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思想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主义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主义思想

篇1

[关键词] 穆旦;现代主义;自我

[中图分类号]I20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6-0089-04

在中国现代诗歌创作中,穆旦的诗歌与众不同,充满现代主义思想。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觉得新鲜奇异、尖锐深刻,刺痛着读者的灵魂,又让人觉得透彻爽快。这是他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穆旦的诗歌却与传统泾渭分明。传统文学追求意境创造,追求天人合一,追求在“相看两不厌”的欣赏中人与世界和谐统一、“万物皆备于我”、天地造化的伟大神奇也即主体精神超越的境界。“现代派诗人”穆旦却“树起了异教的神”①。他背弃了传统,走出人类的伊甸园,揭开世界的“摩耶之幕”。世界上只剩下了一个孤独的主体,像西西弗斯一样顽强而又徒劳地对抗一切,感受心灵上的颤抖战栗,痛苦哀伤。他以孤独痛苦的自我个体对抗一切,完成不可能完成的自我救赎的任务。这是现代主义的真理。现代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文艺思潮,其揭示世界矛盾、丑陋、荒诞、残酷的本质,宣扬非理性主义,强调内心的真实。穆旦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接受了系统的现代主义思想,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他结合自己的现实体验,写出了许多现代主义的诗歌,创造出一个独具特色、激荡人心的精神世界。下面,笔者从传统世界的失落、个体内心体验的凸显、痛苦挣扎的人生命运等几个方面分析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思想。

一、传统世界的失落

穆旦诗歌给人最显著的刺激就是他展现了一个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他的眼光像锋利无比的剃刀,扫除一切浮华,穿透温润的肌肤,深入骨髓,道出其中的秘密。他把人带到了一个陌生、矛盾、危险、残酷但又无比真实的世界中。裸的真实那么刺眼,让人心惊胆寒,激发起读者生死存亡的本能欲望。他的诗歌中没有传统意境的宁静和谐可以使人在其中安歇,找到精神的归宿;没有美丽的景物、优美的旋律、温馨的情感。有的只是直面人生的冷漠、孤独、无奈和痛苦。

在《蛇的诱惑》小序中作者说:“创世以后人住在伊甸乐园里……人受了蛇的诱惑,吃了那棵树上的果子,就被放逐到地上来。”这是《圣经》中的古老传说,然而作者“觉出了第二次蛇的出现。这条蛇诱惑我们,有些人就要被放逐到这贫苦的土地以外了”。上帝曾给人伊甸乐园,但人偷吃禁果有了知识,被逐出乐园来到属于自己的大地上;而现在作者却要更加深入认识自己,走出这贫苦的大地,失去任何依托,要孤独地自己生存了。“呵,我觉得自己在两条鞭子的夹击中,/我将承受哪个?阴暗的生命的命题……”在新的世界中人们将无处可逃!蛇的第一次诱惑使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但还有安身立命的土地;蛇的第二次诱惑使人类又被逐出贫苦的土地,无立身之所。蛇的第一次出现是人类的自我觉醒,从虚幻的伊甸园来到现实生存的土地上;蛇的第二次出现是诗人个体的觉醒,摆脱贫苦的土地,来到现代主义的世界中,面对“阴暗的生命的命题”。

没有了上帝,没有了乐园,甚至没有立足的大地,世界将会怎样?穆旦摆脱现实的迷惑,不再心存幻想,不再赞美爱情、讴歌生命,摒弃了温情、浪漫、理想。他看透世界、人生以及生命,深刻体验荒诞、悲剧、残忍的本质,并讲出这些真理,呈现出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在1943年的《诗》中,穆旦表达了对人生的理解:“每人在渴求荣誉,快乐,爱情的永固,/而失败永远在我们的身边埋伏。”所以无数的奋斗、梦想、热情,都是虚假的:“这一派繁华,/虽然给年轻的血液充满野心,/在它的栋梁间却吹着疲倦的冷风!”美丽的幻想全都破灭,展现出不可理喻、冷漠无情、痛苦残酷的现实。敏感的诗人更认清人的最终归宿,他在《诗》中写道:“你啊,弃绝了一个又一个谎,你就弃绝了欢乐;还有什么/更能使你留恋的,除了走去/向着一片荒凉和悲剧的命运!”

由于这“荒凉和悲剧的命运”,现代主义的世界便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古典主义的世界截然不同。在一般人的思想中,生命、春天、爱情、人生总是美好、幸福的,人们满怀热情、勤奋劳作就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在穆旦看来却恰恰相反。在1941年的《控诉》中他写道:“生命永远诱惑着我们/在苦难里,渴寻安乐的陷阱。”生命仿佛是一个阴谋,把人们引入苦难的陷阱。“谁该负责这样的罪行:/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其实谁也无法负责这样的罪行,因为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是深不可测的深渊,无数的暗杀之后是无数的诞生,诞生什么呢?是无数的暗杀之后的无数的暗杀。生命充满可怕的罪恶,是万劫不复的深渊。这让人想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它认为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包含强大而深邃的动物本能,人类虽然有文明的光彩,但更深不可测的是动物本能的黑暗深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许丙泉: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思想人们歌颂春天,陶醉在缤纷的色彩和馥郁的芬芳之中,可穆旦看到的是裸的本质。他在1942年的《春》中写道:“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诗人在花团锦簇后面发现了生命的本质:欲望。这正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所强调的:“世界和人自己一样,彻头彻尾是意志,又彻头彻尾是表象。此外再没有剩下什么东西了。”[1]是的,美丽的花朵是生命欲望的招摇撞骗,世界上所有的美都包藏着痛苦:“呵,光,影,声,色,都已经,/痛苦着,等待着伸入新的组合。”诗人振聋发聩的语言揭示触目惊心的本质,让读者看清生命的痛苦和挣扎,来到欲望的无底深渊之前,战战兢兢,无限惊异、眩晕和恐惧。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给人无尽的美好幻想,是苦难人生的慰藉。穆旦的诗歌中也有燃烧的爱情,但没有缠绵和倾诉,没有希望和白日梦的幻想。在1942年《诗八章》中穆旦说:“那燃烧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你底,我底。我们相隔如重山。”燃烧是什么?在许多诗人的篇章中,爱情的火焰常放射出最美的光芒,璀璨夺目,给人永恒和神圣的意味。但穆旦认为“那燃烧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不过是生命发育成熟后的欲望要求,诗人说:“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爱情不过是偶然的游戏,人不过是上帝玩弄在手里的玩偶,没有一点自由,更谈不上什么永恒和神圣。没有什么“心有灵犀”,人和人之间“永远相隔如重山”。穆旦的《赠别》让人想起法国诗人龙沙的《致艾伦》、爱尔兰诗人叶芝的《等你老了》这两首被历代传诵的爱情诗歌。其中高尚蕴藉的深情令人感动,诗人全身心投入,献出自己,把无尽爱恋凝结成美丽的诗歌,感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但穆旦的这首爱情诗让读者感受到的不是快乐和安慰,而是惊愕和恐惧。诗人还写道:“你的美繁富,你的心变冷”,繁华富丽、热烈辉煌的表面下是变冷的心,对照之下,冷漠、残酷显得那么露骨、刺眼。爱情不再美丽和浪漫,而是无情的战争,是生死存亡的角斗,花团锦簇下面是冰冷嗜血的利刃尖刀。

在这样的世界上,人生是怎样的过程呢?诗人在1942年的《幻想的乘客》中说:“爬行在懦弱的,人和人的关系间,/化无数的恶意为自己营养,/他已开始学习做主人底尊严。”人是懦弱的,社会是充满恶意的,在这样的人世间,应该如何生存?!“人之初,性本善”,这该不是人的梦呓?但“他已开始学习做主人底尊严”,那么,这又将是怎样的主人,怎样的尊严呢?在懦弱和恶意中浸泡、吸取营养长大的人啊,那“主人的尊严”必定是更加作恶多端!

二、个体内心体验的凸显

世界和人生是虚幻、荒诞的,是充满痛苦的悲剧,那么人能够在哪里生存?抛弃这样的世界和人生,还剩下什么?只剩下孤独的自我。现代主义诗人将探究的目光转向自我、转向内心深处。“现代主义普遍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于角色思想活动的内容,经验主体的内在、精神方面的生活。”[2]现实的世界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人必须要在内心中寻找真实,寻找生存的依托,哪怕是用痛苦来对抗虚无。“这种寻找自我根源的努力使现代主义的追求脱离了艺术,走向心理:即不是为了作品而是为了作者,放弃了客体而注重心态。”[3]穆旦于1940年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我》:“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永远是自己,锁在更深的绝望里/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诞生就是一个荒诞的悲剧,被抛到荒野上,一个绝望的世界上。孤独、残缺、荒诞、绝望,这是现代主义最主要的思想情感。自我成为整个宇宙的中心,是生存的根基,除此之外则是虚无。所以,怎能不探索自我来寻找真实的意义?在1976年创作的《听说我老了》这首诗中,诗人这样写道:“人们对我说:你老了,你老了。但谁也没有看见的我,只在我深心的旷野中,才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穆旦珍爱“的我”,在“深心的旷野中”,“唱出真正的自我之歌”。诗人一生都在探索自我内心世界,从自身来观照人,如1976年的《冥想》:“为什么万物之灵的我们,/遭遇还比不上一棵小树?/今天你摇摇它,优越地微笑,/明天就化为根下的泥土。”在1976年《老年的梦呓》中,穆旦还在表达与众不同的声音:“生命短促得像朝霞:/你的笑脸,/他的愤怒,还有那少女的妩媚,/张眼竟被阳光燃成灰!/不,它们还活在我的心上,/等着我的心慢慢遗忘埋葬。”自己的内心即是整个世界,尽管这个世界正在“慢慢遗忘埋葬”。1977年2月26日,穆旦因病去世。他是彻底的现代主义者,始终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远远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那些意气风发的壮志豪情,或幸福快乐的颂歌赞曲,在这样的诗句前显得何等浅薄、苍白、愚昧和虚伪。

个人感受的凸显是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穆旦的诗歌中有对个体生存的虚无、荒诞之感的直接阐述。在早期诗歌中,穆旦就认为人们正在遭遇一个新的时代,必要经历一番风雨、水火的洗礼。他在1939年的《从空虚到充实》中写道:“我知道/一个更紧的死亡追在后头,/因为我听到了洪水,随着巨风,/从远而近,在我们的心里拍打,/吞噬着古旧的血液和骨肉。”死亡的洪水吞噬了古旧的世界,现在到处充满了死亡,人要永远面对着死亡,这是人的宿命,不管愿意不愿意。在1939年的《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中,诗人甚至看到了自己死后的样子:“我是独自走上了被炸毁的楼,/而发现我自己死在那儿/僵硬的,满脸上是欢笑,眼泪,和叹息。” 无法摆脱,无处可逃,或许只有死才能让人歇息一下,获得安宁。1940年的《在旷野上》写道:“然而我的沉重、幽暗的岩层,/我久已深埋的光热的源泉,/却不断迸裂,翻转,燃烧,/当旷野上掠过了诱惑的歌声,/O,仁慈的死神呵,给我宁静。”在1940年的《不幸的人们》中,穆旦指出自以为是的人类其实是“不幸的人们”。世迁,沧海桑田,“在遗忘的古代里有血肉的战争、是非和成败到今天还没有断定,/是谁的安排荒诞到让我们讽笑,/笑过了千年,千年中更大的不幸”。荒诞的命运早已注定:“诞生后我们就学习着忏悔,我们又固执得像无数的真理和牺牲。”

“真理和牺牲”不再神圣、崇高伟大,而且因为虚伪、狂妄和欺骗,所以让人更深地低下“忏悔”的头。那么人应当怎么做呢?穆旦于1947年创作了《我歌颂肉体》,这让人不禁想起美国著名民主诗人惠特曼的一首诗《我歌唱那带电的肉体》,他“歌唱带电的肉体”,因为“这些不仅是肉体的构成和诗篇,也是灵魂的构成和诗篇”。惠特曼的诗歌充满了理想和激情、信心和力量,要拥抱、享受和创造世界。然而穆旦诗歌中的肉体却与黑暗、彷徨联系在一起,甚至让人哀怜:诗人在这个世界上终于找到了依托。穆旦写道:“我歌唱肉体,因为它是岩石/在我们不肯定中肯定的岛屿。”肉体是“被压迫的,和被蹂躏的”,但唯有肉体是“肯定的岛屿”,是生存的基石,“因为光明要从黑暗里出来:/你沉默而丰富的刹那,美丽的真实,我的肉体。”而“思想不过是穿破的衣裳越穿越薄弱越褪色/越不能保护它所要保护的”。 在这个世界上,人如何拯救自己?思想其实不可靠,或许肉体能告诉我们自己的存在,肉体承受着黑暗、压迫和蹂躏。

三、痛苦挣扎的人生命运

人生不过是一个无奈的过程,而且永不得安歇。上帝死了,人独自支撑这个世界,尽管那么脆弱无力,孤独无援。在1941年的《潮汐》中,诗人极大地突出自我,自我成为主宰,成为神,而这个神是异教的神,与希望、梦想、安宁和幸福背道而驰:“看见到处的繁华原来是地狱,/不能够挣脱,爱情将变成仇恨,/是在自己的废墟上,以卑贱的泥土,/他们匍匐着竖起了异教的神。”颠覆了一切,但要以血肉之躯,泥土一样的身躯,承担这坍塌了的世界。这“异教的神”即是现代主义的“自我”。穆旦以自我扛起所有的一切,扛起整个世界:“他树起了异教的神”!

宗教中的“神”给人信仰,当一切是虚幻的假象、是痛苦和失败时,唯有信仰能给人勇气和力量,给人继续生存的理由。“他树起了异教的神”,穆旦信仰的对象不是崇高伟大的上帝,而是一个真实、弱小但要求生存的自我。所以更需要信仰!信仰自我!以自我来支撑生存的世界,哪怕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他在一些诗篇中提到了上帝,如1942年的《出发》:“就把我们囚进现在,呵上帝!/在犬牙的角道中让我们反复/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是一个真理。而我们是皈依的,/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与许诺给人“天堂”的上帝不同,穆旦的上帝给人的是“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是现代主义的自我!王佐良说:“穆旦对于中国新写作的最大贡献,还是在他的创造了一个上帝。他自然并不为任何普通的宗教或教会打神学上的仗,但诗人的皮肉和精神有着那样的一种饥饿,以至喊叫着要求一点人身以外的东西来支持和安慰。”[4]8这“人身以外的东西”其实不是别的,而是诗人的精神自我的对象化。

在1945年的《忆》中,诗人发出了不断的吁请:“主呵,这一刹那间,吸取我的伤感和赞美”;“当华灯初上,我黑色的生命和主结合”;“主呵,掩没了我爱的一切,你因而/放大光彩,你的笑刺过我的悲哀。”诗人呼唤“主”,其实是对自我的呼喊,因为“那一切把握不住而却站在/我的中央的,没有时间哭,没有/时间笑的消失了,在幽暗里,/在一无所有里如今却见你隐现”。只因为有了信仰,才不至于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虚无中,哪怕是“你的笑刺过我的悲哀”,毕竟让诗人感到了自己的存在。在1948年的《隐现》中,穆旦大声呼喊:“主呵,生命的源泉,让我们听见你流动的声音。”显然,诗人所崇拜的,给诗人信心和力量的,是生命,是自我,而不是上帝。生命,哪怕是充满痛苦的生命,也是一切存在的前提,所以无论如何,要“让我们听见你流动的声音”!

现代主义诗人始终探索自我,咀嚼自己的痛苦。在1976年的《智慧之歌》中,诗人写道:“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诗人自己支撑着世界,自己又能怎样?1976年的《自己》是对诗人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但每小节的结束,诗人都在做这样的表白:“不知那是否确是自己。”现代主义者永远在寻找自己,却又永远找不到自己,饱尝无尽的痛苦,却绝不欺骗自己。

对于自己诗歌中的现代主义思想,穆旦有清醒自觉的认识。在1940年的《玫瑰之歌》中,他用三个小标题大致描绘了自己的思想历程:“一个青年人站在现实和梦的桥梁上”、“现实的洪流冲毁了桥梁,他躲在真空里”、“新鲜的空气透进来了,他会健康吗?”他探寻新的生命,走进一个充满困惑和痛苦但真实的现代主义世界。在《玫瑰之歌》中他说:“我长大在古诗词的山水里,我们的太阳也是太古老了,/没有气流的激变,没有山海的倒转,人在单调中死去。”他用最深刻的思想展现新的世界,用最强烈的情感激荡、震撼古老的心灵,用最坚硬沉重的语言建造了纪念碑,指引人们走向新生:“然而我有过多的无法表现的情感,一颗充满着熔岩的心/期待深沉明晰的固定。一颗冬日的种子期待着新生。”

这就是穆旦的诗歌,“他树起了异教的神”!王佐良称赞穆旦的诗歌创作是“去爬灵魂的禁人上去的山峰,一件在中国几乎完全是新的事”[4]10。穆旦的诗歌确实是高耸、险峻的山峰。这山峰白雪皑皑,寒气逼人,重云积聚,爆发刺眼的闪电和震耳的雷鸣!这山峰是让人惊异的景象,象征着激荡、悸动和战栗的现代主义思想。

注释:

① 本文所引穆旦诗句,均引自李方编撰《穆旦诗全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文献]

[1]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3.

[2] 彼得·福克纳.现代主义[M].郑羽,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58.

篇2

后现代主义多元差异个性思想政治教育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概述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流行于西方思想界并影响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种社会和文化思潮。作为一种文化中的思潮,它挑战了过去的权威思想,是对传统思想的蔑视,它强调了差异,容忍了模糊,接受了创新和改变,并且与实践深深结合,是对旧的思维范式的取代,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生成的必然产物,反应了后工业社会给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困境。后现代主义同样也是一种文化上倾向,反映着关于文化哲学和精神取向上的问题;我认为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种汇集了多种文化、哲学和艺术流派的种类繁多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在文化哲学上的批判:“它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了中国,以其追求自由、批判现代性的思想主旨影响着中国文化领域。

我认为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从时间概念上就知道他们的明显区别,他们同时并存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态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种思维下的不同的发展状态。更多的是对整个现代社会的扬弃、发展、丰富、补充。后现代主义具有非常大的兼容并包性,它批评现代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排斥现代性的因素,是一种对自然、历史、传统的回归,是一种相对、多元、差异的态度。所以我们常说后现代主义给人们在思想上带来了思维、观念的冲击碰撞,并且不断渗透到政治、社会、教育等更多的领域,并对它们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后现代主义主要有如下特征:

1.反对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反对理性主义,即于对理性主义的激进方面进行否定和批判。这里的“理性”即指西方的起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一种主流性的文化思潮,是一种推崇知识与理性的文化思潮。这种理性主义伴随着启蒙主义的复兴、工业文明带来的科学的迅速发展,在近现代被人类推向了鼎盛发展时期。后现代主义主张用非理性打破以往理性的统治地位,否认了任何形式的理性认知和方法论,否认任何规律和联系,它坚定地认为不能只将理性作为一种普遍的规范,理性的发展必然会限制人们个性的发挥,束缚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只有个人的真实情感、愿望才是最真实的。

2.反中心主义

在古代社会,西方人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在中世纪社会,西方人认为上帝是中心,到了现代,西方人又把人类自己视为宇宙的中心。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高度发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代表则坚决反对这种以人类中心的理想主义,他们认为人不应该是社会存在的主人,一切社会的存在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存在本身所决定的。

总而言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倾向是反对本质、反对权威、反对中心、理性,他们集中表现出了对于传统的怀疑、理性的批判和否定。从总体上说,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就是一种否定性和批判性的社会发展思潮。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启示

无法否认,在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其整体规划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体系,建立了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为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培养了非常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自从后现代主义传入我国以后,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工作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到评价等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尤其是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存在着各种思想上的碰撞,后现代主义更是致力于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文明上有差异、文化上有差异以及人类自身发展有差异的多元差异社会中。因而利用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积极有效的方法去改变我国思想政治中不好的方面十分有必要。

在后现代主义中,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寻找一个外在的要实现的目标,而在于让大学生在教学中有所反思、拥有情感上的体验。教学的任务是思考意义的存在。我们要反对任何形式主义,主张重视人、事、物的发展变化,消解中心与边缘之间的界限,主张多元的对话,重视个体、差异和多元而非本质、权威和一元,重视做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后现代主义贯彻的是一种“尊重个人,发扬个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对象、主体以及评价都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作用,在这样的教育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的是具有符合自己特质的有个性、具有创新的特殊性的人才。“后现代主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增强个体的主体意识,激发个体的奋斗和创造精神。受教育者在重新认识世界的同时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人生,凭借自我的主动性、独立性和鲜明的个性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后现代主义者提倡了多元化,他们认为世界应该是多样的,人们应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理解阐述,对同一事物也应该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这种多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血液,后现代主义者强调了文本理解的多义性和解释的无限性、克服了从唯一理念出发观照世界的做法、宣扬所有的方法都应该有自己的局限性、允许采用任何方法,容纳一切思想,摆脱僵化的形式理性,将人从传统方法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等思想,从而建立一个开放、多元的方法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田薇.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1999,(4).

[2]米勒德.J.艾里克森.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在建筑、文学批评、心理分析、法律、教育、社会、政治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的思潮。本文从当下设计师的视角,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诞生与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设计中衍变、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等几个角度的系统分析和讨论,总结出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是一种对空间语言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对文化、历史、人文、形态、功能、结构等多方面因素融合再创作的过程。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建筑设计 悉尼歌剧院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

在光怪陆离的当代社会中,不乏一些奇奇怪怪建筑的出现,而对这些建筑设计风格产生深远影响的正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探寻的代表人物是建筑领域的罗伯特・文杜里、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斯特恩。他们在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与衍变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与意义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由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1966出版,是后现代主义最早宣言,是建筑领域最重要的理论。罗伯特・文丘里在书中承认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建筑的发展是唯一来开发与此相符合的适应建筑体系和建筑美学的方法。他的理论与米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他提倡多样性取代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并在书中提出要实现建筑中复杂和矛盾的追求必须通过保持传统和流行的方式有两种艺术风格来实现,罗伯特・文杜里随后与妻子合著的《“坎屁达格里奥”观点》成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著作。书中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模糊性和象征性。他的建筑理论在后现代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

对后现代主义概念的界定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定义,这取决于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具有多重意义。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人的精神影响是一个全面的,可以肯定的是,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在思想伦层面上里是可以肯定,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只有在这个“异”中,才会探寻找到自身的规律。

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的一种设计思想和理念。后现代主义的室内设计思想完全抛弃了现代主义的严肃性和简单,往往带有一个历史『生的隐喻,充满了大量的装饰细节,刻意营造了一种感觉模糊、混乱、强调和空间的关系,运用非传统的色彩,它的矛盾往往会使人厌倦,而厌倦了是后现代主义在过去50年的典型心态。

建筑学的现代主义体现在所谓国际主义的设计风格上,美国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筑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功能性和扩大建筑现有可用空间为主要理想,对环境、人文环境、审美的考虑只是次要的。在六十年代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年轻建筑师共同出现,开始了一些人文思考,对强烈的装饰性(即使在巴洛克风格)的探寻,并有一些深层次的建筑景观空间思考。建筑师极其希望通过建筑景观表达古老的文明、自然和梦想的追求。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和现在主义建筑设计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他放弃了现代主义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强调人的不同需求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在建筑行业,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引起的振动和响应。二十年代70年代,在建筑行业中反对现代主义的呼声日渐强大。对于这种呼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称谓,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在未来的应用比较广泛。到上世纪80年代后,当西方建筑界开始关注后现代主义作品时,它更多地描述了其愿意吸收各种历史建筑元素,并运用折中风格和讽刺手法。因此,他后来也被称为“后现代古典主义”,或者叫“后现代形式主义”的文丘里批评热衷于现代主义创新的建筑师,声称他们忘记了他们应该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提倡借鉴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是美国商业街的自发形成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于艺术家来说,创新就意味着从旧事物中东挑西拣”事实上,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方法。

在上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被西方建筑杂志大肆宣传,但实际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无论在欧洲或美国仍然寥寥无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奥伯林学院艾伦博物馆扩建,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

3.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设计中的衍变

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历史风格上的传承与融合。其对所有传统都是同样重视的,因此将它们自由地结合起来的过程是有目标、有意愿的模仿。虽然材料来源是非常有选择性的,但主要局限于古典学派(主要是帕拉第奥建筑风格)和一些异国情调的装饰艺术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历史主义和新折衷主义倾向设计过程,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几个大型公共建筑建成后的迅速繁荣。说到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和历史渊源,我们可以说它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对立形式,但它又吸收借鉴了除现代主义以外所有风格的特征。文丘里在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推广过程中,主张历史主义倾向和学习当时十分流行的波普艺术,具有强烈的怀旧复古情怀,但复古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对未来的前瞻使历史要素产生形变,从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建筑符号。

随着多元化思想的发展,基于将“建筑环境,建筑的功能性,使用者的特殊需求”作为混合设计的目标,查尔斯.詹克斯概括后现代主义为:历史主义、直接复古主义、新民间风格、特定性+城市规划专家=有文理的、隐喻和玄学、后现代空间的“激进的折衷主义”,主要是对后现代主义混合现象的概述。另一位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提出的“文脉”、“隐喻”、“装饰”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三种特征。

同时也有一批年轻的建筑师,如诺曼.福斯特、弗兰克.格里像等喜欢利用科学技术建设的技术,突出建筑对城市空间隐喻的构建。诺曼.福斯特的融入高新技术的摩天大楼,香港汇丰银行的隐喻,以及瑞士再保险公司伦敦总部,都对城市景观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而弗兰克.格里应用非线性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的手法,对当下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很多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应运而生,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正是其中最为有名的建筑之一。悉尼歌剧院的外观由三组巨大的“贝”形外壳组成,矗立在南北长186米,东西宽97米的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基础的底座上。较大的两组外壳在西侧的区域,由两组四对外壳布置一列构成,三组朝北,一组朝南,其内部是一个大型音乐厅和歌剧院。第三组在他们的西南部,是其中最小的一组,由两块外壳组成,而这正是贝尼郎餐厅。在基座内部,其他的空间巧妙地散落其中。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车辆入口和停车场位于大台阶之下。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港的便利朗角,三面环水,环境开放,建筑设计特点举世皆知。它犹如面向大海张开的巨型贝壳,又如三只从海中鱼跃而起的海豚,与蔚蓝的海景融为一体美轮美奂。

设计师乌松的设计天分毋庸置疑,他巧妙地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诸多要素融入建筑其中。从历史风格中剥离出了种种元素重新组合,才创造出如此形状奇特却又不失美感的建筑物。悉尼歌剧院是一个融合了不同性格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悉尼歌剧院是一个抽象的由无数个大大小小不同的抽象三角形堆砌而成建筑,这些抽象图形中叉蕴含了悉尼这座海滨城市的独有文化。它的屋顶上,层层叠叠的三角形白色瓷砖巧妙地、优雅地叠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小韵律,而抽象的几何三角形层层叠叠的排布又形成了它独有的大韵律,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它也是一个多元融合的产物,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依附于传统的建筑形态,而是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物中抽离建筑元素。乌松晚年时曾说,他当年的创意来源只是一只小小的橙子,正是那些被剥去一半果皮的橙子启发了他,悉尼歌剧院白色的外立面像橙片般分散,相互叠起却又错落有致。正是这一创意加上乌松对未来建筑发展的独到理解才使得悉尼歌剧院充满生命的气息。

篇4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广告创意 中国文化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其关注人奉身,并且强调个体特征,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之一,影响着大批人的思想和心理。它不仅在哲学层面上影响了大批的人,而且也在心理上对人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影响。

作为营销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告,在进行策划、创意、设计过程时理所当然的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因此,无论是在诉求方式还是在表现上形式上广告都必须慎重考虑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广告受众及效果的诸多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在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后现代社会里,广告作为文化甚至是艺术与经济共同作用的产物,就像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理性和现代主义彻底的解构一样,使后现代广告创意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即对传统广告的颠覆与解构。

1 表现方式的颠覆

(1)不合常理

以《耐克广告海报篇》为例,画面中首先出现的是暴雨将至的伦敦,天空中一个足球以非常快的速度“嗖”地一声飞到一座有耐克海报广告的大楼前,海报中的球星却动了起来。接了球并将球踢了出去,踢坏了大楼的一角,球又飞速地飞走,球星变成了另外一个姿势的静止。画面又换到艳阳高照的英国,另外一个海报里的球星也动了起来接球传球,同样也踢坏了大楼一角。然后球依次穿过大海,经过晚霞下的中国,到了灯光下的日本。不同的球星在世界各地的海报中接球传球射门守门。整个广告中没有一句台词,但是这广告却因为活动的海报明星、破坏力十足的踢球脚法、跨越空间距离的球赛等等不合常理的因素而紧紧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并在消费者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与此同时,该广告却并没有因为反传统的表现方法而使营销效果趋于平庸,相反这广告还给观众留下了“耐克产品畅销全球,全球消费者共享耐克的精彩运动生活”这样的印象,这都与耐克国际运动装备大品牌的形象一致。

(2)打破逻辑关系

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都有这么一个趋势,即画面的表现不受任何逻辑的约束。在很多影视广告中,我们都会看到很多看上去完全不相干的画面片段被剪辑在一起,画面的切换不受逻辑的限制,整个内容没有故事性,也很难看懂广告真正想要说什么。但是这些内容却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往往会使人联想到一些产品或品牌的特性。

(3)颠覆美学传统

以某品牌饰品的平面广告为例:画面中是一个60岁左右满脸皱纹的慈祥的妇女和一个年轻的却很阴沉的男子,妇女戴着很多该品牌的饰品,然后一只手从前面勾住男子的脖子。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这则平面广告,实在是很难找出有什么美感,甚至可以说,这广告是丑陋的。无论是从画面来说还是从画面的内容所展示的人物关系来说,这都与传统思维下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是这则广告却通过这种形式,表现出了商家要宣传的饰品能给人带来的魅力。同时对于商家的目标消费群——反叛的年轻人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2 诉求方式的改变

随着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无法满足追求个体情感、释放欲望、精神拜物的后现代消费观,因此广告中传统的理性诉求反而不能得到太多消费者的认同,和传统广告相比,感性诉求成了更多广告人选择采用的方式。

(1)诱发思考,而非灌输思想

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者试图对一切教条主义进行解构,他们很难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灌输的思想,哪怕知道那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比任何其他时候的消费者都更多地从自己的情感角度来思考,这使得他们的观点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以柔克刚”的太极式的诱发消费者主动思考的广告形式在面对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消费者时往往能发挥更好的效果。

以在1997年第44届戛纳广告节全场大奖“迪塞”(Diesel)牛仔裤《小镇篇》为例,电视广告中出现的是:清晨,在一个典型西部小镇,健壮英俊的年轻牛仔穿戴整齐,与妻子吻别。出门后,他热心地帮助一位老妇人穿过马路。而在小镇另一处,一个肮脏丑陋的莽汉吃力地把衣服套在自己肥大的身躯上,然后衣冠不整地走出房门。他抢走一个小女孩手中的棒棒糖,朝威士忌酒瓶猛击一拳,将一只狗踢出门廊。当两人在街上相遇时,一场生死决斗在所难免。看到年轻英俊的牛仔一脸的正气和自信,你一定以为胜利是属于他的。他们拔出枪对射,随着枪声响起,倒地的却是年轻英俊的牛仔,而丑陋笨拙的莽汉正在得意地狞笑。这时出现品牌和广告语:“迪塞牛仔裤,为了成功的生活准则”迪塞的广告想告诉我们,成功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准则,真实的生活太多出乎意料和偶然。

消赞者在对这类广告进行解读时是很难达到完全一致的,至少没人可以轻松肯定地说出这广告想说明的是什么。但关键的一点是,当你在看到这篇广告时,你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广告提供的环境中并尝试用自己的思考来对这广告进行解读,然后得出自己认同的观点和结论。

(2)诱发欲望,而非陈述商品价值

单纯地告诉消费者商品能带来的价值未必就能打动人心,诱发消费者对物质享受满足情感需求的欲望才是增强广告效果促进消费的最大动力。

在戛纳广告节获奖的索尼playstation游戏机《大厨篇》电视广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厨师,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雪白的制服,在五星级酒店的厨房内烹制一块牛排。接下来的情形却让人日瞪几呆,这位大厨竟然把一几痰吐到牛排里,以及其他更加恶心的行为……这条广告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破坏欲和恶作剧的心理渲泄。

这则广告在表现上是带有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它有意为之地在风格和形式上进行反叛和颠覆,其创意表现也呈现出值得肯定的后现代主义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的文化意向。也许它要表达的是:你可以满足你心中蛰伏多年的欲望,不论是非,只有加入playstation,这些都会成为现实。

(3)诱发共鸣,而非提醒处境

篇5

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版式设计德国包豪斯

一、版式设计概述

版式设计作为现代设计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平面设计语言的构成手段,现今已成为研究平面设计的专门课题。其最终必须与具体的设计实务相结合,广泛应用于书籍、杂志、报纸、招贴、包装、网页、展览展示等视觉传达设计项目。

表面上看,版式设计是一种关于编排的学科,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的体现,更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的体现。它作为二维平面中的基本构成要素,从设计行为发生的那一刻起,始终伴随整个设计过程。它的发展历程与那一时期的工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每一时期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折射出时代的商业氛围与市场价值。

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概述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及设计理念和设计流派,主要是指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强调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现代派”。

现代主义运动的诞生与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紧密相连。它的核心要素是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并力图以抽象几何造型为美学形式来改造设计。它不仅力图改革现代社会的物质外观,并且致力于改造人们的生活方式。

现代设计的基础理论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我们往往认为是以俄国在十月革命以后出现的构成主义运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和德国的包豪斯为核心的。

现代主义在理念形式和手法等各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设计的惯例,形成了符合那一时期特定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工业发展、经济与日常生活需要的设计风格。

现代主义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开端,是之后所有设计思潮流派的起点,与它们都有着极深的内在联系,并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三、德国包豪斯对版式设计的影响

德国包豪斯学院成立于1919年,根据格罗佩斯的解释,“bauhaus”是由德语的“建造”和“房屋”构成的。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了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并且它的诞生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其中一些教育模式仍被沿用至今。它主要吸收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艺术设计的新探索与实验成果,特别是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和荷兰风格派运动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完善,成为欧洲现代主义设计中心,并将现代主义设计推到历史空前的高度。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至今。

包豪斯自建立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为:魏玛时期(1919-1924)、迪绍时期(1925-1930)和柏林时期(1931-1933)。

早期包豪斯的办学核心为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包豪斯的首位校长——格罗佩斯推崇技术型基础教育,认为艺术必须要技术性、逻辑性和理性教育相结合。这也是早期魏玛时期包豪斯的教学宗旨。

魏玛时期包豪斯的代表人物主要为荷兰风格派的奠基人杜斯伯格和匈牙利设计大师莫霍里·拉吉。

杜斯伯格一如之前所说,一方面主张理性、秩序、科学的设计观,另一方面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给学生灌输达达主义设计思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设计判断。但是,实践证明,一味的强调设计的逻辑性和理性,难以避免设计走向呆板、无特点的死角,这时候自由多变的达达主义思想在其中就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所以,杜斯伯格的艺术思想是矛盾的,同时又具有了跨时代的意义。

对包豪斯版式设计影响重大的另一位大师就是莫霍里·拉吉。拉吉自始至终都坚持追求理性与秩序的设计理念。他的版式设计强调几何结构的非对称性,排除了对称的呆板,使用非对称性表达设计的丰富性和理性的审美意识,结构严谨,无装饰,却又富有节奏变化。拉吉不单使用绘画语言,还常常结合摄影与文字的巧妙搭配。拉吉运用摄影手法来代替绘画的创意版式设计方式,开启了包豪斯重视并运用摄影技术进行版式设计的大门。

拉吉的到来使格罗佩斯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坚定地将科学、理性、秩序的设计理念运用到艺术设计的方方面面,真正完成了从传统手工艺作坊教学模式,到现性工业化设计教学模式的转型。

包豪斯迁到迪绍后,其作品风格主要受荷兰风格派

和拉吉的影响,版式设计注重字体的设计与运用,整体简洁、理性、秩序,是典型的包豪斯风格。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拜耶和拜耶的继任者朱斯特·史密特。

拜耶的版式设计将构成主义、风格派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相融合,呈现出高度理性化、几何化的特点,版面简洁而富于功能性。由此,包豪斯的版式设计走上了功能主义之路。

朱斯特·史密特在拜耶离任后,进一步完善版式设计的理性化,并运用网格技术对版面进行理性划分。至此,包豪斯的版式设计所形成的秩序化和严格化为后来瑞士网格主义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豪斯的版式设计也完成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大融合。

时至包豪斯最后一位校长密斯·凡·德·罗,也就是柏林时期的包豪斯,受他个人因素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包豪斯的设计重心转移到了建筑上,并且人才大量流失。包豪斯迅速走向衰亡。直到1933年8月10日,密斯正式宣布包豪斯永远解散。解散后的包豪斯,为了躲避战争,其中大部分成员来到了美国,同时把包豪斯精神也带到了美国,从此,为世界现代设计写下华美篇章的包豪斯永远的走进了历史,同时又翻开了世界设计史的新篇章。

三、总结

版式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学问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豪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亦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表现,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创造出以人为本的设计,集理性、功能性、科学性和美学于一身,既体现了社会现状,又描绘了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 既迎合了时代需求,又为之后的设计思潮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受之 著 《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年9月第一版(158页-197页)

篇6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手法;现代招贴设计;戏剧性;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52-03

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其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尤其是对现代平面设计领域中的招贴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它为平面设计师提供了新的创意思维方法,从运用超现实主义中的图形移花接木组合到构图方式的夸张,比例的变形,象征隐喻以及图、底关系的常用表现手法,使设计师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作品的肤浅表现阶段,而是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这些手法充分表达出自己深刻的思想以及画面所要传达给受众的关键信息,从而使受众对作品产生一种互动式的全新感受甚至产生共鸣。

一、激发创意灵感的超现实主义

(一)超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

超现实主义最早兴起于法国,源于达达主义,并对视觉艺术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超现实主义总是给人带来一种梦幻、奇妙的感受,所营造的视觉氛围十分强烈。正如英国的克拉什米•巴斯科兰(Lakshmi Bhaskaran)对超现实主义主要的特征描述,它是一种充满梦幻般的描绘,利用现有物进行精心的构造和新颖的组合,可以营造出一种新奇的视觉效果。超现实主义在绘画作品中通过新颖奇特的图形组合以及夸张的比例变形等手法来传递信息,以梦境、幻觉等作为创意源泉,最真实地展现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它从弗洛依德所研究的梦境心理学理论中获得了启发,这正是超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所在,使其充满了强烈的戏剧色彩。

(二)超现实主义激发创意灵感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紧张,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通过阅读书本上大量繁密、枯燥、冗长的文字,而更多时间是通过接触和阅读大量的电子文献及图片来获取基本信息。因此在现代社会各种招贴随处可见,正是20世纪的艺术运动激发出了现代招贴设计的创意灵感,在现代招贴设计中都可寻找到当时许多艺术运动的影子,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超现实主义这种梦幻、奇妙的组合效果,也为现代招贴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视觉效果不同凡响,不论构思还是图形组合,都使人能够眼前一亮,留下深刻的印象。

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绘画作品中就充满着奇妙的梦境场景,堪称经典,而超现实主义手法现今也被越来越多的招贴设计师所认可和接受。超现实主义“成为一种新的表现手段――幻想,并且直到今天还被广泛地运用着。招贴广告运用幻想的表现手段,就是人们由于憧憬美好的未来而创造的一种新的意象。尽管有些荒诞、虚幻,但却合情合理,因而具有奇妙、独特的视觉效果。”[1]

二、超现实主义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主要表现手法

超现实主义通常会制造出“反逻辑、超时空、怪诞感所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能激发受众的好奇心,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许多招贴设计都吸收和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特殊表现手法,来达到吸引和刺激人的目的。”[1]在现代招贴设计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有:移花接木、夸张比例、象征隐喻、图、底关系。

(一)移花接木表现手法

移花接木的表现手法是在招贴设计中能够制造强烈视觉效果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将两种在现实生活中毫无关联的事物在画面中重新分解、组合,产生出一种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新涵义。“采用摄影蒙太奇手法,将现实形象进行分解、组合、重叠和相融,产生出具有隐喻性的图形,在招贴设计中创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视觉传达方式。”[2]将毫无关联的两种图形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奇的视觉效果。

(二)夸张比例表现手法

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常用表现手法就是将主体图形与相对的组合图形的比例进行夸张,打破常规的视觉比例,从而刺激人的感官,产生出一种梦境般的奇异视觉效果,这对于现代招贴来说无疑是一种极佳的设计表现手法,可以通过主体图形的奇特组合,迅速吸引眼球,从而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内容。

(三)象征隐喻表现手法

超现实主义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象征隐喻表现手法就是利用一种常见的主体图形来表达设计师的另一层思想内涵与潜在情感。在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中这种表现手法随处可见:“坚硬与柔软,正是达利作品中对比的秘诀。不管是其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软绵绵的机械钟表,还是外表坚硬内部柔软的面包、蚂蚁,都成为达利表达感望、幻想和观念所借助的符号。”[3]

(四)图、底关系表现手法

超现实主义中的图、底关系表现手法极具魅力,将图形与图形之间的空间和虚实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物中有物,景中有景,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不再仅限于主体图形的展现,图、底关系产生的特殊视觉效果为现代招贴提供了新颖的设计手法。招贴画面所传递的内容涵义深刻,富有创意。

三、超现实主义手法对国际招贴设计的影响

(一)超现实主义手法在欧洲招贴设计中的经典运用

超现实主义最早兴起于20世纪的法国,因此在现代欧洲国家中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对于现代欧洲的招贴设计影响更为深远,其中最具代表的国家有波兰和德国。

在德国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设计招贴的大师有冈特.兰堡(Gunter Rambow),他的作品较多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具有诗意的隐喻,他被誉为“视觉诗人”。他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的设计大师,他曾经运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土豆作为主体图形,他认为土豆能够代表德国的民族文化,设计了一系列极具特色的招贴。而在招贴设计中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能够产生奇特的视觉魅力。

另一位重要的德国设计大师金特•凯泽(Gunther Kieser)也是“视觉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作品中也大量使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进行招贴设计,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招贴作品。他比较擅长移花接木的手法,亲自动手制作具有讽刺性的超现实主义实物道具,将两个毫无关联的事物结合拼贴在一起,使招贴产生出一种全新且富有浓郁戏剧色彩的视觉效果。

(二)超现实主义手法在亚洲招贴设计中的经典运用

超现实主义虽然兴起于欧洲国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这种富有特色的表现手法对于亚洲国家也同样产生了深远地影响。在亚洲国家中,使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进行招贴设计的著名设计师有日本的福田繁雄(Shigeo Fukuda),他所设计的招贴中大量运用了超现实主义中的图、底空间关系处理手法,通过图与底的空间组合,产生一种奇幻的视觉效果,极具特色。

此外,中国的平面设计师在近几年也十分青睐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例如:台湾艺术家吴孟芸在2004年台湾第41届金马奖系列招贴设计中就充分运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梦境般的场景,通过招贴的画面图形,以彩虹象征电影的光影与梦想,分别代表着电影拍摄人、观众,为大家打开了一片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空间,十分符合电影奖项活动的主题。

四、超现实主义手法引发的现代招贴设计思考

各个艺术门类之间都具有相通性的特点,产生出了拟人比喻的夸张遐想,将超现实主义手法运用在招贴设计中,其创意过程类似于戏剧创作的表现手法,主体图形相当于舞台上的主要演员,它们是主角,构图方式相当于舞台的背景和布局,而设计师则是全剧的导演,他们把握着招贴画面的全局,用全新视角体会超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

超现实主义手法的深远影响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可以从招贴设计的主要构成要素图形和构图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而招贴设计中信息传递的成功与否也主要是通过这些方面进行展现,如果能够准确的把握,就能够迅速、明确地传递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

(一)图形组合需有新意

就现代招贴设计的图形组合而言,它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因为招贴的主体部分就是图形,而图形与图形之间又产生了一种独立存在或者主次关系,图形的选用与组合方式在符合设计主旨的前提下,必需具有新意,反常规性,才能产生独特的视觉冲击效果,超现实主义中的移花接木手法充分掌握了人们的本能猎奇心理,对于非常态的事物组合往往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新鲜感。

(二)构图方式需突破常规

现代招贴设计中的构图部分也是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一幅优秀、经典的现代招贴设计作品,如果不具备大胆、突破常规的构图方式,定会逊色不少,构图的方式相当于戏剧表演舞台上的背景摆放位置和布局,如果过于常规不仅不会烘托主题,还可能会削弱主题内容的表达和传递,因此在进行现代招贴设计时采用超现实主义中的夸张和比例变形的手法,将会产生出人意料的视觉效果。

五、结 语

超现实主义手法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迄今已在欧美、亚洲等国的招贴创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超现实主义手法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运用,使我们对招贴的设计手法又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认识,它不但涉及到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而且还使我们获取了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创意思维方法:超现实主义手法不仅适用于现代戏剧创作领域,也同样适用于现代平面设计领域,在招贴的创意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现代招贴中的构成要素理解为戏剧中的主要演员、舞台背景布局和导演之间的关系,招贴设计中的主体图形组合就是舞台上的主要演员,而构图方式则是戏剧舞台的背景和布局,它不仅可以烘托出主要人物又可以升华整部戏剧的主题思想,招贴设计师则相当于全剧的总导演,他可以把握住全局,创意贯穿于全剧并突出灵魂主线,成功地创作出一幅经典的招贴设计作品。

由于超现实主义手法仅仅是一种设计的表现手法,我们不应在肤浅的表现层面停滞不前,而应通过这些丰富的表现手法,进一步表达出设计师想要对受众真正表达、传递的内容和信息,这种信息表达、传递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受众是否通过招贴的画面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受或者引起了共鸣,受众的直接感受和回应也是对招贴创意成功与否的真实反馈,因为对方是否理解或者感受到了设计师想要传达的基本意图甚至是某种更加深刻的涵义,才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关注的方面。因此,当我们在进行招贴设计时应当充分运用超现实主义中的主体图形的移花接木组合,以及构图方式的夸张和比例变形手法,为现代招贴设计不断注入新的灵感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韩然.超现实主义对招贴广告的影响[J].装饰,2002(11).

篇7

【关键词】中国古典建筑 艺术思想手法现代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我国古典建筑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古典建筑的景图,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建筑物。古典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两者可以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生活气息。古典建筑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是增添自然环境的美,突出自然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建筑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2.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建筑不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期的努力, 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工艺美术、雕刻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2.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发现了利用屋顶来取得艺术效果可能性。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出翘、起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柔和优美的曲线。并演化出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多种屋顶形态。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以装饰性进行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光泽和颜色。由屋顶组合而成的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典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典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寺庙、宫殿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其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是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阙”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应用的.到了汉代,除陵墓与宫殿外,大中型坟墓和祠庙都使用。

2.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色彩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是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或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间结合,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坚固、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中西古典建筑艺术对比

在西方文化历史上,建筑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诗歌、雕刻、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一起被归入艺术系列中的。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并未被看成是一门艺术,而是被纳入政治生活的领域,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表达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来看待。中国古典建筑自汉唐以来,已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建筑设计建造形成了制度,因此人们便把中国这种古代典范建筑称之为中国古典建筑。

3.1在建筑造型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陡,下部平缓,从立面看,檐口形成中间低两端起翘的类似于鸟翼的优美曲线。而西方古典建筑的典型实例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其檐部做成中央稍微凸起的曲线,正好与中国古典建筑屋檐曲线相反,这种凸曲线产生了一种挺拔平整的艺术效果。

3.2.在结构材料方面。

由于西方古典建筑一般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门窗面积较少,承重结构一般以墙体为主,形成了沉重雄伟的印象;而中国古典建筑是多以木结构作为承重体系的,因此墙体不起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

3.3.在建筑总体布局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一般以院落组群为布局原则,“四合院”为最基本的建筑组合单元。在西方古典建筑领域内,主要以表现单体的气势为目的,虽然中西古典建筑处理手法不同,但中国的故宫和法国的凡尔赛宫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们都是不同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

4.现代建筑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现代建筑设计师具备了突破材料限制的条件,通过选用新颖的建筑材料,能达到只有现代建筑才具有的质感、透明度、色彩和光影等特征。现代建筑及环境景观设计的设计要素在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和自由。

4.1中国现代建筑。

新旧、中西建筑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的特殊面貌。 出现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诸如车站、银行、教堂、领事馆和新式住宅等大量涌现,以及以水泥、钢铁为代表的新的建筑材料及与新的施工技术、建筑设备等的应用,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建筑方式。同时,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使人们的审美情趣等发生变化。总体上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已逐渐淡出,新建筑已成了中国建筑的主导方向。但艺术是感情的产物,一批中国爱国建筑师掀起了“民族形式”的运动。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所以,对于“民族形式”的努力与完全西化的洋房,就构成了近代中国建筑艺术的两条主线。

4.2明代中国就出现了西式教堂,清初在圆明园还建造了“西洋楼”,由在清廷供职的西洋画师设计,水平并不高。

4.3在世纪上二、三十年代 与西方建筑在中国流行同时,“民族形式”的建筑运动也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其形式处理大致有三种方式:

(一)是基本照抄古代形式,把它用钢筋混凝土浇铸出来,代表作如原中央博物院“大殿”、南京中山陵、北京燕京大学未名湖塔、中山陵园藏经楼等。

(二)第二种“民族形式”,主要用于功能要求复杂的大型楼房中,平面设计与西方现代建筑差相似,代表作如原南京中央研究院、上海市政府大楼、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等。

(三)第三种“民族形式”建筑以形式的简化为特点,出现在人们开始对前此的作品产生怀疑以后,如北京交通银行、南京原国民大会堂、南京原外交部大楼、上海中国银行等。

5.中国古典建筑手法和艺术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其应用

古典建筑以其精湛的技术手段、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富于哲理的空间组合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观形式着实影响着建筑整体美观,

5.1古典建筑的建筑意境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以富于层次的开敞空间面向西湖,建筑物透明玻璃和原本生硬的钢材巧妙组合,黑白灰色调和谐的对比关系,使冰冷的现代建筑材料趋向丰富深厚的传统水墨书画的神韵。

5.2古典建筑的空间布局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古典建筑的空间布局具体的说就是建筑群中位置,由建筑的性质、造型、作用等诸多因素而定,而最主要的则应考虑建筑群的需要。建筑不仅要考虑单体建筑安排布置,还应注意建筑之间的组合和搭配方式。如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结合国际理念和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布局的典范。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建筑尺度与苏州传统民居也十分相似。其整体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并借鉴了苏州古典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与古城风貌、传统的城市相融合。

6.结束语

遵从中国古典建筑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合理借鉴西方古典与现代建筑之长,补充中国建筑之短,融西方现代之观念与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洋为中用是当代建筑发展必然的趋势。中国古典建筑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当代的建筑设计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值得每一代的建筑师去不断的发掘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2]萧默.文化纪念碑的风采——建筑艺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刘天华.中西建筑艺术比较[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

[4]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男:在这金秋送爽的八月

女: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

男:你们收获了梦想

女:你们收获了希望

合:你们用十年苦读

将梦之歌唱响

你们用求学路上那一份执着

将希望的火炬再一次点亮

男:正如宝剑磨砺出的亮光

女:正如寒冬腊梅吐露的馨香

男:榜里

你们的名字

叫起来显得那么响亮

女:榜里

你们的成绩

听起来是那么的张扬

男:金榜题名的那一刻

浸染了你们

十年求学路途中勤奋努力的跋涉

女:金榜题名的那一刻

彰显了你们

十年寒窗遨游学海的坚强

男:那一刻

妈妈幸福地

泪落两行

女:那一刻

爸爸骄傲地

挺直了脊梁

合:他们忘却了青丝里增添的白发

他们忘却了生活里历经的沧桑

男:可知否

在你们的背后

还有好多亲戚朋友

滚烫而期许的目光

女:可知否

在你们成功的路上

还有老师和同学们

激情而热烈的鼓掌

合:你们的收获

已不再是一个人圆梦时的欢唱

你们的收获

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骄傲和赞扬

男:今天,大家在这里

为你们下一程求学途中艰难的跋涉

伸出一双援助的臂膀

女:今天,大家在这里

为你们下一阶段健康的成长

洒播了一片灿烂的阳光

男:希望你们再一次带着梦想起飞

立志做祖国的栋梁

女:祝愿你们再一次带着梦想起飞

不愧于大家对你们殷切的期望

合:我们也会向着你们挺进的目标航行

沐浴学海之上耀眼的阳光

我们也会朝着你们拼搏的方向前行

领略书山之巅那一处最美丽的景象

为了祖国的明天更加辉煌

让我们共同缔造最美的梦想

为了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我们必须立志高远

在不息的奋斗中

篇9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力的西方思潮之一,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主义极端成熟而又危机凸显的背景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部逐渐成长起来的,以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反思、批评和超越为旨归,以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等为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我们能够采取正确措施做到扬长避短和为我所用。

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1、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建构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源于西方社会危机的产生及其反思,以造成现代文明弊端的、体现现代化精神本质的现代性为批判对象,以对作为西方现代性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的个体主体性和工具理性为批判内容,主张消解主体性、反理性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更注重对现代化的建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未来充满信心,提出要为现代世界制定可供选择的重构方案,倡导建设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元思维风格,主张开放、平等、对话和合作,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

2、后现代主义坚持反理性主义,肯定和张扬非理性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对技术的滥用和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最终导致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和人类灾难的发生,因而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万能”的思想,批判和重构理性主义,主张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统治地位,通过张扬非理性纠正理性主义的过度。基于对理性限制人的个性等消极作用的认识,后现代主义者突出强调非理性的作用,认为只有个人的情感、想象等非理性因素才是真实的,只有充分发挥非理性的作用,人们才能做出创新成果来。

3、后现代主义坚持反中心主义,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社会无中心可言,而是一个复杂、多元和开放的体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开放的关系。同时,后现代主义认为,正是主要表现为对主体意识的过分张扬和对工具理性的过度使用的现代性本身,才导致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危机和弊端的产生。因此,后现代主义坚决批判这种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是世界主人的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反中心主义的主张,倡导多元性和差异性,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4、后现代主义坚持反权威主义,强调民主和平等

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不是被决定的,而是生成的。任何讲话的意识和权威性话语都会压抑思维的延伸。每个人的观点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可避免地受观察者本人的立场、观点和兴趣等的影响,没有哪个人的视角能够充分说明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1]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对整个社会的权力话语和精英话语加以批判和质疑,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主张开放、公平、民主和平等的对话,反对权威。

二、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面影响

1、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和谐发展之路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建构及其反中心主义的主张,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的和谐发展的道路。在后现代主义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已经被一种新型的和谐关系所取代,倡导和谐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积极采纳后现代主义对和谐理念的倡导,坚持走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多地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妥善处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2、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特色发展之路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并非完美无缺的理想模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使我们认识到现代化可以有多种模式,有助于我们借鉴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经验教训,也使我们对自己国家的现代化充满了信心,为我国走特色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可能。后现代主义所坚持的反中心主义、反权威主义表明,现代化模式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有权利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现代化模式与西方现代化模式是平等的,都拥有存在和发展的权力,不能相互指责和贬抑,而应该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2]

3、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创新发展之路

后现代主义对创造性的推崇及其反本质主义的主张,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后现代主义极力倡导创造性。后现代思想家最推重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最推重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的人。[3]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不仅在理论上倡导创造,而且身体力行,在自身的实践中也始终贯穿着这种可贵的创造精神。后现代主义对创造性的倡导及其身体力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创新发展之路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实施创新工程,营造全民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地尝试,走创新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三、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1、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后现代主义以反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等理论内容,否定了唯物主义传统、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否定了历史的规律性,继承了唯物主义传统,崇尚主观性、内在性和相对性。这些主张反映在人文精神上主要体现为理想、正义、道德、责任等的缺失,以及享乐当时、游戏人生的态度,导致社会大众文化素养低俗化,造成社会文化生态失衡和伦理道德失范,出现严重的精神危机,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反理性主义等主张,对我们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对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2、后现代主义影响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和理性

后现代主义在批判技术理性的霸权主义的同时,解构了理性本身;在批判启蒙理性对人的主体性过分张扬的同时,也消解了主体性自身。总之,它在批判现代主义的缺陷或弊端的同时,试图对现代性、现代主义精神本身进行全面的解构。而在当代中国,科技不是已经发展为意识形态以至形成科学帝国主义,而是依然大大落后急待发展;理性不是已经发展到普遍化、绝对化以至形成理性至上主义,而是十分缺乏需要大力倡扬和追求。[4]因此,后现代主义对科技还比较落后、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还不够张扬、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对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策略

1、加强理论的建设和指导,打牢指导思想的防线

在各种思想文化交锋更加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后现代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泛文化思潮强烈地冲击着国人的思想,威胁着作为主流指导思想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发挥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面作用,必须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建设,进一步巩固理论的指导地位,打牢指导思想的防线。

要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就必须坚持的指导。通过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建设,使广大人民树立的批判意识和辩证态度,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潮时能明辨是非、知晓对错。只有用观点,进行辩证地分析和评判,才能深刻揭示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背景,了解其发生发展的大致脉络和主要历程,熟悉其理论内容和基本观点,透视其所蕴含的深层价值取向,才能最终正确认识这种思潮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和为我所用。在当今条件下,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建设,主要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人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民,可以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价值评价标准,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实现积极的价值认同,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使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民群众一旦树立了的世界观,就能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中采取正确措施加以应对。

2、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巩固实践防御的阵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来自异国他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必须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检验,只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符合,才能有效发挥后现代主义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因此,要立足中国国情,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扬弃,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以巩固实践防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的阵地。

当代中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是由农业文明转化为工业文明,由前现代社会转化为现代社会,最为紧迫和匮乏的是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和人的主体性,仍需倡导和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因此,当代中国需要弘扬现代主义精神,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吸收后现代主义中的合理因素,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经济领域的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社会领域的公平化、文明化;价值领域的人性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过程,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使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实现人的现代化。[5]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化破除了对西方模式的盲从,也避免了后现代主义所揭示的现代性的弊病,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出的一条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3、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先进文化的力量

要妥善应对后现代主义这种泛文化思潮的挑战,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股势不可挡的文化潮流,不仅动摇了当代西方社会传统价值和文化观念,而且也波及影响着我国及其它东方国家的文化发展。对后现代主义这股泛文化思潮,我们既要看到其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更要重视其积极因素和正面影响,因为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需要我们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作为一个文化范畴,后现代主义所表示的,是对现代文化和以往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以及重建人类文化的新原则,[6]即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后现代主义所涵盖的文化领域具有广袤性,涉及全球性的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在后现代主义大旗下,聚集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女权主义和分析哲学等。[7]正如詹姆逊所言:“‘后现代’就好比一个诺大的张力磁场,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文化动力,最后构成一个聚合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枢。”[8]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目标主要在于批判和否定现代性,尤其是批判理性这个现代性的核心思想,主张消解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对后现代主义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一概排斥,而应本着辩证否定的态度和批判吸收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倾向对形成共同理想和发展先进文化是不利的,而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及其生态价值观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等主张则值得肯定和借鉴,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力量。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我们也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既充分发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又避免其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的产生,让后现代主义思潮扬长避短、为我所用,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洁.浅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宿州学院学报,2010.3.25.3.

[2]王治河.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求是学刊,2001.3.

[3]王治河.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中国社会科学,1997.1.

[4]田薇.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江海学刊,2000.1.

[5]李新灵.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5.2.

[6]高宣扬.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

篇10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设计理念

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后现代主义更倾向于一种对于传统思想的反叛与重塑,“解构、反叛、重塑,超越”是它的代名词,它主张打破一切传统和规范,在重新解构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理念与规则,它斥规则、统一、比例于一边,主张更加多元化的结构,在肯定传统基础上超越传统的规则,使传统理念迸发出崭、多元、和谐的整体模式。在许多领域,诸如建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等,后现代已经自成一统,形成自己独特的一套理念,在服装设计领域同样也产生不小的冲击,具体而言,后现代主义理念的主要特点有:

1.颠覆传统,另构新意

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强烈的颠覆传统的意识,在设计方面,后现代主义主张对传统的创新,摒弃固守的在成不变的思想,将传统设计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在设计风格上更为大胆、设计元素更为多元、材料选用更加丰富,富有创意。后现代主义被称为是现代主义的内部逆动,正是因为其对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主义的反叛,它更强调用户与使用者的个性需求,注重设计中的人性化与自由化设计,强调了人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使得设计呈现人文主义情怀。

2.包容并蓄,倡导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主张兼容并蓄,在设计元素中主动运用大量的多元化元素,使得设计中的色彩、构图、元素等呈现异常缤纷,体现一种包容的美学态势。因此,无论是在建筑、符号还是服装设计中,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体现出矛盾和对立和统一,既充满古典的怀旧之美,又呈现现代的简约之美,既有传统的典雅,又充斥着现代的新颖,集古典时尚于一体,运用多种混合、叠加等手段,使作品呈现出多元化,和谐并存的状态,在美学上,后现代主义脉承古典文化与现代艺术于一体,体现出一种另类的美学,使作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放眼全球,强调地域文化

现代主义经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这使得其在设计理念上打破对于技术的崇拜,摒弃对于功能的过分追求,转而追求个人对于设计作品本身的情感、个性化的需求的导入,以及设计本身所展现的意象、隐喻和简约之美。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展现现代人的个体文化需求,除了尊重个体化差异外,更尊重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强调对于不同文化间的衔接与对应,使设计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生命力。

4.更注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后现代服装不但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而且更注重人性化的体现,这种后现代思想影响下的服装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的设计理念,努力打造人体与服装的立体化呈现效果。以往的旧有服装被重新进行构造、分类和整理,不断的追求新鲜的服装作用、装饰的改进以及服装形式的美感等等,尽可能的展现出身体的自由与舒适感并存,体现美感。例如,日本的服装大师运三宅一生用后现念在上个世纪90年代推出了褶皱系列的服装,这种服装造型十分的简单、面料很富有质感,而且在设计思想上符合很多当代年轻女性的审美需求。这种面料以及款式的服装不需要过多的打理和保养,十分便于穿着和收纳。在穿上身体之后,穿衣服的人也成了服装设计的重要体现,并且能够让穿着者尽可能的体现自身的优点。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融入服装设计更趋于现代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给人以惊叹的同时又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人衣合一的境界。

具体而言,在服装设计领域,后现代主认思潮已经慢慢渗透到当下的领域中,在材料的选择,色彩的使用,多种元素的运用方面更加多元化、大胆,并且富有新意,同时,贴合当下社会对于低碳和环保的宣传,服装设计理念也更加注重服饰的材质的环保,倡导生态技术,节约服装能耗。后现念已经渗透到服装设计的方方面面:

1.服装材料更加多元化

现代化的服装产品由传统的单件订做逐渐转变为批量流水线制作,对材质的要求也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后现代主义的服装设计由逆向思维,将褶皱、破洞、反而设计等手法运用到设计作品中,同时更加加强了不同材质间的整合与混搭,如,蕾丝与雪纺、流苏与铆钉、毛呢与针织等材质的混搭,不仅在材质的选择上拓展了更加多元化的空间,更为服装设计增添了一种别样之美。随着科技的发展,面料的不断开发与改进,一些新型的纤维面料被引用到服装设计中,一些织、绣、印等传统的工艺艺术,经过高科技的轧光、涂层、修剪、砂洗等工艺手段,产生出了意想不到的珠光、褶皱、起绒、段染等效果,为后现代主义创造出众多各具风格特色的服装作品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

2.服装色彩运用更加奔放

色彩是服装最直接的表达,要使得一件服装设计作品有新意,必须要在颜色搭配上面做到让人眼前一亮,给人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后现代主义主张颜色的选择与搭配出挑胡新意,跳跃传统的色彩搭配与视觉形象,大胆而极具反差性地选择与运用色彩,将多种色彩和谐地融入自身的设计作品中,使作品产生一定的视觉美感与冲击力。例如传统的女装设计作品中,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等传统色彩多被大量运用,而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则可能会一些条纹、格子、波点、抽象图案等形式,形成一种前卫、时尚的设计风格,打破传统女装一成不变的色彩地带,使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眼前一亮。同时,不同的色彩所代表的意境、身份特征、情感特征等被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巧妙运用,则会形成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天蓝色、明黄色等亮色,多给人一种清闲、阳光、活泼的一面,多被运用到时尚男装中,展现一种与众不同的男装魅力。后现代主义的服装设计并不讲究一定的章法与规则,他们主张大胆、合理地运用色彩,使色彩搭配更加奔放,搭配效果更加和谐,创造一种全新的视觉盛筵。

3.设计元素更加丰富多元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于地域文化的重视,主张突出不同地域与民族间的文化特色,并将之运用到服装设计理念中,使设计既体现现代美学,又突出民族文化张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已经被广泛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型元素,具有地域特色的梅、兰、竹、牡丹花卉等图案,以及蜀绣、苏莠、提花等鲜明的地方特色刺绣纹样,被巧妙地运用到现代的服装设计理念中,使传统文化绽放出持久的生命力。这些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的运用,使得服装设计展现出浓烈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中国民族文化彰显全球,更使得全新的设计思想走俏,使得人们对本土服饰文化有了全新的自觉性。后现代主义文化,正是在尊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一种碰撞和交融,亦是服装设计具备世界视野的魅力所在。

4.设计理念更加超前

对于传统设计理念的颠覆正是后现代设计思潮的主要特点,因此,在服装设计上,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更加胆,将多种设计元素运用于一体,大胆组合,新颖出挑。传统服装设计无论是在外形轮廓、工艺元素、服装配饰、色彩及图案元素运用方面均遵循一定章法,而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则展现出更多的人文主义、突出服装主题和人性化风格。例如,在后现代服装的轮廓设计中,茧型、不对称元素等的运用,均使得整体设计风格个性突出、风格鲜明,展现了一种另类的时装之美。而一些具有欧美、朋克风等风格的配饰元素,亮片、铆钉、不规则切割等元素的引入,使得平淡无奇的设计作品平添一分个性,深受现代年轻男女的喜爱。

5.倡导环保与生态理念

21世纪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强调对于环保的重视,低碳与环保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服装设计领域,对于低碳与环保材质和生态技术的运用风潮更是空前高涨。后现代主义,积极地倡导生态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推崇生态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使得服装设计材料既深得人们生活和生产所需求,又能对环境与社会资源起到应有的正面作用。后现代主义的服装设计,强调服装面料的创新与开发,服饰的工艺改进和提升,从而推动设计的整体环保性。生态技术,不仅能够在面料上增强服装的环保性能,开发出更多舒适、耐久、手感舒爽的生态材质,而且在工艺环节,将许多产生有害物质的环节得以改进和处理,使得服饰材质更加安全环保,这正是后现代服装设计思潮所鼓励和推崇的。

6.对旧有服装特点就行分解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到来之前,服装形象是十分明显的,男士服装与女士服装区别十分的明显。从最开始的服装独特的形象,到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男女士服装的区别也就变得越来越不清楚,后现代主义将固有的服装构造以及服装轮廓打破,以往那种外形十分清晰的服装已经逐渐不被人们所接受。后现代主义思想下,服装开始求新、求变、追求个性化、与众不同化的发展。例如,让•保罗•戈尔捷突破传统的观念大胆的推行将内衣穿到外面的观点,他为著名歌星每当那设计的胸衣引起了时装界的巨大轰动。并且在上个世纪90年表了时装秀,彻底的颠覆了人们对服装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年轻人把服装不仅仅当作一件遮羞的衣服,更是一种美、时尚、地位的象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消除性别歧视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倾向。到了20世纪60年代,服装出现了两性平等的观念,反观念发展的服装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人们的服装款式和类别更加趋向于中性化的发展趋势,仅仅从服装上来看,很难看出男装与女装的区别。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给现代服装带来了重大的变革风暴。多元化思想的发展和变革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以往那些过分追求主题性、轮廓性、单一性、传统性的服装款式已经逐渐被人类所淘汰,并且逐渐呈现出解体、分化的趋势。越来越多另类化的服装设计风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这一变化也体现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并且人们受到先进思想和多元化思想影响逐渐增大。伴随着人们思维的变化,传统的服装设计风格以及传统的服装样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更加喜爱那些大胆、丰富、多样化风格的服装设计类型。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服装设计师将多种文化、思想进行了大胆的融合和统一,并且加入了非主流化的思想,根据不协调、多样化、混搭的特点,不断额扩展服装的内容与格式。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是空前的,并且它的融入使得服装设计更富有活力和创意。

参考文献:

[1]周锋.历史前进中的“扬弃”——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4.

[2]沈福实.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面面观[J].大众文艺,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