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防火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乡镇林业;护林防火体系;策略;探究
乡镇林业一般具有面积广泛、值班人员短缺的问题,因此,乡镇林业是火灾发生的高危区域。与此同时,乡镇林业一旦发生火灾,将对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对乡镇林业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护林防火体系,以保证乡镇林业的安全。除此之外,要充分的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将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和管理体系融入乡镇林业护林防火中去,提升乡镇林业护林防火体系的管理水平。
1乡镇林业护林防火研究概况
乡镇林业一般位于广袤的农村,与此同时,乡镇财政有限,乡镇林业的实际面积都相对较大。以某乡镇林业为例,该乡镇林业的总面积为2.3km2,根据我国护林防火的相关规定,对于乡镇林业一类区域范围,需要设置相应的人员进行专门的防护。一般情况下,该系统包括专门的森林防火人员、防护管理团队、应急控制团、智能管理系统等,这些部分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基本的乡镇林业护林防火体系,因此可以在乡镇林业管理过程中,采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火灾威胁。
2乡镇林业护林防火研究涉及的概念
乡镇林业护林防火研究是在对乡镇林业中容易产生火灾的区域进行动态化坚实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的。具体来说,一旦相应的森林防火工作人员在火灾监控的区域发现有火情发生,就立马作出相应的反应,将相应的火灾问题汇报给防火管理指挥部,并经过团队的及时处理,发现乡镇林业内部火源出现的具体部位,指挥工作人员使用灭火设备,尽可能在火灾发生初期有效控制火情。当乡镇林业出现的火情被有效的遏制之后,相应的指挥管理团队应进行总结,并通过分析火情出现的原因,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后续的乡镇林业护林防火工作提供指导。
3乡镇林业护林防火的基本策略
进行乡镇林业护林防火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地完成乡镇林业内部的消防工作,高效地应对乡镇林业中可能出现的火灾危险,最大限度保证乡镇林业的安全。与此同时,为了提升护林防火体系的使用效果,还需要尽可能地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以提升乡镇林业护林防火体系的灭火效率。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广泛采用的乡镇林业护林防火研究开始充分结合先进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乡镇林业护林防火体系的作用,乡镇林业护林防火涉及的相关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条。首先,为了保证对乡镇林业火情的实时监控,在乡镇林业护林防火体系运行的过程中,要采用联动的火情控制模式,并专门设置相应的护林防火体系区域,安排防火工作人员。与此同时,还应进行专业的防火队伍建设,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火情,并设计规划好相应的乡镇林业护林防火措施,以便在发生火灾之后及时制定灭火计划。其次,是引入智能化的乡镇林业护林防火控制系统,为了有效保证乡镇林业护林防火调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需要在乡镇林业区域配置专门的灭火设备,并配制好相应的大功率水泵,以保证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出现的火情。再次,是进行乡镇林业护林防火应急体系的建设,该部分是乡镇林业护林防火工作人员在接到检查人员的报告之后,及时有效地对相应问题进行处理。最后,是乡镇林业护林防火的应急疏散系统,在发生火灾之后,根据乡镇林业火灾的实际控制情况,及时地将人民群众疏离火灾区域,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该部分主要包括乡镇林业护林防火疏散体系、疏散指示设置等。
4结论
篇2
目前,在我国不同层次的立法中都出现了表述森林概念的相关规定。《宪法》第9条第1款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民法通则》第74条第1款规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包括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物权法》第48条规定:“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上面列举的法律条文中虽然都使用了森林这一概念,但是却没有一个对森林概念的清晰界定。笔者认为《森林法实施条例》中表述的森林资源就是宪法、民法、物权法中的森林,或者说是对宪法、民法、物权法关于森林表述的解释。而《森林法实施条例》中的森林则是指成片的树木。严格的说,本文所要探讨的保护对象是作为森林资源主体部分的森林,而不是《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条中所定义的森林资源。下文中亦会严格的按照这个前提对森林概念的界定,进行环境法、民法、刑法等法学领域在保护森林方面的差异之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
一、各法学领域关于保护森林方式的概述
(一)民法对森林的保护
在民法领域中,对于森林的保护是基于物权制度,把它看成民法上的物来进行调整的。物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之一,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们所实际控制或者支配的,存在于人身之外的物质客体。我们可以看到,民法上的物是存在于人身之外的,具有非人格性,就是说与人身权不能交界。其次,民法上的物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并且还能为人们所控制和支配。最后,民法上的物,目前多为有体物。按照这样的标准,森林就是民法意义上具有稀缺性和有用性且能够为权利人所支配的物。
按照物权法定原则,物权可以分为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占有权。民法(物权法)对森林的保护大致可以归类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森林所有权的保护
通过对所有权的一般理解,我们可以对森林所有权的四项基本权能做出表述:占有权是指所有人对森林进行控制或者管理的权利;使用权是指所有人按照森林的性能对其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或者生活需要的权利;收益权是指所有人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基于森林而产生的物质利益的权利,在民法中主要表现为收取森林产生的孳息的权利;处分权是指所有人对森林进行消费和转让的权利。
民法(物权法)对森林所有权的保护主要表现为:以确认权利主体为基础,当所有权人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要求他人通过返还原物或者恢复原状的方式使所有权人受到侵害的权利得到救济或者以经济补偿的办法来使他人承担对所有权人的物的损害赔偿责任;如果存在危及到所有权人行使权利的情况,还可以要求他人消除危险或者排除妨害,以保证所有权人权利的行使。
2.对森林的用益物权的保护
用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权利。以所有权的存在和物的使用价值为基础,通过设立用益物权,用益物权人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或者设立该用益物权的合同的规定,就能独立、排他性的支配标的物。笔者认为,以开发利用国有、集体所有的森林为目的的使用权和以畜牧、养殖为目的而承包国有、集体所有的森林的承包经营权均可以视为用益物权。
法理上,对用益物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对所有权的限制上:在用益物权依法设立后,所有权人不能随意取消,只有具备法定的事由,所有权人才能终止用益物权;所有权人在行使所有权时,不得妨碍用益物权人行使权利;所有权人也不能随意变更用益物权人对所有权的义务内容;用益物权具有优先于所有权的效力。
3.有关森林的担保物权的规定
担保物权是指以担保债务的清偿为目的,而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物或权利设定的定限物权,担保物权可以分为抵押权、质押权和留置权。从《物权法》第180条、第183条的规定可以发现,虽然物权法对抵押物的范围作了正、反两个方面的限制,但是作为抵押的森林只要不属于第183条所规定的财产,不违反其他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就可以成为抵押的标的。总之,森林的担保物权,就是以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处分的森林使用权为债权担保,以确保债权实现的目的。由于物权法在立法时采用“一并抵押说”,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到《物权法》第182条的规定,即森林抵押时,必须将其林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二)环境法对森林的保护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对环境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森林是环境因素的一种,属于一类自然资源。森林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的单行法,对森林的保护作了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界定了森林的权属;按照指定的林业规划、森林经营方案规范对森林的经营管理;通过设立森林公安、建立森林防火制度、封山育林制度、划定自然保护区以及植树造林等手段加强对森林的养护;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通过设立行政许可的方式严格控制森林的年采伐量。
二、两者对森林的保护之比较分析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市民社会是近代的产物。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它是社会的一部分,不同于国家且独立于国家。其次,它构成个人权利,特别是个人财产权利的基础。最后,市民社会是由许多自主的经济单位或商业公司共同构成的集合体,这些经济单位或公司的行为独立于国家之外,且相互竞争。市民社会是由自主与自由的个人为单位构成的,这些个人是平等自主的个人,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独自决定自己的行为,近代市民社会因这种人的存在才能形成。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以自己为目的,所有的他人对自己来说是皆无的。但是特殊的目的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得到共同体的形式,这样在使他人幸福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满足。总之,近代市民的自由、个人主义是与社会必然的结合起来的。我们可以发现,民法的伦理基础即人的相互尊重,旨在保障每个人的存在及尊严,意思自治仍然是民法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见,个人的自由、自主的生活即是民法的理想所在,是民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民法中对于森林的保护,是着眼于保护森林所有权、使用权关系,是将其视为私人的财产而进行调整,不是也不可能以维持生态平衡、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为宗旨。我国民法在立法实践中,对调整对象的量有明确的规定:只调整当事人以财产或者人身为内容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诚然,造成森林破坏的原因是人类的行为,而作为民法上的物的森林也可以作为财产从而被民法所保护,由民法来对破坏森林的行为进行规制。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民法的本位是权利。权利是构成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如前所述,民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个人自由、自主的生活。民法的真谛便在于对于权利的认可和保护。在民法这一定型化的权利义务体系中,权利处于主导地位,即义务应当来源于权利、服务于权利并属于权利。在此基础上,民法设定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只是为了保障权利人权利的最终实现。在这里,权利才是第一性要素,义务是第二性要素。法律的力量在民法领域里仅限于禁止每一个人损害别人的权利,而不能禁止每一个人行使自己的权利。这就会导致权力所有人为利用所有物以实现对所有物的独占利益,而于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采取各种措施与手段。
与民法不同,环境法产生的原因就是环境问题的不断加重。环境才是此法所要保护的对象,环境保护正是环境法存在的目的。具体说来,环境法对森林等环境因素的保护,是着眼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每种环境因素内部的相关联性,因为这种相关联性的存在,使其能发挥生态功能作用,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旦某种环境因素脱离了环境,就会丧失这种生态功能作用,不再是环境法保护的对象。还是以森林为例,当它被砍伐成为木材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就不在是环境法所保护的对象。而森林不管是砍伐前还是砍伐后,均是民法作为树木或者木材所有者的物权加以保护的对象。
某些条件下,环境法保护的对象与民法上的物会有所交叉(比如森林)。但是森林也是基于不同的标准而作为这两个法律部门的权利客体,对它的保护方式会因为环境法和民法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环境法的产生对原有的民法理念以及价值追求目标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其实不存在直接的逻辑上的联系。一个作为私法领域里调整人与人之间纠纷的私法规范,一个作为在公法领域内对人与人因为环境保护所产生的问题的公法或者说社会法领域。二者其实并没有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有着很深的交集。民法如果要在保障权利主体权利实现的同时兼顾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只有将民法纳入公法领域内才有可能实现。
篇3
【关键词】 电网 输电运行 雷电定位系统 实用意义 雷击防护
1 雷电定位系统简介
在输电运行中,雷击所产生的危害最大、最频繁,据统计,由雷击引发的线路跳闸占总跳闸次数的30%以上,可见,做好线路防雷工作、及时处理雷击事故是保持线路正常工作的重点之一。
雷电定位系统立足于实时检测雷电活动,其应用兴起于近20年,在我国的起步早、覆盖面大、持续性好,已能有效减轻雷电事故损失,加快雷击故障点搜寻速度。鉴于其拥有重大的应用价值,我们有必要深入认识这个系统。
1.1 基本原理
雷电的发生,往往伴随有比较强的电磁辐射,依据这个辐射信号,测定其电波信息,进行特定的算法分析,我们就能获得比较全面的雷电信息。目前比较常用的定位方法主要有下面三种。
1.1.1 时差定位法
雷电所产生的辐射信号以相同的速率向四周传播,通过记录这个信号到达不同探测站的时间,我们便能得出雷电发生的位置。不难看出,影响其准确率的主要因素是各探测站的时钟误差,而现阶段的GPS时间技术已能很好地减小这个误差,故时差定位方式的精度比较高。
1.1.2 定向定位法
定向定位的数学依据是三角定位原理,其前提是每个接收到电磁信号的探测站都得出了其与雷电发生位置的方位角,当确定了多个方位角之后,我们就能通过简单的三角定位原理确定雷击发生的具置。显然,该方式误判率很小,几乎不存在死区,但其精度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误差较时差定位的方式大很多。
1.1.3 混合定位法
如字面所示,混合定位就是时差定位和定向定位的结合,具备两者的优点,很好地保证了其精度。该方法在雷电定位系统中应用广泛,探测站一方面得出了其与雷击点的方位角,一方面又记录了辐射信号到达探测站的时间差,能有效剔除无效或者误差比较大的数据,减少误判次数,提高判断精确度。
1.2 系统构成
雷电定位系统的具体组成依各地实际情况有所区别,但大致上都是由四部分构成的:探测站群、中心站、通信网络、用户终端。其主要任务包括雷电的探测与定位,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两个方面。
探测站群主要用于接收雷电产生的电磁波信号,通过通信网络将其传送给中心站。中心站一般拥有性能强悍的服务器,能依据探测站群传输过来的信号,准确得出雷击发生的位置与其他相关信息。用户终端能够随时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以供电网工作人员参考。
2 雷电定位系统的实用意义
通过雷电定位系统,电网工作人员可以准确了解近段时间的雷电活动情况,查询诸如回击次数、极性等参数,有利于指导各种维护工作、处理雷击事故,具体而言,其实用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2.1 确定输电线路的跳闸与雷击之间的相关性
我们知道,雷雨天气输电线路跳闸的原因主要是雷击,但是,雷击却绝不是唯一原因。在以往的输电运行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将雷雨天气的跳闸全部归因于雷击,结果使得我们无法及时处理隐患,为事故的再次发生留下了根基。而通过应用雷电定位系统,我们就能方便地分析跳闸与雷击的相关性,进而做出准确的分析,找出并解决隐患。
2.2 指示雷击引起跳闸的故障点,减轻搜寻强度
这是雷电定位系统最为直观的应用,通过该系统,我们能准确定位雷击的时间、位置,与跳闸的时间、具体输电设备的地理位置相对比,就能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准确及时地找到雷击引起跳闸的故障点,大大减轻了搜寻强度。
2.3 方便电网工作人员及时掌握雷电活动信息,避免不必要的事故
雷电定位系统能准确搜集雷击地点、强度及走向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技术人员能对电网的运行方式做出合理的调度,避免不必要的电网事故,同时,这些信息还有利于我们及时安排雷击预防工作,进一步减少雷击损失。
2.4 有利于分析事故,准确评估相关设施的防雷水平
雷击信息有利于我们准确分析输电事故的产生原因以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而雷电定位系统着眼于长时间、大范围地统计雷电频率、强度,使得我们能及时准确地对任意区域的雷击预防措施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供电部门很容易就能找到易受雷电影响的薄弱线段,方便工程施工。
2.5 利于对雷电活动规律的进一步探索研究
通过雷电定位系统提供的信息,我们能长时间、大范围地准确统计诸如雷电日、地闪密度、雷电流幅值等参数。科研人员从中提取所需信息,并进一步探索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雷电活动规律,进而科学地做出预警和主动防雷工作。
2.6 提供一个面向全社会的雷电信息库,以利于其他方面的防雷作业
雷击对航空运行、森林防火等工作也有严重危害,将通过雷电定位系统获取的有用信息对全社会公布,将有利于减少雷电对各种其他行业的危害,进一步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不难看出,雷电定位系统对输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大意义,不仅能在事故发生后,方便我们判断雷击与跳闸的相关性,减轻故障点的搜寻工作量,还有利于在事故发生前安排防雷、治雷工作,调度电网运行,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量,更重要的是,也利于科研人员对雷电活动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方便其他行业进行科学的防雷工作。总之,雷电定位系统利国利民,值得我们推广应用。
3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随着雷电定位系统的完善与发展,输电运行中的雷击隐患得到了有效的处理,雷击事故得到了及时的防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科研人员的进一步研究。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目前还无法完全判断跳闸是否由雷击引起。理论和实际都证明,雷电定位系统确实有助于我们确定跳闸与雷击的相关性,然而,雷击不是引发跳闸的绝对性原因,再加上雷击发生地点、位置难以准确确定,相关电网设备也难以得到准确定位,使得我们无法简单地确定单次跳闸是否就是由某次雷击造成的。
第二,定位准确性有待提高。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也是雷电定位系统现存的重点问题之一。对于定向定位方式,受原理限制,该方式易被环境影响,无法保证定位精度;对于时差定位方式,全网时间的不一致将严重影响其定位精度。综合两者的缺点,我们有必要将厂站时间与雷电定位系统的记录时间统一为GPS时间,以进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雷电定位准确性。
第三,电力设施的位置信息尚不完全。这也是影响雷击与跳闸相关性判断的主要因素,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还是整个系统投入运行的时间尚短,尚未准确、完全地统计相关电力设施的位置信息。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加大对已有设施的测量统计力度,增强对新建设施的科学管理力度。
第四,通信网络的维护工作有待完善与提高。几乎所有的网络系统都面临有这一问题,通信是否畅通,严重影响着整个雷电定位系统能否正常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完善通信网络的维护工作,加强维护力度。
总之,雷电定位系统在现阶段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主要还是因为整个系统太过年轻,发展时间太短,但我有理由相信,在相关部门的协同努力之下,该系统一定能得到长足发展,最终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
4 结语
雷电定位系统对保障电网系统的正常输电运行有着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雷电的活动规律,进而准确指导防雷工作、及时处理雷击灾害。在短短20多年间,就已经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对电网的正常输电运行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我们还需清醒的认识到,该系统依旧不成熟,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给予相当大的重视,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一系统更好地满足电网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方志杰,陆凯华.雷电定位监测系统在县局输电线路中的应用与展望[A].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