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校园教学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智慧校园教学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智慧校园教学管理

篇1

关键词:社会角色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社会角色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对学院发展的意义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己任,在近十年来发展极为快速,在目前高等教育中已经拥有了半壁江山。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其教育管理中与社会经济发展管理体制不适应的地方就必须进行改革。自2006年以来,国家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逐步推行,保证教育质量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示范院校示范引领作用真正被发挥出来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改革和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高的必经之路。这有利于把政府和学校以及社会关系处理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推进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现实意义的重要性凸显。

二、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变化

当前,中国教育已逐渐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伴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教育观念方面“唯成绩论”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德才兼备成为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庭大学生就业方面“计划分配”已被自主择业”所取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现如今“90后”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与“80后”不同“90后”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与此同时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等也成为他们的弱点。对此那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主体变化的需求。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将他们当作物来对待,不能对他们进行精神威胁、语言暴力、人格侮辱、不公正对待等非人性化的教育,而必须采取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更具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教育模式。由此可见,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期,为更好地适应这种变革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新教育管理方法,增强教育管理实效,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管理讲究海纳百川,对于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而言应注意汲取其它学科理论的先进成果,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心理特征、思想动态等问题的研究,以此来增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实效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内容,未尝不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理想选择。

三、社会角色下高职类院校教育管理体系的特征

(一)满足高等教育性与职业教育性齐头并进

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很难把控,主要原因是没有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实质有效的区分开,导致界限不够清晰,在教育方向上出现了偏差。致使师资力量的削弱和学生素质的下滑,高等院校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实施,还要确保职业技能的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是多样的,对学生本身没有局限性,但当学生开始接触社会是就很迷茫,不能合理定位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高职院校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感受到高等教育的氛围,保证学生能够不断接受高质量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加强职业技能的跟进是必要的,没有技术就相当于没有能力,在步入社会的时候会对学生本身的职业规划产生较大影响,不仅无法从事相关行业,还造成时间损失,没有明确的职场规划。

(二)校园文化与校园建设对教育体系的关键作用

在现代社会学生的择校标准往往是学校的规模、校园文化的好坏以及就业率的高低等。就前两点来讲,校园规模是高校建设的基本措施,在一定的程度上讲,没有美观庞大的校园大楼与现代化的操场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家长的目光也不会投向学校。在满足硬件条件的的基础上,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就能保证生源数量,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核心,加强对周边文化的探索,保证学生在接触校园文化时产生浓厚的兴趣,保证文化育人的有效氛围与机制,以便形成高质量的办学。

(三)高职类院校教育体系与用人单位的适应性

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没能为企业提供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导致用人单位不愿与学校签订用工合同,影响学校的就业率,浪费了人力资源。在保证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健全的同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掌握用人单位的发展方向就能牢牢掌握教育方向,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技能,以保证学生学以致用。如工厂类的用人单位就需要专业性较强的学生,工厂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员工不能为企业带来利益是不被接受的,所以要求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的操作水平,保证不被用人单位淘汰。工厂类用人单位一般都是流水线的形式,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也有相应的岗位技能,有些是在校期间接触不到的,这就需要学校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一定的联系,保证高职类院校教育体系与用人单位的适

应性。

四、社会认同与大学生社会角色

社会认同的核心思想,就在于通过人的社会角色的变化,来透析人的社会行为的变化。在社会认同模式下,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被做了重新的定位具体内容如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所谓的先赋角色是指以生理因素或先天因素为基础,通过先赋地位所确立的社会角色。很显然先赋角色是先天生成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即使后天再努力先赋角色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中大学生的先赋角色有很多,如子女犷“90后”、侏儒者等等者日是其具体表现形式。与先赋角色不同,自致角色是通过人的后天努力而形成的社会角色。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什么样的自致角色完全是由其后天努力程度决定的。一位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获取所期望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自致角色加入党积极分子、奖学金获得者、学生干部等等都是大学生自致角色的表现。

(二)规定角色与开放角

所谓规定角色,顾名思义就是指行为标准、行为规范、行为方式都有严格而又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通过规定角色,人们能够明确自身所拥有的权利知道自身所承担的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定角色成为人的行为的指导者”。当代大学生应当熟悉自身所具备的规定角色如学生、班干部、学生会成员、学员、团员、党员等等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开放角色是与规定角色相对应的角色模式。现实中,人们不可能对各种社会角色都进行界定。对于某些社会角色来说,人们只是明确角色扮演者所应遵守的思想和原则,允许其在角色框架内自由活动。公民是大学生最基本的开放角色。此外室友、朋友、恋人、志愿者、消费者等等,也是大学生经常扮演的开放角色。

(三)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现实中,社会为每一位角色扮演者都设计了一套理想性的行为规范,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角色行为。而这套理想性的行为规范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想角色。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也为其设计了许多理想角色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四有“新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等而这是其它角色扮演者所不具有的。虽然社会为人们设计了理想角色,但是人们实际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会与其有所出入,这种在角色规范情况下,实际上表现出来的社会角色就被称作实际角色。如公民、学生、准劳动者等等都是大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角色。

五、社会认同背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路径

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刚入学时绝大多数大学生纪律严明、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品质高尚。然而随着大学生活的逐步深入。部分学生的思想开始懈怠违规违纪、学习成绩不佳、不思进取的现象屡见不鲜。很显然面对学生各方面的变化。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于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他们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勇敢地应对这些强烈的反差,而不是一味地叹息和发牢骚。

在现实中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制定规章制度、系统的学习培训、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帮,助学生强化对规定角色的理解和把握。然而规定角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规定角色当中,还掺杂着一些理想角色的成分,而这种角色是教育管理实践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为此,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理想角色的扮演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之间往往会有所出入,管理工作者要在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既应坚持实事求,也应遵循“高标准、严要求”,推进两种角色之间的融合。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开放性特征。现如今,“90后”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力量,使大学生教育管理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长期以来大学生教育管理“奉承规矩”理念,限制了教育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社会认同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扮演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实践中大学生教育管理者应做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管理形式,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角色扮演。

参考文献:

[1]何春明.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有效方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05:147-148.

[2]江滔.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05:181-185.

篇2

一、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建设教学资源库是我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提升的共同需要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而诞生的新型专业,在我省高职层次办学仅有10年历程,与会计、市场营销等老牌专业相比较,其专业建设内涵如教材开发、课件开发、教学研究、职业标准、教学素材、精品课程等积累相对薄弱。基于这一现实情况,我省高职物流同仁们普遍认为,建设综合性教学资源库是快速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内涵的有效途径,因此,建设教学资源库是我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提升的共同需要。

2、建设教学资源库是我省物流专业教学相济的共同需要

教学资源匮乏是目前我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暴露出的最突出矛盾。一方面,全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师资队伍中90%以上教师不具有正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背景,大多数一线教师是从相关专业转移到物流管理专业方向从事教学工作,其本身即缺乏知识积累和资源积累;其次,一线教师普遍感觉缺乏备课资源,缺乏教学素材,尤其缺乏与行业紧密结合的教学素材,从而导致课堂内容不够丰富;最后,学生也缺乏课外在线学习的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库是解决教与学这一现实矛盾的有效手段,因此,建设教学资源库是物流专业教与学的共同需要。

3、建设教学资源库是物流管理专业产与学无缝衔接的共同需要

产与学不能有效衔接是当前高职教育的突出矛盾之一,产业与教学相脱离是其主要原因。教学内容的更新始终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更有甚者则是教学内容与产业的实际情况相悖,从而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产业的实际发展不匹配。开展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库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本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所有合作企业均是各高职院校的长期固定合作伙伴,学生对口就业比例很大。包括视频、图片、案例库、业务流程等在内的教学资源均取自于这些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库平台,将产业与教学有效融合,一方面,教学资源来自于合作企业,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之后对口到企业工作,以此弥合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落差。因此,建设教学资源库是物流管理专业产与学无缝衔接的共同需要。

4、建设教学资源库是物流管理专业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的共同需要

根据对我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省级质量工程建设的调查现实,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均有数量不等的省级质量工程立项,包括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示范实习实训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研究课题等在内的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均需要加快推进,以迎接省教育厅等教育主管部门的验收。从各院校目前的已经获得立项的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推进情况来看并不了理想,很多院校获得项目资助后并没有开展建设工作,因此,联合各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迎合了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本次教学资源库建设最重要的动力和资金保障。

二、项目建设内容

1、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及其PPT课件

建设《物流概论》、《仓储管理》、《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法规》、《运筹学》、《物流英语》、《物流客户服务》、《采购管理》、《单证管理》、《承运商管理》、《国际物流》等课程教材,并高标准制作各门课程的配套PPT课件。

2、经典案例库

按照核心课程分类建设配套案例库,包括综合性的企业案例和各类小型的基于工作环节案例,要求所有案例与教学内容有配套联系。所有案例均采取学校和合作企业联合开发的方式完成,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校其间即对毕业后的工作流程有所了解。

3、实训教学视频库

围绕核心专业课的核心知识点,由合作企业提供工作现场教学支持,由校企双方依据岗位需求编写视频脚本,将脚本在企业工作现场实施,进行视频拍摄,每门核心课程制作30个左右的工作流程视频。

4、图片库

拍摄各类物流专业教学所需的图片,具体包括物流人物、物流企业、物流设施设配、物流作业现场等。

5、培训包

主要包括物流师培训视频、物流师考证试题库、各类社会培训教学视频、学生大赛指导视频等。

6、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标准、课程建设标准、专业教学条件配置标准。

7、职业信息库建设。主要包括行业信息、企业信息、职业岗位信息、行业技术信息、职业资格标准等。

8、教学资源库网站建设。建设教学资源库专题网站,将所有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果通过网站共享。

三、项目建设思路

1、成立组织机构。组建“安徽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组,负责本项目的组织、协调、服务、统筹等工作。总项目组下设子项目组(各子项目规划及参与人员见下表)和秘书处,秘书处办公室设在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行知管理学院,负责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和协调。

2、加强外部联系。项目组负责与安徽省教育厅和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商科联盟、A联盟及教育厅相关部门协商,争取将本次教学资源库纳入相关部门立项,获得官方支持,此举既可扩大项目建设的影响力,有利于争取各学校的支持,形成多方共赢的合作局面,为合作最终取得实质性成果打下基础。

3、搭建校企交流平台。一线教师将与企业专家联合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保障教学资源与产业要求无缝对接。中海物流集团公司、中外运安徽分公司、顺丰速运集团公司、安徽天为集团公司等为本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或实训教学支持。

4、知名专家把关。项目组拟邀请知名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等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指导与建议,保障项目建设成果切实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并对建设成果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进行审定把关。

5、广泛成果推介。项目组负责协同各子项目组利用各类研讨会、培训班等机会,推广宣传建设成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更广范围的共享,从而提高成果影响力。

6、组织申报成果奖。项目组负责组织将成果包装并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的各类项目资助及评奖,所有项目申报均严格按照“谁参与,谁挂名”的原则进行。

7、权威专家鉴定。项目组将按期组织行业专家对项目建设成果进行评审,并提出完善修改建议,同时,组织出版社对成果统一包装,统一出版。

8、资金筹措。一是企业资助;二是各学校自筹;三是各院校物流专业已立项的项目资助。

四、项目建设创新与突破

1、突出地方特色

一是所有参与院校均为安徽省所属高职院校,建设资源库所基于的问题和矛盾均为我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一线教师日常教学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本次教学资源库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二是资源库建设素材均来自于参与院校的合作企业,以此保证产与学的有效衔接。

2、校企合作共建

本次教学资源库建设将与企业深度合作,即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库,所有合作企业均为参与此次教学资源库建设院校的合作企业,视频、图片及案例等大多数将来自于这些合作企业,从而形成“从取材到教学,从教学到就业”一体化合作形态。

五、项目建设预期成果

1、校企合作编写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程教材13本,配套精致PPT课件13套;

2、发表教学资源库相关研究论文10篇以上;围绕教学资源库建设申报省级以上课题研究3项以上。

3、图片库收纳各类图片1万张;企业原创视频总计50小时以上;合作企业真实案例150个,建设专题网站1个;

4、拟申报省级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5、培养一批青年教师,提升业务能力。

六、项目建设成果应用

1、将所有建设成果整合并建设专题网站,面向全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线教师推介并共享;

2、广泛开展省际间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横向交流,以此促进教学资源库的丰富和更新,使之保持持续的先进性;

3、面向全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放,打造物流管理专业在线学习平台。

篇3

智慧校园物联网就是一个物联网平台,一个信息化交互平台,一个实现校园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智慧校园物联网有利于实现校园资源的整合,实时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智慧校园物联网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有效的组织教学,实现教育效率最大化。智慧校园物联网一般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可以实现校园内各种传感设备的互联,有效的管理和处理各种信息资源,同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数据,实现数据的共享服务。

2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的系统结构

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主要由四层组成,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和服务层,实现学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共享资源和生活服务。

(1)感知层:主要通过各种RFID技术和红外感应器实现校园基础数据的采集,通过视频采集、GPS通信技术等实现校园资源的有效监控。

(2)网络层:将感知层采集的基础数据安全无误地传送到应用层,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原有校园网的基础网络,使用其它无线网络技术辅助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提供一个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

(3)应用层:实现校园各种资源和数据的有效整合。高职院校应用服务系统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管理相关的服务、生活应用相关的服务和后勤社会资源的管理服务等三大块。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就是要利用云技术实现数据的共享。

(4)服务层:通过应用子系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生活和资源服务。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教学互动,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生活,真正实现校园资源有效利用。

3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的应用系统

(1)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系统承担教学管理的功能,实现对教学考勤、学生管理、图书管理、实训设备管理等管理功能。其中考勤子系统通过校园一卡通的刷卡方式来采集师生的考勤情况,利用网络向系统中心处理器自动反馈数据,实现对学生考勤的管理。而实训设备管理子系统则是通过现场传感器,及进发现实训设备的运行状态,一旦设备报警,就要及时做出响应,维护或修理实训设备,实现实训设备的高效管理。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过红外传感器提高图书的查阅和管理的效率,帮助教师或学生快速找到图书。

(2)应用服务系统。应用服务系统是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该系统实现教师和学生校园生活服务的功能,实现对学生食堂消费、宿舍电费、洗浴中心、超市等消费管理。其中最重要一个子系统就是校园一卡通系统,该系统通过设置一个RFID电子标签,将学生财务数据与校园应用服务窗口关联在一起,通过校园卡刷卡消费,实现校园内商铺、学生、消费之间的管理。

(3)后勤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物联网系统中的辅助部分,该系统实现校园安全、校园物业等管理功能。校园监控系统充分利用安射频识别、图像识别、遥感、GPS等技术实现对校园环境的全面监控。安防视频监控系统利用网络可实现向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心传送监控数据,而后在计算机系统中分类处理监控数据,以确保对校园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一旦发现意外情况,视频监控系统会及时采集和传送感应数据给管理中心,通过管理中心确定事故具体方位,学校安防部门可迅速组织人员赶往现场采取相应处理。

4结语

篇4

【关键词】物联网 高校实验室 智慧校园

1 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室人员队伍和结构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实验室建设的速度

政府部门或者学校投资方花费大量资金投入了实验室设备,大量的高精尖的设备也进入了高校实验室。比如我校在2013年开始建设实验室,专业的新增导致在校生的规模急剧扩大,专业结构划分越细,实验室的数量种类也在急剧增加,实验人员只限于忙于计划内开设的实验教学内容,导致一些设备资源严重闲置,设备利用率不高。在高校实验队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外出培训提升的机会,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来提升自己,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科学研究等很少有C会来提升自己。就目前我校这种模式下实验人员存在学历偏低,职称偏低,缺乏一些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1.2 实验室安全隐患多

随着实验室开课任务的增加,专职实验老师无法应对大量的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大量的学生没有按照操作流程来进行实验,有部分实验项目对实验室财产和人身安全有一定的危险性。长期的非正规操作,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素养,使得仪器的损坏率故障率越来越高。

1.3 实验室管理水平落后

近年来,各高校加大了实验力度的建设,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经费、校企共建实验室经费、“211”工程建设经费、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等投入了巨资。实验设备规模在飞速发展,但是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陈旧的管理理念,僵化的管理制度,并没有跟随时代的步伐。

2 智慧实验室

智慧实验室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在未来,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控制和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物联、智能化的方式,将高校实验室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学习生活基础设施和科研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达到智能自动化管理和监控,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创造一个绿色环保、低碳低耗、智能舒适的实验环境。同时,通过这些最新前沿技术的应用,升级现有的校园网络设施,结合一卡通系统,以校园微信公众号和校园门户网站为平台入口,实现与智慧校园的数据融合、服务融合和网络融合。

2.1 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实验室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与智慧校园建设,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高校实验室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实验管理存在的问题,也为全面提升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实验室的智慧化已经成为未来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必然趋势。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以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校园建设.为高校智慧学习环境构建带来了诱人的机遇和挑战,智慧教育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2.2 云技术与智慧实验室

云技术是一种虚拟化技术,云技术可以在一些计算机类实验室中发挥出很多优势。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也是智慧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实验平台面向全校,充分考虑多种技术的融合,以实现全校虚拟实验资源的整合。云计算是一种能够通过网络以便利、按需的方式获取计算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并提高其可用性的模式,这些资源来自一个共享的、可配置的资源池,并能够以简便和无人干预的方式获取和释放资源。云平台建设是将实验室的资源虚拟化,使用云终端、云系统、云服务器、云存储。整合机房所有的IT资源,提高利用率;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都由‘云’来提供,随时随地可以获取;降低硬件的采购;并且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一些正版的专业实验软件,由于版权等因素只能是一些实验室内部计算机可以使用,使得一些需要学习的人收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使用虚拟云技术,只要在一些终端设备登录云客户端,就可以为学生或者老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3 智慧实验室的管理系统构架

物联网技术是构建智慧校园的关键技术,由于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资金有限,智慧实验室的构建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预留智慧实验室的扩建接口。参考物连网的三层体系结构,本文构建了智慧实验的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

3.1 基于RFID的实验室设备资产管理系统

基于RFID系统的管理主要包括有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学校对固定资产进行打标,利用RFID技术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包括设备增删、查询、借用、维修、统计、定位等,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包括查询、领用、统计等。

3.2 基于ZigBee的智慧实验室的数据监测系统无线传感网络是当今国际前沿研究的热点领域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系统由传感器节点、路由节点、中心节点和上位机监测平台组成。系统主要包括CPU、ZigBee模块、RFID模块、串口、传感器模块和门禁模块等。ZigBee终端节点负责实验室环境现场数据的采集,通过实验室监测系统实现实验室信息管理的智慧化,并对协调器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

3.3 实验室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常规的视频监控仅能提供视频的捕获、存储、回放等功能,很难起到预警和报警作用。实验室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摄像头,智能检测模块,移动通信模块。智能监管系统主要包括实验室地图、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巡视系统、对讲呼叫系统、紧急报警系统,智能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应急预警、危险实验室预警、门窗预警、实验人员预警、用电预警、安全预警情况查询等功能 。

3.4 开放实验室预约系统

实验室教学通过验证性实验虽然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开放式实验室有利于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手科研兴趣,主学习,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师生通过网上预约实验。使验员开放实验室非常方便实验安排更加科学合理。开放实验室预约系统包括权限管理、预约管理、查询管理、门禁管理、审批管理等功能,预约管理主要是实现预约申请、预约审核、实验进度等,查询主要是查询实验室类别、实验项目、设备状况、预约状况等。这样实验室人员从传统的“看门人”变成技术管理人,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实验和进行科研,还能把实验室人员从繁琐的事物中解放出来。

3.5 实验室智能水电管理系统

水电管理系统对于院校实现水电管理系统化、智能化、节约化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水电智能管理系统可以通过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进行软件操作,利用软件控制实验室内的各个水电控制继电器,再由继电器控制水电的通道开关,进而实现由水电智能管理系统控制中心控制所有实验室内的电器开关和水阀开关。利用水电智能管理软件可以对校园内电器及水阀进行智能化管理,譬如:在规定时间内控制给水、控制停水、控制给电、控制停电等,所有操作由系统完成。

3.6 实验教学信息系统

该系统主要面向全院师生,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实验课程管理与实验项目管理。比如我校使用的北京邮电大学的虚拟实验系统平台,结合该平台进行二次开发,进行虚实结合,变成一套管理兼教学的综合实验信息系统。实验课教学是由教师对实验项目库进行管理, 通过实验教学流程管理, 从实验项目库中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构成各门实验课程 ,并由各课程教师负责网络课堂的管理。学生提交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课程, 使用设计实验方案管理模块 。在实验课开始前应用助教申请模块 ,筛选确定各实验课程的助教名单, 在实验课结束后,应用教学评估模块,对教学教师 、助教 、实验室工作人员 、实验课内容、硬件设施等各方面开展评估分析。平时可使用内容管理模块, 展示整个教学单位从教学到管理全方位的信息。

4 结论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实验室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以往实验室粗放的管理模式,实验室的管理观念也得到改变,通过系统的实施,规范了实验教学管理,不仅提高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也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和设备维修及耗材资金的使用效益,系统中的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也为实验室开展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余成格,钱昌吉.关于高校仪器设备政府采购技术指标的思考术指标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77-180.

[2]徐剑坤.高校仪器设备采购中技术指标应该谁提供[J].科技资讯,2008(24):181.

[3]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77-84.

[4]周洪波.云计算: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9-20.

[5]黄凯奇,陈晓棠,康运峰等.智能视频监控技术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5(06):1093-1096.

篇5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智慧校园;公寓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催生出了各种在教育界应用的新技术,进而提升了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效率,并提高了师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产生了更加大量的信息需求,同时,还在创新型教育理念的促进下,创新和发展高校管理,“智慧校园”的理念应运而生。由此可见,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建设高校智慧校园,并应用于公寓管理中,这也给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并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高校智慧校园的兴起

在“智慧地球”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将“智慧”带入教育领域,如:智慧教育、智慧计算、智慧人才、智慧学校等概念。其中,智慧校园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属于第四代数字校园形态,可以有效地支持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从而丰富校园文化,拓展校园时空维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服务质量,并立足于创新型通信网络技术,完善高校服务流程、共享信息资源、创新教育环境。[1]

二、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管理现状

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管理大约在2000年左右兴起,很多高校就此成立了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专职负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如今,我国高校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高校的信息化管理中,全校师生都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信息化校园管理也都拥有着较高的认可度与期望值。由此,高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而且信息化管理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也是与日俱增,如今,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了衡量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尺。在网络基础建设方面,我国很多高校都能够做到全面的有线宽带或WIFI覆盖,尤其在教学区、生活区、科研区三个主要师生活动场所,甚至很多高校已经支持接入无线和传感等移动计算设备,对于拥有两个校区的高校来讲,便于备份和容载,完成有效的高校信息化管理。[2]在公共数据平台方面,高校将公共数据平台作为运行基础,形成角色授权体系和身份认证体系,能够在全校师生范围内提供统一的信息服务,推动业务流程和数据整合活动。在管理体制方面,不断实现体制创新,建立初期的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并设置办公室、网络中心、信息中心、校园卡办理部门等,负责全面统筹和具体实施信息化校园建设。

三、高校智慧校园公寓管理的具体设计

(一)设计思路

首先,建立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并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形成完善的公寓管理信息体系,并集成原有的各类公寓管理系统,进而构建成完善的大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从而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才能够完全实现智慧校园公寓的资源共享;其次,完成学生身份的管理与认证,智慧校园公寓管理可以统一实现学生的身份管理和认证,便于学生信息的集中管理,才能实现学生身份的认证和登录,从而简化智慧校园公寓管理的每一个步骤;第三,搭建个性化公寓管理服务系统,因为公寓管理其实涉及到高校其他方面的服务,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管理和服务,所以要使公寓管理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第四,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才能够建设起有效的智慧校园,使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也能够被运用到公寓管理中;第五,搭建移动化公寓管理平台,便于师生获取更加便捷的、海量的公寓管理信息,使学生能够不受到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并且亲身参与到公寓管理中来;第六,安全设计不可或缺,因为智慧校园的公寓管理涉及到海量的学生信息数据,因此,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尤为重要。

(二)总体构架

信息化建设视域下,高校的智慧校园公寓管理和建设的最终目标都是要以学生为本,并且服务于全体学生,实现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从而高校学生提供了实时高效、个性化、全方位的公寓管理服务,并全面实现了校园信息化,对于提升高校的公寓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高校完成信息资源整合,合理配置公寓信息,进一步加深高校的信息化父亲进程。智慧校园的公寓管理体系架构应该是由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终端展现层、信息标准与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与安全体系组成的,并且要在高校现有的数字化基础上,适当购置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所需基础设备,这样才能够保证完成对支撑层的搭建工作,并且突显出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的重要性,从而统一管理各种公寓信息和数据,并深入挖掘和分析数据,提高智慧校园公寓服务质量,整合、开发高校公寓管理的相关应用系统,从而实现校园公寓管理信息的智能化平台终端的完美呈现。[3]

(三)平台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的视域下,建设智慧校园,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而这些数据和信息也只有在流转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平台的信息价值,而只有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才能为分析、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高校公寓管理的平台也需要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才能够搭建起来,需要相关部门收集、整理大量的、有价值的反馈数据,统计和分析出最终的公寓管理结果,为高校建立公寓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形成信息化的良性发展循环机制,由此可见,搭建大数据平台极为重要,通过存储数据、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处理数据、交换数据、共享信息,来加强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汇聚校园公寓的全部有用数据。

四、高校智慧校园公寓管理的实际应用

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尤其在公寓管理方面,需要专业人员来维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制作课程的信息和资源、并与其他学生交流等,需要处理协同研究和数据处理等事务;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是公寓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应该实际参与到公寓管理中来的个体,因此学生的个人资料、技能、住宿信息等需要得到充分重视;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智慧校园的管理者需要组织各种学生活动,甚至会以公寓作为活动场所,因此,管理者要重视公寓管理,并实际应用公寓管理,协调学生的生活管理和教学管理;从公众的角度看,公众对于高校形象的判断离不开公寓管理,高校的形象推广和社会联络等都会影响高校声誉,因此公寓的管理事务、信息、舆情监控等都要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充分体现。[4]

五、结束语

在信息化建设视域下,公寓管理更加突显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使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移动互联技术成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技术。在多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基础上,智慧校园公寓管理也需要大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并通过有效的数据来辅助决策,提高高校公寓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目前,高校智慧校园公寓管理要完成统筹规划,并分阶段地搭建服务平台,更新管理理念和技术,使未来的智慧校园更完善、更智慧。

参考文献:

[1]任友群.智慧校园:高校管理信息化的转折与挑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9:20-21.

[2]刘昊天.高校智慧化校园建设的策略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7:206-207.

[3]刘敏斯,陈少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2015,08:6-8.

篇6

关键词:物联网;RFID;NFC;二维码;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9-0048-02

高校智慧校园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还需要新技术的支持。从高校校园需求分析,智慧校园建设应从智慧服务、智慧教学和智慧管理三个方面去设计和建设。方案设计的理念就是在生活上为师生提供最便利最快捷最实惠的方式,在教学上搭建最科学最有监督力最有效的系统,在管理上设计全方位的创新系统。在原有千兆校园网络通信基础、无线网络通信基础上,融入物联网新技术这一新型技术。

1 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嵌入了具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 D) 、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智能技术或图像识别技术等智能传感设备,给每一个实体对象分配一个唯一的代码,按照协议标准,把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 、定位 、跟踪 、监控和管理的一种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分为3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物联网系统结构。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用于识别物体,采集信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关键技术为:RFID技术、NFC技术、传感器技术、二维码技术。网络层把感知层获取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有线/无线通信网等网络,实时、准确、安全可靠地进行传送。目前互联网、通信网等技术较成熟,基本能 够满足物联网的数据传输。应用层是物联网的大脑,它接收来自感知层采集的大量数据,并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各行业所需的实际应用。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RFID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阅读器和标签。RFID系统具有读取方便快捷、识别速度快、数据容量大、标签数据可动态更改、标签价格实惠等优势,是智慧校园的重要技术支撑。

NFC技术:是RFID功能和网络通信功能的结合。由飞利浦半导体、诺基亚和索尼共同研制开发,其基础是RFID及互联技术。NFC技术提出的初衷是两台电子设备之间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交换,具有“通信距离短”、“私密”、“安全”,适用于移动支付等区域。现在市面上的移动终端都集成了NFC技术,为智慧校园NFC支付提供了硬件基础。

传感器技术:是一种能感知环境变化,捕捉被测物的原始数据的技术,是物联网的神经元。能够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数据输送到处理中心。例如,可以在校园的各个教室安装红外传感器实现自动控制灯光。

二维码技术:一种新型的条形码技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最新发展的手机二维码识别技术,可以通过手机摄像头代替条码扫描仪,这一技术突破为二维码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也为智慧校园提供了天然的设备。

2 多元化的智慧校园

高校智慧校园服务的对象是具有高素质的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教师、早期蓬勃的追求新事物的学生及其希望有所创新和改革的管理者。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本文提出了一个值得期待的智慧校园系统。该系统是基于RFID、NFC、传感器和二维码等技术将教学管理、后勤服务、和校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师生可以享受更便利更快捷更实惠的服务,管理者可以更科学更省力地监督,师生之间有更紧密的互动。在功能上该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如下图2。

3 智慧校园设计方案

智慧校园要求数据结构的多样化,校园应用多元化,显然单一的技术平台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多元化、多种物联网技术共存的智慧校园方案。借助已有的web校园平台和通信网络,利用师生现有的智能手机等,实现“教、学、管”资源的利用最大化。本文将在技术层面上讲述多元化的智慧校园的详细设计。

3.1 基于RFID技术的校园通/图书管理/智能停车系统

基于RFID技术的校园通/图书管理/智能停车系统的硬件基础是每个学生、老师都持有一张一卡通。一卡通其实就是RFID系统的两个基本器件的其中一个:标签。一卡通可以采用可读可写的卡片型的射频标签,可以存储姓名、身份(学生或教师),根据身份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服务,如图3。

学生一卡通的服务范围包括:食堂/校园商业街消费,宿舍水电充值,图书馆借/还书。教师一卡通的服务范围包括:食堂/校园商业街消费,图书馆借/还书,校车公交卡,智能停车卡。另外教师和学生的可借的图书数量也可以不同。

RFID系统的两个基本器件的另外一个:阅读器。阅读器的放置的位置比较固定,如食堂的刷卡处,图书馆的借阅处,校园的出入口等。

RFID系统的通信基础是互联网,高校的网络设施是很完备的,为RFID系统提供了通信保障。

3.2 基于NFC的考勤/移动支付/智能海报系统

基于NFC的考勤系统使用的设备就是具有NFC的智能手机和NFC标签。在校园中可应用的场景之一:学生考勤。在每个教室布置好NFC标签,来上课的同学只需用手机读取该NFC标签就完成了签到服务。这一考勤系统节省了老师点名的时间,同时也方便教学管理者统计上课率。

基于NFC的手机移动支付服务,利用NFC芯片代替信用卡的功能。学生在校园商业街或者饭堂将手机靠近NFC刷卡机就可完成支付功能。基于NFC的智能海报系统利用NFC标签可以存储一定量的信息,校园活动中心将带有NFC标签的海报贴出,感兴趣的同学通过手机靠近海报就能轻松获取海报的简要内容,不需花费手机流量就可获取信息,提供一个为学生节流的方便、快捷的方式。

3.3基于传感器的安全报警/节能减排系统

基于传感器的安全报警/节能减排系统利用烟雾探测器、红外线传感器等具有安防作用的传感器,置于环境的最前端,通过Zigbee网络及时地将异常/控制信息传送到控制中心。

在每个教学楼和宿舍楼的楼道上安装烟雾探测器,一旦出现异常,可以自动触发报警器,并将异常信息通知相关人员。

在每个教室都安装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可以检测教室中是否有学生在,如果没有检测到学生,可以熄灭教室的灯光,做到省时省力的节能。

3.4基于二维码的教学信息推送/学生校园活动系统

基于二维码的成绩教学信息系统主要是利用推送平台将课表信息、调课信息、考试信息分发到学生/教师手机中。并且教师录完考试成绩后可以第一时间推送到学生手机上。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在每个学期结束时将学生的成绩推送到家长手机中。

二维码的应用很广,可以为每一个校园协会注册一个公众号,让感兴趣的同学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的信息。

4 总结

文中论述了物联网体系结构,重点论述了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一个多元化的智慧校园方案,为高校的校园建设提供一个参考。当然智慧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了现有的网络设施和硬件资源,需要建立完整的数据管理中心,防止信息的泄露。还需要手机端的APP应用,这都需要高校领导的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永波. RFID 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1(5).

[2]韩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系统的设计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4).

篇7

关键词:发展、教育教学管理、保障

【中图分类号】G4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手段的优劣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新办法。那么,怎样做好教学管理?本人根据自己的学校管理经历,结合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在学校的发展中,教师的智慧和活力的激发是关键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作为主导,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如果脱离了教师,或者不能将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那么教育工作就必然会停滞不前。作为校园管理着,要善于挖掘每个教师身上的长处,寻找他们的亮点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的热情,促进教师内在动力的提高。从外在来讲,要为教师的工作提供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环境,力求能充分调动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1、要尊重并理解教师。

作为校园管理者,要鼓励教师提出意见以及虚心接受来自他们的建议,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在教师面前摆高姿态,高人一等,真正树立为广大教师服务的思想。

2、坚持“民主治校”,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

调动教师“民主治校”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了解教师的呼声和管理中的热点,鼓励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解决办法。

3、管理者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

作为校园管理者,既要明白自己是管理者,更要要明白自己应当为教师服务。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注意减轻老师的负担。将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关内容深入人心,不让教师把教学工作当是任务来做,时时刻刻都围绕着考核来进行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使学校制定的相关制度得到全体教职工的理解和认同,使之自觉执行学校的规定。

4、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教师作为一项职业,是人类社会构成不可或缺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动力同样也是需要来自外界的推动来激发的,这里主要分为物质推动力和精神推动力两个方面。教师作为社会的人,物质需求是必要的客观动力。因此,作为校园管理者要在工作中尽最大可能做到并体现公平公正,实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同时,作为校园管理者,还要注意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相当注重来自精神的追求,因此,要多了解和注重教师关于精神追求。

二、管理者要为师生树立榜样

每个教职工在学校中都有各自的职责所在,无论是教书,还是参与学校管理,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要以身作则,要严于律己。学校应该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处理好各种关系。尤其是作为学校管理者,更应该在工作中做好带头作用,身先士卒,为广大教师职工在工作中树立正面积极向上的榜样,同时还要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敦促教师工作。这样才能促使教职工发挥主动性,进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三、用文化引领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改革

在学校管理中,思想文化作为指导活动的先导,可以说,正是因为在教学思想上的前卫发展,才有了教学效果在质量上的提高。坚持改革创新,就是要使学校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思想,并把这种文化思想充分体现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处室后勤服务等各环节中,从点滴做起、注重创新。

1、实施校本管理。

实施校本管理,要将校长负责制切实地贯彻实施到底。校长作为校园管理者,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财权,人权管理的真正掌握者,必然应当将责、权、利做到统一。这就要求校长要在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同时又要有真正的实践指导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提高充实自己。在健全的校园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下,接受来自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的监督。

另外还可以建立教师联席会,家长联席会以及学生会等组织,提倡民主协商对话制度,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广大教师和学生享有主人翁的地位,让教师和学生了解和感受自身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转变教育理念

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

(1)运用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新的方法,转变教育理念。对于教师在这方面所付出的的劳动,学校应当给予鼓励,甚至是相应的奖励。

(2)在现代化教学方面,学校应当有组织的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包括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教学规律的学习,以及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及其运用等等。例如说,可以让青年教师到一些企业单位进行交流学习,或者是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活动等等,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

(3)提高后勤服务工作的效率。在校园的管理工作中,后勤工作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校园教育教学管理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后勤工作代表着一个学校的资源管理和配置,它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设施是否完善,教学环境的好坏,学生在校人身是否安全,等等。这些都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头等大事,都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后勤服务工作效率,在后勤服务工作要贯彻亲和高效理念,都是学校教育教管理工作中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更是广大师生更为直接关注的。

总之,教育的竞争可以说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是管理者,正所谓“教育无大事,处处是楷模”。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上,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采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在进行校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时,更要注意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在结合实际的前提下,大胆寻找一切可行的方案。我们的校园管理才能变得成熟,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8

3年内实现智慧教育

《嘉兴市智慧教育“111”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明确了此次行动计划的建设目标:依托“智慧嘉兴”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规划,形成与市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智慧教育体系,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精准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实现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建成智慧型校园环境,建成“课程无处不在、教师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环境。

行动计划包括:1个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1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100个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2016年度完成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规划设计,出台实施方案;培育建设2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实施50个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2017年度建成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启动管理应用中心和资源应用中心的建设;培育建设4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实施50个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2018年度建成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管理应用中心和资源应用中心,正式启用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培育建设4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成果形成与应用推广。

文件在亮出3年内的智慧教育目标的同时,也明确了该市教育领域内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和内容。文件还明确表示将加大投入,把智慧教育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落实,形成长效机制。探索建立资金筹措的社会化机制,引入多元化融资机制。加强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分年度对智慧教育建设单位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年度申请经费的重要依据。

智慧校园全覆盖

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试点工作,是以信息化环境、数字资源建设为抓手,以应用驱动、师生创新为核心,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及数字化应用,促进学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管理,深入推进教育内在创新,全面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现在,课堂教学模式完全变了,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及即时反馈系统,组成了一个“智慧教室”。通过智慧教室系统,一堂课的上课过程可以即时生成。课后,任课老师将生成的“课堂”上传云平台。学生通过学校发的个人账号,登录学校云平台,可随时重温课堂内容……“智慧教室”的快速普及更加说明,如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在网络等渠道的刺激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耐不住寂寞”。因此,改进授课方式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留住学生“专注力”的主要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很多学校都启动了信息化教学模式,“人手一个iPad”也日益成为在校学生的“标配”。

据嘉兴市教育装备与信息中心的老师介绍,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建设智慧校园,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基础环境上,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网络主干速率万兆及以上,保证百兆到桌面,主要教学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网络中心机房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建有功能完善的门户网站和基于学科教学的基础资源库,并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库,实现跨平台资源共享。人人拥有便捷可用的上网终端设备,泛在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精准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治理水平,有效满足办学多样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数字教育资源上,建设以基础性资源、个性化资源和校本资源为主体的数字教育资源。基础性资源是指与国家、地方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个性化资源是指学校根据办学需要选择性购买的个性化教与学资源;校本资源是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应用环境上,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智能广播系统,教师人事管理系统,教师工作绩效评估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财务、后勤服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实现教学应用的信息化,包括教学教研管理应用、网络教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平台、德育管理系统、体卫艺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网络视频应用系统等。

全国教育信息化相关专家表示:“在前期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条线管理、地域分割等现象。‘十三五’期间就是要在原先的建设基础上,加强系统、平台、资源的互联融合,加强建设、管理的统筹,使教育信息化能够协调、有序发展。了解‘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习惯,熟悉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探索更适应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要求我们必须借力‘互联网+’,开拓创新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建设一个‘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一体化开放教学环境。”

在配套下发的《推进嘉兴市中小学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中,市教育局明确:2016年―2018年,组织实施100个中小学智慧教育深度创新应用项目。2016年和2017年为申报实施阶段;2018年为成果形成、应用推广阶段。

智慧校园给师生“云空间”

依据此次行动计划,嘉兴市要实现100%的中小学校和90%以上的幼儿园宽带到校到教室;全面实现教学班班通、人人通。在所有高中段学校和80%的义务段学校、60%的幼儿园建成智慧型校园,培育建设100所嘉兴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学校。

在“特色环境建设”这一项中有:配有与课程内容配套的特色功能实验室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特色环境。而“网络空间”这一项,又包含学生空间、教师空间、管理者空间、家长空间、班级等机构空间这5个部分,每个部分有明确要求。

学生空间是为每个学生建立实名制网络空间,提供课程资源、作业、小组学习、成绩查询、测评、问题求助、互动交流、作品展示等功能,实现学生学习过程、实践经历的网络学习空间呈现。

教师空间是建立实名制教师与教研员网络教学空间,提供备课、布置作业、答疑、成绩管理与分析、教研活动、培训学习、教学规划、教学评价、相互交流等功能。

家长空间将提供学生平安信息、学业表现、考试成绩、出勤情况、生活情况、健康报告、教育咨询等功能。

在“互动教学环境”这一条中,明确要求学校提供师生开展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多种教学互动活动的支撑环境,创设具有感知环境的教学实验实训场所,鼓励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智慧校园;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040-02

Abstract: Intelligent campus is developed on the digital campus, Intelligent campus is a new stage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telligent campus covers all functions of the digital campus, using the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loud computing,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big data technology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of digital campus, to realize the campus resources highly integrated, to offer service of full intellisense fo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intelligent campus; Internet of things; mobile Internet;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稳步开展,为师生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服务,提高了教职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为学校节省了大量人财物等资源。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以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为数字化校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国内涌现了以浙江大学为首的智慧校园建设潮流,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字化校园建设改造中,为师生用户提供全面智能感知、用户个性化需求、决策支持等服务。智慧校园代替数字化校园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

1 智慧校园特点分析

智慧校园利用智能感知技术,收集校园人、物等信息,拥有无处不在的校园网络,连接传送各种校园资源信息,使用云计算等平台,实现校园资源信息共享,运用大数据等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处理海量数据,形成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供决策层使用。因此,智慧校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智能感知

智慧校园利用二维码、RFID、视频监控、无线传感等感知技术和设备,连接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和物件,使得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相连相通,并能根据识别的信息构建有关模型,使得智能感知的校园环境得以呈现在用户面前。

(2)网络无处不在

智慧校园致力于校园网络全覆盖,不仅拥有无线网、有线网、校园网、移动网等多种形式网络,而且提供数量充足、方便接入的网络终端接口,使得师生用户随时随地可以接入自己想要接入的网络。

(3)提供个性化服务

智慧校园中遵循“用户至上”的服务原则,数字化校园平台等资源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平台等对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显示友好的服务平台界面,根据师生用户实际需要,提供多样化、快速化的信息资源服务。

(4)海量数据处理使用

智慧校园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资源数据,且数据存在种类多、字段长、结构复杂等特点,智慧校园中使用大数据等先进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处理,形成高价值的数据信息表,供学校管理人员决策参考。

2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介绍

智慧校园除了包括数字化校园有关技术外,还包括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技术种类具体见图1所示。

智慧校园中除了使用传统数字化校园中有关基础设施平台、数字化校园平台、门户网站、应用系统平台等技术体系外,还使用到的关键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1)物联网技术

传统数字化校园中,对物体的定位、信息的收集等存在不准确和盲区现象,为此,智慧校园采用RFID、无线传感器、二维码、视频监控等多种无线传感设备及技术,将校园中的所有人、物全部“连接”起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定位、识别、监控管理等成为一体,实现校园环境智能全面感知。

(2)移动互联技术

智慧校园使用移动互联等技术突破传统数字化校园中网络使用瓶颈,不再局限于有线网的接入和使用,提供无线WIFI网络、3G网络、4G网络、自组织自治网络等多种网络接入和使用,并提供多样化终端接入方式,致力于打造性能佳、种类多、全覆盖校园网络环境。

(3)云计算技术

智慧校园中利用云计算平台等技术,提供教学等资源上传功能,并整合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为师生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资源服务,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地域性差异、分配不均、更新不及时以及共享难等问题,师生用户不仅可以随意使用校内教学等信息资源,还可以浏览、下载其他高校教学信息资源。

(4)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包括数据分析、数据处理及数据结果呈现等技术,智慧校园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构造复杂的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分析,并提炼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结合可视化等技术的使用,将数据表呈现给用户以及管理者决策使用。

3 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前景

(1)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技术的优势在于智能感知,因此,在智慧校园中,可以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安全监控、教学、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为师生用户提供便捷服务。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利用视频监控、无线传感设备及有关技术实现校园每栋教学办公楼、每栋宿舍、每个食堂,甚至校园每条道路、每个角落都处于完全监控之中,实现人物准确定位识别,达到可视化精准管理,如果出现偷盗等安全问题,能够智能报警,这些应用中应保证监控数据、感知设备数据传输及保存安全可靠,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给师生用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二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管理以及教学信息资源使用中,主要包括智慧课程学习、智能课堂点名考勤管理、智慧图书馆等,在智能课堂点名考勤管理使用中,要注意学生私人信息保密问题;三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学生管理方面,比如智能学生宿舍管理、智能学生证等,智能学生宿舍管理能够实现学生寝室分配、就寝、缺寝等情况的精准管理与统计,及时发现学生缺寝违纪等现象,智能学生证能够对学生身份进行有效管理,并作为学生身份识别有效依据,为智能考勤管理作铺垫;四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校园生活管理当中,包括智能一卡通、智能食堂管理等,为师生提供生活便捷服务,特别是对学生消费情况进行统计,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为评审奖助学金提供参考依据。

(2)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前景

大数据技术包括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等技术,其中处理技术包括对静态数据的批量处理,对在线数据的实时处理以及对图数据的综合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会用到Apache Hadoop、Spark等处理平台系统;数据分析技术包括绍深度学习、知识计算和可视化等关键技术,解决如何对图像、声音、文本等数据进行有效表达、解释和学习。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对结构复杂的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处理,因此,可以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智慧校园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监控管理、一卡通管理、财务管理等应用系统平台中,以提炼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供校方使用。

4 结束语

智慧校园中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平台等前沿信息技术对传统数字化校园进行提升改造,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为师生提供全面智能感知环境,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防止信息系统平台之间出现信息孤岛,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供学校决策层使用,真正使得智慧校园造福学校、造福师生。

参考文献:

[1] 杨现民.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篇10

[关键词]数据分析;大数据;智慧校园;决策支持

1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1现状与趋势

在当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思路、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又一历史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经历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阶段之后,“智慧校园”将是在“互联网+教育”趋势下最重要的发展思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系统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迅猛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大数据是指数据结构比较复杂、数据规模大的数据集合。其数据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数据管理工具可以承受的处理时间以及数据处理及存储管理能力。在当今大数据环境下,高校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及数据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有效地利用大数据为高校决策分析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基于大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分析系统。

1.2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综述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基于大数据开展的高校校园数据分析与应用逐步受到重视。对大数据的定义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维基百科对大数据(Bigdata)的定义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将大数据定义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使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加特纳(Gartner)于2012年修改了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是大量、高速、多变的信息资产,它需要新型的处理方式去促成更强的决策能力、洞察力与优化处理。而在高校学生数据的分析应用方面,国内外高校均有开展相关的研究。纽约州波基普西市玛丽斯特学院(MaristCollege)与商业数据分析公司Pentaho合作发起开源学术分析计划,旨在一门新课程开始的两周内预测哪些学生可能会无法顺利完成课程,它基于商业分析平台开发了一个分析模型,通过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线上阅读材料、论坛发言、完成作业时长等数据信息,来预测学生的学业情况,及时干预帮助问题学生,从而提升毕业率。上海财经大学基于校园信息化数据基础,开发了校务决策支持系统,面向人才培养、内部管理、科学研究和师生服务等方面开展决策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利用校园信息化基础数据,开展了校车人数与载客分布分析,提升了校车使用率;利用一卡通数据开展了贫困生的特征确定、潜在贫困生分析、后续跟踪验证,有效提升了帮困扶贫的工作效率。

2需求分析

结合西安欧亚学院信息化建设基础与海量的数据积累,建立“智慧校园”数据分析系统,通过此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运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从而在大数据中获取数据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某种规律,从而有效提升校园管理的决策效率,提升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的综合水平。通过调查走访各部门,了解教师、学生与行政管理人员的相关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数据分析需求。包括各分院、招生办、教务处等部门对于招生、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与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分析。二是生活服务数据分析需求。包括图书馆、后勤等部门对于学生的消费行为即图书借阅、网络行为、资源利用等项目的分析。三是财务、人事、宣传等部门对于全校的资产、师资力量、宣传效果等项目的分析。四是研究发展部门对于全校科研项目与成果完成情况的分析(见图1)。

3系统方案设计

3.1框架设计

结合需求情况,开展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初步将系统分为三大板块,包括数据监测、决策支持和查询定制(见图2)。

3.2系统方案

系统总体架构包括四个层次,分别是数据引擎、数据挖掘、数据库解决方案和交互平台。数据引擎部分将集成校园WIFI、固网、一卡通、教务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形成数据源,数据挖掘将通过分布式计算架构和数据分析平台对潜在数据进行分析与建模,通过数据库建立本系统的分析数据库,最终通过PC、手机等客户端向用户进行呈现(见图3)。

3.3典型应用研究内容

3.3.1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评估属于高校定期必须完成的任务,教学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发掘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及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将大数据运用到高校教学评估系统之中,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实用性。把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算法运用在教学评估工作之中,找出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等因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给高校的教学部门带来非常科学的决策信息,同时让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3.2教师教学能力分析以往的教学缺乏大量数据支撑,教学的质量高低主要靠教师自我度的把握。现在,可以通过在线课堂等技术,搜集大量课堂情况信息,比如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教师课堂测试的成绩、学生课堂纪律等。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了解教师熟悉教案的程度、课堂氛围等,改善教学水平。也可以通过深度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表现,从而发现课程的闪光点以及不足,从而让教师能够进一步地对课程教学进行改善,提升教学质量。

3.3.3个性化课程分析个性化学习是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过去的班级制教学中无法很好达到这一点,通过把大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指导学习者规划学习发展方向,制订学习规划,实现个性化学习功能。通过评估个人情况,根据分析结果推荐可能取得优秀成绩的课程方案。首先获取学生以往的学习表现,然后从已毕业学生的成绩库中找到与之成绩相似的学生信息,分析前期成绩和待选课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能力进行分析,预测学生选择的课程中可能取得的成绩,最后综合权衡预测学生成绩和各门课程的重要性,为学生推荐一份专业课程清单。

3.3.4学习行为分析通过一卡通门禁信息、网络信息、课程信息、在线教育系统等相关数据,可以把学生到课堂时间、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自习情况等学习信息记录下来,进行变量分析。当一些与学习行为有关的因素(如旷课、纪律问题、课堂表现)发生变化时,对学生提示并进行分析。通过这种系统分析,可以很好地规划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4技术创新点

4.1大数据环境下提升数据挖掘范围

相比于传统常规环境下的数据获取渠道,大数据环境下,校园数据的获取更为广泛和准确。常规环境下的数据主要以经费收支、课程建设、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来源,而在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对事件数据、舆情数据、一卡通、日志搜索等数据的抓取与分析,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校情。

4.2可视化技术展现数据分析结果

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能够直观地呈现大数据特点,同时能够非常容易被使用者所接受,就如同看图说话一样简单明了。智慧校园中,结合学生学习、生活消费的各类数据,通过系统分析与图表展现,让用户只管了解数据分析的结果。

4.3数据质量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本项目结合大数据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建模与可视化展示技术,系统存储数据主要是从校内外各种数据源中获得最原始数据,并对该部分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数据层,然后将数据层中的数据经过抽取、清洗、转换、装载进入数据仓库从而形成支撑层,在支撑层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求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而构建决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