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土文化的思考与体验

篇1

关键词:乡土教材;英语口语;体验式教学

我校地处风景秀丽、有着“琼花玉岛”美称的南台岛。先后有西方国家在这里设立了17个领事馆、百余座洋行、8座教堂、11

所教会学校和无数的洋人公馆,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它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有耳熟能详的陈靖姑的故事,出过陈宝琛、严复、陈景润等名人。因此,我校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南台岛乡土英语口语”选修课,以介绍南台岛为载体,以英语口语交际为主线,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训练,从而让学生在了解南台岛的自然、文化的同时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素养。

一、英语乡土教材

英语乡土教材(Local Real-life Teaching Materials)是一种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学生实践、学习和兴趣需求的课程资源。它不一定非得是一本教科书,它可以是报纸、杂志、活页材料或者是新闻纪录、图片等音像资料。主要用英语介绍当地的习俗习惯、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乡土艺术等,弥补材的不足,为当地的英语教学服务。

乡土英语口语课程的开发要遵循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不仅要介绍当地极具特色之处,还要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为选修课时有限,在和学生访谈之后,“南台岛乡土英语口语”课程最终选定了几个能让学生感悟西方洋务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的主题,即南台地理和历史、领事馆、学校、公馆、教堂、名人。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和任务型实用性英语教学。美国教育理论家 David A. Kolb 创立了体验学习模式(Experiential Learning Model ,简定 ELM),倡导体验式学习的学习者通过体验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获得感受,并在体验中观察、判断、思考和总结,习得规律或规则,而后将其运用于新的情境中,以检验知识的合理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英语乡土教材应以过程为中心(process-oriented)突出其实践性和活动性,增强学习体验,便于进行形成性评价。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语言运用能力和本土文化意识奠定基础。而英语口语课是交际性的课程,因此,“南台岛乡土英语口语”课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具体感知的语言环境中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后了解家乡,感悟文化,从而促进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体验式教学在“南台岛乡土英语口语”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1.课件制作

课前,将学生分组,每组准备1个话题。各组通过书本、网络等方式查阅、筛选资料,将话题用英文制作成PPT,准备课堂展示。课件素材多种多样,如,图片、动画、实景剪辑、影音资料等。这些素材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但零散并且大多为中文,因此,学生要对其进行翻译并配以英文介绍。

2.PPT展示

在每个话题的第一堂课,让负责组展示制作的PPT,并回答同学提问。之后,我们帮助一起解决更多该景点的相关问题。如,英国领事馆的主楼虽然不在,学生用自己实地拍摄的图片和介绍(The British Consulate was established on July 1844 and is location in No.4 LeQun Rd, CangShan District. The consulate, consisting of two two-storey buildings, had a wooden frame faced with brick with 8 rooms in each building. There was a Union Flag in the middle balcony and it had square arched windows and doors.)让大家置身那个年代的英国领事馆。而后,我们通过“Why did the British Consulate locate its buildings in Nantai Island?” “How can we protect these old buildings?”的讨论让学生深入历史,了解当年西洋国家对我们的侵略,还结合实际,学会保护名胜遗迹。

3.小组讨论

为了解“南台岛乡土英语”课程中的一些文化背景,我们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想象力的文化话题,让学生按组展开思考、讨论,并在陈述各自观点后全班进行交流,集思广益,获取更多信息。如,通过“Why did the local people respect Chen Jinggu?”感受陈靖姑民俗文化;通过“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rmer’s school and the nowadays’ school?”理解校园文化。

4.实地讲解

真实的语境总是比模拟的语境更能让人体验到语言活动的真实性。我们校园内外就有很多景点,校园内有当年鹤龄英华书院的美志楼和钟楼,而学校左边比邻石厝教堂,右边一墙之隔的是神学院,附近还有着当年洋人聚会娱乐的“乐群楼”、英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法国领事馆、荷兰领事馆、天安堂等。因此,我们带着学生进行实地景点讲解,亲历宗教、教育、洋务文化。

四、课后反思

“南台岛乡土英语”选修课才开设了一个学期,还处于摸索阶段,但通过一份问卷调查,发现85.5%的学生认可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制作课件”中素材搜集和翻译刚开始很难完成,但可以增强他们对南台岛的理解、强化他们的记忆。“PPT展示”环节,学生刚开始觉得难以开口,但慢慢也有了开口说英语的信心。“小组讨论”让他们的口语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实地讲解”挑战了他们将英语作为工具完成任务的能力,让他们在体验真实的英语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也点燃他们了解南台的兴趣和热情。

问卷还发现两个难点。一是,学生认为他们无法用英语表达出优美的中文语句,配的英文解说偏单调、简单。二是,学生觉得有时情境体验过多,时间过长,课堂讲解不到位。可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体验式教学的度。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动态化的教学模式,只有对课堂体验与教学的时间比例、课堂讲解的深度控制好,课堂教学才会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而在导游词、PPT等教学资料的开发时,教师要更多地参与与指导,尽量结合课本里学过的词语、句式。只有易于交流的文本才能增强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信心。

(附)问卷调查

同学们,“南台岛乡土英语口语”课中应用了四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即课件制作、PPT展示、小组讨论、实地讲解。请回答以下问题。(可多选)

1.以上哪种教学行为,你觉得有利于你了解家乡吗?

2.以上哪种教学行为,你觉得有利于你的口语提高吗?

3.以上哪种教学行为,你觉得有利于英语文化知识的积累?

4.以上哪种教学行为,你觉得能提高你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2

乡土素材指的某地最为原始和本土的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凝聚了一个地方最为真实和亲切的乡土资源。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当地人物或者当地习俗都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资源乡土素材的生活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增加思想品德课的多元化。

1 乡土素材的涵义

乡土是本乡本土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人们生长的地方也可以指人出生的地方,人们乡土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一个地方的名人、景观、建筑、习俗文化构成了这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成为重要的乡土素材,它体现的是某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

2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乡土素材的原因

(1)乡土素材主要是教学的一个辅助资源,可以丰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形式,将抽象的说理变成具体的对象从而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当然,灵活而巧妙地应用乡土素材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2)乡土素材的充分利用可以促使学生多观察,多思考,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思想品德课长期以来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过于空泛,许多学生也只是听一听就忘了,并未将其转变为自身的一部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很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乡土素材可以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让教材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产生亲切感,真正实现教学目标。除此之外,乡土素材将枯燥的教材变得更具实际价值,突破教材局限,让学生对所处的环境有更新的认识。

(3)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乡土素材符合21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部明确强调新时代的教育要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能力。利用好乡土素材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值得关注的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乡土素材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3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巧用乡土素材的对策

(1)教师要更新观念,强化乡土素材利用意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意识与教学质量挂钩,多元化的课程资源观念实现对乡土素材充分利用的前提。挖掘多种教学资源,让每一节课都值得期待,这是当前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内容。多元化的课程资源观指的是教师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一切可以推动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建立在各种课程资源基础上。多元的课程资源观念使得教师的观念被打开,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具体的教学方式也会因此而改变。为了更好地让乡土素材走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并不断强化乡土素材的利用意识,将乡土素材放在课程教学的重要位置。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强化乡土素材的利用意识,认识到乡土素材所蕴含的巨大教学价值。乡土素材类型多样,不同的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乡土素材,具体怎样选用都需要教师自己去琢磨和实践,拒绝依赖心理。

(2)教师要积极了解和掌握乡土素材。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应用乡土素材要求教师积极去了解和掌握素材,并做好整理,以便随时利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快,近年来互联网、交通等发展迅猛,人们想要了解某件事物可以通?^多种途径了解。很多书籍或者是报纸上会专门介绍某地的乡土文化内容或者名人故事等。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增加报刊的阅读量,拓展自己的眼界,多收集有用的资源存储起来。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堂课的具体情况进行乡土素材的收集,多浏览下网站、新闻,看一些影音视频,遇到好的资源可以下载保存起来。乡土素材就在人们的身边,教师要多看、多听、多思考、多实践。为了增强对乡土素材的直观感受,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还可以走出课堂,去亲自体验和实践,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平时,教师之间多交流有关乡土素材应用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做到优势互补。

(3)内外结合,让学生走进乡土素材。乡土素材在课堂导入环节至关重要,这可以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乡土素材大多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关于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这一课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风景名胜展开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增加课外活动,将课内和课外巧妙结合,走出课堂,亲自去体验和接触。具体而言,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结合教学材料和教学目标来制定活动行程,通过有效的组织让学生走进乡土素材,感受乡村、街道、故居的独特韵味。教师要提前对即将去的地方进行全面的了解,收集足够的资料,在活动中将这些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考。学校要定期举办思想品德相关的专题讲座,发挥名人榜样的作用,请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讲解,让学生对本地文化和习俗有更加客观的认识,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篇3

就鄂尔多斯地区而言乡土教育资源运用情况我个人总结为从地域上划分城区和农村就有很大的差别。城区主要是运用了人文资源而农村则大都就地取材选取自然资源。从运用成度上本市幼儿园几乎没有重视乡土资源的在教育中的作用。结合自己学习和工作时的观察和实际体验我将以巴拉贡镇幼儿园为例介绍一下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现状中的运用现状。我所在的这所幼儿园是一所城镇公立园,园内配备了许多比较先进的玩教具,但在乡土资源的运用上相当欠缺。幼儿几乎没有接触到自然资源而只是从小书本上看到一些自然界中的事物。我在本园带班的时候正好是幼儿园一年一次的亲子旅游节。旅游的景点选取了离本镇不远的植物园。这次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抓抓土嗅嗅花香喜欢提各种关于自然事物的问题。可见幼儿们对自然界充满了渴望和好奇。但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园内的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是带孩子游山玩水对于景区内一些风俗文化都没有很好的渗透给幼儿。并没有很好的利用乡土教育资源中的人文资源。由此我总结了一下五点原因:

(一)教育理念缺乏,没有认识到乡土教育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幼儿园特别是城市地区的幼儿园对乡土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理念匮乏,根本没有将乡土教育资源深入到幼儿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对乡土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只是片面的对其开发利用。只是一味的利用自然资源,对于人文资源一点也没有运用。从而失去了太多乡土资源对幼儿教育的好机会,没有充分领略到其魅力之所在。

(三)教育经费不足,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不用致使其闲置荒废。教育经费的不足也是困扰乡土资源得不到有效发挥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乡土资源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许多地区的幼儿园却因为资金不足受到了阻碍和影响。

(四)地方政府不重视,乡土教育资源没有发挥其作用。有些地方政府对乡土资源没有有利的挖掘和开发,甚至根本不重视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其地方的幼儿园缺乏应有的资源。

(五)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教育者本身教育目标不明确,没有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只是一味的寻求一些简易的没有深度的教育教学目标。致使乡土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功能的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我个人也总结了几项改进的策略。首先,针对幼儿园自身我认为应该将乡土教育资源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加强教育理念深化对乡土教育资源的认识。乡土资源是幼儿学习的活教材。应将本地独特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作为教材的来源,从贴近幼儿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出发,以主题探索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让幼儿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对幼儿教师来说更应加强培养,能让其主动的将乡土资源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根据乡土资源、幼儿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活动具体目标,组织活动内容,灵活选择各种方式开展活动。要想将乡土教育资源更好的渗透到幼儿园教育中离不开幼儿园本身和周边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更离不开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对幼儿园周边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并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才能使园本课程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使用价值。同时,也要求我们发挥教师、家长的作用,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给幼儿园教育注入生命力。

1.情感体验法: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有助于萌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家乡情感。

2.探索发现法:幼儿在大胆探索、勇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3.尝试操作法:这是让幼儿通过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尝尝等活动感知、认识事物,并在动手摆弄与操作中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4.情景学习法:这是通过教师创设各种情景,能使幼儿获取新的学习经验的方法。

篇4

在社区大学的牵头之下开展的首届培田春耕节,是“爱故乡计划”的一部分。设置了牵

>> 丰田汽车历年召回事件回顾 春耕 第五届“中国培田春耕节” 老节日,怎样新设计?培田春耕节 回顾香港国际武术节 为地产服务构建和谐地产楼市传媒历年年会回顾 厦门国际动漫节往届回顾 历届潜江龙虾节回顾 平坝春耕 春耕图 春耕(组诗) 快乐春耕 缤纷藏历年 台历年味 回顾 母子同台赛春耕 秋收不负春耕 村民互助保春耕 春耕时节 春耕专家支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历年春耕节回顾 历年春耕节回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2第一届

在社区大学的牵头之下开展的首届培田春耕节,是“爱故乡计划”的一部分。设置了牵牛比赛、插秧、春耕节晚会等活动,也第一次实现了“春耕祭祖”的形式。 2013第二届

从2013年开始,明确了春耕节的目的与宗旨,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恢复和创新春耕庆典传统,活跃村庄公共文化,增进村民乡土认同,重拾人类对土地和自然的尊重。”同时举办了培田乡土影像展,希望通过影像记忆唤起人们对于家乡的情感。同时举办首届“海峡乡村文明发展论坛”。林生祥、钟永丰等民谣歌手也来到培田进行表演。 2014第三届

举办“社会建设论坛”,探讨乡村建设的发展经验,同时举办当代乡土影像展,展出福建本土摄影师、导演所拍摄的纪录片;举办“影像与乡土论坛”,以内地、台湾、香港影响作者的不同视角,探讨乡村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同年,南山书院揭牌。 2015第四届

篇5

那么,我们在开发乡土资源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细节,才能使效益实现最大化呢?笔者立足于地域资源的充分挖掘和运用,实施有针对意义的课堂教学,实现习作教学的新探索,演绎出一曲习作课堂的《最炫“乡土”风》。

一、作曲灵感,广阔无垠 ――乡土资源的课程开发

语文国家课程的编排具有充分的弹性和延展性,合理地开发乡土资源,优化习作课堂,显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积累,充分读懂教材内涵,多角度分析儿童的生活现状、了解儿童的生活经验,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视角去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要想叩开乡土资源的大门,“细水长流”是不错的金钥匙。

一方水土,独有一方风情。上虞是虞舜文化的发祥地,历代乡贤辈出,民间故事丰盈,民族文化深厚,“东山再起”的东山,孝女曹娥的曹娥江,冰川遗迹的覆卮山……有着无穷无尽的宝贵的乡土教育资源可以用来增加课堂的厚度(如下页表格)。

充分地读懂教材内涵,多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在乡土这块广阔的土壤中开发资源,使习作教学真实地走进儿童的心灵,引起儿童写作的强烈兴趣。

二、巧妙填词,平仄押韵――乡土资源与教材的整合

习作教学具有较强的活动性、综合性,无论是教材编排、知识建构、活动设计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完成了乡土资源的开发后,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儿童的学习起点在哪儿?儿童的认识能力有多高?儿童的真实需求是什么?紧扣儿童立场,把乡土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教学实效达到最优。

1.薄发约取――乡土资源的果断取舍。

在搜集与课程相关的乡土资源材料时,如果拖泥带水,取舍不当,势必会造成主题不明、喧宾夺主的后果。如,在三年级下册《家乡的景物》中,有许多乡土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如果不加取舍地将乡土资源平均分配,无疑是不明智的。应该重点突出,将最生动的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进行合理地采编,为教育内容“画龙点睛”。适时地充实具有典型性的乡土资源,才能使教材的功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使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得益彰,天衣

无缝。

2.前后观瞻――乡土资源的“排兵布阵”。

综观习作教材的编排,建立在学生与身边生活环境之上的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且各方面的内容相互交错,层层推进,总体上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因此,乡土资源的安排上也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分配难易适当的乡土资源。

三、词曲交融,天籁之音――乡土资源在教学中的落地

丰富且有针对性的乡土资源的运用,可以让儿童更感性地了解所学内容,更理性地分析与思考,让学生的写作更有话可说。那么,如何让乡土资源有效地进入习作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促进学生习作的个性化发展呢?

1.声情并茂――让乡土激感。

如在《对家乡说些心里话》一课上,笔者充分联系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家乡最为著名的土特产“四季仙果”为引子,让学生了解家乡有哪些土特产,这些特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家乡人的勤劳智慧有什么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活动一:说说家乡的特产――我眼中的四季仙果。(从四季仙果的“种类―外形―质感”等方面加以描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自豪感。)

活动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声名远扬的四季仙果。(让学生从“清山、绿水、土肥”等内容去了解特产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活动三:描绘四季仙果的宏伟蓝图。(从四季仙果的“经济效益”“旅游休闲”“百姓生活变化”等方面加以阐述、回顾、数据统计等,明白小小仙果改变上虞的道理。)

活动四:我为家乡特产出谋划策。(组织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为家乡四季仙果打出品牌、获得更大的效益出“金点子”,设计广告,推销产品,用文艺形式宣传产品,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态度。)

2.异曲同工――让乡土活化教材。

乡土资源存在于儿童触手可及的现实生活中,较教材内容而言更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改编。让乡土资源活化教材,走进课堂,不仅仅是一种情境的再现,也不是一些典型材料的展示,而是站在儿童的角度,让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这样获得的知识是真实的,情感是真挚的。

3.余音绕梁――让乡土衔接生活。

“实践―体验―感悟”是习作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教师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加强习作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有效途径。在春暖花开的美丽季节,组织学生去欣赏家乡大自然的美景,举行爱我家乡的摄影比赛;在瓜果飘香的秋天,发动学生去帮果农采摘果子,去体验丰收带来的喜悦;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倡议学生了解和体验民风民俗,去传承家乡的乡土文化。

乡土资源取材于本地,是儿童最为熟悉的社会生活。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必将极大丰富习作教学的内容,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能让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生动、多样的直接经验,促进习作的个性化发展。就让我们在广阔无垠的乡土中,寻找作曲的灵感――乡土资源的开发;在平仄的押韵中,创作乡土的填词――乡土资源的整合;在词曲的交融中,演绎出一曲习作教学的“最炫乡

篇6

关键词:乡土特色 学校艺术教育 策略

一、乡土特色艺术教育的失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文化的涌入,使我们充分得享受着多元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然而,在这些文化中,有先进的、代表着进步文明的;也有落后、代表某种制度的、实施文化殖民的。我们的学生,面对本地的传统文化往往知之甚少——一首著名的传统乐曲,他们茫然不知;一首著名的民歌,他们说从来没听过;一块古朴的瓦当被视为残砖烂瓦;一方石章被视为土气十足。对本民族本地文化的漠视,甚至于否认,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遗憾,长此以往,必然会从漠视民族文化的存在到漠视民族的存在。

二、乡土特色学校艺术教育的策略

(一)乡土特色学校艺术教育策略的教育资源建设

1、从地方志中查找线索

教育需要适合的材料,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关键就在于寻找富于地域色彩的本土艺术资源,考察并研究这些本土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从而为艺术教育的本土化策略提供后援。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地方志,从文献中查找线索。从地方志中,我们找到了不少流行于赣榆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如:京剧、吕剧、黄梅戏,相声、小品、快板、歌曲,琴书、小调、牌子曲、花船、跑驴、二人转、表演唱,有民乐独奏、民乐合奏等。这些都成为我们日后加工发掘的艺术教育资源。

2、从专业人士中吸取建议

教育工作者不是专业的民间文化研究者,对于本土性极强的地域文化可能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通过文献检索查找到的地域艺术是否存在于现实中,存在于何地,何人在继承,是否有现实意义,是否适合现代生活实际等等,是十分需要听取专业的文化工作者的建议。因此,我们分成不同的专业方向,访问了本地文联及其各专业协会、文化馆、博物馆。就乡土特色艺术等问题进行详实的探讨,以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

3、从尝试实践中积累材料

有了第一手的素材,但还不能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需要对收集到的素材按照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一定的改造、调整、重组,成为可以应用于实践的教材。

然后,学生分组分专题进行尝试实践,学生在专题的学习研究中获得了技法、思维方式的锻炼。

(二)乡土特色学校艺术教育策略中的艺术课堂教学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有美的体验、美的享受、美的创造,是艺术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在实施本土化策略的时候,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改造、尝试,摸索比较适宜本土化策略的教学模式。

1、采风与指导

这是一种带有综合实践性质的课型,通常是模仿文化工作者的艺术采风活动。在学生的社会考察、参观、访问、训练等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要花比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要考虑诸如行进的线路、路途的安全、考察参观后的材料组织、访问的问题以及社会活动中涉及的礼仪问题。这是一种学生十分喜爱的学习方式。

2、欣赏与模拟

本土艺术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很陌生的,需要教师的介绍说明,更需要实际的欣赏。因此,每一个专题的第一堂课,我们总是以欣赏作为开场白,让学生在陌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自由的领略本土艺术的内涵,以自己的经验判断分析。学生间会有一场热烈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并模拟其中自己认为最好的片断。如学习赣榆是个好地方的曲调,学生们相互交流欣赏的体会,说说自己认为最好的一部分,像模像样的学唱一句。

3、参与与体验

艺术的欣赏、表演、创作都需要人们的参与,无疑艺术教育的课堂实践也不能脱离这一规律,必须强化课堂实践中的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在本土作品的演绎中体验本土文化的特性,感悟本土文化的精神。课堂组织以活动为主,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获得的是经验性的知识、能力。

4、自主与创造

这种教学的组织是在充分信任学生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但没有任何思维的框框;学生在进入课堂前,也收集了足够多的零星资料,并已有自己初步的思考。此时,教师应主动的退到次要的角色位置,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或讨论、或查资料、或相互印证、或相互争论,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与研究性学习有相似之处,但过程上要来的短。

在我们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育技术应用对本土化策略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应用新的教学技术,简化了我们的许多工作。

本土文化由于时间的问题、人们的认识问题、政府的认同程度,本土文化的保存是让人担忧的。在忧心忡忡之中,我们用我们手中的影像设备、录音设备捕捉这些让人浮想的赣榆文化。

(三)乡土特色学校艺术教育策略中的校园艺术活动

学校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课堂教育之外,校园的艺术活动是另一个重要领域。学校艺术教育在实施本土化策略的过程中,同样不能放弃校园艺术活动这一领域,而应该投之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更多采的形式,激活地域文化的校园应用。

1、兴趣小组为基地

学校的兴趣小组学员是校园中最活跃的艺术分子,对艺术也最为敏感。在他们手中,地域文化被演绎得更适合学生的审美心理。如:音乐兴趣小组、手工制作小组等等。

篇7

关键词:乡土资源;体验活动;整合策略

体验活动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情境性与教育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纵观现在的少先队活动,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爱国爱乡教育也富有特色。可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队员个个能说会道,多才多艺,有很强的实践和组织能力,当被问及“应该怎样爱家乡”时头头是道,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家乡的具置,不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不清楚家乡的名人特产,更别提家乡的古桥古弄了。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少先队“爱家乡”教育活动没有紧密联系队员的生活,热爱家乡的教育活动仅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入队员内心,学生对“爱家乡”缺乏深刻体验,更不可能转化为相应的行动。

爱国从爱家乡开始,能激发队员的爱乡情感。家乡的乡土资源对队员来说更具体,更形象,更接近生活,更容易被队员接受。鉴于此,结合乡土资源,让队员进行体验活动,是对队员进行爱乡教育的有效举措。

一、品乡之韵,赞家乡之美

小队员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队员去拥抱大自然,看家乡的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春风,队员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深切地体验到家乡之美。

秋游,是一个不错的时机。每到秋天,家乡的风景煞是迷人。山上鸟鸣声声,竹子青翠欲滴;林中硕果累累,红的柿子,青的板栗;山下流水潺潺,更有那园中菊香扑鼻而来。每当这时,少先队大队部总会不失时机地组织队员去秋游,带他们走出校园,走进凤鸣山的青山绿水,走近玉水河畔,聆听梁祝的故事,徜徉在鸟语花香之中,领略家乡的那一份秀丽。此时的队员们,对家乡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有了更深的、不同的认识,自然也就滋生了爱家乡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寻乡之史,感历史之久

作为一座历史古城,这里古建筑特别多,各种形状的古桥随处可见。不同年代的古弄古巷遍布房前屋后,更有那见证辉煌历史的古城墙矗立四周。这些古建筑的背后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利用双休日,队员以小队为单位,通过实地考察,寻找家乡的人文古迹。通过走访村里的老一辈,听他们讲述家乡的历史,搜集古迹背后的故事,队员更好地了解了家乡的悠久历史,也为自己是家乡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

三、聆乡之人,抒崇敬之情

从古至今,我们家乡名人辈出。感动天地的孝女曹娥,东山再起的谢晋,凄美绝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代茶圣吴觉农,更有那一代英烈叶天底、王一飞等。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名人,我们组织队员参观革命旧址、英雄纪念馆,开展“学乡贤,做新世纪的接班人”的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队员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名人,聆听他们的故事,从而感受他们的高尚品质。

四、感乡之情,扬纯朴民风

家乡是一个古老的小镇,有特别的民风民情,如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包粽子、吃粽子等,各村也有各村不同的风俗习惯。为了使队员们更好地了解这些民风民情,去充分挖掘、充分体味、充分感受,经中队委讨论,我们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民风民情考察活动。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从自己所在村着手了解,并扩大范围,涉及到邻村。通过寻问、拜访等形式,队员们感受到乡情的地域性特点,意识到这是家乡的一块瑰宝,应该把它继承和发扬下去。为了感受不一样的端午节,中队还在端午节那一天组织了包粽子比赛,使队员们切身体验了一把,也坚定了他们弘扬家乡纯朴民风的信念。

五、看乡之变,倾自豪之情

篇8

 

一、思想政治课堂引进乡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乡土文化进课堂彰显人文价值

 

乡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承中形成,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地域文化,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民在历史的沿革中创造和发展的,又必将对这里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笔者的家乡政和县早在商周时期先民对政和的开发就已揭开序幕。“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闪烁着历史光芒的一处处古迹遗珠,令今人流连感怀。著名理学家朱熹之父朱松创建的云根书院,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被称为“中国活化石”的四平戏,融汇着乡土情感、民族智慧的40多座古廊桥,黄巢营寨的弥漫硝烟,千年寺院的旷古钟声,跨越历史时空悠悠地诉说着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过往……无论是以物质还是以非物质的形式呈现的乡土文化都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特有的人文价值。因此将其引入课堂,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乡土情结,引起共鸣,促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二)乡土文化进课堂体现课改理念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整合的追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从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特色开发,努力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学校和政治课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创造实践条件,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发掘乡土文化以作为课程资源便是其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有说服力的特色教学资源。立足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利用乡土文化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政治课堂教学的要求。并且课堂教学中引进乡土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家乡之情,促使思想政治课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以《文化生活》教学为例探究乡土文化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价值

 

1.利用乡土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实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就是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兴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学过于关注和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忽视学生兴趣倾向和心理特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又大多是远离自己经验的“书本知识”,这容易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制约了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而乡土文化是来源于学生们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大多数学生对故乡的风土人情又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必然会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节课,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对比,知道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等这些基本认识,更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化与生活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活动“城乡文化大家谈”:结合教材第六页第一个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不同地区文化特色的对比。在学生活动发言的基础上老师补充强调,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活带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此时我给学生引入极具有乡土色彩,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政和四平戏介绍:“《辞海》中也认为已经灭绝的四平戏,奇迹般在闽江源头的一片古老大山中发现,并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古老剧种历经数百年,在渐渐消逝的今天,又慢慢地苏醒……”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配以恰当的文字介绍,向同学们徐徐展现出一幅古时政和先民精神生活的生动画卷。古老而熟悉的戏台,带着浓浓乡土味道而又亲切的曲音,弥合了课堂与学生生活的心理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乡土文化创境导学,改变课堂呈现模式。

 

现行思想政治课程建构方式,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即要求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种课程强调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历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这种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材料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思想政治课堂引入乡土文化资源,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飘散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让学生在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这将带来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也必定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另一方面,现行统编教材的普遍适用性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一本教科书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个地区的学生。而这正为乡土教学资源价值的体现提供了空间。乡土文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感上更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乡土文化创境激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优化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廊桥是政和先民遗留下的文化瑰宝。在政和目前完整地保存着洞宫花桥、后山廊桥、洋后廊桥、赤溪廊桥、杨源廊桥等,大大小小有40多座。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编写《中国古桥技术史》,专家们在考察中发现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原本以为已消失却在闽浙大地重现。这无异于在闽浙大地上发掘了一座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侏罗纪公园”,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见天日。政和廊桥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在于桥与庙的紧密结合,每一座廊桥中基本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这使廊桥承载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廊桥虽然简单而又普通,但它犹如一本读不完的书。它代表一种文化,一种乡土情感,它又是融汇了民族智慧的载体。在讲解“文化”这一大家“熟知并非真知”的抽象的概念时,我改变以往讲解概念贯用的做法,不惜发费较多的时间向大家呈现廊桥这一文化现象,通过廊桥这一生动直观、又能调起大家兴致的资料,和同学们一起从技术,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方面感悟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文化的概念。如此一来抽象的概念不再晦涩,严肃的课堂不再刻板,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3.利用乡土文化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堂应从过去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能力。教学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为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比如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就某个问题,收集相关的本地材料或事例。在课堂上,教师则组织学生围绕乡土实例中所蕴含的某一个突出问题发表见解,相互启发、互相补充,提出各种问题或就问题的解决从不同侧面,自由发表见解。

 

政和茶叶生产有着千年的历史。宋元时期,政和东平一带曾是“建安北苑贡茶”的主产地之一。政和又是白茶的故乡,白茶因其特异的品质和保健功能独具一格,尤以白毫银针和白牡丹驰名,如今已成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政和工夫,为福建省三大工夫茶之一亦为福建红茶中最具高山品质特色的条型茶。近年,在县委、县政府实施的“打响茶品牌,做强茶产业”战略的推动与引导下,政和功夫红茶十年磨一剑,正进入一个飞跃期,逐渐做大做强。政和茶产业发展的悠久历史及积淀的深厚茶文化是拓展思想政治课堂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

 

在学生学完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我县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上政和资讯网查询、社会调查、采访等方式对我县的悠久的茶文化展开研究。研究的问题包括:政和茶发展的历史、茶文化传说故事、茶艺或茶道、关于茶叶的健康知识、茶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政和茶产业发展现状、政和茶产业今后发展思路等角度,学生可以任选其中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最后要求以调查报告、小论文、数据报表或是诗歌、对联的文学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加深了对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等问题的认识,更加深了对家乡历史、地理、人文的认识,培养了对家乡的感情也增强了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4.利用乡土文化唤醒乡土意识,培养爱国情感,实现三维目标。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学校德育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文化生活”模块用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学生,更加凸显了本课程特有的德育性质和价值。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学过程有机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如优秀古代先贤事迹、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古朴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古时遗存、有趣的传说事故等,努力挖掘其中积极文化内涵与精神营养,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要通过对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体会,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自觉坚持爱国主义。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内容,学生都有一定了解但缺乏高层次的深入思考。课堂上适时引入政和古代先贤的乡土素材,就能避免老声重谈的平淡,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课堂上我引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鲁迅所说的“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在家乡历史上是否存在这样的人物?如果存在,请举例说明,他们的具体事迹如何?学生在课前查阅、了解的基础上分组展开讨论、发言:如南山岗下的开拓者叶延一、许延二,兄弟二人于唐大和年间同朝为官。他们清正廉洁、恪尽职守,后因奸人谗害同时被贬,南下福建山区隐居。做为政和早期的开拓者,他们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兴建寺庙、传播宗教文化、注重教育培养人才,为政和民风开化做出重要贡献;忧国忧民陈朝老,为人刚直,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曾因多次上书力谏而遭贬。陈朝老回到故乡,隐居故里著书立说,教育故乡子弟。他胸怀大局,心怀百姓,做了不少益于国民的事;此外还有忠国殉国吴廷用,贤孝楷模陈文礼,诗人朱松,名宦贤吏陈桓等等。师生在交流这些古圣先贤的事迹之后无不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一方面是为自己生活圣贤故里深感骄傲与自豪,另一方面也为古代先贤身上所具有精神所折服。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的。积极引用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使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受到更强的震撼,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以唤醒学生的乡土情结,进而衍生出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

篇9

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通过劳技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争做现代文明人的自律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立志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乡土文化资源在劳技教学中演绎得是否精彩,活动呈现得是否顺利,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是否精彩、是否顺利。为此,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归纳、总结出教学中有效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一些基本策略。

策略一: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调查表明,目前大部分劳技教师习惯于依赖教材,而忽视利用身边现成的资源,结果课堂教学比较枯燥无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许多传统民间技艺,如剪纸、草编、绣花、泥塑、灯彩、木雕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劳技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活动空间,提供多方位、多角度和更深层次的体验。比如,上雕刻课时,我就引入我们当地的周岗红木雕刻,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当地不少学生比较熟悉,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还给劳技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策略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调查中我们发现,约95%的学校难以提供必要的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制作材料,再加上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贴近生活实际的乡土素材,以弥补教材和资源的不足。例如,教学《盆景制作技术》时,可以把当地的山石、花草树木引入课堂,并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设计、制作活动。由于上述材料具有普遍性,可以就地取材,因此能产生化难为易、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的效果。再如,在雕刻课中,我在介绍雕刻技法过程中引入了大量本土有名的雕刻作品作为介绍,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策略三: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开展劳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活动,让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获取丰富的劳技知识。例如,在进行《悠悠乡土情》校本课程教学时,可以开展“爱我家乡”的主题班会,要求学生事先通过调查访问,准备演v稿,然后在班级讲述家乡的变化、资源优势、经济发展等等。也可以通过举办劳技手抄报展览的形式,将学生调查的家乡自然条件、企业发展、耕地变化等情况以图标、文章相结合的形式展示出来。还可以开展乡土劳技小论文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不但活跃了劳技教学,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策略四: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完善教学评价

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课程改革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为深化乡土劳技教学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评价原则――发展性评价与实践性评价、创新性评价相结合;(2)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学生独立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上;(3)评价方法――采用激励等机制,及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4)评价手段――主要包括学习成果展示、学习经验交流和学习心得传授等。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中,注意多元化,一切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

劳技教学中探寻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策略研究,优化了劳技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了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乡土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习劳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获得了调查分析、信息处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对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对这片土地及家乡人民在情感和心理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我们立足乡土资源开发,以劳技教学为依托,以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环境等问题为主线,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劳技、科技活动,如创新小制作、家庭花卉栽培实验、环境科学实验等,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均取得好成绩,实现了新的突破。

但从研究视角考察,研究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篇10

关键词:课程资源;乡土课程资源;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13-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越来越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一、国外乡土课程资源研究的相关历程

国外对课程资源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从40年代到70年代,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曾存在过四种模式,即美国课程专家泰勒的目标模式,英国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美国课程论专家和生物学家的实践模式以及英国教育学家斯基尔贝克的情景模式。其中,情境模式要求课程开发者全面、动态、系统的考虑特定的环境,把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更加广泛紧密的联系起来。这种把课程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相联系的理念在实质上就是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另类描述。因此,可以说,国外乡土课程资源的研究最早出现在斯基尔贝克的情境模式之中。

在20世纪80-90年代,国外曾出现过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和主体教育观。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问题,它认为国际性与民族性是相互依赖的,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国际性的生成是建立在尊重民族个性和文化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只有在异民族、异文化的不断交往中,本民族、本文化的自我意识才能不断提升,其个性才能不断完善。其实,这种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另一个层面上也体现的是对于国家性与地区甚至乡土性的辩证认识。主体教育观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即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问题。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的整个20世纪,科学世界在课程内容中是占主导地位的,受科学世界支配的课程体系严重脱离了生活世界,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直至世纪之交,人们才开始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与融合,当今时代,将生活世界、乡土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已成为教育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例如,近年来美国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学生最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入手来安排课程。《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指出:“为保证学校取得成功,我们要超越课堂,把眼光放到我们的家庭和社区上。我们每个社区都要成为可以进行学习的地方。”英国的新课改也十分重视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有效教学的作用,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的詹姆斯就认为,给小学生上课,应该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如一座年代久远的房子或一棵老树着手,一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兴趣和好奇心;二是促进学生对自己周围事物的了解,增强孩子们的乡土情怀。另外,英国的“学校委员会历史科计划13――16”推出的新课程大纲中单元设计的主题就包括“乡村房屋”、“教堂建筑与陈设”、“乡村景观形成”等。虽然,这是历史科方面的大纲计划,但至少,在课程内容里,人们已经有意识的将乡土资源纳入其中,可见,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起了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与此同时,国外对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也相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日本在初中开设语言文化课,编写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供学校使用,内容包括日语传奇故事、社区文学、乡俚说语、民间歌谣以及本地方言。加拿大在中学开设了爱摩斯基语言和文化的课程等等。这些都是国外开发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积极表现。但是,从可以查询到的资料来看,国外对农村小学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则表现得相当不足。

二、我国乡土课程资源研究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课程资源研究较国外晚,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课程资源的概念才被介绍进来,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学者才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至于专门对乡土课程资源进行系统研究的情况还不存在。新课改之后,开始有部分学者对乡土课程资源进行研究,但为数不多。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输入主题为“乡土课程资源”,时间是“2000-2012年”的条件进行搜索,找到的相关期刊、论文的总篇数仅有50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王颖莉写于2010年5月的硕士学位论文《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及对策的个案研究》,言玉梅、郑朝波、王向红的《海南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地方课程、小本课程建设的思考》等。这说明,我国对乡土课程资源的研究力量还不够强大。不仅如此,国内对乡土课程资源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学科课程资源的角度,诸如从历史、地理、政治、音乐、德育、美术等方面展开的,而对农村小学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研究则呈现出严重稀缺状态。

虽然,我国对乡土资源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有了乡土资源走进语文教学的影子,即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教育理念。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是语文课程的不竭源泉,这生活也就内含了本乡本土的各种自然、人文及生产生活经验等资源;社会是语文课程活动的重要阵地,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只局限于狭小的教室,我们还需要走进自然,走进社区、社会,去体验、感受和实践真正的语文,真正的生活。在这个“以青天为顶,以大地为底,以二十八宿为墙”的社会学校里,我们的教育材料,教育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会大大的增加,人人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做我们的同学,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因此,陶行知先生的这种教育思想是我们中国早期就潜藏着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隐形概念。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教学是完全寓于生活世界的,那个时候的教学只是一些简单的口耳相传,无文字、无教师、无教学场所。虽然我们无法将那些口耳相传的内容称为乡土资源,但实质上这些内容确实就是当时人们身边存在的事、景、物,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来看,不也就是我们当下所谈论的乡土资源吗?由此可见,我国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国内外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虽很悠久,但当下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却不尽如人意,需要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2.

[2]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0-187.

[3]姬秉新,荀正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9-181

[4]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以广东南海西樵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