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音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04:4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音乐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音乐论文

篇1

课题名称:

试论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教育政策和发展纲要》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界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地位。”在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仍以其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的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民族所接受,而且也引起全人类心的共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可以通地艺术这一窗口领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共同体验对人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人生的珍重。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情感的波动和他人情感的交流,形成以审美的态度对于自己和他人,以审美的态度对于社会和生活,从而有利于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动和团结,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的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把舞蹈课列入课程中,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中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面向21世纪的时常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学校不但要重视素质教育,更要从学校的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及观念上加以改革,让舞蹈教育彻底溶入心理素质教育中,且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1、舞蹈、心理素质的含义。

2、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作用。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目前中小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2、如何通过舞蹈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陈文红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选题,写开题报告;

3、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修改论文阶段;

6、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352-375.

[2] 朱培科,马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必要[J].舞蹈,2019,(3):48-49.

[3] 探索舞蹈艺术教育对少儿素质教育的作用[EB/OL].

,2019-03-22 .

[4] 浅谈儿童舞蹈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EB/OL].

,2019-11-22.

[5] 安洁.素质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9,05.7-9.

[6]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C].人民出版社,2019.293-294.

[7]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C].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03.

[8]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2019,(4):36.

[9] 武霞.浅谈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D].2019.

[10] GB/T 7-303-06069-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S].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篇2

“小步子,大目标”是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为我们总结的音乐教育原则,它适用于儿童任何一种音乐能力的形成。“和声感”培养同样应该是由浅入深体现阶段性目标,例如,柯达伊体系是从音阶中各音的功能来起步训练的,是对和声色彩的感知以双音音程为起点,对和声进行的感知以“终止式”为起点。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分解出“听”、“唱”、“即兴”三个不同表现方式的阶段性目标,从目标设定层面体现难度的递进,实现悄然的能力提升。

(一)和声音程演唱能力形成的阶段目标(部分)

(1)不同和声环境下的“稳定单音”演唱能力;(2)不同和声环境下的“纯五和声音程”演唱能力;(3)不同和声环境下的“三度和声音程”演唱能力。上述中的“不同和声环境”指的是教师用歌唱或演奏为学生的演唱加入更多的和声声部,与学生演唱的“稳定长音”、“纯四纯五和声音程”、“大小三度和声音程”等产生出新的和声效果,丰富学生的和声体验。

(二)和声听辨能力形成的阶段性目标(部分)

(1)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对比听辨;(2)主和弦与下属和弦的对比听辨;(3)终止式的听辨体验;(4)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的对比听辨。相比听辨和弦的构成及属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容易分辨音程的“和谐与不和谐”、和弦的“稳定与不稳定”的特性,对和弦的了解就从这一最外显的特性开始,慢慢深入到对和声色彩、和声功能及和声运动的感知。

(三)形成即兴和声能力的阶段性目标(部分)

(1)根据主和弦与属和弦的进行,即兴演唱或用课堂乐器演奏和弦中的音,为旋律配唱简易和声声部;(2)根据主和弦与属和弦的进行,即兴演唱或演奏适当加入和弦外音的旋律;(3)根据和弦提示,为简单的旋律或不同乐句的尾音即兴构唱或演奏纯五度、纯四度和声音程。“和声”与节奏、旋律一样,由许多模式构成,并作为整体被感知,它所形成的结构模式和进行规律,已作为听觉经验积累下来,内化成一种和声思维方式,迈出音乐创作的第一步。

二、综合性游戏设计

在合理制定阶段目标,降低“和声感”建立的难度系数的同时,还应遵循奥尔夫体系的“玩中学,做中学”的游戏化教学原则,为学生设计“针对和声元素”、“面向全体”、“充满乐趣”的和声游戏来保持儿童对有一定难度的“和声”体验活动的主动性。

(一)“纵横交错”与“贪吃蛇”——和弦指挥下的节拍传递游戏

将不同和弦对应节拍传递的不同方向,例如Ⅰ级和弦对应横向传递,Ⅴ级和弦对应纵向传递,学生根据听到的和弦来改变节拍传递的方向。这一游戏可以分为“小组间的纵横传递”和难度更大一些的“个体间的纵横传递”,如同“贪吃蛇”游戏。

(二)“以不变应万变”——在不同和声环境下的长音稳定练习

学生演唱“sol”的稳定长音,并用循环换气方式保持该音的无限延长,教师视学生能力在sol的上方或下方轻声加入不同的音,与其构成不同的音程。在单音达到了较好稳定度后,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纯五、纯四和声音程的稳定长音,教师加入不同的音构成不同的和弦。这类游戏旨在将学生的演唱难度降到最低,让他们可以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去关注教师加入了什么音,加入以后和声出现了什么变化,加入以后对原来的长音演唱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应该怎样确保长音的稳定,最终实现“以不变应万变”。

(三)“音阶多米诺”——用最简单自然的方式构唱和声音程

篇3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价值

1、促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是一个国家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学、地理特色等多种多元文化的整合,通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便可以很好地了解到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悠久发展历史、民族特色文化以及特色地域风情等内容,而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和多元化色彩的文明古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根源,是我国声乐艺术的精髓所在。因此,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至关重要。高校拥有着大量的国家杰出青年人才,通过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声乐文化,相关高校声乐教师可以有效地将我国特色传统音乐文化展现到高校学生面前,并且有效地将我国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信息等传递给学生,从而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推动新一代的中国高校人才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我国历史特色文明的传承。比如说,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一首古典名曲为例,《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历史上一首有名的琵琶独奏曲,它形象生动的为人们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促进了人们对于中国古典乐器琵琶的理解。因此,在现代高校的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促进高校声乐教学品质的优化

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品质的优化,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第一,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可以很好地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现代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大多都是采用的西方声乐教学的方法,对于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便造成了现代高校的声乐教学长期处于一边倒的发展状态,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单一化,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声乐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和优化。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发展了多种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和品种,建立了非常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体系,比如说国粹京剧、秦腔、黄梅戏、昆曲以及民间小调等,这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极大程度上的丰富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优质发展。第二,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可以促进高效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声乐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正好可以满足其这一需求。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千年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它可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强化高校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地提高,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方法

1、促进情感与教学的融合

音乐是人类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都融入了创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文化。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融合,首先,应当紧抓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精髓――情感,将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传统英语文化的情感相融合,从而有效地发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教学作用,使传统英语文化能够完美的融合进现代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当中。比如说,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高山流水》这一首经典曲目的教学为例,《高山流水》是由先秦琴师伯牙先生所创作的一首观点乐曲,曲中主要想表达的是高山的雄浑和幽水深潭的壮阔,传说当时伯牙先生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只有钟子期先生听懂了其中的情感,钟子期死后伯牙先生痛心疾首,感叹道失去了一个知己,因此也诞生了“伯牙绝弦”这一千古名词。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在给学生教学传统音乐文化时,可以通过情感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高校学生有效地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背景、情感、体验等内容,让高校学生能通过情感的共鸣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从而有效地吸引高校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促进高校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激发高校学生的感知能力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激发自身对于声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是有效地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方式。因此,相关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就应当重点做好高校学生的声乐感知能力的激发工作。我国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特色的多元化国家,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每一个地区和地域都发展了其自身特有的音乐文化。然而,虽然我国不同的地区人们对于传统音乐的风格、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但是,对于音乐这一门艺术来说,音乐是不分地域和国界的,它都是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因此,在现代高效的声乐课程教学中,不存在无法理解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内容,存在着只有尚未开发的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因此,高校声乐教师要想有效地促进传统音乐艺术与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融合,就应当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激发高校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比如说,对于地域文化特色比较鲜明、独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传统音乐艺术,高校声乐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之前,先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其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以及音乐风格等背景内容的方法,有效地强化高校学生在欣赏该种传统音乐艺术时的感知能力,从而全面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根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在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质量,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声乐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促进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从而有效地提高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质量。

篇4

论文摘要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研究如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本文对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因素加以具体系统的分析,深化艺术院校学生管理方式,扩展艺术院校辅导员的发展思路。  

1 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调查显示,该艺术院校35岁以下的辅导员占到整体学院学生工作人员的60%以上。虽然拥有一支年轻化的辅导员队伍在艺术院校学生工作开展上有便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年轻化存在的问题。首先,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缺乏,应对学生青春期种种复杂的行为经验不足;其次,人生经历较浅,在艺术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能力不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就会显得较为薄弱,从而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最后,在难以获得家长的信任,由于年龄的差距,在沟通与互动的过程中,很难赢得家长他们的信任与配合,这样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利。 

(2)学历层次不高。从学历结构来看,该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中,大多是大学本科生留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小。虽然学历高低不能说明工作能力强弱,但是在艺术高等院校的工作环境中,具备较高的学历则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和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学生是经历了十几年学习,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并具有较高的智商水平,如果辅导员不具备广阔的知识、渊博的学术视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学历背景,就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交流,也无法站以一定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更无法赢得学生尊重。 

(3)职称和专业职务偏低。该艺术院校辅导员的职称往往依据教学系列职称评定办法执行,没有设定独立的职称系列,而做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大多年轻,还无法满足晋升职称专业职务的工作年限要求,所以辅导员的职称大多数都只是助教;同时,由于受课时、科研方面的局限性影响,辅导员想提高职称很难。所以,辅导员队伍中,初、中级职称和专业职务者占到绝大多数。这不仅严重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使辅导员感到心灰意冷,而且会使得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低下,职业归属感缺失。由此可见,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应该具有专业的职称晋升制度,以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要创新解决。 

(4)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该艺术院校的辅导员很多是留校本专业的本科生为主,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与学生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背景,对于学生工作不够专业,不能系统、专业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辅导员由于缺乏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和正确的引导方式,总是刻板说教,不能以理服人;在心理辅导方面,辅导员缺少专业识别和解决学生心理方面问题的专业技能;在就业规划指导方面,辅导员缺乏掌握职场发展趋势、指导学生职场竞争的本领,只能处于在为学生提供少量求职信息、组织参加校园招聘会、办理毕业手续等较低层次的就业指导水平上。 

2 辅导员人员配备不足,后备人才培养专业缺失 

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不低于1:200配备辅导员,该艺术院校目前应该配备72名辅导员。而事实上目前该艺术院校辅导员数量是按接近1:300配备的,目前还比较大。由于辅导员带的学生数量多,日常性工作也就较多,工作压力大,学生工作的难以深入开展。另外,由于辅导员的培训学习机会很少,一般只经过短期的培训便匆匆上岗,参加工作后绝大多数人未能接受专门系统的训练,许多辅导员缺乏从事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业素质,较难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要求。目前,艺术院校辅导员后备人员主要由艺术教育专业来培养,但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满足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的整体要求。 

3 工作与待遇的反差导致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工作地位低、待遇水平低、职业认同感差是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普遍问题。在本次调查中,有28.6%的人不满意自己的经济待遇,有19.1%的人不满意自己的政治地位,另外33.3%的人感到工作压力大。辅导员作为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最为广泛的接触学生,做最为细致辛苦的工作,但却难以获得相应的让其满意的社会肯定,个人的社会价值难以实现,致使其心理失衡,较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一些辅导员就有了离开工作岗位的想法。调研中我们发现,只有33%的辅导员准备走职业化之路,其他大部分都希望转教学岗位或从事其他管理工作。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学生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工作的质量,而待遇、收入和职称方面的问题则是造成该艺术院校内辅导员队伍人员留不下、稳不住的主要原因。 

4 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艺术院校辅导员从业人员有一个长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规划。而艺术院校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问题上则存在着一定的阻力,主要表现为职务晋升空间狭窄、后续发展空间不足。调研中发现,目前艺术院校的辅导员主要有三条出路:一是转岗成为专任教师;二是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成为职业化的辅导员;三是应聘学校管理岗位。但从现实情况看,这三条道路都很难走。首先,辅导员转为专业教师有困难。目前,艺术院校在选聘教师时,学历基本上都要求专业研究生,同时,由于辅导员平时要用大量的时间从事学生事务,缺少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致使专业的退步。因此,辅导员是进入专业教师队伍是困难的。其次,艺术院校专职辅导员要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成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职业就业规划、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才也存在较大难度。因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职业就业规划、教学管理等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必须经过长时期专业的学习与培训。而艺术院校绝大多数辅导员缺少相关学科背景,又缺乏相关学科系统的培训和进修,使得专业化程度受阻。最后,辅导员向管理岗位发展也存在困难。由于学校行政管理机制等原因,岗位流动较少,在职务晋升空间上也比较拥挤。这些因素都造成辅导员队伍很难由较好的职业发展,职业发展的后续空间有限,流动机制缺失。因此,要把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看作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过程,具体研究在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如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辅导员队伍应该“如何加强”和“怎样建设”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芬.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人力资源管理,2008(12). 

篇5

分析小学音乐有效教学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摘要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如何使小学音乐的教学更高效是达到新课改教育目标的热门课题。作为一名当代的音乐教育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笔者总结了几点体会。

关键字 新课标 小学音乐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小学音乐有效教学逐渐成为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充分的课前准备成为有效教学的基础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提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而教材是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音乐课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研究文本并充分理解,整合教学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确定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哪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会构成挑战, 并针对性地设计策略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将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遵循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进行备课。真正吃透教材,充分掌握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学生需要掌握,才能更好地将教材内容完整地诠释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内容有个全面的掌握并很好地吸收,所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让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有效教学的前提现代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格局,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与教师的单向活动方式,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变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摘 要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如何使小学音乐的教学更高效是达到新课改教育目标的热门课题。作为一名当代的音乐教育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笔者总结了几点体会。

关键字 新课标 小学音乐 有效教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生主动的“学”的目标,让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有效教学的前提。

三、让恰当的教学方法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当教师在课堂上拥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时,学生也会被深深感染,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多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如利用VCD 片、讲故事、游戏等多种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如在五线谱识谱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在地板上画上五条线代表五线谱,让学生像跳格子一样,在上面边唱边跳,这样识谱既好玩又有趣,学生易于接受,识谱能力在玩中得到了提高。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方法中的重点,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运用灵活的课堂语言

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羞于表现却又渴望个性的特点,语言中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和挑战。这样在整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课堂评价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四、让丰富的实践能力成为有效教学的保障实践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通过学习音乐,并把音乐融入生活实践,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音乐教学目标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