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们高中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高考的成绩还是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最为关注的部分,但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我们不禁发现很多学生家长和教师已经对这一传统观念有所转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的关注。

秉着对学生未来负责,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原则,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培养起来,深入地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不断发展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一、创设人性化课堂,关注学生内心世界

高中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既是对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学生未来高等教育阶段的一个启迪,因此很多学生对于这个阶段都非常重视,对于这个阶段最终也是最为关键的高考更加重视,作为教师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很多教师非常严格地对待这个阶段的教学,很多学生也是十分专注地对待这个阶段的学习,然而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课堂缺乏人性化因素,学生的内心深处得不到真正的关怀和教育,甚至很多学生都迫于压力而忘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需要,教与学处于一片茫然之中,久而久之,我们都会变得麻木。试想,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的成果不理想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们要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创设人性化的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为学生开解压力,让学生在关怀之下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用主义精神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高考的压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采取应急的学习方式,即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考试仅仅是为了考取一所好一点的大学,这样的学习方法很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往往在高考之后如释重负的那一刹那,将知识完全抛于脑后,这样的学习意义何在?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高中教育中非常普遍,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而放弃对所学知识实践性的重视,而教师为了自身的教学成果和工作业绩而过分地重视可以量化的高考成绩和升学率,这就不免造成了一种上散下松的局面,教师的不重视必然导致学生的忽视,最终变成对知识实践性的无视,这样的教学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虽然在短期之内换来了学生成绩上的突飞猛进,但是这只是饮鸩止渴,对学生面对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坚持以实践为导向,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这样,不但学生的成绩能够有所保证,而且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意义也才会真正地得以实现。高考的成绩只是这个阶段学习成果一个很片面的反映,我们不要过分在意高考成绩的高低,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为学生灌输实用主义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真正地负起责任来。

三、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最高教育

所谓综合素质的教育多半是指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经过无数教学实践的经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十分大的,而这其中包括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个性和性格方面以及内在品格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之路的成功与否,而且综合素质的教育还是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才的必经之路,毕竟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只有才而没有德的人才。

另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更好地应对高考也是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诸多的教育实践表明,影响学生成绩高低和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智力因素由于每个学生生理特点的不同而不同,这个我们无法为学生弥补,但是实践调查表明,智力因素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成果的影响是要远远小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的,这就表明,学生意志品质、道德情操以及思想观念等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才是决定学生成绩高低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关键因素都包含在我们的综合素质教育之中。由此可见,综合素质的教育并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2

关键词: 中学化学; 课程标准; 教学改革;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65-01

陕西省2007年已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整整5个年头,作为一线高中化学教师是新课程的执行者,通过上课、听课、调研、访谈等各种教学和教研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精神理解不深刻,在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以便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思考与共鸣,使新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高中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为探究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变被动反应为有计划主动获取。然而我们不少化学教师对此产生误解,一哄而上,大有课堂教学必探究之势,但教学效果事与愿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学习选题不当,将不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探究”

有些中学化学教师,常将不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探究,出现选题不当。如在“物质的量”、“盐类的水解”等概念及“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等理论强的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结果费时费力,收效不大,因为学生虽然经过了探究,但走了过场,这种没有知识基础的探究,纯粹是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生米做成了“夹生饭”,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二、把探究学习演变成了先学后教的“注入式”探究

如在“化学反应限度”教学时,先提出问题,①什么叫可逆反应?②什么叫化学平衡?③化学平衡的特征是什么?④为什么说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然后根据学生阅读探究进行讲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解答问题不属于探究,因为问题早有了答案,解答问题或是寻找正确答案,而探究则是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它与解答问题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即不是让学生找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测与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如我在进行“钠”的教学时,提出了一个探究题目,“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反应吗?产物如何?”首先让学生猜测产物,结果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认为有铜生成,我指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并实施这个计划,将绿豆大钠块置于盛放硫酸铜溶液的小烧怀中,获取实验事实,结果发现烧怀中有大量蓝色沉淀生成,还有少量黑色物质产生。追问“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他们评价、合作、交流形成共识,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置换不出铜,随后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由于反应放热,使少部分氢氧化铜分解为黑色氧化铜: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OH)2+Na2SO4

Cu(OH)2 CuO+H2O

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同学们认为思考过程中要相互交流,实验过程要相互合作,这样考虑问题更周到,解决问题要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事实上,从提高学生能力的意义上讲,往往探究的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

三、过于注重课堂完美,追求活动形式,使探究学习表面化

大部分中学教师,平时过于注重课堂完美,追求其活动形式,使探究学习表面化。如在一些示范课、公开课上,我们的教师为了课堂完美,课前进行多次演练,问题一提出,听课的同仁们没反应过来,学生们对很深刻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这样的探究学习,表面看热热闹闹,探究的问题也不少,当时看好像学生学到了许多知识,但实际上真正弄懂多少?再说,靠一问一答,学生印象肤浅,不会留下多少东西,教学效果不佳。

四、采取“放羊式”探究

我们一些教师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看成是教师省力的好方法,这样既可以代替教师,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减轻了教师讲课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但由于教师没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学习,缺乏对探究学习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把很多内容放给学生去探究,结果多数情况下所探究的内容都是学生已会的或一看就会的,有些即使经过努力去探究也无法弄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些教师探究学习过程组织得很好,但对探究结果总结不够,没有得出完整的结论,能“放”不会“收”。

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情景性、自主性和实践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学内容,体验性比知识性更为显著;作为教学手段,探究和发现是它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启发、指导作用,绝不是要求一哄而上,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也不是“放羊式”的失去控制放任自流,要在探究活动中的组织上起主导作用,在活动的层面上起示范作用,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和评价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也就是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有所削弱,相反,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那么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并非事先教师程序化设计的结果,往往是在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中使探究过程逐渐推向深入。记得有一堂化学课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杂质?学生很快得出选用饱和NaHCO3溶液洗气。不知哪位学生说了句,怎样除去SO2中的CO2呢?我要求学生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全班同学提出了许多物质均被否决,因为CO2会反应的物质一般SO2都会反应。难道此题真无解?不可能!一定有特殊方法。学生们来劲了,思路也开阔了。有同学提出用物理方法,先把混和物液化,再蒸发,先挥发出沸点较低的CO2,剩下是液态SO2。有的同学提出,先用化学物质吸收SO2,逸出CO2,再用化学方法重新生成SO2。根据这一思路得出两种方案:

方案1:SO2+2NaHCO3=Na2SO3+2CO2+H2O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方案2:SO2+Na2SO3+H2O=2NaHSO3

2NaHSO3 Na2SO4+SO2+H2O

请设计实现上述两个方案的具体实验方案?我向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在化学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的表现,盲目追求学生“兴奋点”的倾向。课堂上各种情景、多个问题轮番轰炸,学生问答、演练、讨论接连不断,表面上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渐渐远离化学知识规律。“议而不究,乐而不学”,成了浅层次上的热闹课。学生的自主性究竟是自主的行为,还是自主的思维,认识模糊。值得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笔者认为,重视科学探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尤其在学时所限情况下,应减少学生的盲目探究,并非所有探究都是有意义的体验。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除了落实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外,还应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目标的实现。通过教学活动,真正体现通过化学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实现化学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创新驱动;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16-03

一、引言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该课程的理论学习是理解计算机系统工作、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和设计开发应用系统等基本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而其实验教学则是学生得以深入理解和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的直接和有效手段。

操作系统实验教学能强化学生加深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原理、组成等基本知识,能拓宽学生编程思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与分析综合能力,所以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1]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进行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改革,面向市场不断创新实验教学的各项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培养更符合就业市场对计算机类技术应用型需求的人才。

二、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在教育教学中,大多数的实验教学往往附属于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学生在实验环节中过于随意,学习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旷课、请假等情况屡见不鲜。由于实验教学落不到实处,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薄弱,创新能力差,缺乏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造成了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2.实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2]

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教材中的主要算法进行验证性的实验,但是仅仅靠这几个算法很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众多抽象的概念,且学生在这些实验中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不能应用到实际项目开发中去,实验成为一种形式,理论与实践脱离严重。

3.实验教学平台的选择问题[1,2]

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环境选择较难,大部分的教材都是以Unix系统为例,但是Unix安装成本较贵,不太适宜用于学生实验。Windows系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操作系统,但是其大部分源代码不对外公开,学生实验时无法深入到操作系统内部进行学习和探究,不利于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的理解。选用Linux作为实验操作系统,又因为学生对Windows系统较为熟悉,大部分没有接触过Linux系统,思维定势难免会给学习和认知带来难度,因而也限制了学生对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实验教学类型和手段的单一[3]

目前的实验教学大多是验证型和仿真型的,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检验和证明。这种实验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实践操作,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过程。实验教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因此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受到了限制。

5.缺乏高水平的、双师型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校企沟通的理念和环境,缺乏企业工程化的实践工作经验,因而无法保证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指导,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针对上述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学校“第四批精品课程立项项目”――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建设中的实验教学的改革实践,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以及一些具体的措施。

三、创新驱动战略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1.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实验教学改革的条件

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实验教学体系结构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创新工作:

(1)创新制度建设,搭建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外部环境。建立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制度,改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通过结合技术创新的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积累经验,从创新过程中加深教师对产业的认知。同时建立流动编制,从企业聘请集工程理论与技术专长为一体的工程师进行实验指导,并在制度上促进这一机制的形成。这种制度建设的改革,培养了高素质的、“双师型”实验师资队伍,使实验教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从而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2)创新科研思路,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进行有机融合,促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可持续发展。以科技或市场为驱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主动找准企业的关键点和兴趣点,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项目。同时将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以综合性的工程实践项目为主线,围绕综合实践项目内容将项目模块化,按照操作系统功能的五大模块:进程管理模块、存储管理模块、文件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网络管理模块分配到实验教学内容各环节中,从而将实验教学与科研实现有机的融合。在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同时,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实验教学内容也更加贴近了产业技术对人才的需求。

2.创新实验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单一的验证型实验教学并不适合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要创新实验课程内容,精简基础和验证性实验,增加模拟设计性、规划研究性和开放性的实验,使实验教学内容的层次分明。

在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实验内容和形式,让实验教学循序渐进完成,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具体实验教学过程为:

(1)认知学习实验阶段。这种实验主要是验证型实验,包括基本的应用级和系统管理级的实验。如,操作系统的安装、文件操作等,实验中以教师辅导为主,教会学生如何安装虚拟机、如何加载虚拟机镜像、熟悉操作系统各项功能、掌握文件操作命令等。

(2)设计性实验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己编程模拟实现操作系统的某些功能模块。主要的实验有:动态优先权进程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页面置换算法等。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并不直接替他们排除故障,而是提出产生故障的几种可能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不同的见解并自行加以解决。例如,在动态优先权进程调度算法设计实验中,学生的设计思路不明确时,可从几个方面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是否考虑了进程的阻塞时间、在运行进程已占用CPU时间以达到所需运行时间时是否进程还未到达,等等,提出多种可能的情况,让学生自行思考、设计并解决问题。

(3)研究创新性实验阶段。在进行设计性实验后,学生已经从书本逐步走向实践,消除了对编写软件系统的心理障碍,提高了编程水平。此阶段是以提高素质为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强调的是主动研究式的实验学习过程。可选的实验内容较多,如进程创建、内存分配、文件的读/写等,教师给出其中较为有意思部分的源代码,要求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行提出课题和基本思路,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找相关资料后独立完成。学生在这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开动脑筋进行课题的思考和设计,因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放性实验阶段。[4]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学习能力。可让学生自成小组,在虚拟机平台上,从裸机开始,通过实例利用汇编与C语言编写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的框架,包括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文件管理和简单的设备管理。团队协作分析和设计仿真操作系统的架构和各项功能、制定实验计划、编写代码并注释说明、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说明书和实验报告,最后由团队统一提交。这样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把握操作系统的精髓,真实地消化书本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验中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灵活应用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1)借助合适的实验平台。在实验教学平台选择上,采用的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虚拟机方式,利用一些虚拟机软件,如VisualPC,再运行Linux系统。通过学生较为熟悉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相关功能来对比学习Linux操作系统,这样的实验平台更容易让学生更易掌握和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

(2)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实验教学提供交互式教学环境,让学生清楚实验的内容、重点、目的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银行家算法实验中,可以设计动态的场景,借助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在该实验中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死锁现象,又如何设计实现安全状态来避免该现象的发生等。

(3)启发式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操作系统教学内容中有多处调度算法,如进程调度算法、虚拟内存的页面调度算法、磁盘调度算法等,在实验教学中可采用对比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对不同内容的调度算法进行比较,从而对实现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目的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案例驱动式实验教学。实验中通过具体案例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要有意识地从应用及工程实践的角度,用案例、项目的方式对实验内容以多角度描述,然后让学生在案例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造。如,将开源操作系统Linux作为实例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做中学”,使学生深刻理解操作系统中的原理和算法和实现技术,让学生在内核中添加或修改功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系统软件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4.创新实验教学考核评价模式

探索、创新更加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模式,不再单纯地以上交的实验报告为最终成绩的评定。具体的方法有:提高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使得学生更加重视实验教学;对不同阶段的实验题目设置一定的权重,学生根据能力选择题目;深入学生实验项目中,随时提问,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设计思路等;程序验收时,抽选部分学生进行答辩,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学生平时的各项表现,批改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教学最终成绩。

四、结语

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体会到计算机软硬件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的关系,以及计算机体系结构对操作系统发展的影响等。我们在学校立项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立足本校,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深化实验教学体系结构的改革,培养学生对技术发展的跟踪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以达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为社会培养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与技能性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述和等.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

[2]张其亮,韩斌.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0,(7).

篇4

关键词:实验区 资本运营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29-02

一、引言

(一)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目的

1.意义。实验区是全校教学改革成果的孵化区,也是教学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的示范区,将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配套改革起示范和推动作用。因此,本课程的改革围绕实验区的地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及自主创业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目的。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团队建设、管理机制创新等积累经验,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在全校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二)已具备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环境

1.环境较好,国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2.学校大力支持,并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实验区大力的支持,这为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和基础,使得很多改革的创意和想法成为可能。

3.已经形成了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并且在以往教学实践中有部分的实施和经验积累。正是有了这些已有的积累和探索,使得后续的教学改革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和基本思路,并且在操作细节上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4.学生素质较高,学习主动较强。从教师到学生,对于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较大的动力和积极性。面对资本运营实践的丰富和发展,面对新的资本运营理论和观点的不断出现,面对教学手段的不断升级,师生都具有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改革的内在需求。

二、课程教学改革内容及效果

(一)已完成的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1.课程教学方式改革。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于2008级实验区的两个班实施了互动的多维度参与式教学改革。

(1)构建资本运营互动的“多维参与式”教学模式。资本运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在资本运营教学中贯彻参与式学习的理念,就必须根据资本运营学的课程特色及学生特点来构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了互动的“多维参与式”资本运营学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者与教学者、思考者多种角色参与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是一个学习者的角色,特别是在课程学习的前半个学期,学生要接受基础概念和理论、方法的学习,重点任务在于学习和积累。这时,老师应该通过课堂讲授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知识体系框架。随着课程的推进,在个别可行的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所有的学生要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学习者的角色,有时又是教学者的角色,还是思考者和提问者的角色。通过多种角色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在资本运营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基础概念、经典理论和前沿理论的讲授和学习,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研究型的学习。主要可以通过学习团队的构建,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研究,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论的理解,更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课堂内参与―课堂外参与相结合。课堂内的参与无疑是首要的,但是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一方面,通过学习团队的构建,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研究讨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毕博系统、电子邮件、QQ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提高学生课堂内外参与的程度。

个体参与―团队参与相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一方面体现在个体层面,这是参与式学习的基础。即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在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扮演好学习者、教学者和思考者等多种角色,参与学习过程。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参与研究和学习。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共同进行自选课题的研究,并将成熟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与所有同学进行交流,促进知识共享。这不仅能够通过团队间竞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除了要将参与的理念贯彻到多个具体的维度上,为了保证“多维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建立良好的质量保证机制。主要包括:

动机激励。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因。要激励学生更好的参与进来,首先要从动机入手。为此,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就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大量的案例和精彩的诠释来激发学生对资本运营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机。并通过对参与式学习重要性的说明来鼓励学生在理念上重视自主学习和团队研究。

积分奖励。除了动机和理念上的培养和激励,还必须通过具体的措施对学生的参与式行为进行奖励,主要可以采取平时积分的方式。对于主动提问、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积分,与其平时成绩挂钩。

选题、预演。团队研究除了可以通过成员的合作式参与提高团队学习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团队研究成果的课堂展示来实现全班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并鼓励团队间的竞争。为了保证团队成果展示的质量,需要教师从选题开始把关,对团队初期的研究成果给予指导,并在正式汇报之前进行预演,以提高参与式学习的规范性和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效果。

评价机制。对于团队研究,根据研究成果、课堂展示的效果和回答提问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团队成绩计入每个团队成员的平时成绩。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由教师和两位同学分别打分,取平均分作为团队的最终成绩。

有了系统的参与式学习的设计和充分的质量保证机制,资本运营学的“多维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才具有了可操作性。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将“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与“多维参与式”的教学相结合,根据资本运营的基本理论脉络,采取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从总体上将主题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分模块进行教学。各模块设计及学生参与程度如表1所示。

(3)课程教学组织改革。在具体的课程组织上,也采取模块化教学的方法,将每次的课程分为问答、主题教学、实实际案例参与、知识共享共四个模块。具体的设计和安排如表2所示。

(4)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将考试与实践课题研究结合,最后评定成绩。规定学生从事科研训练与期末成绩挂钩,学生课外研究课题为毕业设计课题或某门相关专业课课程设计提供基础。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

1.初步形成了“模块化设计,多维度参与”的资本运营教学模式。从模式的理论构建,到一个学期的实践实施和检验,到模式的进一步总结和提炼,通过这一相对完整的流程,“模块化设计,多维度参与”的资本运营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这为以后的精细化改革和设计奠定了基础。

2.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根据学期末对两个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四个模块的设计和参与式学习的实施,学生不仅对资本运营的基本架构和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掌握;而且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3.考试结果分析。从期末考试的测试结果来看,实验区两个班的合格率为99%。考试结果至少部分地说明了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同学们较好地掌握了资本运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些同学具有了较高的对资本运营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之处

1.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针对实验班教育模式向全球竞争、动态模拟竞争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理念,在讲学过程中注意加入一些最新国际的资本运营理论的观点和最新发生的案例讲解,培养了学生国际化创业视野。

2.教学模式多样化。既有课题讲解,也有学生互动,还有介绍学生到一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实地考察和实习,通过系统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好,培养了学生对资本运营理论的学习和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团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开拓创新性,到实地单位实习和考察,培养出了学生在复杂环境下的开拓能力并培养了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与创新精神。

3.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整合性知识和综合性管理能力的创业人才。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发挥了教师的优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知识转化为异质性能力的效率大大提高。

4.团队式的学习模式。通过参与模式的教学,实现了从过去的以“教”为主导的个人学习模式,向以“学”为主导的团队学习模式的顺利转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参与模式通过系统性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及教师引领的情景实习,极大地改善了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提升了学生在创业实操方面中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矛盾,满足了部分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与创新实现的需求。

四、课程教学改革分析及建议

1.已具备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环境。

(1)来自学校、学院的支持和重视,这为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和基础,使得很多改革的创意和想法成为可能。

(2)已经形成了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并且在以往教学实践中有部分的实施和经验积累。正是有了这些已有的积累和探索,使得后续的教学改革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和基本思路,并且在操作细节上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3)从教师到学生,对于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较大的动力和积极性。面对资本运营实践的丰富和发展,面对新的资本运营理论和观点的不断出现,面对教学手段的不断升级,师生都具有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改革的内在需求。

2.尚缺少的条件。

(1)适合实验教学目标的教材、案例集。现有的很多教学虽然能够完成基本教学目标,但是要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编写,特别是能够满足教学功能的案例集,作为基本的教学资料。

(2)适量的资金支持。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更多活动的开展。目前学校和学院对于教学改革都非常重视,在资金方面也应进一步加强,用于支持学生团队研究、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

3.对今后此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将初步形成的教学模式持续下去,不断调整和优化,以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目前的“模块化设计,多维度参与”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并且积累了一定经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实施、不断优化,以促进其真正成熟,并且具有可推广性。

(2)开发与教学改革目标相一致的辅助资料库,包括案例、视频、实践环节、网络资料、推荐书籍等。

(3)适当增加资金支持,以鼓励课堂内外各种学习型活动的开展。

(4)多结合实际的案例、资本运营实际来进行分析,是最为有效且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方法。根据对两个实验班的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好的案例和实际例子能够促进其思考和学习的效果,以后应加强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5)团队研究的管理、组织和激励还需进一步加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绩效。鼓励团队研究应该成为资本运营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对于这一方面也可以进行专门的课题研究。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不作为 应对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尽管课程制定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教育管理部门大力提倡,但一些学校对新课程的实施也只是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不是那么积极,不是置之不理,就是阳奉阴违,甚至抵触,表现出了“不作为”的态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新课程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忽视教师改革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被动接受;有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统一的要求不能适应差异性,使教师无所适从;有学校管理上的问题,采取家长式的管理,常规教学管理以“考”为中心,使教师无暇顾及新课程提出的理念;新课程理论评价和实际评价差异大,教师服从实际的评价要求,不去理会新课程改革。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教师不作为”的概念,从教师主观角度分析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不作为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教师不作为的表现

“不作为”本是法律术语,指“行为人消极不去实施自己应当履行的某种特定义务行为。也就是通常说的法律要求做而不去做”。本文所指“教师不作为”是基于新课程改革趋势之下,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在态度、行为、能力和理念等方面表现出的消极应对或者置之不理的状态。现把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作为的表现分为以下五类进行分析。

1.不想为

许多教师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套路,已经成了习惯,对整个原有课程格局认同,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惯性”,这种惯性运作的结果使许多教师仅仅满足于当前的现状,让他们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这种习惯,已经不想有所作为,存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惰性。

2.不愿为

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原有的教学适应学生,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一套不认同,或是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管理者的做法反感、抵制,不愿意进行改革。

3.不能为

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原有的教学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些教师自知能力缺乏,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的客观条件不具备,如班级没有多媒体,或是一个学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教师想上多媒体课,需要申请、排队。这样,束缚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

4.不敢为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改革,既然是改革,就有可能失败,有些教师主观上害怕失败,不想承担课程改革的责任,担心教学效果会比旧课程差,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客观上,面对学校的评估、考核及升学压力,教师不敢去尝试新的教法,觉得还是旧的课程教法更保险,至少能保持现有成绩。

5.假作为

这部分教师表面上处于“操作”状态,实际不是那么回事。最难以衡量他们是否进行了课程改革,因为他们表面很配合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每次有领导、教师听课时,花架子摆得很好,好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上课。没有人听课时,立即又按照原有的一套上课,细细检查他们的教案,除了格式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内容还是原有的一套,这实际上是消极应对。

二、教师不作为的深层原因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有如此多的不作为表现,从主观上分析,有以下几点。

1.传统课程观念束缚,新课程理念适应不良

人长期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某种较为固定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业已形成的心理定势,使人有一种按照固定模式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1] 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后,许多教师已形成了一系列和传统观念相对应的教育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相对固定的教学策略。他们认为这些做法是实践的积累,是正确的。面对新课程改革,当教师发现根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不能及时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和教学质量时,就会对新的理念提出质疑,采取不作为的态度。所以,面对升学带来的压力,他们无暇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看不到新课程理念的真正意义。因此,教师受旧的教育价值观念的束缚,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出现了不同的态度与反应,即不想为、不愿为。

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没有取得预想中那样良好的效果,就会失望,对新课程理念失去信心,认为还是传统的方法好,不愿再去尝试新的教法,不愿对新课程改革有所作为。

2.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认同感

首先,新课程改革是激进式的,把现行的基础教育定位于传统教育,要求重新建构“课程”“教学”“知识”“学习”等概念,“转变观念、转变学习方式”,采用了“推倒重来”的策略,以不容教师争论的气势,推进课程改革。对教师以往的课程观念、授课方法几乎全盘否定了,把新课程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人为地“简单化”,使教师对新课程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排斥心理,不太愿意接受和进行课程改革。

其次,新课程改革是由政府发起、专家推动的由上而下的改革,是通过国家制定改革方案、确立改革目标、编写教材,然后对教师进行密集培训,试图促使教师反思并按照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来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然而,正如加拿大教育改革专家本杰明·莱文所言:“不管人们如何抽象地看待一项政策,要教师接受,就必须让教师看到政策在他们所在的环境下是有用的。教师愿意做什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对什么是课堂中有用的东西的判断。也许一些新观念,原则上是吸引人的,但实践中却难以操作,就此而言,实施环节可能很薄弱。”[2] 如果教师觉得新课程改革并不符合教学实际,不能提升教学质量,难以操作,就会对新课程理念产生怀疑和不安全感,教师要么会按照原来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教学,要么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改造,要么为了应付,阳奉阴违,只做表面文章。

3.功利主义的价值心理定势影响

就目前的整个教育现状来看,教师的荣誉感来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这是因为不仅学校以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取得的具体成绩来考评教师,学生家长评价教师优劣时,也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一个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能考出好的成绩,升学率高,这个教师就被认可为优秀教师,就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得到更多的荣誉。至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升学压力面前被忽略了。因此,虽然学校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上课、安排整个教学,平时的常规检查也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但是面对巨大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面对家长的希望,学校最终对教师的检查与评价还是落到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上。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旧的压抑学生创造力的新的课程理念,即使认为合理,也置之不理,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出现了假作为的现象。

4.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能力差

当前许多教师课程概念模糊,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单一、意识淡薄,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和教书匠,把课程视为“法定的教育要素”,不可变更的知识与系统,只是尽可能地把教材所反映的知识原貌传授给学生,在课程面前无所作为,没有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不能从多维度整体规划教育活动;知识结构陈旧,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学科知识过于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缺乏,重专业轻基础,对学科课程以外的课程类型很不熟悉;缺乏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欠缺,在实际教学中,统一地按“模型化”要求学生,照本宣科,满堂灌,只会教教材,不会用教材教,更不会编制和优化教法。这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相差甚远,也使这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不能有所作为。

三、教师不作为的应对策略

1.树立正确课程观,推动新课程改革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构成,突破“教师中心论”的偏执;重建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准备。其次要转变传统、封闭的课程观念,过去是教教材,现在是用教材教,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对课程、教学的理解和领悟,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2.权衡利益与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应正确认识自身的利益得失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本着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分数的多少、上什么学校的区别,更是能力的提高,全面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成绩的提高。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理念的意义,认识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作用和对整个教育系统带来的活力,把应试教育带来的暂时利益和改革带来的长期利益结合起来。

3.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课程能力

台湾学者欧用生认为:“课程改革是教师再社会化、再学习的过程,课程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说,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课程改革归根到底需要教师自身的改革,正如有人总结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时说:“改变自我成为一切变化的前提。”[3] 叶澜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很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4]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应解放思想,积极投入改革,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课程能力,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进行反思性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反思,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际之中。

四、由“不作为”到“作为”,深入新课程改革

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采取什么态度至关重要。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0年,许多教师能逐渐改变思想,慢慢适应新的要求,努力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去做,取得了成绩,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持拒绝、对抗、不作为的态度。其实,尽管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驾驭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制约因素纷繁多样,但应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师作为具体实施改革行为的主要参与者,面对改革提倡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要明白学习、接受到实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教师如何由“不作为”到“作为”,深入新课程改革,使课程改革的过程成为教师与新课程改革相互适应、相互理解的过程,任道而重远。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参考文献:

[1]潘新民.基础教育改革渐变论[D].北京师范大学,2010.

[2] [加]本杰明·莱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项贤明,洪成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6

进人才开发。它改变了以往一成不变的“养成教育”思想,树立起人才个性发展观,对培养出更新、更异、更优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专业素养;数学课堂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需要新课程改革。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逐渐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它的目的和主旨是多元化、多领域地扩展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更广的涉猎多学科的知识。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应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从传统的基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向信息化社会的新教育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成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它必然要求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出现。这种新的评价体系既要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全面评价,又要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地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任务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数学课程,必须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文化价值以及数学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反思方面获得发展。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教师在实施新的数学课程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总之,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主体地位 高中 体育教学

我国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咋不断进步,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为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及其参与者。在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正是下文中所要阐述的问题。

一、传统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起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高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原因导致体育教学没有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只是侧重于运动技能与运动成绩的培养。而且把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提高学生的身体体质与健康较为忽视。从而致使在高中体育课程中,部分同学因为身体素质较差而难以承受体育课程中的运动强度,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有着强烈的厌恶情绪,为了改变体育课程中国的不足,进行体育课程模式的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程真正的发挥出它应用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存在着偏差

在以往的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为应试教学的影响,在体育教学时,教师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运动成绩,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身心方面较为忽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于体育教学的目标有着明文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为主,从而形成学生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与中心地位没有得到提现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中,教学形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教师占了及其重要的地位。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主导这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并且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中心及其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应改变以往以为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校的最终责任是为了培养和服务学生,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与中心,教师起到引导学生正常发展的作用。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是采用全体学生统一标准进行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针对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潜力得以发挥,达到逐渐提高的培养学生的目的。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单一

在以前的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单一,简单的靠运动的成绩进行评价,运动成绩是学生体能的一种表现,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全面。在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规定的较为空范与死板,学生中进行体育学习时,学习到的体育知识较为浅乏。在进行课改之,体育教学较更为侧重与学生的战术与技术的运用,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及其兴趣爱好,确定教学内容及其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及其技能,高中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让学生的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进行体育教学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前的高中体育课程上,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体地位,学生的地位相对被动。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确的体现,学生成为了体育教学的中心,有着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主导地位相比以前较为弱化,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参与者,这样不但可以创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还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在以往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是通过老师所制度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体育教学,而且老师又是通过教材来制度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只能学习到教材内的知识,并不能做到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目标及其方法成为教学的主导,使得体育教学课程的趣味性增加,也使得学生全面素质得以增强。

(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为了应付考试,致使体育教师过分的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较为忽视。在进行新课改以后,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应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新课改以前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情况导致教师的主导思想得以过分强化,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情感则往往受到忽视,体育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解与演练,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实际的教学效果也往往较差。新课改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确与保证,学生的自身情感与体验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才是如今高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的重大体现,在新课改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针对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也让教学内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应遵照新课程标准下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得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德坤. 新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1)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新课改 教学改革 意义 策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发展如火如荼,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思想和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难以跟上时展步伐,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和社会发展有明显差距,因此,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现小学语文教学高效发展,是当前教师教学的重要举措。

一、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原因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都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从古代科举考试开始,我国教育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和束缚。尤其面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很多人存在各种怨言和不满,却无力改变现状。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之下,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似乎开始醒悟,认识到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和不足,并力求对当前教育制度进行有效改革和创新,以改变传统教育体制,实现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局面。但是,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理念依然是主导思想。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手段,都难以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高分低能的学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思想和理念,进行及时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分析

1.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

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学主要以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为基础。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教学主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正为了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而实施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教学改革可以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积极的改革,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革促进发展。教育体制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不断调整,方能实现教育和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领域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摸索与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分析

改革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时代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需要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基础,改革传统落后应试教育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指导之下,学生往往存在“同一”和“同质”的发展趋势,因为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是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在学生身上,并让学生接受和认可自己的思想理念,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受到极大制约,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的发展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教师的教学思想显得更宽容和大度,能够接纳学生的不同思想和建议,并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检讨,从而使教学效率逐渐提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以学生为基础,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立足于课本教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手段天然的音、形、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学习兴趣陡增,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科目。对于小学阶段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思想和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又好又快地发展。尤其面对当前久盛不衰的应试教育理念,教学更应当进行及时革新,方能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目标。本文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分析教学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思考

初中物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物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升物理学习的价值,促进不同学生物理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是物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合理定位自身角色与地位,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并且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必须要适应时展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材的新要求

初中物理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初中生学习了解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在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感受科学精神,提高全体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上述目标,选用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始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基础物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同等的地位。以往物理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一直是最主要的,教材编订者在课本内提出了部分可供学生思考和动手的实验范例,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设置了更多探究活动,如物体发声、镜面成像原理、电与磁的发现等探究活动,在学习理论之前就能先通过实验了解物理原理基本表现,在学习理论时更容易理解。

2、教材结构的设计从学生的个人兴趣与认知规律出发,融入刚到开放性和实践性课题。旧教材的版式、内容均较为死板,按照固有学习思路安排知识内容,没有考虑学生接受这些知识信息时可能存在的困难,使部分知识显得乏味难懂,学生对之望而却步;新教材在编订时更多的对学生的兴趣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整个课程完整的归纳为一次“科学之旅”,给学生在提出了更多开放性、实践性课题,但没有设定唯一或肯定的答案,让活泼好动的初中生们能积极的进行思考和实验,寻找出更多的可能。

3、强调人文精神的渗透,蕴含更多科学与社会思想。人文精神的传播在曾经的物理教学中是经常被忽视的,教材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材料也较少;新教材中这方面提供了大量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了解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体会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同时教材中提到的很多物理学家、研究者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初中生不仅能学到物理知识,更能感受其为科学研究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二、初中物理教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过程中展示物理趣味

初中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二)增加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环节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坚持强化训练,扩展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金高义,浅谈对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反思[J],中华少年,2011(3).

[2]段杰,浅谈素质教育下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J],素质教育论坛,2009(4).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包括物理知识的获取和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效果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改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高中物理的内容编排做了重大调整及要求的侧重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一)学习过程中的体现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将目前普遍存在的题海战术、机械的训练教学方式方法,转变为启发和引导,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改革教学,在学校方面为实现高中课程的基础化、多样化和选择性提供经验,也为同学们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舒适的环境。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传统学习过程,只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强调知识的重要。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偏重于死记硬背。而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引者。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怎样才能在新课程标准下建设新的学习模式,是新的时期教师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学习类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教学方面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重点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在这方面得到了体现。课堂教学上反映出教师已经从开始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教师们正在努力实践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已经开始深入一线教师和领导心中,并构建全新的价值体系。

(三)差异化教学的体现

差异化教学是教育体系中,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所组织的人才培养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促进学生特殊才能迅速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差异化教学在高中物理课本内容的安排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中物理课本包括五个选修模块,理科生要求两个必选三个自选,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教学的重点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为每一个同学自身潜能都得到最大发展,新课标中已将差异性的教学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二、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思路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的社会生活、人类活动等,要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课程,从物理课程走向社会”的思想。

(一)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与体验活动,物理课堂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中心,是师生进行探索学习的场所。为了强调物理学习的研究性,学校要重视物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高中物理采取的物理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有:老师为学生展示人类进行物理探究的历史过程;学生自主、合作进行物理学科研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的研究。

(二)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的主导作用,将物理课程交给老师与学生,通过设计开放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师生提供可自主开发、利用物理课程资源的空间。

(三)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以及科技发展等相互联系,加强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融合、渗透,将社会科技与文化科学的发展趋势反映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更多知识,拓宽知识面。

三、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具备广泛的文理素养,丰富的物理探究活动经历,对物理课程、教学、学习的深刻理解以及相应的物理教育智慧。新课程改革中,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有自身的缺陷,也为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不能一味强调师范性,也不能一味追求学术性,要找出适当的平衡点。

(一)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之间要实现相互联系,共同促进物理教师教育,就要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理选修课程供他们进行自由选择,同时规定选择课程的基本学分,要求学生达到规定学分;要对物理系学生的物理教育专业课程、物理教学的研究训练内容以及物理教学的技能训练内容进行最低限度的规定;要对物理系最基本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物理学最低限度的专业训练内容进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