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报告总结

篇1

1.作为一门课程,“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寻找收集资料──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而英语学科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和载体,教学过程是围绕完成教材所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2.在英语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知识”在教师那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单向“求学”,是知识的接受者;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负责完成,它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也承担达到目标的义务。

3.英语教学偏重于学生通过记忆、练习、重复等方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达到简单应用的目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英语教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它根据问题的需要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5.英语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分数为手段的标准化考试;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以及体验为依据。

二、英语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教学是有联系的

从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来看,1.课题的提出基于英语教学,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方法、规律等提出探索性课题。如:英语语法学习和词的用法总结,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不同,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及从教学内容延伸出的课题等。2.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运用已学英语知识查阅因特网上、图书馆中的大量英语材料;运用英语与外籍人士交流,对他们进行调查访问。3.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完成部分课题的结题报告。4.在答辩过程中,课题组学生得运用英语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三、如何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计划

1.课题:(1)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2)美式与英式英语的不同(3)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4)东西方身体语言的异同(5)讲英语国家的概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6)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7)语法的学习和词语的用法总结(8)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1)增进学生对西方国家政治、历史、人文、地理、餐饮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了解。(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群体意识。(5)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

3.计划:第一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四周时间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十二周时间第三步:结题阶段六周时间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四周时间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三周时间

4.预计到的障碍:(1)缺乏资料来源(2)对西方文化无亲身体验(3)在遇到困难时可能出现畏难情绪(4)指导教师是否具有驾驭能力5.对策:(1)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查找所需资料。(2)近可能多地联系外籍人士,对他们进行调查采访。(3)注意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针对问题借鉴他人经验及时解决。(4)加强理论学习和方法学习。

6.预期成果:(1)总结报告、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等(2)按照实施计划进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如:我指导的课题组“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由来自同一年级四个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3)资料收集阶段。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每一次活动前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填写好活动安排表。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载,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4)结题阶段。作为指导教师应开设讲座,让学生懂得撰写总结报告、论文、调查报告等的格式,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小组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5)成绩评定阶段。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结题报告、小组答辩情况,由评审组打分,然后课题小组再根据得分情况、参考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6)总结与展示阶段。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并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时邀请家长参加。

篇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自主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

1、引言

自主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高中思想政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采取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促进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2、自主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的必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高中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是认知活动的一种,是由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包涵大量的抽象的概括性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完成从教材内容到信念与思想认识的转化,从思想认识到具体行为的转化。在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运用恰当的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组织、整合、获取与存储思想政治知识。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不但与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相符,而且适应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高中生身心逐渐走向成熟,受到身心相对成熟和社会生活经验缺乏矛盾的困扰,内心充满冲突,情感意志起伏多变,心理状态复杂,难以向教师或家长表露内心世界。高中生心理虽然具有相对闭锁性,但是也望被理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知识垄断者、长者的身份,作为引导者、协调者和组织者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当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3、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

3.1自主研究性学习选题中的教师指导

选题是高中生思想政治自主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关键。选择课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与成效。教师应当在学生的选题过程中进行以下指导。首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题方向。高中生社会阅历较浅,处理问题容易走极端,教师应当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其次,将课题的价值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课题选择方式较为灵活,可以采用学生自行确定,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的课题等方式。无论采取何种课题选择方式,都应当将课题的价值和学生的兴趣有机的统一起来。最后,在具体的选题过程中进行调控指导。研究课题应当源于思想政治教材,切不可完全脱离教材。选题应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探究能力、知识结构等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课题。选题的题目范围应当始终,不宜过大或过小,选题过大容易导致难以突出重点,选题过小容易导致研究受到资料与内容的局限,难以进行到底。

3.2自主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高中思想政治学习自主性研究学习不但重视学生的研究成功,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研究过程以及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体验。所以,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收集有研究价值的资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对资料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选题阶段强调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实施阶段强调资料的针对性。当课题进入实施阶段之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围绕研究课题搜集资料;应当指导学生提取有价值的资料,对原始的、无序的、零散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充分挖掘原始材料中的潜在价值;应当指导学生重视原始资料的科学性,确认原始资料的来源、研究程序是否可靠,判断资料的结论是否能够经得住检验与推敲。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可以撒手不管,应当进行宏观指导,确保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

3.3自主研究性学习结题中的教师指导

高中思想政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结题阶段重视全面地回顾与总结。然而,因为高中生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研究水平等均有所欠缺,所以在结题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在结题阶段,教师应当进行以下指导。首先,指导学生提炼总结观点。部分学生面对大量的资料会感到束手无策,这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筛选、去粗取精,从对材料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指导学生撰写结题报告,总结研究成果。研究成功具有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包括小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多媒体课件等。具体使用何种形式总结研究成果应当根据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课题内容进行确定。教师应当指到学生撰写行文规范、事例典型、数据确凿、结论明确的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 课题 导航 深度和广度 评价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指导能力的研究”课题是我校申报的一个省级课题,研究时间是两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高中必修课,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部分的内容。我校实施此课题研究的主要载体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为达到最省时、省力,最高效的课题研究成果,我们力求将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挂靠起来,以此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说明

1.1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探究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1.2 研究性学习过程包括准备阶段(问题准备、心理准备),实施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计划,准备研究材料,收集资料,进行实验并获取数据,处理信息资料和数据,制作图表,提出观点或对假设进行证实和证伪等)和总结阶段(撰写报告,答辩,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研究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等)。每一个阶段的每一次活动都必须做出记录,通过记录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品质、智力水平、管理水平、合作精神,以及收集信息、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都要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记录本》上留下探索的足迹。

2 教师有效指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策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个学分(我校根据校情制定的学分赋分方案是高一、高二各完成一个大课题研究,高一7个学分,高二8个学分)。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位参与新课改的教师都必须承担指导的任务。

2.1 课程选题的确定应当合理、科学。

2.1.1 选题存在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仅是研究的课题,还应包括我们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向。所以一个题目的选定是我们着手研究工作极其重要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一个好的课题就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指明成功的方向。所以选题一定要正确、恰当、合适。

2.1.2 确定研究课题的指导策略:①关注社会热点,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研究课题。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从自己的身边发现可研究的课题。③注重引导学生关注选题的可行性。

2.2 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各个阶段,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例如调查问卷设计得是否科学,如何进行访谈,如何安排组员的分工,如何和陌生人沟通,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协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成为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引路人。

2.3 注重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身的许多特质(比如性格、气质等)往往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参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2.4 充分运用评价功能的指导策略。

2.4.1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定位。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评价,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应从过程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研究性课程”中探究的整个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组织和分析,教师的指导这时就是一种隐性的过程评价。它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在研究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它关注的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和整理材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注重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完成后,以评审答辩的形式进行总结,是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关注学生调查报告或论文、演示文稿或网站的制作与演示效果,强调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及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自我评价。通过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信息素养,获取了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2.4.2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策略。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一种体现。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形式和全新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在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为了甄别,更是为了改进;不是为了选择,而是为了促进;不是为了淘汰,而是为了激励。发展性评价就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建议采用发展性评价体系。

3 结论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导引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作用,提高自身能力以推动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1.态度要积极。

教师对研究性学习从态度上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触,原因在于,学生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完全超出了教师专业知识所精通的范围,因而导致教师在特定的问题情景中显得蹩脚和尴尬,教师的优势心理以及与这种心理相关的自尊感大大丧失。而要弥补这种失落,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种付出大半都是“无私奉献”的,所以很多人选择了退避三舍。只有转变观念,克服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压力,态度自然就积极了,才能真正与学生一起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与学生共同吞咽失败的苦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才能博得学生的尊重,也就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能力要提高。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应当有“一桶水”,要例行好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自身必须扩充知识面以提高自身研究能力。这主要包括:如何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如何设计问卷、调查表以获取信息;如何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如何利用时间和其它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览众山小”,去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从而使研究性学习搞得最好。

3.组织要得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不理解、不支持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宣传和组织工作显得很必要,才能使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

二、要注重“研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模式。在数学教材学习中,研究性学习是以每章为一个课题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研究。

1.自学质疑。

教师通过教材内容、生活实例、试验现象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自学,发现并记录新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采用各种手段,对新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资料,实现对问题的初步解决及认知结构的初步建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发现新问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启迪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2.合作释疑。

由于学生受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很难对当前学习内容有完整的认知结构,仍会存在很多疑问。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指出重点,解答难点,体现师生合作;课堂上师生关系平等,同学关系融洽,学生敢对老师说“不”,充满民主、合作的气氛。

3.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的撰写与研究性学习同步进行,提醒学生及时捕捉、记录自己的新思想、新感受,不断积累素材。对于学习报告的撰写要求按规范格式去写,并要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具有新意。实践表明,学习时有知识总结、有公式推导、有专题分析、有争论热点、有学习体会、有错误例析、有方法归纳、有待解问题等等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的研究成果实质上已有知识的再现,学生的研究新意体现在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学习体会上。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报告要写出中肯的评语,并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同学们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推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4.评价反馈。

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报告,同时根据考试结果进行总结,采用表扬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让其感觉到有希望,有前途,有信心的去学习。

5.深化交流。

为了让学习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采用分组答辩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深化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只有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法”的课堂模式中真正学会“研究”、学会“学习”才能把研究性学习法的精髓落到实处。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的学习,才能把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好。

篇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闽西;本土;研究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社会即课堂。”社会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是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库。“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校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这就需要各学校充分挖掘当地的地方资源,通过利用这些反映特定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的乡土资源,引领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到广阔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当中。如何运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实践过程中的点滴感悟作一番梳理,希望能够给教师们以启发,期待着我们闽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先行者们发挥聪明才智,立足本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立足本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原因是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而无现成教材,只有教学范畴而无具体内容。本土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特别是龙岩拥有丰富的地方资源,有众多的客家、河洛文化资源,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地,还有台湾农民创业园、永福花香飘四海,秀美的冠豸山自然风光,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又是福建省重点侨区、林区、矿区和旅游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是的出发地之一,是思想的发祥地,“故乡、红色的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真正实现走进自然、社会,发展自我,可以说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二、利用本土资源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充分挖掘闽西所独具的本土资源,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本土资源,只要开发得当,都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资源,成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特色之路。下面谈谈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 做法。

(一)收集、了解本土资源,做好实施准备

首先要组织教师对本土资源进行充分了解,做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准备工作,开展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建立领导、研究、管理、实施的队伍,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促进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方案,制定好学校实施本土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俗话说,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保障,学校有了合理的计划,各个相关部门才能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细化,教师才能按时间节点进行布置、落实,制定出具体研究方案。

(二)立足本土确定研究课题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结合本土资源,问题从何而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在准备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活动前,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历史,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确定研究的主题。主题活动确定后,还要引导学生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分解主题,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

如新罗区的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对南方龙文化的起源和发祥地进行调查,了解龙岩处于河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点对中国南方龙文化源头的历史作用。同时,同学们通过龙岩境内关于“龙”的地方命名调查,发现古代人把江水称为九龙江,把环绕龙岩城的九龙江上游称作龙津河,把城郊的汇水口称作龙门,建立城市标志为龙门塔。以至县辖有九龙乡(今属漳平),山有龙山(今属南靖),水有龙潭(今属永定)。这种强烈而浓郁的龙文化气息,是河洛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国南方龙文化最早的轨迹和起源。连城的一些学校选择“走进冠豸山”的研究课题,并将课题分解为:对冠豸山自然景观的探究、对冠豸山地理文化的探究、对冠豸山人文历史的探究、我是冠豸山小导游、走进培田古民居、对冠豸山的特色文化探究、冠豸山的民风民俗探究、冠豸山的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调查、冠豸山旅游经济分析、冠豸山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冠豸山的方言文化调查等。

(三)制定自主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明确将“学会制订活动方案,初步具有规划意识与规划能力”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自主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在学生经历了主题确定阶段并完成分组后,为即将展开的本土资源进行研究的必要准备,体现出实践学习中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对学习进程的预设,可以保障活动有序地进行。如,武平三中围绕课题《追溯名人足迹 提升客家文化》,对课题研究进行了布置,确定了阶段目标,针对研究性学习的规范实施开设“确定调查方法,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的研讨课。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学习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制定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明白了制订活动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下阶段的活动。

(四)充分挖掘本土课程资源,做好四大领域的整合

结合我们闽西特色文化内涵,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相整合,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长汀由水土流失严重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宜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模式,同时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长汀“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的治荒法宝值得借鉴,从中可以产生一些主题进行探究。组织学生开展围绕“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要到社区调查垃圾的存在、现状、问题,更重要的是对问题的思考,对社区居民的思考,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思考,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区环境的思考等。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走入社区,参加社区实践,服务社区,开展“生态长汀・环保卫士”的志愿服务活动,倡议“种下一棵树、圆我美丽梦”的系列活动,实现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的相关活动;活动过程当中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录像,活动结束制作电子文档,进行展示汇报,将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于整个活动的过程之中。这一活动基本上涵盖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三条线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他们共同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一个完整的活动领域,充分将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整合,加上其它的非指定领域,就构成了学生完整的生活、活动领域。

(五)总结提炼本土特色经验、做法

总结是指总结各方面的情况并得出结论,同时对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活动。总结时,要把问卷调表、访谈提纲与访谈记录、观察日记、考察日记等各项资料,按照活动计划、活动过程、活动体会等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并管理和分析活动档案。撰写总结报告应包括活动的基本情况、对目标或计划采取的措施、活动的成效、活动的特别之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下一步的打算等内容。

上杭三中同学们深入才溪乡开展了“才溪乡调查报告”的研究性学习。围绕该活动,同学们深入民众家中调查、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闽西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组成部分,各县、市都有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如果能够以当地的红色资源为载体,开发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就能形成具有“红色基地”文化的校本课程。上杭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对家乡革命史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在总结阶段,把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与访谈记录、观察日记、考察日记等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了“了解家乡革命史,做红色文化传播人”,开展了知识竞赛、创作汇报:各组上台表演一个节目(讲故事、朗诵、小品、课本剧、歌曲、合唱、乐器表演等,主题内容与本课题相符合)、实地拍摄与简述作品展示、扮演“才溪乡调查报告”讲解员,真正做红色文化的传播人。

三、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有些学校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常常因为是本土较熟悉,出现形式化、代办式、随心所欲、应付式等现象,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本土资源的开发也应从课堂中起步,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六个单元15个步骤,每周一节课,从选题――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相互交错和彼此推进。

2. 将探究本土资源与学科学习相整合,力求做到一个活动,多方收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拓展和延伸。

3. 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在探究本土资源不同阶段的状况;关注学生不同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关注过程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促进学生动态发展。

4. 学生深入本土参加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同样要做好安全保障,时刻强调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同时获得社区、家长的支持。

5. 组织师生对本土资源的学习,努力通过开发本土资源实现教师课程驾驭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突出学生的个性。

篇6

在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难度很大,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对语文教学的渗透,能够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型接受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拓展学习渠道,并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必然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语文课程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主动探索、发现、收集信息,分析、判断信息,获取、应用实践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是学生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要求学生把课堂研究和亲身实践相结合,自主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具体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帮助,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研究问题的提出者,学生要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层次,从生活中自选主题并且进行探究。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建立共同合作的学习框架和运作机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的创造精神都得到最优发挥。

(二)问题探究性原则

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课题不应该由教师指定材料让学生理解学习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生已经是具有相当学习能力的群体,他们具有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经常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如学习完《鸿门宴》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写作《项羽新探》《失败的英雄》等文章,从历史和人性角度研究项羽,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语文教学中应设置“专题研究”课,即在语文教学中,以专题研究的形势穿插、设置一种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性活动。具体来讲,在教学中开设专题研究课程有如下步骤。

(一)明确目标、合理选题

研究性学习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征来进行合理安排。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兴趣与能力水平确定课题范围,通过学生喜欢的话题,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现实生活问题。

(二)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方案

研究主题方案和方向相近或相同的学生成立若干小组,组成分工不同、团结合作的集体,小组成员充分协商制定课题研究进度和计划。

(三)小组实施计划,教师负责指导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教师要根据每个研究小组提交的活动安排、详细报告、活动情况报告表,对于其中的不恰当做法提出纠正,对小组研究方法进行指导,以便提高小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技巧。而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交流、协调合作,以强化责任感和确保研究课题质量。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

篇7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老师的讲授显然跟不上学生对于知识的需要,单调的教学手段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市场营销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本文从信息化社会对学习的要求出发,来探讨如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加强研究性学习,并进一步对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一、引言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自己以便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作为网络时代,学习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时空都在不断地变革。不论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还是终身教育,它们都蕴含着一个教育理念,即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教学也不例外。网络环境为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更有利的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当前营销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大多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策略性知识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

三、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沟通便捷等优势,将网络作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支撑平台,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一)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撑

一般的研究性学习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下进行的。在这样的真实环境中,虽然符合学习中要体验生活的要求,但学生毕竟不是科学家,也不可能像科学家们一样有足够的精力深入社会实践去搞科研,如果不克服现实环境对研究性学习带来的障碍,不但达不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反而会加重学生无谓的负担。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方向:

为师生确定研究主题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课题的选择十分重要――越有趣味性、越贴近学生生活和越新颖的课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如:品牌有什么作用?模拟运做一个或一系列品牌等。

2、学习资源:

指供师生用以论证研究主题的大量网上资源。这类资源可以是学习材料、相关知识库、与主题相关的网站链接,也可以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交的作业和阶段性学习报告。

3、在线交流:

为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提供在线交流的机会,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实时讨论和疑难咨询。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到真实环境中进行主动研究,网上大量工具软件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方便学习者计划和管理个人学习的工具:书签、通讯录、个人主页区、个人日历等;基本的交流工具:视/音频会议、实时聊天、BBS讨论、Email、留言簿等;研究工具:报告生成工具、研究日历、公共文件夹、成果工具、研究数据统计工具、几何画图等;协作工具:公共文档共享编辑、投票决策工具等。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阶段中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

4、作业上传

为文件师生对学习成果的讨论和评价,可以运用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陆(Telnet)、文件传输(FTP)、电子公告牌(BBS)及网络会议系统(Conference)等工具,这些为方便学生上传作业,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交开题报告、阶段学习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提供了技术支持。

5、学习管理

运用数据库及相关技术来管理学习资源、师生档案并控制学习过程。学习管理应具备的功能有:针对性的辅导、疑难解答、协作学习监控、作业管理与评价等。

6、虚拟实验环境

网络虚拟实验环境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可以对学生就一些需要进行实验而缺少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研究性学习内容提供帮助。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通过鼠标的点击以及拖曳操作,用户可以进行虚拟的实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这不但为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还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更加重要的是对一些缺乏实验条件的学生,通过网络同样能够 “身临其境”的观察实验现象,甚至和异地的学生合作进行实验,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教学。

因此,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研究性学习克服上述种种障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也为市场营销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想象、验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情境体验、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具有实际意义。这一阶段活动主要有:网络信息浏览、网络社区讨论、开设科普讲座、实地参观、参加社会实践等。其目的就是开拓视野、启迪思维,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困惑,发现“问题”。

2、确定选题、拟定方案

在情景体验阶段会生成一些疑难问题,例如,自己观点缺乏论据,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对课题感兴趣却又无从下手等。在这一阶段,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则在网络和书籍中查找资料,确立完成课题应选择的方法、步骤,必要时寻求合作伙伴的帮助,对课题的可操作性做认真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有:网络资源检索、自愿组成研究小组、网上信息寻求专家指导等。最终确定课题,撰写出研究方案。

3、探索研究、具体实施

4、总结发表、推广反思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结果的总结发表与推广反思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学习者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有:上传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和撰写论文等),交流和研讨研究经历与经验,参与对研究性学习成果及研究过程的评价,经过反复研讨论证之后发表推广。如果学生的研究成果处于先进水平,可以帮助他们撰写论文,在社会上公开发表其成果。

5、形成性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改进学习,评价的作用需要学习者主动改进来实现,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是各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和对未来学习的建议。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型学习方式,为市场营销的授课提供了新的模式。但它决不能代替现实情境中的学习。学科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网络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可以借助网络实施,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研究性学习中,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还需要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各种媒体手段,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与网络环境的优势相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学滨,营销人员综合素质探析[J]

篇8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为改革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二、中学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帮助和指导学生选题。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是以“问题”为载体,整个学习过程都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展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选得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研究能否顺利开展和深入。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应当是非常灵活的,选题范围也十分广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的权利和机会。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能力专长选题。

2.开题论证。首先,要看看这个课题的研究是否对社会有意义。其次,要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也就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这个课题的水平和能力。最后,要考虑研究的专题是否具有可深入探讨的内容,也就是学生能否把要研究的课题落实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几个层面上来。

3.在教师指导下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研,究人员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实践证明,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成功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一阶段,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课题的基本状况,该课题中隐含的争议性问题,可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并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和完善。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了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第三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与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和报告材料。成果中,还要包含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记录和组内各成员所做工作以及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第四阶段,撰写报告及组织答辩。在课题研究完成后,应当以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学生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向全班或者全年级公开展示选题原因、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同时回答各位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要给学生选择课题的自由,但是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尽管在实施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很广泛,既有全球性的问题,又有中学生自身的问题,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的选题不够具体,主题不够明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甚至不能说清楚主题的含义。

篇9

 

一、综合实践课程领域建设的依据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教学的必修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没有具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只是对综合实践课程做出了纲领性的指导,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进行规划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课程领域规划

 

根据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依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课程”被确定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四大课程领域”之一。结合当地社区资源与社会实际,以及本校基础与特色,在《纲要》原则规定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因地、因时、因校的调整与扩展,开发与创新,拟将综合实践课程具体划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能,传统与信息等四门特色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特色课程之一,成为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并非狭义的某一门学科,更多的是强调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用,要体现它的综合性教育因素。

 

为此,本校以数学学科作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科目,以数学教研组为开发团队实施开发研究,并申报立项有何祥齐老师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形成探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涵

 

1.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首要而基本的属性。

 

当前,在我国基础性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专设的国家课程,而是散见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而在实际学校课程管理中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有形无实的境地。无疑,这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要务之一。

 

2.“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是综合实践领域课程的基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研究性学习全面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而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都必须始终贯穿这一学习方式。

 

其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所以,其他领域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脱离不了其他领域课程而独立存在。

 

四、“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实践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建构成一门真正的课程,而不再是随意被搁置的,甚至被认为是影响升学率的形式化教学。以数学教学为目标科目,结合课题研究,得出以下实践结论。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是既有交集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并非包含关系。首先,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数学教学,获取数学知识。

 

其次,对于数学知识学习仅仅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涉及的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涵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诸多方面,并不以某一特定的知识为课程内容。

 

2.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划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让各学科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领域课程”这一整体。本校在每学期开始由各学科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学校教研室,由教研室根据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统一安排时间、课时、教师、教学场所等,形成学校统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表,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能够独立实施的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必须严格实施程序,凸显课程特色,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必须按照以下三个程序进行:第一,准备阶段。选题、分组、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即撰写开题报告。第二,执行阶段。通过资料收集、访谈、实验、观测等获取研究资料。

 

第三,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凸显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课程的特色。

 

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与创造;强化对“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成果,关注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要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强化素质教育,能为学生个性发展保驾护航的课程,还需从更多方面努力,更需要一线教师全力践行。

篇10

 

一、综合实践课程领域建设的依据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没有具体的综合实践课程教材,只是对综合实践课程做出了纲领性的指导,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进行规划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方案。

 

二、综合实践课程领域规划

 

根据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依据《纲要》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课程”被确定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四大课程领域”之一。

 

结合当地社区资源与社会实际,以及本校基础与特色,在《纲要》原则规定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因地、因时、因校的调整与扩展,开发与创新,拟将综合实践课程具体划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能,传统与信息等四门特色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特色课程之一,成为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并非狭义的某一门学科,更多的是强调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和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作用,要体现它的综合性教育因素。

 

为此,本校以数学学科作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科目,以数学教研组为开发团队实施开发研究,并申报立项有何祥齐老师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的建设形成探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涵

 

1.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从课程论视域看,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首要而基本的属性。

 

当前,在我国基础性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专设的国家课程,而是散见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而在实际学校课程管理中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有形无实的境地。无疑,这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要务之一。

 

2.“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是综合实践领域课程的基础,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研究性学习全面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而所有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都必须始终贯穿这一学习方式。

 

其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所以,其他领域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脱离不了其他领域课程而独立存在。

 

四、“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实践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建构成一门真正的课程,而不再是随意被搁置的,甚至被认为是影响升学率的形式化教学。以数学教学为目标科目,结合课题研究,得出以下实践结论。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数学是既有交集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并非包含关系。首先,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数学教学,获取数学知识。

 

其次,对于数学知识学习仅仅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所需要涉及的部分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涵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诸多方面,并不以某一特定的知识为课程内容。

 

2.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该由学校统一规划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让各学科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领域课程”这一整体。

 

本校在每学期开始由各学科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学校教研室,由教研室根据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统一安排时间、课时、教师、教学场所等,形成学校统一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表,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能够独立实施的课程。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必须严格实施程序,凸显课程特色,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必须按照以下三个程序进行:第一,准备阶段。选题、分组、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即撰写开题报告。第二,执行阶段。通过资料收集、访谈、实验、观测等获取研究资料。

 

第三,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凸显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这一课程的特色。

 

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思维与创造;强化对“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成果,关注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而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要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强化素质教育,能为学生个性发展保驾护航的课程,还需从更多方面努力,更需要一线教师全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