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式学习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主探究式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主探究式学习

篇1

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情绪情感的获得、对未知新鲜事物的探索与小朋友间的互助学习,都伴随着一定的自主探究式活动。探究学习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为小学及中学的学习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但并不是说幼儿所有的学习都必须通过探究式学习活动来完成,不加区分地全盘接受或否定都是错误的,所以需科学合理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事事探究、时时探究不仅是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更是对探究式学习的滥用和扭曲。

二、有效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策略

(一)幼儿园应为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

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需要师幼课内和户外学习相结合,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对于班容量较大的班级,对幼儿实践活动需求更多,在空间和时间都受约束、质与量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开展探究学习是相对不易的,更无法使幼儿的探究学习活动得到深入开展。作战时人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相应的,探究学习对学习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师生双方对探究学习的投入及教学环境的优良匹配,都为探究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园长和幼儿教师转变观念是实施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

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具有问题性、主体性、实践性与探索性等特征。在幼儿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队伍自上而下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管理模式,转变角色。引入与时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使教师教学观念由外而内进行质的提升,使教师由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向幼儿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转变。

(三)教师的探究设计是有效开展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关键

俗话说: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需要教师针对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幼儿生活实际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方向,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材料。探究活动设计应以对幼儿有挑战性、有吸引力,经过幼儿自主探究努力可完成为宜,有操作可行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又不脱离实际,能切实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其情感。

1.明确探究学习的方向—————确立探究主题开展幼儿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确立具体、合适的探究主题。教师应从幼儿生活成长环境中,选择与幼儿生活及幼儿行为习惯相符的生活情境来确立主题。一方面幼儿对所设定主题及目标能够理解接受,在教师指导下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使幼儿对所设定主题及目标充满期待。另一方面,探究主题要符合幼儿现阶段身心发展需求,能为幼儿向更高层次领域迈进做过渡性准备。在此基础上,运用灵活多样的探究方法,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才能保证幼儿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自主探究活动前,如果教师没有从领域知识和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幼儿确立明确合适的探究目标,往往会使幼儿的探究陷入一种盲目无序的状态。

2.找到探究学习的起点———提出或生成问题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就是“问题”。一方面,探究主题确定后,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观察、挖掘发现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培养幼儿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的能力,获得全面的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幼儿园教学主题是家庭,可以围绕这一主题提出家庭成员、职业、角色等很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问题设计或幼儿自主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要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问题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等,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既有新鲜感又愿意亲近,进而有兴趣去探究。

3.调控探究学习的过程——学会合作探究、交流评价幼儿因各方面客观因素所限,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启发和激励。教师在调控探究学习过程中,鼓励幼儿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遇到困难时要学会与小伙伴沟通合作,学习交流。不仅使幼儿学会在探究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学习,同时促进幼儿间的情感交流。

篇2

关键词:学习 方式 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的理想模式。其中的自主学习环节,是合作探究的基础,也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都来源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准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尚未形成,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和精心培养,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注重自主学习实效的检验,促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目标,学有乐趣,学有收获,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可能。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着重从激励自主学习方面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

一、以自主学习为主线,找准课堂定位,优化教学模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追寻的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自流,也不是放羊似的走走过场,而应该是在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下,学生积极高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围绕着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我在备课时,把语文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自主学习阶段;二是合作探究阶段;三是尝试运用阶段。

自主学习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学生调动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资料,充分理解文本内容,将学习资料与文本接轨,通过圈点批注,对知识进行梳理,进而明确已知和未知的知识。为课堂交流探究和课堂展示自学成果做好准备。

合作探究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对文本的深入感悟阶段。它以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为特色,既包括每个学生的自学成果在学习小组内部交流,进而推出小组代表班内交流,也包括教师引导下的重点难点探究和知识系统梳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通过充分的展示得到认可,自主学习中的困惑得到解决,知识体系建构得到完善,基本达成。

尝试运用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是将新建构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化为能力的过程。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训练。或遣词造句,或模仿描写,或借鉴写作……形式灵活多样,务求学有所用。

二、以突出自主学习实效为目的,强化圈点批注

学生手中丰富的学习资料,确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但凡事总有两面,这种条件也给不少学生滋养了懒散的学习习惯,他们因为手中资料充足,便自以为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了。学生拿来主义思想的泛滥,致使自主学习常常流于形式,严重阻碍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如何将学生拥有的学习资料,转化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越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让知识搬家,激活学习资料的办法,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与老师同时备课。即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把所拥有的知识资料,通过圈点批注与文本接轨。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只能使用教材中的文本进行交流,不允许学生拿着资料照本宣科。从而促使学生对手中的学习资料进行积极的梳理,有效地避免了自主学习中的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同时,学生收集在文本中的知识越是充实,其课堂展示的欲望便越是高涨,从而,为课堂合作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展示学习成果为手段,激励自主学习的热情

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只有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认可时,才会反过来激发起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热情,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课堂展示。教师要为学生科学设计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平等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而且必须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以使自主学习勤奋者受到鼓励,也使自主学习懒惰者感到压力。

因此,我在备课中,我把课堂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部分:合作学习部分、深入探究部分、拓展运用部分。

首先,抓合作学习环节,夯实学习基础。我将合作学习环节分成了学习小组内部展示交流活动和全班展示交流活动两部分。

学习小组内部展示交流活动,是让每一位学生将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以达到知识上相互补充,疑难问题共同化解目的。同时,推选出自主学习优秀者担当小组代表,准备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全班展示交流活动,是各学习小组推选出的代表,集合小组所掌握的知识,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又进一步要求学生,尽量将知识问题化,用问答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讲解,也可以请同学讲解。力求实现知识上的进一步相互补充,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同时收到对自主学习优秀学生表彰,对全体学生激励的效果。

其次,抓探究学习环节,深化自主学习成果。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本的精彩之处。从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真善美中受到教育,提升境界;从文本成功使用的表现手法方面,获得借鉴。其中,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究至关重要。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为基础,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研究,直至问题解决,获得共识。整个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准备的越是充分,合作探究的过程就越是顺畅,对于文本的理解就快,认识就透,把握就准,继而深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篇3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自主建构

Abstract:Inquiry learning is a key problem in today’s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attracts great attention by teachers from classrooms. But as the curriculum reform developing in depth, there appears some puzzles and misleading. In some activities of inquiry, students only follow the programs and steps set by teachers, inquire the questions put forward by teachers and draw conclusions teachers require. The nature of inquiry learning is self-determined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But the loss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inquiry learning makes the loss of the soul of inquiry learning. Therefore, the self-determined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point in inquiry learning , which requires our deep thinking of it.

Key words: inquiry learning;students’knowledge;self-determined construction

一、两个探究案例

案例1:“请严格按照老师规定的步骤和要求来开展探究活动!”

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

科目:科学(小学四年级)

地点:自然教室,每四人一小组坐在实验桌前,每桌上有烧杯、温度计、计时表、酒精灯、三角支架、加热垫、印有空白表格的纸、印有空白二维坐标系的纸各一个。

教师(打开自然教室前面的水龙头,用玻璃杯接了一杯水):同学们,玻璃杯中装的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很好。今天我们这节小学科学课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师板书: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

教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研究一下,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首先,我要问问大家,用什么测量水的温度呀?

学生:温度计。

教师:对,用温度计。现在,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一测一杯水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同学们,温度计的使用有几条注意事项,同学们回忆一下。(略)

教师:接下来老师要请每个小组都来探究一下。酒精灯的使用规范我们也已经学过,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略)

教师:我先讲一下探究的过程、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一,测量时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第二,把测量的数据填在空白表格内(教师展示了一下)。第三,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二维表格(教师展示此表)中标出相应的点。比如,5分钟时测到30度,那么这个点就画在这儿(教师示范)。第四,把点连成线,并总结一下温度的变化规律,水温的升高是先快后慢,还是先慢后快?第五,把结论填在二维表格下的横线上。好,现在各小组清点实验器材,开始准备实验。注意,请严格按照老师规定的步骤和要求来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开始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实验。教师巡视,发现与刚才要求不一致、不规范的地方就指出来,要求学生改正。学生经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了结论。

案例2:“为什么我们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电烧水、煤气烧水,哪个更合算?

某市煤气涨价,家长纷纷抱怨。一同学(小学六年级)在小学科学课后问老师:妈妈说,煤气又涨价了,不知道现在烧一壶水用煤气合算还是用电更合算,老师,你说这个问题我们能研究吗?

老师后来在班上赞扬并鼓励了这位同学,并请大家都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回家后自己研究。同时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安全,务必请家长协助操作。但具体如何开展探究过程,以及探究方法是什么,老师没有给予指导。

各小组探究后,教师组织同学们在班上交流,结果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有的说烧一壶水,煤气省钱,有的则说用电省。争论不休。

教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大家的结论并不一致,可是大家都觉得结论只能是一个,都觉得是自己的对。下面,我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仅仅这样争论下去,只是都说自己的是对的,能最终得出结论、判断出谁对谁错吗?

学生:不能。

教师:那么怎么办,如何对大家的探究结论正确与否进行判断或评价?

学生A:大家都说一说,你是怎样研究的,把研究的过程讲一讲。

学生B:每个小组都把计算的数据给大家说一下,让大家看一看有没有计算错误。

……

教师:对,大家都说得非常好,我们要讨论一件事,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否则就是无规则、无原则的胡乱争吵。那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大家刚才都说了,要公开展示各自的研究过程、方法和统计的数据,让大家一起来质疑,来评价。下面,咱们各小组一个一个地说。

……

(每个小组陈述完后,其他同学提问,该小组答辩。教师也参与讨论,如不时地提一两句质疑或反驳的话,大多是同学们之间的交往、交流、对话、相互质疑和答辩。略)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各小组的过程、方法和数据展示,通过同学们自己一起来质疑、批评、讨论,同学们知道了,要公平地对比两种烧水方法的花费大小,必须注意一些探究的规则。哪个小组没有做好,自己总结总结,想好了就给大家说一说。

小组A:要注意烧同样多的两壶水。我们小组没有注意这一点,得出的结论就有问题了。

小组B:我们小组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只记录和对比了烧水所用的时间,没有计算和对比这些时间内所花费的煤气费和电费各是多少,就得出结论哪个更合算,对比的实际上是不同方法烧水速度的快慢,而不是不同方法的合算程度。因此,探究结论也出了问题。

教师:无论是从成功的探究中总结的经验,还是从失败的探究中总结的教训,这次经历给每位同学都有不少收获。这就是挫折和失败的教育价值。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自己的挫折和教训中得到的收获对自己的长进有时更有作用,更有影响,更有促进。体验并总结了失败经历,常常使我们长进得更快、更扎实。老师希望你们不要怕失败,要珍惜自己的教训,珍视自己各种各样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小组A:老师,我们打算回去再做一次实验。

小组B:我们打算根据电和煤气的价格,重新计算一下。

小组C:只是重新计算还不行,煤气费是根据烧了多少格算出来的,电费是根据用了多少度算出来的,你们只记录了烧水的时间,还是不行。

教师:很好。下节课同学们再一次交流实验结论。这里我在同学们亲历探究的基础上讲点探究知识:咱们这种以比较为主要目的的探究实验,我们可以称之为对比实验,其中有一些方面、有一些变量(如水的多少),在两组相比较的实验中应该保持一样,我们称之为变量控制。刚才我们保持一致的变量就是水的量(体积或重量),或者说我们对水量进行了控制。这是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第一点。如果对比实验没有控制变量,结论就要出问题了。

第二点,我们要对比的是两种方法烧水的合算程度。对于合算程度,不应该用烧水时间来计算,而应该用烧某些水所花费的钱数来表示,这一点,我们叫统计或实验的效度。刚才同学们也都已经分析出来了,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实验效度就出问题了,得出来的结论也就不一定正确了。

同学们不必记住这些名词术语,在今后实验中只要注意这两个方面的探究规则就可以了。

二、分析与探讨

在上述探究式学习的实际情境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不同情形。应该说,上述探究过程中,结论都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因此,二者都属于探究的范畴。

(一)案例分析一

在案例l中,整个探究过程的他主性、控制性较强,各个环节都被教师严格地控制着。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设计机械地实施一些操作和记录,教师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方法也作了详细规定,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死的程序做一些加加减减的计算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结论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水温变化规律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但这一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权是非常小的,学生自主的空间是狭小的,学生自主的思维是非常少的,学生从中取得的收获也是有限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自主决策的机会和权力。

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动少,没有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的社会过程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与教师知识的相互作用上。

从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情绪表现看,学生的兴趣、热情、积极性、投入程度、专注程度、思维的张力,都十分有限。

当然,由于有教师的严格控制和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少出错。即使偶尔偏离教师的规范而犯错,教师也都及时地纠正了。

教师按照教案中的安排,非常顺利地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进程与预先的设计甚至在时间安排上都基本符合,实际教学时对教学设计没有什么大的调整。

总之,这种他主性很强的科学探究活动,虽然有探究的一系列步骤与外显活动(学生动手做了),但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空间非常有限。这样的探究设计仍未摆脱灌输的价值取向,这样只是抓住了探究的形式与外壳,而没有抓住探究式学习的核心与本质(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可见,只显示出科学探究的一系列步骤或操作,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这样只是抓住了探究式学习的形式与躯壳,而没有学到探究式学习的实质与灵魂。

(二)案例分析二

在这个探究式学习案例中,教师充分地放,不再告诉学生要他们怎么做,而是帮助他们靠自己去发现。如在探究过程的前大半段里,实施非指导性教学,由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探路,去尝试,去反思,去总结,从而为学生自主构建个人知识以及依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提供机会。

在这一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是很强的,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权是很大的。问题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过程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得出在较大程度上也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学生不仅自主建构了关于不同烧水方法合算程度的知识,而且通过亲历探究,以及事后的反思与总结,自主建构了关于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和实验效度的概念(最后由教师给出了概念名称)。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成为关注的焦点,给学生机会解释他们的探究过程、思维过程和方法。其中,教师也提供了一些支持和帮助,在讨论的过程中和最后总结时,运用自己的知识(教师知识)参与对学生探究的质疑和提升。如在学生讨论中教师也参与其中,不时地插入一两句质疑或反驳的话,最后,在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教师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在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同伴知识、教师知识对每一个学生知识的社会建构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意义和知识在社会互动中生成。整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往和反思性实践活动,凸显并强调了主体间性。新的知识是在个体独立思考和社会性的协商与合作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集体的智慧影响着每个人的知识建构。

整个探究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去进行个人意义的建构,同时教师也认识到必须引导学生建构起一种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意义或知识。因为,毕竟,作为自己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儿童必须像他们周围的成人一样在知识的生活里成长。教师的任务已经牢牢地确立,即与学生一起培养与发展起一种文化传统,一种与人类知识文化相一致、相适应的文化传统。

从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情绪表现看,学生的思维张力、专注投入程度、积极性、探究兴趣与热情都很高。

错误被当成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建构知识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入门”的积极信号,学生的错误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而不是把它当做必须马上删除的偶发事件。如果学生“出差错”,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以不同于成人或专家的观点或方法来解释或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重点关注这一推理过程的原创性,帮助学生揭示和自我澄清脑中的“潜在认知活动”,用各种方法探索和表达他们的想法,引导学生注意他们这些想法和推理的一致性或矛盾之处,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个人看法(学生知识)在不同情境下应用的利与弊。

当然,教师预先很难进行详细规划,而必须随时根据学生的探究实际进程及出现的具体问题而不断调整。教学过程展开的可控制性、计划性较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

可以说,这个探究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抓住了探究式学习的精髓。当然,仅仅强调教师要放手,仅仅强调非指导性恐怕并不是探究式学习的关键。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没有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与研讨(质疑与反驳),没有同伴知识、教师知识的参与和影响,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恐怕也难以实现,探究式学习最终也将无法完成。

三、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探究式学习的本质与核心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探究过程中自主性的丢失导致探究式学习失去了它的灵魂。无论是在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行动的开展,还是在探究结论的建构上,都会出现自主性的丢失,从而导致了实践中的种种误区。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核心,对探究式学习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层面的上位思考,从而为实践者提供一个更加深刻的思维框架。

的确,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想方设法用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去适应传统的授受式的课堂实践,结果就可能导致互不匹配的理论基础、假设与方法。如上所述,人们总是保持传统的惯性,新的理念经常被加到原来的设计框架之中,使之更适于课堂的实践和局限。结果,本应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探究式学习,变成了完全由教师独自把持和严格控制的探究活动。这种与探究式学习本质相对立的他主探究活动,是当前实践中的课程文化对新的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曲解。这是一个典型的用授受式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做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范例: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环节非常完全──问题的提出、假设或预测的生成、数据收集和分析、结论的构建等。相应的资源、工具、仪器等的配备方式也都符合探究式学习环境的基础和要求。但在教学开展时,教师却受制于高度标准化考试、掌握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等主导课程文化价值观。

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自主地对问题加以界定,不是自主地设计探究方案,不是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不是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结论,而是在教师详细限定的要求和控制内执行教师的命令──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执行教师规划的步骤,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生成教师想要的结论。这样的探究活动丢失了探究式学习强调自主性的基本内核,是一种异化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驯服了的探究式学习”。这种他主的探究也有人称之为过度“结构化”的探究。[1]

当然,探究过程之前和之中教师的过多指导与过分干预,的确减少了学生犯错误、走弯路、“浪费”时间的概率,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从错误、挫折和弯路中学习的机会。

如在案例l中,教师总是想着、总是急于把正确的做法教授给学生。然而,任何人的思维都倾向于填补空隙,如果没有任何空间,思维往往不会产生,不会很活跃。因此,如果教师把每件事都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或讲得太细、太全面,通常就无法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讲得太多就没有给想象留出空间。正如一个故事中没有期待的情节(和盘托出)是枯燥的,出人意料非常重要(当然,过多的出人意料也会降低人们的兴趣)。

在案例2中,知识靠学习者自主建构,而不是由教师来提供。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想法给出一种表达或形式,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反思他们正在做的事情,用各种方式展示他们的想法,并与其他人比较记录,从中学生发现了令他们高呼“哇”的情节。的确,一个好的探究教学设计具有这样的特点:它知道在学生建构的进程中会遇到多少复杂问题,多少障碍物,要兜多少圈子,并设计了一个充满适度竞争与阻碍的动态系统。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谈论他们所做的事,探究式学习不是靠教师找到一种传播知识的最佳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在探究式学习中,一个好的教师通过设计一种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空间,一种可以探索、表达、分享思想、计划和产品的自我完善的空间,来创造意义建构、知识建构的领地。只有当课堂能提供一定的空间并给予一定的权力,从而使每个参与者有能力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时,这个课堂才会变成一种真正的学习文化的空间。

这里潜藏着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在探究式学习中,当学生自主建构他的知识时,如何对待学生的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知识,如何真正尊重学生知识?这就引出了学生知识的合法性与教师知识(书本知识)的话语霸权问题。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权力、理由和责任坚持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加工体系?在共同体的规范与个体的建构之间我们应该给、能够给学生多大的偏离空间?

在上面的案例2中,教师通过鼓励社会互动、同伴质疑以及亲自参与质疑与讨论,来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促使概念变化,这就解决了探究式学习中将学生的个人建构与社会所普遍认同的知识、观念一致起来的难题与困惑──教师既要通过分析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独立性来对学生提出质疑和建议而不剥夺学生拥有个人世界观的权利,同时又要让那些在该研究领域里的权威知识及那些具有先进思想的专家享有参与的权利。其结果是学生心服口服地、真诚地放弃了他们原有的“错误”信念,①获得(同化或顺应)了科学概念,书本知识、教师知识成为学生“知识财产”中的一部分。

在案例2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包容的、支持性的“学习文化”来呵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一文化中,让每一个参与者在更为宽松的学习经历中主动参与,这是很有价值的。教师要帮助作为一个整体的学习小组成为自我批判家,从而学会何时和如何克服一些感知上的局限。不过分地说,从学习者的观点看来,没有错误概念的说法,只有差异和矛盾,这些差异和矛盾或者在认识观点方面,或者在一个人的活动与这种活动所意想不到的结论或效果之间。在一个开展得较好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是这样的:他能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概括、探索和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这样,最终教师会说:“我没有去教(讲),然而他们学会了。”当然,这很不容易──帮助别人靠自己做事比告诉他们做什么、怎么做要难得多。然而,正如②,好的总是难的。

以上案例展示了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与不同情形,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如何对待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中同伴知识与教师知识有什么影响与作用?如何对待学生知识的合法性?如何对待学生知识的不同方面?在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价值引导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一致与冲突)?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空间如何认定?教师知识真的能够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吗?……这些问题都可以被纳入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课题的研究视域中。

总之,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是探究式学习的本质与核心,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对探究式学习进行更加深刻的上位思考。

注释

①这里引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学生可能坚持或放弃他们现有信念的条件是什么?

②皮亚杰在评论教学方法时所说的皮亚杰在《教育往何处去》一文中说,“所提倡的教学方法越好,教师的任务就越艰难,好的方法要求教师既要对他的学科和学生有高度专门化的知识,同时又要对他所从事的职业有真正的爱好。”

篇4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02-02

一、引言

小学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能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1]。然而,以“教师为中心,学习形式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还在一些学校中广泛存在,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2-3]。因此,如何突破传统教学的组织形式,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对于活跃学生思维和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

在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环境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是广大小学教师的共同心愿[4-5]。“教师独占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等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调节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科学探究活动之间的关系,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的目的。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指的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地主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创造一种自主求知的学习气氛,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思考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年、月、日”单元时,首先启发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节假日的具体时间,如国庆节、植树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还可以列举家中父母的生日、自己的上学日期等,然后学习公历与中国农历的区别、每年的月数、每月的天数、闰年等知识概念,最后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鸡毛信》课文时,引导学生学习海娃机智勇敢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爱国热情。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观看抗战电影或电视剧,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撰写简单的观后感受,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一起完成一项学习任务。通常是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交流。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积极配合,集思广益,全面透彻地解决问题;认真听取各小组的交流意见,取长补短,可以深入学习掌握所学知识,获得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过年”单元时,引导学生在每组中讨论中国过年的风俗习惯,如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还可以比较全国各地的过年风俗,如北京过年时的庙会、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饭、正月初一早晨的拜年等。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政治三年级下册“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单元时,将学生分组后,引导学生列举学校周围不同的商店,然后每组分别针对不同的商店再列举其中的商品种类,如超市,包括日常用品、蔬菜、熟食等商品;电子商场,包括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商品;衣服专卖店,包括保暖内衣、西服、裙子等商品。最后进行交流,获得更多的有关商店的知识。

3.培养探究学习能力。探究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根据自己的假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并获得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直观体验到理性分析的过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锻炼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探究学习能力。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诺贝尔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科学钻研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还可以结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的写作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会,掌握课文所要传达的真正思想精神。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单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世界标志性建筑物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如中国的万里长城、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英国伦敦的大本钟、埃及的金字塔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照片中的圆形图样。然后启发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圆形图样,如汽车车轮、自行车轮、篮球、足球等,进一步建立圆的概念。最后培养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的方式归纳总结圆的特性。

三、总结

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建立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还能通过充分体现各个课程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下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在娣.“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课堂学习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1):63.

[2]符秀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J].新教育,2009,(Z1):21.

[3]祝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J].新课程(中学),2009,(12):49.

[4]曹晓青.生物课教学应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J].林区教学,2010,(10):107-108.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将成为今后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成为新时期学生学习的主流。那么,学习方式如何变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

1.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老师,要想办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是一种需要,让他们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肯定的学习情感。同时,要敢于科学地超越教材,多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表现的机会。课堂的双边和多边活动使学生在英语课上满怀兴趣、集中精力,课下又根据自己的爱好翻阅英语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他主学习是指他人主导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等靠教师指令;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突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教学中,要求他主学习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辅助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过渡条件,使学生从依赖到独立,从被动到主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呢?

首先,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协助学生做好学习计划:对学生进行问卷分析,依据学生的相似特征分组,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把握好努力的方向,不盲目地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而是注意任务完成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途径有:加强记忆、坚持朗诵、坚持研读、适当学语法、精泛读结合、学会查字典、主动复习、科学使用时间等。

其次,要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还要注重给学生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写对了一个句子,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英语产生兴趣,乐于学好英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可让学生体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让学生能自主学习。

2.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接受性学习是指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其目的在于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扩展知识视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在接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上是老师的“一言堂”,发言机会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成绩落后的学生越来越差,最后只好放弃,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没有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而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顺应,他们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过分注意知识的接受与储备,让学生整天死记硬背,使好多学生觉得学习英语是很枯燥无味的,忽略了学习者的主动探究与实践。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就是要变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过于倚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连云港现在实施的“三案六环节”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学起来,变死学为活学。在上新课之前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所学内容作一定的了解,能找出自己懂的和自己不会的东西,这样上课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而且,学生也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力所能及的归纳和总结。比如在讲解牛津初中英语Reading第二课时语言点的时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知识点,可以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家查资料和字典,甚至上网寻求讲解的方法,然后上课的时候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我就试过这样的方法,效果很好,平时不太积极的学生都动了起来,回家积极准备,而且学生讲的时候其他的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探究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过程性、合作性。主要方式为问题性和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问题不存在,探究性学习就失去其意义和价值取向。探究性学习课题或项目的选择,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结果,都不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步骤和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发现问题和有自己的见解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传统教育把学习视为个体行为,浪费了集体学习中宝贵的人力资源。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课堂中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等。

第二层次为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

第三层次为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性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

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模式 实施策略

一、更新观念,树立“生本意识”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尽快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完成自身的角色换位。新课标强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课程功能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评价自我,发现自我的进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内心激发自己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意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了顺利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策略上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此实施的策略,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实施策略

根据上述教学思想,结合教学实际,我总结出了以下几条实施策略。

(一)做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准备

1.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思想准备)

“意识决定一切”,任何一种教法、学法,只有师生形成共识,才能形成规范、程序、规则。要形成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关键。

首先,教师要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教与学的有效组合。其次,要以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励自身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要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要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和主动性。最后,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团队意识,树立集体意识价值观。

2.“自主―合作―探究”的物质和行动的准备

综合起来,大致包括以下一些活动类型:(1)观察;(2)从报纸、刊物或互联网上查找信息;(3)设计调研方案;(4)讨论;(5)做实验;(6)搜集、分析和解释所获得的数据;(7)表达和交流。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形式来说,应根据自主学习、全体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性质设计活动,将有关的活动按一定的阶段进行恰当的安排,并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如我在讲授《白鹅》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很好地进行合作、探究,事先布置学生做好两项准备:一是让学生试着养鹅,通过短时间喂养,观察它的外型及生活习性;二是让学生通过报纸、刊物或互联网搜集白鹅有关的信息。在后来的课堂教学当中,把收集的材料准备好。通过课文内容,再结合全体探究成果,同学们获得了有关白鹅全面系统的知识,同时通过与作者的观察进行对比,体会到作者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

(二)营造好“自主―合体―探究”的学习氛围

这里所说的氛围也叫环境,既指诸如教室设计、座位摆放等物理环境,又指心理环境。物理环境往往无法改变,教师应下功夫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其中教师是主导因素。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对学生,以豁达、开朗、睿智、幽默去接受学生、感染学生,允许学生失败,使学生产生自信与信赖、宽容与互动,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体探究关系。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行为,努力营造健康的课堂气氛,从而改变我们的课堂,改变我们的学生。

(三)设计好“自主―合作―探究”的主题和内容

在学习活动中设计好主题,学生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选择活动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1)内容应该是学科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2)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

(四)确定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有以下四种形式:(1)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即讲解+讨论+练习);(2)分层或分工的探究性学习;(3)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4)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如我在讲授古诗文时,通常采用“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即讲解+讨论+练习);在讲授《春》这一课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开放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去自学课文,试完成课后习题和老师设计好的导学案,达到掌握课本知识这第一步,另一方面让学生课外利用一小段时间观察春天的景物,并且搜集有关天气的民间谚语。

(五)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生一直以来习惯于被动、机械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所以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具备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探究性学习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体验反思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为了扎实开展探究性学习,我在平时教学中十分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如我在教学《洲际导弹自述》一课时,先通过课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参与到文章的分析、理解当中,在获得对相关知识了解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分组交流对相关知识层面的探究与分析。在交流过程结束后,对于不同意见与答案不置可否,根据各小组得出不同答案的依据与推理评出优胜小组,通过该程序,学生不仅弄清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而且对相关知识了解非常清楚。

(六)开展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评价

1.重视过程

探究性学习应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学生从过程中学习或领悟到了什么,而不是看其结果有什么作用。主要观察每一位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提出了建议和设想,采纳了何人的意见,等等。

2.重视应用

评价应注重学生是否能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各个环节中能否运用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而不是看有什么新发现或新发明。

3.重视体验

体验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感悟与体会。体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它往往反映在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习心得和学习结果等方面,一般通过交流或自我陈述来观察。

三、结语

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能够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这种教与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的新课改中,应牢固把握并扎实有效地推行,努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学习和探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新课程倡导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元素化合物知识“氨”一节为例,教学设计凸显自主探究与发现式教学思想,并附以过程实录及课后反思,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

教学设计;自主探究;课后反思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诉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渗透新课程理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笔者依据本节新授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并体现新课程下化学学习的特点。

一、设计构想

(一)体现自主探究式教学思想

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自主探究式的教学程序,对问题的设计注意到了提出问题的情境性、层次性、逻辑性、递进性。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通过对问题的逐层探究与发现:其一,培养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观察、记忆、表达、自主学习能力等。其二,本节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注意了还原重点知识形成的本来面目,以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便于向学生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重学生对结论的自悟与发现,以改变传统教法中直接机械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其三,通过师生对问题的评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出自主合作的学习思想,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适度恰当地引入发现法

借鉴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的合理因素,即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去认识和发现学科的原理,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认知水平。贯彻“学生主动地接受学习与教师指导下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在气体形成喷泉实验的条件及氨c酸反应的教学中运用了发现法教学。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自学探究的特点,设计中把“发现”的难度控制在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三)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了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笔者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节课件把文本、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合理调配,有机组合,以增强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强化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充分发挥了它们辅助教学的功能。

二、教学过程简要实录

[导入]在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下,播放一段氨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录像,首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教师导语: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合物,要想更好地利用它,必须深入地研究它的结构和性质。这样的引入,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了饶有兴味的意境。

[学生活动]学习引导学生用电子式表示出氨分子的形成过程,并写出结构式。

[动画显示]通过flas模拟,让学生加深理解形成过程。

[学生猜想]根据氨的结构式你能否猜想其具有的空间构型?

[计论与模型展示]在学生对氨分子的空间构型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接着展示氨的比例模型,验证学生的猜想,并进一步引导分析氨分子具有的结构特点。最后,课件展示小结氨分子的结构特点,使学生对此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自主探究]1.依据你已有的知识,试推测氨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

[启发]大家的推测是否正确呢?它还有无其他物理性质呢?

[实物展示]让学生闻氨的气味,观察颜色、状态。

[学生实验]氨的喷泉实验(把该实验改为了学生分组实验)。因氨的喷泉实验与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有关系。因此,教学中设计在此处做喷泉实验,对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设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问题递进式自主探究与发现(实验创新设计)]

2.关于氨的喷泉实验

(1)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探究。追问:既然烧瓶里充满了氨气可以形成喷泉,是否所有气体都能形成喷泉呢?让学生继续探究发现。

(2)若烧杯内盛水时,用CO2可做喷泉实验吗?

(3)改换一下烧杯和胶头滴管内的液体(如NaOH溶液),CO2能否做喷泉实验?

课堂上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探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纷纷发表见解,多角度发散创意。最后,让学生根据以上三问的讨论,把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设计了第(4)问。

(4)通过以上讨论,你能否概话出气体形成喷泉实验的条件?

[学生自主总结]学生发现归纳气体形成喷泉实验的条件。对气体形成喷泉实验条件的问题设计,运用了发现法组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探索发现的精神,让人为之振奋。

[启发]你能否根据以上的观察与讨论,总结出氨的物理性质?

[课件显示]氨的物理性质小结。在此强调氨易液化,会得到液态的氨。

[过渡]依据喷泉实验,再分析一个问题。

[自主探究]3.关于氨的喷泉实验:滴有酚酞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色?

[学生讨论]说明溶液呈碱性。到底生成了何物质?这样就过渡到对化学性质的学习。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4.实验证实: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水结合形成NH3・H2O,其中生成的NH3・H2O又有小部分电离成NH4+与OH-。

(1)已知上述过程均是可逆的,试写出该过程的表示式。

(2)试依据(1)中写出的过程表示式,思考氨水中含有哪些分子和离子?

[学生活动]学生书写氨溶于水的过程表示式,并让学生依据写出的过程表示式探究氨水的成分。

[思维发散]氨水与前面提到的液氨是否是同一种物质?学生讨论并作答。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氨水的成分,氨水还具有哪些性质?

[自主探究]5.(1)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到氨气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2)已知氨水在加热的条件下会放出NH3,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于此问题,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看法,通过探索与推理,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过程。最后得出:氨水具有弱碱性和NH3・H2O不稳定性的特点。

[联系实际]当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会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让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自主归纳]小结氨与水的反应。

[设问]氨还具有何化学性质?(让学生演示本节第二个实验:氨与浓盐酸的反应)。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当用两根分别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互相靠近时,看到有白烟生成。

[自主探究与发现]6.关于氨与酸的反应(1)你能否依据浓盐酸与浓氨水的相关性质分析产生白烟的原因?

启发:是否所有酸遇到氨都会产生白烟呢?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演示氨与浓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并比较现象的异同。并让学生继续探究发现。

(2)依据上述氨与三种酸的反应,对于反应现象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试写出氨与上述三种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对于氨与酸反应的现象及实质的学习,采用了探究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启发与思考]通过回顾前2条化学性质,启发学生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氨还应具有的性质。从而引出第三个化学性质:NH3与O2的反应。

[动画摸拟]引导学生从化合价角度分析该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使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启发]根据所学氨的性质,你能否推测氨的用途?学生回答之后并投影小结氨的用途。

[知识迁移]依据本节所学内容,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学生练习]略。练习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自主总结]简要概括出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

[课件显示]本节小结及作业略。

三、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的教学实施,揭示了物质的Y构、性质与用途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向学生渗透了化学学科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同时在教学中实施以观察、实验,问题探究与讨论为主线,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学习方法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发现为途径的教学手段,发展了学生的科学能力,培育和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成功感,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果达到了知能并重、学为主体与教为主导、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有机统一。

同时笔者感触到: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适时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可以在课堂内始终创设一种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师生互动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学生在讨论与探究中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参 考 文 献]

[1]金利通.化学教学[J].化学教学编辑部,2002(2-3).

篇8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老师过多的讲解、机械地练习是造成学生学习被动、不动脑筋、不会创新的主要原因。其实,学习探究应该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让我们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课时,由于诗句精练,概括性强,学生学起来不是很容易,特别是第二、三句。我先让学生自主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哪些是重点词语,然后把这些重点词语读出来,通过抓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从而对诗歌表达的感情有真切的感受。特别是学生在读第二句时,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去揣摩“腾细浪”“走泥丸”这两个词,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腾”就是“翻腾”,“细浪”就是“细小的波浪”,“走泥丸”就是“从脚下滚过的泥丸”。在这层意思上,让学生再读诗句,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细浪”“泥丸”与前面的高山好像是不相关的。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因为他们内心里有了疑问,迫切想要解决疑问,就会充满兴趣主动去讨论、去探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环节,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探索,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知识。我在教《小蝌蚪找妈妈》课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学中先抓“找”这条主线,通过读、议、讲、练等,训练学生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又通过多种形式读,学习书本上的语言,引导学生用“……有……有……还有”。“……不但……还……”等句式说话。再抓“变”这条复线,在逆向思维中训练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依据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采用各种不同读的方式,借助图画训练学生语言能力,有时又让学生把语文文字表达的内容再现成画面,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迎、追、游”及重点句子时,体会小蝌蚪找妈妈急切的心情,然后让全体学生模仿“操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群体活动,让学生上讲台画一画,贴一贴,动一动,这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真正体现了教师为“学”而“教”,从而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保证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很多情况下是暗示),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如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定了全班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细致读、认真想,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回答道:“这里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大榕树茂盛和当地农民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四周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而学会了学习。

四、读议结合,以活动促发展

篇9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学生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这时,学习已经成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1.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习兴趣的产生说明学生对学习有了强烈的渴望,渴望能获得知识。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不是一个无法承担的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学习的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则会感到学习很痛苦,不甘不愿地进行学习,则会出现事倍而功半的教学效果。

2.学习责任。学习责任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对学习目标和意义的认识,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责任感,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学生对学习责任有了正确的理解,就能理解课程的认知要求、社会要求和情感要求,学生就能乐于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是学生学习必须要具备的一种重要品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进行学习,所以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发挥独立学习的潜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使学生学会依赖到独立,从依赖课堂、书本和教师转化为超越课堂、书本和教师,学会自我调控,学会运用自主学习策略,最终实现自主学习。

(三)独特性

学生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差异性存在,不管是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还是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差异性,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就出现了不同。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这种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四)体验性

体验性是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情绪体验,由学生的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在体验性的情绪中,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发展,口、手、耳、眼、脑并用,身体活动和心灵感悟都有所发展。

(五)自控性

自控性是指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控制能力,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学生如果对于学习有了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就能对学习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即在学习准备阶段,能够自觉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一切学习的准备;在学习活动进行中,学生能够掌控学习过程,对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监督、调节;在学习结束后,能够总结反思,做出科学的评价等。学生有了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就能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为什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呢?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需要我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中国社会也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加深。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英语能力成为学生以后发展必不可少的技能。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知道如何学习,真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高中学生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世界观,拥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要想取得英语学习的成功,学生除了要在课堂上好好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去有效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负责听讲,将教师讲授的知识牢牢记在心中,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根本不会自学,更别说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学生如果能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将会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成为具有很高素质、很强能力、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否则,只能被社会淘汰。

三、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明确学习目标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标,机械地进行学习,根本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相信学生的个人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学生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学会语言技能,进行自主学习,最终提高英语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有一些心理障碍,如没有信心、没有学习兴趣、胆怯、意志不坚强等。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学生慢慢产生了学习的自信心,对学习有了兴趣,也就敢于展示自我,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会在自主学习中付出更大的努力,也就会获得更多的成就。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夯实基础,优化学习方法

要想进行自主学习,就必须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包括词汇、句型、语法知识等。因为有限的语言知识将会大大阻碍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所以,教师要教学生不断充实自身的语言知识,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不断充实深化广义的知识背景,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篇10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93-01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们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深化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提高思品课的教育质量。面对这种大形势,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中调动学生,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那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经历,谈一谈自己的拙见。

明确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目标:要探究并改进传统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要把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新、潜能的充分实现置于首位。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工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谈自主学习

课前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使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验到,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也是课堂得以深入和拓展的基础。预习时让学生通读教材,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思考教材观点,到网上收集资料扩展对问题的了解等,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行适当的自主探究。总之,让学生利用家里的学习工具,运用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道德与法制打下坚实基础。

课堂上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学习新课之前,首先要将学习目标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的状态中。在学生发言的时候,创设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意识的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二、谈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我们在进行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时,总在思索“合作学习”这个新鲜血液,怎么操作才能做到真正有效?使小组合作发挥最大的效益,真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我们觉得关键是:教师要对合作学习的意义要有深入的认识,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并对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明确,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能围绕实质性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灵活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合作学习优质高效。

首先,分组合理化。按学习差异搭配,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可形成帮带机制,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避免有的同学做“绿叶”衬托,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按性别差异搭配,合作小组中既有女生又有男生,必然在交流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异性效应;按个性差异搭配,不同个性的成员可使合作交流不至于过于热烈或过于沉闷。

其次,明确合作的目标、任务。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楚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活动,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容易,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问题设计苍白、难度很低或难度过高都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能引起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讨论的热情,使每个学生的高级思维得到发展。

三、谈探究的形式

师生重点探究:在署名权一课,对于书中的案例分析――是否侵犯瑶瑶的肖像权,和相关的法律链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复精读,探究求解。在教学中,不仅仅教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注重学习方法的示范,这种示范指导体现在巧妙的点拨上,即点拨在要点处,点拨在疑难处,点拨在规律处,点拨在学法上……并让学生由模仿走向独立运用,举一反三,学会学习。“师生重点探究”的流程是:同座互动交流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生生自选探究: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且也是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分组对抗等,展开激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共同探究。使同学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所有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课堂就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应该坚持“少讲多思”原则,实施开放性教学:学生能说的都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都让学生做,该让学生思考的就让学生去想,学生能讨论明白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即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思考和练习时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只要我们能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就不把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在日常的思品教学中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主人公的地位,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坚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会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范蔚主编重庆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