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三分法教学 高职 物流教学改革
一、引言
三分法教学模式也被称为是三元论教学模式,它主要就是一种分层的教学理念,也就是把这一专业的学生分成不相同的类型,从而再按照各自的教学目标以及不同的教学手段,采取不相同的考核方式以及教育教学的模式进行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以因材施教的理论进行教学,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对三分法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对高职的物流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二、高职物流教学对三分法教学模式的提出及重要性分析
对于三分法的教学模式而言所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它主要是表现在教学内容的三分以及教学思想的三分和教学队伍的三分、教学手段的三分、受教育学生的三分。这一教学的模式在当前的物流专业的教学中是由内向外以及从个别到总体的一种彻底的改革。
在当前我国的高职物流教学过程中对三分法教学模式加以应用符合先进的哲学理念,三分法是常态,是客观实际的,科学的发展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的,三分法的思维是科学思维内容中的一部分,这一模式的教学方法是比较科学的,是应对个体差异最为简便的分类方法,这一教学模式还能够对高职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得到满足。在这一过程当中能够充分的对企业以及学校和社会资源加以利用,把学校课堂以及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作为物流专业的主要教学的场景,这一教学模式对于高职的物流学生的学生情况也能够得到完整的适合,可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有机的融入。
三、三分法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教学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且较为漫长的工作,只要循序渐进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其教学改革的目的,在高职的物流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对三分法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高职物流教学的整体质量。三分法在高职物流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这一专业的目标培养方面的三分,根据某校的实际调查情况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着读本科的心愿,通过这一途径希望能够得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学历证书,这样他们就对于文化课程比较的重视,同时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只是希望能够获取物流专业的证书实现就业,对于这些情况就必须要通过三分法的教学模式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
另外就是三分法教学模式在高职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当中的应用,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的时候,对于课程体系也要随之而变化,高职的物流专业通常都是分为基础以及专业两种类型的课程,这样的设置在一定的程度上就会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故此应当将课程的体系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以及通识基础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拓展课程以及核心专业课程,这样能够对于基础课程得到重视,并对技能的强化得到突出。
三分法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专业学生方面的应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故此对于高职的物流专业的学生采取三分法教学模式是较为有效的,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结构较为复杂,来源也是比较的多样化,而这一专业的文理科学生都能够在一起学习这样就造成了个体化现象,统一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类对实行三分法教学模式是一个基础性条件,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动机和个性特征这几个方面着手,这样更有针对性,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对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应用三分法教学模式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职业教学在理论上加强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故此要能够在技术能力上得到加强,用理论作为指导。三分法的教学模式能够将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科学的加以分类,对于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要能够整合,例如把教学的内容分为讲授以及体验和拓展这几个重要的部分,理论方面要精要讲解重在实践实训,而拓展则是在学生掌握了核心的内容基础进行实施,这样能够有层次分重点的对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得以划分,从容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得以突出。而在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评价方面,以往都是把教学的目的作为依据,对结果进行判断,这对于理论知识的考量是较为重视的,在评价的标砖方面也显得较单一化,尤其是在实践的评价上有着难度,倘若仅仅依靠试卷来进行考评难免显得有失公允,而三分法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对教学评价体系得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高职中的物流教学中的三分法教学模式的应用要经过长期的准备分析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其自身的效用,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打破以往的教学体系构建。
四、结语
对于三分法在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要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考虑,虽然当前我国的物流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能够对其有个清醒的认知,努力的探究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就定会得到完善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管河山.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教学设计研究[J].价值工程,2013,(23).
篇2
〔关键词〕科教融合;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84-06
一、引言
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价值形态重构正在沿着螺旋式的历史发展轨迹不断上升,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学校在育人理念的演变、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手段的创新等方面的历史路径。在共同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已经逐渐回归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集中到如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思维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问题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等教育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希望通过高校教学改革理念与模式的转变,创新改革路径,融合高校科研事业发展及相关政策与机制保障,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等现实问题。同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 “2011计划”更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确立高校创新能力发展为导向的高校综合改革模式。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可见,当前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已经为高校未来的育人模式提供了可选项。
然而,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高校教学改革理念与方式应如何转变;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如何树立大学生学以致用,贡献社会的立志心态;怎样的实践模式才能实现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事业的有机融合等,必须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将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到位,才能为新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做出必要的贡献。
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发展的内在关联
为了不断提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矫正以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种种理念偏颇与目标的背离,深入思考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突破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宏观决策层面,其中,对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事业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两者相互融合渠道的创新与规范,及对人才培养推动作用的考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探索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尝试。
1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理念的重新定位
新时期的时间跨度可以定义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后至今这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科学理念的逐步形成是在经历了以往教育市场化改革、高校管理体制转变、教学模式探索、科研事业保障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理念思变的基础上得来的,针对以往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对核心理念认识不清,改革路径的选择缺乏理论依据,试错成本及代价过高的现象,新时期急需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理念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定位和认识。
本文认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应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即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方法和渠道的选择,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将每个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思想者。Einstein[1]晚年在其《论教育》一文中谈到对教育的认识时指出:“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而为了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对客观事物本质问题的习惯。由于创新思维始终是生长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脑中,所以,只有在以上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学生的某种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应更多地运用如启发式案例教学的方法,一方面,这种方法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渴求知识的特点,即必须有充分的可说明问题的范例,才能使其认可知识的真实性,进而深入思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深刻理解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又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不断为学生提供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的核心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紧密连接,与时俱进,进而不断重新审视理论知识的适用性和改进空间。
以上对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阐述,不仅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繁荣强大的基石,没有主见,只知一味随声附和的青年是没有前途的。树立大学生的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更应该落实到高校日常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中,通过科教融合等具体手段,培养青年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思考人生、规划人生,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著名教育家[2]先生在其《教育独立议》一文中明确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总理近些年在面向青年学子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善于独立思考,探索真知”。
2科教融合的特殊路径作用
为了推动以培养独立思维能力人才为核心理念的高校教学改革,打破以往就教学论教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引入教学以外的要素,开创新的高校教学改革路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当务之急,而科教融合为此提供了可行的改革路径。这种路径选择打破了以往高校教学实践与科研事业发展之间缺乏制度化的沟通渠道,甚至彼此割裂、封闭的状况,有助于两部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相互促进。高校科研工作不同于专职科研院所和企业,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从人的角度来看,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除了专职科研人员外仍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一线教师普遍身兼教学和科研两种职务,因此,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同时,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教师科研工作的领域和内容,这种工作模式实际上为科教融合提供了现实的制度基础。一方面,教师通过积极认真的教学准备,在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料,思考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很可能引发教师对所从事科研项目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再思考,补充其在理论知识、文献观点、现状分析和研究方法中的某些不足,并可能引发教师对某些老问题的新看法或对新问题的独特兴趣,如果再能辅之以有助于达到这种效果的教学模式,如争鸣式的探讨、辨证式的分析和启发式的案例等,科教融合的效果将显现得更为明显。同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火花也可能激发教师对科研问题的重新认识,更能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与疑惑、成果与结论可以不断佐证教学过程所涉猎的知识,有利于增强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可理解性,而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方法与心得也可以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其次,从物质角度来看,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实验室、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和软件程序等原则上都可以与学生共享。在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更好的学习,还可以将从事科研工作时如何运用这些工具的有效方法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基础工作的能力。而在教师进行科研工作时,也同时积累了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学手段[3]。
最后,从制度角度来看,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也可以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在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研究中,可以适当吸引一些有兴趣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组建专题性质的学生科研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科研任务,这种模式的目的不是追求科研成果,而是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术精神、科研方法在学生中进行教育式的普及,促进学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其开放、积极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
总之,以上这些特点说明了高校科研工作具备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创新路径的条件,科教融合可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条突破路径,其相互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开发。当然,科教融合只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途径,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毕竟其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思路。
3寓教于研与高校教学改革的交错
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需要澄清一个关键问题,即并不是将教学融入科研,而是将科研融入教学,科教融合应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辅。这是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是站在以学生为本的角度看待这一改革。换句话说,寓教于研与科教融合体现了问题了两个方面,而在具体的改革中应对两者的交集与差异保持清醒的认识。
首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以研促教是科研融合式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引入科研因素,开拓教学改革思路,为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路径,使学生可以在对科研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深入体会理论知识,并对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意义重大。当然,科研工作也可以从科教融合中受益,开放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对具体案例的教学分析,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激活教师的科研灵感。
其次,高校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各有其自身规律,工作目标、方式和途径各有不同,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应充分认识到其中的差异,才能在培养人才方面,在尊重教学与科研两者能力边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合优势。学术育人自然有其可取之处和必要性,但在科教融合的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尊重人的差异性。科教融合的目的是为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引入科研要素,将学术精神和科研意识普及到学生中去,而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研工作者,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应极力避免强制性的科研考核指标的引入和僵化模式的推行,这既违反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自身规律,更可能导致弄虚作假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甚至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改革的厌倦和反感情绪。
三、科教融合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
科教融合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使其真正发挥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人才的作用,还需从多个方面为其创造条件,深入思考其实践模式。
1构建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不断追求创新,是高校教学改革引入科研要素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核心平台。本文认为,构建一套以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授课和辩证思维培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可以作为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核心模式。这一模式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规范的理解案例和相关理论知识,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再通过生动、具体和时效性强的案例反观理论知识的贡献和不足,从而完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逻辑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在面对经济社会中呈现出的种种现象、矛盾和变化时,能够以科学的方法论、独立的思维予以分析判断,从而得出客观理性的结论。三位一体的高校教学改革框架,如图1所示。
首先,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理念,不同时期都会赋予其新的内涵。在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中,启发式教学是吸纳科研问题、引发学术思考和开启学生求知心智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在研或仍没有定论的科研题目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师已传授的知识进行批判性再思考,培养学生勇于发问,敢于挑战的学术精神,提供独立思考的条件和空间,又可以为教师新知识的传授进行铺垫、引导,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从教学理论上看,将科研要素引入启发式教学体现了认知教学理论与情感教学理论的扬弃与交融。认知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Bruner[4]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其倡导发现式教学。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Rogers[5]认为,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虽然两种教学理论存在着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看法,但都强调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培养,教学式的科研问题探讨也必将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起到融合推动作用。
其次,案例授课是融入科研要素后启发式教学较适宜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授课内容经常列举一些时代性较强的实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运用知识主动思考现实问题,又可以从中探寻到理论知识体系的局限性和尚且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而对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当然,在案例授课与分析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探索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在案例授课方面,哈佛大学的教学特点可谓世界闻名。哈佛商学院院长Donham[6]推动案例教学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哈佛大学的戴维·加文教授提出了创造案例教学法,为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持。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案例教学也已成为高校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夏正江[7]分析了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之间的关联,提出在案例教学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案例研究可以使师生进一步发现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客观规律。韩利红等[8]总结了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李兴旺[9]在案例授课模式的探索中,强调教师对本土化案例的挖掘和思考,认为本土化案例的开发及教学措施是成功进行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关键。
最后,辩证思维培养既是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也是启发式案例授课模式的方法论。在哲学和心理学层面上,其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普遍认可。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如英国牛津大学黑尔的规约主义,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的皮德思的程序主义,都强调学生理性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Freire[10]建立在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哲学观认为,人的本体和历史使命是实现人性化或成为更加完美的人,进一步强调辩证思维就是要找出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矛盾,这意味着透过表面现象能看得更远。奈吉尔·塔布斯在《教师哲学》中以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主奴关系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架构教师意识发展史,认为兼具主人和仆人意识的“精神性”教师是教师意识发展的最高境界[11]。这些哲学思想推动了教学实践不断向学生自我发现,构造独立完整个体的方向改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为西方国家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一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地学习和工作。二是认知理论中加涅的信息加工认知学习论、布鲁姆的掌握教学理论和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论都认为启发式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会辩证思维的乐趣,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和自信心,最终引导学生实现爱学、会学的目的。可见,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启发式案例授课模式的成功实践,甚至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将起到基础性作用。
2营造主动活跃的学术育人环境
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除了以教学改革为主阵地外,在高校中还应营造出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学术问题,随时接受学术熏陶的育人环境,使学生能够时刻生活在学术思辨的氛围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学术活动的组织,向学生充分展示当前前沿学术问题,分享名师、大家的智慧人生,体会学术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以此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独立思辨的性情,树立有意义的人生志向。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在其《大学一解》中谈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可以分为‘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却只是注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这就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造成只知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不敢力排众议、自作主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里‘每多随波逐浪(时人美其名曰适应潮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也就在所难免了。”[12]因此,高校营造主动活跃的学术育人环境不仅是对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推进,更是对具有独立人格人才培养目标的推进,同时,有助于及时矫正部分大学生偏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充填其理想空间,解决其追求缺失的问题。
从具体措施上看,一方面,应坚持师生交流活动和学术论坛的常态化,让学生除了在教学过程对科研工作有所体会外,还能在专题性质的学术思想交流中走进教师的科研世界,从而使一大批学生借此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选定学术导师,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另一方面,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时,还应注重定期聘请一些工作在科研一线,特别是实践部门(如企业)的学术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并建立稳定的合作模式,使学生在校就能真实地感受到学术科研对现实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思考通过自己所学、所研,未来能够为社会、国家做出什么贡献。
3培养多层次学术团队
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虽然是以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但并不排斥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这是因为独立思想的形成不是仅靠个人努力得来的,它也需要在自由、充分和多元的思想交流中得以确立。因此,学术团队的培养和发展为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客观载体,进而为成熟的、高水平的学术平台的搭建储备力量。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应坚持科教融合的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志向构建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助型科研团队,这一层次的科研团队重在普及科研精神和科研意识,建设目标是尽可能将大多数学生吸收到不同的科研团队中,使每个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参与一到两项这一层次的科学研究,并以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探讨交流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当然,这一层次的科研题目和任务的选择可以由团队自行决定,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完成,其科研成果主要以理论知识的验证、科学现象的调查研究、已有解决方案的改进设计等为主。另一个层次的学术团队包括两种,一种是以教师或导师为核心的专题型科研团队,这种科研团队通常以教师或导师的科研方向或兴趣为导向,以教师申请的某一专题科研项目为中心,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科研兴趣的观察,主动吸收部分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在教师的带领下从事科学研究。另一种是以专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吸纳型科研团队,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内部都设有一些专职的科研机构,虽然这些专职科研机构不从事教学工作,但其科研工作具有吸纳部分科研意识较强,适宜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参与到某些科研项目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建立这些专职科研机构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部分具有科研培养潜力的学生能够较早地被挖掘出来,进而为今后的人才培养储备力量。
4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在科研融合式的教学改革中虽强调了科研精神和科研意识的普及,但学生要想真正从事一些带有科研性质的学术研究工作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适当调整现行的课程设置。本文认为,课程设置的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调整基础理论课程,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在现有基础理论课程的框架下,新开设一些前沿性的、比较性的基础理论课程,以此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强调方法论基础课程的开设,并且这一类课程开设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以便学生可以较早地掌握一些科研工具,为日后尝试学术研究打下必要基础。
5制定各项政策与保障机制
科教融合式的高校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开展还要看是否能制定出一套为其保驾护航的政策与机制。其中主要包括师生的考核制度、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科教融合改革的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
首先,为适应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高校师生的考核制度均应做出适当调整。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对于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参与跨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教师,应在教师晋升和续聘政策中予以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学生的考核方面,对于积极参与科研探讨、学术实践的学生,应在评优、推荐深造和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其次,应建立自愿基础上的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由于学术研究的特性,现实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或适合从事科学研究,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不同学生进入不同层次科研团队、从事不同科研工作的遴选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在无形中构建起了一种竞争机制。此外,还需强调的是,科教融合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以独立思维、辩证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的普世价值,而对科研人才的遴选只是这一过程的一个自然结果,当然,这一结果应该是良性的、积极的。
最后,高校应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以推动科教融合式的教学改革。这其中包括从学校科研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科教融合教改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和奖励不同层次的科研团队(包括学生互助型的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接触学术研究。
四、结语
科教融合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条新的实践路径,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与科研模式转变在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中寻找到了相互的契合点,在认清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关系的同时,改革者更应清醒地看到两者之间的作用边界,不能任意夸大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作用。同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应坚持以教学为主,科研推动的原则,特别是在涉及科研要素的利用上,避免出台过激的硬性制度,因为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人出于兴趣的主动行为,没有区分的被动意识下的科研行为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Einstein,A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方在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选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忠云科教融合学术育人[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2-13
[4]Bruner,JSelf-Making and World-Making[J]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991,25(1):67-78
[5]Rogers ,CR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Questions I Would Ask Myself if I Were a Teacher[J]The Educational Forum ,1987, 51 (2):115-122
[6]Donham,WBBusiness Teaching by the Case Syste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22, 12(1):53-65
[7]夏正江从“案例教学”到“案例研究”:转换机制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2):41-45
[8]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49-51
[9]李兴旺“本地化”案例教学的探索:实践与认识——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地化”案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5):59-61
[10]Freire, PCultural Action and Conscientization[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70,40(3):452-477
篇3
关键词:高职;职业技能核心课;物流信息管理实务;实训;翻转课堂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第一要务。[1]职业技能核心课是以技能操作、实训教学为主的课程,是传授专业技术,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手段,是实现职业院校培养零距离上岗、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课堂教学形式为操作或实训。网络、信息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当前,高职院校以“90后”学生为主体,网络、新媒体和大数据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符合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移动学习和新媒体等手段创新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课前微课自主学习,课内完成技能同化与顺应的方式。翻转课堂模式尤其适合以操作、实训为主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它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实训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实训课堂技能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网络信息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
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重新对课堂教学实施全过程进行的思考、规划、设计与实施。在改革前,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总结与分析,经过师生交流、专家座谈、问卷调查后发现,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媒体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新媒体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主要来源。学生对微信、QQ、移动端APP等网络新媒体的阅读与学习带来的知识量,占据了他们在大学期间所获得总知识量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随着信息爆炸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更乐于从移动网、互联网、新媒体中得到知识和信息,这些新科技催生的产物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的新兴趣点,从而为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社交的网络化
当今社会的网络化已经逐渐形成。人与人的交流可以使用社交网站、聊天工具、e-mail、博客和论坛;生活购物可以使用电子商务、团购网站和网络超市;知识的学习也能通过教育学习平台、MOOC课网、云课堂和精品课程网站来获得。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学生的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其社交网络化这一特点,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更容易接受“动”态的教学
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动”态的事物。打造“动”态的课堂教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建构主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构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学习促进者的教学图式,从而形成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态教学;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营造一种“动”态的学习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个体差异,将学生引入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如微课、云课、幕课和移动课堂等。将微视频、动画和FLASH充分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重构实训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手、眼、耳、脑充分地“动”起来。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invertedclassroom)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信息技术、在线开放资源、精品课程网站和教育教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对现代职业教育起到推动作用的一种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突出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作为一个学习促进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2]翻转课堂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本土化的发展,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最新较为认同的观点是由焦建利等人提出的:翻转课堂是借助网络、终端、微课等技术,对家庭和学校的功能进行倒置,从而引发传统学校教育微观结构的系统变革,改变班级授课制齐步走的局面,践行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下课堂和线上网络的教与学,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做了重新调整,将难度小的识记和理解的学习通过课前线上网络资源,如微课资源库、云课堂、课程网站等的自学来完成。利用微信、QQ和Email等途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在这些媒体上回收作业、展开网上讨论、调查问卷等形式,评估学生课前的学习效果,为课堂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更有利于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得教师有更多的课堂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需要,从而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物流信息管理实务”为例
基于翻转课堂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实训课堂教学改革,能使学生获得贴近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将教学由关注“教”转移到“学”,由“照顾大多数”到“照顾每一个学生”,将教与学精耕细作,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的本土化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如谢幼如等人研究了翻转课堂与MOOC的有机融合问题,提出了面向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能力课的高校MF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应用形式;[3]许英姿等人在“翻转课堂”理念、“因材施教”原则及课程特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工科课程的四种教学模式;[4]薛元昕提出了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并完成了实例应用。[5]翻转课堂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从课程技能点入手,按技能点的难易程度、递进关系和学习规律分为了三类:理论识记类、操作实训类和创新能力类。以下提出了实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中的关键点和思路,并对三类不同的技能点,实施了翻转课堂本土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物流信息管理实务”
“物流信息管理实务”是一门以实训操作技能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该课程有十个模块,八个实训项目,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5/4,被列为浙江省高职高专省级精品课程,并为申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做积极的准备。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点
实训课堂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训课堂本土化教学效果,培养一线工作及管理岗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改革的关键点有以下四个方面。1.重新梳理职业核心课程的技能点。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是以传授学生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课程,而各技能点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上应该有所区分。技能点的重新梳理是实现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实训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完成技能点的梳理,有利于教师明确实训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有利于实训教学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各技能点的学习要求与目标,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课堂内外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组成学习讨论组、实训项目组、创新研究组和学习社区等,进而形成团队协作、互相竞争、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的教学气象。2.利用微课、微信和QQ等新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微课网站、微信和QQ等新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创造学习情境,建立学生旧知与新知学习架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以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意志力为主的学习结构。其中,微课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一般时长为几分钟,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其核心是“短、小、精、悍”。[6]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辅资源及教学。[7]在精品课程网站、微信群和QQ群等社交媒体上的交流、讨论与指导,可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由学习、愉快学习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3.重新构建学习情境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学习情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部分,由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场地布置、项目设计、任务、共同协作、学生提问、师生互动、交流展示、教师辅导和评价激励等过程来实现,进而完成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这样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时间、场所等受限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兼顾了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动机激励等内动力因素。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目标。4.反思与改进课堂教学,创新课程多媒体在线教学资源。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会受到教学情境、微课视频、实训项目及信息化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在实训教学完成后,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针对学生容易出错、难懂的知识点,采取改善教学环境、更新微课视频、重新设计实训项目、丰富信息化等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如在“RFID技术及其应用模块”教学中,课堂教学安排在理实一体教室,以小组或分角色的形式,实施RFID的硬件选择、软件操作和现场实训等项目化教学,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主动通过微课、微信、QQ及精品课程网站等寻求帮助。或在教师的促进下,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将课堂教学反思与改进后的成果,放到课程网站,进而创造更多、更新的课程多媒体在线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为网络资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打好基础。
(三)实训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特点,通过“物流信息管理实务”实训课堂教学的提前考量、媒体参与、激发动力、精选资源、二次备课、因材施教、组织协作和展示评价等环节重新设计,改变传统实训课堂“静态”的教、学、训模式,让实训课堂“动”起来,打造“做中学”“学中做”的高效实训课堂。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训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实训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改革实训课堂教学的前导与呈现、组织与实施、巩固与评价、反思与改进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1.前导与呈现环节。从当前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特点出发,一方面,在实训课堂教学前,对学习动机、学习意识和学习意志等内动力因素提前考虑,利用微课、微信、QQ等新媒体在线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旧知的复习与学习新知的呈前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前程学习的了解,如微课、前导作业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对课堂学习内容重新考虑,改造教学过程,精心、准确地选择适合当前学生新知内化、顺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资源。2.组织与实施环节。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不仅要考虑课堂内的教学,更要考虑课堂外的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化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以图、文、视、动交替出现,将教师演示、学生操作、项目展示和典型问题分析等制作成小视频,及时上传到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从而帮助学生对新知同化、顺应和意义构建。课堂教学之外,在新媒体上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与讨论,巩固课堂教学成果。除此以外,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讲,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影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从而爱上专业课程。3.展示与评价环节。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构建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更是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课内,学生通过操作PPT、图片、文字来汇报小组作业、实训操作、项目成果等。教师将学习重、难点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微信、QQ在线提问,或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点评、讨论,尤其是针对典型问题、错误操作的分析和解决,从而构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课外,师生在微信、QQ上交流与讨论课内作业、实训项目,学习上课时没有学会的实训或技能点,完成新知的内化、顺应。只有及时地对学生的展示作品完成师生打分、互评和奖励,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使其保持学习的主动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4.反思与改进环节。这是对实训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查、思考和完善:(1)检查学生完成作业与操作实训的情况,根据作业与操作实训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技能点;(2)检查问题技能点的教学内容是否存在太少、错误或产生歧义的视频、图片、文字,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否适当,教学节奏是否过快;(3)改进该项目的教学过程,做好修改记录;(4)进行教学试验、观察修改后的教学效果,如果效果没有达到目标,则再进行修改。让课堂教学改革落到教育本身,使广大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好处。
四、三类技能点的实训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目前,省级精品课、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课——“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已经有了微课、动态课件、课程网站、实施纲要等教学资源。为了取得更好的教改效果,达到职业核心课程的技能教学目标,对理论识记类、操作实训类和创新能力类技能点提出了三种翻转课堂的实训课堂教学设计。
(一)理论识记类技能点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理论识记类技能点是指概念、定义及原理等,需要通过想象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理解和记忆,如什么是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是如何从数据转换形成的,什么是GPS,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等等。理论识记是操作实训类技能点学习的基础,了解了各项目物流信息管理实务的概念、定义和原理,能更好地理解为何这样的操作是正确的,而那样的操作是错误的,为操作实训类技能点的学习打好基础。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如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RFID技术等定义、工作原理的教学。课前,学生通过抽象地想象、自主学习教师在微信群或QQ群上微课、案例、动画或其网络资源库地址,并完成课前作业、QQ群上回复教师的提问或课前学习的疑问,通过E-MAIL发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进度和工作量的设计;课内,教师对课前学生反馈中错误的、困惑的和不理解的理论识记类技能点,以判断对错、概念选择、案例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营造概念识记类技能点的学习情境,完成对技能点的内化与顺应;课后,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布置必做和选做作业,强化概念识记类技能点的掌握情况。
(二)操作实训类技能点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产业一线管理、操作岗位技术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高专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掌握操作实训类技能点,如WMS、GPS、TMS等管理系统的熟练应用、操作与构建。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如WMS出入库项目操作实训。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微信群或QQ群上的微课或微课网络地址,完成WMS出入库操作项目的课前作业及QQ群上的问题讨论,教师根据作业及讨论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形式、过程及操作实训项目数;课内,教师根据操作实训类技能点的要求及课前学习反馈情况,布置课堂操作实训项目,采用个人全角色或小组分角色形式展开。当学生在操作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技能点,如WMS出入库项目中出现不法进行下一步时,可以回查上一步操作或查看流程是否有错、漏现象。通过微课再学习、小组讨论、同学协助等途径,让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课堂操作实训项目;课后,教师将课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错误操作视频,在QQ群,帮助学生强化课堂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能力类技能点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创新能力类技能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建立在操作实训类技能点上,通过主动探索、创新思维、协同合作和动手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的。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如RFID商品销售系统设计。课前,教师在QQ群上系统设计作业及微课,学生按小组分工,完成该创新能力类技能实训方案的设计。如RFID零售管理系统的硬件选择、系统组建等,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反馈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困惑或无法处理的环节,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创新能力类技能点的教学场地、设备和实训材料等;课内,先让学生以PPT或电子文档展示设计项目,其他各小组对方案进行评论、找问题,实施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设计的改进,并完成项目实施,提交项目成果。成果评价由各项目组及教师共同完成,教师在整个创新能力类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五、实践与总结
为了检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后三种实训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两届三个物流管理专业班两两比较后发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班级,其同类技能点的掌握速度、实训项目数和实训操作考核成绩,比没有实施改革的班级要高20%以上。实践表明,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训课堂教学改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与此同时,对教师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掌握新技术、了解当前学生特点,才能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紧跟不断前进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会化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3-8.
[2]王晓,王岐本,张小清,等.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9(2):69-70.
[3]谢幼如,倪妙珊,柏晶,等.融合翻转课堂与MOOCs的高校MF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40-46.
[4]许英姿,沈玉凤,华珍,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173-175.
[5]薛元昕.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29):97-99.
[6]曾春妹.谈微课程的内涵及其设计原则[J].高教论坛,2015(5):53-55.
篇4
关键词:高职基础英语 经济类 核心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09-02
在高职院校中经济类学生是为国家输送经济类人才的培养对象。基础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中的基础课程,需要重视经济类学生的培养,尤其是要重视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基层英语教学与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帮助经济类学生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在专业工作中充分地利用英语技能。 由此可见,对高职基础英语教学下培养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基础英语教学教学现状
(一)主导思想模糊,重视水平不足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在众多高职院校均处在被忽视或弱化的地位,以经济类专业为例,高职院校普遍在专业培养上已形成一定特色,将大多数精力用于专业课程的建设上,致使英语课程与其他文化基础课程相同,教学计划存在科学性、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在教学课时方面一再被压缩,难以满足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发展要求。
(二)学生素质对教学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现阶段,高职院校生源起点普遍偏低,一些学生基础知识结构不完整,使得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心,难以适应以培养个性中心、能力中心为主的高职教学模式。教师也未能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使得学生英语无法达到良好职业适应能力水平。
二、完善高职基础英语教学,培养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
对于高职院校传统英语教学而言,英语学科通常被当作专业课或者副课,教学方法与其他专业课不存在多大差异,未有切实遵循高职英语学习实用性原则,难以满足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发展需求。[1]鉴于此,经济类英语应当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首先,应当严格遵循英语教学实用性原则,提高英语教学课堂英语互动、职场模拟及社会实践活动占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对课堂所学知识开展应用、巩固,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与Forms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有关的教学情境来培养经济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其次,应当革新传统英语考核方式。传统高职英语考核方式多以试卷考试为主,该种仅注重笔试,疏忽口语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应当从促进培养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层面着手,将以往仅关注笔试的考核方式,转化成贯穿于英语学习全面过程的考核方式。基于该种考核方式,提高教师、学生对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重视,切实推动高职英语朝行业英语的转变。
(二)规划英语课程,强化基础教育与经济类英语的衔接
高职英语教学应当有序朝经济类英语转变,推进英语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基于经济类英语要求对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目标问题予以解决。首先,要立足于对学生实际目标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精练”,将重点放在语言技能的共同学习上;在语言知识方面,引导学生打好各方面的知识基础;在学习态度方面,强化对学生学习动机、团队精神等情感态度的培养。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实践模拟,各项活动应当秉承英语国家的习俗、交际规则,尽可能营造自然欢快的氛围,建立真实情境,依托专题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对一系列资源进行合理应用,促使学生获取有效的实践。最后,要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对基础英语与经济类英语相关知识点开展有效衔接。在学习基础英语过程中,引导学生适当了解经济类英语文章,接触相关术语;在经济类英语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新知识点与以往知识经验进行链接,进而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2]
(三)增强师资力量,坚持“双师型”培养方向
师资是实现教学目标、推进教学过程的必不可少保障,没有满足经济类英语教学要求的师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便无法有序开展。鉴于此,要切实依据经济类英语要求增强师资力量,首先,要提高对英语教学培养的重视度,当前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踏上教学岗位后,没有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及时更新,使得英语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应当结合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加强对英语教师口语能力的培养,促进朝经济类英语的发展。其次,要秉承“双师型”培养方向,英语教育同其他专业技能教育相一致,同样要得到“双师型”师资的支持,如此方可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一方面要逐步强化英语教师理论水平,一方面要强化英语教师对经济类专业知识的学习,确保英语“双师”有序开展。
三、培养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效果
(1)注重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教学改革进一步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将基础英语教学与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开展有效结合。教师在经济类英语课堂基于就业导向,可将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内容开展有效结合,如此对英语各方面理解能力的培养,均可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3](2)基于就业导向的英语教学改革,指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展互动,为学生创立了在英语语言环境下与人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对职业英语学习中相关问题形成自身的认识,并获取科学的启发、创新,进而实现对各种问题的自主解决。该种学习环境,一方面可调动起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可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基础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能够提升经济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基础英语教学改革更加注重语言的应用型,深入企业或其他实际工作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能够满足英语专业教学需求的内容,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能够更加贴近现实工作。基础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跨文化的交际教学,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提升。对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也都更加了解。同时基础英语教学改革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便于学生日后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高职基础英语与经济类英语衔接的改进方向
首先,要对课程教材进行改革,做好课程教材改革是院校加强基础基础与英语与经济类英语的基础以及重要环节。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动态来对教材进行开发,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编辑。其次,院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当前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基础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意识到基层英语的学习对日后
工作的重要性。改革基础英语与经济类英语的评级制度,摒弃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主体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最后,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职业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要想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核心职业能力有别于专业岗位对应需求的相关能力,其应对的是各式各样有别的职业。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高职英语教学教学现状,结合经济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规划英语课程,强化基础教育与经济类英语的衔接”“增强师资力量,坚持‘双师型’培养方向”等,积极促进经济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詹晶.体验式教学在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以经济学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3(1):105-108.
篇5
摘要: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偏重于知识记忆,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的
>>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并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校企合作构建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共建应用技术大学实习基地的研究与实践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PLC应用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的《电气绘图软件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保险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汽车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的报关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平台构建《GPS原理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面向校企合作的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 浅谈“校企合作”的LED照明技术课程改革 多媒体技术课程立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中项目式教学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里的应用 基于项目的多媒体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12-21
[3] 周翔,贾松茂.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规范化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4,36(A2).
篇6
我省历来重视初中教育,各种体制、类型和层次的初中教育获得了生动活泼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我省初中教育仍然存在令人焦虑的薄弱环节,推进初中教育改革发展面临许多新矛盾和新难题。
基于教育科研力量的学术引领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难题的实践需要,省教科所和《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牵头组建了四川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今天迎来了共同体成立大会和首届“管理论坛”,在这里,我想对共同体的建设发展谈几点看法。
第一,共同体应是一个基于真问题并能切实解决实践难题的学术共同体。这就要求共同体必须形成真正的问题研究意识,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着力研究解决阻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共同体首次“管理论坛”,就是针对当前初中教育教学面临教师动力不足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现实问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动力不足的主因,交流共享经验智慧,应当说这样的研究定位是抓到了点子上。
第二,共同体应是一个站在教改前沿、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找准初中教改先进思想和策略的学术共同体。初中教改路径的探索、高效课堂的建构、校本德育的实践、教师发展和创新动力的激发培养等,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育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坚持改革创新思路,合理吸纳当代人本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等思想精华,以及各地教改先进思想和经验,结合我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际,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创新的着力点、发展的新路子。
篇7
研讨会上,大家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紧密联系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成就、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紧紧围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畅所欲言,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进一步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我校作为一所具有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本科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任,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发挥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在深入研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就我校今后一个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立足本校实际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形成了如下意见:
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要通过深入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引导全校干部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教学督导员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严格考核;努力实现精细化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长效监控机制。
二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积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加大培养、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的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要重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对已有省、校级教学团队的管理和考核,努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职后培养,不断完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评选办法,为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和脱颖而出提供平台;要进一步增强为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意识,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要继续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进一步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全校任选课程实行网上选课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改革探索:一是选择部分公共必修课试行网上选课,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修,之后逐步扩大选修课范围;二是论证选择部分试点专业,使全校各专业的专业课程面向试点专业学生,试行网上选课,之后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直至实现全校所有课程面向全校学生自由选修;三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做好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
四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积极采用启发式、对话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摒弃满堂灌、注入式教学;要及时吸收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开发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学术性;要不断完善教学研究奖励办法,实现与科学研究同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为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动力和支撑。
五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进一步完善由实验教学、生产劳动、专业实(见)习、技能训练、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和学科知识竞赛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重,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条件。
六要继续深化考试内容和方法改革。在考试内容方面,要增加探讨性、辨析性、综合性较强的试题比重;在考试方式上,要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积极探索多元考试方式;在考试管理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加强考试全过程监控,完善巡考制度,实施交叉监考。
篇8
【关键词】中职机电 教学 改革措施
为了顺应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满足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深化改革。当今社会需要那些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综合性人才,然而实践证明,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因此中职机电专业的教育者必须就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出改革。
一、改革现有实践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为了满足当今教育对学校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了增加机电专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可以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一)增加实验的比例
正确、合理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众所周知,专业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都是一纸空谈,尤其是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切身融入到实践当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无异于纸上谈兵,增强社会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学生实验的比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不断总结与创新,探索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教育者要稳住阵脚,切忌在改革浪潮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在需要舍弃的时候毫不犹豫,减少以往理论讲解所占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增加演示、验证实验的比例,由此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上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时刻谨记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独特性,从而针对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引入生产环节
机电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学习不应架空在抽象的理论之上,实践内容也应与生产过程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要把讲述的基本理论知识放入到生产过程当中,授课时可以把生产工件带入课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生产车间,观察实物运行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了解。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课程需要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简单明了的解释语言,又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
(三)完善考核体系
事实证明,中职教育为了永葆青春与活力,就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潮流、谨记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现今考核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考核结构不合理、考核内容不全面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践考核体系的完整性。为了完善实践考核体系,首先实践课程的考核理念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只有拥有正确的向导和核心目标,才不会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始终一致,在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其次,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教师可以结合实践特点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从而评估实践效果和教学质量。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考核要进行分类,以分类教学为发展方向,弘扬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教学理念,落实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组建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深化中职教学改革的基础是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教学即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这两个主体缺少任何一方的配合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组建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教师团队是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师团队可以加速学校的发展,以其优秀的教学业绩、扎实的教学作风、过硬的教学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感染每位学子,能够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实现共生、共创、共享的效果。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处理与学生间关系并且授之所学,优秀的教师团队给教师间相互沟通交流教学经验提供了方便,有利于教师本身的发展与进步。
三、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中职机电专业教育目标突出了职业岗位的重要性,旨在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考虑到学生择业和转岗能力,机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一般的职业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日后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组专业课程体系。目前我国中职机电专业的课程安排仍未形成最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安排课程之前必须经过大量横向纵向的比较,课程前后要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循序渐进或接近企业工作实际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为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从而实现教育与工作的完美结合。其次,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就要改革现有教学方法,不能一味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对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模式改为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此外,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不应只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教师应把课堂中心由老师转变为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导过程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不足之处从而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批评,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需要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抓住机会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这种自我发现和自我总结的机会总是十分宝贵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既要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即要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又要把实践教学置于核心位置,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摒弃传统“填鸭式”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从而迎合中国现阶段教育发展趋势,培养出一批良好专业技能与高尚职业道德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红平.浅析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技能大赛引导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4,(9):65-66.DOI:10.3969/j.issn.1671-4822.2014.09.047.
[2]陶存和.基于技能大赛的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新课程:教师,2012,(11):100-100.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实验
1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现状
近十年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发展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发生了质的飞跃,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依附于理论教学”是目前网络实验教学的现状。然而目前的实验教学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随意性很大。即使学生修完了课程,通过了考试,但是学到的知识也难以用到日常工作中来。这是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误区。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一个复杂、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实验教学,配合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现状的分析、故障的处理技能,才能真正培养出实干人才。
2 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实验教学独立设课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独立设课是非常必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在实验教学任务中通过设置一些设计、创新类的课程,独立考核,重点是考核应用的实验技能,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比如丰富网络实验平台,构建实用性远程访问服务器势在必行,作为独立授课的基础,是依靠“以太交换机与VLAN配置、路由器配置、NAT服务器配置、HCP服务的配置”组成的网络实现。其次是Web、FTP等应用服务器的配置实验。独立设课也是为了深化理论教学内容,强调实践在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理论教学重要性的同时,加强“重实验”的思想,这对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2.2 形成实验教学体系 当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最缺乏的是什么?无疑是完善的、独立的、长远的课程教学体系,这包括了教学大纲和系统的教学内容。全新的教科书和教学内容规划也是非常必要的。按照教学计划确定大纲,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打造多层次的实验项目,多层次、灵活的实验教学内容势必会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质量。最终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让教学成果不会白白流失。
2.3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 作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核心,实验教学内容的革新至关重要,它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础和突破口,一味地沿袭旧制只会停止不前,教学内容的创新并不只是粗暴地往原有教学理论中加入新的知识,而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向的转变,而不是一味坐在教室中学习枯燥的课本知识。应该尽量把当前最新的计算机发展技术展现到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的眼界,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 如何提升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效
3.1 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加强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坚持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题,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在实验前,教师除了要强调相关理论知识、事业具体内容和操作外,应该把余下的大多数时间交给学生进行实验。加强路由器实验的重要性是提高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网络交换的核心设备,连接了局域网和广域网,选择最佳路径发送信号,而在这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中经常被忽视,通常搭建一个较复杂的路由器环境是不容易做到的。利用linux下面的强大路由器软件zebra,借助vmware的virtual network,搭建模拟的路由器实验,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展和改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与此同时,实验教学的管理和组织往往被大多数的教师所忽视,认为实验管理不过是放任学生自己实验,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实验后的反馈学习,实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2 利用仿真教学 计算机物理教学为什么需要依赖仿真教学呢?因为计算机网络教学对周边的环境要求较高,仿真教学就是利用仿真教学软件来提高教学的真实性,消除实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实验条件所限,操作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除此之外,选用适宜的仿真软件也是非常重要的,“BosonNetSm”作为最常见的模拟软件之一,它不仅可以作为虚拟模拟器,还可充当模拟交换机,以图形界面描绘网络拓扑图,软件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它在仿真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利于帮助学生迅速熟悉实验环境配置。除此之外,仿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网络的搭建和构建虚拟网络,以此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弥补了环境所限带来的不足,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3 实验教学效果评价考核 实验教学评价考核是对实验教学改革效果的反馈,是实验教学改革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够检查改革目标是否有成效,考察实践包括一些如“实验室网络的组建”、“小型校园网的建设”、“网吧的组建”、“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的活动,成为了最便于检验学生实验教学成果的方式,它综合考虑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考察的复杂性,教学效果评价考核只能在这些应用试验类活动或实验中进行,才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实验教学效果评价考核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比如是建立在完善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的,它是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也是为了让计算机网络教学跟上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脚步。所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体系也应该随着改革不断更新,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出发,跟上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使实验教学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欣,王兵.实验教学的新形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2):18-20.
[2]徐建东,王海燕.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设计[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6(1):10-15.
篇10
[关键词]CDIO 教育模式 高职高专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道广(1963- ),男,河南驻马店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系统与应用;史玲华(1982- ),女,河南驻马店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高职院校应用CDIO教学理念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SJGLX402)和驻马店市2012年度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CDIO模式与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8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06-02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不仅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更是一种教育改革理念。这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在2005年引入我国,目前,仅有五十余所本科院校中的部分专业开展了项目试点研究,在公布的试点院校中未见高职院校。当前,面对新的招生和就业形势,许多本科院校(主要指二本、三本院校)和一些普通专科院校把自己定位在应用型院校上,努力进行教学改革,使其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对高职院校来说,它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其培养目标、基本特点与上述院校的改革目标形成了重叠。这些学校的改革和新的定位无疑会对高职高专的招生、教学提出严峻挑战。此外,从2011年河南省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现象已经显现,学校面临生存考验。一些招生较好的高职院校或是有特色专业,或是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恰恰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所要求的。同时,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培养目标和基本特点也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相吻合,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实施基于CDIO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CDIO理念下高职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高专的教学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熟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相关专业的核心能力、岗位应用技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能在相关岗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因此,基于CDIO理念下高职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上述目标、要求和特点来实施,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所设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根据培养方案所设定的课程体系,必须满足企业对岗位的基本要求,必须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第二,在CDIO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要求、行业的发展重新制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产品(学生—毕业生)、过程(校内理论学习与实践—校外企业学习与实践)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重新制订或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符合CDIO的要求,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更加符合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满足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第三,根据设定的培养方案,按照CDIO提出的12条标准,从环境、学习目标、一体化教学计划、工程导论、设计实现经验、工程实践场所、综合性学习经验、主动学习、教师能力的提升、学生考核、专业评估等方面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要求的不仅是开什么课、做什么实验、考什么内容,而且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团队精神、专业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实施真实完整的项目为手段,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第四,根据符合CDIO要求的课程体系,制定、修改、完善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的考核体系,通过对各教学环节的实施、监控、完善和提高,落实课程体系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第五,CDIO理念要求我们在改革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能力的提升,要拿出具体的措施和意见,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考核学生等方面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CDIO特色的优秀教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专业。
二、基于CDIO理念下高职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高职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尝试,但是无论怎样改革,其核心仍是课程体系建设,重点仍是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难点仍是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述内容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实施高职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基于CDIO理念下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1.构建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应用人才为目标,具有CDIO理念和行业特点、专业特色的系统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高职高专目前的课程包括基础课、素质教育类课程、思想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校内实验实训、校外企业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其根本弊端在于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背离,只管“教”,不管“用”。按照CDIO教学理念的要求,高职高专的系统化、一体化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继续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一个完整系统,因此,在进行构建时,要围绕专业目标、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进行系统设计。系统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既要避免教学内容脱离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又要避免不合理的交叉和不必要的重复,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编排和优化,要按照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引入相关课程,要以真实项目的实施为主要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因此,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围绕专业进行组织、有一定梯次、难易适度、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前期课程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前期技能为后续技能提高提供相应支持的各门课程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专业应用等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2.编制符合CDIO理念和企业需求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实施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知识和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等,是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编制的过程中必须把握CDIO倡导的培养学生的人际团队能力、工程系统能力以及以真实项目的实施为核心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将课程教学系统化、项目化,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与社会、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一一关联,建立合理的对应关系。这就要求学校、企业、行业专家、工程师紧密合作,共同制定符合行业、企业、社会需求的教学大纲。重新编制的教学大纲除包括原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外,特别要在以真实项目的实施为核心的“做中学”的教学实现上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学生能力、团队精神、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给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和考核办法,这种大纲的编制对学校、对教师无疑是一个挑战。
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符合CDIO理念的教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行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改革现有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要求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CDIO是一种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的工程。在其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的人际团队能力、工程系统能力以及以项目为核心的“做中学”,对现行高职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应用性”和“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高职高专教学要求的基本目标。在黑板上给学生讲理论、讲原理,不如把理论和原理演示给学生,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室教学生技能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去练习,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些技能。把“应用性”“实践性”这些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与CDIO教育理念放在一起思考,不难发现,这正是CDIO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以项目为核心的“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因此,探索符合CDIO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必须体现以真实项目的实训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继续学习等能力同时得到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所授课程的精髓,掌握所授课程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不仅能系统、透彻地传授理论知识,还能够指导、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的实施。
4.合理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建立符合CDIO理念的课程考核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不但能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能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我们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一般采用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技能的考核一般上机操作去完成指定的任务。这种形式的考核往往不能有效地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求知态度、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的考核。所以,在基于CDIO理念下的教学考核体系改革中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符合CDIO理念和要求、多途径、多渠道有机结合的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能力、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应用能力等CDIO所要求的内容。考核的方法可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评估指标、内容、分值、范围,采取教师考核、团队考核、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教学要求的掌握情况,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5.建设真实环境下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一批优质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想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就需要不断进行实践。以往的校内实训多为模拟或演示,基于CDIO理念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做有实际意义,最好是来自企业第一线的产品、项目。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内实验室建设时一定要按照“实践场所职业化”的要求去建设、去采购设备,校企共同设计和开发教学、实训项目,共同编写实训指南,引进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室更加接近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理想的状况是在学校学生实践是用的设备、做的产品、项目和企业是完全一样的。显然,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辉.高职课程CDIO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计算机教育,2010(11).
[2]丁光彬,张红光,于佐东,李彦军.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评估方法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2).
[3]薛元昕,王承辉,丁燕君.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7).
-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使用方法
- 下一篇:护理学和护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