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以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帮助达到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汉语语言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英语语法的学习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可能不高,但却具有丰富的汉语知识,因此,在学习英语语法的过程当中运用汉语语法迁移,可以很好的起到辅助学习的效果。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在很多方面有共同的规律,在学习时用正确的方法将两者结合,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为其在实践中应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语言学习中的迁移问题
迁移这一概念源于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目标语和其他已习得(或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区别所造成的影响,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若已习得的知识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则属于正迁移;反之,若已习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阻碍作用,则属于负迁移。在英语语法的学习中也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有些母语知识会使英语学习更容易,这就是母语的正迁移;而一些母语知识可能不利于英语学习者的正确认识,这就是母语负迁移。分析英语学习者的考试结果会发现,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由汉语和英语习惯不同造成的在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词汇等方面。
2 英语语法学习中的汉语迁移
2.1 汉语的正迁移
汉语的正迁移现象虽早被提及,但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也不多。母语的正迁移源于学习者对英语的认识过程。在学习目标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是首要环节,目标语言的理解程度体现了学习者的母语知识、智力、能力和经验等。坚实的母语基础为学习目标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外,母语水平和目标语水平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发现母语扎实的学生往往外语也很好,这都是母语在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
下面是汉语在英语语法学习中的正迁移。在词法上,汉语和英语划分基本相同,句法功能也相似。如形容词在汉语中要定语,在英语中也如此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诸如此类的语法时能够很快掌握;在句法上,汉语和英语都有陈述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同时有复杂句和简单句。基本句型都包括SV,SVC,SVA,SVO,SVOC,SVOA,SVOO作为两者语言的基础句子。在句子成分方面都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等。因此学习者很好的掌握了汉语句法,学习英语句法就很容易了。只要学习者意识到两种语言的共同之处,英语语法的学习就不那么难了。
2.2 汉语的负迁移
分析发现,英语语法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主要是因为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词汇、句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学习英语语法时,会首先想到汉语习惯,因而影响英语的学习,主要表现在形态方面和词汇、句法方面。
英语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形态变化,英语中的冠词、时态、体、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都是我们汉语中没有的,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犯很多错误,因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无所参照。这些错误如冠词误用、代词误用、单复数误用等;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词汇的选择是一个难题,学习者认为英语中的某个词对应汉语中内涵相同的词,会选择不恰当的词来使用,如I can speak(say)English;汉语的负迁移也体现在句法方面,如省略、语序、重复等问题。以定语从句为例,汉语中修饰语和中心词关系为“修饰语+中心词”,定语位于中心词左边,但在英语语法中,定语从句则位于中心词的右边,因此学习者学习定语从句的错误率很高。例如:她穿着一件(红色的)上衣。(定语位于中心词左边)。This is the third time.(定语从句that they have met位于中心词的右边)
3 汉语迁移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学习汉语和英语都是语言习得的一个过程,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环境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者年龄也不同。学习汉语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学习英语只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进行的,而且是在汉语的帮助下进行的。汉语和英语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区别。英语的学习是在母语的影响下进行的,因此在英语语法的教学中克服并正确是利用汉语迁移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英语语法的过程中,大部分学习者把汉语语法结构带进来而产生一些错误,所以应该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避免汉语的负迁移。
首先要注意英语语法教学中汉语和英语的同时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对比教学,提醒学习者重视语言学习中的迁移;其次要给学习者提供练习机会,能够及时的输入语言。因为英语使用机会不如汉语多,语法课也较少;另外,在练习过程中要设置合理的情境,给学习者布置一定的任务是保证其参与练习的保证;还可以在课堂中列举一些由于汉语和英语语法不同而产生的趣闻趣事,来增加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要鼓励学习者不要害怕出现错误,要正确对待错误,这样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习者就会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篇2
但是,在实验的拼音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偏离拼音教学指导思想中的“掌握音节”和“结合语言”的指导思想。如:一部分教师处理不好指导学生学习字母与训练学生直呼音节、书写音节的关系。具体表现是,教师在每节拼音课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字母的发音与识记字母形状的指导,而忽略直呼音节与书写音节的训练。再如:一部分教师在拼音教学中不注意结合语言进行,而是孤立地教学音节,使学生兴趣索然。问题表现在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教材中构词率较高的音节,适时、适量地指导学生用其组词语或用所组的词语口头造句。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还导致学生不能结合语意有效地识记音节及扩展学生的词语占有量,给下一段的借助拼音提前阅读和写话造成了困难。因此,要教好拼音,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以音节教学为中心
掌握音节是拼音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是衡量拼音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充分发挥拼音作用的关键。因此,教学中除了对声母、韵母音、形和拼音技能做必要的指导外,应着重进行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的训练,要以音节教学为中心。那么,在每节拼音课的教学中怎样强化音节教学呢?
1.看图引出音节词后,要认真指导学生读准音节词的音,使学生对词的读音和表达的意思有初步的印象。
2.引导学生把音节词分解为音节后,要指导学生多读几遍要学习的音节,为声、韵的连读做准备。
3.教学声母或韵母后,要引导学生运用声、韵连读的方法进行直呼音节的练习。对学习的音节要求学生带调按四种声调的顺序读,逆顺序读,变顺序读。读的形式最好是“开火车”轮读或指名读,齐读的次数尽量少些。在学生熟读音节后还应再次让学生熟读教材中的音节词。熟读音节和词语不仅会使学生领会并掌握直呼的要领,而且可加深对音节及声母、韵母的识记。
4.对学习的音节和音节词要指导学生书写,书写量可少些。也可采取看图写音节、词语或听写音节及词语等形式提高学生书写音节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要以读写应用为目的
进行“注·提”实验的拼音教学,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掌握拼音是为了应用在提前阅读和写作上,决不是仅用拼音做识字的工具。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设置语言环境,充分利用语言材料把拼音同语意联系起来。如教学拼音除了结合教材中的词、句外,还可让学生用构词率高的音节组词,用所组的词练习说话等。只有把拼音同语意联系起来,使其有音、有形、有义,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记字母和音节;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速度和质量,避免读破词和单字嘣的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为学生写作中准确地运用词语,正确地书写音节打下良好的基矗。
三、要进行大量的直呼音节的训练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不是硬讲、硬教出来的,而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也必须经过反复、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所以,在学生已掌握了汉语拼音的基本零件和直呼音节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严格的、反复的直呼音节的训练。
训练时要注意:
1.除教学每课拼音时,侧重对学生进行直呼音节的训练外,教师还要把学过的每课出现的音节、音节词语用卡片或投影片写下来,利用教学拼音新课前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性的直呼音节及音节词语的训练。训练时要注意对带有i、“、u的单韵母音节反复强化,为读准声介合母的音节打基矗
2.每学习完一课,也可指导学生利用小卡片把学过的音节和音节词语写下来,以便学生自己练习读或学生之间互相练习读。
3.根据学生直呼音节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补充一部分音节和常用的音节词语,对学生进行直呼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直呼技能的形成,还扩展了知识。
4.适当地补充一部分拼音句子,对学生进行词语连读的训练,为学生阅读拼音短文搭桥铺路。
篇3
关键词:个体量词;对比;建议
汉语量词丰富,并且有很高的使用频率。英语中虽然有类似的词和表达方式,但英语里并无“量词”这一概念。因为各种原因,量词成为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难点之一。其中,个体量词以其数量多、使用频率高成为难中之重。这里旨在通过对英汉个体量词的对比,希望对实际的对外汉语个体量词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1.个体量词
个体量词,用于表述单个的人或事物数量的单位。例如,只、颗、piece、cup等。集体量词,用于表述两个及两个以上人或事物的集合。例如,对、伙、帮、couple、group等。度量词,用于表述事物的长短、高度、重量等的单位,例如,米、千米、mile、kilogram等。
汉语中,个体量词的数量明显高于集体量词。而英语中,则是集体量词的数量占优势。这是造成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学习汉语个体量词时困难的原因之一。
2.英语和汉语个体量词的异与同
总体而言,汉语和英语的个体量词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1)从数量上和使用频率上看,汉语个体量词丰富且分类很细,而英语个体量词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就使用频率而言,汉语个体量词也占有绝对优势。
(2)从功能上来说,汉语个体量词只有计数的功能,而英语个体量词除了计数的功能外,还可以将不可数名词变为可数名词。
(3)从句法结构来看,①数词、个体量词、名词的组合。汉语的数词、个体量词和名词的经典组合是:数词+个体量词+名词,例如,一壶酒、一轮明月等。同时,汉语还有一种非典型的数量名组合:名词+数词+个体量词,例如,酒一壶、狗一条等。英语中的典型组合有两种:一种是不使用个体量词独到的数词+名词的直接组合,one常弱化为a,例如,a pizza、a tree、a cat;另一种就是典型的数量名组合,数词+表量词+of+名词,例如,a slice of pizza、a drop of water、a layer of rock等。从典型的“数+量+名”组合来看,英语和汉语最大的不同在于英语的组合中有一个不可替代或缺失的介词of。②数量名结构与定语的组合。英语和汉语中数量名结构有时在句子中都会受定语的修饰。在与定语组合时,两种语言呈现出很大的共性――都是定语紧挨着被修饰的名词。汉语的一般结构是:数词+个体量词+定语+名词,例如,一个小姑娘、一株杂交月季等。英语的常用结构是:数词+表量词+of+定语+名词,例如,a blade of dead grass、a piece of over cooked pizza等。
(4)从用法上来看,①英语的个体量词有单复数的变化,汉语的个体量词不因前面数字的变化而产生形态变化。②汉语个体量词以单音节为主,英语个体量词少有单音节的。③现代汉语中,个体量词一般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英语中,个体量词也需要与数词、of、名词组合才能充当句子成分或回答问题。
在数量和使用频率上,汉语要远大于英语;功能上,英语个体量词的功能多于汉语;在句法结构上,英语和汉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用法上,二者又体现出极大的差异。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个体量词的差异,可以为我们前线的汉语教学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3.对汉语教学的建议
目前汉语教学中关于量词的教学主要分布在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涉及得比较少。所以以下的意见大部分都是针对初级阶段的教学。
(1)强调量词在汉语中的地位,提醒学习者不可遗漏量词。教学中,我们应当着重强调量词“数+量+名”结构中的绝对地位,提示学生不能省略、遗漏量词。
(2)运用对比法,展示英汉个体量词的共同点,借助学习者对英语个体量词的了解,增加学习者对汉语个体量词的了解。
(3)加强实物教学法在个体量词教学中的应用。初级阶段,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来向学习者讲解个体量词的含义,也可以用来解释近义个体量词间的差别。讲解“一杯水、一碗水”时,教师可以携带对应容器,或向学生展示对应的图片,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它们的含义。当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根”和“条”时,可以通过展示一根头发,一根树枝,与白板上绘的一条线,一条河对比,向学生解释,“根”搭配的事物有“立体的”这一特征。
(4)科学地介绍汉语个体量词,避免给学习者留下汉语个体量词十分困难的印象。
汉语和英语个体量词有同也有异,总的来说异大于同。通过对它们的对比,我们可以对汉语教学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从而更科学地指导最前线的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梅德明,杨春雷.英语量词理论的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2(05).
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材内涵;坚强意志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体育课不但要通过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体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坚强的性格、勇敢顽强的意志。”小学时期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对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品质。
一、在接力跑、拔河等团体项目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拼搏、永不服输的坚强意志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如在开展接力跑比赛中,赛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跑步训练,开始的时候,学生都在认真地跑,都认为跑步很轻松,但跑到200、300米时,有的同学就上气不接下气,有的慢慢落后于队伍,有的开始埋怨。这时教师叫队伍暂停,并不是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而是采用“榜样激励”的方法,介绍体坛明星刻苦锻炼的事迹激励学生刻苦锻炼,学习他们那种克服困难、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坚持榜样教育,使学生做到自我暗示、自我要求,培养学生的意志。
在体育课上,我坚持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跑步练习,路程由近到远,速度由慢到快,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跑步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次体育课上进行接力比赛时,我把学生分成四组,在每个小组比赛中,学生都认真地进行紧张而有序的比赛,特别是第一小组中有一位学生在比赛中,不慎跌倒,膝盖流出鲜血,他忍着疼痛站起来,又继续往前跑。这时我及时地对这名学生进行鼓励,同时也对其他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这组的学生被他这种顽强的意志所感动,个个都用尽全力向终点冲刺,最后,他们在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在比赛中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永不服输、奋发向上的坚强意志。
2.合作可以淡化个人之间的竞争,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还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如在拔河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它是磨练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的一项活动。
在体育课上,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比赛开始了,第一局甲队胜利,第二局乙队胜利了,两队打成了平手,第三局是甲、乙两队决定胜负的关键,我不偏袒任何一队,而是分别鼓励学生要同心协力,振作精神,取得胜利。第三局比赛开始了,甲、乙两队相持半分钟,在“一二、一二”的叫喊声中,红绳向乙队方向移动,五秒钟后红绳又向甲队方向移动,三秒钟后红绳又回到了中线——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在这紧要关头,我站在中点,手再次一挥向两队学生高喊“加油”。学生同心协力,身子往后倒,用尽全力,绳上的红布条在中点两边徘徊,10秒,30秒,一分钟过去了,两队仍不分胜负。我立刻宣布平局,并抓住这个机会,教育学生,比赛的胜负不是目的,主要是通过这次比赛,使大家认识到,在同一个集体中,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做到组员的密切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教育学生要树立奋发进取、勇于挑战困难的积极竞争的心态,努力塑造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意志。
二、通过跳跃练习,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挑战困难、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
1.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是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如利用跳高的训练,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挑战困难的顽强意志。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跳高练习的时候,先教给学生跳高方法和技巧,并做示范,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训练的要求。开始跳的时候,由于高度不算很高,学生很容易跳过。但是,随着高度的逐渐升高,难度的增大,学生也感到有困难了,看见这么高的横竿,这时有些学生担心跳不过去,有些学生不敢尝试,有些尝试的也不能跳过。于是我鼓励他们,只有克服困难,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取得胜利。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反复地进行练习,有的跳了五次、十次,有的还是跳不过这个高度,我又鼓励学生不要怕失败,不要气馁,顽强练习,一定能跳过去的。于是,有的学生坚持练习,只见他们咬紧牙关,一次一次向横竿跨去,跌下了,又站起来,磕破了,也不在乎。学生以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进行反复的刻苦练习,终于跳过规定的高度,同学不约而同鼓起掌来。事实证明,只要有顽强的意志,才能克服困难,也只有困难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2.进行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利用跳远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跳远是训练学生坚强意志的一种活动,学生在跳远的时候,随着跳远距离的增加,学生感到压力不断增大。为了使学生能够达标,我鼓励学生要敢于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于是,在课后,有的学生自觉到沙坑进行练习跳远,有的利用放学或早到校的时间到沙坑进行训练。有一位同学,长得个子矮,是一个胆小的女生,要达标还有一定距离,于是她不管天气多么炎热,她都自觉进行练习,脚也肿了,皮肤也黑,为了达标,她坚持不懈地刻苦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顺利通过了跳远的测试。我利用这一典型,教育学生以她为榜样,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反复训练,终于全班学生都达标了,学生的身体更结实了,意志更坚强了,学习也有了进步。
总之,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还有很多方法,只要教师认真从实际出发,善于诱导,就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
篇5
【关键词】 专题;变式;性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解题”,可是我们以前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大都采取题海战术,结果老师、学生都被题海拖得筋疲力尽,效果不理想. 如何摆脱题海,如何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我尝试使用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的交替使用. 专题教学就是专题讲授和专题训练,一个章节中都有几个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专题.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本文以《反比例函数性质》为例,谈一谈如何进行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
首先把《反比例函数性质》这一节设计五个专题,分别是专题一、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专题二、反比例图像位置的影响,专题三、反比例函数的对称性和交点坐标,专题四、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结合,专题五、面积不变性.
心得1 数学教学中由一个基本问题出发,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的思维方法,探索问题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
分析 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专题教学和变式教学需要我们“精心设计”:“设计”里凝聚着对教学的理解、感悟、理念和追求,闪烁着智慧和创造精神,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设计”使课堂时时处于自我流动、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一次次的对话与交流成为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设计”的课堂始终充满悬念,使课堂像考古挖掘那样,常给学生带来意外和惊喜,使学生不断地丰富自我,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篇6
美学的标准从来就不是永恒的,美学的位置是投射而非反射的、复杂有力的而非简单静止的。美和艺术一直以来都是美学研究的核心,而人类对美学的认知是基于感知和情感的。传统美学关注事物的表象,新媒体艺术由形式引感从而产生交互,通过艺术中互动与回馈所提供的美感经验,将受众心智与环境的隔阂消除,提供新的美感、经验与观点。新媒体艺术家通过跨领域的技术整合,萃取传统人文艺术的文化元素,利用新技术整合互动数字艺术的内涵和想象力,破除传统媒体的疆域,瓦解线性叙事结构的框架,运用可复制、可更改、未完成的交互形式,提升艺术创意表现与文化深度,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多向度的感性体验。新的美学逻辑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与审美标准,呈现出由“物境”向“情境”转变的审美观念。
一、情感为美学的根源
审美是人的情感由自然状态进入自觉状态的重要路径,情感为美学的根源。情感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辉煌的精神世界,在创造明晰的理性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混沌的感性世界。追溯美学起源,西方较早,如早期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都有相关美学的理论,但多是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而推演出关于美学的原理。[1]关于美与情感的讨论始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2]。将美学有别于理性科学而提出了感性之学,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3] ;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不仅只是直觉认知,其实是借由感官意识再经由理性思维所产生的情绪表征;哲学家康德的“物自体”的观点,提出物体学说和灵魂学说,物体学说研究的是物理的自然世界,灵魂学说研究的是思维的精神世界。认为美感经验是一种品味判断,表述的其实是个人主观臆断,称之为主观的普遍性;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是从存有学的观点提出有关于艺术与美感的看法,指出美感经验并不是人在主观上对事物的好坏感觉,而是真理来临,油然而生之情,认为“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真理临现,美感经验得以凸显。
二、新媒体交互艺术中情感与美学的关系
艺术为美学的核心,是情感世界的表达与反射,通过艺术审美理清情感世界。艺术家总是在寻找抒感的精彩瞬间和情感表现的最佳介质与形式,把艺术凝结为情感通道、情感媒介和情感导火索,构成人类精神的外化景观。由意识和情感构成的精神世界,是艺术世界的本体界,其中情感是艺术世界的基础和根源。
(一)情感美学下的新媒体交互艺术
新媒体交互艺术是由速度、时间、空间和互动而建构的,却因沉浸式的关系而产生回馈变化,其美学是以互动为研究核心的美,通过身体的知觉体验经验凝结,进而建立系统性和整体性,再进一步反观和反省这些系统性和整体性中的共同一致的部分,然后发展出准则和规则。新科技的多样性瓦解了美学领域的灵光,让艺术变成功能性的,瓦解了一种对于世界的“迷思”或“着迷”的观点,并因此将世界转换成可被人类使用与掌控的事物。美学不再是传统所强调的灵光,渐渐地被当成一个不断衍生的过程,不断地将某些元素从它们先前的脉络中解放出来,并重新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4]
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应该是完全开放的,艺术家抛弃自言自语的个人观点,邀请受众进入艺术中,享受具有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交互过程。强调艺术表现必须具有连接性与互动性,传达艺术的非同一性的意识形态和新的美学观,跳脱传统形式美学的框架,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方式,消弭了受众与艺术的隔阂,达到传统艺术所不能达到的境界。[5]新媒体交互艺术用“物质”来形构“媒介”,通过情感传达时空信息,提供互动的可能性,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象征手法,传达和表现意境、气氛及情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共鸣,并于此产生交互,充分调动受众在艺术审美时进行再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媒体交互艺术中审美的移情作用
艺术中的审美是受众感知与需求、艺术状态与反应、受众内在的情感体验,而移情是引起审美的中介,是促使知觉表现与情感融合的过程。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常常会发生内心情感与艺术交流互动,这种审美经验可以归纳为审美的移情。表现在将自己的情感、感觉、意志和情绪等映射到艺术中,使艺术也同时具有思想和情感,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的概念最初由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在《视觉的形式感》(1873年)中提出,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称为“移情作用”,认为审美感受的发生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实现了感觉和情感的共鸣。[6] 王世德把移情解释为,“审美感受过程中的移情,是指审美主体在聚精会神地观照一个对象时,把人的生命和情感倾注到对象里去,使没有生命和情感的对象,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 新媒体交互艺术通过其表达的象征和内涵,触动受众内心,引起联想、感知和情感波澜,再由美感经验造成感官错觉,在交互中把自己的情感映射到艺术中,赋予艺术新的思想和内涵,最后产生共鸣。[7]
(三)新媒体交互艺术中审美与情感的融合
受众在欣赏艺术时的美感经验,是建立在艺术表达的形式和内涵上所引发的美感想象。由于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经验并非由独立形式所 能完成,必须通过与受众的理解来显现它的意涵价值,因此“理解”是新媒体交互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核心问题,理解的条件与限制是其艺术内涵意义所能显现的范围。若审美主体缺乏文化素?B和审美能力,就不能通过其艺术表层形式去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味,仅仅是从表象到直觉的层次,而没有上升到理解、想象和情感等知觉环节。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情绪和情感是理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感受是融合情绪与情感因素的自我理解所获得的,受众本身的素质如知识、经验、偏好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决定了审美活动的内涵、方向和结果。
新媒体交互艺术中审美与情感的融合关系如图1所示,在欣赏新媒体交互艺术作品时,通过审美与经验对艺术进行自我理解,而受众的心境与情绪是影响对艺术理解的因素,通过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融合,达到艺术呈现物我同一的美学关系。其审美与情感的融合关系由三个构面层组成:状态层、角色层和因素层。在状态层上,因为受众理解的目的和情境不同,对于理解的内容就会不一样;在角色层上,因为受众自身的素质、新媒体交互艺术表现的形式不同,使得与艺术在互动时相互的作用力也会不同;在因素层上, 欣赏艺术时的心境、情绪不同,其审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就不同。
三、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内涵
新媒?w交互艺术的美是非理性的、不可预测的美,颠覆传统艺术静态之美,提供人类亲身体验如梦似幻的虚拟场景或游戏般忘情投入,以达到身心的触动,通过非理性、弃传统,达到心灵的愉悦和传达情感。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美学范畴包含感官、生理与心灵三个层次。感官层次强调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的多向度美感经验;生理层次着重于媒介的功能性、操作的流畅性与使用的简易性;心灵层次旨在传达艺术作品的内涵,提升受众的满足感和体验性。新媒体交互艺术的美学来自于艺术能带来操作的愉悦性与互动乐趣,产生不同层次的愉悦情感,通过欢乐引起好奇的欲望,好奇中引起探索的欲望,美感存在于乐趣和愉悦之中。其传达的情感美学内涵包括跨领域概念、去疆域化、情境体验、互动模拟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观。
(一)跨领域概念
新媒体交互艺术的表现源于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不同领域的合作,艺术形式脱离既定的陈规限制。在艺术内容中大胆使用不同形式的媒体及结合艺术学以外的知识,如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不同学科。在创作中呈现复合性多元的艺术特质,形成多领域融合的艺术形态,创作需要各种学科类型专业人才,如生物学家、程序设计员、音乐家、视觉艺术家等,这种合作结盟的关系使他们因创作而关系更加密切,体现交互主体性的美学样态。
(二)去疆域化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将艺术、科学和哲学作为沉思的三种形态并赋予它们不同的任务,艺术创造了感觉,科学创造了函数,哲学创造了概念。认为艺术与科学是异质同体的,相互交织产生动态的流变与异质体的结合,既产生科学性的实验,也创造了新的美学观。新媒体交互艺术通过多种媒介来捕获力量,破除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以更快速、放射的连接、跳跃的姿态,解放和瓦解了传统线性时间结构的框架,从最初的静态平面到3D、4D 甚至到5D 的表现形态,从一种空间跳跃到另一种空间,去疆域化的局限,以串联作有机碰撞产生新的艺术创作。
(三)情境体验
艺术家放弃预知、决定的逻辑,将艺术的观念与内涵传达给受众体验,引发专注、刺激和满足感等。通过观摩互动的方式与作品进行互动与对话,感受艺术家创作的用意,无形中进入了艺术家所预先设定好的氛围中,其艺术呈现将随着受众的行为而产生情境变化,艺术家、作品、受众三者的关系完整连接,艺术表达逐渐趋于完整。艺术的创意趣味产生在受众和作品的互动关系中,当将自身融入艺术以及个人意识产生变化时,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带来新的发现或出奇不意的回馈,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不可预知成为其美学的关键。[8]
(四)互动模拟
艺术家通过创作素材和媒介,表达自我情感或叙述思想,通过输入或输出载体,将欲传达的信息用模拟的方式转移到目标事物上。用装置或软件表现与控制,迅速传递信息,放大感官优势与功能,发挥及时互动的功能,达到人机交互的状态。通过强大的类比性语言模式与网络功能,迅速且可靠地回馈和交换信息,互动模拟揣摹人类熟悉的经验与认知,触动情感激发受众的好奇心与情绪表达,从而弥补沟通上的缺点。
(五)自下而上
艺术本应是自由意识的产物,“自由”为新媒体交互艺术新的美学价值[9],就是将艺术的控制权还于受众,是一种由下而上的美学观,通过参与和艺术家一起完成作品。新媒体交互艺术中,时间在互动过程中是不被强制安排的,而是在非特定的互动形式中,每一次的回馈会因为受众个体的差异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艺术中的时间是非线性的,通过互动可以随意调整时间序列,任意切割、前进与倒退,在不同时间与空间耦合中发现艺术的新意。打破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受众成为艺术的一部分,通过互动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媒介以不受限的、跨疆域或集体创作等方式呈现,体现自由变化的内涵。
四、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营建
受众在欣赏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时候,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或多或少都会有情感反应。情感是主导决策的过程,控制注意力的过程,强化与淡化某些记忆的过程。人们在某种情况下的行为,并非是仔细权衡利弊后才慎重作出的决定,而通常是根据自己的感受,非理性地作出决定,再理性地评判这些决定,并触发行为;情感索求注意力,影响记忆力,把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地方,决定了哪些感受会真正进入意识,哪些不会。[10]在情感事件发生之前、期间和之后,记忆的强度和清晰度与情感体验强度有着一定的联系,情感就能够进入人们的记忆,令人产生共鸣,愿意采取行动。艺术基于人的潜意识和心理联想,通过艺术形式激感和个性,以吸引受众关注,创造令人满意式惊奇的回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结合审美体验,萃取其美学脉络,营建新媒体交互艺术情感美学的模式,分为情境营造阶段和情感唤醒阶段,其中情境营造阶段包括情境设计和美感设计,情感唤醒阶段包括交互设计和受众的互动过程,如图2所示。
(一)情境营造阶段
情境氛围的渲染是情感美学表达的关键,是在情境中获得的情感审美体验,这一阶段对于情感审美体验起到了引导性的暗示作用。情境营造阶段包含了情境设计和美感设计,情境设计是由主题、角色、情节和声、色、味等环境氛围的营造。主题上选择能引起受众共鸣和产生兴趣的主题,如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科普宣传等涉及当代人生活的题材或热点话题;角色的代入要能够增强受众体验,引发思考;情节设计要能起到很好的情感引导效果,在作品中加入过渡、转折、反转等情节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情感变化,激起情感化的审美体验,一些反常的情节设计, 能带来惊奇、恐惧或是幽默的感觉,不可预见的情节往往能够起到另类的审美体验效果;通过声音、色彩和气味能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吸引注意,并引导与其产生交互。美感,是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受众对于新媒体交互艺术的审美体验首先是通过视觉传达,然后才是其他感官体验。美感设计包含了造型、材质和媒介等,艺术中的造型、形态或者抽象的符号,体现人们长期的生活经历或美感经验。创作更具沉浸感的艺术,需要逼真的图像设计和更具虚拟现实效果的媒介,通过视觉美感的设计引发注意,释怀其情感。
(二)情感唤醒阶段
情感唤醒阶段中主要是通过感官介入和艺术介质连结,充分调动受众的“六欲”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欲,将艺术中的情感通过互动形式回馈到知觉层面。自然的互动行为和情感流露更能够在互动中激发审美情感,经过情感需求分析、交互形式?O计和反馈行为处理三个过程,再通过“六欲”感官,结合实时交互技术,如人体运动捕获技术、眼动跟踪技术、手势识别技术、三维实境技术、红外探测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通常是通过遥控器、触摸屏、数字摄像头、传感器等多种采集工具将受众的语言、视线、姿势等进行扫描、跟踪和捕获,再经过数据的运算、处理,转变为传播媒介符号来完成与新媒体交互艺术之间的互动交流。交互过程是以最自然的方式触感,使观赏与互动连为一体,自然而然融入到艺术的情境之中,触动知觉促使其发生动作并收到反馈,最后将受众的认知与情感移情到新媒交互艺术中,赋予其艺术表达新的内涵。
篇7
焊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职业能力国家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作为高职院校,这几年来以“培训工程”为引领,“开展了一体化教学创新”活动,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诸多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下面从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这个层面,谈谈形成的一体化特色教学模式。
一种教学模式是否合理有效,就要看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够满足社会人才市场对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两届全国专业技能大赛提供了很好的证明这一模式的机会,因为比赛是完全按照企业需求设计项目的,这可以在大赛中检验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否正确合理,学校和专业是否真正具有了办示范学校、示范专业的实力。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专业技术中的具体做法可以概括成“围绕焊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设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由具有理论实践综合能力的一体化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完成焊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下面以焊接专业为例来阐明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围绕专业职业能力设置课程与教学实践
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专业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到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与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及车间的生产管理者一起结合现代企业的生产实际的需要,研究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可行性,来完成本专业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沿用了一些传统的课程名称,以焊接专业为例来说明。例如,焊接专业课有:金属工艺学、熔焊原理、焊接结构、焊接工艺、焊条电弧焊实训和强化实训等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围绕焊接职业能力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使之成为一体化课程。同时,按企业的需求还相应开设了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船舶定向生开设船舶识图等相关课程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大大地拓展了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从企业的信息回访中证明,这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整合是行之有效的。
在素质与文化基础课程方面,也渗透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比如,焊接专业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常用文体写作”和为适应焊接专业发展需要开设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等。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职业及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学生求职择业的准备、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不同类型单位的求职简介、自主创业自谋发展、适应社会走向成功、创新意识与创业教育;使学生了解道德与职业道德的联系与区别,职业道德的特点;该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指导学生树立适应市场的就业观,了解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了解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类型单位的求职情况,怎样适应社会走向成功。
开设常用文体写作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文体写作中的行政公文、日用文书和事务文书等。培养学生掌握常用文体知识,使学生具有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由此可见,专业技术课程不是孤立的自成体系的学科,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依托、共同构建焊接专业技术的职业能力。
经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使这一时期毕业的学生就业率达100%,在全国第二届焊接技能大赛中,获中级组全国第5名和38名,高级组第29名和34名的好成绩。一体化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确定高校课程内容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现在无不是项目导向型教育即“一体化教学模式”,而我国现行的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都是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培训在不同的阶段分别实施,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通过集中实习去完成实践活动,这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本科教育也有类似的弊端。确定高校课程内容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分析一个技术员或一个技术工人在完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很难区分他用的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二者相结合才反映为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如果学生在学校构建的知识和技能是分离的,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融合的。而学校的行为方式和企业工作中的行为方式不统一,就形成了学校开了很多课程,学生到了工厂却用不上,学的和用的两分离。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要结合工厂工作实际选择一体化教学课程。如学习焊接理论的同时或讲完一段完整理论后,就立即应用这一理论指导实际操作,或是边讲理论边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将完成焊件全过程的质量所需的能力,作为完成课程的考核标准。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培养适应企业需要人才,确定课程内容为“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
[2]鲁昕.技能促进增长――英国国家技能传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3]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4]马树超,郭阳.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大学新生;媒介素养;新媒体
当前,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传递着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也把诸多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毫无保留地呈现。大学新生作为一个知识结构尚不稳定、认知及评断标准尚不成熟的年轻群体,对以新媒体为主体的大众媒介保持着极高的迎合度与参与度,但他们缺少自控力和辨别能力的现实,使得大学新生入学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初源自英语“Media Literature”,其中文表达意义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媒体素养、传媒素养、媒介认知能力以及媒介识读能力等。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进,媒介素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解读、批评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针对大学新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树立大学新生科学的媒介价值观,从而使新生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各类媒介。因此,针对大学新生开展适时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优化大学新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发挥有利作用。早期的专家曾经提出,希望青少年用批评的眼光来对待媒介信息,实现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即实现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利用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会受众解码的方法,即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分析,摆脱媒介信息表象的影响,实现对传播者的意图的清醒认知。媒介素养教育强调的是一种基于理性角度的思考。
目前,在众多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中,虽然教育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但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培养民众“自主的批判”媒介信息和理性的思维方式作为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而让民众正确地认知并选择媒介信息。这种教育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大学新生从入校开始就逐渐形成对媒介信息独立的判断,另一方面也能为他们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2.对提升大学新生的道德水平、净化大众媒介环境起到帮助作用。因为逐利使然,大众媒介为博取点击率和关注度,通常会使用低级的感官刺激来实现这一目标,然后再通过受众的关注度来实现媒介的商业价值转换,从而获得利润。在传媒与受众双方的互动过程产生了大众媒介环境,因此,和谐良好的媒介环境与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紧密相连。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受众的良好的审美习惯与观念,有助于建立大学新生的媒介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鉴别能力,使他们自觉过滤大众媒介中传播的低俗内容,避免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中产生的非理。当大学新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能以较高的媒介道德水平、媒介信息甄别能力和良好的审美习惯进入到媒介环境中,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者就会根据受众偏好和习惯来调整和设置媒介传播内容,更大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和内容的格调高雅,从而对民众的媒介素质进行再一次提升。
3.对大学新生理性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发挥促进作用。培养和锻炼受众传播与表达自身诉求的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内容。新媒体凭借其自身所具备的信息传递高速与沟通便捷的功能,打破了大众传播媒介话语权被少数人长期垄断的局面,媒介平民化程度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主动参与到大众传播媒介的互动过程中发表言论。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受众的媒介适应力及表达技能,还担负着提高受众分析思辨水平、培养理性公民的责任。虽然大学新生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还未踏入社会,但是他们积极热情,有着强烈的愿望想要加入到社会事务与公共话题讨论中,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媒介素养教育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大学阶段做一个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理性公民。
参考文献:
篇9
一、从表象入手,在直观中感知,联系语言实际切入。
彝族地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和其它地区的小朋友一样,是形象的,容易在直观的教学中激发兴趣。其最大的教学障碍是语言关。虽然教材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孩子们一打开课本就会兴趣盎然的互相议论图上画的是什么?在干什么?比如第一课画面上有个小女孩,坐在船上干什么呢?图上还有谁呢?但他们会本能的使用母语---即彝语交流。(鸡、鹅、草地)这时,我就用彝语引导学生回答了问题,然后请个较主动的学生再上来表演小女孩唱歌的样子---- “开始唱读,a a a,公鸡啼叫o o o,鹅在水中倒影e e e。”孩子们会很高兴,很主动。争相模仿,我开始校正他们的发音,通过兴致盈然的图画到轻松的学习,模仿正确的发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主动、轻松愉快的。
用直观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准确发音。教学声母f时,我拿一把雨伞做教具进行直观演示,教学生念“一把雨伞f f f”。在区分b和p,d和t,g k和h发音是否送气,我拿一张薄纸放在嘴边,有意识地发出不同的音,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送气的情况。整个过程不必急于求成,先用彝语教入门,让他们听懂意思;再听标准的录音和老师朗读,教读配合,效果甚好。
二、用自己熟知的身边事物,创设趣味情境,大胆用彝族语言激发学生第一情感。
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表演,在欢笑中教育。在学习声母jqx与ü相拼,nl和ü相拼规则中,我设计让学生戴纸质头饰进行表演。并配上故事,说三个好朋友j q x,一块儿出去玩,让三个小朋友分别饰演。路上碰见了小ü,小ü有礼貌,急忙脱下帽,问声好。通过戴头饰表演,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学做有礼貌的孩子,并掌握了 jqx与ü相拼,两点要去掉的规则。而在学习nl和ü相拼,两点不去掉的规则时,我也配上了故事:小ü整天捣乱和调皮,气了爸妈n和l。小ü 小ü知错了,泪珠汪汪有两颗。整个教学过程,我不急不慢。用彝语,他们听得懂,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幽默语言,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情节之中,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 。声调教学中,主要还是用彝族语讲清声调符号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彝语的发声跟汉语是一样的。
彝族地区处于幼童期的孩子,是十分活泼好动的。由于长期居住高寒山区,他们的运动能力普遍都相当好。上课时让他们动动手、做做知识性游戏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这主要体现于手口脑耳互动互助,和谐合作加强记忆。
比如,在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wu时,我领着孩子们边念“小i见大y,赶快往后退,小u见大W,边哭边后退”,边将排于Y、W前的字母卡i、u后移,组成音节 “yi、wu”,然后,再带着孩子们念“yi和wu,不能拼,直接读出它们的音”,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地将yi、wu繁难的拼写、拼读规则牢牢记住了。
三、模仿学习别人的教学好方法,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创新方法为自己所用。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应用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发展,从而有利于数学教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使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思维方式的能力。
1.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指的就是与教学的主体内容形式相互联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旨在研究学生们所感兴趣的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智力能力,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种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创新学习方式。
2.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要提出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所学的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把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彻底的了解。数学教师所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一定要和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数学教师通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种方式,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有所提升。
第二,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的数学知识需要学生有缜密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往往会发现其实大家对数学的逻辑问题都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与分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然后再把知识的难度一点点地加深,从而让学生完全地理解。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要对所传授的内容进行逐层剖析,从而使学生更喜欢学数学,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三,要解决问题。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要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解决问题就一定会想出一些新的办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想出的新的解题方法进行判断,看其是否正确。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养成多动脑的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3.问题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发展,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在随之变化。其中问题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最为突出的,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问题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养成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整体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对于遇到的问题都是要通过师生间相互的交流,才能得以解决,所以问题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地认识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深刻内涵,并充分地发挥教学组织能力,把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分解与转换,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探索更新颖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进而使问题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得到运用。这样不但可以从总体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上一篇:家庭理财的投资规划
- 下一篇: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