无剧场。据了解,与甘区文化馆、少年宫集中设置于一体的区文化中心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4、少儿艺术中心:
现状:据了解,与甘区文化馆、文化中心集中设置于一体的区少年宫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5、美术馆:
现状:甘区无美术馆。
6、城市展览馆:横向比较,参照大连开发区规划展览馆建筑规模,大连开发区规划展览馆建筑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展区面积约8800平方米。
现状:甘区无城市展览馆。
7、文化创意产业大厦:
现状:甘区无城市展览馆。
8、体育设施:
现状:区级体育场一个,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占地2.6万平方米;体育场馆1个,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此两个场馆现均已破旧不堪,亟需改造搬迁。
小结:甘区现有的文体设施资源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等问题。现状较大规模的文体设施(区级)主要分布在以椒金山街道、甘井子街道、兴华街道以及中华路街道为主的建成区;市民的日常体育健身活动主要依靠室外活动场地(广场、绿地和公园等),缺乏高品质的综合体育场馆;在机场新区等地区几乎没有较大规模的相关文体服务设施。
三、结论和建议
区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的战略目标,是甘区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机场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国际机场)和区位优势(区政府的迁入),决定了其主要功能为城市门户、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商业、金融业、贸易咨询业、服务业为辅助功能。针对甘区文体设施现状水平和经济发展趋势,首先应在机场新区集中发展公共设施中心以其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全区的公共设施向现代化高水平发展。
为此,我们对机场新区规划建设区级文体中心提出以下建议:
1、规划建设区级文体中心应体现甘区文体事业发展思路。
在发展定位上。我们认为,甘区文化发展应在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支撑作用,承担起服务市民、服务区域、面向国际的文化功能。在发展目标上。建设集创意功能、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形象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城区;加速推进现代化功能性、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承担起区域性、国际流服务功能;建造能够准确展现城区精神、增强城区魅力的艺术景观。在发展策略上。应抓住市现代文化名城建设、体育新城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机遇,突出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大连市文化产业、文化设施向甘区布局,用承载市级文化功能带动甘区文化建设。
2、规划建设区级文体中心项目应满足甘区文体事业发展功能要求。
机场新区文体中心(暂定名:文化艺术教育及体育中心项目)拟选址于甘井子区图书档案馆北侧、区行政服务中心东侧,占地面积约5公顷,拟建含区级文化馆、大剧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馆、城市展览馆(含城市规划展览馆)、文化创意产业大厦、小型体育场馆等功能的文体设施。该项目拟选址地块在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属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在该地块规划建设文化艺术教育及体育中心不仅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也满足甘区文化体育设施分布的现状要求。
由于我市已在体育新城规划建设大型体育场馆,考虑到资源共享,故建议在本地块不考虑设置大型体育设施,仅考虑设置功能可与剧场功能兼容的小型体育馆,并在高压线预留地拟设置室外体育活动场等设施 。参照位于该项目用地南侧的甘井子区图书档案馆的建设容量及机场净空要求,该项目地上可建面积宜4万平方米,地下公共停车场可建面积宜1万平方米。从功能定位和实际使用情况相结合考虑,部分使用功能可兼容使用,遵循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服务半径、指标方面必须满足相应规范要求,在规定的服务半径范围内,公共设施的具体布局、功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节,才能在有限用地范围内实现文化、艺术、教育及体育这四大功能。
综上,机场新区规划建设文化艺术教育及体育中心项目,符合甘区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是甘区规划建设区级综合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功能定位满足甘区文化体育事业的需求。随着甘区每个经济功能区都逐步实施成为文化区,各类文体设施逐步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的社会化共享,真正体现甘区经济文化一体化,为甘区发展文体产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从而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大连市甘井子区史志办公室.甘井子年鉴2009.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
篇3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街道**,我演讲的题目是《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表现自己风貌的一个平台,是居民之间感情沟通的桥梁,是社区凝聚人心、强化认同感、强化归属感的载体,是使社区居民有一种向心力带动其它工作的进程钮带!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方面,许多领域,由于人文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各异,社区文化发展的程度和层次自然也不同,如何坚持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把社区文化的发展不断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是我们社区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任务!
社区文化首先要深深植入社区建设思想的沃土。社区文化建在整个社区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区文化建设本身是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这一本质。所以街道社区领导在工作中将其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工作人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要与辖区单位建立文化联系,让辖区单位对社区文化建设有一定层次的认同;当然,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陶冶人、提升人、塑造人,所以文化建设更需要社区居民的认可,这样社区文化才能越来越在改善投资环境、形成社区良好氛围、提升社区发展层次方面发挥作用。
其次,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社区组织、政府、单位以及居民的共同努力。文化事业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直接满足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进行文化事业建设,可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发起,并在各社区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各居委会应从本社区实际出发,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充分遵从社区内绝大部分居民和单位的意愿、利益,制定或提出一个长期的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和分期计划,并以此形成社区文化发展的主题,如卫东街道现在应居民主动要求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广场秧歌队,为宣传社区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社区居委会应定期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既推动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增加居民间的了解,增强他们彼此间的认同,又促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
另外,社区文化建设要创新投入机制,壮大社区文化基础。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整合乡镇、街道及社区党政宣传文化部门干部力量,建设一支较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各级专业文化单位及文化馆(站)充分发挥的自己辅导、培训功能,提高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的水平。社区单位应免费提供文化资源,供社区群众享用。社区文化设施要对社区居民开放,本着低偿的原则,收取一定费用,以维持自身的运行,为社区居民服务。
最后,社区文化建设要有新的意识、新的形式。社区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的科教文化、道德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以及休闲娱乐文化等等,都处于社区整体的互动之中,因此,其中某一种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都要顾及与其他文化系统的平衡。我们只有把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并揉合了优秀传统伦理规范的诚、信、孝、仁、义来协调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同志关系、单位关系,才能引导社区成员逐渐确立共同的崇高的伦理价值观,响应区倡导的争创“五好家庭”,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社区文化建设除适应老年人在社区参加适合的文化活动、丰富晚年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外,也要适应少年儿童在社区找到课外活动场所,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活动方式,如开设乒乓球室、网毛球室、健身操室,吸引青年人和中年人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为社区文化增加的青春的活力,向上的蓬勃!
篇4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建设发展;参与;研究评述
随着“单位制”向“街居制”的转变,社区的功能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城市和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随之相应的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我国社区的发展速度远远将社区文化建设速度抛到后面,由于社区人们的生活品质离不开社区的文化建设。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也开始发展起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们就开始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的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与归纳,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概述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基本概况。
(一)、研究方法:笔者者通过阅读32篇中文文献,大部分属于定性研究文章,仅有少数几篇属于定量研究文章。例如:殷小青[1](2008)以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城市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新型社区受传统社区束缚等。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优化配置社区资源、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度,以及改革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问题。
斯琴高娃[2](2007)以新城区新华社区、铁路小区社区为例,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反应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社区、铁路小区社区的文化建设情况存在问题。主要表现有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部门之间职权明确、居民的社区意识与社区居民的参与较低等问题;之后给出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宣传提高社区居民与辖区单位的参与率、积极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注重社区文化建设和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措施。
(二)、研究模式
一是针对社区文化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例如:夏峰华[3](2005)认为:单位制逐步变为社区制,不同职业背景的人聚集到了一起,让社区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需要,形成适应社区的特有文化氛围。刘娴晴[4](1999)的观点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兼顾。应葵花[5](2007)则认为,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搞好社区文化产业、加强社区文化与制度化管理。周晨虹、马兆明[6](2006)认为从管理体制上进行完善。
二是典型社区经验介绍。董梁[7](2009)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特点,确立了拉萨城市社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建设的途径,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彭阳[8](2009)以“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概述了长沙市岳麓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和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岳麓区实际情况,并用相关理论方法进一步阐述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关系。
(三)、嵌入式研究,此类研究的作者主要是从自己研究或工作的领域角度分析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袁懿[9](2004)、麦欣[10](2009)、李国霞[11](2004)等学者提出的发展建议主要是以下几点:充分做好社区调研工作;建立社区分馆;因地制宜,开展读者服务活动。徐海波(2009)、[12]李明翠[13](2009)等学者认为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专业队伍优势,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网络技术等硬件优势。
王从江、赵立秋[14](2007)、郑文(2005)[15]等学者指出,互联网能有效地促进和改善社区文化沟通,同时他们也指出当前网络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消极的影响。
夏建中[16](2005)教授在《社区工作》一书中涉及到了社区教育这一内容,指出社区教育以培养和塑造有知识、有能力、以社区发展为己任的优秀公民为目标。高春凤[17](2009)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中认为在当前社区文化发展面临参与性低、设施缺乏等困难,社会工作介入可以帮助克服建设困境。
二、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针对社区文化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
1、社区文化的界定
文军[18](2001)等人认为,广义社区是特定区域内长期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社区是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张凤玲[19](2007)在《社区管理》提出:广义社区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狭义社区指一定区域内聚居的人群的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黄立营、王光[20](2008)从广义和狭义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城市社区文化。王燕[21](2010)认为社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条件、精神风貌、生活规范和社会团体组织等四项基本内容。刘鑫[22](2004)指是共同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存有相近的价值观念,认同意识的社会群体在物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因求知、求乐、求美、求安等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精神文化活动。
以上学者观点虽不相同但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方面,例如:都是围绕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定义的,从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人文性和共享性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说明。基于前人定义,笔者也简单的将社区文化定义为:在特定的地域内的人们,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模式、公共道德等文化现象的集合。
2、社区文化的分类
(1)、社区文化的内容上分,唐浩和徐艳芳[23]认为可分为社区传统文化、社区公益文化、社区娱乐文化、社区个性文化。
a.社区传统文化社区
传统文化社区体现了不同传统的文化特点,具有居民文化意识、历史传承和行为习惯等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具有社区特色的民间艺术,社区传统形态的文化素质,和有社区文化建设产生的价值取向等。
b.社区公益文化
一般由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依托,为全社区成员服务的社会性文化活动,且具有群众性与非盈利性的特征。社区公益文化不仅能体现社区的综合实力和综合发展水平,而且是促进邻里交往和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基础。
c.社区娱乐文化
以娱乐场所为依托,带有盈利性特征。为社区成员的日常活动提供了多重选择,也是社区文化普遍性的基础部分,也成为社区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同时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d.社区个性文化
通过居民生活的集合体,体现社区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社区文化的艺术水平上,由于社区居民的知识与专业结构是多样的所以社区个性形象特征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二)从社区文化的建设发展
张雪[24]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还包括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起而受到关注的。而且就目前来说,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要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沈丽丽[25](2009)观点是用“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张刚[3](2001)从建设新农村和提高农村软实力的角度研究。
1.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是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孙晓刚[26](2008)认为和谐的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表现出宣传、凝聚、教育、娱乐、调节功能。王燕[27](2010)则认为:1.“社区精神” 由社区文化营造,通过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从而去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感情;2.社区文化的提高有助于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是社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隋鹏[11](2009)的观点是:1.社区人口结构性变迁的需要; 2.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管理任务加重的需要; 3.改善社区状况的需要;4.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5.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需要。陈颜[12]认为,城市社区文化不但是城市文明的载体而且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城市文明与城市文化发展重要标志,更是深化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2.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
鄂忠群[28](2010)认为:财政用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的数额应该增加。虽然近几年投资有所增加,但是还是远远不够。严重地制约着城市社区文化的大发展。王光[29](2008)认为.传统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的束缚、城市社区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不稳定等。孙娜[14]认为: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积极性社与参与性不高,这使得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所下降。陈宇秦30(2008)则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只停留在一般的社区文艺活动层面,这种一般的文艺活动只在开始时具有吸引力。久而久之,人们对此会产生厌恶感,从而不愿参加。
三、总结与展望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对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以及发展建议都做了比较好的探索分析,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在做学术研究中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谨记切勿固步自封,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不断探索出一些有利的新兴因素,它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为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2、研究角度多,分析细致。目前虽然仍有学者做笼统的研究,但是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分角度研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例如:从政府角度、高校角度、图书馆角度、网络角度等。大多研究细致,能够提出比较有意义的建议,能够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3、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意义、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发展建议。有的文章还会涉及到对问题可行性的分析,研究相对来说较为全面。
笔者发现目前研究中,在取得成就的同时,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点:
1、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的文章比例较大,定量研究的文章比例较小。
目前学者对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多为理论研究且成果现实利用价值不大。现有的研究往往泛泛而谈不够细化,没有将城市社区有系统的分类。
2、虽然研究关注到了一些新兴因素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但是研究尚不深入,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例如:网络因素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文章,对于新兴社区网上小区的研究少之又少。
3、重城市轻农村。目前关于社区研究的文章,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社区。而对农村社区文化研究寥寥无几。而社区文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城市与农村文化建设缺一不可的。
4、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丰富,现有的研究中嵌入式研究较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丰富研究的多元化。(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殷小青:《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2008.09.
[2]斯琴高娃;《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
[3]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3-145
[4]刘娴睛:《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
[5]应葵花:《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探微》,《滁州学院学报》,2007.(3)。
[5]周晨虹、马兆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6]董梁;《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学学报,2009,(5)。
[7]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
[8]袁懿.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J].图书情报.2004(2):90
[9]麦欣.公共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J].继续教育研究.2004(6):93―95
[10]李国霞.公共图书馆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9,29(1):13―15.
[11]徐海波.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32―33
[12]李明翠.地方院校图书馆与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3):70―72.
[13]王从江,赵立秋.互联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7(3):47―49.
[14]郑文.互联网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167―168.
[15]斯琴高娃;《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夏峰华.浅谈“以人为本”的新型社区文化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143-145
[16]刘娴睛:《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
[17]周晨虹、马兆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8]董梁;《拉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学学报,2009,(5)。
[19]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3
[20]袁懿.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功能[J].图书情报.2004(2):90
[21]麦欣.公共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J].继续教育研究.2004(6):93―95
[22]李国霞.公共图书馆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9,29(1):13―15.
[23]徐海波.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32―331.
[24]李明翠.地方院校图书馆与现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29(3):70―72.
[25]王从江,赵立秋.互联网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J].学习与探索.2007(3):47―49.
[26]郑文.互联网与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167―168.
[27]沈丽丽:《基于“地方性知识”视角的转型期乡村社区文化建设》。《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8]孙晓刚:《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南方论坛》,2008.(6)
[29]王燕: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207
[30]鄂忠群: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0,(3):48-49
篇5
1.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行军,只有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才能更好地抓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毕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涉及最基层、最广泛群众的利益,因此必将是我们文化工作的重点,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稳抓稳打的。但是并非我们所有的基层文化站工作者都能认识到基层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很多偏僻、贫困的地方,或者是在一些乡镇、农村,人们对文化重视程度不够,文化生活贫乏,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等事件频发,影响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群众文化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文化部门要提高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2.健全机制
要建立健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决策研究机制和监督执行机制。要建立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文化工作常设调研组织,及时作出正确决策,统筹全镇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确定切实可行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规划和任务目标。同时要根据目标任务实现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不得放任自流,更不能文过饰非,谎报业绩,要有严格的奖惩制度。
3.以人为本
当今社会处处都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之中,我们也要注意以人为本,以群众为本,从群众需求和需要出发,维护他们的切身文化利益,改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积极文化需求满足。因此我们文化站需要将服务中心下移、服务质量提升,精心营造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基地,使群众文化活动释放出特有的以美育美的生命力、文化力,使基层群众文化阵地具备它应有的主导性文化服务内涵并发挥出相应功能,从而产生文化吸引力、感召力,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离不开的便民、利民、乐民、为民的文化家园。
4.突出特色
各地区、地域、民族都会有其自身的特色,就文化而言本身就不是整齐划一的,有些地区人们能歌善舞,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时就应该根据本地现有的特色来制定相应的群众文化活动计划,凸显本地特色,尤其是在节假日和当地传统节日期间,多举办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当地文化的特色。比如说我们文成县,自2012年以来,通过深入挖掘特色的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孝文化、侨乡文化、刘基文化和畲乡文化建设融入社区建设工作中,以红色文化坚定党性,以侨乡文化引导艰苦创业,以孝文化追寻礼仪,以刘基文化筑牢防线,以畲乡文化促进团结,结合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一社一品”的要求,通过打造特色文化长廊、特色文化一条街、特色文化基地、特色文化示范区等手段,提炼总结每种文化的精神内涵,拓面提质,教育引导党员群众自觉参与到文化品牌创建的各项活动中来,将每一种文化打造成党员干部群众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以文化带动党员干部争先,以文化圈建设增强凝聚力,有效推进了社区建设工作。
5.整合资源
在整合资源方面,我们应该做到两个结合:机关团体与文化志愿者的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开放。利用社区的人才资源,合办各类协会、培训班等,维持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文化志愿者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发动社区各阶层的文化名人、文体骨干、退休老干部等组建文体志愿者服务队伍,依托辖区单位、社会团体、各类文化培训场所等社会资源,建立社区文体志愿者服务基地。利用社区文体志愿者服务基地,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形成“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节目、月月有演出”的文化氛围,以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要想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还需要加大奖励力度,大力扶持业余文化队伍。应完善各项奖励机制,重点加大对有特色,有精品的业余文化队伍的奖励力度,使之不断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从而提升业余队伍水平。这些无一例外都是重在活动、贵在坚持。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特点,动员各方面力量把活动开展起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建设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二、结语
篇6
【关键词】社区市民学校 建设 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近年来,重庆团组织为积极探索新时期社会治理有效模式,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在全市创办了1.2万余所城乡社区市民学校。
一、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意义
1.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概念。重庆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简称社区市民学校,是重庆共青团引导和服务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促进民生改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工作阵地,助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载体;是在深化群团改革试点中,由团市委牵头,工青妇科四家群团组织联手打造的重要工作品牌;是全国加强“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重庆的生动体现和成功实践。
2.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意义。加强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团组织建设的实践平台,是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综合平台。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创新了社区居民组织、凝聚和服务方式,通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为助推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泛汇聚正能量。
二、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途径
1.增强工作力量。增强工作力量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关键。要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不断夯实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办校基础。加大共建力度,依托社区大党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联系对接,开展结对共建,建立“共建+接力”长效机制。发挥社区原动力,让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发挥主人翁精神,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实现“志愿者从社区来”的工作格局,保持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持久生命力。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充分发挥社^社会工作室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县,为城乡社区市民学校配备专业社工。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专业化个案服务,在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培训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业务督导,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服务社区群众,提高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专业化服务水平。
2.丰富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内容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重点。要以“党政高度关注、居民普遍需求、具有实施条件、志愿者乐于参与”为着眼点,注重项目整合,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努力使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保持旺盛生命力。开展政策宣传,深入社区群众之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政策宣讲,使社区群众熟悉了解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汇聚起改革发展的合力。收集社情民意,广泛开展走访调研,收集社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社会问题,收集社情民意,做好下情上达、上情下达。 开展文明素养提升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着力提升广大社区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艺术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邻里和睦,拉近邻里亲情。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帮助社区群众增强就业创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围绕社区群众需求,开办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移动课堂,使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 开展帮扶便民服务,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困难救助、双拥慰问、节日送温暖等活动。
3.整合各方资源。办校阵地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基础。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共建共用、一室多用的思路,拓展办校阵地。在城乡社区,主要依托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科普室、广场、基层文化站、公共服务站和辖区单位现有阵地等,建立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在公租房社区,协调公租房管理局提供公租房社区市民学校办公用房,依托社区公共事务用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广场等开辟活动场所。在有条件的小区,主要依托物业管理办公室、业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小区广场、小区会所等,建立小区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和有条件的农村,依托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基层文化站(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现有场地,建立乡村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
4.强化组织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保障,努力构建分工协作、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共同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强大合力。 加强工作指导,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引导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培育志愿者组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加大对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营造良好氛围,注重典型选树,建立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激励机制,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用好新媒体,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立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微信群、QQ群,开设微博,开展各类新媒体主题活动,建立新媒体平台的互动传播。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向社会征集创意设计、开展评选和推荐作品等方式,创作推出一批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文化产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劲松,杨艳杰;浅谈市民学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与作用[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
化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2]杨柳,李海梅;和谐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法制与社会;
2006年16期
[3]马海燕;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学报;2009年02期
[4]叶木全,黄重,周晓景;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区文化建
篇7
人民司法工作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化解人民自己内部矛盾纠纷的重要法律工作,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南秀村社区在街道、司法所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人民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以服务居民为立足点,坚持法治与道德相结合的同时,与时俱进。把以人为本,作为人民司法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认真努力做好社区的司法工作,构建和谐社区。
一、夯实社区法制文化建设,营造依法治国、依法生活的氛围
社区法制文化建设以五五普法为抓手,以法律学堂为平台,以社区各类载体为依托,结合社会媒体为传播,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将法制教育融入到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五五普法是社区法制文化建设的抓手。今年是五五普法的过半之年,社区依托五五普法法制课堂,对社区依法治国的方针大略进行了认同教育,开设了“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解读。今年上半年就举办了这样的讲座六次,直接受益群众有二百多人,提高了社区居民群众的守法意识,强化社区群众依法生活的概念。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使广大的社区群众对党的政策充满信心,推进了党的民主进程。
2.法律学堂是社区法制文化建设的平台。在街道司法所的指导下,社区开办了“法律学堂”,上半年共开课六次,受益群众达二百多人次,组织居民群众学习了《劳动合同法》《监督法》《义务教育法》《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3.社区法制文化建设依托社区各类载体,在社区交通主干道上悬挂五五普法、等法制宣传条幅上半年计五条。在社区宣传橱窗栏张贴社会治安条例、八荣八耻等法制宣传画,上半年计三十余张。以禁毒日、安全日等法制宣传为主的黑板报六期。以《物权法》、“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特色楼道文化建设,建立健康向上,家庭邻里和睦,守望互相,互相理解的和谐气氛。今年上半年建立了20个文明家庭楼栋户。
4.社区法制文化建设融入到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寓教于乐。特别是今年的寒假,在遇到百年不遇的****时,因势利导组织了50名青少年们学习《未成人保护法》,和“如何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等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社区法制文化建设从小抓起,形成阶梯教育。
二、人民调解工作
1.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首先是社区领导班子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为推进社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保证。建立了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组织,由社区书记亲自担任调解委员会的主任,成立了辖区各单位联络员,成立社区第一调解小组和第二调解小组两套班子,完善社区人民调解工作组织。
2.组织健全制度完善首先要求严格遵守人民调解的程序,人民调解的程序是(1)受理纠纷(2)调查纠纷(3)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工作(4)促成当事人和解并达成调解协议(5)做好回访工作(6)对调解和好的民间纠纷进行统计并存档保管。使人民调解工作更加规范和严谨。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的层次,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民主进程,增强社区群众对人民调解的公信力和威望。
3.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其次要求社区调解委员会规范公章、挂牌、制度、台帐、四统一。社区调解委员会有调解委员会的公章,可行使独立的工作程序;调解员一律挂牌上岗,便于社区群众识别、接待;社区人民调解室张贴有人民调解委员会规章制度、人民调解员调解规定、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特别告知、法律援助规定、人民调解程序等规定。使社区群众了解人民调解的一站式服务,营造人民调解的亲和氛围,贴近群众的生活,达到缓解社会治安压力,维护社区稳定作用;社区严格按照人民调解的程序建立了人民调解台帐、社区法律学堂台帐、五五普法台帐、法律援助台帐四大类,做好调解工作资料的采集、整理、分析、调研工作。
4、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提前介入调研,做好做实矛盾纠纷的有效排查调处工作 社区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防止矛盾纠纷的发生,维护社区的稳定。做好基础工作,坚持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重大节假日期间的矛盾纠纷排查,和非常时期的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今年通过基础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计20起,占全年调解调处矛盾纠纷的30%。
5、社区定期每半个月召开由社区书记、民警、物管、调解员、楼道小组长、党员积极分子参加的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联席会,社区各部门通力合作,上下联动,对社区的隐患进行集中会诊,确定调解调处方案,加强纠纷苗头的防范处理,做到及时发现纠纷信息,及时深入调处,及时平息隐患,也是探讨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模式。上半年社区通过矛盾纠纷排查衔接联席会议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并通过社区调解和解的矛盾纠纷计3起,占上半年调解调处的矛盾纠纷的30%。 共2页,当前第1页1
6、建立社区矛盾纠纷信息网,第一时间得到信息,第一时间介入调处,扎扎实实做好有效的提前预防工作。如社区在得知有居民家里进行装修,就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咨询,对装修噪音的分贝给周围居民的影响进行现场测试,再给与合适的建议,以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帮助联系装修垃圾的清运处理问题等可预见的矛盾纠纷进行面对面的对话,真正做到“有效”“排查”“调处”。上半年社区在提前预防矛盾纠纷的排查中发现、调处的矛盾纠纷2起,占全年社区调解调处矛盾纠纷的20%。
三、积极引导律师送法进社区,提供法律援助
积极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律师送法进社区是教育广大的群众"讲责任讲权利讲义务"为主题,进一步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和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责任一致意识,引导社区群众依法办事,提高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在全社会掀起学法用法的新.社区在"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思想指导下,以主题活动促进学习内容深化,以学习内容来规范和推动宣传教育活动,是律师进社区具有较强的特色性前瞻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1、社区利用法律学堂这一平台,举行法律法规知识讲座二十次,直接听众受教育者一千多人次,在举办《物权法》讲座时,一位听众说:这
样的讲座我们爱听,因为学了就可以用了,马上回家我就和邻居讲,让他把放在楼梯口的杂物清理掉,有法可依了!体现了律师进社区的实际效果,不断提升了社区法制教育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2、社区规定了法律咨询接待日,举行集中法律咨询活动,今年上半年开办了法律咨询6场次,发放联络卡,宣传册800多份,24小时接受群众的咨询,提供必要的帮助,实行承诺服务,上半年一共有近一百多人得到了这项服务.
3、社区设立了维权献爱心,法律维权岗,为下岗失业人员,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合法权益的保护,直接受益者达25人。推动了社区法制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4、在新市民中开展"告别陋习法制先行"的活动,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社区有一百多名外来人口进行了学习,外来人口普法知晓、覆盖率为90%。
四、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不使犯罪人员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犯罪的方法,是所有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矫正犯罪人员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早日回归社会。
1、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法的顺利实施。社区共有五名矫正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帮教,使帮教的党员同志不出楼道,就在家门口,每月定期进行思想汇报,社区主任每半个月上门慰问,做好监督与关怀相结合。
篇8
摘要: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决定了辅导不可能是"复印式"的传承,而只能是选择性的传承。只有精心选择,才能传递群众文化的精华,只有整理和加工,才能使辅导对象能够接受,只有选择性的吸收,才能使异地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原封不动地世代因袭相传是不符合现代的发展和需要的。文化创新就必须打破旧的文化传统,不断地革新,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补充,不断地完善。群众文化辅导就是在传统文化意识与现代文化意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起着"联系"和"融合"的作用。它改造着传统文化中的落后,保护着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它选择外来文化的优长,发扬着现代文化的意识。基于此,本文对基层群众文化的辅导做出一番探讨。
关键词:基层群众 文化 辅导
一、文化馆辅导培训重在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馆是广大业余文学、书法、美术、音乐、戏曲、舞蹈等之家。是各个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为他们服好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全面提高业余人才的专业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各业务门类在职人员的培训己成为文化馆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在群众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组织举办短期或中长期的培训或轮训,开设文艺表演、舞蹈、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培训和优秀人才文化管理研讨班。二是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群众接受辅导、投身创作、参加表演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得到了艺术享受和乐趣,在不知不觉中群众素质得到了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表面上展示的是艺术作品,艺术人才,而其本质展示的是群众业务辅导人员在幕后的辛勤劳动,提高文化馆业务干部的综合素质,是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关键。
二、文化馆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近几年党和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播电视、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体系建设及设施的投放,要不断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以提供文化服务为天职,除办好经常性的民间组织培训、日常辅导外,还要结文合节假日群众文化活动最活跃之机,大力发展通俗文化,使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贴近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人的生活。因此,古往今来,群众都喜欢通俗的、现代的、潮流的文化艺术作品。而在现阶段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通俗文化却受到了抑制,不被重视,在今后的群众工作中,一定要改变习惯,有计划地办好辅导传授工作,向群众推荐一些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优秀文艺节目和精神食粮。促进我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的建设。对群众文化技能的辅导,首先要培养辅导对象的主动性。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对象,在看、听、想的同时也就是文化艺术的审美操作或制作的行为,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要积极地参与,在自我表演、自我创造、自我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这就是培养辅导对象的主动性。其次,就是实践性。文化技能只有在审美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训练才能够逐步地培养起来。比如说对某一艺术门类非常喜爱,但不掌握其技术与技巧,那么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文化审美活动,更不可能有高度的文化审美才能。掌握技能就必须亲身实践,长期实践就必定会提高技能。
三、文化馆应加强文化广场建设的正确引导
广场文化是现代城市综合文化实力的展示,是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时下各地流行广场健身文化,广场文化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即街头文化、健身休闲文化、娱乐演出活动和广场美化。开展广场文化,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广场文化应该有利于减轻人们日常劳作的疲劳和压力,使人们精神享受的愉悦的生活方式;二是,广场文化要考虑大多人的审美心理和自愿参与性、广泛性、普遍性、公益性的特点;三是,要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广场文化应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弘扬时代主旋律,必须铲除那些低级趣味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违背的腐朽的、落后的精神垃圾;四是,文化馆应加强对广场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由于广场文化的广泛性、群众性、休闲娱乐性的特点突出,文化馆要紧跟群众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时刻为广场文化建设把好脉。
四、文化馆应抓好社区文化建设的服务工作
社区作为我国社会发展新崛起的现代化因素,而迅速地积累和膨胀自身力量,并且以其独特的功能,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通过不断的吸纳社会领域中原有的政府职能,开辟出具有独立作用能力的自主空间和自主领域。要把社区文化纳入社区建设,是社区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则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和灵魂。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不仅有利于培育社区精神,陶冶居民群众的情操,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而且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塑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增强居民的凝聚力,营造稳定的社区环境。把握社区居民的需求,明确社区文化发展思路,探索和找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加强群众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牢固树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职能意识,坚持文化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坚持文化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文化馆在全区文化工作中的主导龙头地位,以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创作、研究为主业。只有这样,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就一定能够更加持久、稳定、蓬勃的发展。达到领导满意、群众高兴、同志们有成就感,为我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敏.全国基层文化建设巡礼[J].缭望新闻周刊,2009(19).
[2]沈元章.文联: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J].特区理论与实践,2011 5.
[3]马丹.市场·优势·政策一文联社的三个效益[J].行业观察,2010.2.
[4]巴特尔.关于加强文联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调查报告,2011.2.
篇9
关键词:生态;理念;校园;文化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显性指标在不断地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还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埋下“润物无声”的激励人奋发的种子。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求。
一、开展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意义
1.生态校园文化建设能凝聚精神力量。
2.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需求丝丝相扣。
3.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窗口。
二、学校开展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各学校对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卓有成效。如我们的毗邻三中学的《温州生态园建设背景下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就为我们开发与研究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此学校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建设“生态校园”,规范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传授“生态”科学知识,启迪“生态”创建思维,培养“生态”思想品德,养成“生态”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
1.通过构建校园生态文化,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实现校园生态和谐。
2.通过构建校园生态文化,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力,推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构建校园生态文化,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文化品牌,实现学校发展需要。
4.在学校办学目标的贯彻上,开展与之相一致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建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四、生态校园文化实施策略
(一)课程开发
1.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要根据三生态园的特色充分开发校内校外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搜集与三生态园相关的资源,盘活教材资源。如:《对生态自然村的调研与设想》《瓯柑的生长》《棱角的生长》《参观戒毒所》等等。
2.建立农科红领巾小基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要充分利用温州生态公园――“五福源”丰富的植物资源以及黄屿山王金每烈士陵墓的人文教育等资源。
(二)建设生态校园环境,优化校园景观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硬件基础建设。(1)校园人文内涵标志的设置与命名。制作校训、学风、教风、学校精神告示牌等,弘扬校园生态文化。(2)对现有操场进行改建,建立“生态校园”建设成果宣传基地。目前,学校的操场彩塑工程项目已经启动,校园书吧建设即将完成,文化走廊的面目已焕然一新。
2.加强校园建设宣传,增强绿色环保意识。(1)在做好绿化养护、整形、校园清洁等日常维护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绿化、环保意识。(2)宣传节能环保,人人都能从身边做起,养成不乱丢、不乱扔的习惯,并在适当时间组织师生进行各种保洁活动。
3.开展以生态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1)少先队大队部在“文明岗哨”的基础上,成立“绿色志愿者”组织,开展绿色校园宣传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护绿清污志愿活动。(2)开展以“生态校园”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宣传优秀作品。(3)广播站开设绿色校园栏目,每周定期广播环保知识、美化校园信息以及与绿色校园建设有关的活动。(4)开展以“生态校园”为主题的多项活动。设立兴趣小组,组织开展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生态园的瓯柑节,创办各种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生态意识,并在活动中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
(三)建设生态校园精神文化,实现校园人际和谐
1.从领导到教师,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教师积极探索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
2.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课,加强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优化师生的心理健康环境。
3.成立“爱心站”,由师生自主筹集资金,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体现互助精神。另外,组织服务队服务于社会,如打扫校园周边卫生等,培养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
(四)生态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有机渗透
1.把学校的生态教育渗透到家庭与社区,通过学校环境教育带动每一个家庭,甚至周边的每一个社区积极参与。
2.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利用网络开发学习资源,实施校园生态计划。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部分。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建生态校园、用环境育人”这一思想,全力打造生态校园,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子予.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务全书.红星电子出版社,2006-06.
篇10
____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2个镇、318个村(社区),总人口45万人,是革命老区县,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把村级文化设施器材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进一步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器材的管理和使用,使其真正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谐新农村中发挥作用,极大的丰富和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配送情况。自2007年以来,我县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重视、扶持基层文化建设的机遇,加大申报和争取力度,几年来,省文化厅共为我县191个村(社区)、28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小区)配送了锣鼓、乐器、服装等文化活动器材。从2009年以来,为全县19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0个社区基层服务点配送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建设318个农家书屋、10个数字化农家书屋、2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已完全对外开放,为城乡群众参加和分享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我县广大群众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管理情况。为确保公共文化器材不损坏,不流失,有人维护,有人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需求,我们要求各镇、各村(社区)责任到人,加强管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村级文化器材管理情况良好。首先,配发给各村(社区)的文化器材,镇文化站都逐村逐件的清点、登记,村(社区)也能按件登记造册,统一管理,确保了文化器材按计划配送到位,不漏件,不重复。其次,文化站、村委会、自乐班等都能安排专门的器材存放点,保持器材摆放有序、卫生、安全,并安排专人对器材进行管理,定期检查器材是否完好无损,确保开展活动时能正常使用。再次,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坚持“谁接收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提取、使用器材实行登记制,谁提取谁签字,并严禁文化器材私自借给他人使用和租用。镇文化站安排专人每季度对各村、自乐班、文化大院的文化器材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使用情况。在调研中得知,我县绝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器材能得到合理使用,如配备给自乐班、文化大院的器材都能常期使用,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活动;配送给社区、移民安置点(小区)的器材也能够常期使用,尤其是音响、灯光、乐器类,大部分用于广场舞、民间乐队等各类大众文化活动中;也有部分行政村对文化活动器材不能合理使用,一年中只有在大型节庆活动中使用几次,使用率低,没有使文化活动器材真正发挥作用。
近年来我县文化活动器材的配送使用和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发现,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经费不足。部分乡镇在文化工作方面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文化经费投入不足;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器材等管理人员没有工资报酬,加之开展活动没有专项经费,严重制约了文化活动开展,导致文化设施器材使用率不高。
(二)器材管理不力,导致设备闲置。有部分村条件较差,交通不便,没有办公用房,造成器材设备无固定存放地点。另有部分村(社区)对文化设备、器材的管理不够细致,有的设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没有得到及时维修;有的存在设备闲置,有的村节庆纪念日没有正常开展活动,导致部分设备没有发挥作用。
(三)配送不够合理,作用发挥有限。虽然省市已分批次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及设备,但仍无法满足我县所有文化站及文化活动室的需求,而且配送的部分农村文化活动器材不适合农村实际,适用性不强,比如大鼓不好使用,扬琴不会使用等,致使文化器材闲置,不同程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四)专业人才匮乏,制约活动开展。近年来,虽然我县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并不健全,特别是缺乏文化专业人才,导致很多器材不会使用,甚至有的拿着器材不知道干啥用。还有部分文化站长和文化专干对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还是外行,许多文化专干知识老化,专业素质不适应岗位需要,阻碍和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导致村级文化活动器材不能起到丰富活跃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大经费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文化工作方面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和鼓励全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同时加大文化经费投入,确保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日常化,自乐班、文化大院等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文化活动,使村级文化设施器材得到充分利用。
(二)制定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设施器材管理使用制度,文化站、村委会、自乐班、文化大院要安排好专门的文化器材存放点,落实专人管理,确定热爱公益事业、文化程度较高、责任心强、热心为公益文化事业服务的人员具体担任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对设备进行管理、维护和使用,对设施器材造册登记,履行正常的借用、归还手续,严禁文化器材私自借给他人使用和租用。同时做好防火、防盗、防潮等工作,定期检查器材是否完好无损,凡造成损坏或丢失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以此保证各项器材设备在开展活动时得到正常使用。
(三)合理配备器材,保证发挥作用。建议省市以后在村级文化活动器材配送上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尽可能选配一些农村经济实用的文化器材,基于现在跳广场舞的人越来越多,建议给各村配备便携式音箱、电子琴、架子鼓以及适宜农村的锣鼓响器等,以便各村组织开展活动时派上用场、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