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

篇1

关键词: 多媒体计算机环境 大学英语教学 课件开发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环境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教育模式和文化观念,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一场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深刻变革。

多媒体网络教学理论受到建构主义的影响,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方法是变化的,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知识建构,这个过程是个性化的,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包括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教师作为观察者、帮助者、促进者而存在。

英语语言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实践证明,恰当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

1.多媒体教学背景

多媒体教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多种综合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以前多媒体教学主要形式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多媒体组合教学为主。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媒体的组合教学,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它还没有完全脱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九十年代后期和新世纪的到来,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加上“双主”模式的教育思想的运用,一种全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迅速发展。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2.创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和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的开放性、个性化、灵活性原则,为学习者提供与学习内容相似的“真实”情境,以帮助学习者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获取知识和技能,使多媒体计算机英语课程的设计符合人们的认知学习心理。在多媒体教学中目前主要在以下三种环境中使用:1)多媒体教室环境中的应用。利用高亮度数据投影机把多媒体计算机的图像数据信号转变为光学影像投射到大屏幕上。把计算机声卡输出的音频信号利用音频功率放大器放大后推倒喇叭发声构成的多媒体教室(教室中同时还配有无限扩音设备)。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模式上的突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机地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2)语言实验室环境中的使用。每名学生于或者两名学生配备一台显示器、一个控制板,教师通过控制控制台上的计算机,使用安装在计算机中的教学控制软件和教学课件教学,融师生互动、师生对话、学生讨论、课堂学习成果测试、学生自主学习、个别辅导、答疑等教学目标于一体。这是多媒体教学向计算机网络教学过渡的独特教学模式,是以听说内容为主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3)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环境中的应用。它是教师使用外语CAI课件特别是网络化课件教学的主要场所,具有视听环境优良,方便实现多个教室的同步授课,网络化多媒体教材的优势在这里能得到充分展示等特点。按每个学生配置一台多媒体计算机,把全部计算机连接成校园局域网,并与国际互联网相联接,每台计算机安装网络教室软件,教师机安装控制软件而组成的计算机网络教室。

3.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个挑战。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及其应用、共享和优势的互补等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外语素质,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加各学科间的交叉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思维创造性,使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课程设计应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中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多元而又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帮助学习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课程设计,更多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灵活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个性化。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语言实验室环境中、多媒体教室环境中和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是一种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较为完美的结合,也是多媒体教学向计算机网络教学过渡的独特教学模式。利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并可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个性化的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控制对学生机的使用进行控制,以及与学生直接进行对话、个别辅导、在线答疑,也可以进行个别练习、测验和作业批改检查等。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信息,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展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利用网络教室开展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更有发展前景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

4.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它们都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优秀的课件吸收了学生感兴趣、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是可以用来储存、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的教学媒体。作为多媒体教学软件,必须能正确表达学科的知识内容、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的功能。因此,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制作,需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做好教学设计、系统结构模型设计、导航策略设计和交互界面设计等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反复使用,不断修改,才能使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符合教学规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多数大学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为上海外国语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全新版)、《新视野大学英语》等全国优秀教材。该系列教材中的光盘版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对听力、快速阅读和综合教程均配有配套的教学课件光盘,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学生可利用此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对自主学习进行自测、学习评估。课件中不乏有美丽的图片、新奇的动画效果、声画并茂的录像,在激发学生的认知趣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快更好地呈现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和课后使用光盘学习,不仅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会知识,还能达到运用创新的目的。同时课件内容与时代同步、与教学材料相关的信息内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能力为目的。

在今后的研究开发中,要以科学建构主义为指导,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为前提,创新设计出优秀的适用于课堂教与学的多媒体课件。尤其建议软件人员和英语教师要配合重点开发和制作出英语快速阅读、听力理解、翻译和写作教学方面的课件,并逐渐建设具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库,更多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和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卫,付黎旭.对建构主义指导下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课堂的调查[J].外语界,2004,2.

[2]梁红,吴继耘,何立乾.应用多媒体课件改革英语教学模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第7卷第1期,2005.83.

篇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如:数学课中讲到抛物线和双曲线概念时,以前无论老师如何讲,学生都很难理解,而现在将其制作成电脑动画后,在网络多媒体教室里播放,学生可以从电脑屏幕里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形成过程,既生动又直观,其效果是既增强了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兴趣,又节省了教师板书和讲解的时间,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将体育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通过屏幕展示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的文字解释出示在相应动作的旁边,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对要领便能直观理解,掌握动作也就更快了。这点也符合学生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更具有强烈认同感的心理特征。

当前,课堂教学分为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媒体形式的不同和学生自主程度不同来区别的,媒体选择及使用情况就体现出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优化程度。以多媒体组合的课堂教学比起照本宣科的原始方法先进了许多,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作用外,还在教学当中起到了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的作用。

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以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环境――备课电子网和教学子网,将教室、办公室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达到了室室通、户户通、班班通。将办公室办成“电子备课室”,多功能多媒体网络教室给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带来了方便:便于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便于个别教学,便于开展讨论,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其次必须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的知识,能调动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学生能上网获取资料,能下载网上学习资料,能通过网上资源处理信息,能进行电脑制图,能编制电脑小报,学生、素质教育、网络、课堂教学、教师构成了未来课堂教学最活跃的要素和永恒的话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就其外在形式来讲,时间上45分钟,总体呈现出教师导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综合教学楼;建筑设计;特点;原理

1.绿色建筑设计观

我国城市化进程十分迅猛, 每天都有无数建筑物在设计建造, 我们不能等一切都研究好才开始实践。但是, 在建筑设计中, 建筑师的观念却可以影响建筑的最终形态和生态环保效果。因此, 应该倡导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具有明确生态环保目标并利用建筑手段部分或全部达到这个目标。由于建筑设计仅仅是绿色建筑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全局中的一个局部, 在绿色建筑系统其它各环节还不能有效配合的情况下, 这样的建筑还算不得真正的绿色建筑。本文权且将这样的建筑称为准绿色建筑。建筑师树立准绿色建筑观十分必要, 有研究证明, “ 在概念设计阶段, 把建筑作为整体系统设计并注重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可以比一般建筑节省50 %一7 0%的能量。” 这说明了建筑设计这个环节在整个绿色建筑设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积少成多, 可以大大减少资源能源的损耗, 这在我国目前思想意识、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国情环境中是切实可行的。

准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 利用建筑手法, 不同程度地解决、利用地形、节能材料、自然采光通风、营造冬暖夏凉室内环境等问题, 尽量减对人工环境和动力机械的依赖, 达到降低建筑综合造价和能耗的目的。同时, 创造性地利用地域建筑中传统有效的地方材料、生态节能方式和建筑形态, 延续和发展城市和建筑文化特色。

1.高校综合教学楼的特点

1.1综合性

综合性是学科建设的新需要,教育结构多元化、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以及在培养学生处理研究复杂问题等方面都提供良好的空间氛围,同时综合性教学楼使得资源集约化利用。集中式的教学建筑远比分散式的建筑成本低,同时其效率和使用便捷性提高。因此,集约式和开放型的建筑环境成为新型教学楼建筑的主要特征。

1.2开放性

校园建筑从以前的只重视教学功能而忽视活动交往功能的做法,转变为强调整体校园氛围的空间营造。当代大学校园的建筑设计在重视内部空间营造的同时,也强调与环境的融合,重视空间的开放性与可交往性,强调校园与社会交流的方便,使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

1.3信息化特性

信息的网络化使知识的传播由老师向学生单向线性灌输转变为师生的互动,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这促使高校教学楼设计更注重智能化。具体而言,教学楼都配备多媒体教室、多功能阶梯教室并建有计算机中心,在教学楼的入口都有电子液晶显示教室的安排使用情况。此外,各教室都配备空调电气设备,还有摄像头等电子设备作为教学楼的安防系统。

1.4可持续发展性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学科内容更新频繁,教学科研设备不断更新,因而要求高校建筑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例如,底层架空的交往空间可作为今后停车之用,而柱网的设计也应考虑未来空间的适应性。总之,在教学楼设计时应注重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2.高校综合教学楼的设计原理分析

2.1功能与交通组织

国内某大学教学楼以中心庭院来联系南北两侧的2幢教学单元楼(见图1)。交通楼梯在平面中均匀布置,注重入口门厅空间、楼梯厅、联系走廊和空中活动平台空间的气氛营造。同时也利用底层空间架空来获得弹性空间和作为活动交往空间,半地下层考虑停车与设备的布置。

关于教学楼的功能设置,对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教室都有考虑,即将大空间布置在教学楼的端部,小教室集中布置在教学楼的中间,功能分区明确。同时,利用底层架空和错层的处理,巧妙地安排停车空间,用楼梯的错半层将两栋楼的不同分区联系起来,只需上半层就可以到达不同层高的教学区间,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交通路线,也使空间变得活跃起来(见图2)。

2.2外部空间和环境

1)场所化的外部空间应考虑主入口和大部分教室保证有开敞的视野和良好的景观朝向,且主要入口有便利的交通。此外,内部庭院、中厅空间布置有开阔的广场、碧绿的草地,方便学生在此小憩,使之成为校园中重要的交往场所。

3)开敞的行为界面作为建筑内外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建筑的界面也是建筑设计师关注的焦点。

教学楼强调界面的开敞性、通透性和可停留性。沿建筑单元的外面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性灰空间,例如通高的柱廊、玻璃雨篷、平台、天桥、庭院等。这样的空间区域一般具有半露天性质,但又能遮风挡雨,既有开放的视野,又具有领域归属感,与直接通过大楼梯或雨篷直接连通走廊、教室的设计相比,其增加了建筑空间的层次,形成了人性化的空间构造。例如,该教学楼从主入口到门厅前的“U”形广场,再到门厅的开敞空间都是通透的界面,而且站在门厅空间中,有类似“影壁”的大理石壁画作为与中心庭院空间的分隔,但空间在视线上隔而不断,使空间层次显得很丰富,且门厅空间两侧是两处开敞的剪刀楼梯,而且楼梯每隔两层向门厅开敞,学生上下楼时均可欣赏外面的景观。

2.3美学特征

将建筑美学与建筑符号学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高校建筑特有的文化特征。例如,在建筑构件细部的造型上,教学楼楼梯底层台阶构处理及栏杆柱节点,体现出西方古典典雅主义的造型手法;庭院中的入口平台花池与排水的滴漏,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国园林中的典型造型元素。其次,在空间的塑造上,从主入口空间到庭院空间再到地下停车空间的景观轴线上,体现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欲扬先抑、对景与框景等手法,同样在空间处理上,也应该体现出造园思想的“围”与“透”的理念。

结 语

21世纪高等教育教育理念的转变,给大学校园的规划以及教学楼设计带来了新的思维,因而高校教学综合楼的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征。选取两所高校的教学综合楼为研究对象,相信阐述其特点,利用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其功能和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和环境以及美学特征,以此为今后高校综合教学楼的设计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叶彪.高校教学建筑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以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创作实践为例【J】.建筑学报,2004,5(2):52-53.

[2]邓晓红.教育建筑综合体―――新世纪高校教学楼建筑发展趋势【J】.新建筑,2003,10(1):18-19.

[3]张晓非.符号学在建筑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南北方园林造园手法的比较【J】.建筑师,2004,4(2):32-34.

篇4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双方使用多媒体手段、借助信息资源并结合教育技术进行的教学方式。它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也是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建构的过程,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进行“整合”;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丰富多变的实践情境是教学设计创新的源泉;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点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大纲来确定,也可以参考课程标准或是企业岗位标准来制定,可以是二维的,也可以是三维的,切忌大、空、虚。不同类型的课程,其教学目标应有不同的侧重,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目标,反映统一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教学重难点

在描述时一定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如“了解……的定义,掌握……的方法”等;在确立重难点时也是如此,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现有基础,重难点有时与教学目标是相同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侧重运用信息化的手段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有些老师往往过于注重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而忽略了教学过程的开展,要知道,所有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而设计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主导,要让学生期待下一步要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让学生做什么;否则,这样的教学模式依然只是传递―接受式的。

1.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所要体现的是,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过程性评价方式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等。

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转变,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常用的教学模式有探究式教学、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学习模式、抛锚式教学等。

2.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针对教学的重难点,以信息化手段来解决问题,但切不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能用图表达清楚的不用视频,能用视频解释的不用动画,能用动画展现的不用三维仿真;而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项目式、情境式、小组讨论式、观点评论式等易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法学法,并融入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实现人机交互。

3.教学过程

教学实施的过程不仅仅只限于课堂教学,更要拓展到课前课后。通过引导文、任务书、学案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前获取教学内容、目标、任务等信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充分的准备来提高教学成效;通过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手段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对其实时评价反馈;课后通过作业、任务、活动等来进行拓展,合理分配课时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要以学生学会“做”作为老师“教”的出发点与终结点,体现“做中教”的现代职教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学”的技巧,遵循“做中学”的原则。

(三)教学资源的运用

教学资源是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它提供的各种素材被使用者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资料、支持系统等组成部分。

1.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的环境通常是在多媒体教室,而一些实训教学还会使用到实验实训室等场地,教学环境不只是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主要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例如在实训教学中,通常使用校企结合教学形式,是将教学设备、环境、教学过程以企业的工作要求来进行设置,使学生体验企业氛围,规范其工作行为,培养其岗位素养。在教学环境中往往需要多媒体教室与实训场所之间有网络互通,以便学习资料的传输、课堂教学的监控以及实时通讯等。

2.教学资料

教学资料为蕴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教学资料的形式多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这些资源是支撑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大多数教学资料都可用于教学过程中,而部分三维动画、仿真软件等的使用则要注意,因为这一类资源通常会涉及版权问题。当遇到现有资源不足以解决教学问题时,则需要自己开发,或借助外界的技术支持,因而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软件项目与信息化教学设计项目之间的关联性。但只运用上述形式的教学资源进行的教学还算不上信息化教学,只能被称为多媒体教学,因为缺少了支持系统。

3.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主要指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设备的支持、信息的支持等。所谓学习能量可以定义为一个联合起来塑造个体参与学习机会的价值观、倾向和态度的复合体。例如,在体现校企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与素养,帮助其达成人生职业规划,就成为学生学习能量的支持。而设备与信息的支持则包含了教学过程中软硬件的资源,之前所介绍的教学资料可搭载于这个系统内,成为教学资源,通常我们称之为课程教学平台或者教学系统,它的作用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资料的共享,而且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及反馈。支持系统作为资源的内容对象与学习者沟通的途径,实现了媒介的功能,体现了教学的信息化传输与存储。

比如以往的评价反馈,一般一张评价表就能对学生打分,但是积累多以后,纸质的评价表不便于保存、查看,而且看不出班级总体情况。因此,我们开发了课程教学平台,利用其评价反馈系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价,用反馈的数据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分析功能看出学生成绩的分布,生成成绩单通过网络;学生也可以登录平台查询自己的成绩,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多次教学所得出的数据在分析后也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三、“信息化教学”的常见误区

在信息化教学中,应当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过程性评价方式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信息化手段是为了提高上课效率、减少设备损耗等目的而运用,切不可一味追求,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信息化资源的必要性。例如,在针对实验实训教具开发软件时,如果教具本身的价值并不是很高,可以做到人手一套,那开发的必要性就很低了。

(二)“信息化教学”不能完全替代“常规教学”

使用信息化只是一种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而辅助常规教学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常规教学,也就是说,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要“适度”。PPT是现在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也是最基本的信息化手段,偶尔的视频教学与FLASH教学游戏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上课学习的效果,不会因为枯燥而无法提起兴趣。但是,如果一堂课中插入过多的动画、视频、游戏,让学生自己学习,那势必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只专注于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而没有意识到教学的重难点。过多依赖于多媒体,也会失去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信息化”要基于“教学设计”

一堂好课肯定要有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理实一体化课程比文化基础课程更加适合创设情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情境”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人际和人机之间的交流,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意义建构”靠学生主动去完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问题。教师切不可盲目将信息化强加于教学设计中。比如在某些情境中,教师给一个关键词就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网络资源如此庞大,教师尚不能完美把握精华与糟粕,更何况学生?合理地利用信息化,使其服务于教学设计,才能造就一堂好课。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影响与应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44-03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这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这种业务模式改变了以往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的传统模式,可以随时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

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互联网+”战略和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互联网+教育”部署要求,加快“互联网+教育”步伐,2015年7月3日,腾讯正式“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并与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腾讯将与各高校在校务管理移动化、校内消费数字一体化、校园大数据挖掘与信息化建设等搭建“智慧校园”方面进行深度合作。[2]“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比如生活中已出现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购物,互联网+传统银行,互联网+打车,互联网+社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出行,互联网+医疗,等等。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互动、联接、网络。互联网时代的前进方向就是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任意互动、无限联接的网络体”。[4]

进入2016年,互联网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的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当前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浅谈“互联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与应对。

一、“互联网+”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影响

(一)教育理念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教育开放的时代,职业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办学。这个时代比以往更加要求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拥抱产业,以适应产业变革。[5]通过融合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培训优势,提高学习服务支持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对高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影响

如何有效运用新的手段,真正使职业教育成为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切实符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电子商务将可能成为所有专业的一个通用选修技能,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应根据职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将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于课程设置中。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之中,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

(三)对高职教学环境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室就是实验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就是工厂,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在“工人”与“学生”中转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日趋完善。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全程互动参与,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授课形式。[6]现在,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灌输式”教育模式比较反感和抗拒,而互联网信息技术、云计算等给职业教育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要求高职院校发展网络在线学习,形成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以互联网进课堂、生活实践进课堂、创新教育进课堂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课堂模式将颠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趋势。[7]

(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既懂互联网又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不仅仅是会使用传统的PPT进行教学,而是要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融入“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学校也应该将信息化教育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之一。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层出不穷,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学校还必须树立教师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手段和工具的理念。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不足,学校要要指导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防止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负面影响。

(六)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影响

走向“互联网+”校园,不仅是高校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的升级,更是高等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挑战,勇于做出变革的一种姿态。展望未来,未来的大学应是与互联网充分融合的,打破时间、空间界限的,真正实现学习无边界。[8]而现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设备还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新道科技在三亚建立的“智慧教室”,所有课桌椅都可以灵活拼接,教室内装有IT设备,采用虚拟技术实现企业真实场景再现,可与千里之外的专业人士互动交流,而这种条件,普通的高职院校是达不到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硬件条件差,多媒体教室占多总教室的比例不高,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教室共225间,其中多媒体教室仅110间。

二、“互联网+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如何应对

高等职业教育应融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把握好“互联网+”时代的契机,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升级。

1.利用“互联网+”思维整合职业教育,开放办学。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于2016年组建互联网学院,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合肥乃至安徽树立互联网思维,应对信息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互联网+”行动计划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围绕地区产业发展与“互联网+”对接,利用和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以建立“互联网+”全程服务平台为目标,开展研究,以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产业,服务于社会,开放全部建设资源,同时为“互联网+”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学习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以学校教学为主转变为面向社会,建立服务社会的培养基地,努力打造产学结合、技术研发、技能鉴定、职业素质训练和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可以将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已建的“安徽省物联网技术培训基地”、“巢湖市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升级为合肥市“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利用该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设备先进和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农学等专业教师数量充足的优良教学条件,开展“互联网+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

2.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按照“确定专业具体工作岗位―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归纳核心能力―研究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核心课程―整合基础课程―形成课程体系”的流程,全面构建基于符合安徽省和合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开发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微课、慕课等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一批质量优良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探索构建服务并融入专业技术教育、体现技能导向的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模块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探索构建“4+N”的技能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即4个平台:通识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课程平台、职业专业课程平台和拓展课程平台;加上N个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群。以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为重点,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具有技能化、职业化特点鲜明的,中高职对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的核心课程,共同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均纳入课程体系。

3.增设实验实训室为高职教育课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始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结合订单式培养、“校中厂”培养、双主体办学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互联网+”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0个。校企深度合作主要有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双主体办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目前我校订单式培养班有“大华班”(上海市大华医院)、“五菱班”(上海五菱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艾迪康班”(合肥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益丰班”(上海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双主体办学主要是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共同进行影像专业合作办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主要有“安德利商学院”(安德利集团)、合职院驾校(巢湖市公安局机动车驾驶考试中心)、“环巢湖特产电商体验店”(巢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传统理论化教学课堂时间,增加了技能知识操作课和岗位实习与培训,融合了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培训优势,提高了学习服务支持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4.建立智能教学模式。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智能教学过程应用体系中,包括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电子考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管理、实训教学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把网络学习融入教学,发展网络在线教学,形成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思维教学,教师从主导权威角色转换为以学生主体的平等交流角色。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共享资源与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将在线管理、网络资源管理、网络学习等需融入教学过程,如课程管理平台。课程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微课中心、模块中心、课程中心、专业园地、学习工具等。通过课程资源购置,每学期有计划的从教育机构制作的精品MOOC中选择若干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通过购买方式置于平台上,供在校学生线下学习。

此外还有学习互动平台。学习互动平台是资源平台的对外服务功能,它支持学习者在线进行资源的浏览、下载等操作并最终完成学习和培训的任务,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学生空间和学习社区。

5.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新的教育模式需要既懂互联网又懂教育的复合型教师,能够运用新技术指导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里面的智能图书馆,便于教师和学生提高信息化能力,共享资源与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课程性质及要求,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下半年开始组织编写出版“十三五”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立体教材。立体化教材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学习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多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的教学过程应用体系中,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制作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建立资源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展职业教育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为例,2015年数字化校园二期项目购买了400万元的信息化设备,未来两年还会加大投入,为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提供设备保障。智慧校园建设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将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以教学资源为主线对学校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网络化教学和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的制作、管理、及应用,通过建设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将真正实现教师、学生的网上教与学,实现网上备课、授课、作业、答疑、考试等工作。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资源与在线教学平台”以及相应的平台入口工具,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应用,实现高效的O2O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的常态化应用。通过构建先进、开放的“资源和在线教学平台”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共用,可为省内乃至全国相关院校的教育教学以及社会上有需求的人员提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学校的服务地方和辐射带动能力。智慧课堂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的运用,实现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在线教学与O2O教学的常态化应用。

让我们拥抱互联网时代,坚持教育本质,互联网+教育新时代到来了![9]面对“互联网+”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应抓住机遇,要坚持职业教育为本,适当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环境,让互联网为高等职业教育所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治.“互联网+”.驱动学校教育结构变革的新力量[J].上海教育,2015,(12):1-1.

[2]豆俊杰.“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J].辽宁教育,2015,(16):49-51.

[3]马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的转型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0-22.

[4]胡志泉.“互联网+大学”:机遇、挑战与应对[J].山东工业技术,2015,(22):148.

[5]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教育,2015,(22):37-45.

[6]苏兆斌;程璐;孔微巍.“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49-52.

[7]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信息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22-02

1 前言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课应该以职业英语或实用英语为基点,旨在培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内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日益成熟、计算机逐渐普及的形势下,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教学的手段处于不断地革新之中,主要特征是计算机和多媒体等信息化的教学方式的兴起和应用。高职专门英语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用更多辅助的手段来进行教育的改革。例如也可以通过声音和光电的效果甚至录像电影等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专业的英语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英文表达以及应用能力。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使得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将其服务于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这两个内核,势必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外语教育理念,提高专业英语听力、阅读、口语教学质量。

2 专门用途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对专门用途英语进行信息化教育的改革,就必须充分利用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特征,以网络教学的理论为支撑,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让网络资源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育相结合,让网络技术与其他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出专门用途英语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对专门用途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2.1 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育技术是指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辅助以视频、音频等技术,使声音、图画、图像、文字等教学内容与动画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利用投影仪、展示台、音响等一系列的辅助展示设备,直观、快捷地把相关的知识和内容传授给学生,多媒体教育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手段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使用,能给学生们创造一个交互式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学习者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加深对这些感官的刺激,有效地把视、听、说、读、写、译技能融为一体。对于教师来讲,这种手段的应用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授课信息量。同时,教师的角色在此种教育环境下也有了较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恰恰反映了新课程改革对对教师要求:角色上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上转变,教学上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教学效果的高效性。

多媒体技术在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使用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对于阅读学习的网络教学模式。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信息网络,这种模式可以由教师提供阅读材料,根据材料提出教学上的要求,通过网络进行检查、指导。

(2)对于语言技能方面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在多媒体自主学习中心的交流学习,可以解决和培养在语言方面的技能问题。

(3)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自主学习模式。多媒体外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要求自主地安排学习,教师单独指导,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基于综合语言技能方面的教师指导模式。此种模式即“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直观性、方便性等特点,有效地传递大量信息,扩大信息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

(5)实际运用语言的模拟训练模式。多媒体技术因其强大的信息和技术支撑,能够在教学中提供各种生动逼真的模拟情景,通过模拟训练可以使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多媒体英语教学是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方向,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外语教学理念,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真正转变,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

2.2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化教学,实现与专业英语教学的交互实践

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信息丰富的特点,网络资源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人的限制,对网络资源的交互性利用具有双向性和灵活性的优势。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地筛选出大量有用的信息,减少信息在大脑中的加工和转换的过程时间,有利于快速进行知识的构建。

信息量不断更新不断扩大的网络资源,能为专业英语的教学提供大量的真实语篇和语料,这对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来说,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如同让学生进入了虚拟的英语课堂,在这个课堂上有原汁原味的英语,有超越课本的英语语料,有多视角的专业知识,这无疑为专门用途英语方面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真实和快捷的环境平台。例如,贸易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寻找英文的商业产品和商业商情,如“阿里巴巴”、“中国商情”等,供学生参考,必要的时候可以下载相关资讯内容作为补充;汽车专业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中国内外知名汽车网站,通过汽车的英语信息渗透并了解掌握最新的汽车产品信息;旅游英语教学中,可以透过网络上国外的旅游网站,了解掌握从事旅游酒店服务必须掌握的基本英语知识,通过网上欣赏国内外名胜古迹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这种网络环境下的辅助教学还可以实现构建主义学习的目标,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的理论,网络资源下的教学,给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增强了对专业英语学习的认知,使自身得到了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以及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2.3 结合网络技术采用翻译变体方式开展翻译教学

翻译是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脑活动思维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翻译变体是译者根据读者的特殊需求用变通的手段对原作的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摄取的翻译活动的过程,在这些变通手段中,包含了扩充、取舍、浓缩、阐释、补充、合并、改造等等。由此可见,翻译变体的类型有编译、摘译、译述、节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由于兼顾知识产权限制、翻译效率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今天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翻译变体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主要是通过以下形式进行的:首先通过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相关学生的学习档案,在平台上安装翻译软件;然后根据翻译课程的要求和目标选取合适的翻译内容,设置不同的翻译变体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完成;接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与此相关的语料和学习材料,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互评和自评,教师发表指导意见,并把最终结果做成电子版发给每一位同学,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3 其他辅助手段促进专业英语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素材来充实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提供给学生下载和浏览;网络上的电子报刊也给专业英语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免费的材料,教师可以选取适当的素材改编后提供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多功能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他们虚拟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情境对话、角色扮演、模拟仿真等创作真实的语境,让学生感受未来领域内所需要的语言技能和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4 结论

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远远不止上面几个方面,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学改革会越来越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的方面也会越来越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广,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索和探讨。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0)

参考文献:

[1]刘洁.高职专业英语特色分析[J].课堂教育,2008,(07).

[2]雷蕾.英语专业ESP课程的定位与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8).

[3]张晓莉.对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J].改革与开放,2010,(06).

[4]高云峰.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4).

[5]姜文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络社会环境下的专业英语教学[J].理论界,2005,(3).

篇7

关键词: 测试 自主学习 反拨效应

引言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课外语言学习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学习环境。大学英语教学传统上以阅读为主,听说为辅,教师讲授、传授知识是其主要特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实际的需求得不到真实的反映,学生对教学决策过程没有参与的机会,真正参与语言交际的机会也不多,自主学习的能力未得到充分开发。因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很大程度上阅读能力较强,听说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一现实,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于2007年的秋季学期向学校申请了多个多媒体教室,为在校大二的学生开设了英语实践课,为他们进行网上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笔者作为一名助教与四个班大约300名学生一起学习了一个学期。期间,笔者的主要任务,是对自主学习的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管理和测试监督,扮演着协调者、组织者的角色,并不具体干涉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进展情况。

一、自主学习

外语教学中对自主学习的讨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西方教育家倡导把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责任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随后,语言教育家加入自主学习的研究行列,外语教学界对自主学习的讨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李瑞红,2006)。近年来,自主学习越来越引起学科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的成功在于学习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学科教育研究对象和方法得到转变,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研究转向了对学生“学”的研究。自主学习在我国的提出,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在英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负责自我语言学习管理”的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目标的设置者,是对学习结果、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习进步等方面的自我评估者,是语言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协调者、组织者、评价者、资源库”。(李瑞红,2006)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所开设的英语实践课,就是本着这一原则来进行的。但由于是第一次开设此类课堂,属于试验性质的,缺乏经验,同时考虑到参与学生多、多媒体教学资源匮乏等原因,多媒体教室的开放时间为每周末两天时间,每个班级被分配有两个小时的自主学习时间。

二、测试情况

测试是语言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的测试也有不同的作用,测试可以用来检测日常学习效果,也可以用来检验新的学习模式是否切实有效。参加实践课的所有学生,除了参加期末统一测评外,网络自主学习的软件还为他们安排了单元测试。用来检测他们平时的学习效果。单元测试的安排是每两个单元进行一次测试。新理念的第三册听说教程共有16个单元,分8次测试。教师的统一要求是本学期内至少有三次测验的成绩,也就是至少参加六个单元的测试。由于网络软件自身不够完善,主观题的评分信度不能保证,所以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60分客观题的答题即可,36分为及格分,测试完提交后,系统会自动计分保存。每两个单元的测试只有在分别听满24分钟以上,才有资格进行测试,并且每套测试题只有两次进入测试的机会,系统会自动取两次中的最高成绩记录。由于实践课的成绩,会作为平时成绩的一大部分被记入期末总成绩之中,所以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还是比较重视实践课程的。

自我测试成绩分析:现在笔者以其参与的其中一个班(3050)的测试成绩作为分析对象。本班共有31名学生,按照系统的自动时间记录来看,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自主学习课程。

上图是本学期3050班学生参与测试的整体情况。从客观上来评价,以上的成绩表现很难令人满意。从机考与班级平均分来看,参加考试的学生平均分8次测试均低于及格分36分。其中四次测试没有一个人及格。但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不能急于下结论而对自主学习课程进行全盘否定。笔者作为助教老师,每次课都是全程参与,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在意料之中的。首先,这次开设英语实践课,只是试验性质的,由于是第一次开设,师生都缺乏经验,学生们对课件系统的操作,短时间内难以熟悉掌握,这就耽误了好几次课。其次,由于教师只要求三次的测试成绩即可,所以不是每次测试所有学生都会参与。再次,网络软件系统不够完善,每次上课都有一些学生难以进入测试系统,或者进去之后做完题目却不能提交,以至于失去了保存的机会。最后,由于开课时间是在周末,所以每次课都有不少学生请事假,这样导致很多学生的出勤率受到很大影响。上述的几个原因大大影响了学生们的成绩。

但是,暂且放下这几个原因不考虑,我们再以9,10单元的测试为例,对学生们的成绩作进一步的分析。第9,10单元的测试题的题型如下:第一题,是简短的对话,只听一遍,对话结束后会有一个问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第二题,仍是听短文,只听一遍,听完之后,会给出10个句子来判断对错,每题1分,共10分;第三题,是两篇文章,其中每篇空出10个空,填入所听到的单词,每词1分,共20分;第四题是听短文填表格,短文播放两次,表格所填入的答案根据要求从单词、词组到短句不等,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最后一大题,是看一段录像,然后判断句子对错,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后面的就是口语测试,属于主观题,学生们可以不作答。

首先,从以上的题型来看,新理念大学英语网上课程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文本、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各种手段相结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时,进行听力测试提供了新的实践空间。无疑,这种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听力学习的效率两个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同时,题型颇具多样化,每种题型都考查到了学习者的词汇(尤其第四题)、语法、语篇内及语篇外知识(尤其第五题)。因此,在保证了测试效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测试的难度。

从以上图表来看,本单元测试共有6名学生参加,最高分为41分,最低分为4分,平均分为24.8分,比及格分36分低了11.2分,及格率仅为33.3%。因此,测试的结果相对较低。同时,通过标准差值为12.7来看,其成绩分布比较离散,参与测试的学生水平差别较大。虽然笔者没有做过具体的调查,但是通过课下与学生聊天中获知,试题难度与期末考试听力相比,此试题相对较难,无论是词汇量的范围,还是播放时间、播放速度,对多数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困难。但是与听说教程课程里面的内容相比,难易度基本一致。

三、对自主学习的影响

以上是对自我测试的粗略分析,现总结自我测试对于自主学习的反拨效应。首先,新理念听说教程每两个单元进行一次测试,通过这种自我检测评价及对其结果的分析,可以充分发挥这种自我评价在自主学习中所发挥的重要的诊断作用:自主学习者每次测完后,通过得分,可以断定自己是哪方面能力比较欠缺,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修正;其次,网络自我测试以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视觉化和更加灵活的语言信息输入方式,使测试方式实现多样化,进而改进了语言学习者信息的处理和输出过程,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再次,自我测试中的题型比较灵活,学生的词汇、语法、语篇知识都可以得到检测,这对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对综合知识的掌握具有激励作用。以上几点是自我测试对自主学习的积极反拨效应。但正如本文多次提及的现实,就是测试成绩普遍较低,也对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很多学生反映试题太难,生僻词汇较多,语速太快,很难跟上;同时还有学生指出,长时间以来他们接受的都是传统课堂教育,教师指定任务去做,测试时有教师现场监督,他们神经比较紧张,注意力集中,而现在没有教师在身边监督了,他们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种过于宽松的测试环境,自制力太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往往测试开始很长时间了都没有回过神来,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于是有些学生就开始怀疑自主学习的效率问题了,抱怨这种学习模式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再次,更有学生认为连续几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的视听训练或者测试,很容易疲惫,因而造成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做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他们的测试成绩,进而打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使自主学习的效率难以得到应有的提高。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参与自主学习了好长时间,测试成绩依然比较低,于是就认为自己没有进步,半途就放弃了自主学习课程。由此看来,教师一定要重视测试成绩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及时分析原因,并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测试的成绩,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条件,提高自控能力,利用好自主学习中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

四、结语

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相对理想的学习环境。但以上的分析证明,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还不具备独立承担一切学习责任的能力,致使自我测试成绩不够理想,进而影响了自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者要认识到,网络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活动的过程。网络教学所展现出来的巨大魅力和前景是前人所无法想象的,因此网络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大学英语网络教学需要高效互动的教学平台,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方能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正确认识并综合分析自己的测试成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就,开发学习潜能。

网络辅助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是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当然,由于其与生俱来的缺陷――虚拟的环境及受教人群的隔离,使其在当前的学习条件下,只能成为传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能够和学习者直接交流,进而有效地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而网络自主学习则缺乏师生之间直接的社会往和互动,学习者是在网络环境下而不是在社会环境中开展自主学习。再者,这种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能充分发挥学习者潜力的环境,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学习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对自控力比较强的人是适宜的,但对缺乏自制力的人却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成绩,并努力做到从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做到真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自我测试在自主学习中的诊断作用,使其成为激励自主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贝利.语言评价研究:困境、抉择与方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9.

[2]李瑞红.自主学习模式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J].滨州: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11.

篇8

关键词: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抽象、封装、继承和多态。由于引入这些特征,面向对象程序比传统的结构化程序具有更高的可重用性、易扩充性和易维护性。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已成为开发大中型软件的主流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面向对象编程思想,许多高校的相关专业都开设了C++程序设计课程。因为C++涉及概念较多,语法相对复杂,且C++编译器相对于C编译器在程序运行的背后会做更多的事情,如对象的构造和析构、默认函数的自动创建等,使C++程序设计相对于C程序设计更难学,学生在学习和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对相关概念理解困难,学习过程中成就感不强,学完之后还是不知道如何应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提高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许多教学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改革思路,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每个学校的自身差异和学生层次差异等原因,在借鉴他人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很有必要针对自身的教学对象研究课程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中,我们通过设定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与管理,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进行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明确教学改革目标与思路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以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软件工程师培养为目标。C++程序设计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思维和程序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于第二学期开设,其前导课程是c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基础,后续课程有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等。由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决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及相关改革,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具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学会以面向对象的思维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课程实施中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突出工程化教育特点,突显应用型专业特色。

2.精选教学内容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有益概念和有效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块化的,数据抽象程度高的,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充等特性的程序。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目的是应用语言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C++程序设计时必须渗透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相关思想。由于C++本身涉及内容较多,受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数限制,要精选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在软件工程相关思想的指导下,从软件设计实际需要出发,确定了本课程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为核心,以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机制为主要内容,包括封装、继承、多态、模板和异常几个大的部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语法,在适当的时候引入《Thinking in C++》《Effective C++》等优秀书籍中的一些思想和经验。在教学中要明确编程语言只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为重要,讲解相关知识点时要明确这些知识点在软件设计中有何作用,要注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过程中大的程序框架的合理性以及具体处理算法的正确性。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引入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开展教学方法设计活动,引入“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式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并强调教学互动性,通过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起来有一些难度,但教师应该经常应用这一方法。课程中抽象的或是细节的问题都可以涉及启发式,对于较大问题的提问,任课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考虑,把握好问题和引导的方向。对于一些小问题的启发,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授课时学生的表现决定,如数据成员的确定、函数返回类型的确定、参数的选取、返回语句的写法等都可以进行一些启发。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以理论知识点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知识点融入到具体实例中,使学生在模仿中掌握对抽象概念的感观认识。对于本课程中封装、继承、多态、模板和异常几个大的知识模块,每个模块至少设计一个教学案例。每个教学案例应包含该模块主要知识及相关程序设计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开展教学过程,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本课程中的项目式教学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环节,比如在课程之初布置一个连连看游戏或是自选其他小游戏或小系统,要求用C++编程实现,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完善该程序。实际教学中,一个项目虽然很难包含整门课程的全部要点,但它通常要求学生自学另一些知识,这样不仅拓宽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现代与传统手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应将现代与传统手段相结合。本课程课堂教学以多媒体为主,并与板书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图文直观生动,可增强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感性认识。一般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实验室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屏幕同传。板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进行逻辑推导的时候有利于引导学生充分思考。

4.加强实践教学与管理

1)设计3层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突出工程化教育特点、突显应用型专业特色,需加强实践教学与管理。按层次递进的方式,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精选实验题,构建C++程序设计课程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教学计划内规定学时(吉首大学为16学时)和开设第二课堂(30学时)的方式完成3个层次的训练。其中基础型和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使学生掌握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机制,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维。这次实验要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课时之内完成,要求任课教师设计实验项目并编写对应的实验指导书。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在课程设计中按应用项目的方式设置,在第二课堂采取“做中学”的方式口’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对于课程设计中的应用项目,任课教师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系统的主要需求,要求学生按软件工程的方法,从需求分析到系统分析与设计,再到编码与测试,最后写出系统设计总结。

2)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我们开设了第二课堂,在晚上和周末开放实验室,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安排任课教师轮流值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提供和课程配套的学习材料和相关项目实践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独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相关任务。教师定期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在课程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演示并讲解自己的项目开况,由任课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组成评定小组进行评分。另外,为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院另外创建了学生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只配置了服务器、网络、电源、桌椅等设施,学生自己可带计算机进入,该实验室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教师布置相关任务,定期指导、检查并点评。

5.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

1)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期末考核方式。

学习C++程序设计的目的是应用它指导或解决实际问题。该课程需要突出对实践能力的考查,这就决定了本课程的期末考核要综合考虑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理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部分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实际操作中,理论考试占60%、实验考试占40%,这两部分成绩都在期末完成,占课程总成绩的70%。理论考试试题一般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读程序写结果、程序设计题等类型。实验考试题都为程序设计题,采用4选3或5选3的方式,从程序正确性、程序风格、编程思路等方面综合评价。

2)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分方式。

期末考核重在体现学习的结果,平时成绩则侧重于体现学习过程。在课程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即本课程有30分来自平时的学习过程。平时成绩一般包括出勤与作业情况、平时实验情况、课程设计情况,以上3项各占总成绩的10%。在学期开始第一堂课的时候将课程评分方式告知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抓紧平时的学习,若平时成绩小于15分,则取消本课程期末考试资格。

篇9

 【关键词】全球化  高等职业教育  英语教学  应对策略

 随着世界各国在各个方面合作的日益加强,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浪潮,这就使得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了势不可挡的趋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应抓住这个契机,不断探索新方向,树立新理念,制订适合国际化发展的新策略。在国际化进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对新时期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是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而且能熟练掌握外语的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有着过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因此,要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英语教学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也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顺应国际化市场对高职人才的新需求。

 一 高职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与目标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职英语教学“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以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为纲,同时也要根据新时期的要求适当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调整,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从我国实际出发,制订高职英语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有着过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我们的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熟练地进行英语交际,并具备一定跨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懂得国际交往礼仪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培养熟悉异国文化环境,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在全球化环境下,我们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我们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对高职英语教学采取新的人才培养策略。改变以往本科的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并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 高职英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1.选择合适的教材

 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一直都采用压缩饼干式的本科教育,偏重英语语法知识、英语阅读,着重进行写作、书面翻译能力的培养。然而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普通本科教育是培养学术研究、工程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选择适合高职学生水平,并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一套适宜的教材。高职教学的精神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不符合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这些内容没有新意,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一些内容设置难度过大,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学生也会对所学知识是否在以后工作中有用产生怀疑,因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不宜过难,以实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题材应新颖,紧扣时代的发展,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职业需要。经济的国际化要求教育的国际化,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具有很强的全球战略性,应该适当地开设一些与国际接轨的课程,选用国际上先进的教材,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外国先进知识的介绍。 

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语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交际工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打好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外,口语的训练也尤为重要。尤其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不愿意张口这一现状,导致我们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作为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重新思考教学中的师生地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交际氛围,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以往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充分将每个“演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课堂上,要改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组织让学生自己课后准备,表演对话、话剧、模仿原声电影等活动。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或组织“英语角”“英语俱乐部”,欣赏并学唱英文歌曲,观看和评论英文电影,参与网上英语聊天,举办英语演讲比赛和文艺晚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掌握英语。同时,为了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一些自己专业的相关词汇,可通过组织一些英语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让学生在用的过程中掌握英语,为适应以后工作岗位的要求而提前做好准备。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国际化的环境下,我们不仅要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应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国际化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的使用。传统的粉笔+黑板+书本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若在教室用录音机进行听力测试,学生的注意力则不能充分集中,而在语音室配合使用耳机,并采取互动式教学进行听力训练时,学生们能够更容易地集中注意力,从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也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内容。笔者在进行单词讲解时,在多媒体教室配以直观的实物图案、动画或视频,学生们更容易熟记单词,并能与日常生活中的实体对应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运用多元化的考核标准

 在国际化形势下,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应采取现代化的多元考评标准。高等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因而我们应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测、轻督导,以识记书本知识数量和质量为考评标准的旧观念,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简单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运用英语获取新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可以采取平时成绩加期末总成绩的方法,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由于英语的应用性极强,平时课堂上的练习与课后的作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一门语言,而考试只是对语言习得程度的检测。因而我们应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与测评力度。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每节课的课程设置成一个项目课程,即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课程。这种课堂组织方法在国际上使用较多,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与测评方法。课堂讲授内容应按照“工作项目完成的需要”紧密地组织在一起,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任务上,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所学内容,也同时明确了所学内容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这样就改变了以往英语教学目的不明确的状况。通过这种方法,能更好地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课后的作业设计,我们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在学期末的考试中,考试内容要全面,重视对学生全面语言技能的考核,避免纯知识性的考核。考试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可采用考试与考察、口试与笔试、开卷与闭卷、独立完成与分组完成、考场完成与考场外完成等多种考试方式,避免将单一的成绩作为测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尺度。

 三 结论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高职英语教学来说,我们要冷静思考分析形势,抓好这一契机,不断探索新方向,树立以市场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制订适合国际化发展的新策略,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根据高职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其程度的教材,重视口语交际能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论证和完善,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2]范谊、芮渝萍.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论——进路与出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6)

篇10

关键词:自媒体;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

一、相关文献综述

“自媒体”的概念随着众多引领潮流的网络平台和工具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如美国的Facebook(脸谱网)、Twitter(推特)和国内的Weibo(新浪微博)、Qzone(QQ空间)、Tieba(百度贴吧)等。对于它的严谨定义,最初是由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的两位学者谢因波曼(Shayne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Willis)于2003年联合在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给出的。他们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麻省理工大学的宫川繁教授则指出,自媒体的本质属性应当是借用性与创造性,为此他将自媒体定义为“区别于大众媒体信息传递者身份,以互动性的设计,使用户不仅能够使用,并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新的媒体形式。”近年来,国内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自媒体快速发展,自媒体的相关论题也逐渐成为国内学者及媒体从业者研究的热点。他们普遍认为,相对于传统媒体,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多样化、普泛化、运作简单、门槛低、交互性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而且从传播方式上看,它们也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线式转变为点面结合的网式,从而让使用者拥有更大的话语空间和更高的自由度。自媒体的出现将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王慧和张新明(2014)则总结出自媒体的四大主要特征,即自主选择性、高效借用性、协商对话性和衍生创造性。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中坚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国内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网民占比高达95%以上;手机在微博、微信用户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王小占(2013)对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现状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智能型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比例为80.8%。随着无线免费网络接入条件的改善,大学生选择手机上网的比例也在继续扩大。经常使用手机上网、交流和娱乐的学生占比为71.7%。大学生中已注册微博、微信或人人网等平台的占比高达90.2%。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基于自媒体平台的教育O2O模式(Off-linetoOn-line)在教育培训行业的广泛推行,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自媒体时代高等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王慧和张新明(2013)认为,自媒体“将促进教学理念由线性到非线性转变、促进学习者由被动到主动转变、促进信息资源由共享到共生转变、促进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构建与整体生成”。自媒体将在未来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尤其是对于推动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方面,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于杰和马婷婷(2014)认为,自媒体技术的拓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徐莹和范芙蓉(2013)则指出,自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高校双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模式。她们以T学院2010级42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展开基于自媒体的高校旅游英语双语教学实践,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得出“自媒体双语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焦虑感、提高课堂参与度、实现语言能力与学科知识能力同步提升”的结论。

二、基于自媒体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

自2011年开始,笔者开始在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学生中展开基于自媒体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其具体过程如下:

(一)自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

目前,国内自媒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有Qzone、Weibo、Tieba及各类BBS等。构筑基于自媒体的教学平台,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事务性操作。比如,Qzone、Weibo和微信需要各自申请平台账号,并且完成用户间相互“关注”才能形成有效的信息接收与共享网络;Tieba和BBS则需要更加复杂的空间申请或购买、注册会员等程序,教师需要申请为贴吧或论坛管理员,并提前对BBS后台参数进行适当设置;Weibo、Tieba、微信等还有专门的移动版App,需要先行下载到智能手机里,便于移动教学的开展。

(二)教学材料的准备

本校现用教材为钟昌标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与本土化案例》。该教材内容全面且实用性强,其中的教学案例、知识链接以及课后习题等资料较为丰富,同时还选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黎孝先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第五版)作为辅导教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分别选取了两本教材中较适合自媒体教学使用的材料作为教学基础材料,还通过福步网论坛、Weibo等自媒体搜集最新案例与资讯作为补充材料。同时,历届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通过自媒体平台的案例、信息及师生交流的记录,经过教师搜集整理,也可以作为自编材料的有效素材。以上渠道所搜集整理的教学材料经过进一步梳理与重组,按照明确的教学思路,被纳入到具体教学计划中,形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兼具实用性与针对性的自媒体教学材料。

(三)课程教学设计

自媒体方式下的课堂教学更趋动态化和开放化,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教学过程中不可控因素的增加,削弱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与针对性。为此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合理地组织教学,实现自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首先,教师需提前一周通过BBS英文的引导案例,并提供相关背景知识链接,包括一些视频资料等。引导案例一般取材自专业论坛、微博等自媒体的真实事例,经教师适当加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同时还提供教案及简版课件PPT供学生下载预习。BBS一般具有“回复下载”的后台功能,即在跟帖中回复才可以下载附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对预习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由此教师可以基本掌握学生的预习进程与预习效果,并据此调整教学计划,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课堂教学活动按照案例导入、知识讲授、合作探究、训练巩固及模拟操作五个步骤展开。在案例导入环节,借助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网络条件,教师将学生在自媒体上对引导案例的讨论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并借此逐步导入新知识点;在知识讲授环节,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通过讲授、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在合作探究与训练巩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场景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学知识和提高技能。模拟教学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和推崇的教学方法,尤其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使用更为广泛。课堂模拟操作环节正是基于自媒体平台的网络实训在线下的延伸。以POCIB(PracticeforOperationalCompetenceinInternationalBusiness)国际贸易技能综合实训平台上的模拟公司为蓝本,要求学生自行组织4~5人的学习小组,在POCIB实训平台的模拟外贸场景中自主选择国家和经营范围。每个小组事先在BBS上以公司名义申请账号,并开贴公司广告、产品广告及供求信息,其他小组可以通过跟帖的方式与之展开交易磋商等实践操作练习,教师同样可以跟帖与学生展开即时互动,指出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回答学生提问。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开展模拟实训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及时反馈实践进程,并与其他成员或教师展开交流,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效果评估

作为实践类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重点应当放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就业技能展开全面评估,可以基于自媒体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情况、实践过程展开实时监控及实时评价,并即时反馈给学生。这一新型形成性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评价,其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强。以此为基础,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创设新的近发展区,使学生从中获得自我效能的持续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较之传统教学,自媒体为教师展开长期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了便利。通过自媒体构建的师生间人际社交网络,即便在学生毕业离校后也能持久维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自媒体实现对毕业生的同步和异步互动,对其就业及就业后情况展开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的真实评价与需求,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自媒体应用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优势

实践证明,将自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都有了较大提升。在本校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54名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有89%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表示满意,有86.3%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适宜,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88.5%的学生认为教学信息量足、课堂效率高。还有86.5%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自己在知识、技能方面有很大收获。总体来看,将自媒体应用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升师生的主体意识,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

自媒体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线性教学模式,也颠覆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传”与“受”的单调线性关系,代之以协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的新型共生关系。国际贸易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调整中,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也会有较强的变化特性。为此,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与学生一样有着自主学习、了解新知的需求与动力。基于自媒体展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内容的提供者、浏览者与传播者,并且依托自媒体平台成为教学过程的深度参与者。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进度的安排,还是教学过程中相关问题的交流以及最终教学效果的反馈,都可以由师生共同在自媒体平台上完成、记录并传播。“教师还可以顺势将这种随机生成性过程逐步牵引到课堂教学的合作和探究之中,这种随机生成式的非线性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契合了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有弹性也更加自由。”

(二)简化课程内容、拓展课堂空间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最具综合性的课程之一,它将国际货物贸易中所涉及的大量专业知识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有机结合,其课程内容既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保险等主干课程中没有系统讲授而实际工作中必然牵涉到的知识,也包括国际商务谈判等经贸专业课程中的边缘知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现有的国际贸易教材也正尝试将贸易电子化内容纳入其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正好契合了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基于自媒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教学内容做简单化和碎片化处理,依托自媒体实现知识的快速传播与转播,或在此过程中加以适当整合,使得教学内容体现个性化特征,从而简化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更为机动与灵活,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作为实践类课程,许多高校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或者即使有安排也形同虚设。而依托互联网的自媒体平台,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浏览和传播专业知识,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甚至展开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实训,无形中拓展了课堂空间,为学生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

涉外性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但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差距悬殊,双语教学的开展受到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基于自媒体展开的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丰富且直观的教学资料来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引导学生使用双语思维。另一方面,自媒体条件下,师生间一对多、一对一、多对多、多对一的网状传播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排他性、个性化双语教学,也使得英语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能够克服双语课堂上的学习障碍,愿意且能够进行双语学习尝试,激发学习兴趣。

(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王健和仇鸿伟认为,在国内有关教学和实践中对于“实践能力”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而在国外更多地用“就业能力”的概念来代替“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的内涵非常宽泛,它不仅包括可靠和诚实守信等个体素质,还包括交流沟通技能、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反映职业特点的个体属性,如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更高层面来讲,还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商业意识等可以帮助提升组织绩效的技能。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基于自媒体展开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探究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也培养了信息时代所必需的信息处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商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自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电子化的信息传播手段,近年来才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中。自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思维,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创新,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基于自媒体展开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还只是个例,而且较多地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自媒体应用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在其他高校尚没有先例。从笔者自身的教学改革实践而言,只经过几轮教改尝试,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教改思路与教改模式。但自媒体本身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此基于自媒体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将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者:张霞 单位:台州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