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传学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遗传学前景

篇1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交会于体表的部位。它们在生理、病理和治疗方面有重要的意义。经络实质的研究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课题,而探测发生在穴位内和经络通道中的分子事件,识别针刺位置的组织结构,是阐明经络实质的关键之一。传感器技术是合适的选择。国内在这方面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4]。福建中医学院许小洋利用氧分压传感针观测了加压阻滞时,经络循行路线深部组织中氧分压的变化情况,发现加压阻滞对针刺时大肠经经线组织中的氧分压下降率有显著影响。压迫经线外侧的非经对照点对经线深部组织中氧分压的变化无明显影响,说明针刺时“外周”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为经络阻滞现象机理研究中的“外周阻断”观点提供了证据。

谢远军用同样的传感针观测了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循经上组织的氧分压,发现在生理状态下,经络循行线上深部组织的氧分压显著高于其左右旁开的对照线,具有循经的特性。如喻凤兰等[5]应用温度传感针刺入穴位和非穴位进行对比,发现81•6%的穴位温度高于非穴位,提示了穴位的特异性。郭义等[6]人研制成功了离子选择性“针灸电极”,可以探测Ca2+、Na+、K+、H+等离子的动态变化。用于经络研究,他们发现家兔经穴处Ca2+浓度明显高于非经穴处,在针刺状态下Ca2+有沿相关经络重新分布的趋势,而脏腑发生病变时,其相应经穴上存在Ca2+浓度的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当用结合剂去掉“内关”穴的Ca2+时,针刺治疗家兔实验性心律失常的效应不复存在,提示Ca2+可能是针效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还发现,穴位处的K+浓度高于非经穴处,Na+浓度低于非经非穴处,针刺本经穴位可使本经其他穴位的Na+、K+浓度升高。

成柏华等[7]人也发现,针刺穴位后可使穴位处的K+浓度降低,Na+浓度升高,或K+浓度升高,Na+浓度降低的负相关现象,提示针刺后可促进和加强细胞膜上“钠泵”的后效应。匈牙利Eory博士利用CO2传感装置[8],发现人体穴位的CO2呼出量高于非穴位,沈安华[9]等用氧分压传感针对经络与非经络组织中氧分压进行了测试,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规律,并以氧分压传感针作为探测器,用“三点对比法”测定经络宽度,厚度和深度。武汉市针灸医院,利用pH传感针对经穴与非经穴的pH进行了检测,也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10]。以上的一些研究说明:传感针在经络研究中具有许多其它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特点在于能刺入所需观察的经络和腧穴中,直接提取信息,减少干扰信号的影响。

2针刺手法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针刺手法是产生针刺疗效的关键,江琦等用pH传感针观测了在针刺时,患者穴位中pH值发生了变化,变化幅度达0•2pH。在用电针治疗过程中,pH值有随施加刺激电流强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并测量出每到一个电脉冲过程中引起穴位中pH值的有序变化,曲池、昆仑可达5mV。喻凤兰等人[10]用同样的传感器对针刺治疗时患者穴位与非穴位pH值进行了观测,观测结果,如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及承山等穴位,其穴位pH值低于非穴位者为72%,穴位高于非穴位者28%,对穴位进行运针、提插捻转治疗后,发现运针后其穴位pH值明显升高,并和运针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此结果提示针刺前穴位有代谢产物,如乳酸等酸性产物积累,反映出pH值较低。经过运针治疗后,穴位受到刺激,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经络疏通,代谢增强,酸性代谢产物排除加速,pH值迅速升高,使原来不利的影响经针刺治疗后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恢复功能的治疗目的。朱达义等用温度传感针观测了用不同的方法,如梅花针、温针治疗炎症病人时,从患侧穴位的温度及症状改善状况来看,发现梅花针比温针治疗效果要好些。从而提示对同一患者应考虑选用不同的治疗手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

体内氧分压的传输、消耗、代偿是运动生理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沈安华[9]等用氧分压传感针对中长跑运动员在脚踏式测功计上模拟运动的过程中进行了氧分压变化的在体监测,获得了运动部位肌肉组织中氧分压变化的信息。还同步监测了远离运动部位的组织中的相关氧分压信息,测得了运动员安静状态———准备运动———逐级加载———运动停止后过量氧耗发生———恢复的全过程中氧分压的变化曲线,从不同运动员的氧分压———T曲线可以准确地分析出运动员竞赛成绩的优劣及体能素质的差距。用pH传感针对女子举重运动员进行运动中在体监测,针刺部位左股四头肌,举重过程中pH值明显下降,幅度最大可达0•4pH。停止运动后,pH值恢复到原来水平,但恢复时间与训练方法很有关系,高强度少次数举重恢复很快,低强度多次数重复之后恢复较慢,原地高抬腿跑30s,pH值下降约0•36pH,2min后还未恢复到初始水平,以上结果提示我们氧分压和pH参数可作为教练确定科学训练方案的依据,以便运动员尽可能快的提高运动成绩。

4在现代医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的应用

用氧分压传感针对小白鼠左腋下接种腹水癌细胞制作癌肿模型,一周后与自体左腋组织对照作氧分压测试,发现癌组织的氧分压数值仅为非癌组织的36%,说明癌组织中的氧代谢存在差异,对照作pH测试发现患侧pH值比正常一侧偏高约0•4pH,这些结果与其它方法测得的结果一致。用大白鼠的窒息实验观察窒息对组织中氧分压的影响,发现大白鼠大腿肌中氧分压可降为窒息前的10%以下,在解除压迫后,大鼠复苏,3•5min后能完全恢复到窒息前的氧分压水平。用氧分压传感针在连续监测Co60照射过程中小白鼠心骨骨髓中氧分压变化,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而下降,每只小鼠照射剂量由0Gy增加到8Gy,下降幅度为50%左右。用温度传感针对门诊患者在针刺治疗时,对穴位温度进行观测,发现疗效与穴位温度改变成正相关[11]。

篇2

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内在灵魂和根据,作为一种个人意识,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导向,作为一种终极关怀,它为社会发展创设了和谐的理想境界。

(一)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涵

1.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关注自我人生真谛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理性理解,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西方思想史上的“人文”最初源于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后来新兴资产阶级在论述人文精神时将“人”与“文”合成统一,但更偏重“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存在,高扬人的个性。

中国的人文精神从“文明以止”开始产生时就有别于西方,先秦儒家思想人文特质表现出“人”和“文”的两种不同价值:“人”是道德的人,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文”是文化守成,是通过礼乐教化培育人的德行。鉴于这种“人文”观,中国的人文思想是“人”和“文”互动,寓意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就是“人”的道德本性体现在文化中,“文”的精神体现在人的身上,强调人的内在主体性。

我们认为人文精神,是指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隐形的文化现象,是人对自身、对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关怀。人文精神是民族的文化特征,属于历史发展范畴,具有民族性、历史性等特点,但人文精神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规则,而是一个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

2. 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支撑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它本质上是人的道德精神,它是推动历史文化的动力和人生追求的根据。它蕴含了宗教、道德、艺术、教育、哲学等方方面面。这一精神在几千年里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和。这一精神促使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历史意识并十分重视教育,沟通理想与现实,以人文化成社会,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人文主义。即不是面对征服自然的,而是亲和自然,面对社会和个体自身的。这种人文主义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而是强调天、地、人、物各安其位、和谐共存的。这种人文主义植根于中国原始宗教对“天”、“道”的信仰,说人不离天,说道不离性,不排斥宗教,而具有某种宗教性。因此,能给人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根据。我们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以仁爱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天人合一、肯定人的价值、重视整体主义思想的一种自觉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为对象,以真、善、美为最高价值理想,以追求人的价值、尊严、权力及其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自觉文化精神。

(二)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理念

《礼记.大学》中的开篇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种古代为人、为教、为学的大学理念,深刻阐述了大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大学在培养人才的指标中,价值、理想、信仰、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非专业性的人文素质要素,逐渐成为个人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并且直接影响大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形成。其次,历史上,大学都起着人文精神的发生和传承器的作用。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用。可见,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大学彰显和孕育了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超专业的,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也正是这种人文精神,最终成为一种崇高的人格陶冶。尤西林教授认为“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仅是大学的专业知识,而且有那代代相传的学术传统风气(重实证或重思想、“兼容并包”的自由学术,等等)与社会个人观念(如“五四”以来北大突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使命感),还有大学社团活动、卓越教授的个人魅力、同学的聚合,乃至那古老的校园建筑与林木古藤……

大学是一个活的生命体,而且是个性化的生命体。”因此,大学在自身的演绎和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健全和理想的达成;谋求个性解放,建立自由平等和谐;秉秀理性愿则和主体意识;重视终极追求;执着探索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以及永恒的道德精神;倡导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大学历史的沉淀和凝练,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培养是大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文化整合和创新的灵魂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大学,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但任何一种职能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引领。具体说,大学所培养的知识分子应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是器物,而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知性与德行统一发展的人;科学研究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但如果缺乏人文关怀、漠视价值,则会给人类及其生存的世界造成莫大的伤害;大学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关照下,才能担当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成为社会的良知,进而造福全人类。

(二)人文精神是塑造大学社会示范性品质的重要源泉

大学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最先进的时代精神,有研究表明,大学可以开拓社会新风气,引领社会新思潮,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大学兼容并包的开放品格,使社会的新生事物能及时渗透到大学的每一个层面,并内化为它的一种精神和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在大学自身的过滤吸收作用下,通过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精神风貌和道德责任,又能起到对整个社会产生向外辐射和深远影响的作用。同时,大学是培养和输出人才的基地,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定会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的行为规范导引全社会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

(三)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得以互相区别的标识

篇3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境保护 科学发展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

论文摘要本文以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篇章为例,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与规划关系

1.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偏见所引发的,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1.2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规划对环境有重要影响,在规划和决策初期,将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考虑非常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也明确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要内容。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结合

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城市生态规划也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要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恢复并重的原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城市生态。

继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3体现环境保护之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国际旅游、生态城市为目标,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保持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生态景观发展,建立稳定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建立安全、有序的生态社会体系。

3.1通过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分析核定规划人口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包括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交通承载力与能源、资源总量及利用强度等;这些指标是规划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可直接反映规划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通过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适宜度及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的具体分析得出环境承载范围内的城市人口,并明确水资源保障措施,纳污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与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工业、服务业、居民用水指标及污水排放指标需进行适当控制。

3.2规划布局环境影响分析

1)规划空间结构有助于环保。在总体结构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和与周边城市的相协调,提出了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将利用风景区、河流、山林等自然条件,构筑网络状绿地及开敞空间系统,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黄山市山、林、城、田、水共存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景观特点,对绿地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并相应提出了管制要点,从整体上构筑了黄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布局基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

2)用地功能调整有利于环保。总体规划在产业布局中提出工业外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削减了中心城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尤其是工业粉尘、废水和SO2,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支持作用。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外围地区,由于外围地区的环境容量大,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强,污染相对较轻,这种布局的调整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3.3分区管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分区管制有利于土地的合理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在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提出市域空间管制措施及事权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划定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各城镇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3.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通过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现状分析提出防治目标,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规划充分考虑了黄山市工程性缺水的因素,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通过修建水库、中水回用的方式,开源节流并举,通过循环经济增加整体水资源。 提出结合各组团的发展,加强城市快速路及其他主要交通道路建设,优先发展公交交通,适时发展轻轨交通,引导居民合理出行,以缓解私家车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交通拥挤,噪声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整体思路上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

4结束语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曹明德,黄锡生 主编.环境资源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 家畜育种学 课程建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加强本科生的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构建动物科学专业知识体系起着重要作用。家畜育种学是研究改良家畜遗传素质,提高生产性能水平,培育新品种和品系,通过杂交利用杂种优势,高效优质地生产量多质优的畜产品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科学。然而,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内容较难,如果加上所用教材举例少,计算比较多等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该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数量遗传学、统计学、计算机、线性代数等课程的较好基础,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生物技术新知识、新技术。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教学现实给家畜育种课程提出了尖锐的难题,即如何提高家畜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家畜育种课程的抽象内容变得简单化、形象化,达到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共享。本文作者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与教学实践,对本科生家畜育种课程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希望能有益于今后该门课程的教学。

1 家畜育种学前期课程

1.1 家畜育种学前期课程

动物遗传学、生物统计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均是家畜育种学课程的前期必修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间隙,应与学生探讨如何将与统计学、数量遗传学、动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中与家畜育种相关的知识加以复习和灵活运用,从而找到解决家畜育种各类问题的方法。由于数量遗传学的诞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结果,在此主要介绍数量遗传学和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1.2 数量遗传学及其发展

数量遗传学是遗传学原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群体数量性状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迄今为止的动物育种方法基本上是以数量遗传学为理论依据的“数量遗传学方法”,即根据数量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畜禽进行适当的选种选配,以提高育种群体的优良基因频率,降低不良基因频率。近几十年畜禽生产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准确性的提高。在数量遗传学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它又不断地与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学及其他生物技术相结合,从而使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可以预见,在相当长时期内数量遗传学还将是动物育种的主导方法。因此,要想学好家畜育种学,必须具有良好的数量遗传学基础知识。

1.3 生物技术

动物育种有关的现代生物技术包括胚胎工程技术、动物克隆技术、转基因动物技术和DNA 标记辅助技术等。加上胚胎工程( 育种) 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则构成动物分子育种的基本技术框架。生物技术育种作为一种新的育种技术或方法,在家畜育种中已经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的理论体系已经建成,为此要及时学习掌握相关技术与方法。

2 教材

2.1 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教材是育种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畜禽实际生产情况,学生通过学习后能够在生产上用得上。而且内容要编得通俗易懂,学生即使通过自学也能够弄懂。浅显易懂的教材不代表知识不新颖,如果把教材词句编写的晦涩或一个长句子里有大量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将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而且教材中要多举例,简单易懂的例子有助于很好的理解。另外在编写教材是还要注重实用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了这样的一本好教材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及时结合该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

即课程内容要结合一个“新”字,也将本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如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标记辅助选择、最新动物保种理论及时地补充进去。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动态。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而且能推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搜索家畜育种中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习兴趣。因此, 在家畜育种课程建设上亦应该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增添新内容。以使家畜育种课程内容跟上当前国内外家畜育种科学进展水平。可将所在学校学科在家畜育种中所取的成果等内容由重要学术带头人领衔主讲或串讲,介绍给学生,通过案例介绍给学生,对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增加专业积淀具有重要意义。

2.3 实验内容的安排

选择一本好的实验实习指导书对学好家畜育种学课程也很重要。学生除了要学习了解和掌握育种学的先进理论和先进技术外,还需具有比较熟练的操怍技术与技能。可将育种学中需要操作或需要大量计算的内容安排到实验内容里面,结合生物技术的发展要增多操作内容,加大操作技术比例,使学生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欲达到此目的须在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让学生多看、多练、多干,方能将理论知识转水为基本技能。此外对于理论课时少的学校,可重点将计算量大的内容放入到实验内容里面,这样可利用充足的实验课时引入了计算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计算的分析和探讨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 教学方法

3.1 实例教学法

我们每个人在理解原理和复杂的理论时都有犯难的时候,有时候反复地推导和重复地学习也难以理解,这个时候一个恰当的例子会让我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家畜育种课程中理论性强、计算多、原理多,单从公式的推导、语句描述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像类似这样的课程,举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教学活动的科学设计,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种、品种概念的讲解中,畜禽品种保存方法方面我们都可以设置多样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真正地通过思考来得到答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把科学研究当作教育的结合点,鼓励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与生产实践,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因此,利用学校的科研条件和资源,使学生在学习家畜育种学课程的同时参与科研工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也加深了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们对家畜育种生产产生浓厚的兴趣。

互动教学可活跃课内外学习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查询资料、组织资料等各方面的能力。在家畜育种学的教学实践中,可选择部分专业杂志报道较多的章节内容,如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分子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等等内容让学生查资料和备课,并让学生通过PPT的形式走上讲台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培养了胆量、查阅资料及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3.3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由于现代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快捷、高效、生动等优点,好的课程课件还具有图文并茂、提纲携领、引导思维的特点,尤其对于家畜品种、品系的了解更为直观,多媒体教学目前已成为师生共同认同的现代教学手段。但家畜育种学这门课程中有大量的计算,比如选择指数的制定、育种值估计、近交系数计算等重要理论学习中涉及大量复杂的计算公式,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要充分利用黑板、粉笔为计算和讲解提供的方便,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粉笔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可提高教学的效果。

除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结合之外,对于复杂的计算过程可通过结合计算机软件来解决,大量复杂的计算有时候容易让学生厌倦并使其走入一个误区,一些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更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比如个体遗传评定――BLUP 法的计算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是借助计算机来完成的,在课堂上要涉及许多矩阵运算,费时费力,如果课时再少的话,不借助计算机则很难讲解。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种猪育种数据处理系统(GBS)搬上课堂,能够很好地解决课堂讲授的难题,学生在掌握了这一软件的应用时对于今后的生产实践也很重要。

要上好《家畜育种学》这门课程,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之外,还需要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改革与探索,教师团队成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实践水平,建立起系统全面、反映学科前沿的家畜育种学教学新体系,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动物育种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瑞丽,盛建华,陈宏.生物技术育种在家畜育种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牛业科学, 2010.36(4):63-64.

[2] 刘榜,朱猛进,赵书红,等.家畜育种学课程改革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8(8):62-63.

[3] 刘胜军,贾永全,曲永利.《家畜育种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农业科学[J].现代农业科学,2009(9):239-240.

[4] 廖和荣.对家畜育种学教学中互动教学的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 13-14.

[5] 鲁绍雄,连林生.《动物育种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47-50.

篇5

铃木的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在日本曾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上世纪50年代前后,铃木在日本举行了三、四次学生音乐会,孩子们非凡的演奏水平使在场观众感到震惊!学生演奏水平不亚于德国柏林大学毕业演奏会上所体现的水准,这使得铃木感到由衷的喜悦。据统计,上世纪60年代,在日本接受铃木“才能教育”的儿童超过了20万人。这些数据是铃木音乐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行之有效的最有力的证实。

1958年,美国奥柏林大学首次播放介绍铃木的教学录像,他的教学法引起了美国很多专业教师的关注。1964年,铃木及其学生出访美国进行讲学与演出,这支由5-10岁的孩子组成的小乐队熟练地演奏出了维瓦尔第和巴赫的著名小提琴曲,孩子们天才般的表演使美国人感到震惊,更使“铃木教学法”——被美国人称为“莫扎特教育风暴”,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广。铃木还于1973年出访英国、瑞士等欧洲国家,1983年出访中国上海。据统计,现今全球46个国家中,有40万儿童用铃木教学法学习器乐。

为了更好地推广、发扬铃木教学法,1983年在铃木的授权下成立了国际铃木教育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UZUki Association),此协会发展至今已有五个下属区域机构:亚洲铃木教育协会(Asia SUZUki Association)、美国铃木教育协会(Association of the Americas)、欧洲铃木协会(European Suzuki Association)、澳大利亚铃木协会(Pan-Pacific SUZUki Association)、才能教育研究所(Talent Education Research lnstitute)。此协会及五个下属区域机构协调合作,努力将铃木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法推广到全世界,让全世界更多的学前儿童受益。

铃木为日本、乃至为全世界的学前儿童探索出了一条理想的教育之路。在长达五十多年的学前儿童小提琴教学过程中,他先后著有《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莫扎特教育风暴》《神童作坊》《用爱哺育》等著作,阐释其关于学前儿童早期才能教育的思想理论及教学方法。笔者在拜读上述著作过程中,时常被铃木先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赤子之心所感动,深感应该将此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贯彻于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之中,现将其教育理论、方法之要点整理综述如下:

一、天才与庸才

有人认为天才是上天赋予,是人不能左右的先天命运问题;也有人认为,父母的遗传决定了孩子的才能,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更多的父母持观望、等待的思想,等到孩子没有任何突出的表现时,他们便认为孩子才能平平,随后给无辜的孩子贴上“平庸”的标签。“天赋”、“遗传”和“消极等待”等思想观念,多多少少沉淀在人们的心底,控制着人们的心理。

什么是天才?

古往今来,我们把某方面表现超常的儿童,称为“天才”。例如莫扎特,三岁开始学琴、四岁作曲,六岁跟随父亲在欧洲巡演,演奏技艺精湛,被人称为音乐“神童”;韩国天才kimung-yong,五个月能说话走路、七个月能写字和下棋,三岁学微积分,四岁能读写日、韩、英、德四国文字(唐璇,中美天才教育的比较与启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5,),他被认为是当代“天才”。

学术界从哲学、美学、人才学、遗传学等多个学科来论述天才,众说纷纭,不能穷尽,然而在《哲学知识全书》一书中,比较客观解释了什么是天才。

天才,属于认识范畴,指有出众的智慧和才能的人。关于天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以康德为代表的“天才即天赋的才能”观点和叔本华为代表的“人的智慧和才能是先天的,一切知识都先天的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以及“天才即是出众的才能,但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从后天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的唯物主义观点。

当三、四岁孩子经过铃木的教授,站在拥有3000多观众的舞台上拉出音色美妙、扣人心弦的音乐时,很多人认为铃木先生是在培养“神童”、“天才”!铃木认为:“我所提倡的教育从来就不是所谓的天才——一切的天才都来自于后天的教育。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日]铃木镇一,莫扎特风暴[M],石井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2004;3.)

贝多芬和莫扎特之所以成为千年仅见的伟大音乐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生长的家庭有着浓厚的音乐氛围,父母从小的培养,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把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他们的潜能因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成功的运用了能力的基本规律。假如他们不是处于最好的音乐环境中,而且受到音乐才能出众的人的精心教育,假如没有这些后天因素,他们也只能成为碌碌之辈。

铃木认为卓越的才能来自于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成绩平平没有显示出才能,正是因为没有在恰当的时间给予科学合理的才能培养,就像田间的幼苗没有及时的浇灌而枯萎,致使孩子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机遇,反被很多家长误认为是“庸才”,正是常人对早期教育才能培养知识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致使许多孩子失去了拥有才能的机会。

“神童或天才所表现出来的才能是自然而然源自于人类自身的,换句话说,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每个孩子都可获得才能”。([日]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卜大炜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7,)“遗传有它自身的规律,能力也有自身的规律,这两个规律是平行的,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我们主观想象的互相影响的关系,因此,天才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人是在对生存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慢慢地得到能力的……”([日]铃木镇一,莫扎特风暴[M],石井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2004:9.)

二、语言能力与母语教学法

第一,从语言能力的获得受到启发。

铃木早年留学德国学习小提琴演奏,回国不久,一直在东京国立音乐学院、东京帝国音乐学院任职,教授大学生的小提琴专业课。当他面对一个四岁的学生时,如何教授学前儿童学琴?使他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在一次与家人的闲谈中给了他灵感。“啊!在日本的孩子们,大家正自由自在说着日语?”、“孩子们都有着聪明的头脑,他们会主动认知外面的世界,他们的语言能力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提高”。

铃木发现了普通儿童能自由自在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对婴幼儿如何学习语言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人在教孩子说话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使孩子能如此轻松、成功的获得语言能力?这种方法能否用于孩子们小提琴的演奏教学?铃木细致观察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学习语言,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

第二,对母语教学法的研究与借鉴。

成年人在教宝宝说话时,在爱的作用下,非常的有耐心,一个词语、一句话,不断重复的说给宝宝听。孩子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在不断的重复、模仿练习的过程中,加以成年人不断的鼓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了词组、句子,以至流畅的语言表达。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认知能力的提高,对很多事物的了解逐渐增加。在孩子不断的发问,家长有序的解答过程中,语言的难度、内容逐渐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逐步增强。这种母语学习法,自然而然保护了孩子的语言兴趣。当孩子们能够自如的表达时,没有哪一个家长会因为孩子不愿意说话而烦恼。

铃木从母语教学法中受到启发,他认为,任何一个能正常说话的孩子都具有发展出杰出才能的潜力。为了证实这个论断,他尝试招收三、四岁能够正常交谈的孩子,借鉴母语学习法,教授学前儿童演奏小提琴,培养这些孩子的音乐才能。最终,铃木先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铃木说:“我们应该认可这一指导手段,它作为世界上最佳教学方法,培养一个人的才能轻而易举,而且我们还应该使所有新发明的教学方法或原则都仿效它,力求与其相一致”、“基于我对语言方面的各种教学状况的研究,我的教学方法参照了成年人教宝宝如何说话的手段。这一指导的结果使孩子们表现出了超乎我任何想象的才能。……我所教的孩子的才能水平无疑超越了世界水准。”([日]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卜大炜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7.)

铃木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有效的母语学习法,并成功的将其借鉴应用于学前儿童的小提琴教学中,是他在儿童早期教育领域获得卓越成功的最大保障。

三、才能的培养

什么是才能?音乐才能包含哪些方面?铃木才能教育的最终目标又是什么呢?

才能,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分为记忆才能、观察、想象、思维、创新才能。音乐才能,指一个人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音乐艺术的才智和能力。如音乐听觉的灵敏性,音乐记忆的敏捷性,节奏反应的准确灵活性等。

铃木创立的才能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主要包括启发母亲开始早期教育、性格教育、语言教育、音乐演奏才能的教育等等,他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意志顽强、富于爱心、有创造力的公民。

才能的培养是要靠家庭与指导老师全力配合得以实施。铃木首先指出母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母亲的觉醒与力量。

铃木才能教育理论,重点是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他常把孩子才能的增长比喻为大自然中植物的生长。婴幼儿就像大自然中生长的幼苗,婴幼儿的成长、教育就像幼苗离不开园丁的精心呵护,不付出努力进行必要的呵护,幼苗就会枯萎。

在孩子早期的教育中,母亲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母亲的母爱、耐心和她的理想所带来的指导的坚韧性是比什么都来得强大有力的。母亲在各个方面担当了抚育孩子的繁重职责。包括健康、才能和个性。这是大自然的安排。即使孩子有一个出色的教师,把训练付诸实施的还是母亲。([日]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卜大炜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4.)

铃木恳请全日本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让孩子在丰富的才能领域里选其一项,例如数学、音乐、美术、拼写等,专心培养孩子,每天一点一滴,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间断,要善于了解才能发展的每一个状况。在一开始,最主要的是不要失望。同时还要知道,对于孩子来说,这是萌芽阶段,要努力反复地做同样的事情,不要急于求成。这和播撒种子种植物是同样的道理。它们不是立刻就能发芽的,然而,它们在某一天终将发出芽来。而一旦它们发了芽,即便是你不看着它们,它们也是要生长的。

地道的接受专业训练两年到三年,孩子的才能定能快速增长。这一训练持续到孩子7岁,孩子能在音乐会上演奏美妙的小提琴音乐。此时,他们在小学课程的学习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音乐只是展示人的才能的一个方面,当孩子长大以后,如果不放弃努力,他们实力的展示将会贯穿终生。

铃木认为,应当尽可能早地开始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并将该实践融入到民族的宏伟计划当中去。铃木相信,日本妇女对这一使命的觉醒,就是民族开始蓬勃发展的最初一步。只要母亲掌握着这把民族兴衰的钥匙,那么,妇女对于她们的使命的觉醒就是日本的觉醒。

铃木认为只有从教育中才能找到本民族通往光明之路的钥匙。而开通这条光明之路的伟大力量存在于妇女之中,尤其是母亲当中。他恳请全日本的母亲着手孩子的早期教育,他大胆畅想,十年之内,日本将成为一个超常才能的民族,日本的实力会大增,二十年之后,足以使日本成为世界领先民族,日本的文化将会得到发扬光大。这一振兴民族文化的宏伟计划将在妇女们强有力的支持下最终胜利完成。

第二,优秀的指导者。

所谓指导者,是指专业教师。一位优秀的指导者不仅要专业能力出色,更要懂得教学原理与教学方法。铃木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指导者自身的素质、指导者对学生的要求、指导者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

指导者最为核心的作用是培养学前儿童的才能。才能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踏踏实实地培养和完善了一种能力,才能够迈向更高的阶段。掌握、应用才能循序渐进的增长规律,成为界定优秀指导者的标准。

铃木在文中指出,以学生的才能增长为原则的指导者是优秀的。他以自身的教学为例,学生上课首先是背谱演奏,在上课的过程中,错误、难点等不够完美的地方被老师在谱面圈出,然后回家继续练习更正,直至达到老师要求的演奏家演奏音乐的状态。达到这一程度才算一首曲子真正的掌握。而很多指导者没有指导出优秀的学生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当孩子能够背谱演奏时,老师就结束了授课,进入下一课程的学习,学生才能没有被培养。在铃木先生的授课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学A曲,A曲背熟,在A曲的音乐表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可以开始学习B曲,AB同时练,当B曲背熟,A曲达到演奏完美的状态,再学习c曲。铃木先生就是这样循序渐进,慢慢的扩充曲目,在学生没有感觉到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才能。

铃木认为,学音乐就像学说话一样,简单、轻松、自如,只需要用合理科学的技术,长时、大量、认真的练习就可达到艺术完美的造诣。铃木先生小提琴教学中,首先通过让学生倾听优秀音乐的实际音响开始,并让学生熟记录音音乐,对教师演奏进行细致入微的模仿,从小片段音乐学起,不断地重复,从而达到技术的准确与娴熟,经过常年的积累,达到小提琴音乐演奏技术与内容完美合一的境界。这仅仅是学生才能的一方面展示。他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有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的授课中,讲求最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由浅入深,切勿好大喜功、拔苗助长;在教学进度上,循序渐进,从解决学生最重要、最棘手的一个问题人手,在音乐技术与内容的表现上,每一片段音乐都要练到完美自如境界,强调水滴穿石,功到自然成。

第三,优秀的性格培养。

性格教育是才能教育理论重要内容之一。铃木在其五十多名学前儿童各种才能的比较中,观察到了各种性格,而那些有悟性和吃苦耐劳的孩子总是领先在前。这些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吗?

铃木认为,孩子的性格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他们的生命力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不断的改变环境性格也会发生变化,良好的性格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教育形成的。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等待描绘的白纸,没有性格上的差别;造成孩子不同性格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处于各不相同的成长环境。他认为,在培养这些孩子优秀的性格过程中,环境是首要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孩子营造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最为重要,特别是家庭成员共享的同一个精神世界,以及良好的群体语言和行为。其次,根据对人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童年时期,敏感性和接受力最为强烈,这是最好的教育时机,而且此种教育具有不可逆性。

培养孩子优秀的性格最佳方法和手段有哪些?铃木认为,让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最佳方法和手段就是鼓励和表扬,他劝告父母,不要随便指责孩子,不要对孩子太苛求,要适当地鼓励他们,让孩子有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很多父母怕孩子表扬后狂妄自大,而实践表明孩子表现很谦虚。在夸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建立起了自信,对生活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这就是才能教育本质的目的。

如何教育调皮捣蛋或惹是生非的孩子?铃木说,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根据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来选择教育的办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过程轻松愉快。铃木在教孩子们学习小提琴时,耐心引导,从不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不让他们做出超出能力之外的练习。他主张循序渐进,只要按照孩子们恒定的学习速度,保证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日积月累,便能取得可观的成绩。他痛斥剥夺孩子快乐的“高压”、“苦练”、“速成”法,使孩子失去兴趣与快乐,从而使学习与生活失去了真正的目的。

篇6

关键词:数码偏光显微互动;地学类学科;实验教学新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51-02

晶体光学与矿物岩石学是地学类专业(资源勘查、地质学等专业)学生最早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地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不但理论课时高,还有大量的实验课时配套,基本要求是每位学生都会用偏光显微镜,对岩矿标本进行微观形貌分析;通过观察描述各种、矿物晶体及岩石薄片的结构组成、形态特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后续《构造地质学》等专业课学习打基础。

地学专业的矿岩实验最常用的仪器设备是偏光显微镜,但由于传统显微镜设计是单人单镜单筒观察,上课过程中,每位学生一台,教师也只能一对一指导,在目前大班教学过程中,师生单独互动交流效率低,实验教学效果较差;随着数码偏光显微互动实验室的引进,矿岩实验教学发生了根本变化。随着厦门麦克奥迪公司提供的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建成,经过五年多的教学实践及经验反馈,教学过程发生改变,整体效果良好,师生广泛认可,且该实验室因此成为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下属分室。

一、数码偏光显微互动实验平台简介

本套教学平台由40台学生用数码偏光显微镜与HP电脑配套联机、1台教师用数码偏光显微镜、MOTIC DIGITAL LAB软件、MOTICVOICE语音系统、MULTIPIC图像分析、NEC多媒体高清投影、思科48换机等软硬件系统配套构成(见图1)。在做晶体光学与矿物岩石学(晶体光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与地史学等)实验课堂上,任课教师可在教师工作站上实时观察在座学生的镜下图像,而不必像传统教学中走到学生显微镜前指导,这样教师可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问题,并及时通过电脑屏幕控制和语音指导学生改正。学生也可在座位上主动提问请求教师帮助。偏光显微镜通过三目头高清CCD,把薄片微观图像信号输出到电脑显示器及NEC高清投影仪上,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对所有学生进行图像分析和解释讨论,同时还能进行图像处理、实时录像,进而作定量分析与资料备份[1]。

二、数码偏光显微互动实验室特色及地学应用

该实验室系统能把实验图像、影像、声音、视频等教学媒体方式合为一体,从根本转变了传统地质学实验教学模式,使地学类实验教学特色更鲜明,实验更高效,形式更有新意,传统学科也与时代结合,展现新的气象。

1.数码偏光显微镜系统。数码偏光显微镜是模块化、集成化的现代偏光显微镜,其操作使用更方便,图像显示更清晰精准,色彩更逼真,还能通过高清数码CCD摄像实时转换为数字切片及传输至教师端互动,学生能在配套电脑上实时观察描述所见镜下薄片,还可同时作分析测量,使图像生动形象,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数码偏光显微互动实验室配有一台教师用数码偏光显微镜及配套HP工作站和40台学生用偏光数码显微镜及40台配套电脑及软件。通过专业MOTIC图形显卡来保障高品质图像输出。Motic Live Imaging Module来实现镜头相片的合并、切换,教师机总共可接入64路画面,最多可支持64台显微镜下画面的同时显示。所有的控制指令和图像数据都通过MoticDIGILABⅡ教师端来传输。教师工作站通过思科交换机控制学生端DIGILABⅡ计算机的工作方式,实现不同类型显微镜画面的显示。采用MOTIC DIGILABⅡ软件的图像色彩、对比度、数量、尺寸测量等功能对镜下照片进行全方位分析。在地学类实验中,因每一块矿岩薄片标本普遍具有的差异性和唯一性,通过此套系统的使用,让每位同学在一次实验课程中可观察学习的矿岩薄片标本都不再局限于手边的几块,外加教师显微镜调用示范演示系统,可通过全体示范在每个显示屏和大屏幕上指出任意一台显微镜中的任意位置图像,保证每位同学都能看到任何一台显微镜下的画面,从而达到更高效的学习与交流。

3.实时语音互动系统。教师机与学生机都配备高清呼叫应答系统,可进行全体示范、师生对讲、分组练习、个别辅导等模式的交流对讲,教师既能全体示范演示,也可单独“一对一”个别辅导,还可分组讨论,从而加强师生互动,达到高效率“点到面”的教学模式[2],抓住“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改变以往那种实验课教师来回奔波于各学生之间,而且还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示范的实验场景,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兴趣的调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工作效率。

4.配套MOTIC软件图像处理系统。这套系统是麦克奥迪独立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像系统,除了具有基本的捕捉图像、摄像和各组分测量分析功能外,还能对多目标分割、过滤及自动化的捕捉、计数、曝光和白平衡功能,使画面鲜艳逼真,教师端还能下发作业,同时学生端也可网络提交实验报告。因此在教学质量控制上主要用于实验考核,学生在观察分辨镜下影像后将图像拍摄并素描下来,在自己的配套电脑上用MOTIC专业镜下分析软件处理,做出专业解释、得出分析结论然后提交实验报告,上传提交到教师工作站的作业文件夹下,同时教师还可进行网上随堂考核,实时批阅报告,改变传统纸质考核及素描作业方式,极大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三、在地学实验中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不足之处

在采用数码偏光显微互动系统这种全新教学法过程中,仍然发现一些问题,还需和MOTIC公司的工程师不断深入沟通交流,以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从互动系统来看,数码显微镜的图像虽已采用高分辨率摄像,但由于网络及信号传输的原因出现颜色部分失真,色彩不丰富,摄像头像素偏低,实时教学中出现滞后拖尾现象,尤其是学生机,因为是通过网络连接教师主机,再投影到大屏幕,导致图像边缘不够清晰,在观察典型矿物的“突起程度”、“贝克线”及“干涉色”过程中因网络滞后及色差造成不同镜下图像切换速度较慢,色彩还原不够真实。根据实际情况,40人左右一个班,实验室按1∶1配备学生机,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2.从教师角度看,需转变原有观念,充分利用数码和互动系统的优势,开展全新教学大纲及课程设计,让教学过程互动起来,通过数字资源上传教学工作站及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开发新实验项目,开设对应精品课程,顺应网络化趋势,创造多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导向,以技能为基础,满足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3.以学生角度来看,通过电脑及高精观测仪器应用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课前实验内容的预习,上实验课时现象观察与分析结合,对照岩矿特征加强记忆,以视域图像记忆方式,其应用能力也能得到大大加强。

4.从管理角度分析,该套系统需配备专职实验员管理,课前课后必须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接,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发现系统问题及时解决,以确保实验课程正常开展,保障教学秩序。在管理体制上做到面向全校师生、面向校外人士、面向科研全开放式运行。

数码偏光互动显微镜系统的推广使用,是地学实验教学的新手段,有利于互动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和远程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能使地学实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促进实验课教改的不断深入。通过类似系统的推广,地学类实验课一定会展现出更现代、更实用、更具特色的现代科学前景。

参考文献:

[1]倪晶晶,应志国,姚伟,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13(7):56-57.

[2]郑胜林,潘保昌,徐杜,等.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之研究[J].高教探索,2004,(1):80-81.

[3]王竹林,刘曙东.数码显微互动与遗传实验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3):96-98.

[4]岳丽玲,郑立红,陈萍,等.信息技术与医学遗传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6):127-128.

[5]周艳梅,卓煜娅.显微数码互动教学应用于组织学实验中的体会[J].现代教育技术,2010,12(9):943-945.

[6]徐辉,郭慕依.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的介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411-412.

[7]毕建杰,叶宝兴,王建华,等.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8,(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