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组织的要素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组织的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组织的要素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前言: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体系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着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理方式。具有课程意识的体育教师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对待体育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教育要素,不会仅仅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如美国课程理论家平纳和格鲁梅特就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他主张不要从设计、教材、学程等角度来谈论课程,而要从学生过去经验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讨论课程。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及内涵

(一)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

我国学者吴志超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周登高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指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他在评论说,“这一界定比较强调学习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对学生的活动与体验关注不够。

(二)体育课程是活动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体育课程主要是相关体育教育活动的组合,如于小霞认为:“体育课程是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毛振明教授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他在评论时说:“这一界定主要是强调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而对学生的体验与经验关注不够。”

(三)体育课程是诸课程的整合

根据他对上面体育课程含义总结和评说,他认为:“体育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了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比较具有鲜明的运动认知性、生活教育、情意性等课程特点,它是综合性课程。”表明了体育课程内涵的复杂性、区域性或情境性、辩证性和尊重不可一言喻性等后现代的课程特点。

二、课程意识概念及内涵

课程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是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意识主要是指向教师教学观念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内在力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强化课程意识,把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课程创生的过程,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共同关注的课题。”课程意识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们的教育行为总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或观念支配,不同的教育行为,反映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或观念。不同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都会反映在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之中。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

三、体育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观对体育课程意识影响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因此,量化研究成了主要方法,甚至是惟一方法。开发各类具有一定信效度的科学评价方法。因为,他们相信越是开发和利用在技术上高度复杂的方法,就越能准确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课程变革的计划的制定者与计划的实施者之间是单向线性过程,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控制。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创造和选择没有真正的发言权。

四、学科观念对体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影响

以前对课程的理解就是学科,而且是文本形式的,这种对课程的理解就导致了严格规范教学内容的准则,规范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实际要学生学到什么。并且,按照学科组织内容,各学科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在教学上,按照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这些,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与班主任之间,以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较少,有的甚至不联系现象。忽视学生的发展和培养需要以整体的教育思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协作,而是各自为政的浪费资源现象。

五、结语

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把课程改革看作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计划,还有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创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件,而这正是体现教师和学生主体性解放和创造能力的展示,这才是课程的灵魂。认识到课程的价值负载和体育健康课程的有机整体性、生成性,以便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2-4

篇2

德智体综合测评总成绩=德育测评成绩*30%+智育测评成绩60%+体育测评成绩10%

一、德育测评

德育测评由基本表现、奖励分、扣分三部分组成。

德育测评成绩=基本表现分+奖励分-扣分

(一)基本表现总分70分,其要素有7项:政治态度、法纪观念、集体观念、品德修养、专业思想、服务精神、劳动表现,每项基准分8分,满分10分。每项细则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测评管理规定》为准。

1、政治态度:代表班级参加院、系组织的德育方面的讲座,每次加0.5分。

2、集体观念:不服从班团干部分配工作者扣0.5分。

3、品德修养:对师长不尊敬者扣2分。破坏公共财物扣2分。熄灯后大声喧哗影响其他同学休息者扣2分。往窗外或门前楼道乱扔垃圾、泼水者扣2分。

4、专业思想:上课迟到、早退每次扣0.2分,旷课一节扣1分。睡觉、讲话、听音乐、看其它书、吃东西等,扣0.5分。晚自修考勤在19:00点名一次,迟到、早退者扣0.2分,缺席者按旷课两节处理。

5、服务精神:参加义工和青年自愿者活动每次加0.5分。

基本表现测评成绩P=自评成绩30%+小组成绩30%+辅导员成绩40%。

6、劳动表现:教室卫生检查被扣3分及以上,值日生每人扣1分,须重做卫生,若仍然不过关,则加倍扣分,以此类推。小宿舍被扣5分及以上,值日生每人扣1分,须重做卫生,若仍然不过关,则加倍扣分,以此类推。

(二)加分(不超过30分)

1、在危急关头勇于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勇于同不法分子做斗争者,或在救死护伤中做出贡献者,根据其英雄模范事迹的具体情况酌情奖励5~20分,该奖项须经过系部与学生工作处共同认定并经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审批方可给奖。

2、受系部或者学院书面通报表扬者按其先进事迹酌情奖励1~10分。获得院级综合表彰(院三好生;院优秀团干、团员;院青年志愿者标兵;院优秀学生干部,)加3分,系级综合表彰(系青年志愿者标兵;系优秀学生干部)加2分,院以上级综合表彰加5分。凡获得优秀干事、成员等表彰者酌情另加1分。

3、院学生会组织主办的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加1.5分,系学生会活动获奖的加1分,社团活动获奖的加0.5分。

4、凡担任一定社会工作,任期超过一学期,任期内工作兢兢业业,社会工作考核为合格者,可按以下标准加分: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团委副书记加7.5分;院级主要学生干部(部长、团委委员)、系主要学生干部(学生会主席、副主席、部长;团总支副书记、委员)加7分;院系两极学生会各部门副部长加5分,干事加3分、成员加2分;班级主要学生干部(班长、副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加5分,大舍长加3分,小舍长加1.5分,科代表加1分;各类社团的主要负责人(社长、会长)加3分,其他社团成员加1分。同时担任两种以上职务的,可累计加分。(此项由辅导员加)

5、参加院级(含院级)以上文艺赛事,个人项目按以下标准加分(参加集体项目的成员,参照个人项目折半计分):获得全国性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依次加7,6,5,4分;获得省级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依次加5,4,3,2.5分;获得院级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依次加3,2,1,0.5分。

参加学院组织的艺术节、迎新晚会,节目导演、演员每人次加0.5分,服务人员每人次加0.3分,主持人每人次加1分。系部组织的艺术节晚会参照以上标准。参加院艺术节选拔节目没有选上的,每人次加0.1分。

6、评为文明宿舍的,大、小舍长加2分,舍员每人加1分。评为卫生模范宿舍的,大、小舍长加1分,舍员加0.5分。一年级新生获得军训优秀学员者,加1分。

获得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加1分,获得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的成员,每人加0.5分。获得优秀社会实践报告,加0.5分。

(三)扣分

1、违纪受处分者取消评定奖学金资格。凡在本年度受到通报批评者扣3分,警告处分扣5分, 严重警告处分扣10分,记过处分扣15分,留校察看处分扣20分。受到党、团纪律处分者,参照此标准扣分。

2、无故缺席学院、系部、班级举行的开会(包括团内的会议)、讲座、训练、组织参观、升旗等活动每次扣1分,迟到、早退每次扣0.2分。

3、凡担任一定社会工作,若责任心差,不能完成本职工作或失职者,视具体情况扣1~3分(因同一原因扣分者,按最高分扣)。

4、宿舍在评比中评为最差宿舍,大、小舍长扣2分,舍员扣1分。

二、智育测评

智育测评由学习成绩分、奖励分和扣分三部分组成。

智育测评成绩=学习成绩分+奖励分-扣分。

(一)学习成绩分=(∑课程成绩*课程学分)/本学年课程总学分

课程成绩(含选修课中的必修课、不含体育课)按事迹分数计,考查课程若没有实际分数的,对应分数为:优90分,良80分,中70分,及格60分,不及格50分。重修或补考的课程通过者按60分计,未通过者按第一次实际考成绩计,缓考的按缓考成绩计。作弊的按0分计。

(二)奖励分

1、通过全国统一英语六级考试者,一次性奖励2分。通过全国统一英语四级考试者,一次性奖励1分。

2、参加省级专业技能竞赛获奖者,一等奖奖励3分,二等奖奖励2分,三等奖奖励1分,优秀奖奖励0.5分。团体参赛的个人按以上标准减半给奖励。参加国家级专业技能竞赛在省级奖励标准上双倍加分。参加系级专业技能竞赛在省级奖励标准上减半加分。

3、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加1分,每学年不超过2分。

(三)扣分

1、实训课或见习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发生事故者,每人每次扣1~10分。

2、考查课成绩不及格者,每门扣0.3分,考试科成绩不及格者,每门扣0.5分。

三、体育测评

体育测评由体育课成绩、早操出勤情况及出勤质量考评成绩和体育类竞技赛奖惩分三部分构成。测评得分为:体育课成绩*70%+早操出勤情况及出勤质量考评成绩*10%+体育类竞技赛奖惩得分。

(一)体育课成绩

第一学年根据所参加体育课成绩计入,第二学年根据体能测试成绩计入。

(二)早操出勤情况及出操质量考评成绩

根据早操出勤情况和做操质量高低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优秀者得90~100分,良好者得70~90分,合格者得60~70分,不合格者得分不超过60分。

(三)奖惩分

1、代表班级或者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主要是运动会),每人加0.5分,代表学院参加院级以上(不含院级)体育竞赛未获得名次的,每人次加1.5分,在体育节参加走队列加1分。体育节稿件被采用,每篇加0.5分。

2、破记录、获学院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名者依次加分4分、3分、2.5分、2分、2分、2分、1分、1分、1分。破记录、获得省级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名者依次加分8分、6分、5分、5分,4分、4分、3分、3分、3分。破记录、获得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名者依次加分10分、8分、7分、6分、6分,5分、5分、4分、4分。

3、参加各系组织的体育比赛,一、二、三等奖,依次加2,1,0.5分。

篇3

论文关键词:体育;网络课程;共享

1前言

1998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108万,2005年招生超过44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9%,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翻了两番,在校学生已经超过两千万。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带来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等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在体育课程上尤显突出。开发和拓展体育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是当前体育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借助成熟的计算机操作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串联成便于交互的网络课程,是当前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内容。

2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已越来越被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被广为使用,形式从最初大多由文字和图片为主的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已逐渐被由生动的动画、直观的视频所组成的网络课程所取代。

目前,不仅国内大多数的著名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而且中国学校体育网日前也在上海正式开通。这些网站的开通为体育网络课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加上各级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有关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的竞赛,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被越来越重视。

3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意义

事实已经证明,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效益、改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乃至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型教育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还弥补了高校扩招带来的师资不足和多校区办学带来的场地设施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3.1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网络课程是基于Web技术,在因特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因此,网络课程的建设一方面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另一方面,网络资源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使得每一个需要通过网络学习的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3.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以计算机视频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网络课程,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观赏性好、交互性强、以及选择性大的特点,不仅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3弥补了高校扩招带来的师资不足和多校区办学带来的场地设施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师资不足和多校区办学带来的场地设施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多数学校通过增加教师教学工作量和增加每班学生人数的办法来解决高校扩招带来的一时困难。一方面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增加,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法,更多的是疲于上课;另一方面学生人数的增加,再加上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也影响了教学质量。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弥补因师资和场地设施不足所造成的矛盾。

3.4促进了学生自学、自练,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上课内容是《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根据选项课学时少、内容多,课堂教学侧重于精讲多练的实际,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一方面为学生全方位了解所选项目的知识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自学、自练,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4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思路

网络技术的成熟为交互式网络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目前,在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时,大多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技术的介绍、精彩比赛的欣赏,而忽视了网络技术的交互性和实时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及时沟通的平台。作为一门体育网络课程,其建设除了要体现项目的基本内容外,更应侧重于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助学平台和规范化的体育课程信息化管理。

4.1通过展示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师电子教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预知性

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师教案等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传统教学中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练习的方法、手段等往往处于被动的你教我练状态。而网络课程开放性的特点,让学生有机会预知将要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这些教学要素的展示过程中,要制定根据不同兴趣和个体差异学生的不同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各得其所。

4.2通过提供各类视听教材、声像文字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生动的动画、直观的视频、丰富的内容、大量的信息是体育网络课程的一大的特点,也是吸引学生的一大亮点。通过提供各类视听教材、声像文字资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4.3通过开辟师生讨论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从注重教师的“教”转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帮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为这种学习提供了保障,通过网上自学、网上自练、网上自评、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欣赏等网络助学平台的建立,尤其是通过开辟师生讨论平台,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带着满意回。既可提高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又能弥补体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引导学生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同时对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4.4通过拓展相关信息来源,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体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活动性课程,学生不会仅仅满足于开设内容的一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对所选择内容的了解可能是全方位的,同时教师也因为教学时数的限制,其讲授的广度和深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体育网络课程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及网络所提供的共享平台(网站链接),拓展了信息的来源,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异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4.5拓展网络教学资源的功能,加快体育课程的信息化管理

在开发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同时,要充分拓展网络的功能,加快体育课程的信息化管理。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是《指导纲要》为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而提出的,三个自主的实现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支撑。同时网上自主选课的实现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录入与管理、学生成绩的查询与网上评教、体育课程的信息反馈与沟通等创造了条件。

4.6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要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开发和建设

篇4

关键词:盲生 体育教学 游戏 作用

一、体育教学中游戏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如何在每一节课上把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所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以保证教学的效果,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式教学就能够解决的。在教学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以及课后的教学反思中,都感受到了体育课上的游戏不仅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上有着重要意义,对我们教育有着很好的补充。

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务而进行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之一,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一旦形成生就会主动积极、愉悦地把精力倾注到感兴趣的内容和活动上,推动学生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去探究。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培养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而游戏则是:一种由道具和规则构建而成、由人主动参与、有明确目标、在进行过程中包含竞争且富于变化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活动。兴趣具有指向性,它总是指向一定的事务或活动。

2、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游戏的过程也是实施规则、建构规则的过程。教学中我发现游戏中所形成的对规则的遵守也慢慢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3、完善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智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游戏中学生对游戏本身以及参与者的认识、理解都需要调动盲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要素,游戏对这些方面突出的训练使其足以为学校智力培养提供重要补充。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游戏更能挖掘人的多方面智能。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游戏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在游戏中学生的身体和脑的协调配合,以及互相协作交流都对其身心健康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盲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各种关系,保证他们拥有资源与机遇的均等性,以发展其各方面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显得更加重要。

二、游戏设计和组织的原则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起着的重要的作用,我的教学就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尽量穿插游戏于其中。通过盲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体育课上游戏的组织过程中也发现并非所有的游戏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进行都是有益的,有时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认真反思后才发现游戏的设计和组织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就是浪费时间,起到相反的作用。

(一)设计游戏的原则

1、全体参与性。在教学游戏设计中首先应该具有全体参与性。也就是说参与面要广,要让每一位盲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体验游戏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的少,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教育的要求,游戏便只是形式罢了,不能够真正地服务教学,这样下去课堂气氛也很松散,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2、适应性。游戏的设计要切合盲生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所以在课堂游戏的设计中尽量结合盲生的实际情况,不仅利于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兴趣,同时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竞争性。教学中深刻感受到互相之间的比较、竞争是游戏吸引学生参与的永恒魅力所在。竞争包括参与者彼此之间的竞争以及同游戏规则之间的竞争。竞争需要一个能够对最终结果进行明确比较的评定系统,正是这种“目的—工具”的特性,使得游戏能够深深吸引盲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不论什么样的游戏设计一定要有竞争。

4、迁移性。好的游戏还应该具备迁移性。每一个游戏都不应该是为了某一单一内容的学习而设计,它应该能够承前也能够启后。因为设计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盲生在游戏过程中求得知识,如果忽略了这一目的,游戏也就变成了玩,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一定要注重游戏的过程设计,使游戏真正地能刺激盲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体育教学中组织游戏的原则

1、适时性原则。组织游戏,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课前,让学生思想尽快进入课堂,游戏导入是相当有效的。此时应安排简单,具有一定复习以前学习内容的游戏。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情感上也得到了体验,从复习中自然过度到新授,温故知新,以旧带新,一举两得。

2、适度性原则。体育课上的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们不能只为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因此在游戏前,要明确规则,控制游戏的有序性。游戏时间的度要把握好,当学生的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并且有少部分学生开始使用策略时结束比较合适。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刚进入游戏状态,熟悉游戏规则,结束游戏,一来扫兴,二来游戏的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会越来越无聊,下次再玩这类游戏就没有了热情。

3、新异性原则。同样的游戏在前几次使用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气氛活跃,效果也非常显著,但一段时间后,如果还是老样子组织游戏,学生的好奇心没了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在游戏的组织中还要求新求异。同一个游戏,在组织的时候应该适当频率和顺序的变化,每次组织都有不同的感受,就能够提高游戏的趣味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和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教案时,设计适当的游戏,适时适当的组织一定能够极大的调动盲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道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

摘 要 以学生“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其效用的发挥则需要学生通过不间断地参与体育活动、体验运动中的乐趣来激发运动兴趣、培养运动爱好和习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体育社团是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和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体育社团 体育教学

台湾学者李建雄在《国民小学办理运动社团考量因素之探讨——以台中县为例》一文中从本质上阐述了学生社团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既社团是指一群人具有共同的兴趣嗜好,遵守共同的规则、追求某些目标而自愿结合一起,从事达成目标的活动,这个团体就可以称为“社团”。构成社团的组织要素有:(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设备、器材、活动空间等;(2)精神要素:既社团的组织章程,包括宗旨、任务、使命、制度、规范、组织、认同、权利与义务。李建雄的观点本质上阐述了中学建立研究体育社团的侧重点,要抓住其非盈利性特征来为学校提供公共服务。

一、学生社团的作用与地位

具体表现在:(1)体育社团迅速发展是中学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3)学生社团越来越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中学体育社团满足了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适应新课改学分制教学环境,营造社会化终身体育的环境,促进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场地体育设施的使用潜力,培养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加强校际交往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发展学生运动才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二、社团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促进与延伸

通过观察、比较性分析,笔者发现学生体育社团的建立对学校体育教学、师生关系、体育文化、课外体育活动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1)体育社团是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延伸,它促进了师生互益发展,体育社团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2)体育社团为体育特长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活跃了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社团组织还为学校储备了大量的运动人才,通过体育社团活动使得一些体育特长生,从社团的一员步入到学校业余训练队,开始接受系统的训练。(3)体育社团活动拓展了学校体育教育的途径;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团作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群众组织,丰富了学生的锻炼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锻炼空间。

三、学校体育社团的运作模式及建议

如上分析,学生体育社团对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推动效益,可见“在中学建立体育社团组织具有一定可行性”,那么如何建立,如何运作呢?笔者在对体育社团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就学校建立学生体育社团组织提出如下建议:

(一)学校体育工作者要成为学校体育社团组织的积极催化者和帮助者

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应使学生建立科学的运动理念,增强规范、正确的运动概念。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的运动方法和运动技能的影响。教会学生科学、规范的运动技术与技能。积极鼓励体育骨干大胆尝试各种技术、技能与运动技巧和方法,积极从事课外体育活动,使其能在活动中影响更多的学生,并能在活动中给予其他活动者以帮助。最后,帮助和指导体育骨干建立小群体的体育活动社团,并在场地、器材、技术以及社团管理上给予帮助与指导,使社团组织向正规化、合理化、有效化发展。

(二)体育骨干是学校社团组织的建立者,是社团组织管理的核心

在整个社团组织建立和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体育骨干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活动的开展,对自身专项运动能力进行展示,通过“蝴蝶效应”影响其他学生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并积极指导、帮助其他学生进行该项目活动,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兴趣,在身心上引导学生形成统一的项目活动倾向,最后在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帮助与指导下组织学生建立社团组织,并在学校体育教研组和校团委的帮助与管理下,对社团组织进行管理和开展社团活动。

(三)学校学生会组织应是学校社团组织的直接领导者和管理者

体育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它必须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在学生会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健康、积极、有益的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学生会组织也有义务接受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对社团组织进行管理,并在场地、器材、时间等方面积极协调和帮助社团组织,以促进学校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

四、存在问题及设想

虽然学校社团对有效落实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认真贯彻“阳光体育活动”精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是一种很好的措施,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毕竟中学生由于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社会角色、经济地位的不成熟性、待发展性限制,在社团运作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诸如学生行为不良化交叉影响、活动方法非科学化、活动形式随意性较强,活动经费、活动场所、活动器材紧张的现实,直接导致了学生体育社团发展怠慢等现象的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如下设想:(1)学生社团组织不妨借鉴眼下民间社会体育团体向政府职能部门挂靠的经验,敢于打破社团组织管理自主化的原则,使学校学生社团组织主动向学校职能部门挂靠,实现“民间与政府的组织交叉”,以解决“经费、办公条件和专业权威上得资源匮乏”的实际问题。(2)学校行政部门主动将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纳入学生行政管理体系。(3)学校行政管理者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借鉴学生体育社团的积极经验,建立校本化学生体育社团组织。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丁爱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2008(5).

篇6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体育教学改革 学分制

一、引言

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是大势所趋。近年来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虽然在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但改革的步伐与整个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如:职业院校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下,体育教学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运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这种“同步式”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身体素质及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对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以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二、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又称学分累积制。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HourofCredit)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CumulativeGradepoint Average)(注:某门课程的学分绩点=绩点数×学分数;累计平均学分绩点=已取得的各门课程学分绩点之和÷所修读的学分数)为尺度,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也就是说选课、学分、累计平均学分绩点构成了学分制的三大要素。学分制的本质是具有一定自由度的选课制度,以选课为基础,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了可能;以学分作选题的前提,均衡了学生的学习量,每个学生虽然所选择的课程不同,但最后的总学习量是相同的,比学年制的以课程为单位计算学习量更合适;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比以课程成绩衡量更为科学。学分制不再用课程门数计算学生的学习量,而以学分作为计算单位,所以平均学分绩点比学年制的课程平均成绩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质与量的关系。

三、学分制的类型

1.学年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的教学计划规定了学习的标准年限,不允许提前毕业。它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修读课程,尽量扩大知识面,加深专业知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2.混合学分制。

混合学分制的教学计划一般规定必修课与选修课及其比例。其中必修课按学年制管理,选修课按学分制管理。

3.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的自由度大,学生可以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自由修读课程。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多修读课程,以便早达到毕业规定的总学分,提前毕业;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少修读课程,适当延长学习年限来取得毕业规定的总学分,推迟毕业。

四、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学分制的实施条件

1.加强舆论宣传、转变教育观念做到“两到位”。

体育教学实施学分制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要使全校师生认识到实行学分制的重要性。实行学分制不只是其他教学单位的问题,体育教学也要置身其中,并且要把它看作与全校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做到两个“到位”:首先是组织领导到位。学校要成立由校领导佳师、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实施体育教学学分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实施体育教学学分制的有关问题。其次是宣传工作要到位,要加强关于学分制理论与操作的学习和宣传,使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目的明确,统一认识,全体投入,同心同德地搞好学分制工作。

2.调动教师积极性、实行教师竞争上岗。

实行学分制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分制实施后,由于学生自主选课,必然会在教师中划分出受学生欢迎程度不同的各类教师,因此,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要制订科学的政策,使得教学好、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能充分地施展才华。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般的教师将不得不想方设法地提高教学水平,没有或较少学生选课的教师则另开新课,或者另行培训后上岗。

五、学分制下的体育教学改革

1.建立教师择优上岗的竞争机制。

体育教学引入竞争机制,全方位地面向全体学生择优选课,使学生体育学习的选择性加大。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需要选择项目、时间,更重要的是选择教师,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一切潜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完成培养目标。同时,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由过去的被动要求转变为主动提高。学生自由地选择教师,最终可能会出现有些教师课堂爆满,而有些教师门前冷落的情况。实施全员选课制度,将对每位教师都产生较大的震动。其次,改变过去教师知识面,专项能力单一的现象,促使一部分不能胜任当前教学任务的教师,想办法学习、进修提高,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重新确立自己的教学岗位。最后,竞争机制同经济利益挂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政策,教师教学质量越高,选课的人越多,所得到的报酬也就越多。

2.建立开放式的自主选修课制度。

在每学期开学前,由体育教研室向教务处提供下学期全校体育课课程,任课老师简介,各门课程简介,各类课程考核标准,必选课须知,等等,用于制作网上选课软件,在学生选课的前两周由教务处在网上体育课上选课信息(包括以上内容)。同时,体育教研室将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照片和所要开设的课程再利用全校宣传栏向学生公布,通过校广播台进行宣传,并在选课前组织全校上体育课的班级上一次体育引导课,让学生充分了解选课的重要意义,各项目、各级别的特点,教师情况,使学生基本了解教师、课程,做到心中有数。在开课前由教务处、体育教研室统一组织学生进行网上选课,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教师水平、专项特点,自己的需要、爱好及专长,不分年级,在一周任何开课时间内均可选择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课程。学生选定好自己的课程后,也可在一周的任一单元的相同课程的任一教师处上课,教师则根据每个学生所持的体育上课卡进行考勤统计人数。这打破了传统的单元授课制,使体育学习和个人兴趣、爱好更加贴近,使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更加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终身健康的合格人才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3.建立体育课分级教学模式。

现行的必修选项课使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学期选择一个体育专项进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同时在同一专项课学习中,学生由于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同而产生了专项运动能力的较大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则按统一大纲、计划组织教学,这样也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根据学分制的规定,允许学生选择不同深度的同一门课程,结合学分制管理的新特点,试行分级教学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与技能,拿最多的学分,尽早掌握较高水平的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具体办法:将开设的所有项目(课程)分成三个等级,一级为初级班,学习基本技术、战术,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二级为中级班,在初级班的基础上提高一步;三级为高级班学习掌握本项目的全面技术、战术、技能、身体素质,奠定坚实的体育基础,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备终身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并分别制订各等级、各项目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考评标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和考试,严格标准,不及格不得学分。为使分级教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对自己的运动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在每学期规定的时间内由专项教师组织各项目不同等级的测验,通过测验的同学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学生根据自己某项目的运动能力测评结果来确定自己是选某一个级别课程的学习,使各级各类学生在同一个水平的教学班中最大限度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既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又使一部分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可提前修完课程,进入更加自主的体育俱乐部锻炼;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更长的学习时间,去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建立信心和兴趣。

4.实行体育教学的分级评价与分级确定学分。

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订各项目各级别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确定各级别可获得的学分,是分级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标准、方法确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级教学的成败。在各级别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后,研究制订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标准要使三个等级的考核标准有明显的等级差别,要体现各等级的不同水平和提高幅度,在学分的确定方面要体现通过高级别的学习取得高学分。

(1)实践课考试。

根据各课程各级别自身特点,体育教研室统一组织专家,确定技术、身体素质、体育意识、专业理论的考核内容与标准,同一级别不同课程的考试难易程度要一致,不得因为考试标准制订的差异,造成学生选择容易通过的课程的不良倾向。

(2)理论课学习与考试。

根据职业院校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体育教研室组织教师编写网上学习教材,使学生利用自由时间通过上网进行学习,掌握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考试分两个等级,即初级和高级,每学期组织一次初级、高级的基础理论考试。学生必须在通过低一级别的考试后方能参加高一级别的考试,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两个级别的考试,否则体育课学习为未通过。

(3)学分的确定。

学分的确定是根据不同学期学习不同级别的课程来分别给予不同学分,级别越高所得的学分越多。这样可拉开学分档次,使分级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运动能力,提倡争优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使学分制管理模式在体育课上得以充分体现。

(4)发挥课外体育俱乐部作用,使课内外一体化。

对有体育课的学生实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俱乐部辅导制度,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课程和兴趣爱好,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俱乐部的辅导锻炼活动,在俱乐部的锻炼中,体育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对修完体育课的学生实行俱乐部会员制,每位学生每学期选择一个俱乐部,每周至少在该俱乐部活动一次,并进行打卡登记,既解决锻炼无法保障的问题,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场所,使其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及锻炼习惯有一个持续的发展态势,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管理方面,实行每学期统计上报的方法,毕业前未完成规定活动次数的同学,体育课为未通过。

六、结语

学分制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应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模式入手,从学校培养学生总体目标出发,建立健全教师择优上岗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择优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开放式选课制度,使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体育课分级教学的新模式,并实行分级评价分级确定学分,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使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发挥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作用,使体育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形成课内外一体化,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技能、身体素质和体育习惯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郁俊.高校面向未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2]沈吉吉.学分制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的研究[M].安徽体育科技,2002.06.

[3]林少娜.学分制――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M].四川体育科学,2002.12.

篇7

一、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从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体育教学是依照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的,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并且它还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体育课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而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对于体育教学,国际上并无统一定论。就国内而言,无论是《体育理论》,还是《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中,虽都有过界定,但其说不尽同。归纳起来,其共同点是:①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安排进行的;②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③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④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视、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这个过程不断循环重复。

鉴于上述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这几个因素,国内体育界习惯称之为体育教学的“四大要素”。但仔细加以考察之后,就会深刻感觉到,上述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应当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实实在在又无时无处不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和水准。若站在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换句话说,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三、树立整体观点追求整体效应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受到这六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与制约,而这些因素又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和整体的变化;而整体目标的变化发展,又会要求各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两个层次方面的问题:

①从微观上看,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就要根据各因素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变化所构成的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实行动态对应协调。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以每一具体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为依据,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及评估标准,不时运用反馈调节其教学行为,以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此创造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它集中反映了教师们出色的工作,已引起了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主管部门的普遍重视,并视为搞好体育教学的得力举措常抓不懈。

篇8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是否有效,其核心问题是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个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被课堂出现的许多被动、低效的现象所困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自由”,而把体育课上成了“模糊课”、“放牧课”。也有以损害学生整体发展的片面的“伪创新”教学。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所背道而驰的,探索新课程的有效性教学已经到达了刻不容缓地步。笔者认为,体育课要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吃透教材,通过目标引领内容。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准备很重要,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时注重的是目标和过程,往往忽视教材分析这一环节,通常都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照搬照抄。而我认为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对本课有用的,一旦把教材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应的水到渠成了。

教材分析具体细致是个前提,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也很重要。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面对可供选择的诸多内容,应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本人认为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其次,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例如,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好多老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期望通过游戏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千万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内容的前奏,能紧扣主教材,能为主教材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一位全国特级教师他在上前滚翻一课时,先让学生做“看天”和“看谁坐得快”的游戏。初看这是两个很普通的游戏,但是联系到后面的前滚翻教学,就觉得这两个游戏不是一般的游戏,这两个游戏中,隐含了完成前滚翻的要领(低头、团身),为下面的前滚翻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这样的游戏内容才真正具有实效性。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3 灵活驾驭课堂是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根本

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习方法的引领是有效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很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做到课堂上的“三有”即“有序、有趣、有味”,使学生尽可能在课堂上多学习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技能,多体验一些成功和乐趣,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智力发展、社会和情感以及个性发展有机融为一体,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课堂的有序是指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步骤清晰,包括场地器材的安排简单、经济,以便于操作和组织教学。因此教学中应该加强体育课堂常规的要求,安排常规内容上不应经常变动,必须有一定的稳定性。课堂的有序,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收放自如、令行禁止。

课堂的有味是指体育课应和学生课外自由玩耍、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活动区别开来。体育教学不是简单的体质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容易把体育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在每一堂体育课上要有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的教与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的有趣是指选择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有趣、活泼。体育课堂教学中,宜多采用有趣味和竞争性的游戏组织形式,有利于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课刚开始时,学生注意力分散,通过有趣的练习,做与老师口令相反的动作,让学生注意力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在准备部分运用各种小游戏,可以改变单调的定位徒手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使身体各个部分逐渐进入工作状态。有趣还应表现于教师的语言,语言是师生间传递信息的最重要工具,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对于体育课,由于教师教学环境相对开阔,学生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所以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用适当的模仿动作和适当富于表情的手势进行教学,同时还要用爽朗干脆、铿锵有力、亲切感人、充满活力的语言去感染、鼓励、吸引学生。

4 恰当的分层分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体育新课程在肯定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性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由于受遗传素质、生活条件、运动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在技术学习中会表现出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他们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从事某一技能的学习,也不可能在经过同样的学习努力后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如果用统一的标准和进度来统一要求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会阻碍部分学生运动技术前进的步伐。

在教学中要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技术教学中出现差异性与选择性,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基本达到技术学习的基本要求。另外为学生个体的潜能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得到有效发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5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动力

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释疑解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更具有活力。

首先激励要适时。当在游戏竞赛中同学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时候,老师为他们的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感到欣慰;当一名学生在运动中跌倒大家争先恐后上去搀扶的时候,老师对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大加赞赏;当一名肥胖学生虽然最后一名但坚持跑完全程,老师及时提请同学们为他重在参与的精神而鼓掌。激励只在最需要的时候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学生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当学生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表扬如黑暗中的明灯,让他重燃希望。

其次激励要适度。把握好表扬的分寸 ,表扬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是向其他同学树立榜样。表扬要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过轻的表扬让学生失望、泄气;过头的表扬有时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或者反过来认为你在取笑他。

激励还要讲究策略。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我们老师一味追求讲“好听的话”,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很难确定听惯了“好听的话”的孩子,会怎样应对挫折,怎样明辨是非、认识自我。指出学生不足时,要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篇9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儿童体育;发展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807.1;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56-03

Contemp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WANG Kun,JI Liu

(School of Sports &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People have ever increasingly realized the extreme importance of early life experience. Children’s early life experience has influence not only on their school life later, but also on their whole life. No ma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developing suitable physic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 should base on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essence and serve children, make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fun, effective and content rich, enable all the children to feel happy about it, maximize chances for success in learning, and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every child in terms of knowledge, body, mind, emotion and physical capacities.

Key words: sports social science;physical education for children;development suitability

在人生早期,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不仅对于认知的发展,而且对于身心健康也是非常的重要[1]。身体发展研究表明,发展适宜的学前和幼儿园体育将预示着将来会取得更多的成功[2]。而学龄前也是基本的运动技能发展、语言发展以及其他的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意义的发展的最佳时期[3]。对于早期重要性的认识也使得人们对儿童早期体育的兴趣和支持不断增加。高质量、具有“发展适应性”的儿童早期体育对于儿童的发展产生了短期或者长期的积极影响[4]。卡兹[5]认为,“在课程设计……(决策)中的发展性的方法中,应该学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学的最好,取决于对学习者发展状况的了解,还有我们对于早期经验和后来发展之间的认识。”发展适应性体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如何发展和如何学习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并以此来引导儿童体育教育的实践。

运动发展是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运动行为的变化。运动变化发展是定性、有序、定向、多因素和个体的,是许多因素包括力量、平衡、动机、教育和遗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运动发展观。在儿童体育中重要的是了解儿童所处的运动技能发展顺序中的位置,而不是他的年龄,即与年龄相关的而不是年龄决定的。尽管运动发展的一般顺序是相同的,但个体之间变化和差别还是存在的。随着运动技能的发展,儿童可以应用更有效的符合神经、肌肉组织变化的运动方式来操作。

在儿童体育中运用运动发展的观点来设计课程与教学,这是儿童体育发展适宜性的关键。根据美国儿童体育委员会的观点,优质的体育无论是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的角度,都应该适合于被服务的特定儿童。体育中发展适宜的实践是承认儿童运动发展的能力,并且促进这些发展。发展适宜的体育课程强调根据儿童发展水平来提供有组织的教学内容。同时把从研究儿童的运动经验中获得的最熟悉的练习纳入到教学大纲(课程),使所有儿童学习成功的机会最大化。发展适宜的体育的目的是使儿童成为一个身体受过教育的人。

1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具有多维性、统一性

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旨在实现和获得明确的多维目标,即既要注重在儿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多领域中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到运动的发展广泛地受到儿童早期、中期和后期所呈现的心理、认知和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将与学科内容紧密相连,同样影响儿童体育的效率。而统一性则是指不同时期儿童的身体、心理、社会等维度之间、儿童的发展和体育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对于课程设计来说,认识到儿童不同的年龄群体不同发展领域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当孩子们开始学会根据信号迅速的改变移动方向或者每天参加有活力的身体活动时,他们探索世界的能力就开始增加,同时他们的灵活性反过来影响其认知的发展。同样,孩子们语言技能的发展,对于他们与其他的孩子和成人建立社会关系的能力产生影响,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也会促进或者阻碍他们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2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具有有序性、累积性

发展适宜的体育是按照一种相应的顺序进行,人类发展研究表明,在9岁之前,在儿童的身上出现了一种相对稳定、可以预测的发展和变化顺序[6]。可以预见的发展发生于所有的发展领域,包括身体、情感、社会性以及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尽管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这些变化所表现的方式以及这些变化对于他们的意义有所不同,但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计理想的课程目标,以及如何提供适宜的经验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了发展更复杂的运动技能,需要获得基本的运动技能基础。一定数量基本技能的累积为人们学习更高级的运动技能做必要的准备。而运动技能发展是在从不成熟到高级水平的发展过程。

3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应体现个体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儿童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不同儿童以不同的速度发展,每一位儿童,不同领域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均衡的,个体差异至少存在两种维度:在平均或者普遍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差异不可避免;每一个人作为独特的个体,这种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时间表以不同的速度发展。但是,对于个体发展适应性的重视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我们不应该只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年龄群体中的成员,期待他们以一种事先规定的方式来行动,没有任何的个体差异。对于所有的儿童都要保持较高的期望,但是按照群体标准的要求所设定的期望,并不能反映在早期的个体发展和学习当中的实际差异。相同的教学活动面对相同年级学生,经常会表现出不同操作水平和教学效果。例如很有可能你会发现一年级学生能应用相对成熟的上手投掷动作从10~15英尺外击打目标,而另一个学生根本无法完成上手投掷动作,更不用说击打目标[7]。

4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具有定向性、动态性

体育的发展是定向的动态过程,沿着预定的方向进行,倾向于更复杂、更加组织化和内在化。儿童早期的学习是从动作语言向符号性概念性或者表征性语言发展[8]。体育课程与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运动技能发展的阶段应该是渐进性课程设计的基础。设计课程的目的应该是让基本的运动技能为后来更复杂和困难技能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技能发展的累积性,课程在课、单元和年度中应该从简单发展到复杂。

幼儿阶段的重点是帮助儿童建立坚实的基本动作技能基础,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基本位移(如移动、跳、滚动等)和稳定技能(如悬挂和平衡)以及目标控制技能(如投掷、接、踢、击打)。强调配合使用韵律和音乐的移动技能的组合。最后也强调贯穿小学体育过程中儿童将运用到的、形成运动语言的运动概念。小学中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的杠杆系统(骨骼)及肌肉系统的发展,这时期的重点应该强调动作表现的质量和形式(如成熟动作的要素),而不是动作表现的结果(如投掷和跳跃的距离)。如提供适当的练习,小学中期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表现出成熟立定跳远的形式,但是由于骨骼和肌肉的限制,跳跃的距离可能就不那么乐观了。而这不是问题,因为成熟运动形式的获得建立了所需要的运动控制,当青春期阶段骨骼和肌肉发展起来后,就能够使运动技能得到强有力的应用。

5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具有游戏性、互动性

游戏是儿童体育的重要工具,同样也是他们发展的反映。高质量的教育性游戏的重要标准是互动性,由儿童自己制作游戏的脚本内容,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鼓励游戏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性互动,除了安排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材料,还要通过建议、示范、指导以及提供延伸到第2天的游戏主题来帮助儿童开展游戏[9]。儿童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发展和学习是一种交互作用的结果。那么,教师就要认识到,对于这些发展过程来说,儿童游戏是一种有着高度支持作用的环境[10]。游戏给予儿童理解世界,并以社会方式与他人交往,表达和控制情绪,以及发展他们的符号能力的机会。儿童自发,教师支持的游戏是发展适应性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早期好玩好动的特征使运动探索和低组织的游戏,成为练习和运用基本动作技术的理想载体。由于幼儿园学生注意短时特征,这些活动的简单性和节奏对于他们而言是特别重要的。这些方法也不要求孩子彼此合作,适合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园的孩子。低组织的趣味性游戏经常被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用来传授应用情景中基本动作技能学习。小学后期孩子具有更长的注意持续时间,能同时加工多条信息。这些能力的发展,伴随着部分同学参加小组活动兴趣的增加,使得合作和竞争游戏成为课程的重要部分。

6发展适宜的体育具有愉悦性、成功感

儿童的早期身体活动的体验,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具有累积效应,即经验一旦发生,它至少会产生最低限度的结果。例如,学前阶段也是基本运动发展的最佳时期(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能够更容易、更有效地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11]。拥有很多机会的儿童,成人支持儿童进行大运动技能的练习(跑、跳跃、单脚跳、蹦),那么在这段时期有着累积的益处,使儿童能够在后来的发展中掌握更为熟练、复杂的运动技能(在一个横杆上做平衡动作或骑自行车)。另一方面,那些早期的运动经验严重受限的儿童可能在发展身体能力方面比较困难,同时,在后来的发展中,尝试参与个人所适合的体育运动会有些迟缓。

对于遭遇失败的孩子来说,他们只会选择简单的尝试。因此在大部分时间,教师应该呈现给他们处于他们身心发展水平之内的内容,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解决的任务,同时孩子们不断地受到处于他们的发展水平的边缘的情境和刺激的挑战[6],但是不会使孩子产生挫折感。并且,在超出儿童的独立能力所及的任务中,通过成人和能力更强的同伴所提供的“支架”和“平台”,促使孩子能够向前迈出一步,让儿童体验身体运动中取得胜利的愉悦以及战胜困难的成功感。

发展适宜的儿童体育无论是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教育的角度,都应该是建立在理解儿童早期发展和学习本质的基础上并服务于的儿童,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如发展的状况、先前的运动经验、体能和技术水平、体形及年龄等,以从实践教学中获得的最熟悉的内容为课程教学内容,使体育学习变得有趣、有效、丰富多彩,使所有儿童获得愉,学习成功的机会最大化。最终使儿童能胜任许多运动形式,运用运动概念和原理去学习和发展运动技能,展现出一种积极体育生活方式,获得并保持增进健康的体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Stern D. The psychological word of the human infant[M]. New York:Basic,1985.

[2] Marcon R A. Differemtial effects of three preschool models on inner-city 4-year-old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iy,1992,7(4):517-30.

[3] Gallahua D. Motor development and movement skill acquisi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G]//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ed.B.Spodek. New York:Macmillan,1993:24-41.

[4] Barnett W S. Long-term effects of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on cognitive and school outcomes[J]. The Future of Children,1995,5(3):25-50.

[5] Katz L. Talks with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Colletion[M]. Norwood,N J:Ablex,1995.

[6] Piaget.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 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52.

[7] Lynn Housner. A guide for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teacher[J].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2005:263-264.

[8] Bruner J S. 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J]. New York:Norton,1993.

[9] Bodrova E,Leong D. Tools of the mind: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 Englewood Cliffs,N J:Prentice-Hall,Inc,1996.

篇10

关键字:高中教学;体育教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4-0071-03

高效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才能使学习目标达到各水平段要求。中学体育作为一门必修学科,身兼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调节学生学习压力,传播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等数职。针对课堂的“高效性”,就如何让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尽快掌握技能,增强体质,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一些探索,旨在为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进一步的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关于高效课堂的概念

对于高效课堂的概念,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定义。高效课堂应是以有效课堂为基础,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进而取得较高教育教学影响力的教学活动。

在高效课堂概念诠释的基础上,体育高效课堂教学可认为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简的讲解与准确的技术示范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学会正确的技术动作,进而使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达到预定目标。

二、中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构建高效课堂最根本的目的,而影响高效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可以从静、动两个方面分析。教师、学生、课的内容以及时间地点等构成静态要素;教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学什么、学习的活动过程等构成动态要素。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内,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依照教材要求,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要素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花费时间少,收益大,教学效率就高,反之则教学效率就低。从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来看,影响课堂教学高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会学,爱学,注重学生个体及整体的学习效率。除了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影响高效课堂的两个主要方面。

当前的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所教阶段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身心发展需求是前提,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进度的制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这些都将影响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进而影响课堂的效率。

教学方法有很多,但要做到创新却不易,枯燥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被动学习,丧失了其主体地位,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没有高效,反而会无效。

(二)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玩”,不过多地考虑这门学科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忽略了这门从小学直至大学唯一存在的学科的重要性。请假、见习、懒于运动都渐渐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当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关注与体育相关的一切信息,并且自己投入其中,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三)情感方面的影响因素

情感因素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一个脾气粗暴的教师是无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如果教师对学生有偏见,学生对老师不喜欢,那么就会缺乏互动与沟通,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谐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师要用爱心影响学生,用师德感召学生。

(四)场地设施的影响因素

体育作为一门特殊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既传播相关知识又教授运动技能。体育运动效果的好坏除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外,还受到环境与设施的影响,体育作为室外学科,每个教学模块的学习都有特定的场地与器材要求,运动器材是否完善,运动场地是否正规都是其影响因素。有些学校体育器材的严重匮乏,场地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与此同时一些教材内容也无法进行,导致有些体育课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更不要提高效。

三、中学体育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都要经过课前的备课、教学过程的实施,课后的反思等一系列步骤,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构建高效体育课堂也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贯穿在每个环节中。

(一)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场地器材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一份好教案它需要独立的教学思路,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学手段,这些过程的完成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

1.备学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以及运动水平,把握好教学目标的确立,充分考虑通过这节课学生可以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变化以及是否促进了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使教学目标覆盖认知、技能、情感三个方面。

2.备教材。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没有固定的教材规定教学内容,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去整合这些内容,做好分类,区分出各个项目所要达到的效果。有些项目具有极高的健身功能而且深受学生的喜爱,如足球、篮球、排球、武术等,这些也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学生既能掌握运动技能,又可以通过学到的知识去欣赏相关的比赛项目;而有些项目需要让学生技能了解接触,懂得欣赏,但不一定需要熟练的掌握等等。

3.备场地器材。场地器材是上好体育课的物质保障,所以场地器材的配备也尤为重要。一般体育课的课时时间相对集中,多班级上课器材的有限和场地的局限情况时有发生,如果课前没有做好统筹安排势必要影响甚至改变教学内容,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确保教学的正常实施。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节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要确保每个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地进行。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搭配适宜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课堂教学紧凑而严密,重视学生个体练习时间,充分利用每一分钟,确保课堂真正的高效性。

体育课的开端,准备活动的内容、形式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传统的慢跑,徒手操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准备部分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既能做好基本部分的有效诱导,又能尽快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音乐的伴奏,器材的融入等等,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

在基本部分阶段,教师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白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参与者。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动水平、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分组学习,积极推进学生的互助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探索进取,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紧张而有序的学习探索中体验收获的快乐;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语言、表情、动作等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恰当而及时的评价要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鼓励引导学生为主,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进而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三)课后的反思

45分钟的结束并不代表一节课的结束,课后的教学反思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课后的反思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高效。课后教师需要反思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学组织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适宜度等等,总结整节课的长处与缺憾,并进一步修订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对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课堂高效性,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索。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想的课堂状态,需要广大教师努力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获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海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学苑教育,2012,(21).

[2]左 坚,朱志翔.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3]佘东军.高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浅议[J].江苏教育研究, 2013,(11).

[4]刘 颖.浅析高中体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

[5]庄学远.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20).

[6]王 荣.影响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因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