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

篇1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2

语文课堂教评价,通俗的说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观课与评教,是在语文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对师生行为作出鉴定与价值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目的是促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推行之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不仅在认知领域有所扩展,还增添了一些人文性等因素,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本文从分析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局限性出发,在对比中凸显新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对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的局限性

1.淡薄的人文意识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部分的“课程性质和地位”中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而此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带有严重的局限性,许多教师缺乏专业而系统的理论知识,人文意识淡薄。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大多数教师局限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观课后的感性认识,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缺乏深度认识。有时候仅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差,不顾学生的自尊,而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严重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还有的甚至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选拔优质教师的手段,而忽略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用来区分教师和学生的等级,而是要促进教学活动更加完善,促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康且全面发展的人。

2. 淡薄的学生评价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中,其评价的主体是教师,一堂课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师的表现。比如说一位语文教师上一很感人的公开课,当时来听课的有中外的教育专家,这位老师为了上好这堂课,甚至都实训了几次。果然这堂课上得感人肺腑,听课的学生都感动得流泪。这堂课上完后中国的教育专家的评价是:本堂课非常注重教学中情感的渗透,一定程度上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目的,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本以为外国专家会有同感,但没想到的是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堂很失败的课,他们认为教师一味用言语去打动学生,却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就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要实现师生在知识、情感、心灵上的双赢,必须要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一堂成功的课不是仅仅看一位老师的表演有多精彩。

这种只关注教师表现的评课现象是我们传统评课观念里比较普遍的。他们常常忽视课堂教学活动中其他因素,导致许多教师把上公开课当成是自己表演的机会。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的教学活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只承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3.过度重视考试评价功能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观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主要形式是考试。学生考得好与不好,都是教师授课好坏的一个依据,教师被贴上了等级的标签。这由于“应试教育”这个传统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教师上课上什么,教哪些知识给学生,都是从考试的内容出发,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以考试为评价标准显得很单一。当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是可以学到知识,但是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中它仅仅抓住“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远远没达到。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方式,过度重视考试结果的评价行为会使课堂教学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开发,因而探究多元化的评价体制是改变这种局面的最好方式。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新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文课程的主要功能之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的这种双重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转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观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指示性。

1.课堂评价观念的转变

从重“评教”向“评教评学”并重转变。教学是教生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传授知识为基础,有步骤有计划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且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的交互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教”上,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甚至教师语言、板书和教态都是评价所关注的,而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新课改实施后,新的课堂不仅要关注教师,更要关注学生,衡量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不仅要关注教师各方面的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把教和学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

树立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提出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观。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是当前新课程评价研究领域中最新理念的体现。发展性评价就要求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与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并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深入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自我,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标准,语文课堂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如按评价的主体对象划分,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从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区分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此外,还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等。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说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人文目标。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既是对教师的评价又是对学生的评价。一堂充满生命力的课,学生的表现很关键。同时,我们还要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去评价。定性评价比较重视环境对课堂的影响,重视课堂运行的整个过程。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课堂观察。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也就是看师生的互动所达到的积极课堂教学效果。第二,结合学习成果,评价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比如说可以通过考试用卷面成绩来评价,也可以通过口试来评价,甚至是课堂上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等等。第三,创设活动情境,评价其创造性。这是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的一种评价方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的活动、专题等来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定量评价就是不把课堂评价的等级分得那么死,而是在评价中通过淡化分数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单纯地把分数作为定位评价的依据等,这样有利于保护教师和学生的自尊心,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此,新课改后,我们要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去进行课堂评价,这是一种长远的评价观。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几点: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二是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三是当场观察与事后调查相结合,这样更全面更有针对性。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堂评价观是全面综合的评价观,这体现在它所倡导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专家对于教师的评价,还有同行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

首先,专家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专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全面性能有一个好的把握,但是并非“专家都是权威”,只能说专家的观点是重要的依据。

篇2

【论文摘要】教师具有自我个性的教学是“人性”在课堂教学的体现。新课程改革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为教师具有自我个性的教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然而,事与愿违,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化、固定化,边缘化的倾向却越来越明显;我们为解放学生、张扬学生个性欣喜时,发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在改革的浪潮中逐渐被淹没。教师教学主体性的失落、教师教学能动性的枯竭、教师教学创造性的阻碍、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压抑等四个维度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个性式微的主要原因。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这需要教师主体意识的回归,教师自己积极主动的“适应”、“理解”、“体验”,学校运用开放、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并建立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引言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近9年,“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成为了改革的主旋律。我们欣喜地看到“人”与课堂教学相遇,“培养完整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终极目标使我们对改革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学生中心论”理所当然地影响到实际的教学,当学生自由徜徉在课堂中时,作为教的主体一一教师,似乎成为了“旁观者”。我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自身的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自主性,具有教师鲜明个性的教学越来越少。教师的教学越来越模式化、固定化、边缘化,教师教学个性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逐渐被淹没。

一、教师教学个性的内涵解读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人的个性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的个性就是人自身独特的社会性,是区分不同生命体的重要依据。

教师个性是指教师独特的心理品质。教师教学个性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融入的独特感情、所张扬的“个体人性”、所表现的“自我创新性”、所反映的教学特色。教师教学个性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思想和方式去处理课程教学的问题,是教师教学机智、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的结合。整体上讲,教师教学个性就是“人性”在课堂教学的体现,一方面,它使教师作为主体生命存在于课堂,展现了“自我”;另一方面,实现了教师自由的生命价值,促使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具体说,教师教学个性是由教师教学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组成,教师教学个性彰显的过程是教师个性倾注在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师能动的、创造性的实现其主体生命的建构过程。当然,我们讨论的教学个性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的教学个性”,而不是任意式、随意式的教学个性。自由散漫、信口开河等不计后果的误导式教学个性是排除在我们所讨论的教师教学个性之外的。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个性式微原因的分析

1.新课改中“教师边缘化”的实践误区造成教师主体性的失落

“体验教学”、“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生命教学”等新时期的教学模式无一例外地要求把学生看成教学过程的主体,要求重视学生的情感、经验、自发地成长、自我体验,要求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这种价值背景下,学生自然成为了这次新课改的中心。诚然,在“教师中心论”长期盛行的我国,太缺乏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关注,太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呼唤。但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遗憾的是,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仅仅是把“中心”的帽子戴在了学生头上,而忽视了曾经“带帽人”的发展。“即使在汗牛充栋的教育理论和文献参考中,作为教师的角色背景和生命敏感依然是被严重地束缚或者是被轻易地放弃”。当我们期望“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时,我们是不是需要考虑到教师生命的绽放,是不是考虑到教师也是“人”。既然课堂是一个生命相遇、相知的场所,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是不是也有权在课堂上实现“全域发展”,有权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自由?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言到:“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也就是说,教师教学个性对学生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观,新课程改革在解放学生的同时,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另一种人”一一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个性的同时,对教师教学个性却不那么感冒,教师俨然成为了课堂教学中边缘化的人物。教师教学个性的彰显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教师的情趣、态度、个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越来越难得到反映。“一切为了学生”让教师的教学犹如带着镣铐跳舞般的拘束。

2.“审美·体验·生成”的自我认识偏差造成教师教学能动性的枯竭

课程应把生活世界的东西提供出来让儿童去理解和体验,而不是把事先规定好的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让学生去接受,不能用概念化的东西掩盖学生的真实体验。这本是对原来仅把知识、技能传递为主要形式教学的批判,指出了教学不是简单的认识活动,不是技能的训练手段。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体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教学应是对生命的审美体验,是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过程,是“把教与学中的人的、物的、精神的诸多因素有机地组织合成起来,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怛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自己看作“帮助学生体验的人”,自己的任务仅仅是帮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让学生在直觉的指引下灵动的探寻、体验。生成于是也被看作一种教学任务来实施,成为一种预设式的、先知式的“生成”,学生单方的“生成”。教师不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完成“生成”,更忽视了教学生成的不可预知性。教师误认为“美”是学生才能去追求的,体验也是学生的事情,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无为而治”,让学生自由的去发现、欣赏、生成。这种认识偏差导致由“控制教学”的极端走向“旁观教学”的极端,把多层次的、立体式的教学分解成单向的教学,响亮口号背景下的新课改教学也显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教师富有生命力的“教”,不仅仅融合了自己对世界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和人生实践的切身体会,而且能对学生发现美和个性形成提供方法和支持。然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却往往忽视自身的体验,把审美体验式的生成性教学理解为“学生单边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放弃了自主能动性的发挥,造成了自身角色的迷茫。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也无从彰显。

3.学校标准化的教学管理阻碍了教师教学创造性的生成

学校标准化的行政教学管理模式导致教师教学创造性无法找到生成的路径。新课改是一场针对课程与教学的内部改革。这场改革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几乎没有触及,而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现有的“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单向行政关系。这种关系强调统一和服从,以组织的科层制为核心,对每个人的权力义务都有细致而明确的规定,不允许个人随意扩大行动的阈值。在科层体制中,个体的行为过程被简化为一系列的命令一一服从过程,个人被严重地物化与原子化。”教师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黄牛”,只顾埋头辛勤的工作,却无法创造出自己的特色,无法实现自己对教学的超越。比如,考虑新课改的教师适应性问题,许多中小学仍旧盛行“集体备课制度”。在教学资源有限、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环境下,这种制度对一些教师的备课确实有帮助。但是集体备课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老师。教学思想、重难点处理、教法学法、训练检测等方面做到基本统一的要求也让许多教师无法展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无法承担“课程开发者”的角色义务。许多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参加集体备课组,必须按备课的内容进行教学,这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一刀切”做法自然不止于此。新课改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极少关注,使得教师在这种标准化的管理下,逐渐失去自己的灵性,逐渐在“集体大于个体”的思维下“得过且过”。教学成为了服从管理、疲于应付管理的手段,教师教学创造性逐渐缺失,教学个性成长的动力也逐渐衰竭。

4.单一的、线性的教师评价现状压抑着教学的自主性

新课改主张改变原有单一、量化的评价模式,实现多元、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但考试升学的压力、社会对学校的压力让现有的教师评价现状仍如同“一个不动感情的只按照某种抽象公式性的条例办事的审判官”。学生分数、升学率、通过率、优秀率、排名依旧是评价教师最主要的依据,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每年学校评比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唱主角的注定是那些班级成绩优秀、升学率最高的老师。量化的数字在直观的、单向的反映教师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如同遥控器一般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当客观的数字成为了评价教师的主流时,教师所做的一切就是围绕着那些让人心动的数字展开,他们想方设法的灌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师如同机器一般做着重复的工作,因为流水线的“生产”带来的是效率,是“高合格率”,是决定评价好坏的“通过率”。教师展现给学生的是一个“机械工人”的角色,尽可能的把“更多的知识”塞到学生的头脑里,学生也成为了“机械工人”手中的“物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情感的投入,没有自我的加工,不能融入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作为社会职业者在课堂中展示的只是工具性角色的一面,其情感角色被遗忘,从而导致教师生命本真的歪曲,教师的情趣、爱好、个性等被严重遮蔽。”嘲教师教学成为外在压力下的被动教学,缺乏教师自主的思考,课堂教学也因此缺乏生命的活力。

教师教学主体性的失落、教师教学能动性的枯竭、教师教学创造性的阻碍、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压抑成为了当下教师教学个性式微的主要原因。新课改对学生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却有一种忽视教师主体的倾向。但“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完善的过程”。“教师是工具还是人往往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存状态;教师的教学个性发挥到什么程度,对学生的个性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个性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形成。所以说,教师教学个性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

1.新课改的实践要有教师主体性回归的意识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逐步培养并增强学生主体性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新课改中“学生一边倒”的倾向是对以往“教师中心”的矫枉过正。只有充分尊重教师个人的主体性,教师才能带着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发掘自己的潜力,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人。

教师主体性的回归是新课改中教师教学个性成长的前提条件。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我”与“你”的关系,实现教学情境下的对话。只有这样,教师的生命价值才能够充分的展现,教师教学个性才能在自由的空间中生成。教师主体性的回归也更容易使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知识的传声筒,简单的教书匠转变成学生心灵停靠的港湾,能够“为学生彰显不同各自的生命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这也与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不谋而合。

2.教师自己要积极主动的“适应”、“理解”、“体验”

教学能动性是教师教学个性成长的不竭动力。新课改中的教师不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他们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力军。教学的过程本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师生双方生命的唤起,是双方个体生命价值的展现。教师对新课改一些理念的理解偏差,使教师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适应、理解新课改的理念,不应该想当然的把“促进学生发展”理解为“学生的单边活动”;不应该简单的把“体验”、“生成”看作是学生的专利。“无为而治”的教学会让教师失去教学的动力,教师也会放弃自身的能动性,不愿意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风格。教师教学个性当然也无从谈起。所以说,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新课改,主动的适应新课改、体验新课改。这是教师保持教学能动性的关键。在适应的过程中,教师能保持着对教学的激情;在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能发现自己生命的美,都为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提供了动力支持。

3.尝试运用开放、弹性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创造性不仅是教师教学个性的最大特色,也是教师形成教学个性的关键。教学管理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创造性的生成,针对当前新课改中教师教学个性的缺失,学校教学需要运用开放、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所谓开放、弹性的教学管理是指教师不必完全受制于管理的束缚,不必局限于“大一统”的教学思想,并能够为教师自由的行使应有的教学权力、维护个体的生命自由提供宽松的环境。教师教学在这种环境下,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对课程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实现“个体生命视界”与“课程文本视界”的融合,促使教师的个性得到充分释放。这种教学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减少过多的教学行政干预,能给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提供最大的自由,真正贯彻新课改对教师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的角色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具体的教学情境,结合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把课堂教学过程演绎成创造性的生成过程。教师对教学内容创造性的加工改造,对教学方法手段创造性的选择与革新,从而使教师的个体意识与管理模式形成一种有序的平衡。开放、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与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之间也实现了“心灵的耦合”。

4.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学自主性是教师教学个性成长的向导。“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而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因此,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n。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文字处理、信息加工的过程,它是由活生生的人参与的活动。科学管理模式下的效率评价在单向考察复杂的人的教学活动中显然过于简单,更无益于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教师的教学以个体自主生命的身份出现融入了自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在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时教师教学自主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绝不能简单的以数字来评价教师。新课改中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呼唤一种生命的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的落脚点不是最后的“数字评比”,而是生命个性在教学生活中是否得到充分的释放,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完成对自己的超越。评价方法也应该由终结性的评价向过程性转变,从关注客观数字的定量评价向促进个人发展的定性评价转变。在评价体系的建立中,我们希望教师可以避免贴上“同一式的机械化”标签,而“自主式个性”能充盈整个教学过程,最终实现教师教学个性的成长。

篇3

一、善于发现问题是小学教育管理的基础

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地在管理中走“中庸”之道,做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决策,让教师心情舒畅的工作,让学生快乐地成长。对此,我们要深入课堂、操场、办公室,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和教师交谈,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握学校跳动的脉络,并切合实际的对学校的发展进行思考。要常通过网络、报刊等多种途径向先进学校学习,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不断地学习政策法规,增强政治敏锐性,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和比照,从中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然后不断完善相关规章,明确在管理中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先做,哪些可以缓做,由此来制定学校发展目标和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此,关注时事,从多种媒体传播的相关信息中发现问题,汲取教训,这有利于扬长避短,未雨绸缪,如安全方面的报道就应引起高度警惕,以防止类似影响学校发展的安全事故发生。

我认为,对一所小学来说,没什么大事,我们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我们身边的一件件微不足到的小事做好,把上级的精神落实好;在诸如早到迟走,打扫卫生,深入课堂听课、搞教研等方面做出表率,学校的一切工作就有了基础,就会赢得教师的欢迎。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管理的核心

首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法规,不断更新知识,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和家乡的发展;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知识,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了解如基建、安全等一般常识,并带头实践,有了广博的知识面,开会时才有话可说,和教师聊天时才有参与的资格,从而才能用自然生成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给教师做出榜样,又可在决策中减少失误。

其次,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努力树立团队意识,营造团队精神。群体作风是非纪律性、非规章制度的,但却是规范群体成员的无形准则,它不用强迫,但能造成良好的舆论和氛围,很好地影响和规范教师的行为。我注重加强教师群体作风引导,通过多种文体活动充实教师的业余空间,增强教师凝聚力,引导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容纳他人;大力宣传“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积极倡导读书学习活动,引导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努力创造一支不断进行知识积累的团队,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用成功的喜悦来充实教师的精神家园,进而把生活的乐趣迁移到工作中去,使教师在精神上有所寄托,感受工作的美好。要注重教师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的打造,使之成为一种办学精神。

另一方面,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若干途径中,校本培训是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是教师的职业生命注入新的活力的有效形式。校本培训以其灵活而多样,经济而持久,实际而全面的鲜明特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师继续教育的主流。我们的做法: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下载大量的优质课实录,刻制成光盘供教师观看学习,二是购买教育理论书籍和订阅多种教育杂志供教师借阅;三是搭建舞台,给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四是走“科研兴校”之路,以科研带动课改,培育教师;五是认真进行每周的日常教研活动,做到时间、内容落实,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人文校园是小学教育管理的依托

营造优美、舒适、具有人文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把人的发展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基于这一理解,我校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并围绕这一出发点提出了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打造人文校园,让校园生活充满思想、情感和智慧,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报负,对自己成长充满自信,初步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顽强的意志力,让校园成为学生喜爱、依恋和维护的家园。

博爱是一种高尚的思想道德,就是爱人、爱群、爱物以及爱一切美好的东西。作为育人为先的教师,理当具有博爱思想,并将此思想变成育人的具体行动。“爱人”是现代人文管理的核心精神,是管理人性化的集中体现,即要爱学生,爱教师,爱同事爱周围所有的人,又要爱惜人的才能,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作用;“爱集体“就是要爱自己所属的大群体、小群体,就是爱学校,并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爱物”就是要爱惜人类的一切成果,爱家乡和周围的环境,热爱大自然。关心国家与世界;关心人类与自然。把博爱思想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融入到教师的每一节课之中。做到课堂内外结合,学校内外结合,让学生在爱的海洋里健康地成长。

四、营造民主氛围是小学教育管理的关键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16-02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对于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成长与提高,成为了现代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小学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并进行改进。

一、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素质教育缺乏完善的体系。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发展依然有待提高,虽然素质教育的推行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并且在教学工作中依然占有较大的比例。虽然从思想意识上,教师已经了解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了解了综合性素质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依然缺乏有效的执行,在部分学校中,素质教育仅仅是一种工作口号。由于素质教育的推广缺乏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缺失,造成素质教育的推行举步维艰。很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素质教育经验,导致素质教育的开展、考核工作都难以保证其效果和质量。素质教育工作的推广依然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当中,难以深入地进行开展。

第二,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我国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并且各项教学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民族单一,人口密集,具有良好的教育发展条件。而西部地区民族种类较多,并且整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育水平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第三,家庭教育难以保证与学校教育的同步。现阶段,很多家庭自身对于学生的教育存在很大不足,由于独生子女现象的普遍性,并且整体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存在娇生惯养的现象,生活中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着过于片面的情况,并且家长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认识不足,难以正确地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步,对于学生的日后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四,社会中不良风气与价值观对于教学工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社会中产生了很多的不良风气,由于社会观念的转变,教育事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以往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各种文化理念的涌入,对于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于不良意识与风气缺乏辨别能力,如果学校与家庭不能对其重视,并且进行合理的引导,就会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改进小学教学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第一,构建完善的小学教学管理体系。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开展的情况下,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者要积极地加强理论创新,根据实际教学特点与需求,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开展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中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地发展,开展任何管理工作都必须要以创新、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通过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一条适合教学水平有效发展的道路。

第二,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我国各地区经济情况发展有很大的差异,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实地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于当地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各地区要根据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教学大纲,有效地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更好地保证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第三,引导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在开展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正视社会舆论的作用,把握社会风气,避免不良风气对于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要重视社会舆论的监督与引导,并且对于现有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不合理的发展问题进行逐一的解决,保证小学教学工作发展的正确性。小学时代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非常重要,只有保证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加强家庭教学与学校教学的同步性。家校同步,是现代小学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的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执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状态进行了解与掌握,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师与家长更好地沟通与配合。现代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学生入学的年龄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再加上社会中各种各样信息的影响,使得小学生的成长遇到了较以往更多的困难。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工作压力较大,家长在忙于日常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忽略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没有时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种种因素会造成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偏离,并且受不良信息与习惯的影响,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成长。只有真正地做好家庭教学与学校教学的同步,才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最佳的环境。

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提高小学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是全社会、民族需要共同关注与努力的。针对于现有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教育工作者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高度的职业道德,不断地对于新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摸索,营造一个良好的小学教学发展环境,进而为我国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和行为;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即高中生物教学任务不仅是传授生物学知识,还要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中新课改。

理念指导行为,因此,面对高中新课改,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理念。第一,教师应具有新的学生观。能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还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之一。第二,教师应具有新的教师观。教师要实现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第三,教师应具有新的教材观。教师应认识到,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第四,教师应具有新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实施应该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通过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1]。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新课程力图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中,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技能的发展、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等多重任务。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过去的先开始概念、规律的演绎式学习方式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规律的“实验—归纳”式学习。其中心是重在“做”的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通过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主动去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习惯、熟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比如,在“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中,“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通常很难理解其真正的含义,特别是无法理解什么是“抑制生长”。笔者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以教材提供的材料为核心,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生长素两重性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其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结论。这样,学生以实验数据为基础,通过自主学习真正理解了“两重性”的含义:促进生长是指生长速度比正常生长还要快,而抑制生长是指比正常生长速度慢(仍然是在生长)。

二、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环境

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引导学生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和交流;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在探究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比如,笔者在“探究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活动中,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建议学生探究的对象可以是α-淀粉酶、唾液淀粉酶或过氧化氢酶,然后从确定材料开始,到确立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自主探究活动。从学生活动的过程看,其聪明才智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不盲从教材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尝试新方法。如有的同学试图利用“银镜反应”的原理来检验还原性糖,有的同学则尝试用糖尿病试纸检验还原性糖等等。 转贴于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要真正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行为的创新,仅仅依靠教材提供的资料和实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要求教师去努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比如,在“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中,笔者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就来自于相关的生物学教学杂志。又如,在“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书籍、杂志、网络等渠道,搜集了大量有关遗传密码的研究资料,然后将其进行有机的组合和改编,使其成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材料。再如,在“探究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改进实验的方法,采用糖尿病试纸的颜色变化来检验还原性糖,还有用试管套小气球,通过观察气球膨胀的程度及其时间,来检验相关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扩大课程资源的利用范围,可以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也为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从而满足新课程教学活动的需要。

四、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多方面素养整合的结果,而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可能成为产生创造性思想、灵感的源泉。而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人文教育往往是科学教育的附属品,是在学科知识教学的空余时间里,教师进行的一些空泛无物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目的性不强而随意性较大,当然其教育的效果也就难遂人愿了。

实际上,在我们使用的生物学科教材中,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及人文教育内容。一些科学史的材料体现了有关生物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以科学史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和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如新课程教材中提到,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诞生和发展,结束了神创论等唯心主义理论对生物界的统治,也推翻了神学理论对人类思想的禁锢,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引向一个新时代,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这个事例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科学家们以敢于怀疑一切的勇气,不懈地追求真理,展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影响。教师可以这些科学发展历程中带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和愿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和讨论,让学生经历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并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执著探索[2]。

五、强化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的学业评价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新课程实施中一个难点问题。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才能达到既能够检测到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能力发展程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又能避免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这是亟待广大教师和专业教育工作者解决的问题,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一线教师应该把对学生学业评价方面的着力点放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上面,建立起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有着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手段,评价应该起到引导学生的学习、解决思维障碍、促进思维发展、改进学习方法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馈,促进其改进教学。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需要我们广大生物教师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的教师。而要成为创新型的教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篇6

(一)以明确的指导思想统一各学校的思想认识

统一思想认识,是统一行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三河湖镇教委出台了《关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意见》、《关于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的意见》等几项指导性意见,使各学校上下认识到:落实素质教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行动;学校教学管理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为目标,以规范课程管理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通过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的系统复杂工程;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教学活动的实施必需建立在尊重教学规律,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激发师生活力的基础上。教学评价在教学中起着导向、激励、促进发展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各单位要逐步建立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以必要的制度规范统一各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为引导学校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做文章,镇教委通过制订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促使学校围绕规范课堂教学,制定、落实相关制度,并努力探索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评价制度。例如,镇教委在出台《关于做好教学评价工作的意见》等几项指导性意见的同时,研究制订了《三河湖镇学校校长听评课制度》、《三河湖镇中小学教学评价标准》等。每学期,镇教委对各学校的教学管理分别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制订并落实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评价制度,为学校、教师提供了科学性指导,也为学校、教师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三)充分发挥各校长的独特作用

学校、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主体,校长是这个主体的组织者、引导者、实施者。校长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行为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为此,三河湖镇实施校长进课堂工程,落实《三河湖镇学校校长听评课制度》,校长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听评课并且保持常态化,发挥了校长自身在课堂监督、指导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重过程

(一)创新教研形式,务实开展活动

切实发挥镇教研室的业务监督与指导职能。根据相关制度要求,镇教研室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调研听评课。镇教研室根据学期计划安排,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走进学校搞调研,深入课堂听评课。通过进校调研,及时掌握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重点的确立、工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通过听评课,了解学校在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切入口,促进校长听评课制度的落实,促进学校教学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

实施学科骨干带动战略。例如,针对各小学师资极不平衡的现状,从小学落实课程方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出发,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科骨干,开展小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综合等学科的镇公开课观摩活动;针对偏远小学的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重不足的现状,镇教研室特邀同学科名师到小学教研组进行听评课帮扶等。为调动学校、骨干教师参与帮扶活动的积极性,镇教委规定,把各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数量列入教委对各学校的教学评价内容之一;同时,各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须服从镇教委安排,积极参与跨学校同学科“师徒结对”帮扶等活动,否则,相关指标计零分。

搞好常规教研,务求实效。例如,为给各校同学科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每学年组织一次全镇课堂教学比赛活动,突出“同课异构”特征,提高新手的参与率;借助学科远程研修,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优势,积极建立网上教研平台,促进同学科跨学校教研的广度与深度;针对某些学校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少、同年级同学科开展集体备课组织困难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跨学校同学科集体研讨活动;着眼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借助《三河湖教研》平台,建立全镇教师反思集。结合区教研联合体活动,组织开展了全镇美术教师和部分学生参加的美术作品展及评选活动等。

(二)检查与指导相结合

在加强过程管理与检查的基础上,每学期,镇教委集中组织教学检查暨学科教学视导活动。一是检查小组对学校的课程、课堂、课时、作业布置与批改、单元测试、学生日常评价等进行督导检查,检查结果与学校教学评价结果挂钩;二是依托学科中心教研组,由学科骨干组成教学视导小组,通过跨校听评课、对同学科的作业及测试等各环节进行检查评价,实现跨学校同学科教师内部的集体交流,其结果不与学校教学评价结果挂钩。两个小组既分工又合作,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学骨干从不同侧面入手,发挥检查指导职能,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抓落实

(一)落实评价制度求实效

制订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不等于评价改革研究的成功。好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来源于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学管理实践的深刻反思,只有在生动活泼的学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例如,镇教委把学校在区教研室教学视导中的课堂教学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学校校长每周向镇教委传送的校长听评课记录情况、学校各学校所取得的教研成果及骨干教师参与“结对”帮扶情况等多项内容,按相关标准计入学校的教学评价成绩。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的真正落实,为学校落实课程方案,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了正确的导向和有力保障。

(二)落实效果测试求质量

镇教委为突出学校在教学管理评价方面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求学校要努力探索实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也从本镇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通过镇级抽测以评价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方式。

其总体思路是,以校本测试为主,以镇教委指导、监督、检查为辅。关于考试科目的成绩抽测,镇教委根据学期教学计划抽取科目、班级等要素,集中组织命题、监考、评卷、统计等环节,集中组织测试以评价学校。关于考查科目的成绩测试,一是学校按镇教委要求制订具体的考查方案,并上交镇教委审核,教委对学校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等级评价计分,通过检查(包括实地检查)方案是否真正落实以及落实的规范、严格、完整程度等进行量化计分;二是在组织考试科目抽测时,根据部分考查科目的可测试程度,选取某科目(至少一科)进行抽测。

四、成效与反思

经过近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镇小学教学管理评价工作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各学校的教学管理思想的转变。学校领导对落实学校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的意义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质量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研究探索教学管理评价改革的自觉性明显提高。教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意识、教与学的评价意识有了新的提高。

二是各学校落实教学管理制度的行为特征的转变。各学校领导更着重在新新课程背景下从制度层面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更着重运用教学评价杠杆的作用来激发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7

关键词:双边活动 兴趣 尊重 创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基于此,我觉得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更好贯彻新课改精神,本着为了学生成才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我们应该避免陷入以下一些误区。在此提出以共避之。

一、口若悬河,搞一言堂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主体,课堂的主角,其行为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课改下的的历史教学与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形式基本不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和收集相关资料,上课时由学生自由发言。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地、主动的和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求知的欲望与激情也被激发起来;让学生学习了用心去感受历史知识,而不是简单用脑去记历史,同时展开丰富联想,让历史走出教材,走向现实生活中,要让学生“讲”出来,学进去。

总之,教育应还原本质,教师从“人”回归自主,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教学主体。尽量发掘学生的需求和潜能。

二、把握不准,有始无终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备教材,转变为先备学生,但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教材,做到随心驾驶,有的放矢。可有的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没有认真备课,造成了课前未吃透教材、未了解学生,上课时往往产生课堂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种倾向,前者多见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老师,课文讲完,练习处理后学生无事可作。很多课堂在30分钟内完成,学生在富余时间里,无所适从。与此相反,由于担心完不成教学目标,对教材不作轻重处理,更不作取舍处理,甚至连同书上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个个解析。切忌平均使用,环节不全,造成课堂饥饱不匀现象产生

三、面面俱到,遍地开花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减少了,也没有了以往的小字内容。但是正文虽少,但辅助内容就比较丰富。有导语、学习建议、课前提示、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图表、图画、材料阅读、自我测评等。有的教师授课就轻描淡写,学生练习犹如“闪电”,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是:上课似“坐飞机”,练习似“流星雨”,探究似“雾里看花”,落实目标似“瞎子摸象”。结果是主次不分,轻重不明,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这堂课的效果肯定就不理想。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精当剪裁,练习设计总揽要点,寓课文于练习之中,借巩固而升华思维,促成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课文的动脑筋和问题探究中蕴藏了不少这样的精彩案例,切忌知识传授“普下大网”,做练习搞“广种薄收”。

四、语言枯燥,方法死板

历史是一门生动的学科,应该把枯燥知识用生动语言讲述,切实履行孔圣人的“寓教于乐”。然大多数老师让学生无精打采,气氛沉闷,学生保持缄默。很多学生把历史课被戏称为“睡觉课”,“休息课”。这是教师教学者的悲哀,更是先人们得悲哀。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形象富有亲和力,语言富有感染力,问题富有吸引力,师生互动融为一体。要把历史课上好、上活、上出味道、上出精彩。这样就能使历史课演化成兴趣课、探究课,切实把学生从边缘引入中心。

五、教无特色,千人一面

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此,教学方式千变万化,但总有一种最适合你和你的学生。可总有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看书,然后依照内容顺序解决问题,最后练习小结,把板书要点复述一遍。更有甚者,一次备课,反复使用。备课是“新桃换旧符”,上课是“旧瓶装新酒”。人们打趣地称这种教师为“一劳永逸”型。此种教法短则一本书,长则用三年。把教学当成了一种形式,这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基础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要让学生钟情于定式思维,探究于鸟笼之中,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缺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而为了避免陷入这类误区,教师要多探究和钻研教材、多分析和把握学生因势利导地采用恰当的教法来激活课堂的生命力。切忌教学理念固步自封,办法千人一面。

虽然教无定法,但以上我所举的几种表现是所有历史老师都应当忌讳的。新教材的施行、新课标的使用促使我们在吸取传统教法精华的基础上,摒弃陈规陋习,追求不断创新,在历史课上应努力做到:教学目标明,教学内容精,教学方法巧,教学实效好。使学生在学习中放飞希望,收获快乐。

篇8

关键词:3G;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Network Security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under 3G Communications Challenge

Tang Haiying1,Zhang Geng1,Wang Tichun2

(1.The Computer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Chongqing400052,China;2.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Graduate Dpartment,Chongqing400052,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3G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curity under analysis,according to research results to design"Network Security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courses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proved the superiority and necessity of such reform by practice.

Keywords:3G;Course Teaching

一、3G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高职学生教学改革的挑战

目前3G发展迅猛,不仅能够提供面向个人的3G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等,还可以提供面向家庭应用的宽带上网等服务。3G技术不仅给通信企业带来机会,而且给高职学生的就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强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时俱进。所以3G通信挑战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1]。

二、传统的《网络安全的实现和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密切结合市场和技术的革命性改变。3G通信的普及面临更大的信息安全问题。而传统的高职《网络安全的实现和管理》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教学,与市场发展和技术更新没有密切结合。学生学习后对最新通信系统中网络安全没有较系统的认识,对新设备、新工艺没有动手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满足企业要求。传统课程体系是沿袭的先理论后实践,忽视了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教学模式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应试教育和实验模块式教育,学生掌握知识不扎实,老师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实验内容与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相结合起来,积极性较差。

三、基于3G通信的《网络安全的实现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我们通过市场调研,专业专家论证,专业教学委员会讨论等多种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条较为可行的课程教学体系[2],在对相关岗位能力要求调研的基础上,把“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技术更新为牵引,以基本素质为重点,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目标和内容。针对网络安全课程知识内容更新快、涉及知识面广、设备操作繁杂的特点,本文就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二)《网络安全的实现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1.通过教师教来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2.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将实际的工作过程拆分为教学情景,通过虚拟网络安全系统对各种网络攻击和防御进行模拟操作,达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3.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实践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具体实施方案如下:通过2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按要求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三个小的教学项目与一个综合性集中实践项目。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将网络安全技术的相关知识点分解到三个教学项目中,在课程最后要求学生综合使用网络安全技术所有相关技术,综合性设计一个校园安全系统,系统图如图1

具体教学与实践项目的内容如下:

项目一:配置防火墙。项目二:配置入侵检测系统。项目三:配置安全网关。

综合实践项目设计如下:

目的:综合使用网络安全工具,对网络攻击与反攻击,设计一个校园安全系统

能力要求:

(1)掌握常见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及出现问题的解决;

(2)掌握常用防火墙技术;掌握攻击与反攻击;(3)掌握网络中常见的病毒及其处理办法;(4)会用各种加密工具;(5)掌握黑客常用的各种攻击方法,会用各种防范工具。

4.拓宽教学领域,创造良好的实习与就业环境。本次课程改革特色:解决了传统的教学分段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不连贯,难于因材施教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如3G网络,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应用推广实践证明

我们通过在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系、传媒艺术学院、开放学院的2009~2010级学生中进行的《网络安全的实现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这些改革更新了网络安全技术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海英,王体春.网络安全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12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影响;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逐渐认识到了高中教育的重要性,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促进其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全面开展了新课程改革工作,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新课程改革是时展的产物,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模式与教育体系,不仅如此,新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能够加强高中物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的积极性。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浅谈新课改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如三月春风,为高中物理教学增添了新鲜血液,使之具备更强的生命力,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归还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主置,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学生都是被限制住,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则不同,学生在课堂之上会拥有很多的发言机会,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想法,使之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不仅如此,归还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

2.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并不平等,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是照抄照搬,不敢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任何质疑,只能盲目接受。针对这种情况,新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不能像原先那样仅仅考虑自己应该如何教学,更多的要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在课堂之上,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问,理解、尊重学生提出的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并要耐心地与其进行讨论、为其解答。

3.增加了高中物理课堂的互动学习氛围

新课程改革刚刚推行几年,有很多教师对其的了解和认识并不深刻,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与学生进行谈论、交流,这样会在无形之中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亲切感,不仅如此,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会更加积极,久而久之,高中物理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互动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相信学生的物理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二、解析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对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主观意识急需改变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旧教材了解得也更加深入、仔细,对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考点都比较了解,因此,他们不愿意改变已经养成的习惯,觉得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内容,不了解应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安排,经常会出现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什么收获、教师迷茫不知所措的情况,根本体现不出来师道尊严。

2.学校相关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调度急需转变

目前,很多高中的领导因为害怕学生的成绩下降,影响升学率,在主观上并不是很提倡进行新课程改革,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更多的人希望稳扎稳打,即使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仍然不能摆脱“题海战术”,实则还是换汤不换药,名义上进行新课程改革,实则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客观讲,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这几年,高中生的物理成绩确实有所下降,但是这绝对不能证明新课程改革是错误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高中生从小一直接受传统的教育,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新式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换句话说,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进行新课改是非常有意义的。

3.教育经费不足导致课程资源有待补充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使本来教育资金就不充足的学校更是捉襟见肘,很多高中缺少物理实验仪器。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定理结论都需要通过实验证明得出,毫不夸张地说,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有更多、更精确物理实验仪器,教育经费的缺乏明显很难满足该要求。不仅如此,一些高中不能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也难度大,如果能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知识通过动画、音频等向学生展现出来,既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又能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解决高中物理新课程存在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高中物理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渐解决问题:

1.强化新课程改革教师的培训工作

高中物理教师是快速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因此,要想全面、高效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就要强化新课程改革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其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观念。不仅如此,还要大力开展新课改教学观摩活动,适时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此外,各个教育区域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在最大限度上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与新课改要求的差距,最终改变高中物理教师的教育手段和理念。

2.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各个高校教学设备之间的差距逐渐凸显出来,教学效果更是参差不齐,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仪器设备充足,教学质量自然就好,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而一些教学条件不好的高中则严重缺乏课程资源,连一些基本的需求都满足不了,更不用谈学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教学和学生需求,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3.大力应用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我国的各项工作当中,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其他教学器具不可比拟的优点,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高中物理知识,既分担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对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我相信,只有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研究新课程改革内容,对其充满信心,一定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育状况,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教育[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2]丁翠娟.新课改中农村教师投入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8(10).

[3]黄建国,卢筱红,喻汉林.对推进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

篇10

一、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让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发展[2]。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关键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主要原因如下:①农村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与城区学校化学教师相比,农村学校化学教师毕业于化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比例没有过半,绝大多数教师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学历,甚至还有部分非化学专业教师改行执教化学。面对新课程改革,很多农村化学教师教育理念模糊,对新课程改革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不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不能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进行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设计,不能提出基于农村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探究活动。②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担任多个班的化学课教学任务,有的还要兼任班主任,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很多教师只能疲于上课、批改作业,没有时间去研究新课程、学习新知识。③教师待遇低,工作热情不高。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单一,教师月薪1 000多块钱,除工资外,基本没有其他福利,这使很多教师失去工作热情、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愿实践新课程,甚至对其产生排斥心理,对新课程的实施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2.学校方面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教育改革工程,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建设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3]。当前,很多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主要为:①经费严重不足,实验室建设困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探究更需要实验的支撑。90%以上的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化学实验室,有的甚至连化学实验保管室都没有,更谈不上专职实验员了,许多仪器、药品严重缺失,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无法完成。②领导不重视,学校管理混乱。好的管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农村学校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漠不关心,不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校合并后班级人数过多,教师教学任务加重,据统计,80%以上的教师所带班级人数超过国家规定的50人/班的规模[3—4]。农村学校没有专职实验员,化学教师可以兼任,但糟糕的是,部分农村学校的实验员不是学化学专业的,而是由学校里的富余人员担任,由于缺乏必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化学素质和动手能力差,根本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实验替代品和改进实验。③新编教材不适合农村学生[5—6]。新课程改革倡导教材多样化,新课程改革后全国不再使用材,但无论哪一版本,其编写专家均来自大学或教育发达城市的中学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状了解少,凡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内容,农村学生了解的都不多,因此无法去开展相应的探究与调查。

3.评价体系方面

化学新课程和旧课程的最大不同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由接受知识向探究知识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①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升学率。中考历来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想成为名校得看升学率,升学率上不去,老百姓就不认可,所以学校将教学目标指向中考,教学内容紧扣中考,教学方法服从中考。②评价教师工作看学生考试成绩。农村学校里的很多项目都进行量化比较,考试成绩一出来,就计算各教师任课班级的平均分、满分率、优秀率等,通过这些数据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这种评价方式迫使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应试能力,教师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探究实验,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

二、实施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对策

农村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实施面临一些困难,但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人口素质,使中国教育活起来,再难也必须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针对以上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1.加强学习、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针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首先,农村学校要在师资培训上加大力度,构建一支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来说,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的知识水平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学习,特别是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学科知识及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前沿知识。如果在农村培养了一支有思想、有学识、有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就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新思想和理论的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营造浓厚的课程改革氛围,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面对新课程改革,采用先进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融入教学实践;再次,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的联教活动,开展教学研讨,交流分析教学案例,整合优质资源,实现课程信息与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