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实践报告

篇1

本次问卷设计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选择题24题,自主性问答题2题。参加调查的人员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在校生,人数340人(涵盖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兼顾文理科),收回有效问卷310份。问卷内容统计如下: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从课内诗歌学习状况、课外诗歌阅读情况、课内外诗歌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二、调查问卷及统计数据

高中生诗歌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

(一)课内诗歌学习状况:

1.你认为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的诗歌篇目的数量( )

A.太少 B.合适 C.太多

2.你是否喜欢中学课本中的诗歌作品( )

A.喜欢 B.不喜欢

C.有一些有兴趣 D.无所谓

3.你更愿意学习哪一种诗歌( )

A.中国古代诗歌 B.中国现代诗歌

C.外国诗歌 D.都不想

4.你觉得旧体诗和新诗你更愿意朗诵哪一种( )

A.旧体诗 B.新诗 C.两者都适宜

5.你学习诗歌主要是为了什么( )

A.提升人文素养 B.增加日常谈资

C.提高考试分数 D.个人爱好

6.诗歌的哪个特征最让你喜爱( )

A.语言精练、文辞优美、音律和谐

B.意境深远

C.内蕴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操

D.蕴含哲理

7.你读一首诗最先关注的是什么( )

A.语言 B.哲理 C.内容 D.手法

8.你记忆背诵的诗歌大概有多少首( )

A.60 B.100 C.150 D.200

9.你认为什么是诗歌品鉴( )

A.对诗歌情感内容等有一定的认识

B.得到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

C.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的体验

10.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教授的阅读方法对你阅读诗歌是否有帮助( )

A.帮助很大,触类旁通,读懂其他类似作品

B.效果一般,一些诗歌还需要个人体验

C.只对诗歌鉴赏的考试有帮助

D.没有什么帮助

11.诗歌教学对你的情感体验有怎么样的影响( )

A.能够在特定场景下激发我的情感体验

B.使我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准确

C.使我有更多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

D.没有什么影响

12.诗歌教学对情感价值的张扬是否让你对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

A.让我对发现生活、生命的意义有了很大的帮助

B.我能够更多地关注生命

C.对待生命的态度看法有一些改变

D.没有体验感悟

13.通过对诗歌情感的关注,你体验诗歌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

A.很有帮助,体验诗歌情感更加准确

B.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诗歌情感体验较好

C.有一些提升

D.没有变化

14.你认为现阶段的诗歌题考查对你解读诗歌有什么作用( )

A.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B.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对某类诗歌有了更好的把握

C.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D.让我觉得诗歌鉴赏是很机械的行为

15.课内诗歌学习后,你对诗歌的兴趣( )

A.增加了 B.没有变化 C.兴趣降低

(二)课外诗歌阅读状况

16.你课外读诗歌吗( )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D.不读

17.你购买过诗人的诗集吗( )

A.购买过 B.没有

18.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主动阅读诗歌作品( )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从不主动阅读

19.你主动阅读诗歌时,一般选取什么类型( )

A.古典诗词 B.特定作者

C.现代诗歌 D.外国诗歌

20.你对诗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 )

A.课本 B.课外读物 C.网络 D.其他

21.在日常写作中,你是否引用诗句以增强表达效果( )

A.经常 B.从没

C.不自觉引用 D.特意追求引用效果

22.当你有情感需要抒发时,能否用诗句表达你的情感意图

( )

A.能 B.不能 C.没有想过

23.你平常写诗歌吗( )

A.不写 B.偶尔 C.老师要求写才写

(三)课内外诗歌活动(以下写在问卷上)

24.你参加过哪些与诗歌有关的活动( )

A.诵读比赛 B.写作比赛 C.诗歌品读会

D.选修课 E.其他

25.参加这些与诗歌有关的活动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比如:读诗时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触景生情,更愿意也更容易用诗意的语言抒发个人情感体验等)

26.请写出一首或一句对你影响最深的诗歌。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三、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在分析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1.目前约九成的学生对课本中诗歌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表示肯定,认为目前中小学课文中的诗歌数量适中,有较高的学习兴趣。67.6%的学生更愿意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在诗歌学习目的方面,选择“提升人文素养”的占57.8%,选择“个人爱好”的占19.4%,均高于选择“提高考试分数”的16.4%。这说明学生在诗歌学习时,功利性目的并不是特别突出。在学生记忆背诵课内诗歌数量方面,能记忆背诵的篇目达60首的占24.4%,达100首的占40.0%,达150首的占19.7%,达200首的占15.9%。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收录诗歌85首,初中阶段收录诗歌89首,高中阶段必修课本收录诗歌27首,共计201首。可见,学生对已学习过的诗歌的识记有限,考试要求的必背篇目记忆清晰准确,除此之外的篇目主动记忆率不高。

2.在“诗歌最令人喜爱的特征”方面,“语言精练、文辞优美、音律和谐”与“意境深远”二者平分秋色,总占比达到84.7%。可见,在诗歌阅读体验中,外在感性认知与内在情感共鸣是决定诗歌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读一首诗时,42.2%的学生最先关注语言,36.2%的学生最先关注内容。这一数据说明,高中生在诗歌阅读体验中,诗歌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容对学生喜爱诗歌的程度有很大影响。有六成的学生认为诗歌品鉴是指“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的体验”,这同样说明外在感性认知与内在情感共鸣对诗歌阅读体验的重要意义。

3.有33.5%的学生认为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老师传授的阅读方法对其阅读诗歌帮助很大,48.8%的学生认为作用有限。这个调查结果显示诗歌教学对学生诗歌阅读有一定帮助,但也存在局限性。具体而言,在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和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方面,诗歌教学有积极意义。此外,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对诗歌情感的关注能提高体验诗歌的能力。

4.针对现阶段诗歌文本的考查形式,负面评价的比率较高。选择“对自己解读诗歌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和“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对某类诗歌有了更好的把握”的比率为49.7%,选择“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和“让我觉得诗歌鉴赏是很机械的行为”的比率为50.3%。

5.在课内诗歌学习对学生诗歌读写兴趣的影响方面,37.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诗歌的兴趣,54.3%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还有8.7%的学生认为兴趣降低了。可见,现阶段诗歌教学有一定价值,但问题严重。

6.学生课外诗歌阅读情况好于预期,有58.9%的学生能在课外阅读诗歌,56.5%的学生曾购买过诗人的诗集,这项数据从高一到高三呈现上升趋势。32.9%的学生在小学主动阅读诗歌,38.7%的学生则从初中开始。这说明课外诗歌阅读是具有一定基础的,是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时,超过四成的学生倾向选择古典诗词,可见古典诗词对学生的影响力大。

7.学生主要通过课本与课外读物了解诗歌,这两种情况各占四成。学生对课外诗歌阅读有较强的意愿,有约八成的学生愿意引用诗句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强化个人情感的抒发。有近七成的学生能够偶尔写诗歌,或在老师要求下创作诗歌。

8.通过对课内外诗歌实践活动的调查发现,大约有五成的学生曾参与与诗歌有关的活动,主要形式为参加诵读比赛和听讲座。诗歌创作、诗歌品读会活动的普及率则较低。90%以上参与过诗歌相关活动的学生都认为,参与这些活动,对个人诗歌的情感体验有帮助,使他们能通过诗意的语言强化情感体验。在对“影响学生最深的诗歌或诗句”的调查中,有约五成的学生写出了课本之外的诗歌或诗句,其中,中外诗歌比例约为9:1,古今诗歌比例约为7:3。

四、高中生学习诗歌的意义

通过这次的数据采集,我们对高中生课内诗歌学习状况、课外诗歌阅读情况、课内外诗歌活动三个方面有了更具体、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还原诗性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语文诗歌教学对诗性重视不够,学生对诗歌课堂教学的认可度不高,但学生在诗歌阅读上的热情、对诗歌美的追求并未消退。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功利性目的并不是特别突出,他们更渴望通过阅读诗歌丰富自我的情感经验,在想象和共鸣中感受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体验。可见,感性的“诗性”存在于每个个体的内心,是人们共有的情感追求。这些使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还原诗性成为可能。

篇2

邵守灿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已正式列入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收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中这的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要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2)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3)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篇3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走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二、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②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③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三、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篇4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是网络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是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异步性、交互性、信息量大等优势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真正实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可能这样定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指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主动探究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

1.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有理论―实践模式、问题探讨模式、课题研究模式三种。本文要讨论的是课题研究模式,即选择一个课题,然后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五个阶段:产生问题、确定问题、展开研究、分析讨论、成果汇报。每个阶段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且在分析讨论中可能会形成新的问题分支,或需要更充分的信息支持,因此学习可能要转到新的分析研究中。所以这五个阶段相互推进、相互融合,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评价贯穿着五个阶段的始终。

2.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

在对研究性学习一般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在该方案中我们着重展示网络在研究性学习各个阶段中的作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真实的网络环境;体现了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新变化―师生活动的频繁和师生互动的增强。

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划分

1.产生问题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引导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有意义的论题,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真实情境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感兴趣的项目,使解决问题的需要成为学生的内在动机。

教师的主要活动是围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展开。要为学生提拱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心得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知识,让学生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要为学生提供课题预备知识,让学生对将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一些所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和获取信息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浏览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通过网络交流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进一步深化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搜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和该学科的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写出对资料的简单介绍,上传到服务器的指定位置。

2.确定问题

经过问题产生阶段,学生会产生一些疑难问题,诸如自己的观点缺乏论据、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对课题感兴趣却无从下手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利用这种学生求知的内需,将个人问题转化为群体问题,发动群体智慧,帮助学生立题研究。

教师的主要活动围绕提供支持背景资料、组织讨论、帮助形成研究主题展开。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设计课题,推荐合作伙伴,形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题。

学生的主要活动围绕提供网上资源情报,上传研究性学习方案展开。首先,学生查找并整理资料,确立完成课题应选择的方法、步骤,必要时求助合作伙伴的帮助,对课题的可操作性等做认真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然后将设计好的开题报告上传。

网络的作用主要是寻求专题资料、智慧资料、充分交流对话、上传课题方案,接受并参与开放评价活动等。

3.展开研究

学生经过立题之后,对于课题已作了细致的思考,这时可以运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分析资料,进行实践,并初步得出结论。由于每个学生思考的视角和感受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这就要求成员能在达成共识与尊重别人意见之间找到平衡,这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的活动围绕跟踪活动进展、协调小组活动展开。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设置必要的挑战和干扰,使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应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需求,适时给予帮助、引导,使学生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整理信息的方法和学习活动日志的范例,指导及时记载研究情况。

学生的活动围绕搜集、分析网络资料,进行专项研究,提交活动日志展开。学生要将活动日志及时上传到服务器指定位置,并就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学生在BBS中进行讨论。

该阶段网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上传活动日志并及时反馈信息、寻求智慧资源、解决个体困难、寻求公众帮助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协作学习的环境。

4.分析讨论

研究性学习需要充分的对话交流,因此要将研究的活动日志放置于公共社区予以分析和讨论,课题研究小组需要为自己的结论答辩。课题经过分析讨论后,可能使研究小组重新思索和审视自己的课题,从而转回到重新查找资料,寻找新的论据,修正结论和展开新的研究。尽管分析讨论有时不能马上产生最终结论,但这也是得出最后结论的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经过一次或几次反复讨论之后,他们就可以产生比较成熟的结论,并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的活动围绕采集疑难问题、提供指导意见、给予情感支持展开。教师要参加学生的讨论,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给学生提供帮助,同时还要很好地组织和控制讨论的顺利进行。学生的活动围绕小组协作学习展开。学生小组将各组的活动日志放到网上,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获得帮助,形成比较成熟的看法,同时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别人分享。

5.成果汇报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与研究,学生得出了较成熟的结论,这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发表研究的成果,要避免专断地替学生作决定。小组成员也可以在成果的同时,附上本组和本人在研究中的优秀思想、步骤、方法、心得。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成果的充分展示和鼓励,另一方面是供其他学生研究中参考。

教师的主要活动围绕组织成果展示、引导小组互评、促进成果推广展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结题报告的形式及其优缺点的介绍,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结题报告的制作及WEB的方法,并组织学生开展结题讨论和交流。

学生的主要活动围绕创作结题报告、上传研究性成果展示。学生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本组和本人在研究中的优秀思想、步骤、方法、心得以结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浏览结题报告并发表评论。

网络的作用主要是成果的平台、交流沟通工具,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与的环境。

6.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状态和成果为事实依据,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作出价值判断和信息反馈,以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健康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的真正全面实现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特别强调过程性、真实性、灵活性、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的内容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三种。

在此课程方案中,主要用活动指数和研究指数来体现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五个方面内容。活动指数反映学生的努力程度,它的增长比较简单,就根据学生发言的次数和参加讨论的次数增加。研究指数反映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主要由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质量、课程活动记录的质量、结题报告的质量等来决定。

篇5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5、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展为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家乡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上网查询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4年11月)

学习理论:广泛搜集并学习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设计方案;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考虑到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处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试行。高三教师积极参与。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4年12月—05年5月)

具体任务:

1、挖掘、编写出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2、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3、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作业。

4、撰写地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5年6月)

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丽、杨桂玲、车颖、王崴、于晓坤、冷天崖、杨蕊老师等分别负责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

由王崴老师搜集和整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业。

3、整理各种研究报告、论文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性学习课程化推进,要求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方面形成了可推广的一般模式。

一、研究课题的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学生是课题的主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由学生基于兴趣与知识能力层次而自我选定。但事实证明,当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体验少、认识浅时,由学生完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较差。实践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按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针对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或对综合实践活动尚缺少经验的学生,即高一新生所开展的第一个课题,由学校统一规定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设计。

第二阶段――针对有一定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但实践经验尚不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二、三个课题,由学生自主结组提出选题,教师组织一定单位内的选题分析讨论,以可行性分析报告和答辩为主要方式进行选题,选出可行性强,研究价值高的主题,进行二次选题结组后开展活动。

第三阶段――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经验较充足的学生,如进入高中阶段的第四、五个课题。在前几个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课题选择和研究能力,由学生完全自主结组提出选题,论证后进行研究。

在主课题生成之后,子课题生成可以选择在课题生成课上进行。由师生共同提供主课题的背景材料,根据研究价值与可行性分析,结合兴趣取向选择确定研究角度,生成子课题,在大课题组内完成子课题小组的自由结组。

二、活动指导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活动指导是教师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根据指导的范围和目的,可分为一般性指导和针对性指导两种组织方式。

一般性指导――指面向大集体(行政班级组合、年级等)的,以集体授课、讲座等方式进行的关于诸如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书写开题报告、常用研究方法介绍、如何选择成果汇报方式、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结题报告等共性指导,也包括对常用研究具体实施方法的进一步讲解等,多在活动开展前期,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推行初期(如学生的第一次活动)进行。

针对性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针对生成性问题做专门指导。如报告的具体撰写问题、调查研究过程遇到的困难或与预设相距较大的问题、成果汇报具体方式的选择问题等。可以以课堂讨论或个别辅导形式进行,视具体情况灵活组织。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干课型的组织

1.开题课

开题课是在主课题和子课题选定,完成活动小组组合后,组织小组进行开题展示评价的环节,通常以同主题小组同课的方式进行。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开题报告)――答辩(由其他小组及教师提问)――小组互评(分项目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组内修订。这样的组织既有利于总结前期工作,为后续研究提供保障,又强化交流和组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该环节的活动成效。

2.成果汇报课

成果汇报课按内容可以分为中期汇报与结题汇报。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通过交流互评体现多角度的评价机制。具体课堂组织可参考以下流程:小组展示――组内互评(由小组成员对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小组互评(讨论打分)――组间交流(评分及说明)――教师指导发言――选优并表彰优胜者。

在该课型组织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创新,一方面强调汇报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注意汇报平台的多样性,指明课堂展示只是一种汇报形式,还可以选择网络、宣传园地、组织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另外,要关注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不以成果展示形式的差异作为评定活动过程的唯一标准,而要引导学生关注过程的真实性、方法的多样性、操作的有效性和成果的价值性。

3.结题总结

结题总结的组织多采用较大范围的集会型大课堂形式,一方面选择优秀小组或课题进行终结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另一方面作为一些实用型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平台,如提出倡议、发起新活动等;再有就是对课题完成情况做出终结性评价。其中在评价方面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意见具体化,研究成果发展化。即要汇总多方面评价作出总体评价,多角度进行表扬与肯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在谈不足时,均明确举出具体环节的实例,避免泛泛而谈;对研究成果的发展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鼓励成果的进一步深化,指出研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课题的结束,提高综合实践的效力。

四、课题研究的拓展延伸

某些研究课题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化这些课题的价值在于有意识地推进课题结题后的拓展。我们的做法是尝试将课题与德育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区服务等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发挥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资料、所获得研究成果和所提出倡议建议等的功能,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之外展现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提高自身认识,服务于社会。

总之,将研究性学习以课程的形式,有规划、有步骤、讲方法地实施推进,一方面有力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体验,在钻研精神、思考习惯、团结协作、关注社会等方面也有巨大收获,促进了学科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

篇7

随着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完全的课堂教学已经被划分为三大块:计划内“两课”必修课程、“两课”延伸课程和“两课”社会实践。在这三大块中,前两项是在每学期的常规教学中完成,而“两课”社会实践,由学校组织、学生有计划的暑期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被动的灌输式学习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转变。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让教师从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变成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对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摆脱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工作等活动来体验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运用多种手段从本学科相一致的内容中,自立专题, 自选素材,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在教学中带着问题去听课,在课后带着课题去实践和研究,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对它的教学质量评价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两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是“两课”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课程目标、发挥教育导向和进行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与方法,它的设计关系到“两课”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

一、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一般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就是以学生在专题研究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学习成果,包括一般技能(如收集、整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等为事实根据,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案、计划与实施效果作出价值判断,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应用、同时也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悟和体验。通过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课程评价也可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和提高课程的效果与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本身的完善。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实践中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1)评价与管理的关系。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有一般评价的诊断、激励、考核等功能,在课程实施的实践还要在相当程度上借助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为使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很好得以开展,应将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同时将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组织管理的有效手段。

(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研究性学习是重过程的课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时,不仅重视最后的研究报告和成果展示,而且要特别重视选题阶段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全过程每个阶段均在评价的范畴之内;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

(3)个人与小组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课程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上,应首先以小组成绩为基础,然后兼顾个人表现,通过自评和互评,获得个人成绩。

(4)课程的整个周期与各个阶段的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也包括教师)足够的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保持适当的弹性,让他们充分体验“研究”的过程,了解“研究”的方法,不能仅仅以学生某一次研究的得失来给学生下定论,因为课题的成功与否受制于许多非学生能力可以解决的条件。

二、“两课” 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两课” 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与互斥性。指标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概念必须明确。其设置应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辅以定性分析,使定量计算具有科学性。此外,确定的指标应具有独立性,相互之间不应具有相关性,同时,指标间还应尽量不相互重叠,不存在因果关系。

(2)针对性和系统性。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该能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两课”教学特点与教学效果,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3)通用性与专用性。“两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特点,指标的选定除了具有“两课”的共性以外,具体操作时,还要考虑各门课程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质,因此,指标的设置应考虑通用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4)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可获得性,易于量化。

(二)“两课” 研究性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原则,相应地在“两课”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上应该把握好以下特点:(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全方位。(2)评价内容的灵活性和丰富性。(3)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体验情感。(4)了解掌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的方法。(5)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6)学生的学习收获、效果(包括评论性文章、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讲演会、一项活动设计方案等)。

三、建立“两课”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本文初步确定了“两课”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的选择力求准确、可操作,为“两课”课程评价从定性到定量研究提供基础。但是“两课”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特点,还要考虑各门课程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质,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评价标准上“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给学生贴上优劣标志。

2、在评价原则上应坚持激励和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使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要充分体现开放性、不要求结论标准化,一刀切。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59-05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语文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解决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活动。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把研究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范畴后,研究性学习也随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改革成果。然而,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一、当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受到一些初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教育观念、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重形式的倾向

一些学校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同虚设。一是重表面文章,忽视了学校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开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只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二是重书面材料,为了能够让检查者看得到成套的文字和图片材料,专门组织人员在材料上下功夫。三是急功近利,选择一些持续时间短,转换频率快,能够迅速取得影响的选题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去做。四是轻实际效果,照搬别人的做法,机械地模仿,不考虑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能得到什么。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w现在如下方面。

1.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让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捉摸,直接影响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效果。

2.教材没有设计相对应的活动内容,初中语文教材还是按照过去的传统体例编排,很少有明确而又具体的可供语文研究性学习选择的课题或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3.学校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的校本课程方案,一些初中学校的领导、语文教师在研究和制订学期或学年语文教学计划时,仍以中考、统考、语文教材的要求为依据,语文研究性学习一直被边缘化。

(三)缺乏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缺乏体现在如下方面。

1.评价措施不配套。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评估、督导、视导等活动的评价指标中,很少明确地涉及语文研究性学习。学校组织的评价对于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没有考核标准。语文教师则持应付态度,在形式上走走过场,至于实际效果怎样、学生表现如何,则基本不做评价。

2.保障机制不健全。活动经费没有保障,使得不少设计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流产。

(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体现在如下方面。

1.指导教师缺乏统一调配。一个班级的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若干个课题,常常只有一个语文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什么合理的机制鼓励其他教师参与。

2.全校相关学科教师缺少互相支持。虽然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许多方面是要与其他学科发生关联,学校领导没能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方针倡导相关学科教师参与。

3.校外指导力量使用不足。语文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话题有许多与社会相关单位、部门发生关联,但这些单位和人员不在学校和语文教师的支配范围,无法保证能得到有效帮助。

(五)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

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体现在如下方面。

1.学校缺乏统一组织。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领导只是满足于一般的要求,很少考虑到让语文教研组或语文教师针对这一话题展开专门的研讨。

2.教研组没能有作为。初中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存在不作为的现象,曾有一所初中的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等,压根就没有讨论过,更谈不到问题的解决。

3.语文教师研究的动力不足。有些教师担心开展这种出力不讨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容易在统考或中考中出问题,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有些得不偿失。

上述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质量的提高。

二、摆脱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的策略探索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出现当前困境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有的来自课程体系的设计,有的来自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有的来自语文教师本身的功利思想,还有的来自事不关己的社会相关单位,要摆脱这种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进一步强化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

经过课改的洗礼,人们已经对于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怎么设计和开展等问题,基本有了共识。解决现实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

1.期待教育科研部门和教材编写者增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也有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远不能适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希望教材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像超市一样让学生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能够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对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初中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督查。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检查、考核、视导、督导,就像中高考一样具有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好这种指挥棒的作用,一是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列入初中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在检查、考核时作为必查的项目,以提高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注度;二是组织视导、督导时要抽调一些对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所了解并能实施有效指导的人员,在发现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关的问题后能够帮助一线语文教师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三是对初中学校和校长考核时,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目标,并设计出相应的评分指标。

3.初中学校领导要明确制定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学校要坚持对初中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的原则,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推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手段,并采取配套措施,如考核教师设计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技能、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观摩活动等;还要组织专门的力量对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教师教学实绩的考核范围,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推动力。

4.初中Z文教师要把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要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地位,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指导方式和实践程序;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重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此外,语文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实践、表现、思考、创造、成功的机会,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努力提高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初中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缺失,而这种指导能力的提高,又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1.教育科研部门要适时研究辖区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掌握区域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然后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集中攻关,着力研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组织好初中语文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2.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应开设以语文研究性学习辅导为专题的教育科研和培训。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认识模糊,缺乏组织指导能力。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初中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开设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相关的课程或专题,组织研究性学习专题辅导,讲授有关的知识,进行案例研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帮助初中教师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素养,比如帮助研究和解决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问题,帮助研究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引导初中语文教师主动介入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在网络状态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等。

3.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必须体现初中语文特点。一是重视培养初中学生主人翁意识,指导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尽量让初中学生自己学习操作、实践,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体验、总结、提高,而不是去当初中学生的“保姆”;要宽容他们的过失,容忍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多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二是必须重视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语文特点,以语文教材文本为依托,经过改造形成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与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把培养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研究选题的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的写作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课外实践相结合,像一些与初中学生生活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设计精巧的广告、生活中出现的谚语、俗语、歇后语以及读书活动等,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很好资源。

4.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路径。虽然初中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和应用程度没有高中和高校的学生那么普遍和深入,但是也已经渗透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语文教师应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就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相关信息,研究具体问题,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野,也利于师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互动。

(三)构建科学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质量的检测,也是初中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组织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动力。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初中学校办学、教育教学、学生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1.坚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我们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目标的激励性,认识到对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不是为了对学生做出鉴定,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活动能力服务的,在对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地给以肯定性的评价,让初中学生在参加语文研究学习实践之后,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培养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

2.要注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差异性。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不仅受到初中、语文两个方面特点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初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价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时,必须坚持差异性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所辖区域内的初中学校所开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时,要考虑辖区内各学校间的差距,在对某一具体学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该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学校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的学生个体。

3.要实现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初中的语文教师或语文教研组,可以是初中学生或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可以是学生家长,可以是与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相关的社区或有关部门的人员,还要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有坚持评价的多元化,才能兼顾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价意见,使得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

4.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过程性。一方面,运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从明确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到组建学习小组、制订学习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形成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不同的学生表现是不一样的,受到的锻炼也不一样,得到的体验和收获更是不一样。这些情况只能通过过程性的动态评价,才能给当事的初中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另一方面,为了实施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全程调控,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适时评价,评价者应坚持评价标准。

5.要构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评价机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是初中学校领导组织和实施的考核评价体系,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通过学期或年终考核和视导、督导的方式进行评价。学校要组建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监控体系,成立一个由分管校长、教务处、年级组、语文教研组组成的领导系统,明确各自的职责,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强化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组织、调控、考核的责任。教师要采取具体评价策略,实施前看学生是否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社会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实施中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做了些什么,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实施后评价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课题研究中的体验、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的质量、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等方面。

(四)建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机制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而且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这种机制不仅有领导、考核、评价的因素,还涉及资金、物资等方面。

1.教育行政部门在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帮助学校研究和解决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经费和物资上满足初中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物质支援,还要帮助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为初中学校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2.初中学校要建立起有力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领导保障机制。教务处、督导室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检查、考核方案。科研处要定期调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年级组要把检查班级语文研究性学习计划落实情况作为重要的任务,并将教师指导情况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一项内容。语文教研组要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问题研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

3.注意发挥校外力量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适时地聘请校外专家做指导教师,发动和鼓励学生父母、亲属当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初中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可聘请专业人员对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需要动员家长支持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

(五)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研

学校校本教研是解决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许多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发挥学校领导、教师的集体智慧而得到解决。

1.要明确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过程对于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一定引导作用。可以在校本教研中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提炼,以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提升组织、指导的能力。一般程序是提出研究课题D选择研究课题D成立研究小组D选聘指导教师D制定研究方案D开展课题研究D形成研究成果D交流研究成果D实践总结反思。不同的研究课题,可以做出调整或删减。

2.探究农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类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是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凭借,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样,具体可以分为单篇课文的文本研究、不同文本的比较研究、语文课文的拓展研究、课外非文本语文类研究四种情况,后两种类型使用得比较多,但是又比较难,需要通过校本教研,广泛交流开展这些课题研究的做法和经验,让更多的语文教师在实践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质量。

3.探索和实践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模式,一方面需要依据国内外常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尝试,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师掌握适应于自己学校和学生特点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常见模式的有:问题解决、项目研究、角色换位、独立研究、案例研究等。这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进行解读和实践。

篇9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研究性学习 行动研究 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55-03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创新革新等七种能力。20世纪70年代,职业核心能力在德国职业教育界得到快速发展,其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受到职业教育人士的普遍关注。在我国,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努力方向,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借鉴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应用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还原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和旨归,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本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五年制四年级的5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4个月的行动研究,具体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等四个环节。

(一)计划。计划是开展行动研究的第一环节,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制订计划等两项任务。

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日益受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青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之一。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近年循序渐进地开展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实操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法,以满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本研究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明确了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之后,制订了研究计划:

第一,开展相关培训,使学生明确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和意义,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程序,学会选题、掌握简单的研究方法和资料的搜集方法等。

第二,根据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明确行动的步骤和时间安排,拟订和发放具体的活动方案。

第三,学习活动结束后,发放《研究性学习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状况调查问卷》,检验活动效果。

第四,根据行动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二)行动。行动是开展行动研究关键环节,决定行动研究的成败。培训是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行动的前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教师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对学生提供适当且有效的指导,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以下六个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生活实际,创设“舞蹈专业学生减肥与健康饮食”方面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者其他兴趣爱好,与同学一起主动提出一个感兴趣的、新颖的研究问题,自行组建或加入学习活动小组,并参与讨论,对研究问题的价值性、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进行合理地探讨。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共分为13组,每组3~6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了13个可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

2.做出假设。学生在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经由小组讨论,要在第二阶段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主动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结论做出猜想或假设。各组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已有经验或知识有哪些”,主动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结论做出猜想,对假设表述的明确性和假设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3.制订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制订详细具体的研究方案,以确保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并召开方案汇报会,对各组的学习方案提出建议和指导。小组合作拟定研究步骤,合理分配时间和经费、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合作,商讨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问题做出严谨且翔实的书面综述。

4.收集证据。收集证据是学生运用方案中制定好的研究方法进行收集研究问题资料的过程。学生要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收集能验证假设的证据,并记录和保存完整,对收集到的证据能进行初步有序的整理、筛选。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服务。

5.反思与评价。本阶段学生的任务是对所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分类,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的关系,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对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6.表达与交流。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交流观点。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吸取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素养。

(三)观察。观察是开展行动研究的辅助行为,是教师监督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一环。

按照计划采取行动之后,教师要不断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资料,对学生行动的实际情况,包括行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学生的特点等进行全面的观察。观察的实质是搜集研究资料、监察学生行动的全过程。在行动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不断发现,获取反馈意见,及时修改行动计划。比如,当学生不能提出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寻找原因,并重新创设问题情境,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

(四)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的第四环节,是对行动研究实施过程和效果的全面总结、评价,对开展新一轮的行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本次行动研究按照计划有序开展,成功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行动,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对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和学习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习活动需要,及时调整行动计划,有效促进了各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研究报告质量较差;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小组活动;学生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限等。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让学生评价本次行动研究的成效,即开展研究性学习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9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56份,无效问卷3份。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6个程序和22个子程序分别对学生7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影响,具体影响频次详见表1。从影响频次数据可知,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程序和子程序对高职学生各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的影响;高职学生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给予较高的认可;研究性学习能够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表1 研究性学习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调查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和子程序

影响频次(不大于56)

职业核心能力 与人交流能力 与人合作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自我学习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数字应用能力 创新革新能力 无影响

一、提出问题 1 与同伴一起主动提出一个感兴趣的、新颖的研究问题 43 36 26 20 20 5 20 1

2 根据个人兴趣自行组建或加入活动小组,并参与讨论 34 39 28 30 14 7 16 1

3 对研究问题的价值性、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进行合理地探讨 18 22 32 28 32 12 17 0

二、作出假设 4 小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已有经验或知识有哪些” 27 29 32 20 28 12 13 2

5 主动对问题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结论作出猜想 17 18 36 29 20 7 14 1

6 对假设表述的明确性和假设的可操作性进行探讨 25 18 26 23 28 13 19 0

三、制订方案 7 小组合作拟定研究步骤,合理分配时间和经费、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合作 26 37 29 23 22 20 10 0

8 对研究问题作出严谨、翔实的书面综述 16 17 26 27 31 11 11 0

9 小组商讨确定可行的研究方法 31 30 30 20 17 10 19 1

四、收集证据 10 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收集能验证假设的证据 17 21 34 20 32 17 11 0

11 在收集证据时进行记录并保存完整 12 14 24 21 35 19 12 0

12 对收集到的证据能进行初步有序的整理、筛选 11 20 16 22 30 23 13 0

五、反思与评价 13 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类 14 14 20 23 31 24 12 1

14 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的关系 16 18 34 25 20 17 14 1

15 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 18 16 29 30 22 19 16 1

16 不断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质疑、修正,发现新的问题 17 17 34 29 23 9 24 2

17 对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肯定的评价 18 18 23 30 15 10 12 3

18 对自己和同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33 18 23 29 19 9 8 1

六、表达与交流 19 以报告、研讨会、展板、墙报、刊物等多样形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21 18 25 27 22 17 22 2

20 与他人交流观点,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44 28 19 27 13 9 8 2

21 与他人分享成果和经验 35 27 17 19 18 13 10 2

22 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达做出客观的评价 34 22 18 28 16 14 12 4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研究性学习应用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超出具体职业技能范畴的跨职业的能力,不适合依靠某一门学科课程进行技能培养和训练,必须通过各门学科的整体力量来实现。各门学科均可以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倡导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重塑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树立起以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识,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的学习以有效的指导,减少对知识的“灌输”。通过研究性学习,(下转第149页)(上接第56页)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使用,进而提高各种职业核心能力。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活动为导向,这与学生课外活动的特性十分契合。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产生影响,还可以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训练等学生课外活动之中。比如,本研究所开展的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案例。课外活动受时间、地域和资源的限制相对较小,更具灵活性,更易于开展长期的、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一种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融教育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标,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合作性、灵活性、反馈性和兼容性等特点,适用于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总之,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和实践探究,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基金项目】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2013年度院级青年课题“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研究”(2013G13)

篇10

关键词:初中政治 研究性学习 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转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并使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推广到其他学习方式中去。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

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学习主题后,通过书刊、网络等渠道和社会调查等途径收集信息,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中的感情和体验。学习地点不再限于学校、教室和图书馆,还要走出校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2.学习方式具有探究性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需要探究的问题,可以教师自己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得出结论。

3.学习过程强调感悟性

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内化过程对于青年学生的影响是长期起作用的,它对学生的一生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二、课题研究是实施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最佳途径

1.确立课题,组建课题小组

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确立课题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自己确立课题;二是由教师提供若干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题。我根据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初二年级中开展了“基本乡情与对策”为课题的研究性活动,初三年级有学生基本上是5―6人一组,自由组合,自愿参加,成立了“家乡环境状况与对策”、“家乡人口与计划生育”、“农民法律意识与现状”、“新港花园社区建设”等课题小组。

2.制定研究方案,正式实施研究

课题小组确立后,小组成员首先根据各自特长进行分工,确立了组长、采访员、资料员等。然后根据自己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研究的具体方法等内容,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课题研究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活动,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紧,课余时间有限,我要求学生要有时间保证,利用双休日、利用平时中午、傍晚休息时间实施研究,学生通过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通过实地考察、通过走访有关主管部门、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获得大量的信息。

3. 处理获得信息,撰写报告论文

各课题小组将收集到的具体的事实、数据、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加工,结合自己的思考,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4. 进行成果交流,认真总结反思

各小组的调查报告完成后,我利用班级活动课进行交流,一方面交流自己的小论文,另一方面交流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交流研究,进行思维碰撞,同学们学会了合作与分享,懂得了尊重他人,学会了交往;锻炼了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品质,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实践活动能力。

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中进人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自主掌握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什么课题,通过什么途径与形式去研究学习,应该由学生自主决定,切忌老师包办代替。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是不成熟、待发展的主体,长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又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如果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情况下,教师疏于、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将必然陷于无序、无效的状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指导学生科学选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形成探究的兴趣,在学生自主选题一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之更趋完善。②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学生在收集资料信息、甄别资料价值、提炼资料内涵等方面会碰到一些困难,教师要在热情鼓励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和有效的调节。③引领学生探究的价值导向。在讨论中要尊重、信任学生,创造条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敢于发表意见,同时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总之,让研究性学习走进中学思想政治课,能改变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实践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学会探究学习。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和成就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者、思考者和发现者。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9年第36期

[2]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3期

[3]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