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改革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改革趋势

篇1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改革趋势

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主阵地。在全国自上而下都倡导课程改革的今天,一线教师更要牢牢把握住课堂这块“主战场”,不断思考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的方法。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师也应如此,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取得大面积丰收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高中英语教师就应该清楚地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究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规律,不断研究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为促进高中英语成绩、提升学生英语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教师定位准确,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英馆’

很多英语老师认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让学生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让学生不断地听。诚然,这种沉浸式教学氛围的创建,对于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升非常有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到它存在的弊端,那就是教师过多地说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教师只看到了自己教学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学生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样的“一言堂”貌似纪律严明,课堂教学有条不紊,殊不知,大多数学生早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注意力根本没在教师的讲解上、没在课堂上。这样的课堂沉闷、压抑,学生被动、消沉,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这些英语一线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英语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能力。基于此,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对自己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就像课标中提到的那样“既要重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努力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上做到讲解少而精,要做到只在学生疑难处、重点突、难点理解处进行适当地点拨、引导和讲解,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语境不断地进行说话练习,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练习场”、“表演馆”。

二、教案设计巧妙,变分崩离析的“板块式”为完整统一的“整体式”

高中英语教学一般由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部分共同组成。一直以来,英语老师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总是会设计“学习新单词――学习新句型,指导、讲解语法――通篇翻译全文”三大板块;有的教师干脆就按照课文呈现的段落,每一个段落都来一遍学单词、学句型、翻译句子,反反复复,没有新意,不但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而且把学生搞得烦闷无比,兴趣全无。其实,现在我们用课标一衡量,这种“板块式”的教学设计方式完全偏离了学生课标的要求。那么,在大课改的今天,我们的高中英语教案到底应该怎样设计呢?我想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怎样设计,英语教师都要有通篇意识,要“从篇入手”,即“整体式”设计。简单地说,就是英语教师要将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基础知识融为一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每次都是一个整体,又各有侧重,层层深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英语课文的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保持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性。

三、听说读写平衡,变残缺不全的“文盲英语”为能说会写的“合格英语”

学习一门语言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听读和说写脱节的现象。很多英语教师带出来的学生听一点英语对话、读一段英语片段还可以,但是要是让他们围绕一个话题自己组织词汇说一说、写一写就“露怯”了。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为“文盲英语”,说孩子们这是患了英语上的“半身不遂”。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作为英语教师,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师,当然不希望这样的状况出现在自己学生的身上,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学生们的英语水平达到能说会写的“合格英语”层次。那么,英语教师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来使听说读写这相互依存的四方面平衡发展、相互促进呢?

1.语言基础知识获取与听说能写训练并重。知识和能力是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高中英语教学要做到语言基础知识获取与听说能写训练并重,因为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也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2.遵循英语教学原则。英语学习与我们的母语学习虽然都属于语言文字的习得,但是英语教学在处理方式上与母语教学有着不同。它本身特有的属性要求英语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站在大英语的角度去对待、分析教学现象。

篇2

关键词:历史课堂 民族地区 新课改 课堂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历史学科更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这就对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分析、磨砺学生思维等方式和方法,实现学生在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理论知识贫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依然守着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育教学。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念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为了更好的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势必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和改变教学策略。

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国内在历史教学方式及策略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比如:在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方面、初高中历史内容衔接方面、多媒体课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等等。随着2010年四川省新课程改革在省内的全方位开展,在新课标以及各类指导意见后,如何实施高中历史学科的新课程的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焦点,更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作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立足一线教学,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教学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就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开展探索和研究。

一、民族地区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就对中国通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的在高中阶段把握专题史;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往往是体现为“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科书为中心”,即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教学方法多是侧重在教师教书本知识的方法。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则较为忽视,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接受书本知识。

(二)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效果。在很多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受到教师的关注,因为多媒体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形象而直观的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资金投入的有限性,导致了很多地区仍然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我们民族落后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学受到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由于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教育不扎实,历史学习方法存在严重的误区,很多学生单纯依靠死记硬背,不能将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这就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中考对于历史学科的忽视,使得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匮乏,加之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在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甚至信心逐渐丧失,更为严重的是,有部分学生因此而放弃学业。

(四)因为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很多家长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纷纷选择外出务工,造成大量留守儿童出现,他们失去了接受家庭教育的良好机会,因此,大多数学生自控能力差,严重影响学习进度。

改革是艰难的,一个长期从事传统教学的教师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要加强理论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但有时会在不经意之间本能地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拿到新教材,第一感觉是新颖、图文并茂,完全打破了老教材的体系,对知识进行了重组,以专题化方式出现,似乎教材变得更容易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感觉到新教材存在诸多问题,不好用。转念一想,新教材是许多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材,这样的编排肯定有一定的道理。我发现,其实是自己的观念上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理解是肤浅的。因为自己的“教材观”有问题,是“教教材”的传统观念在作怪。通过进一步学习,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我发现新教材有许多亮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采取适当措施促进民族地区历史教学高效发展

(一)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特别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有必要对初中历史基本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摒弃学生传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教师“一言堂”教授方法,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改变以往教师自问自答的模式,采取对开放式解答问题的方法,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大家讨论,注重师生共同对问题的探究。

(二)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学生往往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现在我们应积极创设历史情境,还原历史背景,让学生从真正的历史中吸取知识,感悟人生,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使用分析法、综合、概述法等方法来阅读教材,以加强学生对史料的运用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加多姿多彩。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收集史料的能力。运用以史料研习为主的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增强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的能力。此外,教学参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模拟考古等形式的教学活动也应该开展起来,这样才能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将历史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电脑等教学设备不足,无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所以传统的讲授方法仍是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但教师也要注意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僵化和遏制学生的思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组织开展学生的研习活动。比如教师和学生选定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搜集和整理材料、讨论、调查等各种活动方式,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研究课题,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专家指出:“考察教学效率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在教学中,老师积极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跟学生共同商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参与度,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多开展如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想、有所问、有所讲、有所作、有所学、有所获。

(四)新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对整个历史的编排上作了很大的变革,很多问题都在课本上省略了,但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利用课余时间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新误区;具体表现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也带来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理论的丰富和更新,越来越多的高职英语任课教师在反思自己的工作之余也产生了诸多的迷惑。如果这些高职英语任课教师的迷惑不能得到及时地解决,那么它们就会成为广大任课教师的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误区,从而影响这些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影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所以,在此有必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这些存在于高职任课教师心中的新误区进行一一地解读和说明。

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新误区

(一)教学改革新误区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新误区主要是指在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对于某一教学改革理论的核心内涵或具体教学改革实践的某一方式所产生的误区。根据这样的界定,读者应该明确一个这样的事实,即本文讨论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误区,它可以产生在两个层面上,既有因为对教学改革理论及其核心内涵理解不透彻而产生的误区,也有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因为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方式的不理解而产生的误区。其次,根据上边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新误区”的界定,这些误区的产生在时间的层面上是有别于其它教学改革的误区。即这些误区的产生时间是指“目前教学改革实践正在发生的这一时间段内”,所以,在“误区”的前边加以“新”字进行修饰和限定。这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广大的高职英语任课教师也产生过误区,但是这些传统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并不在本次研究和阐释的范畴之内。

(二)新误区及其特点

结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可以这样归纳和概括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新误区的具体特点:首先,系统性。所谓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新误区的系统性特点是指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各任课教师无论是对教学改革理论的认识,还是对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措施的具体安排,他们所产生的新误区都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例如,对于翻转课堂理论指导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而言,广大高职英语任课教师的新误区表现在教学改革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有的任课教师不能从理论的高度上理解“翻转课堂理论”中的关键词“翻转”是针对于什么而言;有的任课教师则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教学方式的“翻转”,即从未进行教师与学生角色在学习实践中的“翻转”实践;还有的高职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无例外地进行了“翻转”,殊不知,在现实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进行“翻转”。其次,综合性。综观各地高职英语任课教师对有关教学误区的研究性文章,还可以发现目前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新误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所谓的综合性是指在宏观的层面上,把这些高职英语任课教师的新误区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误区在实践的层面上涵盖了全部的教学改革实践;在理论的层面上涉及到了目前全部高职院校进行英语教学改革时所依据的全部教学理论。无论是最近发展区理论,还是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微课理论,几乎全部的理论在其具体的运用中都会引发任课教师产生相关误区。再次,发展性。在高职英语改革实践中所有的新误区都具有发展性。所谓的发展性是指这些误区的产生都是由对某一教学改革理论的理解开始,到这些理论指导的教学改革实践结束。在新误区的这一发展历程中,既可以看出任课老师执教能力提升的轨迹,又可以总结和归纳出某一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如果某一高职院校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就消除了任课教师的误区,那么这一高职院校的校本教研就具有极高的水平,反之,则表明这一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新误区解读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新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新误区一:教学改革抹煞了教学个性

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任课教师在英语教学改革与教学个性的形成之间产生了误区。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与教学个性之间的误区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任课教师对教学改革理论逐渐丰富后,在反思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它可谓是一个新的误区。众所周知,教学是艺术,而艺术又不具备复制的特点。可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每一种教学改革理论在其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都出现了模式化的倾向。而教学模式化的过程就是取消教学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说如何科学辩证地分析教学改革的模式化与教学个性之间的关系呢?首先,任何一个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都是一个模式化与去模式化相统一的过程。但是如何建立某一教学理论的模式,如何用这一教学改革理论去破除原有教学实践中的模式化过程则是任课教师教学个性形成的基础。如果建立模式化可能会抹煞教师的教学个性,如果破除某一教学模式也会影响到任课教师个性化的形成,那么把模式化与去模式化都统一起来,却是其教学艺术得以个性化的基础。例如,对于微课理论而言,如果通过去设计个性化的微课教案来突出任课教师的个性化;如果通过制定微课件也可以使任课教师的个性得到体现,那么在微课实践的微评价中则更能使众多的教师和学生感悟到某一任课教师的教学个性。如果把微教案设计中的、微课件制作中的、微评价中全部教学个性都综合在一起,那么这位高职英语任课教师的教学个性就得到了体现。而细想其教学艺术个性形成的过程,则会发现它是与微课教学改革中的模式化与去模式化融合在一起的。

(二)新误区二:教学改革忽略了教师的作用

在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中,无论是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还是微课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都使任课教师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即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的作用越来越有被学生取代的趋势。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就会有这样的误区:任课教师的作用趋向于衰落。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如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发挥到极致,如何使教学更加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这些英语教学实践的基本内容都需要在任课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才能实现。因此说,教学改革不是削弱了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在强调学生的同时,更加突出了教师的作用。

(三)新误区三:教学改革没有继承性。

教学改革的理论虽然不能说是日新月异,但它却也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理论的更新是不是在证明“教学改革没有继承性”的问题呢?答案是否定。虽然教学改革理论变化了,但是无论是最近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还是微课也好,移动学习也罢,它们都是根据学生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都始终持续探讨一个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打造一个突显教师教学艺术个性的高效课堂呢?换而言之,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层面上分析,所有的教学改革理论都表现出继承性的特点。因为它们都是围绕高效课堂而对教学实践进行的理性分析。

总之,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任课教师产生新误区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些新误区,既事关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又事关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评价。所以,每一个高职英语任课教师对此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孟静静.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篇4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竞争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教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模式较为流行,实施这些模式使师生在课堂上的主配角地位、方式方法发生变革,但是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践与思考的机会是否真正均衡等问题急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就现有研究成果而言,“竞合模式”局限于宏观层面和经济管理领域,研究对象多以企业为主。选择课堂教学实施竞合模式的研究视角还较少,对某一环节展竞合模式实证研究更加少。

2“竞争模式”课堂教学具体改革内容

(1)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形式进行改革。遴选本学院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学生、教师所表达的课堂教学现状。

(2)课堂教学“竞合模式”内涵与实践框架构建。主要改革的内容是课堂教学内容项目化载体、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实施方法、新模式的效果评价、课堂教学设施要素等方面。构建“竞合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基本框架,科学设置课堂教学效果的观测点。

(3)课堂教学“竞合模式”实施的辅条件变革。探讨满足实施“竞合模式”的相关性条件,以及采取该模式可能会遇到的风险情况。

(4)课程教学“竞合模式”实践的机制研究。要保证新模式顺利实施,需要相应的机制保障,学校、学院需出台怎样的制度来保证模式付诸实施不会走样。

3“竞争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1)依据产业组织理论构建课堂教学“竞合模式”的实践框架;(2)梳理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的师生评价结论,比较“竞合模式”的实践效果;(3)形成课堂教学竞合模式的应用指导建议与机制保障结论。

4“竞争模式”课堂教学可以解决的关键问题

创新课堂教学“竞合模式”,升级改造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模式,课堂教学中导入竞合体系,营造竞合环境,让学生竞合学习、共同进步;提出竞合保障机制,把课堂的主角变为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展示平台。

5“竞争模式”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首先,梳理课堂教学现有教学模式的现状及评价,同时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其次,分析“竞合模式”的优势,提出构建“竞合模式”的实践框架以及辅条件研究。以某一专业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收集原有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需求,访谈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以及效果预测。根据现状提出“竞合模式”的实施框架,并在项目团队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实践;再次,对实施“竞合模式”的班级进行效果评价,邀请同行进行测评并完善模式存在的不足修正完善新模式。最后,梳理总结研究过程,发表相关论文,形成项目研究成果。

6“竞争模式”课堂教学实施方法

项目研究采用实证调研、课堂表现分析和成绩统计等方法付诸实施,研究路径沿着“基评――实践――再评价――结论”推进,预期得出师生推行“竞合模式”前后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新模式,完善高职专业课堂教学的竞合模式体系与保障机制。

7“竞争模式”课堂教学预期的成果

一是构建完整的高职专业课堂教学“竞合模式”体系,其立足点在于课堂教学竞合模式的构件要素及相互关系研究,包括学生的课堂需求、教师角色、组织形式、课程项目选取、效果评价等要素;二是完善高职专业课堂教学“竞合模式”的保障机制,立足点在于竞合模式的支持系统研究,探索出一套指导政策、考核评价制度等文本。

8“竞争模式”课堂教学的特色

一是选取角度比较独特,紧扣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破解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题,角度新颖,注重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推广性;二是研究方法中采用对比分析,利用师生课堂表现评价、成绩对照综合研究结论,路径科学可行,采用“基评――实践――再评价――结论”来完成论证。

9“竞争模式”课堂教学的创新之处

(1)项目研究角度新。项目研究依据产业组织理论与行为组织理论,破解小小的课堂教学困扰的难题,采用实证方法探索“竞合模式”的应用与运行机制,为高职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与借鉴路径。

(2)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先前课程改革的延续,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有效方式。

篇5

一、现代整合教育课堂教学的构思与启动阶段

为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现代整合教育的教学活动体系,在2003年至2006年间,我校主动顺应当代以追求优质教育为主题的全球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开展了“21世纪优质教育”的课题研究。遵循学校“整合”、“和谐”、“创新”的办学理念,对古今中外的教学理论,特别是对现代西方各种流派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实事求的研究和分析。

在把握当代教学理论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的论证,我们形成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思,并相应地组织开展如下三项专题的校本研究:一是开展课堂双主体和谐互动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二是开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与实践;三是开展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的研究与实践。在研究和实践的全过程,都要以激活生命活力,彰显生命价值,学生和教师素质协同发展为内核。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和探索,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都得到了转变,意识到现代整合教育的课堂教学重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开发学生蕴藏的潜质,焕发其创造才能,发展其个性特长。我们将初步获得的成果整理收集在《现代整合之路:继承、借鉴、超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之中,并在2005年12月举办了“现代整合教育实践和研究”汇报会,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同行的赞扬和肯定。

二、现代整合教育课堂教学的认识向实践转化阶段

2006年,走过一段历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过程的形式化,这些都聚集在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操作层面上。在“理想化”和“形式化”掩盖下的教学低效和无效,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面临的极大困惑和挑战。

在课题研究汇报会后,学校需要使现代整合教育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运作方式和操作技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实践状态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挥其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

实践证明,通过校本研究就可以带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要素优化和整体整合,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着力于对校本研究平台及其运作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在专家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校本研究运行机制的操作模型,以校本研究的追求价值为抓手,充分调动校本研究的三主体的力量:教师、同伴、专家共同参与,教师以自身的课堂教学为研究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和状态,与同伴和专家互动对话、引发思维碰撞、集思广益,释疑解惑,吸取教学改革新信息,从而提高了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通过开展学科小课题的教学行动研究,课堂教学系统诸要素在教学活动中呈现了相辅相成、互促互向、共生共长的态势,教学活动从“教与学分离”转向“教与学互动”、师生双赢的教学生态,形成了“积识趋智――转识成智――化智成德――转德成行”的教育文化,展现了现代整合教学的特色和优势。2009年,我们在出版的《现代整合教育刍论》专著中,系统阐述了教学文化的准备、生成和积淀的过程和运行机制,总结了以“安全性、生成性、共长性、有效性”为基本特性的课堂教学文化,受到了领导、专家和同行的普遍关注和赞赏。

三、现代整合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提升阶段

篇6

关键词:新课堂;优点;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学校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借鉴山东杜朗口、兖州一中等学校的经验,开拓创新,在本校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并把新课堂称为“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和原有的历史课堂教学相比,我认为,新课堂的优点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上:

第一,学生学习在前,教师引导在后。以前直到教师上课时,学生才拿出书本看本课内容,课堂完全是教师的满堂灌。现在上课前,学生已经把教师上自习时发的“学道”完成,也就是完成了课前的预习。上课要做什么,学生自己已经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课堂以学生展示为中心,教师只做点拨引导。这是和以前课堂相比最大的不同。学生先是以“学簇”(一学簇6~8人)为中心进行簇展(小组内部自己展示)。每个学簇都有自己的黑板,各学簇围绕在自己的黑板前,合作探讨学道上的问题,解决自己在预习时碰到的疑难点。然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第二个环节――室展(在教室内集中展示),全班一起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某一个学簇的学生讲,其他学簇质疑补充,教师只在关键时进行点拨引导。这样,课堂完全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以前的课堂模式完全被颠覆了,这的确是一次教育的大革命。

有时,学生的室展令我惊叹,是我在备课时完全想不到的。比如,在上《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这节课时,一学簇的思维导图展示的和其他学簇完全不同,他们用曲线图将苏联发展的线索勾勒出来。当经济建设在某一阶段取得成就时,曲线就呈上升趋势;当其遭遇困难时,便呈下降趋势。从整个曲线看,苏联的发展历史一目了然。这样的展示成果给全班同学的印象非常深刻,也给我以很大的启迪。

总的来说,新课堂的新形式、新内容更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使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当然,这也使老师面临更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老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求老师有更多的课外方面的知识。

改革必然会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而历史上的改革往往是曲折的、困难重重的。我相信,以上问题会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得以解决,我们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能突破重围,真正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改革 活化课堂 自主探究

近年来正开展的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教学改革在各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是国家一项重要人才培养战略。放眼望去,将来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竞争,如果没有一大批优秀人才作支撑,我国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现在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培养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知识型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胜任新时期的工作需要,现在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优秀创造型人才,中学教育要为国家创造型人才培养服务,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反观初中思想品德传统教育教学现状,我们发现由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教师的课堂权威,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接受课堂学习内容,使初中生养成被动等待的学习习惯,教师则养成包办代替的教学习惯。长此以往,传统教学环境下培养起来的是具有一定学科知识的知识型人才,初中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能力得不到培养。传统教学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不注重初中生能力的培养,只要求初中生学习成绩。可见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一天不改变,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一天不能被调动,初中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培养。所以要改变这样的教育教学现状,实现国家人才战略必须针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现在正有效实施和推广。近几年参加的教育教学改革培训,就是为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而组织的。推行课改观摩课正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尝试和交流活动。从新课程改革培训和课改观摩学习看,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方式方法由于不适应社会发展,必然会被淘汰。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如何把握这一机遇,直面这样的挑战,成为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学习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观摩了其他教师的新课程改革尝试后,有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虽然有失败,但更有收获。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新课改尝试,谈谈如何用新课程理念改造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希望对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有所帮助和借鉴。

一、注重教师和初中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活化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根据教学内容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效果关系到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师和初中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组织和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有效交流和互动。如何增进互动实际效果,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关键是让初中生根据一定教学问题与教师主动交流和互动。

初中思想品德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要维护自己的课堂权威,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刻意压制初中生的交流需求,导致初中生不想交流、不会交流。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从我做起,改变教师和初中生之间的关系和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初中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退居幕后,让位给初中生。让初中生主宰课堂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摒弃师道尊严的影响,主动放低身段与初中生搞好关系,鼓励初中生根据教学问题开口说话和交流互动。教师要在课堂学习中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感染初中生,消除初中生的紧张和为难情绪。让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有话想说、有话就说。可见要实现教师和初中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必须尊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a课堂氛围使教师和初中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初中生能力培养目标。

篇8

        一、课堂改革要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讲,学生听,上课满堂灌,搞疲劳战术,是应试教育所采取的陈旧教学方法,它挫伤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制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该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主阵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改的一种创新。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要改革,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如在课改实践的初探阶段,常常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将课引到“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里。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观念没有完全转变,放不开,生怕学生掌握得不好。更新教学观念,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更新观念至关重要。

        二、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指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积极思考各种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讨论。合作学习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由于“结论”、“知识”可以传授和灌输,而素质、能力却只能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养成,“过程” 只能由学生自己去经历,智慧和才干也只能由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形成和发展。因此,“讲授式”和“满堂灌”不灵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又需要与同学间的交流,因而就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主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教学目标的最合适的学习形式。 

        三、讨论式课堂是高中课堂教学的一种较好形式

        “讨论式课堂”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即本节课的课题,通常由一个或一组尝试性问题体现出来)开展课堂讨论,可以个人准备、自由发言,也可以分组讨论,大家进行评论质疑。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着重挖掘知识点自身的规律,用于启迪学生思维,让他们在讨论过程中,逐步的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点和应用知识点。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为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远离了我们课堂改革的目标。在讨论式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必须随机应变,对讨论进行临场控制,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恰当的、必要的引导、建议,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9

[关键词]课堂 教学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74-01

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茁壮成长,发展迅猛。特别是这几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推进和深化,让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清晰的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为什么要改

注重能力培养,提高职业能力素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也是由中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所决定的。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是职业学校发展建设的重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是由过去中专、技校、职业中学等类型组成,不管中专也好,技校也好都没有脱离原来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方式,技校只是在动手时间上比其它类型要多些罢了。近一年来,我们先后走访、调研了国内外10余家知名企业、职业学校,包括BIBB(德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等多家专业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职业教育最终定性为人的教育,也是一种终生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种,也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多为15、16岁的青少年,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互动性强,精力旺盛,对形象、直观事物掌握容易,但存在着注意力集中不持久,对语言,文字刺激响应差等问题。因此,要解决中职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重新构建中职课堂教与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怎样改

教学改革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因为,它的发展和变化与国家政策、国情、区域经济等因素密切关联。脱离这些背景因素谈教学改革创新是不符合实际,是盲目的。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企业员工。职业能力是技术与素质的综合,学生在职业学校进行职业能力的培训,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教学改革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思想上转变

首先要有清醒认识,从头脑里就要根除遵循守旧思想,打破一些传统框架束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的新型职教理念,只要不违背基本教育规范,大胆创新,深入实践的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2.立足社会、企业需求

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是非常强的,其目的也是为了满足社会、企业的岗位需求,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学生在课堂中迅速理解和掌握重要的岗位知识。所以,教学改革创新应该贴近企业活动,贴近生产实际,讲求课堂与车间的融合。

3.转变角色,以人为本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核心,而不是教师,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尊重学生个性,理解学生课堂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肯定学生的思考和成果,鼓励学生成长。

4.提升教师能力,注重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能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资源的不同,教学环境的不同有效的组织、策划、实施、评价教学活动。所以,教师是教学改革创新主导,提高教师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改革创新实例

我们曾远赴德国,接受德国先进的职教理念的学习,观摩和参与了众多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滚珠法”、“鱼缸法”、“倒三角法”等,据不完全统计,德国课堂教学方法不下几十种。这些教学方法给德国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给德国职业教育戴上了严谨、科学、有效的光环。这么多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否直接拿来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由于国情、职教理念的差异,对于德国的教学法,我们只能借鉴使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结合自身情况大胆创新。以下就是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成功的教学法――“螺旋互促式教学法”。我们实施快一年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螺旋互促式教学法实的特点:

1.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理实一体教学;

2.适合班级人数较多,设备资源不足,双师不足的情况;

3.人为分为两组,理论和操作交互促进学习展开、运行。

(二)螺旋互促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运行结构图

“螺旋互促式教学法”实施结构图

2.运行说明

(1)以40人以上班级为例运行,教师2名;

(2)一体化教室1件,机床设备6台;

(3)教学课时根据任务大小确定,增加或减小课程环节;

(4)平分为A、B两组,分别有两名教师授课;

(5)过程如下表

参考文献

[1] 德国职业教育研究院BIBB.de,2012年9月.

[2] 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7月29日.

[3] 国家教育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书及建设任务书,2010年.

篇10

当前,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模式较为流行,实施这些模式使师生在课堂上的主配角地位、方式方法发生变革,但是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实践与思考的机会是否真正均衡等问题急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就现有研究成果而言,“竞合模式”局限于宏观层面和经济管理领域,研究对象多以企业为主。选择课堂教学实施竞合模式的研究视角还较少,对某一环节展竞合模式实证研究更加少。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须积极推行项目化课程改革,旅游礼仪专业课程要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基于酒店服务的实际生产过程,集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一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2 “真实案例,竞争模式”课堂教学具体改革内容

①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形式进行改革。遴选本学院的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形式授课的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学生、教师所表达的课堂教学现状。

②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严格课程开发程序。通过行业企业调研,聘请专业领域各层级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③基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在借鉴诸如青岛海景花园大酒店等知名酒店的成功经验,注重岗位典型技能培养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开发项目,结合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以培养酒店综合人才的目的整合课程内容,重新构建了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化为专业核心能力平台,专业文化为基本素质平台,真实方案设计为专业核心能力拓展平台,构建了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提升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核心能力平台和专业核心能力拓展平台的课程按照“项目教学、实境训练”的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3 “真实案例、竞争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①依据产业组织理论构建课堂教学“真实案例、竞合模式”的实践框架;②梳理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的师生评价结论,比较“真实案例、竞合模式”的实践效果;③形成课堂教学竞合模式的应用指导建议与机制保障结论。

4 “真实案例、竞争模式”课堂教学可以解决的关键问题

创新课堂教学“真实案例、竞合模式”,升级改造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模式,课堂教学中导入竞合体系,营造竞合环境,让学生竞合学习、共同进步;提出竞合保障机制,把课堂的主角变为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展示平台。

5 “真实案例、竞争模式”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首先,梳理课堂教学现有教学模式的现状及评价,同时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其次,分析“真实案例、竞合模式”的优势,提出构建“真实案例、竞合模式”的实践框架以及辅条件研究。以某一专业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收集原有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等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需求,访谈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以及效果预测。根据现状提出“竞合模式”的实施框架,并在项目团队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实践。再次,对实施“真实案例、竞合模式”的班级进行效果评价,邀请同行进行测评并完善模式存在的不足修正完善新模式。最后,梳理总结研究过程,发表相关论文,形成项目研究成果。

6 “真实案例、竞争模式”课堂教学实施方法

项目研究采用实证调研、课堂表现分析和成绩统计等方法付诸实施,研究路径沿着“基评―实践―再评价―结论”推进,预期得出师生推行“真实案例、竞合模式”前后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新模式,完善高职专业课堂教学的竞合模式体系与保障机制。

7 “真实案例、竞争模式”课堂教学预期的成果

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突出于两方面:一是构建完整的高职专业课堂教学“竞合模式”体系,其立足点在于课堂教学竞合模式的构件要素及相互关系研究,包括学生的课堂需求、教师角色、组织形式、课程项目选取、效果评价等要素;二是完善高职专业课堂教学“竞合模式”的保障机制,立足点在于竞合模式的支持系统研究,探索出一套指导政策、考核评价制度等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