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

篇1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195-02

课改当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给学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中小学校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的主阵地,做好新课改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如何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提高中小学校长的课程理论水平、现代课程意识和独立分析、创新解决学校课程实施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更能适应学校多元化、信息化的国际趋势和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1 课程理念要“新”

如今,课程改革已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时代话题。国际上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在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的课程改革与国际发展潮流是一致的,其本质都是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1.1 首先校长必须要解放思想,接纳这一新生事物,认识新课标,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思想,才能成为成功的领导者和指挥者,才能号召教师参与课改,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指导教师实施课改。在指导本校教师课改时,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

1.2 转变教师的观念。可以通过学习让教师了解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各个学科课程标准解读等,组织教师去其他学校取经、交流,校内组织教师座谈、讨论并结合本校实际进行课改。在大量的听课评课和教研讨论中不断总结成败经验,深入了解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从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习,让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2 课改思路要“清晰”

2.1 让一部分教师先“富”起来:

新课改教育体系建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的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对课改的认识程度是不同,不可能一时把每一位教师培养起来,这是就需要我们调动其中一部分个方面领先的教师,让他们多实践多体验,成为其他教师的表率、这些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担任备课组长,将他们的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论文、教学札记等拿出来当做作品经常展示,在这些教师研究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时,引导他们探索教学的方法和规律,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甚至是教育思想。这样就让一部分教师成为榜样,以达到以少数带动多数的效果。

2.2 抓教学常规,教师在备课、上课和总结反思中进步:

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的传统,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

到达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是主阵地,首先教师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的规定。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明确,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其次教师课堂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科学的学法指导,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最后要教师在总结中提高,课后小结、期中、期末小结、系统地上升为理性认识,写论文、做课题,着力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树立学习、研究、创新、合作意识,构建先进的校本教研文化,“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要让教师们在互助和反思中成长。

2.3 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

创造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课改氛围,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改变教师多年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课程改革,一定会面临着思想上的障碍和行动上的阻力。这时就必须大力进行宣传,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让教师了解课改的时代背景和必要性,了解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 引导大家统一思想认识,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从而掀起课改热潮。

3 课改中角色要明确

新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作好充分的准备,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3.1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传授学习的方法的人,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不再被动地去学习。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

3.2 多媒体应用技术在教学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教学活动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展开,就要求教师,应当尽快掌握多媒体设备的基本操作和教学课件的制作,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3.3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除了拓宽本学科的视野,还将本学科和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有机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来面对更加复杂化的学生。

3.4 教师由教书匠到“研究型”人才的转变,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迫切要求。教育科研是一项不断寻求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能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它既要正确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要由教学实践和生活实际来检验,研究要注重实效性,使课题研究真正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

[1] 《校长如何领导好课改》 李林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07

[2] 聚焦“新课标”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 2012-02 

[3] 教育部就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答记者问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

引言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小学教育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包括教育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目标规划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在新课改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符合时展潮流,有利于完善小学教育管理,可以极大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而教育管理相关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将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充分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从整体上将目前的教育管理形式掌握好,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1、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主体单一。目前,大多数人对教育管理主体的认识比较单一,认为教育管理就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教育管理需要多元的管理主体,就小学而言,多元的教育管理主体应该包括领导者、群体以及个体。其中,领导者指的是小学主管人员、创办者和组织者,不仅包括主管学校的校长,而且还包括班主任和各类活动的管理者;群体指的是小学的全体教工和学生;个体则是指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假如没有个体,学校则只能是几个空荡荡的教学楼。

1.2 教育管理功利性强。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功利性比较重,这给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而教育管理目标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为教育管理者在工作方式和管理策略的选择上提供必要的依据。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深深影响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目标的制定渐渐脱离了开展教育的初衷,并且逐渐将考试成绩来作为其制定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除此之外,老师的工资和奖金也纷纷与班级平均分和升学率挂钩,将教育整个变为“唯分数论”。在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价时,依据不是教师让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快了和人格的发展,而是教师讲解了多少解题方法,让学生多考了多少分。具体而言,应试教育体制“塑造”了诸多单纯的依据分数标准来考核教育工作的教育管理人员。

1.3 仍然沿用过于行政化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就是教育管理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它通过某种手段和方法来实现教育挂历的任务和目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学校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大多小学的教育管理体制行政化严重,管理死板,缺少活力,严重阻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2、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小学有效教育管理策略

2.1 落实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人员一定要坚持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最大程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自愿性和主动性,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能够使教师保持愉快的心态。

2.2 强化教师教育管理主体作用的发挥。学校要积极落实民主管理工作,从而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民主的、公开的程序来制定一些与教师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比如学年考核、奖金激励制度以及聘任制度等。此外,还要清楚的是在进行民主管理时一定要有一个专业的组织系统来进行相关工作,在相关规定的制定、执行以及监督、反馈等整个过程中,必须由相关管理机构来进行负责。在管理机构人员分配方面,要尽可能多元化的进行选择,按照相关人员比例来进行职能的配置,争取做到不偏不倚,照顾好各方的利益。

2.3 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在目前小学教育管理众多的改革内容中,加强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是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主要注重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还要对在校师范生加强课堂实践培训,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基础。要想能够在实施小学教育改革过程中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有一批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的教师队伍。也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素质,小学教师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出教师的榜样作用。

2.4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校园文化是学校灵魂,对于小学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巨大的无形力量,它不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特色、文明状态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在青少年正确观念的培养阶段,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也符合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和落实目前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重视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教职工要端正心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和教训,根据自身工作特点不断探索出高效的教育管理新途径、新出路。在工作中还要加大研究力度,尤其是针对科学的、合理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管理方法的探究,并且还要时时关注小学生发展的动态变化,依据现实中小学生的状态和特征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断优化教育工作内容,争取培养出适合现代化l展要求,乐观向上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龚中义.探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措施[J].读与写(上,下旬),2015,(19).

[2]李琴.大数据可视化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6):34-35.

[3]朱传云.探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6(02):75-76.

[4]刘景祥.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4):17-18.

篇3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 英语教师 学习 研究

【论文摘要】在英语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如何去学习研究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呢?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很重要。学习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

在英语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应如何去学习研究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呢?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很重要。

一、认真学习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更进一步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信任感和自由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把学生视为装载知识的容器。

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动起来”;其次要解决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出现的新问题。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作为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

二、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新教学观念

新课改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讲解。课堂教学关注的应是学生健全价值观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要以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新课程观念

通过学习,我已经认识到课程不应该仅仅是教材,是课本,课程是应该是体验和感受,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教材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教学内容的代表与示范,我认为要开发教材以外的教学内容。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师更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指导者,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时,对于教材本身也应该根据需要(结合教学环境,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等),进行合理地灵活整合或调整,而不应该死守教材,死扣教案。

3、新学生观念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的,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都有进步的愿望,都可以获得成功。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要有兴趣,学英语更是如此。

著名教育学家埃与斯利曾经说过:“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的方法则是教英语最好的方法。”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但是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英语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苦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改变教学策略

1、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转贴于  2、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

4、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的孩子,会不断进取。我的评语有:Clever boy/girl. Very good. Well done. Pass. Wonderful…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是神采奕奕。我还采用书后盖印儿、发放小礼物等激励手段。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一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并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才能在新一轮的英语教学课程改革中交出一份令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 《浅淡中小学英语新课改》何之凤

[2]《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理念》

篇4

一、倡导课堂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有效教学的本质内容主要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有效果,即学生真正学会了规定的教学内容。评价一堂课的着眼点要放在学生身上,着重看学生到底有无收获,而不是仅仅看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多么准确,也不是仅仅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么与众不同。其次是有效率,即全体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学会了教学内容,“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导向,关注尖子生、忽视学习较差学生的现象在许多学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就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实现“优生更优,中等增强,后进赶上”的目标。第三是有效益,即用尽量少的投入、在学生的负担尽量轻的情况下,达到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效率。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计等多种因素组成的系统工程,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就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动脑,但这是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堂中的教师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基础教育的对象无论是年龄还是心理等特点,更不允许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抛弃,这时教师课堂工作的有效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新课程改革必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学校教育的现实决定的。在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知识的要求下,如果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时间、精力等方面的过度投入,随之一些不良现象就会出现,譬如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拖沓敷衍,甚至厌学、逃学。因此,新课程改革必须追求有效教学,即课堂效果好、教学效率高、学习效益高。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10年有余,应当说在编制新教材、培养培训师资、教学硬件设备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极为显著地变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届学生于2012年即将高中毕业,意味着当前在校中小学生全部接受着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然而,就是在这个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下一步方向是什么,向着什么目标深化,正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新课程教学内容的自身特征,决定着必然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新课程以来,中小学除开设传统的课程(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音体美),小学课程增加了科学、信息技术;初中课程增加了微机、心理健康课;高中课程增加了信息科技、生命科学。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学生的学习任务肯定是更加繁重了。而学校教学总课时量却不能无限量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是第一位的,所以在不能增加课时量的条件下,就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求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点,在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都处于成长变化时期。小学生心理活动的随意性不强、意志自觉性较差、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小学生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强制性和被动性的特点,进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追求有效性,才可能实现向课堂要质量的目标。如果有效性低,将会造成小学生学习的涣散。中学生的心理具有较大的社会性,是在动荡和矛盾中不断提高的,中学时期是个体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学习内容发生显著变化,学习成绩明显分化,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而且中学分段式教育(初中和高中)造成学生受教育相对时间较短。因此,十分有必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质量的中学教育。

(三)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必须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本身是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全面发展”结果也必然在学生身心方面有具体的表现,即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性格品德、提升身心素质等,而这些成长的结果必须通过一次次有效教育教学的过程才能实现。在当前中小学生科目数量、总课时数量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与否,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成为了可能;丧失了有效性,教学中就会出现教师辛苦和学生劳累的“费力不讨好”现象,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

三、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是推进基础教育良好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国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的增长尽管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有所下降,但是就具体区域而言,相对数量仍然较大,加之教育资源总量有限、地区差异分配不均,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受到影响。因此,如何在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推动各地基础教育良好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进一步而言,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普九”目标的背景下,即第一步――能上学,第二步――上完学,第三步――上好学,该如何实现是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上完学、上好学”就是对基础教育质量提出的发展性要求。

“上完学”是指学生能完整地接受规定的教育过程。我国的义务教育定为9年,学生就应该完整地学习9年,不间断、不辍学,甚至不留级是其基本要求。9年中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过程,更是一个不能回头的过程。这就必须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是长期的有效性。否则,9年的时间要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是较为困难的。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英语 语法教学

初中英语要想在语法有效性教学上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就需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然后坚持现代化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使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性要求。

一、初中英语在语法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认清语法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初中阶段的英语语法教学注重对学生英语交际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的发展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处理语法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比例。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来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语法练习,无法将语法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不利于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语法教学在初中英语中的有效实施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今后的英语学习,提升英语的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在英语语法教学上是有限度的,学生需要主动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拥有良好的语法水平会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初中生符合英语语法的造句往往不合乎英语使用习惯,这主要是由于在英语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语言在符合英语语法的基础上,还要涉及使用英语国家的思维习惯与社会文化。因此,如果教师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只注重加强词汇和语法教学,对于英语交际常用知识则基本上不涉及,会导致学生在语用能力上不够强,影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措施

1.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法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趣是人们认识与研究事物的奇特心理倾向,所以在教学中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与发展的有利条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标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这一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语篇和语境中进行英语语法教学。语言运用得是否得体只有在具体情境中才能体现出来,但是在语言使用教学方面却很少会涉及语用知识、文化背景等,所以教师在初中英语语法实践教学中要将语法教学融入具体语境中进行,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对英语语法的体会。我国在学校英语语法教学中缺乏语境设计与语境体验,而将语法与语篇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掌握与运用,加深理解。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关注语篇的整体形式,尤其要关注语言在语篇中的实用功能,真正在脑海中建立意义与形式的有效连接。

3.实行隐性与显性语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隐性语法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在具体语言实践练习与英语阅读中对材料的语法规则的归纳总结中进行有效引导;而显性语法教学则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法知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对语法知识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掌握好基本语法知识。客观来看,这两种英语语法的教学方式都有利有弊,因此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采取合适的语法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英语教学效果,并且这也将成为英语语法教学的发展趋势。

4.注重英语语法教学的反馈与互动。在初中英语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英语交际与认知能力都是在实际生活的交际情景中实现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与使用的,因此师生在传统意义上的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地位不具有平等性,甚至缺乏教学互动,这样学生就无从知道自己对知识是否做到了正确的理解,并且教师也无法从学生身上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一定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并加强师生间的学习交流互动,从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教学反馈信息。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语法教学,同时也成为英语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教学任务。所以,英语教师在课堂语法教学中要了解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需求,切实遵循初中英语在语法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认清语法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在英语语法运用能力上的不断提升,实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伟星.谈谈中学英语语法教学[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1(05).

[2]刘保红.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及其主要方法[J].知识窗(教师版).2009(09).

[3]韩丹丹.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中的语法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篇6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才华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作业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结合电教媒体和科学的评价方法,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结合投影仪等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的影响已经日趋明显。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文学情境,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进行有效的小结所学内容中,让学生随时统摄知识纲目,使学生在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

(二)新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小学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紧扣新课标,创新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各学科各类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缺少创新理论的指导,只凭着陈旧的教法和教学经验,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一味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而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什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通通抛在九霄云外。在新课改的今天,这种陈旧的框框、模式必须彻底摒弃。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课改的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全面发展为本”的观念,彻底废除封闭的、机械的、呆板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的、科学定位的、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的新模式,要真正回归学生的自,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开启智力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

实际上,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唤要开设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教改实验中,出现了学法课、小论文课、科学实验课、创造发明课、科学专题讲座、科学专题讨论会等等。在这一类课程中,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扩大这种教改实验的范围和深度,经过提炼形成新的课程,并最后把这种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

(一)在常识教学中,提倡探究学习、培养探索意识和能力

利用常识学科教材特点及内容弹性,开展创造发明教育,分低、中、高段,分别编写开发创造辅导教材和指导纲要。定期举办"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比赛,组织优秀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汇编学生优秀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语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获知识的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建立扩大阅读量试点班,检测其成效。同时,与常识学科交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指导学生科幻作文的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可采用启发研究型,最好是教师先把教材处理一下,变成非常通俗易懂的适合于学生自学的材料,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很容易地自己发现并把握其中的语文现象及其规律,就像看说明书拼装模型一样。或者采用问题教学,将教材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逼其思考,充分内化,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品教学可针对某些社会现象,让学生广泛搜集材料,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鉴赏力。而融入劳技教学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积极鼓励倡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

(二)艺术能发挥儿童的丰富想象力,扩大表现题材,增加表现容量

本世纪60年代,美国的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教授通过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每一半球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链和自己的记忆",大脑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左半球主要用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主管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和分析性等机能;右半球主要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主管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识别几何图形、直觉、想象、理解隐喻、感知音乐旋律、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和意志,具有非连续性、弥漫性、整体。"这一发现导致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右脑革命"。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品川嘉也指出:"人们思考问题时,首先要利用形象,动员右脑,为了整理、表达思考和结果,才使用左脑分管的逻辑和语言。左脑进行的是熟练性思维,右脑进行的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差生是左脑教育的产物,天才科学家都是右脑型的人。"而艺术教育是开发学生右脑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中,运用艺术的魅力去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学生开启心灵的大门。采用愉快教学、以趣激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充满美感的气氛,是学生审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环境条件。把愉快的气氛融入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求趣、求参与、求新等心理特点,充分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发挥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爱的形象,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产生愉悦的情绪,以此来启动学生内在的活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要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能力上,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篇7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力倡导推行素质教育,但大部分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充当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是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自己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思考,才会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全面,同时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到《四边形》一节时,教师在讲解完四边形的定义之后,可以让学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属于四边形,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然后再放眼校园,由近及远,学生就能说出很多四边形形状的物体,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不同的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将自己想到的四边形一一归类,这样便顺理成章地引入了后面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参与了课堂,而且结合了生活实际,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二、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小学正逐步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等特点,不仅教师教学轻松,最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抓住了小学生爱幻想、爱玩、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完全展开想象,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讲解重、难点上,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如今是一个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已初见成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学生易于接受。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和旋转》一节时,教师除了可以让学生找到生活中轴对称的图形之外,还可以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经过多次轴对称、旋转变化得到的图案,而且变化过程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形象的动态演示不仅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也加深了对图形变换过程的理解。

三、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则感觉枯燥压抑,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师就要下工夫,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之前,如何设计一段巧妙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精彩的导入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那么这节课便成功了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导入要切实结合所学内容,既要有趣味性,又可以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思考,而不单纯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篇8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课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乃至其它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该专业课程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较广。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内容较多而周期短,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内容较多,(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五笔打字,计算机操作,办公自动化,动/静态网页设计,二维/三维动画设计,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建设,局域网组建维护,企业网搭建与维护,计算机组装维护,计算机硬件维修,PHOTOSHOP,COREDRAW,VB,C++,网络综合布线,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每门课都只开设一个学期,一般一个学期为3-4个月,一个月四周,每周4-6节课(且这4-6节课分布在一周的不同五天上,断断续续)。

2.课程开设无规律没有层次深入性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较广,课程安排无层次无规律,随意性较大,(如:第一个学期安排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操作员,二维动画设计,PHOTOSHOP等,第二学期安排五笔打字,办公自动化,动/静态网页设计,网络信息安全,多媒体制作等,第三学期安排网站建设,局域网组建维护,企业网搭建与维护,计算机组装维护,COREDRAW,学生学的多而广,繁而杂,学生只学到了一二而没有深入。

二、教学模式形式

1.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还有许多中职学校教学方法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教室,而且是以教师为主,填鸭式教育形式,虽能教室都要装的多媒体,但老师还是主讲,学生仍是被动的听,互动少。

2.上课时间间隔周期性大

现在还有许多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星期一上理论,学生要到星期三以后才能到实验室去动手实践,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星期一上的理论课等到星期三以后再去动手实践,学生早把所学的知识点忘了,难以完成实验任务。

三、考核机制不完备

现行中职学校课程考核还是多以试卷为主,计算机课程也是以本门一个课程来考核,缺乏灵活能动性,严重制约的学生自我想象和发挥的能力,对学生考核过于片面。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1.改变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应贴近市场适应社会,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从事的一线技术工种,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中职学生特点来制定,课程开设不宜复杂繁多,应具有市场针对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可将计算机专业再往下细分,紧贴市场,明确专业方向开设课程,(如:办公应用方向:文字入录,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初、中、高级,文学素养等;网页设计方向:动静态网页设计,二维/三维动画设计,PHOTOSHOP,COREDRAW,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建设,数据库等;硬件维护维修方向:计算机组装维护,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数据恢复等;网络方向:网络信息安全,网站建设,局域网组建维护,企业网搭建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根据方向选择合理安排课程,(如:办公应用方向:可先开设文字入录,计算机基础,再学办公自动化初级,再学办公自动化中级(提高),再学办公自动化高级(学精)).学生在学本专业方向的同时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1到2门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

2.教学方式改变,调整课时安排时间

改变目前中职学校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自觉灵活的教学特点以适应中职学生自身性格的方式采用点对点,点对多,生帮生,生教生,学生自主发挥,互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星期一上理论,学生要到星期三以后才能到实验室去动手实践课时安排,可采用一体化和模块化教学形式集中课时连续上课(按月制),让学生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学懂学透学精,这样学生就业才有市场竞争力。

3.加强校企合作

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与相关对口的企业合作(公司文职,电脑安装维修公司,网络公司,软件开发公司等)或订单班形式,分期分批派学生前往合作企业实习锻炼,参与社会实践(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或专门设定时间),也可聘请企业资深和有经验的员工来校教课,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感受企业文化,提高知识认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4.改革考核机制

对学生的分层作业进行实践考核,是对学生实际能力最好的检验。考核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1)分步考核。对学生每一次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综合考核。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考核也要按不同的标准考核。基础差的学生判分适当松点,对基础好的学生判决分适当严点。而且,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综合考核的时间上也要有层次。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理论实践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学法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方向和特点的新思想新方法;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研究;对促进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校本教材的改革意义深远;是一种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适应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和职业教育规律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它的应用必将给中职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将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应桂芬.浅谈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08(34)

[2]王义平.改革教育观念.发展高职教育.职教论坛,2001(2).

篇9

关键词:传统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 学业发展 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83-01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多,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讲、学生听”的集体授课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行动的训练,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很难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很可能由此变得沉闷。

这种集体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灵活地开展各种较为真实的语言教学活动,使学生很少有交流的机会;同步的教学节奏也无法照顾到学生间的能力差异。

可喜的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导学案――生本”课堂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因此,在这种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积极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教学模式,即小组合作学习。

1 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和取得成功的前提。

1.1可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

即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组合,每组都要安排较为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使优中差生搭配最合理,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1.2可采取“优――优”合作和“差――差”合作方式

“优――优”合作组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思辨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使他们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差――差”组合的学生,可让学习困难生互相合作,由于基础相同,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意见,收获成就感,找到自信,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了要分好组外,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要给予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2.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欣赏课文时,可以先请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发表见解,我们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他的意见,如果不同意就补充不同的意见。然后再请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模仿老师与同学的交流方法进行两人讨论,使其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导向,最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2.2当好向导,做好评价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尽好主导的职责,时刻关注各小组探究方向。初期的小组合作肯定形式容易乱,比如一个小组讨论时不够充分,容易形成优生的“一言堂”,这些问题就应该得到及时的纠正,不能放手不管。有必要时,还应进行适当调控、引导、避免舍近求远,跑得无边无际。学生只要是跟自己过去比,能力有所提高,就应该得到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学困生。

2.3明确目标,方法得当

在整个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分析学生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制定必要的合作规则,设置合理的小组目标,善于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基础,可以运用直观的形象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教学手段(如小黑板、幻灯片、挂图、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或者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给予适当点拨。

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并运用点拨方式使学生能进一步深入探究。当学生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时,认为已经达到目标,此时老师就应给予肯定式的点拨,也很容易引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兴趣,从而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当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并予以点拨。如现代文阅读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中,学生往往抓不住要点,这时老师就应让学生看看段落间的结构,相近意思的段落归纳在一起,再合并,这种方法叫什么,让学生讨论命名,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段落合并法”,老师的“一捅就破”,点睛似的点拨,定会让学生们心头一喜,有所收益的。

3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意的两个环节

3.1培养小组长,提高合作学习时效

教师可根据小组合作人员进行合理调配,每组的组长也可实行轮换制,这样可以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组织能力,产生多位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

3.2任务难易适当,合作议题设计巧妙

在一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活动中,把质疑问难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通向成功的阶梯十分艺术地架设给学生,教师则要把握好时间,引好路。做到这些,学生们合作学习兴趣才会高涨,学习质量才会提高。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操作策略;案例

在我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就个人的新教材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通过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之后,绝大部分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为主要途径,从如何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执行课程标准、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来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通过探讨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形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

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研究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课堂教学的运行需要有效的目标。而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的剧本,教学过程也不是对其单纯地演绎。新课程强调教学应关注数学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达成,与原有课程相比,新课程在关注知识结果目标的同时,更注重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和对学习者——学生的关注,目标更加人文化,更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研究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就是从研究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否把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让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在研究课堂教学的目标成败与得失的过程中,结合知识理论,反思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并且在各类研讨课、示范课、随堂课上学习借鉴先进的做法,揣摩成功的教例,以充实本课题的三维目标。

特别地,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求已经成为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然而“课时严重不够”、“学生负担加重”等现象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仍然参照传统大纲。例如常用逻辑用语,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非常明显地淡化了对四种命题概念要求,由理解将为了解,但强调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对充要条件的含义由掌握变为理解,降低了证明充要条件的要求,甚至删除了复合命题的概念,真值表,反证法。许多教师没有能很好地把握这些变化要求,仍然研究反证法,重点讲解充要条件的证明,明显偏离了《标准》的内容目标要求。出现这些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原来的知识体系根深蒂固;二是不放心,怕考试。因此,教师在确立课堂教学数学内容目标时,需要认真研读《标准》,准确把握知识目标要求,才能确保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得以有效的实现。

三、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

为了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三种操作策略:教学准备策略、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是指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以下问题: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书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数学教案是否有效主要是看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即学生对本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指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内实施教学方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它可以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

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指标围绕本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着眼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课堂评价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施:专家、同行的评价和学生、家长的评价。

由高中骨干数学教师来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实施行动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研究操作中,探索出符合本校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四、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案例分析

为了加强课堂有效性教学,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以课题研究为方向,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石,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与反思,摸索出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养。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的基础。探究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让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和健全,可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是学生熟悉的,并且容易掌握的,将这些题来改编成可探究性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引入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求问题结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达到锻炼思维、增强能力的目的,最终产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例如在《直线的参数方程》这节,通过例1已知直线与抛物线交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和点M 到A,B两点的距离之积。让学生探究直线与曲线交于两点,对应的参数分别为。

1.曲线的弦的长是多少?

2.线段的中点M对应的参数t的值是多少?

3.你还能提出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是需要层层推进过程,一步一步的探索,这样学生才能逐步的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的去继续探索问题的结果。当然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有些老师直接给出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这样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因此老师应该点拨引导,激发思维,使学生认知结构得以完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