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好奇心;创造性;思考

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一致认为,幼儿在情绪兴奋、愉快时,其创造力就处于最佳状态。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就能点燃幼儿智慧的火把,创造思维有机地渗透,使幼儿的整体素质也随之提高。所以教师和家长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在大力提倡创造思维教育的今天,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潜力却是巨大的,教育应力求做到:有意的创设。

一、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小开始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界限,三岁幼儿的思维是很直接的,整个幼儿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性刚刚萌芽。据此,培养学前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幼儿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表现出来。

二、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创设一个最优化的环境

教师要经常带领幼儿到公园游览、散步、做游戏等来扩大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范围,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最优化的环境,除了为幼儿准备纸、颜料、画笔、橡皮泥、小石子、沙子、水、玩具等材料外,还要为幼儿创O一个安全的,轻松的,愉快的,没有压迫感、紧张感、惧怕感的环境,让幼儿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自己的设想。教师要鼓励幼儿独特的、新颖的创造,鼓励他们好奇、好问、求知与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生活中,教师不要设框框、定模式,要让幼儿在自己的周围去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从而寻找信息、获得信息,通过自己的探索去了解周围事物的因果关系,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发现变化、辨认事物,使他们的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所以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广泛了解客观世界的知识,还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丰富幼儿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首先要重视对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非常多,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如幼儿在故事表演中增加和减少的语言,添加的各种动作和情节;在音乐学习中唱歌时的即兴表演动作,美术课中对画中内容的构思和设计等等,都是幼儿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

四、营造氛围激励幼儿主动操作和积极探索

把合适的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可模拟或真实的情景,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幼儿观察、理解、体验,掌握学习的对象。例如,提供可让幼儿操作、观察,进而理解的实物情景,让孩子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包括装有水的大盆子、积木、海绵。当孩子看到这些情景后,就不知不觉地来到水盆边,并用手反复按几次积木,发现积木一次次浮起来。然后,拿起海绵用力按入水中,海绵也浮了起来,几次反复后,手在水中不停地捏,海绵吸入大量的水,慢慢地沉了下去,如此反复动作,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

在反复地、专心致志地进行操作活动中,教师问他:“你发现什么了?”他说:“海绵能吸水,变重了就沉下去。”虽然孩子的这一操作活动很简单,但是发现了道理,并且由于整个过程是孩子们自发进行的,孩子兴趣有着极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在动手操作中还强化了思维活动,发挥创造力。

五、多提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我们并不是说知识就不重要,知识是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培养也是离不开知识的。我们的教学里面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对于幼儿的理解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给幼儿相应的知识之后,教师一定要总结升华,变成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把这种思路和方法反复强化,通过幼儿动脑、动口、动手,使这些方法和思路逐渐内化成为幼儿的思维模式。例如,在教幼儿学习折狐狸时,除了让幼儿掌握折纸的技能外,还启发幼儿联想到狐狸的本性――伤害小动物,从而引导幼儿想出了许多有关狐狸的内容,体现了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又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提出了一个“例如马路上没有红绿灯”的设想,通过组织幼儿谈话、讨论,使幼儿先知道假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马路上没有红绿灯的后果,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设想作画,根据他们的现象,画出了各种各样的结果,在发挥他们想象力的同时,让幼儿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遵守交通的重要性。

六、鼓励幼儿大胆质疑在思考中促进创造性思维

教师一定要鼓励幼儿自己想,刺激幼儿的思考与语言表达。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相互讨论获得正确的答案,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问题搞清楚立即回答,这种教育方法实际上是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求知和思考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幼儿提出的较容易的问题或经过幼儿努力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可选择一些悬念较强的作品。对幼儿提问是否由教师立即回答一定要根据幼儿提问的内容和性质决定,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幼儿提出的问题较难,若直接告答案,他们就很难理解,这时,就可由教师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找出答案。

总之,教师在幼儿的创作活动中应注意他们的创作过程,而不追求创作的结果,给予孩子以创造的自由。要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发挥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教育和训练,我们只有通过方方面面地分析、研究、探索,才能真正“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有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谈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如何适应当代幼儿教学 教育界 - 2010(24)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创造力;《奇妙的七巧造型》:培养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人的智力在幼儿时期发育最为迅速,这一时期的孩子求知欲强,思想单纯,思考问题注意力集中,且想象力丰富,因此,幼儿期是开发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时期。现笔者将以数学活动课《奇妙的七巧造型》为例探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1 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从客观角度而言,兴趣就是好奇心,因为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孩子们就会对蕴含在这些事物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探索蕴藉其中的知识与规律,从而令创新思维获得可持续发展。譬如在教学《奇妙的七巧造型》一课时我就采取了如下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首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五颜六色的七巧板,然后介绍:这个七巧板一共有七种颜色,是由七块形状不一的小木板组合而成。那么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呢?此时我一边说,一边给孩子们示范,分别拼出了正方形、大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时不少孩子对此感到十分新奇。此后我又给孩子们示范了如何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拼成梯形。此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随即我抓住这稍纵即逝的一刻给孩子们引出课题:“既然大家对七巧板这么感兴趣,下面就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出最喜欢的图形,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随后孩子们马上拿出七巧板开始摆弄各种图形,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不少孩子摆出了很多具有创意的图形。由此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如能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实施积极有效的策略去激发孩子的兴趣,定能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

2 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在《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唯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改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法引导孩子们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就通过引导、点拨的方式,让他们在独立自主的操作中去发现问题,探究规律。当他们在拼摆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会适时点拨,帮助孩子们解决出现的问题。譬如在拼摆狐狸图案时,首先我就让孩子们自行观察这个图案的特点,然后在孩子们获得感性认识之后,我就对他们进行认真仔细的讲解:“角对角,边对边,有时需要转转就变成一个图案”,在孩子们掌握这一要领后,我就让他们开始动手拼摆,有很多孩子根据我之前讲授的要领都拼摆出图案,并且摆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的孩子不会拼摆,我则对其指导点拨,最后他们也能拼摆出图案,但是这并不是我教学的最终目标,接下来我告诉孩子们,拼摆图案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自行拼摆,不一定要按照我的方法进行,只要你最终能拼摆出图案,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在我的启发下不少孩子根据自己的体会,运用自己的方法也拼摆出狐狸图案。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培养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3 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培养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创新思维

幼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可向孩子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模型,让其在具象化的体验中形成创新意识。譬如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数学活动中我就给孩子们展示了各种迥异不同的造型,有各类人物、动物、桥、房等等。然后我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各类造型的特点,以此丰富他们对各类造型的感性认识。然后我用七块模板为孩子们示范拼摆以上造型,一边拼摆,一边讲解,在整个示范过程结束后。我要求孩子们用上七块模板,自己动手根据我的示范拼摆上述造型,而且让他们自行动手这一环节是按照由易到难的程序安排的,首先我让他们用有线模板拼摆造型,之后让他们用无线模板拼摆造型,这样坚持多模板拼摆的原则,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须注意:第一、孩子们拼摆时,我鼓励他们根据我的提示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拼摆图案,这一步骤是极为重要的,能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第二、在让学生动手拼摆图案时, 根据活动单导学案的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具体而言就是鼓励孩子们在拼摆图案时遇到问题能相互之间互相讨论,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讨论中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可见,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化特点,通过多种模板的展示,深化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最终促进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奇妙的七巧造型》的教学中我极为重视通过多种模板展示这一环节,准备了大量的有线模板与无线模板,并耐心指导学生观察,开拓了孩子们拼摆七巧板图案的思路,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4 结语

通过《奇妙的七巧造型》这一课的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教学法,方能有效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运用;幼儿

一、交互式白板运用的作用

1.唤起孩子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会利用对某一事物的好奇心来吸引注意力变成“想要知道为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会关注孩子的好奇点在哪,以此为契机将学生引入教学课题中。交互式白板的运用正好能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唤起孩子的求知欲望。

2.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活动是激发创新思维最好的方式。教师在运用交互式白板上课的同时,创造各种能够激发孩子创新思维的环节,引导孩子多元化思维的发展,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灵动性和创新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创新的魅力。交互式白板就是引导孩子通往创新道路的桥梁,促进了对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

3.增强教师与孩子的课堂互动性

交互式白板演示教学内容的多彩性与形象性是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无法胜任的,它能让孩子更加直观地感受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能够增强教师与孩子的互动性,交互式白板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孩子与课堂的距离,改变了黑板教学冰冷的传授方式,让孩子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二、有效运用交互式白板教学的途径

1.培养创造性思维与课堂丰富性相结合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小小创造家的心,喜欢五彩缤纷的课堂,喜欢动画片般的教学内容,而交互式白板教学方式正好拥有孩子们想要的这些功能。就拿幼儿美术绘画课程来说,画图画是最能展示孩子内心丰富性与个性的方式。传统的美术教学课程就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画图的过程,孩子进行模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美术的魅力,还局限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但是,交互式白板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师在上课中,可以利用交互式白板的数字化,开启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的多种感知,营造一个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中激发创造性思维。教师在利用交互式白板上美术课时,可以充分发挥其多种功能,自由选择画图的线条,或粗或细,或红或绿,演示完后,教师还能“回放”,让孩子再一次感受画图的乐趣。例如,在《小青蛙》的画图课程中,教师首先利用PPT播放各种青蛙的形态,让孩子对青蛙有了初步了解,然后用画图软件进行初步的画图,或者让孩子主动走上讲台,在台上演示自己眼中的青蛙是什么样的。随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想象,青蛙是生存在哪些环境中的,青蛙的食物是什么等等,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图画的内容。面对孩子稀奇古怪的想象,教师要以赞许的目光与孩子交谈,包容孩子天马行空的思维。

2.良性互动丰富课堂的趣味

交互式白板能够让教师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单纯讲授模式,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形象化。比如,在小班简单数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数鸭子》的儿歌,并配上视频,让孩子们在音乐中体会数学最直观的表现,同时又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数字小游戏,让孩子们在乐趣中感悟数字的基本特点。

3.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面对交互式白板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处在一个初步探索的过程,有效地运用交互式白板需要教师进一步地学习,吸收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也充实课堂内容。教师需要进一步学习交互式白板的运用技巧,避免在讲台上出现不必要的忙乱。掌握新软件的运用,用科技的力量来充实教学,为教学添上一双新科技的翅膀。

交互式白板的有效运用无疑是为幼儿教学增添了新的色彩,让幼儿的求知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地吸收知识,紧跟时代步伐,充实自己的过程中也丰富孩子的求知世界。我相信,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下,有效地运用交互式白板的教学方式,定能推动幼儿教学的全面化发展,为幼儿教学开展增添新的助推力。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幼儿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可能影响未来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因此对幼师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概念,分析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最后结合自身多年的幼师教学经验,对如何培养幼师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幼师教学;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建议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幼儿开始,幼儿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幼师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其责任重大。从幼师学生将来成长为幼儿教师的需要上看,他们要针对幼儿学习情况不断钻研教材,选择最优教学方案和最优教育手段,这就要求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而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是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机械重复,要因地、因时、因每个幼儿的需要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所以培养幼师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一、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概念

要加强对幼师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得清楚的理解其概念。

创造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造思维是人的创造性的核心,它是在已经了解的信息的基础上,带着目的去思考从而产生出的独特的,有代表性的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和非智力因素。

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有所提高。近些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加大了在幼师教学的投资力度,特别在设备设施的建设上取得了新的丰收,教学水平质量也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幼师教学中关于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想超越现实,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学习中又不够主动,缺乏创新的毅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造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造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没有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三)学生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能力滞后

中等职业学校的幼师学生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直接入读的,很多幼师学生的基础差,也不懂得使用学习方法,这不仅不利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掘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笔者曾在活动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一次幼儿活动,要求有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教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四)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正确

幼师教学理念局限于传教相应的理论知识,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

三、幼师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中等职业学校幼师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和研究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不仅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与肯定,也关系着今后幼师学生的工作问题。笔者对于幼师学生思维创造和能力创新的培养给出几点建议。

(一)教师应有的理念

要有平等观,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与学生平等的课堂环境,也就是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自由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只有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开展“教学创新”,并将“创新”观念渗透到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要有互动观,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应改变以往从讲理论到评设计都是主角的“一言堂”状况,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产生互动,并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通过这种多方位多角度的互动,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材料,是创新活动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就要求幼儿教师知识结构做到“博”与“专”,还要“杂”。要博学、多识、要有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既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又要重视提高科学素养,还要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料,特别是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可以接触到大量现代教育思想,也对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有更多的了解,使学生在不断地总结和积累教育活动中的经验和广泛吸纳别人的经验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教育理念。

(三)参与制定活动计划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加以实现。幼儿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学生参与制定活动计划,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开始关注如何做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的改变,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实现学生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在参与制定过程中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加强实训课

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创新能力的职业。它要求具备唱、弹、跳、画、手工制作等多方面的技能技巧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我们知道: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特性决定了幼儿只有在操作中才能获得经验、获得发展,才能使创新意识得以开启。因此,幼儿教师的自身操作能力在创新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模拟实训课,让学生们提前获得教学的经验,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创造出新的解决对策。

(五)多媒体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育媒体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正确地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已成为现代幼儿教师能力构成的重要成分,这也是教师创新的一个显现。在教学中培养幼师学生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网上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幼儿教育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师教育,并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培养幼师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来增强他们今后工作的创新能力,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广西贺州市技工学校;广西;贺州;542800)

参考文献:

[1] 孙玉雷,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中国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2011,(1)

[2] 刘永梅,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科学教育,2011,(4)

[3] 陆林妹,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考试周刊,2011,(15)

篇5

一、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下的幼儿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传统模式相对单一、陈旧的手段已经在信息技术的对比之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并非只是形式上的变革,其更深层的意义乃是教育思想、理念的根本性变化。融合信息技术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是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使教育跟上时展变化的步伐。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既体现在教学水平的现代化创新,又体现在幼儿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提高以及对信息环境的快速适应与接受。

二、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可行性

从硬件条件看,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不断深入已经使时下绝大多数幼儿园配备了多媒体显示屏、电脑、投影仪等硬件设备其中之一甚至兼而有之。这些设施设备的应用其实已经成为幼儿教育行为过程中十分普遍的标配用具,差异之处只是不同教师对其应用的广泛程度而已。从软件上看,时下包括PS技术、Windows系统等已经为多数幼儿教育了解、掌握甚至熟悉,越来越多幼儿教师具备了大专甚至本科学历,多数幼儿教师也有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经历。因此,从师资力量方面说,融合信息技术的幼儿教学全面推广已是水到渠成之事。不仅如此,几乎百分百的幼儿对于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教学均表示出了强烈的欢迎态度和学习热情。因此从师生双方看,幼儿教育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可行,甚至已是时下乃至未来幼儿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幼儿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举措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传统幼儿教育形式中,教师的陈述、板书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即使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利用包括彩纸、画笔等诸多辅助工具,但教学内容基本维持在平面、静止状态中。这种强烈依赖教师口头讲述的教育形式对于幼儿注意力的维持时间相对较短,根本原因在于相对单一的刺激因素容易产生疲乏感,因此往往出现教学进行到中途时幼儿开始出现精力涣散、走神等现象。相比之下,包括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教学形式综合了图像、图片、动画、漫画、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尤其能够将平面二维的静止事物转化为立体三维的动态形式。而幼儿天性中强烈的好奇心面对动态事物时往往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关注度并维持更长的注意力。因此,幼儿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借助信息技术将书面内容制作成动态课件,以便在教学伊始既提高幼儿对教学的期待值,通过激发其兴趣促使幼儿迅速集中注意力并最大限度延长其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时间。

(二)实现教育从抽象到具象,提高幼儿认知与理解能力

人类在幼儿阶段的形象和直观思维决定了其在逻辑思维、认知和理解方面能力的相对欠缺,特别是在开展数字、数学等抽象知识教学时,不少幼儿会出现反应迟钝、难以理解的问题,此时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此类幼儿教育难点的最好时机。比如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幼儿认识到抽象的数学计算本质上的规律特点。举例来说,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课件学习加法“2+3=5”时,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座小山坡,山上有两只猴子跳舞,山下有三只猴子跳舞,让幼儿数一数屏幕上总共几只猴子。之后让猴子跑掉,再让两只山羊在山上吃草,三只山羊在山下吃草,让幼儿看看一共有几只山羊。通过这个演示向幼儿说明数字及其运算表示的是事物数量多少,与事物种类的变化无关,不会因为猴子或山羊的变化而产生不同。通过信息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免除了纯粹的口头讲解无法建立起更加具象、感性认知的缺点,能够实现教育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化,由此培养幼儿初级、浅显的逻辑思维,继而提高幼儿认知与理解能力。

(三)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具象和感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实现双向思维。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画面上一个妈妈对孩子说:“家里要来客人,去准备盘子邀请客人吃饭。一个客人准备一个盘子,今天要来三个客人。”于是孩子跑到厨房拿来三个盘子摆上餐桌。画面转换,餐桌上出现了五个盘子,妈妈微笑着问孩子:“宝宝知不知道今天要来几个客人呢?”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问题抛给幼儿,以此训练幼儿简单的双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四、结束语

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幼儿教育除了是在形式和内容上利用先进的网络与电脑软硬件优化传统教育模式、使幼儿教育在趣味性、形象性诸多方面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对于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符合时代与行业变化的新趋势、新特点。信息技术之于幼儿教育其实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是通过具体教学形式、内容的创新实现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这既是对幼儿个体教育效率与效果极大的提高,更是对幼儿教师教育思想和意识的促进。

作者:刘艳春 单位: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石溪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杜玲.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02):19

篇6

关键词:幼儿;科学情境;创造性思维;农村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71-01

幼儿时期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期,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期。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发现儿童有创造力,认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作为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更应重视幼儿的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萌芽,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有强烈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要灵活对待每个不同特质的儿童,让他们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想象、创造,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农村如何创设科学情境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呢?

一、亲近自然,激发幼儿兴趣

大自然是活教材,大自然对农村幼儿来说是五光十色的一块瑰宝。另外,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动力。为此,可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开展带幼儿走进农田、逛果园、玩泥巴等亲近大自然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丰富幼儿的感知,让幼儿在感受季节变换的同时,认识各种农作物。比如,组织幼儿开展“春天的小树林”活动。孩子们对小树林充满好奇,从进入树林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欢呼、奔跑、雀跃,渐渐地,孩子们开始寻找树林中最粗的树,比较两片树叶的不同,观察蚯蚓,嗅不知名的野花。孩子们兴奋地找寻着、发现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他们感兴趣的一些事物中碰撞、迸发。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幼儿园还可以开展“粗粗细细的树”“蚯蚓的故事”“奇妙的叶子”等更多探索大自然的科学活动。

二、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幼儿想象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为此,教师应努力创设平等、自由、民主的利于幼儿创新思维发展的氛围,引导幼儿在探索未知的路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让他们内心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比如,在“多彩的秋天”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农田,感受农作物的叶子纷纷飘落的情境,让幼儿认识并收集各种叶子。在“奇妙的叶子”科学探索活动中,从一开始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各种叶子滑滑的、毛毛的、粗粗的触感,到鼓励幼儿主动发现各种叶子的味道、脉络,比如黄豆叶子毛毛的,闻起来有青涩的味道,脉络像网,再到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自由玩耍叶子,幼儿在整个探索活动中心情愉快,没有压力,想象丰富。在玩耍叶子时,有人拿着叶子向天空抛洒,说像蝴蝶在飞;有人在纸上印叶子的脉络;还有人选择不同的叶子巧妙组合,进行叶子粘贴画的艺术创造。实践证明,这种安全、自由、宽松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幼儿巨大的创新潜能。

三、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幼儿质疑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要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丰富幼儿的经验,鼓励幼儿大胆质疑,重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有疑问才会有探索,经过探索才会有所创造。比如,科学探索活动“要一起玩的水和油”,它的来源是幼儿喝汤的时候,发现菜汤上面的油漂浮在水的表面。“水和油怎么分开了?难道不能混在一起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带领幼儿展开科学探索活动。教师通过创设水和油要在一起玩的科学情境,提高幼儿探究兴趣。幼儿大胆操作、仔细观察,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探索出油水融合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后来,幼儿又质疑油的来源,教师便带领幼儿走进农田观察油菜、走进农家了解如何打菜油。因为质疑,才有探索,幼儿才收获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善于质疑、善于思考、善于实践,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引进家长资源,激励幼儿主动探索、创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重视家园共育,家长资源对幼儿园来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为了利用好家长资源,激励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教师可请家长走进幼儿园的种植园,让家长用自己的特长来教孩子如何种植蔬菜;还可利用种植园的蔬菜等农作物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择菜、洗菜,并制成馅包饺子,或挖红薯、洗红薯、和着糯米粉做成造型各异的红薯饼。这些活动,既能让幼儿了解农作物的由来和营养价值,又能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与人分享的意识。

五、结束语

有人说,当儿童有机会去观察、收集和挑选物品时,当教师对儿童的想法有所回应时,儿童就变成艺术家、设计师和工程师。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在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尽量多地创造科学情境,为幼儿提供发展的平台,积极观察、回应和引导幼儿,让农村幼儿的创新之花遍地开放。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幼儿绘画;自主性;引导方式

幼儿教育中,推进幼儿综合素质教育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在幼儿园教育中,绘画是主要的教育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助于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注重幼儿自主性培养,引导幼儿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在绘画中积极地表达自我意识,对幼儿的人格教育非常有利。

一、引导幼儿运用绘画语言“讲述”生活故事

幼儿的绘画事实上就是对生活的描述。比如,幼儿会经常与爸爸、妈妈玩游戏,那么,在幼儿的绘画中,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活题材最多,绘画的内容越细致,就说明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越强。在幼儿早期的绘画中,往往是用简答的线条描述生活故事,也许绘画内容只有他自己能读懂,但是,如果将画面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就能够解读幼儿绘画内容是心灵深处的记忆。正如一位老画家所说的,幼儿的绘画就是述说生活体验,在画面上所留下的是记忆的形象,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形象。可见,幼儿绘画是一种直观感受,采用夸张的绘画方法是为了突出主题。

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绘画的时候,让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画出来,对幼儿绘画的评价也不拘泥于形象是否真实,只要能够恰当地表达就可以。采用这种引导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绘画能力的进度,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引导幼儿将生活的感知以绘画方式描述出来

幼儿对生活的理解主要是凭借直觉,所以在绘画上所体现的是物象的基本形状,特别是外貌和表情,表现夸张,令人一目了然。为了让幼儿将自己对事物的感知描绘出来,教师需要对幼儿的观察能力进行引导,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将心灵感受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处于不同的年龄段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年龄小的幼儿绘画表达能力较差,可以让幼儿将所观察的景物用画笔描述出来。年龄稍大一些的幼儿,具备了一定的绘画能力,就可以让他们画一些内容相对复杂的画。针对幼儿的绘画内容,幼儿教师可以找一些相似内容的名家绘画作品,将两幅绘画进行对比,让幼儿寻找两者之间的不同。当幼儿看到名家绘画作品中有一些“未知”的东西时,就会产生兴趣并会在生活中积极地寻找这个“未知”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此时,幼儿教师就要鼓励幼儿,将自己所探索出来的新鲜事物用画笔描述出来。此时,幼儿的绘画内容不再是对事物表象的描述,其中会蕴含着自己的一些感受。逐渐地,幼儿的事物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就会增强。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绘画活动,为幼儿塑造想象的空间

幼儿绘画的过程就是发挥创造力的过程。幼儿教师组织绘画活动,要从幼儿的特点出发塑造相对宽松的绘画环境,且以幼儿所喜欢的游戏的方式展开。比如,天气好的日子,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户外,让幼儿观察环境,寻找可用于作画的“工具”在泥地上作画。幼儿会在地上捡起小石子或者小木棍,将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在地上画出来,绿树、青草、假山、小河,还有站在树枝上唱歌的小鸟、水池中欢快游泳的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作画,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幼儿的思维会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由此而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

虽然让幼儿自由作画,但是绘画活动要有主题,让幼儿的绘画内容围绕着主题展开,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而不再局限于以直接观察的内容作画。为了能够让幼儿在主题范围内充分地发挥想象力,而不会受到固有的思维模式的制约,幼儿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创作空间。绘画主题要与创作空间相符合,且不可以超过幼儿思考的难度。比如,幼儿教师组织幼儿雨天绘画。首先让幼儿站在窗前或者站在屋檐下观察雨中的景色,让幼儿说出同样的景色在雨天与晴天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幼儿将雨中的景色画出来。之后,幼儿教师让幼儿想象一下,当雨越下越大的时候,外面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让幼儿用画笔描述出来。此时,幼儿就会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或者画面上的“雨点”更为密集了,或者“雨线”更为稠密,一些幼儿甚至用粗粗的长线条表示大雨。幼儿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主题发挥想象力绘画,不仅发挥了表现力,还激发了创造力。

综上所述,幼儿绘画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述说。为了能够对幼儿绘画的自主性加以引导,就要从幼儿的绘画创作方式出发,引导幼儿运用绘画语言讲述生活的故事,表达对生活的感知,为幼儿塑造主题空间,引导幼儿自主绘画。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不仅发挥了幼儿绘画自由性,还为幼儿塑造了想象空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境游戏;应用

一、引言

幼儿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初期,其智力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仍旧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发展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创造力也才能进一步提升。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实际,我们发现幼儿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非常有效。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境游戏的设置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体会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同时还能够延长学习时间,避免倦怠情绪,以此改善学习效果。

二、幼儿教育中游戏情境设置的关键性原则

在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21世纪,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改革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幼儿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幼儿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学校及教师要高度重视,为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在开展情境游戏教学中,要重点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情境游戏的设置不能背离根本的教学目的。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将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以及加强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主要目标,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第二,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助于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益处。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形成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自由创作的精神,增强独立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

1.使用合理的游戏设计方式

我国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主要包括目标定向游戏、班级集体性游戏以及自由游戏三大类。在开展情境游戏过程中,游戏设计方式对于体现游戏效果以及提升学生兴趣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计方式要尽可能遵循多样化、合理化、适应性以及灵活性的原则。在合理的游戏设计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才是游戏设计的出发点,学生一旦能够主动参与,情境游戏应用的效果也将大大提升。

2.利用情境游戏的设置教授知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对于幼儿来说,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无疑是在压制期创造能力且阻碍了其全面发展。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完善之处,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于书本知识的灌输与学生考试成绩的衡量,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挖掘[1]。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融会贯通,使学习更有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情境游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同时,每位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挖掘。学校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舞台,每位幼儿都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情境游戏过程中,幼儿将充分体会到创新能力对于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实践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定期开展形式各样的情境游戏,丰富游戏形式,扩大学生参与度,广泛吸引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学习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科学设置情境游戏

21世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愈加重视实践的力量,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游戏,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境游戏的科学设置要将创新性、有益性、能动性有机结合,做到以下几点[2]:第一,定期召开班会,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在班会上,班主任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个人有关班级建设的意见,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当众表扬,鼓励大家学习;在班级活动集体中,进行一些全员参与的活动或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第二,学校定期开展主题情境游戏活动如班级板报设计,体育竞赛,才艺大赛等,主题情境游戏活动的展开为幼儿施展个人才华、展示自身能力提供了舞台,使得学生增长了知识,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动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在比赛中与学生进行经验的分享和比赛方法的教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结语

幼儿时期是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此时,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周围的一切怀有强烈的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幼儿教育时期也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从选择适宜的设计方式、将学习过程与游戏过程相融合以及科学设置情境游戏等方面加强情境游戏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作者:韩阿娣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说”

在幼儿园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场景:家长要求老师多给自己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表现,因为孩子在家里“叽叽喳喳”象只快乐的小麻雀,可是一到幼儿园却“沉默是金”,从不主动开口说话。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一般会做如下解释:老师已经尽量鼓励他了,可是他不愿意,不知是他没想好或是不知道或是不想说。如果勉强、强制性地要他表现的话,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是有弊无利的。久而久之老师和家长之间会出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家长日复一日地在留言册上写“请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请多让孩子发言”。老师在留言册上写的却是“您的孩子聪明伶俐却沉默寡言……”

造成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不敢说,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和家长却不知从何下手。自古以来,与人交往、与外界交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说”,如何让幼儿大胆地说、快乐地说,体验与人交流的乐趣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去尝试:

一、营造良好氛围,关注幼儿需要

以往在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是老师精彩的“单口相声”,不允许小朋友打断自己口若悬河的谈兴,至于小朋友接受了没有,就看他们自己了。殊不知这会失去了解小朋友内心想法的机会,压制他们发言的积极性,“师幼互动”完全流于形式,时间长了,小朋友自然没什么话说、不爱说了。真正关注幼儿的老师应时时刻刻了解幼儿的需要,创设宽松的氛围,和小朋友一起坐下来,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快乐地说。

对于这一点老师可以对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提出分层指导:能力强的对他们提出高一层的要求,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学习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说一说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制定一个“踮起脚尖能达到”的目标,给予其适当的压力,促进其成长;能力弱的幼儿允许他们模仿,对他们的表达给予适当夸大的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增强幼儿自信心。班上有一名男孩,从来不肯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怕他模糊的嗓音被小朋友取笑。针对这一现象,老师用微笑鼓励他,把他的发言记下来,在集体面前告诉大家,表扬他说得真好,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树立其在伙伴中的形象,增强其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他终于能在伙伴面前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二、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幼儿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老师要选择小朋友感兴趣、喜欢的内容,采取游戏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快乐地游戏、快乐地说。在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秘密》中,老师刚把垫板垫在装满水的杯子下转过来,准备做《空气的压力》实验时,有一个小朋友马上叫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垫板不会掉下来,因为下面有空气托住了。”全班哄然大笑,我惊讶地说:“你都知道啦?真能干!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和你说的一样吗?”说着我偷偷地令实验发生了一点小变故,把垫板虚掩住杯口,留一条小缝,结果当然是垫板掉下来,水流了一地。小朋友一看,与预想的不一样,纷纷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因为杯子太小了,有的说因为水装太多了,有的却认为水装太少了……在幼儿的建议下,老师又试了几次,可是却连连“失手”,小朋友一看急了,到底为什么呢?老师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请小朋友一起动手试一试。有一位小朋友马上就成功了,大多数却还是失败,大家一起找原因,请教成功的小朋友,更换操作材料,终于越来越多的人成功了!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讨论中,每一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每一个孩子都会有新奇的发现,这样不但通过动手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让幼儿大胆地说,快乐地说,可以渗透在各个领域中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活动进行。幼儿园语言教材充满意趣、图文并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我们除了依据语言目标、幼儿兴趣、发展需求选择充实教材外,还要在引导幼儿理解感受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其内涵,引发迁移作用,从而拓展幼儿语言的表达空间。

如在幼儿欣赏童话《梨子小提琴》后,老师又和小朋友一起扮演小提琴、动物,让小音符飘到动物身边然后将活动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仿编散文诗。幼儿在踊跃表达自己创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了散文的优美。当然,要让幼儿大胆地渗透在各领域,日常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如小朋友在午餐时间闹哄哄的,这样不但会影响进餐速度,也不利于肠胃健康。针对这一情况,老师专门和小朋友展开讨论,组织了小小辩论会,请正、反双方阐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不仅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收到了品德教育的效果,比老师单一说教好多了。

幼儿的思维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的情感、社会交往能力日趋发展,提高幼儿表达的主动性就愈发重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快乐地说吧!

参考文献:

篇10

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发明的智慧型人才。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基础”。我们要利用幼儿园教育特有的资源,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便让孩子将来更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需要。那么以何种手段来培养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呢?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思考和探寻的问题。

幼儿期的孩子最喜欢做做玩玩,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不但是一项操作性较强的活动,而且活动气氛相对宽松、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因而深得幼儿的喜爱。事实上区域活动不但能满足不同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而且能给幼儿自主思考、自主操作和自主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区域活动是发展幼儿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最有利的活动途径之一。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以幼儿发展为本,重视幼儿的区域活动已成为共识,新《纲要》明确指出:要为幼儿创设具有教育性、兴趣性、探索性、创造性、操作性和自由性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皮亚杰的“思想就是操作”的理论宗旨是:重视幼儿自主活动,重视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区域环境的合理设置、活动材料的合理投放、幼儿的不同运用的操作及教师“教育关系”合理与否,与陶行知先生70年前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相似的: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强调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因此,研究区域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组合和其中的教育关系,探索教师指导的定位及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更是一个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该指出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幼儿施以教育和环境,让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使他们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的蕴含规律,并能够敢于冲破陈旧的观念,敢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总之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区域活动材料。

它是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外部行为特征之一,是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依赖和凭借,有无区域活动材料是幼儿是否在活动的一个指标。

(三)区域活动。

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需要而创设具有操作性、探索性的环境和宽松的自主学习氛围,有序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和主动发展的条件,引导幼儿参加自主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和积极主动的活动,这一过程也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由流露,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总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标是:立足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探索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的模式,构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课程。

2.具体目标。

(1)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好奇心与探究欲、独立性与自主性,以及敢于怀疑与富于冒险、合作意识等品质。

(2)通过区域活动,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

(3)在区域活动中,粗浅掌握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完成创造作品的相应技能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

1.如何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发挥区域环境的最大实效。

2.探索创设具有科学特色的教育环境,研究材料投放在美工区、生活区、制作区、操作区等环境中的教育暗示作用,初步形成区域特色。

3.材料的投放和教师的指导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学习有关幼儿园区域活动及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论,以科学的理念指导我们的研究和实验。

2.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的现状及幼儿喜欢的活动区域、活动材料等。

3.观察研究法。

观察记录幼儿对区域活动的探索、操作过程,为本课题研究活动提供可信性资料。

4.行动研究法。

采用边行动边研究,分析、探寻区域活动与幼儿创新能力的联系。

5.个案追踪法。

选取幼儿中具有特殊性的个案进行追踪观察,了解其在区域活动中的特殊行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可分析材料。

6.经验总结法。

将研究实践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探求幼儿创新思维、技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规律,撰写出研究的措施及方法,形成成果资料。

(四)研究思路。

皮亚杰理论指出:“儿童的智慧来自动作,应安排具体的材料让儿童动手去操作,让儿童在主动的活动中自主地去构建。”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基于对皮亚杰理论和新《纲要》的学习,我们将通过区域活动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家长、幼儿、教师及社区教育资源,创设特色活动区域,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为落脚点,让幼儿在与区域环境的有效互动中创新地进行区域活动。

四、研究过程和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迎合幼儿创新的兴趣。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着重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开展了一些专题研讨,在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中,对课题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如教科研组活动中对“如何挖掘本园的特点开设特色区域”进行了研讨,通过某个班幼儿的区域活动,并针对活动对“目标和过程”进行了参与式的研讨,我们认为目标和过程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既要有目标,又要注重活动的过程,目标是幼儿发展的方向,而过程则是目标前进的方向。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更关注材料对幼儿活动的影响作用,通过科研小组观察、探讨,我们发现:有些班级的区域设置形式化,在区域设置上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意愿、兴趣,教师全然不顾,因此孩子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活动,形成了某些区域的摆设只是一种摆设,经常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有些班级材料投放不丰富没变化,甚至一学期没更换,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活动的原因之一。活动材料单一,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引发不了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针对以上问题,科研小组及时组织探讨,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策路:教师要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相应的区域活动;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资源,形成相应的区域活动;要有机融合主题活动内容,开展相应的区域活动。对材料的投放,我们的策略是“材料投放要有目的,具有丰富性;材料投放要有层次性,具有可选择性;材料投放具有可变性”。其次,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自己角色的把握要有分寸。区域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区域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要帮助、指导、培养和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并不是一种技能、能力,而是一种态度。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捕捉每个孩子的创造力,挖掘幼儿创造能力的萌芽,只有让幼儿自由探索、想象,创造力才能发挥出来。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应该对幼儿多说说“让我们试一试”“看看谁又发现了什么?”等一类的话。当孩子“犯错”、“失败”时,不急于否定,而要问问他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这样做,鼓励幼儿的参与精神,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能力,逐步形成独立创新的精神。通过探讨研究,我园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区域游戏活动观念,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合理的区域活动环境,诱发幼儿创新的欲望。

皮亚杰认识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才能体现出幼儿的自主活动,才能更大程度地增强幼儿的创新能力。

1.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区域活动主要是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给幼儿充分的自,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学习、去发展。我园老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较宽敞、自由的活动空间。精心构思活动室的每块墙面、每个角落,让区域活动环境处处成为幼儿求异创造表现的天地。欣欣花店、制作坊、服装设计屋、编织小天地等富有班级特色的亮点区域脱颖而出,经过细心创设成为一处创意作品的风景线,我们还注意创设区域环境的动静结合,比如“智力大冲浪”、“图书屋”、“科学泡泡”、“编一编”、“拼一拼”、“玩一玩”等区域,如此动静分割能够减少不同活动在幼儿之间的影响,这样区域设置就改变以往生硬的划分,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属于“我们的空间”。在这样不受干扰的环境中,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隐性的发挥,有利于发挥幼儿求异创新的能力。

2.营造轻松自主的精神环境。

我园对活动区环境的基本要求是温馨、自由、安全、平等,让幼儿可以不受教师支配,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速度、活动时间,让他们的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受到重视、尊重、赞扬,让孩子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保证幼儿个性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如在小班“生活区”中,我们提供了真实、新颖、美观,能吸引幼儿的各种儿童服饰,改变了以往“学习为娃娃穿衣”为“学习为自己打扮”,使幼儿在真实、有趣的穿衣活动中提高了自我服务的能力,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及手指的灵活性,培养了初浅的生活处理技能。另外,营造自由、自主的宽松环境对于发掘幼儿的创新潜能的益处是无穷的,且具有现实的操作价值。因为它是激发幼儿创新性活动动机的良好基础,同时又促进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情感上,幼儿会感到安全、满足;在行为上,幼儿更愿意去冒险、尝试,更愿意以创新的方式表现自我。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利,让孩子的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提供丰富多样的区域活动材料,满足幼儿创新的需要。

1.根据幼儿兴趣,适时投放材料。

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和稚气的想法中,创造性若掩若现,教师要自觉保护幼儿好奇心,引发幼儿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去探索,为幼儿提供可以探索的有利材料。因为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因此,我们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大班在美工区投放了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了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中班建筑区投放了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大纸箱,并把大树、桌椅、路灯、花坛等投放到建筑区中进行搭建活动。小班糖果屋里提供彩泥、皱纹纸、小棒等,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萌发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创新能力。这些丰富多彩的辅助材料,不仅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而且为更多幼儿顺利、成功地进行创作提供了可能性。

2.满足幼儿需要,提供层次性材料。

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撕纸材料,幼儿从随意撕到沿痕迹撕,提供的纸条由宽变窄,由短变长,由撕面条到撕饼干直至撕小动物,由单一撕到进行粘贴组合撕,既满足了幼儿的一般发展,又满足了个别幼儿特殊发展的需要,对那些可能超出水平或又困难的幼儿予以特殊的活动设计,让不同需要、兴趣、个性的幼儿自主地参与活动,让缺乏自信的幼儿看到成功,让已成功的孩子不断看到新的前进方向。

(四)适时进行区域活动指导,挖掘幼儿创新的潜能。

1.给予幼儿充分操作的时间,体验创新的乐趣。

幼儿需要操作活动时间,因为他们需要有能干自己计划的事情的机会,他们可以更多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活动,根据自己的速度学习和使用他们感兴趣的材料,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地学习,因而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体验成功和愉快的机会。操作活动的过程为幼儿提供了较多的同伴交往,使他们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产生了自信心,有效地运用已有的经验获得了新经验,在探索中经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学习的机会。所以,幼儿在完成计划的操作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当然,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教师的帮助,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尊重。教师应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过多地限制或放弃指导,都不利于幼儿个性健康良好的发展。操作活动时间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好的观察和了解幼儿兴趣、了解幼儿如何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也能了解和发现幼儿的需要,和他们一道从事各种活动。我们知道,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有许多思想、愿望和能力,只有在一个能得到支持、能获得自主活动机会的环境中,幼儿才能创造性地、富有情感地和热切地从事各种操作性活动。教师应从幼儿身上寻找闪光点,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质疑和释疑,我们应该相信幼儿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应给予更多的探索时间,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摸索,使每个孩子的自主探索欲得到满足,喜欢探究,喜欢创新。

2.给予幼儿适当的引导,提高创新能力。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并非像往常一样只遵循教学计划的观察,而是要学会对幼儿细致地观察、全面地记录,以追随幼儿的发展为主。从他们的反映中敏锐地捕捉蕴含其中的巨大的学习价值,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仔细倾听来自幼儿的发现,以幼儿的视角去感受,知道他们是怎么思维的,怎样操作的,为何互动,为何观察,为何表达,理解孩子的多种语言。也就是通过观察活动中的幼儿,正确地评价活动中的幼儿,使用恰当的教育行为对活动中的幼儿进行指导和帮助。

如在区域活动中每提供一种游戏材料,教师应分析其特点,探索多种玩法,引发幼儿对材料的持续兴趣,当幼儿在摆弄材料时,适时地在活动区中展示该材料制作的作品,让幼儿欣赏,让幼儿感觉这种材料有许多有趣的玩法。如让幼儿玩稻草时可以让幼儿欣赏用稻草制成的小人、拖鞋、篮子等,这样幼儿就会举一反三,编稻草飞机、稻草龙,不断想出新的花样,不断保持创新的兴趣。又如根据现在丝网花的流行,大班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了欣欣花店,孩子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架子形状,选择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丝网花,有玫瑰、百合等,在创作的同时幼儿还迁移经验,大胆想象,随之丝网蝴蝶也应运而生。

教师在进行观察记录的同时,也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时间、材料进行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要相信孩子“能行”,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让孩子在活动中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使每个个体的自主探索欲得到满足。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孩子真正的支持者、引导者、帮助者,根据对孩子的观察,以孩子的兴趣点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的需要,推动孩子的探索,从而使孩子们主动地探索世界,学习和建构与自己的发展相适应的知识。

五、初步成果

(一)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将课题研讨与全园教研活动有机地进行整合,把课题研究内容纳入教研活动计划,通过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和半月一次的课题研讨活动来提升老师的课题研究水平,具体做法有:系统地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专题研讨、上观摩研讨课;并在每次的学习、研讨与观摩活动之后组织老师进行评析,写出感悟和反思。要求每位老师期初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在学年末要求老师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撰写专题经验总结。多年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孙景芳老师撰写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与运用》发表在《小学校长》,高美琴老师撰写的《寓新课程理念渗透于区域活动之中》发表在《小学校长》,王英老师撰写的《浅谈角色游戏的指导》发表在《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金秋芳等十多位老师的文章分别发表各级各类杂志上,共有三十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获奖。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业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凝聚力也随之增强,事业心、责任感不断得到了升华。

(二)以课题研究为手段,提高了教师收集和利用材料的能力。

通过研究,教师意识到区域材料的收集利用是区域游戏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注重了每种材料的兴趣性、操作性与探索性的同时,收集材料的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教师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等有利因素,如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之窗、家园路路通等互动栏目与家长、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非常愿意为孩子收集各种材料,提供各种服务,为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发展添砖加瓦,献上绵薄之力。

(三)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在课题研究中,我园幼儿好奇心、探究欲、创新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幼儿创新性作品颇有实效,获得不同层次的奖项,如:周忆琳小朋友的《地热收集器》获全国二等奖,徐鹏小朋友的《多功能转换器》、李嘉期小朋友的《岩浆转换装置》、吴涛小朋友的《废气转换装置》获江苏省二等奖,《水果衣》、《未来多元素能源》分别获苏州市二等奖,《海水净化汽车》、《低空氢气车》、《夜光植物》、《雨水转换器》分别获苏州市的三等奖。

(四)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促进了教育的整合观。

1.加强区域游戏与课程的整合。

新课改要求“主题活动”应与区域活动培养目标一致:以幼儿的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幼儿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以课题研究这个平台,将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域活动中生成和发展,使区域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如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丝网花》、《环保服装》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性,促进了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2.加强资源上的整合。

在区域环境的设置、开展中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共同收集游戏材料,特别是废物的利用,一物的多用和家长的参与,社区环境的互动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源整合。

六、下一阶段课题研究设想

(一)加强课题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研究。

继续组织教师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具有足够的理论支撑,用理论指导实践,深入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