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特点

篇1

曹长德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研究性学习与传统课程比较的结果,每一特点都突出地展现出了研究性学习与传统课程的区别。

1.开放性。开放性是相对学科课程完整、封闭性而言的,研究性学习既跨越了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了专家预先设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综合性。综合性是相对分科性而言的,是指研究性学习不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构建课程的模式,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的知识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并非各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作为有机整体的客观世界的一种途径。

3.实践性。实践性是相对于理论性而言的,是指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生成性。生成性是相对于确定性而言的,表明研究性学习不以获得知识技能为目标,而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经验为旨归,学习的结果各具特色,具有不确定性,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中的体验也是一种结果。(摘自《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2期)

自主学习的内涵

余文森

1.主动性。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2.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独立性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品质。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控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摘自etc.省略/articledigest31/)

阶梯式学习法的基本思路和教学策略

赵洪君

1.基本思路。阶梯式学习法实验的理论是:发展是硬道理,实践出真知。实验以”主动、成功、阶段觉悟”为理念,对“上课、作业、预习、复习”这四项学生每天都接触到的环节,分别提出五级要求。例如,对”上课”的五级要求是:(1)跟着上课;(2)懂记上课;(3)联想上课;(4)多得上课;(5)专论上课。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标准,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每一阶段的标准,设立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循序渐进。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程管理 组织管理系统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实施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计划以来,学校在具体实施这门课程时,感到它和现有的学科教学有非常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流程、组织实施、管理评价、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我国关于学校意外事故防范和处理的法律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面对一些行为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少校长、老师忧心忡忡,非常担心。这种担忧,使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管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凸现出来,成为整个课程实施中首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整个课程流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即选择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和结题展示,换种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课程实施的流程与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多不同。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育管理学中的这一定义界说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课程。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课程和教学,则完全由每一门课程组织实施本身固有的特征所决定。上面所举的种种不同表明,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课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由统一管理到分散管理、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由教师管理为主到依靠学生自我管理、由单纯的校内管理到校内外相结合全过程跟踪管理为主。原来服务于学科教学的那套常规管理,如果原封不动地用于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显得无能为力,很不适应,设立新的课程管理规范迫在眉睫。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1.校长和学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计划和相应步骤,协调各方面工作,组织多种教育力量,监控和评价课程和各类人员的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各种保证。

在学校层面建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是研究性学习和其他课程管理的一个不同点。研究性学习虽然作为国家课程列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但是除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外,这门课程没有大纲、没有教材,其组织实施主要靠学校结合本校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因此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学校开发建设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这一任务单靠教研组、教导处很难承担,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领导小组来组织和开展本校的课程开发工作。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由校内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同时也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参加。

2.教导处、科研处、政教处或课程开发办公室。学校实施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进度计划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检查各年级的课程实施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向校长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指导,聘请和组织校内外专家的讲座,把具体的工作要求布置给年级组。

学校现行管理的组织机构一般分教学、德育和科研三条线,各自呈单线垂直管理格局。各部门行使自己的职责,各自对自己的上级行政负责,横向间没有太多的联系。研究性学习则不同,它要求校内以教导处为主,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一门具体课程的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围绕着现实世界各种真实的问题而展开,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学习知识,但目的不是为了学会知识,而是为了学会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等。这一课程目标已经远远超出知识、智育和智能训练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必然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3.年级组。课程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上承校长和学校课程管理职能部门,下接年级组内各班班主任和学科指导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它根据学校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统一安排,具体落实本年级的学生课题研究计划,在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及时提出和布置对各阶段工作的具体要求,安排辅导报告,培训教师并检查督促其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以规范学生的研究活动等。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年级组则更多地直接介入课程教学的管理,如规定相对统一的课程进度,组织各种辅导报告,安排指导教师等,这是年级组工作和以往不同的地方。

4.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指导工作,要求随时了解学生课题进展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投入课程的积极性,负责与家长沟通联系、通报情况等。

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是带领学生开展课程学习的直接责任人。和学科教学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知道学生是怎么学会的,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除了要了解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最后是否达到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预定的目标以外,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每次活动的具体情况,并给学生许多方法论和学习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教师不讲,就不是教学”的传统观念,将关注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当然的组成部分。

篇3

关键词: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特点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15-03

数学学习的性别差异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内的基本课题,国际上对此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许多国际教育组织以及西方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例如,美国专门成立了“女数学家协会”,每年举办活动,出版刊物,调查性别差异的证据。国际妇女与数学教育组织(IOWME)和数学妇女协会(AWM),作为非常活跃的妇女组织,也经常开展活动或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数学及数学教育中的妇女地位、性别差异问题。

而我国学者对此一问题的关注度则相对较少。1994年,张奠宙教授就在《数学教育研究导引》中感叹“中国数学教育基本资料的缺乏,像男女学生数学学习差异这样的课题,应该当作基本国情进行调查和去做。这一研究工作可以从全国范围内调查,也可以在一个县或一个乡做调查,看究竟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差异的话,其原因是什么?何时产生明显差异?”[1]

本文选用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以“数学”、“性别差异”为关键词对截至2013年底的文献进行检索,共筛选到密切相关的文章126篇,并结合叶一舵主编的《男女生的学习心理差异》和林崇德主编的《中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两本书进行研究。本文首次将我国学者关于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形式等方面指出各个时期研究的特点及不足,进而展望未来研究的趋势,为之后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我国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研究的发展过程及阶段特征

检索发现我国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表明了国内对此问题关注度的逐渐提高。根据截至2013年底检索文献的数量及其主要内容的变化,笔者认为可以将国内的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研究以1993年和2004年为界分为三大阶段:初探时期、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

1.初探时期:1993年以前。在国内,这一时期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研究刚刚起步,文献数量屈指可数,最早可查的是1982年唐盛昌的《男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差异情况的调查》[2]。该研究从1979年到1982年,按年级(初一到高二)对比各年份男、女生的数学期末成绩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情况,并通过代数、三角和几何三方面的测试和关于思维方式、记忆方式的问卷探索产生差异的原因。

从研究形式上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作为大型的科研项目调查结果的一部分,而非针对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专项研究。例如,1990年林崇德主持的科研项目“中小学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研究等。二是研究团队针对数学学习性别差异所做的专门研究。例如,唐盛昌等人对男、女生在数学学习中差异情况的调查等。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小学生和初中生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也有一小部分研究是关注高中生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一般认为,在小学阶段,数学能力主要是指学习、掌握和运用数概念、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能力;而在中学阶段,数学能力则主要是指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者们首先收集男女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来了解他们数学学习成绩差异的整体情况。其次,根据对数学能力的分类,针对各项数学能力进行测验以此来了解男、女生不同数学能力差异的具体情况。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探索产生男、女生差异的原因,侧重于调查男、女生在记忆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前文介绍的唐盛昌的研究就是典型代表。

总的而言,这一时期国内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比较单薄,但也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例如,性别差异与学生所在的学段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小学阶段女生数学成绩整体上比男生好,初中阶段男、女生数学成绩的差异不显著,高中阶段男生的平均水平高于女生。对此,林崇德等人认为是因为男、女生不同能力的发展在快速期的到来时间的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在快速期内的发展速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3]。唐盛昌等人认为这与男、女生在记忆方式、思维方式存在的差异有关,男生倾向理解记忆,数学分析,而女生倾向机械记忆,注重模仿[2]。

总览这一时期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归因上侧重于认知因素,而较少考虑非认知因素,例如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待数学的态度以及自我评价等;二是研究较少和教育联系[4],例如,研究者们并未探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师等因素是否会导致数学学习的性别差异,以及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缩小差异。

2.发展时期:1993―2004年。1993年,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MCI)在瑞典召开了“性别与数学教育”的国际研讨会。而这一课题就作为了国际数学教育委员设立的系列研究课题之一。探讨产生性别差异的三大因素:(1)女生的数学兴趣;(2)社会文化影响;(3)数学学科本身特点。研讨会召开后,国内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献数量大幅上升,并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可见,研讨会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者对相关研究的关注,国内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从研究形式上看,这一时期国内的研究大多为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专门针对数学学习性别差异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个问题真正地已经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问题。

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研究集中关注的问题仍然是男、女生数学能力的差异,占到总数的64.7%。但研究重点关注的对象从上一阶段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开始转移到高中生,这与上一阶段研究显示小学、初中男女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的这一结论不无关系。此外,研究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扩展和细化。例如,将数学思维水平分为三个等级:具体形象思维、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进行研究;将空间图形认知能力细化为心理折叠能力、心理旋转能力以及心理展开能力等进行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看,一方面部分研究者仍采取的是对各学段男、女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者根据对所研究内容基本要素的界定,设计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试图得到更为精细的结果。同时,研究者们配合使用问卷和访谈,以佐证研究结果和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国内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研究开始发展起来了,对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研究者们根据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小学阶段,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是女生比男生强;初中阶段,男、女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相对优于男生,男生成绩的离散性大于女生,但从初二起男生逐渐赶上来了;到了高中阶段,男生则优于女生,且出现差异的显著性,女生成绩的离散性大于男生。此外,男生的空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强于女生,但空间能力的差异并没有对数学成绩产生显著影响。但是研究者们关于高中阶段男、女生运算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分歧,有些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女生显著优于男生,有些研究则表明男、女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归因上看,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到教师教学方式、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学生数学兴趣等因素对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影响,但存在的不足是他们仍然更加偏重生理(即男、女生大脑2半球偏侧专门化在发展速度和水平的不同)和智力因素(即思维方式、记忆方式的不同)的影响。

3.繁荣时期:2004年以后。2004年3月“中学数学学习性别差异”被国际数学大会列为研讨主题之一,使得这一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数学学习的性别差异的学术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内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文献数量更大幅地上升,开始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研究热度不断上升,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与细化。

研究热度的不断上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一时期有大量关于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硕博研究生的论文,占到这一时期相关研究总文献数的26.7%。研究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一个研究主题在当前具有较高的热度。此外,从这一时期文章的数量上也足见研究的热度。另一方面,开始有发表对该研究的述评文章,说明研究在当前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受到了较大的关注。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针对是初中生和高中生,研究问题可以分为四大类:关于数学学习过程的,关于数学学习能力的、关于数学学习情感的和关于特定数学学习内容的。关于数学学习过程的,主要包括情境性数学问题解决过程、数学问题表征、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关于数学学习能力的,主要包括数学创造力、常用统计图理解能力、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认知能力、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选择能力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关于数学学习情感的,主要包括数学自我概念、数学学习效能动机、数学学习心理、数学学习焦虑和家庭、老师、社会对数学学习情感的影响[1]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关于特定数学学习内容的,则主要为几何学习,其他的内容则少有涉及。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者开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层处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优秀学生、中层学生和后进生,探索不同层次中男、女生数学学习存在的差异是否不同。

从研究方法上看,以问卷和测验为主,配合访谈和个案研究。测验主要针对数学学习能力和特定学习内容,测验的题目一般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自行设计,也有小部分是直接选取学校已有的试卷。问卷则主要针对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和学习过程。这一时期相关量表已有一定的发展,因而与之前采取自编量表有所不同的是研究者多为直接使用已有量表或在已有量表上进行改编。其中,运用较为广泛的《Fennema-Sherman数学态度量表》,但也有根据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心理学的相关量表的。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国内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研究结论大体一致。在归因上,减弱了对生理因素的强调,更加肯定教育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父母、教师和社会文化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态度的影响。

二、国内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国内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研究到现在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中,当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在研究方法上,当前研究者们主要是通过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或者进行测验、问卷,大体上偏重于定量的研究,而定性的分析不足。如果能够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才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归因分析尚不完善。事实上,产生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原因是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当前研究,对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归因分析,研究者们基本上都是从生理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社会因素和教育因素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但一般都是“蜻蜓点水”式的,并没有进行一个深入的、全面的研究。如张新颜所说,后天因素是如何影响数学学习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哪个是存在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等问题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解决[5]。

缺乏解决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研究。大多数学术文章都是调查研究性别差异存在以及归因问题,而如何缩小差异,尤其是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因材施教、因“性”施教的研究很少,而这恰是研究数学学习的性别差异的初衷和目的所在[6]。解决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研究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迫切地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的研究。

三、国内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研究的展望

1.研究形式上注重多方面的结合。一是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一方面从理论到现实,通过分析性别差异对数学学习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另一方面从实践经验出发,发现和认识差异的现状,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二是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是通过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大型的学业测评等方式,了解男、女生数学学习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微观研究则范围较小,往往是某所学校或某个班级,研究问题更细化,侧重于调查男、女生是在数学学习中哪些具体的方面存在差异。

2.研究方法上更加多样化。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既要通过精确的数据来回答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现状,又要通过质性分析来解释“差异是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发生”、“正在发生什么变化”等问题。

3.研究内容上更加深入、全面。一是对当前研究尚存争议的结论进行再探。例如,高中生男、女生运算能力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的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层面和调查对象等各种因素导致了一些研究结论的不一致,研究者们必须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得到一个更加贴近自身所研究的群体的结果。二是对当前研究尚未解决的或尚未触及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造成男、女生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在教学中通过一些策略来缩小这种差异的问题。像这样一些国内数学学习性别差异研究领域内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其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三是对当前已经研究过的问题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例如,将学习不同数学内容时的性别差异细化到各个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上的差异。更加具体化的研究问题有利于探明男、女生究竟是在哪一个时间点或知识点上发生了差异,为实践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唐盛昌.男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差异情况的调查[J].教育科研情况交流,1982,(5).

[3]林崇德.中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4]杨晓黎.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性别差异――有关非认知因素方面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1993.

篇4

[关键词]小儿; 病毒感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55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007-01

The clinical analysis and studying of virus infection and purple Dian of reducing of blood platecet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ion of many kinds of viral infection and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MethodsTo detect coxsackie virus(coxv),humanparvovirus(HPVB19),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 EB virusandspecificity IgM of human 6-type herper virus by ELSA techniqueto 96 casepatient that was diagnosed to b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nd 45 case normal children and compare to detecting Result.sult totalpositivesof96casepedo-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s 51.1%,and total positives of 45 case normal children in control group is 13.3%,two group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words] child; viral infection;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pathogenesy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用2004年在外院进修期间及2005-2009年我院住院及门诊,确诊为ITP的96例患儿,并且所选患儿经追问病前3周左右均有过上呼吸道感染、水痘、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前期感染病史。其中男性52例,女性44例,年龄在5-11岁之间,其中7岁以下患儿占80%,此组为ITP组。另外对平时正常体检半岁至7岁的小儿选45例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病毒抗体IgM一般感染后要在体内存留2-3月,而ITP一般在病毒感染后2-3周发病,所以我们对确诊为ITP患儿及平素正常体检小儿经家长同意后,检测血清中主要常见的病毒抗体HPVB19-IgM、EBV-IgM、HHV-6-IgM、HCMV-IgM及COXV-IgM的阳性率。主要方法:清晨空腹采集患儿静脉血2ml,用ELISA法。检测试剂由北京现代高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结果

对ITP组及对照组常见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看:ITP组96例患儿中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HPVB19-IgM 16例(16.7%)、COXV-IgM7例(7.3%)、HCMV-IgM15例(15.6%)、EBV-IgM5例(5.2%)、HHPV6-IgM6例(6.3%),合计:49例(51.1%)。45例对照组中HPVB19-IgM2例(4.4%)、COXV-IgM1例(2.2%)、HCMV-IgM2例(4.4%)、EBV-IgM0例、HHPV6-IgM1例(2.2%),合计:6例(13.3%)。两组相比病毒感染总阳性率有显著性的差异(P

3讨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管收缩不良,骨髓中巨噬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根据北京儿童医院的因出血性疾病住院的患儿4000例统计,其中ITP1004例,占25.1%,约80%病前2-3周左右有病毒感染史,并且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有20%的病人的先驱病是腮腺炎、风疹、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不同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对人体器官组织的亲嗜性也不同。在大多数病毒感染似乎都基本遵循一种规律,那就是感染后都经过一定长短的潜伏期。从上面研究发现发病之前2-3周基本都有病毒感染史,发病机制大概如下。

⑴病毒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病毒进入血小板后,病毒附着于血小板表面,在合适的离子和PH条件下,病毒与血小板表面比较紧密地结合。附着过程可能包括病毒表面蛋白质(病毒附着蛋白质VAP)与血小板表面病毒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病毒与其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后,通过受体介导的机制进入血小板内,使其血小板发生破坏,生成减少。⑵病毒感染后诱导免疫病理作用:机体的免疫反应,特别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针对受感染的细胞发生的反应。经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诱导产生大量的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小板表面,激活补体系统,从而造成血小板的损伤,破坏,生成减少。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①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NK细胞起重要作用,而受病毒抗原刺激的T淋巴细胞产生r干扰素。干扰素并不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通过在血小板诱生抗病毒抗体起作用。②特异性抗病毒免疫:体液免疫,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抗原激活辅T淋巴细胞(Th),在Th细胞作用下,B淋巴细胞系统被激活,最终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中和性抗体)。这些抗体可与病毒结合,在补体或免疫细胞的作用下使病毒失去感染力。这些免疫反应同时可造成组织细胞,包括血小板的损伤,引起免疫病理损害,导致血小板破坏,血小板生成减少。

从以上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小儿中,7岁以下占80%左右。因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对病毒感染的天然屏障和有关的解剖结构等不够完善,如其粘膜及皮肤.的发育都不够成熟,容易成为病毒侵入的门户。婴幼儿吞噬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也较成人差,因此婴幼儿时期易患病毒感染,从研究发现 ITP与病毒感染有着密切关系,所以ITP也是小儿易感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较复杂,各学术界有着不同的意见,要彻底弄清之间的关系对病毒感染机体的机制及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病毒研究的主要进展,717-719.

篇5

>> 老年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病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本文以60岁以上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32例肺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宁夏隆德县恶性肿瘤死亡率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上海市宝山区2002—2009年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分析 永平铜矿居民恶性肿瘤流行病调查分析 研究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体会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分析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延误诊断的相关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 高校45岁以上在职职工常见恶性肿瘤普查结果及分析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价及研究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分阶段护理对策 放化疗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老年脑恶性肿瘤67例临床诊疗分析 恶性肿瘤致急性肠梗阻60例分析 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9] 万永慧,周炜.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生活取向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学杂志,2011,28(2):98-100.

[20] 李娟,刘伟,徐琳.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状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4):270-271.

[21] 梁立智,王晓燕,鲁杨等.医患关系调查中医患信任问题的伦理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98-100.

[22] 邹春华,田坤,周青春等.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医院内感染调查[J].实用老年医学,2009,21(5):367-369.

篇6

1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研究较为广泛,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的的多个方面,即特点、本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随着研究性学习不断的开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引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了以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参与到课堂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最早发生在国外即美国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为主;法国已经在初中、大学预备班和高中全面开展研究性学习;日本以综合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德国开展课题学习。最后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国内,我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改的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行具体的实施,并且在开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研究性学习相关概念的界定

对于研究性学习到底是什么,没有具体的界定,一般有两种所指:一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二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学习”和“训练学习”而提出来的,通常指教师和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并在课程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保证其实施的一门经验课程。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在教育部印发的《课程计划》和《实施指南》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同一个定义,不同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研究性学习定义的理解也就不一样了,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为是一种课程,教育部之所以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而明确提出来,主要是为了真正贯彻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决策。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与此类似观点即霍益萍老师《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中认为“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2)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为是一种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中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方式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研究情境,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主动地采取探索、体验,自主的选择问题确定研究的主题,从而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进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把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出研究性学习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

也有学者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识方式、心理过程来了解、理解、记忆和应用人类己有文明以及国家和学校举办的所规定的内容的认知活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一类课程,专指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列出的一门“研究性学习”必修课,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认为,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世纪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很多观点。陶莉《浅谈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了具有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4个特点外,还有自主性和合作性的特点。自主性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确定,资料的获得等,或突出学生个体的自主性,或体现合作小组的自主;合作性是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小组的成员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精诚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苏继红《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电的实施》中认为研究性学开放性和主体性等上述特点外,还具有情境性和论证性特点。情境性包括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解决情境”及“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情境”。论证性是指历史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性,历史研究性学习特别重视论从史出、先史后论、史论结合,要求史实、史观、史据的统一和理论论证。

4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教师不再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也不再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研究统一。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认为:

任淑慧《健美操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的结果与分析中指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学生在掌握健美操动作的的过程中减少了动作的错误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健美操课程中要求学生自编套路,让学生自己选择,从而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自编操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黄艳,李亮《篮球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的结果指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可减少学生动作的错误率,对提高篮球技术动作的精确性、确定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规格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篮球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掌握篮球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朱之红,狄建茹在《构建研究性课堂模式 培养大学生可持续英语学习能力》指出通过在英语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增进了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喻思红等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及评价》结果中指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也转变了教师的角色,促进了教师向以学生为主体这现代教学理念的转变。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转变了以往师生关系,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能够积极的开展。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旨在促进学生由认识科学知识过渡到发现科学真理、由接受性学习转变到自主发现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研究性”,它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和道德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传统学习方式,更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对知识的主动探求。

【参考文献】

[1]张华.杜威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实践(上)[M].当代教育科学,2005(22).

[2]孙明娟.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现状综述与剖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3]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特点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借助于教材的“再创造”开展的;对数学开放题进行分析,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社会实践来加强研究性学习,并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技术来

实施。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活动有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注重了运用,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实践进行了体验。

1.学习过程中注重自主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内容,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探求正确的结论。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并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挑战情

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从中得到知识、技能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

2.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研究性学习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参与创造与实践,并不断地加以体验,逐渐地形成一种可以自觉地指导人的行为观念。学生通过对研究型学习课程的学习,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对于新授课教学,师生主要借助于教材与教辅资料完成。这是教师教学的根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据。因为不利因素的存在,教材中还存在着发散与拓展之间不够完美的地方,为了使他们之间能够完美链接,所以提出了研究性学习。

在“数列”这一章中,关于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叙述比较明确,在递推数列这一章中却没有明确的要求。对这种问题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完成,这可以使等差、等比数列得以巩固,并能够运用变换、转化的思想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如,学习“直线与圆”及“圆锥曲线”这一章时,可以针对平面向量开展研究性学习。再如:学习“不等式”这一章时,还可以根据不等式的向量证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对“平面向量”的应用学习时,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完成,这可以发挥平面向量的工具性作用,也体现了平面向量与其他部分的整合,不同部分之间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还能够互相转化。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思考

1.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与人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接受性学习在获得知识时具有效率高的特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比较扎实。

过程与结果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可以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才会注重过程的创设,借助过程培养人、锻炼人,这种结果还会起到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2.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还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质开展,只有教师自身能够适应这一要求才行,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了解、熟悉并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组织者、创造者的作用;教师还要树立良好的发展观、人生观及学生观,对教育的评价功能真正地了解,并做到正确地使用。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要以问题为出发点,对问题及涉及的内容进行研究,实现师生共建这一特色,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霍益萍,张人红.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教育发展与研究,2005-11.

篇8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是一种方法,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课题范围内自由选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几个人自由组合;为完成课题,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收集资料并加以实验论证. 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 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特点

    1.广延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阈限上的主要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具有开放性,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具有广延性,即在纵向和横向上,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都具有广泛延伸的特性. 在本学科内,面对一个课题,学生可以了解它的历时性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它的共时性发展动态. 在学科之间,学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用综合知识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 顺藤摸瓜,广泛延伸,发散思维,触类旁通,达左见右,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表现形态. 广延性还表现在研究性课程可以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再从实践返回到理论.

    2.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重要特点. 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 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围绕问题生发开来的.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过程的特点

    1. 在课程运行的性质上具有亲历性. 在传统的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的执行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只是课程运行过程的对象. 虽然课程是为了影响学生,但由于学生主要是课程影响的客体,致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在课程运行过程“观众”的位置,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获得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也就是说,这种课程缺乏学生的亲历性. 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课程执行主体的位置,没有他们的主体参与,课程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生的亲历性行为,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是不存在的.

    2. 在课程运行的程度上具有差异性. 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智力因素品质与非智力因素品质两个方面. 虽然这种差异性早就被人们认识,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却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在进度的把握上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的. 在研究性学习影响的结果上,不同的学生也有所不同.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主体的特点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心理健康 积极影响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高中数学学科特点和信息加工理论,组织高中生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属于学科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感悟性等特点。数学教师是学生"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数学教师组织、促进、参与数学研究性学习,与同学生一道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促使自己心理素养日益提高,能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从而促使其心理健康地发展。

一、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要适应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数学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教师的交往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

"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教师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教师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数学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数学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训练教师的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数学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教师的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数学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八、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九、磨炼教师的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十、增强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 研究性学习 特点 模式 思考

研究性学习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从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就可见其重要性。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以迅猛之势发展的今天,高中生物又该如何与之结合并发展呢?

一、研究性学习及特点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具有实验性、探究性、广延性、生活性、开放性、多元性、生命性、前沿性、过程性等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很多,但结合生物教学搞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综述如下:

(一)实验探索型:从实验入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程序是实验题目、原理、实验目的、材料用具、实验设计、真实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结论及呈现,如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二)情景创设型:包括相关知识导入,背景材料(资料)列举,知识延伸阐述,有关问题提出,学生研究活动展开,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研究活动评价等环节。

(三)调查研究型:教师根据学习的需要,与学生一起探讨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调研方向,然后进行调查考察,筛选调查所得的资料,通过实验与研讨,最后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社会课题型:指导高中学生综合学过的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并将之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是社会课题型教学模式的体现。

当然每种模式没有严格的界限,也并不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只采用一种,主要看以哪种形式为主,具体形式还要依据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可操作性等确定。

三、关于目前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研究性学习的启动:多年以来学生已形成了接受性学习,忽视自己去研究、去学习、自己去找专题,他们会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学生原有的潜能再找回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第一步是情感启动:自古就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说法,一个人如果对某个问题感,有积极的心向、有热情,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坚持做下去。所以搞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情感启动非常重要。教师通过实例告诉学生学习过程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实质是一样的,搞研究并非神秘莫测,而在于对自己日常发现的问题的深入思考,并付之于行动,以此激发学生搞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会经历由模糊到宽泛再到具体明确的过程,因而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者角色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如创设一种情境,学生在情境的启发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时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把问题归类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就此情境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例如研究酸雨,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研究题目,而是给出一种情境如下:

1、瑞典南部马克郡的西里那村,有一户人家三个孩子的头发都从金黄色变成绿色,原因是他们把井水的汲水管由锌管改成了铜管,流过铜管的水洗头发就把头发染成绿色。

2、著名德国科隆大教堂,有两座高150米尖塔,塔是大理石铸造的,如今石壁表面凹凸不平,通向入口处的天使和玛利亚石像,有如岁月刻出无法恢复的皱纹的老太太的皮肤。

3、我国长江以南不少地区,出现了怪现象,雨天要用清水浇菜。

(二)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步骤和方法认识的措施

目前研究性学习成功的案例有很多,教师搜集一些与生物学科相关的案例供给学生去研究或请专家对个别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1、运用研究性学习完整案例体会研究步骤和方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现成的研究性学习的程序的案例,从案例中得到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如《走进高考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碘与人类健康”、“酸雨的成因与危害”、“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绿化面积与空调”、“大棚蔬菜与田间蔬菜对比”等。对真实案例的研究能够缩短研究性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而案例多来自生活中的问题,探索它能够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提供方向和研究思路。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这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方法。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将关于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分散到教学中,但不宜拖得时间太长,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抓住可利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渗透。

(1)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小资料:如课本上在细胞的分化一节关于海拉细胞系,至今还在实验室中广泛传代使用,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呢?让学生去查阅获得实验技能。

(2)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如学到酶,可以将生活中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温度,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培养实验技能。

(3)鼓励学生教学中的创新行为:如有的学生在做质壁分离实验时自己采用茉莉花冠,效果也非常好,此时抓住时机做文章,讲解实验选材的可操作性。

(4)抓住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选题引导:在可溶性糖实验中,学生发现把斐林试剂加入试管中并不是蓝色而是绿色,由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