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设计分析 探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 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探讨 浅议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模式初探 精选学习内容优化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设计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实践探析 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探究性活动的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位置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引导与策略 浅议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及应防止的不良倾向 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 探究性活动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设计 对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 例谈初中数学探究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原则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浅议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设计 浅议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设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育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到新型化教育的重大变革,无论是从教育理念方面,还是从教学方式方面都有了新的更适应学生发展的新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因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探性活动的设计分析来探讨,需找如何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有启发性的方法,使小学数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的目的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首先,要明确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探究性活动的必要性以及目的性。小学生是学习方法以及心智精神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只教会其“死读书,读死书”,对小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涯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而数学正是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能力以及是非辨别能力的关键时期,正是因为如此,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入探究性活动,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并且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探究性活动设计的策略
(一)优选教学内容,明确探究方法
探究教学离不开大量的教学材料,而且这些材料不是随意选择的,它们之间还必须存在某种关系或联系。所选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材料间能发生多教师在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把握所需探究问题背后的知识点以及知识重点,并且积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可探究点,优选探究内容,进行巧妙的包装。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将探究性活动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起来,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作用。种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联系方式,以便学生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活动。
(二)巧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兴趣
在将探究性学习活动与小学数学课堂融合起来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要以提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寻求多种解决方案为主,而不要仿照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教为主,否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思考如何设置问题的情景,才能够更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如何设置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优异的思考方式以及学习方法。
如,草地上有12只小兔子采蘑菇,有7只小白兔先回家,草地上只剩下5只小灰兔。让学生根据这一问题情景列出算式:{12-5=7(只)12-7=5(只)},接着再出示天色渐渐暗下来,7只小白兔先回家了,5只小灰兔也回家了的情景。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继续解答:(12-7-5=0)。这样用动画的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减法的意义,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十分有利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乐于学习。
(三)创设独立探究,获得思维方法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没有替代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活动,因为每个思考题都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并且问题的设计能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对如何计算圆锥体积作出思考,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引导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后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将它分成的两个部分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推导出计算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就是由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联系已学知识,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不仅懂得了面积计算公式,还从中获得了学习方法。
(四)强化实践运用,增强应用意识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生探究总结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以加强运用:一个圆柱形木料,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若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样学生可根据条件自由地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解答各种问题及解题思路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运用知识于新的问题情境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氛围,多给学生机会,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积极自主探究、乐于发现问题、乐于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积春;;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0年01期
[2] 周晓虹;;浅谈分组讨论教学的新策略[J];高考(综合版);2013年05期
[3] 王希琴;;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探析[J];丝绸之路;2010年04期
篇2
一、优选教学内容,明确探究方案
在新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学习是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这一方法,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并获取新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开展探究性学习。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问题均可设计成探究性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处处探究、时时探究并不明智。一般而言,探究性学习内容主要以问题方式展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认知特点,思考他们感兴趣的、有疑惑的问题,精心设计探究性活动。同时,教师必须研读教材,了解知识背景,抓住重点知识,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及延伸拓展点,然后优选探究内容,巧妙加工与处理。因而,在设计探究性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教师自身水平、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材内容,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探究性学习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优选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探究性活动,从而诱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究并解决问题,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如下:①有明显规律性的内容;②学习方法类似的内容;③有较强迁移性或直观性的知识,有较强开放性的问题等等。
比如分数与小数的性质、乘除加减运算定律等,这些知识既有明显的规律性,也有较高的相似度,可选为探究性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测、总结归纳等,从而发掘知识规律。例如:学习“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知识点时,可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教师将全班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然后呈现两组数学题目,女生组负责第1组题目,而男生组负责第2组题目,比比哪组计算得又快又准确。①500-(125+246);353-(78+124);156-(45+25);②500-125-246;365-78-124;156-45-25,比赛结果是男生组要慢于女生组。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上述题目,有何发现?于是学生观察到上述两组算式只是运算顺序不同,但数字与结果都相同。第1组习题主要是减去2数之和,而第2组却是连续减去2数。引导学生猜测:在类似上述习题中的算式中,1个数连续减2个数是否均等于该数减去二数之和?然后让同学们自主探究,进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即a-b-c=a-(b+c)。
二、巧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兴趣
在探究性活动中,主要以问题形式展现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需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欲望,激活原有认知经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可给学生指明探究方向,避免盲目学习。当然,为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教师应保证情境的有效性,需要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掘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因此,在设计与开发探究性活动时,教师要紧扣教材,依托问题主线,由同学们已有认知经验与生活实际出发,并抓住知识内在关系,整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并优化情境展现方式,如故事情境、生活化情境、游戏情境、启发式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
如教学《平行与相交》时,教师可通过猜想、操作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探究,通过画图形式来感知同平面中二直线的位置关系:观察黑板,如今已经有了1条直线,倘若再画1条直线,你们猜猜会画在哪个地方呢?这两条直线所在位置可能有哪些不同情况呢?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两根小棒替代两条直线来摆摆会出现的几种情况。然后小组交流,在白纸上用彩色笔画出几种可能的情况。数学教师可融入到小组活动中,选出几种代表性情况在黑板上展示。然后,引导学生分类比较,感知两条直线平行、相交的位置关系。
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意义;概况;策略
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主题,让学生对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数学活动。通过主题探究性的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主题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进行优化,使这种教学活动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一、开展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比较研究的学科,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数学教学中,为了降低知识的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而通过运用数学主题探究性教学这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并通过具体的数学实例探究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水平。
二、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概况
1.主题的确定
探究主题的确定,可以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并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所设定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数学学习情况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所设定的。
2.主题探究的种类
在开展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主题探究的分类,在实际的探究教学中,能够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类型,选取最优的主题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学习多方面的数学知识,通常包括代数、几何、图形、概率等。所以在进行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区分数学知识的类型。
初中主题探究性学习的类型通常可以划分为基于演绎推理的主题探究模式、基于数学实验的主题探究模式、基于社会调查的主题探究模式、基于文献研究的主题探究模式四种类型。
三、提高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的特性,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主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主题探究活动。
在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中,还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置一定的悬念,让学生通过探究式的研究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以及其探究价值。
例如:在初中几何“圆”的学习中,为了验证不在一条直线上能有几个圆,可以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带着疑问进行学习,保证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2.重视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进行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因为探究性学习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际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可使学生各自负责探究活动中的不同项目,共同完成探究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确立探究活动的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团结合作意识。同时在进行数学主题探究性教学中,还应该重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老师应该及时地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探究活动。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买东西,因此,可以组织学生为班级的圣诞晚会所需要的各种物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采购,有专门买饮料的、买装饰物品的。先让学生设计出不同的购买方案,然后挑选出最优的方案,组织学生实施。通过这种小组间的合作,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
3.选择合适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方法
在进行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的类别不同,所以要想取得最优质的探究效果,必须在教学中重视选取合适的主题探究模式类型。但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能通过主题探究性方法进行学习,所以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探究模式类型的使用方法。比如:在进行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公理或是定理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这些是已知的知识,所以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基于演绎推理的探究模式进行学习。
例如:在以“勾股定理”为主题的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校园的旗杆进行测量,来对这一定理进行探究性的验证。所以在数学主题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数学知识不同的主题,选取适当的探究方法,从而完成探究的目的。
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原有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学主题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数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同时,通过这种数学教学方法,还能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顺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探究性教学[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3).
篇4
关键词:探究;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182-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经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实践中,人们总结了大量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教师要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知、情感、经验是构成情境创设的三要素。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如学习小数的认识,可联系购物,由商品标价引出问题;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通过解决生活中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欲望,当把学生身边的真实问题“学校操场要铺设人工草皮,每平方米110元,学校要花多少钱?”抛给学生时,学生的参与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因为他们都愿意为自己的学校算算这笔费用,但操场的面积不知道,用单位面积度量的方法显然不适用,此时学生对于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可说是迫不及待了;又如教学复合应用题时教师创设春游的情境,让学生课前调查有关春游的事宜,课堂上来设计春游 方案:怎样租车?路程的计算和时间的安排,春游过程中怎样分组以及到达目的地的活动安排等;创设超市购物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等等。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有趣又有用。
2.联系原有知识,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而且能够激活学生的原认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知识、技能、经验的准备。如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时,联系加法运算定律,让学生猜想:乘法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定律, 并提出要求验证;学习小数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由“在自然数(0除外)末尾添上'0'引起原数大小的变化”联想并猜测:在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怎样变化?进而让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创编6的乘法口诀之前,先让学生按顺序背出1~5的乘法口诀,随着学生的背诵,教师出示1~5的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从纵向、横向找规律以后,让学生先猜测6的乘法口诀可能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然后让学生开始独立验证或探究6的乘法口诀。
3.打破认知平衡,激发探究愿望。
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对新知的需要。如学习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时,学生已经通过操作学具圆,自主探索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在直尺上滚动圆、用线绕圆一周后测量线、把圆环拉直之后测量等。这时老师拿出一个一端系有小球的绳子,手执另一端不停地绕,形成了一个“虚圆”。“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学生无奈地摇摇头。这时,学生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探寻圆周长的普遍求法的愿望。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开展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合作交流是尝试探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或全班中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互相开拓、补充、修改,促使各种见解、观点、意见趋于丰富、全面和完善,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教师要对讨论、交流作适时的启动和调控,要通过示范、引导、评价、纠正等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质疑。
2.在学生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首先要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问题有了基本的见解之后,让学生归纳整理,梳理思路,想好跟同学交流什么,怎么说,做好交流之前的准备。这样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充分准备基础之上的交流,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交流质量,更重要的是教师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他们在课堂上应有的地位,避免了以往教师眼中的好学生独霸课堂的局面,体现了课堂的教育公平,让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3.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篇5
关键词:数学;情感目标;构建
所谓“情感目标”,这里指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态度指人们对事物在情绪与感情方面的倾向性,价值观指人们对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评价或看法。依据课程在学科与学段内容方面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着各自的具体内涵。剖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描述,它可以简要归纳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意志与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质疑与创造意识,促进学生认识数学的意义与重要性”等要点。在教材内容编排中,“情感目标”通常为隐性方式,容易被教师忽视。尤其是在设计如何构建“情感目标”的课堂活动内容与形式方面,多数教师常常感到困惑,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构建,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兴趣与求知欲是“情感目标”的首要成分,它是学生“我喜欢”与“我要学”情感倾向,而这种情感倾向又决定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积极主动的行为态度,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形成。问题情境是点燃兴趣与求知欲的火花,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发求知欲的良好途径。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在《有余数的除法》课题导入时,就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孙悟空在五庄观偷得四个人生果,原打算师徒四人一人一个。猪八戒告知师傅不敢吃并要求吃师傅的那份,沙僧与悟空不同意并提出平分,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平分方案。《西游记》是小学生所喜爱的电视剧,“偷吃人生果”的故事情节经这么改造,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中“如何平分的问题”又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如在课堂练习中就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全班有49位同学,要求平均分为若干个课外兴趣活动小组,要尽可能使得剩余的人数最少,有几种分法?显然它属于多种分法问题,其中蕴含的发散思维方式就是引发学生思维兴趣与探究分法求知欲的“催化剂”,如果学生会提出“平均分成若干组而其中一组少一人”的分配方案,那么无疑是一种突破常规的创新,它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质疑或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课程学习活动的起步,科学上不能提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止步,而学习上不能提出问题则意味着学习没进入状态,因此鼓励学生质疑也是构建“情感目标”不可忽视的要求。
创设问题情境也是诱发学生质疑的良好素材信息,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或提出相关问题。对于“平分人生果”的事例,如果学生提出“难道无法平均分”的质疑自然是构建“切割分”的一种新认识的开始,而其平均数4/3又是后面探究分数或小数活动的起点。
二、关注实际应用,认识数学,领悟价值
课程知识、方法的意义与价值是课程“情感目标”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形成课程学习动机的源泉,更是学生认识课程本质的关键方面。《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这种描述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实际应用,即课程教学必须生活化,尽可能避免纯数学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并领悟数学知的工具价值。
课程教学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事实为切入点,用以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如“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感知教学,就可以先以课本、电视显像平面、地砖、电动门上面的网状图形等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表象,然后再引导学生依据表象认识归纳概括出“对边平行”的本质特征。其次是在学生已建构的生活表象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模型的描述作用。如分数2/3,它可能是一天内某段时长,也可能某班级少先队员人数与全班总人数的比例,还可以是某项工程的完成量……等等,难以穷举。2/3的数学模型,既可以描述“时间流逝”这种自然现象,又可以描述诸如“人员成分”与“工程进度”的社会现象,其语言形式的概括性与简练性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其三是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数学知识在计算或推理方面的思维价值。如房屋装修解决客厅地砖选用问题:客厅长9.6米,宽4.8米。地砖有“60×60厘米/80元”与“60×30厘米/40元”两种型号,怎样的地砖购买方案最合理?显然,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就能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计算与推理的思维价值。
三、突出探究引导,促进体验,启发创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伴随过程经历而滋生或演变的体验性产物,不同的过程经历具有不同的体验,而且过程经历越丰富,体验就也越深刻。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一种过程方式,其中的发现与创造的行为与对过程经历的体验是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因此教学中突出探究过程的引导是实现“情感目标”的重要手段。
探究过程的引导的有效做法是设计一些具有点拨或启发性的过程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与规律的自主发现与自我建构。如“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构建教学,如果仅要求学生把握“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概念特征,那么学生对概念仅是一种肤浅的理解。为了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中就可以依据其内涵要点来设计下面过程活动加以点拨或启发。
教师先给出上面四个图形,然后引导学生开展下面的探究活动:
(1)上面四个图形是否属于平行四边形?
(2)上面四个图形中,边长具有怎样的关系?共同点是什么?
(3)上面四个图形中,内部角度具有怎样的关系?共同点是什么?
(4)图A与图C,图B与图D,它们具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
(5)在上面四个图形中画出两条对角线,你能发现什么?
通过这种探究引导,学生就可以获得以下认识:①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不仅平行而且相等;②长方形与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③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相等;④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长相等。显然,这种认识均是学生的自我建构,它既属于科学探究中发现,也属于对原有知识结构的再创造。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会有着各自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形成的体验,这就是探究性学习的功效所在。
四、自主突破难点,锻炼意志,培养自信
科学上的发现或创造往往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巧妙运用或思维方式的突破。在为实现课程“情感目标”的探究性学习中,原有思维方式的突破并形成新的知识与技能是探究性学习的难点。对于难点的突破,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两种做法,一种是教师的指向性预设引导,其中得以突破的学生思维形式多半属于“顺应性”。另一种是学生的自主突破难点,它完全依赖于个体的活力思维。依据“情感目标”的过程体验特征,放手让学生自主突破学习难点是“情感目标”构建的有效模式。
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课题教学中,“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是代数中“单项式乘多项式”运算方法步骤在形式上的巧妙变通,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能自主形成“列竖式”的计算思路,完全是一种创造。当然,这既是探究性学习中难点,同时也是关键点。然而在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时,多数教师都按照教材(人教版)提供的“将多位数看做‘个位数+十位数…’之和,再将一位数分别乘以个位、十位…,接着采用口算算出结果,然后直接给出‘列竖式方法’来指向性引导学生领悟其简便性”,不难看出,学生获得这种“列竖式”的技能方式纯粹属于“顺应性”的思维领悟。对于多位数乘一位数,如79×8,由于口算能力基础,学生可能形成“8×9=72,8×70=560,,72+560=632”的算法,也可能形成“70×8=560,9×8=72,560+72=632”的思路,对于求两积之和,学生自然会想到列竖式。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提出“79×8可以写成怎样的竖式形式”与“能否将79×8与72+560=632两个竖式合并为一个竖式”这两个问题加以启发,那么就很可能促进学生获得正确的“列竖式”方法。显然,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突破难点的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思考。
课程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构建,重在课程学习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设计。“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的载体,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过程与方法”的衍生物,三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并且“情感目标”是决定“过程与方法”的依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问题设计;情境设计;过程设计;有效性
下面的片段,来自于一节小学数学研究课一商不变性质。
[片段描述]教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商不变性质(揭示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哪些疑问?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什么叫商不变性质?
怎样才能使商不变呢?
商不变性质有哪些用途呢?
……
教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怎么研究呢? (教师出示算式:180÷60=3)
你们可以根据这个算式,对被除数、除数的不同变化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下面两个问题)
(1)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商会怎样?
(180+__)÷(60+__)=
(180-__)÷(60-__)=
(2)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会怎样?
(180×__)÷(60×__)=
(180÷__)÷(60÷__)=
学生:(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从180÷60=3的例子中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那么,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其他例子来验证这一规律吗?
学生:(试着独立举例)略。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举例、验证,师生共同归纳,并媒体出示结论。
[简评]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来的,结论的得出也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整个过程经历了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形成结论四个阶段,从结构和形式上看,符合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在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空间很小,学生不是自主地对问题加以界定,不是自主地设计探究方案,只是在一步一步执行教师发出的指令。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平等对话,学生间的交往、互动少,学生的思维张力、情感投入、探究热情未能充分调动。这样的探究活动,丢失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一本质特征,可以看作是用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理念去适应传统教学的实践,是一种“形式化”“结构化”的探究性学习。
直面课堂教学,我们感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于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关于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行动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建构等方面仍存在种种缺失现象,探究性学习的本质与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彰显,理念与实际、形式与实质、过程与结果仍不相适应,理论上的应然与实际上的操作,还存在一定偏差,这些值得反思和商榷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主要”还是“重要”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面对的不是现成的、陈述性的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通过形式多样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无疑是当今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但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或都需要采用探究性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讲,学习不需要探索和发现,只要把学习的内容加以内化,以便再现或派作他用。人类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内容是不可能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为丰富学生的心灵和智慧,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当今课堂学习中较为常见的学习方式。况且,间接知识的接受学习,也不一定就是让学生被动地、消极地听讲,也不一定就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完全可以是积极的、主动的和有意义的,实践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为此,周玉仁教授指出: “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接受学习不等于死记硬背,只要学生对新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又处处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促使学生能主动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也是有效的学习。”所以,我们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同时,切不可过分夸大探究性学习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以探究性学习方式来排斥其他学习方式,搞一枝独秀。
二、问题设计——立足于适度、生成、有价值和富有挑战性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整个探究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也随问题的解决而结束。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问题设计与展开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是否能达到。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应当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问题要难易适度。所谓难易适度是指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儿童的发展水平分为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这种差异正是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因此,问题应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
问题要有方向性。有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本《万年历》。在学生观察《万年历》时,教师提出:“面对《万年历》你们最想研究什么?”学生也就实话实说了:
我最想研究出一种漂亮的年画;
我最想研究一年中有多少个星期天;
我发现每年的元旦是星期几不固定,想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
学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问题,但并不是本节课的研究内容。问题在于教师没有指明探究的方向。如果教师这样提问:“面对《万年历》你能研究出每月天数的变化规律吗?”这样探究的方向就比较明确。
问题尽可能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小学数学都能找到源于实际的真实背景,现行教材已经改变过去那种“例题+习题”的编排方式,采用“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编排方式,但教学中仍要有丰富知识背景,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体现在学习内容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联系,体现在能使学生感兴趣并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现在能满足学生未来社会需求,并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例如,制作包装盒问题、塑料方便袋的危害问题等。但要防止人为编造,脱离实际。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富有挑战性。例如: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2001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会议期间,日本的一位教师上了一堂六年级的数学课,主题是让学生熟悉正方体。课前每一个同学桌上放着8个小正方体、透明胶和剪刀。开始上课,教师手中托着一个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红色正方体,对同学们说:“这是一个正方体,它是什么颜色?对,是红色。注意,一会儿我把它变成蓝色。”然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上来撑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把红色的正方体放进这个塑料袋里,用手摆弄几下,再拿出来变成了一个蓝色的正方体。教师的变戏法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接着教师在学生们的参与下,分析其中的奥秘。由于每一个小正方体有6个面,8个小正方体就有48个面,其中24个是红色的,24个是蓝色的,所以能够做到把正方体的红色变为蓝色,如何变,这其中是有学问的。此时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最终在探索、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好奇心、求知欲具有很强的内驱力,可以促进学生克服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境设计——必须为数学学习服务
情境是联结数学与生活的纽带,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世界,数学知识是生动形象、饶有兴趣的,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只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而很少考虑它对本课教学的真实意义。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初步认识角》,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位匆匆赶路的小朋友,不慎跌倒,撞在了石头尖上。教师问:“这位小朋友跌在了什么地方?”学生回答:“这位小朋友跌在了石头角上。”教师说:“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且不谈这样的情境不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讲,也容易造成学生概念上的模糊。因为数学名词的“角”与日常语言中的“角”“角落”不能混为一谈,石头的“角”并不是我们要抽象成平面“角”的现实原形。
目前仍然存在这样的倾向,大凡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执教者都要绞尽脑汁去进行一番情境设计,似乎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能反映新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也就没有了基础和条件,也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殊不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不能以“生活化”“情境化”“活动化”冲淡学习数学的主导方向。探究性学习应以问题为驱动,以探究为特征。基于数学知识经验,以学生自主建构为内核,情境设计只是一种手段。因此,探究性学习中是否创设情境,如何创设情境,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特点的具体情况来考虑。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情境设计为数学学习服务。
四、过程设计——防止探究性学习中的“滑过现象”
篇7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含义 特点 实施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这样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式。它注重培养培养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从学习程序看,探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收集、综合、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学习内容看,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自主选择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探究活动,这有利于他们差异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从学习资源看,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个人经验都纳入其中,这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定好基础。因此,可以说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推进素质教育,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由之路。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些目标是一个整体,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逐步形成;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说第一学期要形成提出问题能力,第二学期要形成制定计划能力……这些目标也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不应该硬性规定到了哪个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或达到什么水平。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很灵活的,可以因地因人而异。
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不应把学习内容限制在某些方面,只要学生想到而且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希望学生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是因为今天学生所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是综合性问题。解决这些综合性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出某一学科的范围。在探究过程中,不论是关于生活的、社会的、还是自然的知识,只要需要就应该用上。因此,就需要的知识而言,探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
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课题“不够深刻”或“不够水平”而去干涉他们。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精神。要养成问题意识,就需要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同时养成尊重他人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特别对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需要成年人的呵护和鼓励,才不至于被扼杀。
(二)自主性
自主性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是否就意味着教师是多余的,或者说教师没有什么作用呢?当然不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教师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和计划;要检查学生计划的可行性;要提醒学生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安排学生活动、防止事故;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要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做法,防止偏见和差错,提醒学生注意实事求是,注意结论的可靠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探究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对课题意义的再认识,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报告自己的收获等等。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我们认为,从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出发,不应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应强调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三)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其教育价值。
强调探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注重的自然是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出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
强调探究的过程,但不能让探究的过程模式化、固定化。探究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评鉴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规范。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不能硬性规定哪一个步骤在先,哪一个步骤在后,也不必强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一次活动可以集中在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制定计划,如何进行评鉴等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也可以是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
(四)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不同于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与体力活动或动手技能相关的操作活动,如过去在理科的实验课中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技能。现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能够制定一套方案去解决问题,技术的问题由专门人员去解决。实践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都是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
三、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必要发展,是已有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新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学生自身与环境的“同化”或“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显得十分重要。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如何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创设学生喜爱或熟悉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
2.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课一开始就出示了课题,然后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孩子们马上就举起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整节课的内容一下子丰富了许多,气氛也活跃起来,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将枯燥的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而贴近生活,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可以为生活更好地服务。通过学生的提问题既可锻炼学生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二)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问题情境确定后,学习过程即进入探究阶段。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研究的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练而成的。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宽裕的学习空间和主动权,让他们充分地理解、讨论、感悟,高效率地达到目标,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探索研究问题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
1.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探求新知。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挖掘。只要教师有耐心,多给学生自信,就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有独特的办法和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甘当配角,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既获得所学知识,又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2.合作探究。“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深邃的问题浅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探究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动手操作。从“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中,可知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2)调查研究。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一般是直接在课堂上,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探索研究而获得的。但有些课题需要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调查、统计,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分析。例如教学“统计知识”一节,可让学生自主开展零花钱使用情况统计调查,收集全班每个同学一周时间零花钱总数、用于购买学习用具支出、用于购买教学辅导材料的支出、用于早餐支出、用于吃零食支出等数据,然后进行整理分析,摸索统计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
(三)交流沟通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经过了艰苦的探索过程,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和较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产生强烈的表达意向,不吐不快。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探究过程,揭示规律、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沟通及相互了解,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思考其他同学的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交流给每个同学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而且丰富了想象力,使能力得到了提高。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自主探究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生活,是单一价值取向的解题能力培养目标,而新课标从学会解题转向培养应用意识,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思考与交流的能力为目标,更加重视教学过程对学生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等目标的实现,这既是学生进行数学解题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数学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对于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都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运用自主探究学习的相关理论,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相关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具有较强的教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加大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只是数字与文字的组合,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易产生厌烦。运用多媒体形、声、光、色的综合优势,恰当、适量地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式教学实例,让学生轻松自如的积极参与,在游戏中对新知进行强化巩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设计多种多样趣味十足的练习,学生不会觉得练习是负担而产生情绪,不仅不会感到厌烦,而且还会怀着较高的兴趣积极有效地完成练习,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同时,通过多媒体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同化顺应及重组整合,而且可以激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非常欢迎的、乐意接受的。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通过鲜艳丰富的色彩、悦耳动听的音乐、动态变化的画面,来调动和满足小学生对视觉、听觉的要求,让小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情境里主动去参与解题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二、进行自主探究式课题教学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儿童有着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的倾向,多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并调动学生参与观察、实验、推理、判断、交流、评估等应用题解题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的再创造、再认知。同时,在介绍自主探究结果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和投影来直观展示探究的主要过程,这样既为其他同学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的机会,也为其他同学对探究结果进行思考和判断提供了充足的资料和信息。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获取探索学习的方法,进而再创造出更多知识,在实践运用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自身的自主发展。
三、鼓励主动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般来说,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解题错误,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曲解题意导致的错误、拟定方案导致的错误、执行方案导致的错误、回顾与反思导致的错误。”首先,曲解题意导致的错误。理解题目题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题”,这是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基础工作,但常常被小学生所忽视。很多小学生在匆匆读完题目后就开始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实际上对题目中的题目、涉及的概念、数量关系、相关知识概念等关键信息,都不是很了解,解题出现错误也就在所难免。其次,拟定方案导致的错误。对于解答应用题来说,拟定正确的解题方案、探索便捷的解题途径,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拟订方案关系到整个应用题能否顺利解决,一旦拟定的方案不正确,后面计算和验算得再精确,整个解题过程也是失败的。
如下例:
【例 1】小数四则计算复习课上,当老师提问: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时,有一位学生在座位上回答说:“末尾对齐”。教师举了一个例子,在黑板上写下 0.6+0.58,问:“写竖式时,你是末尾对齐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应该是小数点对齐。
然后,执行方案导致的错误。经过审题与拟订方案之后,学生尽管明确了解题思路和具体步骤,但由于不善于处理数式关系,特别是当数式计算比较复杂时,学生就有可能在演算的过程中被卡住,从而导致解题错误或解题失败。如下例:
【例 2】找规律计算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11111=( )
一些同学的错误答案是 1.23454321。一些同学无法找到横向规律,不能写出答案。最后,回顾与反思导致的错误。为了保证解题过程的正确性,在计算出答案后,还需要对整个解题过程进行检验和审视,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在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由于不重视回顾反思而出现错误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锻炼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时,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反思、善于验算的好习惯,确保整个解题过程的完整、严谨。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式教学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改变教师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的方式,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展,以自己的体验获得知识与技能。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尤为重要。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动手操作性强
小学数学中。探究式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的空间,并帮助小学生加强数学规律以及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2.趣味性强
探究式教学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把带有趣味性、适合小学生思维逻辑的数学问题设置成不同的情境,然后让小学生能够从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3.交互性强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且还能取长补短,将每一位学生的有点充分的发挥出来。探究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和合作的学习能力,并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升教学的质量。
4.创新性强
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大多数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得的答案。探究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技能及其解决的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的进一步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
二、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激发探究欲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这位古代教育家是十分重视培养学习兴趣的。爱因斯坦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要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就是指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喻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创造良好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探究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如在教学“条形统计图”中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像让学生收集零花钱的情况、调查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学生的体重情况,都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在制作统计图时,我们让学生根据出示的统计表制成条形统计图。然后反馈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提出问题,看统计图考考自己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
3.突出教学过程,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过程的教学。教师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班委决定购一些器材:35元的足球,12元的羽毛球拍,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15元的乒乓球板,2元的象棋请你帮助班委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并且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教师再充分板出几种方案,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就列式35×2+2×20,教师稍加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提供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自主性。
4.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在探究式数学教学策略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分数的学习中,提供给学生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折1/4,问几种折法。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兴致非常高。老师同时进行学生创新学习的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合作探索、实践尝试、互动启发。更多的方法被探索出来。因此,探究式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改变学生思维和知识结构。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快速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进行探究式数学教学可以提出具有现实和探索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佳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几点实践[J].时代教育,2010,10(2):206—207.
篇10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创设情境即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只有创设了真实自然的情境,学生才能较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有4个桃子(2个、1个),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到几个?前两个问题学生易如反掌,第三个问题,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答出“半个”,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学生跃跃欲试,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2.设计富有挑战性、有思考性的情境
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情境。让不同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考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方法,形成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究和建构。例如:“位置与方向”的教学,①课件先出示电影院座位图,然后分组讨论:座位上的号码是怎样排列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②模拟影院,找座位。老师将教室布置成电影院的样子,每个座位上都贴上号码,每人发一张电影票,想一想怎样找到自己的座位?③为爸爸妈妈和自己设计购票方案。以上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满了期待,使数学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实行“再创造”,必然要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探究及知识的建构的过程。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把一个半径为r,周长为c的圆形纸片平均分成16等分,然后把这16份尝试着拼成学过的近似图形,再根据拼成的近似图形,尝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学生们的大胆尝试和主动探究中,依据“以曲代直”的思想方法,将圆形转化成了学习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再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下图:
以上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充分动手拼、摆图形,并探究出16等分的圆形纸片不仅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多种已知图形,从多个图形中都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充分经历了上面的推导过程,掌握了探究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同时受到化归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的熏陶。
三、注重问题解决的策略,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1.问题意识
儿童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现实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来自数学的内部,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就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能够感觉和意识到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的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它的内角和有没有规律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折、撕、拼、量等方法,去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大胆猜测,充分动手实践,探究出任意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是180的规律。
2.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思想方法,人们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数学知识中蕴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以方法示范,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综合与分析、抽象与概括、转化与化归、统计方法等数学学习方法。如“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问题解决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进行丰富的数学联想,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目标,应该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就如教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 “金钥匙”,一旦学生们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就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探究活动的内容,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使探究学习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 上一篇:新婚家庭理财规划方案
- 下一篇:绿色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