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的基本规律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传学的基本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遗传规律中,分离规律是基础,而且这部分名词概念较多,学生如果对分离规律理解不透,似懂非懂,就会给学习后面的自由组合规律造成极大的困难。我在教分离规律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孟德尔所做的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入手,灵活运用幻灯投影、挂图等直观教学手段,环环紧扣,逐步分析推断出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分离规律的实质。在讲解过程中,我注意讲清豌豆花的结构和传粉方式自交、杂交、测交;亲本、父本、母本;性状,相对性状,显、隐性性状;等位基因,显、隐性基因;纯合体、杂合体、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并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讲完分离定律的实质后,在进行小结归纳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基因如何存在?纯合体产生几种配子?(2)为何基因型为Dd的F1只表现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存在的条件是什么?显性性状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F1只表现出一种性状,那么亲本为什么一定是纯合体?(3)如果黑毛兔与白毛兔杂交,F1全为黑毛兔,则什么是显性性状?什么是隐性性状?(4)F1产生的配子种类数和父本或母本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何不同?(5)“三个”分离(即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的分离,性状分离)有何关系?各个分离发生的时间如何?(6)两个亲本杂交产生的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两个亲本杂交产生的F1表现型比为1∶1或3∶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如何?通过学生的分析、思考,最后我再加以概括、归纳,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于是学生便熟练而扎实地掌握了分离规律内容。学生对分离规律的内容熟练掌握了,便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后面的自由组合规律也就产生了兴趣,当我讲解自由组合规律时能结合其细胞学基础和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分析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在讲完两个遗传规律后,我又将两个遗传的基本规律列成下列的比较栏目:
通过分析、归纳和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确了F1产生配子的类型,测交后代、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并使教材上的许多实例和比较表中的数值联系起来,真正获得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我注意设法一题多问。如我布置学生在课上做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有两个纯种的小麦,一个纯种的小麦的性状是高秆(D),能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小麦是矮秆(d),易染锈病(t)。用这两种纯种小麦进行杂交。
1.F1产生多少种表现型和基因型?
2.绘出第一题的图解。
3.杂交后代中最符合生产要求的基因型是什么?说明道理。
我不仅要求学生准确回答出课本上要求回答的问题,而且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F1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值如何?(2)F1中的纯合体、杂合体分别占百分之几? F1中新出现的性状占百分之几?出现纯合的具有新性状的个体占百分之几?出现和亲本相同表现型的个体占百分之几?在F1的双显性个体中,纯合体和杂合体的比例分别是多少?(3)如何培育出最理想的新品种,培育出理想的新品种至少需要几年时间?
篇2
一、高中生物遗传学习题的常见类型
(1)在高中生物遗传学的习题中,正交和反交实验是常见的习题之一.习题出现的形式,往往是题中给出正交和反交的实验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结果对实验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涉及到的某种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设置题目.
(2)遗传基本规律,细胞的分裂,特别是减数分裂考查的题目较多.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有细胞质遗传和原核生物遗传.对减数分裂的学习和复习很重要.再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就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周期、方式和行为等.对其分裂过程图和染色体与基因位置的对应关系要进行牢牢的把握.
(3)生物基因与性状的表现关系.在这类习题的解析中,要对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进行分析,要知道生物的基因型和环境因素是决定生物表现型的主要因素.而且,成对存在的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解题时,可先将生物的基因型和已知的条件写下来,根据题中所给出的生物子代的表现形状,准确地推测出父本母本的基因型.
二、高中生物遗传学习题的解析技巧
1.根据遗传学的题目繁多,解题方法灵活多变等特点,我们可以知高中生物遗传学最有效的学习技巧就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对于基础知识要牢牢把握,才能做到活学活用.此外,还要加强对生物遗传定律的学习力度.平时要注意多看,多练,多运用.多看些观遗传学解题技巧,对遗传学方面的习题要多做多思考,运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和解题技巧来完成对试题的解答.
3实验中,(1)对于控制绵羊有角、无角的等位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
(2)F2无角雌羊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3)F1雌、雄羊基因型为.
解析由于该题的得分率较低,因此把他当做典型进行详细的分析.第一、因为该题出现的次数较少,有些考生几乎没有见过.同时该题的出题形式也让有些学生不大适应.但是,有些考生能够从中看出关键问题所在,即该题中存在着的同种基因型在公绵羊和母绵羊体内的不同表现.从它们的表现差异中可以看出来.有角公羊的基因型为Hh,母羊为无角.那么,如何判断其遗传方式呢?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公母羊的组合方式为正反交方式,因为F1的表现型与正反交的结果完全吻合.这就证明了该实验中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遗传.学生解答的误区是,认为公母羊的表现型不一样,因此应当为伴性遗传,因此造成失误.
2.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注意到,举例来说明正反交结果不同的习题有很多,并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不同.在进行遗传学有关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也会有相关的生物实验出现,这就需要我们一定要对实验中的各个步骤及实验结果进行仔细的观察,以便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实验图,这样一来,即使考试中因为紧张把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及概念忘掉了,也会因为这一幅实验图的存在而对其有所回忆,从而可以找出解答这个问题的入手点.关于细胞质遗传的原因有很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例如,我们可以从实验结果中找出正反交结果不同的原因,即细胞质遗传、母体影响、雄配子致死基因的存在等都会导致其结果不同.因此,要做到活学活用.
篇3
关键词:遗传学教学内容 基于问题学习 专业词汇 成绩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18
遗传学是是研究生命基本规律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科学,它是一门古老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遗传学与人类自身的健康密切相关,也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遗传学的发展得益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也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同时,遗传学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生命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遗传学课程是一门主要的基础课程。遗传学课程对于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遗传学也有着不同于生命科学专业其他重要课程的一些独有特点。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有如下一些思考。
1 选择合适的教材、课件和教学内容
国内目前有不少的遗传学教材,每本课程各有其优缺点。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广泛的讨论、协商和比较,我们选择了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刘祖洞等主编的第三版遗传学教材,这主要基于如下理由,第一,这套教材的前两版是公认的遗传学经典教材;第二,该教材在经典遗传学与现代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内容平衡得比较好;第三,该套教材在习题方面组织得比较完整,内容也比较新。在遗传学的课件方面,我们主张精心准备,既注重教材内容的讲授,也要求加入一些前沿的研究内容,也包括一些授课老师科研相关项目的内容。同时,遗传学与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等课程存在广泛的交叉。由于遗传学讲授的内容非常多,在有限的学时内就必须进行必要的一些取舍。我们认为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遗传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避开重复,突出重点,会有利于提高遗传学的教学效果。比如微生物遗传学的部分内容,由于与微生物学课程存在很大的交叉部分,在学时的安排上就可以适当减少。由于遗传学是研究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大多数学生普遍都对该课程的学习比较感兴趣,但也应该注意到部分学生感到学习遗传学难度较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乎衡教学的进度。此外,在遗传学教学中也需要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对遗传学知识构建的需要。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适当增加一些人类遗传学的一些现象(疾病),效果就比较好。比如红绿色盲,秃顶,血型,先天愚型,两性畸形等遗传现象,可以进一步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遗传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动态
在遗传学课程的讲授中,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及一些重要遗传学家的事迹,对于学生对于遗传学学科的发展理解非常重要。不仅要介绍国外一些著名的遗传学家,如孟德尔、摩尔根、穆勒等,也应介绍国内一些著名的遗传学家如谈家桢、盛祖嘉等,国内一些重要的遗传学方面的进展也要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些遗传学家所处的时代,如何来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一些遗传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设计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推动遗传学学科的发展。此外,近几年在遗传学相关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贡献也要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提及。在对遗传学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遗传学在当前生命科学各学科中的核心作用和重要地位。同时,让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历史、现状和动态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另外,在理论考试中,我们有时候也考察一些遗传学发展的历史,比如基因的概念是如何发展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等问题。
3 遗传学专业词汇的学习
遗传学的专业词汇相对于其他一些课程来相对较多。我们认为,对于遗传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对许许多多遗传学专业词汇的理解和学习。遗传学名词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同时接触到这些遗传学专业词汇的英文名称。在讲授一些遗传学名词的时候,要注重与其他一些相近遗传学名词的比较,比如交叉和交换的区别;不完全显性、完全显性、共显性、超显性、镶嵌显性的区别等。在遗传学的理论考试中,我们倾向于20-30%的遗传学名词的解释和理解是比较合适的。在遗传学专业词汇的学习过程中,为避免枯燥乏味,我们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图表、动画等对专业词汇进行介绍,加强学生对遗传学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大部分学生具有进一步读研的意向,如果学生有从事遗传学专业研究的意向,我们也会推荐一些好的遗传学专业词汇的书籍,让他们备考。比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遗传工程词典就是一门较好的学习遗传学专业词汇的参考书。
4 善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对于遗传学的教学非常重要。一些重要的遗传现象,都要有一些图片、视频等来配合讲授进行学习。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采用动画视频来辅助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生物专业的遗传学课程不同于医学遗传学课程,但在教学课程学生对于一些人类遗传的现象等问题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倾向于介绍部分人类遗传学现象的内容。但在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通过语言描叙一些病例,学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通过照片或视频来描叙一些遗传病,就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刻。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些遗传学方面的最新动态,比如我们推荐OMIM网站让学生更广泛的了解一些遗传病的信息。我们也尝试使用一些互联网程序对遗传学课程进行考核和答疑。通过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注学习遗传学的兴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遗传学的多媒体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够清晰等问题,这都需要任课教师加以注意。
5 遗传学习题的讲解
遗传学是在生命科学各分支课程中是相对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应该说是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的。单纯的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授很难让学生对遗传学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应用掌握透彻,我们认为遗传学这门课程需要通过对一些遗传学习题的训练和讲授来让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在遗传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安排一定学时的习题课,专门对教材课后的一些习题进行讲授。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尝试解答一些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遗传学研究生入学试题,对一些经典的试题统一讲解,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的这中教学思路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6 PBL教学方法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Prohlem-Based Leaming)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不但获得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问题的探索又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遗传学的知识点多,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在遗传学的讲授过程中,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应用对该课程的讲授就更加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再进行总结和评价。比如,在巴氏小体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提出问题,既然女性X性染色质失活,为什么X连锁的遗传现象没有受到影响的问题,学生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就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假说。我们认为,在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善于通过应用PBL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对遗传现象和规律的深入分析和认识,
7 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
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发展源于实验,实验教学是遗传学课程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遗传学与普通人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遇到一些遗传学问题,他们也希望在遗传学实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遗传学的实验教学应当让学生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实验课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大约1/3。对与其他生命科学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交叉的实验内容部分进行了调整,对遗传学实验我们更偏重一些遗传学学科所独有的一些实验的开设。我们对遗传学课程的实验安排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果蝇为材料的一些经典的杂交实验;二是细胞遗传学比如性染色质标本的制备、核型分析等;三是人类遗传病的分析比如一些正常遗传性状的调查、系谱分析等。同时,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假说和设想,设计小实验进行检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8 完善遗传学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才评价的标准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方法也对督促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遗传学的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我们采用了理论考试成绩(60%)与实验成绩(40%)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理论考试成绩部分,我们采用了期中考试使用学生网上课程学习系统,学生通过自测试题库内的试题完成,成绩占30%,期末考试老师命题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包括实验结果(20%),实验报告(40%)和实验考核(40%)的部分。实验考核主要包括对实验仪器的正确操作和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等。通过这种综合性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我们发现能够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的学习兴趣,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我们认为,通过遗传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遗传学理论和实验技能,也能让学生终身受益。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采用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总之,完善遗传学教学方法还需要广大遗传学教学工作者不断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守伟,赵莉,胡明洁,张静.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遗传学教学内容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1):1157-1158.
【2】王文静,连瑞丽,李宇伟.多媒体技术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1):55-56,78。
篇4
一、教学重点内容要突出
《动物遗传育种》共十二个章节,本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动物遗传学和家畜育种学。其中动物遗传学是育种学的理论基础。
遗传学部分对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遗传的基本规律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为以后学习变异、群体遗传、畜禽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遗传等打下良好基础。坚持“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实用性”,结合实践,掌握染色体观察、遗传规律验证等实验方法和技能,为解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
育种学部分,重点是选择原理、选配技术、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相应的实验也要侧重,并加大畜禽体尺测量、系谱编制、近交系数和亲缘系数计算,个体育种值的估计,杂种优势率的计算等实验的教学时数,而对于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与利用―冷冻胚胎保存、种用价值的评定―BLUP法、畜禽育种的组织、抗病育种等内容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以及高职高专人才的特殊性,可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们了解当前培育新品种、新品系的方法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本课的重中之重则是遗传的基本规律、选种、选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是其他章节的基础,只有对这几章深入透彻的了解,才能有利于学习其他的章节。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动物遗传育种》是研究动物遗传机理,家畜改良方法、培育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当今优良品种在动物养殖过程中得到人们的广泛认识,它可以提高动物的产量和质量,学生可以通过遗传育种学的学习和实践,正确运用遗传规律和育种方法培育新品系,为动物生产和育种服务。
在讲授《动物遗传育种》理论课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好如何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理论内容讲完之后紧接着安排实验实训课。比如在讲授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理论课时,紧接着安排多基因性状的遗传分析的实验实训课,这样教学中心自然就从理论教学转到实践教学中来,增强了课上与课下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升华;有些课程也可采用一堂理论一堂实验,使理论与实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选配中近交程度的分析内容极为适宜。比如在讲近交系数的计算时,第一堂课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近交系数的计算方法步骤,而后进行近交系数的计算的实验内容,这样使课堂内容直接融入到实验实训课,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计算,学会计算个体近交系数的方法,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三、采用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遗传学部分理论性非常强,在讲授中需引用大量例子来借鉴说明,需要大量挂图、多媒体、CAI课件来加强感性认识,比如染色体观察,特别是减数分裂的过程,采用常规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课件PPT形式把减数分裂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得减数分裂的过程具体、直观、简单易懂,会为学生理解联会、交叉互换,父源和母源的遗传物质发生互换等,提供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同学们一目了然,并为以后学习遗传的第三定律―连锁互换定律打下良好基础。
多媒体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采用,在实践教学及实习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比如实训1染色体的观察,教学手段、方法可运用投影、多媒体对染色体的细微结构、细胞分裂情况进行演示。结合模型和理论讲解,使抽象的知识便于理解。比如育种实训6家畜家禽品种类型识别,可采用多媒体的幻灯片观察各品种特征。利用标准的动物模型,进一步识别典型品种的特征,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其他实验教学或实习教学前将实验教学或实习教学练习步骤、注意事项、考核标准以课件形式投影到大屏幕,学生可以参照课件自我训练来规范自己的操作,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训教学,提高技能水平
实训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掌握实训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巩固、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实训12杂种优势率的计算,学会根据杂交实验结果计算各性状杂种优势率的方法。通过实训,掌握实训方法,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动物生产与经营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精心指导,在进行实训教学中,使学生的自主性更大些,每个小组自定实习计划,独立完成实习,老师起到一个指导作用。在实训过程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同时将学生实训中出现的共同问题,集中分析。
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实训等相关实践,使学生能综合地、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所学本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五、灵活运用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搞好校企合作,通过课程综合实训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在生产实践中运用遗传知识分析常见的遗传现象及处理育种的基本数据,运用性能测定、系谱测定等鉴定手段对种畜禽进行选择,应用杂种优势理论选择最优组合生产商品畜禽的技能。
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实训内容既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院内教学基地与实验室条件,进行现场教学示范和实际操作,同时也应以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为主要内容。在课程教学之后,综合应用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校企联合完成一个生产实际项目的开发,实现“案例项目一体化”。具体形式有:
1.第二课堂。通过学生养殖小组活动、养殖技术服务指导、假期顶岗实习和承担种猪场选种与选配项目等第二课堂活动,进一步提升应用家畜遗传育种技能的能力。
2.网上集体答疑,难点重点突破。在课外,教师利用QQ群和课程网站上的论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突破。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查找遗传育种有关资料,注意收集遗传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学习中,要善于联系相关学科与实践、勤于思考、注重相互交流、讨论,形成遗传的观念,从遗传与变异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六、加强考试方法改革,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外,考试模式也是《动物畜遗传育种》教学改革和探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考试模式不仅可以避免死记硬背造成的高分低能现象,而且还能在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5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优化整合;教学方法;成绩评价;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89-02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新领域,是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医学遗传学研究人类疾病和遗传的关系,即研究遗传病的形成机理、传递方式、诊断、治疗、愈后、复发风险及预防措施。它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学科,在现代医学中,处于日益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基因、染色体、单基因病、线粒体遗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群体遗传学、生化遗传学、人类基因组、药物遗传学、肿瘤遗传学、遗传病诊断与遗传病治疗、遗传病预防等。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往往形成了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交给了学生大量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不能有效“吸收、消化”,形成了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通过改革,我们在绪论一章中布置作业,让学生自查相关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整合教学内容“基因、染色体”等 。在“单基因遗传病”中开展PBL、CBL、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肿瘤遗传学”等章节中结合科研开展教学改革。教学和考试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
医学遗传学作为遗传与临床疾病之间的衔接,作为生命科学这个科学体系的一个方面统一把握,做到结构合理、减少重复。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一 教学内容改革
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授课学时。因为医学遗传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医学遗传学是培养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未来在基础和临床实践工作中所面临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有些是重叠的,在教学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将医学遗传学的有关内容整合到相关课程完成。如:“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生物学的“细胞核的功能”中完成,或者在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中完成。“减数分裂”在实验课上完成等。
二 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理论课教学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归纳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在理论课上,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思考,一方面开拓学生视野,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成就,另一方面也帮助同学加深对一些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为主,辅以示教。在实验过程中,老师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做”“眼睛看”和“脑子想”三者结合中,加深对生命科学实验研究的认识,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改革: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遗传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不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着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完整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心及团队协作精神。
在实验课教学中,要使用“人类外周血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的制备”“遗传病”等录像、光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演示,使课程内容的展示更为直观、具体,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应采用显微电视系统,将教师的某些示教内容呈现在荧光屏上,大大方便了学生观看和教师的讲解。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课整个过程的质量。在实验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以提高教与学互动的机会。
第三,使用案例式教学。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遗传为基础、疾病为中心,有助于深刻理解遗传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在讲授各类遗传病时,引入临床病例,使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理解和巩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通过具体遗传病家系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了延迟显性、遗传印记、遗传早现、动态突变等重点和难点内容。同传统的直接给出基本概念相比,这种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第四,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在实验课上把相关的理论内容先进行讲解,然后接上相应的实验内容。使得理论知识得以及时检验和巩固,学生印象深刻。如:性染色质的内容,先对假说进行讲解,接着进行“X染色质的制备和观察”实验,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相关内容。
第五,改革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了形象化教学,使学生们在生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获得感性知识。例如,减数分裂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口述结合挂图或幻灯的方式讲解,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重要的遗传事件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后,掺入了形象生动的Flas,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近年来,随着各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通过网上下载相关内容、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制作针对新版教材的“医学遗传学”多媒体课件,100%多媒体授课 。教学结束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改课件内容。优化网络教学的措施: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上要及时更新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等内容,结合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开展“课程教学互动”“课程教学辅助”“网上考试”等。
三 成绩评价
遵循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可行性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形成性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等,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教师通过批改学生作业、阶段测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给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使学生及时获取诊断性信息和相应的指导。
第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弥补不足,积极地设定学习目标和成长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学生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培养自己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激发自尊心、自信心。
第三,同学间对彼此的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时间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帮助学生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能力,并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课程总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由4阶段性成绩组成:自我评价占10%,小组讨论与课堂讨论学习占10%,课外作业占40%,课堂小测验占40%。
四 结果及分析
2012级临床医学教改班对以上内容和环节进行了改革,随机抽取一个教改班和一个普通班的医学遗传学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教改班的期末成绩、实验成绩、总评成绩与普通班的比较,通过office EXSELL T检验,P
效果分析,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及标准差、各题型的平均难度和区分度等)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 讨论
经过改革,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了建立全面“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得到全方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高。根据以上结果,还应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整改:一是抓住课堂教学核心,加强遗传学基本原理、实验研究方法的教学。二是利用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为主、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施“启发式”现代教育理念。四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现代科技含量,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通过教研室教学讨论会、集体备课等途径,实施在教改班实际授课过程积累的宝贵教改经验,以便得到及时的交流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在其它平行授课班中,积极推广和实行教改班的最新教改成果,对其中一些创新型较强的理论成果及时整理并以论文形式发表。或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会,及时推广成果,扩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赵俊云,杨向竹,胡秀华,郭 健.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优化[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
篇6
关键词:假说—演绎法;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科学方法
假说—演绎法是形成和构造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首先提出某种作为理论基本前提的假说来,然后以假说作为出发点,逻辑地演绎出可由经验检验的结论,构成一个理论系统。用这个理论系统解释和预见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各种现象,并用实验来进行检验和修正。图1为假说—演绎推理的逻辑关系。
图1假说—演绎推理的逻辑关系
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以“观察(实验)—归纳”为主的方法逐渐让位给以假说—演绎为主的方法。假说—演绎法不仅仅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形成客观规律的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相对于观察—归纳法对于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创新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一、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要求及体现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阐述“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价值时指出,该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新课标中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水平要求,其中属于应用水平的仅有两项,一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另一项是“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在课程标准必修二模块的前言部分,还特别指出要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可见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是必修二模块的重要任务之一。
必修二教材中涉及假说—演绎方法的内容还有: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第52页,沃森和克里克提出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证实了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第68—第69页)以及遗传密码的破译(第73—第75页)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体会,领悟其中蕴含的方法。同时在教材中,编者也设计了类似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如教材第38页拓展题“……你怎样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如何验证你的解释”,及第71页的技能训练——提出假说,得出结论“请针对出现残翅果蝇的原因提出假说,进行解释”,必修三教材第69页进一步探究“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作出的推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等。
二、假说—演绎法的典型课例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经典内容。遗传因子分离导致性状分离这一命题,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历经“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得结论”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一内容非常适合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素材。构建假说需要大胆设想,演绎推理需要缜密思维,验证假设则需要设计实验,寻求证据,进行论证。这一系列过程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下面以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实验为例(如图2),看看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以及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的过程中,是怎样体现假说—演绎法的。
本案例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孟德尔研究过程中的哪个步骤是演绎。学生看到的是,孟德尔提出假说后,就设计测交实验进行检验了,那么哪一步是演绎呢?事实上,测交实验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的传递方式,显然在当时这是不可能的。只能由假设演绎出一个必然的可证明的待检验陈述,即子一代如果是杂合体,则必然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那么如何最直观、最简单地证明这个推论呢?孟德尔非常巧妙地设计了测交方法,即将子一代与隐性亲本类型回交,这是因为隐性亲本性状不能遮盖显性性状,并能显出纯隐性性状,这样测交结果就能直接反映出子一代所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数目。如果测交结果能得到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例是1:1的话,就证明了推论的正确性。这应该是孟德尔之所以采用测交试验的真正目的。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完全相符,证明了推论的正确性,由此就得出被确证的结论,即分离定律。
三、在应用假说—演绎法时需注意的问题
(一)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活跃的思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在再现孟德尔实验和思维的过程中,不仅有分析、推理、归纳、演绎,还有设计和想象等思维活动,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提出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因此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非常重要。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而非主观臆断
在演绎推理这一环节中最好以问题“为什么孟德尔不是用f1代自交或用f1代与纯种高茎豌豆杂交来证明其假说,而是将f1代与矮茎豌豆进行测交呢”来引导学生思考,而非主观臆断地告诉学生,孟德尔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就是将f1代与纯隐性类型杂交,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却没有进行分析。这种教学的结果是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动力,不进行分析和思考就被动接受,其后果是学生遇到检验某一生物个体是否是杂种的实际问题时,只会想到测交而不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这是一种失败的教学。
四、假说—演绎法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与限制
回顾经典遗传学的历史就会发现,人们对基因和性状关系的认识,首先是从性状传递的规律变化提出合理的假说,然后再分析、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在“合理”和“不合理”的冲突中发现正确的结论。如孟德尔在不知道遗传因子为何物、在细胞何处的情况下,选取豌豆若干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对呈现的现象提出假说,合理演绎,实验验证,从而归纳得出两个遗传的基本规律。基于当时的情况,孟德尔的假说是合理的,可以演绎地说明其他类似的现象。如果联系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孟德尔假说的局限性,譬如孟德尔讲的颗粒式遗传、基因的独立自由问题。如摩尔根和他的合作者就是在觉得孟德尔遗传理论“不合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发现连锁和交换定律。
篇7
关键词: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收稿日期:2011-06-20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09B002)资助
作者简介:秦红玫(1978―),女,四川南充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243-02
1引言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一门讲授与园林植物密切相关的遗传学原理和育种方法技术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很多高校园林、园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涵盖的内容丰富,涉及遗传学基本理论、园林植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花色遗传、彩斑遗传、花径与重瓣性遗传、株型遗传、抗性遗传等)、园林植物常用育种方法(引种驯化、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分子育种等)等。各部分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使得对于各部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难点的取舍和讲解深度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困难。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在学习园林植物相关的其它课程,比如园林植物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配置等课程的过程中积累了园林植物的丰富知识,也带给他们对于学习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不同的关注焦点。这些关注焦点经过教师合理的引导,再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掌握知识技术有很大帮助,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以直观、生动的内容展示获得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好评,也逐渐成为高校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质量越来越重视。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成为教师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这门课程而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园林植物遗传学部分是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重点分析园林植物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这和一般的遗传学侧重点有所不同,课件制作应该把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并结合园林实例。比如,在遗传学基础部分的教学中以孟德尔等人的实验为实例,重点介绍遗传学的3大基本规律。中学生物教育使得同学具备一定的遗传学基础,可利用动画展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内容,同时结合现代遗传学的热点问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基因和DNA的相关信息,为后面的内容打好基础。在花的发育部分的教学中,多媒体重点展示花发育的过程以及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式。花色遗传部分重点介绍花色遗传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回答花问什么会有不同颜色和如何改变和控制花色2个主要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花色与花色素之间的对用关系等。
园林植物育种学部分以遗传学原理为基础,重点介绍方法技术,实践性强。在讲授不同的育种方法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园林植物的相关育种方法和技术流程。选择的植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常见植物种类,并且相应的育种方法研究比较成熟,如引种驯化可以选择矮牵牛、郁金香等,杂交育种选用月季、杜鹃等。这样既介绍了育种方法,也满足了学生对特定园林植物育种的认识,并激发自己的育种思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得植物立体化、过程动态化,操作直观化。这样的课堂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提高,同时对于启发育种思路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教学内容的优化
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2]。在教学中以选用了程金水主编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作为教材。该教材内容考虑了园林植物特点,结合了科研前沿和生长实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被很多高校选用。遗传学部分,在细胞遗传基本知识基础上,着重讲述花的发育、花色、彩斑、重瓣型、株型、抗性等现代遗传变异原理。育种学部分,根据近年国内外园林植物育种进展,在常规育种基础上,充实了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倍性育种,增加了分子育种、品种登录等内容[3]。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是丰富园林应用中物种多样性和品种多样性的重要而有力的科技手段,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经成为目前很多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或热点,其成果也不断更新。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中结合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和研究新成果是必要的。获得这些信息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中文献信息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有必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了解研究的动向。这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别人的好的研究思路、方法,并激发学生对于科研问题的创新思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既使学生尽快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在部分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尝试选取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结果发现,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及时提出对于相关问题的疑惑或见解,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4教学互动分析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的双向互动活动,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所选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教学中尝试把总论和各论部分结合教授,特别是育种学部分。在各论当中,对部分园林植物的种质资源、育种现状、育种技术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信息量很大,需要用较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主动去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尝试了育种学部分的教学中,每章内容讲授结束以后,安排一次学生以各论中的某1章内容进行的课堂展示。具体要求学生2~3人1组,利用课后时间仔细阅读各论中的某1章内容(该植物的育种最好和刚刚讲授完的育种方法相关),并总结和制作PPT文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回答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也应给予必要的指导。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不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是同学知识交流的桥梁。结果也显示,通过交流次数的增加,学生展示的效果越来越好,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教学互动的形式很多,也在进行其它形式的尝试,希望为教学的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孙莉.现代教育技术与《园林植物育种学》课程的整合[J].长春大学学报,2004,14(6):76~78.
[2] 杜晓华,李桂荣,杨鹏鸣,等.《园林植物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115~116.
[3] 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 廖显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林业教育,2003(3):53~54.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ethods of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Garden Plant
Qin Hongme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ichuan,Nanchong 637002,China)
篇8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心里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58-01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生有较强自信心的比例只有43%,抗挫折能力强的仅占38%,意志力强者占20%。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强、与人难相处、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冷漠与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缺乏耐力、注意力差、缺乏观察力等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教育部1999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生物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下文是我根据生物课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例如,初中生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开始成熟,同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包括性意识的觉醒、性别角色的确认,的萌动,开始对异性关注,有与异往的需求等,依据这些特点,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
2.主体性原则。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泡菜、酸奶等产品。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生物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做好了以下几点:
1.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塑造高尚人格。“身教胜于言教”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基础,教师是学生认同与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当以自身为榜样,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课堂上,一定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合理的需要、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健全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2.运用生物素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可怕。”在生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如各种挂图、实物、实验以及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幻灯片等,都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更能激发学生。
3.运用生物素材提升学生耐挫折的能力。“人生挫折十之八九”,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通过遗传学史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
通过几年的实践, 由于在生物课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但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正常的情绪反应力、心理适应力、心理耐受力和心理控制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意志品质、适度的反应能力和统一的人格,并能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以来班级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形成了团结协助、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篇9
关键词: 高中生物 遗传与进化 STS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STS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作为科学教育领域内的一种新的尝试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认同,成为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STS是“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英文缩写,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及发展的科学教育思想,它要求学生懂得科学知识的应用,知道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解决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基础和核心内容,也是生物科学与社会、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在本部分内容里包含遗传的细胞基础、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该模块主要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本文以该模块为切入点,对STS教育在生物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一、系统化生物学知识,在教学中贯穿STS教育
生物具有严整的结构,通过代谢表现为生长、繁殖等生命现象,具有应激性,能够适应并影响环境,因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着一定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应心中有STS理念,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起生物科技与社会的教育观念。
例如:学习细胞分裂知识后,分析细胞分裂中DNA、染色体变化规律,推导DNA与生物的遗传相关,通过“Avery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继续追问思考: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为什么DNA可以作为遗传物质?通过了解沃森和克里克成功的奥秘引出DNA结构、功能、中心法则这些遗传学的基本知识,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亲子鉴定、基因诊断与治疗、生物技术制药和研制疫苗、艾滋病病毒的遗传机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转基因食品、害虫和病原体抗药性形成、干细胞的应用、克隆技术、人体器官移植、组织培养、朊病毒等,这些都是极好的STS教育素材,教师只要随心巧用,必可达到良好的STS教育效果。
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选择的材料,在生存斗争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有利变异不断积累和加强,推进了生物的进化,学生沿着达尔文的思路,能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模型,教师提示学生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局限,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了解现代生物进化学说。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共同进化。至此,又很自然地把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水到渠成的联系起来,在生物与环境里,生物性污染、生物净化、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绿色消费等又是渗透STS教育的良好素材。
以上的知识梳理只是一个示例,在任何一个模块的学习中,任何一个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拓展,均可以作为主线将STS生物学知识框架建构。教师心中应有生物整体的概念,善于从不同角度把STS教育落实于生物教学实践中。
二、穿插应用生物科学史,渗透STS教育
生物科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它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STS教育材料。如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DNA双螺旋结构提出、《寂静的春天》带来的环保革命等,生物科学史为我们展示了生物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现实应用,对于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学原理、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从生命科学的发展史来看,每一项成就的获得无一不是生物学家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甚至是不断失败后反复实验而获得的成功,因此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融合,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理解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生物科学概念原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问题引导,设疑激趣:简单解释“融合遗传”的观点,预测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F1会是什么样颜色?实际结果F1紫色,与“融合理论”不符合,怎么解释?(2)设问: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里为什么F1全是高茎?矮茎消失了吗?F2为什么会出现3∶1这样的结果?是偶然的吗?怎么解释孟德尔的发现?(3)带着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孟德尔对该实验现象的解释;它与“融合理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孟德尔的解释是否合理呢?怎么检验它的正确性?(4)介绍“假说―演绎法”,指导学生绘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理解测交实验过程,预测测交实验结果,领悟“假说―演绎法”在科学实验研究中的价值。(5)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并组织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体会模型意义。(6)介绍孟德尔定律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通过设疑探究模拟孟德尔关于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再现生物学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能够较好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实质,理解“生物―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对“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假设―实验设计、验证―归纳总结”的一般研究过程有了真实的体验,实现知识(分离定律)、技能(科学研究方法)目标的达成。
三、情境创设、课堂引导,落实STS教育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知识是从情境和活动中来的,学习是在真实的活动和社会性的互动里发生的,情境教学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中所进行的教学。[1]创设情境的目的或激发学习兴趣,或启迪思维,总的来说是为实现有效的教学服务,因此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开展STS教育活动,是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体现。如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位男明星和一位女明星的照片,设问: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雄性,有点发育成雌性?再讲述“色盲的发现”“月亮的女儿”的故事,提问:色盲和白化病的患病人群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面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的遗传病,如果你是一个遗传咨询师,你怎么给一个怀孕的母亲进行遗传咨询?在这样创设的提问情境,学生产生了价值取向,注意力集中,认真思考,为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较好掌握了知识,同时在假设的情景里应用所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技术、社会”的意识也自然地融入在教学活动中。
四、活动延伸,课外拓展STS教育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的活动的同时,应充分组织学生围绕与生物学有关的科学、技术及社会问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对生物学课堂教予以必要延伸和拓展补充。如举办“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与人类未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专题讲座,进行“生物与人类未来”“环境污染”“健康与生命”“健康与营养”等专题调查,推荐适合中学生的科普读物,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开展阅读竞赛活动,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能巩固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学和合作与分享,认识体会生物学科学的重要性,养成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运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解决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生物工程、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在环境保护、医药生产和疾病预治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背景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生物教学与STS教育相结合,把知识与应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价值观与关注社会的理念融于教学过程中,能使生物教学的内容更趋于完整。教师应立足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利用好教材,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反作用,作出判断和决策,主动学习,寻求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生物科学、技术运用的最佳方案,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具有对社会问题进行预测、判断、决策和解决的能力,使生物学科教学真正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10
一、“小资料”的统计分析
可将高二新教材第一、二册(试验修订版)的所有“小资料”归纳分为四类,统计分析如下:
1.知识延展类,共计21则,这类“小资料”紧紧围绕教材内容,从多角度对教材进行延伸、扩展、深化,有助于学生挖掘更多的知识,与新教材“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功能是相统一的,并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探求者。例如,教材中描述细胞核形状时只有一句话“最常见的是球型、卵型”,而通过第32页小资料的补充,使学生对细胞核的形状有了更多的认识,从而对细胞及其结构也有了更立体化的认识。
2.数据补充类,共计18则,这类“小资料”为教材补充了大量的数据,最具说服力。如“各类细胞直径的比较”、“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等。第二册第61页的“小资料”通过“耍儿死亡率”的数据说明了近亲结婚的危害,令学生印象深刻。这类“小资料”的设置,使学生学会对各种信息的处理、使用和筛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3.激发兴趣类,共计7则,这类“小资料”有的介绍了国内外生物学的发展史,有的介绍了生物科学发现的背景,还有的涉及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第二册第101页的“小资料”对加拉帕戈斯群岛“热泉”生物现象的介绍,使学生对丰富奇妙的生态系统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自发引出了对其他生态系统的探讨。这类“小资料”使学生把学习知识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体现新教材“关注学生个体经验”的特点。
4.实验实践类,共计11则,这类“小资料”就有关的实验及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出了补充。例如第一册第65页的“小资料”,通过实验向学生讲述了矿质元素是由导管向上运输的;紧接第66页又补充了矿质元素在生产中的合理应用问题。生物学是一门在实验中壮大发展而来的科学,让学生多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更能体现“人类理论必将付之于实践”的认识论。
二、“小问题”的统计及分析
高二新教材第一、二册(试验修订版)的“小间题”共计55则。这些“小问题”(在教材旁白处带问号)主要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就要便学生学会质疑、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教材中的“小问题”则采用多种方式设计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抛砖引玉,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1.扩大了思维的延展性。“小问题”能带动思维进行延伸和扩展,打破思维的局限性。例如第二册第2页的“小问题”:“遗传物质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通过课堂教学中对这一问题的集体讨论总结,会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遗传物质的特性。这个问题的提出胜于旧教材中对这个问题的平铺直叙。
2.挖掘了思维的深刻性。“小间题”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质疑和探究,避免思维的肤浅。例如第二册第103页的“小间题”:“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哪些生物是生产者”夕通过对这一间题的思考,使学生充分理解了生产者“自养”的特性,了解了生产者对能蚤的利用来源,深刻全面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概念。教学中就有学生联想出了这样的间题:“在进化上,化能和光能的自养型生物,哪种先出现在地球上?”可见,“小间题”的确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了思维的辨别力。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辨别力开始增强,思维特点向抽象化理性化发展。在第六章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中,有三个“小间题”是关于概率计算的。在计算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思考辨别清楚了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等概念间题,还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类“小间题”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改进课堂教学的形式结构,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的教学策略。
三、“小资料”和“小问题.的使用
作为新教材结构的一部分,这两处小栏目应当作为教学资源充分加以利用,使之“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而实现新教材的基本功能,体现新教材编写的教育理念。通过一年来的使用,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分清主次,合理利用。使用时要注意与教材相关内容的合理搭配,与课的结构融为一体,分清主次关系。例如,第一册第68、77页的两则“小资料”(有关肌糖原的转化及肌细胞的无氧呼吸),在学生知道了糖原的去路、以及无氧呼吸的实质之后,会提出“肌糖原如何利用、肌细胞中如何进行无氧呼吸”等间题,这时就可结合以上资料,进行讲解。因而,“小资料”和“小问题”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媒介,教学中应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