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感悟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遗传学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遗传学感悟

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adcat”为你整理了这篇读《清风传家》《严以治家》有感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读完《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两本书,深深为25位英模党员的家风事迹所感动,也为24个反面典型家庭而惋惜。更加深刻理解了: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政治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清风传家》中的25位英模党员,有科学家,有医生,有军人,有老师,有干部,职业不同、领域相异,家风确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好家风应有的特质。

对党忠诚。“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的召唤,到艰苦的地方去。”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张富清在事迹被报道后,仍在考虑着要怎么更多回报党、国家和人民。“我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热爱党,热爱党的事业,我愿意为这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贡献出我的全部理想,不惜在必要时付出我的生命”!吴良镛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

热爱祖国。“愿将一生献宏谋。”在氢弹之父于敏的家,爱国是不变的主题。“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在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心中,国家事业第一位,家庭第二位,自己第三位。“祖国需要,我无论如何都要回来。”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用生命证明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一心为民。钟南山、张伯礼、顾方舟医者仁心护佑人民生命健康,于漪、高铭暄教书育人为国育才,朱彦夫、李保国、谢高华投身于脱贫攻坚致力于让乡亲们富起来,......,他们无愧于“人民英雄”“人民科学家”“人民教育家”“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严以律己。25位英模对自己严格,对家人“苛刻”。张富清为家人立规,前人不搭“捷径”,后备莫求“沾光”。在郭明义看来,房子可以不宽敞,但心一定要敞亮。高德荣始终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在叶聪的家里,正面清单不设限多多益善,负面清单很明确:不能做的事情绝不能碰。韦昌进面对老战友的请求,情感归情感,原则归原则,作风的口子决不能开。

淡泊名利。冷静看待贡献,清醒面对荣誉。于敏只将自己看作科研事业的“千万分之一”。孙家栋评价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顾方舟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吴文俊看清名利“不为获奖而工作,应为工作而获奖”。樊锦诗告诫儿子“人不是为物质、为金钱而活的”。

篇2

关键词:平面波导;荧光免疫;动力学分析;抗体-抗原反应

0 引言

近年来,具有高亲和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在医学诊断、生物化学分析、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2],抗体-抗原亲和反应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分析方法有热量测定法、电泳分析法、超速离心分析法,但这些方法仅适用于低通量分析,且结果分辨率较差。为了克服传统方法的缺点,光学生物传感器开始应用于免疫反应动力学研究,如SPR[3]、BLI[4,5]、光波导生物传感器[6],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实时的动力学反应数据分析,并且更加快速和灵敏[7-11]。

本文基于平面波导生物传感器建立了一种分析芯片界面抗体-抗原免疫反应动力学的方法。该方法研究了芯片表面包被抗原与溶液中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反应,并得到了芯片界面免疫反应的结合速率、解离速率和亲和常数。本文主要选取了三聚氰胺、黄曲霉素M1、磺胺二甲嘧啶和双酚A这四种物质的单克隆抗体-抗原反应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芯片界面的免疫反应动力学,为基于免疫反应的检测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如下:BSA(Sigma),三聚氰胺(Mel)、磺胺二甲嘧啶(SM2)、双酚A(BPA)和黄曲霉四M1(AFM1)单克隆抗体,BSA-Mel,BSA-AFM1,BSA-BPA,BSA-SM2,GMBS(Sigma),Cy5.5-NHS(GE),MTS(Sigma),10mM PBS,100mM PBS,H2SO4,30%H2O2,SDS,HCl,NaOH。

1.2 免疫芯片的制

本试验利用MTS和GMBS在芯片表面固定包被抗原。反应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步骤如下:a.芯片表面羟基化[12]:将干净的芯片浸泡在piranha溶液中(浓H2SO4/ 30%H2O2体积比为3:1),在110℃下反应60min;b.芯片表面硅烷化:用无水甲苯配置2%的MTS溶液,将芯片置于其中反应2个小时;c.引入偶联基团:首先将芯片置于无水乙醇配置的2mM的GMBS溶液中,反应1个小时;d.包被抗原的固定:将15μl0.5mg/ml被抗原滴在芯片的全反射位点上。在温度为4℃的条件下反应12小时后,用超纯水清洗残留包被抗原,随后用2mg/ml的BSA溶液封闭芯片表面未反应的活性基团。未测验时,免疫芯片保存于4℃冰箱,保持芯片表面清洁。

1.3 平面波导生物传感器

本研究组自主研发了平面波导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主要基于倏逝波和全内反射荧光原理(TIRF)[13,14],利用全内反射产生的倏逝波激发芯片表面数百纳米薄层内的荧光基团,从而产生荧光信号,传感器采用光纤收集荧光信号,再通过光电转换器将荧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从而实现定量分析。利用平面波导生物传感器定量分析目标物质,就必须设计巧妙的方法将目标物质的浓度与荧光信号的强弱建立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关系。

该生物传感器主要由传感元件、自动进样系统、光学分析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4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1.4 实验方法

将固定了BSA-Mel、BSA-BPA、BSA-SM2和BSA-AFM1的生物芯片置于平面波导生物传感器的反应池。所有反应都在10mM PBS缓冲体系中进行。为了获得动力学结合数据,通入不同浓度的抗体混合液(含有Ab-Mel-Cy5.5、Ab-AFM1-Cy5.5、Ab-SM2-Cy5.5和Ab-BPA-Cy5.5四种标记荧光的抗体)与芯片反应,获得不同时间条件下的信号强度。每次反应结束后,用0.5% SDS(pH为1.9)的缓冲溶液打断抗体和芯片表面抗原之间的化学键,同时保持芯片表面抗原的活性,实现芯片的重复使用,节省成本的同时,还能保证结果的一致性。

1.5 反应动力学和亲和性分析

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主要由抗原决定簇的空间位置决定。抗体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有一个有限的亲和性,可用解离常数KD(单位为M)来表示,KD是解离速率(kd,s-1)与结合速率(ka,M-1s-1)的比值[15,16]:

KD=kd/ka (1)

抗体与抗原的反应关系可用以下的关系式来表示:

(2)

其中,AgAb*表示抗体-抗原复合物,Ab* 表示荧光标记的抗体,Ag表示抗原。由于芯片表面质量平衡,芯片界面免疫复合物的浓度变化速率可以表示为:

(3)

其中,[Ag]指抗原的浓度(M),[Ab*]指荧光标记的抗体浓度(M), 代表抗体-抗原复合物浓度的变化速率(M-1s-1)。

基于平面波导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抗体-抗原复合物的浓度与荧光信号强弱成正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荧光信号变化速率与抗体浓度、结合速率、解离速率等有关的关系式:

(4)

积分后可得以下关系式:

(5)

其中, 是Cy5.5-抗体的初始浓度,Rt是任意t时刻的响应信号,Rmax是最大的响应信号值。

将实验数据进行积分拟合,获得相应的动力学关系式和相应参数,每个响应值R都被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用于计算模拟。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芯片界面的荧光免疫反应

将芯免疫片置于平面波导生物传感器的反应池中,通入不同浓度的抗体混合液,记录不同时间下的响应信号。图3为不同浓度的四种抗体与芯片表面抗原的随时间变化的结合曲线。当抗体浓度过大或者过小时,信号不会随时间的变化发生明显的变化。高浓度时,结合反应容易更快地达到平衡,低浓度时,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达到平衡。因此实际反应时,浓度的选择不可以太低,但是浓度也不宜太高,太高会大大提高检测的成本。

2.2 动力学和亲和力分析结果

为了计算抗体-抗原免疫反应动力学参数,首先要剔除检测结果中的一些异常值。为了获得芯片表面免疫反应的动力学参数ka和kd,同样需要确定Rmax值。通过改变抗体浓度,测定平衡时间(t为600s)的信号强度,然后通过Logistic拟合可获得理论Rmax值,如图4所示。当芯片表面BSA-Ags为0.5mg/ml时,黄曲霉素M1、双酚A、三聚氰胺和磺胺二甲嘧啶抗体与芯片反应可以得到的最大理论响应值Rmax分别为23228m.v、45445m.v、15424m.v和15770 m.v。

获得Rmax后,将图3的结合结果除以相应的Rmax值,可以得到不同浓度条件下芯片界面免疫反应的结合率(Binding%)随时间的变化,如图5所示。结合率为每点的荧光强度与理论拟合得到的反应平衡时最大荧光强度Rmax的比值,由图中结果可知,反应时间相同,分析物浓度越大,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短。

用SPR分析研究免疫动力学时发现,当平衡时的结合率为100%时,此时使用的初始抗体浓度通常为100KD;当平衡时的结合率为50%时,此时使用的初始抗体浓度通常为KD;当平衡时的结合率接近于0时,此时使用的初始抗体浓度通常为0.1KD。根据此经验,并且结合图5,可以迅速选择合适的抗体浓度用于检测。

随后对结果进行积分拟合,得到类似于公式5的关系式:

(6)

(7)

(8)

表1总结了各个免疫反应的参数A、B和动力学参数ka,kd,KD。Ab-AFM1、Ab-BPA、Ab-Mel和Ab-SM2四种抗体在芯片界面的免疫反应结合速率ka分别为0.37×106 M-1s-1,3.36×106M-1s-1,1.09×106M-1s-1和5.19×106 M-1s-1。四种抗体的芯片界面免疫反应解离速率kd分别为0.30×10-3s-1,4.74×10-3s-1和3.60×10-3s-1和1.01×10-3s-1。而其免疫解离常数KD则分别为0.81nM,1.10nM,3.40nM和1.01nM。可见,Ab-AFM1的亲和力最好,Ab-Mel的亲和力最差。

表2比较了用平面波导生物传感器与ELISA测量的动力学参数KD,平面波导测定的KD值都高于ELISA测定值。分析可能原因主要是本次试验测定的抗体都为荧光标记后的抗体,荧光标记过程会对抗体的亲和性产生影响,而ELISA测定的抗体无需标记荧光染料。

2.3 芯片界面免疫反应的重复性能分析

免疫芯片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是影响检测的重要指标。由于目标物质通常为小分子,很难直接被固定到芯片上,因此通常将包被抗原作为识别分子共价结合到芯片表面,包被抗原相对于小分子生物特性、化学结构更加稳定。为了实现芯片的重复使用,在每一次检测结束后,采用0.5%的SDS(pH为1.9)溶液清洗芯片表面,使抗体-抗原复合物解离,却不会破坏芯片表面包被抗原的活性。

从图6结果可以发现,Ab-Mel结合信号为7363m.v,20次反应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9%;Ab-BPAY合信号为20496m.v,20次反应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4%;Ab-AFM1结合信号为14386m.v,20次反应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5%;Ab-SM2结合信号为7631m.v,20次反应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33%。测试结果表明免疫芯片至少可以测试20次以上,并且保证没有明显的信号变化(变化在5%以内)。

3 结论

篇3

关键词:生物医学;测试技术;传感器

中图分类号:O6-33;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31-02

一、引言

面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测试技术与传感器》是一门以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和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集光、机、电于一体,综合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学科技术的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仪学院目前开设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的课程目的为系统论述测试系统及其基本特性;介绍测试系统中传感器的结构、基本原理和典型应用,以及传感器的发展趋势、选用原则等,它是实现测试与自动控制的重要环节,仪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自控原理、智能仪器课程设计、虚拟仪器课程设计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状况及存在的问题:(1)测试技术与传感器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渗透课程,涉及电学、磁学、光学、化学等学科,对先修课要求较高,现有的教学内容,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侧重于原理的介绍及公式的推导,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认识,容易出现枯燥、难以学好的感觉,加上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态度上不太重视,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和时间,直接影响教学效果。(2)现行传感器教材比较繁多,有的以传感器原理为主线,有的以过程参数测量为主线,但是很多教材都没有涉及新型传感器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不符合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3)目前传感器课程的实验环节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使学生掌握常用传感器的使用和标定方法,以及相应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设计。(4)课程考核方式一般是以考试为主,辅以作业、实验、考勤评价,这种考核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专业应用能力。

传感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大多是自动化、精密仪器专业中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结合本专业优势,本文提出通过使用启发式教学、结合临床实际教学、结合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提高生物医学传感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对提高生物医学专业的传感教学提供了重要改进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和完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型教学,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流大学本科生的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改革目标

1.本文拟从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材多样性模式、实验课教学模式等方面研究并探索出具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特色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在大学学习结束后,离开校园和教师,具有继续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以基本传感测试单元为框架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基于生理学与工程应用或医学临床现象结合的传感学科交叉内容,为编写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科专业适用的生物传感教材、论文等提供教学资料并制定教材理论体系框架。

四、具体措施

(一)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1.教师课堂讲授重点为最核心的知识点,对具有迁移价值的学科基本原理进行阐述。讲授内容少而精,对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基本原理,而对事实性知识点,则少讲或不讲;讲授内容宽而新,以学科的发展为大背景,了解课程基本原理在大学科中的定位,以及与学科最新发展的联系。

教学内容较多,面面俱到的教学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并不佳。根据传感检测特点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培养需要,设计该课程的课程体系以各传感器基本功能为主,尤其是电感、电容、电压、应变片、磁电式传感等章节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各个章节的应用与心电、脑电、肌电内容相关联,引入生物医学工程重要的研究领域――脑机交互,作为重点讲解;而光敏、气敏、热敏等章节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不做重点讲解。因此,可据此分配授课时间,突出教学重点。

2.教师根据核心知识点,提出知识点总结分析归纳问题、实际应用相关问题等,由学生课程小组分别选择问题,课后参阅书本、资料,提出解决方案,并由课程小组代表发言,课堂展示并交流。

此外,在各个传感系统中识记结构部分内容琐碎难记,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并不高,不要求掌握详细结构,在理解传感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日后工作或科研中用到这部分内容时能够通过查阅参考书获得信息即可,课堂讲解突出章节纲要,对其中涉及的工程应用现象补充材料介绍。

3.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述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基本格式及其具体实例,由学生自我提出学科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参阅相关资料和解决方法,模拟写作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为更好地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特点,在生物医学传感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整理、添加与工程应用和医疗仪器的内容。比如,在讲解压电传感基础上增加相关的医疗应用讲解,如人工瓣膜、血压监测计等器件的工作原理内容;在讲解电感基础上,增加当前无创呼吸电感检测的原理等介绍,这些内容对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这部分内容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良好的体系,此外,目前还没有专门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等工科专业的生物传感生理学教材。在讲解医疗方向的应用时,要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系统化,不仅可以很好地服务于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培养要求,还将对编写工科专业专用的生物医学传感教材提供课程资料和理论框架。

4.课程教材模式探索。课程教材采用开放性体系,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研读现行的先进教材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推荐至少2本以上国内外先进教材,包括英文原版教材,对应于不同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寻找、分析、归纳、比较,并利用各种国内外文献网络进行最新相关进展的补充和学习。引导学生尽可能或完全避免学一门课程只读一本书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用多媒体和板书进行理论教学之外,还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公开课等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我校图书馆的视频资源中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利用这些强大的网络资源可以弥补课时少、课程任务重的矛盾。比如,在该课程教学中,原理介绍部分占课时较少,在对重点器件结构和系统课堂讲解的前提下,其中一些具体的设计内容布置给学生自学。除了缓解课时不足的矛盾,网络课程资源还可补充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发展学习平台中的相关传感课程讲述,由经验丰富的名师授课,通过网络观看可加深对理论学习的印象,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示范了资料收集和获取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实验课教学模式探索

1.基础性实验:围绕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的核心知识点,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信号检测,这类实验主要属于验证性实验。

2.综合性实验:模拟生产或生活实际中的某一具体项目开展,学生可根据被测对象的不同选择各自合适的传感器,实验室配备电压表、电流表、指示灯、蜂鸣器、计数器等设备,用于学生自行完成线路的连接,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拓展知识点,综合性实验可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起来,整个项目采用3~4人为一小组的团队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适时地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地实施项目,完成知识、技能和相关能力的学习。

3.提高性实验:对于提高阶段,我们将尝试结合虚拟仪器实验平台,虚拟仪器技术是仪器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增设实验内容要求学生采用软件LABVIEW或VB、VC等作为开发工具,设计直观友好的用户交互界面。如有可能还可根据检测分析的结果产生相应的输出控制信号。

4.除了实验教学,在与医疗仪器相关的脑机交互研究方面还可成立大学生科研活动小组,开展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其中申请者是该科研活动小组的指导教师之一。结合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拟吸收对生物医学方向感兴趣的同学加入,主要以观摩实验和学习实验方法为主,在活动参与中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促进专业学习。

五、总结

本文针对面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生物医学专业学科交叉特色,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目标和措施,使学生能自主使用各种通用传感和专用医疗仪器平台,灵活选择信号分析方法,加强对仪器平台分析的能力和对结果的理性认识,发挥该课程的实践性优势。通过施行开放式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实验知识的延伸,完善考核制度等改革措施,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医工结合”型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及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Z].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2011.

篇4

    关键词:护理专业 职业能力 培养探索

    随着人口结构和质量的改变、全球化趋势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导致护理实践复杂性日趋增加,护理职业教育要应对这一挑战,与先进的护理理念接轨,全面发展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护生职业能力全程化教育,使我们培养的护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办学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评价质量依据的教育。学校要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为核心。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核心即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然而目前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仍沿袭相对独立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门类繁多(如3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仅为2年,而开设的课程达25-27门),学科意识使各门课程人为地强调自成体系,造成观念、学科界限和定位的诸多冲突,而且,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选择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一味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容器”,其学习所得完全依赖老师的“一言堂”,没有师生互动,技能训练被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束缚,教学质量长时间在低水平徘徊。为此应建立新的卫生职教课程观和教学观。

    1、调整课程结构,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职业学校不能采取原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要由“学科型”走向实用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书本走向实践,围绕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护理职业特点,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念指导护理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自成体系”的传统模式,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实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融知识、实践、能力、技术于一体,使课程更突出职业特色、贴近临床实际。

    针对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我们调整课程结构,从必修课程中减去了数学、物理、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作为任选课,安排、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医学边缘课程,如护理心理学、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充分协调人文与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课程之间的教学衔接和内容取舍等。人文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本着“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增加了临床教学时数,特别是加强了临床护理实训教学环节,将十八周教学调整为十六周理论授课,两周课间实习;加强了实践训练,如《护理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调整到1:2,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

    2、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

    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减少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面对知识,而且要面对“人”;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通过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其从思想意识、情感、个性、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升华,潜能得到激发,学习品质得到提高。 

在课程设计上,要按照医疗卫生工作过程设置学习情境,以“应用性理论讲授+岗位技能实训”为课程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体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努力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

    二、改革实践、实训教学,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是护理人才全面掌握和深入融汇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和培养核心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以“护理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实训+社区实践+医院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学校——社区——医院”交叉渗透,全程化培养实践能力。要注重学生护理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培养,提倡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基本的生活护理技术,使学生能够持续获得本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护理职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实验、实训环节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造就健康的职业心理素质。护士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加之传统习俗、社会偏见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了较低评价,影响了护生的专业信念,使部分护生对职业前景产生了困惑或动摇。因此,护生进入实习环节后,应逐步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领会护理工作的真、善、美,感悟并认同自己的职业价值,形成恰当的职业价值观,最终形成健康的专业心理。二是注重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包括评估及观察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应对压力能力、慎独自律能力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突出岗位能力评价

    有时教师眼中很不错的学生(听话、成绩好、不调皮)并不一定受用人单位欢迎,而教师认为一般化的学生(不太听话、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他们社会适应性较强,思维活跃,表达、协调能力较好,反而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究其原因:学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有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方针是要使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又主要是理论知识,不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只要卷面符合标准答案就行。由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出现了偏差,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根本上与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相悖。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法、改革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1、理论教学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评价对象的全员性,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可将考试改革为“理论+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的几个部分进行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如知识技能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技能中的应用和综合,看其能否将掌握的课程知识应用到操作技术当中,有关技能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情感态度的评价中,应评价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知识能力、信息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看这些能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提高。

    2、临床实践评价,建立临床、院校合作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临床医院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请医院的带教老师对不同阶段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早期见习应注重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评价,能够将课堂讲授的沟通交流及人文关怀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临床见习应注重自我认识角色转换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尽快适应专业职业角色转换,建立工作责任感。毕业实习应注重专业能力及临床思维评价,加强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力,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临床接轨,实现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