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视化多媒体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视化多媒体教学

篇1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物理;情境创设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不过,多媒体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到一些物理实验中。这些物理实验用常规的实验手段也无法进行演示,如宏观的天体运动,微观的布朗运动、原子结构组成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等,都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再现。以下着重从高中物理实验入手,从三个方面介绍多媒体情境教学的策略,并进行案例分析: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实现实验过程的可视化

高中物理有些实验虽然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其物理现象,但是无法直观看到这一现象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还是有些困难,难以掌握相关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这时可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用图片或动画的形式显现出来,使学生目睹其变化过程,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加深对实验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多媒体情境: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打开电磁振荡现象的VCM数字仿真实验软件,在对应的方框中勾选“波形图”“直方图”“磁感线”和“电场线”,先闭合单刀双掷开关到S1,给电容器充电,再闭合开关到S2,电容器放电,电感线圈充电,电感线圈电充满后又开始对电容充电,依次往复。

分析:在仿真模拟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电容和电感线圈的带电特点,并适当地讲解,促进学生理解整个电磁振荡的过程和原理。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实现演示实验器材的可视化

演示实验中,实验器材的可见度和受众范围是演示成功与否的关键。高中物理有时需要进行定量分析,对实验的精确性要求比较高,由于实验室器材的限制,或实验器材本身比较小,往往使实验演示的效果降低,又不可以让每个同学到讲台上观看,或者把实验器材拿下讲台到学生们中间,这时就需要多媒体技术来辅助了。

多媒体情境一:通过投影仪展现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分析:投影仪可以放大实验仪器,让全班的学生都能看见。

多媒体情境二: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仿真游标卡尺的使用

方法。

分析:多媒体计算机软件模拟仿真的图像要比投影仪清晰,而且有操作选项和文字说明,更直观、更形象。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让一些不容易演示的实验走进课堂

在高中物理中有一部分实验在高中现有实验器材基础上是无法做的,例如,宏观的天体运动,微观粒子的运动、粒子散射、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等等。要在中学实验室开设这些实验是不可能的,但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再现,让它们走进课堂就变得很容易了。

多媒体情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介绍布朗运动的实验装置,演示布朗运动的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并介绍细小微粒的运动规则。

对于一些太快或太慢的物理现象,学生不易观察清楚。这时,可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模拟实验中适当减缓或加快物理现象的进行,通过“慢镜头”或者“快镜头”让学生反复观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及其物理过程。

教师可用绳子或弹簧演示波的形成过程,但绳波和弹簧波转瞬即逝,而且几乎无法控制其快慢,学生很难感受到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甚至会产生错误的理解。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一实验过程,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很快就能理解机械波的形成及传播规律。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好奇心,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鲜活生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积极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以下问题:(1)多媒体不能完全代替物理实验,动手实验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用多媒体来展示或模拟;(2)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创设的多媒体情境只起到辅助作用;(3)多媒体容易容量过大,导致师生双方缺少交流;(4)有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不够合理或者教师运用不当,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并且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需要适时、适量、合理地创设多媒体情境。

参考文献:

[1]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1.

篇2

传统的科学课实验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借助实验器材现场操作或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这对学生科学知识结构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实验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

①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难以觉察;

②实验过程和现象短暂,学生难以分辨;

③易受外界干扰而导致实验失败;

④只有实验结果而没有过程,缺乏直观性;

⑤实验间隔时间长,耗时多。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克服了实验中的缺陷,而且还优化了课堂教学。

1“放大”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增加能见度

有些实验效果不明显,演示时只有前排少数学生看得见实验现象,而后排多数学生则无法看清楚。如在做“固体振动发声”实验时,把敲击后的钢板迅速放入水槽中,水面有轻微振动,但实验时大多数学生却看不到这一现象,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把水槽放在投影仪前,这样水的轻微振动都可以被放大到屏幕上,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可见,然后在教师地指导下观察学习,教学效果很好。

2“拉慢”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增加可信度

有的实验过程和现象很短,稍纵即逝,尽管教师反复多次地做,学生仍感到难以判断,也就缺少了对实验的可信度。如在做“摆”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同一个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时,由于摆来回摆动的时间间隔很短,学生就很难数清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用多媒体来演示这个实验就容易、形象多了。先把这个实验的全过程录制下来或制成光盘,在学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用慢镜头把实验的全过程投影到大屏幕上,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了。不仅可以观察清楚,而且对摆的认识更深刻、透彻。

3“预制”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增强可靠性

一些实验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实验失败,重做实验费时间,不做实验学生又难以理解。用多媒体就把整个实验的过程先录制下来或制成课件,这样就可以免去课堂上被动的局面,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如在做“雷电”模拟实验时,如果是阴天或雨天,实验效果就不明显或者根本就做不成实验。对这类的实验,最好就是做好预备实验并拍成录像或制成课件,一旦教学实验做不成或不理想时,立即播放录像或课件,这样既反应了实验的全过程和现象,又避免了实验失败的被动局面。

4“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增强直观性

有些实验虽然可以做,但是只能看到实验的现象,却不能看到实验的全过程,或是实验很难操作。如“火山爆发”实验、“日食月食形成”实验,往往就是肤浅地做一做实验,再简单地讲解知识,结果是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如在做“日食月食形成”实验时,可用电脑模拟日食月食形成的过程并制成课件,在学生疑惑不解时再播放课件,不仅生动、直观,而且再现了日食月食的全过程。

5“拉快”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增加简明性

篇3

[关键词] 教学方式 多媒体电化教学 比较 化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节奏的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迫使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充分发挥多媒体电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使化学教学得到优化。这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如何使用以及多媒体使用的程度成为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简单谈一下多媒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使用中的问题。

多媒体电化教学,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辅助幻灯、投影、录相、计算机等教学手段,并把它们有机的穿插起来进行使用,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而传统实验教学也有自身优点,但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借助的教学媒体是一些幻灯片、图片、实验仪器等一些静态的媒体,传统教学是“嘴巴+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还是简单的单向传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教学中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1.多媒体电化教学过程能提供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在讲到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时,经常注重学生“视”、“听”结合,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我曾作过这样一组对比,在讲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时,一个班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一个班按传统教学进行,不采用任何辅助工具。一节课下来,前者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师生配合默契,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且进行了一些习题练习,加深巩固,效果较好。而后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配合较少,机械地接受讲述的知识,学生似懂非懂,一节课勉强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对比教学效果发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授受知识,可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2.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口”的教学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上明显表现出教学信息容量少,教学方法受限制等弊端。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则不仅大大提高课堂信息量,还能让学生领略到科技手段对教学产生的神奇作用。例如,复习课上如果采用电教煤体来再现知识体系,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通过启发联想,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既可以节省板书时间,又可以实现对知识的归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信息。但是由于多媒体较大的信息容量,学生的笔记速度显得很慢,不能将大量知识点及时记在笔记本上,从而使教学效果有所折扣。

3.一堂课时间45分钟,教授同样的知识点,多媒体电化教学要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时间上要缩短许多。这样,既节省了实验时间,又加快了课堂节奏,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去探讨分析,这对于学生在有限时间的化学课堂中吸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多媒体演示时间过长,由于教室内因演示需要而产生的暗淡光线会使部分学生丧失注意力。长时间的等待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慢慢地消失。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将越来越越差。

4.多媒体动画模拟教学在化学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是传统教学可望而不可即的。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声、画功能,建立起一个微机自身生成的环境,而用户则可以在此环境中作为一个参与者,进行各种操作和观察,将在真实世界中难以感觉到的虚幻世界、微观世界真实地模拟出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来帮助学生想象,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采用电脑动画的手段,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宏观变化中的微观过程。使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还可以模拟错误操作,这样不但节约实验用品,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很好地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如高中化学的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晶体结构、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有机物反应机理、电解池原理、原电池原理、胶体的渗析与电泳等等,都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还有一部分实验容易引起环境污染或易使人中毒。如果改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既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又可以避免对师生身体的损害。

5.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反应流程,摸拟出反应物生成生成物过程的动态效果。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是由于电脑软件僵硬的控制性,多媒体演示实验不会出现做实验时的真实景象,只会朝着设计者已经设计好的结果和方向进行。

6.利用多媒体的摄像、声像结合功能,可以采集有关宣传材料,加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正确世界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用嘴来叙述,其单调性可见一斑。

7.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而传统教学往往会把学生推向苦不堪言的题海之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非要求每一节课每一知识均使用多媒体,也不可能用多媒体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化学课程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寻找最佳切入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应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只有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才能真正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晨.对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和认识.

篇4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 使用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广泛运用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情境更逼真,教学模式更新颖,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探究和研学。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这种优势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相对于理科教学来说,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少,感性认识相对较差,语文课堂气氛单调而枯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会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和途径,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但是,就多媒体的运用来说,笔者感觉不是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使用多媒体,也并不是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使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恰当地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

一、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由于语文教材中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现在的学生对教材中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一般不是很了解,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常常感到很茫然。这时,利用互联网就可以很方便轻松地搜索查询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从而增强自主预习的自觉性和预习效果。例如,在预习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时,引导学生网上搜索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是如何弃医从文的,以及每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前掌握与了解课文的内容概况及作品的诞生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借助校园网或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背景信息和作者生平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并按预习指导提纲详细了解和整理课文内容的相关时代背景,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况,了解作品中的人物特点,理清课文思路。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兴趣的培养需要创设再现真实的教学情境。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之一。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通过播放逼真的声音,呈现鲜明的画面,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李白的诗《月下独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播音员方明、红云、雅坤等优秀播音员的朗读的音画,播音员的朗读语调标准规范,声情并茂,学生对本来枯燥的古诗文学习,一下子就有了兴趣。教学时适时巧妙地插播相关的影视资料片段,一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内存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呈现方式多样化,运用视频信息的缩放、快放、慢放、回放等特技效果,可以把大自然的景象随时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把历史的情景随时还原再现。利用这一优势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巩固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例如教学《卖炭翁》一课时,可以用PowerPoint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四、拓宽学生知识面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教材内容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课文内容只能呈现给学生有限的文字内容,或是极少篇幅的补充资料,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积累更多的文学素养和提高认知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既可以加大课堂密度,增加教学容量,又可以拓展教学时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单凭教师的讲解势必枯燥无味。教学时,运用教育媒体给学生播放《中国石拱桥》纪录短片,学生不仅可以清楚地观看到我国像赵州桥、卢沟桥等各种样式及各种造型的石拱桥,而且对我国石拱桥的不同造型特征和不同结构特征有所认识和了解,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石拱桥悠久的发展历史,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不仅借助多媒体掌握了《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通过多媒体播放的视频短片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信息素养。

五、训练学生写作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训练学生写作教学时,用多媒体将伴着图画、文字、声音、视频等相关的写作素材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图画、视频写作素材声像并茂,栩栩如生,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进而形成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和写作灵感。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写作情境中,仿佛真实置于此情此景,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说得真实、具体、感人。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以《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写作训练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白色垃圾随风飘舞”、“污水乱排乱放”、“过度放牧,植被破坏,土地沙化”、“乱砍滥伐,水土流失”、“过度捕杀造成生物物种濒临灭绝”及水土污染、沙尘暴、酸雨等恶劣环境的视频片段。学生看了这些真实直观、触目惊心的视频片段后,会产生强烈的反响,有感而发,表达和写作的欲望非常强烈,于是乎自然而然地奋笔疾书,写出感染力很强的文章。

实践证明: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巧妙地把握好使用多媒体的契机,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洪客隆,孙国琴.巧用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1).

篇5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我们解决了传统手段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教学问题,为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了一丝活水。特别是作为美术课需要欣赏大量的清晰图片,而多媒体计算机能够满足这种需求。但从目前看我们对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是浅层次的,许多课件的开发只是着重对学生的形象刺激或解决一招一式的教学难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没有启发学生的心智,甚至阻止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与思考。其主要原因仍是没有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掌握知识为目的来组织教学,只不过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人灌+电灌”。

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就要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会并摸索了一种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的开发,营造新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但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暂且称之为——“双主探究”教学模式,也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共同探究知识的教学模式。

这里为什么还要强调教师的作用呢?一是美术欣赏课是近几年高中开设的新课程,课本内容多、难度大。小学、初中的美术课又是以“技法课”为主要内容,由于学生美术欣赏理论基础较差,学生完全独立自学还不能领悟作品更深层次的知识。二是美术所涉及的范围较广,而且知识的前后联贯性不强。三是现在课程改革还是初步阶段。在现阶段学生还不能马上接受跳跃性太大的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有过渡期。“双主探究”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产物,所以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计算机课件设计为:教师指导部分、自学部分、课堂考察部分、相关资料部分、作品欣赏等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是并列关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课件界面如图:

教师指导部分:此部分是课堂的重点、难点。教师设疑、解疑,引导学生自学,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学生自学部分:此部分的内容较容易理解。教师设疑,学生自己探究解决。

相关资料部分:此部分是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以便学生自学时查找。

课堂考察部分:此部分是学生应用本节课探究的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作品欣赏部分:此部分是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欣赏作品、分析作品。

这种课件的设计,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给学生很大的自由。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全自学,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互动学习,给学生思维与创造的更大空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双主探究”教学过程的比较:

传统教学以教师传授为主,其教学过程:复习、巩固——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练习——总结、应用。

双主教学以师生探讨知识为主,其教学过程:已有经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到结论——应用结论解决新问题。

“双主探究”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点:

1.可接受性。即要以其新奇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使他们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2.探究性。即问题要有一定的障碍,使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进行反思,重新探究,并努力排除思维定式的影响,寻求新的解决问题方案。

比较后我们不难发现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学、协作与探讨,它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此外,“双主探究”教学模式使教师手里的计算机转移到了学生手中,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的简单辅助手段,而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探究问题的工具和助手。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料整理、作图、思考、猜测、探究等解决问题,不但提高了学生自学与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双主探究”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营造了师生平等、民主、合作探究的关系,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更让学生体验到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统一的效果。

篇6

关键词:教学情境;多媒体;自主学习

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下面结合实践教学,谈谈自己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的实例与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生物课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设计巧妙新颖的导入,启迪学生思维。

例如,我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学时,首先播放视频《多彩的生物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种类的繁多、分布广泛。接着让学生说出在视频中认识的生物及自己知道的生物,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特征?从而导入新课。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促使学生很快地融入生物学习探究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参与探究

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已是生物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师,其关键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在布置学生探究前,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置情境,建立探究氛围,促进探究深入开展。

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种子的萌发”教学时,我用Flash将一粒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做成课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4人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假想,进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焰,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探究。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特点,能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适度地运用,就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一知识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的重难点。运用传统的讲授式与谈话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整个课堂学生参与性和思考力度均不够,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因而,我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的基础上,我用PowerPoint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让学生思考: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行路线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小组间可以商量讨论,共同寻找答案。各小组派代表发表本小组的看法,全班共同评判。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演示血液循环过程的Flas,帮助学生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的迁移,进一步认识血液循环过程。利用多媒体将血液循环这一动态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能消除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参与课堂,进行自主学习。

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中“动物的分类”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学加游戏”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我将多种动物与它相对应的所属种类做成Flash互动课件,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根据“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中所学的知识,帮画面上的动物找找家。当学生帮动物找对家时课件及时给学生表扬,答错时课件提示学生再想想。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比赛,看看谁用时最少,正确率最高。对于这一节中植物的分类也可采用同样的办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五、利用多媒体优化生物课堂的体会

多媒体课件能使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运用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合理选择,才能优化课堂,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整个课件不宜过于花哨(如声音、字体、花边的添加等),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多媒体课件在实验上的运用要有所选择,不能完全取而代之。能用实物、标本的一概不用多媒体,能动手做的一定要坚持做。当实物演示有困难或是微观现象时才借助多媒体。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制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切

不能用观看视频的教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

3.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时,还应充分把握好时间,做到张弛有度,重难点部分应有足够的时间停留,供学生思考,演示过态过程时可以重复,以帮助学生理解为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反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要讲求实效,切忌华而不实。

4.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是连接教学媒体最活跃的因素。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明确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合理使用多媒体,发挥其最佳效应,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优化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钟启泉.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多媒体 化学课堂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以多媒体计算机、Internet、虚拟现实技术等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给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优化化学教学,计算机各种功能的合理利用,能够冲破传统教学的藩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最优的教学质量。

1 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教学存在一些弊端,这也成为每名化学教师在探索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中必须反思和注意的问题。例如,一些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在模拟化学实验时,为了增强模拟实验的感染效应,不假思索地“点缀”上绚丽的画面、动态的图片、动听的背景音乐等,这种喧宾夺主的大肆渲染,反而冲淡了实验教学本身的主题。学生的兴趣只是被“花边”设计所吸引,反倒没有对实验倾注注意力,最终这样的模拟实验效果就比较差。其次是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做实验。化学的实验重在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操作,如果仅仅凭着多媒体画面演示实验的话,只用眼看代替手动,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会退化,那么,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成为空谈。当然,也有教师按部就班地按课件的顺序来进行实验,黑板上也没有一点板书,这种结果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被动接受的后果就是思维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自然也就无法培养。

2 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以上的种种表现并不是说多媒体技术不能运用。作为教师还要看到多媒体蕴含的巨大优势,只有紧紧围绕在凸显学生主体性的目标上做足功课,做到多媒体与化学实验的有机整合,才能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和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2.1 鼓励学生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也不要一人独揽,有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一同参与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来,因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参与设计课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也参与进来,指定学生需要设计的内容。学生在化学课件的设计过程中,会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用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极大地被调动了起来。此外,在组织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认识到板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只一味依靠多媒体,而整堂课却没有一点板书,这实际上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上整堂课中,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并不能保证学生百分百接受知识、汲取知识的养分,此时,教师需要将重点知识、关键节点写在黑板上,教师要求学生做必要的课堂笔记,以巩固知识,加深记忆。倘若教师不做板书,有些学生学习的新知识不能完全记住、消化,那么之后的习题训练乃至到复习巩固起来就有些困难,所以说,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中要作提纲挈领的板书,还要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教师制作课件就是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功能,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更大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设计课件时选材要适当,还要注意课件的用户界面、交互性和实用性,最关键的是看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与现实合拍,在这其中还要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唯有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利用多媒体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创设出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还能充分刺激和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得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在超越时空和现实的网络环境下产生丰富的联想,拓展思维空间,这无疑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传统教学的单一、封闭式灌输转变到现代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的知识传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整个课堂生气勃勃。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获取、分析、加工信息,还懂得如何运用相关知识思考探究,能够勇敢提出自己的结论,并且大胆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要区别对待,如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为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创造发言机会,因材施教,能够让每一名学生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每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2.3 利用多媒体挖掘学生潜能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优化应用艺术

1、引言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的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理论、实验步骤,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地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物理课堂的实验中,由于其局限性,难以生动形象地呈现出物理知识的发生、形成、变化过程,因而极大了地妨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本课题主要研究应用多媒体课件对物理实验进行优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个无法观察到或无法看清的实验现象呈现到学生前面,这可以直观地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实现动静的转化、时间的延迟与加快,同时也可以模拟理想化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传统中学物理实验的局限性

传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如学生对器材结构认识匮乏,实验效果不明显等局限性,妨碍了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由于物理实验仪器本身所具有的结构复杂性且不能随便拆卸,在课堂上,即使教师能够用语言将其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描述清楚, 学生一时也难以消化理解如示波器的内部构造、示波原理、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的精确读数、分光计的调节等.在某些物理实验过程中,因为其物理过程是一突变过程或者其物理现象本身就是微观领域的,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学生由于没有获得关于这些现象和过程的感性认识,因而对实验原理、现象、结论理解较为困难。

3、应用多媒体课件优化物理实验

为了克服以上传统物理实验的弊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优化物理实验,能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功能来优化实验之前,先应了解什么是多媒体课件 。

3.1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定义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数字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制作的, 将文字、数字、图形、影像和声音合成为一体的, 可以通过人机交互作用方式, 辅助教师完成特定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软件。

3.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功能,强化实验细节

依托Powerpoint、Flash等应用程序展示教学内容是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功能,此项功能在实验教学中很有价值。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幻灯以文本的形式展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也可以通过图片或动画放大展示实验仪器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还有在物理实验中,有些实验如果能让学生详细了解器材的结构、性能、注意事项等,对他们理解实验现象,减小实验误差是很有帮助的。

3.3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实验功能,提高实验效果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能成以下这几个方面的提高实验效果:

3.3.1展示实验过程,突出观察重点

物理实验中,有一部分实验现象复杂,干扰因素多,学生无法细致观察,以致影响实验效果。例如:水的沸腾实验,实验现象剧烈,汽泡较多且大小不一,学生无法观察汽泡的大小变化,也就无从谈起汽泡大小变化的原因,更不易理解沸腾时水温为什么不变。利用多媒体课件机模拟几个汽泡的大小变化情况,既能去掉干扰因素,又突出实验研究的重点,还能根据需要随时定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这样学生思考起来就方便多了。

3.3.2突破人为限制,再现实验过程

物理实验中,有些实验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完成,如核裂变,用录像、挂图等代替也只能看到表象,不能观察到现象发生的实质及过程。利用计算机将变化过程演示出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反复播放。类似的实验还有摩擦起电实验,利用计算机能克服因环境潮湿而无法完成实验的困难。

3.3.3突破时空限制,展示实验现象

对于“LC 电磁振荡电路”的振荡过程分析,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现了随着电容充放电的进行,LC 回路中的电场能和磁场能之间的周期性变化,振荡电路的大小和方向变化的全过程,安全逼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求知欲高度旺盛的状态。

4、结论

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正确应用能充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积极性,有利于物理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在教学中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产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现阶段中学物理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这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需要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协作,不懈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新春.物理教学中CAI 课件的运用[J].2004,4

[2]刘红.谈计算机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8,第17卷第4 期

[3]周长洪.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 V ol115,N o14

[4]何显文,徐培.谈谈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三大误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 ,12.第23 卷第6 期

[5]柳泉.信息技术与物理[J].教学与课程整合,2004年11月

[6]曹俊武.如何上好物理课堂演示实验[J].中国科技信息,2005 年第10 期

篇9

1 巧设导入环节,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能够创设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具体的生活实际,把教材内容和生活现实结合起来。一堂新课的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到这节课。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是非常愉快的。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不能创设吸引学生的情境,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无疑是失败的。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兴趣及时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巧妙导入新课,教学效果就会很明显。

如在讲余弦定理时,上课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幻灯片,展出雄伟高大的六盘山的几幅图片,然后运用动画软件在六盘山山底打通几条隧道。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做了如下开场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加快宁夏南部山区与其他地区城市建设步伐,缩小城市之间基础设施差距,自治区政府准备于年底在宁夏固原六盘山修建12条隧道。为了打通隧道,我们以隧道的两个出口为三角形的底边B和C,以山顶为A点,画一个三角形。在ABC中,已知AC=b,BC=a,∠BCA=C,求:c。”这样的导入贴近生活现实,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的过程。在这样切合实际的问题导入下,学生都来了精神,各抒己见,当起了小工程师。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亲临从不同途径发现余弦定理的过程,这样的导入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巧设悬念,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画出一个三角形图形,讲解道:在修建隧道时,由于山大沟深,工程人员在修建每一座隧道时,首先需要测量出山脚的长度,而两山脚之间的距离是没有办法直接测量的,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山脚的长度呢?这是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打隧道求距离问题,这个情境设计是笔者结合教材以及宁夏的区域特点,在充分把握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引申出自己新的理解,原创的一个问题。高中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深入,自主探究意识不强。这个例子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也使生长在南部山区的学生产生明显的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倾向。同时“余弦定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一章中的第一节内容,把新知识、新问题带到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解决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余弦定理这节课为例,可以给学生创设如下问题。

设问1:请问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解决求距离的问题?

设问2:你为什么想到用向量?求线段的长度可以转化为求向量的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交流探究中,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出余弦定理,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体验。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发现新问题,解决设计好的问题。

3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升学习动力

许多学生开始学习几何时,都有一种畏难情绪,这时就是几何画板发挥作用的时候了。这个软件功能强大,能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动态画面,很适合数学教师的教学需要。在课前笔者针对几何画板的用法和功能,对学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几何画板的操作讲解,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构造出一些作品。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拖动鼠标,改变图像形状,直观形象地体会形和数的变化。如三角形及菱形这一部分,为了使得学生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笔者采用几何画板工具,画了一个立体三角形,然后可以任意拖动一个点改变立方体的大小及形状,学生从中可以直观地概括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使学生对于边与边的位置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运用几何画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确实掌握得很好。但合理选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的教学内容、方式却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58-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被广泛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这为改革语文教学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优点认识不清,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优点

1.1 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和心理前提。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激发求知的欲望,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进行有机地整合,可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讲《中国石拱桥》一课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时,用多媒体分别播放配有动听音乐和解说的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相关的图片,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

1.2 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如果只是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很难接受。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创设模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形象、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通过课文描写和教师的讲解来理解苏州园林建筑上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有一定难度,如果用多媒体画面把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及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表现出来,通过对比分析,就会加深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的认识。

1.3 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减少了板书、绘图、不必要的描述讲解等花费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对时间的利用率,有利于增大课堂的容量,同时多媒体融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等为一体,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如笔者在讲朱自清的《春》时,第一课时由多媒体展示描写春的古诗句导入,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生字词,再用多媒体播放配有音乐和画面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感知课文内容,领略文章的语言美,再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的内容结构,最后用多媒体展示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拓展练习。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2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正因为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有这么多的优点,才使它被大量运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出现很多问题。

2.1 忽视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品读、体味

语文教学中用多媒体来呈现课文内容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课文所反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围绕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品读、体味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而一些教师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只讲究视听冲击,一味地将课本文字翻译成声音、画面、图像等来取代语言形象,而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体味。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时,不是让学生通过课文语言文字的描写来了解杨志这一人物形象,而是放了一段视频剪辑,经常如此,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2.2 妨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语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想象能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语言文字本身提供了丰富的想空间,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还未让学生品读文本,就用画面或图像来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特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如有的教师在讲《三峡》一课时,还没让学生阅读课文,就急于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景物的图片,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受到限制,阻碍了学生独特的想象与体验。

2.3 多媒体和课件“统治”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景起到重要作用。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如有的教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都做在课件中,把整堂课用多媒体课件控制了起来,用课件的演示代替教师的讲解,用事先设计的课件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整个教学过程的讲解、描述,以课件为中心来展开,使学生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其结果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艺术性、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以及知识的及时反馈、情感的交流都难以实现。

3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改进

以上列举的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对语文课堂教学起了副作用,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必须纠正这些错误做法。

3.1 确保语文教学应以语言文字为本的地位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师生双方要在课堂上研究语言媒体所传递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语言媒体本身。语文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象,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而不能用多媒体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忽视语言训练和语言教学的功能。

3.2 合理使用多媒体,留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最大优势在于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但是,如一味追求直观、形象,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妨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因为语言文字本身所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的画面,教师如果忽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用有形的图像来代替学生无形的想象,就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剥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要注意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不能用画面、图像来全部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特体验,要留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3.3 遵循辅教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