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融资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直接融资的含义

篇1

1、 直接融资比重提升空间巨大

直接融资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应着力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功能,优化企业债务和股本融资结构,使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例显著提高。过去10年在直接融资当中企业债券融资占比得到大幅提升,但股票融资比重至2007年牛市见顶之后,基本处于回落状态。随着注册制的推出,预计从2014年到2020年,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从17.3%提高到25%左右,而股票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从2014年的2.64%提高至2020年的10%左右。

2、 混业经营是否对券商有冲击

混业经营放开的深层次含义在于,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已经不可能出现高速增长,而以直接融资,尤其是股票融资的发展将进入快车道,所以,如何快速参与到资本市场来不仅仅是券商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必须重视的战略问题。券商、基金、期货等金融牌照的放开,静态来看,或许意味着资本市场竞争加大,但动态的看,混业经营的深层次的含义是,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刻含义。

不可否认,混业经营会带来资本市场的竞争加剧,但具备竞争优势的传统券商并不会因为竞争加剧就丧失了市场份额。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和基金其实各有各的优势,传统券商需要发挥自己的人才、技术和专业优势。只有发挥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才能避免进入恶性竞争,才不会因为有新的行业进入者或者行业门槛的降低而使自己处于劣势竞争地位。

当然,中国券商由于与银行的规模不在同一体量级别,因此,从银行的角度而言,未来一样可以通过收购券商来介入证券业务。这反而会带来券商估值的提升。从中国目前的市场特点来看,银行资本大举进入资本市场实际上对目前整个证券行业而言,都是巨大的机会。

因此,混业经营不是券商业务出现破坏的原因,更大的问题是如何实现风险隔离和银行资金的监管。

篇2

“互联网+”是眼下最热门的话题。互联网的本质是处理信息、降低交易成本,而金融则是经营信用、处理信息的行业,因而“互联网+金融”形成的互联网金融极具生命力。而在互联网金融中,P2P在近几年发展势头极猛,问题也最多。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中介机构,其向合法公众吸收存款、创造货币两个独有特征不可替代。由于银行可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新发放贷款又形成新的存款,因此理论上可无限发放贷款,创造货币。银行自身是个大资金池,将存款吸收进来,再发放贷款并形成新的存款并重新进入资金池,因此资金池越滚越大。我国2014年末M2总量达到GDP的1.9倍,而2008年末这一比例仅为1.5倍。

由于吸收存款涉及公众安全和金融稳定,需要在严格的监管下进行,若贸然放开,轻则监管套利扰乱行业秩序,重则导致风险失控危及金融安全。但从目前来看,P2P行业仍处于野蛮生长的时代,各类公司良莠不齐,监管政策相对空白,不排除部分公司打着P2P的幌子,实际上以资金池经营放贷的业务。因此,不可只看到P2P在普惠金融方面的作用,也要看到其蕴含的风险及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P2P的本意是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将有资金需求的融资者和有富余资金的投资者连接起来,节约交易成本,从而降低融资者的融资成本,提高投资者的收益,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P2P应是直接融资的方式,投资标的本质上是互联网上交易的债权,只是不需要在债券市场上发行,而是以相对快捷的方式在互联网平台上交易,投资者在承担较高风险的同时享受更高收益。在P2P发展最快的美国市场,将P2P业务定义为证券性质,P2P交易的资产类似于证券,因而主要由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监管。

证券业务与资金池业务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直接融资,后者是间接融资,我国目前在资金池运作下的P2P行业中,投资者并不承担相应风险,最后的风险仍由资金池承担,即由P2P公司承担,相当于P2P公司把投资者的钱给资金需求方,亏损了由P2P公司承担,额外收益则由平台自己享受。可见,经营资金池的P2P公司实际上在做银行的业务。

而美国的P2P巨头大多承担信息中介的角色,一般以某个行业为切入点,如Lending Club从信用卡贷款市场做起,SoFi从学生贷款市场做起,他们一般先在某个行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和信用基础数据后,再切入到其他领域。美国市场具有完善的征信系统,加上个人的信用记录终身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降低信息成本,这使P2P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中介,形成对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这么看来,真正的P2P实际上是银行、证券和互联网的“三位一体”组合,投资端是贷款,相当于银行;资金来源方是投资者,且是直接融资,投资者自担风险,类似于证券交易;中间是互联网提供信息平台,连接投资者和融资端,降低交易成本,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创新,并且能实现普惠金融。

而我国由于征信环境不完善,P2P监管不到位,很多公司打着P2P的幌子吸收存款放贷,影响金融稳定,部分P2P平台因管理不善、破产倒闭而使投资者血本无归。因此,加强对P2P的监管需要提上日程,防止其监管套利、影响金融稳定。

其一,应明确P2P不能建立资金池,P2P业务需要做到投资端产品与负债端一一对应,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投资者对所投资标的自担风险,无论形式上还是实质上不能是刚性兑付;二是须先有投资标的,再引入投资者,而不能先吸收投资者资金形成资金池再投资。

其二,若是未来随着P2P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允许开展类资金池业务,则须采用与银行相同的监管标准严格监管,防止监管套利以及杠杆过高引发系统性风险。对当前已实质开展资金池业务的P2P公司,应尽快界定其性质,将其纳入统一严格监管范畴。

篇3

一.我国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

篇4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 融资效率; DEA方法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主力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年来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融资现状不容乐观、融资效率不高已成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解决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问题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将从融资成本和资金使用角度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

一、融资效率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西方经济学中阐述的效率主要有三层含义构成:一是指微观主体以投入和产出之比表示的效用,指的是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二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微观经济效率的同时是否带来了全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资源的配置是否达到了帕累托效率;三是指现有制度安排对微观效率和配置效率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制度本身的效率评价。

对融资效率的研究,前期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国内理论界对融资效率的定义有多种界定。曾康霖(1993)在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时,首次使用了“融资效率”这个概念,并分析了影响融资效率和成本的七种因素。宋文兵(1997)指出,融资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包括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是指该种融资以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是指其能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性”使用的投资者,相当于托宾提出的功能效率。干胜道(2000)指出,融资效率的计算指标至少应该体现融资成本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比较关系,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综合资本成本作为投人,以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作为产出,并充分考虑融资结构的风险程度和债务资本的抵税效应来计算企业的融资效率。

近些年,国内很多学者倾向于通过运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其中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由于不需要假设具体的函数形式,模型中的权重是由数学规划产生,无人为主观的成分,能满足立足点平等原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刘力昌、冯根福、张道宏、毛红霞(2004)运用DEA分析方法,以沪市1998年初次发行股票的4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股权融资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总体呈低效状态。宋献中、刘振(2008)运用DEA模型,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效率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表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效率逐年提高,权益融资使用效率最佳。胡红桂(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CCR模型,对汨罗再生资源产业来自集群和非集群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来自集群的中小企业表现出整体较高融资效率。曾江洪、陈迪宇(2008)从债务融资成本的节约和融入资金的使用两个方面来评价样本中各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陈小君、王帅(2009)立足民营上市公司,采用DEA分析方法,对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导致融资低效的原因。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与分析方法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价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方法的前身是Farrell(1957)提出的“生产边界”(Production frontier)概念,利用等产量曲线为基础,利用线性规划构建有效率的凸性“生产边界”,各决策单元(DMU)如果位于“生产边界”之上,表明技术是有效率的;若在“生产边界”以下,表明存在着技术的非效率问题。

1978年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先提出了固定规模报酬(CRS)下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时的生产效率评价模型CCR模型,这一模型是用来研究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具有多个输出的生产部门是否同时为规模有效与技术有效的方法。该模型由最有效率的决策单元构成生产前沿面,将其效率定义为1,而在其前沿边界之内的决策单元视为相对无效,其效率值定义在0和1之间。规模报酬不变(CRS)的假设隐含着DMU可以通过增加投入等比例地扩大产出规模,也就是说DMU规模的大小不影响其效率,这一假设相当严格,在不完全竞争、经济环境甚至政策限制等情况下并不满足。于是,Banker,Chames和Cooper(1984)提出了CRS模型的改进方案,以考虑规模报酬可变(VRS)的情况(亦称BCC模型),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使得计算技术效率时可以去除规模效率的影响。本文使用的是DEA方法中的VRS模型。

(二)VRS模型中决策单元(样本数据)的选择

为了使分析结果能够更好的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整体情况,本文选用了65家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参考集,其中41家来自深圳中小企业板,24家为来自香港创业板的内地企业。由于中小企业板成立时间较短,2006年前上市的公司比重较小,本文只选取上市公司2007和2008年两年的数据,对我国内地具备直接融资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行分析。

深圳中小企业板中的41家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子、医药生物和信息技术行业。香港创业板中的24家内地公司,来源于香港创业板2009年6月30日公布的“中国企业H股公司名单(创业板)”,分布在电子电器、医药及制药、医疗保健服务、互联网咨询供应商/多媒体、电脑产品及应用服务/软件供应商等高新技术行业。

(三)VRS模型中评价指标的选择

1.投入指标的选择

根据前文中的定义,融资效率的投入成本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融通的资金的加权资本成本。内部融资一般被认为不存在融资成本,因此本文将融资效率的投入指标分解为债务融资成本(Rd)、股权融资成本(Re)和债务股权比(DE):

(1)债务融资成本(Rd)

债务资本D=含息负债总额=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其他贷款,不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等商业信用负债。

(2)股权融资成本(Re)

Re=Rf+β(Rm-Rf)=无风险报酬率+β×市场组合的风险报酬率

2007年的无风险报酬率采用10年期国债010710票面利率4.4%,2008年的无风险报酬率采用10年期国债019818票面利率3.省略info.省略/)和香港创业板网站(省略/)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的录入以手工完成,通过整理而得。

(四)VRS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根据经验法则,构建VRS模型要求的样本数至少是投入、产出项数之和的两倍以上。在本文中,样本数大于投入、产出项数之和的两倍以上,符合使用的经验法则。由于DEA方法要求输入输出指标不能为负,而某些企业当年的净利润为负值,导致产出指标ROA中存在负数,本文认定ROA为负的企业当年的融资效率是非有效的,其融资效率值为0。剔除ROA为负值后的决策单元2007年为58家,2008年为56家。

利用Deap2.1软件来对DEA模型的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计算2007和2008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值,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得到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7年,65家上市中小企业有6家的综合效率值为1,有关松弛变量为零,占9.23%,说明这6家企业处在效率前沿面,既达到了规模有效又达到了技术有效,投入无冗余(已达最小),产出也无短缺(已不能再大)。仅有6家企业规模效率为1,说明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与其经营规模相匹配,其余59家企业都有规模效率损失。9家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也只占到了13.85%的比重,有3家企业在达到了技术有效的情况下,没有达到规模有效,投入有冗余。

2008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65家上市中小企业有7家的综合效率值为1,占10.77%。11家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占16.92%,4家企业在达到了技术有效的情况下,没有达到规模有效,投入有冗余。综合效率、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地比例为10.77%、16.92%和10.77%,绝大多数企业既没有达到规模有效也没有达到技术有效。从整体上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是低效的,在资金投入量不足的情况下,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三、提高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建议

(一)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实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应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负债水平,拓宽融资渠道,优化企业治理结构,融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升。提高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有助于企业利润持续稳定的增长,企业利润的增长必将使企业有更多的闲散资金用于扩大企业规模等主营业务的再投资和其他资本投资,从而不断地扩大企业的利润,形成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成长性,直接对企业融资效率的提高做出贡献。

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中小企业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工艺的改造和人员素质的提高,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占领更大份额的市场,保证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

(二)营造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

国家应出台政策,进一步鼓励和扶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完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有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来满足其日益需要的资金需求,弥补大型金融机构对其融资支持的不足。中小金融机构交易成本低、控制风险能力强,多数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具有地域性的直接依存关系,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国家应考虑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直接融资空间,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与间接融资相比,直接融资不仅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还有利于分散融资风险,有效地避免风险向银行系统集中,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风险。

建立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良好的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推动我国信用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信贷担保体系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经济杠杆效用,可以减少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曾康霖.怎样看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J].金融研究,1993(10):7-11.

[2] 宋文兵.对当前融资形式的理性思考[J].改革与战略,1997(6):1-6.

[3] 魏开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模糊分析[J].金融研究,2001(6):67-74.

[4] 宋增基,张宗益.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实证[J].商业研究,2003(5):97-100.

[5] 刘力昌,冯根福,张道宏,等.基于DAE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J].系统工程,2004(1):55-59.

[6] 贾正源,田丽,洪浩林.基于EVA模型的电力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3):22-23.

[7] 胡慧娟,李刚.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会计之友,2008(9):46-47.

[8] 龙勇,常青华.高技术创业企业创新类型、融资方式与市场策略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70-74.

[9] 刘伟,王汝芳.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比较[J].金融研究,2006(1):64-73.

[10] 干胜道.企业融资财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123-127.

[11] 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运筹学的新领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1-99.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融资;风险控制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中国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也不断加深,从整体来看金融危机确是造成了一定规模的打击。主要表现在我国部分外汇储备的损失和进出口困难,影响了外资的投入,失业率增加,消费减少等。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第一、金融危机导致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严重缩水,国家外汇储备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债券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形式,受次贷危机的影响,部分债券可能面临违约的危险,会对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持有美元外汇的实际价值也在不断缩水。第二、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资本市场发生较为剧烈的波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中国相对较为独立,短期资本进入我国市场推高了股价和房地产价格。随着金融危机加剧,很多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为了缓解自身的危机大量撤离了中国市场的资本,导致国内投资信心下降,利润率严重下降。第三、人民币被动升值,货币政策面临挑战。首先,弱势美元汇率的政策使得人民币升值面临更大的压力,全球金融流动追求高增长高回报,外资流入导致通货膨胀越发园中。其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受到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在货币政策的力度方面存在更大的压力。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第一、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始终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整体经济提升贡献非常多大。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需求严重萎缩,我国也放慢了对外贸易的步伐。第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以及其他行业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前面提到了全球市场部分流入国内市场,导致房价增加,金融危机又使得大量资金撤出,房地产业信心明显降低,建筑业和材料业也受到了同样的冲击。除此之外,金融危机还影响到我国制造业和汽车业,因为刚才的需求量降低,我国钢材储备反而增加,价格越来越低,钢铁等其他金属行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总而言之,金融危机爆发,从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冲击了我国经济市场。金融危机还产生了经济方面的信任危机,国际贸易体系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混乱,经济正面临严重的衰退。

二、融资风险及融资渠道

(一)融资风险的具体含义。融资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在融资活动中,受到市场资金供需以及宏观经济条件下,融资来源、融资期限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融资预期与融资结果的不相适应。这种不确定性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影响,有可能会对融资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可能与预期产生巨大的影响。

融资活动对于企业来说是经营活动的基础,进行融资主要是为了增加生产能力,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中的经济收益。市场条件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让融资工作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从而使得融资风险不断提升,企业要实现平稳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二)企业融资渠道及融资方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两

种,所有者投资与借入融资。所有者投资的融资风险,主要集中于收益情况,资金的使用影响到收益结果,无法满足投资期待汇报,使得融资难度加大。借入融资的风险主要集中于借贷的还款信用以及还款的期限,如果这部分融资不能达到预期的效益,将导致企业失去部分还款能力,严重会导致付出更加严重的经济代价,无法还款导致抵押财产的损失,企业的股价也会严重下降,最终还会导致企业面临破产。

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依靠企业自身的资产积累作为资金融通,交易信息更加清晰,是融资成本较低的方式,而且融资的收益也不会产生外溢,资金控制更加灵活,是企业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次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流动,外源融资被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直接由盈利流向短缺,但是具有明显的不可逆性,股票融资通过市场进行股票变现,而无法反向操作。间接融资则需要中介机构作为媒介,比如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等,往往是短期的。最后是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企业最主要的外源融资方式,是投资者与产权关系之间的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债务式融资则是通过贷款或者债券获取部分资金,权益性融资则是指增加企业所有者的债权增加资金。

三、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融资的现状

(一)企业的资金缺口呈现增加的趋势。受到市场萎缩的影响,需求量严重降低,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非常激烈,企业都面临者巨大的销售压力,企业的存货将会占用大量的资金,这样机会使得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主要停留在生产环节上,加大企业资金需求的压力。国家在面对经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主要措施,适当放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变得更加积极。虽然这些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企业的融资压力,但是整体效果周期比较长。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并没有增加,经济环境的动荡,企业经营情况也不理想,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反而减少的贷款规模。资金滞留,借贷困难,使得企业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资金短缺将成为企业最大的威胁。

(二)融资渠道越来越窄,融资结构不理想。信用制度多元化是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由市场进行主导,包含了银行融资、股票融资以及债券融资等多种融资结构,但是这些融资结构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仍然比较狭窄。而且融资结构方面也存在很多不理想的情况,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对于企业来说本应该保持相对平衡,但是就目前情况来说,间接融资的比例远比直接融资要高。除此之外,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也存在严重的失衡,股票市场的发展过于迅速,适当的债券市场并不理想。

(三)企业融资的成本正在不断增加。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采取了大量的补偿措施,最明显的就是利率的提高。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限制,银行贷款上浮比率最高,而且没有担保的贷款还需要支付担保的相关费用,这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大增加。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融资风险评估体系分析

融资风险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中断,生存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金融危机使得企业面临更大的融资风险,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想要更好的应对融资风险,首先要进行相应的评估,为风险管理和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内容。

风险评估要有一个完整而全面的评价体系,要对融资方案的各个方面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评估,同时还要考量风险指标的相关性,避免片面分析影响准确度。评价体系要能够针对融资风险系进行具体化的反映,通过具体数据等才能明确化风险系数,以此来判断融资是否安全。评价体系在企业内部要具有明确的计算方法,通过企业的相关信息以及预估,建立符合实际条件的计算模型,使风险评估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指导性。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风险评估体系,要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法律风险,对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判断;金融风险,市场汇率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波动风险,分析市场需求变动以及竞争的情况;政策风险,货币政策以及扶植政策的影响;融资需求风险,确定合理的融资量以及融资需求时间;融资渠道风险,平衡融资结构;资本结构风险,负债期限以及负债结构是否安全;经营风险,能够通过经营手段获取预期结果;流动风险,资产回收的能力判断;操作性风险,风险评估人员的专业性与风险评估的实效性。

五、企业融资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研究

(一)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方法。(1)风险回避。能够回避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是最好的情况,能够规避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相比其他方法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回避风险适用于风险潜在影响巨大,且操作成本较低的情况。融资风险的回避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的融资方案,选择风险最小或者可能性最低的融资方案,放弃一些难以把握的融资内容。融资风险回避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确保融资的安全性可能会放弃一部分的利润,这在融资决策中需要进行系统的考量。(2)风险转移。融资风险的转移,主要通过把风险过都给其他承担人,降低自身受到威胁的可能性,合同和保险是比较常用的转移方式。合同转移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一个或多个承担人,比如转包合同以及租赁合同等。保险转移是企业应用最多的方式,通过非关联的第三方承担部分风险,同样的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进行保障。(3)风险分散。融资风险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不确定性,企业也就可以进行风险的分散,比如证券组合,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投资来平衡整体的风险水平,用平均的理念来降低风险。

(二)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企业融资风险的主要原因,是风险防范的出发点,通过合理的风险预防措施也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稳定发展能力。

企业想要在经营过程中降低融资风险的影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做到居安思危,采取更加完善的预防措施。企业内部环境使得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产生的偏差是很难避免的,企业如果对风险一点准备都没有,很难保证今后的一帆风顺。企业要对自身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具体比较可行方案,对可能的风险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在面对风险时能够很好的应对,并降低损失。还有就是企业要对自身的融资结构有一定的研究,确保融资结构与资金需求的高度匹配,降低融资负债的压力,减少面对风险的机会,避免盲目的参与市场竞争,从企业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融资决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融资风险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3

一、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不可分割的部分,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目的:想通过这次机会,学习我国企业有关构成,了解其生存情况。本文主要采用归纳演绎法、文献法、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国外和国内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的比较,结合民营企业现阶段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能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帮助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的建议。

(二)国内和国外文献综述。现阶段我国不论是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先进性还是融资市场的发达性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亚洲韩国和日本以及西方的美国、德国、加拿大产权结构的了解,韩国和日本也存在大量的的家族式企业并且有的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在国外,民营企业占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他们的组织结构也很多样化,融资方式也各式各样。

二、产权的含义及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特征

(一)企业产权的概念与主要产权形式和特征。产权是在经济所有制关系下的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法律形式,它具体指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处置权。产权的表现形式具体包含三层含义:(1)原始产权;(2)法人产权;

(3)股权和债权。

(二)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主要特征分析。产权结构的一元化和封闭性: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沿用传统的家族制和个人业主制、合伙制等形式进行经营,大部分产权集中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二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

三、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资风险

(一)企业融资的概念和分类。融资含义:“融资”,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融通资金。由于划分融资方式的标准不同,融资方式的分类也不一样,并且不同的划分还可能出现交叉与重叠,主要融资方式有以下几种:(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3)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

(二)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现状及成因分析。(1)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现状。1)外源融资可采取的方式比较单一。民营企业能从银行获得资金的数量有限,再加上民营企业规模比较小,受市场的影响大,经营风险比较高,银行就更加不愿贷给民营企业。2)融资渠道不正规。在金融机构得不到资金支持、自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往往会采取比较极端的方式来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2)民营企业融资效率成因。1)民营企业能从商业银行得到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因此,在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同时,会提出比较苛刻的条件。2)股票融资的要求过高。3)我国民营企业的信贷信誉不高。4)信贷担保体系不够健全。

四、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

(一)创业期产权结构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一般是个人独资企业或是合伙企业。在这个阶段,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单一,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企业只归企业家所有,基础薄弱,企业不会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只能向亲戚朋友借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二)成长期产权结构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民营企业在经过初始融资和发展之后,进入成长期。产权结构仍比较单一,封闭性比较强,产权关系还是不够清楚。

(三)成熟期产权结构特征对公司融资的影响。企业在通过成长期之后,这时的产权特征是产权结构复杂,产权关系明晰,产权结构变得复杂、企业有了固定的市场、企业管理得到完善、企业的价值得到提高,这个阶段的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多。

五、产权结构的优化和融资效率的提高

(一)产权结构的发展方向,方式和途径。(1)产权结构的发展方向。首要就是向现代家族制过渡。在这过程中逐渐淡化家族制色彩,最终实现企业制度的现代化。鉴于我国企业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变革应朝着以下两个方向进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2)产权结构的发展方式。变革方式:根据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产权结构改革应采取以诱致为主、强制为辅的改革方式。

(二)优化产权结构途径和提高融资效率。变革途径: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在改革时既要充分考虑成员之间各方面的利益,也要确保改革能进行得彻底。这不仅取决于外部宏观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民营企业自身在微观层面上的自主创新活动。优化我国民营企业产权的单一结构可以通过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来实现。

篇7

一般认为,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起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允许境外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内债券市场发行债券;二是允许境外投资者投资于境内债券市场;三是允许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债券市场发行债券;四是允许境内投资者投资于境外债券市场。另外境内债券市场体系健全,运作符合国际标准。下文将对四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外国金融机构发行熊猫债券情况2005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先后发行过两只熊猫债券,之后2006年11月和2009年12月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续发。四只熊猫债券合计40亿元。目前熊猫债券主要由保险公司、信用社、基金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由于发行量小,二级市场流动性较差。同时受制于监管政策限制,发行主体也较少。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与交易外资银行从1998年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到2003年以后交易活跃程度出现大幅度提高,但整体规模不大,市场份额仅1%。原因在于外资银行所持有的人民币比较少。在人民币存款方面,外资银行受制于网点少、客户资源缺乏等因素,无法与国内商业银行比拟。因此,同业市场拆借以及债券市场的质押式回购融资就成为其常用的融资模式。和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债券二级市场更加活跃。虽然其托管量余额不足市场的1%,但外资银行的交易量是仅次于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的第三大机构类型,占比9%。外资银行对券种也是有选择的持有。国债在外资银行持有的债券中占比最高,其次为国开债。图32009年各机构类型债券交易量及市场份额

(三)内地金融机构发行香港人民币债券情况应该说,中国政府和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筹集资金,而是为了推进内陆金融市场和香港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香港人民币的发行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境内金融机构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有效实现了人民币回流。其次,香港人民币债券发行为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积累了经验。再次,丰富了香港资本市场的品种,增强了两地金融合作。

(四)中国金融机构境外债券投资

1、中央银行境外债券投资199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连续6年加速增长,最高年增幅51.25%。外汇储备规模由1998年的不足1500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的23991亿美元,增加了近16倍。现在看来持有美国政府和机构债券的数量有待商榷。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大部分为美元资产,其中多数以美国国债和政府机构债券形式存在。由美国财政部定期公布的外国投资者投资期国债情况,人民银行投资量在2008年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政府债权人。但2009年,中国稍逊于日本。

2、商业银行境外债券投资商业银行进行境外债券投资既注重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同时也强调债券的盈利性。商业银行境外债券投资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1)分散风险,(2)提高资产流动性,(3)提高盈利能力。近年来金融机构掌握的外汇资金快速增长,其中运用到有价证券投资的资金比例为30%-40%。商业银行经常持有和投资的债券包括国债、机构债券、公司债券、住房抵押担保债券等。

中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点

(一)流动性问题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银行,市场行为具有高度同质性,因此一旦发生流动性问题将限制流动性。

(二)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国债发行量连年高位,其中2007年和2009年分别达到2.19万亿元和1.42万亿元的水平,GDP占比分别达到8.5%和4.3%。这对中国未来的财政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三)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大多数国家的公司以直接融资为主。但中国的公司仍主要靠从银行借款来获得融资,银行贷款占公司全部融资额的90%。因此,如何将我国从主要依靠间接融资转向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将是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非常大的一个挑战。

(四)地方政府融资根据预算法,中国地方政府不能借债。同时地方政府还肩负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尤其经济刺激计划4万亿中2.28万亿靠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解决,加重了地方政府压力财政压力。地方融资平台借贷量高,但是该类监管往往还未到位,对风险的防范还需谨慎。

(五)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企业在进入公司债券市场的时候,必须明确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但长久以来,给国有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是银行的义务,银行与国企的债权债务关系一直没有明确界定。

对发展我国债券市场的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信用债券市场的配套措施信用评级机构受制于发行人的问题还没有有效解决。因此应鼓励承销商对信用类债券做市,增强价格发现和二级市场流动性。另外提高信息透明,规范发行人财务数据的披露方式。

(二)进一步推动担保品业务的逐日盯市机制目前债券市场担保品业务品种在逐步扩大,担保品业务的交易规模快速增长。同时,随着市场的波动,担保品价值贬损或超值的风险都在加剧。因此在担保品中可引入中央结算公司的担保品“逐日盯市”模块。

(三)进一步提高市场价格质量,奠定国债收益率曲线基准地位可以选用代表市场公允价值的第三方估值作为市场基准进行监督,以完善二级市场的收益率曲线。

(四)打破信息壁垒,提高市场报价信息的透明度目前债券市场的报价信息还没有完全向市场公开。因此及时开放信息市场的监管,为信息商、研究机构和市场参与者及时、全面和标准化的提供。

(五)完善结算机制,加强债券衍生品市场的培育和健康发展在债券市场的做空机制上,满足机构当日买空卖空的需求,促进第三方回购业务的发展,提高融资效率。

篇8

关键词:马克思 虚拟资本 资本市场

一、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的含义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是生息资本的派生形式。我们从马克思有关的论述中对虚拟资本的内涵作如下理解:狭义的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在这里,虚拟资本由两个要素构成――虚拟资本是“生息”的,即能给持有人带来收益;虚拟资本是“证券”,即以债券和股票等形式存在。广义的虚拟资本,除了包含有价证券外,它还包括没有黄金作保证的银行券和不动产抵押单等。马克思指出,银行资本的大部分属于虚拟资本,包括国债、股票、银行存款等。

二、虚拟资本发展与资本市场

(一)虚拟资本与资本市场的形成

虚拟资本的运动必须有一个相应的平台或载体,这个平台或载体就是资本市场。它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证券市场、基金市场和银行的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交易对象主要是中长期信用工具,如股票、证券等。

股份制和股票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现了股票集中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交易所出现以前,资本市场只是以局部的、临时的、分散的的形式出现,并且它的功能仅限制在资本筹措上。交易所的产生使得现代资本市场的功能得以全面发挥,包括产权流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信息传播和经济调控等。交易所服务于不同货币种类和票据的交易,它成为虚拟资本的市场。

(二)资本虚拟化与资本市场发展

1、资本市场创新需求。资本市场上对创新的虚拟资本需求的主体主要有实体产业部门、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资本市场创新需求具有如下特点:其一,金融创新需求多样化。其二,金融创新需求具有与经济、金融发展总水平的同步性。

2、资本市场创新供给。资本市场的供给是虚拟资本的创新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新的虚拟资本产品,它是金融创新供求双方意愿统一的产物。资本市场创新供给受创新的预期收益与成本、创新的人才和技术条件以及法律制度、政策、市场条件等的制约。

3、资本市场创新均衡。金融创新的供求达到均衡是资本市场正常、稳定地发展的基本条件。金融创新的均衡是在影响创新供给和创新需求的因素一定时,供给和需求相互适应、彼此协调平衡的一种状态。这种均衡是一种动态均衡,即在“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这样一种循环往复中,使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都上了一个新层次、新台阶,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改善了社会的资源配置。

三、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一)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首先,金融市场结构以及资本市场结构都不甚合理。在金融市场融资方式中,仍以间接金融为主,直接融资为辅,换言之就是银行太大而资本市场太小。在这种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下,由于企业发展所需资本几乎都靠银行贷款获得,不仅增大金融机构的压力和风险,而且降低融资效率,不利于整个社会资金的有序流动,也不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和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其次,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不够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健全,企业公布的信息质量不高;我国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对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级的机构缺乏,对企业的信用记录分散,对居民个人的资信状况更是缺乏记录和查询,致使金融市场存在大量缺乏诚信现象,如造假账、虚假重组、联手操纵、恶意挪用资金、随意更改资金投向等;同时,许多上市公司的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质量较差,很多公司为了上市“圈钱”而虚报公司信息;资本市场的创新活动也不够活跃,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种类有限,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

最后,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制也存在缺陷,政策和法规滞后,行政管制色彩浓重。我国资本市场正加速向市场化发展模式转变,目前证券市场已进入后股权分置时期,各种变化对法律法规的前瞻性和及时性,以及相应监管措施的创新和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建议

第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金融市场结构。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以及投资基金市场、金融期货市场,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在资本市场内,也不能仅注重股票市场,还要积极拓展债券市场;不能仅有中央政府债券市场,还要有公司债券市场、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和其他债券市场,使资本市场结构保持平衡。

第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根据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虚拟资本能够脱离现实资本,有自己独立的价格决定和运动方式,这就要求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满足不同的市场主体对资本的需求与供给。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吸引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额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

第三,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一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度。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马克思指出,信用是虚拟资本的基础,信用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信用制度。可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专门对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个人信用进行评级的机构。三是继续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四是鼓励创新,推动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机制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转变。

篇9

关键词:社会融资总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中图分类号:F8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3004406

自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来,学术界围绕数量型中介目标适用性而展开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早在2001年学者夏斌和廖强就率先提出了货币供应量不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论断[1]。陈利平[2]、于慧君和邱长溶[3]等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应同时采用“一主一辅”两类中介目标,即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主要中介目标,而将利率作为辅助中介目标,以发挥利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孙力军和黄波[4]、奚君羊和贺云松[5]等进一步研究发现,以货币供应量为代表的数量型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效果远低于价格型中介目标,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应该选用以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型中介目标,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项卫星和李宏瑾[6]认为,数量型目标容易引发顺周期操作, 致使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最终加剧我国经济失衡。在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和汇率等价格变量具备敏感性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已具备了向利率间接调控转型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自由度的不断提高,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无论在可控性、可测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等方面都不同程度表现出弱化趋势,特别是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在灵活运用货币政策维护宏观经济目标的稳定中,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局限性日益显著。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从2011年4月开始公布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并将其作为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纳入到金融监控体系中,希望通过引入新的数量型中介变量,来改善和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然而,相对于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其他中介变量,社会融资总量是否更适合于充当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国内相关研究还非常少,仅有尹继志[7]、盛松成[8]等从理论上进行过探讨,并认为社会融资总量更合适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从实证角度来研究和揭示社会融资总量是否优于其他中介目标,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否能改善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这样的文献研究至今还未曾看到。鉴于此,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这一传统的分析工具,对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希望能够得出更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一、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社会融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主要指非金融部门当年所获得的包括股票和债券在内的全部新增融资[9]。社会融资总量是否能够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取决于该变量能否被人民银行有效监测,能否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能否利用政策工具对其有效调控。

首先,社会融资总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较强。从社会融资总量与货币供应量的构成来看,货币供应量代表金融机构的总负债,主要是由现金和存款构成,这些资金中只有部分才能被实体经济所吸收和运用。社会融资总量代表实体经济获取的资金总量,是由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其他融资三部分构成。以社会融资总量所表示的资金已被实体经济充分吸收和运用,更能反映资金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因此理论上社会融资总量与CPI、GDP的相关性应当更强。考虑到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只公布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月度和年度数据,为便于进行对比分析,可将社会融资总量月度数据按季度进行累加,得到累积社会融资总量,这样所得到的变量与广义、狭义货币供应量的数据类型完全相同。利用相关性检验发现,名义GDP与广义、狭义货币供应量,以及累积社会融资总量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5。同理,将上述变量按照同比方式进行指数化处理,以此来代表各变量的增长率,这样处理后所得到的变量在数据类型上将会与CPI、短期利率、汇率等变量保持一致。进一步做相关性分析后,可以得到CPI与短期利率、广义和狭义货币增速、累积社会融资总量增速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5,相关性检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社会融资总量与GDP的相关性最强。此外,与短期利率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相比较,虽然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与CPI的相关系数较低,但由于相关系数大于05,说明社会融资总量与CPI依然存在显著相关性。

其次,社会融资总量的可测性相对较弱。与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相比较,社会融资总量的可测性较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融资总量包含的资金种类广泛且涉及的主体众多,从而会削弱数据测量的精确性。社会融资总量既包括企业发行的债券、股票,也包含各类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和其他融资,并且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的采集和测算是由多方主体共同完成,既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保监会,又涉及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这些因素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融资总量数据统计的精确性。二是随着直接融资和新型融资方式被实体经济广泛采用,并在融资方式中逐渐占据突出地位,社会融资总量的可测性也将不断降低。从目前来看,虽然实体经济通过直接融资和新型融资方式所筹集资金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但传统本外币贷款和委托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比重始终超过65%,依然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只要能对本外币贷款总额和委托贷款总额进行较为准确的监测,还是能够较为精确地测算出社会融资总量的规模。相比之下,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所包含的资金形式相对固定,因而其规模数量可以被中国人民银行更为准确地测量。

最后,中国人民银行可对社会融资总量实行有效控制。现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利用常规性、选择性、补充性工具对数量型中介目标进行调控。其中,常规性工具可采用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选择性工具可利用各类信用控制;补充性工具则包括信用配给、直接干预、窗口指导或道义劝告等措施。由于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只要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实现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即可有效控制社会融资总量,同样的政策工具及其组合也能有效控制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

综上所述,同货币供应量相比较,虽然社会融资总量的可测性较差,但其与经济增长目标的相关性更强,与CPI也存在显著相关性,中国人民银行借助政策工具可以对其进行有效调控,因而社会融资总量满足充当中介目标的一般条件,适宜作为数量型中介目标。

二、数据的选择与模型的构建

为评估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目标能否相对改善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可选择数据易于采集的广义和狭义货币供应量、短期利率、汇率作为对照比较的中介目标,选择基础货币、隔夜拆借利率及银行信贷规模作为对应的操作目标变量。在最终目标的选择上,可以利用GDP增速和CPI作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目标的替代指标。按照是否属于数量型指标这一标准,对各变量进行分类,同时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法对每类变量进行研究发现,在三个滞后期以内和10%显著性水平上,同类型的操作目标与中介目标存在因果关系,同类型的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也存在因果关系,表明数据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因果联系。

但是,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时发现,部分变量在模型中出现的次序发生调整后,会对模型的最终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为此,可以增加约束条件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即SVAR模型以消除此类隐患,SVAR模型的具体形式可以表示为:

三、实证分析结果及其货币政策含义

根据S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可分别考察操作目标对中介目标的影响,以及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影响,确定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之间的最优组合方式,并据此判断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目标是否优于其他变量。

1实证分析结果

首先,分别将各操作目标作为冲击变量,将各中介目标作为响应变量,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一是银行信贷规模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二是隔夜拆借利率对短期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三是基础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利用方差分解发现,银行信贷规模增速对社会融资总量预测误差方差变动的平均贡献最大;隔夜拆借利率对短期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预测误差方差变动的平均贡献最大;基础货币增速对人民币汇率预测误差方差变动的平均贡献最大,方差分解结果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完全一致,各中介目标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情况如表2所示。

其次,将中介目标作为冲击变量,将最终目标作为响应变量,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一是同社会融资总量相比较,短期利率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对CPI的影响更加显著。二是所有中介目标均能对GDP产生显著的影响,但短期利率的作用更加突出。利用方差分解进一步发现,在CPI预测误差方差的变动中,短期利率的平均贡献最大;在GDP预测误差方差的变动中,短期利率的平均贡献最大。方差分解的结果与脉冲响应分析一致,CPI与GDP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情况如表3所示。

2货币政策含义

首先,单纯从操作目标对数量型中介目标的影响来看,银行信贷规模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调节能力更强,隔夜拆借利率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更加显著,这种差异性取决于社会融资总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资金构成。社会融资总量的构成主体是信贷资金和直接融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实体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刚性,对利率的敏感性较弱,因而信贷规模变动对其影响就会更加有效;对广义货币供应量而言,其资金构成主体是各类存款,这些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相对较强,因而利率变动对其影响也就会相对更大。

其次,单纯从数量型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效果来看,社会融资总量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对GDP的影响力度接近,但广义货币供应量对CPI的调控能力要比社会融资总量更有效。社会融资总量所代表的资金可全部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规模越大或增长速度越快,代表本国实体经济发展更为活跃,国内有效需求以及对外净出口增长也就相对更快,因而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就会更加明显。同社会融资总量相比,广义货币供应量所包含的资金形式也能发挥同样的效果,但在资金注入的规模上相对更多,因而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就相对更大。与此同时,社会融资总量增加以后能够改善本国市场的供给水平,对抑制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价格水平的变动主要受货币供给所引起的需求变动影响,因此社会融资总量对CPI的影响就相对较弱,广义货币供应量对CPI的影响相对就更强。

最后,从数量型及价格型目标变量的作用效果来看,价格型目标变量的总体表现要优于数量型目标变量。其中,在操作目标中,隔夜拆借利率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短期利率的调控能力最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作用虽然不及银行信贷规模,但总体表现也非常突出;在中介目标中,短期利率对GDP与CPI的影响效果全面优于社会融资总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若利率能与汇率实现联动,其影响能力还会进一步增强。

四、最优货币政策操作选择

为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中国人民银行应根据操作目标对中介目标的影响效果,以及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效果,确定最优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

首先,倘若中国人民银行只选用数量型变量来实现最终目标,应选择银行信贷规模作为操作目标,同时选择以社会融资总量为主导,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为辅助的中介目标,这样的操作组合所表现出的执行效果相对更优。从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可综合运用政策工具或窗口指导对银行信贷规模进行有效调控,以此来引导社会融资总量与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最终实现对GDP和CPI的调节。考虑到银行信贷规模对社会融资总量变动的贡献为47%,而社会融资总量对GDP变动的贡献为98%,因此,通过银行信贷规模调节社会融资总量,最终对GDP施加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为46%。相比之下,依靠信贷规模来调节广义货币供应量,最终对GDP施加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仅为1%,显然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主要的数量型中介目标,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更加有利。同理,通过银行信贷规模来调节社会融资总量,最终对CPI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为08%,而通过银行信贷规模来调节广义货币供应量,最终对CPI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为065%,从权重对比来看,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主要中介目标的效果更优。但是,也应看到将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辅助中介目标时,会进一步强化操作组合的执行效果,使操作组合对GDP的影响权重扩大到56%,对CPI的影响权重扩大到15%。

其次,中国倘若人民银行只选用价格型变量来实现最终目标,应选择隔夜拆借利率作为操作目标,同时选择以市场短期利率为主导,以汇率为辅助的中介目标,这种操作组合效果更优。从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可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或实行直接管制来改变隔夜拆借利率,并以此来调整市场短期利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最终实现对GDP和CPI的调节。考虑到隔夜拆借利率对市场短期利率变动的贡献为603%,短期利率对GDP的贡献为146%,因此,通过隔夜拆借利率调节市场短期利率,最终能对GDP施加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为88%,同时,借助于隔夜拆借利率来影响人民币汇率调整预期,最终对GDP施加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约为01%,显然将市场短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对GDP的调节效果更好,但是若将汇率作为辅助中介目标,将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通过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操作组合对GDP的总体影响权重将达到9%。此外,通过隔夜拆借利率来调节市场短期利率,对CPI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为303%,通过隔夜拆借利率调节人民币汇率,最终对CPI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为003%,显然在实现物价稳定目标时,短期利率更适合作为中介目标,但若将汇率作为辅助目标,能够进一步增强对CPI的调节效果,使操作组合对CPI的总体影响权重进一步增加。

最后,倘若中国人民银行同时选择数量型和价格型变量来实现最终目标,在国内利率和汇率还未彻底实现市场化的现阶段,在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选择上,应遵循数量型变量为主导,价格型变量为辅助的原则。其中,在操作目标的选择上,应将银行信贷规模最为主要变量,将隔夜拆借利率作为辅助变量;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应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主要变量,将短期利率作为辅助变量。从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这样的操作组合对GDP所施加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将提高到13%,对CPI的影响在整个传导机制中所占权重将达到32%,因而是当前最优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

五、主要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对社会融资总量充当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SVAR模型,对能够作为操作目标及中介目标的相关变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社会融资总量适宜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虽然社会融资总量的可测性相对较差,但其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并且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规模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因此社会融资总量满足充当中介目标的一般条件。

第二,社会融资总量对最终目标的影响要比广义货币供应量更加显著。在银行信贷规模作为操作目标的前提下,当社会融资总量充当中介目标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要远超广义货币供应量,对实现物价稳定所发挥出的作用也略微高于广义货币供应量。

第三,价格型变量的总体表现要优于数量型变量。在操作目标中,隔夜拆借利率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短期利率的调控能力最强,虽然对社会融资总量的影响效果不及银行信贷规模,但总体表现也非常显著;在中介目标中,短期利率对GDP与CPI的影响要全面优于社会融资总量与广义货币供应量,若短期利率与汇率联动,对最终目标的影响还会进一步增强。

第四,现阶段,由于国内利率、汇率还未彻底实现市场化,因此在最优货币政策操作的选择上,应推行数量型变量为主导,价格型变量为辅助的组合方式。在操作目标的选择上,应将银行信贷规模作为主要变量,将隔夜拆借利率作为辅助变量;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应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主要变量,将短期利率作为辅助变量。

但是,随着直接融资方式在实体经济中推广,以社会融资总量为代表的数量型中介变量的可控性、可测性以及对最终目标的影响也将不断降低。因而,我国应在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逐步将价格型变量作为主要的操作和中介目标,促进利率与汇率实现联动,以便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

参考文献:

[1] 夏斌,廖强 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 经济研究, 2001,(8):33-43

[2] 陈利平 货币存量中介目标规则下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率的理论分析[J] 金融研究, 2006,(10):37-47

[3] 于慧君,邱长溶 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研究[J] 经济经纬, 2007,(6):134-136

[4] 孙力军,黄波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的动态关系——基于2001—2008年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9):95-102

[5] 奚君羊,贺云松 中国货币政策的福利损失及中介目标的选择——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分析[J] 财经研究, 2010,(2):89-98

[6] 项卫星,李宏瑾我国中央银行数量型货币调控面临的挑战与转型方向[J]国际金融研究,2010,(7):20-28

[7] 尹继志社会融资总量与金融宏观调控新目标[J]上海金融,2011,(9):36-41

篇10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以后,M2/GDP这个比率基本上就处在增长的过程中(虽然中间有些年份有小幅度下降),而且自从进入到新世纪以后,我们的M2/GDP比率比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高。但是用这个比率来说货币超发和通货膨胀的事情,这个逻辑链条就有些不靠谱了。如果用这个观点向普通百姓做宣传,更有误导公众的嫌疑了。

要理解这个指标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其基本含义出发。GDP是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指标,而M2简单地说就是库存现金和手持现金(M0)加上活期存款(M1)再加上定期存款等准货币。因此从直观上看,这个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国家全部经济交易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的比重。

美国学者麦金农最早在70年代提出这个指标,并且用它作为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程度。但是经过30多年的研究,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各国金融深化的程度并没有得到普遍接受。诺奖得主弗里德曼针对美国从1867-1975年的数据表明,M2/GDP都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个指标在1947年达到了0.8097的峰值,后来缓慢下降,长期稳定在0.6-0.7的水平上。而90年代以后跨国数据表明,中国和日本、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等国家的这个比例比较高,而美国、欧盟区、印度和印尼的比值比较低。另一方面,各国自从90年代以来M2/GDP比率都出现逐步提高的趋势,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这个比率会显著提高,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经历都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点也反映了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个事实。

M2/GDP比率难以说明一国金融深化程度,同样它也很难和通货膨胀挂钩。从基本原理上看,影响通货膨胀的是M2的增长率,而不是M2的存量。本来各国之间在M2上的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同时各国的金融体系和消费习惯也有很大不同,用跨国比较M2/GDP比率来说通货膨胀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就是以中国自己的改革开放进程经验来看,我们在1987-1988年和1992-1993年都经历了高速通货膨胀期,但是显然这些时候的M2/GDP比率明显地要比现在低。