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

篇1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指大学生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人群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大学生远离父母,对人际交往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更加强烈,但这也是困扰他们的问题。大学生能否妥善处理好人际交往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

积极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学习、发展、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爱和归属的需要只能通过人际交往得到满足,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有困难时能得到帮助,在思想上能保持与他人交流,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二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情绪稳定,学习上有同伴,能够积极投入学习,学习效率高,并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学习成绩。三是有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与别人比较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四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社会化指大学生不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形成、发展和完美自己的人格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参加各种交往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非常重要的途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大学生完成思想道德社会化、角色扮演社会化,使自己成为一个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

高职大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日渐壮大的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是怎样的?存在哪些问题?影响因素有哪些?学校能进行什么样的干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用开放式访谈法,对30名高职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大学生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

接受访谈的高职大学生,尽管对人际交往的语言描述不同,但能反映高职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一些学生认为,大学里交到的朋友是毕业后的人脉资源,自己的工作、生活各方面都会得到这些朋友的帮助。一位男生这样说:“在大学里,要好好与同学相处,多交朋友,走到社会上,谁也不敢保证不用谁,哪一天有困难了,你帮他一把,他帮你一把。”一些学生还认识到,大学里的人际交往能使大学生成长,不断完善自我。虽然受访学生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全面,但具有代表性,而且正是上述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成为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动力。从大学生的活动中也会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活跃且丰富多彩,大学生在这些人际交往活动中综合能力、思想修养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完善。

(二)高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坚持的原则

1.宽容是首要的原则

受访者普遍认为,在与同学相处中应做到宽容。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如果做不到相互包容和谅解,他们就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高职大学生把宽容作为处理人际矛盾的原则,反映了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成长过程。

2.关心、帮助和分享是普遍的原则

通过有目的的访谈、与学生无意的聊天以及与辅导员的交流,笔者了解到,学生在一个集体生活,特别是同一个宿舍的学生,他们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乐于分享。关心、帮助、分享的宿舍氛围让高职大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满足了他们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3.平等、尊重是基本的原则

高职大学生把在交往中受尊重看作基本的需要,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尊重他人。人际交往中做到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4.诚实守信是共同信奉的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大学生在某些方面诚信缺失多有报道,但高职大学生普遍认识到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和意义,在与他人交往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诚实无欺、信守诺言。

(三)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交往圈子较为狭窄

受访者普遍反映,多数一年级学生的交往局限于宿舍内,只有个别宿舍之间有频繁的交往,一个学年下来,同班同学还都不知道名字的情况并不鲜见。交往圈子的狭窄不利于高职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交往活动的广泛性

多数高职大学生基于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热心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结交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交往活动的广泛性一方面丰富了高职大学生的阅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毕业后适应社会,但同时过多的人际交往活动占据了他们的学习时间,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

3.交往目的的务实性

一些高职大学生除了日常与同学的交往,他们还会主动与某些教师、社会上不同行业的人士接触,建立人际关系。这些交往活动的目的明确,一方面为学到更多的专业技术、社会知识,另一方面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就业积累人脉资源。这说明大学生交往在满足情感需要之外,还考虑到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交往具有务实性。

4.交往对象的相近性

交往对象的相近性是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又一特点。这里的交往对象指关系密切的室友或同学,可以说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闺密”或者“铁哥们”。建立这种关系的学生之间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相近之处,家庭经济条件相近或者兴趣爱好相同。

(四)影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观因素有个性、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

三、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总体良好,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人际交往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际交往态度积极,在人际交往中能坚持正确的交往原则,进行人际交往时会考虑到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呈现出情感交往与务实交往并重的趋势。但高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交往圈子狭窄等。为改进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课程。可以通过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价值观,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大学生情绪多变,自控能力差。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掌握情绪调解方法,树立理解他人的意识,自觉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从而学会应对人际冲突,化解人际矛盾。对于个别存在严重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工作者应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与针对性的训练,帮助这些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

第三,引导和鼓励高职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学校可通过一定的制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校内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篇2

关键词:贫困女大学生 人际交往障碍 改善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高校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贫困生已成为高校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高校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解决经济困难和克服心理问题,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贫困女大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弱势,并试图提出相关的改进策略。

一、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弱势的类型及分析

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的文化变迁、环境的迅速变化,使贫困女大学生在承受经济贫困的同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1.自卑羞怯,害怕交往型

这部分贫困女生渴望交往,但内心自卑,又害怕交往,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内心很矛盾和困惑。如“某甲,女,大学三年级学生,来自红河州某农村,家中有父母及一个弟弟。父母都是农民,收入来源为种植,年收入不到3000元,今年遭受特大旱害,收成微薄。她已借国家贷款六千元。访谈中发现她始终低着头,非常胆怯,不善言辞,据她说,她没有太多的人际交往,只有几个同样的贫困朋友,没有谈恋爱,也谈不起,但很希望结交新朋友”。这些贫困大学生表面上显得很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很自卑、很脆弱。这主要是由于贫困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差异,而导致心理上的不适应造成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会形成一种认为自己能力差,交往能力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从而发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上的偏差,导致自卑者在交往活动中将自己限制在固有的交往范围内,不敢结交新朋友。

2.独来独往,不愿交往型

这部分贫困女生不能正视贫困,不愿交往,我行我素,觉得穷点无所谓,只要自己活得好。如“某乙,女,大二年级学生,来自昭通镇雄某农村,家中有父母和在读书的妹妹。李某还差3300的学费,她两年来沉迷于网络,用仅有的生活费上网打游戏,经常旷课,很多专业课重修,她独来独往,访谈中发现她衣着朴素,表情木然,不主动说话。她觉得贫困否定了她的一切,得过且过最好”。这类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评价低,他们没有生活目标,没有学习兴趣,对环境和周遭人事他们持无所谓的态度。她们常常独来独往,这类人格的贫困大学生易出现逃学、沉迷网络等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她们多数来自农村,城市和农村的巨大文化差异给他们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文化边际人”状态,在人际交往中显得紧张、茫然和失措。这种“边际人”状态易引发人格障碍,造成大学生不能或难以正常社会化,甚至会疏远现实的人际交往,从而造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

3.爱慕虚荣,主动交往型

这部分贫困女生大多学习成绩一般,但人相貌姣好或性格比较温顺。她们认为贫困不是她们的错,不愿示穷,好面子,喜欢交往,希望通过交往改变处境。如“某丙,女,大三年级学生,来自保山某农村,家中有生病的父亲,家里经济来源靠母亲种地为主,学费第一年靠亲友资助,以后的学费都未缴清。生活费是靠亲友资助。该同学学习成绩一般,但交友不少,有男朋友,衣着讲究,有手机和电脑,电脑是利用一部分学费和生活费买的高消费品。访谈中发现她善于表达,表情丰富,她不愿谈到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多的是谈她大学的生活,一些想法很实际。与朋友的交谈内容多设计饮食、服装品牌、赶潮流,讲时尚”。这类贫困女大学生在上高中时都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要面临重新定位,其中一些人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适应而导致学习落后,特别是校园内的贫富差距凸显、城乡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这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对城市大学生的嫉妒与仇视。她们比较“爱面子”,以家庭贫困为耻,在穿戴举止方面刻意避免给人留下贫困生的印象,她们常常主动积极参与人际交往,有自己的交际圈,想法一般比较实际,常做有利可图的事情,对金钱比较渴望。她们利用自身仅有的条件(如外貌优势等)极力地改变自己,以求融入到群体中,以求不被别人看不起,但事实往往出人意料。

二、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改善策略

贫困生从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已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人际交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改进贫困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和人格观,增强人格平等和人际交往意识

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贫困观。不少贫困大学生将贫困归咎于父母的无能和命运的不公。因此,不仅要帮助他们形成对贫困的正确认识和健康心态,还要教育他们明白一个道理: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而精神上的贫困却是一生一世的,精神的贫困远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面对贫困,可以有不同的态度选择:消极萎靡会丧失改变处境的信心和机会,而意志坚强则会令人顽强进取、取得成功。同时要教育贫困生人格是平等的,将相本无种,要敢于交往,大胆推销自己,才有成功的机会。帮助贫困生正视贫困,面对现实,克服自卑,增强人格平等和人际交往意识。

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贫困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使贫困生自立的重要方式。高校应搭建实践平台,提高贫困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同时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走出人际交往困境。一是加强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根据贫困生群体的特点,专门开设涵盖英语听说、计算机操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展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使其找到成就感,不断获得自信,不断提高获取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二是以项目为载体,培养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参照福特基金会在中国开展的“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的做法,从学习到就业、从心理到生活等方面,系统提升贫困生的个人能力。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生成立自己的社团组织。通过社团活动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缓解心理焦虑和各种压力,获得一种归属感。同时,与其他同学交流,增强人际沟通能力。通过这些社团可以给贫困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和特长的舞台,使他们的组织、协调、交际、表达等能力均得到锻炼,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重建贫困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结构

贫困生交友失败或人际交往障碍,一个重要原因是贫困生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要重建贫困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结构。一是交往是双向的,没有交流就没有了解。只有开放自己,才能更有效地接近他人,每个人所隐藏的内心世界,正是别人希望发现的奥秘。

一般来说,只有真诚开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走进别人的心灵世界。二是交往是平等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使别人尊重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既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在交往中要有信心,对别人要有诚心,在学习、生活、工作上,特别是困难面前,互帮互助,热忱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平等互利地交往,才有可能良好持久地交往。三是交往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期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一生得一知己足矣”。有层次的交往中一定要避免因情感投入过多而回报较少造成的心理失落感。四是交往是有选择性的。交往的双向性,决定了交往的互动性和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你,要选择能够与你产生共鸣的人作为交往对象,不要一味的寻求数量的多少,一定要注意交往对象与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持久交往,一厢情愿会造成两败俱伤。

4.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环境

一是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应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在指导学生工作、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当朋友,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二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主动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三是同学之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理解他人、宽容和接纳他人,应有友善心态,正确看待各自的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学会正确的人际沟通,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四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努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时容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鲁可荣.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J].心理卫生,2005,6,(6).

[3]杨昌勇,郑淮.教育社会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王枚.贫困大学生的交往心理探析[J].理工高校出版社,2004.

[5]李国建.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心理扶助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6]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7]郑开春.影响交际能力的非语言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

[8]唐为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转换的印象知觉对其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1).

[9]李悦.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关怀的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2000,(3).

[10]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6).

篇3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

第一,交往需求迫切,但往往期望值过高。渴望友情,寻求归属感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可是,一些人又经常为找不到可以依赖的朋友而苦恼,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交友期望值过高,许多人把情投意合,共同成长相互理解作为选择朋友的标准,希望所有交往的人都能够成为自己的密友。期望值过高,客观上使自己忽略了一般性的交往,必然导致朋友或没有朋友的结局。

第二,交往目的多样化,但一些同学在交往方向上存在着误区。随着社会的变化,大学生的交往目的也由单一的情感型转向了多样化。另方面,一些大学生对该与什么人交往,交往程度的深浅没有正确的认识,表现为:交往方向单一,交往半径较小,与同学交往多,与社会交往少,热衷于与老乡交往,疏远与班上同学的交往,愿与朋友,恋人交往,不愿与集体同学交往,进行一些盲目的社会实践。

第三,交往的自主性增强,但是一些同学却走向了自我中心的极端一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个性,爱好,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兴起,性格等的了解,只注重自己的需要和体验忽视他人需要和体验对他人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较少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个别同学孤辟,自我封闭,导致交往中的角色固定,无法适应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转换。有的同学虚伪,嫉妒,出现了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特征,降低了人际交往的质量、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社会而改变,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自己去学着与人沟通交往。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崇尚自由,兴趣广泛,勇于接受挑战,竞争意识和独立意思较强的个性特点,在生活中希望被人接纳和认可。当代大学生的亲密人群以同学和朋友为主体,愿意与同学和朋友分享情绪,倾诉交流,但同时他们自我中心感强烈,不会控制负面情绪,追求独立却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张扬个性有时却显得叛逆,乐于助人但又常常显得缺乏责任心。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信息网络生活虚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在信息网络时代,生活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新特征。网络聊天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构建人际关系的主要方式,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面对移动飞信、移动QQ等发短信的大学生。虚拟的网络空间为大学生多种角色的扮演提供了可能性,产生了“网络新生活方式”,“一键式人际关系”,大学生们更爱使用FACEBOOK,TWITTER,BBS交换意见,共享生活。但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缺乏自控能力,容易沉溺于网络虚拟的优越感与成就感中,产生心理上的依赖,迷失“现实角色”并使得正常的人际交往得不到保障。大学生所乐于“织围脖”,“晒生活”的网络交流方式虽然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相对充足的信息交流的机会,但是同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信息交流而言,网络传递的信息缺乏情感性,使大学生离开网络就无话可说,无题可想,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表现为他们成为“网络上很活跃,现实中很内向”的人际矛盾体。对信息网络的依赖减少了当代大学生在现实中与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导致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淡漠,造成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障碍。

2 独生子女特点“宅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的单一性,交往群体的限制性,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缺乏人际关系的相关训练环境,表现为难以处理人际关系和融入社会生活,以致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个人情感意识和兴趣意识,变得越来越厌烦和现实中的人交往,尤其缺乏和长辈的必要的交流和沟通。面临社会交往的困难,一些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上的社群认同感,越来越爱生活在自己所感兴趣的小圈子里。导致了“宅化”的快速流行,产生了“宅男”、“宅女”现象。调查表明:73%的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喜欢呆在家里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睡觉、上网、叫外卖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规律,他们完全生活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生活环境中,容易形成孤僻、焦虑、感情淡漠等负面情绪。

3 学校教育环境,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学校教育环境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阶段的教育往往重视大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的健康心理、综合素质、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对自我缺乏客观的认知和评价。更缺乏人际交往技能技巧的培养和引导。当进入大学生活后,大学生所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思维观念等有了显著变化。很多大学生感到升入大学后没有人引导他们该做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怎么选择今后的生活,感到迷惘与困惑。调查发现:82%的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不自信和恐惧。对个人交往能力和他人信任度的缺失;75%的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其中女生问题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自我的中心意识较强,凡事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往往不善于站在同伴的角度感受和思考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有哪些相关文章:

1.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哪些

2.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哪些

3.当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社交关系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的概念: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1.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在与别人交往时,习惯于“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的处境和利益。

从我们调查的数据看出,男生和女生都认为最容易引起宿舍矛盾的原因是个人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说明不为他人着想,只考虑一己私利的人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自我封闭型。如今,有些大学生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从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他人的评价是非常在乎的,但还是有很少一部分的学生几乎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想法,不为他人考虑,久而久之,别人就会和他们疏远,形成无法逾越的交流鸿沟,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的改善。

(3)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都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

(4)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为,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别人缺乏信任。在我们大学生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提防。大学生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优越感便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后,有的学生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的地位,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2.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出现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拜金主义思想逐渐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的大学生以求财的目的与他人结交,这种裸的金钱关系并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一旦这些利益关系瓦解,这种虚伪的人际关系也会立即崩溃。

(2)素质教育的匮乏。我国目前的教育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是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和渗透性,从日常生活中、细枝末节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严重问题,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3)家庭教育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正地学会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

三、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1.从自身出发,注重人际交往技巧

(1)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因此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的个性培养,不断拓展自己的内涵,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2)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大学生要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有人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2.从外部环境出发,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

(1)社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也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逐渐养成社会功利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对此,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力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端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大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更乐意与他人积极沟通,及时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和问题,改善自身人际关系。

(2)家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尤为重要。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家长要摒弃溺爱孩子的教育观,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再者,在如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和平年代,家长应适当创设一些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处理、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

(3)学校:加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素质教育在大学生间已经普及,但是并未能深入改善大学生夫人心理状态。因此,学校应加强素质教育,从心理上改变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和信心。

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向大学生系统传授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确影响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明确交往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等多种认知偏差,帮助学生消除一些非理性的交往观念,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除此之外,学校还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组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团队、勤工俭学等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各种社团、科技活动、协会等实践活动;并且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解开交往症结。

四、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意义

此课题研究对于大学生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交际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找更加合理积极且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1.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专家丁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学生恶性报复事件,无一不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例如: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令各大学的学生感到震惊和惶恐;多年前清华铊中毒事件,那名受害的女大学生成了一名智障人士,令人惋惜遗憾;南京某大学生捅死室友事件,令人心寒。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大学生正常、舒心、充实的校园集体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的有利因素。

2.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确立自我价值感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自我价值感。人的自我价值感一旦得到确立,生活就会富有意义,使人充满生活的热情。一个人必须不断地通过社会比较获得充分信息,使自己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才能保持其稳定的自我价值评判。

3.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化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个人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据我们调查,许多大学生都喜欢独自完成任务,并不喜欢集体合作,总是认为自己独自完成更有效率,实际上却适得其反,并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所以,团队意识十分重要。人际交往就是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最佳途径,能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氛围中逐渐提高在集体中的处事能力,为走向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P129~141

[2] 罗增强.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艺术,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2月,Vol 18

[3] 王晓红.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3 期,2003年9 月,P65~67

[4] 唐超琼.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及应对办法,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Vol 19

篇5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策略

当今社会,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扩大开放、增进交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通有无,已成为时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无论是社会之间,国家之间,还是个体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因此,有无较强的社交能力,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否与人正常交往,是衡量现代人是否具有开放社会适应性的标准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学习做人的地方。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吃饭、睡眠时间以外,其余时间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1]可见,人际关系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帮助大学生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重在研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受挫的处理。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及归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较之于中学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社会性更强,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理解和尊重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需求层次得到满足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际交往中,大学生存在诸多困惑,诸如人际关系的淡漠、郁闷、不和谐、甚至敌对等。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个案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的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2]。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室友关系、师生关系。为了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个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笔者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于2010年11月,分别在淮北师范大学和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发放问卷1000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问卷回收了920份,回收率92%,在回收的问卷中统计显示,87%的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13%的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性一般,在调查中没有任何人选择“不重要”。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显现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同学之间接触面过于狭窄。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如:同学中几个关系亲近的同学可以用“哥们儿”、“姐们儿”相互称呼;在大学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大学生结伴而行。据问卷显示,回答“在学校里只有一个好友”问题的同学在85%以上,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仅限于小群体之间,比如仅与同室的个别同学交往,与班级或系里的其他同学交往很淡漠,甚至大学四年临近毕业还不知道同学名字的也大有人在。第二,室友关系紧张。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里,寝室室友之间的关系处理恐怕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了,它是这么的普通,每天都会遇到,并且它也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处理得好,也许就会有3个知己,相反,处理得不好就会度日如年。如:有一位女同学来访,问能否在校外租房子住。主要问题是无法与同寝室的人相处,一见到她们就心里特难受,希望搬出去住。大学二年级的李同学对我说:“宿舍同学关系一定要搞好。为了融和到环境里面,只能开始学习打游戏了。因为舍友平时在宿舍就爱打游戏,聊的很多话题我根本都插不上,如果自己对游戏再一窍不通,那在宿舍里就很孤立了。”据问卷显示,60%的学生认为寝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33%的学生认为寝室里室友不能互相关心,相处不融洽,甚至还有些学生说室友还不如网友好。第三,师生关系淡漠。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的师生关系不是很满意,师生之间交往、交流都不多,关系并不密切。比如:一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课老师很无奈地说:“我要崩溃了,现在的学生不知怎么回事,你讲到精彩处,他们没有任何表情;你讲得不精彩,他们也没有任何反应。”面对学生的麻木,这位资深的老师无奈地感慨:“我受不了了!”在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你遇到学业困难时,你通常请教谁?”有79%的学生选择找同学,仅有8%的学生选择“请教老师”,更别谈及出现情绪问题、家庭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等,很少有人会去找老师帮助。造成以上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完善以及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有直接关系。他们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总是希望别人和周围环境顺着自己,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与此同时,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也阻碍着一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如经济条件较差,或因学习较差、长相和身高等原因,在与人交往中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敢与他人交往。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或各方面相对较强的学生没想到或不愿与这些学生主动沟通,甚至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伤害,加剧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不适应感,严重的可能引发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恶性事件。

二、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活将会怎样?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上存在,就必须与人交往。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时,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这就涉及到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善于与人交往,你会从中得到很多东西。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有利于人生更好的发展,反之,不良的人际交往关系将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受人际交往的影响。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渴望真诚的友情,友情来自于人际交往,而进入新环境的大学生们面对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同学,不知所措,这时如果能有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大学校园里开朗、热情的学生都是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只有拥有这种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才能正确认识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化解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形成良好的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反之,如果不与任何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久而久之,给精神和心理造成巨大压力,会给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第二,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取决于人际交往。18~25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人一生中情绪波动最大的时期,大学生正处于这个黄金时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还没发展成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一些不良情绪的出现,比如: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出现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人际关系好的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频率很低,反之则较高。第三,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受人际交往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人既然生活在社会上,就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更需要情感交流,互相探讨人生和理想,诉说各自的情感世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归属、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和依恋之情,获得愉快的精神生活,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策略

当今大学生要面对很多问题,除了学习和就业,还有人际交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心理误区,以至出现自卑、孤独、嫉妒等,这些情绪的产生受一个人的认知、心理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学院和班级可以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各学院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与其他学院联合开展一些有专业特色的活动,让其他学院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了解自己学院的专业特点,增进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校园、学院、班级之间充满活力,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排解心理问题。不正确的认知容易导致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性格和认知,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出现与同学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时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不要盛气凌人,高高在上,这样只能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只有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克服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坦然面对,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于理解别人,发挥自身优点,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自己和别人,面对与同学发生的一些不愉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者转移注意力,多参加活动,拓宽自己的交友圈等。

3.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和谐气氛的营造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不能从礼节上失败;其次就是语言艺术,学会正确的与人交流,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说话方式和语气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后果,温婉,谦逊的言语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情绪,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反之,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要学会欣赏,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老盯着缺点不放,多给别人赞赏,少点批评和挖苦,有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形成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除了上述几点做法以外,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宽容原则、诚信原则、尊重原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中要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认清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大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对于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总之,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中固有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者、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消极心理,使大学生敢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字:农村大学生 人际交往 障碍 主要原因 解决途径

随着教育的普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从而到各自不熟悉的新城市学习深造。在新的地域,农村大学生面对全新的人际交往圈。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人际交往以情感为基础,渗透着文化,经济等因素。但不少农村大学生表现出其人际交往有障碍。于此,对于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的办法。

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去处于一个探索人生,认识社会,掌握专业知识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对于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普遍存在。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一)自我认知偏差。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认识,并且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至于偏远地域。因为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以及羞怯心理,孤僻心理。从而容易过分的自我拒绝,影响人际交往,疏远别人,甚至发展成自闭,降低其社会的适应能力。各种效应终成恶性循环。

(二)交往面狭窄,缺少经验和交谈技巧。来自农村大学生较城里的大学生所接触的视野要狭窄很多,与人交流少,见识亦少。更多的农村大学生是淳朴善良。但有时也是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主要原因是缺少经验和交谈技巧。在大学中,生活圈更是多以寝室为中心,可谓是“蜗居”之疑。

(三)对网络过度好奇,导致依赖。由于农村的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最终考上大学,望子成龙的梦完成大半,认为子女所需的一切都是不留余力的满足。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因素,直到大学才能接触到互联网的生活。出于好奇,以及意志力仍旧薄弱,十分容易对网络产生额外的迷恋。从而导致依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间接人际交流,进一步削弱了青少年交际能力,从而应该关注网络对其的影响。

构建农村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

针对以上分析农村大学生的注意啊人际障碍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以供解决。

(1)正确认知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管你是否富有,或者才华横溢,这些都并非重点。每个人应该学习欣赏自我。自信的面对人际交往,千万不可妄自菲薄,自视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畏惧。大学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扶持的地方。在这里有的只是知识的较量,绝无财富攀比,相貌的攀比。而应该自我认知,更有自信。从而完善自我,积极地投入到人际交往到人际交往中。因为所有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或缓解都是在与人交往的实践中进行的。绝对不能因噎废食。对人际交往产生畏惧心理,停止交往。

(2)学习交往技巧。凡事都接触,用自己的模式表现出自己。使自己接触的人有亲切感,表情自然放松,表达流畅准确。又要不失身份,又要幽默诙谐融洽交谈气氛又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有时,也可多多了解伊苏,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与人交流时也有共同话题。另外,应该控制语速以及语调,能够让与自己交谈者更易听清,不会听错,造成交流不便。额外提出一点,细微之处尽显人际交往的技巧。相遇时,会心一笑,倾心问候。相知后,一句安慰,一声关心。一切的交际都在细微处升级。

(3)人际交往面狭窄,扩大交往圈。有人说人际圈的大小是与一个人的年纪成正比的。换句话说,一个随着年纪的增长,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的。何况在大学这么一个大的群体,大学生更应该建立良好的交友圈。随机结缘,走出寝室。参加各种社团及组织。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而且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认识更多有共同兴趣,喜好的朋友。面对各种竞争的压力,农村大学生应该积极向上,走出农村的阴影。毕竟,拼爹,拼家世是极少数的。

(4)建立网络交流桥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交际也显得十分突出。QQ,人人网,MSN等等,都是供给人们交际的工具。网络这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可以利用其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师长交流的话。不但可以增进感情的交流,扩张人际的交往。而且也可以学习到更多在平时课本上所不能呈现的知识。在网络平台上,时间和空间都将不是阻碍的因素。所以,正确利用网络,那么你的世界会更加美丽的。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及学校是人成长阶段接触主要的环境。所以,家庭及学校应给予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如此,他们, 才会更愿意接触他人。不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抵触情绪,作为学校教育,应帮助产生抵触心理的学生消除错误的观念。给予正确的引导,给他们学习生活的美好环境,提供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而对于家庭教育,则是父母应多于孩子沟通,交流。有敞开心扉的进行心里思想的交流。教会孩子懂得换位思考,善待他人。人际交往要发于心,止于礼。

(6)积极进行咨询和辅导,及时解决。有时候,当自己无法解决,造成困扰的话。也可以求助于身边的同学,或者是老师。让他们帮助自己克服人际交往上问题。因为老师会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帮你解决问题,走出困境。而对于同学,他们可以给以你生活中更多的关注,更明白 你的生活交际的问题出现在那里。要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一群人的力量惊人。另外,如果心理问题严重的话,成为了心理疾病,应该不畏他人的眼光,选择积极就医。专业的心理医生,会就你心理的情况给予你更为科学的治疗。相信最后会走出困境,走向人群。

篇7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higher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was established in many universities. But most of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mechanism is based on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defects in all aspects to establish external support system, and pays less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internal force. Positive Psychology focuses on individual positive quality and internal potential,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theory, to positively view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the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n learn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effectively preventing psychological crisis.

关键词: 积极视角;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

Key words: positive perspectiv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60-02

1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现状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及群体面临或认为自己正面临着某种重大生活事件,并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时所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意味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甚至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往往导致个人行为、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功能失调,容易发生自伤或伤害他人的行为从而对学生本人和周围人带来危险。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较高且随年级递增,心理危机的产生主要来自外部的应激源因素和个体易感性因素如抑郁[1-2],并且当产生心理危机时大部分大学生依靠自身力量克服,即使寻求社会帮助,求助对象也主要是朋友、恋人、家人和老师,很少考虑专业心理咨询老师[3]。

很长时间高校一直关注的是如何对大学生已产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即高校采取措施对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自杀)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危机干预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预防危机的产生。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调查以及其他关于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倾向于借助自身力量独自处理心理危机,所以为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顺利地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应该积极看待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挖掘其内在潜力,最终通过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来防止心理危机的产生。

2 积极看待大学生心理现象的理论依据——积极心理学

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部分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是“有问题的人”,他们重视对病态、幻觉、焦虑、抑郁、狂躁以及对死亡的恐惧等人类消极情绪和行为的探讨,很少关注健康、快乐、勇气和爱等人类的积极情绪和品质。众多的研究结果呈现的仅是人类的痛苦、忍受和弱点,而人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去治疗和矫正,这样并不能帮助人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无法给人们带来希望。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它关注“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倡导用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看待人性,它重视对爱、宽恕、感激、智慧、乐观、控制、创造力等人类美德和潜能的探索。它认为虽然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是绝大多数人都能过上相对满意的和有尊严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努力地发挥着自身的力量、调整自己和建设一个好的环境。因此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应该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用有效的实验和测量的方法弄清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形成途径从而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心理危机的预防。

3 积极看待大学生心理现象,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3.1 积极看待大学生的品质,重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保持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00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进行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认为大学生目前的主要心理问题是“精神萎靡不振”,有1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大学生存在“自杀倾向”。甚至有人总结了当下大学生的“十大负面形象”,即生活腐化、堕落傍款、丧志、寄生依赖、理性的侏儒、学术精神的失落、政治的冷漠与投机、道德素质低下、生理和心理素质缺憾。这些问题或许是大学生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认识它们可以为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素质指出方向和方法,但若是过多地强调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或消极品质,甚至以偏概全地把消极品质看成是普遍现象,这样会严重阻碍大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和体验,也会使大学生无法看到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着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李自维和张维贵对大学生积极品质调查分析后发现大学生认为最重要且自身符合程度最高的积极品质有信用、真诚、信任、自强[4],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不仅从思想上认为信用、真诚、信任、自强等重要,而且在实际中,这些方面能做到言行一致。我们应该更多地把目光集中于大学生这些积极的品质,通过报告、讲座、团体和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有哪些积极品质、它们是如何表现的,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地自我评价,从而通过发扬他们的积极品质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品质,不断发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去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

3.2 积极看待大学生的学习状态,重视大学生学习中的优势所在 2005年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结果发现社会公众认为大学生学习态度非常好占8.5%,学习态度较好、能认真完成作业占41.7%,态度一般、敷衍了事占38.8%。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公众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较低。但是仅仅从学习态度一个方面还不能代表大学生学习的整体状况。杨晓辉针对大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主要包括学习责任感、学习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策略等方面对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漳州师范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八所高校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学习责任感较强、学习较努力,学习动机比较实用和功利,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学习效率不理想,学习活动容易受外界因素左右、较少自我反思[5]。可以看到大学生的学习状况既有不足,也有优势。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这有助于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首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变革,逐渐使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的特点,不仅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而且可以通过探索和创造完成学习过程,并在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学习责任感。其次,学习途径逐渐多样化,除传统的教室授课外,网络学习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此外,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升级,移动学习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识和接受,有调查发现有41.6%的被调查大学生对手机学习持积极态度,对手机学习持中立态度的学生也达到51.4%。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可以以较低的花费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学习信息,并且还可以与众多的学习者讨论、交流学习内容和学习经验,进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所以,面对大学生的各种学习状况,应该客观地评价大学生的学习状况,积极认识和促进这些新的学习特点的发展,用优势去克服和弥补学习中的不足,预防学生学习心理危机的产生。

3.3 积极看待大学生人际交往,利用现有优势克服交往不足 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研究大都集中在分析当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如人际交往接触面过窄、宿舍关系紧张、人际交往的功利化倾向、人际交往的消极闭塞和虚拟淡漠倾向等,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毋庸置疑这些研究为我们预防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很大帮助。但是只看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忽略对现实优势的强调,还不能真正做到对人际交往危机的有效预防。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其自身的特点。当代大学生处于新媒体时代,通过互联网和各种通讯工具,他们可以与任何人就各种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交往的对象和范围日益扩大、交流的话题和内容日益丰富、交流的频率也大大增加。如能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对改善现有人际交往的不足会有很大帮助。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有其自身优势。姚利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发现:就总的人际交往能力来说,大多数大学生(60.2%)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极少数大学生(3.6%)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就具体人际交往能力而言,多数或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交际与交友、与异往、交谈、待人等方面的能力都较强[6]。骆风对广东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每周会用1-6个小时来专门与他人交往,每年专门用于人情交往的花费在1-600元之间[7],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识到大学期间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较为清晰地表达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惑、能够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作出较为合理地分析并能对理想的人际交往提出自己的认识,他们不仅感受着问题的存在,也对此进行着理性思考。此外,虽然大学生存在着人际交往的困扰、存在着对人际交往现状的不满,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善现有的人际关系,他们有改变的渴望。并且有很多同学通过阅读有关人际交往、心理学、人物传记等书籍,参加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的各类讲座和报告,参加社团活动和进行心理咨询等方式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出了积极地尝试。肯定学生已有的努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鼓励他们继续为改善人际关系进行各种尝试,并给予他们人际交往策略的指导,进而预防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的产生。

不可否认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学习状态、人际交往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但一味地强调这些消极方面会让我们忽视大学生本身具有的优势和潜在力量、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换一个角度,更多地关注大学生心理现象中存在的优良品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挖掘他们在这个变革时代的困境中展示的自身力量,才能更好地预防心理危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董芸.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调查与心理干预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9-51.

[2]乌德利,何光耀,李海凤.广西沿海地区大学生心理危机调查及干预—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1,2(6):100-105.

[3]鲍舒宁,陈丽苹,孟玲娟.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和干预机制的调查研究—以杭州下沙13所高校为例[J].中国商界,2011,

(11):242-243.

[4]李自维,张维贵.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调查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119-121.

[5]杨晓辉.对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48-50.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它以情感为纽带,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以相互交往为手段,以自我暴露为标志,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着人们心理距离的远近。大学生人际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关系指大学生与之有关的一切人际联系,狭义的人际关系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关系。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的问题

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就容易形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里矛盾,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当今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缺乏和他人充分交往的能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怀疑他人等。常见的表现有以下5种。

1.自我中心

一部分大学生总希望周围的人围着自己转,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能从别人的角度认识事物,对待事件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对于自我的过度关注造成了大学生一系列的交往问题。因此,大学生要纠正自我认知的偏差。不仅要正确认识自我,还要客观认识他人。通过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2.自卑

自卑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这是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这种大学生缺乏自信,做事胆怯,优柔寡断。也有部分学生以自己的盛气凌人的架势掩饰心中的脆弱。大学生自卑产生的原因很多。如家庭背景、学习等,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要努力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正确认知自己,还要认识到人无完人,学会积极与人交往,增强自信。

3.嫉妒

嫉妒是对条件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交织的复合情绪。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超过别人,但是一些大学生对于超过自己的人不服气,自己能力确实又赶不上,无能为力,只能报复别人,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但是这种心理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和厌恶,使交往变得困难。这些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修养,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用正当、合法和理智的手段消减这一心理。

4.猜疑

猜疑就是对别人不信任的一种情感体验,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对别人总是不信任,不肯讲真话。抱着怀疑的态度与人交往,势必导致多疑的心理障碍。多疑心理可以表现为自我暗示、缺乏自信等。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要加强锻炼、做到心胸开阔,如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培养豁达乐观的人格、消除对他人的偏见等。

5.孤僻

一些大学生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自我封闭,这些大学生总是不愿意和别人交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出现寡言少语的现象。如果大学生想改表这种情况,就要努力让自己融入集体中,其次还要克服自负、自尊或自傲的心态,积极与他人交往。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促进个性发展和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积极、主动、良好的交往观是大学生健康交往的基础,大学生应培养主动交往的勇气,坦诚自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平等交往,达到团结同学、自我发展的目标。

2.遵循交往原则

2.1诚实守信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训练,提高心理素质,积极储备各种交往品质,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诚实是做人之本,诚实就是要说真话,办实事。守信就是讲信用。正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际关系好的人,一般都是诚实守信的人,如果你要和别人交往,首先要有一颗真诚的心,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使人际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

2.2宽容

宽容是一个人乐观、自信、胸怀宽广的表现。由于个性差异,大学生交往时,彼此难免产生矛盾,因此,大学生在交往中要保持胸怀宽广,不要斤斤计较。另外,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2.3平等

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交往者的良好心态能够确保交往的顺利进行。交往过程中,交往者要有一颗平常心,把对方放在平等的位置,当自己受到挫折时,能够克服挫折,冷静对待,并信任对方。

2.4求同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等都有不同,在人际交往中,要看到彼此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切忌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对方,去衡量别人。

3.提高交往技能

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应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

3.1主动交往

很多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有的性格内向,不乐于与人攀谈,这样很难在短时间内赢得朋友,建立朋友关系。有的人不愿意与别人交往,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话题,大学生可以寻找双方共同的话题来讨论,避免冷场。如社会新闻、体育赛事等,又有可能从彼此的谈话中找到双方共同的兴趣点,更进一步地了解对方。

3.2学会倾听

倾听是对对方的尊重和欣赏,对于交谈的双方,积极倾听会向对方说明你是一个值得谈话的人,无形中提高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增加对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

3.3善于赞美和表扬

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交往技巧,它能有效地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渴望被人赏识是人最基本的天性”。适时的赞美可以增进彼此的吸引力。真诚地赞美对方,但是不要夸大,要真诚,让对方感觉你是出自真心。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跳板,步入社会后,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为尽快适应,就不免频繁地与陌生人接触,怎样与陌生人交往是大学生必须学会的。社会中的人形形,你对他又一无所知,要尽快的认清他的品质,如何做到这一点,大学生应在学校和社会中不断实践,从而获得经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网络文化 人际交往 大学生社交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204-02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络作为一个大型的交流平台,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了方便,各种交流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大学生自然成了各大交流平台的主力军,QQ、人人、微博、微信等,都成了大学生交流和释放感情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大学生相互交流的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渐渐疏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际,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也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有着他们自身的特点,有朝气、爱玩、喜欢新鲜事物。他们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交界处。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因身处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都比较单纯,他们的交往没有太多的功利掺杂其中,注重的是感情的交流,重视真诚的交往,交流的对象也往往是年纪差不多的人群,他们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友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迫切性。因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希望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有很强的存在感。所以,精力旺盛的大学生们对人际交往的渴求极其强烈。

最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比较狭窄。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安静的校园,与社会接触不多,交际圈较小,学生之间交往也比较单纯,很少使用技巧。因此,大学生普遍缺少真正的交际技巧,交际能力较弱,在网上与陌生人交流上当受骗的可能性也较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充斥的网络世界,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网络文化便潜移默化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而无法自由自在地活动,也无法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角色,而网络世界则可以帮人们实现这个愿望。在网络文化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心里理想的角色自由地与别人交流,这个形象常常和现实中的角色形象有所不同,甚至完全颠覆。因此,这种脱离现实的角色扮演与人际交往,使得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开放性

和传统文化相比,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地域的人都可以相互交流,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简单。大学生可以尽情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与别人交流,而且交际对象的范围也很广,各个地方、各种职位、各种类型的人均可以成为交流对象,这无疑开阔了大学生的交际圈,使其不再局限于校园之内。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一个中心,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现实生活中地位高低的现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与所有人平等交流。网络不仅是一个交流平台,同时也是一个表达自我感情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必考虑现实中的种种因素。一方面通过情感的宣泄能够减轻压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平等意识,使其不要太过自我。

三、网络交际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随着网络交际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际也已经摆脱传统交际的地域时间的限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网络交际以其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显著优势,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最主要的平台。伴随着网络交际而生的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如QQ、人人等聊天软件,还有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大学生作为这些平台的主要用户,其人际交往也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影响。

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放性的网络使大学生的交往变得更加灵活,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和过去的好友联系,还可以实时关注老友的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使友情不会因为地域而中断。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有着相同的爱好,相同的理想。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一些网上的兴趣小组或者交流群,与不同的人相互交流心得体会,通过网上交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相互理解和合作,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网络的互动性也使人们相互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无障碍地与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人沟通交流,可以使大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增强。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人,他们在现实交往过程中不敢与别人做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在网络交际的环境下,他们则不必考虑那些因素,可以在网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必感到害羞或尴尬,这对改善内向学生的交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人们在利用手机等交流工具的时候,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考虑用词或者回复,避免了传统人际交往中的许多不便。大学生通过网络交际,极大地丰富了交际圈,扩展了视野,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四、网络交际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成瘾症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一个值得关注的严重问题。高中近乎封闭式的管理,繁重的学习压力和紧张的学习氛围,压的每个学生喘不过气,而到了大学,自主的学习模式和轻松自由的生活环境都容易使大学生有一种“脱离苦海”的感觉,相对的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而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放松身心最好的工具。很多学生过度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严重的甚至几乎与外界脱轨,因为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尽情宣泄情感,直抒己见,再加上网络游戏等给人一种虚幻的荣誉感,就更容易使大学生沉迷网络,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容易导致大学生性格扭曲,孤僻不合群。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也是吸引大学生网络交际的一个主要方面。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角色常常与现实生活差别很大,甚至完全不同,与现实生活的过度悬殊往往会使大学生形成多重人格,如偏执型、自恋型、边缘型等多重或双重人格。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因为网络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通过不断地变换身份、背景,使自己成为理想中的形象,给自己营造一种虚幻的满足感,这更容易使他们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自己应尽的职责,同时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于网络聊天,会使他们缺乏与身边朋友的交流而过度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不利于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交际心态,容易使其患上社交恐惧症或多重人格,无法使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网络自身的监控性很弱,使其成为犯罪多发地带。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犯罪欺诈提供了便捷有利的条件,加之大学生防范意识不强,容易上当受骗。还有一些大学生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失意或者挫折,从而选择在网络世界里宣泄情感,逃避现实中的责任。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养成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选择逃避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他们不必遵循现实交际中的道德原则,不守信用、欺骗等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最后,网络的虚拟聊天使网恋变得越来越随意,很多大学生只是为了一时的兴趣而随意进行网恋。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不是真的想和对方谈恋爱,有的只是因为一时的寂寞或者兴趣而开始一段所谓的恋情,因为双方都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结束恋情而不需要负任何的责任,这种网恋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还会使他们养成不负责任的坏习惯。使他们在情感上较为随意,无法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恋爱观,对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五、发挥网络文化积极作用的意见和措施

网络文化对人们的人际交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网络的快捷性为人们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网络的高效性和互动性也成为大学生选择网络交际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交际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最大化。

(一)学校应加强网络监管

网络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所以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对社会有利的一面。无论是在现实交际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交际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交际影响都很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但网络文化鱼龙混杂,有好有坏,所以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一刻也不能放松。虽然目前网络监管的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但是仍然存在漏洞。因此,还需要法律手段来进行监管,规范网络交际,创造一个文明的网络环境。

(二)强化学生自律能力

虽然当前网络监管不断强化,但是因为网络交际特有的隐匿性,使得监管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除了网络监管,我们还应该加强自身的自律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文明网络的道德讲座、贴发宣传海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以免上当受骗。同时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合理分配时间,不能过度沉迷网络而延误学习。学校应该大力宣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教导学生抵制不良的网络文化,为创造文明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营造文明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包罗万象,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宣传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日常交际。

【参考文献】

[1]王莉,卢桂桃.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02).

篇10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

一、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现状调查

为了解关于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笔者在江西省南昌市十余家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1份,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学生。

1.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析

通过对所收回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仅有20.21%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间在2小时以下,44.49%的用户每天平均使用社交网站进行社交在2―4小时,而35.3%的用户平均每天使用社交网站在4小时以上。分析以上数据,说明当代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配上较为合理,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2.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分析

调查发现,社交网络的设计及其人性化,操作简便易学,且界面丰富多样、富于变化,使得其在广大青年学生群体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而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运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以近乎成为了一种零距离、零成本、高效率的社交方式,社交网络信息实时更新,这些优势使得它成为大学生们交流学习、追逐时尚、娱乐消费等的平台。目前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社交网络有新浪微博、QQ 及微信等。而诸如微信、QQ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的软件,克服了了传统通信方式高成本、时间长等缺陷,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节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社交平台。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在使用社交网络时存在一人多户现象,即每个人都会选择多种社交网络,在南昌大学生中,使用频率排名前三位的便是QQ、微信、微博。在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中超过半数的用户选择用来与朋友聊天以及通过朋友圈了解好友的最新消息,并与朋友进行互动。而26.3%的用户选择用来了解时事新闻政策,打开视野。18.9%的用户选择了通过社交网络来了解八卦新闻,查找身边新奇的新闻。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1)方便沟通,打破障碍。社交网络极大的方便了现代大学生的人际沟通,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社交网络也正是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打破传统只能当面交流或事后电话沟通的障碍,通过网络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与朋友交流,并且使广泛结交良师益友并深度探讨学术问题成为可能。

(2)网络传输,消息实时更新。通过诸如微信朋友圈、QQ空间之类的平台,使朋友间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随时了解对方的生活与动态,并且经常实时互动,一方面可以增进朋友间的感情,使彼此间不会因距离遥远而变的生疏;另外也可以拓宽交流渠道,使相隔千里的人也能了解到彼此的感情与心情,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心情。

(3)匿名交流,保持平等关系。由于诸如微博、知乎论坛类的网站是匿名注册、登录、发表言论,使得人们在发表看法的时候更加轻松,不受拘束与限制,并且能够使网络上的每个个体间保持相互的平等,没有所谓的等级的区分,保持彼此的神秘感,使得在网络上交流各自的思想与看法变得更加真实、有说服力。

(4)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全球化与普遍性,使得使用社交网络的交往几乎可以遍及全球各地,在交流中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开拓视野的同时提高了个人的交往能力与交际技能,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模式,拓展了交往空间,借助社交工具有助于扩大交际语言,并最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满足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即为认同感,个体认为是某一群体或者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而大学生的这种群体归属感,主要表现在个体有困难时向群体求助。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帮互助中,而社交网络正是一种可以加强将个体与群体联系的平台,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同时可以引发许多人的认同感,社交网络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把想法相同或相近的人联系在一起,引发彼此间更多的探讨与讨论,而这种方式正是一种很好的满足大学生集体认同感的方式,也同时可以使自身思想受到群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在社交网络上通过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获得彼此的帮助与认同,即寻得一份集体归属感并同时获得一份自我认同感。

2.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1)过分依赖,影响正常生活。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在日常使用社交网络时过分依赖,每隔几小时就要登陆一次社交网络查看是否有消息,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有的同学甚至是每隔几分钟就会登录一次,而这种过度依赖的现象就导致了很多同学将社交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手机社交网络上,而忽视了现实中正常与别人的沟通与交流。有些同学甚至表示,过度依赖使得无法专心专注的思考学习,而总是会担心自己的手机上有没有消息,有没有人又找自己有事情。

(2)不当使用,增加孤独感。正确使用互联网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引感孤独,甚至是性格孤僻等症状。而长期沉溺于网络社交甚至会导致情感淡化,缺少热情,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而很多依赖于网络的大学生满足于在虚拟世界的情感交流,缺乏必要的、真实的社会实践参与体验,一旦依赖于虚拟世界的交流,便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漠不关心甚至疏远,久而久之变得孤独,不适应真实社交。

(3)使现实人际关系弱化。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人际交往,寻找交流对象,然而过度依赖则会导致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很多学生会无时无刻不低头玩手机,并导致逐渐弱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由于在虚拟网络环境下人们一般无法得到最真实的面部表情、肢体的反馈,使得人们逐渐弱化了对这种真实交流的敏感程度,而这种长期的机器化交流会使人逐渐淡化现实中的人际交流,在完全不同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现实生活中变得不适应,甚至会刻意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4)社交网络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信任危机。由于很多社交网络不必填写完整基本信息,而很多时候所填信息也与实际不符,使得很多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即使看到对方的消息也持一定怀疑态度,而在一些完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人们可以完全卸下人前的模样,任意发表看法,一个人可以在生活中扮演多个不同角色,扮演不同身份,使得很多同学在网络上与网络下完全判若俩个人。而由于匿名登录发表言论,使得很多学生的言论毫无约束,甚至肆意散步网络谣言,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发表看法,使得网络传播存在极大的信任危机。

(5)语言退化。在社交网络中,由于信息的隐秘性,很多人忽视甚至是放弃了使用文明用语,放松对自我语言的约束与管制,用语低俗,而当这种行为随着网络使用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为一种习惯时,当回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时便很难再改。而这种标新立异的低俗用语却因为其自带的独特感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并在网络上疯狂流行。

三、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对策研究

1.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1)心理压力大。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所面临的毕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等使得大学生在一个高压环境下高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会将长期压力积压在心底而无处宣泄,但由于社交网络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针对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个人看法,甚至借此发泄个人情绪,而这种宣泄往往会得到网络上一些人的回应与认同,并因此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成为了可能。

(2)环境决定,缺乏沟通。由于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使很多同学缺少与同龄人的必要沟通,使得他们缺乏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而在社交网络中,由于彼此间的沟通缺乏面对面的眼神与表情交流,则淡化了实际的人际交往则可以进一步满足大学生渴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心理。

(3)大学生心理。由于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集体式宿舍生活,在行为及思维方式上则需要一段时间转变,而在转变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内心孤独甚至有些被孤立的感觉,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马斯诺的需求理论,个人心理的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但社交网络正是一个可以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平台,她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在这里与志同道合的人交谈,从而找到一种自我归属感,内心的孤独感便可得到弥补,而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愈强烈,愈会使得大学生依赖于社交网络。

(4)现实人际交往少。“依赖于手机的低头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当周围的同学即使相互见面也都在低头玩手机时,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就会变少,每天将自己封闭在人机环境中,失去了与现实生活的接触,造成了现实的人情关系的冷漠,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淡然或是自卑。

(5)政府缺乏监管。由于中国很多社交网站监管不到位,致使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着社交网络的界面,而这些不良信息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意志力的形成,甚至会最终导致不良人格的形成。而针对这种行为,政府缺乏监管,没有合适的法律来约束诸如此类的行为,监控与执法脱节,使得这类违法行为在网上肆意妄为。

2.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的宣传教育。大学生所处的是价值观形成的黄金阶段,却也正是最容易被影响的阶段,如果受到了正确的引导,则会逐渐走向正确的道路。所以,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宣传教育及其必要。加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自我约束意识,加强宣传与教育,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为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社交环境。

(2)重视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传媒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在网络告诉发展的今天更是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观念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正确、全面、客观、真实的报道,对于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做到:一、紧跟时代脚步,反映贴合客观实际,传播主流意识;二、报道贴合群众,拒绝庸俗八卦的小道消息;三、保持自身职业操守,倡导文明网络。

(3)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引导。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环境的组成便包括家庭、社会与学校。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家长已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了解电脑网络,甚至对网络上所充斥的不良信息毫不知情,任由孩子使用社交网络,如此毫无约束的情况极有可能使大学生无法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正确引导。

(4)进行自我引导与自我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主体,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认识到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的重要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尚未成熟,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还会有考虑不周全的情况,则需要通过老师、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媒体的引导讲解分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与自省,吸取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并主动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自我主动教育,凭借自身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训练,大道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加强自我约束力,在能够明辨是非的前提下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问题,并持之以恒,改正不良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梅英.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冲击和影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4,(1).

[2]乔虹,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

[3]杨宏兰.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 学习月刊. 2011(14) .

[4]张玲娜.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思考[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

[5]张敏.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之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

[6]王雅倩.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心理教育研究,2008,(1).

[7]李万兵.论网络成瘾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8]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9]杨平.网络交往与人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