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法律思维;法社会学思维方式;思维方式
何为法律思维?何为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对于这些涉及法律思维和逻辑方面的基本概念,人们知之甚少,学界也是近十几年才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些概念对于普通法科学生而言同样是比较陌生,况且也无相关课程的开设,即便是《法律逻辑》,讲授的多是形式逻辑方面的内容,并没有着重往法律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方面来开展,法科学生在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更谈不上主动地运用这种思维方法来解决法律问题。其实,在法科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讨论中已经或多或少用到了这种思维方式,但运用者大多是潜意识的,是与其他普通思维混沌或同步进行的。如何更好地认识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如何在课程学习中更好地运用这种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正是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为此需要了解广州高校法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需要了解法科学生对法律思维以及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认知和实践的情况,为完善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在理论法的教学实践提供充实的数据资料。
一、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实证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限于时间和人力因素,本次调研选取了广州市大学城十所高校中部分学校的法科学生进行调查。学校方面选择了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分别体现了广州市属院校、广东省属偏文科的综合性大学、广东省属偏理科的综合性大学的特征。学生方面,主要以法学本科生为主,辅以部分法学硕士研究生、非法律专业辅修法学的本科生和大专生,学生参与调查面的扩大主要考虑到让调查对象更具基础性和广泛性。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走访调研和问卷调研。课题组成员利用课堂教学间隙发放问卷,并发动学生在本校和外校发放问卷,还利用电子网络发放问卷,收集调查数据。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因课题调查所涉及的主题内容、调查对象的专业和层次、参与的人数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得出的调查数据和结论应该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调查提纲
这些提纲侧重调查的内容是广州高校法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法科学生对法律思维的认知情况以及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情况等:
1.您对法科学生的人文素质了解多少?(没听说过;不行;一般;还可以)
2.您对思维方式的了解有多少?(一般;很详细;一无所知)
3.您对法律思维的了解有多少?(一般;很详细;一无所知)
4.您对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了解有多少?(一般;很详细;一无所知)
5.您在法律课程学习中是否运用了法律思维和法社会学思维方式?(没有;不知道;有一点;有不少)
6.您学过的法学课程中有否提及或强调法社会学思维方式?(没有;很少;一般;经常)
7.您对目前的法学教学方法如何评价?(一般般;填鸭式无自主性;启发式很好)
8.哪些课程应该特别强调法律思维和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运用?(理论法;部门法;所有课程;大部分课程)
9.采用法社会学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的课程效果如何?(没有明显效果;一般;很好;效果有待进一步确认)
10.您认为此类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无所谓;有点用处;很有用处;关键是如何在教学中实施)
二、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实证调查的分析
(一)调查数据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走访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法科学生对“思维方式”、“法律思维”了解不多,知之甚少,有些甚至觉得对思维方式的了解没有必要,认为应该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具体的课程学习上,只有少数同学对“法律思维”和“法学思维”有一定的认知。
调查数据得出的基本结论总结如下:
1.9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关注此类问题,学好十四门法律核心课程即可。
2.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关注此问题,了解思维方式和法律思维有一些用处。
3.3%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关注此类问题,法科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思辨能力和深入理解法律问题。
4.2%的学生认为很重要,问题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加以运用和体现。
(二)调查数据的分析
1.对“法律思维”的认知。调查数据表明,少数同学听过“法律思维”,但要说出其具体含义时就难以表达。其实,“法律思维”是与普通人的思维(Thinking like a person)相分开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其概念内涵即便在美国本土的研究也是没有定论,可从多方面来理解,既可以简单理解为“法律人的思维”(Thinking like a lawyer),像法律人(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那样地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可宽泛地理解为从法律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潜意识,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不少,观点不一。“像法律人一样思维”被默认为美国法学院的教育目标,这种思维被美国学者表述为多种术语的组合系统,如“案例方法”、“学会专业范式和法律话语”、“批判性思维”、“洞察法律背后的道德原则”等,中国学者也有自己的观点,法律思维只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中的一种,“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是以理性思维为基础、以法律思维为核心,以法学思维为先导的思维习惯或思维定势,而法律思维就是以法律为坐标和工具,按照法律观念和逻辑来理性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还有的侧重从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角度来谈及,法律思维是“依据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包括法的价值层面和方法层面”。还有的认为法律思维包括法律思维方法和法律思维方式两方面内容,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因此,对普通国人不应有所要求,但对学习法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却是必须要了解的。即使对“法律思维”的概念说不出所以然来,也应该对此类术语有清醒的认知,意识到它是什么,何时应该运用此种思维,然后才是对其概念内涵的深度理解。或者说,法科学生应该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主动自觉地运用法律思维来分析思考,运用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解释等使法纠纷得以圆满解决,使法律问题朝着制度化的轨道运行而不是演变为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来解决。
2.对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认知。课题实证调查数据反映出法科学生对思维方式和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认知非常有限。思维方式是一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标志或特征,并非短期可以学到,而是要靠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法律思维方式正是这样一种日积月累而成型的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围绕着合法与非法来思考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利益和关系”。而作为法律思维方式所属的“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则是一种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特的视角、立场与方法,强调从整体性思维角度出发,秉持社会立场,对法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对社会中的法律以及具有法律意义的其他社会现象进行经验研究与法益分析。
法社会学思维方式其实借鉴了法社会学的立场和研究方法来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强调用一种外在、审视的态度来学习、理解和运用法律,带着一种社会现实的眼光来看待法律的运行,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现实,提高其应变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简单地套用传统的三段论“归纳-演绎-推理”来推导出常规的审判公式,而是前置式地嵌入法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在传统的法律适用之外,更关注法律的社会实施效果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在理论法课程的教学中尤为重要,要求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内容不限于理论讲授,而是将问题和案件置于社会现实中,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看待。
三、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课程教学实践
(一)实施情况
目前专门和针对性的教学课程还没有,课题组成员在已经开设的课程中有意识注入此类方法,如《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宪法》、《法理学》和《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等课程。教学中明确告诉学生此类课程中要有意识运用到法律思维或法社会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带着法律的有色眼镜去看待生活中的纠纷,运用法言法语来表达观点,找寻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分析,在法律、情理和乡俗之间寻找平衡点,而当不能很好地兼顾情理法时,则要有所取舍,并始终坚持依法处理的标准,而在面对这类难以处理的纠纷时,也会看到现行法律的不足、不够或不当之处,认识到这一点就是在很好地运用法社会学思维方式来分析处理的结果。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探究法社会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具体要处理好理论法与部门法、实证调研与理论学习、个案讨论和综合讨论、演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感受,以及定期的问卷调查和量化评分,初步取得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明显的效果有待长期的检验。
(二)教学实践的评价
一方面是广州高校法科学生人文素养的不足,重法学实践、轻法律理论的现状;另一方面是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满足于短期的学习效果,缺乏对专业学习的长期规划和专研法学理论的热情,这样培养出的法学人才即便是合格的但并非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缺乏思辨性和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对处理社会转型期多发性和复杂性的案件缺乏足够的认识力和掌控力。
篇2
目前,药库的高资历药师经长期积累,充分利用眼观、鼻闻、口尝、手感和耳听以鉴别药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起来,并以传统的带教方式传授给学生:
1.1自由跟带方式
自由跟带方式是目前普遍的带教方式,主要是在保证药库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采取让学生自行到中药格斗中认药,引导学生在认药过程中熟悉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这种方式学习不够系统,内容不够全面。
1.2集中讲解式
集中讲解式主要由带教老师按实习安排事先准备好实习内容,再将所有实习的学生集中起来以授课的形式讲解。这种带教方式由于需要组织较多的人员和占用一定的时间,安排讲解的次数和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接受有限。传统的带教主要为师承方式,能够有效地继承经验,但也有效率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信息更新慢等不足,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形势下必须改革,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带教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是现阶段药库带教所面临的问题。
2循证医学带教方式
2.1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获取最新、论据强度最高的证据,以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2]。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5个步骤:①把所需要的信息转化为一个可回答的问题;②查找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最佳证据;③严格评估证据真实性和推广应用性;④把严格评价的结果与临床经验、病人的生物学特点、价值观和个体情况相结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⑤评价执行①到④过程的效果和效率,并尽力去改善它们以便今后更好地应用。在现阶段,借助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带教可以克服传统带教中信息更新慢、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不足。
2.2在传统带教方式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探索
在充分应用传统的带教方式基础上,尝试运用循证医学思维方法进行实习带教。在传统带教中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进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树立循证医学观念:循证医学的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大量查找文献,这必须依托于网络信息化工具,也是现代学生所擅长和乐于接受的手段。②训练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实习学生通过传统的自由分散式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药学图书资源和互联网上的药学文献资源,根据所提的问题,制定可行的检索策略,搜索众多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研究证据,再评价这些证据的作用,并解决实际问题。③循证医学思维方式要与传统的带教方式相结合:传统带教方式在培养中药师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引入循证医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的有效补充,其目的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实习学生如何学习,有助于激发实习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医学观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避免在脱离带教老师的监管后不知道如何继续学习,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
篇3
关键词:计算思维;信息技术;可操作性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58-02
1.计算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1.1 计算思维的概念。2006 年 3 月,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刊物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上发文,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上述定义从思维的视角阐述了计算机科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在信息时代下,应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模式或思维习惯。
1.2 计算思维的主要特征。 一是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类普适的技能,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之一;二是计算思维倡导概念化和抽象化,在应用计算机科学进行问题解决时,要求学生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进行思维;三是计算思维是人求解问题的一种途径和取向,应在思维与方法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四是计算思维综合了人类进行问题解决的多种思维;五是计算思维体现为人解决问题的思想,而不是人造物。六是计算思维无处不在,已逐步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2.计算思维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
2.1 计算思维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计算机为核心工具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思维性,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虽然强调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但却并没有明确地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价值。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中集"逻辑能力、算法能力、递归能力、抽象能力"为一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无论从技术方法层面、社会需求层面,还是个体心理发展层面,都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信息社会,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运用的批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
2.2 计算思维解决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思维问题。学科思维是区分学科边界、表征学科独立以及成熟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想要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学科思维。计算机课程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为程序设计专家,而是希望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学科的思维方式,正确理解计算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数字化社会的不断推进,各类电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小到手机,大到各种生产设备,计算思维已经成为人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的思维方式。
2.3 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助推剂。综观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面向学科知识"、"面向学科工具"和"面向学科思维"的课程开发取向。计算思维作为面向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思维,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多元化的视角,用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理解信息世界,解决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所面临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等突出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重构。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3.1 制定问题。"网上考试系统"的目标,是学生通过网络实现网上考试。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例如:试卷如何生成、学生如何答题,如何阅卷等。不但要制定这些问题,还要明确能够利用计算机和其他工具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3.2 组织分析数据。"网上考试系统"涉及的数据种类多、数据量大。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分类,如数据分为人员数据、试题数据、答卷数据等。其中人员数据可分为管理员数据、教师数据、学生数据,试题数据可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答卷数据同样可分为主观题答卷和客观题答卷。其次,要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符合逻辑地组织和分析数据,形成可以利用的更加详细的数据。
3.3 再现数据。在组织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首先通过 E-R 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概念模型构建,然后再利用概念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和方法得到关系模型的数据,最终以关系数据库表的形式再现各种数据,如管理员表、教师表、学生表、单项选择题表、多项选择题表、填空题表、问答题表、单项选择题答题表、多项选择题答题表、填空题答题表、问答题答题表等。
3.4 支持自动化解决方案。对步骤 1 中制定的问题,通过算法思维,支持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如解决试卷如何生成问题可利用试题库构建算法与自动抽题算法来完成,解决学生如何答题问题可利用答题界面生成、答题控制算法来完成,解决如何阅卷问题可利用客观题计算机自动阅卷算法、 主观题教师网络交互式操作阅卷算法来完成。考虑到要兼顾局域网或互联网两种方式,所以实现上述算法时要采用不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3.5 找到最有效的方案。首先,有效结合上述步骤和资源,运用发散思维识别、发现、分析和实施可能的解决方案。如尽可能寻找、分析和实施题库构建算法、自动抽题算法、答题界面生成、答题控制算法、客观题计算机自动阅卷算法、主观题教师网络交互式操作阅卷算法。其次,运用聚合思维,对上述找到的各种自动化解决方案进行优化、整合,找到最有效的方案。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思维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思维问题,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助推剂。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有助于学生养成以信息技术的视角思考问题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条崭新思路,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形成稳固的核心价值,确立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概念、方法与原理为主的稳定的课程内容,真正摆脱软件操作的局限。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思维将渗透到各种应用信息技术的问题解决方案之中,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对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小学体育;学习乐趣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目前,很多老师都着手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地改变教学方法和理念,满足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帮助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环境。然而,尽管这样,传统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学中开展的教学理念还是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和技巧的提高,更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养成。然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需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以学生对体育科学感兴趣为前提。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师就要更新教学方法,突破旧有的教学限制,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要求和身体素质,合理地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在教学中,要善于突破旧有的教学手段,打破原有的教学思想。有些体育老师的教学形式不够灵活,例如,在教学“跳山羊”的时候,教师在课程开始就向学生传授跳山羊应注意的细节,并亲自示范,让学生排队跳过去,就结束这堂课。这样枯燥的教学方法会逐渐地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突破老师和同学的代沟,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善于使用生动的语言,倡导学生大胆想象
为在体育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善于使用生动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有差异,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激发鼓励措施。与此同时,依据学生的行为,实行不同的教学手段,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体育学习兴趣很大的学生,老师可通过提出一些激发联想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对于体育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老师采用一些形象、生动、诙谐的语言鼓励学生的方法显然是不可行的,使得学生云里雾里,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教师针对那些对体育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应掌握一个度。例如,在教授“前滚翻准备姿势”的过程中,针对兴趣不大的学生,可进行准确、优美的示范,并配以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既能对动作有直观的认知,对语言又有明确的感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而针对兴趣浓厚的学生来说,就不必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什么样的物体可以更好地翻滚”这样的语言来促进学生想象,他们会想到圆更易翻滚。学生可以根据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三、健全教学体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一种极具开拓性的创新思维。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大胆想象是不够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教学体制,完善教学形式,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广阔的思考空间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体育课程学习相结合,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养成。老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为学生预留一定时间,发挥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
总之,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想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应注重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在教学中融入形象、生动的语言,促进学生大胆想象,健全教学体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另外,老师还要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积极探索,创造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搭建一个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季昌士.合作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文学教育:中,2011.
[2]商辉.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
篇5
结合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这里简单探讨一下高中历史教学思维的问题。
一、新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思维一般是从原因到结果,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这种思维方式看起来很“稳”,但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做什么呢?该如何突破这种传统思维的弊端呢?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引入新的思维方式了。
思维方式是一种抽想的东西,有别于传统思维,那么哪些才算新思维呢?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双向思维,这三种思维方式是我现在要谈的新思维。
1.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非常式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正如前面所提,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异性。求异思维则突破这种因果关系,在对事物的分析上,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求得到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的、超乎寻常的思考,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例如,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就是一种求异思维的表现。把这种求异思维引用到历史教学中,就是大胆地引导学生朝其它方向思考。比如,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一定要学生解答为什么会这样,但可以让学生反问为什么要提出这样问题?跳开了固定的框套,反而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全面。
2.逆向思维。严格的说,逆向思维也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分支,我们这里将它单独谈,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在教学思维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逆向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反其思路而行。例如,教材中讲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暴君,在列举这些暴行时,我们可以反其思路而上,可以分析这些暴行中客观的、正面的一方面,因为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既然它有负面的一面,那肯定也会有正面的一面。把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入到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讲,得到的不仅仅是新鲜感,更是看问题的全面辨证的思维方式。
历史是客观的,而问题才是主观的,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让他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例如,为什么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是逆向思维的信息反馈。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既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教学不只是死板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双向思维。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同样的一个问题,除了正向逆向之外,同一个方向,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结果。
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意象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双向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考虑得更全面、更周到,不只从历史的角度,还要从地理,人文,社会等各方面去思考。分析问题也不能只运用一种方法,还要思考更角色的方法,从中掌握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
我们培养学生的新思维能力主要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上的思维方式只仅仅到这些目的,教学方法上,也要做到一些创新。
二、教学思维方法的创新
上面讲的是主要是新思维方式,下面,主要探讨一下思维方法的创新。
1.裂变创新。历史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政治、地理学科的都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历史教学中若以历史学科为主体,聚合其它学科,将达到课堂教学的匠心独运。这就是所谓的裂变,把一个学科问题裂开来,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说明它。这样的裂变,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同时也达到大大增强学生印象和记忆力的效果。
2.挖掘、转移创新。我们这里说的挖掘、转移实际上是指挖掘课本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以便使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俗话说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任何问题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之间总有一些内在的联系,将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中,分析出结果后,再转回来,这时就会出现一个更清晰的结果了。这和成语中说的“触类旁通”是同样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做,突破教材中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如何创新
要做到以上这些,当然不是我们老师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更重要的学生的配合,而要让学生配合,就要让学生有主动性和创新欲望了。
1.增强学生主动性。我们大力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主体性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应科学设立主体教学目标,诱发学生学习心向,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2.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有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历史知识丰富多彩,中国古代的文明辉煌灿烂、世界战争风云变幻,这些学生都充满好奇,通过学习了解,他们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许幼稚、也许无意义,但这却是他们的一种发现、一种探寻、一种创新,我在实践中注重及时肯定他们的做法,鼓励这种敢于发问、敢于探讨、敢于创新的精神。
3.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教学活动不是个体进行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问,教师答。更重要的是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参与性。这些问题不同的教学探讨中都已谈到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细举了。
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423.07
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课堂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可以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本文就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一、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品质
创新品质的基本内涵包括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思想意识以及敢于怀疑、善于怀疑的“问题”意识,它是创造力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基础。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行为和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破除将创造性思维神秘化的思想,要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意向的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怎样才算具有创造性?对学生而言,在其劳动、学习甚至游戏过程中,只要具有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其活动的结果就其自身的认识发展而言含有某种新颖性、独特性,我们就可以认为具有创造性。由此看来,创造性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个人能力。要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就要大胆扶持、肯定带有创新意向的活动及活动的方式途径。以实验室制乙烯为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般有如下表现:
①观察到实验过程中液体变黑;
②联想到浓硫酸使蔗糖碳化,推测浓硫酸也可使乙醇碳化
③联想碳与浓硫酸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碳,明白产生的乙烯由于含二氧化硫而有刺激性气味;
④思考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杂质如何除去,如何检验,如何设计检验、除杂装置。
以上看似普通的几点,是在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对其个人发展而言具有新颖性,都与其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关,值得教师肯定与鼓励。
二、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是激发创新灵感的源泉
实验教学设计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方面,有一位著名教育专家曾说过:“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组织内容、选择方法,使实验教学脱去僵硬的外壳而显露出生机。
1、 利用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在化学实验中,引起学生认知兴趣的是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沉淀生成、燃烧、爆炸等,这些现象能引起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思维等产生影响,是使化学实验教学充满创造性的关键。
2、 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
实验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播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问题的过程。创造学认为:不是任何问题都能引起创造动机,只有在对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产生困惑时,才产生创造动机。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发现、创造新知识的问题情境。首先,要遵循“力所能及”的原则,所设置的问题应在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让其“跳一跳,摘到桃”。这种设计并不一定要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对同一知识点可以通过改变题型、改变提问角度、设置干扰项等,达到改变试题难度系数的目的;其次要善于设问、提问,设法使问法新颖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第三,要引导学生作多向思考并灵活机智地把握教学的收获;第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的保证,让禀性、天赋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三、注重化学思维、化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意识
教育学理论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会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化学思维方法形成于化学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形成科学的思念方法,就能触类旁通并有助于开成创新能力。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思维方法的教学。
1、 依据教学内容,自然地向学习渗透理论
化学知识是前人经验总结和科学思维的结晶,隐含着思维教育的深刻内容,老师可挖掘出各种化学结论、规律的来由,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感受知识、记忆学习材料,而且还感受到思维方式的熏陶与启示,学习到思维的理论和方法。例如:为了寻求各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历史上许多人进行了各种探索,最后,门捷列夫通过分析、归纳等方法终于把孤立的各种元素纳入到一个系统内,形成了元素周期表,为化学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规律和工具。例如在酯化反应中,羧酸是提供氢还是提供羟基是前人经过了分析推理、假设、实验、综合归纳整个过程才确定的。以上两例从思维方式上看,都经过了思维的发散和收敛过程,因此,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有关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这些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各类很多,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非定势思维等,领会和理解这些思维的含义,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又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特别的是让学生掌握用思维理论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2、将化学思维方法和化学具体知识产权的学习结合起来,使两者成为化学教学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篇7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数学课堂,发散思维,直觉
人们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辛勤的工作、持之以恒的不断进取,同样也需要在学习和工作中有着科学的思维方法。正如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要取得课堂的最佳授课效果,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除了讲授好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思维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创新性思维的定义、规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如何养成来探讨创新性思维。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一直是思维科学、创造学、教育学、人才学等许多学科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之一,与普通思维方式相比,创造性思维以思路新颖,或思维方式和角度的独特而著称。但是,创造性思维却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界定,它是各种逻辑和非逻辑思维形式的整合形式。笔者认为根据思维的功能和结果进行划分较为科学。因此,创造性思维从功能上看就是指具有创新功能的思维活动,从结果上则是指产生创造性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即指达到前所未有的新认知水平的思维活动。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创新性思维具有如下的思维规律。
二、创造性思维的规律
1.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规律
科学的发展就是创造性思维推动的结果,只要科学在发展着,其结果都必须是创新性的,简言之,所有科学成果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在科学的不同发展时期,所需创造性思维的类型也是不同的,应随着科学发展的不同时期选择合适的类型,同时,也不能死板对其进行硬性划分,而应该多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科学使用。
2.与思维方式的关系规律
思维的方式多种多样,具有创新功能并有可能获得创新性思维结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派生型的创新性思维离不开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而形象(或直觉)思维则是进行叛逆性思维的主要方式,同样能有创新性思维成果产生。
3.与思维定势的关系规律
谈到思维定势,似乎与创新性思维是背道而驰,而事实上,有些思维定势可能会局限具有独特性的思维结果的生成,需要突破其屏障才能取得所需结果。但是对于派生型创新性思维,思维定势不仅不是其障碍,而是产生的条件和结果。
由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社会乃至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学习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既可以帮助学生真正学好知识,从长远看,对其生活和工作也会产生积极地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呢?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1.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养成想象的习惯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
科学家廷德尔说:“牛顿从落下的苹果想到月亮的坠落问题,这是有准备的想象力的一种行动。”“而对于法拉第来说,他在全部实验之前和实验之中,想象力都不断作用和指导着他。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多产,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虽然不能说他的"狭义相对论"是从他幼时幻想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但至少这种灵动的想象力使得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远远超越了前人。
可见创造性的想象力是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形象生动的想象力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科学规律和定理,并加以熟练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我们应该尽量的把晦涩的科学定理和规律形象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式思维是指从同一探索对象出发,思维向不同方向发散,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其特点是灵敏、迅速、流畅和开阔,思维不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以通过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其观察范围,帮其破除思维障碍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的能力。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3 帮助学生养成形象思维习惯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是形象观念,它克服了对直接呈现客体的依赖,能通过对表象的自由加工改造,使认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转化。形象思维的思维材料不是原始的感性材料而是在感觉、知觉基础上形成事物逻辑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的“细胞”则是形象的意象,是抽象的概念。
4 尊重和鼓励学生的直觉
直觉思维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在思维过程中不需经过逐步分析,而是在各种知识积累或思考的基础上的豁然开朗。心理学家们把直觉看做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例如,阿基米德在无意识进入澡缸的一瞬间,发现澡缸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自己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从而悟出了比重定律;达尔文在观察到植物幼苗的顶端向太阳照射的方向弯曲现象时,突然想到是否是因为幼苗的顶端含有某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在光照时,能够移到背光一侧?尽管在他有生之年未能证明这种物质的存在,但这个设想却为以后的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方向。后经过反复的科学研究,在1933年证实了这种物质的存在,即植物生长素。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年时代,大多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我们应该尊重并鼓励他们,要提醒学生们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5 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整体性、综合性、突跃性和独创性
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是指创造性思维是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的有机统一;综合性则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而突跃性指的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往往伴随着顿悟、灵感等思维飞跃而产生,同时就认识内容来说,也是升华到新的深度和高度;独特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新颖性和价值性。创造性思维的这四个特性都是建筑在广泛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6 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出难题,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去涉猎课堂以外的感兴趣的知识,激发他们/她们的求知欲。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最强,但却不容易驾驭,教师应有意识地转移其求知欲向智力发展上去,追求到科学上去,防止这种可贵的能力的自然萎缩。带着求知欲望的学习,不仅能获得应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
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时俱进,就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F.梅森. 自然科学史[M].周煦良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565.
篇8
关键词:思维定势;比较思维;形象思维;因果思维;逆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一、去除思维定势的“惯性”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电工基础》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例如:学生在用戴维宁定理求某个电阻上电流时,求出开路电压以后,就直接用这个电压去除这个电阻而得出电流了。这就是受了欧姆定律思维定势的影响,而没有很好的理解把该电阻断开后求出的开路电压已经不是该电阻两端的实际电压了。此时,套用欧姆定律,就必然会产生错误。
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在学习《电工基础》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去除思维定势进行多向思维方式的培养,在《电工基础》学习中很有必要。
二、比较思维的培养
比较思维是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模式。按理说职校生能较好地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许多同学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例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以后,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有相当多的同学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例如:交流电的最大值、有效值、瞬时值;功和功率;相位、初相以及相位差;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等。只有通过比较,从中找出差异,才能加深知识的理解。
三、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在《电工基础》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就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对感生电动势、感生电流的产生;对楞次定律的正确理解。就难以理解自感、互感及变压器内部磁路和电路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对正弦交流电的产生,相量表示缺乏正确理解的图景,就难以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法分析,更谈不上对三相交流电路进行相量法分析。因此,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要强化形象思维培养,学会建立物理模型。
四、因果思维的培养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的制约,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同学难于进行这样的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问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例如:关于串联电阻功率的分配和并联电阻功率的分配,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流畅的表达出来。如果条件为两个已知额定功率的电阻串联或并联后求它们的实际功率时,学生要么胡乱套用公式、要么手足无措,不会抓注题目的条件和已学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究其原因是对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因果关系理解不清,所以在《电工基础》教学中要进行因果思维的培养。
五、逆向思维的培养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思维能力 培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TP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76-02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作用与地位日益突出。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需要彻底转变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向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向转变。
一、正确认识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指的是通过运用科学的计算机概念设计系统,求解问题,理解人类行为的综合性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具有概念化特性,并不具备程序化特性。计算思维并不是科学家才有的思维方式,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
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一定的编程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成为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现阶段文科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停留在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的讲解以及办公软件的基本应用层面。理科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部分C语言程序设计内容。基础教学内容无法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也会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理论的忽略。从整体上来看,教学知识体系不完善、内容比较单一,导致学生们无法深入、全面了解计算机科学,更谈不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滞后
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弊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机械化,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课堂教授结合上机练习的操作方式,在信息高度化发展的今天显得非常单调,导致学生缺乏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不愿意进行深入探究。这种滞后的教学模式,是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无法调动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无法对学生进行归纳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大限制了学生们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与此同时,受到课时计划的限制,部分重要内容无法深入讲解,本末倒置,无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三)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材缺失
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理论性知识仍旧是考试的重点,而且教材教学内容非常枯燥、单一,缺乏不同课程之间的交汇贯通,缺乏交叉、边缘知识的拓展延伸。日常教材教学中,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更无法启迪学生打开思维,站在更深刻、更抽象的层面认识、理解、学习、掌握计算机科学。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仅学到皮毛知识,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回归式教学策略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站在计算机科学角度,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计算机语言、符号。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锻炼学生们按照计算机科学思维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初次接触计算机科学的人们来说,比较欠缺这种抽象转化能力,很难理解比较空洞、抽象的知识。一般来说,学生们刚接触到计算机科学时,会有一定困难,对于计算思维方式,感到无从下手。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学生是站在“解决”的角度考虑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加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本质上来讲,计算机科学中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所以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回归到问题本身,结合理论的原型循序渐进的进行讲解,更好地指导学生们运用自己的思维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带领学生们认识计算机是如何讲解这部分问题的。通过回归式教学模式,使得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回归教学是一个从实际到理论再到实际的循环过程,指导学生的思维层次不断提升,从抽象的角度去解决计算机问题。大量教学改革实践证实,回归式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建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计算思维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笔者建议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计算思维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侧重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计算机设计思维的理解。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们新的思维方式,指导如何通过计算机科学基本知识进行问题的求解、系统设计以及行为理解,换句话说,就是建立计算思维模式。鉴于此,我们应积极改变传统的侧重于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尝试通过思维导图模式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有意识的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介绍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强调折中、并行、回溯等计算机思维方式,并加强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说,在学习计算机存储管理相关知识时,笔者采用了思维导图模式,用中央处理器,内存,虚拟内存,磁盘存储器进一步体现了计算机系统中容量与速度折中思想。比如说,讲解计算机编码时,呈现“0”、“1”二进制编码,数值的编码,字符的编码,汉字的编码,声音的编码,黑白图像的编码,彩色图像的编码,视频的编码。通过这种思维导图,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建立流畅、完善的知识系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演绎,进一步彰显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指引。
(三)发散式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使命,一方面是让学生们掌握全面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一方面还担负着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使命。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彻底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加强知识的整合,不局限于课本,不仅讲解知识的内涵,还需要扩大其外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图论、计算几何、离散数学等工具,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学,也可以进行适当讲解,这样就避免了因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所给学生们带来的学习困惑。发散式教学,通过举一反三的过程,站在计算思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从传统的物理思维与数学思维中转换过来,进一步养成计算思维的能力与习惯。通过发散式教学模式,一题多解,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与灵活性。与此同时,在完成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之后,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完成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的习题。在解决应用型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通过应用型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将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抽象,并在计算机上自动运行,进一步体现了计算思维其自动化与抽象化的本质,更好地指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思路与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养。
(四)加强计算思维与实践的融合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非计算机专业、理科类专业、文科类专业都需要开展的重要课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究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与此同时,辅助学生们更加游刃有余的学习其他课程。对于专业问题的解决,应在计算机基础技术的指导下进行。针对不同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过程中,应该积极构建与其专业相对应的案例或者模型,进而促进各个专业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对于案例或者模型的应用,能够充分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们养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将问题的重点、关键剖析得更加深刻,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计算思维的概念、特点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从四个方面:回归式教学策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计算思维导向”的教学模式,运用发散式教学模式,加强计算思维与实践的融合,详细论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具体策略,希望为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帮助。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2] 于晓强,赵秀岩,闫丕涛.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13).
[3] 朱鸣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21).
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54-02
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1.1独特的艺术专业招生制度,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根据设计艺术专业招生特色,延续传统的选拔制度,主要以素描,色彩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由于考生生源的原因,大多数高等院校招生并不以创新思维为特点作选取依据;另一问题,艺术设计专业考生文化的差异,在思维的创新上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艺术招生问题制约着专业人才素质的形成。
1.2根据我国教育培养特色,艺术专业大学生习惯性思维问题
针对我国小学、中学、高中培养模式,学校对学生培养的特点应试能力远远高于创新能力。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往往在做一些创新设计作品时,难以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提炼创意。产生此问题的原因:“a,经常被固有的思维方式困惑;b,难以找到科学的方法解决创新问题;c,如何发挥个人长处去创新设计等问题。”面对着这些思维问题,建立完善的创新思维体系,对于文化产业,高等院校,学生都有着明显的益处,这也正是本论文撰写的初衷。
根据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在每项设计工作中所扮演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艺术类院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机构,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现象,很多专家学者列举出很多不利的现象,导致很多专业被打入就业“冷宫”。根据沈阳新闻网2014/10/14日的报道中了解,“辽宁省各高校7个专业就业老大难其中5个艺术类专业分别是:艺术设计学、表演、广告学、音乐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其中主要原因来自于大学生自身――“不懂得设计创新”。根据教学反馈,各院校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体系建立不完善,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懂创新”。艺术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应根据教学特色,建立有特点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在设计创新上的思维局限。
2创新思维在国外教育的重视情况
2.1创新思维体系在美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十分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一类的课程,不仅在大学开设,就连中学,小学都有相关课程。他们始终相信“手艺有可能因为先进技术的出现而遭到淘汰,知识有可能因为不断爆炸而变得老化,唯有充满创意头脑永远不会枯竭,忠实地为我们出谋划策。”例如,1936年,美国通用公司为职工开设《创造工程课》;1953年奥斯本提出《创造性想象》轰动全球;随后60年代以后,出现几十个创造,创意研究中心。创新思维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创造发明活动,对美国的经济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2.2日本对于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为重视
日本不仅针对大学生,社会工作人员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培训,并且在幼儿园课程中,也加入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课程。例如,1974年,小林由树子女士创办了“日本创才学园”,致力于幼儿的创意技能,创造性开发教育。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真才实学的人才,为日本培养21世纪具有高智力、高创造力的高级优秀人才。
3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根据《2013-2018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阐述内容:“所谓文化创意产业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人的智慧,知识,创意和灵感在特定的行业的物化表现”。针对于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创新思维体系”凸显重要。它是从根本上解决思维拓展问题和创意提炼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创意方法可为文化产业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3.2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在高等艺术学院的重要性
创意思维也称作创造性思维,人脑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对问题新颖的阐述。它在整个艺术设计学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关系到设计作品的成败。
大学生经过四年学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实际教学反馈,多数毕业生并不具备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忽略设计前期调研”、“设计目的不明确”、“不会对主题进行创新性创作”等问题。学生大多数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创作,但这样的完成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并没有提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样不利的想象?如何提高大学生设计创新能力?高等艺术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办学特点,建立独特的创意思维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找到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3.3建立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可满足文化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创新”是每项工作的灵魂,创新型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无形财富。科学的创新思维体系可以帮助艺术专业学生建立完善的创新思维框架,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充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范围,改良学生固有思维模式。
4.创新思维体系研究基本思路
4.1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4.1.1创新思维前期准备阶段――理性分析设计题材内容,明确设计创作目的。
大学生可以通过章节训练明确创作方向,寻找适合的创意表达切入点,避免设计创意作品与设计需求不符合;另一方面,通过此阶段,改善大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点对点”思维模式。(备注:此阶段专业教师要避免学生加入个人观点,要时刻提醒学生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设计需求。)
4.1.2创新思维中期拓展阶段――完成“感性思维的清晰性”和“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感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以“创新想法”多元化为主,专业教师应限定时间,启发学生思维联想,训练大学生对“创新想法”的敏感度,逼迫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为下阶段的训练内容提供丰富的创意依据;理性思维的研究内容以“创新思维”逻辑性为主,并以明确的“设计目的”为参照,深入分析的创意是否与“设计目的”相吻合(备注:专业教师应对学生讲授“创新想法与创新思维的区别-想法是感性的,创意是理性的”)。
4.1.3解决创新思维困惑阶段――针对第二阶段内容对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增添设计作品亮点。
解决创新思维困惑是课题的难点,研究内容以:“培养大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解决能力;指导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习惯思维模式进行突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延续,从而达到创新能的提升。”
4.1.4创新思维最终验证阶段――验证最终创意成果,是否准确表达最初的“设计目的”。
验证阶段是创新思维体系的亮点,研究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对创意进行好坏的甄别,使大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进行反复的考虑才能够实现。
4.2以“大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实践群体,使创新思维体系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艺术院校课程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二”学期,主要接触专业基础课。正式创新思维体系课程介入的最佳时机,故选择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作为创新思维实践群体。在实践过程中,艺术院校可依据专业的培养方向,有目的性地加入学科特色。如:“环境设计方向可加入空间思维领域;视觉传达方向可以加入图形创作思维领域;产品设计方向可加入仿生学思维领域等”。
5创意思维体系研究基本方法
5.1创意思维前期准备阶段分为三个研究方法:
5.1.1明确设计目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设计题目的理解,准确掌握设计作品目的。避免学生产生思维误区,错误制定目的方向。
5.1.2根据设计目的,寻找设计切入点。根据设计目的理解,找到最佳有效信息传达方式。此阶段教师应避免学生的设计切入点过于单一,应多元化。
5.1.3有目的性的借鉴作品,根据已完成“设计目的和切入点”,此章节让学生大量寻找可借鉴的设计作品,争取让学生产生创意兴奋点,为下一阶段作下感性铺垫。
5.2创意思维中期拓展阶段分为三个研究方法:
5.2.1利用“头脑风暴”方法,激发学生创意思维的拓展。
需要学生根据上一环节对设计目的感性理解,在特定时间内发散联想并记录所有内容。(备注:教师应启发学生多元化进行联想,避免联想内容相似)。
5.2.2根据联想内容进行有目的性取舍和提炼。
此环节以“设计目的和创意切入点”为依据,教师要求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进行深入提炼,并发掘最佳创意表达方式。
5.2.3根据已提炼的创意,进行从“文字语言”到“视觉语言”的转换。
此环节应指导学生,多样性地表达视觉语言。如:“摄影,手绘表现,电脑制图等”。避免学生只选取同一种表达方式,失去创意思维体系多样性特点。
5.3解决创意思维困惑研究方法。
此阶段作为创意思维体系难点部分,多数大学生在创意思维进行提炼时,往往会遇到创意思维困惑。主要现象为:“a.无论怎样努力创新,最终都不会得到满意的创意表达方式;b.运用很长时间进行深入创意,但始终无法突破思维局限。”针对此现象,教师应果断提醒学生把思维方式返回原点,回想最初分析的设计目的,设计切入点,记入的创新想法和理性的创意提炼。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回顾创意初衷,确保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5.4创意思维最终验证研究方法
学生要分析:“创意是否清晰表达最初的设计目的;设计切入点是否准确,巧妙”。以提问的方式验证创意思维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