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期汇报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中期汇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中期汇报

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研活力 教研方法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以其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极大地冲击着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由于它是新生事物,许多教师对这一全新的课程,缺乏潜心研究的热情和实施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为教师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并能有效地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及问题,是当前学校教研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唤醒教师参与教研的活力

在教研活动中,要特别注重激发教师的主体精神,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唯有如此,才会使广大教师从接受到重视直至喜欢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从而保证这门课程在学校层面的顺利推行。

1.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情感投入。新课程中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们对自身多年来形成的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观念产生质疑,在更新观念、转变行为的过程中,有些教师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尤其对于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已习惯了以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更是感到难上加难。如果我们对此种情况置之不理,势必会影响这门课程的实施质量,同时也会影响课改的实施效果。因此,普及这一课程的知识、增强教师对这一课程的认同度是当前搞好教研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先后开展了“如何指导选题”、“如何做好研究过程的指导”、“如何写好教师指导方案”等专题研讨活动,使教师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针对担任此课程指导教师的多数为青年教师,缺乏研究与指导经验这一现状,我抓住各种机会,通过对话、交流、互动等形式让教师们畅所欲言。在相互交流中,教师们互相借鉴经验,吸取教训,许多教师反馈,不仅学生们很喜爱这门课程,自己也在指导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乐趣,且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正是新课程中的一大亮点,其目的即是转变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2.充分尊重与信任教师。研究表明,对于从事教师的人来说,他们更为注重自己是否获得了充实的精神生活,是否体验到创造的满足,是否使自身得到了发展。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更多的就是看对教研主体,即教师研究得如何,对教师的需求解决得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如果能尽量多地给教师创设展示的机会,或者以教学中的问题为话题,让教师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观点碰撞、思想交辩中感悟、体会、提高,教师们自然会将教研活动视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助力器,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研中来。在下校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仍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授”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紧紧地控制着学生的思路和行动,课程所应体现的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根本无从谈起。基于此,我组织教师们开展题为“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合格的研究性学习课”的研讨活动。在发言中,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实践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上这门课的,有哪些好的方法、措施,效果如何等。老师们在不断深入的研讨中逐步归纳出一节合格的研究性学习课应是:在学习方式上,不应是教师“教”,而应是学生“学”;在组织方式上,不应是由一个学生就能解决问题,需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在课题选择上,不应只涉及一门学科知识,而应体现学科的综合性;指导的重点不能只囿于研究内容,更应侧重于研究方法等。随着教师们对此问题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教师能有意识地依据研讨内容来规范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研方式

传统的教研活动,大多是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且停留在教材教法的探讨与交流上,而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既没有教材、教参作依据,又没有原有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一系列问题给教研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营造合作研究、平等对话、知识共享这样一种学习文化,构建学习共同体,一起探讨有效的教研形式与内容。

1.专题教研,科研带动。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表现在解决问题的建设性和渐进深入的连续性上。要达到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对某个专题的持续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专题教研主要是针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然后将共性的问题提炼成一些专题进行共同研究。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从学校来讲,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老师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指导作用,如何构建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等问题,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实施中就带有一些盲目性、随意性。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始阶段,我们就以“规划学习领域、规范指导过程”为专题进行教研。随着课程的推进,老师们对一些常规的问题都比较清楚了,但如何提高指导质量,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又确定了“注重细节指导,提高常态教学实效性”这一专题进行教研。为确保每个专题的研究有深度、有成效,确实能探索出一些解决实践层面具体问题的经验、方法、途径,我动员老师们在专题之下制定切合自身情况的小课题,以便更好地遵循着提出问题、讨论交流、专家点拨、反思总结这样一种研究路线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如有的教师制定了《高中研究性学习中“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推广》、《高中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等课题。不仅如此,每次教研活动又在大主题下设小专题。这种专题教研,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提升了教研工作的学术内涵,也有助于教研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篇2

【摘要】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努力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我们的教科书已经给定了学生学习的不可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字组学习的空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267-0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某一知识或规律,产生或发现的过程,将当初科学家研究这一问题的过程适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促使教学过程从知识本位向教学本位,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单纯继承学习向创新学习和知识运用的转化,为此,在新课改,新课标前提下,我结合所担班级的特点,结合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在谈谈个人实践和体会。

1 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

目前,我国的教学形式,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于物理学科而言,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教材中最明显的就是融入了许多探究问题的实验和方法,最后的结论都没有直接给出,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推广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让学生亲历课本中列举的探究性实验——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努力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我们的教科书已经给定了学生学习的不可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字组学习的空间。

1.1 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在探究式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

1.2 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的先导: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一环。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迅速地抓到问题的成因并对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想。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中,在提出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通过讨论、分析电线着火,电炉工作时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不热这些现象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学生就能做出电热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

关的猜想。

1.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这一步骤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的难点所在。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着“猜想与假设”,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物理实验设计方法有: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等。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思维的各种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

1.4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在上阶段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

1.5 分析与论证——科学结论的形成: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学生经历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2 课后辅导以一定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目前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常用的一种形式,物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结合十分密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开展一些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都非常有益。

2.1 研究课题的来源可以从课本或现实生活中选择,课本附录中为学生列出许多有趣的课题,如: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学会抄读家用表(水表、煤气表、电能表)、调查城市中的热岛效应等,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讲都是非常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好课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对已经学过的内容适当布置。对于没有学过的内容,如果那部分知识与其它章节联系不太大,我们也可以适当布置给学有余力的同学,让他们组成研究小组,提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他们平时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他们所关心的话题,结合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加以应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篇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都是新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共同反映了我国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方面的新变化。两者虽然在课程范畴、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若把两者整合起来开发与实施,有利于体现地方、学校特色,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本研究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出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整合开发与实施的常态范式。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课程 整合开发

一、研究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它与学科课程一样,属于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1]。两者虽然在课程范畴、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均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创新点,是为实现基础教育改革总体目标而采取的新策略。

实际操作中,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三无课程,即一无教材、二无指定教师、三无固定时间,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故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是形势所趋。而大多数学校现在所开设的校本课程,多数是学科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少部分体现地区、学校特色。实际操作中,若要积极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避免学科化,单一化,也必然需要吸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两者整合开发是符合现实要求的。

本研究尝试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以苏州市立达中学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课程资源为载体,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目标、结构设计、实施方式、评价等,创新地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课程,使两者彼此渗透、彼此交融,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2]。

二、“开心菜园”的课程设计

1.“开心菜园”的课程目标设计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3]。江苏省教育厅最新颁布的《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试行)》,其中也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鉴于以上新课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开心菜园”课程目标的设置以此作为纲领,并更加具体化,从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实现目标的操作途径,以进一步促进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蔬菜种植的基本事实、原理、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目标:具有一定的农耕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合作探究;熟练运用各种媒体,具备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掌握调查、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注农业、食品安全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观点;更好地融于集体,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心菜园”的课程内容设计

作为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所以本研究在设计活动主题前,进行了需求分析,针对苏州立达中学初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由学生的自主选择确定活动的方向和活动主题,且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注重内容综合性,加强与学科间的联系性;(2)注重内容实践性,提高学生亲身体验的有效性;(3)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由于“开心菜园”受季节性约束很强,再者顾及初中学生学情,“开心菜园”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初一,供一年研究实践所用,总共60课时。每学期安排30个课时,完成2-3个大主题。每个主题下的系列活动,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突出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和生成性,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选择中,留有一定程度的空白,以此来解决学生主题动态生成与课程规划之间的矛盾。

三、“开心菜园”的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课程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学校构建了高效的组织机制,采取相应的课程管理措施,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课程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课程申报与审核

新学期开学初,学校根据国家、地方教育部门有关精神,进行总体规划,教务处统筹安排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安排,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时间和课时,并向各教研组传达。各教研组充分分析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确定开设主题和负责教师。教研组落实编写课程计划、目标、内容等,交由教务处审核。内容审核合格后,批准开设。

(2)学生选班

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各类主题课程,人数一般在20-35人之间。课程班成立后,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上课地点与时间。

(3)参加活动

学生按照安排好的时间、地点来参与课程的学习,每周保证2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掌握和调节教学方法与进度。

(4)师生评价

实施过程中和学期期末要进行教学评价。对指导教师以积分形式进行评价,包括出勤、小结、成果展示、学生问卷等;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包括考勤情况、学生作业、成果展示、总结、小组评议等,学生课程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

2.课程的教学操作流程

课程的教学模式,按照综合实践活动展开的三个阶段来推进: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交流阶段,并在各阶段形成相应典型课型。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主要操作流程如下。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建立合作小组,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并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目标和思路。本阶段相关的课型有:开题指导课,方案设计课。

(2)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学生具体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开放空间的亲身体验与实践,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人际交往、沟通,用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等。本阶段相关的课型有:实践体验课、问卷设计方法指导课、访谈指导课、实验指导课、中期汇报课等。

(3)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做展览、视频展示等方式加以表达。本阶段相关的课型有:资料整理指导课、成果展示指导课、结题课等。

四、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方式上倡导“多元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了以下几项内容:(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具体的表现与成果,比如学生档案袋、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学生作品、研究成果,心得体会;(2)日常观察即时评价、学生自评、组内、组间评价、学生访谈等;(3)前期能力小测试与后期测试的对比等等。

五、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经过两个学期课程的实施,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评价,spass数据分析等,显示学生较好地完成了课程目标。其别突出的进步是:加深了对蔬菜栽培方面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间交流合作的能力,掌握了对各种信息媒体的处理,掌握了调查、访谈、实验等研究方法;增强了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显然,这样的课程确实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潜能。

2.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教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教师课程意识方面,如课程内涵、课程理念、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加深了理解,提高了专业素养。部分骨干教师,通过对活动的总结和提升,编制出了《开心菜园》的主题活动材料。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注意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发展成以学生为本的主动性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评价,由原先的单一评价发展到多元化评价;并在实践中,努力成为学生的指引者、学生的合作者这些多样化的关系。教师在这样不断地学习、交流、进修中,也提高了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

3.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有机整合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形成。这种因地制宜的课程创新,已成为宣传学校特色的一个阵地。如在课程主题上,设计了状元“小菜农”、绿色蔬果爱心义卖、绿色烹饪大会等,体现了苏州市立达中学重视“实践”、“爱心教育”的学校特色。这样特色的课程既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又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利于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六、反思

在整合开发课程的过程中,笔者也根据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不断地进行反思,产生了一些思考,希望在今后能不断地改善和进步。

1.课程整合需进一步考虑顶层设计

本研究,主要尝试对“开心菜园”这一领域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而一所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包含各领域的主题,且应围绕学校特色或者地方资源等形成一个系统。今后,学校还需要系统地思考课程内容的开发,基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能力水平,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对课程建构进行顶层设计。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非指定领域的团队活动,学校传统节日等,都可以在主题统领下进行有机整合。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体现学校特色,并使资源达到最优化整合。

2.课程的组织和内容上可以进一步完善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整合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学校特色而进行的,课程组织上缺乏严密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课程主题的设计上,虽然针对课程目标不断地进行了考量,但部分内容可能在开设上仍然存在一定操作困难。此外,实地进行播种,定植,施肥等实践活动,也要考虑如何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易于操作。安全方面的保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师的指导能力须进一步提升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最初的这一年,“开心菜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指导老师、外聘指导员、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尝试的过程。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定期进行校本研修,对课程的性质、价值、目标、实施的基本原则、管理评价等进行系统的全员培训,以提高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从而提高活动指导的有效性。

4.课程评价体系科学性、操作性须进一步提高

在课程整合开发中,课程评价体系虽然注重了多元化的评价,但是是否科学、客观,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受教学时间、教师人数等局限,在实际操作中,评价的有效性也须进一步提高。例如,“开心菜园”的实践活动非常多,对学生实践活动表现的评价,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一一细致观察;学生组内互评,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往往会因亲疏关系、性别关系等影响评价的公正性。所以在今后,对于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还须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 马玉琪.建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交融互摄的新模式[J].中小学管理,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