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的感受

篇1

【关键词】建筑行业 项目管理 成本预算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然而,目前农村小学不仅没能把课外阅读摆在应有的位置上,而且阅读状况令人堪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阅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家庭经济方面的原因。学校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均已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已经开始个性的发育,处于性格、兴趣、爱好等各类信息的渴求与日俱增。这是一个很健康、很良好的倾向。事实上,农村学生中85%的是留守儿童,抓好学生课外阅读,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思考。我近期对《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阅读兴趣培养》的课题研究中,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对本校二、三、四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参见下表:

统计中“有很多想看的书没有机会阅读”,“希望有足够的时间”、“希望有更多可供选择的读物”、“希望家长的支持”、“有家长的辅导(监督)”等等。还有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丰富知识”。而这些学生强烈的课外阅读愿望理应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但现实与愿望截然不同,那么,是什么原因在阻滞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呢?不难看出,通过以上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所在,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在调查统计数据中发现,在教育评价、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任然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使本应该占有一时之地的课外阅读被束之高阁。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少不了学生课外阅读。而学校的课外阅读情况开展如何,参见下表:

另一方面,学校根本没有阅读课,学校对学生的作业、品德、纪律、卫生等列入考核范围,进行评比,唯独把课外阅读弃置一边,学校图书室藏书远远不够,已经多年没有更新。为了迎接大小的统考,各科老师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费劲精力完成作业,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已所剩无几。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有教师真的想进行课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一句空话。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因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学生被动地按照考试要求,读教材、背诵课文。这样长期下去只会扼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三)家长对课外阅读不理解。我在与家长的接触中,他们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根本不理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教科书上的知识都未吃透,把课外阅读看成“不务正业”,实属“多余”。请参看下表:

从调查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家长教育观念的落后,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就是学校、教师的事了,孩子手中除了学校发的几本课本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课外阅读量。可孩子手中有价值的图书几乎没有。原因是家长们认为那些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学习无用,与考试无关,会影响孩子学习。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与方法

(一)丰富课外阅读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形象思维占主要,对枯燥的文字往往缺乏兴趣。所以“趣味性”的阅读材料,无疑是激发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主要方法和途径。那么,恰当地选择阅读材料至关重要。因为追求故事性和趣味性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读故事、猜谜语、背儿歌、看漫画书等

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及时向学生推荐这类书籍。如:《百岁童谣》、《洋葱头历险记》、《狐狸列娜的故事》…… 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评价文中的乌鸦是很爱思考问题动脑筋、热爱劳动、很聪明的。接着我便抓住契机给他们讲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从前有一只乌鸦和一只狐狸共同生活在森林里。一天,乌鸦找到一块肉,叼在嘴里,准备给她的孩子吃。这时……狐狸说:‘你的歌声最动听,谁都没有你唱得好,你就唱几句吧!’乌鸦……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期待结局之际,我嘎然而止。究竟乌鸦有没有上当呢?狐狸能否吃到肉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时我举起手中的《小学生最爱读的一百个经典故事》。同学们要想知道‘乌鸦和狐狸的故事’结果就藏在这本书中呢!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下课后同学们都纷纷到学校图书室借阅这本书。回家也可以叫爸爸妈妈去买。学生的阅读兴趣霎时间都被激起,纷纷要求借书。可见,从故事入手,通过情节的吸引让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可以达到 “要我读”为“我要读”的效果。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教师单凭每节课中的讲故事、猜谜语、读儿歌等形式是远远达不到阅读量的,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枯燥。只有开展形式多样、有趣的课外阅读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刚接替二年级语文课时,每一周都抽一节课作为阅读交流课,深化课外阅读。让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课外阅读卡片或资料袋,学生把一段时间内从阅读的课外书,摘抄好词好句、好故事以及在读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有趣的字、词等都放进课外阅读资料袋里。利用班上的读书交流时间进行展示。又如:利用周一的班队活动,组织 “我是故事大王”讲故事比赛,“争做古诗大王”课外诗歌朗诵比赛,猜谜语比赛、手抄报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当然教师的课余时间也要多阅读,一些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交流互动时,老师所释放出的知识能量,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飘香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学生就能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也向学生介绍快读法、精读法、略读法等省时高效的读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课外阅读模式,学生的阅读潜能能释放,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建立阅读评价机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对阅读有兴趣,能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条件。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很难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纵然完成,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离不开优美句段的摘抄。在学生摘抄的内容中,教师可选取精彩的部分进行朗读或评价。如:“你真了不起,瞧,你摘抄的这句话多美呀!能借我读读?”“这句话实在太棒了,我也想摘抄一下,借我一用,可以吗?”等话语来激起这种成功感,当学生得到老师如此赞许时,对于学生无疑是一种鼓励,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老师肯定,同学评价。当然,学生的水平各有高低,老师也要采用弹性的评价。对于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些,而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只要他能认真做了,而且摘抄的质量也不错,教师在评价时,就可以给以高分,给以表扬。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心志发展不成熟,难于长期坚持课外阅读。但他们争强好胜,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对学生的阅读评价时,应该引入竞争评价机制,让学生品尝课外阅读的成功喜悦。例如:我每周抽20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一周以来课外阅读的成果。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带领组员评价。学生可在该段时间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资料袋,评价出好的在班上进行展示。别看这是很小的举动,被推选出来的学生觉得无比自豪。因为学生的付出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又如:为了让家长参与和监督孩子的阅读情况,我制作了《学生课外阅读家长评价表》,让家长评价孩子的阅读情况,并由家长写上简单评价语。这种方法老师可以及时而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真正能做到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心中有数。当然,作为语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家长的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课外阅读成功的乐趣。由于在课外阅读中评价机制的引入,增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励了学生的继续阅读。

(四)家校密切配合,共同营造良好读书氛围。学生大多数的课外阅读时间应该是在家中进行的,家庭的环境、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家长的认识,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十分关键。要让家长知道,书是知识的海洋,是力量的源泉,是进步的阶梯。绝大部分知识的获得是靠书本来的。而课内所学知识是有限的。必须靠课外来补充。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来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向家长介绍辅导孩子读书的方法,创设条件,鼓励孩子加强课外阅读,并能及时与学校联系,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总之,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但我们要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寻求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就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曾经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的最高阅读境界。

参考文献:

[1]邓世维.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先传研究.[J].快乐阅读.2012.6.

[2]小学语文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美术欣赏课;实践;思考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有效实践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把教学活动安排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其主要内容有:① 自我定向。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 自我探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③ 自我评价。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与调节。④ 自我调控。面对学习目标能寻找学习差距,考虑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 自我激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下面是高中欣赏课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教学设计,从中可看出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

【教学目标】

① 认知目标:欣赏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来表现的; ②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了解作者作画的背景,感受作品传达给我们一种沉重、同情、忧虑感。

【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 重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主要艺术成就的认识;② 难点: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二、教学准备

① 教师准备:欣赏课件;②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俄罗斯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并重点了解画家列宾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① 体验:对作品进行造型、构图、色彩、肌理、线条等画面形成和内容上的自我体验。②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课件演示中、在体现主题的背景音乐下,静静地欣赏名画,感悟作品的美。

(3)新授。① 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② 理解:推测美术作品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所想表达的观念。③ 教师提问:作者想表达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法、形式来表现的?④ 评价:判断出作品的价值,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否统一、和谐等。⑤ 教师提问: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

(4)小结。教师对作品做出较为恰当的评价,同时也是对学生的讲解作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和肯定,以肯定的态度对学生的感受作出积极的回应。

四、延伸活动

学生欣赏活动结束后,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与同伴进行分享和交流,从而为其独特的艺术视角提供交流的平台与发展的空间。

此次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学生提出了多种观点,他们的感受也是独特的,甚至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是全新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

二、在美术欣赏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反对只讲过程不讲成效的形式化追求。美术欣赏课中,研究性学习同样存在时间长、进度慢、有随机性、教师难控制、有时达不到预期目标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为了在教学中持续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应着眼于潜在的、长期的学习效果,并兼顾当前的学习目标。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既要考虑研究活动的展开,又要照顾学习的效率,注意提高研究的成效。

(2)反对盲目排斥接受性学习的极端化主张。提倡研究性学习,并非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内容把握住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如画种分类知识还得通过教师以较直观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3)提倡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长远性做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参,需要重视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对美术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自主合作

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实施研究性学习既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实施,并实现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又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学校校本科程范畴,开发和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并突现数学的科学品质。本文介绍一下研究性学习的科学设置过程。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1、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主体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学习形式和勇于质疑、善于思辩、尝试批判的创造性思维品质.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学会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沟通、合作与表达交流,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分阶段目标:

目标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进展状况,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基础性、反复性和递进性。

1、第一阶段,以“阅读材料”、“课外作业”、“研究性学习课题”及部分教学内容的招展与延伸为载体,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确定研究专题的方法,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探究意识和查阅文献资料技能、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沟通表达技巧等。

2、第二阶段,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为载体,学习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重点培养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预见、构思与策划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观点的能力及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3、第三阶段,以“阶段汇报”、“解题答辩”、“成果展示”为载体,继续学习有关研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资料佐证和提炼观点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自如、条理清楚的表达能力、综合思辩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4、第四阶段,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高考热点问题为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与应用机会,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实践与应用活动中获取各种知识,发展各种技能。

2、指导性原则。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坚持“教师指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监控评价全程”的原则,避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危险性,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得自信和动力。

3、过程性原则。注意实践体验,注重全员参与,关注研究性学习中的过程感受与情感发展。

(二)课程计划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准备阶段

1、请区教研室专家指导实施工作。

2、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年级主任为组长,各备课组长和该学科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实施课程的课题组,并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小组。

3、做好请示、协调和物质准备,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各种方便。

4、宣传动员:对学生及家长召开宣传、动员会议,宣传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争取家长支持,激发学生兴趣。

5、指导学生组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

(二)实施阶段

1、指导小组有教师相互协作,分工负责,管理教学时空,安排辅导与研究指导等。2、内容、方法与策略见《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管理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在年级“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监控评价与行动研究总结等;各备课小组主要负责课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指导与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各小组定期开会协商,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

(二)年级各备课组按课题组要求,具体负责各阶段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

(三)按照预先设计的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课程监控量表评价量表等组织课程实施,并随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每一阶段实施结束,进行相应的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并根据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修改原有方案和量表。

(四)课程实施随时注意积累相关资料,分阶段调查学生感受和进展情况,分析相关数据,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注意建立数学研究性活动课题库,汇总、展示相关成果。

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的正确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工作。评价工作在学校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教部和数学教研室共同完成。通过教师所指导学生的研究成果质量,所指导学生的问卷反馈及其在课程实施中所发辉的作用而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定:指导者的热情,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提供研究方法的能力,指导课题设计的能力,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能力,课程开发实施及相关研究成果等.评价结果量化后纳入教师年级考核,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篇4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础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更主要的还要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本文就笔者平时教学实践,浅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1.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开展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和具体操作上都比较模糊,一方面难以寻找与数学有关的课程,另一方面受学生的素质与教师本身的学识水平的制约。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前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

1.1 教师的角色――平等中的首席。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的问题来自于现实世界。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同,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学生是在一种开放、主动的环境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j教师应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扮演研究者、组织者、监控者、评价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2 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科教育。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力及探索创新精神,重点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不仅仅是转变学生学习方法,还要通过转变学习方法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性学习也不会与学科教育相矛盾,常常能自觉地加深拓宽对课题相关学科的课程的学习,更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根本上促进了学科的学习。

2.研究性课程的选择与论证是关键。研究性学习提倡教师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进行学习和研究,旨在唤醒学生探索、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者、策划者与方向指引者,要在课题的引导与产生上下功夫。

2.1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适当时机,唤醒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构建课程。开始时,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寻找课程。教师要适当引导,从不同角度,针对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渗透,为学生提供研究线索和方向,逐渐唤醒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如:

①我校结合高一课本上的“数学建模”内容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从生活中带回不少问题,如“《周口晚报》经营盈利问题”、“商水县张庄镇财政收入的预测”、“个人所得税调查”、“分期付款方案的选择”等。通过实践和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也使学生经历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了数学应用的价值。

②在习题教学中,改结论型问题为探索性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探索性、创造性学习活动。学生自己探索、加工、归纳、猜想、发现结论,使学生亲自感受了结论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③增加学生参与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④变难点教材为研究性学习教材,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参与研究过程的时空。

2.2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不断地完善课题。从学生关注的问题中提炼课题,教师应尽可能以宽容与鼓励的态度进行评价、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课题。教师不断设疑,使课题研究逐渐深化,从片面走向全面,从极端走向合理。我的做法是从学生现有的选题出发,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感受。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商水县张庄镇财政收入的预测”分析的途径、数据处理方法、存在问题、解决的办法等,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和指导,提高学生的信心,使学生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

2.3 做好发动工作,促进学生的群体协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究中分工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是研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课题确定后,我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们分析课题的意义,告诉学生进行这些课题的研究不仅不影响课程的学习,还可以促进数学学习,打消学生以及家长的顾虑,以吸引学生报名。在讨论课题的研究方案、计划,准备开题报告之前,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根据成员的特点分配任务,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主动地参与研究,并在研究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发挥一定的作用,而不是有的包揽所有的研究工作,有的成员只是“跑龙套”。

3.研究的过程要不断优化、严格管理。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这是由该课程的特性所决定的,但不是说研究性学习不需要规范,过于随意难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目的。

3.1 教师应指导有“度”。教师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在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加以指导,指导要有创意,加强针对性。不要包办代替,确保学生在课题中的主体地位。

篇5

关键词:中学音乐 研究性学习 素质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修定的“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音乐教育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以其自身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过程性正适应了这种要求。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一、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1.通过研究来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学生在一起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还能不自觉地获取许多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如在了解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同时,了解到早期的通俗音乐大致起源于公元前古罗马、古埃及的行吟歌手们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及时联想到在文学中所说的我国古时候吟诗也如同唱歌,甚至有同学提出中国最早的通俗音乐是否就是宋朝柳永的一些词——“凡有井水处,皆有柳郎词”。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有所认识。

2.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潜能的开发

研究性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时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在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研究全过程的实践与经历,学生获得了各种丰富的体验,获得了大量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内隐知识,这种体验的积累会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

3.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

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构建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二、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从“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为兴趣,学生会在某些方面进行知识的积累,对有关信息进行关注,从而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具体到音乐课研究性学习而言,注重选题的趣味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应该首先考虑并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哪个方面感兴趣,然后在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来设计具体的课题。我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的选题中就充分利用学生爱好流行音乐这一特点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如何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课题,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另一种是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己选择参加。两种都实现了师生互动,在进行课题实施中我将两种选题方法分别对学生进行了尝试。首先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尝试,因为在学习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产生了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所以学生才能最终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能够饶有兴趣地提出自己想研究的课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商讨,最终由学生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3.组织研究与实践体验阶段

篇6

关键词:中学音乐 研究性学习 素质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修订的《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音乐教育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以其自身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过程性正适应了这种要求,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一、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1、通过研究来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学生在一起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还能不自觉地获取许多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如在了解通俗音乐发展史的同时,了解到早期的通俗音乐大致起源于公元前古罗马、古埃及的行吟歌手们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及时联想到在文学中所说的我国古时候吟诗也如同唱歌,甚至有同学提出中国最早的通俗音乐是否就是宋朝柳永的一些词——“凡有井水处,皆有柳郎词”。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也有了定的认识。

2、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潜能的开发

研究性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时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张扬、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在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研究全过程的实践与经历,学生获得了各种丰富的体验,获得了大量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内隐知识,这种体验的积累会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

3、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构建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二、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从“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为兴趣,学生会在某些方面进行知识的积累,会对有关信息进行关注,从而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具体到音乐课研究性学习中,注重选题的趣味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应该首先考虑并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哪个方面感兴趣,然后在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来设计具体的课题。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的选题中,我就充分利用了学生爱好流行音乐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如何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课题,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另一种是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己选择参加。两种都实现了师生互动。在进行课题实施中我将两种选题方法分别对学生进行了尝试。首先是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尝试,因为在学习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产生了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所以学生才能最终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能够饶有兴趣地提出自己想研究的课题,通过师生共同商讨,最终由学生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篇7

一、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从“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为兴趣,学生在某些方面知识的积累,对有关信息进行关注,从而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具体到音乐课研究性学习而言,注重选题的趣味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应该首先考虑并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哪个方面感,然后在学生感的方面来设计具体的课题。在我实施研究性课题“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的选题中我就充分利用学生爱好流行音乐的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如何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课题,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另一种是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己选择参加,两种都实现了师生互动。在进行课题实施中我将两种选题方法分别对学生进行尝试。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尝试,因为在学习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所以学生才能最终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能够饶有兴趣地提出自己想研究的课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商讨,最终由学生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实验我觉得采取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形式效果不够理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于学习的方法、方式、过程不是很熟悉,并且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对于未接触过的学生,最初课题的提出最好由教师设定,希望通过教师第一次问题的提出,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高中会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会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发法,这也正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三、研究性学习的交流评价与成果展示阶段

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注重学习过程高中生间的交流、感受和体验。通过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来考察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教师需要灵活掌握对学生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等做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就这样,学生们在研究高中习,在交流中进步,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探究兴趣越来越浓,超越了书本认知的层次。最后,在课题研究完成后,课题组应当写出课题研究报告作为成果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撰写研究报告可以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四、组织研究与实践体验阶段

篇8

其中,“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出发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是一门学术性和研究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而小学数学主要是把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原来的知识结构上进行重新组合。

一、“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特征

1.全面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有一定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下要有相对全面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学生的知识面要广,数学的基础知识要扎实,才能更好地激活思维;学生对要研究的数理也要有一定的敏感度;数学的内在联系很密切,每个知识点不能独立分开,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要发现一个问题或研究一个问题,每一个知识环节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知识的全面性。

2.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数学奇妙的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是优等生的专利,它的提出面向全体的学生,意在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其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二、实施“研究性学习”要遵循的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研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

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对数学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学生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学生应注意以下原则。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的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第三,在课题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索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方式等组织方式;第四,在课程研究过程中要遵循“亲身经历、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对学生的课题加以有效指导。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合适自己的探究的课题,帮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总之,教师要担负起指导的责任,把有效的指导和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2.恰当调节课堂气氛,做到“收放自如”。

一个真正成功的教师在调节课堂气氛时能做到“收放自如”,一堂真正成功的课是动静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因为学生具有好动和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如果教师不能控制好课堂纪律就很容易让课堂失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反应能力要强,因为学生的思维时常会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中,他们会提问什么问题是难以估计的,如果教师的水平不高,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也难以使课堂教学继续进行下去。

3.防止研究性学习泛滥,要把握好“度”。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和课程设置不能够泛滥,要把握好度。“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要交替使用,毕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教师不能打着“研究性学习”这个旗号,就把任务全部推到学生的身上。对于数学的基础知识的原始掌握采用“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更为恰当。在知识已经掌握的前提下,进入发散思维阶段再采用“研究性学习”相对会减轻学生的负担。在研究型课程里还要顾及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不要把研究性学习变成优等生的专利,不要把后进生和中等生排除在外。

三、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1.打破以前的“接受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概念。就人的发展来说,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需要的。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以前的学习方法都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可以说根本没有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种授课模式。在“接受性学习”的统治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受到很大抑制。学生只能是被动学习,没有自主探索的过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说、多做。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应该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篇9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正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学校的重视和师生的推崇,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激活了师生们的创造力,并逐步向学科课堂教学渗透,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变革。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特别是传统学科教学的批判与补充。从根本上讲,它旨在促进传统学校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具有前瞻性意义的学习活动,理应渗透于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是不能脱离以知识授受为主的学科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教师的指导不应再指向学科知识体系的已有结论,而是按照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学习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开发资源,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探索创新。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一个接受者转化为一个探究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围绕课文题目、课文文字、插图、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去探究,去寻找与从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在学生探究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个性,要珍视学生独特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一轮语文教改更注重观念的更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更有必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主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了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体系。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但研究性学习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我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对研究性学习的规律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帮助教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固有的学生观和教育观获得转变。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真正作为了主体,激活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展示了他们的潜能特长和聪明才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反思遇到的问题:我们的传统课堂为什么活不起来?为什么研究性学习能够成为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症结在哪里?看来我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似乎总是让学生带着“等待的脑袋”来学习,充当一名被动者角色。而研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带着“思考的脑袋”来研究,将自己回归到主体的位置。这样就有了质的区别。正是这“质”的区别导致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成为教育改革的推动力。“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研究,特别是重大原始研究常常来自发散思维导致的观念的突破。爱因斯坦说过:“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我问:“塑料导电吗?”稍有常识的人肯定会回答:“塑料不导电。”可日本的白川英树在一次对意外现象的观察中得到启发,并对此提出质疑,萌发了把塑料做成导体的研究。后来美国两位科学家合作开发了导电塑料,并因此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超导体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相对论的问世……此类事例不胜枚举。怀疑一切固然不妥,但如果没有对既有观念的质疑,就永远提不出革命性的新观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激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着教条式教学、雄辩式教学、育婴式教学等误区。教师的不容置疑的结论式的口吻将教材观点逐条列出,向学生宣布。或者凭借自己的知识丰富、口齿伶俐、思维敏捷、逻辑严密,沉醉在自己的演讲中和自我辩论中,或者唯恐学生不懂,把问题逐层细致分析,甚至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样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没有疑问,不会发现问题,更不会有质疑的精神。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教师没有教过的不敢做,久而久之,形成了惟师、惟上、迷信、盲从、缺乏创新意识的被动人格。

教学的探究知识的功能和任务被我们长期忽视。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下,教师在向学生传递基本知识时应该更注重在课堂中引发、启发、诱导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呈爆炸式几何级数增长,仅凭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进行传承人类已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时间应该留下来供师生共同解决困难、研究课题和探索未知。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应该是孩子们自我学习和能动探究的教育场所。所以,应该还孩子被传统教育教学泯灭的好奇与探究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和自主地讨论、辩论,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探究他们认为有趣的知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和向学生提供咨询的服务者。

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为其终生学习和自我教育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精神钥匙。研究性学习是授人以“渔”而非“鱼”。教师要欣赏每一个学生,要注意配置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我,才会有自主意识,才会有自主活动的能力。

那些只传播理论,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将学生当成容器,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的教师。这种教师既不注重专业知识的研究,也不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只是简单地把知识从书本上搬到学生的面前。它是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功能的扩展,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将更加紧密地联系与合作,教学、科研、生产趋于一体化,这种教师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向研究型的教师转化。研究型教师不仅向学生介绍未来社会的信息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时更注重实际生活的研究,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时时都在思考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他们的教学与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要依赖研究才能获得进步,研究又促进了教学的提高。于是,教学与研究成为他们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而且,研究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此外,他们中有的人还直接投身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传统的知识再现型教师那种只重内容不重方法、只重形式不重能力提高、只重知识传授不重素质发展,将被研究型教师所取代。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创造性地学习,即创新性学习。教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再教,最终使学生做到无师自通。教决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励思维。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学习新知识,不能永远依靠教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而应该学会创新性的学习。学生要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应该勇于质疑问难。学问学问,一是学,二是问。只学而不问,虽读万卷书,也不得要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只注重学而不注重思考就会无所得。永远不提问的学生不会是个好学生,只有通过提问、思考和探索,只有学会了创新性学习,才会学得更好,学得更扎实。通过教和学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关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许多不同的理解,目前尚无明确的科学界定,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上海市建平中学程红兵老师的“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的论,湖北省枝江一中董老师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论,以及持大语文教育观者的“学习渠道”论。由此可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一是开放性,二是自主性,三是实践性,四是探究性。由此延伸出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开放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讨论要为学习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性活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师生思维活动呈双向暴露态势,通过合作讨论,让学习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等等都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引发学生进入积极研究和自由探索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从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不固于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囿于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而是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整体,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因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多地表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

(二)自主性。自主性表现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的问题均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充分地“参政议政”,充分地“当家作主”,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者,又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

(三)实践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二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和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文的熏陶感染。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语文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实践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要将语文教育与当前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个人实际结合起来。其关键在天真无邪体现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可以向校外专家咨询请教,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和同学老师讨论等等。

(四)探究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一词与真正意义上“科学研究”是两个概念,甚至与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也不相同,但在强调形式、过程的完整性上却非常相近,它只是强调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研究性课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相对比较完整而且周期较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到两年。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方法,既可以搞长时间的专题研究,也可以直接整合到日常教学中去。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对象不只是比较宏观的大问题,还可以有对细节问题的深入探寻。

(五)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另外,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切都向我们表明,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六)情感性。社会性、人文性学科本身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再加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发挥楷模作用,用自己的科研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运用激励评价手段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体验创新的乐趣。

(七)体验性。语文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体验语文的内容和形式。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要求学生去体验、感受,进入研究的状态,感受所学内容的存在。只有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语言的那种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对语文某一领域的感悟甚至顿悟。

(八)综合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综合性体现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从“母语教育”“大语文教育”等大的系统中整合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形式,要把语言的工具性、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积淀性、信息的传递性融合起来考虑,要打破知识的章节、学科的界限,要采用式样化的教学形式,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从整体上考虑发挥综合的效益。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何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工作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一)研究方法指导

为解决好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指导。指导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如方法讲座,参观学习,个别指导,提供文字资料和网站等等。在指导中,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就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研究性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

(二)选题过程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往往会圈定范围,甚至于给学生指定一些课题,这样束缚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手脚,有时还会挫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的情况来看,限范围选题时学生的局限性很大,重题特别多,而无范围选题,学生的选题内容丰富,有许多选题往往超越了教师的想像,创新性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不要受到自己所授学科的影响,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本身就已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选题尽管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科学性、全理性、意义性、可行性、合作性以及选题的大小等。因此,教师参与课题论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选题论证时不能像批改作业一样,直接对选题作出正误判定,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选题加以论证,发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共同完善,从而达到选题论证的目的。

(三)研究过程指导

研究性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研究。由于选题的不同,研究的难度和时间也不相同,有些课题可能会花费学生不少精力。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发现,学生在选题及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于会停止研究,凭想像得出一个结果敷衍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

(1)定期深入课题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或要求课题组定期汇报课题进展;

(2)定期举行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让课题组在交流会上展示他们的阶段性成果,教师作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组际间适度的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3)进行组际间互查,相互督促,相互启发;

(4)参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帮助课题组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四)结题过程指导

尽管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课题的结题仍然十分必要,写好规范的结题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但他们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归类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不会写结题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注重在结题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选择结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

(2)指导学生明确结题应递交的材料。如开题报告、研究活动记录、收集的资料、总结性成果和个人的体会等。

(3)通过集体辅导或提供必要的结题样式等方式,对每项内容的撰写格式加以指导。

(4)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如有关建议、调查报告等上报有关部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产权意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霍益萍. 研究发学习:教师导读. 广西教育出版社

[3]王升.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4]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年第1―2期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体会

一、信息技术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下,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替代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教育能为学习者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也是促进学习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辅助工具,它还能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创新的教育理念,它是时代对教育需求的反映和体现。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从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研究性课题,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获取知识的学习性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包括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以及团队合作等。

三、总结与体会

1.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从中认识发展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中心思想。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就导致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很好地适应这些差异性,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基本要求就是,学生在重视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促进能力的培养。而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促

进思维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

3.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有效的资源,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及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上升到创造性和综合性的层面上。

信息技术将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使用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师应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实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